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下五千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6:31:03

点击下载

作者:宛华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上下五千年

世界上下五千年试读:

前言

世界历史从古老文明的第一声号子,到电子时代的第一束激光,经历了五千年的漫长而又耐人寻味的过程,其间既有繁荣辉煌,也有曲折艰难,过去的历史的积累,铸成了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通过学习和了解世界历史,我们可以从大历史的兴衰演变中体会生存智慧,从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经历中感悟人生真谛。

博古通今一直是中国人的追求,因为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无论是王朝帝国的兴衰成败、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还是重大事件的曲折内幕、伟大创新背后的艰辛……这些过往的历史无不折射出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小到个人,是充实自己头脑、得到人生启迪的需要;大到国家,是在世界民族之林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

古人记述历史的范围受限于他们当时所能认识的世界,然而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世界越来越像一个大村庄,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是世界历史体系中的一部分。对每一个读者来说,只有了解整个世界历史的进程,掌握人类社会整体发展的各个阶段,树立全球史观,才能正确看待现代人类面临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但五千年间发生的历史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错综复杂、头绪繁多,普通读者很难找到入门之捷径。历史知识的普及对历史读物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从目前有关世界历史的研究和出版状况来看,却并不乐观,过于深奥、抽象的专业史学论著常使普通读者读起来味同嚼蜡。如何使历史从神圣的殿堂走入民间?如何能使读者如欣赏文学作品般欣赏历史?本书在这方面做了努力。

为了帮助读者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世界历史的进程,丰富知识储备,我们精心编撰了这部《世界上下五千年》。本书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世界上下五千年中的重大事件、风云人物、辉煌成就、灿烂文化等内容,力求在真实性、趣味性和启迪性等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并通过科学的体例与创新的版式,全方位、新视角、多层面地阐释世界历史。全书分为

古代文明时期

、中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工业革命时期、世界大战时期五大篇章,精彩扼要地讲述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脉络和各大文明的发展历程,为读者讲述想知道的、需要知道的、应该知道的历史知识,帮助读者从宏观上把握世界历史,进而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本书还精心选配了数百幅内容涵盖面广、表现形式丰富的图片,包括出土文物、历史遗迹、战争示意图、名人画像等,与文字内容互为补充与诠释,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座真实立体的历史博物馆,更加直观地了解世界历史。简洁精要的文字,配以多元化的图像,打造出一个立体直观的阅读空间,使读者获得图与文赋予的双重享受。

在这里,我们用通俗流畅的语言来解读重大的历史事件、鲜活的历史人物、丰富的多元文化,把厚重的五千年历史通过简洁明了的形式表达出来。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在轻松愉悦中了解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增长知识和胆略,提高历史修养,进而用世界胸怀和历史眼光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古代文明时期

古埃及王国的统一

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说:“埃及是尼罗河的礼物。”事实也证明,没有尼罗河,就没有古埃及的辉煌文明。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是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非洲中部的高原,从南向北,流入地中海。它流经埃及的那一段只占全长的1/6。

一般来说,河水泛滥不是件好事,但对于古埃及人来说,那却是尼罗河赐给他们的礼物。每年的7月,尼罗河的发源地就进入了雨季,暴雨使尼罗河的水位大涨。7月中旬的时候,水势最大,洪水漫过河堤,淹没了尼罗河两岸的沙漠。11月底,洪水渐渐退去,给两岸的土地留下厚厚的肥沃的黑色淤泥,聪明的古埃及人就在这层淤泥上种植庄稼。虽然埃及大部分土地都是沙漠,干旱少雨,但是由于古埃及人靠着尼罗河,根本不用为农业灌溉发愁,所以古埃及人称尼罗河为“母亲河”,尼罗河两岸也成了古代著名的粮仓。尼罗河流域示意图尼罗河河畔的肥沃土地孕育了古埃及文明。

古埃及人是由北非的土著人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形成的。大约在距今6000年,古埃及从原始社会进入了奴隶社会,尼罗河两岸出现了42个奴隶制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连同周围的农村构成的小国)。古埃及人称之为“塞普”,古希腊人称之为“诺姆”,中国翻译成“州”。

这些奴隶制城邦经过长期的战争,逐渐形成两个王国。南部尼罗河上游的谷地一带的王国叫作上埃及王国,国徽是白色的百合花,保护神是鹰神,国王戴白色的王冠,由22个城邦组成。北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一带的王国叫下埃及王国,国徽是蜜蜂,保护神是蛇神,国王戴红色的王冠,由20个城邦组成。·古埃及人的后裔·

古埃及人的后裔现在叫科普特人(古希腊语为“埃及人”的意思),约占埃及人口的15%,信仰基督教。他们平时讲阿拉伯语,科普特语仅在宗教场合使用。科普特人主要从事商业和技术性工作,联合国前秘书长布特罗斯·加利就是科普特人。

两个王国为了争霸、统一,经常发生战争。大约在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在国王美尼斯的统治下,逐渐强大起来。美尼斯亲率大军,征讨下埃及,下埃及迎战,两军在尼罗河三角洲展开激战。美尼斯率领军队与下埃及的军队厮杀了三天三夜,终于取得了胜利。下埃及国王和一群俘虏跪在美尼斯面前,双手捧着红色的王冠,毕恭毕敬地献给美尼斯,表示臣服。美尼斯接过王冠,戴在头上,上埃及的军队举起兵器,齐声呐喊,庆祝胜利。从此,埃及成为统一的国家。

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加强对下埃及的控制,美尼斯就在决战胜利的地点修建了一座城市——白城,希腊人称之为孟菲斯,遗址在今埃及首都开罗附近。美尼斯还派奴隶在白城周围修建了一条堤坝以防止尼罗河泛滥时将城市淹没。埃及统一后,下埃及人从未停止过反抗,直到400年后,统一大业才真正完成。

美尼斯是古埃及第一位国王,他自称“两国的统治者”“上下埃及之王”,有时候戴白冠,有时候戴红冠,有时候两冠合戴,象征着上下埃及的统一。在埃及史上,美尼斯统治的王国被称为“第一王朝”,是古埃及文明兴起的标志。现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里有一块《纳美尔(美尼斯的王衔名)记功石板》,用浮雕记录了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统一王国的丰功伟绩,这是目前为止埃及发现的最古老的石刻历史记录。因为古埃及的国王被称为法老(原意为宫殿,相当于称呼中国皇帝的“陛下”),所以此后长达3000年的时间被称为法老时代。第三代国王阿哈首次采用王冠、王衔双重体制,就是王冠为红白双冠,王衔是树、蜂双标,分别代表上下埃及,并定都于孟菲斯。从公元前31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到公元前332年埃及被亚历山大征服,法老时代的埃及一共经历了31个王朝。

古埃及人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他们创造了象形文字,在天文学、几何学、解剖学、建筑学、历法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对西亚、希腊和欧洲有很大的影响,为人类文明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在美尼斯之后的2000年里,埃及无论从财富还是从文化角度,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苏美尔城邦的兴衰

在亚洲的西部,有两条大河,东边的叫底格里斯河,西边的叫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今天土耳其境内的亚美尼亚高原,在下游交汇成阿拉伯河,流入波斯湾。希腊人称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地区为“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因此这里又叫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可以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简称亚述,又叫上美索不达米亚,这里地势较高,丘陵起伏;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为“巴比伦的国土”,又称下美索不达米亚,地低较低,湖泊沼泽众多,两条大河在这里交汇,形成三角洲。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个地区,北部为阿卡德人居住的地区,南部为苏美尔人居住的地区。每年春天,亚美尼亚高原的积雪融化,两河河水暴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洪水泛滥成灾,尤其是地势较低的下游一带,几乎全部被淹没。泛滥的洪水退去之后,留下了大量的淤泥,使两河地区的土地变得非常肥沃,这里的人们和古埃及人一样,享受着大河的恩赐。再加上这里日照充足、水源丰沛,所以庄稼年年丰收,农业非常发达。乌尔一座陵墓中的黄金短剑及剑鞘苏美尔人的黄金头盔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最早的文明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迁徙到这里。大约在公元前2900年,苏美尔人建立了许多奴隶制城邦,进入全盛时代。这些城邦都是由一个中心城市连同周围的农村组成,面积不大,居民少的两三万人,多的十几万人。每个城市的中心都建有这个城市的保护神的庙宇,城中还建有王宫,周围是城墙。城邦由掌管祭祀的僧侣或国王统治,国王被称为卢伽尔、拍达西、恩或恩西,他的权力受贵族会议和民众会议的制约。城邦的统治阶级是贵族奴隶主,被统治阶级是手工业者(自由民)和奴隶。苏美尔人的城市临河而建,被一片片的湖泊沼泽包围。城市之间都有运河相连,商人们乘着满载货物的大船来往于各个城市之间进行贸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城邦之间为了争夺奴隶、财富和土地,展开了激烈的战争。这些城邦一面自相残杀,一面抵抗周围山地和沙漠地区民族的侵扰。苏美尔人中最强大的城邦是乌尔、拉格什、乌鲁克、乌玛,它们之间的战争尤其激烈和残酷。

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时候,乌尔是苏美尔地区的一个大都市,号称“月神之城”。因为月神南娜和他的妻子宁伽尔是乌尔的保护神,他们的庙宇建在乌尔城的中心25米高的3层台阶上,周围是繁华的市场和拥挤的民房。乌尔城大约有3万多人居住,宽阔的护城河同附近的幼发拉底河相连。

苏美尔城邦衰落后,北部阿卡德人在国王萨尔贡一世的率领下,征服了所有苏美尔人的城邦,完成了下美索不达米亚的统一。手持战斧的苏美尔战士

苏美尔人创造了非常辉煌的文明。苏美尔人根据月亮的盈亏制定了太阴历,把一年分为12个月,每个月29天或30天,每年354天。他们排干沼泽,开凿沟渠,扩大耕种面积。苏美尔人首先发明了犁,在三角洲富饶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作,种植小麦和大麦,制作了大量色彩艳丽的各种陶器。他们的数学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计数采用六十进位制,1分钟60秒,1小时60分钟,就是从那时沿袭而来的。而一天24小时、360度的圆周也同样来自于苏美尔人的文明。他们还发明了楔形文字,记录下了许多神话和史诗,建立了一套完备的法律体系,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就是根据苏美尔法典订立的。他们还是最早使用车辆运输的民族,使用牛拉的四轮货车,比古埃及人要早2000多年。

萨尔贡的征服

苏美尔人建立的各个城邦如乌尔、拉格什、乌鲁克、乌玛等,为了争夺霸权、奴隶和财富,混战不止,大大地削弱了自身的实力,这为萨尔贡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萨尔贡是阿卡德人,出生于阿卡德人建立的基什城邦附近,是一个私生子。刚出生不久就被狠心的母亲装在芦苇篮子里,用沥青封好篮子口,丢弃到幼发拉底河里。庆幸的是,萨尔贡没有淹死,他被来河边取水的宫廷园丁阿基救了起来,收为养子。萨尔贡在养父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并继承了养父的职业。他技艺高超,多才多艺,后来又做了基什国王的厨师。他利用接触国王的机会,处处留心,熟悉了军政事务。基什是阿卡德地区最强大的城邦,不断对外发动战争,成了阿卡德地区的霸主。萨尔贡王石碑断片

当时,苏美尔地区最大的城邦是乌玛。乌玛军队在他们的英勇善战的卢伽尔(国王)扎吉西的率领下,南征北战,基本上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只剩下拉格什和北部阿卡德地区的基什还没有屈服,仍然在顽强抵抗。为了彻底统一两河流域,卢伽尔扎吉西决心征服这两个城邦。

面对强悍的乌玛军队,基什的贵族们惊惶失措,被打得大败,人民对国王失去信心,国家危在旦夕。公元前2371年,萨尔贡乘机发动武装起义,当上了基什国王。萨尔贡继位后,组建起世界上第一支5400人的常备军,牢牢掌握了军权。由于根基尚未稳固,他仍沿用基什国号。后来,他新建了阿卡德城(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附近),并迁都该城,改国号为阿卡德。

拉格什是当时苏美尔地区一个很强大城邦,包括奴隶在内有15万人。拉格什的军队以步兵为主,分为重装步兵和轻装步兵。军队的基本编制为队,每队有20~30人,按公民的职业编组命名,比如农人队、牧人队等。

这时,卢伽尔扎吉西正率领温玛、乌鲁克两个城邦的联军与拉格什激战,双方血战多日,战场上尸骨如山。拉格什军队中的不少队只剩下了几个人,被迫将各种职业的人混编成队继续作战。

被拉格什拖住的卢伽尔扎吉西无力对付萨尔贡,只好派使者前去和萨尔贡谈判。雄心勃勃的萨尔贡当然不会屈服,所以谈判破裂,萨尔贡立即率领军队挥师南下进攻扎吉西。·苏美尔地区主要人物·

萨尔贡(约公元前2371~前2316年),阿卡德国王,第一次统一两河流域。

乌尔纳木(约公元前2113~前2096年),乌尔王,驱走库提人,建立乌尔第三王朝,颁布世界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姆法典》。

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巴比伦王国,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这时,扎吉西率领的联军已经攻克了拉格什,但拉格什人并没有屈服,仍然在进行着顽强的巷战。听说谈判破裂,扎吉西马上率领大军离开拉格什,北上迎击萨尔贡。卢伽尔扎吉西率领50个苏美尔城邦的联军,大约一两万人,与萨尔贡的5000军队展开决战。萨尔贡虽然在兵力上处于劣势,但军队武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而且军队指挥统一,以逸待劳。反观卢伽尔扎吉西的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指挥不统一,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主力又在拉格什征战多日,没有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补充,已成疲惫之师。而且拉格什人并未屈服,扎吉西是腹背受敌。在战争中,萨尔贡显示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以少胜多,大败苏美尔联军。他用套狗的绳子拴在被俘虏的卢伽尔扎吉西的脖子上,牵到神庙里,当作献给恩利尔神的祭品将其活活烧死。显示王室军威的军旗旗中图案详细描绘了公元前2500年强大的乌尔军队的一次大捷。

战胜卢伽尔扎吉西后,萨尔贡乘胜进攻,率领军队继续南下,深入苏美尔各地,经过34次战争,先后战胜了拉格什、乌尔、乌鲁克等城邦,征服了苏美尔,第一次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阿卡德王国。接着,他继续东征西讨,征服了埃兰(今伊朗库齐斯坦一带)、小亚细亚东部、叙利亚、阿拉伯半岛东岸等地,自称“天下四方之王”或“大地之王”。

萨尔贡在征服了苏美尔后,几乎全盘接受了苏美尔的楔形文字和宗教。他以10日行程范围作为1个行政区,派王族子弟和归顺的苏美尔贵族担任总督。他统一了度量衡,大力兴修水利,建立了庞大的灌溉网络,大力发展商业,使阿卡德王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

萨尔贡对苏美尔人的征服是有记载的历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定居的农业文明的征服。在以后的4000多年里,类似的征服在世界各地还发生了许多次,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这些入侵构成的。

印度哈拉帕文化

古印度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代中国并称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古代的印度人民在印度河流域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印度河全长3200千米,河水丰沛,印度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生产,为古印度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古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南亚次大陆的国家。中国在西汉时称它为“身毒”,东汉时称为“天竺”,唐朝时才称它为“印度”。

印度的远古文明直到1922年才被印度考古学家发现。因为遗址最先在哈拉帕(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发现,所以古印度文明统称为“哈拉帕文化”。由于发现的遗址主要集中在印度河流域,因此又称为“印度河文明”。“哈拉帕文化”陆续发现了250多处遗址,分布的区域十分广大,东起今印度的北方邦,南达今印度的古吉拉特邦,西到今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北抵今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北部以哈拉帕为中心,南部以摩亨佐·达罗(今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为中心,东西约1550千米,南北约1100千米,面积超过古埃及和苏美尔文明的总和。摩亨佐·达罗的舞者

哈拉帕文化存在的时间约在公元前2500~前1750年,大体上与我国文献记载的夏朝(公元前21~前16世纪)同时。

一般认为,哈拉帕文明的创造者是印度的原始居民达罗毗荼人,但也有专家认为是从中亚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还有的认为是来自西亚的苏美尔人。根据遗址中出土的人骨和各类人像分析,专家们发现当时印度河流域的居民有蒙古利亚人种、原始大洋洲人种和地中海人种等。由此可知,哈拉帕文明是几个种族的人共同创造的文明。

从遗址的发掘来看,哈拉帕文明属于青铜时代的城市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的面积和布局很相似,其中摩亨佐·达罗保存得更完整。摩亨佐·达罗城占地约85万平方米,人口大概有3万~4万人,城市分为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卫城有护城河和城墙,城墙上建有塔楼,还有公共建筑和大型粮仓。城中心有一个大水池,专家分析这可能与城中居民举行宗教仪式有关。下城的街道成南北或东西走向,或平行排列,或直角交叉,建筑物的墙角都砌成圆形。城中街道两旁的房屋一般用烧制的红砖砌成,排列非常整齐,分为居住区、商业区和手工业区,其中有住宅、店铺、饭馆等。从挖掘的墓葬来看,当时已经有了贫富分化。富人住在两三层的楼房里,庭院宽敞,甚至小孩子的玩具上都镶着金银珠宝。而穷人则住在低矮的简陋小屋里,只能使用由泥土和贝壳制的粗劣的生活用品。

哈拉帕文明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和青铜器,如斧、镰、锯、刀、渔叉等,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了冶炼金、银、铜、青铜、铅等金属,但没有发现铁器。居民们以从事农业和畜牧业为生,农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棉花、椰枣等,牲畜主要有牛、羊、马猪等。

城市的繁荣使哈拉帕文明的商业盛极一时,国际贸易特别频繁。遗址里发现的大量文物充分证明了它与波斯、两河流域、中亚,甚至缅甸、中国都有贸易往来。在波斯湾的巴林岛(古代称为狄尔蒙)发现了许多哈拉帕文明物品,表明巴林岛在当时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河流域之间进行海运贸易的一个中转站。从楔形文字的记载和两河流域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哈拉帕文明出口的商品主要有铜、木料(如柚木)、石料(如闪长石、雪花石膏)、象牙制品、天青石、红玛瑙、珍珠等。

哈拉帕文明已经出现了文字,主要刻在石头、陶器和象牙制成的印章上,但这种文字至今没有被解读。

哈拉帕文明存在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亡,但衰亡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有的专家认为是遭到了雅利安人的入侵,因为城市中的巷道和房屋中发现了很多带有刀痕的骸骨,有的骸骨呈痛苦挣扎状,而且城市也遭到了毁坏。有的说是火山爆发,大量的泥浆把城市吞没。还有的说是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土地退化,致使哈拉帕文明衰亡。·吠陀文学·

约公元前20世纪中叶,印度吠陀文学开始出现。“吠陀”一词原意为“知识”,后转化为对婆罗门教、印度教经典的总称。从广义上来说,它是古代西北印度用梵文写成的对神的诵歌和祷文的文集,其中包括《吠陀本集》《梵书》《森林书》《奥义书》等。从狭义上讲,吠陀仅指《吠陀本集》,共分4部:一为《梨俱吠陀》;二为《娑摩吠陀》,将《梨俱吠陀》中的绝大部分赞歌配上曲调,供祭祀时歌唱,共载入赞歌1549首;三为《耶柔吠陀》,主要说明出自《梨俱吠陀》的赞歌在祭祀时如何运用;四为《阿闼婆吠陀》,共20卷,载入赞歌730首,记录了各种巫术和咒语,其中杂有科学的萌芽。吠陀经书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也是研究印度古代史的重要资料。

《汉谟拉比法典》

古巴比伦王国是继阿卡德王国之后两河流域出现的又一个强大的奴隶制国家,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在位(公元前1792~前1750年)时,古巴比伦王国到达极盛,他自称“宇宙四方之王”。

汉谟拉比每天在宫殿里要处理大量的申诉案件。由于古巴比伦王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所以案件堆积如山,汉谟拉比焦头烂额也应付不过来。他就把过去苏美尔人和周边其他一些国家、民族的法律收集起来,经过修改,再加上当时古巴比伦人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编成了一部法典。汉谟拉比命令石匠把这部法典刻在石柱上,竖在首都巴比伦城的马尔都克大神殿里,让臣民们观看。这个石柱高2.25米,上部有一块浮雕,雕着两个人。坐着的是太阳神沙马什,站着的是汉谟拉比。他正在从太阳神手中接过象征着权力的权杖,表示自己的权力是太阳神授予的,人民必须服从他的命令,否则将受到神的惩罚。浮雕下面用巴比伦楔形文字密密麻麻地刻满了法律,一共282条,分51栏4000行,大约有8000多字。汉谟拉比在法典的序言中写道:“安努与恩里尔(古巴比伦的神)为人类造福,命令我,荣耀而敬神的国王,汉谟拉比,发扬正义,消灭邪恶不法的人,恃强而不凌弱,使我如同沙马什一样,统治百姓,光耀大地。”

当时古巴比伦的统治阶级是奴隶主,被统治阶级是自由民和奴隶。法典上的法律条文主要就是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处理的原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比如两个人打架,如果其中的一人被打瞎了一只眼睛,按照法典的规定,对方的一只眼睛应该被弄瞎。但是,法典对奴隶主、自由民、奴隶有着不同的规定:如果奴隶主把自由民的眼睛弄瞎,那么只要赔偿银子1迈拉(重量单位)就没事了。如果把奴隶的眼睛弄瞎了,则无须任何赔偿。如果奴隶不承认他的主人,而主人拿出这个奴隶属于自己的证明,那么这个奴隶就要处以被割去双耳的刑罚,如果奴隶打了自由民的嘴巴也要割去双耳。自由民医生给奴隶主治病,如果在开刀的时候奴隶主死了,那么医生就要被砍掉双手。

这部法典还体现了一定的公正精神。比如它规定如果有人“打了居高位的人嘴巴”,那么执法者只能给予犯罪人“鞭笞六十”的处罚,而不能按照“居高位的人”的意愿或执法者自己的意愿去随心所欲地处罚。

法典不鼓励告密,其中的一、三、五条规定:“如果一个自由民控告另一个自由民杀人,但是经查证是诬告,那诬告者处以死刑。”“如果一个法官做出了判决,但后来又更改了判决,那么将被处以原诉讼费12倍的罚金,并撤销其法官的职位。”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

为了巩固奴隶主的统治,法典还有一些严厉的条款:逃避兵役者一律处死;破坏桥梁水利者将受到严惩甚至处死;帮助奴隶逃跑或藏匿逃亡奴隶,一律处死;如果违法的人在酒店里进行密谋,店主没有把这些人捉起来,店主要处死。

另外法典还很有人情味,例如:“如果某人领养了一个婴儿,并将他抚养成人,孩子的亲生父母不能将他领回。”“如果一位贵族因为妻子不能生养而要离婚,那么要先偿还她出嫁时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和所有嫁妆。”“如果丈夫出远门,但没有留下足够的养家费用,妻子可以改嫁。”

法典中甚至还有在今天看来很荒唐的规定:如果泥瓦匠给人盖房子,房子塌了,压死了这家人的儿子,那么泥瓦匠要用自己的儿子抵命!还有一些法律条文很有趣,比如法典规定:“如果没有抓获强盗,遭抢劫者在神灵的面前发誓并说出自己的损失,发生抢劫案的地区的官员需偿还遭抢劫者损失。”“如果死了一个人,地方官员亦须付银子1迈拉给死者亲属。”《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广泛地调整了当时的古巴比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古巴比伦王国成为古代东方奴隶制国家中统治最严密的国家之一。

腓尼基人环航非洲

腓尼基人是一个相当古老的民族,生活在地中海东岸,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曾创造过高度文明,在公元前10~前8世纪达到鼎盛。

历史上,腓尼基人开创了举世瞩目的航海业,这跟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腓尼基人居住的地方,前面是浩瀚的大海,背靠高大的黎巴嫩山,没有适宜耕作的土地,注定了腓尼基人不能成为农耕民族。他们转而发展手工业,制造出精美的玻璃花瓶、珠宝饰物、金属器皿及各种武器等。要拿这些手工制品与异域民族产品进行交易,就需要腓尼基人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闯出一条路来。腓尼基的船只腓尼基船只短而宽,并且很坚固。它们是用生长在腓尼基山坡上的雪松木制成的。由独桨、独帆驱动船只前进。

于是,勇敢的腓尼基人驾驶自制的船只向茫茫的地中海开进了。据说,腓尼基人是从埃及人和苏美尔人那里学到的造船工艺。所造的船船身狭长,前端高高翘起,中部建有交叉的桅杆,两侧设双层樯橹,通体看起来轻巧、结实。这种船主要靠船桨划行,有时也能拉起风帆,可同时搭载3~6人。大概由8~10只船组成一支船队。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珍藏的一幅反映腓尼基船队航海盛况的浮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腓尼基人航海情况。

腓尼基人凭借高超的造船技术和娴熟的驾船技巧,怀着无比坚定的决心,航行到地中海的每一个港口,同当地的居民做各种各样的交易。腓尼基人自产的一种红紫色染料有着很好的销路,以至于古希腊人称腓尼基为“绛紫色的国度”。根据后来史学家考证,腓尼基商人并不局限于地中海,他们的商船队曾经一度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波涛汹涌的大西洋,至今该海峡还有以腓尼基神名命名的坐标——美尔卡尔塔坐标。腓尼基人由此向北直达今法国的大西洋海岸和英国的不列颠群岛;向南侧一直航行到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据说他们还曾环绕整个非洲航行。

在北非,至今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古埃及的法老尼科召见了几位腓尼基航海勇士,对他们说:“你们腓尼基人自称最善于远航,真是如此吗?你们要说‘是’,那么现在你们就进行航行,从埃及出发,沿海岸线一直向前,要保证海岸总在船的左侧,最后回到埃及来见我。到时候我有重赏,如果你们觉得做不到,就实说,我也不惩罚你们,只是以后不要妄自吹嘘善远航了。”法老知道想开辟新航道,要冒很大风险,觉得腓尼基人不会真的去做。没想到这些腓尼基人慨然领诺,接受挑战,而且很快组织起一支船队出发了。3年过去了,他们杳无音讯,法老以为这几个狂妄的腓尼基人早已葬身鱼腹。万没料到3年后的某一天,这几个腓尼基人真的回到了埃及。开始尼科不相信他们,但他们一五一十地向法老讲了沿途见闻,还献上收集到的奇珍异宝,最后法老终于折服了。腓尼基的玻璃瓶腓尼基人擅长制作玻璃制品,例如花瓶和珠宝。他们把沙子和纯碱混合成糊状,然后加上染料在高温下烧制。

腓尼基人环非洲航行,堪称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当时欧洲流行的说法是,大西洋就是世界的尽头,没有人能穿越直布罗陀海峡。但伟大的腓尼基航海勇士却跨越地中海,北抵英吉利,南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无愧于世界航海业开拓者的称号。

腓尼基人的航海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他们为自己建立了海上霸权,垄断了航路和贸易。他们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一系列商站殖民地,其中很多商站发展成著名商城,进而成为强大的城邦国家,如北非的迦太基城(今突尼斯)就一度威胁罗马人。其次,腓尼基人的远航为后来的世界航行提供了第一手航海资料和宝贵的经验,同时扩大了世界各地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

米诺斯的迷宫

传说在远古的时代,大海中有一个克里特岛,由一位叫米诺斯的国王统治着。米诺斯的儿子安得洛革斯在雅典参加奥运会时被人谋杀,为了给儿子复仇,米诺斯派兵攻打雅典。神也降罪于雅典,城中到处都是灾荒和瘟疫。雅典人被迫向米诺斯求和,米诺斯要求雅典人每隔9年送7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

为什么米诺斯要雅典人送童男童女呢?原来米诺斯在克里特岛建了一座巨大的迷宫,迷宫纵横交错,进去根本别想出来。在迷宫里,米诺斯养了一只人身牛头的吃人怪物——米诺牛。雅典每次送来的7对童男童女都要给米诺牛吃,雅典人深受其害。

26年后,米诺斯派人到雅典索要第三次贡品——7对童男童女,童男童女的家长和他们的孩子抱头痛哭。雅典国王爱琴的儿子提修斯看到人们遭受不幸,心中深感不安。他要求和童男童女一起出发,前往克里特岛,决心杀死米诺牛。克里特母神~这位神是米诺斯宗教的核心。落在头上的鸽子象征着她的神圣,手中紧握着扭动的蛇则是提醒信徒记起她与地狱的联系。

在雅典人的哭声中,载着包括提修斯在内的7对童男童女的帆船缓缓驶航,驶向克里特岛。临别前,提修斯和父亲约定,如果杀死了米诺牛,返航时他就把船上的黑帆换成白帆。

提修斯领着童男童女在克里特岛上岸后,来到米诺斯的王宫。在米诺斯国王验收时,他的女儿——美丽聪明的阿里阿德涅公主对英俊潇洒的提修斯一见倾心,与他约会,向提修斯表达了自己的爱慕之情,提修斯也非常喜欢公主。当公主知道提修斯的使命后,表示愿意帮助他杀死米诺牛,并送给他一把威力无边的魔剑和一个线球。

提修斯率领童男童女进入迷宫后,将线球的一端系在迷宫的入口处,然后拿着线团,边走边放线,经过蜿蜒曲折的走廊,进入迷宫。在迷宫深处,提修斯发现了吃人的怪物米诺牛,和它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他敏捷地跳起来,一手抓住米诺牛的牛角,一手拿着阿里阿德涅公主给的魔剑,奋力刺进米诺牛的胸膛,将它杀死。然后提修斯率领带着童男童女,沿着来时留下的线终于走出了迷宫。

为了防止米诺斯国王的追击,他们凿沉了克里特岛港口所有的船,然后乘着他们来时的帆船返航。提修斯本想带着公主一起回雅典,但这时神要求提修斯必须放弃自己的爱情,否则将惩罚他。提修斯无可奈何,只好将公主留在岛上。沉浸在悲伤之中的提修斯忘了与父亲的约定:将黑帆换成白帆。经过几天的航行,他们回到了祖国雅典。国王站在悬崖上望眼欲穿,等待儿子归来。当他看到归来的帆船仍然挂着黑帆时,以为儿子被米诺牛吃掉了,悲痛欲绝,于是跳海自杀。为了纪念这位爱琴国王,人们就把那片海叫作爱琴海。而那头被提修斯杀死的米诺牛,被神升到了天上,成为冬夜星空中的金牛座。

这个神话故事被《荷马史诗》和其他文学作品大加描写,人们对米诺斯迷宫非常神往,但大都认为那只是个神话罢了。后来,一个叫阿瑟·伊文思的英国儿童听了这个神话后,深深着迷,立志长大后要找到米诺斯迷宫。·欧洲名称的传说·

传说腓尼基公主欧罗巴在长满鲜花的草地上与姑娘们玩耍,离姑娘们不远的地方有一群牛在安静地吃草。一头白色的大公牛,朝公主欧罗巴走来,温顺地让欧罗巴骑在背上。突然,大白公牛如飞一样奔跑,越过大海。第二天傍晚,来到一个岛上,在一棵大树下停住,欧罗巴跳下牛背,忽见一个伟健的男子站在面前,向她求婚。原来这头大白公牛是不可征服的神——宙斯的化身。欧罗巴做了宙斯的妻子,生了几个儿子。这块土地也以欧罗巴的名字命名,它就是欧洲。先民们以石灰石浮雕记录下这美丽的传说。

1900年,已经成为考古学家阿瑟·伊文思率领考古队来到了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寻找传说中的米诺斯迷宫。经过3年的发掘,阿瑟·伊文思终于在克里特岛的克诺索斯附近一座叫作凯夫拉山的缓坡上发现了米诺斯王宫的遗址,找到了传说中的米诺斯迷宫。迷宫的墙上有许多壁画,壁画色泽鲜艳,内容丰富。其中有一幅壁画画着斗牛的内容,和神话中所说的迷宫里吃童男童女的人头牛身怪物米诺牛的故事隐隐相符。

地下迷宫的发现,让人们见识了公元前15世纪克里特岛曾有过的灿烂文明。这个文明发源于公元前2600年左右,于公元前1700年左右达到全盛,公元前1450年左右突然消失。考古学家认为,当时克里特岛发生了强烈的地震,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后来又发生了内战,实力大损。北方的希腊人乘机占领了克里特岛,克里特文明灭亡。米诺斯王宫遗址壁画湿壁画是一种绘于泥灰墙上的绘画艺术,这种创作手段是米诺斯文明的主要艺术形式。

铁列平改革

赫梯王国是上古时期西亚地区的一个强国。

赫梯王国最初的领土仅有小亚细亚东部的哈里斯河(今土耳其基齐尔-伊尔马克河)中上游一带,最初的居民是讲赫梯语的哈梯人(又称原始赫梯人)。这里地处高原,雨量很少,不适合农耕,所以哈梯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中亚大草原的涅西特人迁徙到小亚细亚,征服了当地的哈梯人,并与之融合,形成了赫梯人。他们的语言是涅西特语,也称赫梯语。赫梯王国多山,矿藏(银、铜、铁等)丰富,具备发展金属冶炼的有利条件,引起邻国亚述的垂涎。公元前19世纪,亚述人在赫梯王国境内建立了许多的殖民地城邦。

在公元前18世纪,赫梯人建立了几个城邦,并且互相攻打,争夺霸权。赫梯人的牧鹿形银制礼仪用饮水杯

其中最大的城邦有库萨尔、涅萨和察尔帕。经过长期的征战,库萨尔王阿尼塔征服了涅萨,俘虏了涅萨王,并定都于此。后来阿尼塔未经战斗,便使普鲁汗达王投降,至此库萨尔成为实力最强的赫梯城邦,为赫梯王国的雏形。随后,赫梯王国开始对外侵略扩张,将亚述人的势力全部排挤出小亚细亚。阿尼塔的继承人拉巴尔纳一世继续征服其他城邦,拉巴尔纳一世的孙子穆尔西里一世时将首都迁到哈梯人的城邦哈图萨斯(今土耳其波尔兹科伊),这标志着涅西特人和哈梯人最终融合。

公元前1600年左右,穆尔西里一世率军南下,攻克了喜克索人在叙利亚建立的城邦哈尔帕,不久喜克索人就在埃及和赫梯的南北夹击下崩溃,赫梯人乘机占领了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此时,古巴比伦王国已经衰落,赫梯人不断南下抢掠,令古巴比伦王国不胜其扰。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攻克巴比伦城,将财宝洗劫一空,古巴比伦王国灭亡,赫梯回师时又击败了胡里人。从此赫梯威名远震,疆域东至两河流域北部,南达叙利亚,西到地中海,北抵库麦什马哈什河,成为西亚地区的一个大国。

赫梯人每征服一个地区,就派赫梯王国的王子前去统治,所以那里的居民就被称为“王子们的奴隶”。在赫梯王子们的残暴统治下,赫梯统治者和当地居民矛盾很深,终于导致了“王子们的奴隶”起义,但起义在穆尔西里一世和各地王子的联合镇压下失败。

赫梯王室内部矛盾也很尖锐,为了争夺王位,常常自相残杀,连穆尔西里一世都被他的弟弟所杀,赫梯王国在内战和各地的叛乱中过了几十年。公元前16世纪末,铁列平即位。为防止王室骨肉相残和贵族争权夺利,保持国家稳定,铁列平不得不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为确定王位继承人制度,铁列平规定,王位应由国王的儿子按长幼顺序来继承,即长子优先,然后才轮到其他的儿子。如果没有儿子,那王位就要由国王长女的丈夫继承,其他人均无权继承王位。这就确立了王位的世袭制,防止了王室的自相残杀和贵族的篡位野心。一对恩爱的赫梯夫妇的雕塑被刻在他们自己的棺木盖上,赫梯人认为这样便可以在未来给予他们的灵魂一个栖息之地。

他还规定由贵族会议保证王位继承法的贯彻执行。王子犯法,不能株连他的亲属,也不得剥夺他们的财产和奴隶。不经贵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杀害任何一个兄弟姐妹,王室的内部纠纷由贵族会议裁决。铁列平改革标志着赫梯国家形成过程的完成,使赫梯王权得到巩固,国势日益强盛。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期,是赫梯王国最强盛的时期。

当时埃及也是中东地区的一个强国,两国为了争夺叙利亚地区,展开了长期的争霸战争。公元前1299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亲率由战车和步兵组成的军队攻入巴勒斯坦,准备夺取叙利亚,赫梯国王穆瓦塔尔率领十几个西亚小国的联军在卡迭石迎战。赫梯人在黄昏时偷袭了埃及人,埃及人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后来由于法老预备队及时赶到,埃及人才避免了全军覆没。赫梯人进攻受阻,被迫撤走,埃及人由于伤亡过大,也无力追赶。双方只好讲和,赫梯国王把公主嫁给埃及法老,两国实行和亲。赫梯人在一块银板上面雕刻着双方结束战争、缔结和约的条文,来到埃及首都孟菲斯,两国签订和约。这是我们所知道的有记载的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条约,称为“银板和约”。

长期与埃及争霸,大大消耗了赫梯的国力。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入侵地中海东岸地区,被赫梯征服的小国也纷纷起兵反抗,赫梯王国瓦解,首都哈图萨斯被焚毁。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吉尔伽美什》史诗

《吉尔伽美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史诗,是古代两河流域文学作品的代表作。早在4000多年前就在苏尔美人的口中代代流传,到了古巴比伦王国时期才以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

史诗的主人公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城(今伊拉克南部)的一位英雄。他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力大无比,四处闯祸。后来他成为了乌鲁克城的统治者,更加不可一世,荒淫暴虐,人民苦不堪言,纷纷向天神哭诉。于是天神派恩奇下凡,去制服吉尔伽美什。恩奇是一个浑身长毛,生活在草原上整日与野兽为伍的半人半兽的野人。他心地善良,经常帮助野兽逃脱猎人的追捕。后来,他听到吉尔伽美什的事,就来找他决斗。记述史诗《吉尔伽美什》的一块泥板

两人展开了激烈的搏斗,最终不分胜负,惺惺相惜,他们结成了莫逆之交。从此,吉尔伽美什弃恶从善,两人携手为乌鲁克的人民造福。他们打死了吃人的狮子,做了很多好事。

乌鲁克四周是一片平原,树木很少,人民建造房屋时缺少木材。吉尔伽美什和恩奇就一起来到森林里为人民伐木。但森林里住着一个叫芬巴巴的妖怪,不让他们砍树。两人与妖怪展开大战,终于将它杀死。在回去的路上,一位女神从天而降,来到吉尔伽美什的面前,说:“请过来,做我的丈夫吧,吉尔伽美什!如果你接受了我的爱情,就能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原来吉尔伽美什斩妖除魔的英雄行为赢得了女神的爱慕。但吉尔伽美什非常讨厌女神,严词拒绝了她的求爱。女神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气冲冲地飞回天上,派了一头天牛前去报复吉尔伽美什。

这头天牛庞大无比,非常凶残,口吐烈火,一下子就烧死几百人,老百姓深受其害。吉尔伽美什和恩奇非常气愤,拳脚雨点般地打在天牛身上,它很快就奄奄一息了。女神看到后,急忙下凡前来抢救天牛,但为时已晚,天牛已经被两位英雄打死了。

女神见自己的报复计划失败了,坐在乌鲁克的城头痛哭不止,吉尔伽美什和恩奇却哈哈大笑。恩奇把天牛的一条腿撕下来,随手扔到女神的脸上,溅了她一脸污血。

恩奇大笑着说:“你听着,要是我抓住了你,就像对付这头牛一样对付你!”女神气得脸都白了。

恩奇又剖开天牛的肚子,拽出天牛的像绳子一样又粗又长的肠子,对女神说:“要是我抓住你,就用天牛的肠子把你捆起来!”女神气得浑身发抖,飞回了天上。

回到天上后,女神向神仙们哭诉。女神的父亲天神安努非常生气,决心为女儿报仇。他施展法力,使恩奇得了重病,变得又瞎又聋,还受到噩梦的折磨,没过多久就死了。一直守护在他身旁的吉尔伽美什伤心欲绝,眼泪像瀑布一样流了下来,同时也开始对死亡产生了无限恐惧。·《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发现·

19世纪中叶,大英博物馆的乔治·史密斯在亚述古都尼尼微挖掘出《吉尔伽美什》史诗的12块泥板。后经学者们整理,到20世纪20年代,史诗的翻译和注释已基本完成,我国也出版了中译本。《吉尔伽美什》史诗的泥板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

在埋葬了好友之后,吉尔伽美什决心去寻找人类的始祖、大洪水中唯一幸存的人乌特·纳比西丁,向他请教永生的秘密。

人们劝他:“你是找不到人类始祖的,还是不要去了。”吉尔伽美什不听,他穿越了大沙漠,躲过了大蝎子的攻击。没有路的时候,他就钻进地洞,继续赶路。一天,吉尔伽美什来到大海边,在一位渔夫的帮助下乘船来到了人类始祖的居住地——幸福之岛。“人为什么要死呢?”吉尔伽美什问人类始祖乌特·纳比西丁。“孩子,世界上哪有不坏的房屋?哪有永不分离的兄弟?上天规定每个人注都是要死的。”乌特·纳比西丁回答道。“那你怎么没有死?”“当年大洪水暴发前,一个好心大神提醒了我,所以我没有死,后来就成了人类的始祖。”“那怎样才能永远不死呢?”“海底有一株青春草,吃了后可以永生。”

吉尔伽美什听了大喜,告别了人类始祖乌特·纳比西丁,跳入海中,采到了青春草。当他正想吃掉时,忽然想起了乌鲁克城中的善良百姓,决定把青春草带回去,让大家都长生不老。

在回去的途中,吉尔伽美什把青春草放在泉水边,自己跳进去洗了个澡。当他爬上岸时,发现青春草不见了。他急忙四处寻找,只见一条老蛇正在吞食青春草,吉尔伽美什急忙跑过去,老蛇却蜕掉了一层皮,精神焕发地逃走了。吉尔伽美什只好垂头丧气地回乌鲁克去了。《吉尔伽美什》语言优美,情节曲折,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人们探索生死奥秘的愿望和希望掌握自己命运的理想,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珍品。

图特摩斯三世

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16年~前1425年),是古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时期一位以尚武著称的法老(公元前1479年~前1425年在位),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他为“第一个曾经建立具有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谷物收获图·图特摩斯三世的陵墓·

图特摩斯三世去世后,埋在了帝王谷中。为了防范盗墓贼,墓室的入口建在了悬崖上。陵墓内的线条构图十分漂亮,柱子上刻着精美的图案,整个陵墓像一幅巨大的纸草卷画轴。后来陵墓还是被盗了,庆幸的是他的木乃伊由于及时抢救而幸免于难。

图特摩斯三世出生于公元前1516年,他是图特摩斯二世和一个叫伊西丝的后妃的儿子。图特摩斯二世体弱多病,所以他的异母妹、王后哈特谢普苏特掌握了实权。哈特谢普苏特认为图特摩斯三世没有纯正的王室血统,不能成为法老,但是图特摩斯二世只有这一个儿子。公元前1504年,图特摩斯二世去世,年仅12岁的图特摩斯三世即位。王后哈特谢普苏特趁他年幼,大权独揽。4年后,太后暗令阿蒙神庙祭司假传神喻篡位,图特摩斯三世被迫退位,进入阿蒙神庙学习。在阿蒙神庙中,图特摩斯三世如饥似渴地学习,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后来,太后允许他参军。图特摩斯三世经过刻苦练习,成为一个武艺高强的人。他善于骑马射箭,令将士们非常佩服。他从不过问政治,平时也沉默寡言。太后为进一步考验图特摩斯三世,让他率军远征古埃及南部的努比亚(今苏丹)。他指挥有方,大获全胜,凯旋时献上缴获的奇珍异宝,并立即交出兵权。从此,太后不再对他存有戒心。图特摩斯三世趁机训练了一支由自己直接掌控的25000人的军队。

埃及的西亚属地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在米坦尼王国的支持下突然宣布脱离埃及独立。太后大惊失色,急忙调兵遣将,准备平叛。图特摩斯三世乘机率军发动政变,杀死太后和她的亲信,夺取了王位。为了报复太后,让她从历史上消失,图特摩斯三世下令将所有太后的石像和刻有太后名字的纪念碑销毁,想把她留下的痕迹从埃及大地上彻底抹去。

图特摩斯三世亲政后,面对的第一拨敌人是西亚以卡捷什国王为首、一共有330个王公和他们的部下参加的反埃及同盟。公元前1482年5月,他亲率大军向卡捷什联盟发起了进攻,双方在巴勒斯坦北部重镇美吉多城展开决定性的战斗。在出征前,埃及军队到美吉多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第一条路是经“大马士革大道”向东,到基松河后再转向北,而后从山路到达美吉多,但这条路路程太长,图特摩斯三世放弃了;第二条路是经阿鲁那抵达美吉多南部,卡捷什同盟军认为埃及军队将从这条路进攻,所以在城南布下重兵。显然,如果埃及军队经此路进攻,必将损失惨重。图特摩斯三世进过深思熟虑后,决定进行一次大冒险,选择另一条崎岖的山路绕到美吉多城北,从背后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击。

但这个计划遭到保守的将军们的反对,图特摩斯三世非常生气,说:“如果谁害怕,那就回埃及去。”于是将军们不再说话了。黎明时,埃及军队出发,图特摩斯三世走在军队的最前面,经过一天的急行军,埃及军队在傍晚抵达美吉多城北,而卡捷什同盟军丝毫没有觉察。

第二天早上,图特摩斯三世把埃及军队分为一支中间部队和两支侧翼部队,向卡捷什同盟军发起进攻。埃及军队弓箭手在前,步兵居中,最后是500辆快如疾风的骏马驾驶的战车。进攻时,弓箭手们射出一排排遮天蔽日的利箭,卡捷什同盟军死伤无数,阵形大乱。图特摩斯三世看准时机,命令战车以排山倒海之势发起猛攻。当埃及的战车接近同盟军的战车时,士兵们在统一号令下同时弯弓搭箭,射向同盟军。同盟军车阵大乱,埃及步兵随后赶上,配合车兵作战。战场上到处是翻倒的战车、马匹和士兵的尸体,到处可以听到同盟军伤兵痛苦的呻吟。如果此时埃及军队乘胜进攻,那么美吉多城必定唾手可得。但埃及士兵只顾抢夺同盟军留下的金银财物,掠取战利品和捆绑俘虏。结果,一些同盟军逃到城墙下抓住城上守兵扔下来的绳索,逃回城去。

图特摩斯三世只好下令围城,埃及人砍光了城郊果园中的果树,断绝了城中的粮食和水源,同盟军被迫投降,西亚再次臣服于埃及。

图特摩斯三世在位期间,共取得了17场战役的胜利,后世的历史学家称他为“埃及的拿破仑”。他在位期间,埃及的版图东起西亚地区,南至努比亚境内的尼罗河第四瀑布,西至利比亚,北抵幼发拉底河上游的卡赫美士城,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地跨北非和西亚的大帝国。古埃及墓室壁画复原图此图描绘的是埃及的一次家庭聚会,左边的夫妻正在接受儿女们奉上的各种食物。图中的女子戴着新王国时期流行的长而精致的假发,穿着肥大的长裙。

迈锡尼的狮子门

《荷马史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神话故事:有一天,小亚细亚(今土耳其)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到希腊城邦斯巴达访问,斯巴达王举行盛大的宴会欢迎他。斯巴达的王后海伦,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也出席了宴会。帕里斯被海伦的美貌迷得神魂颠倒,而海伦也非常喜欢年轻英俊的帕里斯。为了占有海伦,帕里斯趁斯巴达王外出之时,拐带海伦,乘船逃回了特洛伊。

斯巴达王认为这是个奇耻大辱,就去找他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商量。阿伽门农邀请了很多希腊城邦的国王来开会,会上大家一致决定组成希腊联军,由阿伽门农率领,跨过爱琴海,讨伐特洛伊,夺回海伦。迈锡尼建筑中的狮子门,以宏伟坚固著称。

但就在出征前,阿伽门农在阿耳忒弥斯神庙杀死了女神的宠物鹿,触怒了女神。女神对阿伽门农说,只有用他的长女伊菲革涅亚来祭祀,才可以被宽恕,否则就要降罪于希腊。

阿伽门农不顾妻子克丽滕涅斯特拉的苦苦哀求,毅然杀死长女伊菲革涅亚,然后率领希腊联军跨海东征。战争持续了整整10年,希腊联军和特洛伊人打得难分难解。最后,希腊人想出一条妙计,他们假装失败,乘船退到海上,留下一个巨大的木马。特洛伊人以为希腊人被打败了,欣喜若狂,将木马作为战利品运回城内。因为城门太矮,特洛伊人拆掉一段城墙才将木马运进城里。然后,他们开始庆祝胜利,又唱又跳,个个喝得烂醉如泥。深夜,藏在木马肚子里的希腊人纷纷跳出来,而海上的希腊人也杀了个回马枪,里应外合,一举攻克了特洛伊,将它夷为平地,夺回了海伦。

阿伽门农娶了特洛伊公主为妾,率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迈锡尼。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等待着他的竟是死亡。原来,他的妻子仍然怨恨他杀害女儿,就与堂弟私通,密谋杀死阿伽门农。

阿伽门农回国后,在豪华的宫殿中举行了盛大的晚宴,他的妻子与堂弟便趁机将其杀死,阿伽门农的儿子逃走。8年后,阿伽门农的儿子长大成人,与姐姐一起杀死了母亲和舅舅,为父亲报了仇。

古希腊悲剧家埃斯库罗斯在他的著名悲剧《阿伽门农》中讲述了这个悲惨的故事,这个父杀女、妻杀夫、子杀母的悲剧千百年来震撼了无数的人。·迈锡尼文明·

公元前16~前12世纪,希腊人在继承了克里特文明的基础上,创造了迈锡尼文明。迈锡尼在与特洛伊的战争中元气大伤,被北方的多利亚人(希腊人的另一支)所灭。1999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迈锡尼古城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但历史上是否有迈锡尼这个国家?是否有阿伽门农这个人呢?如果有,那迈锡尼的遗址在哪里?阿伽门农的坟墓在哪里?公元前2世纪,希腊历史学家波桑尼阿斯曾经游览过迈锡尼的遗址,他在游记中写道:“迈锡尼至今仍保留着的一部分城墙和狮子门……还有一座阿伽门农的陵墓……”

后世许多历史学家来到希腊伯罗奔尼撒半岛试图寻找迈锡尼的遗址,但都无功而返。1870年,坚信《荷马史诗》是真实历史并崇拜阿伽门农的德国考古学家施利曼和他的妻子在这一地带发掘,终于在1876年发现了迈锡尼遗址和阿伽门农的坟墓,向世人证实了《荷马史诗》中所叙述的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阿伽门农的金面具这个漂亮的黄金面具应该属于一个迈锡尼国王。当国王被埋葬后,脸上就戴上面具。考古学家曾经认为这个金面具属于阿伽门农——特洛伊战争中的英雄。

迈锡尼的遗址在一个高丘上,呈三角形,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遗址的城墙周长900米,城墙平均厚度达6米,都用巨石砌成,但目前只残存正门“狮子门”一段了。“狮子门”高4米,宽3.5米,门柱用整块的石头凿成;门柱子上有一块横梁,横梁上面放着一块三角形的大石板,石板中间雕刻着一个祭坛,祭坛上有一根石柱,石柱两旁各有一只雌狮子浮雕(雌狮子是迈锡尼宗教地母神的象征)。两只雌狮子的前爪搭在祭台上,昂首向天,呈怒吼状,威风凛凛。这个庄严肃穆的狮子门,历经3000年的风吹雨打依然屹立不倒,以至于后来的希腊人看到狮子门时,还以为是神话中的独眼巨人修建的呢。

在距离狮子门12米的地方,施利曼又挖掘出了阿伽门农的坟墓。阿伽门农的尸体旁摆放着镶金嵌银的武器,脸上罩着黄金面具,穿着黄金铠甲。接着,施利曼又发现了迈锡尼的王宫,找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在施利曼等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埋没已久的迈锡尼文明终于重见天日,向人们展现了它昔日的辉煌。

埃赫那吞的宗教改革

埃赫那吞原名阿蒙霍特普四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的儿子。

埃及阿蒙(埃及人供奉的神)神庙的僧侣自从图特摩斯三世时期起,势力不断膨胀。他们住在高大的神庙中,拥有大片土地和众多的奴隶,还经常干涉朝政,越来越不把法老放在眼里。

当时古埃及全国虽有一个主神阿蒙,但各地还有很多地方神和自然神,崇拜对象也很多,如土地、河流、雨水、泉水、风、雷、电和飞禽走兽等,甚至是一副弓箭、木制雕刻品、一块石头。

后来埃赫那吞的父亲阿蒙霍特普三世退位,埃赫那吞登基,成为埃及法老。埃赫那吞立刻颁布命令,将自己偏爱的希利奥波里城的地方神阿吞(太阳神)取代阿蒙成为全国最高的神,全埃及的臣民必须供奉新神,停止供奉其他的神。阿吞神的形象和其他神不同,它不是人或兽的样子,而是一个太阳,太阳中放射出许多手,象征太阳神的光芒。它是创造之神,宇宙之神,世间一切生命之源泉。埃赫那吞还自称是阿吞神唯一的儿子,他和王后尼弗尔提提是阿吞和人民之间的唯一传言人,因此和阿吞一起接受人民的崇拜。他还把自己的名字阿蒙霍特普(阿蒙的钟爱者的意思)改成埃赫那吞(阿吞的光辉的意思),把王后改名为涅菲尔涅菲拉吞(美中之美是阿吞的意思)。过去祭祀阿蒙神有很多繁文缛节,埃赫那吞又下令将祭祀的仪式大大简化。阿吞神庙是一个露天的柱式大厅,祭祀的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太阳神阿吞的照耀,直接和它进行交流,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被阻隔在神庙的外面。

在全国推行新神取缔旧神的同时,埃赫那吞开始大力清除阿蒙神庙僧侣的势力。他下令关闭全国各地所有的非阿吞神庙;派大批军队将僧侣赶出神庙,强令其还俗为民;将其他神庙的土地和奴隶全部没收,划归阿吞神庙所有;严禁僧侣参政,违反命令的僧侣立即处死。公共建筑物和纪念物上刻的阿蒙的名字必须立即凿掉,推倒一切阿蒙的神像。全国每个城市至少必须建一座阿吞神庙,庙中供奉阿吞神和埃赫那吞及王后的雕像,各级地方官员必须要带头向阿吞神庙献祭,并宣誓永远效忠于英明、伟大的造物主阿吞及法老和王后。奥西里斯原本是农业之神,可是当他被嫉妒的哥哥塞特杀死之后,就变成了地狱之神和重生之神。埃及人认为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就是其妻子伊西斯纪念他的涕泣之泪。

由于首都底比斯的守旧势力太大,埃赫那吞宣布将首都迁到底比斯以北300千米、尼罗河东岸的阿马纳摩,为新都定名为“埃赫塔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