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0 16:59:44

点击下载

作者:王振 等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试读:

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王振 等 著该书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音频技术由讯飞有声提供下面由谷臻小简为您带来10%本书干货版权信息

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王振 等 著

©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2019

非经书面授权,不得在任何地区以任何方式反编译、翻印、仿制或节录本书文字

或图表。

DNA-BN:ECFD-N00017394-20190313

出版:浙江出版集团数字传媒有限公司

浙江 杭州 体育场路347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浙)字10号

电子邮箱:cb@bookdna.cn

网  址:www.bookdna.cn

BookDNA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为作者提供电子书出版服务。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指正,以便新版修订。

©Zhejiang Publishing United Group Digital Media CO.,LTD,2019

No.347 Tiyuchang Road, Hangzhou 310006 P.R.C.

cb@bookdna.cn

www.bookdna.cn目 录1. 第一章 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与愿景行动2. 第二章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协同战略研究3. 第三章 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战略研究4. 第四章 长三角产业发展协同战略研究5. 第五章 长三角生态环境治理协同战略研究6. 第六章 长三角金融中心建设协同战略研究7. 第七章 长三角港口发展协同战略研究8. 第八章 长三角农业发展协同战略研究9. 第九章 长三角协同发展:机制与政策第一章 长三角协同发展:战略背景与愿景行动一、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标志和引领,我国区域发展进入了协同发展时代。

在长三角地区,多年来区域合作一直是在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框架中展开的。但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区域协同发展是有本质性区别的。

区域协同发展,基于平等的行政区主体及共生的城市群、都市圈,为发挥各个城市的各自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整体合力,通过协商协助和共建共享,促进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工,促进产业链的合理分布,促进交通及各类基础设施的网络化和枢纽化,促进民生和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和优质化,加快缩小地区差距,最大限度实现区域共生共荣。协商协助和共建共享,是区域协同发展的两个关键词。协商协助是特征,是构建区域合作机制框架的基本原则。共建共享是导向,是深化区域合作、实现共生共荣的行动路径。共建共享也正是当下及未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新机制。(一) 国际国内经济地理格局重塑,协同发展成为主要趋势

综合分析,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有序分工,协同应对发展挑战,培育发展优势,保持发展多样性,提升发展活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为主要特征的协同发展,成为国际国内区域发展战略的主要方向。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同时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在支撑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升级,以及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二)区域步入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协同发展的内生需求凸显

目前,长三角区域内发展不平衡问题仍较突出,协同发展的环境机制还不完善。

加快健全完善区域协同发展机制,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壁垒造成的区域分割,减少地方利益保护带来的恶性竞争、低效发展和环境恶化问题,实现区域繁荣、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实现发展升级的紧迫内生需求。(三)交通和科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协同发展的载体条件趋于成熟二、长三角协同发展的基础(一) 区域基本概况

长三角三省一市土地总面积约35.9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陆域总面积的3.7%;2017年年末,常住人口约2.2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1%;人口密度约623人/平方公里,是全国人口密度的4倍多;地区生产总值约19.5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23.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2.3万亿元,约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1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约8.7万元,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约4.7万元、2.1万元,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之一。(二)区域经济发展

地区经济增速较高,但增长态势略有分异,省际间经济增速差距缩小。

地区经济总量稳步攀升,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基本稳定,但省际间经济规模差距拉大。

人均经济水平总体较高,但省际梯度差异较明显。

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动力仍处于动态调整阶段,但三大需求拉动力总体向渐趋平衡转变。(三)区域产业结构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较快,各省市地区生产总值构成均呈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发展态势。但是,省际间产业结构存在较明显的梯度差异。三、长三角协同发展的愿景行动(一) 协同打造世界级功能:全球服务力

世界级城市群,不只是规模上的世界级,更多指的是服务功能、服务能力上的世界级。经过改革开放40年发展,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规模已全面进入世界六大城市群序列,但从功能来看,其影响力仍与其他世界级城市群存在一定差距,其表现就是作为首位城市的上海,在服务功能与服务能力上,与纽约、伦敦、东京等还有不少距离。所以国务院于2017年12月15日批复的《上海城市规划2020到2035》对上海未来发展的定位是,从“四个中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升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二)协同建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是长三角地区肩负的一项国家战略使命,也是引领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导向和战略引擎。

世界级产业集群应该有三个重要的标志:一是在全球的生产制造或服务总量中拥有较大份额,并具有全球影响力;二是在产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关键技术研发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引领性的自主创新能力,并具有全球影响力;三是在产业的市场主体力量及标准规则制订上,拥有主导型的大企业及其配套群,并具有全球影响力。

要依据各地产业集聚的基础和专业优势,在培育壮大领军者企业上实行区域分工。(三)协同构建世界级科创体系:全球影响力

在世界级城市群框架下,上海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愿景,江苏提出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愿景,浙江提出了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愿景,安徽提出了建设有重要影响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的战略愿景。

长三角要加快构建世界级的科技创新协同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体系:

一是科技研发协同创新体系。

二是创新要素市场一体化建设协同体系。

三是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协同体系。(四)协同提升世界级港口群:全球性中枢

长三角地区因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产业集群而具备建成世界级港口群的基本条件。(五)协同创建世界级生态共同体:可持续发展

世界级的生态共同体,是长三角建成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标志之一。(六)协同造就世界级富裕区域:民生均等化

长三角地区要率先实践共享发展。第二章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协同战略研究一、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综合发展实力最强、经济活跃度及对外开放度高、城市间经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城市群,城市间协同发展的基础较好,随着内外部环境条件的转变,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也更为迫切。(一) 现状基础

1.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范围

关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区域范围,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城市群。以自然要素构成的物理空间为界。

二是经济地理意义上的长三角城市群。主要指核心城市及其直接辐射影响的功能区范围,以现代交通网络体系为支撑,存在比较稳定、紧密发展联系的城市区域。

三是行政意义上的长三角城市群。以行政区范围为界,一般是基于地区合作、规划引导等原因,在政府层面确定的发展边界。

2.长三角城市群在我国的地位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人口和经济集聚度最高、城镇最为密集的发达经济区。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指数居我国各大城市群之首。

3.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概况的城际比较

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内部发展特征的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尤其是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之间,资源禀赋条件、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等差距较大。

4.长三角城市群的城市体系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体系以上海为一级核心城市,南京、杭州、苏州、宁波、合肥等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若干节点城市和一般城市。

5.长三角城市群的协作发展机制

自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合作发展需求不断增强,地方政府先后探索建立了城市经济协调会、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主要领导座谈会等联席会议制度,逐渐发展为由决策层、协调层和执行层构成的“三级运作”合作机制。(二)环境形势

1.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格局转变,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地位提升

2.经济发展压力与挑战升级,长三角城市群亟待协同培育新动力新优势

3.交通和科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为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新载体

4.世界经济地理格局重塑,城市群发展呈现新的演变趋势

5.我国城市群独特的发展机理和特征,对协同发展提出新要求二、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战略蓝图构想(一) 战略内涵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内涵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是国家对长三角城市群提出的战略定位与目标要求。就战略内涵分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一般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是所属国家的核心经济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二是具有多中心结构,包括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城市。

三是具有高效的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形成有序分工的城市职能体系。

四是拥有完善的城际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和世界级的交通枢纽,是世界交通中心、国际资源要素流转的重要枢纽。

五是世界高层次人才集聚中心和文化中心。

2.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战略意义与重点

推动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是长三角城市群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然路径与突破口。长三角城市群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重点要在城市协同发展机制、城市功能、重点产业、空间布局、交通体系、生态环境等主要领域实现协同发展。(二)战略目标

1.形成健全完善的协同发展机制

2.综合经济实力达到世界级城市群前列

3.城镇化水平和质量达到世界级城市群前列

4.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级城市群(三)战略任务

1.健全完善城市体系

加快构建竞合并存、互惠共生、有序分工的城市职能体系。

上海市作为长三角城市群一级核心城市,发展能级及带动辐射功能进一步提升。

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不仅分别作为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巩固升级,而且发展为长三角城市群内功能完善的二级核心城市,建成具有较强跨区域集聚和辐射功能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分别成为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内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城市,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和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城市,“一带一路”上的重要节点城市。

2.优化城市空间格局

着力构建长三角城市群多中心、多轴带、多圈层、网络化的空间发展格局。其中:

第一圈层为核心区,地域范围包括长三角城市群核心区的15个城市。核心区是长三角城市群实现深度协同发展的核心区域,长三角城市群综合发展水平和协同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功能区,发展能级水平代表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二圈层为拓展区,地域范围包括核心区以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的26个城市内的其他城市地区。

第三圈层是辐射区,地域范围主要指拓展区以外,受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带动的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

3.促进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4.完善城际交通网络

5.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

6.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三、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主要矛盾问题(一) 发展体制不协同问题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决策层、协调层、执行层“三级运作”的合作机制,在城市层面有专门的城市经济协调会,对区域共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协调推动作用。(二)城市功能不协同问题

长三角城市群的单中心特征仍比较明显,核心城市功能高度集中,城市结构体系有待优化。(三)交通体系不协同问题

相对于世界级城市群发展目标和协同发展需求,目前,长三角城市间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组织管理仍有待完善。(四)生态保护治理不协同问题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环境联防联治取得积极进展,尤其是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生态环境的协同保护和协同治理修复已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中的迫切任务。四、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战略路径思考(一) 构建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新机制

1.设立更高层级的城市群协同发展领导机构

根据发展需要,在若干重点领域设立超越省级行政区的专门管理机构或协调委员会,如长三角城市群交通发展委员会、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建设委员会等。

2.建立市场和社会力量主导的协同发展机制

3.完善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资金支持机制

设立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资金,由长三角城市群内的成员城市共同出资,但是出资比例差异化,同时适当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做大协同发展资金的总量规模。

4.增强城市群规划的弹性适应能力(二)促进城市群职能分工体系重构

1.增强核心城市的全球竞争力和影响力

2.有效疏解中心城区功能

开展长三角主要城市功能定位的专题研究,由上海市牵头,组织三省一市权威专家,根据上海全球城市建设及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目标,深入研究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城市职能分工体系。

3.促进城市体系优化重组

4.协同建设重大功能区(三)完善城市群综合交通网络与管理机制

1.全面构建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

根据世界级城市群的战略目标和发展需求,优化完善长三角城市间的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2.完善中心城市与主要节点城市的快速交通网络体系

推动长三角临海高等级公路、高等级铁路建设,强化上海在南北两翼沿海城市中的交通枢纽地位,缩短与沿海地区主要城市的经济距离,促进中心城市与城市群内更多城市深化协同发展。

3.完善同城化交通网络体系

4.探索构建城市群内部一体化的交通管理机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