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6:10:07

点击下载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研究组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邓小平

邓小平试读:

波澜壮阔的一生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1904年8月22日,邓小平出生在四川省广安县(今广安市)协兴场姚坪里(今协兴镇牌坊村),父亲邓文明,清末就学于成都法政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母亲淡氏,不幸早年病逝。继母夏伯根是嘉陵江船工的女儿。邓小平是长子,有三个弟弟、一个姐姐和两个妹妹。他原名邓先圣,五岁进私塾发蒙,学名邓希贤,后转入新式小学。高小毕业后,考入广安县中学。1919年秋考入重庆勤工俭学留法预备学校。这时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有了朴素的“工业救国”的爱国思想,同全校同学一起参加抵制日货、声讨卖国贼的活动。1920年夏,赴法国勤工俭学。

邓小平到法国后,因生活所迫,只在中学学习过几个月,就先后到几个工厂做工。当时,他和一批先进的中国留学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先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他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走上无产阶级职业革命家的道路,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先后担任青年团旅欧支部的领导成员和中共党组织里昂区的特派员,还做过青年团机关刊物《赤光》杂志的编辑。

1926年初,邓小平离法赴苏,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春,受党组织的派遣回国,到西安冯玉祥国民军联军担任中山军事学校政治处处长兼政治教官,并任该校中共组织的书记。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邓小平于六七月间转赴汉口,在中共中央机关工作。汪精卫主政的武汉政府公开反共后,中国共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他从此改名为邓小平。8月7日,参加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纠正和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年底,他随中共中央机关秘密迁往上海。1928~1929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1929年夏,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化名邓斌,任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同张云逸等于12月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了红军第七军和右江根据地;次年2月,发动龙州起义,创建了红军第八军和左江根据地。他任红七军、红八军政治委员和前敌委员会书记。1931年2月,受前委的委派,到上海向中央汇报工作。在这期间,他写了《七军工作报告》,详细叙述了红七军的情况,总结了起义前后的经验教训。

1931夏,邓小平到达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先后担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会昌中心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部长。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入中央革命根据地,推行“左”倾冒险主义。邓小平同毛泽覃、谢唯俊、古柏等一直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执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临时中央在江西开展了对邓、毛、谢、古的斗争。邓小平被撤销省委宣传部部长的职务,受党内最后严重警告的处分,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边远的乐安县所属南村区委当巡视员。这是他在党的政治生活中受到的第一次错误处分。后来,在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等人的支持下,被调到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不久,负责主编总政治部出版的《红星》报。

1934年10月,邓小平随中央红军长征,年底任中央秘书长。1935年1月,他参加了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他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后任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主任。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同年8月,邓小平任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奔赴华北抗日前线。1938年1月,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委员。他和师长刘伯承率部深入日本侵略军占领区的后方,以太行山为中心,依托山区,向平原发展。经过一系列战斗,在太行山站稳了脚跟后,分兵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先后创建了晋冀豫、冀南、太岳和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顽固派于1939年12月发动了第一次反共高潮,向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所在的太行地区发动大规模军事进攻。1940年3月,刘邓指挥部队,在晋察冀军区部队的配合下,奋起反击,全歼进攻太行地区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一万余人。从1940年8月起,刘邓率领所部38个团参加八路军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的大规模的破击战役,即“百团大战”,进行大小战斗500余次,给日、伪军以很大打击。1941年后,华北敌后抗战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1942年9月,邓小平兼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书记。彭德怀、刘伯承回延安参加整风后,邓小平于1943年10月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的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担负起领导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的全面工作。他领导全区进行建党、建军、建政活动,进行整风、精兵简政、减租减息和大生产运动,取得很大成绩。他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毛泽东思想即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事业要以毛泽东思想作指导。1945年6月,邓小平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同年8月日本投降时,他和刘伯承率部开创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四块根据地已基本上连成一片,成为拥有2400万人口、30万军队的全国最大的解放区。同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冀鲁豫军区,邓小平任中央局书记和军区政治委员,刘伯承任军区司令员。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在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不断地挑起局部战争。刘伯承和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横亘中原,正堵住国民党军队向华北、东北解放区进攻的通道,是军事上的战略要地,国民党军队的进攻矛头首先就指向这个地区。1945年9月,刘邓指挥了著名的上党战役,全歼侵入解放区腹地的国民党军队,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接着,移师东进,阻击沿平汉铁路北犯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邯郸战役的胜利。这两次战役的胜利,有力地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大大加强了中国共产党在重庆谈判中的地位,对停战协定的达成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刘邓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陇海铁路南北开展运动战,大踏步进退,连续进行了陇海、定陶、巨野等较大规模的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1947年5月,邓小平任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6月,根据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的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部署,他和刘伯承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强渡黄河天险,在鲁西南地区,经过28天连续作战,歼敌5.6万余人,打开了南下的通路。接着,千里跃进到大别山地区,由此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地区后,对国民党在长江以南的广大统治区形成了直接威胁,迫使国民党军队调动主力回援。围困大别山地区的敌军增加到约20万人,斗争极端艰苦。邓小平激励部队说,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其他部队和地区就能大量歼灭敌人和深入开展工作,这对全局极为有利,我们再削弱再吃苦也要坚持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同相继南下的另外两支野战大军在中原地区布成“品”字形阵势,牵制和吸引了敌军南线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的兵力,把战线由黄河南北推进到长江北岸,使中原地区由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的重要后方变成了人民解放军夺取全国胜利的前进阵地。1948年5月,邓小平任辖区扩大了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书记和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的政治委员。

在开辟中原新解放区的过程中,邓小平根据中共中央的方针,从中原新解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整党、土改和工商业政策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肯定和称赞。从1948年春起,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协同作战,相继发起洛阳、宛西、宛东、豫东、襄樊等战役,粉碎了中原国民党军队的防御体系。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进行了具有决战性质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蒋介石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始。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统一指挥中原野战军(后改称第二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后改称第三野战军)。总前委执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方针,经过66天的作战,共歼敌55.5万人,取得了淮海战役的完全胜利。1949年3月,邓小平出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受命兼任华东局第一书记。4月21日,遵照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发布的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总前委统率第二、第三野战军发起京沪杭战役,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上海及苏、皖、浙、赣等省广大地区。南京的解放,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1949年9月,邓小平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10月1日,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0月,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随后他和刘伯承率部进军大西南,迅速消灭了盘踞在云、贵、川、(西)康诸省的90多万国民党反动武装,把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最后逐出中国大陆。在西南期间,他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西南军区政治委员。他和刘伯承、贺龙在指挥部队清剿土匪顽敌的同时,注意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分化争取敌人营垒中一切可能争取的人,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谨慎稳妥地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隔阂,促成各民族的团结;发动和依靠群众,顺利完成土地改革和其他社会改革,加强各级政权建设;迅速恢复工农业生产,兴修成渝铁路等等,很快改变了那里的混乱面貌,开创了西南地区稳定、发展的新局面。他参加领导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完全解放。

1952年7月,邓小平调到中央,被任命为政务院副总理,后又兼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政务院交通办公室主任和财政部部长。1954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组织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在反对高岗、饶漱石阴谋分裂党、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重大斗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4月,在中共七届五中全会上,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会上作了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提出和深刻论述了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任务,指出党面临新的考验,必须经常警惕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的危险,要求全党坚持群众路线和民主集中制,健全各级党组织的集体领导,避免个人专断和个人决定重大问题。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毛泽东在推荐邓小平当总书记时,说他比较顾全大局,比较能干,比较会办事,比较周到和公道,是个厚道人。1959年他又担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

在任总书记的十年中,邓小平一直处在中央领导工作的第一线,协助中央主席、副主席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参加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在许多方面提出过重要的正确主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这是他工作最繁忙的十年。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动起来以后,“左”的错误严重泛滥开来,接着是三年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为了总结经验教训,恢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他到农村调查,在公共食堂、供给制等问题上提出了纠正错误的意见。他主持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这个条例对恢复和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及正常的生产秩序,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起了重大作用。他还主持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为了总结经验,统一认识,加强团结,进一步纠正“大跃进”以来工作中的错误,中共中央召开了有七千人参加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在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健全党的民主生活,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同年5月,他提出要做好对受到错误处理的干部的甄别平反工作,用“一揽子解决”的办法,一次解决。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农村集体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62年,许多农村的干部和群众要求实行包产到户。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在1962年7月提出这样一个原则:哪种生产关系的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

邓小平担任总书记期间,同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广泛接触。他曾多次率代表团去莫斯科同苏联共产党进行谈判,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

1966年,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在这场长达十年的动乱中两次受到错误的批判和斗争,并被撤销一切职务,经历了他革命生涯中最艰难、最曲折的时期。1969年10月,他被送到江西省新建县。他每天到县拖拉机修造厂劳动半天,做钳工活。在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古今中外的书籍。林彪反革命政变阴谋被粉碎后,毛泽东提出让邓小平出来工作。在周恩来支持下,邓小平于1973年恢复了国务院副总理职务。1974年他代表中国政府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发言,系统地阐述了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在筹备四届人大和酝酿国务院领导人选时,毛泽东评价他“人才难得,政治思想强”。邓小平主持起草了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1975年1月,他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以后,在毛泽东支持下,邓小平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在这期间,他同“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对“文化大革命”以来所造成的严重混乱局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整顿。强调全国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并以铁路交通作为经济整顿的突破口。他指示有关部门先后起草了《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关于科技工作的几个问题》(汇报提纲)、《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三个文件。在短时间内,包括军队、工业、农业、交通、科教、文艺等在内的全面整顿,收到显著的成效,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起初,毛泽东对邓小平的工作是支持的,但是不能容忍邓小平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于是又进行了所谓“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1976年1月,周恩来逝世。4月5日,天安门广场发生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拥护邓小平的群众运动。“四人帮”乘机诬陷邓小平,邓小平再一次被错误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

粉碎“四人帮”后,在叶剑英、陈云等的积极推动下,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的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职务。在这次全会上邓小平说,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在1977年8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1978年3月,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主席。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整个国家问题成堆,亟待解决。他一出来工作,就表现出作为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支持和领导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主动要求抓科技和教育,认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978年10月,他访问日本,出席《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互换批准书仪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日本。11月,访问泰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三国。1979年1月,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后,他访问美国,推动了中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这是新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也是邓小平最后一次正式出国访问。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指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还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经过这次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为了在现代化建设中保持正确的方向,他在1979年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他最早提出了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思想,认为这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种方法。

1980年,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从领导制度、组织制度这一带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对现行领导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端提出必须进行改革。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在这次中央全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军委主席。

他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一切任务都要服从和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制定了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目标: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他尊重历史和现状,从实际出发,1982年1月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即在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在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按照这个构想,中国1997年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1983年他提出解决台湾问题的六条方针,强烈表达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愿望。他针对“台独”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分裂中国的图谋,强调不能放弃用非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1982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次大会确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十二届一中全会选举他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决定他任中央军委主席。十二大选举产生了中央顾问委员会。在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他当选为主任。1983年6月,在第六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他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他倡议和推动沿海经济特区的兴办。1984年,他第一次到经济特区视察,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特区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全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他大力支持和推动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改革,赞扬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积极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全面经济体制改革,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认为,改革具有解放生产力的意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强调改革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和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两条根本原则。对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给予了高度评价。

他提出军队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自觉地在这个大局下行动,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在他领导下,1985年起,中国人民解放军裁减员额一百万,同时加强军队的质量建设。

1986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他提出,不改革政治体制,会阻碍经济体制改革,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主要是指领导层干部的年轻化;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调动基层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强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他认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来制订规划。根据他的思想,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

对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政治风波,邓小平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道,坚决支持党和政府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平息,维护了国家的独立、尊严、安全和稳定。他特别强调,改革和建设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稳定压倒一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政策都不变,要坚定不移地干下去。

他从党和国家的前途着眼,坚决主张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并身体力行地作出了表率。他曾多次提出辞去领导职务。中共十三大召开后,他不再参加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顾问委员会。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他辞去中央军委主席的职务,实现了他从领导岗位上完全退下来的夙愿。在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过渡、保持党和国家稳定的过程中,他起了关键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风云变幻,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严重曲折的局势。他提出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要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

退休以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1992年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一系列重大问题。以这次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长期的革命实践锤炼出邓小平鲜明的革命品格和风范。当他受到打击、处于逆境的时候,他从不消沉,总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沉着坚忍,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贞,对革命事业的未来抱乐观主义。他尊重实践,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总是从中国的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尊重群众,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总是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总是从大局着眼来观察和处理各种重大问题。他举重若轻,崇尚实干,行动果断,在关键时刻作出重大决策更是表现出非凡的胆略和勇气。

邓小平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他酷爱在大海中游泳,有着打桥牌的爱好。最喜欢看体育节目,特别是足球。他说过:我能游泳,说明我的身体好;我能打桥牌,说明我的脑子好。

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邓小平的主要著作收入《邓小平文选》三卷本。

1997年召开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指出这一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家世

(我)生于一九○四年七月十二日(农历),学生,父业教育,同时又是军政界中人,同时又是一个小地主。

引自邓小平入莫斯科中山大学时填写的履历表

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日),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今广安市)协兴场姚坪里(今协兴镇牌坊村)的邓家老院子。

四川,人称“天府之国”,古为巴蜀之地。广安,西距四川省省会成都200余公里,南距长江重镇重庆100余公里,地处华蓥山中段的丘陵地带,渠江蜿蜒流过县境。其山川秀丽,物华天宝,是古代巴文化发源地之一。至今,当地还流传着歌唱家乡的民谣:“金广安,黄白莹莹然,桑麻榆枣丰,沃野无闲田。金广安,庶民百姓,忠介质朴,不畏水旱,抗拒凶顽,名冠天府,点染好家园。”

邓氏家族在广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据广安县协兴场姚坪里的《邓氏家谱》记载: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广安州新志》中也写道:“邓氏旧志,其先本江西庐陵人。明洪武中有鹤轩者以荐举南京兵部员外入川,遂籍广安州北姚平家焉。”“其祖墓均在姚平,有宗祠。”

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达是一位勤劳忠厚的农民,也是当地著名的织布匠。他靠织布渐渐地积攒了一些钱,随后,慢慢地置办了一些家业,买了一些田地。到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出生时,邓克达已经成为当地一名拥有两百挑(五挑为一亩)土地的小地主了。

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字文明,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曾在成都法政学校读书,受到一些新式教育。早年参加了当地一种民间的帮会组织“袍哥会”——也叫做“哥老会”。邓绍昌曾在广安县协兴场“哥老会”中当过“三爷”,后来升为“掌旗大爷”,即首领。他曾当过广安县的警卫总办,又称团练局长。1936年去世。

邓小平是邓绍昌的长子,邓绍昌按字辈的排序为他取名邓先圣。

邓绍昌先后娶了四个妻子,共生育九个子女,最后养活下来七个(四男三女)。第一个妻子张氏,病死无后;第二个妻子淡氏,生三男二女,长女邓先烈,长子邓先圣即邓小平,次子邓先修即邓垦,三子邓先治即邓蜀平,次女邓先珍(十岁时病死),淡氏于1926年病故;第三个妻子萧氏,生一男即四子邓先清;第四个妻子夏伯根,生三个女儿,三女邓先芙,四女邓先蓉(十多岁时病死),五女邓先群。1949年以后,夏伯根一直与邓小平一家生活在一起,直到2001年去世。

广安时光

(我)受过中等教育。至于思想的变迁亦甚简单,我十六岁以前在中国,小孩子当然无思想可言。

引自邓小平入莫斯科中山大学时填写的履历表

邓小平的童年,正值中华民族处于深重苦难的大动荡的年代。

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一个表面上维持着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全面控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清朝政府的封建统治日趋腐败,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愈益猖獗,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危机不断扩大。

为了把中华民族从深重的苦难中拯救出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正在积极开展反清革命活动,全国处于大变革的前夕。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此时,邓小平刚满周岁。

从1906年到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先后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发动十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但他们并没有停止战斗。

1911年,邓小平的家乡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各地人民愤怒抗议清政府企图将川汉、粤汉两条铁路修筑权出卖给帝国主义的行径。9月7日(农历七月十五日),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开枪打死了前往总督衙门请愿的群众数十人。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准备起义。同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接着,各省纷纷响应。川东一带也有同盟会起事。邓绍昌一度加入大汉蜀北军政府的革命军,驻扎广安,邓小平还到军寨里住过两日,革命的风潮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同年2月12日,统治中国达267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这一年,邓小平八岁。

童年时代,邓小平和那时的孩子一样,接受的完全是中国旧式的教育。

五岁那年,父母把他送进了设在本村的私塾读书。教书先生认为“先圣”这个名字对孔圣人有欠恭敬,于是把他的名字改为“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到1927年。六岁时,邓小平结束了私塾的学习,转入协兴乡的初级小学读书。

1915年下半年,邓小平11岁的时候,考入广安县立高等小学堂,开始接受初步的新式教育。在这里,他度过了少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

邓小平在高小的读书生活究竟是怎样度过的,目前还没有看到有文字记载,但从他的亲戚和乡亲的一些带有传奇色彩的传说中可以推断,他在学校是个勤奋用功的学生。

到了1918年,邓小平考入了广安县立中学。

1918年下半年,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从重庆捎话到家里,让他去重庆,进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读书。于是,邓小平结束了中学的学习生活,和他的远房叔父邓绍圣、同乡胡伦一起赴

重庆求学

。重庆求学

汪云松为共和国培养了两个副总理。

引自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

1919年9月下旬,邓小平和邓绍圣、胡伦一同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达到高潮。

四川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由同盟会会员、革命家吴玉章倡导的。1918年春,成都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并于1919年6月派出了第一批留法学生。与此同时,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教育局局长温少鹤等人也在重庆筹建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1919年9月,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正式开学,由汪云松任董事长,下设校长、教务及事务等负责人。校址设在重庆市夫子祠内。

学校的招生分为公费生(或称贷费生)和自费生两种。邓绍圣取得贷费生资格,邓小平和胡伦则为自费生。自费生赴法的旅费,除由学校董事会补助100多元外,另需自行筹集,凑足300元即可成行。

学校的招生对象是中学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青年,共招收100余人,分两班上课。凡中学毕业的读高级班,其余的读低级班。课程有法文、代数、几何、物理、中文及工业常识等,以法文为主。学习的目的是要粗通法语并掌握一定的工业技术知识,为去法国勤工俭学做些准备。邓小平后来说,这个预备学校当时在重庆已算是最高的学校,所以考进去是很不容易的。

这个学校曾为新中国培养了两个副总理——邓小平、聂荣臻。

邓小平进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时,刚满15岁。据他当时的同学回忆:“邓小平是稍晚才进入这所预备学校的。他那时就显得非常精神,精力总是十分充沛。他的话不多,学习总是非常刻苦认真。”

在这里,邓小平学习了将近一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受五四运动的影响,他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外,还参加了川东师范、重庆联中、重庆留法预备学校学生抵制日货,反对重庆警察厅厅长郑贤书挪用公款、套购并拍卖日货等行径的斗争。这场斗争最终以郑贤书交出日货,四川当局被迫撤销郑贤书职务而告终。通过这场斗争,邓小平开阔了眼界,爱国救国的思想也有所提高。同大多数同学一样,这时的邓小平萌生了“工业救国”思想,他满怀希望能到法国去,一面做工,一面学习,学点本事回国服务。

1920年7月19日,经过考试,邓小平在重庆留法预备学校毕业,并参加了学校在重庆商会举行的毕业典礼。

毕业之后,经过法国驻重庆领事馆的口试及体格检查,邓小平取得了赴法勤工俭学资格。在取得资格的80多人中,邓小平是年龄最小的一个。

随后,他回家与家人告别。这一走,邓小平再也没有回过老家。

1920年8月27日,刚满16岁的邓小平和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另外82名学生,乘法商吉利洋行的“吉庆”号轮船沿江东下,途经宜昌、汉口、九江,经过八天的航行,抵达上海。在上海为办理赴法的各项事宜逗留了一周,9月11日乘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赴法。

留洋的路是父亲为邓小平选择的,以后的路则是他自己走出来的。

在法兰西的艰苦生活

我也是一个工人,一九二○年在法国当工人。那时才十六岁。当时是勤工俭学,勤工就是劳动,想挣一点钱上学,但这个目标没有实现。我在法国呆了五年半,其中在工厂劳动了四年,干重体力劳动。我的个子小,就是因为年轻时干了重劳动。当时工资很低。但也有个好处,在这样的生活中,使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引自1985年4月24日邓小平会见美国汽车工会代表团和美国工会领导人访华团时的谈话

1920年10月19日,邓小平乘坐的“盎特莱蓬”号邮船历经39天的海上航行,行程1.5万多公里,抵达法国南部重要的港口和工业城市——马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