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你是谁,你才能吸引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08:54:54

点击下载

作者:张超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你是谁,你才能吸引谁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你是谁,你才能吸引谁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你是谁,你才能吸引谁作者:张超设计:上官雅弘排版:郝全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时间:2015-10-01ISBN:9787550261471本书由北京磨铁数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价值观不同,一切示好都是错每个人在社会上打拼都不只是靠自己。一个人周围的人、背后的人有谁,有多少,他们肯帮多少忙,都见证了他的社会活动力。社会活动力的强弱决定了掌控力,决定了他脑海中想的事情能够实现多少,决定了他能遇到多少改变自己的机会。有的年轻人不在乎这一切,靠着个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在社会上打拼。我想提醒的是,时代在发生变化,互联网时代人与人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所有人都在让自己越来越活跃,身后链接的人也越来越多,而你不肯付出、故步自封,当你身后没有人的时候,总有一个时刻,你一定会感叹“人到用时方恨少”。还有些年轻人太急于找到支持自己的人,眼神中发出急切的光,结果却要么将自己的整个发展都依赖他人,这样难免被人利用,他们便心生失望;要么为了迎合他人,委曲求全,最终也难以获得资源,更不能被人尊重。毕竟阅历有限,难免会有越努力、越用力,却越难以实现目标的时候。我想起自己在年轻时遇到的一件事,它第一次让我明白了,如果对方的价值观在本质上与你不同,你对他的一切示好都是错。当时,单位让我为在大企业任职的李总安排一次电视台的采访活动。我与李总有一面之缘,李总当时还说了场面话,说记者是“无冕之王”,如果有机会合作,希望我一定要多多出力,为他的企业多宣传。这家企业在当地很有威望,李总对外的形象也一直很亲和。我想这次的活动一定要办好,不能只做一次简单的采访,如以往一样在电视上播出效果平平。要让这家企业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产品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可,就得把环节设计得更丰富一些。于是,我联系了两个做记者的大学校友来采访,还安排了摄影师拍摄李总从家出发来公司工作的状态,最后安排了一个李总与消费者互动的环节。当天的活动进行得很顺利,大家感觉很不错。本以为这次活动,自己精彩地完成了工作,会得到李总的认可。可是晚上回去的时候,李总却向他的秘书发了脾气,大意是:以前三个小时可以结束的活动,现在忙到晚上,有个饭局都没来得及参加!以后这样的事情不允许再发生。那一刻我才知道,李总的价值观和我的完全不同。实际的情况是,再过一年李总就不在这家单位工作了,我的安排虽说为企业增加了曝光率,但给他自己添了麻烦。他心中没有了发展的观念,只想平稳度日,闲适自在。这样的想法也没有错,但我当时想起自己曾经为一家小企业稍微多做了一点事情,他们回报给我的感激,我切身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人与人之间的确是不同的,深层想法上的不同无法强融。一个人在社会上会面对不同的人,他们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处境,那么该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进行正确的价值交换?如何在需要他人的时候,累积自己的信誉与力量?如何在出现各种问题与矛盾时,正确处理并稳固自己的圈子呢?本书将回答以上问题,书中案例来自已出版过的文字,根据对最新社会变化中的观察做了新的思考与整理,逻辑更加清楚,观点更加明确,希望能给有心的读者以启发与帮助。第一章价值交换是一切的答案看清真实的自己委曲求全没有用不断让自己增值每种性格都有优势敢真实地表达你自己小处不当,自贬身价你的眼光决定你是谁你说的话带你到哪里看清真实的自己 你的能力有多高

小李感到工作时的自己非常不开心。

工作常常出错,总是遭到领导的白眼。

她学的专业是旅游管理,从事的却是财务工作。

小李常说:“财务工作太无聊了,我不喜欢这份工作,我宁愿自己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如果那样的话,我就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可是现在没办法,爸妈都给安排好了……”

大家是不是常常听到这样的抱怨?

他们貌似值得同情,实际上是在逃避责任,实在找不到自己不成功的借口时,就把一切归结到父母的身上。

再有能力的父母,也希望孩子自己能争口气,闯出一片天地。这样,他们就不必再为孩子担心了。而不能适应环境的子女却让他们屡屡失望,他们不得不伸出“援手”。

有许多年轻人曾问我:“我找了个女朋友,父母不同意,我该不该听家人的意见?”

或者有人说:“我毕业了,找工作简直就是父母替我选择的过程!”

每当听到这些话,我都会让他们先找自己的问题:在婚姻问题上,因为你自己都不知道如何选择,父母才干涉你的生活;在工作问题上,因为你不行,父母才帮你选择。

当然,你可以永远把失败的责任推给别人,可是真正承受失败的人还是你自己。

你想拍板,没人拦得住你!

当我们把不成功归结到一些客观因素上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选择失败了,借口永远是无穷无尽的。这样,再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拿自己那些说了一千遍的借口得到安慰和同情。例如:

不是因为我不行,是因为游戏规则不好;

不是因为我不行,是因为我比别人更有自尊心;

不是因为我不行,是因为坏人太多;

……

不得不说的一点是,真正成功的人是不屑于听这些话的。

只有弱者,才会和弱者交换懒惰和不成功的借口。 没想象中那么努力

很多年轻人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自己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为什么就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为什么就是不能改善个人的际遇呢?

也许答案只是,他们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努力。

很多事情,他们都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没有着手去做。

尤其要小心“知识的负担”。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年轻人做事往往没有任何负担,想了就做,可是有的年轻人总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开始,所以一直在努力地想,而不是努力地做。

例如,想学英语,不是马上学习,而是先学习方法,一学就是一个月过去了;想多看书,不是马上看书,而是先学习看书的方法,一学也是一个月过去了。

他们为了让自己的效率更高,总是在做无休止的准备。

等到别人背了很多单词,已经能与其他人交流的时候,他们还在似是而非的状态里。因此我建议,不要期待完美的开始,完全可以从“不完美的开始”开始。

想想看,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学习的东西是最多的。从一个字都不会说、不会写,到说错了、写错了,再到最后说对了、写对了。因为那时候,我们不成熟,不用担心面子,不需要找借口,想学的时候就去学,错了就改正,然后成长。

不要给自己找太多的借口,有的事情真正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并没有那么难。 弥补不足增加价值

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都有自己的价值。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相信自己能力的基础上,改进自己的不足之处,他就会将自己的价值扩大数倍。

例如,一个人很有文化,这样的人难免骄傲,认为别人懂的他都懂,这就会制约他的成长,但是在咨询别人意见的时候能够认真倾听,他就能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让自己成为全才。

再例如,一个人很好面子,这也不是错事,这样的人在和别人的交往中,最大的特点是非常周到,但是他难免容易在自己犯错的时候死不认错。如果他能尊重事实,他收获的认可就会更多。

在金融大鳄索罗斯看来,人的认识天生就不完美,获取的知识并不足以指引其行动,这便是“易错性”,需要人们不断犯错,不断承认,不断修正。他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我有认错的勇气。当我一觉察到自己犯错了,就马上改正,这对我的事业十分有帮助。我的成功,不是来自于猜测正确,而是来自于承认错误。”

在工作和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即使经验再丰富,在判断和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也可能有失误,因为生活中总有一些你看不到的变量,可人们总是习惯于在自己的立场上,对获得的信息进行过滤。他们往往更倾向于用自己希望获得的信息,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我们要勇于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要人为地把一件事情复杂化。

朋友的公司曾经来过一位博士。朋友本来是非常期待与这位博士合作的,因为他在招聘会上感受到了博士良好的谈吐。可是令朋友郁闷的是,这位博士来到公司之后,和大家相处得并不融洽。

这位博士总是摆出一副高傲的样子,这让其他同事都不愿意帮助她。有一次,一个重要的客户要来。朋友让博士安排一下中午一起吃饭,博士答应了一声人就没影儿了。过了好长时间,博士气喘吁吁地回来了,原来,博士亲自跑到饭店去订了个包间。

朋友不禁说道:“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向同事要个饭店的电话打过去就可以预订房间了。”

可是博士很不服,她说:“为什么自己能办的事儿要麻烦别人,我向来靠自己解决问题。”

最后一句话让朋友彻底放弃了这位“人才”。委曲求全没有用 尊严来自于实力

每一类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圈子。

融洽的人际关系有时候并不是和每个人都相处融洽,恰恰是和一些人的不融洽表现出了你的成熟。你会明白:有一些人出现在你的核心圈子里,你可以信赖他们;有一些人稍微远一些,你愿意接触他们,与他们共事,但并没有打算把他们当朋友;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些人注定不是你的朋友。如果没有层次感,没有判断力,就难免委曲求全,想迎合所有人。

正如白岩松所说:“我没想像大熊猫那样让全中国人民都喜欢我,从来没有想过。”当然,正因为他坚持了做自己,他的实在才更让人感觉亲近。

在有限的资源中求生存、谋发展的人都知道,让别人喜欢自己,这不是我们活着的目标。很多事,别怕别人不高兴,当你对自己的性格坚持的时候,别人就会为了适应你而改变。

我有个朋友,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他在公司里发现谁做错了,从来不回避矛盾,而是直接指出来,在他身上,没有暧昧不清的态度。

原以为,这样一个人大家都会对他敬而远之。事实却恰恰相反,他和所有的同事处得都不错,领导也总是包容他的“唱反调”。一般人如果提出反对意见,领导可能会不满,但偏偏对我这个朋友无所谓。大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也只有他敢这么说了。”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我这个朋友的性格没有改变,但他迫使其他人改变了对原有事物的看法。

当然,尊严来自实力,我这个朋友在业务上是毫不含糊的。他做事情的时候,能够充分表现出思路的缜密和手法的老练。

他平时总是骄傲地抬着自己的头,用“水鸭子”来形容他毫不过分。水鸭子在水中总是高高仰着头,一副骄傲的样子,这如同朋友本色的性格——不装。

然而,水鸭子会不会因此就停止前行了呢?实际上也没有,水鸭子的脚在水下拼命地划着。这是我朋友做事的方法:抬头做人,低头干活。 允许自己不帮别人

小林在工作中感觉不到快乐,虽然他经常帮助别人,然而,对同事尽心尽力的帮助,反而被别人当成了习惯。

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性格,是不是应该改变?帮助别人究竟对不对?

其实,这个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帮助别人对不对,而在于你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你是真的愿意帮别人,还是刻意做出来,刻意来改变自己,逼着自己帮别人的。

让我们先分析一下:小林帮助别人的动机是什么?

很多人常说帮助别人就能收获快乐,我不否认这种说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个人有一锅米饭,在吃不完的情况下,帮助别人的确能够收获快乐。可是,如果一个人只有一碗米饭,自己吃完刚刚饱,但他主动拿出半碗米饭讨好别人,这样的“讨好”一定有所求——也许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感激,也许是为了博得好人缘。

当一件事情你不想做的时候,就一定不要去做。一个人去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背后一定有他还没觉察出的目的。这个目的可能是同事给予的回报,也可能是同事给予的好口碑。在有所求的情况下帮助别人,万一想要达到的目的达不到,你就会陷入全面崩盘。也就是说,如果你天生不是乐善好施的人,就一定不要装,自己心里流着泪的时候,你有自由不去施舍别人。

反之,如果你真的是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你会不大在乎结果怎么样,因为你就是这样的人,帮助别人就如同喝水、呼吸一样自然。你对同事的好,你也会忘掉,因为你从中收获了快乐。

工作中正是如此,当你不愿意帮助一个人的时候,不愿意就是不愿意,不必为了迎合大家,就把自己演成另外的一个人。

拿小林来说,工作的第一要务是检查本职工作的完成情况。自己工作能力强,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帮助别人,收获经验,就不必抱怨同事不领情。反之,自己的工作没做好,还帮助别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即使得到同事暂时的道谢,也不会得到同事发自内心的尊敬。况且,一般情况下,同事会感觉小林不够职业化、不成熟。

一个人不懂得尊重自己,就不会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诚心诚意。 别激发他人的强势

有人往往认为一定要和周围的人搞好关系,于是就通过示好、忍让来维系表面的和谐,殊不知,有时候你的忍让会刺激别人“变坏”。

小金是个性格温和的人,与她同部门的小慧是一个很强势的人。

她们两个人常在一起工作,小金认为小慧虽然强势,但是心地善良,于是不论有什么事情,小金都会忍让小慧。

小慧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多了。慢慢地,小慧变成了小金的“领导”。

同在一个部门,每当小金被领导找去谈话的时候,小慧就会缠着小金问领导找她说什么了。开始的时候,小金还想含糊其辞,但是在小慧的逼问下,她不得不将领导说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小慧。后来,小金发现自己居然有了一个向小慧汇报思想的习惯。每当有事,她就会主动向小慧汇报。

久而久之,小慧把小金吃得死死的。有一次,工作中出现了失误的时候,明明是小慧的错误,但是她却指责是小金没有及时提醒自己,并误导了自己。

小金一直觉得是小慧的错。后来部门重组,小慧和另外一个很难相处的同事搭档工作,小金本以为小慧一定会与新搭档发生摩擦,很难开展工作。但实际情况是,小慧和新同事非但没有矛盾,还把工作做得顺顺利利的。

这时,小慧才开始反思自己身上的问题。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人,本来并非强势之人,是你的软弱激发了他的强势;本来并非无礼之人,是你的无原则刺激了他的无礼。不断让自己增值 实在是一种资本

当我们的条件离别人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要懂得给自己增加价值。

有钱的人要有自己的品德和操守,没钱的人要有自己的内在追求。

我们尊重自己的内心,我们想要更好的生活,我们想与成功人士交往,我们想要有优质的人脉,只是我们要学会思考自己应如何与那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人物相匹敌,我们有没有那么一点点资格同他们坐在一起讨论事情。

如果我们能够给他们创造价值,哪怕只有一点点,我们也可以自信地坐到他们的对面;如果我们目前还不能为他们创造价值,但是根据我们的发展,我们未来可能给他们创造价值,我们也可以坐到他们的对面;如果我们现在和未来都不能为他们创造价值,那么,在有机会接触到对方的时候,“实在”是你唯一能给的价值。

对于那些已经很有成就的人来说,他们的生活中已经充斥了赞美,有无数人曾经把他们捧上天。当然,他们也曾经有可能被捧起来,又被摔下来,再被捧起来。总之,很多赞美和夸奖的话,对他们而言可能都是“正确的废话”。

他们真正想听的就是一些实在话,以及一些能够帮助他们变得更好的建设性的意见。

如果你在自己的工作领域里是一个专家,那么你会给他们带来一些新鲜的知识;如果你没有,就说你的实在话,这或许也能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启发和冲击。 看得清,经得起折腾

人的价值如何提高?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只能在“折腾”中完成。

例如,你的上级交给你一项工作任务,这项工作任务超越了你的工作能力,你感觉总是在他对你的挑剔和折腾中工作。

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恭喜你,你有可能正在被重视。坦白地讲,没有哪个领导一上班,就天天想怎么折腾员工,他也有自己的任务和目标,但是如果他折腾你,证明他看重你。有句话说得好:“领导对哪些员工态度好?一定是那些不怎么重要的员工。”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对公司里那些和自己没有利益关系的人,一般都是笑脸相迎。

领导对哪些员工态度不好?一般是他对其有要求的员工,就像有的同事为什么能激怒你,也是因为你和他有利益关系,你们彼此有期待和要求。

如果你的领导总是分配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给你,要你自己去摸索、给出答案,也许,他希望你能独立思考,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想把你变成一名不需要他在一旁督导,就可以独立作业的下属。

能遇到这样的领导,算是很幸运的事。尽管有些地方可能会让你感觉比较郁闷,但是想想看,与其与那些对你和颜悦色,却从来不给你机会的人在一起共事,还不如与这样的领导相处,在一次次的任务中磨砺自己,换得美好的前途。毕竟对于职场人来说,有工作不辛苦,没事干才痛苦。

懂得珍惜每一次折腾,你才能变得遇事心不慌。

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方法。比如我刚工作的那几年,对领导突然派给我的从来没有做过的工作感觉很紧张,要么努力完成,要么努力去做也没有做好,常常感到受挫折。

后来,我终于找到一个好的方法来应对,并且也让自己从中得到了宝贵的经验,那就是,正确地向领导提出自己的要求。

例如,我从事的是策划工作,可是领导突然要我把公司的某一笔业务完成。这时,既不要拒绝领导,也不必立即埋头苦干,而是心平气和地向领导反馈:“我很想做好这笔业务,因为业务与公司利润息息相关。为了稳妥起见,请领导派个业务高手适时来帮助我。”

领导马上派了个人过来,这时你会发现,领导委派的人来帮助你完成工作,和你通过私人关系找人请教问题完全不同。领导委派的人因为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会更加无条件地帮你完成任务,让你迅速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久而久之,能力自然提升。 投资自己才一本万利

有的年轻人工作几年有了一定的积蓄,常常苦恼自己该怎么投资。

其实,无论月收入是两千元还是两万元,都要明白,投资自己才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第一方面就是保证你的健康。

很多年轻人仗着年轻体力好,熬夜加班,通宵上网,用健康换财富,这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你应该用钱养护和武装你的身体,可以考虑在健身、营养等方面进行投资,来保证你的身体一直好用,保证自己有灵活的大脑和充足的体力。

现在的你省吃俭用,节约下一笔笔钱,与其他花费掉这些钱的人来比,似乎没有什么区别,自己的身体也还很健康。但是用不到五年,这个区别就会显示出来。十年后产生的差异,可能花多少钱都追不回来。钱花在哪里,哪里就会有效果。

第二方面应该投资自己的头脑。

可以在读书和学习上持续投资,在增加了你的自信和知识积累之后,你的职业生涯也会因此而升级。

同样也用不了五年,你和那些从未做过这笔投资的人来比也会有很大的差距。而对于他们来说,再来追上你会变得很难,因为年轻时期是记忆力等重要能力的巅峰时期,你把握住了这个重要的时机。

第三方面应该对你的社交追加一点投资。

当你衣食无忧的时候,该和朋友吃饭、娱乐、旅游的时候,就去参加,不要做守财奴。当你花钱买到了很多体验和阅历的时候,有一天,你花这些钱所积攒的体验会让人看到你的价值。永远不要等有钱了才去好好对待别人,而是好好对待了别人,才能越来越有财运。不懂得这个顺序,就得不到回报更高的机会。

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很重要的建议,经过了许多人的事实证明。这是一剂灵药,效果一经释放,长久有效!每种性格都有优势 性格不是问题

一家公司里有两名业务员很特别,这两个人的性格非常不一样。

一个是女孩,她性格非常外向开朗,从她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大家都纷纷说这绝对是一个业务的好苗子。

另一个是男孩,他生性木讷,说话的时候都会脸红。作为一个男性,这样的内向让大家非常不看好。

因为性格的不同,两个人的工作方法也不一样。

这个女孩常常不在公司,她愿意往外跑,而且也喜欢和客户打交道。客户们也多次在公司的领导面前表示了对她的欣赏,因为她和客户接触不久之后,基本上就将客户的爱好、性格、经历牢记于心,说话和做事的时候自然能够投其所好。

再加上女孩本身又很活泼,有很多爱好,碰到喜欢聊电影的客户,女孩对电影能够侃侃而谈;碰到喜欢聊历史的客户,她对历史事件也能说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就这样,一来二去,女孩赢得了很多客户的赞赏和信任。

而那个男孩平时一般都在公司待着,他也会定期打电话、写邮件给客户。领导多次找他聊天,向他暗示应该多出去跑跑,可是男孩还是很木讷、迟钝,继续在公司里待着。直到季度总结,领导看到男孩的工作业绩,再也忍不住批评了他,而且还是很严厉地指责他,说简直不知道他天天都在干什么。

就算这样,男孩也没有说什么。有人说,不是看在他毕业于名校,早就不再给他机会,应该请他走人了。

没想到,当公司决意要让他离开的时候,一位潜在的大客户居然点名要和这个男孩谈一次业务。

这的确让人意想不到,这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这位潜在客户最早就是男孩发现的,因为他长期关注这家公司的报道;他感觉有可行性,写了多封邮件,诚意拳拳,最终联系上了这家公司的负责人。

后来,男孩独立去谈事情,他本来一说话就脸红,表达能力又差,于是合作就中止了。当男孩汇报了这件事情之后,领导层觉得这毕竟是个大客户,于是就指派了一名老练的业务员来跟进。跟进效果并不怎么样,这位客户的事情就暂时搁置了。

谁也没有想到,后来客户竟然主动要约这个男孩谈,这让公司的人大跌眼镜。这次,男孩居然把这一笔业务谈成了,而且是独立操作,没有任何差错地、顺利地谈下了这一笔大业务。

客户说这小伙子一看就诚实,让人信赖,和公司派来的其他业务员相比,他最老实,他报的价,没有多少水分。想想看,一个说话都脸红的人,怎么会撒谎呢?

就这样,两个性格不同的人,都成功地完成了业绩。女孩靠的是灵活变通,男孩靠的是稳中求胜。这都是基于他们对自己性格的了解,制定出的合理策略。

每个人都应该认清自己性格中的优劣,利用自己性格中的闪光点,模拟出对方的心理感受,从而达到对他人心理的一种把握。 坏脾气和性格无关

有的人脾气差,总是把问题归到自己的性格上。有的人一出现问题,就向其他人大吼大叫,发完脾气之后,就把错误的行为归结到不好的性格上。例如,这样的借口:“我的性格就是直来直去,有什么说什么,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

其实,坏情绪和性格无关,不是每一个直来直去的人,都会有这种伤害他人的外在表现。

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的时候,觉得自己很可怜、很糟糕、很差劲、很倒霉,好像整个人都陷在生命的谷底,整个人都疲惫了……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谁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而且大概每几个月就会出现一次。即便如此,有些人过了几天后,很快就能找到轻松与平静,回到原有的状态之中。但是有些人却很难做到,他们在情绪的苦恼中挣扎,怎么也挣脱不出来,常常由于一时冲动而失去一份好工作、破坏一段好的关系等。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家公司招聘一名操作技工,因为要操作精密仪器,所以招聘标准很高。

在层层选拔下,终于出现了两个优秀的人。这两个人无论是在学历背景还是在工作经验上都是合格的,公司一时难以抉择。

后来,有人出了这样一个主意,就是让两个人到最安静的一间会议室等消息。于是,这两个人就被请到了一间会议室。

半小时后,会议室的门被推开了,其中有个人烦躁地在屋里走来走去,而另一个人一直坐在那里,表情依然平静,安然而放松。看到两个人的表现,公司负责人终于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他们决定录用心态平稳、情绪良好的那个人。

原因很简单,操作精密仪器的人除了要掌握高超的技术外,还应具备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只有持久的情绪控制能力才能保证操作的精准与安全。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面对任何事情,打败自己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生活中,有多少突发事件需要处理,就有多少情绪需要控制,这是所有人都会面临的问题,而不是某一类性格要解决的问题。 没有人天生急躁

常常听到有的人说,我发脾气是因为我的性格天生急躁,控制不了。其实不然,没有人天生急躁,况且情绪的力量真的大到我们不能够控制吗?

其实,任何一种情绪不加控制,都会成为做不好事情的原因。当然,正因为这一点,情绪才往往成为不好好做事的借口。

例如:“我今天对你态度不好,是因为我心情不好。”“我把文件丢了,是因为和爱人吵了一架,心情不好。”“我对客户发火了,是因为我控制不了愤怒。”

好像每一条理由都理直气壮,好像每一条理由都在说控制情绪是不可能的。

那么,请允许我举这样一个例子:你今天心情非常烦躁,但是你到了公司,发现你的大领导坐在你的工位上,你敢用像对普通同事一样的态度来对待他,请他马上离开你的工位吗?

可能你不敢直接这么说——无论你心里是否想这么说。

此时,就看出你对情绪的控制力了。

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提升自己对情绪的控制能力:第一层是做到控制情绪,控制情绪产生的行为。就是在我们要发火的时候,提醒自己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会对自己的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第二层是做到没有情绪,知道有情绪只能对事情产生负面影响,从而迅速回归平静,冷静地寻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敢真实地表达你自己 想出色要找准时机

小苏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他有这样的经历:工作了三个月,也整整郁闷了三个月。因为,虽然他单位的任务很多,但是接到任务后,要完成得很好,客户才愿意掏钱买下方案。

设计员们通常都要做出多个设计作品,然后由总监把大家最喜欢的作品拿给客户选择。当然,客户选择通过的,公司除了发底薪以外,还会再给设计员一部分设计费。可是,他工作了近三个月,居然一个作品都没有通过。

经过痛苦的思考,小苏还是觉得自己的创意总不会“全军覆没”,他在认真分析了自己设计的作品后,认定作品的细节和创意都是很不错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了解到了真实的情况。那就是:总监和另一家竞争公司私下的来往非常紧密,而且,总监私自把一些作品给压下来,然后悄悄地给另一家公司使用。

发现了这个情况,他既兴奋又苦恼:一方面他知道自己的作品是有市场的;另一方面,他又非常苦恼,虽然总监在私下利用自己的作品,但是凭总监和自己在公司的地位,他如果把这件事情告诉老总,老总也未必会相信他,反而会以为作品是他自己私下透露给竞争公司的。

后来,他开始找时机。终于有一天,公司接了一个很重要的客户的业务,总监要求当天下班之前交稿,但小苏知道这个客户第二天中午会亲自来到公司审核设计稿。于是,他就想了一个方法,那就是不再通过总监,而是直接把设计稿交给客户看。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他看到老总亲自过来了,便准备迎接客户。于是,他装作闲谈的样子和老总说,自己的作品正好刚刚做好,希望能符合客户的要求。当时,正好老总没有什么事情,就要先看看作品设计稿。

看完设计稿,老总马上肯定了小苏的创意,因为老总毕竟懂设计,他知道这个东西应该是客户想要的。他马上把总监叫过来,总监看了后也说:“不错啊,这一次是超水平发挥。”

小苏马上开玩笑说:“以前的作品也丝毫不逊于现在的作品呀。”听完这句话,老总便留了心,让总监把以前的作品拿过来。老总看完所有作品后,没动声色。一个月后,总监离职。 利用非正式场合

每个人都不能保证自己的周围都是好人。工作中,如果遇到一些心存恶意的人,应怎么面对呢?

要冷静地分析别人为什么这样说,是不是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太自以为是而忽略了别人的感受?先冷静反省一下,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尽量和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关系。

还要用非正式场合的“举报”出奇制胜,把他人的恶意唬住。

小张在工作中经历过这样的情况,一个同事总是很恶意地在领导面前生事。有一次,小张和这个同事还有部门领导一起吃饭的时候,小张就当着领导的面说:“老李,你有时候不厚道呀,我总说你好话,你怎么老看我不顺眼?上次我都不记得新来的同事叫什么名字,你还说我袒护她。”

饭桌上,老李没像以往那样反唇相讥,还笑着说:“我都是开玩笑的,你别当真。”

领导当然明白了。其实,一些行为不端的人是怕被揭发的,尤其在领导面前。这招很管用,以后小人会对你收敛许多。

在生活与工作中,都要学会表达自己,不要去管你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对方知道的,还是不屑的,甚至是怀疑的,你就自己吓自己,以为会被对方拒绝、看不起。

只要你觉得你将要陈述的事情和表达的观点能够维护自己,就一定要大胆地说出来,因为只有表达出来了,才能让别人了解你,你才能为自己争取机会。

当然,在你有了很强的实力和背景之后,就更能够从容应对了。 用记录做表达

年轻人小磊是公司里的销售主力,他最大的特点是为人低调,做事高调,但他总是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自己。

他凡事都能轻松搞定,人人都以为是他运气好,却忽视了他在每一件事情上的努力。

老板很欣赏他,给他下了一单任务,让他去攻克一个大客户,并给他派了一个搭档明明,说是跑腿之类的杂事就交给明明去做。小磊对人向来比较厚道,对明明也未存什么戒备之心,还带着他一起拜访客户、一起讨论方案、一起请大客户吃饭聊业务。事情发展得非常顺利,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大客户就签约了。

当然,这与小磊几年来在业内积累的口碑有关,大客户认识的好几个朋友都是小磊的客户。就这样,签约后的两个人非常高兴地回到了公司。

令小磊万万没想到的是,明明回公司之后就去找老板汇报这件事情了。而且,明明还把攻克大客户的过程做了个书面材料递交上去。看到明明的书面材料,老板认为工作中应该把勤奋和认真看作第一位,而对轻松搞定一切的人不是太提倡。就这样,老板在提成制度的分割上以明明为主。

这让小磊很恼火,他这才意识到,不仅要会做,而且还要会记录,多将自己的工作用书面化的方法记录下来,让老板知道自己有多么辛苦,拿单子有多么不易。小处不当,自贬身价 该严肃的场合别豪迈

有这么一句话:“无能之人输在懒,有能之人输在傲。”

与其他人接触的时候,一个有能力的人很容易就能感觉到自己的优势。如何看待这样的优势,会影响自己和他人相处的关系。无论我们有多强、多厉害,我们在与别人的相处过程中一定要记住一点:看场合,尊重别人的习惯。

不要因为自己的位置而看轻了别人,毕竟这是一个挑战重重的世界,没有任何人敢说自己业内第一,即使今天是,也只能说暂时是。

我的一个熟人托我找一位朋友商量事情,让我帮他把这位朋友约出来,一起吃个饭。熟人还问我他找的地方怎么样,我一看他选的地址,就说“很不错的地方,有诚意”。熟人很高兴。

可是没想到,就是吃了这一次饭,熟人说了一些不合适的话,让朋友感觉此人轻浮,不想再打交道了。

没进入酒店之前,朋友心里是打算做这单生意的,不然就不会答应见面了。

吃饭的时候,熟人开了一瓶好酒。开酒之前,朋友就说:“大家不是外人,不要客气,我今天开车来的,不能喝酒。”“熟人”还是出于礼貌开了这瓶好酒,并且说:“没关系,今晚让我的司机送您回去。”

朋友的确有很严重的胃病,只好强忍着喝了一杯。没想到,“熟人”开始炫耀自己的酒量,炫耀当年如何靠能喝拉到了很多关系,做成了很多事情。

朋友碍于脸面,也附和着。但是,“熟人”给朋友倒第二杯酒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在我们老家,会喝酒的男人才叫男人,不喝酒的男人不叫男人。”

听完这句话,朋友勉为其难喝掉了第二杯高度白酒。没想到倒第三杯的时候,对方又说了一句同样的话。

朋友的胃早已隐隐作痛,这顿饭吃得很不愉快。并且,朋友最想谈的生意上的事没有谈,他听到的话都是对方夸自己如何能喝的“本事”。

这种轻浮的态度让朋友很不愉快。他觉得对方说话没有节制,不尊重自己,会影响后期的合作。

这提醒我们,别人没有义务立即了解你在工作中的做事方式有多么靠谱,但是吃饭时的不靠谱,却会让人联想到你在工作时照样自大自满不靠谱。 尊重自己的职业

有个朋友是一家公司的销售顾问,他想出的点子有时让人大吃一惊,有时让人觉得出其不意。一次,他承接了一项业务,直白地说,就是教别人如何推销灯具。

没有出谋划策之前,他先咨询了公司业务员的业务流程。他看到,业务员们销售灯具的时候,通常是带一个大大的纸箱子,然后用废报纸塞好箱子里的空隙,直接去拜访客户。

朋友看完流程之后,什么都没有说。

第二天,他召集所有的业务员开会,然后向大家展示了他的作品。

只见一个模具盒子出现在大家面前。打开盒子后,大家看到灯具在一个塑好形状的塑料泡沫里安静地躺着,顿时感觉高档了好多。

最后,朋友向大家展示了他的标准操作。在拿出灯具之前,他拿起灯具里准备好的一副白手套,伸出手,认真地戴上手套,显得十分真诚。然后,他用戴着白手套的手将灯具托出来,向大家展示灯具的特色。

所有的业务员都深深地被他折服。他说:“任何客户伸出手拿灯具观看的时候,不论客户多有钱,你一定要说:‘先生,请戴上我为您准备的手套。’”

在这个案例中,一切的展示都显得训练有素,并让人对产品产生了一种欣赏的态度。这是一种技法,也是一种本质上对自己产品的尊重,因而也赢得了人心。 别贪恋免费的午餐

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专业人士。如果有机会认识,应当交换名片,给彼此留个好印象。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宁愿不留印象,也不要留下糟糕的印象。

我曾和一位心理咨询师朋友在一次聚会上遇到一位女士。当时,我们正在聊天,在场的某一位女士,听说朋友是心理咨询师就走过来了,开始和朋友搭讪。

朋友是一个涵养非常好的人,面对殷勤的女士提出的问题一直都耐心回答。

可是这位女士似乎越来越有兴趣了,她完全忽视了我的存在,问题越来越多。这时候,我发现朋友的态度有点不耐烦了,因为我了解这位朋友,他不耐烦的表现通常不是冷言冷语地面对别人,而是态度变得沉默。朋友越来越沉默,即便这样,这位女士似乎还是很有兴致。

直到最后,朋友的话越来越少,朋友回答的字数都少到个位数的时候,这位女士居然还纠缠着不放。

朋友终于失去了耐性,冷静地说:“您如果还想做更多的咨询,请联系我的助理,让她告知您咨询费的情况,预约上门咨询吧。”

听完这句话,这位女士才连忙点头离开了。

生活中,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疑问,当他遇到专业人士,例如律师、职业规划师、心理咨询师等难免会有点兴奋。但是不要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向他人咨询,尤其是对方的工作很明显属于那种可以收咨询费的工作。如果过多地询问专业上的建议,就会让人感觉是在趁机占便宜,给人一种不礼貌、没分寸的感觉,会招来对方的不屑。

更何况在聚会的场合,多数人抱着放松心情以及交际的目的而来,忽然感觉自己还要有工作上的心态,难免会破坏掉原来的心情,而这个人也会给人留下不识趣的印象。

合理的方法是互留名片,并且约定时间专程登门求教。你所表现出来的尊重专业的态度,必能让对方对你留下很好的印象,提供的服务也会非常周到。

总之,人们在最初相处的时候,该花的力气要花,该付出的时间和金钱要付出,这样才能留有一份好感。这份好感将是你日后为人处世最有效和积极的影响力,也是后期与他人形成友谊的基础。

不能急功近利,如果你引起了对方的反感,那么你在这之前所做的努力就都白费了,不管你的出发点有多好。你的眼光决定你是谁 往前再看一步

给领导当助理,这个工作一点都不简单。你的领导并不在乎你有多优秀、多出色,对他来说,他不需要天才,他只需要一些肯干、踏实的人。有的时候不能太较真,要看你能把事情想到第几步,做到第几步。

在我认识的人中,我就曾接触过一些做领导的朋友,他们助理的工资简直会让人大吃一惊。

讲一下其中一名助理小王的故事:

小王刚大学毕业就给李总当助理,她做事非常体贴到位。李总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因为有一次,小王进办公室问李总有没有签署一份文件。李总当时走神了,就很随便地打发小王说:“我从来没看见过这份文件。”

小王“哦”了一声后什么都没有说。她立即走回工位,在电脑上找出文件,重新打印了一份,再次让李总签字。

后来,李总在自己的公文包中发现了这份文件。想起小王做事的态度,李总就对小王格外留心。

有一次,有份工作报告,他让小王做一下试试看。小王做得很用心,她找了很多人,问了很多方法,虽然做起来很费劲,但这个女孩没有投机取巧,终于做好了报告。

当她做好报告交给李总的时候,李总扫了一眼,说了几句:“花架子是有了,但是这个报告最需要的是数字,数字才是这份报告最核心也最难的部分。这部分内容虽然你不懂,但是你还需要把数字总结上来,然后试着分析一下。”

李总是个很严肃的人,后期这个报告还是交给了其他人来做。在一般人看来,自己额外付出了劳动,写了报告,还得不到领导的赏识,肯定以后再也不会干这种“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了。

可是令李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小王居然利用业余时间报学习班,去学习了三个多月的会计学知识,仅仅是因为她知道自己本科学的是中文,欠缺一些数字方面的知识。

后来,李总再让小王做分析报告的时候,明显能够看到这个丫头做出来的东西非常有章法。到后来,甚至一些重要的项目,他也让小王来做,小王的工资当然也水涨船高,超过了助理级别的待遇。

你的努力,千万不要担心没有人看到。去做每一件你从未尝试的事情,都可能为你增加想法和价值。 让自己长线发展

当你年轻、没有许多社会资源的时候,不要灰心,记住,你就是自己最宝贵的资源!你所做的每件事里都藏有机会。

小程从事IT工作。原本他在一家不出名的小公司工作,为一些大客户服务。

有家大公司要完成一个项目,其中有个环节耗时耗力,于是就外包给了这家小公司。

在领导的任命下,小程和其他两个伙伴成立了三人项目组,到大公司进行服务。坦白地讲,这不是个轻松的活儿,小程的收入并不高,而且大公司的要求又很严格。每当出现小问题的时候,都是小程跑在前面替客户解决问题。最让人感到辛苦的是,大公司的某位领导通过一个聊天的机会,对他们三人旁敲侧击地说明,如果三个人的手机能随时处在开机的状态就好了,因为随时有需要,希望能够找到人。

其他两个人听出这个意思后,马上沉下了脸,而且每次一到下班时间,就故意把手机关掉。两人对小程说:“他们有什么权力来安排我们的工作?虽然他们给了一大笔钱,但是钱是给我们公司的,又没落到我们个人头上。凭什么呀?我们不用管他,下班咱就关机。”

小程是个很忠厚的人,他也明白下了班自己没有义务再来服务了。可是有一天下班后,他看到来电显示是大公司的时候,还是接听了电话。听说有问题的时候,他马上赶了过去。没想到,两个搭档都没有过来,于是,小程就一个人熬了一晚,解决了问题。

这让大公司的这位领导非常满意,在解决完问题之后,他就要给小程塞一小笔感谢费。小程克制住了内心小小的欲望,没有收这笔钱。

辛辛苦苦地把这个项目做完,小程和其余两个同事都回到了自己的公司。突然有一天,小程接到了一个电话,原来大公司的领导对小程的印象非常好。从商业操作的角度来说,大公司的领导想,与其经常花费大量资金外包这部分业务给其他公司,不如在自己公司成立这样一个小部门专门做这件事。成立这个部门就需要一个可靠的人来做事,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小程。

后来,小程顺利办理了离职手续,大公司的那位领导留给他的位置是一个新部门的管理者,收入也比在以前的公司提高了两倍。 看他人不可坐井观天

圈子不同,不必强融,但是即便在一个圈子里,也不要因为个人目光短浅,导致信息闭塞、坐井观天。

孙先生带领一个销售团队,他感觉自己的领导能力很强,大部分情况下,团队还是能够上下一心、全力以赴地做事和高效地解决问题的。

唯一让孙先生有点头疼的是下属小杨,小杨常常与他唱反调。例如,当孙先生看到行业中其他竞争对手搞起一些火热的促销活动的时候,他也准备模仿,来大干一场。给大家开会的时候,小杨跳出来质疑道:“为什么别人这么做,我们也要这么做,我们的资金背景和他们一样吗?”

再比如,有时候孙先生要采取一些措施,愿意引用古训,小杨也会提出质疑,他会问:“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这句话是对的,现在环境不一样了,我们应该谨慎……”

久而久之,这个总唱反调的小杨让孙先生非常不高兴。后来,孙先生找到一个合理的机会,就把小杨调去了其他部门。

小杨被调走后,第一个月,孙先生感觉如释重负,可没过多久,他反而觉得有点失落。

他宣布一件事情的时候,再也没有人质疑,也没有人从不同的角度给他提供思路了。孙先生这才感觉到,最安全的氛围往往最危险,那些抬杠的人未必就是捣乱的人。

对于共同做事的人来说,不能随意偏好使用哪类人,而疏远哪类人。

不同性格的人有不同的用法,一名抬杠的下属,可能会让你思考问题时更全面、理性。

生活中,我们也应当尽量降低自己个人的好恶,要学会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商业合作。你说的话带你到哪里 从内心理解对方

一位年轻人和老板有矛盾,总是感觉老板在莫名地针对他。我说你可以和老板沟通一次,问一下老板:“您觉得我的工作还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呢……”

年轻人悄悄地说了一句:“这也太假了吧。”

我奇怪为什么他会感觉假,是因为他只知道方法,并没有去领悟方法后面的意义。

比如,当一个人感觉领导总是分配下来很多工作的时候,我的建议是这样对领导说:“您看,您布置的工作每一件我都想完成好,只是时间有限,哪一件最重要,让我能够先处理呢?”

我提醒年轻人可以这样与老板沟通,是因为我真的相信年轻人本来想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只是难以分出优先级才会出现这样的苦恼。

但他认为:“老板一次性分三个工作下来,他根本就是在为难我。我还这么表忠心,我感觉不自然。”

我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和他的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我看来,一位领导的工作是非常繁重的,他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很难会想到故意去为难员工。

不要总想着别人在针对自己,总有些道理,要靠自己慢慢悟出来;总有一些话,如果你发自内心地说,即使是场面话也能打动对方。 和顺的话让事态和顺

会说话并不意味着就会高超地表达。能学会高超的表达技巧,你就营造了最好的处境。

很久以前,我在一个小部门里工作。那时工资不高,但是我和同事们都感觉工作非常快乐。

还记得这么一件事情,单位新来了一个实习生小宇。小宇第一次参加工作,很紧张。在工作流程方面,小宇不得其法,在大错小错不断的日子里,小宇最怕的事就是领导找他谈话。

一天早上上班的时候,我的搭档李哥说:“小宇胆子太小了,等他来了,我们吓唬吓唬他,让他接受一下锻炼。”

说完,小宇就走进来了。李哥故意板着脸说:“小宇,陈主管找你呢。”

说完,正巧电话响了,李哥就去接了个电话。

小宇兴高采烈的脸色立即变了,他放下包,急急忙忙地跑向陈主管的办公室。

等接完电话,我告诉李哥小宇当真了,脸色很难看,李哥也有点后悔恶作剧搞大了。

陈主管看到小宇急急忙忙地进来,也很奇怪。

小宇说:“李哥说您找我有事儿。”

陈主管一顿,随即明白了这只是一个恶作剧,他笑着说:“小宇,你进入公司以来工作很努力,虽然有些小错误,但是工作中出现错误不可怕,这证明你一直在做事,一直在学习。你可以做一份工作笔记,多记录、多总结、多思考,就会改善状况。”

小宇听后,很高兴地回来了。看着小宇若无其事的样子,李哥尴尬的脸色得到了缓和。

此后,小宇还真的开始动手做工作笔记,成长的速度也快了很多。

这件事情让我想到了很多,也让我对陈主管多了几分敬慕。

想想看,如果我是陈主管,看到冲进来的小宇,我可能会说:“我没有找你。”或者批评一下手下恶作剧的行为。这样的做法,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可能会造成小宇的困扰,也会让李哥非常尴尬。

但是陈主管明白是怎么回事之后,没有否认,而是顺应了事态,还借这个时机激励了小宇,帮助维护了同事间和谐的关系。这也证明了他做事的水准,能够在每一个细节上带领大家营造办公室的和顺之境。

这就是不同语言带来的不同结果,也体现了不同的人在思维上的差距。

一句话怎么表达,全看这句话要带领我们的思维到哪里,带领一件事情走向何处。 越否定越虚弱

你在和别人沟通的时候,会经常否定别人的理解和判断吗?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人,当我们试图理解他们的时候,他们总会说:“不是这样的……”

很少有人喜欢接触这种类型的人。他们把否定当习惯,让人无所适从。

一家公司需要招聘一个软件工程师。来了一个应聘者,技术方面令大家很满意,可是就在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非常不舒服,坚决投了反对票。

他问面试者:“你大学学的是计算机吗?”

他说:“不是,我不靠大学里学的东西生活。”

面试官接着问:“那你就是自学这门技术的,是吗?”

他说:“不是,我学的东西是经过有关部门考核的。”

面试官想结束这个话题,就说:“你大部分知识靠自己摸索,后来通过了软件工程师认证,是这样的吗?”

他说:“不是,也不能说全是靠自己摸索,我也向很多计算机人才学习过。知识的构成是多元的,我认为自己既有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量,同时也具备很好的实战经验。”

面试官说:“那如果交给你一项开发的任务,你应该可以独当一面吧?”

他说:“也不能这样说,开发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还是需要大家的配合,不能单靠我一个人……”

面试官的判断一而再,再而三被否定的时候,他对眼前的求职者已无话可说,就果断放弃了这名求职者。

对面试官而言,当时问的第一句话只不过是为了放松氛围,随意聊聊。既然面试者的技术已经过关,不论他是大学里学的计算机专业,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是后来自学成才,具备很强的开发经验,他都会被安置到一个合理的位置上。

令人难以接受的是,不论别人说什么,面试者都说“不”,他怕别人给他定义,而自己又不能很好地概括自己的能力。

否定太多,只能证明此人内心虚弱,不堪一击。这样的人,将来在工作上出现失误的时候,很有可能习惯性地推卸责任。

技术能力平平,可以再学习,可是心理不健康或者人品有问题,就坚决不能录用了。

我们不妨审视一下自己与别人对话时,否定的成分有多少,那些否定的语句是否暴露了自己的某种问题。第二章把适合你的好圈子维护好身边的人是资源向你在乎的人示好最聪明的“笨拙”创造价值赢来平等让周围一切有价值用肯定消灭他人的抵触圆融之道不伤人处理好信息才能处理好关系有效沟通就要解决问题身边的人是资源 建立人群关系

一个人在周围的人群关系中,要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这种个人魅力要亲和力与震慑力并存。

要做到这一点,须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要建立自己的形象,没必要让别人无端看轻自己,传递一种坚强、刚性的符号,这个符号会让你具备一种威力。

例如,当你在戒烟的时候,别人都知道。大家觉得这一定很不好受,很多人可能就会和你聊“不好受吧”。如果你说“没事,一点感觉没有”,这就显得很假。

但是如果你说:“太难受了,这个滋味简直就不可忍受……”你传达的就是一种软弱的形象。

其实不论你说什么,滋味都是不好受的,你不妨说:“是不好受,但还是可以忍受的。”这样的态度,会让你在别人的印象里加分。

另一方面,威力不等于没有人情味。常常看到一些人,自以为自己很有威力,比如有一些领导总是头抬得特别高,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从来不看别人的眼睛,这样的态度是非常不好的。

有些人以为自己权力大,认为别人走路绕着他走,是怕他。其实不是,大家只是烦他而已。

有一次,我接触到一位年轻人,他说起自己常常遭人妒忌。我就问他具体是哪一方面被人妒忌,他说因为自己良好的逻辑思考能力,很多人是不具备的,所以会妒忌他。就在我还在迟疑、没有想清楚的时候,他接着说:“我向来是一个辩论高手,我看问题很深刻,别人和我辩论,我很容易找出他思维里的漏洞,抓住这个问题一追到底。有一次,我和一个同事谈论我们领导的一个方案,我至少说了三个这个方案不可能实施的漏洞……”

在这里,我不得不说,有的时候,战胜别人你就输了。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并不是一定要赢别人,而是在能赢的时候放别人一马。既点到问题,又能柔和地引导别人改进,把发现错误的机会留给对方。 别无度索取

人是流动的资源,流动中要体会对方的感受。

你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你需要钱的时候,对方毫不犹豫地借给了你一万元。后来,你还了钱,内心还有满满的感动。

有一天,这个朋友向你借钱,你当然毫不犹豫地借给他一万元,他带着钱走了。后来,他又找你借一万元,你又借给他了。接着,不多久,他又找你借一万元,你还是借了。最后,朋友又一次来借钱,你还会借吗?

你不借了,因为你感觉你的人情还完了。

人脉账户也正是如此,每个人回馈的次数都是有限的,如果你从一个重要的人物那里频繁地支取资源,超过了一定界限,等积累到某一次的时候,你就没有机会了。

尤其向这三类人索取帮助时,应该更为谨慎。

第一类,个人成就极高。

这类人由于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一切在他周围接触到他的人对于他的身份和能力都是敏感的。这时,他也会敏感于自己的地位,会在和人的接触中对他人的利用保持敏感状态。

这类人也常常为人情所累,他们最盼望的就是享受自己能力带来的一切,又不必被声名所累。所以,不能轻易打扰他们,即使他们是你的亲友。除非在非常必要的情况下,你提出合理要求,那时,他会顾念你从未提要求的良好秉性,在你为难的时候帮你一次。

第二类,在资源上,你不具备同等交换能力的人。

当别人给你一个西瓜,你只能回报一粒芝麻的时候,不要利用人脉,因为人都是期待同等价值回报的。尤其当不是你本人的需要,可能是你认识的一些人需要你去找这类人帮忙时,就需要相当谨慎,不要盲目向这类人索取。

有些人的性格属于外圆内方,当你打扰到他的时候,他表面不会表现出特别不耐烦,但是内心会产生反感。你让别人“勉为其难”的次数多了,可能在你遇到最需要他帮忙的时候,他会趁机把不满一次性地体现出来。

第三,从来不麻烦你的人。

从来不麻烦别人的人,这类人的内心渴望与他人的关系是有距离的。对于这样的人,距离就是安全,不到万不得已也不要去打破这类人的原则。如果你总是从他们那里索取,违背他们与人相处的准则,不但会引起他们极大的不满,还会招致恶意。

所以,使用人脉要适度,当你的A朋友需要你的B朋友帮忙的时候,要先衡量A与B他们之间的交换是否平等。如果不平等,就向A表明自己的立场,请A自己想办法与B洽谈。 内向的人也有空间

对于内向的人来说,与人交往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越是如此,内向的人越应该精简社交的数量,提高质量。

精简社交数量是对内向的人的一种保护和调整,内向的人享受和自己相处的时光。实际上,把自己的生活塞满交际的人,容易迷失自己。

交往的人太多,不见得是好事儿,不是你接触的所有人都会发展成比较稳定的社会关系。如果你把每个接触的人都记住,都发展成稳定密切的人际关系,你会觉得特别辛苦,身心俱疲。

接触到一个人的时候,如果那时候你很需要帮忙,或者他给你的感觉很好,才可以继续保持一些联系。逢人就交往,就套近乎,这恰恰是不成熟的表现,因为你这样做时并没有清楚地知道别人有没有与人交往的需要。

交往也意味着你要占用别人的时间。当然,别人也要占用你的时间,你需要用时间来接触、了解他,还要有很多共同走过的时间来体会这段交往。所以,要精简数量,提高质量,因为你分享的是自己的生命。

内向的人要学会在短时间内关注少的人,提高交际的质量,这也有利于形成自己的圈子。不必东奔西走地交际,而要找准精确的目标。

当找准目标,参加目的性强的活动时,要学会全力以赴,还要加深这种交往,让关系变得坚固、紧密、可靠。

最后,还要注意的是包容活跃的人,即使是那些与自己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不能共事并不意味着不能彼此欣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