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00:17:16

点击下载

作者:华图书业

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字经

三字经试读:

前言

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根本,是我们华夏儿女的遗传基因和精神支柱,我们要像神圣的生命火炬一样将国学代代传承下去。《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声律启蒙》《千家诗》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典,铸就了“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和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当然,这些国学经典作为国学启蒙经典,更是根据我们广大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而精心挑选的。这些经典作品,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哲学、艺术等丰富知识。古往今来,我们中华民族的无数青少年从中吸取知识,不仅培养了我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还提升了我们儒雅、淳静的气质,滋养了我们一代代人的成长。

作为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其中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常规道理和人生准则,是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洗礼和多少代人的实践检验过的,是我们广大青少年学习成长的必备精神食粮。

我们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能够秉承国学仁义精神,学会谦和待人、谨慎待己、勤学好问等优良品行,能够培养我们的刚健人格,使我们成为内外兼修的阳光少年和未来精英。

我们青少年阅读国学经典,就如同师从贤哲,使我们在人生的第一步就站在了先辈们的肩膀之上,就能在高起点上开始人生的起跑。阅读圣贤之书,与圣贤为伍,是我们精神获得高尚和超越的最高境界。

在如今社会处于转型的时期,充斥着各种各样所谓的现代文化,良莠不齐,纷繁杂芜,作为我们青少年,应该慎重从文化杂烩中精挑细选最好的、最纯的、最精的文化知识进行学习,以便促进我们健康成长。

为此,我们特别编辑了这套《学生成长必读国学启蒙经典》。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广大青少年学习吸收的特点,本套书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除了具备原文外,还增设了简单明白的注释和白话解读,同时还配有相应故事和精美图片等,图文并茂,浅显易懂,非常易于阅读和理解,是广大青少年学习国学的最佳读物。

人之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释义】

每个人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小时候,这种天性人人都很相近,差别不多。但是长大后,每个人受环境和教育的不同影响,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于是原本都相近的善良本性,因此而相差得越来越远,形成有善有恶的分别。【故事】

曹操的四个儿子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沛国谯,即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后称魏王。

曹操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他有四个儿子:曹丕、曹植、曹彰和曹冲。

虽然四个孩子成长在相同的环境下,但性情各异:

长子曹丕,字子桓,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8岁即能为文。曹丕喜欢舞刀弄枪,尤精剑术,在武术史上留有名声。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

次子曹植,字子建。自幼颖慧,10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落笔成文,深得曹操宠爱。曹植与曹丕习性有异,曹植有建国保家的理想,性情温柔敦厚。他喜诗书、富才气。

三子曹彰,字子文,是员猛将,可当三军之帅。他左右开弓,在百步之外能射中一根头发丝,他能把一头小象按倒在地。

小儿子曹冲,字仓舒,是有名的神童。曹冲称象的故事,今天的孩子们几乎无人不晓。可惜曹冲还未成年就病逝,当时年仅13岁。

曹操的四个儿子同样的出身,同样的生长环境,但性格却不相同,自然是时势造成的。同时,这与他们的习性也是分不开的。

苟不教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释义】

人生来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如果不好好地教育,加以适当的引导,善良的本性就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教育孩子的方法最重要是专心、持久、始终如一。

师长要一心一意地教育孩子,孩子也应一心一意地学习。教的人和学的人都要专注努力地付出,真诚善良的本性才不致丧失。由于专心学习,才能更加努力上进。【故事】

奕秋教棋

《孟子》里讲了两个学生同时向奕秋学下棋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学习一定要专一。

奕秋是当时著名的棋艺高手,他同时教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很认真地听老师讲解下棋的技巧;另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讲,但他心里却想如果有大雁飞来,就拿起弓箭去射它。

棋艺教完,奕秋让两个学生对下一盘。开局不久,胜负便已分晓。认真听讲的学生下棋技巧比那个一心想射大雁的学生高明多了。

一样的老师,一样的教法,却出现了不同的效果,不是因为别人比自己聪明,而是因为自己没有专心学习的缘故啊!

昔孟母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释义】

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三次为选择邻居而搬家。

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生气地把织布机上的梭子折断,以此来教育他学习是不可以中断的。【故事】

魏照学师

东汉末年,有一位著名文人叫郭泰。他不仅博通古籍,学问精深,治学严谨,而且为人忠厚、正直、谦和。一时间,名震京师。许多读书的人,都求拜他做老师。

一般的学生,只来听老师讲完课就走。有个叫魏照的少年,却把行李搬来,整天和郭泰老师吃住在一起。他不但用心听老师讲经书,还时时、处处注意学习老师的言谈举止和为人治学的品质。每天清晨,魏照都早早起来,洒扫庭院,清理房舍,点火做饭,热心地为老师端水送餐,细心地照料老师的衣、食、住、行。老师问他为什么这么做。

魏照非常诚恳地回答道:“我来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您的为人处事和高贵品质。” 此后,郭泰通过言传身教,把自己全部知识和立志做人的信条,毫不保留地教给他。魏照由于学习刻苦,也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志向的学者。

窦燕山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释义】

在五代时候,有个名叫窦燕山的人,他乐善好施、扶贫济弱,而且待人处世都很好,从不欺诈他人。他很重视子女的教育,采用适当、良好的方法去教导他们。

窦燕山的五个儿子,在父亲的认真教导下,每一个人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声名远传四方。【故事】

窦燕山五子登科

五代时,在河北省蓟县有一个名窦禹钧的人,因为蓟县有座燕山,窦禹钧的名又很响亮,所以人们都以“窦燕山”作为窦氏的代称。

窦燕山年轻的时候,品行不好,仗着家里有钱,到处欺压善良的百姓。一天夜里,他梦到死去的父亲劝他改过向善。窦燕山醒来后,谨记父亲的话,从此痛改前非,乐善好施,帮助许多困苦的人渡过难关。

后来,窦禹钧有了五个儿子。他以自己改过向善的经验,用心地教育他的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也没让父亲失望,个个都成为了有作为的人。

养不教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释义】

为人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如果只想到给他们提供物质所需,抚养他们长大,却没有好好教育他们做人、做事,这就是父母的过错。

同样,当老师的在教导学生方面,如果没有好好教导学生,让学生产生懒惰心理而不好好学习,学生因此而荒废学业,这就是老师的过错。【故事】

郭太敬业育人

郭太是东汉时期著名学者,他不但学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对学生全面负责,敬业精神极强。有一个叫左原的学生,因触及到法律,学校将其除名。

左原从此名声很臭,一天,郭太把他拉到了酒馆。郭太劝他说:“战国时期,有个叫颜涿聚的人,原来是梁甫地方的强盗。后来做了齐国的将军;段干木年轻时品德也不好,后来也做了魏国有才干的官员。有了过错,只要痛改前非,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啊!”

一席话,说得左原心里热乎乎的。他站起来深深地给郭太鞠了一躬,说:“郭先生,今后我一定按您的话去做,绝不辜负先生的一番苦心。”

子不学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释义】

父母、老师尽心尽力地教育孩子,而孩子不努力学习,这是不应该的。

年少时不努力学习,等到长大以后,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做,到那时候还能有什么作为呢?【故事】

温公警枕

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司马光曾被皇帝封为温国公。后人多称他为“司马温公”,他从小聪慧过人,被人们称为“神童”,但他并不骄傲。

为了每天早起读书,他请木匠做了一个圆木枕头。用这个枕头睡觉,睡熟后只要一转头就会滑下来,头磕在床板上,人马上就惊醒了,于是马上爬起来读书。

就这样,司马光孜孜不倦地学习、读书,事业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温公警枕”勤奋的故事,也就成为后人争相学习的事例。

玉不琢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释义】

一块玉石从矿山里开采出来,不经过打磨或雕刻就不能成为美玉,更无法加工成有用或值钱的器皿。

人的资质无论多么好,不经过学习就不懂得人情、礼义、道德,就不明白做人的道理。【故事】

王羲之教子

王羲之是东晋大书法家,他有七个孩子。作为一代学识渊博的书法大师,他深知“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

他对自己的孩子很严格,规定他们在穿衣、吃饭上都要艰苦朴素,不能铺张浪费,还教育他们忠诚爱国的道理。

王羲之的小儿子名叫王献之,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开始教他怎样正确写字。

王献之不负父望,刻苦练习,天长日久,他写的字也越来越好。

有一次,王献之正在书房里练字。父亲为了验证他学得怎么样,悄悄地从后面突然来拔他手中的毛笔,可是却没有拔动。王羲之对此十分高兴,觉得自己多年的苦心没有白费。

果然,王献之长大后也成为有名的书法家,与父亲并称为“书法二王”,为书法界做出了很大贡献。

为人子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释义】

做儿女的,在年纪还小的时候,就应该把握学习的机会,亲近、尊敬老师和友人,接受老师的身教、言教,学习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各种礼仪规范和礼节。【故事】

孔子教徒有方

孔子曾教过一个很没有礼貌的学生。孔子让他去招待客人,他却在院子里做别的事情;客人还没坐下来,他却坐下来;到了吃饭的时候,客人还没入座,他已经抢先端起了碗;客人刚说了上半句话,他就抢先说了下半句话。

孔子严肃地批评了他:“你跟客人抢座位、争着说话,真是没有礼貌!你还是出去一会儿吧!去把隔壁的刘先生请过来。要注意礼貌。”

客人们都不理解:“为什么叫一个不懂礼仪的学生去呢?”

孔子说:“刘先生很有教养,他应该多接触才是,这样能从刘先生那里学到一些处世待人的礼仪。”

后来,在孔子细心地教导下,这个学生变得又谦虚又懂礼仪了。

香九龄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释义】

东汉时,有个叫黄香的人。从小就非常孝顺,在他9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孝顺父亲,在寒冷的冬天,父亲还没上床睡觉之前,黄香用体温焐暖床上的棉被,再请父亲安睡。

黄香这样体贴父亲的孝亲行为,不但是他个人该做的,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效法、身体力行的。【故事】

庄公掘地见母

春秋时,郑国郑武公的妻子武姜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寤生,一个名叫共叔段。

武姜生寤生时难产,受了很多痛苦,因此她很不喜欢寤生。可对小儿子共叔段却百般宠爱,她常跟郑武公说要将王位传给共叔段。郑武公不肯答应武姜这个请求,最后寤生登上王位,就是郑庄公。

武姜过分宠爱共叔段,帮助他向郑庄公要了封地。

共叔段领取了封地,就开始招兵买马、修筑城墙,并让母亲武姜在城里做内应,准备里应外合,夺取郑庄公的王位。

没想到事情败露,郑庄公起兵打败共叔段,将母亲和弟弟放逐到城颍这个地方。郑庄公痛心地发誓:“母子俩不到黄泉,永不再见。”不久之后,郑庄公就后悔自己说了这样过头的话,却又没有脸面向母亲道歉。

颖谷有个地方官叫颍考叔,为人非常正直。见到郑庄公把母亲驱到颍地,说道:“母亲虽然不像母亲,但儿子能够不像儿子吗?”于是就去见庄公。

这时庄公刚好要吃饭,就令颍考叔一起用餐。席间,颍考叔拣一块好肉割下包好,藏在袖内,庄公好奇地问这是为什么。

颍考叔说:“我家有老母,因为家贫,每天只能吃野菜,从来没吃过这么好的东西。现在您赐给我这么好的食物,我自己在这享受,老母亲却尝不上一口,一想我就心酸,所以我要带一些回去给老母亲吃。”

郑庄公听后凄然长叹。颍考叔问庄公叹什么气,庄公说:“你有老母亲奉养,能尽人子之心,我虽贵为国君,却无法享受天伦之乐。”

颍考叔假装不知,奇怪地问:“姜夫人身体不是一直很好吗?您怎么却说没有母亲呢?”

于是庄公就把姜夫人与共叔段谋反,以及把姜夫人迁到颖地的事情跟颖叔考说了,并叹道:“已经立下黄泉相见的毒誓,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

颍考叔对郑庄公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派人挖条地道,你们母子就能相见,而且又不会违背您的誓言啊!”

郑庄公听了十分高兴,派人挖了地道。结果,久别的母子俩便在地道里抱头痛哭,重新拾回失落已久的亲情。

融四岁

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释义】

东汉时,有个叫孔融的人,在他4岁时,有人给他家送来一筐梨,父亲叫孔融先拿一个梨去吃。

孔融从筐里拿了一个最小的梨子。父亲觉得奇怪,问孔融为什么不挑大的梨吃。孔融说要把较大的梨子留给哥哥吃,自己吃小的。

孔融敬爱兄长的美德是我们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故事】

孟子提倡孝悌

孟轲,字子舆,邹,即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思想家。受业于子思。在儒学分化中,被称为孔孟学派,代表孔门正统学术思想。

一天,孟子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孝悌和修养的关系问题,爱提问题的公孙丑首先提问:“老师,您为什么那么重视孝悌呢?”

孟子解答:“因为要实行尧舜的仁政,必须立足于孝悌。”

公孙丑接着问:“那么,什么是孝悌呢?”

孟子解释说:“孝顺父母为孝,尊敬兄长为悌。孝和悌是仁义的基础,只要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双亲,尊敬自己的兄长,天下就可以太平。”

孟子谴责不孝顺父母的人,他认为不孝有五项内容。

学生公孙丑问他有哪五项内容时,孟子说:“世俗所谓不孝的事情有五件:四肢懒惰,不管父母的生活,一不孝;好下棋喝酒,不管父母生活,二不孝;好钱财,偏爱妻室儿女,不管父母生活,三不孝;放纵耳目的欲望,使父母因此受耻辱,四不孝;逞勇敢,好斗殴,危及父母,五不孝。”

孟子还认为,父母死后,应当厚葬久丧。孟子老母死了,孟子给以隆重的送葬,棺和椁,都选用上等的木料,还专门派学生监督工匠制造棺椁。

事后,他的学生也觉得选用的棺木太好了,便带着疑问对孟子说:“前几天,大家都很悲伤、忙碌,我不敢向您请教,所以今天才提出来。您看,用的棺木是不是太好了呢?”

孟子解释说:“对于棺椁的尺寸,上古时没有一定的规定;到了中古,才规定棺厚七寸,椁要与棺相称。从天子一直到老百姓,都这样做了,才算尽了孝子之心。古人都这样做了,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我给你们讲孝悌时,不止一次地对你们说过:在任何情况下,可不应当在父母身上省钱啊!”

首孝悌

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释义】

做人首先要学会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多见识天下事理,懂得计数计量,增广见闻,扩大阅历,学习生活中的常识,懂得文理,了解古今圣贤之事,这才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故事】

薛包孝后母

古时候,有一个名叫薛包的人,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后母对他很不好,经常打骂他,还经常让他挨饿受冻。

薛包对后母却非常孝顺,常帮后母干这样那样的活,后来终于赢得了后母的信任。

在父亲、后母都去世后,后母的孩子要求分家,薛包就把所有钱财都给了后母的孩子。别人都笑薛包傻,薛包说:“我这才是对父母的孝顺呀!”

一而十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释义】

古人造“一”字,表示天、地、阴、阳的分界,是数字的开始。所以学习数字要从一开始。“十”字是数字的终了,一横一竖,包含东、南、西、北四方的意思。

从一到十,从十到百,从百到千,从千到万,依此类推,这就是我国采用的十进位算法,这些基本的数字不可不知道。学会基础算法后,才能学习更深奥的算术。【故事】

仓颉造字

汉字的发明,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文字尚未发明的上古时期,人们采用在绳子上打结记事的方法。

到了黄帝时期,有个史官叫仓颉,受当时人们占卜的启发,开始了“文字”的创造。山川河流的去向、鸟兽鱼虫的斑纹羽毛、人类动物活动的姿态都是仓颉研究的基础。

经过艰苦的努力,一天,他豁然开朗,找到了创造文字的方法。据说,这一创举曾惊天地,泣鬼神。

我们青少年学习文化一定要循序渐进、脚踏实地,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三才者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释义】

宇宙间有三样最基本的物体,就是天、地、人。人类生存在宇宙中,与大自然共生共存,古书上所说的三才,指的是天、地、人,是三种构成生命现象的基本因素。

古书上所说的三光,指的是太阳、月亮和星星。【故事】

夸父追日

夸父,是神话中的巨人,善奔跑,传说是大地之神后土的孙子。

夸父与太阳赛跑。接近了太阳,口渴,想要得到喝的水。于是到黄河、渭水中去喝水。可是,黄河和渭水的水不够喝。他就到北边去喝大湖里的水,还没赶到,就在半路上渴死了。

夸父丢下他的手杖,化成了桃林。

三纲者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释义】

所谓“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三种重要且不容紊乱的关系。“三纲”指的是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君主与臣子之间,彼此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与子女之间要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则要尊重、和睦相处。

君臣、父子、夫妻都能彼此敬重,言行合乎义理,那么社会上的风气才能和谐稳定。所以,三纲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国家社会安定的根本。【故事】

岳飞赴死

岳飞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就在他大败金兵的时候,宰相秦桧却害怕岳飞打退金兵回朝后,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就让皇帝连发12道金牌召岳飞回朝。

属下劝岳飞不要听从朝廷的调遣,岳飞却认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结果回朝后,被秦桧等人害死在风波亭。

岳飞之死,令世人扼腕叹息。

岳飞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名将,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

曰春夏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释义】

春、夏、秋、冬是一年的四季,从温暖的春天到炎热的夏天,再从凉爽的秋天到寒冷的冬天,一年这么过去了。四个季节依着一定的规律,一年又一年不断循环,无声无息地进行着。

大地万物也跟着四季的运转生长、活动。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随着大自然起落有序的节奏变化不息。【故事】

赤壁之战

曹操率领大军南下,与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对峙。

赤壁之战前,周瑜和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一致认为火攻是上策,可是当时冬天刮的都是北风,几乎就没有东南风,急得周瑜病倒在床上。诸葛亮则利用自己的天文知识,算出未来三天会起东南风。

果然不出所料,三天后刮起了东南风。东吴将士乘风破浪,火烧曹军。曹操败走赤壁,狼狈而逃。

曰南北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释义】

方向的位置,有四个基点,即南、北、西、东,称为“四方”。

这四个方位,都以中央为基点,两相对应。也唯有与中央点对应,才能定出正确的方向,因为如果没有定出一个固定的基点,以它来与各个方位对照,那就无法有正确的方向可依循,人们所生活的空间就会混淆了。

方向与方位的确立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使生活更便利。【故事】

背道而驰

战国时,有一个人想要从中原到楚国去。

他坐着马车向着北方而去。在路上,有人问他:“你到楚国应该往南走,不能往北方啊!”

他说:“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跑得越快不是离得越远吗?”

他又说:“我准备了足够多的食品。我的马夫本领高。”

不管怎么劝,他也没改变。

结果,他离楚国越来越远了。

曰水火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释义】

水、火、金、木、土是各项事物的总称,大地万物的构成与变化都是由此而来。

五行的生灭、变化由数字推算演绎而来,是大自然各种现象生成演变的基本原理。

古人透过复杂的五行生、克变化理论,来理解天地宇宙,并由此解释各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与变化。对古人来说,天地万物的道理与玄妙,尽在五行中。【知识链接】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思想概念。它透过水、火、金、木、土五种基本元素之间相生相克的复杂变化,加上既统一又对立的阴阳二气的运动,解释自然现象,论断人的祸福。

春秋战国时代,阴阳家就是这样一个学派。当时贵族分封制度已经瓦解,知识分子百家争鸣,想要建立新的社会秩序,挽救民族生存的危机。有些人想要建立理性的社会,另有一些人则主张宿命的观点,认为福祸相倚、循环是正常的现象。儒家、墨家是前者的代表,阴阳家则是后者的代表。

曰仁义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释义】

一个人应该有爱护别人的胸怀,处事适宜、公正,遵守礼节,不断追求知识,充实自己,实事求是、讲信用。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是在社会中做人的准则,不容紊乱,人们的行为有了准则规范,社会才不会失去秩序。【知识链接】

儒家的仁义观

在中国,仁、义、礼、智、信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全过程中,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按儒家的解释,仁是最重要的,仁者爱人,爱的情怀是一切伟大人格的基础。好人过去叫仁人,好的政治叫仁政,好的声誉叫仁声。仁字在中国古代,是一切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仁义礼,接着是智和信,这里面包含着传统中国思想的精义。按儒家思想,智慧和守信,必须以仁义礼为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那么,智和信就会变得可怕。

如果一个人只有智慧,但不讲仁义道德,也不守礼仪,那么,这种智慧不仅不会给人类带来福祇,相反还有极大的危害。

稻粱菽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释义】

稻米、高粱、豆类、麦类、小米、稷,这六种谷类统称为“六谷”。

凡是所结的果实可以作为粮食的植物,通称为“谷”。六谷是人类的主要粮食,人们食用它以维持生命。中国是一个讲究美食的国家,六谷除了用来维持生命之外,中国人也利用它们制作出精致、多样的食品,闻名世界。这也是稻谷和西方食物不同的地方。【故事】

神农氏发现六谷

神农氏是中国农业的奠基者,他生活在原始狩猎时期。他当了部落首领以后,担心人们捕猎时间长了野兽被捕尽,人们无法生活,就一直想找一种替代野兽作食物的东西。

一次,他用一种野草作燃料烤肉时,忽然从火里蹦出几粒像植物的东西来,他一尝香脆可口。受此启发,他把不少植物的种子拿来做实验,最后从中选出一些味道好、易于成活的植物加以种植,六谷就这样被神农氏发现了。

马牛羊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释义】

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称为“六畜”。六畜原本都是野生的,后来被人类驯服并且饲养,对人类有许多益处。

例如,马可供人骑乘,也可以用来拉车;牛会耕田;羊可供应人类肉食、乳汁、皮毛;鸡和猪可供食用;狗会看家护院等。

人类不仅可利用六畜当作食物,也可节省时间和力气。这是人类深具智慧的地方,也是和大自然保持平衡状态的方法。【故事】

伏羲氏驯养六畜

原始社会时期,伏羲氏做部落首领的时候,人们主要以狩猎为生。如果遇到大雨、大雾天气捕不到野兽,人们就会挨饿。

于是,聪明的伏羲氏就想了一个办法:天气好时,尽量多捕一些野兽,没有吃完的就放养起来。

后来经过挑选,固定了一些品种,也就是“六畜”。此后人们又发现六畜除了供人们食用外,还有多种用途:比如马能拉车;牛能耕田;羊能供皮裘;鸡能报时;狗能看家等。

曰喜怒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释义】

高兴、愤怒、忧伤、害怕、喜爱、厌恶、贪求,这七种情绪称为“七情”,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情绪,也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我们要适当控制七情,不应随意发泄,这也是修养自身的一大前提。【故事】

欲望缠身的和珅

清朝乾隆年间,和珅因为聪颖、机智,办事沉稳,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和珅因此仕途平步青云。再加上他善于察言观色,针对别人的喜恶去奉承、讨好别人,因此没有多久便升任军机大臣兼内务大臣。

但是,身居高位的和珅,不但不懂得感恩,反而放纵自己的私欲,把乾隆皇帝当靠山,肆无忌惮搜刮民膏民脂。和珅如日中天的权势,连王公贵族都对他卑躬屈膝,一般人对他的结党营私及贪赃枉法都非常反感与不满。

这时年事已高的乾隆皇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讨国事。和珅担心自己地位不保,极力游说乾隆皇帝不要退位。但是乾隆仍决定传位给颙琰,年号嘉庆。

嘉庆皇帝继位后,便收集和珅的罪证,将他逮捕入狱,赐其自尽。贪得无厌的和珅,终究落得一个不得善终的下场。

匏土革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释义】

匏瓜、陶土、皮革、木头、玉石、金属、丝弦和竹子这八种东西是用来制造乐器的主要原料,古人称这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为“八音”。

笙、埙、鼓、板、磬、钟、琴、箫是八音的代表乐器,它们的音色各有特色,我们的耳朵能轻易地分辨出它们的不同。八音变化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美妙的旋律,丰富我们的感情世界。【故事】

伯牙遇知音

春秋时代,一个叫俞伯牙的人很精通琴艺,但他却一直找不到一个能真正欣赏他音乐的人。

一次,俞伯牙出使楚国,突然心血来潮,让船夫把船靠了岸,忘情地弹起琴来。悠扬的琴声传入山中,把正在打柴的钟子期吸引到了江边,他屏息静听,立刻猜出俞伯牙琴声蕴含的含义。俞伯牙和钟子期成了一见如故的好朋友,并且约定好了来年再见。

一年后,俞伯牙满怀欣喜启程探访钟子期,没想到钟子期却生病去世了。悲痛不已的俞伯牙来到好友的坟前,哀怨地弹完一首曲子之后,把琴摔在地上,伤心道:“知音不在了,还弹琴给谁听呢?”

高曾祖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释义】

关于家庭中尊卑长幼的秩序,有所谓的“九族”之说。九族的秩序,由上往下分别是: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父亲之后就是自己了。

在自己之后的,就是儿女,儿女之后是孙子。这些家庭成员的称谓,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直使用至今。中国是重视伦理的国家,而“九族”正是中国家庭伦理的基础。【知识链接】

九族之序

亲族之间应该有长幼之分。九族之首为高祖父,“高”是排在最高辈分的称呼,也就是祖父的祖父。

凡是高祖孕育的下一代,都可称为同族,通常认为五代以内为亲族。二是曾祖父,即父亲的祖父。三是祖父,即父亲的父亲。四是父亲,其实就是对孕育自己的人的称呼。五才是自己。等到成家后,所孕育的下一代就是自己的子女。子女长大后又有了他的子女,这就是他们的孙子。孙子又生下他的子女,即通常所说的曾孙。而曾孙又生下他的子女,这一代就算是他们的玄孙了。

从高祖父到玄孙,这九代人家族系统,体现了家族内部老幼尊卑。九族之间应互相尊敬,互相关爱,和睦相处。

自子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释义】

从自己的儿子、孙子再往下传,还会有曾孙与玄孙。所以如果从高祖父辈开始算起,接着曾祖父、祖父、父亲、自己、儿子、孙子、曾孙到玄孙,那么一共就有九代,这九代亲族就是所谓的“九族”。

古人的生活中,家族来往密切,因此特别强调长幼辈分,要求每个人依身份行事,共同维系家族的平安与繁盛。【故事】

愚公移山

很久以前,在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北面,生活着一位名叫愚公的老人。他每次出门都要翻越两座大山,很不方便。于是,他决定要把自家门前的太行、王屋二山搬走,开通一条路。他率领着妻子、儿孙们,开始了挑土搬石的工作。

住在河边的智叟嘲笑他说:“你都这么大岁数了,就算累死也搬不了多少!”

愚公坚定地说:“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子又生曾孙,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这山是不会长的。”

父子恩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释义】

父亲与子女之间要父慈子孝;夫妇之间要和睦相处;兄弟姊妹之间则要做到友爱,身为兄姊的爱护弟弟妹妹,做弟弟妹妹的则要敬爱兄姊。这些是家庭中人与人相处最基本的道理。

家庭是组成社会最基本的单位,每个家庭都和谐融洽,社会才可能祥和安乐。所以古人说:“家齐,国治,天下平。”【故事】

鲍宣夫唱妇随

鲍宣,字子都。渤海高城,即今河北盐山人。哀帝时,为谏议大夫,敢于上书直言,抨击时政,后任司隶。

鲍宣后来娶了桓少君为妻,桓少君也是个品德高尚的人。鲍宣曾经就学于少君的父亲,少君的父亲赞赏鲍宣虽贫苦而为人清白,就把女儿嫁给他,陪嫁的礼物很丰盛。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兴,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

妻子回答说:“我父亲因为先生注重品德修养,保持俭朴的生活,因此让我出嫁而服侍你。既然我乐意嫁给你,你的意见我都接受。”

桓少君听从了丈夫鲍宣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

长幼序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释义】

长辈和晚辈之间要注意尊卑的次序,朋友之间要注意守信用和讲义气,君主对臣子要敬重,臣子对君主要忠诚。这十种大义,人们都应当共同遵守。【故事】

清廉的父子

胡质,三国时魏国的一位太守,他为人正直,执政清廉,虽先后任过县令和太守,但其家人一直过着很清贫的生活。

一年,胡质升任荆州刺史,他的儿子胡威从京都来看望他。父子在荆州相聚了十余天后,儿子胡威要返回京都了。临别时,胡质拿出一匹细绢,送给儿子以作为归途中的盘缠。

胡威见到这匹细绢,不解地问道:“父亲大人,您一向廉洁清白,不知是从哪儿得到这匹细绢?”

胡质说:“这是我从薪俸中节省下来的,给你做盘缠的。”

胡威在归途中遇见一人。一路上百般照料着胡威。当胡威知道他是父亲手下的一个都督时,立即取出那匹细绢,递给这位都督,以偿还他一路花销的费用和情意。这位都督拒绝不收。

那都督看到胡威态度如此坚决,心想,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只好十分尴尬地拿着那匹白绢和胡威道别了。

凡训蒙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释义】

教导刚入学读书的小孩,必须注意方法,尽量做到面面俱到;每一个字的读音和意义都仔细清楚地讲解明白。

文章中哪一句话该停顿,哪一句话的意思完整了,都要讲确切,才能正确标注标点符号,让段落分明,以方便了解文意。【故事】

王僧孺读书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叫王僧孺,他在小的时候就勤奋好学。王僧孺开始读《孝经》时,非常刻苦,能倒背如流。可是当有人问他关于孝道的道理时,他却答不上来。

通过这件事,王僧孺明白,读书不仅要记忆还得必须懂得书中的道理。渐渐地,他不仅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而且还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去。

一次,父亲的一个朋友到家里来做客,王僧孺就把书上理解的道理说给客人听,得到了客人的称赞。王僧孺就这样学用结合,终于成为一个大学者。

为学者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释义】

自古以来,凡是要研究学问的人,都一定要有一个好的开始,这样才能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刚入学的时候,首先要研读的就是小学,为的是要把每个字的形、音、意都了解清楚,才能续读经书的功课。

小学都读熟了之后,就可以接着研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儒家的重要经典了。这样才算是完成了为学的基本准备。【故事】

黄宗羲一生勤读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史学家。

黄宗羲的父亲是有名的“东林”名士。黄宗羲14岁那年,父亲被奸臣害死,他满怀为父亲申冤报仇的决心,跟随老师刘宗周刻苦学习。他经常流着泪读书,直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少年时代的勤学,为他以后取得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青年和中年时代,黄宗羲从事抗清和反对奸臣的活动,非常繁忙、紧张,黄宗羲仍利用一切机会读书和写作。

到了晚年,生活稍安定些,黄宗羲学习更加勤奋。80岁以后,黄宗羲眼花了,仍然不停地读书。黄宗羲一生勤奋读书,学识非常广博,留下了许多名著。

论语者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释义】《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最能直接反映孔子的思想与处世原则。整本书共分为20篇。

相传孔子的弟子有3000多人,《论语》这部书就是由孔子的弟子与再传弟子编成的。他们把和孔子讨论学问的内容、孔子的教诲、和孔子相处的情形整理记录下来,让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与品德能流传不朽。【故事】

半部《论语》治天下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年轻时曾在鲁国做官。后来他弃官不做,开创了我国私人教育的先河。

传说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贤者就达70多人。他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仁政,但却没有成功。

后来,他的弟子们把他生前的言论编成了一部书,就是《论语》。《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后世的君王和文人们对这部书很尊崇,说:“靠半部《论语》,就可以治理天下。”

孟子者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释义】《孟子》这部书由孟轲所著,共有七篇。这部书的内容,主要谈论有关品德的修养、人性的善恶等个人道德的问题,其次就是和国君讨论王道与霸道之分,鼓励行仁政、发扬仁爱忠义的精神等,是儒家思想的更进一步发扬光大。【故事】

孟子仁政治国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行“仁政”统一天下。他四处游说,曾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

一次,孟子被齐宣王召见商量国策,齐宣王问他:“商汤流放了夏桀,而周武王去攻打商纣王。这桀和纣是国君,而汤和武王是臣子,臣子杀掉国君,这样做对吗?”

孟子回答说:“破坏仁爱的人就叫贼;毁掉道义的就叫残。这些破坏仁义道德的残贼之人,我们就叫他们独夫。所以我认为武王杀死的不是什么国君,而是独夫。既然是独夫,人人可以杀他,更何况杀死纣王的又是武王这样圣明的人呢?”

孟子的回答令齐宣王很满意,认为孟子的思想可以指导他治国安邦,便拜他为客卿。从此,齐宣王有什么问题就去请教孟子,齐国也一天天地强大起来。

曰平上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声,宜调协。【释义】

在我国古代,将说话时高低不同的读音分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四种声调称为“四声”。

四声的运用必须和谐,人类的语言听起来才舒畅悦耳。了解声音的高低变化,可以使我们对日常运用的语言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体会语言之美。【故事】

纪晓岚联对

清代有名的才子纪晓岚,年幼时被称为“神童”。

纪晓岚5岁时入私塾学习。先生教他念《三字经》,他过目不忘,不到半个月,便把《三字经》倒背如流。

清代的童子试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步。这天,纪晓岚到县学应试。县学院子里桃花盛开,香气逼人。纪晓岚忍不住折了一枝。恰好这时考官来了,纪晓岚舍不得丢掉桃花,忙把它藏在袖筒里。

考官见这孩子胆大机敏,长得清秀,随即吟出一句上联“小童子袖里暗藏春色”。纪晓岚明白考官知道自己藏了桃花,就把眼前之事即兴出对,吟出了下联“老宗师眼中明察秋毫”。

考官没有料到他应对如此之快,且又工整贴切,大为称赞。自此,纪晓岚在乡里名声大振。

作中庸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释义】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伯鱼的儿子。相传他是曾参的学生,他的弟子是孟轲的老师。孔庙中,分列孔子两旁的四圣即是:颜回、曾参、子思、孟轲。

子思是《中庸》这部书的作者,“中”是守于正道,没有过与不及;“庸”是依着正道做人做事,永不改变。所以《中庸》这部书的宗旨,就在宣扬不偏不倚的

中庸之道

。【故事】中庸之道

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对“贫富问题”进行讨论。

孔子的几个得意弟子都纷纷发言,但只有子贡的话孔子比较满意。

子贡说:“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贫穷却不谄媚别人,富有却不骄傲,这样就算是相当不容易了!”

孔子听完后,笑一笑说:“还不如把贫富交给天命,只知专心求道,贫或富也就不存于心了。既然如此,又何必担心该如何处身于贫或富的问题呢?”

孔子的话让子贡领悟到更深一层的道理。于是他对孔子说:“老师,您这是教导我们恪守中庸之道,懂得过与不及的道理啊!”

作大学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释义】《大学》这本书的作者是曾子,就是曾参。书中的内容是从个人本身的修养谈起,再进一步整治其家,使上下和睦、各守本分;然后才能治理国家,达到平治天下的目标。

这就是说:每个人必须先修养自身的品德,把握住根本。然后才能按部就班,由己身推向家庭;由家庭推到国家,再慢慢朝贡献全人类、求天下太平的目标发展。【故事】

曾子杀猪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

曾子16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此后,孔子的孙子孔汲又师从曾子,孔汲又传授给孟子。因此,曾参是一个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的关键人物。

曾参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2000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