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知识与鉴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14:11:09

点击下载

作者:萧晖荣 著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雕塑知识与鉴赏

雕塑知识与鉴赏试读:

前言

雕塑艺术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朴素的审美观念,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是全人类共同的创造。后来随着人类社会逐步发展,不同族群的生活水平、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产生了差异,从而导致雕塑创作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和面貌。而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即使同一族群同个国家的雕塑风格也在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乃至形成新的流派。从整个雕塑发展史来看,时代越是往后,雕塑的创作风格便越是脱离最早期的朴素审美观,其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也越来越为宗教、哲学、时代精神所取代。而要了解雕塑,欣赏雕塑,进入雕塑创作之门,就必须对中外雕塑的历史以及不同时期的名家名作有所认识。

本书旨在梳理中外雕塑历史与各个时期的名家名作,引领读者对雕塑史、重要作品和一般的雕塑创作流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其中,中外雕塑史及作品介绍,较为侧重中国部分;而外国雕塑的介绍,则侧重于欧美雕塑。事实上,中外雕塑历史上万年,作品数不胜数,想要巨细无遗地阐述整个雕塑史与代表作品自无可能,即使是要详述某个国家的雕塑历史,恐怕也非这本小书所能够容纳,故而只能择其要者略作简述。同时为了行文的流畅与布局的完整,笔者也不得不割舍了很多重要的内容,在此先作说明。

中外雕塑,起源同一,发展则异。外国雕塑特别是欧美雕塑,受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影响极为深重,很早就确立了以人物形象为创作主体的艺术理念,其发展的历史虽也颇多波澜曲折,也有受制于政治、宗教者,但就总体而言,却万变不离其宗。其典型者,如欧洲雕塑创作在中世纪曾长时间屈服于教会的势力,成为宗教统治的工具,但其创作却仍然还是以人物形象为主。“文艺复兴”之后,欧洲雕塑随之进入百花齐放的阶段,流派纷立,理论丛生,产生了许多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作品和理论,但也不乏鱼龙混杂的现象,一些所谓的流派和理论便如昙花一现,刹那辉煌之后便湮没于历史大潮之中。到了现代,欧美雕塑受社会急剧变化所产生的各种思潮所影响,各种创新理论纷至沓来,颇有令人眼花缭乱之感。但究其根底,无非是源自艺术家对现实的不满并转而借艺术手法以表现。呈现在创作上,则或重新梳理传统,或颠覆传统,或别寻源流,或借用科技手段以创新,不一而足。其作品面貌在传统人体塑造之外,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内容,或注重写实,或抽象写意,或夸张扭曲,极大地拓宽了欧美传统雕塑创作的内涵。不过部分作品也由于过度追求个性特征,且为娱乐因素所“绑架”,脱离了雕塑创作的本义。

与外国雕塑不同,中国传统雕塑在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宗教、政治的,其背后则涵映着中国传统的儒、道、佛思想。先秦时期,中国雕塑以青铜礼器为主,其次是饰件,多用以承载政治、宗教、礼仪等功能。进入秦汉之后,雕塑创作逐渐转向人物造像,特别是帝王将相的陵寝雕饰多有杰出作品,如秦始皇陵兵马俑、汉代霍去病墓的石刻,均为其中之佼佼者。迨至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兴盛,宗教造像遂逐渐发展成为中国雕塑创作的主流,此后历朝历代的摩岩凿窟造像,亦均为当时的代表之作。由此一直到了民国时期,随着西方艺术观念和艺术教育进入中国,有识之士开始以西方的雕塑理论整理、规范传统雕塑学说,并以西方的雕塑理念进行创作,中国雕塑也随之出现了崭新的局面。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文化艺术逐渐昌盛,各种雕塑创作也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出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推进,各种室外雕塑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架上雕塑也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

中外雕塑的分野,主要在于作品所包蕴的哲学思想、时代精神的不同,而不在于创作的形式或史料的多少。但是,后一点却常常被人拿来诟病中国雕塑,甚者还有人以西方的雕塑理论为正宗,并进而认为中国只有匠人工艺,没有雕塑。诚然,由于中国古代从事雕刻工作的匠人普遍地位低下,文化水平不高,因而中国传统雕塑几乎没有成系统的创作理论。但若因此便认为中国没有雕塑,却不免过于以偏概全。今天我们学习雕塑,创作雕塑,既要学习西方系统的雕塑理论,但也不能遗弃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丰富遗产,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继承这一切,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去学习去创作,唯有如此,才不会陷于偏执一端的境地。

中外雕塑浩如烟海,因此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力求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期望此书能对读者欣赏雕塑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本人提倡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民族精神之“文人雕塑”曾蒙当代雕塑大师潘鹤、曹春生、盛杨等诸位教授赞赏,在本书中略为介绍。但由于准备时间不足,权当抛砖引玉,如有错漏之处,尚望方家达者见谅。萧晖荣乙未玄冬于香港海晖斋第一章中外雕塑概述

一、雕塑的涵义

二、中国雕塑

三、外国雕塑一、雕塑的涵义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作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树脂、黏土等,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玛瑙、铝、玻璃钢、砂岩、铜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场景,表达艺术家的主张、感情和哲思。其中,雕、刻是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而塑则通过堆增可塑性物质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现代雕塑艺术中也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艺术、动态雕塑、软雕塑以及与装置结合等多种样式。二、中国雕塑

提起雕塑,很多时候人们的印象中似乎只有西方雕塑,或许大多数的人都能够说出几个西方雕塑家的名字,比如古希腊的米隆、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法国的罗丹;或是他们的代表作,如《掷铁饼者》、《大卫》、《思想者》等。但是关于中国的雕塑,大多数人都所知无多,至少相对于西方雕塑而言,可以说,我们对祖国的文化艺术了解太少了。

实际上,与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一样,中国的雕塑艺术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公元前四千年。另据考古发现,20世纪80年代初,在辽宁阜新县查海遗址发现的陶罐上有蟾蜍和蛇衔蛙的浮雕及玉的雕刻品,90年代又在聚落遗址清理出一条长19.7米的龙形石雕,这两处历史遗址出土的艺术品,都距今八千多年。

中国古代雕塑有着极为丰富的遗存,也曾经有过极之辉煌的时期,至唐代可称为理想时期,在世界雕塑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缺少系统、翔实的文献记载和理论研究,故而在明清时期出现了发展上的断层现象。就如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中所言:“我国言艺术者,每以书画并提。好古之士,间或兼谈金石,而其对金石之观念,仍以书法为主。故殷周铜器,其市价每以字之多寡而定;其有字者,价每数十倍于无字者,其形式之美丑,购者多忽略之。此金钱之价格,虽不足以作艺术评判之标准,然而一般人对于金石之看法,固已可见矣。”20世纪初期,中国开始引入西方雕塑创作和教学的体系,并借用西方的雕塑观念、审美经验乃至雕塑术语进行教学、创作和研究。此种举措在当时确乎曾经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但其副作用也是显而可见的,其一是本土原本就不成系统的雕塑研究被西方的雕塑体系所兼并,丧失了本我的面貌,甚至堙没不显;其二则是中国相当部分传统雕塑在学术地位上沦落为民间工艺、匠人工艺,进而导致了“中国无雕塑”这一谬论的出现。

事实上,中华文明是一大独立的文明,其发展固然会有一些与其他文明相近的路线和特征,但整体的发展进程却未必会一一契合。故而,以西方较为成熟的雕塑理论和评价体系来观照中国雕塑,在初始阶段确实是有益的。但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西方雕塑的理论体系不可能完全涵盖中国雕塑。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固然不能闭门造车,但也没必要妄自菲薄。惟有站在整个中国艺术史的高度,秉持一定原则的扬弃,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传统雕塑,进而从中体味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推进当代中国雕塑创作与理论研究的共同发展。

以下我将简略为读者介绍中国传统雕塑与近现代雕塑。(一)史前雕塑(公元前6500~前2100年)

著名学者梁思成先生说过:“艺术之始,雕塑为先。”中国迄今发现最古老的雕塑,属于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繁盛阶段的遗物。这一时期,雕塑的造型基本都是依附在整体器物上的饰物,呈现出粗略的、夸张式的特征,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陶塑人像,石雕与骨雕人像则仅有少量出土。而据梁思成先生说,到了古史传说的尧舜时期,由于天下太平,原来作为武器的石器器具逐渐为玉器所取代,如石斧化作圭,圆形石饼化作璧,玉器的使用也日渐普遍。(二)先秦雕塑(公元前2100~前221年)

此一阶段包括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与春秋、战国两大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雕塑作品主要是具有雕塑性质的青铜礼器,以人和动物或神异动物形象铸为器形。在当时的贵族生活中,这类器物具有重要的政治、宗教、礼仪的意义,而不同时代又各具不同的时代特征。此时的青铜作品虽然多具实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备现代意义上的雕塑艺术的特性。一些夸张、变形、奇特的纹饰,渲染了威严神秘的气氛,形成了端庄华丽、气质轩昂或形象乖张的艺术特性,突出地反映了此一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和对自然环境的理解。具体而言,商代作品大多富于神秘、威慑的色彩,表现的是神化了的人与兽,如湖南出土的人面方鼎上的浮雕人面,司母戊大方鼎、虎食人卣、豕尊等。西周风格趋于写实,现实、理性的因素有所增长,代表性作品如鸭尊、驹尊等。春秋、战国时期的雕塑开始转向于繁缛华美的风格,追求装饰性,如山西浑源出土的牺尊。现存的很多古代青铜器制作工艺之精妙,甚至是当代工艺都无法做到的,由此可见先秦中国青铜雕塑的伟大。(三)秦汉雕塑(公元前221~220年)

1974年,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陕西临潼秦始皇兵马俑的发掘,给世人展示了秦代雕塑艺术的辉煌成就。其中,兵俑体态与真人相当,数量众多,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马俑形象写实,身姿矫健,活灵活现;铜马车制作精细,华贵富丽,更是雕塑艺术史上的奇迹。此一时期的人物雕塑更为注重面部的形象刻画,神态万千、精细逼真,充分体现了秦代高大、雄健的风尚。从总体看,秦代雕塑的风格特点是浑厚雄健,朴实厚重,气魄宏大,体现出封建社会上升期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汉代雕塑在继承秦代恢弘庄重的基础上,更突出了雄浑刚健的艺术个性。这一时期的墓葬雕塑特别发达,从秦陵地下墓葬的雕塑形式发展到地上的陵墓表饰,在形式上,则突出了石雕作品的雄浑之势和整体之美。汉代雕塑作品的品种和数量相当丰富,呈现出的主体面貌浑厚简练、生动完整。这个时期雕塑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在大型纪念性石刻和园林的装饰性雕刻上,其中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墓石刻就是留存至今的一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石雕作品。(四)魏晋南北朝雕塑(公元220~581年)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佛、道、儒思想碰撞、交融的重要时期。儒、道思想发源于中国本土,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明帝十年(公元67年),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但是中国佛教造像之始还要等到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月氏僧人竺法护至洛阳造像供奉。其后荀勖造佛菩萨金像十二躯于洛阳,后来佛寺渐多,造像亦盛,可惜至今都没有遗存了。

此一时期的雕塑特点较为注重细部的刻画,技术更趋圆融纯熟。因为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不管是高官名流还是升斗小民都常日生活在惶恐之中,故而宗教特别是外来的佛教就成为很多人寻求心理慰藉的极佳途径,故而这一时期的雕塑形象和题材多数与宗教有关,大多具有神化倾向、夸张的特征。大量的宗教雕塑使得雕塑艺术的题材趋于单一化,但是创作宗教塑像的虔诚感情和工艺的进步也促使大量精品的产生。

此一时期最为代表性的作品是享誉千古的几大石窟,包括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等。石窟内外雕塑大量的佛像,有石雕、木雕、泥塑、铸铜等。这些石窟经过历代的重修、扩建、新增和补充,成为中国雕塑史上最为重要的作品。其中尤以敦煌石窟最为闻名,还由此衍生了专门研究敦煌藏经洞典籍和壁画、塑像艺术的学科——敦煌学。

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中国雕塑史上极为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即东晋的戴逵(公元326~396年)。戴逵志节高清,且心灵手巧,能书善画,精于雕刻。其佛像创作,在古制造型的基础上注入更为丰富的美学色彩,开启了南朝造像的新样式,居功至伟。如唐代张彦远就认为汉魏以来的佛像,皆有“形制古朴,未足瞻敬”的特点,直到戴逵的出现才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开启了后来曹仲达、张僧繇的造像人物的画风。而戴逵在建康瓦棺寺所作的五躯佛像,也与顾恺之的壁画《维摩诘图》和狮子园的玉像被誉为“瓦棺寺三绝”。

此外,北齐、北周的雕塑,其表现手法渐由程式化转变为较为生动的立体化,塑像之面貌、表情渐与古法有别,逐渐褪去神像的刻板庄严,由严峻神秘转为自然生动,从而呈现出更多的人性气息。而从发展的历史眼光来看,此一时期的雕塑,正是隋唐雕塑的先驱。(五)隋唐雕塑(公元581~907年)

中国在经历了延续约三个半世纪的分裂和动荡以后,于隋唐时代重新得到统一和安定,进入一个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的历史时期,从而促使雕塑艺术的发展出现新高峰。

隋代和初唐的雕塑,大部分还是延续了北周北齐的创作风格,此一时期可称为过渡阶段,但是其中也出现了不少精品。值得注意的是,此一时期由于地域上的统一,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的雕塑艺术也渐趋融合,同时在创作技艺上亦臻于完善,特别是铸铜之术在北周时期已臻完备,到了隋代,已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此外,此一时期的创作还通过丝绸之路汲取了域外艺术的养分,使得其后的雕塑艺术大放异彩,创造出许多具有时代风格的不朽杰作。

唐朝的雕塑艺术在盛唐时期进入发展的鼎盛期。此一时期的雕塑题材主要有宗教造像、陵墓的装饰雕刻、陪葬的陶瓷雕塑和肖像造型等,作品注重写实,富有个性,这不仅体现在容貌方面,即使是身体结构、衣饰细节等,无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其观察之精微、再现技法之高超,丝毫不亚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精品。

唐代的陵墓雕塑最令人称道的是昭陵六骏。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墓,六骏是李世民生前骑乘过的六匹骏马,为纪念这六匹战马,他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此外,宗教造像艺术在唐代亦有长足的发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敦煌石窟、龙门石窟等。此时的佛雕作品既有雄浑博大之态,又不失典雅鲜活之美,尽显盛唐之风。而其雕塑风格的多样化与技巧的纯熟,也已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六)宋及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雕塑(公元960~1279年)

唐宋之间经历了五十余年的分裂,终于由赵宋王朝统一中国。在较为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之下,宋代以城市为中心的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市民阶层逐步壮大,而代表市民趣味的审美观念也随之兴起。与此同时,理学的兴盛使人们更关心现世生活,而关注来世的佛教则日趋衰落。

宋代的佛教雕塑无论内容还是风格都明显世俗化,那些神圣不可及的面貌渐渐模糊,代之而起的是更接近现实生活的形象。而造像的创作则集中转入南方,如广元、大足、安岳、杭州、赣州,都是摩岩造像较为集中之地。

在世俗题材方面,宋代的陵墓石刻多沿袭唐代传统,但气势较弱,面容呆板而缺乏灵性,身材缺乏比例,但是衣褶线条流畅,飞扬舞动。创作手法上则趋于写实风格,材料使用上更加广泛,铸铁像之风渐盛,但铸法多较为粗率。在艺术内涵上,对于宗教思想的表现减少,转而渐渐趋于生活化、世俗化的表现。此外,宋代的彩塑颇为发达,壁画的创作也非常兴盛,佛教造像则以观音菩萨居多。

至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雕塑作品,其主流风格多受宋朝影响,但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各自民族的特色。(七)元明清雕塑(公元1271~1911年)

蒙古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影响颇大,而其影响则主要体现在破坏方面。就当时而言,蒙元之文化艺术水平远远落后于中原,兼之信仰、民俗迥异,行军所至,对文物建筑破坏颇多,如黄河以北诸多寺庙,多修建于隋唐,毁损于蒙元,重修于明朝永乐,再修于清朝乾隆。元代的雕塑成就,主要体现在宫廷、皇家园林的景观雕塑方面。从元大都遗址出土的建筑饰件来看,其风格基本沿袭唐宋,表现出皇家贵族建筑富丽繁缛的特点。

明清两代建筑雕刻的精华主要荟萃于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北海、颐和园、圆明园等皇家坛庙,如故宫天安门前的华表、石狮,宫廷内主体建筑三大殿白石须弥座上浮雕云龙、云凤的望柱等。

明清陵墓石刻保存较完整,主要有南京明孝陵石刻、北京明十三陵石刻群。帝陵的陵墓表饰较前代规模更大,塑像更多,布置讲究,技术娴熟,风格上虽然追踵汉唐,但却因创造力的缺失,既缺乏唐代的超然,也没有了汉代的雄浑,多数徒具精美华丽的外表。至于寺庙中的塑像,则多为彩塑,其表现手法也趋向世俗化、民间化,表现出工巧繁缛、萎靡纤细、色彩亮丽的风格。

总而言之,明清两代之雕塑,“或仿古而不得其道,或写实而不了解自然”(梁思成语)。但分别而论,明代雕塑风格较为浑朴有力,清代则更为追求精巧而易流于琐细。(八)现当代雕塑(1911年至今)“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便有许多青年先后赴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学习雕塑。而从“五·四运动”至20世纪30年代,又有更多的艺术青年赴加拿大、法国、日本、比利时等国学习。其中多数人归国之后从事艺术教育,成为中国近现代雕塑艺术的开拓者。而与之相随的,是中国艺术院校雕塑教学的创办。始于1920年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雕塑科可谓开风气之先,其后,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等院校都相继设立雕塑系、科。随着留学青年的归国与本国接受新式雕塑教育的青年的成长,中国雕塑在内容和表现技法上都出现了崭新的变化。

这一时期代表性的肖像作品有:李金发的《蔡元培像》,江小鹣的《马相伯像》、《谭延闿像》、《胡文虎像》,张辰伯的《梁启超像》,潘玉良的《王济远像》,廖新学的《少女》,滑田友的《陈散原像》,梁竹亭的《高剑父像》,王朝闻的浮雕《毛泽东像》等。抒情性作品有黄土水的《山地牧童》,张充仁的《春》,柳亚藩的《人类的悲哀》,金学成的《少女》,滑田友的《沉思》《轰炸》,傅天仇的《抗战八年赞》《暴风雨》,叶络、苏晖等的民间彩塑和滕白也、郑可等人的动物雕塑等,也都各具风格。

新中国成立以后,全国各大美术院校普遍成立雕塑系,并选派留学生到苏联学习,雕塑创作又有了巨大的发展。建国初期,全国各地曾兴建了一些孙中山纪念像和纪念民主革命家、抗日战争烈士的纪念碑,并涌现出了一批知名雕塑家。最具代表性的纪念碑雕塑是1958年4月正式落成的北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参加创作的雕刻家有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竹韶、张松鹤、萧传玖、傅天仇、王丙召等。此外,架上雕塑、小型雕塑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的普遍改变,传统的宗教雕塑仅在西藏等地还有些较大的兴造活动,但已不能成为主流。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木、石、青铜等硬质材料得到广泛的应用,雕塑创作的技法、内涵探索也有了明显的发展。

此一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有袁晓岑的《母女学文化》、潘鹤的《艰苦岁月》(铸铜)、龙德辉的《觉醒》、郭其祥的《百万农奴站起来》、田金铎的《稻香千里》(石雕)、孙纪元的《草原民兵》、陈道坦的《大庆人》、刘焕章的《少女》(木雕)、王济达的《边防英雄》、唐大禧的《海的女儿》(石雕)、张德蒂的《小达娃》、程亚男的《夏天》(木雕)、田世信的《欢乐柱》(木雕)、刘小岑的《家乡的河》(铸铜)、杨冬白的《饮水的熊》(石雕)等。

在肖像雕塑方面,比较突出的作品有王朝闻的《刘胡兰像》、曹崇恩的《周恩来总理像》、张松鹤的《鲁迅》、邢永川的《杨虎城将军》(石雕)、钱绍武的《江丰》(石雕)等。

与城市环境结合得比较好的优秀作品,有建于广东珠海市海滨的《珠海渔女》(石雕,潘鹤、段积余、段起来作),重庆长江大桥桥头组雕《春夏秋冬》(铝合金,集体创作),分别建于北京和平里的《和平鸽》(青铜,王一林作)、正义路的《读》(石雕,司徒兆光作)、湖北武汉东湖风景区的《寓言组雕》(石雕,刘政德作)等。广州越秀公园的《五羊群雕》(石雕,尹积昌、陈本宗、孔凡伟作)和深圳市委大楼前的《孺子牛》(青铜,潘鹤作)被视为城徽或一个新兴城市的精神象征。此外,当代中国台湾朱铭的“太极系列”雕塑也颇受中西观众喜爱。而笔者创作的雕塑因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而命名为“文人雕塑”,获得中国雕塑界潘鹤、曹春生、盛杨等大家的赞赏。潘鹤先生认为:“耳目一新,看起来是在雕塑方面开拓了另一个局面。”

应外国邀请而创作或赠送给外国的大型雕塑作品,比较重要的有《吉布提共和国烈士纪念碑》(青铜,吉布提人民宫,李守仁作),《和平》(石雕,日本长崎和平公园,潘鹤、王克庆、郭其祥、程允贤作),《走向世界》(青铜,瑞士洛桑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总部,田金铎作)等。

各类民间雕塑艺术也相当繁荣,出现一些杰出的民间艺术家。比较著名的有天津泥人张艺术的代表作家张明山的《蒋门神》、张玉亭的《钟馗嫁妹》,江西南昌范振华的木雕人像,广东石湾刘传的人物陶塑、区乾的动物陶塑,福建泉州江加走的木偶头像,以及北京汤子博(面人汤)、郎绍安等人的面塑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部分专业雕塑家学习、汲取民间泥塑经验,和民间艺人一起创作了一些以阶级教育为题材的泥塑群像,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四川大邑的《收租院》。

此外,还有周轻鼎、王合内、刘政德、周国桢、滕文金、郑于鹤等人创作的各类小型雕塑作品也有广泛的影响。三、外国雕塑(一)史前雕塑(公元前25000~公元前4000年)

外国最早的雕塑,是原始人类在创造石器工具的同时所产生的附属品。这段时期颇为漫长,其演变反映了史前人类文化逐渐丰富的过程,并没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别,它标志整个人类文明最初的探索,而不是单一的代表某一民族。

比较著名的史前雕塑是距今约25000年、出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沃尔道夫的维纳斯。这件雕像滚圆丰满,局部作夸张处理,表达了原始人祈求繁衍、丰收的象征性渴望。(二)古典雕塑(公元前4000~20世纪初)

1.原始时期(公元前4000~公元476年前后)

西方文化肇始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其雕塑亦发源于此。而古希腊之文化与雕塑,则曾受到古埃及的深远影响。

古埃及的雕塑艺术大约始于公元前4000年,其萌芽受益于当时建筑艺术的诞生与发展,并逐步从建筑装饰中独立出来。古埃及雕塑主要服务于法老政权及奴隶主,受到埃及神话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从而打上深刻的烙印,但同时,神话、宗教的保守性也使得埃及雕塑的发展极为迟缓。古埃及雕刻除陵墓中一部分作品外,最有影响的还是陵前和神庙的装饰雕刻及纪念性雕刻,金字塔就是最著名的雕塑。其中最高的是胡夫金字塔,塔前矗立着举世闻名的巨大狮身人面像。无论是狮身人面像、法老的肖像,或是别的古埃及雕塑,它们都是恒古不变地遵循着“正面律”的程式,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埃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永恒”。

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头之一。公元前5~前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古希腊地区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古希腊文化,其中就包括了在西方美术传统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的古希腊雕塑。古希腊雕塑的审美理想是追求真实的美,其题材大多取自神话传说和体育竞技。以风格的发展变化而言,古希腊雕塑可分为古风时期、古典时期和希腊化时期。

古风时期。约公元前5世纪之前。风格受古埃及雕塑影响明显,较为程式化,但雕塑家们经过此一时期的训练和探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为后来的创作者们开辟了道路。其中最为著名的雕塑家是米隆,其代表作品是《掷铁饼者》。

古典时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到前4世纪。此一时期是希腊雕塑的全盛时期。由于希腊人在社会思想和宗教观念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雕塑创作在美学上有了一个质的飞跃。此时的作品注重表现人物的性格情感,人物的动作形态也更符合自然节律,肌肉线条更富动感,表情更为自然。

希腊化时期。大约在公元前4世纪末到前2世纪末。此一时期,古希腊为马其顿所灭,马其顿人将希腊的文化带到了地中海周边甚至更远的国家,同时希腊文化也与东方文化产生碰撞,并因此产生了希腊化的雕塑作品。此时的雕塑更趋世俗化,不仅仅塑造神和运动员等形象,还创作了许多世俗人物、平民形象,女性雕塑也随之增多,体现出更多的创作自由性。在技法上,则体现出雕塑家们对人体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高度的写实技巧,而且对于衣服纹饰的表现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代表作有《米罗斯的阿佛洛狄忒》、《烂醉的撒提尔》、《自杀的高卢人》、《拉奥孔》、《萨摩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等。

在古希腊灭亡后,其文明成果被古罗马人破坏性地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古罗马雕塑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古希腊雕塑的传统,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表现为更加世俗化,也更为写实。

在肖像雕塑方面,罗马人有着独特的贡献。这与他们崇拜祖先仪容的传统风俗有关,罗马人很早就开始用石膏或蜡从死者脸上翻下模子,并彩绘制成真实感很强的面具,安放在家中;同时,古罗马的统治者和贵族阶层也希望借助肖像宣扬其权威。此一时期的肖像雕塑以写实风格见长。雕刻家们善于运用夸张、概括的艺术手法,注重刻画人物衣着细节,整体上则舍繁就简,注重表现运动感。代表作品有《奥古斯都像》《安提诺斯像》《奥利略骑马像》《捧着祖先头像的罗马人》等。此外,雕塑家还在古罗马的宫廷、广场、纪念柱等建筑物上雕饰了许多圆雕或浮雕,如建筑于3世纪的塞普提米乌斯·谢维路斯凯旋门和卡拉卡拉的公共浴室等。

值得一说的是,意大利半岛中北部的伊特鲁里亚人发明了一种特殊的制陶技术,他们将黏土熏烤成黑色和赤色后再进行塑像,塑后再进行烧制和磨光,从而使陶塑显现出贵重的金属外表。其代表作如创作于公元前510年左右的《维埃伊的阿波罗》。

2.欧洲中古世纪雕塑(约公元476~1453年)

历史上一般称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为“中世纪”,而艺术史上则把古罗马以后到文艺复兴前这段时间的西方艺术称为“中古世纪的艺术”。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的有力支柱,因此,欧洲中世纪的雕塑主要是为基督教服务。此一时期的雕塑风格主要经历了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教堂建筑成为当时主要的雕塑艺术载体,许多优秀雕塑家从事教堂建筑的装饰雕塑和内部陈列的圆雕工作。最具代表性的如法国的安高莱姆教堂、康城的三圣教堂,以及德国盖因拉德的圣基列阿教堂中的许多雕刻。罗马式教堂以其坚厚、敦实的形体显示教会的威力,哥特式教堂则以其灵巧、尖挺的上升力量控制观者的精神感情。教堂建筑中彩色玻璃窗画的明暗变化,各色各样轻巧玲珑的雕花图案和壁上的雕塑,都有助于加强宗教神秘的气氛。哥特式教堂代表了中世纪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沙脱尔教堂、理姆斯教堂等,而哥特式雕塑也基本上代表了中世纪规行矩步、神秘保守的宗教艺术。到了14世纪,法国雕塑中的哥特式艺术反映现实的倾向增强,对人物姿态、表情、形体等方面开始夸张强调,为宗教服务的哥特式雕塑开始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艺术的萌芽。

3.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

中世纪晚期,人们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并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观点。同时,由于航海技术的进步,海洋贸易的发展促使新兴资产阶级的萌芽产生并迅速壮大,而教会长期以来对人们思想的严格控制,也导致资产阶级和平民的不满攀升到极点。最终,一场发源于佛罗伦萨、米兰和威尼斯,而后扩展至欧洲各国的思想文化运动如星火燎原一般蓬勃发展起来,这就是著名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精神在15~16世纪的上半叶得到全面的发展与传播,从而彻底地改变了整个欧洲思想文化的面貌。与此相应,雕塑家们也将人作为美学象征和追求的对象,他们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艺术的传统,使雕塑艺术达到了新的繁荣。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塑家,大多数都集中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们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高超的技巧手法、丰富的雕塑语言塑造出富有力度感的人物形象,极为生动传神,对后世的雕塑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先出现的雕刻大师是吉贝尔蒂,佛罗伦萨洗礼堂的两扇青铜大门上的装饰浮雕是他的代表作,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把这两扇大门赞誉为“天堂之门”。同一个时期的伟大雕刻家还有多那泰罗、委罗齐奥等。而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他与拉斐尔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其作品《大卫》也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

4.后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初至20世纪初)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