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整合(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管理学系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2 20:47:54

点击下载

作者:陈金华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整合(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管理学系列)

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整合(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管理学系列)试读:

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总序

哲学社会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构建人类价值世界和意义世界的科学,是人类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其积极成果有助于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历史资源,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世界文化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全面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对于推进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进程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关键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和服务社会的作用。因此,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需要,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先后出台《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全面部署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各项工作,全面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高等学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有责任担负起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激发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和环境,致力于打造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精品力作。

华侨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华侨高等学府,也是中国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重要基地,办学55年以来,始终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秉承“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贯彻“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特色兴校之路、人才强校之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致力于建设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历史时期,华侨大学敏锐洞察和把握发展机遇,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

一方面,华侨大学扎根侨校土壤,牢记侨校使命,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彰显独特个性。“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是华侨大学的办学宗旨与神圣使命,其办学活动及其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侨务工作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华侨大学积极承担涉侨研究,整合、利用优势资源,努力打造具有侨校特色的新型智库,在海外华文教育、侨务理论、侨务政策、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海外华人社团、侨务公共外交、华商研究、海外宗教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形成具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推出了以《华侨华人蓝皮书:华侨华人研究报告》《世界华文教育年鉴》等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另一方面,华侨大学紧紧抓住国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机遇,积极响应教育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任务部署,颁布实施《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为今后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发展纲领与制度保证。该计划明确了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即紧抓国家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机遇,遵循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发挥综合大学和侨校优势,通过若干年努力,使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方向更加凝练,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平台更加坚实;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具有国家竞争力的高水平学术队伍;研究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服务国家侨务工作的能力明显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适应文化建设新要求、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展,国际文化对话与传播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力争使华侨大学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文化传承与知识创新高地,国家侨务工作的核心智库,提供社会服务、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重要阵地。

为切实有效落实《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学校先后启动了“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学者成长工程”“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专项资助计划”“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专项资助计划”“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优秀学者培育计划”“华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培育与发展计划”五大计划,并制定了相应的文件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切实推进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专项资助计划”作为《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的重要配套子计划,旨在产出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高水平原创性研究成果,打造学术精品力作。作为此资助计划的重要成果——《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将陆续推出一批具有相当学术参考价值的学术著作。这些著作凝聚着华大文科学者的心力、心气与智慧:他们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关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他们以国际视野为基础,不断探索开拓学术研究领域;他们以学术精品为目标,积聚多年的研判与思考。《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按学科门类划分系列,共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八个系列,内容涵盖哲学、应用经济、法学、国际政治、华商研究、旅游管理、依法治国、中华文化研究、海外华文教育等基础理论与特色研究,其选题紧跟时代问题和人民需求,瞄准学术前沿,致力于解决国家面临的一系列新问题、新困境,其成果直接或间接服务于国家侨务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国家华文教育事业与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可以说,该文库的打造是华侨大学展示自身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力、创造力、价值引领力,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次大胆尝试。《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0)》已经实施近两年,经过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华侨大学的文科整体实力正在逐步提升,一大批高水平研究成果相继问世,一批高级别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成功获评。作为华侨大学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集中反映了当前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充分发挥了优秀学者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展示了青年学者的学术爆发力和创造力,必将鼓励和带动更多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青年教师以闽南地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与斗志,不断营造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学术氛围,努力打造更多造福于国家与人民的精品力作。

当然,由于华侨大学面临的历史和现实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及华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视野与学术积累的局限性,《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在研究水平、研究方法等方面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我们在此真诚地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最后,让我们共同期待《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付梓,为即将迎来55岁华诞的华侨大学献礼!让我们一起祝福华侨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蒸蒸日上!让我们以更大的决心、更宽广的视野、更精心的设计、更有效的措施、更优质的服务,培育华大社科的繁花硕果,以点滴江河的态势,加速推进华侨大学建设成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著名的高水平大学,更好地服务海外华侨华人,支持国家侨务工作,配合国家发展战略!华侨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益民2015年4月28日于华园

摘要

世界旅游业发展具有趋海性的特点,热带和亚热带海岛地区是全球最主要的旅游目的地。由于海岛本身的空间局限性、资源约束性、环境脆弱性、产业波动性以及社会失衡性等特点,旅游型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关注的“热点”。旅游型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协调海岛人地关系。在对国内外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评述的基础上,本书选定台湾海峡西岸(简称“海峡西岸”)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作为研究对象,以人地关系整合为研究主题,分析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组成、演变和调控等问题。最终,形成全书的主要观点。(1)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是开放的、复杂的、非线性演变的系统,与相邻大陆相比,显得更加脆弱、更加险峻、更加复杂。(2)海峡西岸主要的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演变有明显的共性,即阶段性、突变性与空间差异性。与鼓浪屿相比,湄洲岛旅游业发展时间较短,客源市场不稳定,海岛主导产业处于转型阶段,土地景观变化较大,受经济因素的驱动影响而使海岛人地关系演变波动更显剧烈;鼓浪屿与湄洲岛环境承载的压力都较大,鼓浪屿受制于景区的空间容量,而湄洲岛更受制于海岛的住宿接待与轮渡通行能力等经济因素的影响。(3)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和谐的关键是整合旅游型海岛的人地关系。鼓浪屿在主体功能分区的基础上要重视厦门岛客源市场的营销,提高聚居比(外来游客与本地居民的比例),规范家庭旅馆业,创新旅游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弘扬海岛音乐文化;湄洲岛在完善中南部景区建设的基础上要弘扬妈祖文化与湄洲岛风情,重视台湾地区和东南沿海客源市场的营销,建立服务社区的管理体制,重视旅游社区参与,完善住宿、交通等服务设施。

关键词:人地关系;整合;可持续发展;旅游型海岛;鼓浪屿;湄洲岛

Abstract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complexity and multi-association of tourism islands call for a multi-disciplinary and multi-perspective research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lands. Since the mid 20th century,man-land relationship has developed into a significant the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attached importance to various disciplines. In recent years,along with the profound researches of tourism islands,scholars in and outside China turn their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heory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in researc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slands. By adopting the inductive and deductive approaches,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both the domestic and abroad researches,this research takes Gulangyu and Meizhoudao,the main tourist destinations in the west coast of the Taiwan Strait,as cases. Applying field observation,on-the-spot questionnaires survey,interviewing the local residents and tourists’ perception of islands’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the result of investigation shows some implications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of tourism islands. On the other hand,with the aid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the evolution of both of Gulangyu and Meizhoudao’s landscape is also analyzed. This book would like to share with readers the following points:

Ponit One:Comparing with the neighboring mainland,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on tourism islands is even more fragile,more dangerous,more complicated;

Point Two:With the analysis of evolution of man-land relationship,it clearly shows that man-land relationship on tourism islands is quite severe and fragile. Taking Gulangyu and Meizhoudao for example,the performance of the overall landscape pattern on the island tend to be broken into fragments,and a considerable population pressure,insufficient environmental capacity,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nd the tourism-oriented industry are problems faced by institutions and stakeholders. To integrate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element is essential;

Point Three:The key to tourism isl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to integrate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With the principle functional theory,the tourism islands of Gulangyu and Meizhoudao have been zoned into four principle function areas,in which man-land relationship is different and should be integrated respectively. Local government of Gulangyu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marketing of Xiamen Island,higher aggregation ratio (the proportion of foreign tourists and local residents),regulation of family hotels,innovative combination of tourism and community services management,and promoting the music culture. And the government of Meizhou Island should improve community-based tourism,such as farm tourism and fishing tourism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island,and promote the Mazu culture and the female customs of Meizhou island,pay attention to the marketing of Taiwan,the coastal cities of Southeastern China,establish a management system to serve the community,and improve tourism accommodation,transportation and other services facilities.

Key words:Man-Iand relationship;Integra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Tourist islands;Gulangyu Island;Meizhou Island1绪论1.1问题的提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海岛具有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全球旅游业比重占GDP总量20%以上的31个国家或地区中有27个为岛屿国家或地区(Sandy A.Kerr,2005),全球六大旅游目的地大都集中在以热带、亚热带海岛为中心的滨海地区,如地中海(以马略卡岛、马耳他、塞浦路斯为中心)、加勒比海(以巴巴多斯、巴哈马、多米尼加、百慕大等岛屿为中心)、东南亚海域(以巴厘岛、普吉岛、马尔代夫等为中心)、南太平洋(以南太平洋海岛及夏威夷岛屿为中心)。此外,欧洲国家70%的海岛也是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大小海岛有6500多个,省级海岛2个,县级海[1]岛14个,此外还有众多的乡、村级海岛。旅游业在中国的海岛地区已经蓬勃发展,台湾已经把旅游业作为摆脱金融危机的主要产业,海南则提出要创建“国际旅游型海岛”。2006年,全国县级海岛旅游合[2]作开始启动,明确在岛屿产业发展中以生态旅游为主。随着旅游业替代传统的捕捞业、养殖业,旅游业必将强烈影响着海岛的人地关系变化。

海岛是自然、人文环境非常特殊的地区。一方面,地壳不稳定、气候多变、地形复杂等特点,使其成为全球火山、地震、风暴、泥石流、海啸、海平面上升等影响最严重的地区;另一方面,海岛空间有限,人口较少(但是人口密度大),抗御自然灾害、国际市场波动的能力较低,因此,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岛成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热点区域,也是联合国多边组织关注的重点区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人们较多关注海岛资源保护、旅游业的提升、社会分配的改善,而这些研究仅仅关注了海岛旅游地人地关系的某个侧面,没有把握海岛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实际上如何协调外来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各自需求,如何协调海岛地区自然、经济、社会三者的关系,如何处理不同时空尺度的海岛人地关系,如何整合海岛人地关系是旅游型海岛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关键问题。1.2选题背景和依据1.2.1 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受全球关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here programme,简称MAB”的报告中指出:“在相对受限制的条件下,海岛提供了研究影响人口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生态、人口学、经济和社会各个因素的绝好机会。”(张耀光、陶文东,2003:47-50)1986年11月在波多黎各召开的有关小岛屿的人与生物圈海洋国际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又提出:由于岛屿特殊的自然资源、经济和文化特性,它的发展是一个特例。同时还提出了小岛屿(面积小于1万平方公里或更小,人口50万或更少)所面临的发展机会和制约因素。会议确定并讨论了20个海岛人地关系关键性问题,如海岛经济演变,单一的经济、人口、自然资源,海洋和海洋生态系统,渔业、交通、旅游及相关的服务业,持续发展等(张耀光、陶文东,2003:47-50)。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第十七章第七部分“小岛屿的可持续发展”对小岛屿的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表示强烈的关注:海岛资源空间有限,无法发展规模经济;生态独特而脆弱,易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也易受人类开发海洋与海岛资源带来的负面效应的影响。由于海岛本身独特的资源环境和文化,使得全球大部分海岛国家与地区选择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全球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大都分布在滨海(海岛)度假区,如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海域、南太平洋(包括夏威夷)等地区。旅游业不是一个“无污染”的“朝阳”产业,它给海岛及其周边环境带来深远的影响,如海洋生物物种遭到破坏,沙滩等景观资源受污染,海洋独特的原始文化被迅速改造或代替,等等。为此,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旅游组织(UNWTO)于1994年(在巴巴多斯)、1998年(在西班牙)和2000年(在意大利和中国)分别召开了有关小岛屿国家(地区)可持续旅游发展会议,涉及海岛人地关系的议题有:旅游与环境、旅游技术转让、旅游信息共享、旅游人力资源培训、旅游政策和管理、保护区管理与旅游区划,以及小岛屿国家旅游可持续发展(SIDS)规划的原则等。1995年UNWTO在加那利群岛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会议通过的《可持续发展宪章》和《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指出,保护(旅游)生态环境重点对四类地区优先考虑,即小岛屿地区、沿海地区、高山地区和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在联合国第十二次有关可持续发展会议上,回顾了小岛屿国家与地区“巴巴多斯行动纲领”十年来的发展,并且把议题聚焦于三个领域:人居环境;污染物防治;卫生、水资源。[3]

搜索国际权威旅游、地理、综合管理类刊物对海岛旅游的研究,可以发现海岛旅游被不同类型的刊物所关注(见表1-1)。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Tourism Management 是旅游管理类顶尖的SSCI来源期刊,在30多年的时间里,各有800多篇论文涉及海岛旅游议题,其中有不少是探讨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问题,如海岛环境税、海岛从业人员对自然灾害的感知与行为、自然灾害之后的恢复、滨海城市化与海上油田开发对旅游环境的影响、旅游活动对海岛的影响、旅游活动与环境问题、道路建设与海岛环境、国家公园的旅游与保护、旅游环境的不确定性等。大部分文章是从旅游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的学科视角来探讨,而从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的不多。表1-1 权威期刊对海岛及海岛旅游研究简况

作为海洋与海岸带管理综合性刊物的《海洋与海岸带管理》杂志(英文名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其内容对海岛有广泛涉及,其中有56.1%的海岛论文涉及海岛旅游问题,反映旅游活动、旅游业对海岛的深远影响。

相比旅游类、综合管理类刊物,国际地理学权威刊物对海岛的关注不太多,涉及海岛旅游的文章更少,部分内容涉及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问题,如海岛旅游业发展与淡水水源供给、地方依赖与海岛景观价值评价、海岛海岸带整合管理、海岛休闲与海洋生物的保护、南极大陆旅游开发等,目前,研究领域还局限在海岛资源评价与保护等方面,还没有对整合海岛人地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反映了主流国际地理学术界对海岛旅游的人地关系关注较少。1.2.2 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研究——中国旅游地理研究的主流之一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旅游呈现明显的趋海性,滨海旅游区是中国主要观光、度假型旅游目的地。1992年4月国务院公布的12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滨海旅游区就占有6处(海南三亚亚龙湾旅游度假区、广西北海银滩旅游度假区、福建湄洲岛旅游度假区、上海横沙岛旅游度假区、辽宁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山东青岛石老人旅游度假区)。旅游型海岛是中国滨海旅游的主要载体之一,全国[4]12个海岛县中有11个县的主导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张耀光等,2005:224-230),此外,有众多乡村级海岛的经济发展也是以旅游业为主导。

中国大陆海岛旅游业的兴起与快速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海岛产业的转型,海岛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传统的捕捞业、养殖业开始向第三产业转移,海岛因其所拥有的“4S”吸引物(阳光、沙滩、海水、海鲜)成为度假、体验旅游的首选;(2)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不少海岛较早就成为当地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目的地;(3)30多年的改革开放大大增加了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带动大陆庞大的旅游需求,内地居民纷纷把沿海地区作为观光、度假旅游的首选目的地;(4)中国沿海海岛尽管目前还达不到国际旅游型海岛(本身的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服务与管理等要素与国际上成熟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岛区域仍有较大的差距)的标准,但是随着沿海经济的起飞,以及海岛机场的建设,海岛文化的挖掘利用,沿海海岛正逐渐成为吸引俄罗斯、蒙古、中亚等国家、地区居民度假旅游的目的地(李溢,1997:27-34)。

中国旅游地理界很早就开始关注海岛旅游区的人地关系,研究重点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产品设计、旅游环境保护等方面。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关注人对地的影响,即关注人对海岛环境的认识,如海岛旅游资源普查、分类研究。这类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是全国旅游地理研究的主流。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关注人对地的利用,即关注海岛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等。第三阶段(近年来),关注人对地的影响以及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1.2.3 中国海岛旅游业的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海岛最多的国家之一,全国拥有6500多个海岛(未含海南岛、台湾岛及台湾省224个海岛)。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都把大陆作为区域发展的重点,海岛只作为海防前哨,以及一般的渔业、海洋种植业基地,使得海岛人地关系较为单一,除少数大的海岛受人为影响较深以外,绝大部分海岛生态环境保存较好,人地关系较为单一。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与社会的“海洋意识”开始增强。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开展了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以及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制定海岸带开发战略,20世纪90年代后期又开展了对无人居住岛的调查研究,2009年12月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见附件1),从此政府对海岛的开发与保护有法可依。

中国政府把21世纪定位为“海洋经济时代”,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表明政府已经从战略高度上开始重视海洋(含海岛资源)开发。与此同时,一些沿海岛屿区也不失时机地颁布海岛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见附件2:厦门鼓浪屿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为海岛的有序开发提供了法律保障。沿海地区的生态和海洋文化特色明显,是中国主要的旅游区(点),出现众多闻名遐迩的海岛旅游目的地,除海南岛以外,舟山群岛的普陀山、厦门的鼓浪屿、莆田的湄洲岛等,旅游开发方兴未艾。从2003年至2008年,旅游一直都是滨海地区经济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见图1-1),其中,2005年全国滨海旅游收入5052亿元,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9.7%,增加值2031亿元,同比增长32.4%。2008年以来由于受到南方冰雪灾害、四川地震灾害的影响,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的危害,全国滨海旅游业对滨海经济贡献有所下降。2009年滨海旅游略有升温。图1-1 中国滨海旅游历年收入变化1.2.4 中国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发展的困境

根据海岛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可以把海岛的人地关系的演变分为若干时段,各个时段随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自然环境也相应发生变化。20世纪以来,旅游业成为许多海岛的主导产业,海岛原有的人地关系叠加了“游客”的因素,形成新的人地关系(见表1-2)。但与此同时,大量的游客进入资源、空间有限的海岛,使海岛景区环境超载,海岛自然与人文景观改变剧烈,海岛人地关系空前紧张。(1)人口剧增,海岛景区环境承载超负荷,环境灾害频繁发生。中国海岛人口密度较大,加之旅游旺季时游客的大量涌入,一方面给本来就较落后的医疗、交通、供水、供电系统带来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给脆弱的海岛生态环境、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带来巨大影响。海岛自然景观多种多样,是水鸟、爬行类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海岛周围的大陆架是鱼类、贝类、珊瑚等海洋生物的繁衍栖息地。不顾景区环境容量超规模接待游客,为满足游客的需求过度捕捞和采集海洋生物、海洋矿产,使沿海水域的生产与生活水源污染、油类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更加严重,导致海岛生态平衡遭到严重干扰。表1-2 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海岛人地关系变化趋势续表(2)旅游带来的外来强势文化的介入使海岛原有文化的变异日趋严重。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海岛较原始古朴的社会、文化在旅游商业化的“炒作”“包装”之下,容易受到异化;旅游者带来的“现代文化”对海岛居民——尤其是年轻人有较大的“感化”作用,加速了海岛的宗教、民俗风情、优良传统的淡化和消失。(3)海岛基础设施普遍较落后,教育、医疗、卫生设施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这削弱了海岛居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据笔者调[5]查,未成年人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等问题成为海岛居民最为关注的社会环境问题。(4)利益主体矛盾加剧,社会动荡。旅游型海岛经济严重依赖旅游业,社区参与不足、社会贫富差异扩大导致社会矛盾突出、社会动荡。

中国社会各界对海岛的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海岛旅游业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时至今日,海岛旅游业已成为滨海经济产业的主要成分。与此同时,海岛旅游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如不加控制的滨海服务设施建设(如景观地产),不顾环境容量而发展的大型旅游项目(如高尔夫球项目),无视海岛(包括无人居住岛)生态的保护、地方文化的传承,疏于对游客的管理,等等,但是学术界对海岛旅游研究则多集中于海岛旅游产品开发和海岛旅游区域联合。[6]2000年以来国家级科研课题有关海岛议题的共有33项,绝大部分是探讨海岛的生态环境变化、自然物质的迁移,其中涉及海岛人地关系研究的有5项,分别探讨海岛生态环境对城市化的响应(2007)、海岛生态经济模型(2005)、海岛区域文化的形成与扩散(2003)、海岛民俗开发与保护(2009),以及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2008)。反映高层决策者对海岛旅游业的影响开始予以重视。但总体而言,对旅游型海岛的人地关系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从地理学(特别是人文地理学)人地关系相关理论的视角来讲,结合生态经济学、管理学、行为科学和地理信息科学技术,对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进行整合研究,能为中国旅游型海岛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新的理论与方法。1.2.5 台湾海峡西岸的鼓浪屿、湄洲岛是中国重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国家旅游局在《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列为全国12个重点旅游区之首,并明确提出要从海峡西岸入手,联合东岸,打造“海峡旅游”品牌,使海峡旅游品牌所涵盖的闽台旅游圈成为南接“珠三角”、北承“长三角”、西连内地的知名旅游区。从国际旅游市场看,海峡旅游品牌将很可能成为与日、韩、东南亚及我国粤、港、澳旅游并驾齐驱的一流旅游品牌。福建省在2006年10月发布《福建省“十一五”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其中更进一步提出,要全方位、多层面搭建海峡旅游发展平台,努力构建海峡两岸旅游区,把海峡两岸旅游区建成世界级的旅游目的地。2009年5月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其中海峡西岸经济区四大战略定位之一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这一战略定位给“五缘”优势凸显、持续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福建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海峡旅游从此将加快步伐,迈向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海岛是两岸旅游合作的重要据点。2006年,对接“两门”(金门、厦门)、“两马”(马尾、马祖)的海岛旅游开展得红红火火,为了加强两岸合作,福建平潭岛已在建两岸ECFA的试点地区。本书选择的研究地点台湾海峡西岸鼓浪屿、湄洲岛是中国重要的滨海旅游目的地。鼓浪屿反映的是旅游业高度发达的海岛区域,或称之为成熟的海岛区[7]域;湄州岛是旅游发展处于中期的海岛。本书还选择海峡西岸大嵛山岛与南日岛作为旅游型海岛研究的参照物,大嵛山岛旅游业刚刚起步,南日岛仍未建设任何旅游设施,海岛人地关系仍处于传统养殖业时期的状态,因此,研究人地关系发展不同时期的旅游型海岛能揭示旅游业对海岛发展影响的程度。另外,鼓浪屿与湄洲岛是海峡西岸主要的旅游目的地,是福建与台湾构建海峡旅游圈的主要旅游景点,对其进行人地关系的相关研究,可以为海峡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见解。1.3本书的目的、思路、问题和方法1.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地球系统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陆地系统和海洋系统。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学者都对陆地系统——尤其是陆地人地系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获得了不少理论创新;海洋系统作为人类未来的开发场所,世界各国也开始下大力研究海洋系统结构,探寻人类社会对海洋的影响。海岛是陆地系统与海洋系统的交接部分,受大气、海洋、陆地三种自然力的影响,生态系统非常多样、独特,同时绝大部分海岛由于面积小,四周受海洋隔绝,生态系统也相当脆弱;旅游型海岛不仅具备一般海岛人地关系的特点,而且有其独特的地方,即它叠加的“外力”(旅游者)的影响,这种外力还常常左右旅游型海岛的发展方向。因此,探讨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整合问题,可以揭示海岛特殊的人地关系结构、发展演变、调控机制,将大大丰富人地关系理论。同时,从旅游活动的影响来考察人地关系及其演变,以及居民与游客的环境感知变化,研究的视角也比较新颖。

国外学术界对旅游型海岛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加勒比海、南太平洋、东南亚地区的海岛,这些海岛地区旅游开发历史悠久,旅游经济也较发达,同时也是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地区,因此,成为全球海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滨海旅游业快速增长,而海岛又是滨海旅游的主要载体,因此,研究旅游型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地理界、旅游界的重点内容。

鼓浪屿和湄洲岛是台湾海峡西岸两个主要的旅游目的地。鼓浪屿与厦门市区相隔,面积仅1.91平方公里,是厦门最大的一个卫星岛,素有“海上花园”的美称。湄洲岛位于湄洲湾湾口的北半部,是海上女神妈祖祖庙的所在地。选择它们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它们是中国东南沿海主要的旅游地,旅游产值占其GDP的50%以上,旅游成为海岛发展的最大的动力;其次,这两个海岛与台湾和东南亚华侨有“五缘”关系,借助海岛旅游,能沟通祖国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以及大陆与海外华人的关系,这是其他大陆海岛[8]不能代替的;再次,这两个海岛同为乡镇级海岛,但是旅游发展水平不同,因此,研究两者的人地关系,可以相互比较;最后,中国大陆乡级旅游型海岛建设仍未受学术界的重视,本书开展对鼓浪屿和湄洲岛人地关系的研究,可以给中国乡镇级小海岛旅游发展、人地关系分析提供借鉴。1.3.2 研究思路与框架

通过以上分析,本书确定的研究思路如下:在人地关系理论分析评价的基础上,总结人地关系相关理论的新进展,将其评价理论、方法推广到旅游型海岛,以此作为海岛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本书将首先开展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组成、特征、演变等基础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旅游型海岛的人地关系从生态环境、景观特征等变化来分析其在历史某个时段的变化,并寻找其驱动因子,在人地关系构建的模型中预测旅游型海岛发展变化趋势,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旅游型海岛的环境承载力。本书的研究在现代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RS)、空间定位(GPS)(简称“3S”)的指导下,结合地理学的分区理论,探讨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整合的对策,重点是调控人的行为,其中特别是制度、管理、社会文化、伦理建设。本书重点安排在第四章至第八章。第四章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组成要素及其特征,分析一般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特征;界定基于人地关系理论的旅游型海岛的范围(乡镇级);划分和界定旅游型海岛子系统(自然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并分析三者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耦合;重点分析旅游型海岛开放、复杂、脆弱的人地关系特征。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分析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与趋势,探讨调控的相关对策,发展非线性的人地关系评价模型,构建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评价框架;分析旅游型海岛资源环境脆弱性;采用“3S”技术评价旅游型海岛景观变化,以及当地居民与游客的环境行为感知,对鼓浪屿、湄洲湾开展主体功能区划,以及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第八章重点分析鼓浪屿、湄洲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第九章从调控“人”的角度出发,尝试整合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构建新型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提出制度、管理、文化、伦理等方面的评价模式。全书的技术路线(研究框架)见图1-2所示。图1-2 本书研究框架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与其他陆地地区的人地关系主要区别在哪里?调控的理论与方法有何不同?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与其他大陆的人地关系相比,人地关系更加开放、复杂、脆弱、严峻。第一,受海岛本身的地域、环境和受海洋、陆地、大气三者交错影响,资源环境具有敏感性与脆弱性的特点,复杂多变;第二,海岛地域面积小,人口数量有限,市场狭小,生产与贸易对外依存度高,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第三,海岛选择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季节波动性大,受各种自然、政治与经济环境的影响也较大,所以,旅游型海岛的人地关系更为脆弱与敏感。(2)通过海峡西岸旅游型海岛的研究,揭示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演变。本书通过选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旅游型海岛景观数据与近年来遥感数据,分析十多年来旅游型海岛的景观变化;通过对海岛居民的近20年来的环境变化感知验证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变化。对比这两种方法,对分析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演变的异同点有很大帮助。(3)尝试构建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整合的理论体系,并通过海峡西岸旅游型海岛的研究,提出整合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对策与措施。比如,在区域上根据主体功能理论进行合理规划(确立重点开发区、优先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从利益主体的关系来协调各方利益。1.3.4 研究方法1.3.4.1 野外调查与社会调查法

对本书涉及的两个旅游型海岛(鼓浪屿、湄洲岛)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当地的居民、游客、旅游管理者,并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座谈。对这两个旅游型海岛进行利益主体问卷调查,着重研究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环境变化感知、旅游活动满意度分析,掌握第一手的材料。此外,作为旅游型海岛的参照研究对象,本书还对海峡西岸的乡级海岛大嵛山岛(旅游开发初期)、南日岛(未进行旅游开发)进行调查对比研究。在野外调查中,及时收集旅游型海岛与非旅游型海岛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官方数据,应用统计方法,并结合SPSS分析软件分析调查数据,得出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变化的规律。1.3.4.2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

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定量分析:采用不同时段的遥感资料,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分析鼓浪屿与湄洲岛旅游活动对地理景观格局的影响程度和累积效应;借助于地图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人地关系协调情况进行区域划分。1.3.4.3 历史资料分析法

收集国内外人地关系、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期刊论文、会议论文、论著、博士论文等,分析其研究进展,从中汲取有益的分析、协调海岛人地关系的理论、方法,寻找合适的研究切入点,建立本书科学可行的技术路线和研究框架。1.4内容安排

整个研究共分为十章。

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论文价值、研究设计,从选题依据入手,提出本书的基本框架、研究重点与目标、设计研究的技术路线、预计可能达到的创新之处。本书选择旅游型海岛的人地关系整合发展问题,具体研究海峡西岸的两个旅游型海岛。

第二章基本概念与相关研究进展。从人地关系、海岛人地关系、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入手,分析人地关系理论在解决旅游型海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提出对旅游型海岛进行人地关系系统整合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章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整合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章是本书的理论部分,从地理学(人地关系理论)、行为科学(人类环境感知理论)、管理学(利益相关主体理论)等学科理论来阐述海岛人地关系演变、整合等问题。

第四章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要素组成及其特征。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包括旅游型海岛内部人地关系组成要素的关系(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三者关系)、人地关系驱动力作用关系(人对地的关系、地对人的关系、人对人的关系,三者的时空耦合),以及旅游型海岛与相邻大陆、相邻海岛的关系(属于旅游型海岛人地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特征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人地互动的、空间与时间耦合的耗散系统,具有开放性、复杂性与脆弱性。具体分析海峡西岸旅游型海岛鼓浪屿、湄洲岛的人地关系组成要素与特点。

第五至第八章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演变的系统分析。基于景观变化、资源环境脆弱性、环境感知模型来分析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演变。以海峡西岸的鼓浪屿、湄洲岛为例,借助“3S”技术、对当地居民与旅游者的环境行为感知进行调查,分析其人地关系在10~20年之间的变化以及影响因素。探讨鼓浪屿、湄洲岛人地关系演变与影响因子的共性与差异性,分析两个海岛的旅游环境承载力。为了区别旅游型海岛与非旅游型海岛,本书还选择了旅游业刚刚兴起的宁德市大嵛山岛、未开发旅游业的莆田南日岛作为参考对象,分析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萌芽、发展、成熟的过程和人地关系的特点,为下一步人地关系的整合提供对策。

第九章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优化整合。从系统理论和分区理论出发,对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子系统进行分析,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子系统是影响海岛剧烈变化的主导力量;在主体功能分区理论的指导下对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进行分区,并分析每个分区的人地关系特征。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是新型的海岛人地关系,突出表现在“人”的方面,它加入了大量外来旅游者、外来文化的成分。因此,人地关系整合的对策主要是对“人”的调控,体现在旅游型海岛法律制度的制定,利益相关主体(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当地居民、当地政府)的管理,对外来文化的引导和对当地文化的保护与更新。将鼓浪屿、湄洲岛两个海岛人地关系的类型进行功能分区,分析其人地关系整合对策,尤其在人与人之间的调控对策方面(制度、管理、经济、社会、文化措施),探讨两个乡级海岛在整合方面的异同点。从人地关系的制度创新、利益主体管理、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弘扬生态环境伦理等方面来整合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

第十章结论与展望。总结本书的基本观点、创新与今后努力的方向。

[1] 不含海岛省管辖的县。——编者注

[2] 陆健健:《我国海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http://www.coi.gov.cn/oceannews/2006/hyb1535/32.htm。

[3] 搜索时间为2010年3月9日19:51。——编者注

[4] 按2004年国家统计数据,不含省辖县。——编者注

[5] 笔者于2006年7~8月对福建东山岛、湄洲岛、鼓浪屿进行了考察调查。——编者注

[6] 笔者于2010年3月10日10:30查询知网(www.cnki.net)。——编者注

[7] 尽管有蔡家珍、陈超等学者根据巴特勒的生命周期理论把它归结为成熟型的旅游地,但是该海岛的环境与社会容量还比较大,可以把它归为人地关系发展中期阶段的海岛。——编者注

[8] 尽管鼓浪屿与湄洲岛都设立有区一级市政府派出机构——管委会,但是海岛仅有一个街道办事处或一个镇,因此,本书为研究方便,仍把这两个岛作为乡镇一级海岛。——编者注2基本概念与相关研究进展2.1相关概念的界定2.1.1 海岛

海岛是指位于海洋中的岛屿。在地理学上岛屿无统一的定义,根据穆尔(Moore.W.G,1984)的理论,岛屿(或称岛)是指在大洋、大海、湖泊和河流中四面环水的陆地,而海洋中的岛屿又分为大陆岛(Continental island)和海洋岛(Oceanic island),火山岛、珊瑚岛属于后者。地理学家潘树荣、武光和、陈传康(1985)在《自然地理学》一书中提出,岛屿是被海洋所环绕,但面积远比大陆小的小块陆地,海岛可分为大陆岛与海洋岛。可见,潘树荣等是把海岛等同于岛屿。《辞海》中对岛屿的解释是:“散处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小块陆地。通常大的称岛,小的称屿。按成因分大陆岛、海洋岛(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2000年中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将“海岛”作为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术语之一,释义为:“散布于海洋中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的小块陆地”。

海岛比较权威的解释是联合国大会在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简称UNCLOS)第八部分第121条海岛制度中规定,海岛是四面环水并在高潮时高于水面的自然形成的陆地区域。2009年12月26日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对海岛[1]的概念就沿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依此定义,海岛必须由以下四个条件构成:由陆地组成,与海底自然相连;是自然形成的陆地,而非人力构筑;在高潮时突出水面;在低潮时仍四面环水。结合旅游研究的需要,本书所阐述的海岛用下列条件予以界定:①大潮高潮面以上,被海水包围自然形成的陆地面积大于等于500平方米;②由人工修建道路、堤坝、桥梁、盐田、鱼虾养殖池塘等使海岛与大陆相连,仍视为海岛;③两相邻海岛之间如果经人工道路、筑堤等相连仍视为两个海岛,若二者自然相连构成一体,则视为一个海岛;④自然与大陆相连,已具备半岛性质,不再视为海岛;因自然淤积、人工填埋造陆或人工盐田及鱼虾养殖池塘将原海岛包围,使得原海岛四周无海水包围,不再视为海岛。2.1.2 旅游型海岛

学术界仍未科学界定“旅游型海岛”概念。笔者认为,首先,它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了自然指标、经济指标与社会指标。旅游型海岛必须有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自然资源与优越的区位条件;其次,海岛经济以旅游业为主导,本书界定的旅游型海岛是根据旅游产业占海岛GDP比重的8%以上的海岛地区;最后,旅游型海岛社会带有明显的外来游客的特性,客源国(地)的“飞地”特点。

从自然指标来看,旅游型海岛一般都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如“4S”风光),吸引外来游客前来疗养、度假与观光;有些海岛还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老神秘的宗教文化,吸引外来游客前来体验与观光。总之,旅游型海岛的自然(文化)资源特别适宜旅游开发。

从区域经济角度出发,区域的主导产业是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生产上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和产业规模,并且有较大的产业关联度(郝寿义、安虎森,2004:262-268)。区域的支柱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构成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支柱产业的收入可能是该产业的收入占整个区域国民收入的比重较高所致,还有可能是由于该产业的就业系数高,也有可能是因为该产业为主要的外汇创收产业。一般某产业产值占到区域GDP总量的8%以上就可称为支柱产业。由于旅游业就业系数高、产业关联度大,按照此定义,笔者把旅游产业占所在行政区域GDP的比重超过8%以上的海岛称为旅游型海岛。国外,印度洋的马尔代夫、加勒比海岛国旅游产业大多数在其GDP总量的20%以上,中国舟山群岛旅游业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4.1%。这些海岛都具有旅游型海岛的经济指向特征。

从社会指标来看,旅游型海岛的社会文化有明显的外来文化烙印,海岛“人群”中的外来游客远比本地游客多,海岛社会文化呈现客源国(地)特色,比如具有客源地特征的语言环境标识、旅游服务中心;为外来游客服务的出租车业务,以客源国(地)为题材的主题晚会;等等。旅游型海岛呈现出外来文化的“飞地”特征。2.1.3 人地关系

从已有文献来看,大多数学者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是从哲学层面来分析的,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对策。本书探讨的人地关系是从地理学视角来理解的,“人”是指不同群体的人,以及人类组成的社会,“地”是对应于人类社会这一主体而出现的客体,称之为地理环境。人地关系自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双方通过物质交换过程而产生密切的关系。人文地理大师吴传钧先生对人地关系有精辟的理解:人地关系是由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两个子系统交错构成的复杂的、开放的巨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机制。在这个巨系统中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相结合,形成变化的机制。人地关系存在于区域中且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吴传钧,1991:1-6)。2.1.4 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

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是以旅游型海岛为载体的人与地之间的关系。此间的“人”既包含当地居民,又包含当地政府和经营管理者,以及外来的游客;“地”既包括以岛陆、岛滩,也包括大陆架浅海。旅游型海岛人地关系的组成要素包括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三大要素;人地关系的作用形式包含以下内容:人对地的影响,即海岛开发利用对海岛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旅游型海岛而言,是游客、海岛居民、旅游开发者在旅游设施建设、旅游项目开发、旅游活动开展过程中对海岛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地”对“人”的影响,即海岛自然环境对人为开发的响应,以及人为开发而诱发的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变化,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