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教你对症艾灸不生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1 11:57:25

点击下载

作者:温玉波,成泽东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名医教你对症艾灸不生病

名医教你对症艾灸不生病试读:

阅读导航

我们在本书中特别设计了阅读导航这个单元,对内文中各个部分的功能以及特点逐一作出说明。衷心希望可以为您在阅读本书时提供最大的帮助。

1 基本的知识

关于治疗疾病最,都浓缩在短短的一小节之内,使您快速掌握想要学习的内容。

2 彩色图解

通过经典的彩色图解展示,可以更清楚、直观地认识针对本疾病的特效穴位。

3 艾灸方法

对症艾灸的流程详解,让您轻松掌握。

4 特别放送

在每章后,以插页的形式为您准备了艾灸常用穴位手绘取穴技巧图鉴。

24节气艾灸养生

人与自然相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也会影响到我们人类,24节气艾灸,就是顺应自然界阴阳消长的变化,在不同的节气,艾灸一些特定的穴位,从而促进人体功能的及时调节,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状态,从而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抵抗疾病,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由于季节气候变化容易加重和诱发的疾病。

1 立春艾灸

艾灸时间2月3~5日调理经络手少阳三焦经艾灸取穴外关、阳池、肝俞、命门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从这天开始,闭藏的冬天结束,春天的阳气开始生发,艾灸就是要保护阳气,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功能正常运行

2 雨水艾灸

艾灸时间2月18~20日调理经络手少阳三焦经艾灸取穴外关、阳池、脾俞、中脘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天气开始回暖,降水量增多,此时脾胃之气比较虚弱,艾灸就是要顾护脾胃之气,使肝气不致横逆于体内

3 惊蛰艾灸

艾灸时间3月5~7日调理经络足厥阴肝经艾灸取穴太冲、行间、肝俞、关元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天气继续回暖,春雷阵阵,地下蛰伏冬眠的昆虫被惊醒,人体气机继续生发,此时艾灸,有利于肝气调达和情志舒畅

4 春分艾灸

艾灸时间3月20~22日调理经络足厥阴肝经艾灸取穴太冲、行间、肝俞、曲池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这一天,白天与黑夜平分,均为12小时,自然界阴阳平衡,艾灸就是要与之相适应,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缩短艾灸时间,以免补益和生发太过

5 清明艾灸

艾灸时间4月4~6日调理经络足少阳胆经艾灸取穴环跳、胆俞、大椎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此时,冰雪已经完全消融,草木青青,天清气朗,万物欣欣向荣,此时艾灸是要维持人体阴阳平衡

6 谷雨艾灸

艾灸时间4月19~21日调理经络足少阳胆经艾灸取穴环跳、胆俞、命门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此时天气温和,降雨量明显增多,谷物生长旺盛,但此时昼夜温差较大,所以艾灸时要补益人体阳气。但灸火不能过旺,以免伤及阴液

7 立夏艾灸

艾灸时间5月5~7日调理经络手厥阴心包经艾灸取穴曲泽、内关、心俞、足三里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此时,万物开始进入生长旺季,人们的衣着以单衣为主,此时艾灸要缩短时间,防止出汗过多,伤及卫阳之气

8 小满艾灸

艾灸时间5月20~27日调理经络手厥阴心包经艾灸取穴曲泽、内关、心俞、三阴交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谷物经过一段时间生长,开始变得饱满起来,并逐渐发育成熟,气温明显升高,此时人们容易贪凉,是皮肤病的高发期,要适当增加艾灸时间,使体内湿寒之气通过汗液的形式排泄出来

9 芒种艾灸

艾灸时间6月5~7日调理经络手少阴心经艾灸取穴少海、神门、心俞、中脘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此时,小麦等谷物已经成熟,抢收、播种,非常繁忙,气温继续升高,一些地区出现梅雨天气,通过艾灸可以预防湿热对人体的影响

10 夏至艾灸

艾灸时间6月21~22日调理经络手少阴心经艾灸取穴少海、神门、心俞、肾俞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0~15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此时气温虽未达到最高点,但闷热的气候还是很容易使人中暑,所以要缩短艾灸时间,以免汗液排泄过多,使人出现头昏胸闷、心悸口渴的现象

11 小暑艾灸

艾灸时间7月6~8日调理经络手太阳小肠经艾灸取穴腕骨、天宗、小肠俞、中脘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天气逐渐转热,但还未到达最热的时候,夏季为心所主,此时艾灸要顾护心气,确保心脏机能旺盛,以符合“春夏养阳”的原则。艾灸时火力不要太旺,以免损伤心阴

12 谷雨艾灸

艾灸时间7月22~24日调理经络手太阳小肠经艾灸取穴腕骨、天宗、小肠俞、关元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此时气温已达到全年最高,也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冬病夏治”就是在这个时候。此时艾灸,是治疗冬季容易发作的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的最好时机

13 立秋艾灸

艾灸时间8月7~9日调理经络足太阴脾经艾灸取穴三阴交、阴陵泉、脾俞、肺俞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炎热的夏天逐渐结束,天气开始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万物开始成熟和收获,此时艾灸,以“平稳收养”为原则,不宜过分宣散

14 处暑艾灸

艾灸时间8月22~24日调理经络足太阴脾经艾灸取穴三阴交、阴陵泉、脾俞、大椎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炎热的夏天到此彻底结束,处暑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人体内的阴阳之气也和自然界一样,由疏泄转为收敛,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未完全消退,人们还是容易贪凉,此时艾灸要避免消化道疾病

15 白露艾灸

艾灸时间9月7~9日调理经络足阳明胃经艾灸取穴丰隆、足三里、胃俞、神阙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此时暑湿之气渐渐远去,秋燥之气逐渐加重,此时艾灸以润肺化燥、养阴生津为主。同时,还可配合一些滋阴润肺的饮品

16 秋分艾灸

艾灸时间9月22~24日调理经络足阳明胃经艾灸取穴丰隆、足三里、胃俞、关元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3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和春分一样,秋分这天昼夜时间相等,均为12小时,此时天气逐渐转凉,艾灸时间要适当延长,以增强卫气,提高机体抗寒、抵御外邪的能力

17 寒露艾灸

艾灸时间10月8~9日调理经络手太阴肺经艾灸取穴列缺、尺泽、肺俞、膻中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此时寒凉之气开始上升,空气已结为露水,伴随寒气增长,万物逐渐萧落,正是热与冷交替之时,此时艾灸必须注意保养体内阳气,以“养收”为原则

18 霜降艾灸

艾灸时间10月23~24日调理经络手太阴肺经艾灸取穴列缺、尺泽、肺俞、大椎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3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为霜,体内阴气渐升,阳气渐收,此时艾灸要以护阳为主,可适当增加艾灸时间

19 立冬艾灸

艾灸时间11月7~8日调理经络手阳明大肠经艾灸取穴合谷、曲池、大肠俞、命门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3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此时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万物活动趋于休止,许多动物进入冬眠状态,开始养精蓄锐,为来年春天的生机勃勃做准备,此时艾灸要适当延长时间,以达到补益阳气的效果

20 小雪艾灸

艾灸时间11月22~23日调理经络手阳明大肠经艾灸取穴合谷、曲池、大肠俞、关元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3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此时天气逐渐变冷,人们的室外活动也越来越少,此时艾灸要避免寒邪对人体的伤害,还要预防因活动减少而带来的气机郁滞,一方面补益,一方面调畅气机

21 大雪艾灸

艾灸时间12月6~8日调理经络足少阴肾经艾灸取穴涌泉、太溪、肾俞、命门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3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此时天气寒冷,是进补的大好时节,此时艾灸要适当延长时间,同时配合食疗,以达到增强补益的效果

22 冬至艾灸

艾灸时间12月21~23日调理经络足少阴肾经艾灸取穴太溪、肾俞、关元、神阙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3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的时间,从这天之后,白天时间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开始回升,但此时也是冬季最为寒冷一段时间的开始,此时艾灸要以补阳祛寒为主

23 小寒艾灸

艾灸时间1月5~7日调理经络足太阳膀胱经艾灸取穴大杼、昆仑、膀胱俞、大椎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此时天气已经很冷,冰面已经很厚,此时人们容易盲目进补,暴饮暴食,艾灸可以照顾人们的这一情况,加强脾胃的调理

24 大寒艾灸

艾灸时间1月20~21日调理经络足太阳膀胱经艾灸取穴大杼、昆仑、膀胱俞、神阙艾灸方法艾条温和灸,每次艾灸15~20分钟,每日1次艾灸原理此时寒冷程度已经达到一年之中最低,此后,气温开始逐渐回升,阳气渐渐升发,此时艾灸一方面要补益阳气,另一方面要注意肝气的调畅,以迎接春季的到来Chapter 1艾灸的原理与实际操作01源远流长的艾灸疗法 最古老的中医疗法名词解释①《伤寒杂病论》本书成书于公元200~210年,著者为张仲景。②曹翕魏晋年间医学家,著有《曹氏灸经》和《曹氏十二经明堂偃侧入图》。③葛洪东晋道教学者、炼丹学家、医药学家。艾灸疗法的外传公元5世纪,中国医学传入朝鲜。针灸成为古朝鲜医学教育重要授课内容公元552年,陈文帝将《针经》赠予日本钦明天中国皇,书中论述了艾灸疗法的具体应用及其对防病抗毒、延年益寿的功效。艾灸开始在日本流传17世纪中叶,艾灸疗法经日本传入欧洲,但直到拿破仑时期,才开始被人们所关注

关于“艾灸”这个词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吧?可是你知道什么是艾灸吗?艾灸就是将艾条或艾炷点燃后,熏灼人体特定穴位,使其温热刺激人体肌肤,从而达到防病治病、长寿保健的目的。艾灸疗法在我国医学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世界医学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艾灸起源与发展

在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灵枢》中就有关于针灸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意思是说,不能针刺的部位,可以采取艾灸的方式。作为一种防病治病的特效疗法,艾灸疗法对于许多疾病都有着特殊疗效。

艾灸最初起源于我国原始社会。远古先民们因为经常要风餐露宿,遇到病痛时,一般都是用手摁,用手掐,或者用硬物击打痛处,有时候甚至还会用火去烧灼。渐渐地,人们开始积累了一些经验,于是,艾灸疗法的雏形就出现了。后来,一种在我国广泛生长的艾草,不经意间被人们用来作为艾灸的材料,并且效果很好。再后来,人们又尝试着将艾草捣碎做成艾绒,发觉用艾绒施灸,火力变得更温和,于是,比较成熟的艾灸就出现了。

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医学进一步发展,《黄帝内经》等医学著作相继问世,艾灸疗法已经成为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

问世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黄帝明堂经》,是我国第一部有成熟体系的、针灸并重的腧穴学经典著作,奠定了艾灸选穴治疗的基础。①东汉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也记载了许多用艾灸治疗疾病的药方。②

三国时期,曹操之孙魏东平王曹翕撰写《曹氏灸方》七卷,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灸疗专著,和之前的医学著作相比,艾灸的穴位又增加了,艾灸时的禁忌也更加详细。

两晋南北朝时,虽然兵荒马乱,但艾灸疗法的发展并未因此而中止,甚至还成为民间普遍采取的一种治病方式。西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灸疗专著,书中对各种疾病的证候进行了详细论述,指出艾灸时的选穴部位,从而使艾灸更加专业化、系统化。③晋代名医葛洪在其著作中,也强调了艾灸对于一些传染病和在急救时所起的重要作用。艾灸历史发展简表

艾灸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然后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逐步成熟与完善起来。名词解释①博士古代学官名,始于战国。唐时称对某一学科精通的人为博士。②宋代十三科大方脉、风科、小方脉、针、灸、口齿、咽喉、眼、耳、疮肿、伤折、金镞、书禁。③天灸(自灸)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发疱灸,需要借助药物对穴位进行刺激,使局部皮肤发红充血,甚至起疱,从而通调经络气血,达到防病、治病和保健的目的。常用的天灸方法蒜泥灸大蒜捣成泥敷于穴位,可治疗咯血、扁桃体炎等蝥研末,配合胶布敷于穴位,用于治疗牛皮癣、斑蝥灸斑神经性皮炎、关节疼痛等白芥子研末,辅以醋调为糊膏状敷于穴位,用油白芥子灸纸覆盖胶布固定,可治疗风寒湿痹痛、肺结核等艾灸的发展壮大

唐代时,艾灸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唐代的医科学校里就专门①设有针灸科,由专门的针灸博士授课,唐太宗还命人校订《明堂》,做《明堂人形图》,可见唐朝政府对针灸的重视。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也提倡针刺与艾灸并用,他还特别重视艾灸时的用量与壮数。而且,他还亲手绘制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明堂三人图》。②

宋代政府对艾灸更加重视,并将艾灸列为十三科之一,促进了③艾灸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宋代的医学书籍中,最早出现了“天灸”或“自灸”的记载,这种艾灸方法已经和传统的艾灸方法不同了。宋代的《太平圣惠方》《普济本事方》以及《圣济总录》等医学书籍中,也大量记载了灸疗的相关内容。

元代西方子的《明堂灸经》和《备急灸法》,对于艾灸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代时,我国艾灸疗法发展到全盛时期,就拿古代树枝灸的方法来说,就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桑枝灸”“桃枝灸”“神针火灸”“艾条灸”“药条灸”等。此外,明代还有关于“灯火灸”的记载,方法是用灯心草蘸油点火在病人皮肤上直接烧灼。“阳燧灸”,方法是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作为施灸热源,这与我们现在常用的“日光灸”类似。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医学著作《本草纲目》中也多次提到艾和艾灸的用途与灸法,说明当时艾灸法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了。

清代时,艾灸疗法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吴谦等人撰集的《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用歌诀的形式来表达针刺与艾灸的方法与注意事项,对于初学者来说,容易记诵。清代吴亦鼎的《神灸经论》、雷丰的《灸法秘传》等著作,推动了艾灸疗法的进一步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艾灸更是得到了很大发展,各级中医院都开设了针灸科,许多综合医院和卫生院也开设了针灸治疗,全国以及各省市都建立了专门的针灸科研机构,针灸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发展。古籍中关于艾灸的记载

艾灸的发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可以从许多历史典籍中得到印证,这些历史记载不仅是我国医学的宝贵财富,对世界医学发展也起到了重要影响。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艾灸是怎么一步步发展到成熟与完善的。时作著作艾灸内容摘录代者《孟子战孟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离国子娄》《素问不无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异法详名寒冰冽,其民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方宜氏宜灸炳,故灸炳者,亦从北方来。论》《伤寒东张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杂病汉仲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伤寒脉促,手足厥论》景逆,可灸之。《千金唐孙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要代思不及,灸为其最要。方》邈《扁鹊北窦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虽心宋材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书》《黄帝北佚凡下火点灸,欲令艾炷根下赤辉广三分,若不明堂宋名三分,孔穴不中,不合得经络。缘荣卫经脉,灸氏气血通流,各有所主,灸穴不中,即火气不能经》远达,而病未能愈矣。《备急南闻灸罢二穴……其艾火即随流注先至尾闾,其热灸法·宋人如蒸,又透两外肾,俱觉蒸热,移时复流足涌骑竹耆泉穴,自下而上,渐渐周遍一身。马灸年法》《针灸明杨灸风而取诸风池、百会;灸劳而取诸膏肓、百大代继劳;灸气而取诸气海;灸水而取诸水分。欲去成》洲腹中之病则灸足三里;欲治头目之疾则灸合谷;欲愈腰腿则取环跳、风市;欲拯手臂则取肩髃、曲池。《本草明李艾灸用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其沉疴之纲代时人为康泰,其功大矣。目》珍《神灸清吴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经代亦能消阴翳,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纶》鼎作炷,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02艾灸的材料 艾绒的制法、选择与贮藏艾柱的规格大艾炷大艾炷高约1.5cm,底部直径约1.2cm中艾炷中艾炷高约1cm,底部直径约0.8cm小艾炷小艾炷高约1cm,底部直径约0.5cm

艾绒是艾灸时的重要材料,艾绒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的好坏。而艾绒的优劣则与艾叶的种类、采集时间、存放时间和制作工艺等有密切关系。艾绒的制法、选择与贮藏

艾绒的制法

艾叶的采集选择在每年的3~5月间,以鲜嫩肥厚的嫩艾叶最好,艾叶采集回来后,要放在太阳下暴晒,晒干后放在石臼中捣碎,将其中的泥沙、杂梗筛掉,即为艾绒。如果继续加工,则得到细艾绒,如此经过数十次的晾晒、研磨、筛拣后,就得到土黄色的细艾绒了。然后再根据需要,将艾绒制作成艾炷或艾条。艾炷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大艾炷如半截橄榄大,中艾炷如半截枣核大,小艾炷如麦粒大。小艾炷和中艾炷一般用于直接灸,大艾炷一般用于隔物灸。

艾绒的选择

有时候我们要从市场上买艾绒,可是,你知道什么样的艾绒是优质的,什么样的艾绒是劣质的吗?优质的艾绒在点燃时,火力比较温和耐燃,不容易散裂,所以,热力很容易穿透肌肤,直达病灶。但是劣质的艾绒就不是这样了,点燃后火力比较强大,艾灸处痛感很强。而且,含有杂质的艾绒,在点燃后很容易散裂。所以在买艾绒时,我们一定要选择质纯、柔软、绒细、干燥又不含杂质,颜色呈黄白色又略带青色,存放时间比较长的。切忌选择存放时间短、中间混有杂质、粗糙结块、生硬潮湿,呈黑褐色的劣质艾绒。

艾绒的贮藏

艾绒制作好后,要存放一段时间才能使用,但是艾绒容易受潮、受虫蛀霉变,所以艾绒应该放在干燥密闭的容器内贮藏,梅雨季节还要注意防潮,天气晴朗时,要经常拿出来晾晒。艾草是艾灸的原材料

艾灸时要用到艾条和艾绒,制作艾条和艾绒的原料是艾草。艾草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蕲艾和野艾两种,蕲艾多生长在江北,叶片宽而厚,绒毛多,可以制作优质艾绒。野艾多生长在江南,绒质较硬,香味略逊于蕲艾,制作的艾绒品质不高。艾蒿据《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艾炷与艾条的制作艾炷的制作艾炷的制法:将艾绒放在平板上,用拇指、食指、中指拿着艾绒,一边捏一边旋转,把艾绒捏成圆锥形状。艾炷的规格有大、中、小三种规格。艾条的制作艾条的制法:将24克纯艾绒平铺在一张长26厘米、宽20厘米的桑皮纸上,将其紧紧地卷成一个直径约1.5厘米的圆柱形,然后用浆糊粘牢,把两头多余的纸拧成结。03艾灸的原理 艾灸为什么能养生祛病艾灸的作用祛寒艾灸时会产生一定的火热,有助于祛除体内寒气艾灸时产生的特殊药气被皮肤吸收后,有抗菌、驱邪抗病毒、杀灭微生物的效果艾灸时产生的温热药效,可以起到温煦阳气、温温热通气血的功效艾灸时产生的药气会沿着经脉行走,起到温经通补虚络、消淤散结、补中益气、补虚固脱的效果艾灸的辅助疗法按摩手部和足部,可以刺激脏腑反射区,利于保手足疗法持脏腑协调、促进血液循环借助牛角、玉石等,刮拭皮肤相关部位,可以起刮痧疗法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的作用

历代医学家的实践经验与多年来的临床研究告诉我们,艾灸疗法可以起到祛寒、驱邪、温热、补虚的效果,对于许多疾病的治疗,都有着很好的疗效。艾灸疗法之所以能治病,一方面是借助艾灸时产生的特殊“药气”,另一方面是借助艾灸时产生的火热。艾灸时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药气”

艾灸时产生的“药气”被人体皮肤吸收后,能起到抗菌、抗病毒和杀灭微生物的作用,也就是古人所说的“驱邪”。此外,这种“药气”通过呼吸进入人体后,能起到安神、醒神、通窍的作用。《名医别录》中说:“艾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本草从新》中也指出:“艾叶苦辛……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阳……”燃烧艾叶时会产生一种温热的药效,这种药效为纯阳之品,再加上艾叶燃烧时产生的热力,所以艾灸疗法具有独特的疗效,能起到温煦阳气、温通气血、温经散寒的功效。艾灸时会产生一定的火热

艾灸时产生的火热,其热力能刺激皮肤,通过经络让人体感受到良好的温阳功效,这是中药很难做到的。艾灸会产生一定的热量,通过热量刺激施灸部位,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不管是实证、虚证还是热证、寒证,都比较喜热,所以,艾灸的时候,患者都会感到非常舒适。

患者之所以会出现一种舒适感,是因为艾灸的温热刺激,会使人体皮肤局部充血,毛细血管扩张,使局部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变得更通畅,从而消除平滑肌痉挛,增强局部皮肤组织的代谢能力,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的吸收和消散,还可以促使大脑皮质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起到镇静、镇痛的效果。同时,温热的刺激,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许多时候,艾灸必须通过一定穴位发生作用。有时候,艾灸还要借助一定的药物。所以,艾灸治疗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是局部刺激、经络穴位、药物等诸多要素综合作用、相互影响的治疗方法。04治疗原则 艾灸治病时要遵循的原则虚实病症的补泻原则①以热引热:使邪外出达到以热引热,使邪热泄之散之。并认为此灸火力猛峻,不能深入,很难循经深透远达,故无入里助热之弊,此同气相求之理,以热引热之法也②开辟门户,引邪外出:认为灸后的起疱发疮,皆为给邪以出路③温通行散、消淤散结:因气血得热则行,行则通,通则散,故郁滞可通,火源可清,淤毒可散④灸法扶阳、阳生阴长:灸后可扶阳养阴,益气生津⑤热因热用:用于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证,具有救急之意总之,艾灸产生补泻作用的机理可归纳为“双重调节”作用,即当机体虚弱时灸之可补,邪实时灸之可泻

用艾灸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才能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的效果。具体来说,艾灸治病的原则包括辨证与辨经、标本缓急、补虚泻实等。辨证与辨经

疾病发作时,总会表现出一定的症状和体征。病症表现在一定部位,出现或寒热、或虚实的不同特征,并发生在疾病的不同阶段。这些关于疾病的病位、病性、病程等,都属于辨证的内容。辨经,则是辨识疾病的具体部位。标本缓急

标与本、缓与急是两对相对的概念,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疾病的标本缓急复杂多变。具体来说,疾病标本缓急的运用原则有以下几点:

1.治病求本:弄清疾病的本质是什么。通过辨证,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分析,找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变的部位、病变的机制,然后针对疾病的本质进行治疗。

2.急则治标:特殊情况下,标病急于本病,如果不能及时处理,标病可能会转为危重病症,治疗时要随机应变。

3.缓则治本:一般情况下,病情稳定,或虽可引起其他病变,但不会引起危急证候,或标本同病,标病经治疗缓解后,可按“缓则治本”的原则治疗。

4.标本兼治:当标病与本病都比较急,或都不太急的情况下,可采用标本兼治法。补虚泻实

艾灸时的虚实补泻,就是通过艾灸,激发患者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进而产生补泻的效果,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05注意事项 艾灸时需要格外注意的事项不同人群艾灸时的用量儿童量小:小艾炷、细艾条、少壮数成人量多:大艾炷、粗艾条、多壮数妇女量小:小艾炷、细艾条、少壮数肥胖者量多:大艾炷、粗艾条、多壮数瘦弱者量小:小艾炷、细艾条、少壮数体弱者量多:小艾炷、细艾条、少壮数体壮者量多:大艾炷、粗艾条、多壮数初次艾灸者量小:小艾炷、细艾条、少壮数年老者量小:小艾炷、细艾条、少壮数敏感者量小:小艾炷、细艾条、少壮数感觉迟钝者量多:大艾炷、粗艾条、多壮数功能旺盛病量多:大艾炷、粗艾条、多壮数患功能减退病量小:小艾炷、细艾条、少壮数患

在用艾灸治疗疾病时,有一些事项需要特别注意。有一些禁灸证和禁灸穴位需要注意,身体虚弱者不能艾灸,瘢痕灸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限度,并不是所有人、所有部位都可以使用,必须加以注意。此外,还要注意艾灸时的用量和顺序。艾灸时的禁忌

实践证明,艾灸疗法具有特殊的疗效,但是,艾灸疗法也有一些禁忌:颜面部、心前区、大血管和关节活动处不可用瘢痕灸;有些穴位,如睛明、丝竹空、瞳子髎、人迎、经渠、曲泽、委中等要禁灸;妊娠期妇女腰骶部和少腹部不宜用瘢痕灸;对外感热病、阴虚内热、阴液不足及邪热炽盛的患者一般不宜施灸;当患者过劳、过饱、过饥、大渴、大惊、大恐、大怒时不能施灸。

艾灸时的用量

艾灸的用量直接关系到艾灸的效果。艾灸的用量要看艾灸时间的长短、施灸的面积大小,以及施灸时所要达到的热度。这就要考虑疾病种类、病情轻重、患者体质等诸多因素了。一般来说,儿童、妇女、老人和体质较弱者,使用的艾炷一般偏小,壮数也少。艾灸时肌肉丰厚的腰背、臀、腹、臂等处,一般多用大艾炷,而肌肉浅薄的头面、颈项、四肢末端,一般用小艾炷。此外,艾灸时,还要考虑患者的实际病情,对于沉寒痼冷、元气将脱等病症,应采取大炷多灸,以温散寒凝,振奋阳气;对于外感风寒等病症,应小炷少灸,既可以达到温经通络、驱散外邪之功效,又不至于火邪内郁产生不良效果。

施灸时的顺序

艾灸时一般的顺序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施灸的量要从小到大,施灸的壮数也要从少到多。如果违背这一原则,则可能会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当然,在具体施灸时,还要结合实际病情,因病制宜,不可拘泥。艾灸方法与用量

艾灸时除了要考虑患者的病情与体质之外,还要考虑艾灸方法,方法不同,艾灸时的用量和时间也不一样。艾具灸体法艾灸用量与时间方艾法灸艾直瘢痕灸:每日7~9壮;无瘢痕灸:每日3~7壮。炷接灸灸间隔姜灸:每日5~10壮;隔蒜灸:每日5~7壮。 隔接葱灸:每日5~10壮;隔盐灸:每日3~7壮。 隔胡灸椒饼灸:每日5~7壮;隔豆豉饼灸:每日3~5壮。艾悬温和灸:每日10~15分钟。回旋灸:每日20~30分条起钟。雀啄灸:每日5~20分钟。灸灸艾日每日10~20分钟。饼光灸灸艾温头面部穴位灸20分钟,背部及四肢穴位灸25分钟,熏灸胸腹部穴位灸30分钟。灸器灸艾灸时的一般顺序

艾灸时一般的顺序是:先灸上部,后灸下部;先灸背部,后灸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先灸阳经,后灸阴经。艾灸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06艾灸器具 温灸筒、温灸盒、温灸管艾灸器具的选择温灸盒周边环境温度高,衣服穿得少时艾灸罐周边环境温度低,衣服穿得多时多眼艾灸艾灸的面积较大时盒多筒艾灸筒艾灸的面积较小时单眼艾灸盒单筒艾灸筒艾灸耳道时温灸管使用艾灸器具时的注意事项:①孕妇、醉酒者、脉搏过速者、患有皮肤疾病者禁止使用。②一定要选择在通风处使用。③使用完毕后一定要检查艾灸工具,熄灭艾条,以免发生意外。④使用后不要用冷水冲洗艾灸器具,应打开活动顶盖,将烟灰倾倒出来。

在艾灸治疗疾病时,有时需要采取温和艾灸的方式,艾灸器具就是适应这种需要而制作的。用艾灸器具艾灸,艾灸时的火力更加温和,有些艾灸器具还可以固定在身上,这样艾灸的效果更好。常用的艾灸器具有温灸筒、温灸盒、温灸管等。温灸筒

温灸筒是一种特制的筒状金属灸具,大部分温灸筒的底部都有许多小孔,筒壁上也有许多小孔。上面有一个盖子,可以随意取下,筒壁上有一个可以手持的长柄,里面有一个小筒,是用来放置艾绒和药物的。一般比较常用的温灸筒有平面式温灸筒和圆锥式温灸筒两种。平面式温灸筒主要用于大面积的艾灸,圆锥式温灸筒主要用于局部点灸。

使用方法:将艾绒(或在艾绒中掺入药物)点燃后放在施灸部位上,反复温灸,直到施灸部位发热发红,患者感觉舒适为止。一般需要艾灸15~30分钟。温灸盒

温灸盒是用木板或竹板特制的一种长方形盒子,盒壁厚约0.5厘米,下面没有底,只在距离下面3~4厘米的地方装有一块铁纱窗,上面有一个可以随意取下的盖子。

使用方法:把温灸盒放在或固定在要施灸的部位上,然后将艾条点燃放在铁纱窗上,盖上盖子,艾灸15~30分钟,上面的盒盖可以用来调节温度。温灸管

温灸管是用来插入耳道进行施灸的工具,古代人们一般用苇管或竹管,现在常用的都是特制的温灸管,有两种,一种是一节温灸管,另一种是两节温灸管。

使用方法:将大艾炷放在温灸管半个鸭嘴形处,点燃后将温灸管的内端用胶布封闭,插入患者耳道,直到耳道内有温热感为止,每次艾灸3~9壮,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艾灸器具

艾灸时有时会用到艾灸器具,常用的艾灸器具有温灸筒、温灸盒、温灸管。使用艾灸器具艾灸,火力比较温和,并且可以固定在身体上。温灸筒

1 平面式温灸筒

2 圆锥式温灸筒温灸盒

1 温灸盒

2 多孔温灸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