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奥运史(1)(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08:39:42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百年奥运史(1)

百年奥运史(1)试读:

内容提要

本书简单地介绍了百年奥运历史的知识点,从古代奥运会的竞赛章程,古希腊自然与人文背景。到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全面发展。奥运会纪念章、纪念状和荣誉册。从奥运会邮票的发展历程。奥林匹克艺术节。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的国家及地区奥委会。斯巴达人与古代奥运会。到第一套体育邮票的诞生。都深刻地记录了不朽地奥运精神。

运动员与运动寿命

在当今中外体坛上,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运动员能驰骋赛场十数年,有些甚至更长。那么,这些运动员何以能够有如此之久的“运动寿命”呢?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对一个既定目标的不断追求。前联邦德国的跳高女选手迈法特就是一个例子,1972年她16岁时夺取了第20届奥运会的跳高金牌,此后她因伤病困扰,数度在比赛中名落孙山,但是,她不甘心就此罢休,依然积极拼搏,终于在1984年她28岁的时候,在第23届奥运会上再夺金牌。

再如在1956年第16届奥运会上夺得铁饼冠军的美国运动员厄特,当时仅20岁,此后他又连夺了第17届奥运会、第18届奥运会、第19届奥运会铁饼比赛的三枚金牌,而且运动成绩逐年提高,在32岁时,他以64.78米的成绩打破了由自己保持的奥运会纪录。更令人惊叹的是,在经过几年的沉寂之后,厄特在40岁时又重返田坛,1982年他虽已46岁,但仍然将自己原有的成绩提高到66.20米,真是老当益壮。

无独有偶,美国著名职业篮球选手贾巴尔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他从1970年参加职业篮球队初显身手之后,一直到1988年末才告退役。在近20年中,贾巴尔纵横驰骋于水准很高、竞争激烈的美国职业篮球比赛场上,4次获得全国“最佳球员”的荣誉,并为洛杉矶“湖人”队夺得了4届全美职业篮球总决赛的冠军,成为横跨两个年代的球星。直到1988年,贾巴尔在41岁的“高龄”时才挂鞋引退。

此外,还有一些运动员也有着较长的“运动寿命”,如墨西哥足球队的守门员阿·卡尔瓦哈里是参加过5届世界杯足球赛的运动员;苏联三级跳远选手萨涅耶夫曾获得过1968年、1972年、1976年第19、20、21届奥运会3枚金牌和1980年第22届奥运会银牌;日本男排二传手猫田胜敏自1963年入选国家队后,转战18年,参加了4届奥运会、4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和3届世界杯比赛,其运动生涯之长在世界排球界鲜有可比。

与上述这些运动员相反,也有一些运动员在成名之后,很快便销声匿迹了。苏联学者普拉托诺夫对此认为,竞技体育发达国家在培养和训练优秀运动员时,其训练总量急剧增加,导致运动员机体过度紧张的现象大大增加,与20世纪60年代末期相比较,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运动员在一年内所完成的训练总量已经增长了一倍。由于身体负荷和心理负担过大,因此,运动员保持高水平运动成绩的期限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将要大大缩短。

想方设法地延长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是世界各国体育界人士共同追求的目标。因为从某种程度而言,延长“运动寿命”要比缩短运动员的成熟周期更有价值。更有意义。如在一些集体项目中,由于在技术特点的形成、战术意识的加强和集体配合的默契等方面都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故特别要求比赛成员有相对的稳定性。

根据体育界专家的调查和研究,影响“运动寿命”的具体因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肌体状况不佳。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其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因素,然而运动员能否将自己的这一能力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甚至有所提高,则取决于运动员本人所拥有的潜在素质,这不仅包括运动员的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了运动员在比赛前后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恢复和调节的能力。例如:有些运动员经过长期的大运动量训练,因过度的疲劳而使机体状况一厥不振,最终只得被淘汰。也有一些优秀运动员在取得了一定的运动成绩之后,会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功成名就的自慰感,于是便不思上进,因为长期而又单调枯燥的训练生活,会使运动员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厌倦感,继而产生了退役的思想。

其次,训练方法、手段的落后。随着运动训练科学化的广泛开展,运动技术势必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因而运动员如果采用的仍是那些陈旧落后的运动技术,必然会遭致淘汰。还有,训练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常使一些原先很有前途的运动员不能有新的突破,最终招致其运动寿命的夭折。此外,运动员因长期处在承受高负荷训练和高水平竞赛这种激烈、紧张的状态下,其身心极易产生过度损伤,从而无法继续在高水平的竞技场上与别人抗衡。

第三,管现制度松散。这是许多优秀选手过早被淘汰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优秀选手成名之后,沉浸于人们的赞誉声中,骄傲自满,自以为是,不服从教练员的指教和纪律的约束,作息制度变得毫无规律。也有的优秀选手由于过多地忙于应付外界的干扰,如记者采访、参加会议、作报告,或周旋于各种社交场合,结果把正常的作息秩序打乱,系统而严格的训练计划无法得到实施,最终导致运动成绩滑坡、倒退,运动生涯就此结束。

总而言之,优秀运动员的“运动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其自身的条件和周围环境等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运动员只要遇到任何一方面的任何一种因素的影响,就随时都有可能使自己的“运动寿命”夭折。

古代奥运会的衰落

古代奥运会和整个古代希腊文化一样,随着奴隶制的繁荣而兴盛,又随着奴隶制的崩溃而衰落。1000多年的古代奥运会的发展历程,大致由这样三个阶段组成:

第一阶段,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这一时期,奥运会从初创到只限于伯罗奔尼撒西部城邦参加的小范围的祭祖赛会,到逐渐发展为各希腊城邦参加的盛会,古代奥运会开始初具规模。

第二阶段,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随着古希腊城邦迸人奴隶制的全盛期,古代奥运会也达到了鼎盛。

第三阶段是从公元前4世纪开始直到公元4世纪,随着古希腊先后被马其顿和罗马帝国征服,城邦奴隶制逐渐崩溃,古代奥运会也从极盛期进入它的衰落阶段。

古代奥运会的衰落,是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的,可以说,政治、宗教、文化以及经济等不同的领域,始终左右着古代奥运会,并成为了其兴起、发展和衰弱的决定性因素。

公元前5世纪,在抗击波斯人的战争中,由于希腊人(特别是雅典与斯巴达人)重视军事训练、实施体育教育和提倡竞技中的勇猛顽强精神,他们在战场上英勇非凡,打败了波斯人的进攻,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战后,竞技活动在泛希腊国土上得到了空前规模的普及,使古奥运会进入了历史上最兴盛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在奥林匹亚建成了宏伟的宙斯神庙及其附属的奥林匹亚迎宾殿。这是希腊城邦战胜波斯人的最辉煌的纪念物,从而使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声势和规模更为浩大。

希波战争的胜利,不仅使希腊城邦国家击退了波斯帝国的西进势头,保卫了国家的独立,而且也为其重新打开通往黑海的航路、确立其在东地中海的霸权地位奠定了基础,从而便为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希腊奴隶制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时,随着奴隶制城邦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不断发展,大批奴隶被更广泛地使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他们生产的陶器、金属制品、纺织物、橄榄油、葡萄酒、农业加工品以及矿产品等,都被奴隶主贵族源源不断地远销到地中海和黑海各地,同时从海外运回粮食、牲畜、工业原料以及大量的奴隶,这使希腊许多城邦的手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都迅速地兴旺发达起来。可见,当时希腊社会的经济繁荣是完全建筑在广大奴隶创造的巨大财富的基础之上的,可以说,没有希腊的奴隶制,也就没有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兴盛时期的到来。

但是,奴隶制社会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广大受压迫奴隶的剥削基础之上的,奴隶们为社会创造的巨大财富,也使希腊各城邦积累了不同的财富。与此同时,吞并现象也开始出现,尤其是奴隶主阶级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激起了奴隶们的不断反抗。他们或大批逃亡,或举行武装起义,给希腊奴隶制社会以沉重的打击,使它从极盛逐渐走向了衰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整个希腊遭受到更巨大的损失。当时斯巴达和雅典双方都有大量的奴隶逃亡。而在公元前413年,雅典城邦就有2万多名奴隶集体逃走,其中大部分是有技术的工匠,这沉重地打击了雅典的奴隶制经济。

这一切,耗尽了各城邦的国力。再加上伴随着战争而来的瘟疫和灾祸的泛滥,使古希腊元气大伤,社会由繁荣开始走向衰落。在希腊奴隶制社会开始走下坡路的过程中,古代奥运会也从兴旺走向衰落。

古代奥运会首倡“神圣休战”,可以说“神圣休战”表达了古希腊人对和平的渴望,也为古代奥运会的顺利进行和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战争终究是不可能通过“神圣休战”来阻止和消灭的,恰恰相反,正是战争这一恶魔给古代奥运会带来了灭顶之灾。希波战争结束后,公元前5世纪末发生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导致了希腊奴隶制衰败的开始,而也同时成为古代奥运会由兴到衰的转折点。

除了上述原因使古代奥运会逐渐走向衰亡,其自身弊病的积重难返也是加速其衰落的内部原因。而这些弊端从各个方面、各种渠道侵蚀着古奥运会的肌体,腐蚀着古代奥运会的灵魂。从公元前6世纪古代奥运会的黄金时代开始,就已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因素,其中主要的是职业运动员的出现和比赛的职业化,而且在后期发展得越来越严重,终于导致竞技运动中一些腐败现象不断显露,积重难返。

在古代奥运会产生和发展之初,参赛的运动员要经过严格的训练,经过角逐,一旦获胜,各种荣誉也随之到来。开始时,一些国王、贵族和奴隶主,往往也参加一些比赛,那些王公贵族和奴隶主还比较重视严格和艰苦的训练,比赛过程也敢于拼命。但是发展到了后来,随着古希腊奴隶制社会由繁荣走向没落的历史时期,古奥运会也被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伯罗奔尼撒战争耗尽了各城邦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希腊人对维护城邦荣誉的追求以及对身体健美发达的关心也日渐淡漠了,运动竞技不仅完全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并且开始逐渐成为人们追求个人成功与获取巨额财富的工具。这些都给奥林匹亚及其他的体育竞技活动带来了不小的影响,给曾是以戴上花冠为无上荣誉的运动员蒙上了一层阴影。应该是自由明朗的竞技,变成了一个不明朗的职业。虽然这时候也仍然每四年一次举行奥运会,但其规模以及人们对它的虔诚和热情的程度已远非昔比了。这时候的贵族已不再像以往那样重视体育运动,而是热衷于当观众,最多进行一些保健运动,为的也仅是健康和延长寿命。一些思想家、教育家、艺术家虽然对体育濒临堕落的情形十分担忧,大声疾呼,但终究阻止不了这种颓势。因此,长期孕育在奥林匹亚竞技赛会中的一些腐败现象便不断地显露出来,而且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其中主要的是职业运动员的出现和竞赛的职业化。

随着古代奥运会获胜运动员经济利益和荣誉的不断升值,优胜运动员地位的不断提高,使得各城邦优胜的运动员逐渐不满足于传统的欢迎仪式和俗套的宴会,而是大胆地伸手要待遇,伸手要钱财。运动员为了金钱,甚至出卖自己的人格,为金钱而参加比赛。这些都给古代奥运会的顺利发展埋下了不祥的种子,奏出了古代奥运会不和谐的颤音。而在当时,许多城邦为了争夺奥运会上的荣耀,显示自己城邦的实力,往往热衷于参加战车竞技和赛马比赛。由于购置车辆、饲养马匹与设立马厩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钱财,一般市民便失去参加此项运动的可能。加之竞赛中常翻车、摔死人,因此贵族们都雇用车大或由奴隶代为出场竞逐。尔后,由主人去分享优胜者的荣誉称号,领取优厚的物质奖品。这就是古代奥运会上最早出现的职业运动员。以后,各城邦为了夺取各个项目的优胜,便不惜重金去高价收买运动员。据史料记载,到后来雇用一个获得冠军的竞技者竟要破费500个杜拉克(罗马币单位),相当于当时购买500只羊的代价。与此同时,出现了高价收买运动员的现象。有些城邦甚至赋予优胜者以特权,给他们高额奖金,保证终生抚养。那些开始堕落的职业运动员,甚至谁能出足他所需要的金钱,他就可以毫不顾忌地为其参赛。

当时,甚至出现了“流动的运动员”,那些“流动的运动员”在周游各地时,轮流参加各种类型的运动会比赛,从中谋取大量的奖品。如撒森的赛甘尼斯在一次周游比赛中,竟然获得了1400多项物质奖励。在此种情况下,职业运动员乃成为一项热门的行业,而那些主张身体“自由”的人,包括越来越多的市民则逐渐地失去了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古代奥运会上不断出现的这些营私舞弊,损人利己的不良倾向,大大减低了人们对奥运会的重视和兴趣,古代奥运会的理想和精神受到扭曲。为了维护奥运会的神圣,一些正直的哲人、学者和有识之士,对当时希腊竞技体育中存在的弊端和丑恶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奥运会也为此采取了一些相应的防范措施。但是,奥运会上营私舞弊、损人利己的倾向并未因此而得到遏制。古代奥运会的神圣精神开始褪色,昔日那种为城邦争取优胜的荣誉感和为敬仰宙斯神参加比赛的虔诚之心几乎丧失殆尽。世俗开始战胜宗教,功利取代了理想。人们对奥运会渐渐地失去了信心。而希腊奴隶制城邦政治经济的日益衰落,更注定了古代奥运会衰落的命运。

因此,古代奥运会的衰亡,是历史的必然。

公元前388年,马其顿人征服希腊,尽管马其顿王菲利浦和其子亚历山大为笼络人心,仍然保留了奥运会,但奥运会的神圣精神已大为褪色,其规模和人们对它的热情与关心已远不如昔。奥运会已不再是以往希腊人民盼望的那种全民的节日了。

公元前146年,罗马人又征服了马其顿人,希腊半岛也因此而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个省份。由于罗马人对希腊的“赤身运动”甚为反感,所以在一段时间几乎废弃了希腊的节日竞技活动。奥运会因此而更加衰落,规模逐届缩小,以致又变成了像初期那样的地方性运动会。公元前80年,罗马独裁者苏拉为了庆祝他战胜黑海王米特里达特的胜利,不仅从奥林匹亚掠走了大量金银财宝,而且还强令把第175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搬到罗马进行。为此,他下令把成年运动员都运往罗马,而在奥林匹亚只进行了少年赛跑一个项目的比赛。据说,当时苏拉曾计划把古奥运会永远走在罗马举行,只因为这位专制君主不久便死去了,所以才未能实现。

后来,为了笼络希腊人的感情,罗马统治阶级也曾一度维持着奥林匹亚竞技赛会的召开,但每况愈下,终究不能恢复到昔日的状况了。公元67年,罗马暴君尼禄更改了运动会的日期,把当届奥运会推迟了3年举行。当时,他用10匹马套车(规则只允许4匹马套车),亲自参加了赛车项目,尽管他在比赛中多次从车上摔下来,但他还是获得了橄榄枝的花冠。这样,奥运会及其竟技项目的比赛便失去了它的传统特色。由此可见,这时的古奥运会已不再是希腊人的真正节日了。

公元2世纪以后,随着基督教在欧洲兴起,给古代奥运会带来了彻底消亡的厄运。

公元394年,侵占了希腊的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根据大主教布路瓦斯的建议,宣布基督教为国教。为了维护罗马帝国对希腊的统治,巩固基督教在希腊的地位,狄奥多西颁布命令,禁止在神庙、公共场所或私人家中献祭,同时关闭所有异教徒的神庙和祭祖中心,并将名匠菲狄亚斯制作的、用黄金和象牙装饰起来的宙斯神像,从奥林匹亚圣地掠到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以后,东罗马帝国灭亡,这尊珍贵的艺术雕像也在一次大火中被烧毁了。

与此同时,罗马人还将希腊的一些建筑物和体育场馆改建成基督教的教堂。随后,狄奥多西借口奥林匹亚竞技赛会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和传说,是异教徒的活动,是对基督教的不敬,下令在当年终止了古代奥运会。

随着外来势力的入侵,特别是罗马帝国的多次躁路摧残,举行了293届,历史上盛开达1000多年的奥运会这朵古代社会中最奇丽的“体育之花”,终于被罗马统治者扼杀了。

公元395年,拜占廷人和歌特人在希腊的阿尔菲斯河附近发生激烈战斗,古奥运会的会址及其建筑设施遭到了战火的严重毁坏。庙宇大部分坍毁,当时在原地只能见到神殿残存的遗址,以及一些浮雕塑像的残缺形体。

公元426年,罗马教皇狄奥多西二世又以基督教的名义,纵火烧毁了奥林匹亚庙宇和奥运会会址的残存部分,并把宙斯神殿的残存部分改建成为基督教的教堂。公元522年和公元551年,特大的洪水和两次强烈的地震把奥林匹亚变成了一片废墟。后来,这个曾经繁荣昌盛,举办过293届奥运会的圣地渐渐地被泥沙和岩石覆盖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奥林匹亚的名字逐渐在人们的脑海中淡漠了,甚至连它的地名也从世界地图上消失了。1000多年后,奥林匹克圣地成了一个普通的采石场。人们从此只知道,这里叫安吉拉洛一埃霍平原。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雪橇

雪橇是古代冬季雪上的一种交通工具和游戏活动,起源于瑞士。后逐渐在欧洲、北美和亚洲等国家流行。雪橇最初为木制,后发展成用金属制作。1884年英国举行首次雪橇公开赛,发展成为竞赛活动。雪橇的种类较多,但基本可分为无舵雪橇和有舵雪撬两种。1924年列入首届冬季奥运会比赛项目。

1.无舵雪橇。无舵雪橇又称平底雪橇、短雪橇或运动雪橇,是运动员通过身体姿势的变换控制雪橇沿专门构筑的具有一定坡度的槽状冰道快速回转滑降的一种冬季运动项目。

无舵雪橇诞生于瑞士。从人们于挪威奥斯陆峡湾附近的斯拉甘村发现的一只短雪橇看来,这一运动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这只雪橇与现代的雪橇基本相似,但其结构则比现代雪橇大的多。据文献记载,早在1480年无舵雪撬比赛已在挪威出现,此外有记载的无舵雪橇比赛还有1552年在奥地利的埃尔茨山举行过。17世纪,捷克的矿工在去往德国施米德贝格的边境时也曾用过小型雪橇。到18世纪,在俄国圣彼得堡已将雪橇作为冬季的一种户外游戏。而当时在莫斯科则经常有人在人造的冰坡上从事这种活动。就在这个时期,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柏林在贝尔维宫附近也建造了雪橇冰道。

无舵雪橇真正获得开展则是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1883年,由瑞士达沃斯镇温泉附近的旅馆发起,组织了一次无舵雪橇比赛。这次比赛吸引了瑞士、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等7个国家21名运动员参加。比赛在达沃斯北部沃尔夫冈和克洛斯特斯之间的自然滑道上进行,线路的总长度为4000米。当时所用的雪橇十分简陋,只是一个框架和两根滑木。6年以后,第1个无舵雪橇俱乐部在德国创立。到20世纪初,无舵雪橇已发展到美国、瑞士、波兰、意大利、挪威、法国、英国、德国以及比利时等10余个国家。

随着无舵雪橇运动的发展,在一些国家的倡议下,从1914年开始举办欧洲锦标赛。1923年,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在法国巴黎创立,无舵雪橇作为一个组成部分,加入了该组织。1935年,为加强对无舵雪橇运动的领导,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决定设立“无舵雪橇部”,并定期举办世界锦标赛。1954年,第2次国际无舵雪橇会议在瑞士达沃斯镇举行。就在这次会议上,一些国家的代表提出倡议,脱离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创办独立的国际无舵雪橇组织,并建议从1955年开始单独举办世界无舵雪橇锦标赛。倡议立即获得了通过,经过3年的酝酿和筹备,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终于在瑞士成立。在此期间,因奥地利无舵雪橇协会主席伊萨贝特·伊泽尔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当选为创始主席。1959年,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在慕尼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会议上获得了国际奥委会的承认,并决定从1964年开始将无舵雪橇列为冬奥会项目。

无舵雪橇纳入冬奥会后,不久人们就将这项运动称为“冬奥会的烙铁项目”。因为运动员为了提高雪橇滑进的速度,许多人对雪橇的滑铁采用加热的方法,有的用铁制烙铁或电烙铁,有的则将滑铁制成空心状,然后在里面灌注热油。而当时的规则对这些作法没有限制。1964年,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对规则进行了一次修改,禁止使用加热装置,并在出发前对雪橇的温度进行检查。

目前,已有近40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国际无舵雪橇联合会。其中开展比较普及,水平较高的国家是德国、意大利、奥地利以及俄罗斯。冬奥会和世界锦标赛的冠军基本被这些国家的运动员获得。过去获冬奥金牌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是前民主德国,其次是联邦德国和意大利。

冬奥会无舵雪橇比赛共设男子单人、双人及女子单人3个项目,均为1964年开始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男子单人和女子单人每个国家或地区各限报3人,双人不得超过2个队。男、女单人采用4轮,即每名运动员滑行4次,以4轮累计的时间计算成绩,时间少者名次列前。双人采用两轮。男子单人、女子单人以及双人均分别进行,单人各为2天,双人为1天,通常安排在上午。比赛采用单人出发。运动员出发的顺序通过抽签决定。

出发前,运动员要坐在雪橇上,两腿伸直,两脚置于滑板前翘的两侧,脚尖向内,挟住前翘,以便更好地保持身体平衡和控制雪橇运动的方向。两手紧握起点线两侧的助栏。出发时,两臂用力向后推撑,接着两手用力向后拨冰,(运动员手戴挂胶手套,通常拨2-3下),以使雪橇最大限度地获得加速度。然后一手拉紧皮带,另一手置于体侧,身体仰卧雪橇上。通过身体的各种动作,如肩和腿的扭动摆动以及姿势的变换等,操纵雪橇沿滑道快速回转、滑降。到达终点时,运动员必须是乘坐在雪橇上,否则将不子计算成绩。

无舵雪橇的线路要以混凝土或木材为基础,砌成槽状的滑道。滑道宽130-150厘米,其内侧包括两侧的护墙均要浇冰,以保证整个线路的光滑和安全。比赛线路的长度男子1000-1400米,女子800-1200米。平均坡度男女相同,均为4-10度。起点与终点间的高度差为70-130米。整个线路设有11-18个弯道(包括左、右转弯、急转弯及S形转弯等)。弯道的半径为8米。

无舵雪橇除底部的滑铁之外,其他均为木制。滑铁的上部为支架。两个支架内缘的距离不得超过16英寸。其前翘允许有一定的弹性,以有助于转弯和操纵,但不得安装操纵装置或制动器。雪橇的重量单座不得超过48.4磅,双座不得超过53.8磅。如果超过重量,则将被取消比赛资格。

2.有舵雪橇。又称长雪橇,是运动员通过操纵舵控制雪橇沿专门构筑的槽状滑道快速回转降下的一种冬季运动项目。

有舵雪橇起源于瑞士,是由无舵雪橇发展而成。最初是圣莫里茨一位叫博布的男孩出于即兴,将两只无舵雪橇前后摆放一起,从山上疾驰而下。这一创举,立即引起了围观者的兴趣,其中有赴瑞士度假的英国旅游者西蒙兹。霍兰、布罗德本特以及美国的两位考察人员惠内和柴尔兹。就是他们,经过了共同的酝酿,在圣莫里茨进行了一次比赛。1888年,圣莫里茨地区一位叫马蒂斯的机械师,经过了两个多月的研究和设计,制造出一台安装有操纵舵的木框架结构的长雪橇。于是,人们就将这种雪橇称为有舵雪橇。马蒂斯的雪橇展出后,立即获得了推广。有舵雪橇由此迅速地开展起来,并且成为圣莫里茨接待旅游者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1903年,第1条人工有舵雪撬线路在圣莫里茨建成。不久,恩格尔贝格和蓬特雷西纳的有舵雪橇场地也相继投入使用。雪橇形如小舟,金属制成。橇首有流线型罩,橇底前部是一对舵板,上与方向盘相接,橇底后部为一对固定平行滑板,橇尾装有制动器。当时,在圣莫里茨创立的有舵雪橇俱乐部为这项运动制定了规则。最初的规则规定:雪橇的乘员为5人,其中男子3人,女子2人。到20世纪初,规则又规定只允许男子参加,并且将乘员的人数由5人减少为4人。

有舵雪橇最初赢得速度的第二步是在雪橇的底部安装上铁制滑刀,当时,规则对这种滑刀的规格并没有限制。到20世纪中期,美国开始采用镶嵌在木制底座里的金属滑刀,并在橇体的外部裸露2英寸。二战结束后,随着冶金工业的发展,有舵雪橇不仅在制造工艺和材料等方面获得了较大的改进,而且结构设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木材已全部被合金铝代替,橇体也由过去的敞式平板橇改为流线型半封闭坐舱式橇。所有这些,极大地提高了雪橇的性能,滑降的速度由20年代初期约50公里/小时提高到目前的130公里/小时。

1923年,随着国际有舵雪橇和平底雪橇联合会的创立。有舵雪橇于1924年被列为冬奥会项目,最初为4人座,1928年改为5人座,到1932年冬奥会又恢复为4人座,同时增加了2人座项目,但仅限男子参加。

当代,有舵雪橇运动以瑞士、德国、美国、意大利、奥地利、英国、俄罗斯、加拿大以及罗马尼亚开展较为普及,水平较高,冬奥会的奖牌大多被这些国家的运动员获得。获金牌和奖牌最多的国家和地区是瑞士,其次是前民主德国和美国。

冬奥会中的有舵雪橇2人座和4人座,每个国家和地区均限报2个队,每队滑行4次,以4轮比赛的累计时间计算成绩,时间少者名次列前。

2人座和4人座比赛各为2天,每天进行2轮。每次只发出一个队。出发的顺序通过抽签决定(通常在比赛前一天的晚间进行),从第2轮开始,则按照上一轮比赛结束后的总成绩由后向前排列,最后一名第1个出发。出发前应将雪橇停放在起点线后,距离起点线15米。2人座出发前2名运动员分别站在雪橇的两侧,当出发信号发出后,迅速推动雪橇跑步前进,然后跃入舱内。前面的运动员负责操舵,称舵手,后面的运动员负责制动,称司闸员。4人座起动后通常是前面2人先跃入舱内,然后是后面2人。最前面的运动员负责操舵,最后面的运动员负责制动。到达终点时,所有运动员必须全部乘坐在雪撬上,否则不予计算成绩,假如雪橇中途翻倒,可正过来继续参加比赛。运动员如因故不能参赛(如伤、病或精神状态出现异常等),可由替补队员替补,但必须提前报告竞赛委员会,待对替补队员的装备和体重进行检查后,方可进行替补。

自20世纪初有舵雪橇改为铁制以来,经过不断地改进,其结构日臻完善。有舵雪橇是由底盘、座舱、滑行器、防护罩、操纵舵以及制动器等部分组成。所有的部件均为金属制造。两对滑刀中前部的一对可以转动,上面与方向盘相连,以便舵手操纵雪撬前进的方向;后部的一对固定在橇体上。制动器位于橇尾的下部。2人座雪橇长270厘米,宽67厘米,重量165公斤(包括2名运动员的体重总重量不得超过390公斤)。4人座雪撬长380厘米,宽67厘米,重量230公斤(包括4名运动员的体重总重量不得超过630公斤)。

比赛时,运动员必须穿戴比赛服、护肩、护肘及头盔。为便于推动雪橇起动和加大推力,两脚还可穿专用钉靴,靴钉呈刷型均匀分布于靴底,其长度不得超过14毫米,间隔不超过3厘米。

有舵雪橇比赛同无舵雪橇一样,是在用混凝土或木材建造的具有一定坡度的凹型滑道内进行。滑道的宽度为140厘米。两侧为护墙。护墙的内侧高140厘米,外侧高2-7米。滑道及两侧的护墙均要浇冰。

有舵雪橇线路长1300-2000米。全程设有15-20个弯道。弯道的半径不得小于20米。线路的平均坡度不得少于4-8度。起点与终点的高度差为100-150米。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项目—滑冰

滑冰运动是一项比较古老的运动,国外最早的记载是公元936年,中国最早的记载是在《宋史》上。国外的滑冰运动起源于西欧和北欧。11-12世纪的荷兰、英国、瑞士以及斯堪的纳维亚一些国家就有脚绑兽骨,手持带尖木棍支撑冰面向前滑行的记载。类似的记载在英国的手抄文献、荷兰的古雕刻画、斯堪的纳维亚的叙述文学以及瑞士的古文献发掘中都有发现。尽管这种活动只是人们在冬季进行的一种游戏,或者作为代步工具,但却为现代速度滑冰运动的产生和形成奠定了基础。

13世纪中叶,一种安装在木板上的铁制冰刀在荷兰出现了。1572年,一位苏格兰人制造了第1副全铁制冰刀,但这个时期的滑冰仍没有摆脱游戏的性质。进入18世纪,滑冰在英格兰迅速兴起,并很快发展成为竞速运动。1742年,第1个滑冰组织爱丁堡俱乐部在英格兰创立,并开始有了速度滑冰比赛。19世纪初开始,滑冰运动迅速在西欧、北欧、北美等国家兴起。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速度滑冰自英格兰和荷兰迅速传入其他国家,在美国、挪威、俄国、法国、奥地利、捷克等国都纷纷成立了滑冰俱乐部或滑冰协会,美国的布什内尔也于1850年制造了世界上第1副钢制冰刀。

19世纪70年代,随着滑冰运动日愈广泛的发展,各国相继建立了全国性的滑冰协会组织。国际间的交往和国与国之间的小型比赛也由此开始了。在此期间,挪威人保尔森发明了我们今天所用的管式速度滑冰冰刀,此后,荷兰人又提出了双跑道两人一组同时出发及设立短、中、长距离比赛项目的建议,1888年,荷兰的建议被采纳。根据这一建议,荷兰和英国共同制定了一个规则。于是,国际比赛的规则被确定下来,并按照新规则于1889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了世界冠军赛。在此后的3年,又连续组织了3次世界冠军赛,对比赛项目又做了增设和调整。但当时规则规定,只有获得全部项目的第1名,才能授予冠军称号。遗憾的是在1889年和1890年的冠军赛中,没有一个运动员能够赢得全部项目的第1名。世界冠军赛的冠军终于产生在1891年,他就是夺得所有4个项目冠军的美国运动员多诺格。

随着国际滑冰比赛的频繁举行,人们发现需要有一个居各国滑冰协会之上的国际机构,以推动、领导世界滑冰运动的开展和协调、解决各国之间以及国际比赛中出现的问题。1892年7月,在荷兰鹿特丹北部的斯海弗宁恩召开了第四次国际滑冰联盟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国际滑冰联盟的领导机构,正式成立了国际滑冰联盟。自此,世界性的滑冰比赛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

滑冰运动1924年列入冬季奥运会比赛项目,分为速度滑冰、短跑道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

1.速度滑冰。简称速滑,是滑冰中历史最为悠久,开展最为广泛的运动项目。它是以冰刀为工具在冰上进行的一种竞速运动。从1924年列为冬奥会项目。

速度滑冰是一项历史悠久的运动。最早从11、12世纪荷兰。英国、瑞士以及斯堪的纳维亚一些国家的一种冰上的代步工具发展而来。进入18世纪,滑冰在英格兰迅速兴起,并很快发展成为一种竞赛活动。1763年2月4日,英国首次举行了距离为15英里的速度滑冰比赛。19世纪初,以竞速为内容的滑冰比赛在荷兰也开始出现。最早是1805年在荷兰北部弗里兰斯省的省会吕伐登举行的短距离比赛,是在一段直道上进行的,参赛的130多人均为女子。

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速度滑冰从英格兰和荷兰迅速传入其他国家,滑冰俱乐部也由此纷纷建立,先是1849年美国费城滑冰俱乐部,接着是1864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冰上俱乐部、挪威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滑冰俱乐部、俄国圣彼得堡滑冰俱乐部以及1865年法国巴黎“塞尔克莱·德斯帕蒂纳尔”俱乐部、1867年奥地利维也纳冰上协会和1868年捷克布拉格冰上俱乐部、特罗保(今捷克奥拉瓦)冰上协会等。19世纪70年代,随着国际体育的发展,速度滑冰运动开展愈加广泛。于是,建立全国性滑冰组织的要求在一些国家开始产生。1879年,第1个全国性的滑冰领导机构——英国滑冰协会创立。不久,荷兰滑冰协会、加拿大速度滑冰业余爱好者协会。德意志滑冰协会以及奥地利冰上协会也相继成立。

19世纪后期,随着国际间交往的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小型比赛开始出现,其中最著名的是1880年在纽约布鲁克林区举行的25英里比赛和1885年在挪威克里斯蒂安尼亚举行的对抗赛。1885年,在德国汉堡和荷兰吕伐登连续举行了两次大型的国际速度滑冰比赛,在此之后,类似的比赛在挪威奥斯陆和德国汉堡又多次举行。1889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又举行了世界冠军赛。

随着国际速度滑冰比赛的频繁举行和各国滑冰协会的建立,1892年7月,在荷兰的倡议下,由荷兰滑冰协会主持,在荷兰鹿特丹北部的斯海弗宁恩召开了一次国际滑冰代表大会,这就是世界滑冰史上著名的第1届国际滑冰联盟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的成就,就在于选举产生了国际滑冰联盟的领导机构和奠定了速度滑冰竞赛的坚实的基础。国际滑冰联盟是继国际体操协会之后创立的第2个综合性国际单项体育组织。1893年1月,在国际滑联的领导下,第1届世界男子速度滑冰锦标赛在阿姆斯特丹举行。世界锦标赛也由此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然而,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没有举办女子的比赛,直至1936年,世界女子速度滑冰锦标赛才开始举行。1924年,速度滑冰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纳入冬奥会。最初设男子500米、1500米、5000米、10000米以及全能5个项目。从第2届开始全能被取消。1960年,女子速度滑冰列入冬奥会,从而使冬奥会速度滑冰由原来的4项增加到8项。1976年和1988年,男子1000米和女子5000米又相继纳入冬奥会。

速度滑冰比赛在周长400米的跑道上进行,跑道由两条直线和两条180度的弧线连接而成,分内、外两条跑道,道宽5米。内跑道的内圈半径为25米,外跑道的内圈半径为30米。比赛时每组2人,同时滑跑,每滑圆圈交换1次内、外道。

多年来,冬奥会速度滑冰在短距离项目上美国占有绝对优势。中距离占优势的则是挪威和前苏联。而长距离项目挪威和瑞典则占有优势。当代,速度滑冰已发展到世界五大洲,达60多个国家。

2.短跑道速度滑冰。是在长度较短的跑道上进行的一种冰上竞速运动。

短跑道速度滑冰1905年诞生于加拿大。19世纪80年代,冰球运动迅速普及加拿大。为摆脱严寒,一些地区相继修建起室内冰场。于是,一些速度滑冰爱好者便经常集聚到室内冰球场进行练习或追逐比赛。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自发的室内速度滑冰比赛在加拿大蒙特利尔、魁北克以及温尼伯等城市相继出现。在19世纪90年代末,速度滑冰运动员进入室内训练或比赛在欧洲也有出现,如法国巴黎和比利时布鲁塞尔等地。欧洲和北美不同的是,当时冰球运动在欧洲刚刚开展,用于花样滑冰的室内冰场数量又很少,特别是人们将速滑运动员进入室内训练或比赛看作是一种偶发的自我调整。而当时加拿大和美国则将这种活动视为一项体育运动。为促进这项运动的开展,加拿大于1905年举行了首次公开赛。不久,这种公开赛在美国也相继举行。由于比赛是在室内冰球场进行,跑道长度较短,所以就命名为室内短跑道速度滑冰。

从20年代末开始,短跑道速度滑冰逐渐传入欧洲。在20世纪前期,这项运动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对短跑道速度滑冰运动的发展有决定意义的是1969年在英国梅登黑德举行的第33届国际滑联代表大会。就在这次会议上,加拿大代表向国际滑联各成员国印发了由马特起草制定的《短跑道速度滑冰规则》,会议决定成立旨在推进这项运动发展的“关系委员会”。通过两年的工作,关系委员会建立了一项关于成立短跑道速度滑冰技术委员会的议案。1975年,一个永久性的组织——短跑道速度滑冰技术委员会在第36届国际滑联代表大会获得通过,并选举产生了组织机构,英国的马修斯当选为首届主席。

1976年,经国际滑冰联盟承认和支持的首次国际短跑道速度滑冰比赛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尚佩思举行。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挪威、瑞典以及美国等10个国家派出了代表队。比赛的项目有:男子和女子5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以及男子3000米、5000米接力和女子3000米接力。1977年,第2次国际短跑道速度滑冰比赛在法国格勒诺布尔举行。1978、1979和1980年,国际滑联又连续举办了3次比赛。其中,1979年男子全能冠军被日本的户田获得,这是亚洲运动员在这个项目的国际大赛中第1次赢得冠军。从1969年至1979年经过10年的实践,短跑道速度滑冰无论在组织上、竞赛的形式和内容以及推广的程度等方面均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鉴于这项运动的发展,国际滑联于1981年在法国的默东举办了第1届世界短跑道速度滑冰锦标赛。而接力在这次比赛中仅列为表演项目,直至1985年才获得世界承认。

1990年第43届国际滑联代表大会在英国克赖斯特彻奇举行。就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短跑道速度滑冰技术委员会提出的“关于举办世界短跑道速度滑冰团体锦标赛”的议案。于是,国际滑联决定从1991年开始,定期举行世界短跑道速度滑冰团体锦标赛,第1届比赛地点定在汉城,时间在澳大利亚悉尼世界锦标赛之后。这次比赛共有10个国家男女各8个队94名运动员参加。男子冠军被日本队夺得。

1992年,短跑道速度滑冰被列为冬奥会项目,最初只设男子1000米、女子500米、男子5000米接力及女子3000米接力4个项目,1994年又增加男子500米及女子1000米。

与此同时,国际滑冰联盟决定从1992年开始,冬奥会和世界锦标赛短跑道速度滑冰的场地定为30米×60米。

目前,短跑道速度滑冰开展比较普及,运动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有加拿大、韩国、中国、日本、美国、意大利、荷兰、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以及比利时。世界锦标赛和冬奥会冠军基本被这些国家运动员获得。获冬奥会金牌最多的国家是韩国,其次是美国。

短跑道速度滑冰比赛采用淘汰制,以预、次、复、决的方式进行。比赛时,多名运动员在一条起跑线上同时起跑出发,道次通过抽签决定。比赛途中,运动员可随时超越对手,但不得有影响他人滑进的行为,如:用身体碰撞、绊人以及用手推拉等,如有违反,则将受到取消比赛资格的处罚。为确保运动员的安全,赛场四周要安放泡沫防护垫。运动员必须佩戴皮制手套及硬壳头盔。为便于加快步伐频率和适应弯道转弯,短跑道速度滑冰运动员所用冰刀的长度略短于速度滑冰冰刀。

3.花样滑冰。是运动员穿着冰刀在冰面上伴随音乐通过表演一系列的规定和自选动作而进行的一种冰上竞赛项目,是滑冰运动的一个分支。它由男子单人滑、女子单人滑、双人滑以及冰上舞蹈4个独立的小项组成。

花样滑冰起源于欧洲。16世纪,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滑冰作为一种户外活动在荷兰再度兴起。到17世纪,爱好者中开始有人追求美的姿势,他们时而向上举起一只腿,时而摆动两臂,有的甚至掌握了最简单的内。外刃滑法。1683年,英国在伦敦泰晤士河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马戏表演,国王查理二世携王妃卡萨琳也前往观看。就在这次集会上,荷兰船夫表演了精湛的滑冰技艺,给国王和英国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滑冰在英国上层社会迅速兴起。如果说滑冰在荷兰只是一种户外的娱乐活动,那么在英国则将其发展成了一种廉洒的体育运动。当时,英国的滑冰爱好者大多是贵族,因而发展起来的英国的花样滑冰也就带有绅士的风度。他们身穿大礼服,头戴大礼帽,以在冰上勾划出不同轨迹的技术作为重点。不允许动作轻浮任性或脱离标准,把手臂和抬起的腿生硬地固定在体侧,所有的滑法都按军队式的固定动作来进行,犹如宫廷卫队操练一样,严格而有节奏。

1742年,第1个滑冰俱乐部在英国爱丁堡诞生。与此同时,花样滑冰在德国、美国以及加拿大等国家也迅速开展起来。1772年,第四本花样滑冰运动教科书《论滑冰》在伦敦出版。作者是皇家炮兵中尉约翰逊。书中描写了当时人们所知晓的全部基本图形的滑法,如前外、前内圆形、外“8”字形、前外螺旋线以及单脚特殊圆形等,并第1次提出了停止时要用力向左或右转体。此书重版了10次。

花样滑冰在欧洲获得发展的同时,北美的滑冰爱好者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1783年,美国18世纪的艺术家费城的韦斯特来到欧洲。从他的表演可以看出,美国花样滑冰运动员在滑行技巧的熟练方面甚至超过了欧洲。1863年美国芭蕾舞表演艺术家海因斯将滑冰运动与舞蹈艺术融为一体,在欧洲巡回表演,丰富了花样滑冰的内容和形式。1868年美国的丹尔尼·梅伊和乔治·梅伊首次表演双人滑,据记载,这是世界最早的花样滑冰表演。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滑冰俱乐部的建立,花样滑冰比赛相继举行,如1871年布达佩斯花样滑冰赛和1872年维也纳花样滑冰赛等。就在这时,双人滑也开始出现。1882年,首次国际花样滑冰赛在维也纳举行。此后,大型国际花样滑冰赛又于1883年、1887年及1890年在赫尔辛基和圣彼得堡举行了3次。1891年,欧洲花样滑冰锦标赛开始举行。1892年国际滑冰联盟成立,并从1896年开始定期举办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每年举行一次,然而,这时的花样滑冰比赛只设有男子项目,女子单人滑和双人滑直至1906年和1908年才分别开始举行世界锦标赛(1923年以前称为国际滑冰联盟花样滑冰锦标赛)。

1908年,花样滑冰被纳入了第4届奥运会的竞赛规程。1912年奥运会由于组织者不同意修建人工冷冻滑冰馆,因而花样滑冰也就没有被列入赛会。1920年,花样滑冰重新被纳入奥运会,比赛在安特卫普举行。这次比赛只设男、女单人滑和双人滑3个项目。花样滑冰运动员在安特卫普奥运会最大的成功就是进一步向人们展示了这项运动的魁力,扩大了冬季运动的影响,为单独举办冬奥会进行了舆论准备。

30年代初,一个新的花样滑冰项目冰上舞蹈在英国出现。1937年,英国举行了首届冰上舞蹈锦标赛。从此,冰上舞蹈在欧洲和北美迅速兴起,并在1952年被正式列为世界性比赛项目。

当代,花样滑冰已发展到世界五大洲近8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已有近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加入到冬奥会或世界锦标赛的行列。

花样滑冰比赛是在长56-61米、宽26-30米的长方形冰场上进行。冬奥会和世界锦标赛每个国家每项限报3人(对)。所有项目比赛必须分别进行。现代冬季奥运会有男女单人滑(1924年列入)、双人滑(1924年列入)和冰上舞蹈(1976年列入)4个比赛项目。(1)单人滑。分男子单人滑和女子单人滑。比赛按短节目和自由滑的顺序进行,第1天短节目,第2天自由滑。

①短节目:运动员必须在2分40秒的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套由跳跃、旋转、联合跳跃、联合旋转共8个动作和连接步编排而成的节目。裁判员首先根据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难度以及完成情况评定规定动作分,然后根据内容编排的均衡性、音乐的一致性,以及速度、姿势、音乐特点表达等评定表演分。每项满分均为6分,两分相加之和为运动员得分。得分多者名次列前。每名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的得分排定名次,多数裁判员判定排第1位的运动员获第1名,多数裁判员判定排第二位的运动员获第二名,以此类推。

②自由滑:运动员自选音乐,在规定的4分30秒钟内完成一套编排均衡,由跳跃、旋转、步法以及各种姿势组成的滑行动作。裁判员根据运动员的动作难度、数量、质量以及内容编排、音乐配合,并结合姿态、表情、独创性、场地利用等评定技术水平分和表演分。其评分和确定名次的方法同短节目。(2)双人滑。由一男一女配对参赛。比赛按双人短节目和双人自由滑的顺序进行,第1天双人短节目,第2天双人自由滑。

①双人短节目:运动员自选音乐,在2分15秒的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套双人短节目规定动作,每个动作只允许做一次,附加动作扣分。裁判员根据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完成情况以及内容的编排、音乐的配合等评定规定动作分和表演分。

②自由滑:运动员自选音乐,在规定的4分30秒钟内完成一套自编动作。裁判员根据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难度、质量、动作编排、音乐配合,以及姿态、表情、独创性、场地利用等评定技术水平分和表演分。其评分和确定名次的方法同单人滑。(3)冰上舞蹈。起源于花样滑冰,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偏重舞步,强调用动作表达音乐。1937年英国举办首届冰上舞蹈锦标赛,1949年开始列为单独比赛项目。由一男一女配对参赛。比赛按规定舞、创编舞和自由舞的顺序进行,第1天规定舞,第2天创编舞,第3天自由舞。

①规定舞:根据规定的音乐、图案、步法和重复次数完成动作。规定舞共有18套,每次比赛使用其中两套。裁判员根据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和姿势评定技术分和表演分。

②创编舞:又称定型舞。运动员自选音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套自编的舞蹈步法和图案。裁判员根据运动员完成的动作情况评定编排分和表演分。

③自由舞:运动员自选音乐,在规定的4分钟内完成由各种步法、托举、小跳、姿势、握法等动作组成的舞蹈,裁判员根据运动员完成动作的质量、风格和姿势等评定技术分和艺术印象分。其评分和确定名次的方法同单人滑。

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全面发展三

举办亚运会和东亚运动会

在中国体育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的同时,中国也尽其所能积极承担应尽的国际体育义务。1990年9月20日一10月6日,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大型综合性国际运动会,也是展示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和改革开放10年来巨大成就的一次盛会。中国人民怀着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积极贡献的良好愿望,使运动会开得极为成功,在代表团人数、运动员人数、比赛项目、得奖的国家和地区及竞技水平方面都创造了亚运会纪录。除了赛场竞技外,还举行了一系列大型社会活动,如全国1.8亿人次参加的“亚运之光”火炬接力活动;气势宏大的开幕式;73个中外艺术团体参加,共演出了163场的亚运会艺术节;30个国家和地区的959名代表出席的体育科学大会;50万人次参观的亚运会文化展览;各种招待会、文艺晚会等。101所中小学、职业高中、师范院校的22070名学生和924名教师参加了亚运会开、闭幕式工作。其中仅开幕式背景台一项就有29所中学的10200名学生及300名预备队员参加训练和表演。北京亚运会大型活动的规模是亚运会历史上空前的,是中国人民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杰出贡献。

1991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东亚地区各奥委会协调会议上,与会代表发起举办东亚运动会的倡议,并建议第1届东亚运动会于1993年在中国举行,我国上海承担了这一历史使命。1993年5月,首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召开,开创了一个新的东亚人民的体育盛会,为奥林匹克运动在该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申办奥运会

中国人早就有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设想,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并不具备举办奥运会的能力和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政治和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在奥林匹克运动中的影响大大提高,中国正在逐渐积蓄承办重大国际比赛和奥运会的能力。

1984年夏,首次全面参与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取得了优异成绩,举国上下为之欢欣鼓舞,一股前所未有的奥运热潮在全国涌动。第23届奥运会闭幕后才一个多月,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应邀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35周年国庆时,就用期待的口气对中国奥委会的领导说:“现在中国的条件已经具备,应该考虑申办2000年奥运的事了。”当时,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仅有不足5年的时间,北京获得第11届亚运会的主办权也还不到一个星期,第11届亚运会的筹备工作尚未开始,考虑申办奥运会是否为时尚早?但萨马兰奇的建议却得到了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的积极反应。1985年1月,邓小平在接见一位国家领导人时,明确地提出:中国准备申办2000年奥运会。随后,我国在筹备第门届亚运会的同时,也开始研究申办奥运会的可能性,并在设计亚运会的工作规划中考虑进了将来举办奥运会的可能。

1990年7月3日,盛夏的北京碧空如洗,为举办第11届亚运会而新建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迎来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这一天,邓小平同志来到这座体育城,他登上田径场南侧的高架桥,驻足眺望,新建的田径场、体育馆、游泳馆和远处高楼林立的亚运村,尽收眼底。他对陪同参观的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和北京市领导提出了“办完亚运会就要办奥运会”的设想。邓小平同志说: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设了这样的体育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就等于浪费了一半。陪同参观的国家体委和北京市的领导认真地听着,欣喜地笑了。邓小平的话被媒体迅速传播,世界得到了这样的信息:中国最高层领导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

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办奥运会对中国来说已不是可望不可及的海市蜃楼,中国不仅能够办好亚运会,而且也有能力办好奥运会。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国大地涌动,中国需要世界,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而世界也需要中国,北京加入申办的行列,对强调全球性的奥林匹克运动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990年9月22日,象征着亚洲30亿人民团结、友谊、进步的第11届亚运会在鲜花和彩旗簇拥的北京隆重开幕。以萨马兰奇为首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一行67人,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主席台上观看了流光溢彩的开幕式。这一天,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杨尚昆分别会见了萨马兰奇先生,国家主席杨尚昆代表中国正式表达了申办的愿望:“希望2000年能在中国举办奥运会。”第二天,萨马兰奇就在记者招待会上热情地说:在昨天看到本届亚运会成功的开幕式之后,他和他的同事认为中国完全有能力组织好奥林匹克运动会。

1990年10月7日,北京工人体育场里,第11届亚运会在磅礴的气势中徐徐落幕,亚运会火炬在亿万双眼睛的留恋中渐渐熄灭,随即便在震天的掌声中腾起了五彩的礼花,把夜空照得亮如仙境,群情激昂的观众席上突然举起了一条大字横幅标语:“亚运成功,众盼奥运广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心声,是中国人心中点燃的期望之火。

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其宗旨是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无论从发展世界体育,还是促进世界和平的角度来说,都应为人类作出较大贡献。因此,中国在有条件时承办奥运会是义不容辞的。这是几代人梦寐以求的宿愿,是中国人近一个世纪的梦想,它寄寓着民族复兴的希望,折射出国家强盛的理想之光和为全人类作出贡献的豪情壮志。

第11届亚运会的巨大成功,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举办盛大的国际体育比赛,特别是奥运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人民精神的振奋都有巨大的影响。申办奥运会,是一个凝聚民心、推动建设、扩大对外交流的大好契机,箭在弦上,不可不发。

1991年2月13日,一份由国家体委、外交部、财政部,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签署的《关于申请在北京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请示》的文件被送进了中南海,放在了国务院总理的案头。《请示》这样谈及了申办奥运会的意义和结果:

——北京亚运会的成功证明,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在促进我国两个文明的建设,增加全民族的凝聚力,推动我国改革、开放,提高我国的国际声望等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也证明了我国的组织、动员能力和体育实力。国际体育界的许多朋友希望我国申办奥运会。

——4年一届的奥运会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影响最深的国际运动会。其政治、经济和社会效益远远超过亚运会。亚运会期间,我国领导人已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表示了我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意愿。

——由于2000年第27届奥运会是跨世纪的一届奥运会,又正值我国进行经济发展第三个战略目标开始之时,政治意义重大,经济收益也十分可观。

——北京申办能否成功,尚难预料。特别是目前国际体育界内,某些非体育因素往往影响表决结果。我们应力争申办成功。即使申办未成,我国积极参与申办奥运会竞争本身,就表明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的决心,以及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进取精神,并可推动国内两个文明的建设,其意义也是积极的。

1991年2月22日,北京市政府按照国际奥委会规定的程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了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正式申请书。

2月26日,中国奥委会在北京举行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同意北京市为举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候选城市。

2月2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正式在《请示》件上批示“同意申请”。中国政府为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亮起了绿灯。3月9日,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国体育报等均在头版刊登了我国政府支持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消息。

3月18日,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主要负责人是北京市、国家体委等部门的有关领导。设主席1人,执行主席1人,常务副主席2人,秘书长2人,副秘书长2人。下设7个工作机构:总体规划组、公关联络组、新闻宣传组、工程规划组、计划财务组、市场开发组、广播电视委员会。4月11日,北京奥申委举行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发布了成立奥申委的消息。之后,北京乃至全国各地形成了申办奥运会的热潮。

为了解国际奥委会送选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全过程,1991年6月,成立不久的北京奥申委派出了代表团出访英国伯明翰。6月12-16日,国际奥委会第97届全体会议在这里举行,其主要议题是速选1998年冬奥会主办城市。伯明翰会议是北京奥申委的首次公开亮相,由变型的“北京”二字组成的天坛祈年殿图案、下部为奥林匹克五环和“BEIJIN2000北京”字样的北京奥申委会徽倍受人们的赞赏。

1991年12月4日傍晚,坐落在瑞士洛桑湖岸密林深处的国际奥委会总部灯火辉煌,北京市向国际奥委会正式递交2000年奥运会申请书仪式就要在这里举行。当北京奥申委的代表将北京市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书、李鹏总理致萨马兰奇主席和全体国际奥委员委员信函、中国奥委会何振梁主席的推荐函—一呈交给萨马兰奇主席时,双方都感到了骄傲和激动。北京是继柏林、悉尼、巴西利亚之后第4个正式递交承办申请书的城市,这是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呼唤。作为奥林匹克运动最高领导者的萨马兰奇,理所当然地为奥林匹克运动能够得到具有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的理解和热爱而感到欣慰。他接过精致的蓝色缎面申请书和函件,一面仔细地翻阅,一面连连点头称好,并对北京奥申委代表团说:“你们从此开始了一个艰难的历程。你们面临着许多竞争对手,我祝愿你们走好运。”

在北京递交了申请书之后,曼彻斯特、米兰、伊斯坦布尔和塔什于也先后加入了竞争者的行列,使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城市达到了8个。

北京开始了艰难的申办历程。对于饱经忧患的中华民族来说,她已经在通往奥林匹克理想的路程上跋涉了近百年。如今,中国又置身于空前激烈的奥运会举办权的竞争之中。这场竞争的结果只有两个,成功与否,尚难预料。但无论如何,加入这个竞争行列本身,就是不断进取、进步和发展的象征。一个自信自强、奋发向上的民族,终将成就神圣的伟业。

1992年7月,第25届奥运会和国际奥委会第99次全会在巴塞罗那举行。按照国际奥委会的决定,各申办城市在奥运会开幕前的17、18日举行一小时的新闻发布会。按照英文字母的排列顺序,北京被排在8个申办城市的第一家“登台亮相”。7月17日,北京奥申委代表团在奥运会新闻中心二楼大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在简短的介绍了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情况后,播放了题为“开放的中国盼奥运”的录相片。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年轻,充满勃勃生机的历史名城及北京亚运会和全国人民踊跃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场景,紧紧吸引住了人们的目光。短短10分钟的录相片放完了,大厅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在这次会上,北京奥申委第一次向世界宣布,北京可以为前来参赛的运动员和官员提供机票和食宿费用、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体育培训、奥运村可提前开放,如果国际奥委会允许,香港、台湾地区希望,也可以考虑在香港、台北安排一些比赛项目。

翌日,世界各大通讯社都以较大篇幅报道了北京新闻发布会的内容。在巴塞罗那,北京奥申委的申办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A more open China awaits 20000lympics”)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巴塞罗那之行,更坚定了北京申办的决心和信心。

战斗一个接着一个。1992年11月,北京奥申委的代表们又来到了地球另一端的墨西哥海边城市阿卡普尔科。各申办城市将在这里第一次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和各国奥委会总会作陈述报告。11月5日,北京奥申委代表团首先在第8届各国奥委会总会上作陈述报告。11月6日,又在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上作了陈述报告。人们普遍认为,北京奥申委的陈述报告态度诚恳,充满感情,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

1993年1月11日,在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北京奥申委《申办报告》编写组负责人,奥申委新闻发言人吴重远,郑重地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呈送了2000年奥运会《申办报告》。萨马兰奇称赞北京是第一家递交《申办报告》和按规定呈送申办保证金的申办城市。

1993年,是申办的决战之年,从同一起跑线上起跑的各个申办城市,已经渐渐拉开了距离。l月23日,乌兹别克斯坦的塔什干市正式宣布退出申办。3月15日,意大利的米兰也因国内政治贿赂丑闻而宣布放弃申办。此时,舆论界认为,6个申办城市中,曼彻斯特和伊斯坦布尔攻势甚猛,但影响力有限,柏林和巴西利亚内部矛盾频出,气势已显不足,唯有悉尼和北京,始终处于领先地位。但最后的角逐将是白热化的。

3月6日,以国际奥委会委员纳尔·埃里克松为团长的国际奥委会考察团一行12人抵达北京,开始对北京进行为期3天的考察。3月7日,考察团在途经安慧桥时,恰好看到两万人的北京春季长跑大军在“奔向两千年,迎接奥运会”的巨幅标语下滚滚向前,考察团的一位成员激动得热泪盈眶,情不自禁地说:“如果不在北京办,真对不起这些善良的人们。”

5月中旬,在上海举行了第1届东亚运动会,应邀前来参观东亚运动会的包括国际奥委会主席、3位副主席、l位执委、9位委员和2位名誉委员。5月9日下午,江泽民主席在上海会见了萨马兰奇。当晚,江主席与萨马兰奇及国际奥委会委员一起出席了东亚运动会的开幕式,多彩多姿的开幕式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委员们的交口称赞。5月11日,北京奥申委向萨马兰奇主席介绍了北京申办情况。萨马兰奇在5月12日的招待会上说:“作为国际奥委会主席,我认为你们工作十分出色,你们得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全力支持。”他再次祝愿北京好运。

正当北京申办赢得世界人民的广泛好评和支持之时,6月10日,美国众议院外交委员会人权小组通过口头决议,借人权之名反对在北京或中国的任何地方举办2000年奥运会。6月18日,中国奥委会发言人发表谈话,批评那些以“人权问题”为由反对北京申办,对国际奥委会指手划脚的人粗暴干涉中国人民的正当权利和践踏奥林匹克原则。6月19日,在洛桑参加国际奥委会第100次全会的执委们普遍认为美国的决议是违反奥林匹克原则的。6月24日,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瑞士洛桑说,美国国会应该尊重国际奥委会的独立性,应放弃它发动的反对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活动。就在国际奥委会作出上述反应后的7月21日,美国众议院以287票对99票通过决议,反对让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并“敦促”国际奥委会中的美国委员投北京的反对票。萨马兰奇迅速对报界发表讲话:“美国众议院的这一决议纯粹是政治性的。国际奥委会不准备接受美国的压力。”7月27日,中国奥委会严正声明:“美国众议院不顾中国奥委会的抗议和国际奥委会及美国体育界人士要求其停止干预国际奥委会事务的多次呼吁,日前悍然通过了一项反对在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决议,这是对国际奥林匹克事务的粗暴干涉,严重违背了奥林匹克的原则和精神。这种作法是中国人民和运动员所坚决反对的。举办奥运会的地点只能由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投票决定,任何人没有权利对国际奥委会指手划脚。”

面对着这股逆流,北京奥申委毫不动摇,全力冲刺。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同胞及海外华人对申办奥运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北京奥申委收到了数以万计的信函、名人字画、签名长幅、纪念品和捐款,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中国政府对申办奥运会也给予了毫无保留的、坚决的、充分的支持。6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以国家元首的身份致信给国际奥委会委员,再次重申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不遗余力地支持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表达了中国人民渴望为奥林匹克运动做贡献的心情。6月下旬,北京市统计局作了“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民意调查”,结果表明,有98.7%的市民支持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人们都在期盼着激动人心的一天早日到来。

9月16日清晨,阳光洒满了首都机场停机坪,一架大型波音747客机静候在那里,这是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派出的去摩纳哥蒙特卡洛的专机。在那里即将召开的国际奥委会第101次全会上,将遵选出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上午9点15分,参加国际奥委会101次全会的北京申办城市代表团的成员们满载着祖国人民的希望踏上了征程。申办大战使蒙特卡洛小城充满了政治风云,抵达后的北京申办代表团迎着风浪全力以赴地努力奋斗着。

9月23日,是举世瞩目的一天,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将在这一天决定。陈述报告,是当天几个申办城市最后的亮相。北京的陈述报告经抽签排在下午2时30分进行。在主席宣布北京申办城市代表团开始陈述报告后,何振梁先生首先走上讲台,他用法语动情地说:1981年,当我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并庄严地宣读誓言,我愿意竭尽所能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的时候,我心中升起的愿望,就是促成我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能举办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

我的一生与我的祖国共命运、同呼吸。在我的少年时代,有过苦难的岁月;在我青年时代,有过激情和波折;在我进入老年的时候,改革开放迎来了一个新的黎明。2000年,标志着一个千年盛世的开端。如果中国人民能为世界举行盛大的奥运会迎接新的千年,这是中国人民包括我在内何等的殊荣!

我们深知,奥运会属于整个世界和所有的民族,举办2000年奥运会,每一个竞选城市都有获得这一荣誉的权力。我认为,历史已赋予奥林匹克运动以新的使命,给发展中国家以动力。中国需要有这样的希望和动力。

我们真诚地希望2000年的时候,你们与我们共享欢乐,分享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才赋,我们热情好客的传统。我们也将从你们那里得到这一切。

如果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荣誉能够授予北京,中国人民一定会回报你们的盛情。我们将全力以赴地履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使她从一个新的地平线上升起的神圣义务。

巨型屏幕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的形象,他站在办公室中微笑地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们表达了中国政府对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支持——尊敬的萨马兰奇主席、尊敬的国际奥委会各位委员:

我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你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中国人民真诚地期望北京市能够获得举办第27届夏季奥运会的荣誉,为人类社会迈向和平、友谊、进步的新世纪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政府和人民竭诚欢迎你们和全世界优秀运动员的代表在2000年的时候聚首北京。你们今天所做出的选择,世界永远不会忘记。

随后,放映了介绍了北京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以及第11届亚运会和第7届全运会场景的录像片。

北京奥申委体育主任楼大鹏的发言描绘了2000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的场景:

首先,我们选择了最好的季节——就是“金秋时节”——那时天空晴朗、空气清新、阳光灿烂、气候温和——这些对于运动员发挥最好水平都是理想的条件。

第二,我们将在奥运会前提前开放运动员村,以便运动员们可以轻松地适应他们的新环境,并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他们在北京逗留期间,一切交通免费,运动会后我们将组织免费参观。这样他们回去以后不但对北京的奥运会有难忘的记忆,而且对中国的文化,对北京和她的人民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到2000年,所有的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都将改造得最为舒适和方便。目前,北京有很多设施已经达到国际水准。事实上,你们可能已经在最近对北京的访问中看到了这一点。但是,这些设施还要进行改造和现代化,以便到2000年前,现有的和新建的场馆将与新世纪最新的技术成就结合起来。新的主体育场将请著名的建筑大师,也就是卢浮宫前玻璃金字塔的设计师贝幸铭先生主持设计。经费将由香港的霍英东先生提供,他们以此表达海外炎黄子孙对北京2000年奥运会的共同支持。

第四,北京将为经国际奥委会批准的全体运动员和官员提供国际交通、就餐和往宿的一切费用。国际交通费用的付给方式将与各国奥委会商定。这将保证不会有代表队会由于经济原因而不能参加2000年北京奥运会。

第五,奥运会是体育和文化的盛大节目,是国际奥委会、各国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一致努力的结晶。如果尊敬的委员们给予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殊荣,我们保证每一个方面都会得到最好的照顾。我们邀请国际体联在北京举行代表大会,我们将保证他们的代表顺利参加。

第六,因为我们相信奥林匹克运动是建立在活力和对未来的希望上面的。中国将邀请每一个国家奥委会的儿童和他们的一位家长作为中国人民的客人参加奥运会。

这些是基本的事实。中国的运动员们已经请求我代表他们向你们表达他们的心情。

何振梁先生接着说:

楼先生已经向你们谈到了,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做好运动员到北京的欢迎工作,并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合于创造最好的成绩、运动会期间感到愉快的舒适方便的环境。

然而,将受到这种欢迎并获得无比美好的奥运会经历的不仅是运动员们,我们要使所有参与的人在北京期间,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我们已经准备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中国大饭店作为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的总部所在地和下榻地点。这家大饭店不仅能提供完善的服务项目和会议设施,而且可以为整个奥林匹克大家庭提供方便的食宿。

我们也为新闻界人员作出了认真的考虑。为方便新闻媒介工作,我们已经把记者村安排在运动员村的附近,并安排了免费班车运送记者往返。

除了奥林匹克大家庭和新闻记者,我们考虑到了观众和城市本身的运转。到了2000年,北京一定能达到举办新世纪的奥运会所需的一切必要条件。这一地区正处于持续的高速发展中。

今天,这座城市已非常国际化(开放),人们讲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也讲德语、日语和阿拉伯语,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在学校中、在电视上和大学里学习这些语言。而且我们也给那些坚持学习外语的人以奖励,使他们真正能在与访问者、运动员和记者的交流中相互促进。

由于有中央政府和北京市政府充足的资金保证,北京正在全力实现现代化。到2000年北京将耗资75亿美元进行城市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已经建设了70多座现代化立交桥。地铁网络、新火车站和首都机场正在进行扩建和现代化改造。

在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意识到我们存在环境问题,对此我们正在努力加以改善,我们已经把300多家工厂车间迁移到城外,同时也对他们的需要予以考虑。新的电厂现在以天然气为燃料,取代了煤炭,我们加强了对车辆尾气排放标准的控制,我们种植了新的林区和城市绿化带。

虽然中国已拥有世界第十大通讯网络的水平,我们仍将花费34亿美元集中完善北京的电讯网络。北京将拥有一个包括550万条连接200个国家和地区、11个卫星地面站、60条卫星电视频道以及数据处理技术的数字化程控电话系统。

到2000年时,香港已回归中国,我们已经同香港奥委会商讨,经国际奥委会和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同意,北京奥运会的几个项目可以安排在香港举行预赛。

我们已经向世界敞开了大门,我们在学习新的事物。我们可以最真诚地说,在前进的道路上,在使北京做好一切准备迎接奥运客人方面,在把2000年奥运会办成持久和平和友谊的象征而为奥林匹克运动增光添彩方面,我们的信念是一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副总理李岚清走上讲台说:

我很荣幸能在这个庄严的时刻向各位国际体育界的领导们发表讲话。

正如各位所知,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对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给予了充分的支持。我愿就此机会再次表达中国政府对此的坚定承诺。

自从执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市场繁荣,中国人民从未像今天这样生活美好。他们梦想的稳定、繁荣、和谐的生活,现在都已成为现实。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们也更加重视体育和健康。在生活着11亿多人的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和精神像燎原之火在我国男女老幼每个人心中点燃。中国人民殷切期待着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做出选择,把北京的名字写在2000年奥运会举办地的决定之中。在此庄严的时刻,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宣布,若北京市能获得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荣誉,我们将保证:

一、从财政上保证北京成功举办第27届奥运会。中国政府愿意预付为这届奥运会所需的费用。奥运会收支如有盈余,将全部用于发展中国和国际体育事业。如有亏损,由中国政府承担。

二、对到北京参加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保证绝对安全。北京作为世界最大城市之一,犯罪率是很低的,提供安全方面是最好的。我们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与国际安全组织密切合作,以确保奥运会顺利、安全、成功地进行。

三、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和要求,保证奥林匹克大家庭的成员在奥运会期间自由进出中国,记者们可以自由进行奥运会的采访。

正如人们所说的,奥林匹克五环旗中的一环代表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请给北京一个机会,我们将不会使你们失望。

何振梁先生向全体与会者介绍了在场的中国新老两代运动员的代表,老一代的是中国篮球协会主席、1936年奥运会中国篮球队队员牟作云。年轻一代的是中国奥林匹克乒乓球队队员、巴塞罗那奥运会金牌获得者邓亚萍。当满头银丝的牟作云从席位上站起向全场致意时,掌声雷动,他是当天在会场上最老的一位奥运会参加者。何振梁介绍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梦想,正像邓亚萍将要对你们讲的,他们正在为实现这一梦想而献身。邓亚萍接着说:全中国运动员们要我转告诸位奥林匹克运动的长辈们,他们希望梦想成真,就是得到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荣誉并将奥林匹克运动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平线。渴望你们投北京一票!谢谢!

陈述报告时间近40分钟。

在其后的10多分钟里,北京申办代表团的官员回答了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领导人的7个问题。

下午18时,国际奥委会委员开始秘密投票。人们在焦急地等待着。20时25分,萨马兰奇从信封中取出最后结果,宣布:申办第27届奥运会的“胜利者是悉尼”,人们似乎不相信这是真的,但澳大利亚人却已欣喜若狂。北京没有成功,悉尼取得了胜利,成千上万守在电视机前的中国人流下了难以抑制的泪水,人们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

参加投票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共89位。到第3轮,斯威士兰委员因故返国,剩88名委员投票。4轮的投票结果如下:

第一轮 北京 32 悉尼 30 曼彻斯特 11 柏林 9 伊斯坦布尔 7

第二轮 北京 37 悉尼 30 曼彻斯特 13 柏林 9

第三轮 北京 40 悉尼 37 曼彻斯特 11

第四轮 悉尼 45 北京 43

一路领先的北京在最后一轮以两票之差而失利,中国失去了一次机会,奥林匹克运动失去了一次机会,世界也失去了一次机会!

虽然北京失去了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殊荣。但申办的过程却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繁荣昌盛、自强不息的国家和民族。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首次以积极、平等的姿态参加了世界瞩目的申办活动,足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上留下重要的一页,我们无愧于20世纪。北京的申办正如那被狂风吹落的种子,总有一天,它们会迎着21世纪的朝阳,孕育出绚丽的花的海洋。

1998年11月25日,隆重而庄严的“北京市向中国奥委会递交申办2008年奥运会申请书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北京市正式宣布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1999年1月6日,中国奥委会召开全体会议,按照国际奥委会规定的程序对北京市的申请进行了审议和批准,一致通过了北京的申办。1999年4月6日,中国奥委会主席伍绍祖和北京市市长刘淇等一行赴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总部,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北京市承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中国北京再次站在了申办奥运会的起跑线上。“永远的北京,不远的奥运”,中国人民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希望。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我们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中国人民举办奥运会的梦想终有一天会变成现实,奥运圣火将会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熊熊燃烧。

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皮埃尔·德·顾拜旦

(国际奥委会第二任主席)1863年1月1日,皮埃尔·德·顾拜旦(1863-1937)诞生于巴黎一个贵族家庭。他的祖先是在1400年前后从意大利移民到法国的。1471年,他的一位先祖得到了国王路易十一授予的贵族称号。顾拜旦诞生时,法国大革命结束快一个世纪了,贵族早已没落,顾拜旦家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却仍然殷实富有,社交广泛。

在巴黎乌迪诺街20号的一幢古老的宅第,顾拜旦一家靠着祖上留下的财产,过着讲究体面的日子。他的父亲夏尔·德·顾拜旦是个颇有名气的水彩画家,母亲玛丽也是贵族后裔,她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热衷于行善积德。顾拜旦家庭富裕、保守,笃信天主教,按当时上流社会的标准衡量,这是一个所谓的“良家”。

顾拜旦是家中的第4个子女,也是幼子。小时候,他性情温和,喜欢安安静静地玩耍,能一连几个小时专心致志地画画,因而特别受到母亲的爱怜。他的母亲娘家在诺曼底一个名叫米尔维尔的小镇上,离海港城市哈佛尔不远小镇上的一座古堡(现为顾拜旦博物馆)是顾拜旦的母亲继承的产业。古堡的环境十分幽雅,远处有青翠的牧场,有古老的森林。在古堡前宽阔的草地上曾举行过法国首次草地网球赛。

顾拜旦一家喜欢诺曼底田园牧歌式的生活,顾拜旦的童年是在诺曼底度过的;在巴黎读书时,假期多半也去那儿过。诺曼底的阳光、晴空、大海,为小顾拜旦敏感的心灵注入了一种生动活泼的成分,使他从小就亲近大自然。顾拜旦在那里学会了许多技能,他打网球、击剑、拳击。划船、骑自行车,这些爱好保持终身。诺曼底是他心中的圣地,晚年定居瑞士的岁月里,他最眷恋的还是诺曼底。

顾拜旦天分很高,偏爱历史,喜欢画画,会弹钢琴。在巴黎圣·伊涅斯教会中学就读时,成绩出类拔革,在课堂上,他不满足于理解,总是不停地提问。他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艺术家的心灵和气质,使他难以忍受教会学校对青年人身心的束缚。后来,他在回忆学校生活时写到:对学生的“种种监视和限制真是可笑又愚蠢”。在严守礼仪的家庭生活中,他的行为有时也难免出格。有一天,他家来了一位长辈亲戚,此人是保皇党分子,他在客厅里大发谬论说:“在共和制度下,我们不会因为自己是法国人而自豪。”顾拜旦听罢此话,气得不顾礼节,转过身去,理都不理他。

顾拜旦后来的实践证明,他在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热爱祖国、追求自由民主的进步贵族子弟。

1880年,17岁的顾拜旦中学毕业,进入著名的圣西尔军校。这所军校被称为“将军的摇篮”,是青年人通向上层社会的阶梯,贵族子弟一般都想循着这条路飞黄腾达。可是,顾拜旦的天性使他不能忍受军校刻板单调的生活,入学不久,他就退学了,随后进入巴黎政治学院。那时候,政治学院聘请了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讲课,其中有大名鼎鼎的勒鲁瓦·波里厄、阿尔贝·索莱尔等人,他们的课使顾拜旦苛求新知识的心灵如久旱逢甘霖。他说:“先生们没有一点学究气,他们带来了新鲜、独立的思想,每次听完课,我都感到思想充满光明。”

顾拜旦跨进大学校门,是在普法战争结束之后的时代。法国在这场战争中败给了普鲁士,在征服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的竞争中,它落到了德国、英国的后头,不能以欧洲一流强国自居了。这次失败,对法国的刺激很大,以至战争结束好多年了,法国还难以消化这个“苦涩的后果”,各界都在寻找法国落后的原因,寻找振兴国家之途。

教育界则从教育体制上找原因,普遍认为法国的教育体制太落后,不能适应新的时代资本主义扩张的需要。顾拜旦关注着这场战争,其实他心中已有理想的教育模式,它既不是普鲁士的军营式教育,也不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新教派的教育,而是盎格鲁·撒克逊式的教育模式。

1883年,顾拜旦20岁,他登上驶往英国的轮船。他先后到了牛津、剑桥、威灵顿、哈罗、伊顿、拉格比,考察这些最著名的私立学校。他欣赏学生的仪容,他们穿着制作精良的校服,意气风发;他欣赏教师的风貌,他们身体强壮,精力充沛,思想充实;他欣赏美丽的校园,华美的校舍为绿茵茵的草坪环绕。在这里,学生自由结社,社团种类极多,其中体育俱乐部十分活跃。社团的所有活动,都由学生独立管理。顾拜旦感到,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一个缩小了的成人世界,学生在这里锻炼才干,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相比之下,他觉得法国体育、教育实在太落后了。他认为,过时的拿破仑教育体系,束缚着学生的身体和思想的发展,阻碍他们发展成为心智健全、能掌握自己命运的人。顾拜旦萌生了按照英国模式进行教育改革,将体育引进校园的想法。

为达此目的,他多次去英国。从1883年到1887年,顾拜旦一共到英国去了4次。那时,他是个无衣食之虞的贵族青年,从小就习惯到处旅行,花钱如流水。他继承的财产估计有55万金法郎(当时,一个金法郎值322毫克黄金),优裕的家境,使顾拜旦有条件用钱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自己的愿望。

英国之行,使顾拜旦思想开阔。顾拜旦立下了教育救国、体育救国的志向。他不停地写文章、演讲,宣传自己的主张:要使法国摆脱色当战败的耻辱,“就应让法国重新穿上球鞋”,“应让我国懦弱的、封闭的年轻人进行体育锻炼,让他们把皮肤晒得黝黑,通过体育锻炼,使年轻人学会冒险,懂得超越。”他认为,体育不仅增强体能,也升华道德,它能使年轻人克制原始的肉欲,充实精神。通过体育竞赛,青年人懂得了追求和超越极限,敢于冒险。强壮的肌肉总是能给精神以力量,体育(当时主要是指田径运动和足球)能使思维更清晰,更有条理。“晒黑皮肤,坚强意志”是他的口号。他心目中的体育教育,是一种了不起的力量,是能够培养“集体的镇定、智慧和深思的力量。

法国的顾拜旦专家伊夫·皮埃尔·布隆涅认为,顾拜旦的选择,实际上是时代的选择,符合法国利益,不过,用当时的商业标准看,顾拜旦选择了一项前途黯淡的事业,既无名又无利。然而,一旦确定了志向,他就毫不犹豫地向前走去,义无反顾。

从英国回来,遵照父母的旨意,顾拜旦在巴黎大学法学院注册读书,但是,他并不喜欢法学。“年终考试那一天,我不得不穿上白色大翻领的黑袍,那真是极大的折磨,那时我是怎样忍受这一切的,只有上帝才知道!”

无论从军、从政还是当律师,都吸引不了他,这个天才青年完全可以在上述领域施展伸手、功成名就的。1887年,顾拜旦第4次访英归来,不再当大学生了,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改革工作。

顾拜旦发起成立了第1个“全法学校体育协会”,设立了“皮埃尔·德·顾拜旦奖”,把精美的奖章授予协会最优秀的运动员。但是,顾拜旦遇到了强大的社会阻力,他的“充分接触大自然,进行激烈的的体育竞技”的主张难以被人们接受。

首先是家长和医生的反对。在19世纪末,肺结核还是不治之症,他们担心体育活动增加了学生相互接触的机会,易于病菌的传染,还有伤风化;其次遭到教师的反对,他们害怕体育破坏了学校的新拿破仑主义的纪律;教会更是激烈地攻击,因为他们敏锐地觉察到体育精神同教义教规是根本对立的,担任体育精神导致异教入侵,甚至促使青年人的宗教信仰瓦解。

顾拜旦奔走宣传了两年,始终无法将他的计划落实,有人骂他是“英国走狗”,有人说把英国的校内的体育比赛引进法国,“就好比把猎犬和跑狗引进法国”。1889年,他向教育部递交了一份报告诉说困难,说他遭到了“阴险的、持续不断的、难以忍受的攻击”。

1890年,教育部委托顾拜旦到美国作调查,起草一份“关于美国中学的组织、运转和工作”的报告。他在美国调查了4个月,从波士顿到芝加哥,从伯克利到普林斯顿,他访问了美国最好的私立中学和大学。那时,美国的学校体育基本上是照搬英国模式的,顾拜旦在美国再一次体会到英美教育的优越之处。他觉得,美国和英国一样,在文明开化的学校里,体育运动体现着人的价值,促进着人的生动活泼的发展。

也许法国的体育还未达到“成熟年龄”,顾拜旦感到孤立无援。他在寻找同盟军,寻找志同道合者。这时候,一股复兴奥林匹克之风在欧洲大陆吹起。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湮灭了一千七八百年,到了19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新奥林匹克潮流。18世纪末的法国督政府(1795-1799)就已提出要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战神广场”(即今艾菲尔铁塔所在的广场)恢复奥运会,但是,由于法国缺少现代体育运动基础,不会有足够的运动员参加,因而这仅仅是一个停留在议论和纸面上的空想。

19世纪上半叶,在一批以大学教授为主体知识分子倡导下,北欧国家模仿奥运会的形式,举办了一些规模较小的运动会。1836年8月4日,根据瑞典隆德大学教授古斯塔夫·约翰·夏尔多的倡议,北欧举行了首届、也是唯一的一届斯堪的纳维亚奥运会。这些运动会虽然未能继续下去,却有启迪作用。顾拜旦曾赞叹道:“北方的比赛,是多么美好的骑士般的的壮举啊!”

可惜北欧和英国的“新奥林匹克”规模还不够大,而且缺少国际性、持久性,最终未能发展成世界性运动。

正当北方国家热热闹闹举办运动会的时候,德国的考古工作者则在埋头苦干,醉心于奥林匹亚遗址的挖掘。德国考古工作者的成果,对欧洲的“新奥林匹克”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这股潮流的推动下,顾拜旦把他的目标定为:在法国复兴奥林匹克,以体育推动教育改革。他在法国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者,他叫乔治·德·圣克莱,是一位留着金色小胡子的贵族,他年轻时是受英国教育长大的。同顾拜旦一样,圣克莱主张体育救国,1887年,圣克莱创建了法国田径协会,它就是法国奥委会的前身。顾拜旦关注着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