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17:13:2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年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2018年陕西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综合应用能力》考点精讲及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概 论

一、《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内容

根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最新大纲要求,《综合应用能力》旨在测查应试人员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最终在平时的工作中得以体现。《综合应用能力》各题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检测参考人员的管理角色意识、分析判断能力、计划与控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1管理角色意识

管理角色意识是指对事业单位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有清晰认识,能够从管理者的角度理解、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服务群众的意识。综合应用能力的作答任务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有各类角色或者是身份的限定,并且这种角色通常限定成事业单位管理岗位上的某一角色,这种在角色限定体现机关工作中必须具有三种意识:(1)权限意识。权限是指为了保证职责的有效履行,任职者必须具备的对某事项进行决策、执行的权力及其限度。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考生在答题中,特别是解决问题时要努力做到到位而不缺位,补位而不越位。(2)管理者思维。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要具有全局意识,能够充分融入题目所赋予自己的管理者身份,处理问题时要考虑全面,体现出作为管理者的整体规划能力。(3)服务意识。服务意识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在思想上,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另一方面,在行动上,要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2分析判断能力

分析判断能力是指面对工作情境,能够发现和界定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及影响因素,做出恰当的评估和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表述中,能够得出以下两个信息:(1)分析判断能力往往体现在对日常工作的处理中。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涉及人际冲突的问题,如与领导、同事、群众的人际沟通困难,突发事件如公共危机、群体冲突、时间冲突,等等。(2)分析判断的基本思维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评估判断。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开端,也是问题解决的动力。分析问题这一阶段,关键在于找出解决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根据定义,分析问题主要指分析问题的原因及影响。评估判断这一阶段,就需要我们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性质、问题解决的一般规律及个人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案提出假定和设想,然后有指向、有选择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方案,并根据已掌握的科学原理、原则,对方案进行初步的论证,在确定其确有可行性之后,再进行下一步,执行方案。

3计划与控制能力

计划与控制能力是指能够根据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利用可支配的资源,设想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使工作按预想的进程和方向发展,以获得期望的结果的能力。根据大纲对计划与控制能力的解释,可以发现,计划与控制能力包含了计划能力和控制能力两个层面的意思:(1)计划即根据部门目标,预见未来的要求、机会和不利因素,对自己、他人、部门未来的行动进行规划和安排的工作过程。计划的起点是工作目标,计划要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制定;计划的内容是对自己、他人、部门未来的行动进行规划和安排,计划的依据是我们预见到的未来的要求、机会和不利因素。(2)控制是指按既定目标和标准对组织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纠正偏差,使工作能按原定计划进行,或适当调整计划以达预期目的。控制工作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反复发生的过程,其目的在于保证组织实际的活动及其成果同原定计划、预期目标相一致。这就要求我们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及时发现与计划中有出入的地方,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调整,使工作能够按照既定计划进行,保证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4沟通协调能力

沟通协调能力是指能够在管理工作中向有关人员征询意见,传递信息,施加影响,获得支持与配合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的工作技能。在上述对沟通协调能力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把握以下两个关键点:(1)沟通的对象,即管理工作中的有关人员。结合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来说,这里涉及的有关人员主要为领导、群众、同事等。(2)沟通的目的,即征询意见,传递信息,施加影响,最终获得支持与配合。而要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在沟通中就要注意以下几点:有全局观念、民主作风和协作意识;尊重他人,善于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一起工作;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建立和运用工作联系网络,有效运用各种沟通方式。

5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本单位工作需要撰写相关文书,准确和清晰地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根据这个定义要求,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文字表达能力主要体现在日常管理工作中的文稿撰写方面。结合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性质可知,管理工作的文稿主要包括行政公文及事务公文,其中,行政公文包括通知、公告、通告、报告、请示、意见、纪要、函等,事务公文包括计划、汇报、讲话稿、公开信、建议信、工作总结等。

二、试卷结构及题型

1试卷结构

根据最新大纲规定,《综合应用能力》试卷由三部分组成:(1)注意事项。(2)背景材料。(3)试题及作答要求,全部是主观性试题。

2常见题型

试题内容主要涉及事业单位具体岗位上的典型工作任务,如沟通协调、应急处理、联络通知、公文草拟等。本书将近年来的常考题型做了一定的分析比较,可归纳6种常见题型:(1)归纳概况题

在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中,观点归纳题主要考查分析判断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一般的考查形式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材料,归纳概括材料中争议性焦点、主要观点、主要问题及主要语段等。回答这类题目,不需要考生引申发挥,百分之百忠于材料是回答归纳概括题的根本。(2)综合分析题

综合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一般要求将给定材料中的社会现象或问题像剥洋葱那样条分缕析,分解为影响、现状、背景、原因等部分,再从这些部分出发到达最终的落脚点,即解决问题,提出对策。(3)提出对策题

提出对策能力,即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应试者借助自身的实践经验或生活体验,在对给定资料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和界定问题,作出评估或权衡,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措施。提出对策题是综合应用能力考试的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是对考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考查。应该注意的是,考生如果想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首先要弄清楚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然后针对原因分别提出有效的对策。(4)应急处理题

应急处理题主要是通过设置一种或者多种情境,并给考生设定一个具体的身份,要求其能够站在题中所设定身份的立场和角度,对突然发生的各种状况、问题及矛盾,能够立即做出反应并妥善解决。根据设置情境的不同,考生可以将应急处理题分为公共突发事件问题和工作突发事件问题。

①公共突发事件问题,就是以公共危机事件为命题背景,给考生设定一个具体的身份,假设其正在面临某个公共危机事件,问其将如何处理,从而考查考生面对公共危机事件时,能否冷静、妥善地化解危机。

②工作突发事件是以事业单位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为背景命题,设置各种意外突发状况,从而为考生解决问题设置不利因素,考生一般无法掌握工作结果的好坏,不能确保完成工作要求,因而会倍感压力。而命题者就是通过考生的作答考查考生的工作常识、工作能力以及基本素质等综合能力。(5)沟通协调题

主要考查沟通协调能力和计划与控制能力。在事业单位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中,沟通协调题通常表现为在开展某项工作或者组织某个活动的过程中,由于资源有限、工作安排有冲突等,导致工作或者活动面临困难和压力,需要考生协调解决当前的困境,将工作或活动继续进行下去。通常是通过设置各类工作情境考查考生实际的工作能力,尽管这些情境很多都是源于实际,但要比现实的情况简单得多。(6)公文写作题

公文写作主要是指事业单位中公文的拟写工作,对考生的公文写作能力等诸多能力进行了考查。公文写作题,可能是让考生写一篇公文,考查到的公文可能是通知、公告、通告、报告、请示、意见、纪要、函等法定公文,也可能是计划、汇报、讲话稿、公开信、建议信、工作总结等事务公文。

3与申论的异同点(1)相同点《综合应用能力》与《申论》试卷均由注意事项、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组成,形式相似。考查的模式都是要求考生通过认真阅读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并且将提取的信息通过深度分析、界定、归类、延伸等方式,整合为作答内容。(2)不同点

①素材选择不同《申论》选择的素材相对来说比较宏观、抽象,带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是当前相对的热议话题。《综合应用能力》选择的话题素材相对微观,比较接地气,是日常工作过程中常见的具体性事务。《申论》材料通常由政治理论、案例等多种材料组成,而《综合应用能力》的材料通常以背景交代、访谈性和案例材料为主,信息相对交错、凌乱。

②考查能力不同《申论》主要以材料加工能力为主,《综合应用能力》除了材料加工能力以外还需要、管理者角色所具备的实务操作能力。

③题型呈现不同《申论》以阅读理解类试题和写作题为主,《综合应用能力》除阅读理解类试题、写作题以外,还包含机关工作实务操作类试题,例如:会务安排、机关接待、突发事件处理等。

三、备考指南

1命题趋势

在综合应用能力备考中,只有对综合应用能力的全局做一个很好的把控,把握好命题趋势,才能使备考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近几年综合应用能力的命题有以下趋势:(1)主题微观化

随着综合应用能力考试难度的加大,考查的主题也越来越微观,侧重考查考生宏观把握问题和微观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近年考试材料可知,综合应用能力考试,越来越侧重于能力的考查,死背硬记时政热点、模板套路,是很难取得高分的,考生更多的是应静下心来,慢慢得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国计民生,关照现实,关注当下,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理性分析当前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2)材料案例化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来看,材料越来越以案例为主。案例的呈现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对考生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以后的综合应用能力学习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案例材料的解读和加工能力。应学会分析案例材料的共性和差异。通常来看,所有案例的共性一般即为文章的总论点,个别案例的共性一般可以用来当分论点,而材料中的案例,简单改写,就可以当做论据写在文章中。(3)命题碎片化

从题目数量来看,一般为几道主观大题,其中小题的命题多来自于某一则或某几则材料,大作文来自于对全篇材料的把握。小题只要能对给定资料做细致的加工和理解,采分点一般都能找出来。有些采分点直接摘录关键词即可,有些需要概括分析得出,有时还需从其他材料借词汇。(4)答案精准化《综合应用能力》的作答,越来越呈现出精准化的趋势。答案的精准化,一是体现在考生在呈现答案时,所提的对策、建议内容要具体,要有动作的发出者、要有行为的承受者;所分析的原因要符合逻辑。同时,还指答案内容的连贯性;而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则要以极强的信息提取能力为前提。在读案例式材料时可以采用主体分析法。经过仔细加工,材料中出现的主体会逐一呈现。考生在给出对策时,要将各类主体诉求依据轻重缓急角度一一解决;并且在提建议时要注意细节,保持对策的可行性。现在阅卷时通常都是按点给分,有采分点就会得相应的分数,没有就不得分,而且答案越来越精准,考生的答案必须与阅卷规则的采分点一致才能得分,否则不得分。所以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学会紧扣材料来答题,尽量在有限空间内多写采分点。题目都有采分点,而采分点来自材料,这就越来越体现出材料的重要性,只要对材料的驾驭能力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才有可能的高分,所以各位考生在综合应用能力备考的过程中,应牢固树立“材料为根”的意识,提高驾驭材料的能力。

2复习方略

为了让广大考生在考试中能够获得高分,本书总结了若干备考策略,谨供广大考生参考。(1)制订复习计划

本次大纲的发布距离考试的时间很短,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更好地进行备考是考生需要考虑的。考生可以根据自己工作、学习的紧张程度以及生活情况,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同时也要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复习的质量和效果。制订一个科学的复习计划是非常关键的。复习计划要有阶段性,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明确每一阶段的复习目标。通过这样的方式,考生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更科学、全面、严谨地进行备考。(2)注重知识储备

从近几年考试的变化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考试中对于岗位工作实际所需知识的考查越来越多。综合应用能力针对事业单位行政性、事务性和业务管理岗位招考,试题的背景材料倾向于实际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项工作任务、管理事务,对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考核比较明显。考生平时要注重对此类知识的积累,这样在考试中才不会措手不及。(3)掌握答题技巧

本次考试与以往考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主观题题型多样、难度较大,主观题的作答效果是考试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解答主观题时,除了平时对于时政热点、管理知识的积累之外,还要注重主观题的答题技巧,考生在作答时,要注重对材料的分析与解读,读懂材料是主观题取得高分的关键。此外,在作答时考生也要重视文字的书写,干净整洁的卷面同样是主观题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

第1章 归纳概括能力

一、考点精讲

(一)归纳概括能力概述

1归纳概括的概念(1)广义的“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是一种思维方法。归纳是指从一系列具体的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过程;概括是指运用一定的方法,抽取事物方方面面的本质属性,形成一定的条理的思维过程。综合来讲,归纳概括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把事物方方面面的本质属性进行归入、收拢,使之形成一定的条理。(2)《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中的“归纳概括”

在阅读过程中,归纳概括包括对一段信息的搜寻、筛选、转换、组合等环节。在《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中,归纳概括就是对给定材料的要点与关键的把握,也就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材料所透露的主要信息和其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归纳概括的原则《综合应用能力》题目一般是按点给分,每道题都有采分点,归纳概括题也是如此。因而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在力求全面的基础上做到突出重点、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做好归纳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点原则:(1)客观准确性原则

①概括材料时必须忠于原文,紧扣原文的主旨,不偏离主题,不凭个人主观臆断归纳原文没有的信息。但必须指出的是,概括又必须高于原文,对材料内容进一步深化,而不是简单地摘抄或照搬。同时,概括时要具有全面性,应包含所有的观点,特别是反面观点。

②角色定位要准确。概括材料时,要按照题目给定的角色来概括材料。(2)深刻性原则

深刻性原则要求调动创造性思维,在尊重原材料的基础上,避免就事论事,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要揭示事物本质或挖掘问题根源。(3)精炼性原则

在归纳概括材料时,要注意语言的简练。概括要点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定,因而,简明扼要是概括要点的语言要求。提纲挈领、删繁就简、避免使用长句是概括要点的一些基本方法。

3归纳概括的基本要领

归纳概括题型包括:归纳概括主要内容、主要问题、主要观点、主要情况。对于不同的题型,解题方法有所不同。(1)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①删繁就简法

一般来说,在给定的一组材料中,往往会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原因、结果等各种要素,对该组材料来说,人物和事件是核心,它们表达了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而时间、地点、原因、结果常为辅助性要素,它们对材料的主题常常起补充说明作用。因此,在概括材料内容时,考生应用精简的话语将主要内容抽象概括出来,去掉材料中的细枝末节,概括内容中的精髓。即在概括材料时要将人物和事件从材料中提取出来,而对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要素,可根据需要保留或删减,剔除其中具体的事例、数据、分析、描述等非主干成分,只留主干成分,随后整合主干,形成文笔流畅的缩写体。删繁就简法的关键是要把握给定材料的主干和脉络,分清主次。

②段落分层法《综合应用能力》考试的材料部分往往是几则材料讲述同一主题,对于这样的几则材料往往要将其归入同一层次,然后分别分析各层次的内容,进而归纳出整个材料的主要内容。(2)概括主要问题的方法

①升华法

升华法指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全文材料所反映的事实,然后通过事实,由表及里,提炼出材料所反映的深层含义,即材料的主题。《综合应用能力》考试所给定的材料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一根或几根主线,这些主线往往就是材料的中心思想,抓住了主线就基本上掌握了材料的中心思想。

②联想法

联想法主要用于阅读某些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的材料。通常给定资料提供的都是些带有典型性或启示意义的小事,目的在于让我们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少到多地联想和推理,让我们由部分推出整体,由局部推出全局,由小道理联想到大道理,而我们最终所推出的全局性大道理往往就是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

③寻根究底法

寻根究底法是把握事物本质的最有效办法,本质上属于因果分析法。俗话说“无因不成果”,意思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原因,找到了产生问题的原因,也就找到了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寻根究底法,就是在分析材料时,根据结果去探查原因,从原因入手,分析问题的本质。(3)概括主要观点的方法

主要是罗列法,即对给定材料中有关方面或人物的基本立场、倾向、观点进行分条综述并罗列。罗列法的关键在于牢记每一个不同的观点,避免同一个观点多次出现,同时也应避免混淆材料中某些近似的观点。(4)概括主要情况的方法

主要是要素法,即按照陈述或叙述的方式,根据事件发生的各个要素,譬如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在给定材料中找出对应的内容,并将其表述出来。要素法的关键在于要反应事物的原貌,在此基础上加以简练语言。

(二)归纳概括的策略

1抓住写作技巧和要求(1)概括材料、提炼主题

写“概述”时,应根据给定材料进行浓缩和挖掘,切忌进行简单的复述。由于归纳题篇幅空间的限制(一般要求在150~200字之间),在归纳写作中无需过渡句,尽量不用或少用虚词,避免进行啰嗦又无关紧要的阐述,只需直截了当、开门见山,用简单的句子概括全文主旨即可。(2)仔细审题

准确领会出题人的意图及考察的精神实质,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答题思路。分析历年真题,我们发现归纳概括题型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根据给定材料概括主要内容。

②根据给定材料概括主要问题。

③根据给定材料概括主要观点。

④根据给定材料概括主要情况。

另外,试题可能会从思维逻辑、语言文笔、写作文体、字数限制等方面提出一些技术性的要求。

2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反复思考

结合给定材料的特点和题目要求,由问题到形式逐一进行推敲琢磨,确保真正把握材料的主旨文意。要做到这点,关键在于在审读给定材料和题目要求之后,能够全面理解其内容实质和要求,能够准确无误地读懂材料内容和题目实质,未理解材料主旨和题意前切忌盲目动笔答题。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运用“头脑风暴法”来获取给定材料的具体内容。

①抓住给定材料,运用发散思维,不受约束地开阔思路,从多个角度迅速提取不同层面、不同性质和不同重要性的信息。

②分清主线、逻辑严密地将思维迅速聚焦到某一个或某几个具体的问题上,它们通常也是关键性问题。接着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由此涌现出很多“想法”,从而获得大量答题所需的思想材料。(2)把握所提问题及试题要求,在头脑中形成应答要则,把这些要则迅速形成文字,并由此对解答问题的信息展开搜索和汇集。抓住考试要求、题材特点和相应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角色,用严谨的态度审读和回应材料概括中揭示的主要内涵或解决材料概括中提出的主要问题,深入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提出建议,初步形成自己关于已发现问题的认识和见解,确保答案能够切题,并且在形式上符合规范。(3)以材料概括为基础,以所提问题为对象,用发散式的思维联系全部相关知识、经验,不断展开和迅速推进自己对于解决问题的深入思考,尽量在短时间内找到大量能够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问题对策及行文构思。(4)在分析问题和组织答案时,要运用平时所学所知、所闻所见、特别是所接触到的有关我国的政治经济常识,乃至中央的有关文件精神。考试不仅是检测应考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检测应考者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5)在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时,要始终目的明确,方向稳定,路径清晰。具体而言,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根据材料概括和确切的角色立场来敲定解决问题的基本角度和切入点,并迅速确定建议的基本倾向和主要打算,由此形成对策的主题。

②要在主题明确的基础上具体确定选材思考的具体角度、取向、重点和分寸。

③要依据角色要点来严谨地进行思维活动,同时以目的清楚、目标明确、管用有效、切实可行为标准,由此对来自“头脑风暴”的各种想法、思路、点子进行系统的筛选和审度,消除所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泛议、高调大话,挑选出更切实际、管用有效、操作性强的对策要点。

④对初步筛选出来的这些内容要点进行提炼优化、逻辑处理和表述安排,规整出一条条更有效、更精粹、更独特、彼此可以互补而不可替代的具体对策。

⑤形成一套具体的应对措施或下一步行动计划的腹稿。

总而言之,要对“头脑风暴法”中产生的大量内容进行精挑细选,去粗取精,突出重点,构成饱满完整的对策内容。

3主题突出,合理表述

理清给定材料所表述的内容之后,就要开始突出主题,组织文字表述了。此处关键是要根据所给定材料反映内容性质的不同,抓住事实主线脉络、问题实质及论述结合的特点,设计表述层次,行文顺序,可以按时间顺序归纳,也可以按不同的方面和层次归纳,还可以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性综述。无论用哪一种形式概述,都要将所给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给定材料反映的主题或者主要观点、主要内容等。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让自己的文字表述抓住阅卷老师的眼球,必须掌握以下几个要点:(1)充分理解题意

①字数限定:弹性限度只能在所规定字数的上下10%以内,过高或过低原则上都要扣分。

②表述方式:要求答案覆盖全文主要内容,但表述要求语句精炼,简明扼要,不冗长、不啰嗦。一般不直接引用具体事例或数字。

③范围限定:只能在给定材料中概括,不能跳出材料圈定的内容而随意发挥。

④轻重权衡:反映主要问题,即表述主要事实或观点。答题时不要拘泥于细枝末节,要统观全局,高瞻远瞩,从宏观的范围来把握主要问题。(2)了解答题步骤

①在阅读的过程中勾画出文中的主要词句。主要词句一般不包括具体事例或数字,也不包括阐述的具体内容。

②将勾画出的句子再进行分析,去除限定性的语句,只留下其主干部分。

③用通顺的语言把留下的语句组织起来,就是全文所反映的主要问题。(3)掌握答题方法

一个完整的答案主要应该包括三个部分:总括句+分述句+道理或问题句。

①总括句:总括句一般只有一句话,高度概括全文的主要问题。其中,主语是给定材料涉及的主要人物的信息。

②分述句:就是要把总括句中涉及的内容,分条列项地表达出来。

③道理句:就是针对前述的总括句及分述句中所引发的主要哲理,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三)归纳概括能力的提升

1“精读”(1)概念

精读是与泛读相对的一个概念,指深入细致地研读。精读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加强阅读理解能力,它是提升归纳概括能力的基础。因为只有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阅读和正确的理解,才能从中归纳概括出试题所要求的关键信息,这些信息对答题至关重要。(2)方法

①保持全局眼光

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善于综合分析,始终保持一种全局性眼光,不要被某些局部的次要信息所误导,深知统筹全局是精读材料的重要原则。

②抓住中心思想

一份《综合应用能力》试卷中,往往有多则材料,每则材料的侧重点可能各不相同,但必然有一个中心思想,这是所有材料的纲要所在,考生在阅读时候,只有抓住这个纲要,才不至于迷失在材料所提供的芜杂的信息陷阱中,才能始终高屋建瓴地把握材料的主要脉络走向以及其所反映的内在的主旨。这个主旨,往往就是出题人的命题意图,其价值取向就隐含其中。

2“深思”(1)概念

深思就是指在精读的基础上,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以达到揭示事物本质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目的。(2)方法

①透过现象看本质

材料提供的是林林总总的现象,反映的是形形色色的问题,有些只是浅层的,有些则是深层的,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时候,不要被表面的问题所困扰,必须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遇到复杂情形,多问“为什么”,力争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

②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辩证地看问题,就是要用联系、发展的观念来分析问题,还要一分为二地看待矛盾,分清矛盾的主次,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a.找出材料与材料之间内在的联系性,有些联系是直接的,有些则是间接的;有些是表面的,有些则是内在的。有时还要结合实际来把握材料,也就是找出材料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b.有些问题在同一则或几则材料中呈现出其发展态势,要理清这种发展的程度,以及背后影响这种程度的因素。

c.根据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观点,对某些问题要一分为二地来看待,抓住主流与总体趋势。

3“细索”(1)概念

细索是指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注意搜索一些关键词句,以期把握重要信息,并适当做一些总结。(2)方法

①标记要点,分清层次

一边阅读材料,一边标注要点,以各种符号对材料进行归类,这样做能大大提高阅读的效率,在组织答案时,也更容易查找有用的语言词汇。

②带着问题去阅读

考生在阅读材料之前,最好是先把问题浏览一遍,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目的性更强,问题意识更浓,在阅读的同时,也可以思考如何组织答案,这样做可以一举两得,既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答题的准确性。

4“简答”(1)概念

简答是在上述三个步骤的基础上按照试题字数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高效的写作训练,确保自己的写作内容凝练、全面、准确。(2)方法

①全面、准确并有针对性

严格模拟考试的环境、标准与方式,使自己充分置身于真实的考试情境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按照自己的逻辑理解与安排,尽可能的摆脱原文词句的影响,独立地组织措辞表述,从而完成自己的行文概括。这要求考生用精炼的言辞、看似简单的结构,将复杂的内容表述成文,使其变成一种实质是内容提要和问题靶子的书面概括。

②清晰、客观并有分寸感

将“细索”出来的重要内容、关键信息在思维层面进行深入加工,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条例清晰的内容提要或问题推理图;确保所做的归纳概括只有纯粹的客观信息点,不含任何自己的主要臆断、杂论。要紧接着思维层面的材料概括,及时进行表述训练,也就是在思维进行内容信息加工时,让思维能以简要的句式和辞藻、恰当的立场与分寸,考虑如何动笔将精粹的思维结果用文字表述出来,从而提高客观内容和主观思想的文字表达能力。

总之,平常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和串通式、一体化的综合练习,而不是进行单项训练。其实质就是要在进行阅读训练的同时进行内容概括、发现问题和关键信息提炼。同时还应将上述思维技巧、语言组织技巧在熟练的基础上稳定下来,转变为自己的思维习惯、答题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高超的归纳概括能力,才能在《综合应用能力》考试中信心十足,游刃有余,才能提高高超的应试能力。

(四)归纳概括的注意事项

1紧扣材料

归纳概括是从总体上总结给定资料内容的方法。只有透彻地理解资料,认清给定资料说明了什么,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表达了什么观点,才能真正做好归纳概括题。给定材料是归纳概括作答的最主要参照来源,作答时的内容都要从材料里找依据,不能脱离材料进行概括。

2语言表述要客观、精炼(1)所谓客观,就是在作答时不要添加个人的主观评论,这是归纳概括和其他题型的最大区别。归纳概括题作答时要有一说一,实事求是,不要妄加个人评论或者见解、判断等内容,语言描述时要尽量多方位、多角度、价值中立。(2)归纳概括题一般是有字数限制的,在作答时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的字数作答,超出要求字数,即使答案再全面、准确,也会给最终的成绩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作答时语言要精确、简洁、明了,直奔主题。近几年《综合应用能力》归纳概括题要求的字数越来越少,表明了对考生归纳概括能力要求的提高,考生要引起重视,不要觉得简单而掉以轻心。

3归纳要点不重不漏(1)“全面”包含两部分内容

①作答概括题时,要尽量多找要点,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述出来,如果所找的要点过多,但是作答字数有限不允许全部罗列,就要按照重要程度和与题目的相近程度来挑选要点;

②每条、每项的归纳概括要全面,归纳概括而非删减,重点要素必不可少,材料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不能有所遗漏。(2)“不重复”《综合应用能力》考试的材料部分往往是几则材料反映共同的内容,或者是围绕同一话题展开,对于这样的几则材料要能进行合并,做到不重复概括。

4答案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在作答归纳概括类题的时候,最好分条列项地把要点罗列出来,这样一目了然,阅卷老师比较容易寻找得分点,也增加印象分。条理分明就是所描述的内容要有步骤、有条理、层次分明、脉络清晰。这就要求在作答归纳概括类题时要有计划、分条项地写出答案。

(五)归纳概括的常见问题

在归纳概括的实践中,考生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下是专家阅卷过程发现的几类主要问题:

1.材料体系把握不够完整,特别是没有把握住材料中的内部联系,便匆匆下笔,显得随意草率;

2.部分考生对客观要点认识不够,在没有对给定材料形成正确认识的情况下便动笔,导致以偏概全、错漏残缺;

3.容易本末倒置,侧重于给定材料中的细枝末节而忽视关键要点,因而在答题时往往偏重于事实细节的描述而缺乏概括的意义;

4.有些考生习惯用形象的词语或者迂回的方式来进行表述,使概括变得拖沓冗长、缺乏质感;

5.容易受个人倾向和主观臆断的影响,慨然写出,答题不够客观、真实,丧失了大量有效信息和概括对象的原貌。归纳概括题作答时不能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而要对客观材料进行完整、准确的把握和客观的反映,应尽量使自己的答案都能在给定材料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信息点。

(六)归纳概括题的常见题型

随着《综合应用能力》考试的不断完善,其经历了由易到难的发展过程。归纳概括题的题型也日益丰富,种类日趋多样化,下面介绍历年真题中出现的几种较为常见的考试题型:

1概括内容、问题类

此类试题一般要求考生归纳概括几段材料或全部材料的主要内容或材料所反映的某些问题。【例】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括政府在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中需要着重解决哪些问题?

要求:准确,简洁,不超过150字。

2概括原因类

通常概括原因类题型要求考生概括给定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例】对于T县政府出台的规定,网友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请你对网友们的意见进行梳理,概括他们赞成和反对的主要理由。

要求:紧扣材料,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3概括意义、作用类

一般而言,概括意义类试题会要求考生对实施某一计划、制定某一法律法规、采取某种措施等的作用或意义进行概括。【例】根据给定资料,概述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方式及其作用。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准确、全面,不超过300字。

4概括经验、措施类

概括经验、措施类题是针对某一问题设问的,要求考生从其他地区或国家的经验、做法中概括出针对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或是总结出值得学习的成功做法或经验。【例】青县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许多方面都形成了宝贵的经验。请你根据给定资料,简要概括其在“激发群众的道德建设热情,形成浓厚的道德感召氛围”方面的成功经验。

要求:全面准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200字。

5反映情况、汇报提纲类

事实上,反映情况或回报提纲类试题也属于反映主要问题的题型,区别就在于前者提问方式上更加新颖。作答此类概括题时,既要概括出给定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或问题,又要注意答题的语言措辞,即突出这是呈送上级领导审阅的。【例】假如某街道办事处拟开展一次邻里节活动,此次活动的主题是增进邻里互信,请你为他们起草一份活动方案提纲。

要求:内容合理、针对性强、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

6概括词语含义类

通常,概括词语含义的试题的出题方式是从材料中摘取一个或几个词语,要求考生根据给定材料对词语含义进行解释。考生需要从材料反映的具体事件中将词语的含义抽象概括出来,这同样是一个归纳概括的过程。【例】根据“给定资料6”,试分别解释“存量土地”和“地荒”的含义。

7其他概括类题型

除了上述六种常见的题型外,还有一些令考生意想不到的的新题型,此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比较抽象或比较具体的问题的分析概括能力。比如,概括争议、观点、中心思想、表现形态、现状、特点、优势,甚至概括品质特征。不管考生之前有没有想到或涉猎过,都有可能考到。

此类试题在近年的考试中出现频率呈增加趋势,且形式越来越新颖、多样。常规固定的归纳概括题型比较容易作答,类似抽象概括内容的题型,由于与材料联系不够紧密,则显得比较难以下手,很多考生阅读题目要求后甚至不知道命题者要求自己作答的内容是什么,无法答题。如:【例1】请根据材料5和材料6,分析提炼出“网格化”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

要求:准确恰当、条理清晰、语言流畅。篇幅不超过300字。【例2】认真阅读给定资料,简要概括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过程中出现的几种主要争议。

要求:简洁,准确,200字以内。

(七)归纳概括题的作答准则

1角度准确原则

叙述的角度,有时间、空间、身份等,对于一则资料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概括,不过必须要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角度,这样才不至于偏题。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是为了选拔基层事务机关办事人员,所以叙述角度有其固定的特点。(1)从时间角度,归纳概括题模拟的情况是事业单位人员对已发生事情调研、总结以及工作汇报,有着一定的字数限制。(2)从地点角度,归纳概括题是模拟机关工作场景,因此要恪守机关行文的风格,包括客观、真实、简洁、明确等特点。(3)从身份角度,归纳概括题是模拟上下级关系,整理资料或是通报情况、汇报问题,因此行文要有礼节,有缘由,有事项。(4)从事件角度,归纳概括题是模拟汇报工作的具体事件,应试者需要把自己放入当时的场景,模拟具体要求进行分析。

其中,身份、角度很重要,也即作者以何种叙述的口吻、身份在文章中出现。只有按照题目给定的身份和角色,才能准确概括主要问题,恰当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应试者必须髙度重视,因为《综合应用能力》考查的问题大多属于与基层事务岗位相关的问题,角度的选取尤为重要。

2要素清晰原则(1)不管概括主要问题还是概括主要内容,都要涉及叙述的要素,只有把握好各个要素才能清楚地概括要点。(2)叙述要素包括: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等。

①人物和事件是叙述的核心,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有中心、有实体。在叙述中,他们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以忽略的。

②时间和地点是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环境和舞台,对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通常的叙述中要将时间、地点交代清楚,但有时根据情况也可以巧妙地省略。

③原因和结果是事件的起点,有了这两个要素,叙述才完整、交代才清晰。在这些要素中,交代时要简略,要突出其与人物、事件、中心联系的一面,而对于人物和事件,则要进行细致地叙述,因为这二者是叙述的核心、重点。

3详略得当原则(1)无论写哪种体裁的文章,如果没有主次,不讲详略,像记流水账,平均使用笔墨,就会失去吸引力。详略处理的标准:不同的题材、文体虽有所不同,但概而言之,都要根据所要表达的内容、主题的需要来叙述。(2)概括答题用词要规范,一般提倡多用描述性语言和陈述性语言,少用祈使句,不用评论句。用词规范还要求考生在作答时尽量减少口语性语言,尽量使用规范、平实的用词。(3)概括答题的用词要简洁,要高度概括,答题时反映材料的文字要既全面又高度浓缩,反映本质,视觉上让阅卷人员一目了然,不能出现表述不清或者啰嗦重复的问题。

4主旨突出原则(1)在概括时,要处处从表现中心主旨的角度来考虑如何选材、如何组材、如何叙述、如何确定繁简重点等,这已属于整篇文章的构思。(2)要构思好一段概括材料,应该学会如何运用线索来选择、组织、加工材料,怎样通过线索的穿插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纲举目张,更好地表达中心。

5逻辑清晰原则

概括答题要注意条理性,要求考生答题的逻辑要清晰、严密,层次要分明。无论概括要求的答题字数是多少,考生都要将概括的内容有条理、有次序地表述出来,同时要注意语言的通畅流利,让人读起来琅琅上口。

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一)【给定资料】

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诚信知理、与人为善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荣的优良传统。如今,中国正处于经济中高速持续发展的重要时期,物质财富的日渐丰富,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一定影响。为此,我们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升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营造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近来,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屡被曝光。如何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成为近年来全国“两会”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话题,他们从各自的角度给出建议。“书香社会”的提法“亮相”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代表Y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特别赞同。读书能让人的心静下来。要提升国人的文明素质,提升国人在海外的形象,倡导全民阅读十分必要。

Y说,现在的道德教育多是口号,人们不喜欢。用阅读潜移默化地熏陶国民,效果会更好。现在,大城市的图书馆不够多,中小城市和县城的图书馆更少,人们想读书,但没地方读。因此她建议各地多建一些图书馆。

全国人大代表W认为,今天到处都是“低头族”,他们看手机、刷微博、看微信,真正读书的人太少了。如果一个民族没有文化知识做支撑,将来无论做什么都会有局限性,厚度不够。

W说,她今年带来一个关于制定图书馆法的议案。欧美一些国家规定,社区方圆十公里之内一定要有一个图书馆,创造条件引导人们阅读。我们也应当营造这样的环境。大学里面有非常好的图书馆,应该让公众共享。

全国政协委员T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文明缺失等现象是存在的,但他相信情况会渐渐变好。很多人在国外看到同胞的不文明行为时,都会感到很难为情。一些人出国后的表现像暴发户,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甚至做出其他不文明的事。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国民在接受社会文明素养教育的同时,不断加强自身文明修养,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尤其要做好表率,起到示范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G建议,应当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擦亮国人“礼仪名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小、落细、落实上下功夫。

G指出,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不少违反传统礼仪规范的现象,如父慈子孝蜕化成纯金钱性的抚养和赡养义务,邻里和睦蜕化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家庭孤岛”,尊师爱生蜕化成合同式的知识供给等。一些优良的传统道德和礼俗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渐流失,如果没有全社会的重视和共同坚守,我们可能会进入物质丰盈,但精神贫瘠、文化缺失的状态。他建议,深入挖掘古代文明礼仪的精华,结合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的特点,归纳整理行业和地域礼俗,并编制礼仪教材,让文明礼仪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成为全社会的共同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全过程、渗透社会生活各方面,特别是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全国政协委员K说,在大学工作多年,他发现在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缺失,对家庭缺乏情感关怀等现象越来越突出。K认为,孝敬父母是最基础的道德教育。他建议,以大学生作为弘扬优秀孝文化的突破口,借鉴中国传统“孝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培养大学生的孝德之心、仁爱之心,在高校开设孝道教育的国学课程,将传统孝文化列入公选课内容,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同时,大力开展以“孝爱”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在言行中体现孝爱美德。

W认为,文化艺术发展和创新的根本,是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文件,要求学生从中学开始,都要具有音乐和美术的基础知识,这非常好。从孩子抓起,这对提升整个国民的文化素质是一个非常有力的举措。他引用了欧洲一位哲学家的话:“孩子出生后,要给他鲜花,让他视觉上看到美;给他音乐,让他听觉上建立音的概念。”W认为,这就是在体现素质教育。【问题】

阅读“给定资料”,概括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若干问题,及其所给出的具体建议。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不超过200字。【参考答案】(1)“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关注的问题

①不文明行为事件频发,道德素质低下;

②国民缺乏阅读,图书馆分布少,难以满足人们的阅读需求;

③优秀传统文化渐失,违反传统礼仪规范的现象不断涌现;

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家庭情感关怀缺乏。(2)给出的具体建议

①扩建、开放图书馆,倡导全民阅读;

②提升国民素养,领导干部、公众人物做好表率;

③整编礼仪教材,引导社会共同遵循文明礼仪;

④开设国学课程,开展美德教育,推行素质教育。(二)【给定资料】

某省T县长期存在着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的习俗,各种“随礼”已经成为很多百姓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鉴此,县政府在反“四风”整治行动中,出台了一个关于办酒席的规定:只有婚、丧、寿三类酒席可办;只有70周岁及以上老人可办寿酒;升学、满月等一律不办;办酒席须提前申请。此举立刻引发社会热议。下面是一些网友的网上留言:

网友1:我表示坚决支持。不明所以的人,你只有到当地去看看,才会了解真实的情况。我们那一带,农村普通家庭孩子考上个普通的初中,都要摆“学酒”,村民都要“随礼”。一年算下来开销不少。

网友2:用行政命令来移风易俗,说明要么当地风俗已经影响正常社会秩序了,要么当地政府部门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一刀切”了。这样的政策不是庸政就是懒政。

网友3:人家办酒席说是家族聚会,怎么管?这个规定合法么?公民没有办酒席的权利?约束公职人员公款酒席是对的,老百姓为什么跟着被整顿?没理由啊!

网友4:说明当地的请客送礼风气已经逼得好多人没法过日子了!党委政府可以规定共产党员和公职人员办酒席的种类,同时严格限制礼金数量,违者从重处理并进行曝光。这样也许可以引导社会风气好转。

网友5:这规定太过了,老百姓爱什么时候办寿宴,办多大规模、只要不影响公共利益,自己说了算!

网友6:纯化民风需要做的不是这些,而是清朗的环境、公平的感受、真挚的和睦、真实的情愫,总之是要一个真实的世界,而不是虚假。

网友7:地方官员反应过度,法律意识淡薄。

网友8:有些地方弄了很多办酒的事,完全是乱来的,就是因为办酒方想利用这个时节聚点钱财,搞得整个社会、家族、周围的人都乱套了。在人情社会中,不送也不可能。如果严重,国家必须要行政管制。有些地方就是瞎搞。你有个啥不特别重要的事,告诉你自己家人几个就行了,弄得像个大事一样宣传,恶俗行为!

网友9:有些地方必须要管,一些好的习俗要保留,但消极影响大、影响周围百姓的事,一定要管。国家要管干部,也要刹住百姓中的不良摆酒行为。

网友10:办寿宴是人民群众的自由,“一刀切”的规定,看似平等,看似可以减少腐败滋生,却是以牺牲自由为代价。这里面是不是有个公权侵犯私权的问题啊?

网友11:官员绝对要管住,民间也需要移风易俗。办宴不是问题,随礼之风太过恶劣。官风好了,民风才能好起来。

网友12:你们这些唱反调的人都是只懂点法律和政策的人,你不是普通老百姓,你无法体会他们生存的艰难,你们说的看似很有道理,又讲法又讲理的,但没有结合实际就啥都不是。在有些地区,这样的政策必须出台,而且早就已经等不及了。地方政府了解民情,站在百姓的立场,出台这样好的政策,好样的。

网友13:这说明这些官员工作太清闲了,该管的不管,不该管的乱插手。移风易俗应当靠宣传教育工作和思想工作,不应当强迫命令。这些当官的不愿做艰苦的思想工作,想用一纸命令来改变社会风气,不但让人感到你为官霸道,而且说明你是个懒官、庸官。

网友14:应该说这个规定是有积极意义的,是一个因地制宜、移风易俗的规定。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弄出五花八门的点子,目的就是敛财,当地百姓不胜其扰。T县地方政府的干预是合适的,能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应该支持。

网友15:矫枉必须过正!坚决支持!扭转社会不良风气需要政府牵头!单纯依靠民间的潜移默化纠正则力度不够,而且需要的时间太长了。

网友16:要我说,矫枉不能过正!群众想啥时候办就啥时候办,否则是不是管的太宽了?人家花自己的钱,碍着你什么事儿?官员就不同了,因为有个示范效应问题。

网友17:有的地方有的人把办酒席当成聚财的一种手段,有的人被迫效仿,逐渐形成歪风,让百姓苦不堪言,现在应该趁反“四风”的时机,刹住这股办酒席聚财的歪风。

网友18:正常的风俗习惯地方政府不可能出台规定加以限制。婚丧嫁娶时,亲友坐下吃顿饭也不能在此范围。

网友19:规定全体公民办酒席时严禁收礼金不就好了?设立个举报制度,礼金的20%作为举报奖金,就当交个税吧,大家说可行不?【问题】

对于T县政府出台的规定,网友们有的赞成,有的反对。请你对网友们的意见进行梳理,概括他们赞成和反对的主要理由。

要求:紧扣材料,全面准确,条理清晰。不超过300字。【参考答案】(1)赞成的理由

①“随礼”存在聚财敛财现象,增加百姓经济负担,影响百姓生活,该规定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站在百姓立场解决百姓困扰。

②大操大办是社会不良风气,民间需要移风易俗,该规定有助于发挥正确导向,引导社会风气好转。

③抵制社会不良风气需要政府牵头,单靠民间力度不够且时间长。(2)反对的理由

①不合法不合理,存在公权侵犯私权的问题,牺牲百姓自由,是官员法律意识淡薄和庸政、懒政的表现。

②犯了“一刀切”的错误,矫枉过正,党员干部因其有示范效应限制,但不应限制百姓正常的风俗习惯。

③方式不当。禁止大操大办不能靠行政命令,应当靠宣传教育工作、思想工作,需改变方式,如禁收礼金、设立举报制度和举报奖金等。(三)【给定资料】“沃森先生,请立即过来,我需要帮助!”这是1876年3月10日电话发明人亚历山大.贝尔通过电话成功传出的第一句话,电话诞生了,人类通讯史从此掀开了一个全新的篇章。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刹那所说的名言“对个人来说,这只是一小步;对人类来说,这是迈出一大步”,牢牢铭记在地球人的心上。1969年7月20日,全世界5亿电视观众都看到了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宇宙飞船降落在月球上的历史瞬间。登月是人类航天科技的一大进步,正如登月者塞尔南所说:“在月球遥望地球,我看不到任何过节,我觉得地球就是一个整体。我的整个思想也就开阔了。”

1969年,互联网的雏形在美国出现。上世纪70年代初,实验人员首次在实验网络上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这标志着互联网开始与通讯相结合。到了90年代,互联网开始转为商业用途。1995年网络发展迎来第一个高潮,这一年被称为互联网年。

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讲过:“将来人类的知识将会大大增长,今天我们想不到的新发明将会屡屡出现,我有时候几乎后悔我自己出生过早,以致不能知道将要出现的新事物。”他的话说得不错,如果让一个1900年的发明家想象今天的世界,他也许能想象出宇宙飞船、深海潜艇,但对核能、计算机、互联网、基因工程绝对一无所知。现在,知识爆炸给人类带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乐观,有位作家这样写道:“我真诚地相信,我们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知识时代,没有任何事物我们不了解”,“只要是人能想到的事,总有人能做到。”20世纪科技的发展使这句话越来越像真理。20世纪是科学技术空前辉煌的世纪,人类创造了历史上最为巨大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韩非子·五蠹》中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意思是社会变化了,一切事情也要随着变化,世事变迁,情况因世事不同而有异,而措施也就应适应于当前情况,人类技术在每一历史阶段的迅速发展。正是因应“世异”的结果,从而也对人类社会生活和制度建设等诸多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创新是社会关系发展变革的无知技术力量。新的生产力的获得,将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并由此引起生产关系的改变,进而引起社会关系的改变。“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随着一旦已经发生的,表现为工艺革命的生产力革命,还实现着生产关系的革命”。野蛮时代发明的动物驯养技术,不仅为人类提供了较为稳定的食物来源和较丰富的剩余食物,而且为人类开始摆脱从自然界“掠夺式”获取食物提供了现实可能,成为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火药、指南针等发明对瓦解封建制度起了革命性的作用,宣告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指出,机械发明及其带来的生产方式的转变,不仅能简化和削弱劳动强度,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社会必要活动时间,这样,人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个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时间以及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也会越多,从而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一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减少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随着技术创新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物质文明成果不断丰富。人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逐渐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从而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坚定的物质基础。

可见,技术创新不仅______________,同时______________,因而______________。【问题】

请在给定资料的三处横线上各填一句话,使该资料的结论语义连贯完整。

要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