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临床实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0 18:59:46

点击下载

作者:庞赞襄

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眼科临床实践

中医眼科临床实践试读:

前言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卫生路线指引下,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医疗卫生战线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合作医疗日益发展和巩固,赤脚医生队伍茁壮成长,中西医结合工作深入开展,农村的医药卫生面貌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为了适应当前医药卫生发展的大好形势,遵照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和“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教导,在院党委的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结合自己30多年的临床实践,编写了《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一书,供广大赤脚医生、西医学习中医以及有关临床医务人员参考。

本书根据中西医结合的原则,着重总结了经中西医结合诊断,中医辨证论治,临床反复实践,确有疗效的方剂和病例。

本书共分三部分:眼的基本知识、临床诊断与治疗及附录(即个别病例介绍)。

在编写过程中,承蒙河北新医大学中医基础教研组杨医亚、中医眼科教研组石守礼两位老师协助修改,在此谨致谢意。

由于自己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得不好,政治思想水平、路线觉悟不高,业务能力有限,书中可能有不少缺点和错误,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河北省医院中医眼科 庞赞襄1975年6月第一部分 眼的基本知识一、眼的解剖和生理概要

眼的构造较为复杂,它是由眼球和眼的附属器所构成。下面扼要地叙述眼球与眼的附属器两个部分的解剖和生理(图1、图2)。图1 眼的前后切面图2 眼的前面结构眼球

眼球近似球形,前后径略长,是由眼球壁和眼内容物组成。

甲、眼球壁

眼球壁由三层膜组织所组成。

1.外层膜:又叫纤维膜、保护膜,是眼球的最外层,由结缔组织构成,具有维持眼球形状、保护眼球内部组织的作用。分角膜、虹膜两部分。(1)角膜:占外层膜前1/6部,表层覆盖上皮细胞,没有血管,表面平滑、透明,知觉敏感,略向前突,如表蒙玻璃。(2)巩膜:占外层膜后5/6部,为白色不透明部,结构坚韧。前部邻接角膜处,叫角膜缘。其深部埋有排泄房水的管道,叫巩膜静脉窦。后部有视网膜神经纤维穿过巩膜形成筛板,巩膜坚韧,有保护眼球作用。

2.中层膜:又叫葡萄膜、血管膜、色素膜。在纤维层之内,富含血管及色素,供眼球营养并使眼球构成暗箱。中层膜分为三部分。(1)虹膜:在葡萄膜前部,即角膜与晶状体之间,呈圆盘状,棕色,表面不平,中央有一圆洞,叫瞳孔,光线由此射入。虹膜内有两肌肉。在瞳孔区的呈环状排列,叫括约肌,能使瞳孔缩小,由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支支配。另一种呈放射状肌纤维,当其收缩时散开瞳孔,叫扩瞳肌,受交感神经的支配。因外界光线的强弱,瞳孔可以开大或缩小,以调节进入眼中的光线。(2)睫状体:在虹膜后方。前部较厚突起部叫睫状突,其上覆有睫状上皮,可产生房水。外部有睫状肌,由动眼神经的睫状支支配,收缩时使晶状体变凸而增加屈光力,有调节视力的作用。(3)脉络膜:睫状体后方的色素膜,叫脉络膜,血管极为丰富,有营养眼内组织和阻止光线进入眼内的作用。

3.内层膜:即视网膜,为眼球壁最内层,即脉络膜内面,为一层极精细而透明的薄膜,属神经组织。有丰富的神经细胞,神经纤维在眼球后极集中,在此处形成一突起为视神经乳头,为生理盲点区。在视神经乳头颞侧有一凹处,为黄斑区,此处视力最为敏锐,即中心视力,并有辨别颜色的能力。视网膜接受光的刺激后,由视神经经过视路传至大脑枕部视中枢,形成视觉。

乙、眼球内容物

1.房水:角膜、虹膜之间为前房,虹膜、晶状体之间为后房。前后房内充满无色透明的房水。房水由睫状突产生后,由后房通过瞳孔至前房,由前房角巩膜静脉窦排出眼球外,入巩膜表层静脉。房水有维持眼压恒定,输送营养及代谢产物的作用。

2.晶状体:在虹膜后面,为一双凸面的弹性透明体,无血管,四周由悬韧带联在睫状体突上,晶状体厚度可发生改变,有调节焦距作用。

3.玻璃体:为透明的胶状体,充满晶状体后部的空腔内,可保持眼球的外形。眼的附属器

眼的附属器有眼眶、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等组织,有保护眼球和维持正常视功能的作用。

1.眼眶:由颅骨构成,为一个四边锥形骨质空腔,后端尖,有裂有孔,血管神经由此进出。眶内有眼球、视神经、眼外肌、泪腺、血管、神经和脂肪组织等内容物,均有特殊的筋膜组织密切联系。眶缘周围组织坚固,对眼球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2.眼睑:是遮盖在眼球前部的帘状组织,上下各一。由皮肤、肌肉及睑板构成,有保护眼球、防御外伤的作用。上下睑之间裂隙称睑裂。睑裂内外两端称内、外眦。

3.结膜:为一非薄光滑透明的黏膜,覆盖在眼睑内面叫睑结膜;覆盖在眼球前部虹膜上,具有移动性的叫球结膜,二者之间的皱褶部分叫穹窿部结膜。由结膜所形成的囊状空隙叫结膜囊。结膜有分泌腺,可湿润角膜及结膜。

4.泪器:分泪腺和泪道两部分。(1)泪腺:在眼眶外上方,分泌泪液。(2)泪道:在内眦部,由泪点、泪小管、泪囊及鼻泪管组成。泪液经此流入鼻腔。

5.眼外肌:眼肌共有6条,即内、外、上、下四直肌和上、下两斜肌,联结眼眶壁,止于巩膜。主管眼球转动及保持其正常位置。二、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是基于眼与脏腑关系的原理,将眼从外向内分为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5个部分(图3),而分属于脾、心、肺、肝、肾五脏,借以说明眼的部位、生理和病理等,用来指导临床诊治眼病的一种论理方法。图3 五轮图

1.肉轮:指上下胞睑,就是眼睑部分(包括睑皮肤、皮下组织、肌层、睑板、睑结膜等),分别属脾胃。因脾胃主肌肉,所以叫肉论。其主要功能是保护眼球。

脾与胃相表里,故肉轮疾病多于脾胃病变有关。如眼睑炎症用清理脾胃湿热之剂,可获得一定的疗效。

2.血轮:指内外眦的血络(靠鼻侧为大眦,又叫内眦;靠颞侧为小眦,又叫外眦或锐眦),即两眦部的血管并包括内眦部的泪阜和泪点。泪点古代叫泪窍或泪堂,是排泄泪液的通道。两眦血络在脏属心,心主血,所以叫血轮。血络的作用是输运血液精气以濡养其分布部分及组织。

心与小肠相表里,故血轮疾病多与心或小肠的病变有关。如两眦部的实热性病变,用清心泻火之剂治疗,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3.气轮:指球结膜与虹膜(白睛),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所以叫气轮。其作用犹如表壳,以保护眼球内部的精细组织。

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气轮疾病多于肺或大肠的病变有关。如肺热引起白睛的病变,用泻肺清热之剂治疗,就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4.风轮:指黑睛(包括角膜和虹膜),角膜呈球面而透明,有透光和屈光作用;虹膜呈棕黄色或棕黑色,古称为黄仁(又名睛帘)。由于虹膜的展缩作用,使进入眼内部的光线适当,视物得以清晰。黑睛在脏属肝,肝主风,所以叫风轮。它有透光、集光和调节光线的作用。

肝与胆相表里,故风轮疾病多与肝胆病变有关。如角膜炎症,用泻肝之剂,多能奏效。

5.水轮:指瞳仁(亦叫瞳子或瞳神),也就是瞳孔部分,但其实际范围,包括眼内各组织,如神水(房水)、睛珠(晶状体)、神膏(玻璃体)、睛膜(脉络膜)、视衣(视网膜)、目系(视神经)等。瞳仁在脏属肾,肾主水,所以叫水轮。其功能特别重要:房水是充满于前后房内的透明液体,供给营养晶状体及玻璃体等组织的;晶状体是活动的屈光组织,它能使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清晰;玻璃体除有屈光作用外,还起着维持眼内压的作用;脉络膜因含有丰富的色素,使眼球后部形成暗箱,它又有丰富的血管,以营养视网膜等组织;视网膜则是唯一的感光组织;视神经的功能是将光、形、色觉传入大脑。所以这些组织的病变,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视力障碍。

肾与膀胱相表里,故水轮疾病多与肾或膀胱病变有关。如肾虚所致的青盲病,用补肾之剂就能奏效。

综上所述,五轮的疾病多与脏腑失调有关。因此,在临床上就可以根据这种关系来辨证施治。例如,后天发生的上睑下垂或眼肌麻痹形成斜视,或双眼视物出现复视,头晕、乏力,脉缓无力等症,多属脾阳不振,中气不足。在治疗上适用健脾益气,往往收到显效。又如白睛红赤,眼睑肿硬,又兼口渴,便秘,舌苔黄,脉数实等症,多属肺脾火盛、肠胃兼有炽热。因白睛属肺,肺与大肠相表里;眼睑属脾,脾与胃相表里。由于肺脾火盛,肠胃有热,上攻于目,故在白睛与眼睑上出现红赤、肿硬的证候。在治疗上,除外用清热解毒药物点眼外,还应用泻肺清脾之法,以调理肺脾之功能,才能奏效。又如白睛红赤,有血管侵入黑睛,患者感觉濇痛,羞明,流泪,又兼鼻燥气热,脉弦数等证候,即可归纳为肝肺火盛,在治疗上就应清肺泻肝。又如外观形如好眼,瞳子分明,风轮清晰,白睛洁白,卒然盲而不见,兼有头晕、耳鸣,逆气上冲,两胁满闷,脉弦细而数等证候,多属肾水不足,相火上炎,肝郁气逆,阻络通畅。在治疗上,就应滋阴益肾,壮水制火,舒肝解郁,疏通脉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三、眼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他的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和相互影响着。”人体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组织器官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论生理功能或病理变化,都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着。眼是人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视觉器官,它和脏腑经络互相关系着。在《灵枢》中载有:“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这就是说眼是由五脏六腑的精气来供养,才能发挥视觉作用。

由于眼与脏腑有其相连的关系,所以当眼部发生疾患时,每能出现全身的证候。例如“青光眼”急性发作时,有头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这主要是由眼压增高所引起,只要眼压下降,其他症状随即消除。如果内脏有病变时,有的也能反映到眼上来。例如“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患者的双眼巩膜发黄,主要矛盾在于全身方面,只要内脏情况好转,巩膜黄色就可随之减退。又如文献中有“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因为肝主藏血,肝血充足,则眼得所养,而视物清楚。如肝血不足,眼失所养,则可引起目昏眼花,甚至发生夜盲等症。由于“肾藏精”,“瞳仁属肾”,所以肾脏精气充沛,则目光炯炯有神。往往肾虚的人,每多两眼少神或有视物昏蒙以及发生其他眼底的病变。这说明眼与肝肾的关系更加密切。

以上所述眼出脏腑的关系,必须依赖经络在其间相互贯通,周身的气血津液才能不断地传输于眼,使眼得到濡养以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从经络与脏腑相通的关系及其循行所过的部位来讲,每一条经络直接或间接的都与眼有关系。《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行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脉者,皆属于目。”正由于经络与眼有如此关系,所以对于形成眼病的基本原因,不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都是通过经络反映在它所循行的部位。例如太阳受邪,往往引起目痛泪多,头痛(多在后脑及前额),鼻塞。肝火内炽每每导致目赤刺痛,角膜生翳。经络不但能够沟通脏腑,反映病候,同时在诊断治疗上也起着一定作用。例如,眼生赤脉或翳膜,从上而下的,病在太阳经;从下而上的,病在阳明经;由外眦而向内的,病在少阳经;由内眦而向中的,病在膀胱经。根据这些关系,在临床治疗处方中加入相应的引经药,就能提高疗效。因此,绝对不能把眼的问题孤立起来看,必须掌握局部和全身的联系,所以在诊断和治疗上,除分析眼的局部病变外,更应当重视调整内部脏腑的功能。第二部分 常见眼病的治疗一、眼睑及泪器疾病麦粒肿

麦粒肿又叫“睑腺炎”,中医学称“土疳”、“土疡”,俗叫“偷针眼”,是一种眼睑边缘(睫毛囊毛脂腺)或眼睑内(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本病分为两种:生在眼睑皮肤外面的,叫外麦粒肿,破后在皮肤表面出脓;生在眼睑皮肤内面的,叫内麦粒肿,破后在睑结膜面出脓。本病有习惯性,一般发病较急,多发生于一眼,但亦有两眼同时发生的。每多反复发作,对劳动生产影响较大。

本病由于葡萄球菌感染引起,或由过多食辛辣炙煿燥热之品,致脾胃湿热内蕴,以致皮脂腺或睑板腺分泌过盛,复受风邪外袭,使热毒上攻壅阻于眼睑皮肤经络之间而发病。【诊断要点】

患部皮肤红肿硬结,推之不动,局限于眼睑部。初起形如麦粒,痒痛并作,继则红肿热痛加剧而拒按。如硬结位于外眦,则疼痛剧烈,眼睑红肿亦甚,往往引起白睛局部水肿,形如鱼胞状。轻者数日内可自行消散,重者红肿范围扩大,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后期红肿渐退,炎症局限化,溃破后排脓始愈。【治法】

以清热解毒、散风行血为主。

方药:清热解毒消肿汤

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天花粉9克,黄芩9克,赤芍9克,生地9克,荆芥9克,防风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大便燥,加大黄3~9克;病势较重,加全蝎3~9克,倍加金银花、蒲公英;胃纳欠佳,去生地,加青皮9克,枳壳9克,槟榔3克。【病例】

张某某,女,24岁。于1955年11月26日就诊。主诉:左眼红肿已7天,疼痛剧烈,口干,便燥。

检查:左眼上睑高度红肿,偏小眦部有化脓现象,并波及白睛红赤;小眦部呈蓄水状,如鱼胞隆起。舌苔黄厚,脉沉弦而慢。

诊断:重型土疳证。以清热解毒消肿汤去生地,加桑皮6克,枳壳6克,大黄6克。连服2剂,于11月28日复诊,红肿渐消,疼痛减轻。继服上方2剂,11月30日三诊,红肿全消而愈。霰粒肿

霰粒肿又叫“睑板腺囊肿”,中医称“胞生痰核”,又名“目疣”。霰粒肿是眼睑内(睑板腺)的一种慢性疾患,呈核状硬结,多发生于上睑,下睑较少。病程缓慢,可渐渐增大,亦有愈后屡次复发者。多由于胃肠蕴热与痰湿互结,睑板腺分泌过盛,阻塞经脉,隐起于胞睑之间而成。【诊断要点】

初起时可见眼睑皮下有米粒大或豆大的圆形肿块,不红、不痛,触之发硬,与皮肤不粘连,睑结膜面呈局限性红色、紫蓝色或灰色,发展缓慢,少数可自行消散。若日久不消,逐渐增大,坚硬隆起,则有眼胞垂坠及胀濇感,如有继发感染,亦可化脓成毒,情况与内麦粒肿相似。【治法】

本病较大硬核,采用药物内治,收效较为困难,而采用手术收效较快。但对于术后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或较小的硬核,可用化痰散结药物内服,亦可收到一定的疗效。

方药:化坚二陈汤加减

半夏9克,茯苓9克,橘红9克,僵蚕9克,蝉蜕9克,桔梗9克,枳壳9克,防风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咽喉发堵,加苏梗9克,厚朴9克;胃纳欠佳,加青皮9克,莱菔子9克,槟榔3克;感染红肿,加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白芷6克,赤芍4.5克,生地9克。睑缘炎

睑缘炎中医称“睑弦赤烂”、“沿眶赤烂”。也叫“烂眼边”、“红眼边”,在农村较为多见,是一种眼睑边缘的慢性炎症。多见于体质虚弱,如患结核、贫血的儿童。屈光不正,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不良是诱因。中医认为脾胃蕴积湿热,复受风邪,以致风与湿热相搏,停于睑内;或由椒疮拭擦过多,以致表面糜烂;亦有因倒入睫毛,损伤睑弦,引入风邪所致。【诊断要点】

轻症仅有微痒濇痛感,在睫毛根部有糠麸样皮屑附着,稍甚的,初起即见睑边蔓生透明水泡样细小湿疹,痛痒时作,颇喜揉拭,疱疹破裂,眼睑红赤,糜烂胶粘。重症由于皮脂分泌过多而形成黄白色痂块,若拭去痂块,可见该处溃陷,此时睫毛稀疏不齐,久则睫毛脱落,不易再生,称睫秃。严重的还可因倒睫而并发翳膜诸症。【治法】

本病无结痂时,应用外治法,收效较为显著。兼有结痂时,应配合内治法,往往结痂而愈。(一)外治法 清热渗湿,化腐生肌为主。

方药:(1)苦参汤苦参12克,五倍子9克,黄连9克,防风9克,荆芥穗9克,蕤仁9克,漳丹2.1克,铜绿2.1克,水煎,用药棉蘸药水洗患处,每剂洗3天,每天洗3次。(2)菊矾汤白矾9克,菊花9克,水煎,用药棉蘸药水洗患处,每剂洗2天,每天洗3次。(二)内治法 祛风清热,除湿解毒为主。

方药:清热散风燥湿汤金银花12克,蒲公英12克,天花粉9克,荆芥穗9克,防风9克,白芷9克,陈皮9克,白术9克,苍术9克,甘草3克,水煎服。【病例】

例一、何某某,女,20岁,已婚。于1950年3月12日就诊。主诉:双眼患烂眼边已年余,屡治无效。

检查:双眼睑上至睫毛下缘,下至承泣穴,内至睛明穴,外至接近瞳子髎穴之皮肤,均是糜烂状,睫毛大部分脱落。

诊断:重型睑缘赤烂。以苦参汤加茯苓6克,水煎,洗涤4剂,于3月25日复诊,眼睑赤烂减轻。继用原方洗涤3剂,于4月5日三诊,眼睑皮肤恢复正常而愈。

例二、郭某某,男,35岁。于1972年3月5日就诊。主诉:双眼睑赤烂结痂有年余之久,时轻时重,病情加重时,则眼睑肿痛,不能睁眼,眼睑发痒,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胃纳尚可,便润。

检查:双眼睑边缘处呈结痂状,并稍糜烂,皮色稍红黄,糜烂脱屑以内眦部为著。脉滑数。

诊断:睑缘赤烂。以清热散风燥湿汤去白芷、陈皮,加羌活9克,黄芩9克,枳壳9克,前胡9克,薄荷9克。服3剂后双眼睑皮色红黄及结痂现象均有好转,但口干、便燥,脉沉弦细。继以前方去枳壳,加青皮9克,麦门冬9克,大黄9克。于4月10日复诊,下眼睑稍显浮肿,并伴有头痛,仍用前方去大黄、麦门冬,加白芷9克。于5月19日三诊,双眼睑皮色恢复正常,但仍感眼睑无力,并有痒感。改用羌活胜风汤加减,旨在健脾散风燥湿,以善其后。愈后观察8个月,情况良好。眼睑湿疹

眼睑湿疹与中医所称“实热生疮”、“风赤疮痍”相类似。其特征是眼睑红赤,起泡及溃烂,形似疮痍。多由脾胃湿毒,内挟心火;或脾胃湿热,复受风邪,上攻于目所致。亦有因点用药物过敏而发的。【诊断要点】

初起眼胞作痒,渐渐则眼睑皮肤红赤而肿,继则渗出黏液;或有水泡、脓包,一般多局限于眼睑;或波及颜面,痒痛并作;或痒甚痛轻,或痛甚痒轻,或痒而不痛。脉浮数或弦数、弦细。如脓泡穿破,则糜烂腥臭,胶黏结痂。若日久不治,亦可引起眼内翳膜等症。【治法】

1.脾胃湿毒,痛重痒轻的,宜清热解毒,泻火凉血,佐以祛风。

方药:解毒凉血汤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天花粉12克,连翘12克,赤芍9克,水牛角3克,牡丹皮9克,生地15克,枳壳9克,龙胆草9克,大黄9克,荆芥9克,防风9克,甘草3克,水煎服。

2.脾胃湿热,痒重痛轻的,宜散风燥湿,清热解毒。

方药:散风燥湿解毒汤银柴胡9克,黄芩9克,羌活9克,防风9克,白芷9克,陈皮9克,白术9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连翘9克,赤芍9克,生地9克,枳壳9克,龙胆草9克,甘草3克,水煎服。

3.药物过敏引起痒甚不痛的,宜散风燥湿。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减羌活9克,银柴胡9克,黄芩9克,防风9克,荆芥穗9克,白术9克,苍术9克,独活9克,白芷9克,前胡9克,枳壳9克,甘草3克,水煎服。【病例】

例一、崔某,男,27岁。于1972年1月24日就诊。主诉:双眼睑及颜面红肿赤烂已14天,曾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痛痒甚,头痛,口干,不喜饮,便润。

检查:双眼睑及鼻两旁颜面部均呈红肿赤烂状,并有散在状小黄泡,有黄液渗出,左眼白睛外缘红赤,并有米花大水泡隆起。脉沉细。

诊断:风赤疮痍合并金疳证(眼睑湿疹合并泡性结膜炎)。以解毒凉血汤去水牛角、牡丹皮,加胡连12克,黄芩9克。服1剂后,湿疹表面较前干燥,大便泻,脉沉细,但仍头痛。继用前方去大黄,加白芷9克,陈皮9克,羌活4.5克,服2剂后,仍痛痒甚,大便润,脉细数,眼睑及颜面湿疹表面虽部分干燥,但眼睑缘仍湿烂甚。据此脉证,系脾胃湿毒,内挟心火,改为清热解毒,重于凉血燥湿,方用解毒凉血汤加苍术、胡黄连、羌活、白芷,另配合泼尼松(强的松)5毫克/片,9片,每日3片内服。外用金霉素眼膏涂患处。于1月29日复诊,眼睑及颜面湿疹已见平滑,但皮色仍稍发红,至此已基本好转。后继以前方加减服用,于4月18日复诊,眼睑及颜面皮肤恢复正常。嘱其再以前方继服数剂,以善其后。

例二、李某某,女,55岁。于1971年8月3日就诊。主诉:原来两眼发红,曾到某医院诊治,给药水点眼,不料点后,双眼突然红肿难开,眼痒甚,并有灼热感。

检查:双眼红肿如桃,眼睑皮肤粗糙较硬,白睛高度水肿,脉弦数。

诊断:药物过敏性眼睑湿疹。用羌活胜风汤加减,连服4剂,双眼睑红肿全消,白睛红赤基本消失。继以蒲公英30克,羌活9克,黄芩9克,连服2剂,以调善后。上睑下垂

上睑下垂中医称“睑废”,就是眼睑不起作用。多由于脾虚气弱,脉络失和,肌揍疏开,邪风客于胞睑,则眼睑麻木不仁,不能上举而下垂。亦有因外伤而致者。本病有先天后天之分,本节仅述后天引起的上睑下垂。【诊断要点】

主要是上睑下垂,有发于单侧的,亦有发于双侧的,轻者半掩睛瞳,重者上睑无力展开,遮于整个角膜,上睑麻木弛缓,开张失去自主,病人为了克服视物障碍,每有仰头视物的姿态,一般精神疲乏,食欲不振,脉缓细或弦细。【治法】

多以健脾益气,养血疏络为主。

方药:培土健肌汤银柴胡3克,党参9克,白术9克,茯苓9克,当归9克,炙黄芪9克,升麻3克,陈皮3克,钩藤9克,全蝎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胃纳欠佳,大便溏薄者,加吴茱萸9克,炮姜9克,黑附子3~9克;口渴烦躁者,加麦门冬9克,天花粉9克,玄参9克;头痛颈项拘紧者,加羌活9克,防风9克,前胡9克。【病例】

陈某某,女,46岁。于1959年2月15日就诊。主诉:于46天前,因患感冒引起右眼上睑下垂。有五更泄病史,至今未愈。近半月来有时失眠,胃纳尚可,小便清利。

检查:右眼视力0.2,左眼视力0.2,右眼上睑下垂,眼裂宽度平均5毫米,下视4毫米,上视6毫米。康氏反应(-),胸透(-)。面色苍白,舌润无苔,脉沉数无力。

诊断:右眼睑废证。以培土健肌汤去全蝎、钩藤,加白芍、防风、羌活、川芎、附子、肉桂,连服9剂。于3月9日复诊,右眼上睑下垂减轻,但又感冒,左眼亦发现上睑下垂,眼裂宽度平均5毫米,下视4毫米,上视6毫米,脉沉细,五更泄未减,继以前方服19剂,兼刺鱼腰、丝竹空、内关等穴。于3月27日三诊,右眼上睑下垂已愈,左眼上睑下垂减轻,五更泻已止,又按前方加减继服。5月25日复查,双眼上睑下垂均愈。眼裂宽度相等,平视双9毫米,下视双7毫米,上视双10.05毫米,双眼球运动自如,而痊愈。泪囊炎

泪囊炎,中医称“眦漏”或“漏睛”,是农村常见的眼病,分慢性和急性两种:急性多为慢性的急性发作(继发感染),或由于肝经风热,或心火旺盛,或肾阴不足,虚火上潜而成。慢性常见于沙眼、慢性结膜炎、慢性鼻炎的患者。由于结膜或鼻腔的炎症蔓延至鼻泪管内,造成阻塞,泪囊腔内继以细菌感染所致。本病特点:急性是在内眦睛明穴下方,红肿硬痛为特征;慢性是以脓液与黏浊泪水相混合,内眦角渗出为主症。【诊断要点】

急性泪囊区红肿波及眼睑,触诊泪囊部有硬结,压痛明显,往往伴有头痛、口干、便燥,脉弦数,或伴有恶寒、发热并全身不适感症状。数日后泪囊部皮肤形成黄色脓点,按之有波动感,排脓后肿胀、疼痛即可消退。间有局部穿孔后自行痊愈,也有因过食辛燥之物或感毒邪而反复发作,导致疮口难敛形成眦漏。慢性的经常流泪(单眼较多),眼睛不红不肿,指压泪囊部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从泪点流出,积液多时可见泪囊区微肿。【治法】

1.急性以清热解毒,祛风散瘀为主。

方药:清热解毒消肿汤(见麦粒肿),加白芷9克,陈皮9克,全蝎12克,大黄9克,枳壳9克,黄连3克,水煎服。

加减:如胃纳欠佳,去大黄,加焦神曲9克,麦芽9克,山楂9克;孕妇去大黄、赤芍,加当归9克,白芍9克。

2.慢性以清热散风,化腐生肌为主。

方药:银花全蝎饮金银花12克,全蝎9克,蒲公英12克,天花粉9克,当归6克,赤芍9克,防风9克,白芷9克,陈皮9克,乳香6克,没药6克,荆芥穗6克,羌活4.5克,黄连3克,甘草3克,水煎服。

此方对慢性泪囊炎,一般可以减轻症状,但治愈较难。经久不愈的,可作泪囊摘除或泪囊鼻腔吻合手术。【病例】

王某,女,38岁。于1970年5月18日就诊。主诉:左眼患慢性泪囊炎有1年之久,于昨天突然左眼大眦部下睛明穴红肿硬痛,牵引左边头痛,羞明,流泪,胃纳减少。

检查:左眼大眦部下睑红肿,按之剧痛,白睛淡红,风轮清晰,脉象弦细。

诊断:急性泪囊炎,以清热解毒消肿汤去黄芩、赤芍、生地,加龙胆草9克,大黄15克,全蝎12克,陈皮9克,川贝母6克。服2剂后,于5月20日复诊,头目痛止,红肿全消而愈,转为慢性而停药。迎风流泪

迎风流泪是一种不由自主的经常有眼泪流出的眼病,风吹后更加厉害。年老患者较多,由于肝肾阴虚,肾气不纳,外受冷风刺激所引起。【诊断要点】

眼睛不红不肿,一遇风吹,眼泪直流,泪水清稀不黏稠,入冬流泪加重,脉沉而无力,尺部尤弱或沉弦细。【治法】(一)内治法 滋阴益肾,纳气养肝为主。

方药:滋阴止泪汤熟地15克,山药12克,枸杞子12克,女贞子12克,地骨皮9克,盐知母9克,蕤仁9克,菊花9克,霜桑叶9克,黄芩6克,五味子3克,水煎服。

加减:胃纳欠佳者,加青皮9克,神曲9克,麦芽9克,山楂9克;孕妇加当归9克,白芍9克。(二)针刺疗法 取睛明、承泣、太阳、风池、合谷等穴。二、结合膜疾病流行性结膜炎

流行性结膜炎,中医称“天行赤热”、“天行赤眼”,是一种常见的流行性眼病。多见于春秋季节,在幼儿园或集体生活中最易流行。多因肺经郁热加之感染时气邪毒所致。其传染途径,多由病人的眵流、用具,直接或间地传入健康人的眼内,常为双眼累病,故应注意隔离和预防。【诊断要点】

本病多两眼发病,或有先后之不同。初起白睛忽然红赤,疼痛、羞明、流泪、生眵,眼眵先为黏液性,而后变成脓性,可于夜间将上下眼睑封固,病情较重者,可引起眼睑浮肿,一般发病后7日可愈。若并发黑睛生翳,则羞明流泪、疼痛症状显著。全身症状为口干、便润,舌苔薄白,脉象弦数或弦细。【治法】

清热解毒,散风驱邪为主。

方药:(1)双解汤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天花粉9克,黄芩9克,枳壳4.5克,龙胆草9克,荆芥9克,防风9克,蜜桑皮6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大便燥结,加大黄3~9克;大便溏,去龙胆草,加苍术9克,白术9克;风热重,眼发痒,加羌活9克。(2)公英羌活汤蒲公英30克,羌活9克,水煎服。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是一种急性眼病,发病时因白睛突然红肿热痛,如暴风之骤至,故中医称为“暴风客热”,俗称“红眼”、“暴发火眼”,因细菌感染引起或风热外侵所致。【诊断要点】

白睛突然红赤,流泪刺痒,羞明涩痛,重症白睛肿胀高出风轮,胞睑浮肿,眼痛剧烈,每易并发风轮生翳。风重于热者,多兼有头痛,鼻塞,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数等表证;热重于风者,兼有口渴,小便黄,舌苔黄腻,脉实有力等里证;风热并重者,每表里证互见,且里证较重。【治法】(一)内治法

1.风重于热者,以散风为主,清热为辅。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减羌活9克,柴胡9克,黄芩9克,白术9克,枳壳9克,防风9克,前胡9克,薄荷9克,桔梗9克,龙胆草9克,木通9克,甘草3克,水煎服。

2.热重于风者,以泻火为主,散风为辅。

方药:泻肺饮加减石膏15克,天花粉9克,黄芩9克,桑白皮9克,木通9克,龙胆草9克,生栀子9克,瓜蒌15克,桔梗9克,大黄4.5克,滑石9克,枳壳9克,防风9克,羌活9克,薄荷9克,甘草3克,水煎服。

3.风热并重者,内清外解。

方药:双解汤加减金银花15克,蒲公英15克,黄芩9克,蜜桑皮9克,天花粉9克,枳壳9克,龙胆草9克,羌活9克,防风9克,薄荷9克,荆芥9克,大黄9克,滑石9克,生石膏9克,甘草3克,水煎服。(二)外治法

1.霜桑叶30克,水煎乘热熏眼,待冷后,用此水洗眼。

2.蒲公英120克,水煎内服及熏洗眼睛。(三)针刺疗法 取睛明、太阳、风池、合谷等穴。慢性结膜炎

慢性结膜炎属于中医“目赤”病的范畴。每由急性结膜炎未能彻底治愈,重受湿邪郁困,脉络受阻所致;或由烟尘刺激,视力疲劳,屈光不正,饮酒过度,睡眠不足等,均为本病诱发因素。患者多为成年人及老年人,如不及时治疗,病程往往缠绵数月或至数年不愈。【诊断要点】

自觉眼痒,刺痛,异物感,热感,干燥多瞬,眼易疲劳,常以夜间加重。白睛淡红,翻转眼睑,表面平滑,但持续日久,微呈肥厚,呈天鹅绒状,眼眵较少。舌苔薄白,脉缓细或弦细。【治法】

清热散风,健脾燥湿为主。

方药:羌活胜风汤羌活9克,银柴胡9克,防风9克,黄芩9克,白术9克,独活9克,川芎9克,荆芥穗9克,枳壳9克,前胡9克,薄荷9克,桔梗9克,白芷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湿热盛,加苍术9克,龙胆草9克,木通9克;大便燥结,加大黄9克;口渴烦躁,加石膏15克,知母9克,麦门冬9克;胃呆纳少,加山楂9克,神曲9克,麦芽9克;胃寒吞酸,肠鸣便溏,加吴茱萸9克,干姜9克,陈皮9克。泡性结膜炎

泡性结膜炎,中医称“金疳”。易发生在营养不良体质瘦弱的儿童,年龄愈长患者愈少。多由于肺经燥热,或肝经实火,复受风邪,风热搏结于目所致。亦有脾胃虚寒,运化失调,寒邪上注于目而成。本病临床上较为常见,且易于反复发作,严重的可引起角膜边际生翳,甚至伸入瞳神部位而影响视力。【诊断要点】

初起仅有异物感,羞明流泪,稍有磨痛。在球结膜上有一个或数个隆起的圆形颗粒,如白米粒的大小,呈微灰红色,颗粒周围红赤。继则颗粒顶端溃烂,平复如常,不留任何痕迹而愈。本病发生部位不定,有见于大小眦侧球结膜上者,有见于角膜边际,侵入角膜之内成白膜侵睛者。【治法】(一)内治法

1.肝热挟风型:除上述症状外,兼有口干或不干,胃纳尚可,便润,舌苔薄白或无苔,脉弦数。宜清热解毒,散风驱邪为主。

方药:双解汤(见流行性结膜炎)

如热毒过盛,大便燥结者,加大黄9克,并倍加金银花、蒲公英。

2.阴虚肺热,外挟风邪型:多兼口渴欲饮,或咽喉疼痛,或鼻内生疮,舌质红绛或苔薄白,脉弦细而数。宜养阴生津,散风清热为主。

方药:养阴清热汤生地15克,天花粉9克,知母9克,芦根9克,生石膏15克,金银花15克,黄芩9克,荆芥9克,防风9克,枳壳9克,龙胆草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咽喉痛剧,加川贝母6克,麦门冬9克;鼻疮严重,倍加石膏、生地、金银花;大便燥结,加大黄9克,瓜蒌9克;胃纳欠佳,胸部膨闷,加青皮9克,麦芽9克,神曲9克,山楂9克。

3.脾胃虚寒型:多兼胃脘满闷,嗳气吞酸,或脘腹隐痛,喜热喜按,大便溏薄,或久泻不止,肢冷乏力,舌苔淡白厚腻或薄白,脉沉细无力。宜温中散寒,健脾和胃为主。

方药:温中健脾汤吴茱萸9克,炮姜9克,黑附子9克,肉桂9克,苍术12克,白术12克,陈皮9克,神曲9克,半夏4.5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心悸气短,加党参9克,茯苓9克。

本病虽分3型,但以肝热挟风型最为常见。在临床治疗中,对于阴虚肺热外挟风邪型、脾胃虚寒型,应用相应方剂,治愈后复发者较少。肝热挟风型应用双解汤加减治疗,愈后复发者较多。因此,在炎症消退后,还需继续服用养阴清热、调理脾胃的药物,以调理善后,避免复发。其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生地12克,元参9克,麦门冬9克,桔梗4.5克,白芍3克,枳壳3克,槟榔3克,莱菔子3克,白术3克,甘草3克,水煎服。(二)外治法 用磺胺类或抗生素眼药水点眼,可适当配合用0.5%醋酸可的松(醋酸考的松)眼药水点眼。【病例】

例一、宁某某,女,15岁。于1970年9月25日就诊。主诉:左眼羞明,流泪,眼磨痛,胃纳尚好,大便燥。

检查:左眼白睛内外侧近风轮缘处均有灰白色疱疹隆起,如糯米粒大,疱疹周围白睛红赤,舌苔薄白,脉细数。

诊断:泡性结膜炎,用双解汤加减,服3剂后,眼红大减,疱疹基本消失,继服5剂,眼红疱疹全消。为了巩固疗效,又予养阴清热调理脾胃之方:生地15克,天花粉9克,麦门冬9克,知母6克,金银花9克,枳壳4.5克,槟榔3克,莱菔子4.5克,甘草3克,水煎服。愈后观察2年,未见复发。

例二、崔某某,男,24岁。于1971年1月7日就诊。主诉:双眼发红生翳,时轻时重,已2年余,久治不愈。近日来病情加重,微怕光,流冷泪,眼干,食欲欠佳,大便溏泻,每日数次。

检查:右眼视力0.08,左眼0.2,右眼白睛内眦部局限性发红,近风轮缘有如绿豆大泡样隆起,风轮中央有云翳,遮住半边瞳孔,左眼外眦部白睛发红,有泡样隆起,风轮有云翳。舌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双眼金疳合并风轮云翳,用温中健脾汤加忍冬藤9克,服2剂,双眼红减,疱疹消失大半。继以原方加蝉蜕4.5克,木贼4.5克,服3剂,双眼白睛红赤及疱疹全消。惟风轮云翳仍在,大便溏泻显著好转。继以原方加减服之,以善其后。于1972年11月14日来院复查,右眼视力0.2,左眼0.4,情况良好。

按:外眼红赤,多用清热散风之法,古人有外障非热不发,非寒不治之说,实不尽然,本病例即是外眼红赤,应用大热之治法治愈。因此,在临床治疗时,必须根据脉证,加以分析,再决定治法,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沙眼

沙眼是一种流行比较广泛的慢性传染性眼病。由于是胞睑内发生颗粒的疾患,状如花椒,故中医学称为“椒疮”。严重时可并发其他眼病,如角膜血管翳、角膜炎、角膜溃疡等而影响视力,甚至造成失明。

本病主要因素是沙眼病毒侵入睑膜而引起。中医学认为脾胃积热,风邪外束,以致气血瘀滞、壅积眼睑所致。患眼的分泌物是传染的媒介,通过接触传染。如共用洗脸用具,污染的手帕、毛巾等擦眼可引起传染。卫生条件不良和卫生习惯不好,沙眼更易传染。

在万恶的旧社会,由于受反动政府的统治和压迫,劳动人民生活贫困,卫生条件很差,因此沙眼流行极为猖獗,严重地危害着劳动人民的健康。新中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卫生条件和卫生知识普遍提高,特别是毛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和“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充分发动群众,经过普查普治,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沙眼的发病率已大为减少。【诊断要点】

本病初起,眼睑内有少数颗粒,多在外眦部分,可无明显自觉症状,或出现睑内作痒,眼易疲劳,以及少量黏液或黏液性分泌物。如继发感染则症状加重,睑内颗粒密集,有的全睑丛生,有的累累成片,高低不平,自觉症状亦较显著,或沙涩流泪,或羞明难开。由于颗粒长期摩擦眼珠,往往引起角膜上缘赤脉下垂(沙眼性角膜血管翳)症候,严重病例可致失明。【治法】

沙眼一般以外治法为主,如合并风轮赤脉下垂的,可采用内治法。(一)外治法

1.点药:旨在化腐生肌,散瘀消翳。

方药:磨翳散炉甘石60克,朱砂3克,冰片15克,琥珀6克,硼砂12克,紫碯0.3克共为极细面。用玻璃棒蘸凉开水少许,再蘸药末如米粒大,点在下眼睑内,每日点1~3次。

2.海螵蛸棒摩擦法:旨在消除睑内颗粒。

制法:将整个海螵蛸分为数瓣,用小刀削成葵花子状,长约一寸许,用2%食盐水,煮沸消毒备用。

用法:在手术前,先用1%丁卡因(地卡因)滴眼2次。然后左手翻转上睑及下睑,尽量暴露睑结膜,右手持海螵蛸棒的粗头一端,将另一端朝向沙眼颗粒处,用轻快的手法,从左到右反复轻轻地摩擦,使颗粒破裂出血,以达到结膜表面平滑为度。手术完后,滴0.25%氯霉素于眼内。本法可根据病情反复多次进行。一般轻者可施行1次,重者可反复施行数次,每隔7天施行1次。(二)内治法 以健脾散风,清热消翳为主。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减(见慢性结膜炎)。结膜溢血

结膜溢血,是指球结膜下出血。出血部位界限分明,呈鲜红色,状如胭脂,故中医称“色似胭脂症”又叫“白睛溢血症”。一般在10天左右即逐渐吸收消退。也有反复发作的,预后良好。本症由于热郁于肺,肺气不清,血热妄行,以致血溢络外而成。其他外伤、剧烈咳嗽、排便困难等,都能引起。老年人高血压、血液病、妇女逆经等也可发生。【诊断要点】

结膜下出现一片或多片鲜红色出血斑,边界清楚,其他部位结膜不红不肿,患眼亦无疼痛、羞明、流泪现象。若由外伤引起的,则有外伤史可查;若由咳嗽引起的,往往结膜红如血贯。一般脉细数或弦数有力。【治法】

轻者不需治疗,一般10天左右即可自愈。如小儿因“顿咳”(百日咳)引起,可用化痰清肺之法,以达咳止血散之目的。

方药:化痰清肺汤银柴胡4.5克,桔梗9克,橘红9克,半夏9克,杏仁9克,桑白皮9克,瓜蒌9克,川贝母4.5克,黄芩4.5克,枳壳3克,龙胆草3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大便燥结,加大黄3克;胃纳欠佳,加焦山楂3克,焦神曲3克,焦麦芽3克。

除内服药外,局部热敷,可促进吸收。【病例】

邓某某,女,9岁。于1955年就诊。其母代诉:于10余天前,患痰喘病,日益加重,每天发作数次,严重时将所食物品尽吐。4天前,突然双眼白睛紫红。

检查:双眼白睛俨如血贯,呈暗红色,双眼皮肤亦青紫。舌苔薄白,脉浮数。

诊断:重型色似胭脂症。用化痰清肺汤服2剂。于4月15日复诊,痰嗽减轻,白睛暗红变为红色,继以原方隔日1剂。于4月20日三诊,痰嗽次数减少,白睛红色显著减退,眼睑皮肤青紫亦渐消失。原方去大黄继服。于4月25日四诊,痰嗽略有发作,仅白睛侧微显淡红,继服原方至5月4日,白睛恢复正常,痰嗽已愈,嘱其停药。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为睑裂部向角膜生长的三角形肉片,中医称“胬肉攀睛”。农村中叫“黑眼乌珠上长肉”,为常见的一种眼病。尤其是从事野外工作的劳动人民更为多见。多由于脾胃湿热,经络瘀滞,心火内动,上犯于目所致。风尘、灰沙、日光等长期刺激,或因沙眼、慢性结膜炎等刺激可能为其诱因。【诊断要点】

初起内眦部(外眦部或两侧同患者较少)白睛有赤脉如缕,逐渐缕根生出胬肉,呈三角形,向角膜伸展,其尖端附着于角膜上者,称为头部,若头部尖厚,胬肉红赤较甚者,则发展迅速,可以掩护瞳神,影响视力,甚至限制眼球的转动,发生复视。若胬肉薄而不赤,头尖而平者,一般不进展。也有些病人,每逢睡眠不足,心火内动,则胬肉布满赤脉,心火退,赤脉则消,但胬肉依然如故。本病一般无自觉症状,或仅有异物感。【治法】

一般静止性、无自觉症状的,不需治疗,但应减少刺激。治疗结膜炎症,防止发展。若为进行性而严重病例,可进行手术切除或移植。但手术后复发的亦不少见。因此除必须手术外,一般可采用药物治疗。(一)内治法

1.若胬肉色白如珠,不红不疼,或微有赤脉,炎症较轻,脉和缓者,宜升阳化滞清热为主。

方药:还阴救苦汤加减银柴胡4.5克,苍术3克,桔梗3克,黄芩6克,川芎3克,羌活3克,防风3克,升麻3克,生地9克,知母9克,连翘9克,甘草3克,水煎服。

2.若胬肉赤脉满布,时轻时重,或手术后炎症日久不消,并有复发趋势,羞明流泪,脉弦数者,宜散风燥湿清热为主。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减羌活9克,银柴胡9克,黄芩9克,枳壳9克,白术9克,防风9克,前胡9克,薄荷9克,龙胆草9克,生石膏15克,木通4.5克,甘草3克,水煎服。

3.若胬肉红赤,口渴烦躁,小便黄赤,脉细数者,宜养阴清热为主。

方药:养阴清热汤(见泡性结膜炎)减芦根、石膏、荆芥、防风,加天门冬9克,丹皮9克,薄荷9克。(二)外治法 进行性的,可选用0.5%可的松溶液滴眼,每日6次;四环素、可的松软膏涂眼,每日1次。三、角膜及巩膜疾病角膜溃疡

角膜溃疡又叫化脓性角膜炎,是临床上最为多见的一种外眼病。多在角膜上皮损伤后,细菌或病毒感染发病。角膜损伤在农村中常见的原因有谷粒、麦穗、稻秆等异物,树枝擦伤等;在工厂常见为异物外伤;其次患者先患有慢性泪囊炎,经擦伤角膜后引起感染所致,或在眼病疾患的治疗过程中,被污染的眼病和器械所损伤,也是形成角膜溃疡的原因之一。

中医学认为多因毒邪外侵,肝胆内热,风热壅盛,或肺阴不足,热邪上犯于目所致。外伤可为诱因,亦有因肝胆实热、脾胃虚寒、脾胃失健、外感风邪,邪火上乘于目而致的。

由于本病各期的症状表现不一,变症及并病不同,故中医书中有很多名称如:角膜生翳渐陷而色白,边碎而较清洁者为“花翳白陷”;角膜生翳较深,附有脓脂状物者为“凝脂翳”;其毒深入,角膜底部有黄色脓状液体物者为“黄膜上冲”;翳透穿睛,有黑色物体突出如珠者为“蟹睛”等等,都是本病的范畴。【诊断要点】

初起羞明,流泪,感到眼磨痛,或生眵,视物不清。眼睑肿胀,或伴有头痛,结膜红赤,角膜有点状或片状灰白色浸润,病情发展迅速加剧,病灶向四周扩散,可在三五天内形成大片溃疡。重者溃疡面出现较多略带灰绿色的坏死组织,结膜囊有大量带绿色的分泌物。如不能早期控制,角膜极易溃烂穿破,常有虹膜脱出。溃疡穿孔后,易引起眼内炎或全眼球炎,最后眼球萎缩失明。【治法】

1.内热挟风型:羞明流泪,眼磨疼痛,角膜生翳下陷,结膜红赤,口干不喜饮或口不干,胃纳尚好,大便润或小便数,舌质润,苔薄或无苔,或白厚,脉浮数或弦细数。此为肝胆火炽兼以风邪外侵,风热相搏,热邪上犯于目,宜内清外解为主。

方药:双解汤(见流行性结膜炎)

2.肺阴不足,外挟风热型:羞明流泪,眼磨疼痛,角膜生翳下陷,结膜红赤,口渴欲饮,或口干咽喉疼痛,或生鼻疮,胃纳尚好,大便润,小便清。舌质绛或舌润无苔,或苔薄,脉弦细而数。此为肺阴不足,津液短少,肝火上乘,肺阴虚则风邪侵目,宜养阴清热散风为主。

方药:养阴清热汤(见泡性结膜炎)

3.肝胃实热型:羞明流泪,生眵或无眵,眼疼,伴有头疼,角膜生翳下陷,一般生翳多在角膜中央或偏中央部,合并角膜底部有黄色脓状物(在虹膜前下方),如指甲根白岩状,大便燥结。舌苔黄厚或苔薄白,脉弦数或弦细。此为肝胃实火上攻于目,宜清热解毒,泻火消翳为主。

方药:银花复明汤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桑皮9克,天花粉12克,黄芩9克,黄连9克,龙胆草9克,生地12克,知母12克,大黄12克,元明粉12克,木通4.5克,蔓荆子9克,枳壳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大便燥结甚或微燥,酌情加大黄;头痛剧烈不止,加荆芥9克,防风9克;孕妇,加当归、白芍各9克;小儿,去生地、知母、木通,药量酌减。

4.沙眼倒睫引起热邪型:羞明流泪,眼痛或头痛,角膜生翳下陷或伴有赤脉贯穿,或伴有前房积脓(黄膜上冲),结膜红赤,口干,便润。舌质润无苔,或苔薄白,脉弦数或弦细。此因有沙眼或倒睫病摩擦角膜,并兼有肝经邪热上攻于目。宜清经泻热消翳为主。

方药:清经五花散加味旋复花4.5克,密蒙花4.5克,白菊花4.5克,金银花15克,红花9克,蔓荆子9克,蜜桑皮4.5克,天花粉9克,生地9克,知母4.5克,枳壳4.5克,龙胆草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头目痛重,加荆芥9克,防风9克;热邪过盛病情严重,加蒲公英18克,倍加金银花、菊花;大便燥,加元明粉3~9克;胃纳欠佳,加神曲9克,麦芽9克,山楂9克;孕妇,加当归4.5克,白芍4.5克。

5.脾胃虚寒型:羞明,流冷泪,眼睛喜热而畏寒,角膜生翳下陷,结膜淡红,口淡,纳少,腹胀,吞酸,肠鸣便溏,舌质淡,苔薄白或无苔,脉缓细或弦细。此为脾胃虚寒,运化失调,阳气下陷。宜健脾温中,和胃消翳。

方药:健脾温化消翳汤苍术9克,白术9克,吴茱萸9克,炮姜9克,陈皮9克,焦神曲9克,清半夏9克,金银花9克,荆芥9克,枳壳4.5克,荆芥9克,防风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大便溏,日行数次,加黑附子9克;心悸气短,加党参9克,茯苓9克;胃痛,加良姜9克,木香3克,草蔻4.5克;下肢或颜面浮肿,加姜皮9克,薏苡仁9克,车前子9克。

6.脾胃失运外挟风邪型:此型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一般消化不良,饮食量少,头发焦黄或肌瘦,但无腹泻便溏证候。羞明流泪,角膜生翳下陷,结膜红赤。舌润无苔或薄苔,脉细数。此为脾胃运化失调,外感风邪,邪火上乘于目。宜调理脾胃,散风清热为主。

方药:归芍八味汤加味当归4.5克,白芍4.5克,枳壳3克,槟榔3克,莱菔子3克,金银花12克,天花粉9克,黄芩9克,车前子4.5克,荆芥4.5克,防风4.5克,龙胆草3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大便燥,加大黄或番泻叶3克;眼红甚,加蒲公英12克;大便稍溏,去天花粉、龙胆草,加吴茱萸3克。

7.风盛型:羞明流泪,头痛,眼痛,鼻塞或流清涕,脑巅沉重或眉棱骨痛,眼胞浮肿,角膜生翳下陷,结膜红赤。舌苔薄白,脉浮数。此为脾胃不足,风邪外侵,以致腠理不和而生热,风热上犯于目。宜健脾散风清热为主。

方药:羌活胜风汤加减(见眼睑湿疹)

8.外伤型:角膜生翳下陷,结膜红赤,羞明流泪,眼痛,头痛,脉无定形。宜祛瘀行血,散风清热为主。

方药:除风益损汤加味当归4.5克,川芎3克,赤芍9克,生地9克,前胡9克,防风9克,藁本3克,黄芩9克,枳壳9克,黄连4.5克,龙胆草4.5克,水煎服。

加减:眼内瘀血不散或大便燥,加大黄9克;胃纳欠佳,加焦神曲9克,麦芽9克,山楂9克;大便溏,加苍术9克,白术9克。

9.湿热内蕴型:羞明流泪,眼睑浮肿,头目痛剧,角膜生翳下陷,结膜红赤,小便频数内刺痛。舌苔黄腻,脉弦数。此为湿热内蕴,上注于目。宜清热利湿为主。

方药:清热利湿汤蜜桑皮4.5克,天花粉9克,生栀子9克,龙胆草9克,生地9克,车前子9克,茺蔚子9克,黄芩9克,金银花12克,木通9克,枳壳4.5克,大黄4.5克,竹叶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大便燥结甚,加元明粉9克,倍加大黄;胃纳欠佳,加焦神曲9克,麦芽9克,山楂9克。

上述角膜溃疡分为9型,但临床所见,以1、2、4型最为多见。角膜溃疡合并前房积脓(黄液上冲)病例,一般属实热证较多,应用银花复明汤、清经五花散之类方剂,可使前房积脓吸收。但属于阴虚内热之患者,很难收效。在此情况下,应考虑是否有阴虚内热之证候,如阴虚内热证候并不明显,也应考虑前期属于实热证,而后期可能发现久热伤阴之变证。因此,在治疗上可改用养阴清热汤加减,往往收效迅速。【病例】

例一、朱某某,男,45岁。于1959年7月7日就诊,门诊号0394。主诉:左眼过去有云翳,7天前左眼发红生翳,羞明流泪,眼痛,口干,大便燥,小便黄。

检查:左眼白睛红赤,黑睛偏外下方有凝脂翳下陷,面积约(3×4)毫米,荧光素染色阳性。舌苔微黄稍腻,脉浮而有力。

诊断:左眼凝脂翳。属于内热挟风型,用双解汤加大黄4.5克,芒硝4.5克,服3剂,眼痛止,微流泪,大便已润,白睛红赤大减,黑睛凝脂翳下陷显著平复,面积较前缩小。舌苔转薄,脉弦数。继以前方去大黄、芒硝,服7剂,7月14日复诊,白睛红赤全消,凝翳下陷平复,呈斑翳状,左眼视力0.6,嘱其停药。

例二、王某某,女,36岁。于1964年5月15日入院,住院号4739。主诉:去年9月双眼发红,8个月来时轻时重,近20天来,周身不适,头痛,眼胀磨痛,羞明流泪,生眵,口渴欲饮,食欲减少,便燥,失眠。

检查:右眼视力光感,左眼0.6米指数,右眼白睛红赤,眼睑浮肿,风轮表面凸凹不平呈弥漫状,中央呈灰白色,凹面约(1×0.5)毫米大小,深约0.5毫米,荧光素染色阳性。左眼风轮表面凸凹不平,荧光素染色不明显,有散在着色小点,风轮有赤脉贯穿及弥漫状云翳。胸透(-),康氏反应(-)。舌苔白厚稍燥,脉弦数。

诊断:双眼角膜溃疡,左眼角膜云翳及血管翳。由于肺阴不足,外挟风邪所致,用养阴清热汤去薄荷,加大黄6克,服20剂,双眼红赤均已消退,右眼风轮凝脂翳下陷完全平复,呈斑翳状,左眼风轮留有白色散在小点片翳,荧光素染色已不着色,右眼视力0.2,左眼0.3而出院。

例三、梁某某,女,30岁。1959年4月29日就诊,门诊号0243。主诉:1个月前,左眼发红生翳,羞明流泪,生眵,病情日益加重,并在某医院用青霉素等药物治疗14天,病势不见好转。现头痛剧烈,眼磨痛,羞明流泪,无眵,视物不见,口干,大便燥,小便黄。

检查:右眼视力0.9,左眼无光感。西医检查:左眼睑痉挛,眼球充血显著,角膜混浊,相当两点半钟外边缘,已形成深层溃疡,前房下部有积脓。中医检查:左眼黑睛偏外上方有如小米粒大凝脂下陷,黑睛下方黄仁前有如指甲沿状黄膜一片,眼睑浮肿,白睛红甚。舌苔白腻,脉沉数有力。

诊断:左眼匐行性角膜溃疡(凝脂翳合并黄液上冲证)。由于肝胆实热上攻于目,用银花复明汤,服3剂,头目痛止,已能入睡,大便日泻3次,黑睛下方黄仁前之黄液完全消失,流泪减少。继以前方服4剂,黑睛凝脂下陷显著平复,白睛红渐退,舌苔已退。西医检查:右眼视力1.5,左眼0.2,左眼自觉症状消失,充血消退,角膜溃疡渐愈,只中间留有小凹陷尚未平复,前房积脓已吸收。继按前方去大黄、元明粉,服14剂,右眼视力1.5,左眼1.0,炎症消失,角膜呈平坦之白斑,嘱停药。

例四、宋某某,女,72岁。于1970年1月6日就诊。主诉:右眼发病月余,有时眼痛,视物不见,胃纳少,便燥。

检查:右眼风轮稍偏下方有凝脂翳下陷,风轮下方黄仁前有黄色脓液与凝脂翳接连,白睛红赤,视力仅光感,脉弦细。

诊断:凝脂翳合并黄液上冲,由于肝经邪热上攻于目所致。用清经五花散加减,服6剂,凝脂翳见消,但风轮下方脓液不减,大便已泻,后改用银花复明汤、清经五花散加减,至1月30日,风轮下方黄仁前之脓液仍无明显变化,且眼痛剧,大便泻,口干欲饮,脉弦数。据此脉证,虽有热邪,但口干欲饮,属于久热伤阴之候,后改以养阴清热汤加减,至2月9日,风轮下方之脓液完全吸收,大便溏。继以前方去大黄服至2月23日,右眼风轮中央有如米花大凝脂下陷未全平复,白睛基本不红,视力眼前指数。嘱其用前方再服以善其后。

例五、吴某某,女,36岁。于1959年8月15日就诊。主诉:于14天前,左眼被鸡啄了一下后,即出现头痛,眼磨痛,羞明流泪,黑睛生翳,视物模糊,日益加重,曾在某医院注射青霉素及滴眼药水4天,效果不显著,现头痛,眼磨痛,羞明流泪,口干,二便正常。

检查:西医检查,右眼视力0.8,左眼1米指数,右眼睫状充血,角膜中央部溃疡(稍深)约(1×3)毫米大小。中医检查,左眼白睛红赤甚,黑睛正瞳神部有凝脂翳下陷,其周围黑睛清晰,舌苔白腻,脉沉弦。

诊断:左眼外伤型凝脂翳。由于外伤后血行受阻,外受风邪所侵。用除风益损汤加减。服5剂,8月20日复诊,头目痛均愈,流泪减少,黑睛凝脂翳下陷平复,白睛红赤减轻,舌苔退,脉较前和缓。视力右眼1.2,左眼0.01。继服前方4剂,8月27日复诊,右眼视力1.5,左眼0.04,左眼角膜遗留薄翳,嘱停服药。树枝状角膜炎

本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眼病,常继发于热病之后,并且角膜知觉减低,应与一般角膜炎或角膜溃疡相鉴别。病程经过缓慢,可拖延数月之久,且易复发。如能及早控制发展,则翳消而愈,很少遗留明显瘢痕。中医文献上的风轮下陷翳与本病颇相类似。

本病常为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引起,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疟疾等热病之后。中医学认为肺阴不足,津液缺少,风邪侵目;或肝火内积,外受风邪,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或脾胃虚寒,运化失职,寒邪凝滞,阳气下陷;或脾胃失调,风邪易侵,邪火上乘于目所致。【诊断要点】

自觉头痛,羞明流泪,眼痛。初起风轮生翳下陷,始为一白色弯曲细线条状,继则生枝,如树枝状。枝为窄沟,顶端为点状溃疡,白睛红赤。如病情继续发展,则形成大面积目翳下陷,严重影响视力。病情在发展过程中,风轮知觉减低为其特征。【治法】

1.肺阴不足,外挟风邪型:除上述症状外,兼有口渴欲饮,或口干咽痛,胃纳尚好,大便润。舌质绛,苔薄白,脉细数或弦数。宜养阴清热散风为主。

方药:养阴清热汤(见泡性结膜炎)

加减:如头目剧痛加白菊花9克,钩藤12克,薄荷9克。

2.肝火内炽,风邪外侵型:兼有口苦、咽干,胃纳尚好,大便润,小便黄。舌苔厚腻或薄白,脉弦数。宜清肝泻火,散风消翳为主。

方药:钩藤饮加减钩藤9克,蝉蜕9克,木贼9克,连翘9克,栀子9克,黄芩9克,金银花9克,木通4.5克,防风9克,柴胡9克,前胡9克,赤芍4.5克,香附9克,白术9克,龙胆草9克,甘草3克,水煎服。

加减:如大便燥结,加大黄9克,元明粉4.5克;烦躁失眠,加生石膏15克,知母12克;胃纳欠佳,加青皮9克,焦神曲9克,麦芽9克,山楂9克;孕妇去赤芍、木通,加当归9克,白芍9克。

3.脾胃虚寒型:兼有口淡,食少,腹胀,吞酸,肠鸣便溏。舌质淡,苔薄,脉弦细或缓细。宜健脾温中,化食消翳为主。

方药:健脾温化消翳汤(见角膜溃疡)

4.脾胃失健,外挟风邪型;此种多见于小儿(10岁以下)。一般消化欠佳,食少,发焦,肌瘦,但无腹泻便溏证候。舌润无苔或苔薄白,脉细数。宜调理脾胃,散风清热为主。

方药:归芍八味汤加减(见角膜溃疡)

上述树枝状角膜炎虽分为4型,但以1、2两型最为多见。在急性炎症期,可配滴西药扩瞳剂(1%阿托品液),每日滴1~3次,以防止合并瞳仁干缺证(虹膜睫状体炎)。在炎症消失遗留云翳(包括大面积云翳或瘢翳)时,胃纳较好者,可用养阴清热汤加减治之,即可消退云翳,又能防止复发。对于一般病毒性角膜炎,亦可根据上述辨证治疗。【病例】

例一、刘某某,男,41岁。于1972年11月10日就诊。主诉:右眼发红10多天,发病前曾患感冒发烧,眼痛,羞明流泪,曾在某医院治疗7天,效果不著。

检查:右眼视力0.2,右眼白睛红赤,风轮外侧有树枝状凝脂翳下陷,中央有轻度浑浊,风轮表面知觉减退,羞明流泪,口渴欲饮,大便燥。苔薄,脉沉细稍数。

诊断:树枝状凝脂翳下陷(树枝状角膜炎)。由于肺阴不足,肝火上乘,外受风邪所侵。用养阴清热汤加减,另配合0.25%氯霉素液,每日点4次。服药3剂后,羞明流泪减轻,白睛红赤大减,风轮树枝状凝脂翳下陷渐消,口渴减,大便未泻,舌苔退,脉弦细。继以前方服2剂,白睛红赤基本消失,风轮下陷渐平复,大便仍干,脉弦细。再以前方加大黄,服至11月25日,刺激症状消失,右眼白睛红赤尽退,风轮留有轻微薄翳,视力0.7。按前方去大黄再服,以善其后。

例二、王某某,男6岁。于1969年5月30日就诊。其父代诉:右眼患病2年余,曾在某医院多次治疗,诊断为树枝状角膜炎,现病又加重,羞明,流泪,不敢睁眼,便溏。

检查:右眼白睛红赤,风轮中央偏下方有树枝状凝脂翳下陷,并有少数赤脉贯穿,瞳孔稍小。脉沉细数。

诊断:右眼树枝状凝脂翳。由于肝火内积,外受风邪,用钩藤饮加减,服3剂,羞明流泪加重,胃呆纳少,大便日行2、3次,脉沉细数,面黄发焦。据此脉证,系脾胃失调,虚热上乘,改为调理脾胃的归芍八味汤,服9剂,眼红基本消失,风轮凝脂翳显著减退,大便仍日行数次,但不稀。继以前方当归改为1.5克,服9剂,白睛红赤基本消退,风轮凝脂翳下陷已平复。后又按前方加减服6剂,白睛红赤全消,风轮留有薄翳,消化已正常而停药。浅层点状角膜炎

浅层点状角膜炎是一种流行性眼病,常发生在春秋季节。由于角膜上有细小的灰白星点聚在一起,故中医学称“聚星障”。其点大小很少超过0.5毫米,点的形状,多数呈椭圆形或纺锤形,其数可有一两个到数十个之多,分布在角膜中央部,其点很少有融合现象,点与点之间多呈透明状。本病多由肝胆内热,风邪外侵,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或肾阴亏损,寒邪上注于目;或阴虚肺热,虚火上乘所致。【诊断要点】

初起羞明流泪,眼磨疼痛,结膜红赤,角膜中央部有细颗星翳,色灰白,或散或聚。星点不破溃,不作脓,日久不退者,往往形成星点翳障,影响视力。【治法】

1.内热挟风型:此型临床上最为多见,多兼有头痛,口不干或口干不喜饮,胃纳尚可,大便润,或小便黄。舌质润,苔薄,脉浮数或弦细。宜内清外解为主。

方药:双解汤(见流行性结膜炎)

2.阴虚肺热型:多兼有口渴,烦躁,头痛,失眠,盗汗。舌绛无苔,脉沉细数。宜养阴润肺,制火为主。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生地15克,沙参12克,麦门冬9克,川贝母6克,知母9克,天花粉9克,黄芩9克,白芍9克,薄荷3克,甘草3克,水煎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