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朵风兰独自香:纳兰性德的悠美伤愁(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10:41:13

点击下载

作者:亭后西栗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那朵风兰独自香:纳兰性德的悠美伤愁

那朵风兰独自香:纳兰性德的悠美伤愁试读:

卷一

梦江南•江南好(上)

①【其一】江南好,建业旧长安。紫盖忽临双鹢渡,翠华争拥六

②龙看。雄丽却高寒。【其二】江南好,城阙尚嵯峨。故物陵前惟石马,遗踪陌上有铜③④驼。玉树夜深歌。【其三】江南好,怀古意谁传。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绿杨⑤烟。风景忆当年。⑥【其四】江南好,虎阜晚秋天。山水总归诗格秀,笙箫恰称语

⑦音圆。谁在木兰船。⑧【其五】江南好,真个到梁溪。一幅云林高士画,数行泉石故

⑨人题。还似梦游非。浅显注释:

①建业:指南京。南京曾为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等八代王朝的都城,故称“旧长安”。 长安:代指都城。

②紫盖:指云气,古人附会为象征王者之气。  双鹢:即船头绘有鹤鸟图像的船,此处指皇帝之游船。 翠华:一种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子,此处代指皇帝之车驾。 六龙:古代皇帝的车驾用六匹马拉,故六龙即成为皇帝之代称。

③陵:明太祖朱元璋孝陵,规模宏大,曾于陵丘养梅花鹿,猎者死罪,到了明清交替之时,孝陵建筑被损毁,鹿群亦被猎杀殆尽,陵前只剩石马。 铜驼:西晋陆机《洛阳记》:“洛阳有铜驼街,汉铸铜驼三枚,在宫西,四会道相对。俗语云:‘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集少年。’言人物之盛也。”

④玉树:《玉树后庭花》曲,为南朝陈后主所制,以其声情浓艳被视作亡国之音(见《陈书•张贵妃传》)。

⑤燕子矶: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的长江边,三面悬绝临水,状如飞燕,为南京名胜之一。 红蓼:水边高草,秋天开花,花如苇穗,色红。 乌衣巷:地名,在今南京市秦淮河利涉桥南,为晋宋时期王、谢等名门望族所居之地。

⑥虎阜:即虎丘,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北闾门外,又名海涌山,风景盛极一时,登临可俯瞰全城,为苏州名胜之一。

⑦诗格:诗之风格。 语音圆:苏州方言有“吴侬软语”之誉,圆润柔美。木兰船:船的美称。南朝梁代文学家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洲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⑧梁溪:水名,在今江苏省无锡市西。古时此水极窄,梁时疏浚,故名。

⑨云林:指元代画家倪瓒(号云林居士),擅画山水、墨竹。前时家富,博学好古,四方名士常至其门。元顺帝至正年间忽散尽家财,浪迹太湖一带,风骨高洁。对章小赏:《梦江南》,又名《望江南》《忆江南》《江南好》,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

每每遇到完整流传至今的联章组诗,总生出整体鉴赏的冲动,私以为作者在一段集中的时间内,集中完成的作品,其间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关联,无论是连续的情绪起伏,还是层叠的感怀论调。

但纳兰此组共十首,《梦江南》虽短小,聚在一起也变得篇幅浩大,为避免陋赏时文字冗长疲于对照,只好分上、下两部分各五首进行评析。

组诗的前五首,在表达上以描物刻景为重点。

纳兰随康熙出巡江南,秋季十月下旬,纵是再温暖明媚的江南,到这个时节,也被寒凉笼罩,但在纳兰眼中,江南之景,还是华丽异常的。

这种华丽的体验,从他还未踏上江南的土地便开始了。

其一:“初到江南”。

这不是一座小城,一处薄地,这里是建业,是旧日的长安,这里也曾像如今的帝都那样辉煌风光,而当朝帝王重临前朝都城时,总难免伴着一种新旧更迭的胜利感和优越感。

在作为侍卫的纳兰心中,也一样会浮泛起这样的感触。

紫盖、双鹢、翠华、六龙,说的都是皇帝,当纳兰陪着康熙乘游船驶向码头,那高高的船头,正居高临下地俯视着渡口,也高傲地俯瞰着码头上热情喧哗的人民。

仅凭一个“却”字,我们就可以看出纳兰的主观视角。“却”,使动用法,使“高寒”退却。

在庄严雄丽的皇家仪仗面前,连秋季的寒凉,都收了气势,低眉顺眼地退去,这种天上地下唯我独尊的高傲,正以康熙和纳兰所在的楼船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去。

于是,康熙,或者说我们的词人纳兰,便是以如此雄霸的气势,出现在江南土地上的。

其二:“拜临古迹”。

入了江南,便看到那前朝城阙仍然静静地高耸于大地之上,仿佛不知朝代更迭、物华翻转,也不知岁月峥嵘、血雨腥风,依旧保持着它高傲的姿态。

但一个“尚”字,却提醒着我们,前朝的繁华,仿佛不像看上去那么安然无恙。

怀着瞻仰故物、寻访遗踪心情的词人,紧接着就向我们展示了一番令他和我们都不免失落、叹息的场面。

前朝的城阙尚且巍峨,再看那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陵丘仍在,当年的鹿群却早已不见,只剩下伫立的石刻,默然无语。还有那曾经热闹的铜驼街,如今,却应了晋代索靖的预言,只剩下铜驼像,藏在丛丛荆棘之中。“惟”和“有”二字相应互文,共同描摹了前朝胜地如今“惟有”金石遗迹的寂寞晚景。

幸好,当这些繁华都随时间消退时,陈后主的那首《玉树后庭花》,却还在夜深时,仿佛前朝旧梦,飘出窗口,萦绕在耳边,陪伴着斑驳屹立的老城阙。

但真的好吗?

纳兰怕是不这样认为。

事实上,将“玉树歌”放在前朝胜景衰落的描述之后,不正是在向我们暗示着,“国已如此,玉树犹歌,此乃国亡之本也。”

其三:“文艺怀古”。

政治家怀古喜欢吹捧前代帝王,军事家怀古喜欢感慨名将奇战,而喜文之人到金陵,一定要站在乌衣巷口,叹一句“旧时王谢堂前燕”。

王导、谢安两大毗邻的友好家族,无论是在文学成就上,或是在政治影响上,几乎已经成为金陵的代名词,所以纳兰的怀古,也必不可少地提到了乌衣巷。

欲“怀古”,而“意谁传”,一个问句,便将现在和过去拉得很远,纳兰在缅怀前人,可再深挚的缅怀之情,也找不到人替他向前人传达,于是,他只能看着他们看过的风景,想象着他们的当年。

他在燕子矶头的江水岸,看成群生长的、高高的红蓼花,伴着秋夜寒凉月,凄冷清萧;又在乌衣巷口的阳光里,赏整排挺立的静谧的绿杨树,笼着秋晨薄云烟,燕事难寻。

这里的对仗尤为工整精妙。

前句天上夜色,后句人间秋凉,前句城外风月寂寥,后句巷里人事斑驳,秋月清冷皎洁无声高悬,绿烟朦胧婉约缥缈晃动,虚实之间有动静之美。

纳兰看着他们看过的,体会着他们曾体会的,感慨着他们或许也感慨过的。

也许只有这样,纳兰那无处诉说的敬缅之情,才终能有所寄托。

其四:“忘情山水”。

登虎丘,观山水,山水如诗歌声飞。

江南好,好在山水之美。

登苏州虎丘,一览全城,园林层叠碧翠联翩,在晚秋的高阳下,山水合一,仿佛一首绝美的诗词,躺在纳兰眼前。

极言山水美,却不提美,只说“归”于“诗格”之“秀”,这是纳兰对这片风景最高的赞赏。“归”,在这里取“归顺”之意,山水顺诗歌格致之美,正是在说,眼前的山水景致,无须诗人构思铺垫描摹,便可自然而然地成诗成章,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首极美的诗词。

对于我们这些用惯了“如诗如画”这种形容词的现代人,纳兰在这里,为我们上了深刻生动的一课,那山水,不是如诗,恰是诗。

山水之下,必有清歌,听那悠长绵软的笙箫齐鸣,恰和苏州的圆润方言相应相称。

是绵柔的笙箫之音托起那好听的软语,或是那圆润如珠的歌喉卷起那动人的笙箫,诗人已经无从分辨,他只是在忘情地欣赏之时,将迷醉的目光投向水上那装饰华美的小船。

在这船上的,究竟是何许人?

但船上之人,到底没有像琵琶女一样,为词人露出半边面孔。

于是那歌声,便伴着词人无尽的想象,融化在眼前这片诗情盈溢的山水之间。

其五:“过故人乡”。

无论从用词选字,还是字词节奏上,这都是十首组词的前五首中,最为欢快的一首。

梁溪在无锡以西,而无锡,正是纳兰至交顾贞观的家乡。

可以想见,相处的时光中,顾贞观一定多次向纳兰提起自己的家乡以及这条人工疏浚过的溪水。所以,在纳兰的心中,这里是他早已熟知的地方,跟随着好友回忆的脚步,他已经无数次地踏上了这片土地。

于是,便有了“真个到梁溪”这句欢快的感叹。从来都只在想象中见到的梁溪,今日,终于让他身临其境,这是多么令人欣喜的时刻!

再看眼前山水泉石,更教纳兰欢颜大展。

下面一组对句,只有一个典故,用得却异常巧妙。

首先是对仗工整,字字词词相应照;其次是巧用了“云林”这个双关语。

与“泉石”相对的“云林”,表面是“云烟浮动的幽林”,内里却又是画家倪瓒的字。“云林高士”是一个成词,既可以理解成“一幅/云林高士/画”,也可以看成是“一幅云林/高士/画”。我们无须费力去琢磨,到底哪种断句才是纳兰想要的,云林与倪瓒,本是相融合一的整体,而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本句的巧妙与美感之所在。

于是,眼前的景色,成了倪瓒笔下的山水画,而那散落在溪水旁,被泉水冲刷的石头,很多都被文人雅士题了字,仔细看去,竟多是那故人和好友的字迹。

相对于前一句,“数行泉石”便显得平常很多,但纳兰在此,却强调出它的不寻常。

云林的景色再美,那也只是自然之色。当他俯身看溪石时,石头上熟悉的字迹,每一笔都留有好友的笑语言谈,与云林景色相比,眼前的题记,才是让纳兰真正动情的好景致。

从与自己不甚相关的景色,到与自己相熟相知的友人,纳兰从外向内,写尽了他在梁溪之上体味到的全部乐趣。

熟悉的景色,熟悉的字迹,催生了景色的美妙,眼前的这一切,怎能不教纳兰欢喜?

于是,他便有了“还似梦游”的错觉。

但这毕竟是错觉,所以在最后,纳兰还有一个“非”字,将我们的视线又扭回现实。“这感觉,仿佛是在梦中游览,却又不是。”

仅用短短五字,将实景虚写,又转回来否定自己的错觉,可谓一波三折,一咏三叹,纳兰之巧,唯有叹焉。步韵词祭

梦江南•步韵纳兰《江南好》其一

江南好,中曲正流传。

歌尽风光云遮月,朝来颠沛雨成烟。

往事历经年。

梦江南•江南好(下)

①【其六】江南好,水是二泉清。味永出山那得浊,名高有锡更

②③谁争。何必让中泠。④【其七】江南好,佳丽数维扬。自是琼花偏得月,那应金粉不

⑤兼香。谁与话清凉。⑥【其八】江南好,铁瓮古南徐。立马江山千里目,射蛟风雨百

⑦⑧灵趋。北顾更踌躇。⑨【其九】江南好,一片妙高云。砚北峰峦米外史,屏间楼阁李

⑩将军。金碧矗斜曛。【其十】江南好,何处异京华。香散翠帘多在水,绿残红叶胜于花。无事避风沙。浅显注释:

①二泉:并非指两条泉水,而是指惠山泉,泉在今江苏省无锡市西郊,因被唐人评为“天下第二泉”,故称“二泉”,更有二胡曲《二泉映月》。泉水水质佳,宜煮茶,负盛名。

②有锡:无锡的旧称。无锡城外有山,周、秦时期盛产锡,故名锡山。汉时锡矿枯竭,山旁县城遂得名无锡,后于王莽所立新朝期间,锡矿复现,众人惊异,将县城更名有锡,及至东汉时锡矿再次采尽,终更名为无锡,沿袭至今。

③中泠:中泠泉,也作“中零”,在今江苏省镇江市西北金山下,唐人以此泉煮茶为最佳,中泠泉也因此得“天下第一泉”的称号。后来,泉水被流沙掩埋,今已无可寻。

④维扬:扬州的别称,即今日江苏省扬州市。语出《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句,“惟”通“维”,后人便以“维扬”一词作扬州别称。

⑤琼花:琼花乃扬州珍品,据称绝世,宋代韩琦《后土祠琼花》更有“维扬一枝花,四海无同类”的描述。《洪武郡志》记载:“至元十三年(1276年)花朽,道士金丙瑞以聚八仙补植故地,而琼花遂绝。凡元人称琼花者皆八仙也。”今日琼花是为聚八仙变种,异香不足但形似琼花。

⑥铁瓮:即铁瓮城,京口(今镇江市)北固山前的一座古城。三国时孙权所建。《演繁露》记载:“润州城古号铁瓮,人但知其取喻以坚而已……弯环四合……圆深之形,正如卓瓮,予始知喻以为瓮者,指子城也。” 南徐:古代州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东晋朝廷南渡时,置徐州于京口。南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以江南晋陵地为南徐州,仍治京口。隋开皇元年(581年)废。

⑦射蛟:指汉武帝射获江蛟,《汉书•武帝纪》:“五年冬,行南巡狩……自寻阳浮江,亲射蛟江中,获之。”后人常以射蛟颂扬帝王勇武。 百灵:即百神。

⑧北顾:即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南徐州记》:“城西北有别岭入江,三面临水,高数十丈,号曰北固。”梁武帝曾登此山,谓可为京口壮观,因改名“北顾”。

⑨妙高云:妙高,为妙高峰,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金山。金山多建佛寺,妙高为金山极高峰,上有妙高台,又名晒台,为当地名胜。山上常有浮云缭绕,景色绝美,被视为佛家祥云。

⑩砚北峰峦米外史,屏间楼阁李将军:谓妙高山之风景美妙如画。 米外史:指宋代画家米芾(1051—1107),号鹿门居士,又称海岳外史、襄阳漫士,擅山水画。 李将军:指唐代画家李思训(651—716),人称大李将军(因其有子李昭道被称作小李将军),唐宗室,擅画山水树石,金碧青绿,颜色浓重。对章小赏:

这是江南游组诗的下半部分,有别于开篇时略显激动与兴奋的心情。随着巡游的深入,游览的目光也渐渐聚焦,开始体味和描摹更为细微的情绪。

其六:“二泉泠汀”。《康熙起居注》载,康熙于二十三年十月二十七日夜间到达无锡,次日游惠山。又吴绮《募修香界庵疏》载,其时纳兰的好友顾贞观也在无锡,两人同游惠山,见二泉。

上一首词中,纳兰已经在梁溪看遍了友人的题诗题词,如今能与好友共登惠山,远眺太湖,静观泉水,心情之好不言而喻,这首词也是小而清逸,犹如泉水煎茶,香气四溢。

唐代杜甫在《佳人》中有“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之说,纳兰则反其道落笔,言此泉甚清,出山外流亦不染浑浊,其名已高,在无锡之地无人能争,又何必退让于中泠泉之后,甘居第二呢?

从这首词的字面上看,这是极言惠山泉水之美,更深一层,却是在夸赞和鼓励友人。

纳兰的汉族友人,大多是明朝旧臣,以此泉比喻友人出世供职于清朝,就像清澈的泉水,出山不浊,入乡不俗,既是名流之士栋梁之材,便无须对满族子弟心有戚戚,忧惧而不得前驱。

在整首词中,“何必”一词极富感情色彩,它道出了纳兰对友人的肯定与赞扬,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他身为宗室血脉,对当时的清贵族在亲族朋党之间相勾结、相维护行为的厌恶与不耻,可谓“人不如水,水且自清,一声‘何必’,几番叹息”。

其七:“花事无常”。

十月二十二日,康熙在扬州停留半日。

扬州之美佳人之美,这是一个流传了近千年的传说,而纳兰的这首小词中,写的却是花。

琼花奇珍,在经历了衰朽、嫁接之后,已经不复存在。纳兰至扬州,得闻花事翻覆无常,又见聚八仙立于园中,从一朵花上,看到世情变迁,不由感慨良多。

扬州月色的美好,在唐代徐凝的《忆扬州》中曾得到声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名花对明月,却早已花事散落流于平常,徒有琼花之状,再无奇珍之香。霜天之下,谁共追忆闲庭暖风、清凉岁月?《饮水词笺校》中认为,金粉是菊花花粉,指代菊花,但在这阕词中,菊花与琼花共称扬州佳丽,似有不妥,更何况若有菊花为伴,纳兰何至要问一句“谁与话清凉”?

事实上,金粉在很多诗词作品中,都解作广义的花粉。如唐代李白《酬殷明佐见赠五云裘歌》中的“轻如松花落金粉”,再如宋代苏辙《歙县岁寒堂》中“旋收金粉气尤清”。

在这首词中,金粉为琼花花粉,古人以花粉为花香来源,琼花徒有其表而花香不再,无人与花话清凉,于此便意义顺遂了。“自是琼花偏得月,那应金粉不兼香”是词中对句,琼花得月是幸事,金粉失香是哀叹,月与花,在天地之间俯仰,花与粉,于细微之处交叠,两句之间,竟有如此开合,又不失美妙婉转,真可谓“人间佳丽在维扬,词中翘楚数纳兰”。

其八:“气吞江山”。

南巡时,康熙在乘船去往镇江金山寺的路上遇风。《康熙起居注•四十五年十月初六》中记载,康熙回忆起南巡遇风的情况,称当时众人惊惶,想要降下船帆,而他自己淡定自若,不仅下令满帆前进,还立于船头射杀江豚。这首词中描写的景象,正是康熙皇帝遇风之时。

在这首小词中,典故与现实结合,“铁瓮城”之地是古时南徐州,城为孙权所建,更有汉武帝南巡射蛟。前朝统治者的英武形象,和康熙皇帝的身影相重叠,更有百神护佑,帝王之相令天地为之动容。“北顾”一词是非常巧妙的双关用法。首先,北顾指的是北固山,山峰高耸,在风雨中蔚然踌躇之势自然呼之欲出,而康熙南巡,临风雨不乱,北望帝都,更是踌躇满志,泰然自若。

整首词中,尤以“趋”字最妙。“趋”的本意是“谦恭而礼貌的小步快走”,可以引申为从形势上归向、趋向、靠拢之意。古时臣子为了体现对君主的尊敬,上朝或在君主面前都要快步疾走,谓之“前趋”,以示谦卑崇敬。康熙能使“百灵趋”,更凸显了他“人间帝王,天上神使”的特殊地位。

另外,这首词中的“踌躇”在《饮水词笺校》中被解作“流连难舍”,有些人认为此解有失偏颇,应解作“得意之情”。这两种解法都说得通。

若“踌躇”为不舍之意,那么“北顾”一词当解作“北固山”,意为“北固山因康熙的神威圣颜而拜服”,故有流连不舍之意,希望康熙留在此地。而康熙立于船头,正沉浸在古代君王与自己神勇如一的感受中,就算北顾京都,也断不会有任何流连与不舍之意。

若“踌躇”为得意之情,那么“北顾”一词可作双关解法,一是“巍峨的北固山,就像康熙皇帝一样踌躇满志”;二是“康熙皇帝北顾中原大地,遥望京城,踌躇满志”。

观者爱词,往往捡取自认最合适之意解读,于是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纵观整首词的情绪意境,“踌躇”一词,解作“得意之情”似乎更为合适,虽是一家之言,但想必也会有众家相和。

其九:“佛云入画”。

一片祥云缥缈,缠绕在绿树掩映的佛寺之上,峰峦层叠,楼阁精致,一如画作,伫立在夕阳下,金碧辉煌。

这首词写景,却并未描述风景之状,只以两位山水画家之名,引读者遐想美景。“砚北峰”出自与米芾有关的一则故事。《明一统志》载,南唐后主李煜有一方砚台,名“砚山”,四周刻三十六峰。到了宋代,砚台由米芾所获,并以其作为交换,在镇江甘露寺附近置得宅地。南宋时,此宅为岳飞之孙岳珂所有,建园林,因其旧事,故名砚山园。“砚北峰”与“屏间”二句,其意为“山峰的形态,像从米芾的画中走出,楼阁的颜色仿佛由李思训点染”。不过,这两句不光是简单的对仗,而是互文的形式。

山峰与楼阁,既有米芾的画骨,又有李思训的色彩,仿佛两人执一笔,在金山之间挥洒丹青墨色。

另外,是“砚北”与“屏间”的对仗。“砚北”可以指砚山园北,也可以理解为砚台上雕刻的山峰,而“屏间”作为“砚北”的对仗用词,未必有更多深意,古人书画常作于屏风,若硬要求个解释,便是“山上楼阁如同李思训作于屏风上的画”。

还有些研究者认为,“屏间”是指透过屏风看到山中的佛寺建筑,这样一来,观者便是坐在房间里观赏景色,而“砚北”也随之局限于“砚台之北”,失了山景的壮阔之美,只剩下檐下回廊间的粉饰与雕琢,是为不取。

其十:“两地于心”。

一组小词,行到尾声,最后这一首,是纳兰眼中的江南,充满主观色彩的江南。

江南好,江南美,一路行来,又美在哪里呢?远行而来,忽觉江南美,是因为江南与京华的不同,是因为江南的温暖与宁静。

江南水多,多到什么程度?“香散翠帘多在水。”“香散翠帘”,语出唐代白居易《阶下莲》中“花开香散入帘风”,即是指沾染了花香的翠碧珠帘。帘在水,有帘便有房宅,于是房宅也皆在水边,但纳兰却写帘不写宅,是为精致。

这一句中,包括这首词中,“在”字用得极为贴切。

很多诗人,包括时下的行文者,写到靠近之意时,都喜欢用上一个“临”字,仿佛这是极美的一个字眼,文艺又飘然,相比之下,“在”这个字就直白了很多,若是放在诗歌中,怕是连诗境都要跟着打个折。

可是,词中却偏偏用了这个“在”字。“临”与“在”的区别其实很简单,“临”始终是有距离的,是浮于上、留于外的,临水是“靠近水”,甚至暗含着“俯视水”之意,而“在”却有接触、融入之意。

一个“在”字,瞬间让画面变得生动起来,我们仿佛可以看到,翠帘将自己的垂尾摆在水中,跟着风轻轻地摇,惹了水波悠悠地荡。

这是最简单的字,却比“多临水”“多留水”“多伴水”“多爱水”能传达的意境优美得多。而这份简单,正是纳兰词境高妙之处。

不过,从这首词的对仗来看,“在”字也未必是纳兰刻意为之的结果,这一点在接下来对“胜于花”的小赏中一并解释。

除了暖、静、水之外,江南还有艳丽的色彩,是为“绿残红叶胜于花”。

纳兰随康熙南巡是在十月,秋寒已至,绿叶凋落,此时红叶艳丽得比春夏之花还要夺目,再加上万里无云朗朗秋日,清晰、多彩,令人炫目。

这首词中的七言对仗非常工整。“绿残”与“红叶”,并不是两个并列的词语,而是像前一句的“香散翠帘”一样,连在一起组成了偏正短语,意为“绿树凋落后的红叶”,是用“绿残”修饰和限定“红叶”,以衬托其红。

而“胜于花”这一比照,从画面或是意境上无须赘言,“胜于”是一个成词,“于”为介词性,与“多在水”中的“在”词性相同。

虽然“在”字的存在让整首词无比灵动,但它是否是“刻意选取”却依旧值得怀疑。按照对仗的格式,字与字、词与词之间的词性也要严格对仗,所以,这个“在”字是无论如何不能写作像“临”“爱”之类的动词性字眼。

最有可能的解释,是纳兰在提笔时,想到的第一联对句其实是“绿残红叶”句,而前面的“香散翠帘”句则是对应所作,才生出这个巧妙的“在”字。

江南与京华的不同,让这片土地成为纳兰眼中最美的江南,虽然这里的故友、古迹、名胜也让他心动,但总的说来,打动他的还是江南的“风景独好”。静静的江南,没有严寒,也无须躲避风沙(无事意为无须),一片祥和美景,是此次江南之行给纳兰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步韵词祭

梦江南•步韵纳兰《江南好》其二

江南好,梦里总飞扬。

尽数御前风雨暖,还留纸上落红香。

人与夜光凉。

梦江南•昏鸦尽

昏鸦尽,小立恨因谁。②

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③

心字已成灰。浅显注释:

①昏鸦:黄昏时分的乌鸦群。

②胆瓶:是一种长颈大腹的瓷瓶,形如悬胆,故称为胆瓶。上口较直,颈细长,缓慢过渡,肩以下渐丰,腹圆满。这种造型最早始于唐代,在宋代非常盛行。其身上小下大,稳而优美,是瓷器的经典造型,多用于插花、装饰。

③心字:即心字形的香。明代杨慎《词品•心字香》中收录了南宋范成大《骖鸾录》中对心字香制作工艺的叙述。番禺人每选白而馨香的半开茉莉,装于干净的容器中,将沉香木劈成薄片,与茉莉层层相间,之后密封,每日不等茉莉蔫软便更换花瓣,直到花期过尽,是为香成。这是此香的制作,而所谓心字,并非是将沉香木片制成心形,而是以香末在香炉间萦绕,使末迹为“心”字,燃尽后,香灰不动,依旧呈“心”字形貌。对章小赏:

乌鸦多群居,日间捕食、活动,薄暮时分飞回栖息之所,成群聚集。从薄暮时太阳欲落,到黄昏时太阳渐落,再到夕阳落尽,天色暗沉,都是乌鸦活动的时间。

纳兰就这样一只一只,一群一群地数着乌鸦飞走,在暮色昏沉中眺望,直到最后一抹黑色的影子在视线中消失。而这时,天已经黑了。

虽然站立了这么久,他却说是“小立”,可见这段等待的时间对于他来说,并不是最漫长的一次,在他日夜相继的苦等之中,一抹残阳从有到无,就如同在天地间眨了一下眼睛,短暂得无人知晓。可是,即使是这样短暂的等待,也让他生出无边的怅恨。

那么,什么是他最长久的等待呢?他又在等着谁?

这首词优美伤感,是纳兰词作的名篇之一,尤以“心字已成灰”为人们争相传诵。“心字”,既是用香末写成的“心”字,也是纳兰的一颗痴心,所以,“心字已成灰”说的不仅是熏香燃尽,也道出了纳兰的心如死灰。

关于这首词的立意,也有很多种解法。比如“闺怨空房”“异乡客心”,或是纳兰自己对心爱之人的思念,其关键就在“恨”上。有何种“恨”,便有何种“情”,而这首词,似乎可以应对任意一种“愁”与“恨”。

词中以动静之比,将其意境无限拓展开去。

飞回巢的“昏鸦”,静立生恨的人;翻飞的“急雪”“柳絮”,静立的“胆瓶梅”;曾经吐露芬芳的心字熏香,如今黯然默对的灰烬。一动一静,皆是变革。

无论是“闺怨”还是“思乡”的解法,这首词的用意都是普遍而宽泛的,没有人知道它是代何人所怨,也没有人知道它是在何处所思,所有的解法中,只有一种传闻,是非常有针对性的——这首词是纳兰为其表妹舒穆禄雪梅所作。

纳兰与其表妹曾有婚约,但“旋此女入宫,顿成陌路。容若愁思郁结,誓必一见,了此夙因。会遭国丧,喇嘛每日应入宫唪经,容若贿通喇嘛,披袈裟,居然入宫,果得彼妹一见。而宫禁森严,竟不能通一语,怅然而出”。(清《赁庑笔记》载)

这段当时的笔记记载了纳兰在表妹入宫后,发誓要见她一面,于是趁着国丧扮成喇嘛,与表妹终得一见,却因为宫禁森严,连一句话都不能说,更生悲伤。

这样一来,“胆瓶梅”变成了“雪梅”的代名词。

她曾住过的散发着芳香的闺阁,已经空无一人,春天多情的柳絮翻飞,仿佛是冬夜的雪片在阁前乘风而起,也像纳兰的心绪一般,纷乱无章。

夜晚的轻风翻过窗棂,滑进房间,吹拂着那曾插着梅花的瓷瓶,而房中那曾令人心旷神怡的熏香,早已燃尽,只留下轻如柳絮飞雪的香灰,安卧在香炉中,写成一个淡淡的心字。

这首词简单直白,意境和修辞亦不复杂,只有“恨因谁”一句是倒装,正常的语序应为“因谁恨”。倒是对仗句中的几个意象颇有趣,值得细思。

急雪与柳絮,到底是柳絮如急雪乍翻,还是急雪乍翻状若柳絮?这是要参照后一句的“轻风吹到胆瓶梅”,若梅花是真,那么雪花也是真。

不过,如果这首诗作于冬季,在门窗紧扣的香阁前,第一,急雪之下的风不会轻,第二,风需要从窗缝和门缝钻进房里,才能触到瓶中的梅花,所以,这个说法可信度似乎不高。

如果是柳絮如雪,那便是春季之词,轻风可解,但梅花何来?只有三种可能,一种是从冬季一直留到春季的梅花残枝,一种是瓷器本身的花纹,最后一种便是纳兰表妹雪梅的指代。

无论是残枝,还是空无一物的瓷瓶,又或是表妹离去的倩影,对纳兰来说,都是一种物是人非的惆怅,而心内的惆怅,就像那一撮再也无法点燃的香灰,留一个心字,仅此为念。步韵词祭

梦江南•步韵纳兰《昏鸦尽》

人间事,知我问凭谁。

满眼浮华空作恨,一襟寒泪枉凝梅。

蓬草敛成灰。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

①②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③④

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浅显注释

①辘轳:井上用于汲水的装置。  金井:一说是有华丽雕栏装饰的井,一说是普通石井,“金”是形容井的坚固。不过,辘轳金井一词并非首现,南唐后主李煜有《采桑子•辘轳金井梧桐晚》,疑是纳兰化用其成词置于此中。

②砌:台阶。

③省:明白、省悟。

④簟纹:簟读音diàn,竹席之意。簟纹便是竹席上编制而成的纹路。对章小赏

蓦地一相逢,从此辗转难眠。

这首小词洋溢着“初恋”的味道,将男女相遇时惴惴不安的心情,以及分开之后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

那一口相遇的小井,辘轳轻摇,井栏精巧。

金井未必一定有华美的装饰,但在男子眼中,与美人相遇的井,即使只是一口普通的水井,也是精妙无双的。

此井精巧,阶上落花微红,宛若美人的脸颊,虽美,却也有些冷淡。

就在这井边的刹那相逢,眼波流转时,有的人心动了。可是,那美丽女子的眼波闪烁,心事也被藏匿其中,不得窥见。

于是,这样的邂逅,就变成了日日夜夜的思虑,有些事,越是不知,就越想一探究竟。谁能知道呢?谁能明白呢?那女子到底对他有意否?她的眼神是回避还是羞涩?

就在这样的疑问和焦灼中,诗中人从此夜夜对着灯影,数着竹席上一条接一条的细纹。

词的前两句写景,辘轳金井,满阶花红。一个“冷”字,写出了井边的清冷无人,宁静里透出一丝寂寞。这也正是词中人内心的写照,对于爱情,他有一腔美好的愿望,却只有满眼落花,心事无人知晓。

忽然之间,一道倩影出现在井边,也落进他的内心。“蓦地”本身就有忽然的惊喜之意,再以“一”强调“相逢”,让这次的相逢在整首词中、在他的生命里都变得异常重要。

下一句中,以“定”字为中心。眼波诉说心事,若能看看她眼底的婉转流光,便可知她的心意,但是这女子的眼波却令人迷惑而无法断定。

两人四目相对是为“定”,女子含羞垂眸也可“定”,想必眼前的那个女子既不娇羞亦不痴望,只是矜持地笑了,看了,又似没有看一样,便飘然离去了。

这里的“定”字,是指女子的心事没有明确地袒露,无法确定之意,于是才有了后面想破了头的辗转之夜。

除此之外,“定”还有另一种解释,便是“安定、淡定”。

偶遇了摄神入心的美人,心神自然无法安定,如鹿撞,也因此迷乱了双眼,是为“心事眼波难定”,描述的是男子陷入深深爱恋时无法安宁的状态。谁知他从此夜夜不眠,为伊对孤灯、待天明。

无论是何种解法,这首诗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恋,以及“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强烈思念。

纳兰并没有用“无眠”“空对月”“辗转”“望断”等常见的词语,在最后一句中,他依然像开篇一样,选择了画面。

有灯影,必是夜间,可见簟纹,必是卧于床榻之上,可是,为何不熄灯?

这是因为思念之火焚烧心肺,毫无睡意,于是只能夜夜看着灯影落在竹席上,随着微风摇摆晃动,仿佛无着无落的痴心,日夜明亮。

无论是画面的描绘,还是叙事的手法,这首词都可以称作小而精巧,美而含蓄,重复的两个“谁省”,更是一语问入了每个深陷相思之人的心中,共鸣回响。步韵词祭

如梦令•步韵纳兰《正是辘轳金井》

庭后兰生枯井。偏问流泉清冷。

总教断肠人,欲语怨愁难定。

谁省。谁省。月下半生孤影。

采桑子(三首)

【其一】那能寂寞芳菲节①

那能寂寞芳菲节,欲话生平。夜已三更,一阕悲歌泪暗零。②③

须知秋叶春花促,点鬓星星。遇酒须倾,莫问千秋万岁名。【其二】九日④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其三】桃花羞作无情死⑤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闲窗伴懊侬。⑥⑦

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浅显注释

①芳菲节:草木芳菲茂盛的时节。

②点鬓星星:鬓发斑白如点点繁星。晋代左思《白发赋》中有“星星白发,生于鬓垂”之句。

③千秋万岁名:用唐代杜甫《梦李白•其二》中“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一句。

④六曲屏山:指屏风。称之为“山”,可能是因为古代屏风曲折,像山峦一样层峦叠嶂,或因屏风上常绘有山水图画等。

⑤懊侬:烦闷之意,在此指烦闷之人,是为纳兰自己。

⑥东阳瘦:南朝沈约的典故。“永明末,出守东阳……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沈约出任东阳太守时,因操劳过度日渐消瘦,腰带不断地换孔,后来以“东阳销瘦”“东阳瘦”或“沈郎腰”“沈腰”来形容消瘦。沈约素有美男子之称,纳兰在此自比。

⑦芙蓉:此芙蓉不是指花,而是“芙蓉镜”的典故。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中记载,李固落第后到蜀地游玩,遇一老妇,说他第二年会在芙蓉镜下及第,再过二十年还会拜相。第二年,李固果然及第,榜上有诗赋题为《人镜芙蓉》,二十年后果然拜相,是为应验。对章小赏《采桑子》,又名《丑奴儿令》《罗敷艳歌》《罗敷媚》,为双调小令,分前后两片,可做叠韵,甚美。

叠字总令人回味不已,而在一首只有四十四字的小词中用叠字,便是将整首词都投入了声律节拍的婉转之美中。“为赋新词强说愁”,仿佛这世间是先有“愁”,才有了最优美的篇章。三首词,三种心事,感时、思乡、病瘦,都是一个愁字领篇,却有着不同的伤与美。

其一:“生也无常”。

在春意盎然的时节,连空气中都飘散着花草的气息,景色如此美好,人又怎可以寂寞?总想要寻一个人,诉一诉平生过往,聊一聊红尘变迁。

可是说着说着,花就睡了,夜半三更的报时声,伴着满是悲愁的心事。说到动情处,却只剩下暗泪盈眶,和着歌声,悄悄地擦一下眼睛,手上沾满半生的寂寥。

明明是春色满园,又何来悲伤寂寥?把酒言欢之时,须记得花红易落叶自飘零,时光飞逝季节流转,天地四时变幻,就像曾经墨黑的两鬓,如今也点染了星光的斑白。

花叶并不知愁,人却会为时光不再而伤感。还剩下些什么?“名利如浮云,惟影随我身”,无非只有倾尽杯酒,一醉方休,求得“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短暂欢愉。

这首词是寂寞的,这种寂寞不是无人相伴,而是纳兰在看尽世事无常后,无路可退的渺茫之感,是对人生“沧海一粟”“昙花一现”的叹息。

在明媚的春日中体会寂寞,在家家入梦的夜半时悲歌一曲,怀着惆怅的心思行走在世间,这便是纳兰的孤寂。

词中最妙为“点鬓星星”一句,这里的“点”既可以理解为白发的零星,也可以解作“点染”之意,静动一字,余韵满行。

这首词中虽然化用、引用了他人词句,但在纳兰的妙笔之下,浑然一体,既不失优美,又满是惆怅。纳兰在写下这首词时,不会想到自己竟英年早逝,他更不会想到,他在世间的匆匆一现,真的留下了“千秋万岁名”。

其二:“异乡佳节”。

人在异乡,每逢节日,更添乡愁。这首词名为《九日》,即九月九日重阳节,每到这天,人们与亲人团聚,举行活动,比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但此时的纳兰却身在距家乡异常遥远的塞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秋,纳兰出使觇梭龙(今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的情况,这首词可能就是在这期间创作的。

词的前半部分笔墨浓重,“深秋”“绝塞”“迢迢”,纳兰仿佛已经带着我们走到了天涯的尽头,在深秋的肃杀中,看秋叶伴着枯枝纷纷吹落,而故乡遥不可及,房中那曾经日日望见的屏风,就像梦境一样邈远,也只能在梦中窥见。

到了后半部分,便是乡愁缭绕,“倍惜”“魂销”“寂寥”,立在世界的尽头,又适逢佳节,只教人更加思念故乡的风物人情,“不为登高”一句,是对“倍惜”的补充与强调,纳兰思念的并不是登高游览之乐,而是那些与他同乐共饮的亲人。

纵然塞上登高,亲人也不得望见,留给纳兰的,只有黯然销魂之苦,偏偏还有不解风情的大雁,结伴相携,向着南方的天空,头也不回地飞去。

塞上的秋色向来凄清冷寂,再加上边境人烟稀少,这幅天地寂寥的景象,一直是历代文人倾心描述的对象。此时的纳兰身处其间,隔空想颜色,数雁添悲怀,恨不能如南飞的雁群,早归故里,在屏风间寻一场好梦,在山水间饮一杯菊花酒,欢声笑语,艳若秋阳。

这首词情感真切,并无繁典雕琢,只一句“佳时倍惜风光别”略显婉转。“别”字虽在句尾,但整句直接翻译过来是“佳节时,总是加倍思念挥别的风光”,“别”是“风光”的限定,而不是“区别”之意。

其三:“病榻自怜”。

自古以来,万千篇章,夭夭桃花,总关闺情。桃花仿佛就是为了多情之人而生,又如何能容忍自己未染伤情,便空自凋落?

这首词作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正值朝中科举,纳兰因病未能参加,于是只能坐于房中,看着庭中桃花被东风吹落,飘然从窗口飞入,落在他身前,聊以为伴。即便是桃花,也渴望能死得其所,争得其存在的价值,更何况是生而为人的纳兰。

词的下半部分便是纳兰的心情,病痛折磨,身形消瘦,此番潦倒,除去落花又有谁怜?只当是春色撩人,闲闲慵懒,贪卧不起。继而,纳兰又开始叹息自己时运不济错过殿试,不能像传说中的李固那般,在“芙蓉镜”下登榜及第。

众人欢腾庆贺之时,他只能守一窗落花,收拾起满心清冷的哀伤幽情,暗自伤神。

这首词意味深长,用典灵活贴切,更化用王彦泓《寒词》中“一日幽香冷处浓”之句。

首句中,“羞”一字之功,桃花便有了思想,更有了理想和追求,正应照了纳兰渴望入仕的心情。东风不负桃花,将其吹入房中,勾起了纳兰的感叹伤怀。“东阳瘦”是既成典故,用法简明,不过,“不及芙蓉”中的“及”字却一语双关,颇可回味。

简单地说,不及芙蓉可以解作“不像‘芙蓉镜’典故中的李固”,这里以“芙蓉”代“李固”。但还有另一种解法,“芙蓉”为典故中的标题“人镜芙蓉”,指的是皇榜。古时,金榜高中称为“及第”,而“李固芙蓉”的典故中,榜上题目为“人镜芙蓉”,不“及”,便是名字未登皇榜之意。所以,“及”字既可以理解为“追上、比肩”之意,也可以看成是“及第”,对整句含义无碍,但却从另一个方面,显出了纳兰词作的工巧之妙。

最后,“幽情”凝于“冷处”,这里的冷,不单是错过殿试的心灰意冷,也有病体虚弱之下感受到的春风料峭,可以说是“身体”与“内心”的同步感受,感随心动,相得益彰。步韵词祭

采桑子•步韵纳兰《那能寂寞芳菲节》

词中总见伤心泪,蹙眉难平。

月入三更。杯酒何愁鬓发零。

牛郎织女谁当醉,河上繁星。

细语微倾。只道前生今世名。

采桑子•明月多情应笑我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②

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浅显注释

①“明月”句:化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②兰襟:芬芳的衣襟,结兰襟可以比喻结交知己好友。对章小赏

这首词中多化用、套用北宋晏几道的词作,如《采桑子》中“别来长记西楼亭,结遍兰襟”,又《清平乐》中“梦云归处难寻。微凉暗入香襟。犹恨那回庭院,依前月浅灯深。”

虽然多化用成句,但这首词依然音韵清丽,情意婉转悠长,是一首不可多得的精巧小词。

对于这首词,学者一般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怅怀友情之作,因纳兰极重情义,朋友很多,但重情的结果,除了给自己增加负担,更要面对四散离别后的失落与惆怅,这首词就是表达了纳兰从热闹的友谊中脱离,重新落于冷清的复杂心情。

而另一说则认为这首词是写给曾经相守,如今却被迫分离的爱人沈宛的。

在这首词中,并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支持这两种说法中的任何一种,换言之,这首词既可以解作怀念友情,也可以解作悼念爱情。

上片首句“明月多情”,正是纳兰多情,才会想到明月多情。可是,若是明月多情,便要笑他在春光正好时孤身一人,独自散步,独自吟诗作词。从“辜负春心”一句可以推测,这首词作于春季,正是春光明媚春心荡漾的季节,词人却形单影只,着实要被明月嘲笑。“明月多情”“辜负春心”,是将明月与春心拟人来写,落于词中,添了三分生动,七分寂寥。生动是为景物活现,寂寥则是纳兰身边再无他人,只能以明月、春心为伴,絮絮耳语,与唐代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时自娱自乐、聊以自慰的心情异曲同工。

下片则是当年与如今的对比。“近来”与“结遍”二句,是对当时的回忆,也道出了纳兰不忍回忆往昔的忧伤与痛苦:近来这段时间,饶是寂寞,而越寂寞,越不敢提也不敢回想当时。

想当年,结兰襟,相做伴,何等快活。而如今,只剩下月色浅白,灯影深重,一人一灯空对月,往日的热闹,已成烟云一片,不知飘向了何处,再无可寻觅。

当身边只剩下冷清与孤寂,曾经的欢快与美好都成过眼云烟,只留存在记忆中,那么只要回想一下,也是痛的,但更痛的是连想都不敢,宁愿忘记才好。“怕”回忆,是因为总是忍不住去回忆,可是回忆越多越凄凉,于是便真的“怕”了。而曾经的纳兰,拥有多么美好的回忆,如今又有多么寂寞苦楚,才会留下如此凄凉哀怨的一首词。步韵词祭

采桑子•步韵纳兰《明月多情应笑我》

流年总负韶华老,不待如今。黯淡伤心。肯把青丝带雪吟。

香兰一落惊春草,广带连襟。步韵情深。耻向潮头浪里寻。

采桑子•拨灯书尽红笺也

①②③④

拨灯书尽红笺也,依旧无聊。玉漏迢迢。梦里寒花隔玉箫。⑤⑥

几竿修竹三更雨,叶叶萧萧。分付秋潮。莫误双鱼到谢桥。浅显注释

①红笺:原指薛涛笺,是一种制作精美的染色信笺,用于题写诗词。

②无聊:感情上没有慰藉、无处寄托之意,其意与“百无聊赖”相似。

③玉漏:即漏壶,古代的计时装置。

④寒花:寒冷时节所开的花,一般指菊花。 玉箫:人名。唐代范摅《云溪友议》载韦皋与姜家婢女玉箫情事,后人常以“玉箫”作为情人订盟的典故,亦称玉箫侣约。

⑤分付:交给、托付之意。 秋潮:秋天的潮水,语出唐代骆宾王《冬日野望》“洞浦涨秋潮”一句。

⑥双鱼:代指书信。汉代蔡邕《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人遂以“双鲤鱼”“双鱼”指代书信。谢桥:谢娘桥,借指情人所居之处。相传六朝时即有此桥名,多代指游玩之所,或是情人相会之地。谢娘指唐时名妓谢秋娘,还有人说是指“咏絮才女”谢道韫。对章小赏

夜深人静,愁心独醒,这首词便是这一夜思念的最好写照。

上片自灯下写信开始,极言思念之遥远。

古时油灯以灯芯浸于油中,露出一端点燃,一段时间后,灯油减少,灯芯渐长,容易弯折落进灯油中,使灯光转暗甚至熄灭,所以有“拨灯”一说。

油灯需要拨亮,是时间已久的表现。纳兰在灯下坐了很久,面前的信笺已经写满,却依旧有很多话无法诉说,心中惆怅无处寄托。

红笺本指薛涛笺,由唐代女诗人薛涛发明。唐人唱和时,将诗词写在纸上,当时纸张较大,诗行短小,有失美观。薛涛让造纸工匠修改尺寸,做小笺为作诗专用,又自创染色技法,能染出深红、粉红、明黄、深青、浅绿等十种颜色,世称“十样变笺”,而薛涛尤爱深红,常以花瓣点缀,深受追捧。

在这首词中,红笺未必特指薛涛笺,而是用薛涛笺的意象美化自己的这封信。此信写满温柔缠绵的相思,其优美婉转、芬芳馥郁,与花瓣点缀的深红诗笺无异。

可是,即使是这样一纸情真意切的书信,也无法承载满满的思念之情,在漏壶的滴水声中,美人的容貌只能在梦里一见。

古代漏壶多是金属制成,并非玉制,玉漏只是诗歌中常用的美化修辞,如金井、玉笛等。“玉漏迢迢”一句,很可能直接套用了北宋秦观《南歌子》中“玉漏迢迢尽”一句。“玉漏迢迢”,是为“时间漫漫,长夜无边空寂寥”之意。

之后的“寒花隔玉箫”,更是取自韦皋的爱情故事。

韦皋乃中唐名臣,少年时游于江夏,在姜使君家教其子荆宝读书。荆宝尊韦皋,常遣一婢女侍奉韦皋起居,其名玉箫,年仅十岁。两年后使君离家求官,韦皋迁至庙中,玉箫时常探望侍奉,日久生情。后韦皋叔父托江夏一位旧交资助韦皋盘缠,让他回家。临行时韦皋以玉指环赠玉箫,约定“少则五载,多则七年,定当迎娶”。

此后韦皋出仕为官,屡立战功。玉箫苦等七年不见韦皋,第八年春仍无音讯,终于心灰意冷绝食而亡。姜家怜其守节痴情,将指环戴在玉箫中指,随其入葬。

后韦皋官至剑南西川节度使,坐镇蜀州,听闻玉箫之事,哀叹神伤,请人画其像,日日香火礼敬,又广印佛经传发,以求告慰玉箫在天之灵。一方士感其诚心,以法术令两人阴阳相见。玉箫称,因为韦皋礼佛传经,以善举超度,她不久便可投胎人世,并与韦皋约定,十三年后再续前缘。又十数年,韦皋为南唐郡王,永镇西川,长留蜀地。生日时有官员送来一名歌妓,年十三岁,名玉箫,果如当年容貌,右手中指上有肉环隐隐隆起,恰似指环……

长夜孤灯,梦中人像玉箫那般邈远,梦里花开,伊人身影隔着一层又一层的花朵,虽然痴情一片,却终是无法碰触。

上片四句写情、写梦、写思念,将所有的情愫都投入夜色之中,可以说是“纵是寂寥无人应,也做红笺夜半歌”,此一幕,便将心上愁思刻画淋漓。

下片首两句是实景。

写过房中,再写庭院景象,修竹夜雨,细长的叶子在雨中轻抖,如同灯下的心绪,萧条无声。“叶叶”以叠字对“萧萧”,是强调“每一片”之意,读到此处,无论是修竹、夜雨,还是房内的孤灯、只影,都随着一片片竹叶,在雨声中暗自萧索。

心神空荡、梦境缥缈、夜雨凄迷,一切都是那样忧伤,于是刚刚写下的这封书信,就成了纳兰的全部寄托。

说是寄出信件,也没有实写,而是用常见的意象代替。最后两句中,“双鱼”是书信,而“谢桥”则是思念之人所处之地。将鱼儿送至桥头,也只有潮水可以胜任,所以才有了“分付秋潮”一句。“分付”一词,是寄托也是托付,纳兰将自己的全部希望都托付其中,唯盼书信早日寄到,其间的郑重与诚挚,与唐代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临别殷勤重寄词”异曲同工。

有人将“秋潮”解作书信的代称,恐牵强。这里的秋潮,可能只是实写,是“双鱼”和“谢桥”意象之间的勾连。

梦中出现的“寒花”秋菊,夜半三更的雨落,都让“秋潮”一词变得真实可见,它是秋天涌动的潮水,也是纳兰暗涌的柔情,却未必是书信的代名词。

纵观全篇,这首词中充满了如水一般的怅然柔情,就连用词也多与水有关,“漏壶”多以水计时,三更时分的夜雨,秋潮与谢桥,这些意象携着潮湿微寒的秋意,渲染着纳兰寂寞、微伤的心情,也让这首词在思人不得的空虚中,透出一丝清幽。步韵词祭

采桑子•步韵纳兰《拨灯书尽红笺也》

幽情自古伤离别,新月无聊。孤雁迢迢。何处芳心弄玉箫。

屏间璎珞凝如血,帷幔萧萧。梦入春潮。双袖龙钟向断桥。

谒金门•风丝袅

风丝袅。水浸碧天清晓。②③

一镜湿云青未了。雨晴春草草。④

梦里轻螺谁扫。帘外落花红小。

独睡起来情悄悄。寄愁何处好。浅显注释

①浸:浸染。该句化用宋代欧阳修《蝶恋花》中“水浸碧天风皱浪”一句,在宋代米芾、孙浩然的作品中,也有“水浸碧天”之句。

②青未了:青色一望无际,语出唐代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③草草:匆忙仓促之意。《诗经•小雅》中“骄人好好,劳人草草”。唐代李白《新林浦阻风诗》中“纷纷江上雪,草草客中悲”。元代仇远《更漏子》中“春草草,草离离。离人归未归”。

④轻螺:用螺黛画出的淡淡眉色。螺黛是隋唐时期女子画眉时常用的墨色颜料,也叫螺子黛,产自波斯。螺黛经过加工,被制成各种形状的黛块,使用时蘸水即可,因其使用方便,得到时人青睐,到宋代螺黛的使用更加广泛。对章小赏《谒金门》为唐代教坊曲目,后被用作词牌,词分上下两片,属于小令。

这是一首景色动人、情愁撩心的作品,上片绘景,下片抒情,用词工巧,可解作春怨情怀,也可理解为纳兰的思人之作。

风动无影,柳枝却轻轻摇荡,“风丝”便是风中的“绿丝绦”,首句只三字,便让微风吹拂下柳条的柔软优美之态跃然纸上。

碧蓝的天空落入水中,净水洗过的早晨,格外清朗。此处的“浸”字有相互渗透之意,用在水天之间,描绘了水天相映、水色与天色相融难辨的景致,是为“天光似水碧,水色染天蓝”。而时间尚早,晓色清透,这般蓝天映在水中,更是与水色融为一体。

天上的云朵也倒映在水波中,但纳兰却没有写天上云,而是直接捞起了水中云。

水平如镜,云影沐浴在水中,是为“湿云”,它也染了水色的碧绿,湿润欲滴。不过,若与下文的“雨晴”相联系,“湿云”也可以理解为刚下过雨,还没有收去阴湿的青云。

雨晴后,春色来得匆匆忙忙,藏身于春风与绿树之间,掠过水面,在天光云影之上,温润而潮湿。

本是美好的春色,何来草草之说?“草草”意为匆忙,落在上片的最后,是从景入情的关键。

上片是清晨的景色,而下片是前夜的梦境。

在恍如仙境的一宵春梦中,是谁手握螺黛,在眉间轻轻描绘?重彩为描,轻绘为扫,一个“扫”字,如一场梦般轻盈。

这里的画眉之人,可以理解为纳兰所思慕的女子,也可以理解为给女子画眉的良人。不论是对镜画眉的娴雅女子,或是体贴入微的温良男子,都令这个梦境无比美好。

一心沉醉于梦境,而夜雨中,花落知多少,纷飞的花瓣在春雨中黏成小小的红点,如同梦中的泪滴,散落一地。

转醒时,依旧一人。“独睡起来”,是一人入眠,一人春梦,直至独自醒来。梦境已断,情思却还缠绕在心头,无处诉说,又该将它寄托于何景何物?只能细数帘外落花,看夜雨歇止后,云朵在水天之间徘徊。“悄悄”有“淡淡”之意,更有“绵绵”之感,写出情的温柔与婉约,也为整首词添上“情仇万般无可消”的一笔。步韵词祭

谒金门•步韵纳兰《风丝袅》

情丝袅。风骨竟谁知晓。

旖旎阁中愁未了。寄身天地草。

花径何尝空扫。争道女儿心小。

颠倒世情声悄悄。纳兰词正好。①

点绛唇•黄花城早望

②③

五夜光寒,照来积雪平于栈。

西风何限。自起披衣看。

对此茫茫,不觉成长叹。④

何时旦。晓星欲散。飞起平沙雁。浅显注释

①黄花城:古代关口,今北京怀柔区境内,靠近北长城。纳兰随御驾东巡时,此处为必经之地。

②五夜:即五更。古代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段,合称五更。南朝梁代陆倕《新刻漏铭》中有“六日不辨,五夜不分”之说。

③栈:古时本义为牲口棚,竖编为栅,横编为棚,在这里应该是栅栏之意。

④平沙雁:广阔沙原上的大雁。对章小赏

这首词中,山城寒景尽收眼底,破晓之前的空旷与辽阔,透着凛凛寒意,扑面而来。“五夜”是五更总称,夜分五更,所以五夜便是整整一夜的意思。但在这首“早望”的小词中,五夜很可能特指第五更,也就是凌晨三点到五点之间,黎明破晓之前。

从词中可以看出,这首诗作于冬季,冬季的北京,五点时最多是星空渐白,根本不会见到日出,那么,纳兰起这么早做什么?是因为一夜未眠吗?

事实上,他起得并不早。五更时分是大臣们的早朝时间,杜甫在《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中就有“五夜漏声催晓箭”之说,记载的正是早朝之事。所以,纳兰在五更时起床,便不足为怪了。

凌晨时分,夜空中的微光照在厚厚的积雪上。“寒”字形容夜光,也是形容积雪,是冬夜的冷冽微光让积雪凝结,也是冰冻的积雪让夜光染上冬寒,用这个“寒”字,将夜光与积雪紧紧勾连在一起。

西风无限,在城上肆虐,冰冷刺骨,纳兰需披上外衣才可抵御寒风。回看前一句的“积雪平于栈”,并不是整片大雪都厚得没过了栅栏,而是因为西风吹动,积雪被栅栏阻隔,才会在上面越积越厚,形成“平于栈”的景象。

纳兰独自一人立于城上,他看的自然不是西风,而是黎明前的景色。因为是关口边界,这里人烟稀少,一望无际,四顾茫茫。天地间空无一物,只有白雪皑皑,天色欲亮。

也许是因为眼前的景象太过空旷寂静,让纳兰怅然若失,不觉竟转成一声长长的叹息。

夜色冷清,何时天明?

拂晓前的星空,已经在散发着微白的光线,晨星的光芒愈加缥缈,仿佛转眼就要飞散而去。“散”在这里并不是“散落”,而是“消散”之意。当晨光初启,夜空中的星星并非坠落,而是在破晓渐白的光线里慢慢淡去。“散”便是形容拂晓前的星空逐渐模糊,仿佛要融化在天光中的情景。

这首词的最后,静中终于生出了动。破晓在即,星光散漫渐弱,此时,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雁影乍起,昭示黎明的来临。

整首词皆是白描,语言质朴,自然流畅,却能将大片景色揽于笔下,张弛自如,犹如一幅画卷,一眼看尽,却又在最后留下惊醒长飞的大雁,余味悠长。步韵词祭

点绛唇•步韵纳兰《黄花城早望》

京北城楼,夜来烟雪谁家栈。

朔风无限。吹到襟前看。

过客飘蓬,世事何须叹。

天将旦。月痕新散。寥落云中雁。

浣溪沙•十里湖光载酒游

①②

十里湖光载酒游。青帘低映白苹洲。西风听彻采菱讴。③

沙岸有时双袖拥,画船何处一竿收。归来无语晚妆楼。浅显注释

①白苹洲:江苏省吴兴附近有白苹洲,但在诗词中只是泛指长满白色苹花的沙洲。温庭筠《梦江南》:“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苹洲。”

②采菱讴:采菱人唱的歌曲,在这里泛指江南民歌。

③妆楼:旧时将女子居住的楼阁称为妆楼,是为“梳妆之楼阁”。对章小赏《浣溪沙》,唐教坊曲目,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有些微不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