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4/2015:“低油价”新常态下的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4:15:39

点击下载

作者:许勤华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4/2015:“低油价”新常态下的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4/2015:“低油价”新常态下的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试读:

前言

21世纪的前20年,被视为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此期间,中国经济与社会有望保持较好的态势。稳定、充足、经济的能源供应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更大的能源需求和更严重的对外依赖,也将是这一进程的必然结果。进一步提升对我国开展国际能源合作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准确把握国际能源合作的现实性、可能性和机遇性,牢牢把握今后几年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期,牢固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能源安全观,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积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提高把握国际能源市场机遇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能源供给保障体系,在开放的格局中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内的重大战略选择。

进入新世纪,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大背景即国际能源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和调整,国际能源发展中核心问题也有了一定意义上的转移。主要表现为全球石油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使得石油、天然气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和交易。地区层面的能源管理机制,如OPEC、IEA,在协调能源政策方面作用不断显现。作为能源安全重要组成部分的环境安全,更需要地区内国家的合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源利用的品种及方式也逐渐发生变革。因此,能源安全越来越需要依靠能源市场的相互依赖和国际合作来实现。

同时,国际合作的内容随着能源安全概念的逐渐扩展而不断增加,不仅包括能源供应安全,也包括能源使用安全,即对环境的影响。随着石油的广泛使用,在石油开采、运输、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油轮泄漏等,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能源安全是与永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必需的能源保障的一种状态,是能源性、经济性、环境性和安全性的有机统一。

本研究将在国家层面、国家间互动关系层面以及国家与市场互动层面上展开,试图进行跟踪式的调查与研究,以了解国际能源整体形势变化对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影响过程、影响程度、主要影响因素及主要影响方式等;中国在理论和实践上应如何做出相应的回应:中国是否能够通过国际合作解决自身能源安全问题?中国开展国际能源合作有哪些可以优先考虑的合作模式?如何开展多边能源合作?开展双边和多边能源合作的利与弊?开展能源合作的重点是什么?中国对合作的战略选择有哪些限制性因素?等等。因为每年国际能源形势都会有较大的变动,所以有必要对中国能源国际合作进行长期的跟踪性研究,对其进行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这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居优势地位的中国人民大学,努力回答上述问题的确是责无旁贷的。

2009年报告在对全球各重点地区及国家展开的对外能源合作整体描述的基础上,着重关注了2008年至2009年金融危机对我们考察对象地区及国家的能源政策及对外能源战略的影响,特别是金融危机下全球能源国际合作的变化和新动态。2010/2011年报告在对全球重点地区和国家能源发展的政治经济变化、能源政策及战略变化、对外国际合作实践变化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关注目光投向影响能源国际合作的各种因素,尝试分析如政治、经济、社会、宗教、自然、人才、科学研究等因子对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影响。2011/2012年报告依循上年报告的基本结构,突出了“迈向低碳时期的全球及地区能源治理”的主题,主题篇中展开了对全球、地区和次地区能源治理机制的探讨。

2012/2013年报告突出了对非洲和原苏联地区能源2012年发展及中国与之能源合作的现状和前景的描述,前者已成为全球能源资源投资的热点并且投资在快速增量,后者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中俄之间的油气合作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报告还对中缅能源合作进行了剖析,以回应来自国内外对中缅能源合作前景的种种质疑。此外,随着能源日益金融化,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越来越需要金融的支持,出现了能源金融一体化。某种程度上,中国能源国际合作也是中国现代国际能源金融化的过程。国际能源金融已渐成体系,其金融属性及属性背后的资源配置效应和政治话语作用将日益凸显,抓住当前国际能源金融格局尚在形成过程中,西方大国尚未垄断话语权的契机,利用金融的各种风险规避措施,如共创政府间合作基金、丰富能源产品合约等,突出能源金融“准政治属性”,建构新的能源格局。2012/2013报告从国际能源金融化、石油定价权、战略能源储备体系、新能源融资制度以及俄罗斯如何利用金融复兴油气五个角度对报告主题“国际能源金融发展与中国”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分析。

2014年是APEC中国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APEC能源高峰会。APEC共有21个经济体,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能源文化共生的景象。《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3/2014》在对中外能源文化理解差异性描述的基础上,以“能源文化的国际视野比较”为报告主题,从中国能源发展核心价值的再建构、中国油气和煤炭企业海外投资跨文化管理、APEC地区不同经济体跨越能源文化差异的低碳城镇建设实践和国际能源合作倡议等领域展开阐述,以实现“跨越能源文化差异、促进能源国际合作”的宗旨。

2014/2015年报告在扎实的地区研究的基础上,汲取自2009年至今报告的研究成果,尝试建立“能源资源战略投资区投资环境安全指数”分析模型,以评估能源行业走出去之政治风险。评估结果将单独成册,进行发布。引篇树立“低油价”新常态下能源国际合作新思维[1]许勤华

2014年底开始的油价大幅度下跌,预示着2015年会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年份,对于中国而言更是如此。所谓“不同寻常”表现在,人类能源文明史上的第三次巨大转型,借着轰轰烈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油价一路狂跌的形式,在2015年展露峥嵘。这次从化石能源向非化石能源的转型,较之前两次从木材到煤炭、从煤炭到石油的转型,将更为漫长。但也会如前两次能源转型一样,将从根本上重塑全球能源秩序。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需要在此过程中作出政策选择,进行一场顺应能源转型大方向的能源革命。尚处于煤炭为主要消费品种的中国,能源革命的提出,应建立在对全球能源形势将发生重大调整的前瞻性判断之上。

能源国际合作是为中国能源革命的能源生产、能源消费、能源技术和能源体制革命服务的,因此需要加强。

那么,中国如何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以下四点值得认真思考。构建能源合作新思维

这一轮油价下跌不同于1986年和2008年的两次下跌,是能源转型过程中的下跌,是在供需基本面起决定因素基础上的一次常规与非常规油气(页岩/致密油气)资源为抢夺市场份额的较量。常规油气加上非常规油气的生产总量大过消费量,在经济依然疲软特别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欲振乏力之世界经济展望预期值的刺激下,下行压力被进一步放大。应该说,北美非常规油气革命的成功,是此次油价下跌的主要始作俑者,揭示“大能源时代”的到来。“低油价”实际上只是由于油价泡沫被挤出以后,逐渐向理性油价靠拢的一种新常态。适应“低油价”的新常态,就是尊重国际能源市场的经济规律。建立“低油价”新常态下能源国际合作思维,就是要以更符合国际能源市场经济规律的精神,推进能源国际合作。认清中国在全球能源秩序中的地位与作用“大能源时代”的到来,加大了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上的权重。“大能源时代”是指:从能源品种来看煤炭和常规油气资源不再“一枝独秀”,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等非常规油气和新能源开发欣欣向荣,核能及各类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技术日益成熟;从能源开发区域来看,大陆上油气勘探开发热点降低,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加大;从能源与自然环境联系来看,能源发展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等因素的限制。“大能源时代”中能源权力被重新建构,不再以“油权”为唯一核心,还包含“能源供应权”、“能源需求权”、“能源技术权”、“能源金融权”以及相应的“能源碳权”等。世界不同地区/经济体因为具有不同能源权力优势,在全球能源权力结构中各据一方。“能源供应权”是指能源资源国因拥有能源资源所具有的在世界能源市场中资源供应的绝对权力,如沙特阿拉伯。资源国和生产国因为其能源供应权的优势,在全球能源权力结构中处于金字塔尖的位置;“能源需求权”是指能源需求国因具有巨大的消费量所能提供的能源资源需求的强大市场权力,如中国;“能源技术权”是指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后拥有先进技术从而有把握世界未来发展走向的影响权力,如德国;“能源金融权”是指凭借发达的金融体系以及对全球金融的影响力拥有能源价格的更多话语权,如美国;“能源碳权”是指由于掌握了能源产品所含碳量的计算方法以及碳政治的话语权在低碳经济秩序中拥有的相对权力,如欧盟国家。

全球能源需求重心逐渐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国家(emerging nations),区域分布集中在亚太和中东。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费国和原油进口国,巨大的消费力和消费市场使之拥有了能源价格的影响力,也在重新塑造其对外能源关系。提高对能源国际合作战略目标的定位

中国对石油消费的增加和减少、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左右着国际石油价格的起伏。这一轮油价的下跌亦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世界现代石油工业经过一百多年的运行,机制已经十分成熟,任何试图操纵国际石油市场的国家或政府,只能利用金融资本等工具借机(如地缘冲突等)行事,然而在多极化日益显现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中,操纵的结果必是双刃剑,没有全胜的十足把握;第二,中国巨大的消费量使其日益掌握了能源权中的市场权。历史上能源消费第一的国家都曾是霸权国家,如木材时期的荷兰、西班牙,煤炭时期的英国和石油时期的美国。中国能源国际合作如何将市场权转化为国际政治含义中的国家权力,以增强我国对全球资源乃至制度安排进行分配的话语权,值得深思。

由此,我们应该提高对能源国际合作战略目标的定位。在主要立足国内的前提条件下,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以有效利用国际资源。同时,如何将市场权转化为国际政治含义中的国家权力,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目标和任务,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需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将错过又一次能源生产与消费以及技术转型时期的发展战略机遇。实现能源国际合作战略重点的再布局

自1993年成为石油产品净进口国后的20余年中,中国能源国际合作的战略重点是“走出去”,在全球主要能源资源地进行布局,逐渐形成了上游勘探和开发的全球五大区块,建设了陆上国际油气管道。那么,随着全球能源形势的重大变化,能源国际合作战略重点需要重新布局。首先,要调整能源国际合作战略重点的方向。在“走出去”的同时注重“引进来”,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其次,要调整能源国际合作战略重点的结构。从原来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原材料资源获取,转向通过国际合作,加快新兴、清洁能源和低碳能源技术的转让、管理经验的培育、能源金融市场的建设和人才的储备等工作的步伐。

综上所述,“低油价”时代的到来,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实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应该抓住这个“低油价”窗口期,在通过能源国际合作做好各种能源储备的同时,在供需矛盾不突出的情况下,顺应全球能源形势的变化,对能源国际合作的重点、布局等作出调整,以期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加强国际合作,更有效地利用国际资源。2015年,是调整的关键之年。注释

[1]许勤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地区篇亚太地区一、2014年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综述(一)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形势

2014年亚太地缘政治形势在传续中有所变化。一方面,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进一步推进,菲律宾、日本等国与中国的海洋主权冲突仍在继续,澳大利亚、印度等国也不同程度联系于“亚太再平衡”战略,地区紧张局势有所加剧,然而“亚太再平衡”战略也面临诸多问题。另一方面,本年度朝鲜外交政策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与美、日、韩等国展开各类外交尝试。重返联合国大会后,因人权问题争端朝鲜再展强势,并与俄罗斯迅速接近,俄罗斯或作为重要角色影响未来半岛核问题走向。

1.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加剧亚太紧张局势及海洋主权争端

2014年,美国加快推进其“亚太再平衡”战略。尤其在面临复杂的国内国际问题,并与俄罗斯展开乌克兰危机博弈,亚太国家及美国传统盟友质疑“亚太再平衡”战略实效之时,美国不断通过“再保证”等方式,强调其推行此战略的决心。(注:参见夏晓阳:《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面临考验》,载《文汇报》,2014-04-06。)这样的行动,无益于缓解亚太紧张局势,并使得亚太海洋主权争端加剧。

菲律宾在2014年3月,向国际仲裁法庭提交中菲南海争议诉状,执意单方面推进国际仲裁,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菲律宾组织媒体赴仁爱礁海域活动,中国政府也提出严正交涉。(注:参见刘振民:《菲方强推国际仲裁不会动摇中国政府维护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决心和意志》,载《人民日报》,2014-04-01。)2013年4月初,菲律宾在图巴塔哈国家海洋公园抓扣12名中国渔民,并在2014年8月对这些渔民判以重刑。(注:参见付志刚:《菲律宾重判中国渔民》,载《光明日报》,2014-08-07。)这些行动,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息息相关,均引起中国强烈不满。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得到部分地区国家的切实支持。例如,2014年8月,澳大利亚与美国正式签署了一项军力部署协议,以进一步加强两国防务合作,美国将向澳大利亚派驻2500名海军陆战队队员。这是澳大利亚从政策、法律与实际行动层面,对美国整体战略的支持。(注:参见鲍捷、陈丽丹:《美国扩大在澳大利亚军事存在》,载《人民日报》,2014-08-13。)

印度也成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新落脚点。2014年9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印美双方均对此行做出高度评价,有美国智库指出印度将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服务。然而,从政治、经济、安全方面的差异,以及印中关系的大局来看,印美在对华问题上可以各取所需,却难以一拍即合,拉印度为美“亚太再平衡”战略服务,其作用难以论断。(注:参见苏晓晖:《印度会当美“亚太再平衡”棋子吗》,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9-27。)

事实上,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面临更大挑战。例如,美国既要利用日本牵制中国的发展,又要防范日本国内保守主义的崛起,这为其战略实施带来很大麻烦。一方面,日本与中国在钓鱼岛等海洋主权方面的争端,通过日常巡逻、史料披露、岛屿命名(注:参见刘军国:《日本对钓鱼岛附属岛屿命名非法无效》,载《人民日报》,2014-08-20。)等方式仍在继续;另一方面,日本政治右倾化不断加剧,不仅以“防卫装备转移三原则”取代禁止武器出口的“武器出口三原则”,还变更宪法解释允许行使集体自卫权。有分析指出,在每次安倍政府“强行通过”新安全政策时,支持率都会下降。(注:参见张红:《日本右倾风会转向吗?》,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1-20。)日本的这一倾向,也引发美国的强烈担忧。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能否达到预期,尚难以预测。

2.朝鲜外交变策,地缘政治变化带来朝核问题新动向

2014年,随着金正恩当选国防委员会第一委员长,其权力进一步巩固,朝鲜外交政策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金正恩政权开始逐步推行“积极外交”,并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朝鲜不仅派遣外长出访、参会,还在时隔15年后重新参加联合国大会。朝鲜的外交招数也难以揣测,不仅利用“绑架人质”事件谋求与日本的和解(注:参见王少喆:《朝鲜“积极外交”效果如何?》,载《东方早报》,2014-09-26。);还在2014年9月密集安排了对欧洲国家、蒙古、美国、俄罗斯的外交访问。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10月,朝鲜人民军总政治局长黄炳誓、劳动党中央委员会书记崔龙海等高官突访韩国,而韩国方面则欣然接待,以仁川亚运会“体育外交”的方式为朝韩双方对话打开突破口。(注:参见张晶:《朝韩关系有回暖之势?》,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09。)同月,朝鲜方面应美方要求,突然释放了其扣押的美国公民福尔;美方对此事件表示欢迎,但拒绝透露此事处理的任何细节。与此同时,朝鲜以发展核项目为筹码,敦促美方停止在人权问题上施压。(注:参见郑怡雯:《金正恩应奥巴马要求突释美公民》,载《东方早报》,2014-10-23。)

然而事与愿违,2014年11月,联合国大会第三委员会通过了由欧盟和日本提交的朝鲜人权决议案,要求将朝鲜人权状况提交给国际刑事法庭处理,并审判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对此,朝鲜方面连续强硬表态予以回应,表示将对推动决议通过的美、日、韩等国家采取“前所未有的超强硬应对措施”。另外,朝鲜安排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崔龙海访问俄罗斯,朝俄关系迅速走近,并证实了朝俄领导人将举行会晤的消息。在朝核问题上,朝鲜甚至对俄罗斯表示愿意不设先决条件地重返六方会谈。(注:参见周晶璐:《朝鲜威胁“超强硬对抗”美日韩》,载《东方早报》,2014-11-24。)这将极大改变传统的朝核问题解决模式。

从总体上看,朝鲜外交变策,使朝鲜半岛地缘政治格局发生很大改变。一方面,朝鲜对美、日、韩采取外交尝试,虽未达到预期效果,但该趋势表明金正恩政权可能的对话意愿;另一方面,原有的以中国主导的朝核问题解决模式发生了转向,俄罗斯将可能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加之2014年朝鲜并未实施核试验,朝核问题或在今后遇到新的解决时机。当然,朝鲜威胁进行核试验、美韩军演等常规冲突在本年度也时有发生,未来也可能因为美、俄等大国的地缘政治角力,而呈现出更为复杂、严峻的形势。(二)亚太国家2014年政治形势

2014年亚太地区大多数国家政局稳定,但不稳定因素在部分地区仍然存在。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举行了领导人或立法机构选举。泰国政局继续动荡,菲律宾面临国内压力。伴随地区国家改革发展进程,反腐败日益受到亚太各国重视,并成为亚太地区国内政治与国际合作的热点议题。

1.大多数国家国内政局稳定,但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2014年,印度、印度尼西亚、日本等国完成了政权更替,胜选领导人及其党派获得较强多数,执政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2014年5月,印度举行大选,莫迪领导的人民党获得了国会下院543席中的282席,确保了绝对多数席位,这是印度从1996年以来由单一政党赢得的最大胜利,莫迪就任印度新任总理。(注:参见贺斌:《大选之后的莫迪走势》,载《光明日报》,2014-05-23。)2014年7月,印度尼西亚总统大选结束,斗争民主党候选人佐科获得53.15%的选票,高于竞争对手800多万张,当选为印尼第七任总统。(注:参见付志刚:《印尼总统选举:风波难撼定局》,载《光明日报》,2014-07-24。)2014年12月,在安倍晋三提前解散众议院一个月后,日本进行众议院选举,执政的自民党和公明党获得超过2/3的绝对多数议席,维持了执政地位;进而,在参众两院首相提名中,安倍晋三获选新任首相,并组建了第三届安倍内阁。(注:参见蔡建国:《安倍新政权的未来充满考验》,载《文汇报》,2014-12-15。)

然而,诸国新当选政府仍面临较多来自竞争对手、民众、外部国家的挑战。这些问题不仅摆在新晋的印度总理莫迪和印尼总统佐科面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同样感同身受。日本12月选举安倍虽取得成功,但近半数选民放弃投票,显示了国内民众的不满与失望。另外,安倍将可能更加积极地推进其渐失民心的“安倍经济学”及其他保守议程。(注:参见方晓:《安倍晋三执政联盟赢得大选》,载《东方早报》,2014-12-15。)日本政治进一步右倾化几成必然,这将为日本带来潜在而巨大的不稳定因素。

亚太地区2014年未面临选举压力的部分国家,却面临着其他国内压力。泰国在2014年延续了上一年的混乱政局,年初反政府示威者实施“封锁曼谷”行动,大规模游行示威要求英拉政府下台。在看守政府与反政府势力的博弈后,2014年5月,泰国宪法法院裁定总理英拉违宪,要求终止英拉的看守政府总理职务,涉及此案的多名内阁成员也被迫离职。泰国法律顾问、政治分析家威拉帕认为,宪法法院的判决近乎“司法政变”。(注:参见杨讴:《泰国政局面临新一轮混战》,载《人民日报》,2014-05-08。)

菲律宾总统阿基诺三世同样面临窘境。在“政治分肥”丑闻披露近一年后,阿基诺政府在2014年6月底7月初出手回应,而民众对其庇护亲信的处理结果十分不满,阿基诺三世的民调净满意度仅为25%,其支持率降至2010年上任以来的最低位。(注:参见付志刚:《阿基诺三世没了人缘》,载《光明日报》,2014-07-15。)

2.反腐败成为亚太政治热点议题

2014年,随着亚太多国进入改革发展深化阶段,改革面临实质性问题,反腐败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成为亚太国家的政治热点议题。在反腐问题上,除强势发力、稳步推进的中国,坚持反腐传统的新加坡,以及面对弊案不得不采取措施的菲律宾外,其他亚太国家也日益注重应对。例如,2014年,马来西亚政府在反腐败问题上“全面发力”,取得一定成效,并在年末南亚地区反腐议题年度会议上,提出建立地区层面反腐方案。(注:参见李良勇:《马来西亚反腐步入“转型期”》,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01-19。)

亚太国家反腐败进程,对能源领域也产生深刻影响。除中国“反腐风暴”席卷石油系统外,印尼新总统佐科也力推反腐新政,并着手整顿能源、矿产领域等官场腐败的“重灾区”。(注:参见杜鹃:《印尼新总统刮起反腐旋风》,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12-29。)“能源反腐”将对地区与国际能源形势产生一定影响,值得密切关注。

进一步看,对亚太地区而言,反腐已突破国家层面,国家间合作日益密切。例如,2014年10月,澳大利亚警方同意协助中国引渡逃到澳大利亚的中国贪腐官员,并协助查封他们的资产。(注:参见张伟:《澳大利亚同意协助中国境外反腐追赃》,载《新华每日电讯》,2014-10-21。)此外,反腐败多边合作机制也逐步出炉。2014年,在中国举行的APEC反腐败系列会议中,亚太多国反腐败合作得到了极大增强(注:参见杨诗琪:《深化反腐国际合作 阻断贪官外逃之路》,载《中国纪检监察报》,2014-08-20。);在APEC第26届部长级会议上,通过了《北京反腐败宣言》,明确了亚太地区跨国反腐的体制机制,可谓构建了亚太地区国际反腐新秩序。(注:参见杨子岩:《中国正在收紧全球反腐天网》,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1-27。)(三)亚太国家2014年经济形势

2014年尽管全球经济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复苏之中,但是复苏的力度有所减弱。根据2015年1月世界银行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低于预期,GDP增长率为2.6%,仅比2013年增长了0.1个百分点。(注:“Global Economic Prospects,”January 2015。)2015年1月13日,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发布了《2014年终最新版亚太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和基础设施匮乏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2014年亚太发展中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为5.6%,预计2015年将达到5.8%。相比之下,在2005年至2007年经济危机开始之前,这一地区的平均增长率为9.5%,在2010年至2011年,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也保持在7%以上。(注:参见柳青:《亚太经济社会报告:2014年度亚太经济仍将经历缓慢增长》,见http://gb.cri.cn/42071/2014/08/07/6071s4644680.htm,2014-08-07。)因此,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应迅速采取行动,消除国内结构性制约因素(如基础设施和发展赤字、青年失业率高、收入和社会机会差距扩大等),并开辟财政空间以刺激增长,支持社会发展。(注:参见《联合国报告敦促亚太发展中经济体消除结构性发展制约》,见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8/06/c_1111967313.htm,2014-08-06。)

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15年7月16日发布的《亚洲发展报告2015(补充)》,2014年亚洲GDP增长率为6.3%。补充报告中,2015年、2016年预估数据在《亚洲发展报告2015》的基础上分别调整为6.1%,6.2%。(注:http://www.adb.org/sites/default/files/publication/161734/ado.supplement.july.2015.pdf.)当然,亚太地区的各个经济体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

1.日本

日本安倍晋三政府实施积极的经济刺激措施两年之后,日本的经济仍未见明显好转。2015年1月12日,日本政府公布了日本GDP的预估数值报告。报告显示,2014财政年度(前一年4月1日至次年3月30日)日本实质GDP与2013年相比出现0.5%的负增长。这是自2009年以来,日本实质GDP时隔5年再次出现负增长。由于2014年4月日本消费税税率上调至8%,第二、第三季度实质GDP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尽管安倍政府连续扩大财政支出,希望以创纪录的财政预算帮助国内经济摆脱衰退,但是仍难以使2014年GDP在2013年的基础上出现增长。(注:参见《日本政府预测2014年度日本实质GDP将负增长》,见http://world.people.com.cn/n/2015/0113/c1002-26377768.html,2015-01-13。)此外,由于日本央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投资者对日元缺乏信心等因素,日元对美元大幅贬值,这也使得日本GDP大幅缩水。但是,日元贬值对日本产品出口的提振作用并不明显。日本财务省的统计显示,2014年4月至9月,日本出口总额同比增幅仅为1.7%,而进口同比增幅达2.5%。(注:参见乐绍延、许缘:《日元暴跌的成因及其影响》,载《亚太日报》,2014-11-16。)不过,受国际原油价格下滑等因素的影响,2014年11月日本商品贸易逆差额同比大幅收窄31.5%至8919亿日元(约合71.4亿美元)。(注:参见乐绍延、许缘:《日本11月份贸易逆差同比大幅收窄》,见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4-12/17/c_113676651.htm。2014-12-17。)

2.韩国

由于国内需求疲软,韩国政府对2014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3.9%下调为3.4%。消费者物价上升率预期与2013年持平,为1.3%,这较2013年底的预测下降1个百分点。并且,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2014年韩国人均GDP将达2.8738万美元,在全球35个主要国家中排在第25名。(注:参见《韩国明年人均GDP或超3万美元》,见http://jjckb.xinhuanet.com/2014-12/31/content_533081.htm,2014-12-31。)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初步核算,2014年韩国出口额为5731.01亿美元,同比增长2.4%,进口额为5256.96亿美元,同比增长2.0%,全年贸易顺差规模高达474.0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14年韩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09万亿美元,同样创下历史纪录。(注:参见《2014年韩国贸易顺差规模创新高,贸易额再破1万亿美元》,见http://korea.people.com.cn/n/2015/0101/c205166-8830487.html,2015-01-01。)并且,早在2012年4月2日穆迪发布报告,称韩国财政基本面强劲并且有所改善,而且外部融资环境较有弹性,因而将韩国的信用评级从稳定上调至积极。(注:参见《穆迪将韩国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上调至积极》,见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usstock/c/20120402/112811738764.shtml,2012-04-02。)

3.澳大利亚

从经济基本面来看,受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特别是铁矿石价格暴跌的影响,澳大利亚经济尽显疲态。澳大利亚预计2014至2015财年GDP增速为2.5%(基本与2013年持平)(注:参见《澳大利亚预计2014/15财年GDP增长2.5%,与5月时预估一致》,见http://www.cfi.net.cn/p20141215000863.html,2014-12-15。),财年赤字404亿澳元。(注:参见《澳大利亚年度财政赤字将开至404亿澳元》,见http://v.ifeng.com/news/world/201412/015c6109-7c42-4fb2-abb4-9ce4008908b9.shtml,2014-12-15。)作为澳大利亚经济增长关键驱动力之一的出口,表现不尽如人意。澳大利亚出口额在2014年1月达297.6亿澳元的高点后连续4个月下跌,虽然从6月开始逐步回升,但升幅有限,11月出口额只有270.85亿澳元,较高点时仍下跌了约9%。澳大利亚的失业率也居高不下,2014年11月澳大利亚失业率达6.3%,创12年来的最高水平。在这一背景下,澳大利亚货币兑换美元的汇率,虽然在年初几个月温和反弹,但9月开始一路呈现下行走势,整个2014年跌掉8.5%。(注:参见《BBH:澳元2014年跌掉8.5%终将跌至0.7500》,见http://www.waihuigu.net/a/2015-01-05/930441.html,2015-01-05。)另外,希腊可能退出欧元区等国际外汇市场的不稳定因素也加剧了澳元下行趋势。(注:参见张小军:《澳大利亚经济不佳,澳元创5年半最低》,载《经济参考报》,2015-01-08。)

4.印度

印度新政府在2014年,主要针对滞胀、开放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结构性改革,从而使印度经济呈现转好的迹象,亚开行预计2014年印度GDP增速将保持在5.5%。(注:参见孙红娟:《亚开行:预计2014年中国GDP增速7.5%》,载《第一财经日报》,2014-09-26。)首先,印度自2014年5月以来一直将抗通胀作为首要任务,2014年11月CPI增幅从2013年11.2%的高点回落至4.38%。其次,印度政府对内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对外加强了招商引资力度。2014年10月,政府承诺对私人资本开放煤炭产业,对能源价格松绑,这是40多年来能源行业最大的自由化改革举措。并且,政府计划投入250亿美元建造发电厂、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以便吸引外资。最后,印度政府在2014年9月提出了一项旨在重振制造业的“印度制造”计划,以吸引全球商业投资和制造业进入印度。(注:参见禹洋:《印度结构改革成效初现》,载《经济日报》,2015-01-12。)但由于印度贸易逆差扩大(注:2014年11月,印度贸易赤字扩大到19个月以来最高水平,达169亿美元。),以及美国经济复苏情况较为理想,亚洲国家汇率普遍出现下滑等因素的影响,印度货币卢比从2014年5月开始持续下跌。(注:参见刘旭颖:《坚韧的卢比》,载《国际商报》,2015-01-12。)

5.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财政部预测2014年GDP增长率为5.1%,这将创下2009年以来最低水平。印尼财长表示2014年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预计为2.4%,并且,随着赤字的降低,国家负债与GDP之比将控制在25%。(注:资料来自路透社。)受全球经济下滑以及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等影响,2014年1月至11月印尼贸易额为3254.1亿美元,同比下降4%。其中出口为1616.7亿美元,同比下降2.36%,进口为1637.4亿美元,同比下降4.34%。(注:参见《2014年1—11月印尼对外贸易情况》,见http://id.mofcom.gov.cn/article/ziranziyuan/huiyuan/201501/20150100863554.shtml,2015-01-08。)然而,印尼政府2014年11月提高能源价格,导致12月印尼通胀率高达2.46%,达到近6年来最高值。(注:参见《2014年12月印尼通胀率高达2.46%,创6年来新高》,见http://id.mofcom.gov.cn/article/ziranziyuan/huiyuan/201501/20150100863548.shtml,2015-01-05。)此外,截至2014年12月底,印尼外汇储备达到1119亿美元,可满足6.5个月的进口和外债偿付需要,但外汇储备对进口比率位居本地区最低水平,也表明印尼容易受到美联储加息等金融市场干扰冲击。(注:参见《截至去年12月印尼外汇储备升至1119亿美元》,见http://id.mofcom.gov.cn/article/ziranziyuan/huiyuan/201501/20150100863557.shtml,2015-01-09。)因而,受国内外经济因素的影响,印尼盾兑美元汇率自2014年11月以来跌幅已近9%,并在12月剧烈下挫,12月15日单日跌幅达1.98%,下跌至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最低点。(注:参见《近日印尼盾汇率缘何剧烈下挫?》,见http://id.mofcom.gov.cn/article/ziranziyuan/huiyuan/201412/20141200839078.shtml,2014-12-16。)

6.马来西亚

2014年前三季度,马来西亚外贸总额达1.08万亿马币,同比增长7.1%,其中出口为5696.6亿马币,同比增长8.6%,进口5080.1亿马币,同比增长5.5%,贸易顺差616.5亿马币,同比增长43.3%。(注:参见《马前三季度对外贸易增长7.1%》,见http://my.mofcom.gov.cn/article/sqfb/201411/20141100792240.shtml,2014-11-11。)由于出口复苏对经济增长的强力支撑,马来西亚今年经济增长预计可达5.4%。(注:参见《马今年经济增长预计可达5.4%》,见http://my.mofcom.gov.cn/article/sqfb/201407/20140700647940.shtml,2014-07-02。)此外,马来西亚央行宣布,截至2014年12月31日,马国际储备金为4055亿马币(折合1160亿美元),同比下降8.24%,这是2011年6月以来的新低,但可以应付8.4个月进口。(注:参见《马2014年底国际储备金降至4055亿马币》,见http://my.mofcom.gov.cn/article/sqfb/201501/20150100863651.shtml,2015-01-12。)但是,由于马来西亚财政收入的1/3都依赖原油收入,因此2014年布伦特原油价格下跌49%,使得亚洲唯一原油净出口国马来西亚的财政收入大幅缩水。注:参见《马币遭大肆抛售亚洲金融危机阴霾重现》,见http://my.mofcom.gov.cn/article/sqfb/201501/20150100859750.shtml,2015-01-07。)并且,受到美国经济回升和油价持续下跌的影响,马来西亚林吉特兑美元2014年第四季度遭遇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最大单季跌幅,达6.2%,全年下跌6.65%(注:参见《马币遭大肆抛售亚洲金融危机阴霾重现》,见http://my.mofcom.gov.cn/article/sqfb/201501/20150100859750.shtml,2015-01-07。)贬值幅度领跌亚洲新兴市场货币,仅次于日元(全年累计下跌12.1%),居亚洲第二位。(注:参见《马币去年跌幅亚洲第二》,见http://my.mofcom.gov.cn/article/sqfb/201501/20150100858769.shtml,2015-01-06。)二、2014年亚太地区能源形势分析(一)经济增长推动能源需求增加

1.亚太地区能源需求形势概况

经济增长是拉动能源需求的主要引擎,因此想要窥探亚太地区的能源需求情况,首先需要了解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亚太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之一,2014年,区域内的经济增长总体较为乐观。韩国和日本仍处于经济恢复期,经济增长疲软。中国将重心放在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也出现放缓的趋势。印度则继续保持强劲的经济增长势头。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亚太地区的能源需求总体上涨,但需求增幅较以往将呈现放缓的趋势。

2.各国能源需求情况分析

中国和印度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是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能源消耗大国。据英国石油公司(BP)预测,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将分别成为世界上最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以及能源消费国,两国的人口、GDP和能源需求总和将占全球总量的35%。快速的经济发展意味着工业化、城市化和机动化。未来20年,全球煤炭需求净增长将全部来自中国和印度,全球94%的石油需求净增长、30%的天然气需求净增长以及48%的非化石燃料需求净增长都将来自中印两国。(注:参见《BP2030世界能源展望》,见http://www.bp.com/zh.cn/china/reports.and.publications/bp2030_O.html。)

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仍达到7.4%,继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GDP总量达到63.6万亿,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注:参见《中国经济2014年成绩单:继续领跑全球主要经济体》,见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5/0226/c1004-26596402.html,2015-02-26。)随着经济增速下滑,以及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正在逐步减弱。2014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8.4亿吨左右标准煤,仅增长2.3%,比2013年下降1.4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增速创16年来最低值。(注:参见《201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仅增2.3%》,见http://www.chinapower.com.cn/newsarticle/1229/new1229507.asp,2014-02-11。)长期以来,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据主要位置,但在环境保护的约束下,对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需求强度将不断减弱,未来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会是中国优先利用的资源。

印度经济2014年快速发展。印度大幅上调经济增长数据,修订后的2014财年经济增长率达6.9%(注:参见《印度大幅上调经济增长数据 2014财年增长达6.9%》,见http://www.chinanews.com/gj/2015/02-02/7025086.shtml,2015-02-02。),大幅提高了过去两年印度GDP增长率的估测值。高盛集团在研报中预计,由于国外直接投资的强劲流入和印度经济的复苏,2016年至2018年间,印度的GDP增速有望追平甚至超过中国,成为增长最快的经济体。(注:参见张枕河:《印度GDP增速有望赶超中国成增长最快经济体》,载《中国证券报》,2014-12-07。)高速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能源供应作为保障。目前印度的煤炭消费占比55%,在能源消费结构和强度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到2023年印度的能源消费将达到17.2亿吨油当量,其中原煤需求量约为22亿吨。(注:参见孔微微、张顺:《印度复制古吉拉特奇迹或将推动全球能源价格上涨》,载《证券时报》,2014-07-12。)然而,印度的发展路径与中国不同,保持了一条较低能源强度的发展轨迹。到2030年,其能源消费量可能仅为中国目前消费量的一半左右,而人均收入将与中国目前水平持平。因此,印度的经济增长可能不能带来原先中国一样大的能源需求。

韩国经济正进入缓慢的恢复期,经济增速较慢。韩国开发研究院(KDI)2014年11月19日发布的《下半年经济展望》显示,2014年韩国经济增长率将达3.7%。该数值略低于政府的经济增长预期3.9%和韩国银行(央行)的3.8%,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值相同。(注:参见《KDI预测明年韩国经济增长率将达3.7%》,见http://korea.people.com.cn/205155/205166/8461277.html,2013-11-20。)伴随着经济萧条,韩国的石油消费也出现了萎缩。2014年韩国石油产品消费同比减少0.38%,为8.2209亿桶,创下2011年以来最低水平。这是韩国石油产品消费连续两年出现下滑,且同比降幅由2013年的0.3%扩大至0.38%。(注:参见《2014年韩国石油消费创3年来新低经济萧条是主因》,见http://news.cnfol.com/guojicaijing/20150223/20179253.shtml,2015-02-23。)

日本经济依旧缺乏增长动力,个人消费和企业设备投资均缺乏强劲势头,2014年GDP时隔5年再次出现负增长的概率极大。8家民间智库预测的今年第四季度实际GDP增长率平均为3.4%,时隔三个季度出现增长。但是,增势仍然无法挽回上半年的跌幅。预计2014年度经济将出现负增长,降幅为0.6%。(注:参见《日媒:日本2014年GDP或现负增长 经济增长乏力》,见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12-09/6857271.shtml,2014-12-09。)在这样的经济状况下,日本的能源需求也相对疲软。(二)能源供应稳中有升

1.亚太地区能源供给形势概况

在全球能源供应结构中,亚太地区并不占据显著的地位。BP的报告指出,非经合组织成员国将是能源需求的主要动力,这些需求将通过OPEC和美洲国家供应的增长而得到满足。然而亚太地区的确有一些资源大国在扮演着能源供应者的角色,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区域内乃至域外的能源需求。2014年中国进口的液化天然气就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这三个国家。2014年,亚太地区这些资源大国的能源供应并未出现大起大落,而是保持着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

2.各国能源供给情况分析

澳大利亚资源和能源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出口量达到新高度,“投资热潮”向“出口热潮”过渡的趋势越发明显。国际能源署(IEA)的一份报告显示,澳大利亚将在满足全球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煤炭和铀矿供应中扮演主要角色。数据显示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出口持续增长。澳大利亚资源能源经济局(BREE)在2014年三季度报告中预测,自2013/2014年开始,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出口收入将以7%的速度逐年提升,至2018/2019年将达2740亿澳元。BREE预测,2014/2015年铁矿石出口将会增长13%,液化天然气出口增长13%,冶金煤出口增长2%,热能煤出口增长1%。澳大利亚贸易投资部部长罗布表示,澳大利亚与东盟国家贸易关系持续增强,对所有东盟国家的出口全面提升。(注:参见《数据显示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出口持续增长》,见http://china.huanqiu.com/News/mofcom/2014-10/5158553.html,2014-10-07。)昆士兰州资源委员会首席执行官表示,2014年该州的煤炭出口量略高于预期。(注:参见《2014年澳洲昆士兰出口2.16亿吨煤炭》,见http://job.coal.com.cn/news/hangye/378966-news.html,2015-01-15。)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第四大煤炭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煤炭出口国,其2014年煤炭产量将会增加。根据《雅加达邮报》报道,随着全国煤矿提高产出以满足预期更高的需求,印尼的煤炭产量将持续增多。该国煤炭矿业协会(ICMA)副主席表示2014年产量或将达4.5亿吨。(注:参见《2014年印度尼西亚煤炭产量或达4.5亿吨》,见http://www.sxcoal.com/coal/3563379/articlenew.html,2014-01-02。)然而印尼油气产量则不如煤炭这么乐观,2014年印尼石油产量仍低于预期。根据印尼上游油气管理机构(SKKMigas)数据,2014年底印尼石油产量仅为79.4万桶/天,比政府预算计划设定的日产81.8万桶原油目标减少了3%。按照原来计划,2014年拟开采206口油井,后调整为132口,截至2014年12月初,实际仅开采77口油井。2015年的石油开采目标原定为90万桶/天,但在2015年预算修订案中已把这一目标下调至84.9万桶/天。虽然印尼石油产量不断下降,但天然气产量相对稳定,折算成油当量,预计全年油气产量约达121万桶/天。全年印尼政府获得的油气收益为283.3亿美元,比原定目标减少4.5%。(注:参见《2014年印尼油气开采未达目标》,见http://www.cic.mofcom.gov.cn/ciweb/cic/info/Article.jsp?a_no=365015

马来西亚是原油和天然气的净出口国,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气出口国和亚太地区第四大天然气储量国,马来西亚天然气产量也逐年稳步提升。据统计,2011年马来西亚的天然气产量为618亿立方米,消费量为285亿立方米。2012年马来西亚计划在边加兰整体油气规划区斥资13亿美元修建一个液化天然气终端,旨在到2020年将其打造成为亚洲液化天然气交易中心。2013年马来西亚已经超越印尼,成为东南亚上游油气业的龙头。(三)各国加大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1.日本

2014年4月11日,日本政府在内阁会议上通过新的《能源基本计划》。(注:参见《日本政府通过新能源政策 把核电列为主要能源》,见http://japan.xinhuanet.com/2014-04/12/c_133256549.htm,2014-04-12。)新的能源政策最大的特点就是颠覆了民主党政府2012年9月在《革新性能源环境战略》中提出的“到2030年代核电归零”方针,明确表示核电是“重要的基底负荷能源”,体现了安倍政府把核电纳入安倍经济增长战略的政策。安倍政府称,核电不仅运营成本相对低,而且能全天稳定持续发电,重启的核电将实行全球最严苛监管标准。(注:参见《日本通过新〈能源基本计划〉 难消能源政策倒退印象》,见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4/0417/c348883-24908541.html,2014-04-17。)并且,2014年6月17日,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