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病传奇——百则名医医案助您走进针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19:44:59

点击下载

作者:刘颖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针灸治病传奇——百则名医医案助您走进针灸

针灸治病传奇——百则名医医案助您走进针灸试读:

前言

针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劳动人民和古代医家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中产生的,在中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并且已经走向世界。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针灸之所以数千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欢迎,是与它的适应证广,疗效显著,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特点分不开的,是一种适宜普及的技术。

适应证广:研究结果显示,针灸治疗适用于内科、外(骨、皮肤)科、妇科、儿科、传染科、五官科等临床各科约500种疾病;仅本书就辑录了古代医家治疗的疾病达133类,共计355个医案。

疗效显著:针灸不但治病广泛,而且效果显著。它对许多疾病如头痛、牙痛、胃痛、扭伤、小儿惊风等有“立竿见影”之效,本书有许多故事都展现了针灸的神奇疗效,如“大敦治疗疝气之疼痛晕厥”案等。根据研究,针灸对100多种疾病的效果显著,尤其对头痛、三叉神经痛、腰腿痛、关节痛、中风、面瘫等疾病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其他疗法。

操作简便:针灸的许多技术操作简便,容易学习。只要患者掌握了要领,有些小病读者可以在家自己动手治疗。有些年老体衰、久病多病者学会了针灸养生保健的方法,可以增强体质,减少发病,以提高生活质量,延年益寿。

安全经济:首先,针灸疗法属于绿色疗法。提到绿色,人们就会想到环保、无毒、健康、无副作用等,而针灸疗法恰恰与这些概念相吻合,合理地运用针灸疗法“祛病而不伤正”,即可以治疗疾病又没有副作用,完全不必像服用药物那样,顾虑很多的毒副作用。其次,针灸的操作大多数是安全的,在本书中会明确地告知读者哪些方法可以施用,哪些方法不能效仿。第三,本书介绍的许多方法只要一些针具、消毒用品和一些艾绒或艾条就可以,所需花费很少。因此说针灸疗法安全经济。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养生保健意识逐步增强,防病祛病需求日益增加,于是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到了我们的国粹针灸上。但是大多数的针灸专业书籍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过于精深费解,而一些养生节目对针灸知识的介绍又难于全面。人们想运用针灸防病治病,却苦于对疾病知之甚少,也没有简便途径获取适用的知识和方法。造成有些人不能准确地掌握针灸知识,在临床收治的患者中,针灸应用不当或错误的现象很普遍;另外还有些针灸治疗效果很好的疾病,公众的认知度不高,使得患者不能得到及时的、恰当的救治。

本书以古代医家的医案为素材,将之编辑整理成故事。通过故事解读医案中深奥难懂的内容;结合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将医案的概括性记述续写为一段完整的患病及诊治过程;根据医案特点附有“启示”介绍相关的知识,249个启示中涵盖了经络腧穴知识、中西医疾病概念、简便有效疗法、疾病发展变化、生活起居调护等内容,这些“启示”语言通俗,浅显易懂。读者通过医案故事可以增加对针灸的认知、熟悉针灸历史、了解古人智慧、普及疾病常识、掌握针灸方法,从而获取养生保健知识,居家自疗方法,使针灸更好地为人类生命健康提供保障。本书另一个宗旨就是传播中医文化,让更多读者知道我们的国粹——针灸疗法,进而促进中医针灸这一宝贵历史文化遗产在民间的传承和发展。

本书适用于热爱针灸的非专业人士,故事带您走进针灸,运用针灸,传播针灸;也适用于中医院校学生、初中级针灸医师。医案可以扩充知识,丰富视野,是各类人士运用针灸时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除了参看《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针灸聚英》等古籍外,更多地参看了田丛豁老师的《古代针灸医案释案》和李复峰老师的《历代针灸名家医案选注》,在此特向两位老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另外,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编写中谬误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并在此深表谢意。刘 颖2014年7月 于北京第一章 内科医案第一节 头身肢体疾病一、头痛【医案1】

予少刻苦,年逾壮则脑冷。或饮酒过多,则脑疼如破。后因灸此穴,非特脑不复冷,他日酒醉,脑亦不疼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故事

宋代名医王执中年轻时学习非常刻苦,经常秉烛夜读,日积月累,到了三十多岁时,开始出现头痛,经常感觉脑袋冷痛,即使是夏天,也非常怕见凉风。有时候喝酒,稍微喝多一些,就感到头痛剧烈,像是要炸开似的。王执中也试过服药,虽然有所缓解,但就是除不了根。后来尝试用艾灸治疗,灸囟会穴,慢慢地头痛怕风症状逐渐减轻,又灸了一段时间后越发见效了,非但脑袋冷痛消失,即使喝醉酒的时候,脑袋也没有再疼过。【医案2】

有士人患脑热疼,甚则自床投下,以脑拄地,或得冷水粗得,而疼终不已。服诸药不效,人教灸囟会而愈。热疼且可灸,况冷疼乎?凡脑痛、脑旋、脑泻,先宜灸囟会,而强间等穴,盖其次也。(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故事

有个文人也患上了头痛病,经常发作,头痛每次发作皆是发热胀痛,休息稍稍缓解,严重的时候疼痛难忍,从床上翻滚下来,甚至会用头向地上撞击。有时用冰冷的水冷敷自己的头,会觉得舒服点,疾病迁延很多年,疼痛始终没有治愈。奔波各地遍访医家,服药无数却始终无明显疗效。终于有一天,在访医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人,告诉他用艾条灸囟会穴,病就会痊愈。反正也没有其他的好办法,文人就按高人说的去做了。头痛确实是有好转,这让他看到了希望,既然方法也简单,花费也少,就经常灸。没有想到,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头痛竟彻底好了。王执中从这个病案中总结出来:热证头痛都可以用灸法,更何况寒证头痛呢?此后凡是遇到头痛眩晕或鼻流浊涕不止者,都要先灸囟会穴,而强间等其他治疗头痛的穴位都不如囟会重要。

启示:头痛灸囟会医案1和2均是艾灸囟会治疗头痛的案例。囟会的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处。囟会灸:可以采用艾条,点燃一端后用手举于头顶囟会处温灸。艾条距离皮肤3~5cm,感觉温和无灼痛即可。操作时应注意如下事项:①囟会处因为有头发密布,一只手将头发分开并固定。灸本穴不要让艾条的火接触到头发。②及时掸掉艾条上烧完的灰烬,以免灰烬落下伤及皮肤。③感觉过热时可以上下移动艾条,但是注意艾条移动动作轻柔,速度不要过快,以免震动造成火星掉落,灼伤局部或烧焦头发。【医案3】

菑川王病,召臣意诊脉,曰:蹶上,为重头痛,身热,使人烦懑。臣意即以寒水拊其头,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病得之沐发未干而卧。(司马迁《史记》)

故事

在汉朝时期,菑川王总是忙于政事,一刻不得闲暇。一天沐浴完后,头发还未晾干,就在疲倦中入睡了。醒来后开始头痛,以前额为主,并感到头部昏昏沉沉的,浑身发热,整个人特别烦躁,召淳于意过来诊脉治疗。淳于意根据病史判断这次发病跟大王湿着头发睡觉有很大关系,导致“蹶上”的病症,湿气盛,所以头痛沉重,湿气蕴而生热,热气盛,所以身体发热,并且感到心烦。所以淳于意用凉水拍他的额头,刺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内庭),以泻热邪,病很快就好了。

启示:阳明之热选内庭从本案叙述可以看出,菑川王所患头痛应该是湿热所致,并且头痛部位应该以前额为主。在针灸治疗选穴的时候,有一大类腧穴具有清热的作用,用于治疗热证,这就是荥穴。具体到本案,则选择了足阳明胃经的荥穴——内庭。内庭的位置:在足背第2、3足趾间缝纹端。除了治疗阳明经头痛(前额部),还可以用内庭穴治疗胃火亢盛引起的牙龈肿痛、咽喉肿痛、发热、急慢性胃肠炎等。【医案4】

东垣曰:先师洁古病苦头痛,发时两颊青黄、眩晕、目不欲开、懒言、身体沉、兀兀欲吐。此厥阴、太阴合病,名曰风痰。灸侠溪,服局方玉壶丸愈。(高武《针灸聚英》)

故事

东垣先生讲过一个关于他的老师张洁古先生的病案。洁古先生曾经患过头痛,头痛一发作的时候就两颊部发青黄,头开始犯晕,视物旋转,眼睛都不敢睁开来,话也懒得说,身体很沉重,整个人昏昏沉沉,恶心却又吐不出来。这种情况是厥阴、太阴两经合病——风痰阻络。要祛风化痰以治病原。所以灸侠溪穴(在足背外侧,第4、5足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息风潜阳,再配合服用化痰息风的玉壶丸,这样治疗了一段时间后,洁古先生的头痛就完全治愈了。【医案5】

娄全善治一老妇人,头病岁久不已,因视其手足,有血络皆紫黑,遂用三棱针尽刺出其血,如墨汁者数盏。后视其受病之经刺之,而得全愈。即《经》所谓大痹为恶,及头痛久痹不去身,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是也。(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故事

娄全善大夫有这样一个验案:有一位老年妇女,患头痛很多年了,每每痛起来就像是针扎一样难受,多方医治都没有治好。娄全善观察老太太,发现她的面色晦黯,手足的血络是紫黑的,分明是有瘀血的表现。于是选用三棱针刺瘀黑的血络,放出了好多血,这些血液颜色就像是墨汁一样。之后根据她头痛所属的经络用针刺,这样治疗后头痛就痊愈了。《黄帝内经》就曾经告诉我们,头痛或比较严重的其他部位疼痛,或常年不愈的痹证等,应该要检查病人的血络,如果有瘀血阻滞的,就应该要放出瘀血,这样疾病才能得到治疗。

启示:头痛治疗审病因中医治疗头痛是要讲求辨证的,以上五个医案分别向我们讲述了头痛的五种不同情况,第一个是因寒而痛,第二个因热而痛,均可以灸囟会;第三个因湿热而痛,取足阳明胃经之穴;第四个因痰而痛,风痰上扰清窍,取侠溪息风通络;第五个因瘀而痛,配合放血疗法以除瘀。头痛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有外感风寒邪气、体质亏虚、七情太过、过度劳累、外伤等原因。一般新患的头痛多是感受邪气的实证,长久的头痛多是虚证。如果头部疼痛有明显的分区,那我们可以根据经脉走行,来分经治疗。如前额头痛属阳明经,两侧头痛属少阳经,头顶痛属厥阴经,后脑勺痛属太阳经,通常前额痛以胃气有热居多,两侧头痛和头顶痛多与心情不好有关,后头痛多是受风寒。头痛患者可以参照上述医案对号入座,看看您是属于哪种头痛,再采用相应的措施以帮助缓解头痛。二、腰痛【医案1】

舍弟腰疼,出入甚艰,予用火针微微频刺肾俞,则履如故,初不灸也。屡有人腰背伛偻,来觅点灸,予意其是筋病使然,为点阳陵泉,令归灸即愈。筋会阳陵泉也。然则腰疼又不可专泥肾俞,不灸其它穴也。(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故事

王执中是南宋时期的一位名医,他对针灸的研究颇深,所著的《针灸资生经》是我国针灸学的一部重要著作。有一段时间他的弟弟患了腰痛,痛得特别厉害,进出走路都很困难。他用火针疗法,在他弟弟的肾俞穴部位轻轻地频繁点刺。治疗后他弟弟走路又可以像从前一样自如。最初,王执中治疗腰痛的时候并没有使用灸法。但之后很多次,有人因为腰背疼痛,严重的病人疼得直不起腰来,去找王执中做灸法。王执中认为,腰痛这个病是属于筋的病,于是为他们点出阳陵泉穴的位置,让他们回去自己施灸。果然,那些人在灸过阳陵泉后,腰痛很快都好了。阳陵泉是针灸腧穴中的一个特定穴,在膝关节外侧,腓骨小头的前下缘,是“筋会”,顾名思义,它对于与筋有关的病症有特定的疗效。由此可见治疗腰痛也不能拘泥于肾俞一个穴,而不再选取其他穴位治疗。【医案2】

有妇人久病而腰甚疼,腰眼忌灸。医以针置火中令热,谬刺痛处,初不深入,既而疼止,则知火不负人之尤信云。(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故事

王执中曾经治疗过一个妇人。这个妇人原本已经病了很长时间,某一日突然出现腰部剧烈疼痛的症状。这是在久病肾气不足的基础上,又感受了寒邪的结果,常规应使用灸法治疗,但是王执中认为腰眼部位不宜施灸。于是他采用了这样的方法:把普通的毫针针尖放在火上烤,等针尖发红时取出针刺,并且不在疼痛处下针,而是针在妇人腰部疼痛部位的对侧,并且浅刺即出。经治疗,很快妇人腰痛的程度就明显减轻了。由此可知,还是应该相信“火”的温热之性在治疗这种寒凝血瘀所致的腰痛病症中的疗效不会让人失望。【医案3】

壬戌岁,吏部许敬庵公,寓灵济宫,患腰痛之甚。同乡董龙山公推予视之。诊其脉,尺部沉数有力。然男子尺脉固宜沉实,但带数有力,是湿热所致,有余之疾也。医作不足治之,则非矣。性畏针,遂以手指于肾俞穴行补泻之法,痛稍减,空心再与除湿行气之剂,一服而安。公曰:手法代针,已觉痛减,仍可再服渗利之药乎?予曰:针能劫病,公性畏针,故不得已。而用手指之法,岂能驱除其病根,不过暂减其痛而已。若欲全可,须针肾俞穴。今既不针,是用渗利之剂也。岂不闻前贤云:腰乃肾之府,一身之大关节。脉沉数者,多是湿热壅滞,须宜渗利之,不可用补剂。今人不分虚实。一概误用,多致缠绵,痛疼不休。大抵喜补恶攻,人之恒情也。邪湿去而新血生,此非攻中有补存焉者乎?(杨继洲《针灸大成》)

故事

杨继洲是明代著名的针灸医家,他总结了明以前的各种针灸著作的内容,写成《针灸大成》一书,成为明代以后一部流传最为广泛的针灸著作。明嘉靖四十一年,吏部有一位许敬庵大人,家住在灵济宫。有一次,他腰部剧烈疼痛,他的同乡董龙山先生便推荐杨继洲去给他看病。杨继洲在给他诊脉的时候,察觉到许大人的尺脉沉数有力。男子的尺脉固然可见沉实之象,但同时兼见脉数而有力,这是体内有湿热邪气的表现,这说明许大人的腰痛病性为实。之前给许大人看病的大夫一见是腰痛病,全都当作肾气不足来治,这样看来这治疗思路是不对的。原本杨继洲想给许大人扎针,但大人怕针怕得厉害,于是杨继洲改用手指代替针灸针,刺激他的肾俞穴(在背部,平第2腰椎,正中旁开1.5寸处),并施以手法达到补泻的作用。经治疗,许大人的腰痛略有减轻。后来杨继洲又让许大人空腹服下一剂除湿行气的汤药。服过药,腰痛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许大人问杨继洲:“你用手指代替针灸针给我治疗的时候,我就已经觉得疼痛减轻了,为什么还需要再服淡渗利湿的汤药呢?”杨继洲回答说:“常规的针刺方法是可以达到驱除邪气作用的。但大人生性怕针,我才不得已用手指点穴代替针刺治疗。但这种方法,怎么能够解除大人腰痛的病根呢,只不过是暂时缓解疼痛而已。如果想要完全治愈,仍旧是需要针刺肾俞穴的。只是现在既然已经决定不用针刺的方法,就必须配合用淡渗利湿的中药。大人难道没有听先贤说过:腰是肾之府,相当于全身最重要的一个关节。大人脉象沉数,多是因为湿热邪气壅滞于内所致,这时候应当用渗利的方法给湿邪以出路,而不能用补益的药来治疗。现在的大夫见腰痛一症也不分病性的虚实,都投以补药,这全都是误用药物的表现,最终会导致病程缠绵难愈,腰痛绵延不休。”

杨继洲认为,喜补恶攻的确是人之常情,但让湿热邪气得去而新血由此得生,这从根本上说其实是通过攻伐之法达到补益的功效。

启示:腰痛简便疗法医案1中介绍了灸法。灸法可以分为艾灸和其他灸法。艾灸最常用,具体又可以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和温灸器灸。其中,艾条灸是最简单的一种。艾条灸可以做温和灸,即将艾条一端点燃后对准相应穴位进行熏烤,以保持局部皮肤温热能耐受的温度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分钟。也可以做雀啄灸,即将点燃的一端在施灸部位上,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地活动。还可以做回旋灸,即点燃端与皮肤距离固定,但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地做灸法。通常温和灸用在慢性病上,后两种灸用在急性病上。医案3中介绍了指针疗法。指针是以手指按压或爪切某些穴位,代替针刺治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突发性病症,如虚脱、中暑、癔病及多种痛症(如胃痉挛、胆囊炎、胆石症、软组织急性损伤等)。亦可用于一些内伤外感杂病的治疗。指针最常用在体穴上,如针对性地刺激阿是穴,也可用在其他穴位如耳穴上。指针操作,一般有四种方法:切压法、点叩法、捏掐法、揉搓法。指针疗法简单方便,不需要额外的工具,非常适合紧急情况及在家日常保健中使用。【医案4】

张子和女僮,冬间自途来,面赤如火,至隐阳病腰胯大痛,里急后重,痛则见鬼神。张曰:此少阳经也,在身侧为相火。使服舟车丸、通经散,泻至数盆,病犹未瘥。人皆怪之,以为有祟。张大怒曰:驴鬼也!复令服调胃承气汤二两,加牵牛头末二两,同煎。服之大下数十行,约一二缶方舍其杖策。但发渴,恣其饮水、西瓜、梨、柿等。张曰:凡治火,莫若冰水,天地之至阴也。约饮水一二桶,犹觉微痛,乃刺其阳陵穴,以伸其滞,足少阳胆经之穴也。自是方宁。女僮自言,此病每一岁须泻五七次,今年不曾泻,故如是也。常仲明悟其言,以身有湿病,故一岁亦泻十余行,病始已。此可与智者言,难与愚者论也。(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故事

张子和是金代的大医学家,为金元时期四大医家之一,是擅长用泻下药治病的代表人物。有一年冬天,张子和和女僮一起赶路。一路上舟车劳顿,女僮渐渐面色发红,后来面红如火。到达隐阳的时候女僮已经觉得腰胯部位疼得难以忍受了,并且还伴有里急后重。疼得最厉害的时候,她觉得自己恍惚间看见了鬼神现身。张子和跟女僮说:“你这个腰胯部的疼痛,根据经脉走行于腰部和侧面的胯部,位置上属于少阳经,是相火内动引起的疼痛。”张子和给女僮找来舟车丸和通经散吃。吃过之后女僮就开始跑茅房,来来回回好几次,泻了有几大盆的量。这样大泻过后,女僮的腰痛症状还是没完全好。周围人看到这种情况都觉得很奇怪,这么有名的医生给你看病,还用了这么猛烈的治疗方法,正常来说什么严重的病都该好了啊。你这个一定不是普通的病,一定是有妖魔鬼怪害着你呢!这样的传言传到了张子和的耳朵里,他听到后非常生气,大声回斥道:“你们真是无知,病就是病,药效够了疾病就会好,哪里会有什么妖魔鬼怪附身,都是你们自己的胡扯!”接着,张子和又让女僮服用调胃承气汤。那汤剂本身二两,又加入牵牛头末二两,共同煎煮成一剂汤药。女僮服下这服药,又继续泻下了几十次。这前前后后总共泻了大约一大水缸的量,终于能丢开扶杖,自己走路。只是大泻过后,女僮很明显地觉得渴。张子和跟她说:“你尽情地喝水或是吃水果吧,像是西瓜、梨、柿子那些,都尽量吃。你还可以喝冰水,那是天地至阴之物,治疗热伤津液的病症再没有比它更好的药了。”最后女僮大约喝了一两桶的冰水,才觉得止渴。但是她仍旧觉得腰胯部还有轻微的疼痛。于是张子和给他做了针刺治疗。张子和选取足少阳经的阳陵泉穴(位置见医案1),即所谓的“筋会”,针刺这个穴可以有伸展拘挛经筋的作用。针刺过后,女僮果然觉得腰胯部变舒服了。事后女僮自己说:“其实我因为这个病,每年都必须用泻下法治疗5~7次,但是今年还没治过,所以才变得像这次这么严重。”张子和的学生常仲明听说了师傅的这一个验案,有所领悟。因为他自己就有体内湿气重的问题,于是他每年也用泻下十余次的方法来给自己治疗,最终湿气得以去除,身体轻松许多。

但是这种泻下的治疗方法,古代曾经盛行,现代病人断不可自己贸然使用,一定需要医生的指导。

启示:腰痛求因腰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没有年龄的特异性,有时可伴有下肢的疼痛不适。腰肌劳损,腰部扭伤及腰椎间盘病变等均可见到腰痛的症状。腰痛可有许多不同的分型:医案2中介绍了寒邪侵袭的腰痛。所谓“寒者热之”,是针灸治疗大法之一。感受寒邪的腰痛,应当用有温热效果的方法去治疗,如火针,或是灸法。火针因其操作过程的复杂,不宜在家自己做。但是灸法操作起来还是比较方便的。医案3、4介绍了湿邪浸淫导致的腰痛。湿邪可以与寒邪相结合变为寒湿邪气,也可以与热邪相结合变为湿热邪气。治疗时应当在培补肾气的基础上注意祛湿,如此既扶正又祛邪,能使腰痛病症恢复得更彻底。如医案3中,先用点按肾俞的方法达到扶助正气、疏通经络的效果,又用淡渗利湿的中药祛除湿邪,使邪去病退。当然,正虚与邪盛也是有偏颇的。如医案3中以正虚为主,而医案4就以邪盛为主。具体应当辨证分析后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医案5】

一老人腰脚痛,不能行步,令灸关元三百壮,更服金液丹,强健如前。(窦材《扁鹊心书》)

故事

窦材是宋代的一个医家。有一次有一个老人腰腿疼得厉害,影响走路,去找窦材给他看病。窦材让老人灸关元穴(腹部正中,肚脐下3寸),灸三百壮,并且配合服用金液丹。经治疗,老人腰腿疼的病症消除了,他又能像从前一样行走自如,并且脚步强健。

启示:腰痛选穴医案1中介绍了两个治疗腰痛的常用穴位。首先是肾俞。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故腰痛常常责之于肾气不足。肾俞是肾气聚集在背部的背俞穴,在补益肾气上有很好的作用。其次是阳陵泉。阳陵泉是“筋会”,即所有筋脉运转不利出现的疼痛、肌肉萎缩、运动不利的病症都可以通过阳陵泉去治疗。腰痛时通常会出现腰部前屈或后伸的障碍及疼痛,此时针刺阳陵泉是个很好的选择。本案介绍了关元穴治疗腰痛。老年人出现腰腿痛,通常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出现元气衰退,骨质不再强盛所致。此时,灸关元穴有很好的培补元气,强健筋骨的作用。【医案6】

吴孚先治君端之腰痛异常,从目内眦进药而愈。或问之曰:是乃睛明穴也,在目内眦红肉中,其脉行足太阳,经于腰背,下应足少阴,通于心。腹腰背之痛,以睛明进药,良有奇验。古来神圣有从耳进药者,病愈而耳聋,针之则愈矣。(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故事

名医吴孚先给君端治疗腰痛,用的是从目内眦给药的方法,之后君端腰痛的问题解决了。于是有人来请教他这样治疗的道理,他说:“其实我取的是睛明穴,这个穴在目内眦的红肉中。这个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而这条经恰好通行于腰背部,而且这条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联系,中医常说‘腰为肾之府’。一般来说,腹部和腰背部的疼痛,若从睛明穴给药,会有特别好的效果。自古以来的医家还有从耳给药的,但是别的病治好了,耳朵却聋了,这种情况用针刺的方法可以治好耳聋。”

启示:腰痛治在远端本案提示我们,治疗腰痛时,除了可以选用局部的穴位外,还可循经在远端取穴,如本案取睛明、医案1取阳陵泉治疗腰痛,均体现了远端选穴原则。腰部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而睛明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腰痛取睛明也符合《内经》“病在下者高取之”的原则。本案中选用睛明穴,但不是通过针刺,而是通过外用给药。由此我们知道,腰痛症状除了直接进行针刺艾灸等治疗方法外,还可以用外用药来进行治疗。但是在本医案最后一句,除了告知我们可以通过耳部外用药治疗疾病外,还提示了这种疗法可能带来的副作用——耳聋。由此推断眼部外用药治疗腰痛不能保证没有副作用。尽管这种继发性的耳聋能够针刺治愈,我们还是要尽量避免造成继发疾病,相对来说采用针刺睛明就要安全多了,但是不建议患者自己在家用此法治疗,患者可用委中作为远端取穴,自针艾灸均很安全。三、肩背臂痛【医案1】

隋鲁州刺史库狄嵚苦风患,手不得引弓,诸医莫能疗。甄权谓曰:但将弓箭向垛,一针可射也。针其肩髃一穴,应时即射。(刘昫等《旧唐书》)

故事

隋朝曾有一任鲁州刺史,名叫库狄嵚。有一次,正碰上大风天,刺史大人出外回来后就感到右肩疼痛,右臂活动时肩痛加重,肩关节活动受限,尤其在想拉弓射箭的时候,完全使不上劲。看了很多大夫,都告诉刺史大人这是受了风邪,但却没人能给他治好。当时有一个名为甄权的医生,听说了刺史大人的这种情况后,主动求见要给他看病。甄权对刺史大人说:“请大人先将弓箭对准草垛,等我为您刺一针,您就能将箭射出去了。”说完便在刺史大人摆好姿势完成准备后,针刺了他的右侧肩髃穴。甄权刺完将针拔出的一瞬间,只见大人手里的箭应时射出,旁观的人都很佩服。后来甄权成为唐代的名医,晚年还被唐太宗赐为朝散大夫。【医案2】

予中年每遇寒月,肩上多冷,常以手掌心抚摩之,夜卧则多以被拥之,仅能不冷,后灸肩髃,方免此患。盖肩髃系两手之安否,环跳系两足之安否,不可不灸也。(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故事

王执中中年的时候,每年到了气温寒冷的季节,都会觉得肩膀发凉,于是常常用手掌心摩擦肩膀以生热,晚上睡觉的时候也会注意把肩膀部位盖严实,但是这些方法都只能让肩膀在摩擦的当时不觉得冷,却不能根本性地解决肩膀发凉的问题。后来王执中开始在肩髃穴处做灸法,治疗了一段时间,肩膀发凉得以痊愈。

王执中认为,肩髃穴是双上肢感觉与运动能否正常的关键,而环跳是双下肢感觉与运动能否正常的关键。所以在治疗上下肢疾患的时候,这两个穴不能不灸。

启示:上肢要穴——肩髃以上两个医案都介绍了肩髃穴在治疗上肢痹证方面好的效果。肩髃穴位于肩部。简便取穴的方法是:手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会出现两个凹陷,靠近前侧的凹陷处就是肩髃穴。肩髃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腧穴,通于阳跷脉,阳跷脉主人体运动,既有缓解局部疼痛的作用,也能活血化瘀祛风。【医案3】

乙卯岁,至建宁。滕柯山母患手臂不举,背恶寒而体倦困。虽盛暑喜穿棉袄,诸医俱作虚冷治之。予诊其脉沉滑,此痰在经络也。予针肺俞、曲池、三里穴,是日即觉身轻手举,寒亦不畏,棉袄不复着矣。后投除湿化痰之剂,至今康健,诸疾不发。若作虚寒,愈补而痰愈结,可不慎欤。(杨继洲《针灸大成》)

故事

明嘉靖三十四年,杨继洲到了建宁。恰逢滕柯山的母亲出现手臂疼痛不能抬举,并且伴有后背怕冷,身体倦怠困乏的症状。当时正是盛暑时节,但他的母亲却仍然穿着棉袄。看过许多医生,都被当成虚寒证来治疗,却并不见什么明显的效果。当杨继洲给那位老母亲诊脉的时候,发现她的脉象沉滑,心里想着:这是有痰在经络的表现啊。于是杨继洲选了肺俞、曲池、足三里三个穴,给她针刺。当天针刺完老母亲就觉得身体轻松,手能举起来,也没那么怕冷,可以不用穿棉袄。之后杨继洲又让老母亲服用除湿化痰的汤药。经过这样的治疗后,老母亲恢复得很好,并且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保持健康,曾经的那些病症都没再复发。杨继洲自己说:“如果当时我给滕柯山的老母亲看病的时候,不仔细辨别脉象,就继续当成虚寒证来给她治疗,继续用温补的药给她服用,那么只会越治越使得痰湿内结,加重病情。由此可见,补益之品使用的时候不能不谨慎一点。”【医案4】

壬申夏,户部尚书王疏翁,患痰火炽盛,手臂难伸,予见形体强壮,多是痰湿流注经络之中,针肩髃,疏通手太阴经与手阳明经之湿痰,复灸肺俞穴,以理其本,则痰气可清,而手臂能举矣。至吏部尚书,形体益壮。(杨继洲《针灸大成》)

故事

明隆庆六年,户部尚书王疏大人,平素痰火炽盛,近来出现手臂疼痛难以伸展。杨继洲看他体格强壮,判断出现这种症状是由痰湿流注经络所致,于是为他针刺肩髃穴,意为疏通手太阴肺经和手阳明大肠经的湿痰邪气,又给他灸肺俞穴,意为调理根本,因肺为储痰之器,治肺则痰气可以清除,经气流畅,因而手臂能抬起来。后来王大人完全好了,一直官至吏部尚书,身体越来越强健。

启示:宣肺化痰疗臂痛中医认为“不通则痛”是产生疼痛的重要病机之一。痹证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疼痛,外感和内生的邪气都可以阻滞在经络导致不通则痛。外感的邪气包括风、热、寒、湿等。内生的邪气包括痰浊、瘀血等。上述两个医案就介绍了痰在经络,导致局部经气不通,出现手臂疼痛且无法正常抬举及伸展的情况。治疗时选肺俞,意在宣肺化痰。因肺为储痰之器,故直接选肺俞治痰可以较快地达到祛痰通络的作用。【医案5】

安抚初病时,右肩臂膊痛无主持,不能举动,多汗出,肌肉瘦不能正卧,卧则痛甚。《经》曰:汗出偏沮,使人偏枯。予思《内经》云:虚与实邻,决而通之。又云:留瘦不移,节而刺之,使经络通和,血气乃复。又言陷下者灸之,为阳气下陷入阴中,肩膊时痛,不能运动,以火导之,火引而上,补之温之。已上证皆宜灸刺,谓些先刺十二经之井穴。于四月十二日,右肩臂上肩井穴内,先针后灸二七壮,及至疮发,于枯瘦处渐添肌肉,汗出少,肩臂微有力。至五月初八日,再灸肩井,次于尺泽穴各灸二十八壮,引气下行,与正气相接。次日臂膊又添气力,自能摇动矣。时值仲夏,暑热渐盛,以清肺饮子补肺气、养脾胃、定心气。(罗天益《卫生宝鉴》)

故事

罗天益是元代的医学家,他早年师从于李东垣,晚年撰写出了《卫生宝鉴》流传后世。有一次他去给安抚大人看病。一开始,安抚大人的症状是右肩膀和胳膊疼,无法拿东西,无法抬举,出汗多,并且局部肌肉日渐消瘦,最终导致无法平躺,因为平躺的时候会疼得更厉害。罗天益想起《内经》里相关的说法:“身体半身出汗,则这半身还会出现肌肉消瘦”,“当虚实二气相近而不相和时,应当采取交通双侧的方法”,“病邪留滞体内导致形体消瘦,且邪气尚未传变,应当节制邪气并针刺它,使经络通畅,气血恢复顺和”,“气虚下陷的人应当用灸法”。由此,罗天益认为,安抚大人就是因为阳气下陷入阴气之中,才导致肩臂时常疼痛,影响活动。此时应当以火热之性引导阳气,因为火性炎上,既能引导阳气向上,同时又能达到温补的效果。因此,安抚大人的那些症状特别适合用针与灸相结合的方法来治疗。于是,首先,罗天益给安抚大人针刺了十二经脉的井穴。然后,在四月十二日,罗天益取安抚大人右肩的肩井穴,先针刺,接着艾灸了十四壮,这样治疗了二十多天,在艾灸处局部发疮的时候,才终于见到原来枯瘦的地方渐渐增长了肌肉,安抚大人自己也能感觉到汗出减少,肩臂有力量了。接着,到五月初八的时候,罗天益继续为安抚大人做灸法,除肩井穴外又加了尺泽穴,两个穴各灸了二十八壮,为的是引导气血下行,达到上下正气交通接顺的效果。灸完的第二天大人便觉肩臂的力量又有所增加,已经能自主摇动手臂了。罗天益见到当时正值仲夏,暑热之气渐渐强盛,在安抚大人的肩臂完全恢复之后又让他服用清肺饮子来补肺气、养脾胃、定心气。

启示1:十二井穴医案中介绍了针刺井穴治疗肩臂疼痛,伴肌肉消瘦的病症。井穴均位于四肢末梢,是经气流出的源头,针刺井穴,可以刺激其所在经络的经气,使之充盛,畅行于脉中,气行则血行,气血运行通畅则能缓解不通及不荣所导致的疼痛症状。

启示2:肩井与尺泽肩井穴位于肩上,是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属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尺泽穴位于肘横纹中,在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属手太阴肺经的腧穴。这两个穴一个位于肩部,一个位于肘部,能使整个上肢的气血都顺畅流通,则上肢的疼痛及活动受限的症状都能缓解。【医案6】

予尝于膏肓之侧,去脊骨四寸半,隐隐微痛,按之则疼甚。漫以小艾灸三壮,即不疼。他日复连肩上痛,却灸肩疼处,愈。方知《千金方》之阿是穴犹信云。(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故事

有一天,王执中觉得后背疼,具体位置是在膏肓穴的旁边,距离脊柱四寸半的地方。那种疼痛感觉是隐隐的,按压的话疼痛会加剧。于是王执中在那一片位置用小艾炷做灸法,灸了三壮之后疼痛就缓解了。后来又有一天,王执中觉得肩膀疼,于是也在肩膀疼痛的部位做了灸法,做完疼痛也明显减轻。

这两个实例中,王执中选来做灸法的部位其实都是疼痛的位置本身,即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提到的“阿是穴”。由此可见,阿是穴是非常可信的,它既是病变的反应点,也是治疗病变的入手点。四、腿痛【医案1】

予冬月当风市处多冷痹,急擦热乎温之,略止。日或两三痹,偶缪刺以温针,遂愈。(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故事

王执中自己有冬天一侧腿疼并且发凉的毛病。他仔细观察后发现,是在风市穴附近出现的症状。因为局部会发凉,于是常常不自觉地摩擦那个部位让它发热,这样疼痛也会随之有略微的缓解。后来这种症状有时一天会出现两三次,于是王执中就采用缪刺法,即针刺另一侧的风市穴,并施以温针治疗。经过几次的针灸,他的腿疼症状完全消失了。

启示:缪刺法缪刺法是在最早的针灸专著《灵枢》中首次提出来的。其使用特点就是左边有病治右边,右边有病治左边。如医案中,出现症状的是一侧的风市穴附近,进行针刺的却是对侧的风市穴。这样可以避免加重有症状的一侧,同时又达到了治疗效果。【医案2】

庚辰夏,工部郎许鸿宇公,患两腿风,日夜痛不能止,卧床月余。宝源局王公,乃其属官,力荐予治之。时名医诸公,坚执不从。许公疑而言曰:两腿至足,无处不痛,岂一二针所能愈?予曰:治病必求其本,得其本穴会归之处,痛可立而止,痛止即步履,旬日之内,必能进部。此公明爽,独听予言。针环跳、绝骨,随针而愈。不过旬日,果进部,人皆骇异。假使当时不信王公之言,而听旁人之语,则药力岂能及哉?是惟在乎信之笃而已。信之笃,是以获其效也。(杨继洲《针灸大成》)

故事

明万历年八月的夏天,工部许鸿宇大人因为两腿受风而患病,疼痛剧烈日夜无休止,为此卧床了一个多月。宝源局的王大人,是许大人的下属,强力推荐杨继洲去给他做治疗。当时有许多有名的大夫,都不认同让杨继洲去给许大人治病。许大人也疑惑地问:“我这两条腿从大腿根一直到脚,没有不痛的地方,这样的病靠你扎一两次针就能好吗?”杨继洲说:“治病要治它的根本,找到疾病根本所在并予以针刺,疼痛就能立即缓解,疼痛缓解就能恢复走路,让我给您治疗,不出十日您必定能自己走进工部的大堂。”许大人听后很高兴,便不管他人的说法,自己决定接受杨继洲的治疗。杨继洲选了环跳和绝骨两个穴给许大人做治疗。随着针灸针的刺入,许大人便能感觉到腿的疼痛在渐渐减轻。如此持续治疗了不到十天,许大人果然就能够自己走进工部大堂。周围人看到这个情况都很诧异。杨继洲自己便感叹起来:“如果当时许大人不信任王大人的推荐,而是听了旁边人的言论,那我这针刺的疗效能那么好吗?所以信任很重要啊。病人坚定地相信大夫,是能获得这么好疗效的重要原因。”

启示:下肢痹证大多数肢体关节的疼痛类疾病都属于中医之痹证范畴。无论是什么部位的痹证,均可用针刺的方法来治疗,因为针灸对疼痛类疾病有极好的效果。下肢的痹证,其症状可以从大腿、小腿,一直延伸到足。尤其是我们现代医学中所说的坐骨神经痛和腰椎间盘突出病变。环跳是治疗下肢痹证的一个关键穴。环跳是足少阳胆经(分布于下肢外侧)的腧穴,但同时也是与足太阳膀胱经(分布于后侧)相交会的穴,这两条经络所走行的部位是下肢痹证容易出现的地方。此外,环跳穴有很强的的疏通下肢经脉的作用,针灸此穴可以刺激坐骨神经,对坐骨神经受压出现的下肢痹证有较好的疗效。而绝骨穴,称为髓会,髓能养筋骨,故针刺绝骨对下肢疼痛症状的改善有很大帮助。【医案3】

癸酉秋,大理李义河翁,患两腿痛十余载,诸药不能奏效。相公推予治之,诊其脉滑浮,风湿入于筋骨,岂药力能愈,须针可愈。即取风市、阴市等穴针之,官至工部尚书,病不再发。(杨继洲《针灸大成》)

故事

明万历元年的秋天,大理寺的官员李义河先生,曾经患有两腿疼痛,当时他的那个病症已经持续了十几年,用过许多药但都没有效果。有人推荐杨继洲去给他治疗。于是杨继洲就去了,他摸完脉,发现李义河的脉象又滑又浮,心里想着:滑主水湿,浮主表,这是风湿邪气由外入里侵袭筋骨的表现。这哪里是光靠药物的力量能够治愈的病呢?必须得用针灸的方法。于是杨继洲当下给他取了风市、阴市等穴位针刺,针刺过后他的病症渐渐地都消除了。直到后来李义河先生官至工部尚书,他这个曾经持续了十几年的病也没有再复发。【医案4】

罗谦甫治征南元帅忒木儿,年近七十。秋间征南,过扬州,时仲冬,病自利,完谷不化、脐腹冷痛、足胫寒。以手搔之,不知痛痒。常烧石温之,亦不得暖。诊之脉沉细而微。盖高年气弱,深入敌境军事烦冗,朝暮形寒,饮食失节,多饮奶酪,履卑湿,阳不外固。由是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故胻寒而逆。《内经》曰:“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盛则为泄、为痛。”此寒湿相合而为病也。法当急退寒湿之邪,峻补其阳,非灸病不医。先以大艾壮于气海灸百壮,补下焦阳虚。次灸三里各三七壮,治胫寒而逆,且接引阳气下。又灸三阴交,散足受寒湿之邪。遂处方云:“寒淫所盛,治以辛热。湿淫于外,平以苦热,以苦发之。以附子大辛热,助阳退阴、温经散寒,故以为君。干姜、官桂大热辛甘,亦除寒湿。白术、半夏苦辛温,燥脾湿,故以为臣。人参、草豆蔻、甘草大温中益气,生姜大辛温,能散清湿之邪,葱白辛温,能通上焦阳气,故以为佐。”又云:“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厚,故大剂服之。”不数服,泻止痛减,足胻渐温,调其饮食,十日平复。明年秋,过襄阳,值霖雨旬余,前证复作,再依前灸,添阳辅各灸三七壮,再以前药投之。数服愈。(江瓘《名医类案》)

故事

征南元帅忒木儿,年近七十岁,依旧不改当年英姿,带领战士们驰骋沙场,取得光荣战绩。不幸的是,这年秋天开始征战南方,等到经过扬州时,恰好是仲冬(农历十一月),突然就生病了,腹泻很严重,便出来的都是不消化的食物渣滓,肚子又冷又痛,伴有双小腿前侧至足底冷痛,皮肤感觉减弱,表皮不知痛痒。常常用烧过的石头熨烫小腿,即使这样仍不能祛除冷痛,真是令人无奈啊。于是请来当时声名远扬的罗谦甫大夫,罗大夫仔细地把了把脉,脉象沉细而微,了解病情后,他分析道:元帅主要是现在年事已高,正气比较虚弱,可是,又要亲临战场,深入敌境,军事如此繁忙,早起晚睡,吃饭没有规律,又多食奶酪之品,这样下来,很容易就感受湿邪,阳气不能固护肌表。湿邪侵袭人体的下部,病会从下而发,所以感觉小腿寒冷疼痛。我们中医的经典《黄帝内经》曾经说道:“感受寒邪发病,轻者则出现咳嗽,重者则出现泄泻、疼痛。”元帅这个病是因为同时感受了寒邪和湿邪,治法当然是应该散寒祛湿,这就要大力地补阳气,要是不用灸法的话这个病就治不好了。于是,先用大的艾炷灸气海穴一百壮,这样可以温补下焦的阳气,再灸两侧足三里穴各二十一壮,这样可以解决小腿前侧寒冷疼痛的症状,同时可以引体内的阳气往下行,又灸双侧三阴交穴,可以散足部受到的寒湿之邪。接着又开了药方,因为是受了寒邪的侵袭,所以用辛热的药物,同时湿邪又侵袭了肌表,用苦热的药物发散湿邪,苦能燥湿。方中附子、干姜、肉桂均是大辛大热的,温阳祛湿;白术、半夏燥湿健脾,又加入了其他健脾益气,辛温发散的药,药的剂量也很大。

神奇的是,这样才服了几服,泻下就止住了,疼痛也减轻了,更令元帅舒服的是,小腿和足部都渐渐的温暖了,罗大夫还给元帅调整了饮食,让他规律地进食,就这样,十天后,他的病就全好了。元帅相当感激罗大夫。这样一年都相安无事。等到第二年秋天,征战路过襄阳时,不巧遇上了半个月连绵不断的雨水,当初的病证又一次发作,再按照当年的治疗方法如法炮制,多灸了双侧阳辅穴各二十一壮,还是服一样的药,也是就服了几剂就痊愈了。

启示:痹证病因有别痹证因为感受病邪的不同,导致症状特点亦有区别。临床上可以分为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着痹)和热痹。行痹:感受风邪引起。症状特点:痛无定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恶风发热;痛痹:感受寒邪引起。症状特点:疼痛剧烈、关节屈伸不利、肿胀变形等功能障碍,遇寒疼痛加重;着痹:感受湿邪引起。症状特点:肢体沉重,酸痛或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皮肤麻木;热痹:感受热邪引起,或其他邪气在体内转化为热邪。症状特点:关节红肿热痛,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多见于痹证的急性发作期。有时可以两种病因共同致病,如本案的忒木儿元帅即是寒湿侵袭形成寒湿痹。临床治疗根据病因的不同分别选择治疗方案。痹证涉及西医多种疾病,其中主要的有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现代研究表明这些疾病的发病与先天因素、饮食因素、情志因素等相关。【医案5】

一人患脚转筋,时发不可忍。灸脚踝上一壮,内筋急灸内,外筋急灸外。(江瓘《名医类案》)

故事

一人时常腿肚子抽筋,发作时疼痛难以忍受。江瓘(guàn)治疗类似疾病采用灸脚踝上一壮的办法,具有很好的效果,腿肚子偏内侧抽筋灸内踝尖,偏外侧抽筋灸外踝尖。

启示:腿抽筋抽筋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尤其是夜里腿肚子转筋(腓肠肌痉挛),可以用本案介绍的方法——艾灸内踝尖、外踝尖自我治疗。内踝尖、外踝尖属经外奇穴,分别位于足内踝、外踝突起高点,善缓解腓肠肌痉挛。还可配合艾灸承山、阳陵泉。五、膝痛【医案】

舍弟行一二里路,膝必酸痛不可行,须坐定以手抚摩久之,而后能行,后因多服附子而愈。予冬月膝亦酸痛,灸犊鼻而愈。以此见药与灸不可偏废也。若灸膝关、三里亦得。但按其穴酸痛,即是受病处,灸之不拘。(王执中《针灸资生经》)

故事

王执中的弟弟有一段时间犯了膝盖疼痛的毛病,只要走上一二里路,膝盖必定开始剧烈酸痛,导致没法再继续走下去,必须要坐下来休息,并且用手按摩膝盖很长时间后才能重新开始走路。他一直是服用附子来调理这个膝盖疼痛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这个病症治好了。王执中自己在冬天的时候也会有膝盖酸痛的症状,他用的方法是给自己灸犊鼻穴,即外膝眼的位置,用这个方法治疗后他自己的膝盖酸痛症状也消失了。

由此可见,其实药物治疗或是灸法治疗都是有效的,要根据病情需要而选择或针或药。针对膝盖疼痛来说,如果改灸膝关穴或足三里穴也能有疗效。只要在局部按压时觉得酸痛的穴位,就是有病症的地方,这些地方都可以做灸法,不用有所顾虑。

启示:阿是穴上述医案在选择治疗穴位时,是在其疼痛部位周遭选择适宜的穴位做针刺治疗。这其实就是孙思邈所说的“阿是穴”。阿是穴又叫“天应穴”、“压痛点”、“不定穴”等,是针灸腧穴中的一大类穴,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也没所属经脉,又无固定部位,而是以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为穴,即“以痛为腧”之意,阿是穴的表现常见有疼痛、酸胀或其他特殊感觉。对于痹证来说,阿是穴是最适宜也最简便的局部取穴对象。阿是穴处可以针刺,也可以做灸法。六、足痹【医案1】

文安公守姑苏,以銮舆巡幸,虚府舍,暂徒吴县。县治卑湿,旋感足痹,痛掣不堪,服药不效,乃用所闻灼风市、肩髃、曲池三穴,终身不复发。(江瓘《名医类案》)

故事

有一段时间,镇守姑苏城的是文安大人。有一天,文安大人乘车外出游玩,因为玩得太过恣意,不小心错过了住宿的地方,只好徒步走到离游玩地最近的一座县城——吴县。吴县所处的地方地势低洼,常年潮湿,文安大人又是徒步去的,到那儿不久就开始觉得脚痛,并且疼痛越来越剧烈,在吴县里找了几个大夫来看病开药也没把这疼痛止住。后来,有人告诉文安大人,可以用灸风市、肩髃、曲池三个穴位的方法来治疗这种症状。于是文安大人就自己尝试了这种方法,疼痛果然很快就消失了,并且后来文安大人终身没有再犯脚痛的问题。【医案2】

有人病两脚躄不能行,輂(音jú,马车之意)诣佗。佗望见云:已饱针灸服药矣,不复须看脉。便使解衣,点背数十处,相去或一寸,或五寸,纵邪不相当。言灸此各十壮,灸疮愈即行。后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均调,如引绳也。(陈寿《三国志》)

故事

有一个人患有两个脚跛行,行动不便的病症,坐着大马车去到华佗家求治。华佗看了他后说:“你肯定已经用了很多针灸汤药的方法来治疗,今天不需要给你切脉了。”华佗让他解开上衣,在他背部脊柱两侧夹脊一寸,上下间隔一寸或是五寸的地方点出很多穴,告诉他在点按的部位做灸法,每个穴灸十壮至起疱,到灸疮愈合的时候他就能走了。那人依照华佗的说法回去做了,疗后果然疾病痊愈。在他的后背能看到背部两侧夹脊一寸上所灸之处,好像挂了一根线绳一样垂直。

启示:夹脊穴本案应用的就是针灸的夹脊穴,又叫作“华佗夹脊穴”,后人扩大了夹脊穴的范围,增加了颈夹脊、骶夹脊,加之胸腰段夹脊通称夹脊穴。其位置位于背、腰部,棘突下两侧,沿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两侧夹脊穴之间相隔1寸的距离。夹脊穴主治的范围比较广:位于背部的夹脊穴主治上肢及胸腹腔内脏的疾患,位于腰骶部的夹脊穴主治疗下肢及腹腔内脏器的疾患。故具体应用时应当根据病位选用相应的夹脊穴来治疗。如本案中的病人以行走不利为主要症状,推测华佗应当选取的是腰骶部的夹脊穴。七、骨痹【医案】

魏德新因赴冬选,犯寒而行,真元气衰,加之坐卧冷湿,食饮失节,以冬遇此,遂作骨痹。骨属肾,腰之高骨,坏而不用,两胯似折,面黑如炭,前后痛,痿厥嗜卧。遍问诸医,皆作肾虚治之。先以玲珑灶熨蒸数日,次以苦剂上涌寒痰二三升。下虚上实明见矣。次以淡剂,使白术除脾湿,茯苓养肾水,官桂伐风木。寒气偏盛则加姜、附,否则不加。又刺肾俞、太溪二穴,二日一刺,前后一月半,平复如初。(江瓘《名医类案》)

故事

曾经有一个秀才,名叫魏德新。那一年为了进京赶考,魏德新在大冬天冒着风雪赶路,没走几天就把自己弄得元气大伤了。并且冷的不止天气,一路上他坐卧休息的环境都是又冷又湿的,加上饮食没有规律,最终他得了骨痹。中医说,骨属肾,而腰为肾之府,所以他的症状就表现为腰椎疼痛,不能正常前弯后伸,两个胯骨也像是折断了一样疼,看他的面色也发黑,像炭一样的颜色,后来腰腿冰凉,肌肉开始出现萎缩,常常需要卧床修养,生活严重受影响。魏德新遍求名医给他看病,可是那些医生来看过之后都给他当作肾气亏损的病来治,结果全无疗效。后来,魏德新找到了当时南方的一个名医——江瓘。江瓘去看过他的病症后,先用玲珑灶给他做了几天熨蒸。接着开了一服性味苦寒的汤药给他吃,这药让魏德新大吐了一番,总共吐出寒痰二三升。由此可见,其实魏德新得的不是纯虚证,而是下虚上实的病证。再后来,江瓘又给他换了一服淡渗利湿的汤药,这汤药中用了白术健脾除湿,茯苓滋养肾水,还有官桂温肾平肝风。这是江瓘的常用方,若是遇到寒气偏盛的情况江瓘还会加用干姜、附子。同时江瓘给魏德新配合上针刺的治疗,选取肾俞、太溪两个穴位,两天刺一次,前后一共治疗了一个半月的时间。最终,魏德新完全恢复,所有的病症都消失了,恢复到病前的健康状态。

启示:骨痹骨痹属于五体痹之一。在“腿痛”医案4中我们介绍了痹证按病因分类可有行痹、痛痹、着痹和热痹。痹证按病损部位分则可分为骨痹、筋痹、脉痹、肌痹和皮痹,统称为“五体痹”。骨痹一般由六淫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引起,症状可见肢体沉重、关节剧痛,甚至发生肢体拘挛屈曲,或强直畸形。八、痿证【医案】

一人身长五尺,因伤酒色,渐觉肌肉消瘦,予令灸关元三百壮,服保元丹一斤。自后,大便滑,小便长,饮食渐加,肌肉渐生,半年如故。(窦材《扁鹊心书》)

故事

从前有一个男子,身高五尺,身强力壮,但是特别喜欢喝酒,又爱近女色。过了一段时间,他感觉乏力渐渐发现自己的肌肉开始变得消瘦。于是他去找窦材给他看病。窦材告诉他,自己灸关元穴三百壮,并且坚持服用保元丹满一斤。男子听后立刻开始执行。从那之后,男子的大便顺畅,小便量增多,食欲好转,食量增加,肌肉渐渐恢复壮实。持续治了半年,男子的病症完全消失了,跟没得病前一样健康。

启示:关元治痿证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痿弱无力的病症,尤以下肢痿弱,不能行走为多见。本证多因肺热伤津或湿热伤筋,或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筋失所养所致。医案中的病人因为爱喝酒,日久生湿产热,湿热伤筋,又爱近女色,房事不节,过劳伤肝肾,肝肾之阴有损耗,两个原因共同导致了痿证的发生。治疗时用灸关元穴的方法,因为关元为肝、脾、肾三经与任脉汇聚之处,一身元气生发之所,灸之元气充盈,肝气健运则湿邪可除,则肝肾之精血充盈,渐渐筋骨得到滋养而变得壮实,最终痿证的症状完全消失。九、手足麻木【医案】

李东垣治杜意逵,患左手、右腿麻木,右手大指、次指亦常麻木至腕,已三四年矣。诸医不效,求治。曰:麻者气之虚也,真气弱,不能流通,至填经络,四肢俱虚,故生麻木不仁。遂制人参益气汤,服二日,手心觉热,手指中间如气胀满。至三日后,又觉两手指中间如手擦傍触之。曰:真气遍至矣。遂于两指甲傍各以三棱针一刺之,微见血如黍粒许,则痹自息矣。后再与调理而愈。(魏之琇《续名医类案》)

故事

李东垣曾经治疗过一个叫杜意逵的病人,他患有左手和右腿的麻木,右手大指和食指也常常发麻一直麻到手腕,这个症状持续了三四年。很多医生来治疗过都没有效果,于是请李东垣来看。李东垣说,麻是气虚的表现,气虚不能畅行,不能充盈经络,会导致四肢经络空虚,所以出现肢末麻木的症状。于是李东垣给杜意逵开了人参益气汤,他喝了两天,觉得手心发热,手指中间像是有气胀满的感觉。继续服药,三天之后,又觉得两个手指的中间像是有东西摩擦着的感觉。李东垣说:这是真气已经循行到肢体末端的表现。于是在两手指甲旁各用三棱针点刺,放出像米粒一样大小的血滴。放血过后麻木的症状就慢慢好了。之后李东垣又继续给他调理了一段时间,他就痊愈了。

启示:麻木麻木这一症状,根本原因在于气血亏虚,局部筋肉皮肤失去濡养,气虚则麻,血虚则木。虚则补之,治疗时,益气养血是基础,本案中用的人参益气汤就是这个用意。当局部气血充足后,麻木症状仍未完全消失,应当考虑气血充足但却未能畅通导致,此时可用如放血的方法调整局部的气血循环。当气血顺行于脉中,麻木的症状自然就痊愈了。麻木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症状。许多疾病都可以出现这个症状,如颈椎病可以出现上肢发麻,腰椎病可以出现下肢发麻。另外,半边身体的麻木可能是中风的前兆,此时特别需要注意鉴别。当中老年人或是有高血压病史的人出现一侧肢体麻木的症状时,应当及时就医,不要自行按照气血亏虚处理,以免耽误病情。十、其他头身肢体病【医案1】

镇南王妃苦风疾。秃鲁御史以文中闻,文中丐诊候,按手合谷、曲池而潜针入焉,妃殊不知也。未几,手足并举。次日起坐如常。(徐春甫《古今医统》)

故事

有一年,镇南王妃不慎感受了风邪,手脚的各个关节都疼得厉害。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