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秀兰谈婴幼儿健全人格培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1:42:56

点击下载

作者:鲍秀兰 著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鲍秀兰谈婴幼儿健全人格培养

鲍秀兰谈婴幼儿健全人格培养试读:

前言

每位父母首先关心的是宝宝的养育问题,希望宝宝能成长为健康、聪明、可爱的孩子。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已成为全社会和众多家庭最关注的问题。多年来我通过与家长们的直接交流和接触,发现他们在面临很多问题时,仍然用陈旧的经验和育儿知识去处理,缺乏科学和具体的指导。

几十年来,我一直忙碌于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积累了新的知识和经验。我希望每个孩子都拥有最佳的人生开端,最佳的人生开端应该是充分、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健康状况,生活在一个有丰富的感知刺激的环境和充满爱心的家庭和社会氛围之中,使孩子体格、情感、智力和社会交往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这些都需要家长具备科学的养育和早期教育知识。为此,我在医疗工作之余,先后出版了《0~3岁儿童最佳的人生开端》《婴幼儿养育和早期教育实用手册》《婴幼儿养育和早期干预实用手册(高危儿卷)》系列图书,受到了广大家长、医护人员和研究工作者的欢迎。

如今,很多80后甚至90后已成为父母,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方式在改变。为了方便年轻的父母学习养育知识,我将多年积累的实践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出了最主要的几部分内容,如婴幼儿的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婴幼儿健全人格培养,以及婴幼儿正确哺喂母乳和辅食添加,将这些内容做成专题图书,并配以精美的插图帮助理解和记忆;同时,我发现很多父母对于养育宝宝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缺钙、黄疸、抗生素问题等,因此还编写了婴幼儿养育误区的专题。

这四本专题图书采用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最重要、最关键的养育知识传授给家长,希望能给您的育儿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

因为是初版,有不当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鲍秀兰2016年2月 PART  1情绪管理和性格培养01 情绪智力伴随孩子成长孩子顺利成长的决定因素是情绪智力

孩子的智力是重要的,但孩子日后顺利成长的更重要的决定因素是情绪智力。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就是认清与克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以及理解并回应他人情绪的能力。

以下的实验说明了情绪智力的重要意义。实验者给一群4岁的幼儿每人一粒糖,并告诉他们,如果现在把这一粒糖吃了,不会再得到第二粒糖;如果愿意等实验者15分钟回来再发一粒糖之后才吃,就可以有两粒糖吃。实验者说完便离开了。有些幼儿还没有等实验者走出去就把糖送进嘴里;有些幼儿为了克制吃糖的愿望,变得坐立不安,抓耳挠腮或者唱起歌来,自言自语,甚至捂着眼睛不敢看这一粒糖,最终获得第二粒糖的奖励。值得重视的是,这次实验的表现与4岁幼儿智力测验的分数关系不大,但可以成为预测高中毕业成绩的依据。结果是,4岁时较能克制冲动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好,进大学前学业智力测验也优于自制力较差者,青春期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较佳,融入同伴的能力以及成人互动的稳定性也比较好。

随着对心理发展的重视,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情绪、情感在整个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儿童年龄越小,情绪在生活中的地位越高。鲍奶奶提醒“糖果”实验证明调整情绪(使注意力集中,将欲望满足延后)是多么重要。换句话说,如果孩子缺乏调整情绪的能力和成熟度,再高的智力也不能得到发挥。情绪、情感发展影响着宝宝的生存、认知和行为发展

婴儿天生就具有情绪的反应能力,出生后很早就表现出了他的情绪反应,情绪是其重要的适应生活的方式。例如,婴儿吃奶后就安静,饥饿或尿湿时就不安、哭闹等;2~3个月婴儿吃饱、睡好后就会微笑,当成人逗他时就会全身活跃地乱动或笑出声。

5~6个月开始,婴儿对新鲜的玩具特别感兴趣。以后,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能引起他的注意。婴儿在愉快的情绪下做什么事都积极,也乐于学习,而情绪不好时则什么也不听、不学、不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婴儿凭兴趣做事”。这种情绪的动机作用在幼儿身上表现得同样明显。所以,为了使各项教育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必须让孩子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婴儿出生后不久,对人即有了泛化的认识,他见任何人都微笑,6~7个月开始表现怯生情绪,并产生了与亲人相互依恋的情感。8~10个月,婴儿出现分离焦虑的情绪,这种情绪在13~15个月时最强,1岁半以后逐渐减弱。1岁多的幼儿即可出现对人、对物的关系的体验,如有同情感。2岁时已出现快乐、兴高采烈、爱亲人、爱小朋友、害怕、厌恶、苦恼甚至嫉妒等情绪、情感。3岁以后,情绪、情感的体验逐步深刻和丰富,可表现出友谊感、集体荣誉感、对师长的尊敬和爱戴等。鲍奶奶提醒

情绪、情感直接影响婴儿的行为,对婴儿的认识活动起着激发和推动的作用。02 透过宝宝的情感世界看情绪发育婴儿的情感世界(1岁以内)新生儿

新生儿用哭表示饿了、尿湿了、疼痛或不舒服;睡梦中露出甜蜜的微笑,说明他的一切很好、很舒服;尝酸味或苦味,用皱眉、噘嘴或摆头表示厌恶。这些情绪表现是不学自会的,全世界的婴儿都会这些情绪表现。1~12月龄

如果母亲经常面对面和宝宝说话、微笑,一般婴儿在第2个月就可学会社会性微笑。开始只是在清晨、睡醒精神好时偶然出现,以后变得愈来愈频繁。除经常出现微笑外,宝宝还表现得全身活跃,口中发出“呜、啊”等声音。宝宝从1~2个月开始,当由于臀红引起持续疼痛,或饥饿时延迟给他喂奶,宝宝就会愤怒地大哭;从3~4个月开始,对身体从高处突然降落会产生惧怕的情绪;从6~9个月开始,对突然的新异刺激表现出惊奇;从7~12个月开始,与母亲分离会悲伤地哭泣,对陌生人的接近产生恐惧;从8~12个月开始,对熟悉环境中陌生人接近有害羞的表现。幼儿的情感世界(1~3岁)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蹒跚学步。此时的幼儿是个探险者,不知道疲倦地摸摸这个、翻翻那个,充满好奇心。1岁左右的孩子看见哭泣的人会表现出难过和不安,他会递个玩具给那个哭泣的人,企图给予安慰。1岁的孩子会希望母亲总在自己的视野内,如果不在,他会出现分离焦虑,表现为紧张不安,甚至哭泣。这个年龄段的宝宝也懂得妈妈有事可能会离开,但他相信妈妈最终会回来的。孩子在对日常生活模式熟悉后就开始产生期待,一旦熟悉的日常生活被打乱,他就会变得忧虑。任何一个习惯发生变化都会造成孩子害怕和担心的反应。

2~3岁的幼儿情绪变动很大,1分钟前还是快乐的,1分钟后可能就会大哭起来。由于还不善于用语言表达,成人不懂得他的意图,他就会大发脾气。例如,想自己做什么或要什么东西,但由于能力有限不能达到目的,因而大发脾气。他的戏剧性的表露使你认识到他有强烈的情感,无论是满意还是不满意都表现无疑。03 父母的爱影响宝宝的一生

父母总是把爱无私地奉献给孩子。但是,在我国有很多家庭,由于父母工作的需要,不能自己照看孩子,祖父母常替代父母的角色,对婴儿同样奉献了真正的爱。爸爸妈妈如何去爱宝宝

在小婴儿阶段如能得到家长真正的爱,将对孩子一生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那么,如何去爱宝宝呢?

7个月前的宝宝需要家长抱时,就去抱抱他。有的父母怕宝宝一抱即会养成好抱的习惯,而克制自己不理宝宝。对婴儿情绪发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母亲对宝宝的哭或其他的信号如渴望交流的表情、发声和动作经常忽视,就会使婴儿对抚育人的信任产生怀疑,形成焦虑的人格。这种焦虑型的孩子表现为缺乏同情心和内疚感,不能照顾别人,缺乏感情反应,社会成熟晚,学习能力差。相反,如果抚育人对婴儿的哭或其他信号经常表示关注,并作出反应,那么就能使孩子打下良好的人格发展基础。这类孩子往往富有探索精神,具有独立性强、社会性发展好,以及智力发展正常的特点。

父母要用安详的面容去接触婴儿。日本著名儿科医生内藤寿七郎说“育儿根本在于眼神”,对婴儿心里的爱是依靠这种眼神来传达的。婴儿不懂语言,眼睛和眼睛对视就如心和心的对话。用这样的眼神去传达爱心,不管给婴儿倾注多少也不过分。鲍奶奶提醒

在小婴儿期间,父母只要温柔地怀抱婴儿,以慈祥的目光注视婴儿,就可以传达对宝宝的爱心。安全依恋有利于宝宝智力和良好性格的发展

按照学者鲍尔拜的观点,依恋是婴儿与特定对象(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感情联结。它发生在婴儿和经常与他接触、关系最密切的成人之间,通常发生在母婴之间。这种依恋可能伴随他的一生。

依恋情感的表现形式是婴儿喜欢同他所依恋的对象接近,此时他会感到安慰、舒适和愉快。在他遇到陌生环境而产生惧怕和焦虑时,依恋对象(母亲)的存在或出现会使他感到安全。这种依恋的安全感一旦建立,婴儿就会更加自由自在地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就会愿意尝试与别人交往,会更广泛地去适应社会。因此,母亲与婴儿的这种相互依恋的感情是婴儿与别人交往和探索外部世界的“安全基地”。这种早期的母婴依恋的质量对日后婴儿认知发展和社会性的适应都有重要意义。这就是我们说的安全依恋,这种安全依恋不仅可以促进儿童的智力发育,而且还将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赖、自我信任,并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和后代,和人们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看到由于缺乏耐心的照料,不注意母子感情交流,出现一些不安全的依恋类型或无依恋的现象。没有建立母婴安全依恋感情的婴儿,在以后的生活中多不善于与人相处或不能很好地面对现实。各国对孤儿院儿童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母亲如何做才能与孩子形成安全依恋呢?研究认为,关键是母亲对婴儿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及作出敏锐的反应。正确地解释和理解这些信号,并作出及时、恰当的反应,就意味着婴儿发出的信号产生了效果,从而使婴儿发展对母亲的信赖和预见。例如,宝宝哭了,是饿得哭还是情感需求?是需要你抱还是希望你和他玩呢?即使是新生儿,也会用眼神、皱眉等和你交流。作为母亲要细心体验,敏锐地感知和恰到好处地满足他的需求。有一个2个月的宝宝,当我在桌上检查他时,他辗转不安,他妈妈说:“这是要排尿了。”果然,把尿后宝宝安静了。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已经2个月大的宝宝已经有把尿习惯,晚上要排尿时会挥动手臂,使母亲醒来给他把尿。鲍奶奶提醒

对家长来说,育儿绝不是单纯的喂养,要在喂养中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要经常使宝宝保持愉快的情绪,以促进他们对外界知识的探索与学习,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使宝宝的身体、心理均得到健康的发展。母婴依恋的发展过程

母婴依恋是指婴儿与母亲间的感情联结,表现为婴儿努力寻求并企图保持与母亲密切的身体联系。根据心理学家,特别是鲍尔拜、艾斯沃斯等的研究,依恋发展可分为4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月龄)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反应的最大特点即是不加区分,无差别。婴儿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喜欢所有的人,喜欢听到所有人的声音、注视所有人的脸,看到人的脸或听到人的声音都会微笑,手舞足蹈。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也是一样的,他们与婴儿的接触,如抱他、对他说话,都能使之高兴、兴奋,同时感到愉快、满足。此时的婴儿对任何人还未有偏爱,包括母亲。2. 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龄)

这个时期,婴儿对人的反应有了选择,对母亲更为偏爱。婴儿对母亲和他所熟悉的人及陌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这时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而在其他熟悉的人,如其他家庭成员面前这些反应则相对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则更少,但是依然有这些反应,此时的婴儿也不怕生。3. 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月龄~2岁)

从6~7个月起,婴儿进一步对母亲的存在表示关切,特别愿意与母亲在一起。与母亲在一起特别高兴,而当母亲离开时则会哭喊、不让离开,别人还不能替代,当母亲回来时婴儿则马上显得十分高兴。同时,只要母亲在他身边,婴儿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环境,好像母亲是其安全的基地。婴儿出现了明显对母亲的依恋,形成了专门对母亲的情感联结。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咿呀作语,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产生怯生。4.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

2岁后,宝宝能认识并理解母亲的情感、需要、愿望,知道她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并知道交往时应考虑母亲的需要和兴趣,据此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这时,孩子把母亲作为一个交往的伙伴,与母亲空间上的邻近性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比如,当母亲需要干别的事情且要离开一段距离时,孩子会表现出能理解,而不会大声哭闹。他可以自己较快乐地在旁边玩或通过言语与母亲交谈,相信一会儿母亲肯定会回来。依恋的类型

父母和孩子相处,根据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形成不同的依恋模式。通过研究,总结出以下主要的3种类型。1. 安全型

这类婴儿与母亲在一起时能安逸地玩弄玩具,并不总是依偎在母亲身旁,只是偶尔需要靠近或接触母亲,更多是用眼睛看母亲,对母亲微笑或与母亲有距离交往。母亲在场使婴儿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反应也比较积极。当母亲离开时,其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影响,明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母亲回来。当母亲回来时,婴儿会立即寻求与母亲接触,并很容易抚慰、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这类婴儿占65%~70%。2. 回避型

这类婴儿对母亲在不在场都无所谓,母亲离开时,他们并不反抗,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当母亲回来时也往往不予理会,表示忽略而不是高兴,自己玩自己的,抱他时会挣脱或身体移开,目光转移。对陌生人甚至比对待母亲的回避还要少一些。这类婴儿似乎对母亲没有形成亲密的感情联结,有人称为“无依恋婴儿”,约占20%。3. 反抗型(也就是矛盾型)

这类婴儿每当母亲要离开时就显得很紧张,表现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但是,当母亲回来时,他对母亲的态度又是矛盾的,既寻求与母亲的接触,但同时又反抗与母亲的接触。当母亲接近他、抱他时会生气地拒绝、推开,要花相当的时间才能平静下来,但此后将更加贴近母亲,生怕她再离开,要他重新回去做游戏时不太容易,并不时地朝母亲那里看。这类婴儿在陌生环境中哭得最多,玩得最少,对陌生人难以接近,社会适应上表现消极。这类婴儿占10%~15%。鲍奶奶提醒

形成这种依恋类型的原因是婴儿发出的感情信息经常遇到母亲的冷遇,久而久之,婴儿对母亲的感情也变得冷淡,或为了避免缺少温暖回报的痛苦而采取冷淡的防御措施,从而形成冷漠的感情特征。建立安全依恋对孩子发展非常重要

依恋安全感的建立对婴幼儿健全人格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 情绪欢快、爱和人交往,有信任人的交往态度,社会交往倾向和能力增强,在顺应性和灵活性方面或为适应良好的人。

● 养成自信、勇敢探索的个性。使认知、智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可能使自身称为进取、胜任和聪明的人。

没有建立安全依恋的孩子会变得易生气、急躁、多疑、焦虑、担心,不肯探索周围事物,不愿接触陌生人。因此在认知和社会交流技术发展方面均受到限制,以后患行为障碍的可能性比安全依恋型孩子高2~5倍。并且会影响他们在幼儿园及学校早期的社会关系,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母亲与孩子交往的态度决定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是负责任的、敏感的、充满爱心的母亲,她们具有5个突出特点:A 安全型依恋婴儿的母亲

● 对婴儿发出的各种信号、需要非常敏感,并给予迅速反应。

● 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动以适应婴儿,而非以自己的个性、情绪要求婴儿,或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强加给婴儿。

● 富有充满感情的、积极的情绪表达,与婴儿的接触总是充满爱抚。

● 积极鼓励婴儿探索周围环境和事物,并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和保护。

● 喜欢与婴儿的密切身体接触,如搂、抱、亲吻婴儿,并从中感到快乐和喜悦。B 回避型依恋婴儿的母亲

回避型依恋婴儿的母亲具有以下3个突出特点:

● 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及需求不敏感或忽视,常不能及时意识到,更谈不上作出迅速反应了。

● 与婴儿的密切身体接触很少,对孩子没兴趣,不喜欢与婴儿的密切身体接触。

● 对婴儿常常不是充满感情,而是怒气冲冲,经常以生气、发火的方式对待婴儿。C 矛盾型依恋婴儿的母亲

矛盾型依恋婴儿的母亲具有以下3个显著特点:

● 好像对婴儿感兴趣,也愿接触婴儿甚至密切的身体接触,如搂、抱、吻婴儿。

● 对婴儿发出的信号、需求常错误理解或捉摸不定,作不出及时、恰当的反应。

● 对待婴儿的行为、态度多变且不稳定,有时充满热情、亲近,有时却怒气冲冲、不予理睬,对婴儿的态度与方式随自己的情绪、心境而定。04 宝宝健全人格的形成要从小培养为什么要重视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科学的进步,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传染病和营养不良问题已经基本得以控制。然而,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父母的厚望、学习的压力、升学的竞争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给儿童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紧张、刺激的心理压力。全国4~16岁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高达13.97%,社会适应问题的检出率为23.46%。其主要原因是早期心理和行为干预机制不良,健全人格培养意识不够。许多人以为儿童的心理障碍与己无关,殊不知这种侥幸心理往往是灾难的根源。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大约有1/5儿童和青少年在成年之前会出现或多或少的情绪或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困难、缺乏自信、与同龄人或成人交往困难、吸烟、酗酒、吸毒、过早的性行为、少女怀孕、离家出走、自杀及暴力犯罪等,其中得到适宜处理和治疗的人数还不足1/5。鲍奶奶提醒

许多成人以为儿童的心理障碍与己无关,其实这种侥幸心理往往是灾难的根源。人格培养要从小抓起

众所周知,人格的发展始于生命早期。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婴幼儿期的生长发育、生活习惯、气质特点对成人心理、人格都有巨大的影响。

健全的人格在儿童期已打下基础。随着年龄增长,人格逐渐形成和完善,可塑性越来越小。正如躯体和语言发育一样,心理和人格的发展也存在敏感期和关键期。注意关键期的心理和行为干预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将一事无成。如儿童语言的发展,在人生的早期到3岁以前并不需要特殊训练,只要有语言环境就能发展得很好。如果错过了敏感期或关键期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狼孩”十几岁被发现并开始由最好的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语言和行为训练,结果令人震惊的是,她几乎不能形成正常的语言及适当的行为。人类的行为规范和规矩的形成也有自己的敏感期,如早期不养成健全的人格倾向,长大后人格就会畸形发展。我们很清楚,孩子从小缺乏维生素D,长大后会形成躯体畸形,如鸡胸、O形腿或X形腿。一旦畸形形成,即使进行手术都难以改变。同样,心理和人格上的畸形一旦形成矫正也十分困难。因此,人格培养要从小抓起。健康人格与大脑发育密不可分

健康人格为什么要从小开始培养呢?首先要了解脑的什么部位和人格有关以及和健康人格有关的脑区是什么时候发育的。

下面盖奇的故事使我们了解什么部位的脑和人格发育有关。

菲里尼斯·盖奇原来是铁路建筑工程队的一名领班,他的工作是在铁路铺设的沿途炸掉阻塞通道的障碍物。1848年6月13日,正当盖奇用一根铁橇把甘油炸药填塞到孔中的时候,一颗火星意外地点燃了炸药。当时他的头正弯向一边,提前引爆使铁橇从他的左颧骨下方穿入头部,然后从头顶飞出,落在身后二十几米的地方。这根铁橇长约1.1米,一端直径为3.18厘米,另一端直径为0.64厘米。

发生事故的那一年,盖奇只有25岁。当他被铁橇击倒后,尽管颅骨的左前部几乎完全被损毁了,但他并未失去知觉。在一位年轻的外科医生哈罗的精心治疗下,盖奇在10周后出院了。此后,他的体力逐渐恢复,又可以工作了。

盖奇的幸存是一个奇迹,严重的脑损伤似乎对他没有什么影响。但不久以后,人们发现盖奇的脾气与从前大不相同了。他本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有效率的领班,思维机敏、灵活,对人和气、彬彬有礼,但这次事故以后,他变得粗俗无礼,对事情缺乏耐心,既顽固任性又反复无常、优柔寡断。他似乎总是无法计划和安排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正如他的朋友所说,他不再是盖奇了。

出院后的盖奇已无法胜任领班的职位。他后来在一家出租马车行工作,负责赶马车和管理马匹。几年以后,他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1860年2月癫痫发作,同年5月21日去世。

后来通过其他脑损伤的病人,如脑卒中和脑外科手术(额叶白质切除手术,情绪方面疾病)病例发现,额叶损伤的病人通常可以表现出两类极端的人格,一种是情绪多变、易发怒、异常兴奋、难以克制自己的冲动,表现出极强的攻击性;另一类表现恰恰相反,他们通常极度地冷漠,对什么都漠不关心、毫无兴趣,不在乎自己的衣着,举止、做事马马虎虎,生活近乎一片空白。

盖奇的病例说明了额叶损伤和人格变化的关系。早期综合干预对婴幼儿气质的影响

儿童气质是以生物遗传学为基础的,是比较稳定的一种个体心理特征,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但也受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儿童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但它决定着儿童的行为方式,不同气质类型的儿童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为了探索婴幼儿健全人格的培养方法,2007年10月至2011年10月,由中国优生优育儿童发育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协和医院儿科牵头,组织全国21家医学院校和妇幼保健院儿科进行了0~3岁早期综合干预协作研究,探索0~3岁健全人格培养的方法和效果,为提高婴幼儿素质培养提供依据。在协作地区出生的594个正常新生儿随机取样分为干预和对照组,两组在性别、1~4个月气质类型、父母年龄、文化水平、母亲人格类型、家庭收入、主要抚养人情况及父母和干预对象接触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别。因此,两组在生理和社会养育环境因素方面均有可比性。本研究发现,经过早期综合干预,部分幼儿的气质类型发生了变化,干预组易养倾向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因早期干预指导使父母及早认识儿童气质,接受并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养育环境和对策有密切关系。因此,我们的研究显示,如果早期教育适当、及时,部分难养型气质类型的幼儿可逐渐变为易养型。

研究结论:儿童心理行为和社会适应问题一旦形成,纠正起来是很困难的,而早期培养比较容易。行为问题与许多疾病一样,关键是重在预防。通过所采用的一套早期综合干预方法的指导,使父母在养育中培养婴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健全人格发展趋向打好基础是有效可行的,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显示:早期干预能显著促进婴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0~3岁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婴幼儿情绪控制中枢的发育过程

大脑额叶和情绪控制及人格有关。那么婴幼儿情绪控制中枢是什么时候开始发育的呢?通过近年来脑科学的发展,我们对大脑的发育了解得越来越深入,从中初步了解了情绪中枢的发育情况。

脑支配情绪的基地是边缘系统,它位于大脑和脑干的分界线上,分为低层和高层两个层面。较低层的情绪(人类最本能的情绪表达)由杏仁核支配。杏仁核在大脑皮质和皮质下部分之间边界上,有两个扁桃体样的结构,这部分如果受损伤,情绪反应会消失。高层情绪由边缘系统皮质支配,这一部位能按个人的教养来调整和控制本能的情绪反应。高层情绪控制部位是眼眶皮质脑回和前扣带回,两者在脑前叶的中层和底面。杏仁核依靠这些结构把本能的情绪反应通知有意识的大脑皮层,由它作出适应社会的情绪反应。高层情绪控制皮质受损伤后,人会变得冲动和粗暴,丧失自我控制能力,无主动性,对人冷淡,和原来长期形成的良好人格完全不同。

边缘系统发展是由下往上的。婴儿刚出生时,杏仁核与下丘脑以及脑干许多部位的线路已经具备完整的功能,因此婴儿出生后已经有情绪反应。但大脑皮质的情绪控制中枢要等到婴儿6~8个月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发挥作用。婴儿半岁后,眼眶皮质脑回才逐渐控制婴儿的情绪生活。这时候,婴儿真正能感受情绪,并开始对低层边缘系统实行自我控制。约从2岁起,前额叶皮层(包括眼眶皮质脑回)进入漫长的突触修正阶段,并将持续到青春期。这些突触的精简淘汰受环境和经验的影响,奠定了情绪成长的基础,以备成人期人格形成所需。鲍奶奶提醒

上文提到的盖奇受伤后,人格产生明显的变化。他受伤的部位正是大脑的额叶。因此,我们认识到大脑额叶和情绪控制及人格有关。如何塑造孩子的人格趋向

如何利用边缘系统的可塑性,以良好的教养方式塑造孩子的人格趋向?

人的气质受遗传基因影响很大,从出生开始,先天气质就带着我们往注定的人格发展的路上走。气质虽然大部分由基因决定,人格却不是。对同卵及异卵双胞胎进行成人期人格比较研究估算,人格特性——包括感情用事、合群性、攻击性、处事小心、墨守成规等的差异之中,有将近一半可以归因于遗传,其余一半可以由经验来塑造。

人格可塑性比气质的可塑性高,是因为两者由脑的不同部位支配。大体而言,气质是底层边缘系统的产物,源于杏仁核各式各样的激动程度。至于我们每个人逐渐形成的人格,主要是受较高层边缘系统——发育缓慢的前叶管控的。脑皮层前叶的可塑性非常高,按照个人累积的情绪经验而发展。在婴儿期6~8个月后,前额叶的突触刚开始形成,并且以极快的速度重塑自己的结构,完成接线,直到童年结束。

婴儿边缘系统发展方向最重要的引导者是父母。亲子互动的每一时刻,不论是一同进餐、逗笑游戏还是给予适当约束,都在引导边缘系统中一群突触的伸张,让这些突触攻占空间、稳住阵地。父母的情绪反应、与社会的交往互动都是范本,子女(从新生儿开始)就会模仿,照父母的方式演练,这样会启动特定的神经通路,连接边缘系统线路。所以我们会发觉孩子的举止反应非常像自己的父母。鲍奶奶提醒

神经科学家的研究告诉我们,大脑情绪控制部分是如何发展的,何时是边缘系统发展的关键时刻,帮助婴幼儿培养健康的情绪。忽略与虐待对情绪功能有严重损伤

孩子在情绪发展的关键期遭受不同程度的忽略,例如受到虐待,生长在暴力与恐惧的环境中,他们成年后就可能发生问题。许多不同的精神病症,以及暴力攻击、滥用药物、少年犯罪等社会问题,追溯原因大多都是幼年时有受虐的经历。童年时期受忽略与虐待,无疑是造成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原因在于这种儿时经验会造成情绪功能无可挽回的改变。母亲精神状态对婴儿的影响

A 抑郁症妈妈抚育婴儿时,由于抑郁的妈妈比较少对婴儿笑,比较不能配合婴儿的感受,不但不能调整自己的情绪以符合婴儿的需求,而且往往由自己的心情主导亲子活动。研究发现,抑郁症妈妈的宝宝脑前额叶脑电活动有明显混乱现象。这些宝宝在行为表现上比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