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戎马半生歌:人民艺术家阎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18:59:17

点击下载

作者:《半生戎马半生歌:人民艺术家阎肃》编写组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半生戎马半生歌:人民艺术家阎肃

半生戎马半生歌:人民艺术家阎肃试读:

阎肃小传

阎公肃者,冀中保定人,人民艺术家,空军一老兵。少长明理,始读革命之书,思进步之义,二上朝鲜战场,坚定爱党强军报国梦。三十而立著《江姐》,《党的女儿》续宏篇,丹心一片向阳开。走边关爱蓝天,上雪域踏冰河,唯兵心不负,独军装难舍,耄耋之年,意气风发,论风花雪月,抒道义铁肩。从艺六十五载,淡泊名利修厚德,博学兼蓄成大家,百台晚会酿精品,千余佳作传九州。艺术常青树,精神不老松,谐称八零后,潮头唱大风,赞曰:红心向党、追梦筑梦、德艺双馨文艺战士。(作者:周笃文,中国诗词学会副会长)

阎肃生活照。

1964年,毛主席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江姐》后亲切接见阎肃等剧组演员。第三排左四为阎肃。(资料图片)

2015年2月10日,中宣部部长刘奇葆看望阎肃。(郭幸福 摄)

2010年3月,总政李继耐主任和阎肃亲切交谈。(郭幸福 摄)

青年时期的阎肃。

阎肃在家中进行创作。(郭幸福 摄)

2007年3月,阎肃(右)在空军蓝天剧院主持蓝天四季音乐会。(郭幸福 摄)

创作室三老三中合影。(郭幸福 摄)

阎肃和基层战士在一起。(郭幸福 摄)

阎肃和第五代江姐在一起。(郭幸福 摄)

2008年6月1日,阎肃和蓝天幼儿艺术团小演员十二“生肖”在一起。(郭幸福 摄)

2009年6月18日,阎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体验生活。(郭幸福 摄)

2012年11月20日,《江姐》获得文化部第二届保留剧目大奖。(郭幸福 摄)

2010年7月25日,在庆祝空政文工团建团60周年系列演出中,阎肃与《军营男子汉》的作曲姜春阳一起演唱《军营男子汉》。(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江姐》演出结束后,阎肃与演员、创作组成员一起座谈。右一为作曲家羊鸣。(郭幸福 摄)

阎肃在央视《回声嘹亮》演唱会上。(郭幸福 摄)

2010年5月9日,阎肃80岁生日全家合影。(郭幸福 摄)

2015年5月9日,阎肃85岁生日在家门口和老伴合影。(郭幸福 摄)

2015年5月9日,文工团团员在阎肃家祝贺阎肃生日。(郭幸福 摄)

刘云山:学习阎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文艺工作者

阎肃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看望报告团成员,代表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阎肃同志表示敬意,向阎肃同志家属表示慰问。他强调,文艺工作者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阎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坚定信仰、植根生活、崇德修身,走好正确的人生之路、艺术之路,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文艺工作者。

阎肃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他始终坚定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参与策划许多重大文艺活动,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云山在看望时说,阎肃同志是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他60多年勇攀艺术高峰,80多岁依然奋斗在文艺工作第一线,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为人做事,都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不愧为文艺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刘云山说,文艺工作者应该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艺术之路,阎肃同志以丰富的人生经历和艺术实践,作出了很好的回答。向阎肃同志学习,就应当丹心向阳,走党指引的光明之路,坚定理想、不忘初心,把对党的忠诚融入文艺创作,满腔热情地为信仰而歌;就应当植根生活,走与人民结合之路,用心走基层,用情搞创作,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更好地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就应当崇德修身,走德艺双馨之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艺品与人品相统一,潜心创作实践、力戒浮华浮躁,以实际行动弘扬真善美、增添正能量。

刘云山强调,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文化的力量、文艺的力量,需要更多阎肃式的优秀文艺工作者。新闻媒体要多报道文艺界先进人物的感人事迹,用他们的思想情操、精神境界、艺术态度引领和感召更多的人。文艺工作者要增强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向先进典型学习,向时代楷模看齐,多做塑魂铸魂、鼓舞士气的工作,抒写切合时代脉搏的文艺篇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奇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许其亮和中央军委委员张阳、马晓天一同看望。

报告会由中宣部、文化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举办,首都文艺工作者代表、驻京部队官兵代表等约750人参加。5位报告团成员的深情讲述,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会场不时响起热烈掌声。(2015年12月24日新华社电)

中宣部发布“时代楷模”阎肃事迹

中共中央宣传部11月29日在中央电视台向全社会公开发布“时代楷模”阎肃的先进事迹。

阎肃是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从艺65年来,他始终坚定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崇高使命,把真诚为民为兵服务作为价值追求,创作了《江姐》《党的女儿》《长征颂》《红旗颂》《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感染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以80多岁高龄追梦筑梦,辛勤创作,参与策划多场重大文艺活动,为讴歌主旋律、汇聚正能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一段时间以来,阎肃的事迹经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和文艺工作者一致认为,在阎肃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对党忠诚、服务人民的坚定信念,讴歌时代、铸就精品的责任担当,勇立潮头、追求卓越的奋斗激情,艺德高尚、淡泊名利的人格风范,他不愧为红心向党、追梦筑梦、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文艺工作者纷纷表示,要以阎肃同志为榜样,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庄严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做有修为、有作为、有担当的文艺工作者,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时代楷模”发布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现场发布了阎肃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时代楷模”阎肃的表彰决定》,播放了反映他先进事迹的短片,展示了中国楹联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创作的反映他先进事迹的楹联、诗词和小传,向阎肃的亲属颁发了“时代楷模”纪念章和荣誉证书,大学生代表现场发表了感言。中宣部、总政治部、空军的有关负责同志参加。(2015年11月29日新华社电)上篇 一片丹心向阳开火,未尽的歌

◎张玉清 张严平 张汨汨“人类最伟大的武器就是他熊熊燃烧着的灵魂。”

阎肃,就是一个有着这样燃烧的灵魂的生命。

他用燃烧去追寻光明,他用燃烧去传递热力。

在风云激荡的大时代里,他将生命汇成一团熊熊的烈火,他把岁月谱成一首未尽的长歌。星 火

阎肃的名字,与歌剧《江姐》紧紧相连。

1962年,小说《红岩》问世,身在空政文工团创作室的阎肃被深深吸引。《红岩》的故事,发生在阎肃再熟悉不过的重庆。从7岁逃难到山城,阎肃在这里度过了整个青少年时期,罢课、游行、闹学潮……像江姐一样,他的许多老师、学长都是地下党员。曾给阎肃讲解《共产党宣言》的语文老师赵晶片,就倒在了敌人的枪下;教阎肃唱《松花江上》的师姐,也血染校场口——在山城最黑暗的日子里,无数年轻的共产党人向着光明前仆后继,慷慨赴死。为了中国光辉灿烂的未来,他们就像一支支燃烧的火把,撕破无际的夜幕,汇成照亮整个天宇的熊熊烈焰,哪怕自己化为灰烬……

没有任务,但是阎肃无法按捺住内心的创作渴望——一定要把江姐搬上歌剧舞台。

他心中的这团火,已经烧了太久。此时,仿佛奔涌的熔岩找到了爆发的山口。在一间不足9平方米的小屋里,他趴在床头奋笔疾书,探亲18天,足不出户。新婚的妻子每天把买好的饭菜轻轻放在桌角,轻轻走出宿舍……“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剧本一气呵成,那不仅仅是唱词,更是阎肃累积30多年的崇敬与深情。

歌剧《江姐》在全国掀起红色旋风。《红梅赞》《绣红旗》《春蚕到死丝不断》……一曲曲广为流传的歌剧选段,使江姐这一美丽不朽的人物成为中国百姓家喻户晓、钦敬爱戴的偶像。从1964年9月起,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演257场。几乎全国的剧团都在排《江姐》,仅在上海,就有6个剧团在同一时段同城演出。电台里放的是《江姐》,暖瓶上印的是“江姐”,连理发店大门上也写着“本店专理江姐发式”。江姐的红毛衣、长围巾,成了那个年代里姑娘们最流行的打扮。

一部《江姐》,激发了阎肃更高的创作激情。他一发而不可收,《红灯照》《忆娘》《胶东三菊》《飞姑娘》……40多年来,一部又一部剧作在阎肃笔下喷薄而出。剧中所咏唱的,都是像江姐那样丹心向阳、光彩夺目的中华儿女。

2008年,影响了几代人的《江姐》第五次复排上演。国家大剧院所有戏票在20分钟内一抢而空,剧院又增加了80元的站票,同样一瞬间被抢空……穿越时空,“江姐”这颗璀璨的明星丝毫没有褪色。新一代的《江姐》,一样地场场爆满,一样地掌声如雷,一样地台上台下泪光相映,歌声相和。

2015年12月10日,阎肃作品音乐会在北京举行,三代江姐扮演者在音乐会上一同演唱《红梅赞》。(新华社发 郭幸福 摄)

忘我奉献,追寻光明,这是时代永恒的主题。开掘这些最珍贵的精神宝藏,化作最优美的华章,阎肃沿着这条光明之路义无反顾,一路向前。

1991年,阎肃担纲创作歌剧《党的女儿》。

其时,国际风云变幻。而在世界东方,迎来70岁生日的中国共产党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坚定前行。

此前,剧本已创作了11稿,均未获得通过。阎肃是在“最后关头”“临危受命”的。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61岁的阎肃再次凝聚能量。三天一场戏,他写一场,交给作曲家们谱一场,演职人员排一场……18天,整部6场歌剧又是一气呵成!

阎肃要用手中的笔来回答:革命的火种为何能冲过一重又一重滔天浊浪,照耀在世界东方?浓云惨雾中,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擎起熊熊火把,迎来胜利的曙光?

深情的歌声仿佛跨越时空,唱进了新征程上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的心窝里:“你看那天边有颗闪亮的星星,关山飞跃一路洒下光明,咱们就跟着他的脚步走,走过黑夜是黎明……”

这部作品成为中国民族歌剧史上又一部经典。在广西柳州,《党的女儿》在一个剧院连续加演18场,观众们买不到票就在走廊上加座,不少观众一家三代人一起观看。许多党员说,《党的女儿》是一曲中国共产党人的正气歌,是一堂撼人心魄的生动党课。

歌声,点燃时代,照亮时代,穿越时代。烽火

阎肃最爱这样介绍自己:“我是部队文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23岁参军,85岁的阎肃是全军兵龄最长的老兵之一。超过一个甲子的军旅生涯里,他以笔为枪,用一个士兵的激情,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1958年,阎肃下部队体验生活,一待就是一年多。他跟着老兵们打背包、跑拉练,跟着炊事班养猪、种菜,跟着机务队拧螺丝、上机油,和飞行员、机务兵们成了“掏心掏肺”的朋友。

一个傍晚,放飞训练的战机陆续归航,只有他所在机务小组的飞机迟迟未归,全组人眼巴巴地望着晚霞尽头的那片天,没人走动和说话。看着战友们那渴盼的眼神,阎肃心中一动:我们的心都在天上,我们都爱这蓝天!

——他心中的情感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出口:“我爱祖国的蓝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白云为我铺大道,东风送我飞向前……”

2009年6月18日,阎肃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高唱《我爱祖国的蓝天》。(郭幸福 摄)

这是阎肃“兵歌”的成名作。短短几行,写尽了飞行的英姿与潇洒,写尽了空军指战员的信念与豪情。今天,这首歌仍然是强大的中国空军的象征与经典。

62年,阎肃走遍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北国雪山、南国雨林的一座座军营。他喜欢跟官兵们聊天:说笑话,讲故事,吹牛皮,聊得高兴了“手舞足蹈”,玩得高兴了“诡计多端”。战士们待他像爷爷,久了,更像个知心的大朋友,有什么心里话,都爱跟他讲,敢跟他讲。

那还是在1987年,阎肃到空军某师采风座谈,听到最多的竟是一句抱怨——

当时,社会上流行“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说法。官兵们委屈:上车让座、抢险救灾时我们是“最可爱的人”,可为啥一到平日里,就成了“傻大兵”?

阎肃心中震动,他深知这些可爱的战士——他们或者学历出众,或者家境富足,日常便装里也有皮夹克、牛仔裤,业余生活中也会弹吉他、唱摇滚……他们赶时髦、有梦想,同时也肯奉献、懂担当。这样一批优秀的小伙子舍弃了一切优裕来接受摔打、从军报国,他们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他要写一首歌,弘扬新时代官兵们的风采:“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想去打仗,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我才扛起了枪;失掉多少发财的机会丢掉许多梦想,扔掉一堆时髦的打扮换来这套军装……”

好歌就像长翅膀,《军营男子汉》没多久就飞遍了全军。空军蓝,海军白,陆军绿,有军营的地方就有《军营男子汉》。官兵们唱得腰杆笔挺,唱得扬眉吐气。

阎肃名气越来越大,上门求歌的人也越来越多。

曾有一家公司出价50万元请阎肃写一首歌。

阎肃回绝:“最近实在很忙。”

商家说:“50万不够,您尽管加价。”

阎肃摇摇头:“真不是因为钱,真的没时间。”

他的时间去哪儿了?曾有人盘点阎肃一生1000多部(首)作品,三分之二都是军旅题材。这还不算他给无数部队写了无数首团歌、师歌、军歌——基层官兵的请求,他从不推托。

那是2002年,阎肃到一个航材仓库慰问,跟大伙儿越聊越热乎,官兵们拉着他的手,请他写首“库歌”。

山沟沟里一个一百多人的小仓库,有什么可写?阎肃却慨然应允:没有你们深山里的坚守,战鹰翅膀接不上、航油喝不饱,哪有展翅?怎能凯旋?“金山的风,吹拂着我们美丽营院巍巍的雪松;青潭的月,照耀着我们亲手建设绿色的军营……”

这也许是阎肃作品中“传播面”最小的一首歌曲了,却已在这所小小的仓库里传唱了13年。战士们说:没想到我们这么小的单位,竟请得动阎老这样的“大腕”。

阎肃眼中,创作只有题材不同,没有分量轻重。再小的螺钉,也是战斗堡垒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甚至,越是边缘和角落里,越掩藏着夺目的光彩。

一次部队夜间训练,有位飞行员的妻子随口说了一句:“夜航,你们看不见的,我能听见。”

轻轻的话,落在阎肃的心上:飞行员的家属人称“望天族”,只要丈夫起飞,她们的心就悬在天上。然而,“爱他,就要爱他向往的蓝天”,当战鹰叱咤九天的时候,她们用无悔而无边的柔情与天上的他心心相印。

阎肃的笔,轻柔地落下:“清凉寂静的月色里,是谁在长空吹玉笛?……拨动我心绪,揉进我惊讶,我知道那是你……”

他的笔下,机务兵、导弹兵、雷达兵、空降兵……几乎写遍了空军各个兵种,每个岗位都有独特的光彩,都有常人看不见的厚重情怀。

就这样年复一年,多少人唱着《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大,多少人唱着《长城长》参军,多少人唱着《连队里过大年》迎送着一轮轮寒来暑往,唱着《打赢歌》在训练场、演习场上流血流汗……战士们唱着他的歌,身板越来越挺,而他自己的背却越来越驼。

年岁渐高,腿脚不听使唤,进野战厕所蹲都蹲不下去。年轻人下部队不想带他,他急了:“我还没老呢!拎个坐便器,哪儿都能去!”

说走就走,从不含糊。2014年春节期间,他又一次来到了江西某航空兵师,给官兵们“拜大年”,这时,他已84岁高龄。薪火

在壮阔的时代大潮中,个人的音符一旦融入时代的旋律,将迸发出时代所赋予的不竭灵感与熠熠光辉。《敢问路在何方》简谱。

1984年,《西游记》剧组找上门来,请阎肃写首主题歌,他答应得痛快:“这有何难!猴么,我4岁就知道猴!”

当天晚上铺开纸,落笔就是四句:“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

写到这里,卡住了。往下怎么接?阎肃穿双棉拖鞋,踢踏踢踏,从客厅踱到卧室,又从卧室踱回客厅,一踱就是两个星期。

儿子都不耐烦了:“干什么呀,瞧瞧地毯都给走出条道儿来了!”

真的!回头一看,薄薄的地毯让他走出了一道浅浅的白印。鲁迅的那篇《故乡》闪了出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电光火石间,一句画龙点睛的话就跳了出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一句敲定,全盘皆活。随着电视剧《西游记》的播出,它红遍了全国。“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觉得它有说不尽的余味,唱的是唐僧师徒四人的韧劲,更是国人勇于探索、敢于追求的创劲。“路在脚下”,就此成为一个时代的格言。

他内心燃烧着一团火,时刻渴望着与这个大时代的碰撞,迸发出更大的激情。

阎肃的家中有整整一面墙的书架,全部塞得满满当当。易卜生的戏剧,“李杜”的诗选,托尔斯泰的小说,甚至民国时期的“三六九画报”……“万卷藏书”,是阎肃最为得意的财富,“我这人,杂食,吃嘛都香。”

除了看书,他还爱看戏。年轻时,他一到休息日就往戏园子跑,且胃口同样的“杂”:京剧、昆曲、川剧、清音、越剧、单双簧、评弹、梆子……哪个剧种有什么绝活,有什么精彩段落,他如数家珍。

他还爱看报。年轻时在图书馆看,后来就在家里看——他家订了十几份报纸,报箱都比别人家的大一倍。最愁苦是出差回来,家里报纸攒成山,他“点灯熬油”也要看完。

他总说:“我是站在巨人肩膀上——”

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前门情思大碗茶》)——“这哪儿是我的,这是老舍的呀!”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长城长》)——“这哪儿是我的,这是李贺、王昌龄的呀。”

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雾里看花》)——“这是川剧《水漫金山》啊。”

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唱脸谱》)——“这是逛戏园子的‘副产品’啊!”

……

无数摄影家抓拍过阎肃沉思的样子:或闭目,或皱眉,或撅嘴,或托腮,或茫然抱肩,或抵墙面壁……人们觉得“有戏”极了,“抓人”极了。阎肃却不以为然:“你只看见我在‘想’了,可要是肚子里没货,想破头也没用啊!”

集纳灵晖,传播薪火,这是心血的燃烧,是生命的历练。炬火

不久前,一条因疏忽导致的“逝世”消息,让病床上的阎肃再次陷入舆论的喧嚣。各大网站先是集体转发,又是争相辟谣……

儿子阎宇那天接到了上百个电话,收到两三百条短信,看着昏迷中父亲那张安详的脸——如果父亲知道了这事,会是什么反应?“那肯定是哈哈大笑:这叫什么呀?这有什么呀!”

在他洒满光辉的路上,一切都是那么通透。于他,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传递的火炬,哪怕蜡炬成灰,不息的火焰依然将传给下一代的人们……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的创排工作中,阎肃担任首席策划、首席顾问。

这是他近30年来承担的无数大型晚会中的一场。从《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到《小平您好》《八一军旗红》《复兴之路》,还有21届春晚,26届双拥晚会……阎肃“招之能战”,担任总体设计、策划、撰稿,同时进行歌曲创作。

高强度的工作持续了近6个月,他跟着“儿孙辈”的同行们一起熬夜、吃盒饭,有时实在太累,他就趁间隙拼几张椅子打个盹,“20分钟后又是一条好汉”。

86岁的老搭档、作曲家姜春阳听说了,忍不住给阎肃打电话:老伙计,悠着点,别太累了!

电话里,阎肃回了四个字:“我还得干!”

他还唱了起来:“一阵阵春风一阵阵歌……”这是两位老人50多年前的合作,歌名,叫《我爱这战斗的生活》。

他一直在战斗,战斗在一条漫长的艺术战线上。

晚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9月3日晚,《胜利与和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上演,并通过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乃至世界观众直播呈现。

9月14日晚上,阎肃7点多回到家,还饿着肚子。

老伴说:“给你热点饭吃。”

阎肃说:“左腿没劲儿。”

当晚,他被送进了医院。9月29日,阎肃陷入深度昏迷……

在他清醒的时候,阎宇曾问了这么一句:“老爸,您自个儿还有什么想办的事没有?”“呣……没有。”“怎么可能?——我才活了您一半的年纪,就攒了一大堆想办的事儿了!”“真没有!……我这辈子啊,好像没什么自己的事,全是组织的事。”

乍一听,阎宇觉得父亲“挺可怜”,再一想,他觉得老人“很幸福”。

一个人,一辈子,胸中这赫赫的火焰,能够汇入一个光明的时代,获得最尽情地燃烧,最蓬勃地喷发,他该是无限欣慰的了。

燃烧,是这位85岁老人的心魂;火,是他一生未尽的歌……(2015年11月25日新华网)“普通一兵”阎肃

◎黄 维 陈 苑 唐 平 李 岩“奶奶,您说阎肃爷爷这次能挺过去吗?”今年上初二的小龙因为从小爱看《西游记》,对那首片尾曲《敢问路在何方》更是情有独钟,因此对老艺术家阎肃并不陌生。从《红梅赞》《我爱祖国的蓝天》,到《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剧作家、词作家阎肃的作品早已超越时代,成为永恒的经典。

2015年9月11日,阎肃做客人民网。(陈苑 摄)

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这位“80后”文艺老兵新解强军文化的“风花雪月”,至今让人记忆犹新:“那风是‘铁马秋风’,那花是‘战地黄花’”,他下部队当兵一年多,与机械师、飞行员成为好朋友,谱写了心有灵犀的共鸣之作《我爱祖国的蓝天》;“那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他一路走过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玉门关,用脚步丈量巍巍长城,用心感悟戍边人的如山坚守,饱含热泪创作了《长城长》。65年艺术生涯,“一片丹心向阳开”,这是阎老成名作《红梅赞》中的点睛之笔,更是他人生信念和奋斗实践的生动写照。

今年9月11日,阎老曾做客人民网访谈,畅谈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和艺术人生。近日,人民文化特别采访了阎老的亲人、搭档、好友及学生,通过他们的真情讲述,还原这位老人低调朴实、勤奋好学、平易近人、古道热肠、童心未泯的真实一面。艺术恩师“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

躬身为桥,挺身为梯。阎肃如同一棵深深扎根于艺术土壤中的大树,用自己枝繁叶茂的身躯,为后辈们遮风挡雨。

上世纪90年代初,初出茅庐的青年歌手杭天琪,凭借一首由阎肃为她量声打造的《前门情思大碗茶》,红遍了大江南北。杭天琪告诉人民网,自己第一次看到歌词,就眼前一亮,“词里面传达出的地道老北京味儿,让我这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立马热血沸腾了起来”。最让杭天琪难忘的是,当年阎老在录音棚里对她细致入微地指导,“他教我演唱时要带着戏曲的韵味,深抠每一处细节,甚至细致到每个小腔调该如何处理”。

著名歌唱家蔡国庆与阎肃亦师亦友,“老爷子是我非常热爱的一位艺术大家,我们俩是真正的忘年交。”谈起阎肃,蔡国庆很自然地唱起了那首老爷子给他创作的《北京的桥》,“卢沟桥的狮子呀最奇呀怪,你就数哇数哇数哇,怎么就数不过来……”1990年元宵晚会,蔡国庆因此歌走红。在20多年演艺生涯中,《北京的桥》一直是蔡国庆的必选曲目,这也让阎肃非常感动,“国庆啊,这首歌你唱了20多年,老爷子给你点赞。”

阎肃对文艺新人的无私扶持以及他对艺术传承的使命感,让青年歌手王铮亮感慨颇深。2014年的一档音乐节目中,王铮亮演唱了《喀秋莎》与《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两首歌,作为嘉宾的阎肃听完后的认真点评,让王铮亮受益良多:“有些革命歌曲不适合做太大的改编,像《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首歌,要质朴地唱。因为这些经典曲目在中国人心里已经打下了很深的烙印,改编节奏反差太大,反而无法透彻地表达原曲的精神”。

阎肃就像一盏温暖的灯,为无数后辈照亮前方的艺术道路,正如他在歌词中所写的:“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普通一兵“从来没感觉‘万众瞩目’,我就是个普通当兵的。”

在阎肃心里,自己从来都不是个名人,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文艺工作者,一名空军老兵。

一件薄外套,一双黑布鞋,做客人民网当天,阎肃的衣着朴素一如平常。那天,恰巧也是人民网员工“乔迁”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大厦的日子,搬家的同事和工人来来往往,阎老边往里走边给大伙让路,对迎面而来的人,他会笑着主动打招呼,“您好!”有不少人认出了他,纷纷围过来要求合影,阎老爽快地“哈哈”大笑,来者不拒。当记者拿出相机时,阎老却突然摆手道,“等等!”说罢便脱掉外套,细心整理好里面的蓝色军装,热情地招呼大家过来,“来来来,拍吧”。

2010年5月9日,阎肃80岁生日,阎肃和儿子阎宇合影。(郭幸福 摄)

种地的、卖菜的、站岗的、扫地的……阎老朋友多,人缘好,都源于他对所有人那份发自内心的尊重。“我尊重一切劳动者,这份尊重换来的也是人家对我的尊重。职业是没有高低贵贱的,干什么都能干出学问来。”在访谈中,阎肃认真地说。“我从来没想过要当个什么‘家’,我就是一个‘者’,一个文艺工作者”,阎老对荣誉看得很淡。儿子阎宇和记者聊起,今年11月29日,中宣部授予阎肃“时代楷模”的称号,自己替卧病在床的父亲领回荣誉证书的那一刻,让他想起了5年前的一幕。当时,父亲也是受到表彰,阎宇特地赶回家祝贺,一进门,屋里却静悄悄的,老爷子和往日一样,一个人坐在书桌前看书,凝神而专注。阎宇好奇地问:“您老获得这么高的荣誉没庆祝一下?”阎肃回过头,顿了下说:“一辈子低调惯了,这么宣传我有点不习惯。主要我也没干什么。”5年前父亲坐在书桌前的背影和如今躺在病床上的身影重叠在了一起,阎宇有些心疼地感慨,“我厚道的老爸啊”。“从来没感觉‘万众瞩目’,我就是个普通当兵的”,阎肃如是说,亦如是践行。有股钻劲“我是个一辈子随遇而学的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与阎肃合作过的人,对他的评价都众口一词。

用朋友的话说,阎肃是个“杂家”,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个一辈子随遇而学的人”。在部队里,拉过大幕、做过剧务、说过相声、当过导演……阎肃几乎是个“全能”。活到老学到老,阎肃坦言,自己心里始终有个目标,“干什么活我都想把它干好。好到什么程度?好到离了我不成。”

从学工商管理的“外行”,到著名的剧作家、词作家,一切成就都源于阎肃的勤奋积累。“年轻时,唐诗宋词我都是一首一首的背,川剧的唱词,我也是一本一本背下来的”,阎肃得意地说起,《雾里看花》这首歌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川剧,“‘慧眼’这个词就是我从川剧里面‘偷’来的,如果不是‘痴迷’川剧,我肯定写不出来”。

才思敏捷,文如泉涌,阎肃游走在传统诗词与流行文化之间,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曾与阎肃合作过《故乡是北京》《唱脸谱》《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作品的空政文工团创作室一级作曲家姚明,谈起这位老搭档,钦佩之情溢于言表:阎老的作品绝不拘泥于一种风格,既有“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此类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唱段,也有“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这样朴实无华的大白话一样的句子,“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阎老都占了”。

博闻强记,知古通今,阎肃是众多青年歌手心中当之无愧的“偶像”。青年歌手平安对记者形容,阎肃就是“一座活图书馆”、“一间活曲库”:“无论是民歌还是流行音乐,阎老都能把歌曲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而且讲得很清楚”。“他身上最突出的还是那股钻劲儿”,说起阎肃身上的优点,老伴李文辉特别有感触,“老阎是把学习当日子过的人,有时看着他每天伏案苦读的样儿,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负重前行的骆驼。”时尚老头“我怕我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我老想和时代同步”。

从革命年代走来,编过样板戏的阎肃对流行文化却毫不排斥,还可以说是个“时尚老头”。很多跟阎老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爱听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他还喜欢李宇春并自称“老玉米”,他创作的《雾里看花》《北京的桥》也充满了时尚元素。

2010年,阎肃在中央财经大学和大学生艺术团的同学们在一起。(郭幸福 摄)“我怕我跟不上飞速发展的时代列车,我老想和时代同步”,阎肃在人民网访谈中还透露,自己会想方设法去“捕捉”网络流行语言,所以,“点赞”、“吐槽”之类的网络新词会经常从他嘴里“蹦”出来。为了和时代接轨,阎肃还特别喜欢跟年轻人交朋友,“我喜欢和他们交心,一交流,我就能获得很多创作灵感”。“《江南style》《小苹果》……阎老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