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热爱环境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06:47:55

点击下载

作者:孙仲仪,高天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学生热爱环境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

学生热爱环境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试读:

前言

班级文化是“班级群体文化”的简称。班级成员的言行倾向、班级人际环境、班级风气等为其主体标识,班级的墙报、黑板报、活动角及教室内外环境布置等则为其物化反映。班级文化是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

班级文化是一种个性文化,代表着班级的形象,体现了班级的生命。它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创造建设的财富,是全体师生共同劳动的结晶。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所谓硬文化,是一种“显性文化”,是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环境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比如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英雄人物或世界名人的画像;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科普长廊;表露爱心的“小小地球村”;悬挂在教室前面的班训、班风等醒目图案和标语等等。而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班主任的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包括“硬文化”和“软文化”在内的综合文化建设。因为建设好班级“硬文化”环境,只是给这个班级做了一件好看的外衣,而“软文化”的建设才能真正体现班级的精神。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管理诸要素中的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内在激励因素,增强班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这种无形的力量能使同学们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没有了班级文化,一个班级必是一盘散沙,就不会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会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班主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班主任思想开放,班级就不会很保守;班主任做事效率高,班级就不会很拖拉;班主任有大局意识,班级就不会很自私。当然,同学们也要积极参与,多动脑子,多想办法,多配合工作,全班一盘棋,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的氛围。反之,班主任不支持,同学们不配合,想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

为了指导班主任搞好班级文化建设,我们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辑了这套“班主任班级文化建设与主题活动指南丛书”图书,包括《学生热爱科学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祖国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遵纪守法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环境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学习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父母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社会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热爱劳动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完善人格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学生阳光心理教育与班级主题活动》10册。本套书除了论述班级文化建设的各种方法外,还提供了可供参照的各类班级主题活动的案例,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实践性和指导性,非常适合各级学校的班主任老师及学校辅导员阅读,也是各级图书馆陈列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第一章 学生热爱环境教育理论指导

1.环境教育的内涵和模式

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简而言之,环境教育就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环境问题是由于人口增长、现代科技和现代生产力迅猛发展所产生的问题。因此,人类对生存环境恶化的担扰导致了环境教育的应运而生,其原始的动机还是来自于人类对自身生命的关爱和珍惜。

环境教育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一种教育,是证明环境价值和澄清概念的一种过程,是培养人们具有理解和评价人、文化及其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所必需的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它也包括要人们遵循为保护环境所作的决策及行为准则的教育。环境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使整个社会对人类和环境的相互关系有一新的、敏锐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消除污染、保护环境以及维护高质量环境所需要的各种专业人员。环境教育的实施原则包含:整体性、终身教育、科际整合、主动参与解决问题、世界观与乡土观的均衡,永续发展与国际合作。环境教育的模式

目前,公认的环境教育课程模式主要有两类:(1)是多学科模式,也称渗透式模式,即将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到各门学科之中,通过各门学科课程化整为零地实施环境教育。这种课程模式,便于将环境领域的各方面内容分门别类,使学习者在各学科的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无需专门的师资和时间,教育成本较低。但是,由于环境教育内容分散,课程的综合评价较难,教育效果有时也不理想。(2)是跨学科模式,又称单一学科课程模式,即从各学科中选取有关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合为一体,组成一门独立课程。这样设置课程,能够一定程度弥补多学科课程模式中内容零散、缺乏系统的不足,使教育更富针对性与系统性,也利于课程的综合评价。然而,这就必须投入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往往还会增加学习者的负担。环境教育的提出与发展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致使许多自然资源被过度利用,生态环境日益恶化。面对全球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达成了共识:通过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是保护和改善环境重要的治本措施。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是全球环境教育运动的发端,会议强调要利用跨学科的方式,在各级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中、在校内和校外教育中进行环境教育。随后环境教育开始体现在各国政府工作中,并逐渐形成全球性的环境教育行动。

197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前苏联的第比利斯召开了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在第比利斯会议上,各国初步意识到环境教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第比利斯宣言》指出“从其基本性质看,环境教育对更新教育过程可以做出贡献”,还呼吁“要有意识地将对环境的关心、活动及内容引入教育体系之中,并将此措施纳入到教育政策之中”。第比利斯会议是环境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第比利斯宣言》突破了环境教育概念以知识为主的特点,明确提出环境教育的目标包括意识、知识、技能、态度和参与五个方面,拓展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把环境教育引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为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我们共同的未来》,1992年的地球高峰会议提出了《21世纪议程》,使环境教育成为世界公民必备的通识,也是国际共负的责任。《21世纪议程》是人类大家庭为创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对促进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它能提高人们对付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对改变人们的态度都是必要的,使他们有能力估计并表达他们对持续发展的关心。”《21世纪议程》提出了环境教育的重要任务:重新确定教育方向,以适应持续发展的需要;提高公众的意识;进行培训等,从而对整个人类社会的环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联合国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中国很快就制定了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确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在世界上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在该议程中写道:“加强对受教育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灌输。在小学的《自然》和中学的《地理》等课程中纳入资源、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在高等学校普遍开设《发展与环境》课程,设立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研究生专业,如环境学等,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于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中。”世界其他国家也纷纷行动起来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如1993年6月,东南亚国家联盟为持续发展举行了环境教育会议;1993年年9月,在印度新德里举行了为实现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全球讨论会,等等。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要求把环境教育与发展教育、人口教育等相融合,建立了环境、人口和发展项目(EPD项目),开始将环境教育转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希腊的塞萨洛尼基召开会议,确定了“为了可持续性的教育”的理念。这标志着环境教育已不再是仅仅对应环境问题的教育,它与和平、发展及人口等教育相结合,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的出现,为“绿色学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世界环境教育发展的趋势,联合国教料文组织在1997年召开了一次世界环境教育培训大会,总结成绩,根据需要确定优先发展的教育领域和教育对策,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环境教育与培训行动计划。

2.环境教育的主要特点

环境教育具有全民性、终身性、全球性和学际性等特点。全民性

环境教育,从对象上看,是全民教育,具有全民性的特点。因为环境质量的优劣和每一个人的生产活动、生活活动息息相关,没有全民的关心、参与和身体力行,困扰人们的环境问题就难以解决。环境教育应该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种领域:家庭、学校、厂矿、企事业单位等。总之,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应该有环境教育。终身性

环境教育,从时间上看,是终身教育,具有终身性的特点。环境教育的终身性决定它应该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教育,应该渗透到人生的各个阶段:婴幼儿、青少年、壮年、老年。全球性

环境教育,从空间上看,是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进行的教育,具有全球性的特点。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互相影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不管来自北美、欧洲或亚洲,在地球周围积存构成的温室效应将影响整个地球。虽然这些环境问题发生在某个国家或地区,但其灾难性后果必将是全球性的。地球只有一个,必须共同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因为人们已进入了人类进化的全球性阶段,每个人显然地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自己的祖国,另一个是地球这个行星。学际性

环境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各个学科协同进行的综合教育,具有学际性的特点。环境教育的学际性特点是由环境问题的广泛性和综合性特点决定的。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多学科的通力合作才行。所以,环境教育决非某一学科的任务,而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各个学科,而且还包括技术科学、数学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只有这些学科通力协作,环境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环境教育与教育环境的关系

教育环境问题是个古老的命题。它是随着古代教育的产生而产生的,对教育环境问题的重视与研究是从学校教育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古今中外教育家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遗产。如中国古代家教中“孟母三迁”的故事、苟子的《劝学》篇、英国欧文的性格形成论、法国卢梭的《爱弥儿》、日本小原国芳的“尊重自然”的教育信条,等等。

教育环境与环境教育是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不同概念。教育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功全部外在世界;而环境教育则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而展开的一种教育活动过程。因二者都是由“教育”和“环境”两个要素构成的复合概念,所以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概括地说,它们之间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即教育环境优化是环境教育的目的,环境教育是教育环境优化的手段。因为教育环境的中心是“人”,环境教育的对象也是“人”,所以“人”是教育环境与环境教育的交叉点和结合点。

环境教育是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的热点,作为环境教育目的之一的教育环境问题自然也是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的热点。

4.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可以给孩子讲解环境知识,可以放环境保护录像片、资料片等。

1998年长江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的又一次全流域性大洪水。从6月中旬起,因洞庭湖、鄱阳湖连降暴雨、大暴雨使长江流量迅速增加。受上游来水和潮汛共同影响,湖北省沿江潮位自6月25日起全线超过警戒水位。南京站高潮位7月6日达9.90米。沿江苏南地区自6月24日入梅至7月6日出梅。由于沿江潮位高,内河排水受阻,形成外洪内涝的严峻局面。秦淮河东山站最高水位10.28米,居历史第三位;滁河晓桥站最高水位达11.29米,超出警戒水位1.79米。7月下旬至9月中旬初,受长江上游干流连续7次洪峰及中游支流汇流叠加影响,大通站流量8月2日最大达82300立方米每秒,仅次于1954年洪峰流量,为历史第二位。南京站7月29日出现最高潮位10.14米,居历史第二位,在10.0米以上持续17天之久。镇江站8月24日出现8.37米的高潮位,仅比1954年低1厘米,居历史第三位。

98抗洪抢险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录像告诉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的过分流失沙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我国长江流域,由于原始植被大量丧失,因此导致了98年夏天这场中雨量、高水位、大水灾的惨痛场面。

另外,据一部名叫《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的资料片告诉我们:世界上每分钟损失耕地40万平方米,每年损失耕地21万平方千米;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泥沙252亿吨,每分钟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这些资料告诉我们: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因此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环保重要性迫切性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材料让学生认识中国环境保护标志,了解3月12日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知晓为了法理和保护环境,我国也制定并贯彻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止法》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丰富环保知识,从而进行一次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和灵活性。

当今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聪明活泼同时也好奇调皮,凡事有个新鲜感,常常有些同学在学校甬道两旁的树下有事无事地折小杨树苗玩耍,这样无意中就破坏了珍贵的杨树苗,面对这一情况,严厉的批评只能一时凑效,解决问题的根本还需让学生了解树资源的宝贵,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每一棵树木,保护植物资源和大自然的环境。学生从中受到了教育,乱折小树苗的现象自然消失。

美丽的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每一个人有享受环境美的权利,同时也有保护环境的义务。要带头爱护环境,作出表率。到花坛除草,成立绿色中卫士队,齐抓共管,共同爱护一草一木。给学生创设优雅的学习环境,还定时请镇环保人员给学生讲解有关知识;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让学生亲自参加环境保护劳动实践。环境教育工作已经在半年内初见成效。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他们明白: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5.学生环保意识的教育指导

学生是明天的希望,他们是这个世界未来的主人,他们有权利了解他们赖以生存的这个唯一的地球的现状,他们有权利知道他们面临着一个怎样严峻的现实,肩头担负着一个怎样沉重的担子,他们也有责任从现在开始为他们的生存环境而奋斗,让学生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行动。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收效甚微,只有直观形象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这一特点在教育活动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观赏录象、图片、阅读资料。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使学生乐意接受。组织学生观赏录像、图片不乏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之一。告诉学生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的过分流失沙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分发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从中了解环保知识及其重要性。

如《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世界上每分钟损失耕地40万平方米,每年损失耕地21万平方千米;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泥沙252亿吨,每分钟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让学生从这些资料的阅读中明白: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中最容易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因此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让学生进一步明确环保重要性迫切性的有效手段之一。

如:开展《是我家清洁靠大家》的活动,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材料,采用知识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中国环境保护标志,了解3月12日植树节,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知晓为了法理和保护环境,我国也制定并贯彻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止法》等;采用三分钟演讲、作文竞赛等形式进行教育。带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用实际行动为家乡的清洁工程献一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丰富环保知识。进行环保教育有针对性灵活性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小学生,而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夸、喜欢表扬等特点,因此教师在教育时宜随机应变,灵活多样,让学生在表扬声中乐意地接受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也要有针对性,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当今的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聪明活泼同时也好奇调皮,凡事有个新鲜感,例如常常有些同学有事无事地去开水笼头来玩水,这样无意中就浪费了珍贵的水资源,面对这一情况,严厉的批评只能一时凑效,解决问题的根本还需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宝贵,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于是我把环境保护教育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中。

如在学习完《只有一个地球》一文之后,先让学生谈谈学了课文后的感受,懂得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样珍惜每一滴水,保护水资源和水环境。学生从讨论中受到了教育,玩水笼头的现象也自然消失了。在环保教育中注意示范性长期性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美好的、伟大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因此在校园环境保护教育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身先示范,看见废纸就拾,亲自动手擦洗教室门窗,打扫卫生,教师的身体力行学生都会看在眼里,这种示范性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慢慢地他们也会积极主动地和老师一起打扫卫生。我们还应把环保教育贯串于日常生活中,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宣传环保知识,让学生亲自参加环境保护劳动实践。鼓励学生环境保护从我做起

了解了环保知识,激起了环保的责任心,便可引导学生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来保护环境。

首先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教育学生自己首先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看到破坏环境的行为要勇敢地站出来制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感染身边的人,带动周围的人也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

其次积极开展校外活动,如:针对“白色污染”的逼近,开展我劝妈妈用布袋的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向父母们宣传塑料袋虽方便却增加了垃圾数量,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上百年不能自然降解这一环保知识,劝父母上街购物买菜使用布袋,菜篮不用塑料袋。再如成立“禁烟小队”利用学生在家中“小太阳”的地位劝爸爸们禁烟,为了“小太阳”的身体健康,为了孩子的未来,爸爸烟民们定能与心爱的香烟说再见。还有如使用无磷洗衣粉、废电池不能乱扔,少用洗洁净,不用一次性木筷,少用一次性产品,诸如此类的生活琐事都可通过我们的学生这群环保小卫士来监督执行,其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他们明白: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我们应该从小增强环保意识,学习、宣传环保知识,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爱护绿化,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我们教师不容忽视的责任。

6.学生生态环境道德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好动、好奇,富有好胜心,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因此,对他们进行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生态环境道德意识,提高生态环境道德认识,学会在生态道德实践中正确把握、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对他人的生态道德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学会追求善于美、批评恶与丑。

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呢?应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入手:化“深奥”为“浅显”

将生态环境知识根植于学生心中,生态环境道德知识和相应的生态学知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抽象而又模糊的概念,而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道德知识的传授又是整个生态道德教育的第一环节。面对低年级学生,我们该怎样做呢?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语言或者设置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的情境让他们明白生态环境的含义。可以运用形象生动、具体鲜明的图片、模拟日常生活环境或电化教学等直观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中亲自演一演、说一说、评一评,加深他们对生态环境道德的体会和认识。多渠道多方法培养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学生已经获取生态环境道德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由此产生的对大自然的责任感、使命感及对人们生态道德行为的崇敬之情,是生态环境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是学校要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受到熏陶。让学校的每一棵绿树,每一片草地,每一个角落说话。在草地上插上“绿草茵茵,脚下留情!”禁示牌,花园里插上“爱护花草,人人有责!”的宣传牌,楼道的转弯处也设置一些环保警示语,让宣传的氛围遍及任何一个角落。

二是将环境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例如语文课对涉及描写祖国锦绣河山等课文,采用图片、录像等手段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感悟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唤起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是可以通过“赞家乡”等主题班会,让学生了解家乡、走进家乡,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运用措施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报刊、图片,以及媒体资源介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带来的严重后果,让学生在耳目渲染中受到环境道德教育,增强他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可以用电脑向学生展示由于环境恶化使得大片金色的胡杨林变成了惨不忍睹的枯树林;惨遭杀戮的海豹在北极的冰块上痛苦的翻滚着直到血流尽而死;遭受工业废水破坏的河流上漂浮着数千条死鱼;疯狂的泥石流、沙尘暴……这不仅使学生在短短一堂课的时间里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同时,直观、真实的画面在感观上给学生强烈的刺激,激起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有利于他们投入到保护身边环境的运动中去。让生态环境道德落实在行动上

在学生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之后,就要把热爱自然、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内化于心、转化于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让学生饲养小动物、绿化家园、绿化校园,积极参与到“保护母亲河”活动中。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生态环境道德意识,才能引导他们为人类的持续发展与长远利益以应有的道德理念与实际行动去保护自然环境,维系生态平衡,自觉养成保护自然界不可再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习惯。

7.学生保护生态与环境教育指导

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对小学生进行生态与环境启蒙教育,培养小学生热爱人类、珍惜生命、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观念和意识是十分必要的。生命、环境、生态系统是小学生要了解的最基本的概念,认识和理解它们之间的的关系是教育小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的前提。良好的教学方式和优秀的授课教师决定小学生生态与环境教学的重要方面。

人类社会与它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构成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它们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中保持着一个“伟大的平衡”。有了这个平衡,才会有生机勃勃的世界,才会有人类文明的昌盛和繁荣。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类进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对小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和非常必要的教育内容。小学语文教育大纲明确要求:“从课文的思想内容中注意事物联系,开阔视野,增强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体会做人的道理,受到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提高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以科普读本为辅,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进行生动活泼的生态与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人类、珍惜生命、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小学生生态与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1)生命与生态环境的概念小学生初涉人世,天真烂漫,懵懂无知,可总是有一脑门的为什么?特别是对生命与生态、人类与环境等一系列概念似懂非懂而且非常好奇。因此,教师要用生动、易懂、准确的语言循序渐进地向学生讲授生命、生态环境等概念,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联想能力,有助于加强理解与记忆。

如“生命”的概念,首先要告诉学生:生命就是活着的生物,包括人类、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物一旦死了就失去了生命。小学生会立即联想和发问:生物为什么会失去生命?它与环境有什么关系、这就为我们给学生讲授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如光、热、水、气;山、川、江、河;日、月、星、晨;海洋、土地、森林、草原等环境要素以及生命与环境是怎么样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等概念做了很好的铺垫。这样不仅向学生讲述了基本概念而且初步了解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小学生了解了生命、环境以及生态系统的概念后,就要使他们清晰人类与环境、生命与生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讲授这方面的知识,一定要用大量的自然现象引导小学生去理解。

如葵花为什么总是向着太阳、树叶为什么秋天会变红;青蛙为什么是保护庄稼的益虫,细菌是怎样侵入人体的;人为什么要呼吸新鲜空气等。通过这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讲授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它们是怎样构成一个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以及人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使学生对生命、环境和生态有一个清晰初步的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生命的感情,增加保护环境的意识。(3)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人系统工程,是一个大课题。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则重点了解以下几点:

一是所有的生命都是生态系统中的组成部分,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人在的朋友,都有对人类有利的方面。不利于人类的方面也可以转化为有利方面。如老虎和狼会对人人类和家禽家畜构成威协,但人们仍然要保护。要教育学生热爱其他生命,要使它们对人类做贡献,做人类的朋友。

二是地球只有一个。各种资源是有限的,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石油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要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是各种资源不仅稀少而且在生态系统中被重复循环利用。要教育学生明白保护环境的道理,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4)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环境保护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一个社会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全世界各国都立法保护环境。我们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学生不仅要自觉遵纪守法,而且做好义务宣传员,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小小贡献。小学生生态与环境教育的主要方法(1)挖掘、深化、讲活教材小学教材中有关生物和环境的题材大致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描述生物与环境的,如《太阳》、《沙漠之舟》、《只有一个地球》等。另一类是借助生物现象抒发情感的,如《种一片太阳花》、《三月桃花水》等。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题材,授课教师都要熟透课文,挖掘内容,深化内涵,讲活教材。使教材在原有的基础上生动地体现生态与环境的外延和内涵。让学生得到意外的收获。(2)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本教师要结合授课内容因势利导,给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生物环境方面的科普小读本,如《对与错----小学生动脑科普读物》《海洋为什么是蓝的?》《拥抱科学》等。增强学生学习生物环境方面知识的浓厚兴趣。(3)组织通俗易懂的专题讲座教师还可以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如退休农艺师、工程师等做一些有关生物与环境方面的专题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科普读本故事会,交流学习心得,启发想象力,激发学习热情。如小学生都喜欢看电影《阿凡达》,但他们只喜欢其情节,不可能完全能理解其意义,授课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讲解其意义,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一是组织他们去参观动物园、生态园、气象站,天文台等,有条件的还可以江河边,森林旁,沙漠、草原去感受大自然的风光和力量。二是组织小学生参加植树造林活动和园林苗圃的义务劳动,在劳动中增加生物知识和环保意识。三是教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科普小实验,通过实验增加有益健康的乐趣和知识。把感情的概念逐步转化成理性的认识。小学教师生态环境教育应注意的事项(1)授课教师本身要热爱环境保护授课教师本身应该是一个十分热爱环保的人,他才有热情和激情去教育学生,引动学生,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行为去影响学生,身教胜于言教。(2)授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生态环境知识俗话说:学生一碗水老师一桶水。授课教师一定要认识学习生态环境相关知识,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授好课。(3)授课教师要注意收集环境保护素材授课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特别是发生在身边的或众所周知的等重大事件来丰富教课内容。使学生有真实感受和体会。

8.学生环境教育的教学指导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生态环境日趋恶劣,一次又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了我们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已经成为人类一项紧迫的任务。对小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如何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呢?环境教育渗透与各学科

小学环境教育针对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环境教育内容和方法,寓环境教育于各科教学或娱乐之中。目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热爱环境的高尚品德和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1)数学学科。在小学数学中,环境教育可以结合具体数学知识进行渗透。在课内可进行数据分析、统计、计算、绘制图表,进行讨论、游戏等形式,在课外可以进行实验与调查等。通过让学生进行计算,使学生自己发现一个惊人的现实,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教师因此再进行适当的教育,效果更加明显。(2)语文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有关环境问题的资料,就某一环境问题进行演讲、编写故事、征文、建议书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环境教育内容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树立环境意识,并在生活中成为保护环境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如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黄山奇石》这一课时,没有过多地提到要如何爱护我们的大自然、如何不去破坏它,而是借助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去看、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和欣赏大自然及人文景观的美丽和伟大,体验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教学中他注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文字进行分析、理解和品评,鼓励学生围绕课文词句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或复述课文等,致使学生在学完这篇课文后不禁发出“大自然太美了,我们要保护它”的感慨。学生的环保意识在此刻得以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此刻得以升华。(3)科学学科。科学学科中包含着极其广泛和重要的环境教育思想和内容,通过科学课教学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树立保护环境从小做起,从身边做起的信念。另外可以进行动、植物的养殖,环境科学实验,环保宣传、考察等活动。(4)思想品德学科。小学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保护和节俭教育。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德育相关的规律,因此开展活动时,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如有许多课文,如:《美化家园》、《花草树木点头笑》、《我和动物交朋友》、《我们的大地妈妈》、《美丽的生命》等都是环保教育的好材料。我们可以很好地、充分地运用这些教材,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5)音乐学科。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绝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以活动课的方式开展教学的,这为教师开展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要求教师不要局限于艺术教育,应把它作为社会教育的有机部分。(6)体育学科。在体育学科中进行环境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科学锻炼身体、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能力,加强学生关于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危机,社会发展受阻,运动形式减少等不良后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在户外运动,野外郊游时采用一些合理的健身方式。(7)美术学科。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结合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既掌握美术方面的知识,又能学习环保方面的知识,并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在手工制作课中,利用废物制作一些有趣的小制作:用旧饮料瓶、易拉罐、纸盒、碎布等,指导学生制作布娃娃、烟灰缸、笔筒、小汽车、火车、飞机、自行车、帆船等玩具;用旧的挂历、杂志、报纸,通过剪贴可制作风筝、装饰画、文具袋等;用碎毛线、蛋壳,涂上色彩拼各式人物、动物等。当同学们用废物制成各种各样的作品其兴奋的心情可想而知,这对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缺乏实践经验,如果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时,只讲道理,就无法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参观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例如,教给学生环保知识,同时带学生到公园等美化环境好的地方参观,让学生体验美化环境带来的美好享受,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保护环境,然后指导学生怎样保护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在环境保护教育中要以身为范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形象是美好的、伟大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崇高的威望。因此在校园环境保护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我在校园中看见废纸就拾,亲自动手打扫卫生,学生就主动加入这一行列,积极打扫。我们还把环保教育贯串于日常生活中,经常带学生到分担区打扫卫生,成立绿色小卫士队,齐抓共管,共同爱护一草一木。让学生亲自参加环境保护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环保行为

环境意识提高了,就要将意识转化为环保行为,这才是进行环保教育的目的。环保教育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提高其对保护环境的能力。因此,要通过具体的环保行为影响学生。如教师可倡导学生捡废纸,给校园内的小树浇水,收集废旧物品,利用废旧物品进行模型制作……这些看似芝麻绿豆的小事,却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增强环保的意识。让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环保的活动

小学生喜欢参加活动,教师可以把环保教育精心组织设计到各种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样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开展《地球妈妈真烦恼》,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材料,采用知识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中国环境保护标志,了解3月12日植树节,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国也制定并贯彻了《环境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止法》等;开展中队主题活动《热爱地球妈妈》、《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丰富环保知识,从而进一步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总之,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应该从小学生抓起,让他们从小就树立环保意识,让他们在美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要让他们明白:爱护地球、珍惜资源,保护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及千秋的大事。我们应该从小增强环保意识,学习、宣传环保知识,自觉保持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爱护绿化,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9.环境教育要从学前儿童开始

环境保护教育要从学前儿童开始,这在幼教界已形成共识。那么如何在幼儿中开展环保教育,使之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萌发热爱环境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各科教学和游戏中渗透环保教育

幼儿园不是专业学校,因此在幼儿园开展环保教育不能单独设科,更不能枯燥说教,途径之一是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例如在常识课中,结合“水”、“声音”等内容,让幼儿懂得干净的水和安静的环境对人体健康的意义,并教育幼儿不喝脏水,不在公共场合和家中大声喧哗。在音乐教学中,教幼儿唱《爱护小树苗》等有关环保教育内容的歌曲,并引导幼儿要象歌中所唱的那样去做。

环保教育除了在教学中进行外,还可以结合幼儿爱唱、好动、喜欢游戏的年龄特点,把环保教育灵活巧妙地渗透到游戏中。幼儿园开展结构游戏,游戏中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那么老师可与幼儿一起商讨,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纸盒、饮料罐、胶卷筒、纸板、酸奶杯、碎布等废物,改作游戏材料,使幼儿在游戏中懂得减少垃圾、利用废物、节省材料的意义,使环保教育自然地渗透到游戏中。此外,教师还可结合环保教育的有关内容,设计和创编各类游戏,丰富教育形式,使之更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重视环境创设与随机教育

教师通过创设环保教育情境,对幼儿进行积极感化和熏陶,培养幼儿的环保情感。现代人生活空间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幼儿园、家庭都应创造条件缩短人与大自然的距离。如幼儿园活动场地尽量使用泥地而不是水泥地,充分利用沙、水这两样来自大自然的素材,开辟玩沙区、玩水区,让幼儿自由活动,以打开幼儿通往大自然的窗口。饲养动物,栽种花草树木来绿化环境。优雅、整洁、充满生机的自然环境,必能引起幼儿对大自然的兴趣,激发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

此外,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是培养幼儿对环境保护的兴趣的重要手段,在幼儿的生活中随时随地把握机会进行环保教育,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自然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和满足。提供观察和动手机会

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的第一步,教师通过给幼儿提供观察和动手的机会,引导幼儿认识人和自然的关系,培养幼儿关心、喜爱、爱护大自然的态度。利用废物、饮料汽水灌制作小花盆,每组种一品种、形态特征不相同的植物,让幼儿互相观察、讨论:花叫什么?为什么叶子是这样的?它有什么作用?盆底为什么要挖小洞?等等。幼儿对问题产生了兴趣后,我让他们亲手操作,把泥搓碎,把泥放进盆里,再种上选择好的植物,浇上水。当可爱的孩子愉快地欣赏自己的劳动作品时,经常会感叹地说:“现在我们这里真美丽,空气多清新。”此后,他们便有了一种习惯,每天早晚各给植物浇一次水。要进行判断、评价和讨论

教师根据环保教育要求,针对自然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行为,组织幼儿开展讨论,予以褒贬判断,帮助幼儿了解自然法则,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为塑造良好的环保行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首先注意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启发幼儿思考讨论:如何保护优美的环境?教师可引导幼儿讨论周围的环境污染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危害?如何解决?它和人类食物中毒有什么关系?经过讨论使幼儿认识到工厂等场所排放的有害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可能直接或间接污染食物,教师要注意随机引导幼儿自由讨论,得出结论,使幼儿进一步萌生爱护之心,切身体会到生命与万物之间的关系。重视榜样示范

榜样对幼儿的环保教育起着启动、控制、调整、矫正的作用。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学习具有模仿性强和易受暗示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它更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往往教师喜爱的也就是幼儿喜爱的。

因此,教师应以成人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影响幼儿,教育幼儿。在引导幼儿进行各种认识活动时,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和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对幼儿能注意的东西倾注同样的关注,和他们玩,让他们问,有时还可以反问他们,引起他们注意,更多的时候是能和他们一起玩、一起看,共同讨论和思考,以充满喜爱的情绪去感染幼儿,以好奇的神情、生动的语言、活泼的形式引导幼儿进行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积极保护生活环境的意识。

10.培养学生环境保护习惯的方法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如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我们认为这是个崭新的、赋有时代意义的课题,因此从我校的实际出发,从环境道德观点出发,引导少年儿童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文明习惯,同时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以共青团活动为依托,坚持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相结合,开展系列化的“寓教于学”、“寓教于乐”的专题活动,通过在各种活动、情境中的体验,促发学生的体悟,并通过改善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生活、学习环境的设计和美化过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不断矫正自己的言行,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首先,校内、校外做好宣传,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而这一观点要得到学生的认同,首先要得到社会,尤其是家长的认同。于是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借助校报、网站、家长会、家教讲座等各种场合,向我们接触的每一个人宣传学校的德育理念成了我们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战略。而家长们,在饭桌旁、床头边,又将之转送给了学生,家长们喜欢对孩子们说的一句话常常是:“有好习惯比什么都重要。”所以每年新生入学以后,清洁、自立等很容易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因为有了认同的基础,学生们的成长更变得顺畅自然。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环保实践的积极性,又“盘活”了家长,把家庭转化成了德育教育的新资源,为我校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

其次,以实践活动展示学生的良好环境保护习惯,矫正不良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你要教你的孩子走路,但是应由孩子自己去学走路。美国著名教育家爱默生的这句话给我们以很大的启迪,于是,教师淡化参与、重在引导与关注,而让学生们登上环保实践的舞台,在有意和无意间,学生们通过自主寻找、自主选择、自主实践的磨练,激发了潜能,增强了责任心,环保习惯也由他律逐渐变为自律。每周提出一个小小的目标,让学生自觉约束自己,尝试着做好。在掀起各种实践活动热潮的同时,学校还开展“环保黑板报大赛”“环保征文比赛”“环保绘画大赛”等展示活动,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对“环保”的认识,有机会公开对自己进步的记录。

在这一系列自主活动中,孩子们每天都会有一点进步,他们在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劳动的快乐的同时,爱护环境、珍惜劳动成果的责任感也油然而生,于是,他们就会认真的、自觉的去践行“我是文明好学生,请向我看齐”的承诺。

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变了,我们的校园变了,我们的学校也变了。学生们似乎更懂事了,更好教了;校园也一天比一天干净了。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都在逐年提高,学校的环境卫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学生的集体责任意识也在逐渐增强。但同时,我们要花更多的气力让习惯的培养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习惯培养生活化,而不是“在学校一个样,出了校门一个样”。从另一方面来看,社会上所有人的素质的提高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沐浴在净化的大环境中,学生在其中熏陶、感染才可能逐步养成美德。我们真诚的希望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

11.多学科渗透环境教育的方法

学科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环保教育中这块主阵地的作用同样不可或缺。我们要重视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挖掘教材内容,有机渗透环境教育,让学生幼小的生命在学科课堂学习中浸染绿色。把《环境教育》列为课程的同时,要求相关学科加强教材中环保内容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掌握内容。在考试的试题中要有一定比例是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同时组织好环境保护活动。语文、社会、思品渗透环境教育

三门学科结合教材、要求完成环境教育内容,列入教研组工作计划,有单独教案,使学生认识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每月一次集体备课,每个教师每学期上一节环境教育课。

在语文学科中要通过名人、名言、名篇,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情景教育,对一些典型课文中的环保科学知识有侧重地讲解。语文课不能只满足于进行语言训练,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尚情操,比如讲《绿色的卫兵》一课,教师不仅讲出课文的语言美与风光美,还使学生懂得它在生态中保护沙土流失、减缓风速的作用。

又如通过《水的脾气》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人为的破坏环境,将给自身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威胁,而地球如被破坏了,人类将别无去处,所以我们必须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课后,还安排学生开小小讨论会,让他们互相交流体会、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应怎样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对那些破坏地球生态环境的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语言,运用语言,学习表达,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品德与生活课要在爱护家乡、学校一草一木,净化、绿化、美化学校的环境,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方面进行教育,侧重培养学生环保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

社会学科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特别是近代,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加强,环境问题随之出现并日益恶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使工业文明的进程成为一个过度利用资源使之趋于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以及人口爆炸等的过程,从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价值观。

又如《积极参加公益活动》、《节约水电》、《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等都是环保教育的好材料。学校教师善于挖掘教材资源,充分发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科学巧妙地把握教学契机,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环保教育。

如《节约水电》一课,教学时教师通过形象的录像资料,使学生知道水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为了增强说服力,帮助学生知道节约水资源的重要性,教师还播放了一段北方因干旱给生活、生产带来严重后果的一组境头。课后布置学生以小组或个人的名义写一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倡议书,出版一期墙报,扩大宣传面,让全校同学行动起来,为保护和改善环境出一份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强化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为培养学生从小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认真组织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学科开展《人与环境》实践活动,把收集的资料通过小报形式反映出来。

品德与生活和社会学科结合课本,开展宣传环保、环保法律法规活动。活动内容和过程是观察本地的环境状况,课外查找、收集环境问题的有关材料,归纳出危害性,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其成因,针对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建议和可行性治理措施。

自然学科开展《蚕桑文化》实践活动,通过饲养蚕宝宝培养学生热爱生态,热爱小生命的情感。开展研究性学习,渗透环境教育

语文学科开展研究学习,学生收集“我喜爱的动物”,从中使学生感觉爱护动物、热爱生命、培养能力。数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数学学科要认真贯彻学校环保教育计划,明确数学学科在环保教育中的意义与作用,在数学课程中有机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及学校周围社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让学生们对环境问题进行多种角度的参与和实践,并利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们积极、轻松、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并变为自觉的行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涉及到的环境科学知识,了解当前重要的环境问题,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把环境道德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发展学生的环保技能,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其在各年段的实施措施如下:(1)一、二年级侧重于简单的、初步的环境知识。如通过对图形、物体、动物的认识以及对有关环境的简单应用题学习,并适时开展游戏与实践活动(如《游览美丽的海滨》一课等),让学生体验环境的美,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2)三、四年级侧重于了解或理解基本的学科知识,学会或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并能用它们解释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如通过考察自然和人工环境中的物体来学习几何中的一些概念和掌握简单的数据整理、统计与运算的技能,从而认识数学与环境的密切联系;通过对亿以内数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状况;开展如《可怕的白色污染》之类的调查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危机感、紧迫感与责任感。通过有关环境方面应用题的教学,让学生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3)五、六年级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态度、环境价值观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同时进一步扩大和加深思想教育范围,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

如通过统计材料可以反映我国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少,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对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的认识;通过对《百分数的认识》一节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人口教育;根据第十册教材内容,通过让学生在一个路口统计10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通过的数量,一方面使学生对交通状况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使学生联想到汽车尾气造成的污染,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认识。自然科学教学渗透环境教育

科学、自然学科就是培养学生注重对与自然环境相关的事物的探究,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其中,有很多课文内容就是和环境有关系的。

例如三年级学习《水》这一单元,使学生明白水净化的重要性。教育学生要从小养成保护水资源的习惯。学习《纸》这一单元,教师就抓住切入点,让学生算这样一笔账:如果浪费一吨纸,生产这一吨纸要消耗多少木材,这些木材成长需多少年,它有多大的生态效益?纸厂生产一吨纸,工人要花多少劳动,要向河里倾泄多少废水,这些废水对生态造成多大危害?算清了这笔账,学生不仅会养成爱惜纸张的习惯,而且受到一次生动的环保教育,对于影响生态环境的复杂的制约因素有一个辨证的认识,由此还可以对其他生态问题举一反三,收益将是多方面的。

此外,科学自然教研组的老师紧扣环境保护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科学小博士”的比赛。通过比赛,使学生更好的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艺术学科渗透环境教育

培养学生从艺术角度考察和理解环境,一方面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听唱、评述,引导和启发学生对艺术所反映的主题产生一种情感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作品本身的艺术感染力促使学生对周围环境和大自然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从而最终积极参与环境问题的解决。

美术课则通过“观察与感受——素描与速写”达到环境教育渗透的目的。陶艺课上使用绿色的生态泥,并且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制作一些和环境保护有密切联系的作品。老师还组织学生画一些有关保护环境的漫画和宣传画,在学校里进行展览。信息技术学科渗透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课不仅仅要成为学生掌握信息与传播知识的一门学科,而且要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环境知识,提高环境意识,促进学生们的环境素质的发展,最终促进环境的改善与保护。在信息技术课上,通过教会学生使用因特网,让学生能更好的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知识进行学习,也为其他的学科渗透环境教育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有些学生的绿色作品,他们就会自己上传到网上,使更多的同学看到,了解到。英语学科渗透环境教育

在英语教学中,每一课都有一个完整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意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英语教学中,每一节课,教师都可以画出图,每一单元都配备一幅挂图,在利用这些图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进行环保渗透。英语是一种语言,是活的东西,学英语离不开说,在说中教者也要加强对学生的环保渗透。

如在学习中,我们就一些词的演变,向学生讲述“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在学生sunearthmoon等词后,师可问“Doyoulikeit?Why?”

1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学校教育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

中学生虽然对环境和环境保护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碰到具体环境行为时,往往是“只有心动,没有行动”,不能真正做到知行统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当前中小学开展的环境教育多集中在环境知识教育和环境危机教育上,缺乏必要、深入和系统的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因而对学生的教育实效是十分有限的。学校的德育只在课堂上传授,缺乏与内容相关的具体情境,学生没有情感体验,就无法对讲述的内容产生触动,更不会将学到的知识升华为自己的理想信念,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要使环境教育富有成效,需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社会。(1)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环境道德,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

道德认知理论把人的道德形成过程分为4个阶段: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如何把认知通过情感上升到意志落实到行动上,最有效的途径是实践。正是基于此,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在活动中去体验、去感受。组织学生到水泥厂、砖瓦厂、膨润土厂、活性炭厂附近实地考察,测定附近河水的酸碱度。当同学们看到污浊的河水、工厂上空滚滚浓烟和排出的污水,看到厂子周围树木枯黄,公路上厚厚的尘埃,深深体会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意识到每个人身上肩负的责任。有的学生在日记中写到:“看到冰溪河的污染情况,不禁使人十分担心,难道玉山的母亲河就这样被蹂躏吗?每一个有责任感的人都会为此不安。我们年轻人更有责任从点点滴滴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为努力改善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此,同学们在全校师生中发起倡议,要求保护环境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如不能随地吐痰、不乱丢垃圾、随时关灯和水龙头、节约使用练习本、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等。实践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而且在具体的情境里唤起学生热爱家园、爱护环境的情感,激发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把对环境的责任落实到行动上,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2)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环境道德,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

中学生具有特定心理特征,他们逻辑思维的辩证性有了很大发展,对比较复杂的问题会要求自己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概括,还会要求自己把学到的一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他们不满足于接受现成的结论,而希望有机会让他们独立地观察、分析,并愿意花较多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资料、调查研究,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例如“关爱地球,拒绝一次性用品”的课题组成员,他们以小组为单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庭、社区、餐馆、学校食堂及同学对一次性用品的使用情况,通过实验法了解塑料制品的降解情况和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学生们自己寻找事情的原因,自己去探究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亲历性的活动,使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与自身利益的关联性,并意识到环境保护不仅是国家、企业的行为,而且每个人的生活行为习惯都会影响到环境的改善。

在环境教育中,采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能使学生通过亲身发现环境问题诸要素的内在因果关系,产生解决问题的积极主动的动机及良好技能,增强对身边环境的关注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3)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中学生环境道德,符合中学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研究性学习发挥了学生作为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摆脱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了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在课题研究中,老师几乎不给任何框框,每一步都让学生自己走,从制定研究计划到问卷设计、外出调查、资料整理、撰写论文,都是学生边思考、边实践。

自从参加环境道德研究活动以来,同学们学到了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活动中,他们进行了垃圾分类、环保漫画、绿色希望工程等宣传活动及校外的环保考察和交流活动,逐渐改变了同学们对环保的态度,从环保的门外汉变成了热心的环保小卫士。多次的环保讲座、实践,使学生了解了酸雨的成因,了解了农药污染,更了解了冰溪河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13.采用多种手法教育学生爱护环境

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

要想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要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这是最基本和最关健的一步,只有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存环境的现状,知道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才能从心理上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为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直观生动的形象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使学生乐意接受。组织学生观赏录像、图片就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我们可以搜集一些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如工厂的烟囱冒黑烟、小河面上浮满垃圾、被砍伐的森林等,告诉学生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的过分流失沙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

还要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人类破坏环境的图片、文字资料和自己身边的事例等,集中起来在班中展示,学生对自己寻找到的资料往往更加相信,印象更加深刻。教师还可以结合图片、录像等分发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从中了解环保知识及其重要性。如《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世界上每分钟损失耕地40万平方米,每年损失耕地21万平方千米;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泥沙252亿吨,每分钟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通过不断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就会渐渐产生这样的意识——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利用课堂,教育学生保护环境

课堂是教育的阵地,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意识。晨会课、班队课、思想品德课以及我们的语文、数学等课上都可以利用教材进行环境保护教育。

我们语文书上有许多课文或描述大自然的奇妙风光,或抒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怀,也有一些讲述因不受到保护而消失的自然景观的故事,很多还配有插图,我们可以用这些优美的插图和文字熏陶学生,让他们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引导他们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如小学二年级语文第一学期课本中课文《我真希望》《清清的小溪》等,就非常适合开展环保教育,我备课的时候就特别注意环保教育的渗透,把它上成一节环保教育课,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只是如何巧妙“渗透”,费时在备课,需要细水长流。我们老师要见缝插针,学生利用一切条件,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开展活动,提倡“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多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专题活动,也是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意识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

比如,让学生自编以“保护环境”为主体的手抄报。学生可以自己搜集并整理一些人类保护环境、破坏环境的做法、故事等,可以自己创作抨击人类破坏环境的行为、展望环境治理光明前景的文章、漫画等。学生在搜集资料、写文画图的过程中,心灵会受到震撼。当孩子们将自己的手抄报展示出来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他们学到的环境知识将得到扩展、补充,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制定小学生环境保护行为规范

学校要制定小学生环境保护行为规范条例,做好环保宣传工作,在学校的宣传阵地和当眼处张贴标语,让学生时时不忘环境的保护,养成环保的习惯。(1)从小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品德,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2)节约用水,随时关紧水龙头,别让水长流,提倡一水多用。(3)节约用电,随手关灯,节省一度电,减少一份污染。(4)珍惜纸张,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水,提倡重复使用练习本,拒绝接受随处散发的无用宣传品。(5)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珍惜我国有限的耕地。(6)积极参加植树造林活动,爱护桌椅门窗,保护有限资源。(7)拒绝使用一次性物品,主动捡拾果皮纸屑,减少垃圾灾难,提倡垃圾分类袋装,集中堆放,防止再次污染。(8)控制噪音污染,做到轻声、轻步、轻拿、轻放、轻开、轻关。(9)关心大气质量,负起监测和维护洁净空气的义务。(10)爱护鸟类,保护野生动物,拒食野生动物,保护脆弱的生物链。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环境的优劣,关系到人类生活质量的高低。保护环境,教育为本。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教育孩子做起,使我们的生存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14.思想政治课中的环境保护教育指导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环境问题”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命运。每一个公民都应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初中学生正是培养环保意识的关键时期,环境教育应重点从未成年人抓起。初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突出环境保护教育更具有影响力和教育作用。(1)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人格

①通过初一的心理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让学生明白爱清洁、讲卫生、爱护公物、爱护学校的花草树木也是爱集体做主人的一种表现。使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②通过初二的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法制观念,使学生通过所观所感认识到滥砍滥伐、乱排废气废水……等,对环境的影响及由此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样既可在学生思想上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又可落实到具体行动上,使学生能自觉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③通过初三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让学生通过对初级阶段国情的了解,明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好形势,同时认识到我们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实质是人的问题,而要做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2)畅通主渠道,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①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挖掘环境教育因素,结合本学科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凡教材中涉及人口、资源、城市、土地、古迹等蕴含环境教育的因素,都要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情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挖掘本地所蕴含的环境教育因素,引导学生研究环保方面的课题。

②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机、有理,提高环境教育的实效。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渗透环保知识教学时,以培养理性的分析和认识能力为主,逐步使他们掌握一些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和方法。注意科学性,避免为环境教育而进行环境教育,导致教育内容的随意性和牵强附会。注意处理好渗透环境教育与学科教学目标达成的关系,不主次颠倒,注意课内外结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同时,适当把教育向课外延伸,做到“渗于课内,寓于课外”。如:课内渗透了防治噪声的内容,课外就可要求学生对市区的噪声进行调查,并撰写出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3)开展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寓环境教育于活动之中。

①专题讲座。可开设“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水“通化水资源状况及对策”等活动课专题讲座主讲者以本校政治教师为主也可聘请一些学生家长。

②参观调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性参观调查,并要求学生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在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了解环境的现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接受生动的教育。

③纪念活动。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水日,4月22日是地球日……这些纪念日都与环境保护这一教育主题有密切的关系。利用这些纪念日的教育作用,活动课中组织学生配合社会开展一定的活动,如:演讲、板报、手抄报等向群众宣传环保知识,可使学生在教育他人的同时教育自己,也可强化对课本中环保知识的理解。

④模拟场景。活动课中通过模拟角色扮演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实际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如:学生扮演原告、被告和律师,围绕“池塘被污染”的事件进行庭审等。

⑤征文比赛。学习完环境保护内容后,组织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征文,如:“我看保护环境零点行动”、“环境保护与我”等,可进一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4)政治课教师与班主任配合,将环境教育与行为规范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①严格训练。无论是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学校活动中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出明确的要求,包括学生在爱护环境、卫生习惯等方面应养成的习惯。

②环境熏陶。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利用活动课结合学科中的知识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标语牌,如:“请手下留情,爱护一花一草”、“爱护花草树木,就是爱护我们人类”等,警示学生要学会做人,学会爱护环境。

③师德垂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环境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以身作则,以高尚的爱护环境的行为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深刻认识身教重于言教的真谛,给学生树立榜样。

15.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进入21世纪,环境恶化问题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水资源严重枯竭、土壤沙漠化、臭氧层空洞扩大、旱涝灾害加剧、物种减少……这些已时刻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面对这全球性的环境危机,人们开始惊呼:“人类正在失去自己的家园。”尽管如此,人们的环保意识仍相当淡薄:一次性筷子仍大行其道、铺天盖地的白色污染仍有增无减、水电资源的浪费触目惊心,更不用说滚滚的黑烟遮蔽了蓝天,含有多种有害物质的工业废水污染了有限的可饮用水源……所以,环境保护迫在眉睫,环保教育则成了新世纪教育的走向。

当今青少年学生是21世纪环境建设的生力军,让学生从小懂得环保的极端重要性,牢固树立环保意识,自觉担负起环保的重任,意义十分重大。但目前学校没有单独开设环境保护课程,所以,学科渗透是环保教育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若能适时、恰当地渗入环保教育,将收到语文教学与环保教育相得益彰之效。从教材中挖掘环保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而广泛的环保教育资源。以苏教版教材为例,中高年级课本中就有几十篇课文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到环保主题。如正面揭示的有:《走,我们去植树》、《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沙漠中的绿洲》、《海洋——21世纪的希望》等,这些文章明眼人一看就可信手拈来,直接将教材内容与环保教育“挂上钩”,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和环保知识的教育,根本没有画蛇添足之嫌。

而有些教学素材是隐性的,蕴含在课文中的环保内容有如地下的宝藏,有待于教师深入挖掘。如《特殊的葬礼》、《天鹅的故事》、《生命桥》等,都蕴含了很多环保方面的因素。除了这些“课本资源”外,无处不在的社会资源和生活资源,以及课堂上经常出现的“生成资源”,也为我们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理解编者的编排意图,深刻挖掘环保教育因素,有意识地把语文教学和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春雨润物般地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渗透,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书本、课堂教学的主渠道获得环境保护的知识,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在课堂内体现环保教育

语文课堂是融入环保教育的主阵地,但这并不意味着一节课四十分钟的时间都时时刻刻谈“环保”,这样可能会适得其反。其实,课堂进行环境教育并不要占太多时间,一节课只需渗透几分钟,以至两三句话,日积月累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只是如何巧妙“渗透”费时在备课,需要细水长流。(1)巧用插图,唤起环保意识。插图是刺激学生多方面感觉的有利资源,教师应活用插图,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去联想。例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

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他们会由衷地感叹: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2)激发环保危机感和责任感。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境教育外,还可通过对比,使学生产生环保危机感,增强环保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

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时,打破教材的顺序,引导学生将大瀑布的昨天和今天放在一起交流。在谈瀑布“雄伟壮观”时,随着学生的介绍,大家可以一起欣赏昔日雄伟的大瀑布。在此设计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名游客,看着眼前的美景,你会怎样赞美它?”;在谈瀑布“逐渐枯竭”时,我们可以观看图片,然后又一次进行角色体验:“如果,你就是一位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到这样的瀑布,会说什么呢?”

这样通过文本内容的对比、图片的对比、音乐的对比,就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感觉落差,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瀑布消失的那种惋惜之情,而且这都是人类一手造成的。“如果我们人类再不反思再不收手,消失的仅仅是一条大瀑布吗?”以这样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牵引学生进入拓展环节的学习。学生打开网页观看“环保资料”,这些例子和画面都强烈地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听觉,使学生的心灵和情感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此时,学生的情感已不再是对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悲痛,而是升华到关心整个人类的未来和命运,并产生了要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紧迫感。(3)增强环保的愿望。在语文教学中,凭借重点语句的分析、朗读把学生引入优美的景色之中,激活学生的想象,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显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受到形象的感染,激起情感的共鸣,不知不觉地在自己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热爱大自然的种子。

如学习《九寨沟》、《沙漠中的绿洲》、《美丽的丹顶鹤》、《白鹭》、《春光染绿我们双脚》等课文时,通过分析、朗读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特别是有表情地朗读,能与文章产生共鸣,能陶冶学生思想情操,还能收到良好的环保教育效果。所以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欣赏描写美丽大自然的优美语句,并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读出自己对大自然、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同时唤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进而增强他们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美好愿望。在课堂外强化环保意识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除了在课堂上精于渗透外,教师还应该抓住时机,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结合课文内容开展一些环保小活动,以促进环境意识的增强。

如在《美丽的丹顶鹤》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请学生查查资料,看看我国还有哪些珍稀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找图片,也可以摘抄有关文字介绍,然后在班级中举行一次“珍稀动物展”。学生通过各种图片和资料,知道了我国还有大熊猫、扬子鳄、东北虎等珍稀动物,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感受到我们人类决不能随意地捕猎它们,必须给予它们良好的生存环境,要不然,这些珍稀动物,乃至其它的有益动物,最终将从地球上消失。看,学生在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获得了多少丰富的环保知识啊!

16.英语学科中学生爱护环境教育指导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直接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人类的历史使命。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说迫在眉睫。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从我们现行广州版的小学英语教材《Success With English》所涉及的教学内容来看,只要我们留意观策,有很多的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环境教育的素材。作为英语教师的我们,只要适当地挖掘和延伸教材中含有的环境信息,巧妙结合英语教学与环境教育,使二者在英语课堂中互为依托,互取所长,各自发挥其优点,这样一来既达到英语教学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意愿。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可以从下面的一些途径来进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爱护环境情感

广州版的小学英语教材《Success With English》所选的教学内容包含很多与日常生活息息双关的素材,与学习实际十分接近、密切联系的信息。

如英语口语教材二年级上册Unit2的What’s for dinner?(我们正餐吃什么)。很明显,从题目我们就知道我们吃饭的时候会出现rice(米),noodles(面条),bread(面包),carrot(红萝卜),egg(鸡蛋),sausage(香肠),meat(肉),chicken(鸡肉),fish(鱼肉),banana(香蕉),vegetable(蔬菜),这一系列的单词的教学包含从植物到动物制作出来的食物。

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到这些食物跟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先用powerpoint制作包含多个页面的课件。首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桌丰富饭菜的晚餐。“哇,哇,哇”“啧、啧、啧”,座位上的学生不约而同的瞪大了眼睛,那香喷喷的鸡肉,烤得油光可餐的面包,让孩子垂涎三尺的香肠、鱼和牛肉,学生们眼里放出贪婪的眼光;随着按钮的转动,页面的出现的一张空空的、剩下几个黑黑的馒头的饭桌,“嗯,怎会这样的?”

学生开始小声的讨论,跟着页面再转动,出现的就是一幅不忍目睹的画面:田地里河床干枯、秧苗枯萎,山上剩下光秃秃的树干,黑褐色的河里飘浮着一条条发臭的鱼,一只只干瘦没神的猪和牛在草地里饥荒地觅吃,而田里的草都又黄又干,田地不远的工厂正在排放着又黑又臭又有毒的工业废水,高高的烟筒上排放的黑烟把天空都染的灰蒙蒙、雾皑皑的一片。

学生的眼里露出失望而又不满的情绪。归纳结果:环境污染、水土流失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造成水污染,使大自然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导致我们的生活需品短缺,生活困难。

同样,在小学英语教材《Success With English》五年级的Unit4 What can they do?的教学中,从kangaroo(袋鼠),turtle(乌龟),frog(青蛙),fish(鱼),monkey(猴子)这一系列的动物在生存中大自然赋予他们生存的天赋(Everyone has his own gift!)也可以引用相同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由于环境的污染导致他们生存的天赋在污染的生活中难以发挥而迫临灭绝,从而让这些年纪小小的学生在激烈的讨论过程中都表现得义愤填膺,纷纷表示为了我们美好的家园、美满的生活,一定要爱护环境,阻止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在这种受保护的环境和被破坏的环境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增长了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从而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真可以说是一石二鸟。校园环境中营造爱护环境氛围

精心布置校园,学校要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视读环境,让爱护环境的英语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把学生的接受性语言技能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在校园内的公众场所和植物园力所能及的用英语标上植物名称或者爱护环境、爱护绿化、注重环保的中英对照的劝告语和标语牌:

如在草坪的篱笆边标上:Don’t step on me,I’m your good friend!(我是你的好朋友,不要把你的脚踩在我身上”或者Keep off the Grass(勿踏草地)的标语牌、在教学大楼的楼梯的Entrance(入口)和Exit(出口)的墙壁上用有机玻璃板标上:No spitting(禁止吐痰);Keepclean(保持清洁);在厕所的洗手盘边标上:Hand on me before you leave,don’t let me cry!(洗手后请记得顺手关水龙头,不要让我哭泣);还有在学校的植物园所有花草树木都用中英标上名称,如红棉树(Kapok),榕树(banyan tree),樱花(flowering cherry),小草(grass),仙人掌(cactuses)…还有在学校墙报、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公众场所都向师生发布的通知、公告、决定一律用中英两种文字。

这样一来,和谐、轻松、民主的校园氛围的营造,激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热情,坚定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志,进而形成积极的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动机;把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内在心理需要调动起来,调节师生关系,增进情感交流的同时增进师生爱护环境的意识。课外活动中增强学生爱护环境意识

学科课外活动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有效延伸,更可以培养学生创造与合作精神的重要手段。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利用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环境教育意识的形成。

举办手抄报、剪贴报、看图写话比赛、看图说话比赛、情景对话比赛等一系列学科比赛活动的传统。通过举办手抄报这种含有环保的主题的学科课外活动,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利用废弃的旧年历、旧挂历来构思、绘画丰富多彩的、图文并茂的环保内容。学生为了编辑制作一幅自己满意的手抄报,往往会用心思去查阅汉英词典、电子词典或者电脑上的金山汉译软件,用英语为这些图片标注解说。

这样一来,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自学能力、手抄报的排版编辑能力、图片绘画能力;同时我们在高年级还举办英语课本剧比赛或情景对话比赛:以环境内容为主;开展英语环保话剧比赛;结合学校环保宣传活动,还可以举办利用废纸、塑料袋子剪贴粘制的环保时装秀;通过学生利用废报纸和塑料袋子做成各种服装进行展示的活动,认识了废弃物品循环再用的好处,从而提高利用废物的能力和手工制作能力。

这样通过一系列自己亲力亲为的动手操作的学科活动,加深了学生对环境保护的了解、增强了环保意识。学校可以还组织野外远足,通过参观自然生态园,尽可能地了解物种多样性,培养对平衡生态的热爱之情。通过郊游、采访、绘画、调查这些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热爱自然的热情,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又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环保素养,从而使环保教育成为人类自身与自然关系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转变。

总而言之,环保教育是一项造福子孙的伟大事业。而开展环保教育,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只要我们教师具有环境教育的理念,在教育教学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环境教育之间的联系,利用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找准切入点。努力做个环保有心人,使学生的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为英语教学和培养学生的环境素质添砖加瓦。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始终做个有心人,那么环境教育这项工程就充满生机!用我们的话说,开展环境教育就是:-个老师影响一个学生,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

17.地理教学中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培养

目前,世界上人们共同关注的三大问题是人口、资源、环境。环境意识的强弱是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重要内容,环境意识是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价值观念,是人与自然环境关系所反映的社会思想、理论、情感、意志等观念形态的总和。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共同理想和行动纲领。它的实现涉及到每个人的利益和后代人的切身利益。然而,它的实现必需是公众参与,实现的是全民战略。中学时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既是为人一生中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打好基础的时期,又是良好世界观的形成的时期。在中学生中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不论对当前或今后的深远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因为这一部分人将是21世纪的主人,国家未来的决策者。我们对他们的教育不但影响其现在,更对今后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更深远的影响。

环境问题主要有两个: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以往社会只有人类目标,没有环境目标,常常以损害环境的方式去实现人类的需要。特别是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依靠先进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强大生产力,无限制地向自然进攻,一方面掠夺式地开发自然资源,拼命地向自然索取,损害了地球的基本生态过程,出现了滥伐森林、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严重生态问题。

另一方面,人类不断向环境排放放弃物,超越了自然交换能力,出现了大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以及一系列严重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环境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而环境意识的提高离不开中学的环境教育。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环境意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使学生深深懂得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成为大自然的一员,而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地理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阳光、空气和水以及广袤的空间和活动场所离开了环境人类将无法生存。

为此,必须向只顾眼前利益、不惜破坏自然资源、严重损害环境的行为作斗争。防范和制止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无节制地占用农田和抽取地下水,对矿产资源采富弃贫,滥采滥用,造成全球性的气候恶化、土地沙化、地面下沉、耕地减少、淡水资源短缺等严重的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发生。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和责任感,自觉地运用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处理生活、指导工作。地理教学中还应该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人口观,并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增长要和资源、环境相协调,从而自觉地宣传和执行党的人口政策。

因为人口的无限制增加,势必导致盲目地、无节制地发展生产和消费,必将导致资源的短缺和枯竭,环境的污染和退化,如果环境的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破坏,就有失去平衡导致恶性循环的危险。进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并且自觉地宣传和执行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应该从小培养,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要让学生懂得当前人类正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臭氧层出现空洞等一系列问题的困扰,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环境的对立和统一的关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及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增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意识,达到具有理性的环境行为。一方面,按自然规律办事;另一方面,设法提高人类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主动地去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努力促成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以课堂为主阵地,将环境意识渗透到知识教学中去,课堂教学是老师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主要场所,怎么利用课堂这个主阵地向学生渗透环境意识呢?

首先,老师要努力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渗透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现行高中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交给学生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更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教材的始终。

正在使用的地理新教材更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知识体系。课本前四单元以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等四大环境取代了传统的四大圈层;第五单元至第八单元,从人类利用资源和环境创造物质财富,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阐述了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也为人类的生活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人类的发展中,又存在着诸多的环境问题,这是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过份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苦果。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配自己的行动,则生态、经济、社会等都可以朝着协调、与和谐的方向发展。老师要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生动形象地通过课堂教学把环境意识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去。

环境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而不是专业技术教育,所以教学方法应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为启发的探究式教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引用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幻灯、图片、录像等)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收集各种环保资料,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此外,老师还可以收集各种环境污染的实例和数据用于教学,这样既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同时又由于实例的生动有趣和数据的触目惊心而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从而达到增强学生环境意识的目的。(3)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将环境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以外,第二课堂的活动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好场所,在利用好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的同时,应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环境意识。

平时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请环保专家到学校作环境科学的专题讲座,普及环境保护知识,组织以环境保护为内容的主题班会和以环保内容为主的知识竞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寒暑假中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同时组织学生写好环保小论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比如,在学生中进行的“废旧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和处理现状调查”,通过这次活动深切地让学生体会到了环境对我们的重要性。更让学生认识到了,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本身。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附近的工厂、小河、垃圾处理场、生活小区等,当他们看到污浊的河水、遍地的垃圾、工厂排出的废气、公路上的尘埃,自然就会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自觉行动起来,保护环境。

对于高中的学生可以成立课外实验小组和宣传小组,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环境污染对生物和人类所带来的危害,从而增强他们的环境意识。而宣传小组则可以利用节假日走向社会,通过手抄报、黑板报以及演讲等形式向公众宣传有关环保的政策条文、法律法规,使环境意识渗透到整个社会中去。(4)举办专题黑板报、手抄报和讨论会等,将环境意识渗透到学生思想中去,地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我们人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自然资源的利用、可持续发展、生物生存的空间环境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再加上在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各种媒体如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到处都充斥着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话题,作为中学地理教师除了在课堂内外渗透环境意识以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媒体资源作好环保宣传,具体的作法是定期地举办环保为专题的黑板报或手抄报比赛,也可以在一些与环保的有关的日子里(如水日、环境日、卫生日、地球日等)举办保护环境的专题讨论会或演讲比赛,这样在活动中学生会主动地去从各种媒体中摄取与环保的关的知识(这往往比被动地接受要有效得多),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总之,地理学科所具有的特殊性和研究对象,使它在环境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优势,在当前学校环境教育普遍展开之时,我们地理教师应该责无旁贷,积极投身,尽已之长为环境教育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18.化学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培养

在化学教育中培养环境意识的内容

环境意识是指环境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全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包括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立法、文化、美学等方面的认识或见解。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先导,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学生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对防止环境恶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科学,而环境的污染、环境质量的优劣与环境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它们的变化直接相联系。化学教学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化学的研究方法也为环境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根据中学化学教育的内容和特点,我们认为在环境意识的培养方面应注重以下几项内容:(1)环境忧患意识。领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大意义,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其中有多项都可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

如:高一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卤素知识介绍臭氧层空洞,结合二氧化硫性质介绍酸雨,结合氮的氧化物性质介绍城市环境污染;高二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高分子聚合物介绍“白色污染”;高三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电解、电镀介绍水体污染。针对这些污染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类过去对自然的掠夺般的行为方式造成了今天的恶果,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也必然会报复人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2)“可持续发展”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生态、持续经济和持续社会三方面内容。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做到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现在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有必要掌握这一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指导思想。我们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使之学习这一思想理论,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并对其相应的态度、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注意从资源问题入手使学生领会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教学中增加了资源利用及资源状况方面的介绍。我们通过元素化合物性质、用途、制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即对未来负责,做到考虑代际间的公平,从后代的角度考虑当代人的行为;认识到真正的生活质量,体现在解决物质贫困问题的同时,应解决精神的贫困和生态的贫困。公平,它包括人类与非生物界、国家与地区间及代际之间的公平。培养学生环境问题的价值观和态度,将有利于指导和规范学生的环境行为,是学生环境行为的先导和动力,是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关键点。

我们通过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和用途,让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它们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让学生用批判性思维来考虑这些物质的使用会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如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含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少量促进植物生长,过量则使水中植物疯长,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变黑、变臭。

我国生产的洗衣粉大多为含磷洗衣粉,它们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再有,结合一些重要化工原料的工业制法,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来分析这些传统工业,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并进行“三废”的合理回收和再利用。

我们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行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时机。实验需要使用各种试剂,会排出相当数量的成分复杂的废物、废水、废渣,它们不仅对实验室环境构成一定威胁,也对周围环境构成一定危害。我们在实验教学时强调按用量使用药品,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规定要将实验废弃物放到统一地点,统一回收处理。在实验前讲明道理,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教师对实验操作坚持严格要求,同时也注意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设计,发挥其主体性。

我们还注意从法制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在教学中利用渗透的方式,结合知识点,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如讲二氧化硫、硫酸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讲水泥的工业制法及钢铁冶炼方法时,介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讲电解电镀时介绍《水污染防治法》,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发挥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本人的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保技能以及环境教育能力的水平是提高学生环境意识的关键。积极开展关于环境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积极与国家环保宣教中心联系,请他们对我们的环境教育工作进行指导。搜集关于环境的小故事,以及一些重大的环境事件、环保法规等等,根据化学教学内容,结合知识点,将这些素材分类整理,编辑成适合课堂教学的《教师环境教育课堂教学参考资料集》。资料的编辑丰富了教学内容,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

环境教育从学生切身问题入手,抓住时机灌输环境意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针对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情况,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自编调查问卷,自己跑市场了解家居装修材料性质,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如地面装修选用大理石会增加氡污染,墙面漆的使用会挥发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有机物。

通过调查,学生还提出了计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如尽量少用中国传统的爆炒做菜方式,以减少油烟的排放量;做菜过程始终开动抽油烟机,以减少燃烧过程产生的CO、CO、NO等有害物在空22气中的含量;室内禁止吸烟;注意家电的电磁波污染等等。总之,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高中无机化学部分主要以元素族为单元进行授课,每当学完一个单元,让学生搜集这一族元素化合物在环境问题方面的有关知识和信息,在所组织的“环境沙龙”中进行信息交流,开展问题讨论。如学完卤素单元,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找资料,在交流会上有的同学向大家介绍了氟的化合物氟立昂破坏臭氧层的原理和目前臭氧层的。

19.生物教学中学生环境教育指导

共建和谐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人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对于一个人,良好行为习惯就是基本素质之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的能力和素质的生长点,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平台。中学生如果养成基本良好行为习惯,将终身受益,成为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一定意义上说,习惯就是素质。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给人们的是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让学生了解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增强对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保护环境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让学生懂得当前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温室效应加剧、酸雨增多、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这些环境问题不仅严重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从而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就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进行环境保护,更好地解决人口、资源、污染和疾病等问题已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或进行环境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生存于自然环境,依赖于自然环境,是生态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生物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自然环境,生物与自然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物学习中涉及到许多与环境保护相关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