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懂中国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15:06:12

点击下载

作者:康瑞锋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口气读懂中国史

一口气读懂中国史试读:

前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给人们留下了几千年的回忆。在这几千年中,中华儿女创造的奇迹犹如夏夜繁星,数不胜数,向世人展示了东方智慧的无穷魅力。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不仅是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凝聚并且繁衍不息的源泉。每当我们回忆历史,都会从中发现许多可贵的知识点和智慧点。历史虽然成为了过去,但这些宝贵的财富会一直刻在我们的脑海,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使我们有所领悟。

在中国这个有着深厚人文传统的国度,历史向来为人们所重视。人们重视读史、学史,以能否博古通今、见解独到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才华和修养的重要尺度。不仅如此,我国历朝历代也都非常重视修史,历史学家们以各种形式编撰出版历史文献,使中国的史籍浩如烟海,五千年的文明得以延绵不绝。但是,从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这些古老的史籍大多文字艰涩,篇幅冗长,使人们在阅读时很难以轻松的心情和方式获取历史知识。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编写了《一口气读懂中国史》一书。本书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精心选取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最深远影响的190多个重要问题,按时间顺序以点连线。同时,我们力求语言简洁生动,将浩繁的中国历史深入浅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各个阶层的读者都能够以轻松愉悦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获取历史知识。除此之外,我们还选取了相关的历史图片,使事件更加立体,内容更加丰富,让读者真实感受到历史演进的全过程。本书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为一体,不仅是学生的补充读物,也是各阶层读者全面系统了解中国历史的优良读本。

第一章 文明曙光——远古传说

秦国以秋风扫落叶之势,一举消灭六国,开创万世之基。二世以后,出身草莽的刘邦代秦而有天下。历经400多年的汉王朝以充足的时间完成和巩固了秦朝开创的伟大事业,使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全面发展。中国历史迎来了第一个盛世,大汉王朝的威名也通过“丝绸之路”而传向世界。

第一节 盘古开天地

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从最早的人类产生到现在,已经有170万年的历史了。在最初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字没有产生,人们还不能如实地记录下当时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于是,人们就利用自己的想象,编造出许许多多有趣的神话,使远古时期的历史世代流传下来。其中流传得最久、最广泛的神话就是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混沌一片,既分不出上下左右,也认不清东西南北,形状就像是一个浑圆的鸡蛋。在宇宙的中心,居住着盘古氏,他就是人类的始祖。盘古氏在这个浑圆的东西中孕育了18000年,终于有一天,他用自己的巨斧把宇宙劈成了两半,破壳而出。盘古像宇宙一经盘古劈开,就分成了两半。一半又轻又明,一半又重又浊。轻的那部分越来越高,每天都上升一丈,渐渐地就成了高高的蓝天;重的那部分一点点地下降,每天都下降一丈,时间长了,就成了广阔的大地。又过了18000年,盘古氏长成了高大的巨人。他有时哭,有时笑。因为天地间就只有他一个人,所以天地间的气候就都随着盘古氏的喜怒哀乐不断地变化。盘古氏高兴时,天空就蔚蓝一片,万里无云;盘古氏生气了,天地间就阴沉灰暗,乌云滚滚;盘古氏哭泣的时候,他的眼泪就会变成一串串的雨滴,洒落大地,汇成一道道的河流和小溪;盘古氏叹气了,他的叹息就会变成一阵阵的狂风,吹得大地飞沙走石。

过了漫长的岁月以后,盘古氏终于死去了。他平躺在他所开辟的广阔大地上,他身上隆起的地方,变成了一座座高大的山脉;他的头发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茂密的树木和花草;他的左眼,成为了光辉夺目的太阳;他的右眼,变成了美丽皎洁的月亮;他的肌肉化成了肥沃的土地;他的牙齿和骨骼经过日晒雨淋,变成了洁白的玉石和地下无穷的宝藏。

就这样,一个丰富而又美丽的世界诞生了。

第二节 女娲造人补天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只讲述了天地是怎么起源的,但是那个时候只有盘古一个人,后来世界上怎么会有许许多多的人呢?女娲补唐代伏羲女娲帛画天的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

据说盘古去世以后,天地间一直是空荡荡的,一个人也没有,又过了许多许多年,才出现了人类的另一个始祖——女娲。

女娲一个人生活在天地间,非常寂寞。她想,如果能有其他的人和她一起生活该有多好。于是,她就用水和了一大堆泥土,捏起泥人来。她捏好一个泥人,往地上一放,然后朝泥人吹一口气,这个泥人就变成一个会跑会跳会说会笑的活人了。女娲高兴极了,她一会儿捏个男的一会儿捏个女的,不一会儿,她的身边就有了一大堆人。他们成群结队的围在女娲周围,吵嚷跳跃。

女娲就这样不停地捏呀捏呀,她觉得太累了,想歇一会儿。但和好的泥土还很多,女娲有些着急,就随手从地上拾起一根绳子,向泥土抽去,谁知道她这一抽,那些溅起来的泥土也都变成了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活人。这些被女娲造出来的人们共同劳动,共同生活,慢慢地繁衍着子孙后代。

那时候人们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所以能覆盖在地上,是因为地是由四根柱子支撑着它。但是,时间长了,这四根柱子经过风吹雨淋都磨损了,快要支撑不住天了。地上出现了很多裂缝,不断地冒出烈火来;天上也出现了不少漏洞,雨水不断地从漏洞中倾泻下来。

突然有一天,整个大地上不是燃起熊熊大火就是汪洋一片,许多凶猛的野兽都跑出来伤害人们,女娲看见人类的处境这样危险非常着急。她从深山中采来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彩石,又点燃一堆堆的芦柴火开始冶炼,她用炼好的彩石修补天上的漏洞,把天上的漏洞一个一个都修好了。但是,支撑蓝天的柱子已经腐坏,快支持不住了。于是,女娲又从大海里抓了一只很大很大的乌龟,砍下了它的四条腿,用来替换已经腐坏的柱子。后来,女娲又杀死了威胁人类生活的凶猛野兽,人们又能安安稳稳地生活了。地上的树木和花草也重新长了出来。

女娲补天的故事虽然十分荒诞,但它反映了上古时代人类的生活状况。据考古证明,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一个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在那个时候,妇女是氏族公社的首领,在生产和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男子只是外出打猎,生活游动不定。神话故事把女娲说成是人类的祖先,正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反映。

第三节 华夏足迹

古时候的人们虽然通过自己的想象编造出了许多有趣动人的神话,解释了天地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等问题。但是,现代的考古学家经过科学考证,可以肯定地告诉我们,人类是由古猿经过长时间的演化,经历直立人、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三个阶段以后,开始向现代人转化的。人类在刚刚起源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摆脱猿的特征,但是他们的双手已经能够进行劳动,并且开始使用石器。

在我国,根据目前的研究表明,最早的人类出现在大约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那时候,元谋还是一片榛莽丛生的亚热带草原和森林,在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元谋人为了生存,使用粗糙的原始石器捕猎它们。中华文明就这样开始萌芽。

在距今75~80万年前,在今天的陕西省蓝田县公主岭地带,生活着一群前额低平、眉骨粗壮隆起的原始人类。他们打制的石器比较简单,又粗又大,但仔细一看,却发现已经有了不同类型石器分工的迹象。这就是著名的蓝田人。蓝田人的脑容量非常小,差不多只相当于现代人平均脑容量的一半,但是他们已经能完全直立行走,是已发现的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

人类演变示意图1929年,考古学家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生活在距今大约50万年前的人类的化石。经考证,这些人的体质结构已经构成了人类的体质的基本特征。他们的身材矮小,男性平均身高1.558米左右,女性则约1.435米。与现代人比较,这些北京人面部稍短而嘴巴特别前伸,前额比现代人低平,有点向后倾斜。他们已经知道根据选取砾石或石英,打制具有不同形状和用途的石器。他们还学会了人工取火以及保存火种,烧烤食物。北京人遗址不仅是中国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国境内人类遗址中材料最丰富、最系统的一个。

后来,考古学家又陆续在中国的西北、华北、东北和西南地区发现了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的遗址。这些地方的原始人类在使用的石器上、身体的结构上,都比北京人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甚至在有些人类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装饰品,似乎那时的原始人已经有了爱美的观念。可以肯定,中国人类从40~50万年前,就开始在中国这片广阔土地的各个地区创造着自己的文明。

第四节 氏族社会

在距今大约1万年前,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中,人们以血缘为纽带结成基本的社会单位,共同生产,共同生活。早期的氏族社会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叫做母系氏族社会。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母系氏族社会开始逐渐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

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妇女是氏族中的首领,组织氏族成员进行日常生产和劳动,而男子在氏族中处于从属地位。那时候,石器制作进步很快。人们不但开始使用了磨制石器,而且这些石器的种类逐渐增多,制作也日趋精致。人类社会的生活逐渐由野蛮走向文明。在母系氏族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用火图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于最初在河南渑池县的仰韶村发现而得名,距今大约5千年。在仰韶文化的遗址中,发现了许多以女性为主要地位的墓葬。这些同坑埋葬的死者,全部都是迁移而来合葬的,人数不统一,男女老少都有。其迁移合葬的程序比较复杂,大概是人死后,先将尸体进行临时处理,等遇到母系氏族中某个地位较高的妇女死亡后,就把她的尸体直接放在葬坑的主要位置上,将与她同族的早死者的尸骨迁移过来,排在一起合葬。这突出反映了妇女在氏族中的重要地位。除此之外,在仰韶文化中,陶器被首次发现。这个时期的陶器多为红色彩陶,美观实用。人们开始种植粟,过上了定居的生活。

河姆渡文化代表长江流域的母系氏族社会。它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得名,距今大约5000~7000年。河姆渡文化的骨器制作水平比较高,器形多样,磨制精细,一些骨器上还雕刻有饰纹,堪称精美的实用工艺品。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在其遗址中发现的稻谷遗存,是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稻谷实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水稻。

仰韶文化与河姆渡文化代表了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此后,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中,英雄辈出,早期的代表就是炎黄二帝。

第五节 黄帝战蚩尤

炎帝图在距今大约4千年以前,我国黄河、长江流域一带居住着许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最强大的是以黄帝和炎帝为首的两个部落。

以黄帝为首的部落,居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后来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怀来一带),开始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定居下来。而炎帝的部落则居住在我国西北方的姜水附近。

据传说,黄帝部落与炎帝部落世代通婚,但为了部族之间的利益冲突,炎帝和黄帝之间展开了一场大战,最后炎帝因为力量不足而告败。

炎帝被黄帝打败之后,便带领他的部落向东发展。这时,炎帝碰到了一个很凶悍的敌人蚩尤。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传说他有81个兄弟,全都长着猛兽的身体,铜头铁额,凶猛无比。他们还经常制造各种各样的兵器,侵扰别的部落。

有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对手,被蚩尤杀得一败涂地。炎帝没法子,逃到涿鹿请黄帝帮助。黄帝早就想除去这个祸害,就联合各部落人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开一场大决战。

黄帝平时驯养了熊、罴、虎等野兽,在打仗的时候,就把这些猛兽放出来助战(有人认为,传说中的六种野兽实际上是以野兽命名的六个氏族)。蚩尤的军队虽然凶猛,但是遇到这一群凶猛野兽,也抵挡不住,纷纷败逃。这时,蚩尤张开大口,喷吐烟雾,顿时浓雾弥天,天昏地暗,黄帝的军队迷失了方向。聪明的黄帝利用北斗星的原理,制造了一辆“指南车”。他在车前立了一个小人,不管怎样转动,小人的一只手总是指向南方。黄帝的军队依靠着这辆“指南车”,杀出重围,打败了蚩尤的军队。

黄帝打败了蚩尤的部落后,受到许多部落的拥护。他趁势南下,进入了中原地区。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再次结成联盟,并逐渐融合了黄河、长江两河流域的各氏族部落,共同发展农业生产,定居稳定下来。各个氏族部落交错而居,相互通婚,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在长时间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新的民族出现了,就是后来的华夏族。因此,后来的中华儿女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

第六节 神农尝百草

远古的时候,人们吃野草,喝生水,食用树上的野果,吃地上爬行的小虫子,所以常常生病、中毒或是受伤。神农教人类怎样播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

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他常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人类跟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

可是,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好,只能挺到死亡为止。

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卜,但他也没有治疗疾病的办法。于是,他便与不少人商讨,怎样才能把人们患的疾病治好,使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他想了很多办法,如火烤水浇、日晒、冷冻等,虽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状有所缓解,但效果却不理想。

有一天,神农来到山西太原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疼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神医尝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爬山走路寻找草木,而且品尝草药还有生命危险。神农为了寻找药品,曾经在一天当中中毒70次,神农被毒得死去活来,痛苦万分。可是凭着他的强壮的体力,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品尝更多的草木。大地上的草木品种多得很,数也数不清,神农为了加强品尝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种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这些草木经过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神农就根据这些草木的不同赋性,给人类治病。他在成阳山上,曾经使用神鞭,发现不少疗效显著的草药,如甘草可以治疗咳嗽,大黄可以治疗便秘,黄连可以消肿等。所以,对成阳山,后人管它叫神农原,也叫药草山。

人类在世界上生活,所患的疾病很多,而神农所发现的草木有治病功效的不多,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多的草木。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农没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

第七节 燧人氏钻木取火

在远古蛮荒时期,人们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处一片漆黑,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人们蜷缩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没有火,人们只能吃生的食物,经常生病,寿命也很短。

钻木取火图天上有个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间生活得这样艰难,心里很难过,他想让人们知道火的用处。于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场雷雨。随着“咔”的一声,雷电劈在树木上,树木燃烧起来,很快就变成了熊熊大火。人们被雷电和大火吓着了,到处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临,雨后的大地更加湿冷。逃散的人们又聚到了一起,他们惊恐地看着燃烧的树木。这时候有个年轻人发现,原来经常在周围出现的野兽的嚎叫声没有了,他想:“难道野兽怕这个发亮的东西吗?”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边,他发现身上好暖和呀。他兴奋地招呼大家:“快来呀,这火一点不可怕,它给我们带来了光明和温暖!”这时候,人们又发现不远处烧死的野兽,发出了阵阵香味。人们聚到火边,分吃烧过的野兽肉,觉得自己从没有吃过这样的美味。人们感到了火的可贵,他们拣来树枝,点燃火,保留起来。每天都有人轮流守着火种,不让它熄灭。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着了,火燃尽了树枝,熄灭了。人们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极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这一切,他来到最先发现火的用处的那个年轻人的梦里,告诉他:“在遥远的西方有个遂明国,那里有火种,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种取回来。”年轻人醒了,想起梦里大神说的话,决心到遂明国去寻找火种。

年轻人翻过高山,涉过大河,穿过森林,历尽艰辛,终于来到了遂明国。可是这里没有阳光,不分昼夜,四处一片黑暗,根本没有火。年轻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遂木”的大树下休息。突然,年轻人眼前有亮光一闪,又一闪,把周围照得很明亮。年轻人立刻站起来,四处寻找光源。这时候他发现就在遂木树上,有几只大鸟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树上的虫子。只要它们一啄,树上就闪出明亮的火花。年轻人看到这种情景,脑子里灵光一闪。他立刻折了一些遂木的树枝,用小树枝去钻大树枝,树枝上果然闪出火光,可是却着不起火来。年轻人不灰心,他找来各种树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树枝进行摩擦。终于,树枝上冒烟了,然后出火了。年轻人高兴地流下了眼泪。

年轻人回到了家乡,为人们带来了永远不会熄灭的火种——钻木取火的办法,从此人们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惧中了。人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勇气和智慧折服,推举他做首领,并称他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商丘市城西南2公里的燧皇陵,相传就是燧人氏的葬地,其冢高约7米,周围松柏环绕。冢前有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的手书碑刻及后世刻的石像,是人们为纪念燧人氏而立的。

第八节 有巢氏筑木为巢

史书上说:上古时人类少而禽兽多,人类居住在地面上,经常遭受禽兽的攻击,每时每刻都存在着伤亡危险。在恶劣环境的逼迫下,部分人类开始往北迁徙。他们来到今山西和陕西一带,受鼠类动物的启发,在黄土高原的山坡上打洞,人居住在里面,用石头或树枝挡住洞口,这样就安全了许多。但是北方气候寒冷,许多人宁愿留在危险的南方,也不肯往北迁移。这时候有巢氏出现了。传说他出生在九嶷山以南的苍梧,曾经游过仙山,得仙人指点而有了超人的智慧。他受鸟类在树上筑巢的启发,最先发明了“巢居”。他指导人们用树枝和藤条在高大的树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顶都用树枝遮挡得严严实实,既挡风避雨,又可防止禽兽的攻击,人们从此不用再过那种担惊受怕的日子。

人们非常感激这位发明巢居的人,便推选他为当地的部落酋长,尊称他为有巢氏。有巢氏被推选为部落酋长后,为大家办了许多好事,名声很快传遍中华大地。各部落的人都认为他德高望重,有圣王的才能,一致推选他为总首领,尊称他为“巢皇”,也就是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

第九节 仓颉造字

相传,仓颉“始作书契,以代结绳”。在此以前,人们结绳记事,即大事打一大结,小事打一小结,相连的事打一连环结。后又发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号作为记事。随着历史的发展,文明渐进,事情繁杂,名物繁多,用结和刻木的方法,远不能适应需要,于是就有了创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黄帝时是上古发明创造较多的时期,那时不仅发明了养蚕,还发明了舟、车、弓弩、镜子和煮饭的锅与甑等,在这些发明创造影响下,仓颉也决心创造出一种文字来。

传说仓颉,四目重瞳,非常聪明。有一年,仓颉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阳虚之山(现在陕西省雒南县),临于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见一只大龟,龟背上面有许多青色花纹。仓颉看了觉得稀奇,就取来细细研究。他看来看去,发现龟背上的花纹竟是有意义可通的。他想花纹既能表示意义,如果定下一个规则,岂不是人人都可用来传达心意,记载事情么?

仓颉日思夜想,到处观察,看尽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况、地上山川脉络的样子、鸟兽虫鱼的痕迹、草木器具的形状,描摹绘写,造出种种不同的符号,并且定下了每个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号拼凑成几段,拿给人看,经他解说,倒也看得明白。仓颉把这种符号叫作“字”。

第十节 尧舜禅让

传说黄帝以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出现了尧、舜、禹三个著名的领袖。关于他们“禅让”的故事,古书有不少的记载。

尧,号陶唐氏,是帝喾的儿子、黄帝的五世孙,居住在西部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一带)。尧当上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家一样住茅草屋,吃糙米饭,煮野菜作汤,夏天披件粗麻衣,冬天只加块鹿皮御寒,衣服、鞋子不到破烂不堪绝不更换。老百姓拥护他,如爱“父母日月”一般。

尧在位七十年后,年纪老了。他的儿子丹朱很粗野,好闹事。有人推荐丹朱继位,尧不同意。后来尧又召开部落联盟议事会议,讨论继承人的人选问题。大家都推举虞舜,说他是个德才兼备、很能干的人物。尧很高兴,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并考验了三年才将帝位禅让给舜。

舜,号有虞氏,传说是颛顼的七世孙,距黄帝九世,生于诸冯(在今山东省境内)。舜接位后,亲自耕田、打鱼、制陶,深受大家爱戴。他通过部落联盟会议,让八元管土地,八恺管教化,契管民事,伯益管山林川泽,伯夷管祭祀,皋陶作刑,完善了社会管理制度。他也仿照尧的样子召开继位人选会议,民主讨论。大家推举禹来做继承人。舜到晚年身体不好,依旧到南方各地去巡视,竟病死在去苍梧(今湖南境内)的途中。舜死后,禹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尧舜“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原始公社的民主制度。禅让的方式是和平、民主地推选,不是个人权利的转移。体现了“以人为本,任人唯贤”的思想。有利于部落联盟的团结,协调社会生产。

第十一节 大禹治水

尧在位的时候,黄河流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庄稼被淹了,房子被毁了,老百姓只好往高处搬。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领的意见:派谁去治理洪水呢?首领们都推荐鲧(gǔn)。

大禹像 尧对鲧不大信任。首领们说:“现在没有比鲧更强的人才啦,你试一下吧!”尧才勉强同意。

鲧花了九年时间治水,没有把洪水制服。他就偷了天上的一种叫息壤的能自生自长的土,天帝知道了,大怒,命令火神将鲧处死,鲧临死前嘱咐儿子“一定要把水治好”。

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带领群众凿开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他和老百姓一起劳动,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带头挖土、挑土,禹常年脚泡在水里连脚跟都烂了,只能拄着棍子走。

经过十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禹到了30多岁还没结婚,在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遇到一个名叫女娇的姑娘,两人相互十分爱慕,便成了亲。

禹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没进去探望。

你知道尧舜禅让的故事吗?

传说黄帝死了以后,先后出现了三个非常贤能的首领,他们就是尧、舜和禹。他们最初大禹像都是部落的首领,后来被推选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那时候,部落之间有什么大事,都要把各部落的首领们召集到一起,共同商量。尧做了70年的首领,年纪大了,想找一个继承他职位的人。但是,他的儿子却非常不肖,尧不想把职位传给他的儿子。于是,他就召开部落首领大会,让大家推选一个有才能的人来接替他的位置。

经过一番商议,大家都觉得舜非常适合。舜不但非常勤劳、节俭、有智慧,而且还非常孝顺父母,百姓们都很敬重他。尧听了大家的介绍后,又经过了认真的考察,认为舜的确是个品德好又能干的人,就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他。舜接位后,仍然跟百姓们一起劳动,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受到了大家的爱戴。

有一年,黄河、江淮一带发大水,舜派了一个名叫鲧的人去治理洪水。由于鲧不识水性,只知道派人堵水,不知道怎么解决大堤溃决的问题,因此他治水九年,仍然没有把洪水制止住。舜知道了以后很生气,就处死了鲧,让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是一个聪明能干的人,他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把以堵为主改为以疏为主。他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禹每天都和百姓们一起劳动,带头挖土、挑土,累得脚趾甲都脱落了,小腿上的毛也掉光了。为了专心治理好洪水,禹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都没有进去。有一次禹路过家门的时候,他的妻子涂山氏刚刚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的助手们都劝他进去看看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禹下狠心没有进去。

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禹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种庄稼了。

几十年之后,舜也老了,他也象尧一样召开部落联盟首领大会,请首领们推选接替自己职位的人。因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一致推选禹。舜死了之后,禹就继任了部落联盟首领。

第二章 青铜时代——夏商西周

公元前21世纪,禹的儿子启打破了尧舜以来的禅让制,开创了父死子继的王位世袭制度。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夏便这样出现了。随后,经过商和西周两朝几十代人的努力,中国灿烂辉煌的奴隶社会文明走向了顶峰。

第一节 第一个王朝的建立

禹做了部落联盟首领后,威望和权势非常大。有一次,他召开部落首领大会,各部落的首领为了表示对禹的尊重,都带着各自的贡品按时赶到。但是,有一个叫防风氏的南方部落首领却迟到了。禹认为防风氏怠慢了他的命令,一怒之下,就把防风氏给杀了。从此,禹就更加威震四海。

夏时期全图禹晚年的时候,也像尧和舜那样召开部落首领大会,想找一个贤能的人做自己的继承人。大家都觉得皋陶最合适。但是,皋陶没过多久就病死了,于是大家就又推荐了皋陶的儿子伯益。

但是,禹的儿子启心里却非常不服气,他觉得天下是他父亲禹辛辛苦苦得来的,是他父亲的财产,如果父亲死了,财产就应该由儿子来继承。于是,启就发动了一场动乱,杀了伯益,然后召开部落联盟大会,宣布自己即位称王,建立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就这样产生了,选举贤能的“禅让”制度也被父死子继的“家天下”制度所代替。

启的行为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一个叫有扈氏的部落首领最不服气,带头出来反对启,并起兵叛乱。启率兵迎战,两军在甘泽(今陕西户县)展开大战。有扈氏的士兵都觉得启把天下据为己有是非常不对的,因此都非常勇猛地与启的军队作战。启的军队被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

启退兵回到都城后,认真分析了一下失败的原因。他觉得自己没有战胜有扈氏主要是因为百姓们不理解自己,自己没有取得人心。于是,启就严格要求自己,以博得人们对他的信任。他每天吃饭只吃一碗蔬菜,从来不吃肉;每天睡觉时,他只铺一床粗糙的旧褥子;他还注意尊敬老人,爱护小孩;对于有才能的人,他也从不计较他们的出身,加以重用。

时间一长,启的声誉果然大大提高,大家都觉得启是禹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启得到了大家的拥护,就再次发动了对有扈氏的战争,把有扈氏打了个大败,并将他的部落全部消灭。其他的部落见到有扈氏的下场,也不敢再反对启。夏朝的统治终于稳定了下来。

第二节 少康复国

夏启死后,他的儿子太康即位。太康非常荒淫,经常不理朝政,带着一帮人出去打猎,几个月都不回来。于是,东夷族的首领后羿就趁机夺取了国家大权,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傀儡王。后羿掌握大权后,不吸取启的教训,每天也以田猎为乐。没过多久,后羿就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傀儡王仲康的儿子后相也被寒浞杀死,后相的妻子后缗带着身孕逃了出来,生下了少康。《春秋左传》中关于夏军制的记载少康很小的时候就非常聪明,后缗觉得这个儿子很有希望,在他刚刚懂事的时候,就把先辈们的故事讲给他听,并且叮嘱他长大以后一定要为国报仇,把失去了的国家夺回来。

少康果然发愤图强,为复兴夏朝做准备。他先在外祖父那里担任管理畜牧业的官,一有机会就学习带兵打仗的本领。后来,为了躲避寒浞的追杀,少康逃到虞舜的后代有虞氏那里。有虞氏的首领看到少康精明能干、志向远大,就叫他在部落里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管理财物,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还把一块叫纶的地方和500名兵士交给他管理。从此,少康就有了恢复夏朝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

少康为了号召人们支持他复国,就向人们宣扬他的祖先夏禹的功绩。他还把那些被后羿和寒浞搞得家破人亡、流浪在外的夏朝旧官召集来,让他们跟着自己一起复国。他派了一个名叫艾的大将去打探寒浞的儿子浇的实力,又派自己的儿子前去削弱浇的力量。两个人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一切安排就绪后,少康便起兵,向夏朝的旧都城安邑进攻。这时,寒浞已经死了,浇虽然想抵抗,但终究不是少康的对手,不久就被少康消灭了。天下又回到了夏禹子孙的手里。

少康光复了夏王朝后,将都城建在阳夏。他吸取了夏朝一度亡国的教训,励精图治,精心治理国家,使夏王朝再次兴盛起来。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少康复国”或“少康中兴”。

第三节 夏桀亡国

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他即位以后,立即大兴土木,在洛阳修建倾宫。这座倾宫修建了7年才完成,动用了成千上万的奴隶,花费无数钱财,百姓们怨声载道。

夏代陶盉夏桀吃饭也非常讲究。他吃的蔬菜必须是西北出产的;鱼必须是从东海中捕来的;调味品必须是南方的生姜,北方的海盐。每天为了准备他一个人的饭菜,需要成百上千的人来为他服务,谁要是稍有差错,就会被杀头。

除此之外,夏桀还喜好喝酒,贪恋女色。每次夏桀喝醉了酒,都要找人来当马骑。要是有人不让他骑,他就把那人打一顿或是拉出去杀了。夏桀宠爱妺喜,对妺喜言听计从。妺喜想听撕裂布帛的声音,夏桀就向百姓征集布帛,全部堆在宫中。

夏桀经常无耻地把自己比做太阳。百姓们恨透了夏桀,就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与你同归于尽。”

这时,黄河下游有个叫商的部落强大了起来。商的首领汤看到夏桀这样残暴,就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夏桀表示服从,但暗地里却不断扩张自己的势力。为了显示自己是个贤明的君主,商汤还十分注意笼络百姓。

有一次,商汤看见一个人在用四面网捕鸟,四面八方的鸟都掉进了他的网中。商汤就对捕鸟的人说:“你应该撤掉三面网,只留下一面就够了。你这样捕鸟太残忍了。”百姓们听说了这件事后,觉得商汤非常仁慈,就都表示愿意跟随他。很快就有40多个小国投奔了商。

商汤见时机成熟了,就决定召集商军将士,准备攻打夏国。临行前,商汤对将士们说:“不是我要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天的旨意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

夏桀听说商汤带兵打来了,赶忙调集各个小国的军队,亲自带兵与商军作战。但夏朝的士兵全都不听他的指挥,不是投降,就是逃散。不久,夏桀的军队就被打败了。夏桀仓皇出逃,不久也病死了。

这样,夏朝就被商朝代替了。汤即位后,吸取了夏桀的教训,勤政爱民,鼓励生产,并且不断发展商朝势力。几年之后,商朝就成为了一个强大的王朝。

第四节 奴隶宰相伊尹

伊尹名叫挚,本来是商汤岳父家的奴隶,后来作为陪嫁来到了商汤家里。他非常善于烹饪,做得一手好菜,而且喜爱读书,懂得许多治理国家的道理。他每天利用侍奉商汤吃饭的机会,与商汤聊天,给他分析天下形势,进献灭夏建商的大计。时间长了,商汤就觉得伊尹很不一般,提拔他做自己的助手。

朝中的大臣们见了伊尹,都觉得伊尹很丑,忍不住笑了起来。原来伊尹长得又黑又矮,而且眼睛上没有眉毛,像个怪物。商汤见大臣们瞧不起伊尹,就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伊尹这人很有学问,大家不要小看了他,我要拜他为右相。”

伊尹做了商的右相后,帮助商汤筹划了许多进攻夏朝的大计,一举消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后来,伊尹又为商朝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使官吏们都能勤恳地工作,商朝的统治稳定地发展。

商汤死了以后,他的两个儿子相继即位,但都过了不久就死了。伊尹就决定,让商汤的嫡长伊尹像孙太甲做天子。太甲做了天子后,整天吃喝玩乐,不顾百姓疾苦,不遵守祖宗立下的法制。伊尹一连写了3篇文章给太甲,教导他如何做一个好的君主。太甲看了这些文章后,开始还能照着去做,过了不久就都忘到脑后去了。

伊尹见到太甲这样不争气,非常生气。他再次对太甲进行规劝,让他勤政爱民,可太甲依然我行我素。于是,伊尹就把太甲赶下了台,把他关在商汤的陵墓所在地桐宫(今河北省临漳县),闭门思过。而伊尹自己则摄政当国,暂时管理国家大事。

太甲在桐宫住了3年,在伊尹的不断开导下,终于悔过,开始痛改前非,弃恶行善。于是,伊尹就亲自带着文武大臣迎接太甲回到都城,郑重其事地把政权交还给他。太甲复位后,果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诸侯归顺,百姓们安居乐业。

太甲死了以后,沃丁即位。伊尹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就不再参与朝政,回家养老,活了一百多岁。伊尹死后,沃丁用天子之礼隆重安葬了伊尹,并亲自戴孝3年,以报答他对商朝所做的贡献。

第五节 盘庚迁都

商朝初建的时候,国都在亳(今河南商丘)。那时,黄河下游常常发大水,一闹水灾,都城就会被淹。而且,商朝王室的贵族们整天追求享乐,生活腐化,他们还经常为了争权夺位而拼得你死我活,国家被他们搞得乱七八糟。因此,商朝建国后不断迁都,在大约三百年的时间里,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

商朝的第20个国君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缓解社会矛盾,挽救商朝的衰亡,决心再进行一次迁都。

商代四羊方尊盘庚决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他认为殷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灾害少,适于农作物生长,有利于商朝的经济发展。另外,迁都以后,一切都要重新建设,贵族们没有那么多享乐的东西,阶级矛盾也会缓和一些。而且,新建的都城比较安全,反叛势力不容易进行干扰,统治会相对稳定。

但是,王室中的贵族大多数贪图安逸,不愿意搬迁。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还煽动平民反叛,企图大闹一场。盘庚是个办事坚决的人,他不会因为有人反对就改变决定。他把贵族们都召集起来,先是进行劝说,告诉大家迁都到殷的好处。然后,他又利用占卜对贵族们进行威胁,说先王们都按照天帝的意思迁了五次都,他也做过了占卜,得到了天帝的允许。他说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意愿,而是遵照上天的旨意,如果有人违背了上天的旨意,就要受到惩罚。

盘庚通过软硬兼施的手段,终于把都城迁到了殷。但是,新都城的条件比较差,很多人都不习惯新的生活环境,吵闹着要搬回老家去。盘庚又下了一道命令,严厉制止住了人们的反对。几年之后,局面才渐渐稳定下来。

商代的奴隶们辛勤劳动,把殷建设成了一座繁荣的都城。从此以后,商朝一改往日的衰落景象,社会开始呈现出了稳定的局面,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都城也再也没有迁到别的地方去。所以,商朝又被称为殷商,或称殷代。

第六节 傅说拜相武丁中兴

武丁是盘庚的弟弟小乙的儿子。他从小就被父亲送到了民间,和百姓的孩子们一块干活,一同玩耍。渐渐地,武丁养成了简朴的生活习惯,也体会到了百姓们生活的艰苦。小乙做了10年国王之后,把王位让给了武丁。

武丁像武丁即位后,没有忘记百姓的疾苦和过去简朴的生活习惯。他一心想要振兴商朝,做一个像商汤那样的名君。武丁知道,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必须要有有才能的人来帮助自己。于是,他在即位的头三年,对国家大事不发表任何意见,全部交给大臣处理,自己则暗中寻找能够辅佐自己成就大事的人。

后来,武丁在民间发现了一个名叫傅说的奴隶,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把他任命为丞相,让他帮助自己管理国家大事。

武丁在傅说的帮助下,仅仅用了几年的工夫,就把国家治理得安定富足,人口也增加了许多,于是又开始把势力向四方扩展。这时,北方草原地区有一个名叫鬼方的游牧部落,经常骚扰商朝百姓。武丁亲自率军征讨鬼方,只用了三年时间就将它平定。后来,又有一个叫方的游牧部落在北方骚扰商朝的属国。为了掠夺更多的生活资料,方还不断地扩张势力,深入到商朝国都的西郊进行抢掠。方的这一举动严重威胁到了商朝的统治。武丁派军进行征讨,经过十几年的战争,将方平定。土方是距离商朝国都距离比较近的又一个北方部族,他们屡次侵扰商朝的居民,还劫掠了商朝的两个居民部落。武丁在征讨方的同时,用了三年时间把土方也给消灭了。随后,武丁又先后征伐了西部的羌族、南方的荆楚等地,使江汉流域成为商朝版图的一部分。商朝的诸侯国大彭和豕韦不愿臣服于商,拒绝纳贡,武丁也把他们消灭了。

经过一系列战争,商朝不但从周边的民族那里获得大量的人口和财富,也与他们进行经济文化的交流,各个诸侯国纷纷加入到商王朝,使商朝的版图和政治影响迅速扩大,达到了商朝的最高峰,商朝也因此而成为古代世界历史上的泱泱大国。于是,人们就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武丁中兴”。

第七节 武王伐纣

商朝末年的时候,统治非常昏暗。商朝的最后一个国君商纣王,成天只知道自己奢侈享乐,根本不管百姓们的死活。他非常宠爱一个叫妲己的妃子,为了讨妲己的欢心,他想尽了各种办法。他让人把美酒装在水池子里,把肉都挂在树上,他和妲己就在这酒池肉林中不分昼夜地饮酒作乐,嬉戏游玩。为了让妲己高兴,商纣王还发明了许多残酷的刑法,其中一种叫“炮烙之刑”,就是把青铜制成空心铜柱,中间放进燃烧着的木炭,将铜柱烧得又红又烫,然后强迫犯人在上面行走,犯人站不住,就掉在炭火中活活烧死。朝中的两个大臣看不下去了,就对商纣王提意见。结果商纣王不但听不进任何劝说,还把一商代贵族服饰个大臣的心挖了出来,把另一个大臣剁成了肉酱。商朝的百姓们对商纣王痛恨得不得了,纷纷诅咒他早点儿灭亡。

这时,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叫周的强国。周文王一心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他不但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发展与邻国的关系,而且礼贤下士,重用人才。没过多久,周国的势力就强大了起来。

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文王死了,周武王即位。武王在姜尚等贤臣的帮助下,把周国治理得更加兴盛,许多四方的小国也纷纷拥护周国。这时候,商朝的腐朽统治已经再也维持不下去了,周武王就在公元前1046年,联合西方和南方的部落,进攻商纣王。双方在牧野(今河南省境内)展开了大战。商朝军队的人数远远多于武王的军队,但因为纣王暴虐至极,残害百姓,士兵们都恨透了纣王,他们只盼着武王能快点将纣王打败。因此,两军一交锋,纣王的军队就纷纷调转矛头,向纣王的宫殿杀去。纣王知道自己的末日到了,就把自己所有的宝物都搬上了鹿台,在鹿台上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烧死了。商朝就这样灭亡了。

周武王得到了各个部落和小国的拥护,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了周朝,定都镐京(在今天陕西西安),历史上称为西周。

第八节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过了两年就得病死了。即位的周成王才13岁。为了稳固刚刚建立起来的周王朝,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就辅助周成王主持朝政,治理国家,实际上是履行天子的职权。人们都把周公旦称为周公。

周公像周公非常贤能,每日不辞辛苦处理国事。他洗头发的时候,如果遇到了急事,就马上停止洗发,把头发握在手里去办事;他吃饭的时候,如果有人求见,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接见那些求见的人。

但是,管叔和蔡叔心里却非常嫉妒周公。他们在外面到处造谣,说周公有野心,想要篡夺王位。同时,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在周朝被封为殷侯。他一直不甘心商朝灭亡,巴不得周朝发生内乱,他好趁机恢复商朝的统治。因此,武庚就和管叔、蔡叔串通一气,并联络了一些殷商的旧贵族和东部的几个部落,一起发动叛乱。

周公篡位的谣言在镐京传得沸沸扬扬,连朝中的大臣和年幼的成王都开始怀疑起来。周公心里很难过,就找到怀疑他的大臣进行了一次谈话。大臣们被周公的诚恳打动,消除了误会,继续听从周公的领导。

周公安定了内部之后,毅然调动大军,以成王的名义亲自率领大军东征。经过三年的艰苦征战,周公终于平定了叛乱。带头叛乱的武庚被杀,管叔看到武庚失败,觉得自己没有面目再见周公和成王,也上吊自杀了。蔡叔被流放。

为了消除殷商残余势力对周朝的隐患,周公让人在镐京的东边建立了一座新城,叫做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把曾经反对过周朝的殷商遗民都迁到那里,派兵监视他们。

从那以后,周朝就有了两座都城。西部是镐京,又叫宗周,表示周朝祖宗营建的地方;东部是洛邑,定名为成周,表示周朝建立以后建的地方。

周公辅助成王执政了七年,把周王朝的统治巩固了下来。他为周朝制定了一套典章制度来管理国家。后来周成王20岁的时候,周公就把政权还给了成王。

第九节 厉王止谤国人暴动

西周在成王、康王统治的时期,政局比较稳定。后来,奴隶主贵族剥削不断加重,加上连年发动战争,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之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镇压人民,采用十分严酷的刑罚。只周穆王就制订了三千条刑法。

周厉王即位后,对人民的压迫更重了。他宠信一个名叫荣夷公的大臣,实行“专利”,他们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民利用这些天然资源谋生;他们还勒索财物,虐待人民。

那时候,住在野外的农夫叫“野人”,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都城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措施,怨声载道。

西周战车(模型)大臣召公听到国人的议论越来越多,进宫劝诫厉王说:“再这样下去,百姓会活不下去的。”厉王不但不听,还从卫国找来巫师,要他专门监视老百姓,如果有人私自议论朝政,就抓回来杀头。于是,镐京的国人们不敢在公开场合说话,即使是在路上遇见了,也只能相互交换一下眼色,就匆匆离开。

周厉王以为他已消除了民众的愤怒,非常高兴。召公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硬堵住河流,就要决口;硬堵住人的嘴,是要闯大祸的呀!”但周厉王仍然不听劝告,一意孤行。

不到三年,镐京的百姓终于忍无可忍,于是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成千上万的奴隶和平民联合起来,冲进王宫,要杀死周厉王。周厉王知道后,慌慌忙忙带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黄河,到彘(音zhì,今山西霍县东北)才停下来。

起义群众攻进王宫,没有搜到厉王。有人探知厉王的太子逃到召公家躲了起来,又围住了召公家,要召公交出太子。召公没办法,只好把自己的儿子冒充太子送出去,才把太子保护下来。

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了国王。大臣们商议,让召公和另一个大臣周公共同主持朝政,处理国事,历史上称为“共和行政”。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也被称为共和元年。从这一年开始,中国的历史才有了确切的纪年。

第十节 幽王烽火戏诸侯

西周末年,周王室已经越来越衰弱了。周幽王即位后,整天吃喝玩乐,醉心女色。在后宫中,幽王非常宠爱一个叫褒姒的妃子。褒姒非常漂亮,可就是有一个怪脾气,她从来不笑,不管多么有趣的事情,她都不露笑容。周幽王想尽了办法,但她怎么也笑不出来。于是,他悬赏说,谁能叫褒姒一笑,就赏给千金。

骊山烽火台遗址周幽王手下有个大官叫虢石父,专会拍马逢迎。他给幽王出了个坏主意,就是“烽火戏诸侯”。原来,周王室为了防备西边犬戎的进攻,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造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有一座。一旦敌人入侵,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带兵援救。因此烽火台是很重要的报警设施,但虢石父和周幽王却想用它来开个玩笑。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和褒姒上了骊山,真的在烽火台上把烽火点了起来,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邻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都没有,只听见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都愣了。看到诸侯们乱哄哄地一阵奔忙,褒姒真的笑了起来。褒姒这一笑,让周幽王非常高兴,可那些诸侯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幽王宠爱褒姒,后来干脆把王后和太子废了,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生的儿子为太子。

原来王后的父亲是申国的诸侯,得到这个消息,就联合西方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公元771年,犬戎兵临镐京城下,幽王惊惶失措,连忙下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烽火倒是着了起来,可是诸侯们怀疑是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因为兵马不多,镐京很快就被犬戎攻破了,周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也被掳走了。西周就这样结束了,后来即位的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历史上叫做东周。

第三章 群雄争霸——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开始了一个大动荡的时代。早期春秋,各诸候国振兴霸业的混战不断,争雄称霸。战国七雄逐鹿,变法运动此起彼伏。最后,改革最成功的秦国力量最为强大,终致扫六合归一统,秦始皇实现了一统中国的夙愿。

第一节 齐桓公九合诸侯

周平王迁都到洛邑以后,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的时候,周王室衰落,天子名义上是各国共同的君主,但实际上地位只相当于一个诸侯。强大的诸侯国通过战争兼并小国,大国之间也经常混战。得胜的诸侯趁机称霸,号令其他诸侯。其中最先称霸的就是齐桓公。

春秋齐国殉马坑齐国是周武王时姜太公的封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齐襄公当政的时候,国家开始强盛起来。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在内乱中被杀。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知道后,都想回到齐国接替国君的位置。管仲是公子纠的师傅,他为了阻挡公子小白回国,就在通往齐国的路上守候。当他看见公子小白时,就向他射了一箭。小白假装中箭,骗过了管仲。然后急忙赶回齐国,做了齐国国君。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立即派人追杀公子纠。朝中大臣向齐桓公推荐管仲,说他是个难得的人才。齐桓公就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国,让他管理朝政。

管仲一上任,立即对齐国各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他开发资源,大开铁矿,生产农业用具,提高耕作技术。他还鼓励用海水煮盐,使离海较远的诸侯国都依靠齐国供应食盐和海产。齐国的国力大大增强了。

有了国力做后盾,齐桓公开始对外发展。但他几次与临近的鲁国交战,都没有取得很大的胜利。齐桓公和管仲开始觉得,光是靠齐国自己的力量,并不能称霸天下。于是,齐桓公就与周王室结亲,娶了周王的女儿。随后,他又打出了尊崇周天子的口号,取得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这时,宋国正好发生内乱,新国君的位置很不稳定。齐桓公就借周天子的名义,召集诸侯在齐国会盟,说是要与诸侯共同帮助宋国平定内乱。但是,齐桓公的威望还并不高。通知发出后,一共只来了四个国家,还有几个诸侯国根本不把齐国的号召当回事。齐桓公就先拿鲁国为突破口,出兵攻打,将鲁国制服。随后,齐桓公又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帮助燕国打败山戎,又帮助卫国打败狄人。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终于得到了各诸侯国的认可,齐国开始称霸中原。

第二节 晋文公退避三舍

晋文公名叫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就把她立为皇后。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继承国君的位置,害死了太子。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也不得不跑到别的国家去逃难。《春秋》书影不久,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当上了国君,就是晋惠公。晋惠公怕重耳想争夺国君的位置,仍然不许重耳回国,并派出刺客企图刺杀重耳。于是,重耳就带着一些有文武才能的人,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

重耳在外流亡19年,辗转了8个国家。在很多国家,重耳都受到了热情的招待。在楚国,楚成王用招待国君的礼节招待重耳。重耳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就对楚成王说:“如果我能够回到晋国,一定与楚国和睦相处。将来万一打起仗来,我也会命令晋军退避三舍,来报答您的恩情。”重耳和他手下的大臣们在长期的流亡生活中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增强了政治才干。

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派兵护送重耳回到晋国。重耳杀死了当时在位的晋怀公后,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凭借他的机智、勇敢、宽厚,很快就赢得了民心,晋国的国力也强盛了起来。

晋文公把国内治理好了,就想向中原地区扩张。这时,南方的楚国也强大了起来,想要在中原称霸。晋楚两国发生了尖锐的矛盾。

公元前634年,楚国出兵攻打宋国,宋成公派人到晋国请求援救。晋文公就出兵讨伐依附楚国的曹国和卫国,企图孤立楚国。但是,楚国仍然围住宋国不放,晋国又设离间计,把齐、秦两国也拉到自己这一边来,取得了战略主动权。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开战。两军刚一交手,晋军就假装败退。他们这样一方面是表示遵守当年晋文公“退避三舍”的承诺,向楚王表示谢意;另一方面有意以退为进,疲惫敌军,选择有利时机和地势同楚军决战。楚军见晋军退避,果然以为晋文公不敢和楚国打仗,十分轻敌,结果被晋军打得大败。

城濮之战结束后,晋文公把作战所获战俘和战利品全都献给了周天子,周天子就封晋文公为侯伯(诸侯首领),并赐给他侯伯才会享有的礼遇。晋文公趁机召集诸侯,举行会盟,当上了霸主。

第三节 秦穆公厉政称霸

春秋时期,秦国在渭水流域兴起。秦国的势力不断扩大,到了秦穆公的时候,秦国的疆土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关中。但是,秦穆公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想进一步从狭窄的关中地区走出来称霸中原。为此,秦穆公四处招揽人才。

有个叫百里奚的人非常有才能,他本来是虞国的大夫,后来虞国被晋国灭掉,他也就成了晋国的奴隶。晋献公的女儿出嫁到秦国,百里奚作为陪嫁,一起来到了秦国。但是,百里奚不愿忍受奴隶的生活,半路逃了出来,被楚国人捉了去。秦穆公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想以重金把百里奚赎回来,又怕楚国人不给,于是就派使者到楚国,说:“秦国的奴隶百里奚逃到了楚国,请允许我用五张公羊皮把他赎回去。”楚国人一看百里奚这么不值钱,就答应了秦国使者的请求。

这时,百里奚已经70多岁了。他来到秦国后,秦穆公与他谈了很久,觉得他的确有治国之才,就把国家大事交给他管。后来,又有很多有才能的人纷纷来到秦国,秦穆公都很信任并重用他们,秦国很快就富强起来。

百里奚认为,秦国要想获得发展,首先要打通晋国。于是,秦国就出兵灭了晋国的属国滑国。刚刚即位的晋襄公知道后非常生气,他亲自率领大军在崤山(今河南洛宁)设下埋伏,等着秦军的到来。崤山非常险要,四周都被大山包围,只有一条通道可以出入。秦军一进到这春秋时期节符图里就知道中了埋伏,晋军立即将出口堵住,堆起木材,将火点着,秦军顿时乱成一团,全军覆没。

经过这次较量,秦国向东发展的道路被晋国牢牢地扼住,只得谋求向西发展。秦国的西部生活着许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国,他们见秦国与晋国作战失败,就觉得秦国力量很弱,不把秦国放在眼里,纷纷自立了起来。秦穆公吸取攻晋失败的教训,采取了比较谨慎的策略,先强后弱,依次征服。公元前623年,秦穆公向西戎大举进攻,很快就消灭了西戎建立的12个国家。秦国的疆域一下子向西扩展了1000多公里。诸侯国纷纷向秦国进贡,秦穆公终于称霸西方。

第四节 楚庄王一鸣惊人

城濮之战不久,楚成王就被自己的儿子害死了。他的儿子商臣做了国君。商臣死了以后,他的儿子旅做了国君,就是楚庄王。

楚庄王即位后,成天饮酒作乐,不理国事。他还下了一道命令:有来劝谏者,格杀勿论。于是,大臣们都不敢对楚庄王进行劝说。

有一天,楚国的大夫伍举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对楚庄王说:“有一个谜语我始终猜不出来,特来向大王请教:楚国的南方有一只鸟,一连三年都不飞不叫,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立即明白了伍举的用意,就笑着说:“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鸟。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你等着看吧。”伍举听了非常高兴,这才知道楚庄王并不是昏君。

曾侯乙编钟

果然,不久楚庄王就解散了乐队班子和歌女,整顿朝政,任用贤良,诛杀奸臣,扩充军队。楚国百姓都为楚庄王的改变欢呼叫好。

公元前608年,楚庄王亲率大军攻打陈和宋,大胜而归。为了向周王室示威,他还在洛邑附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阅兵。周天子很害怕,就派大臣王孙满前去慰劳楚军。楚庄王见了王孙满就问周王室的九鼎有多重。王孙满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楚庄王是在问周天子的力量有多大,于是就回答说:“国家的强盛,最重要的是要靠国君的品行,以德服人,而并不应该随便打听人家鼎的轻重。”楚庄王听了,知道周王室在诸侯中还有影响,也不敢贸然进攻,就带着部队回去了。

过了几年,楚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楚庄王决定向晋国进攻,以报城濮之战的仇。他先是派兵攻打陈国和赵国。陈、赵两国是晋国的保护国,楚国向这两个国家进攻,就等于是向晋国挑战。晋国不甘示弱,出兵迎战。但是,晋国军队内部命令不统一,一支部队企图私自偷袭楚营,被楚兵发现,一夜之间,就被打得溃不成军。晋军大败而逃。

从此,楚庄王终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当上了霸主。

第五节 孔子周游列国

孔子(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三岁时就死了父亲,母亲带着他搬到曲阜住了下来,把他抚养成人。

孔子年少时就很爱礼节,读书很用功。他非常崇拜周朝初年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对古礼特别熟悉。当时读书人推崇的六艺,即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写、计算,他都非常精通。因此,还没到30岁,名声便大了起来。

当时有许多人愿意拜他为师,他索性办了个学校,收起学生来。鲁国的大夫孟僖子临死时,嘱咐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到孔子那里去学礼。经过南宫敬叔的推荐,鲁昭公让孔子到周朝都城洛邑去考察周朝的礼乐。

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图 公元前501年,鲁定公派公子做了中都(今山东汶上县)宰,第二年做了司空,又从司空做了司寇。

鲁定公把准备到夹谷同齐国会盟的事告诉了孔子,孔子说:“齐国屡次犯我边境,是想侵占我土地。这次约我们去会盟,我们要提高警惕,得有兵马防备着,希望能把左右司马都带去。”

在夹谷会议上齐景公也以礼相迎。在互赠礼品之后,举行盛大宴会。在宴会上,齐国礼官给鲁定公奏“四方之乐”。只见一队队武士手持戈矛剑戟,在音乐声中蜂拥而上,杀气腾腾,虽有左右司马护卫,但鲁定公仍吓得面如土色。孔子见状,快步登上台阶,向齐国礼官高声喊道:“两国君主举行友好会晤,为什么要舞戈弄剑?你还不把他们赶走!”那位礼官只好下令武士们退下。武士们不听,他们要看齐景公的态度行事。齐景公自觉理亏,只好挥手叫他们退下,并换上“宫中之乐”,鲁国取得了外交胜利。会后齐景公又决定把从鲁国侵占来的汾阳(今山西阳曲西北)地方的三块土地归还给鲁国。孔子因护卫国君有功,更加得到鲁定公的信任。

夹谷会议后,齐国大夫黎钮认为孔子留在鲁国对齐国不利,就劝齐景公选80名歌女送给鲁定公。鲁定公接受了这班歌女,天天吃喝玩乐,不管国家政事。孔子劝他,他躲着孔子。孔子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

孔子热心政治活动。他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他的政治主张。可是,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宣传的那一套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当然没有人接受。大家对他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他四处碰钉子,最后又回到鲁国。从此,他专心致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相传他有门徒3000多人,比较有名的有72人。他编了许多古代文化典籍,像《诗经》、《尚书》、《春秋》等。

孔子去世后,他的门徒继续传授他的学说,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而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他从下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长大以后,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牧场牲畜的“乘旧”,这些都是很卑贱的职位,但是他仍旧做的很有成绩,受到鲁国权臣季氏的赏识,从此踏入七大夫阶层。

孔子不仕退修诗书图当时,周天子的地位已经衰微,诸侯之间专事征伐,天下理崩乐坏。孔子看到这一切,定用自己的思想和力量去改变这个世道,建设一个天下统一、充满仁爱的,用礼法维持的有序的社会。在他五十岁的时候,他做了鲁国的中都宰,这使他有机会实施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任中都宰仅仅一年,就把中都治理的井井有条,四方的官吏都争相去向他学习。鲁国的国君了解到孔子的政绩,也升他做了大司寇,并代行国相的职务,参与治理国政。在孔子参与治理围政仅三个月,鲁国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人们不再哄抬物价,全国百姓各守礼法,社会秩序安定。在此期间,孔子还为鲁国做了两件大事,一足他在齐、鲁两国国君会盟的时候,运用自己智慧和口才使强大的齐国归还了侵占鲁国的领土;另外一件事就是他下令拆毁了鲁国三大权臣之中的季氏和叔孙氏的城池,使鲁国国君的地位得到了强化。虽然孔子参与国歧的时间很短,但是他的“救世”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宣称,而且成效显著。

这时,齐国看到鲁国的情况越来越好,害怕鲁国将来对自己不利,就向鲁国国君进献了大量的美女和歌妓,鲁王被美女和歌妓迷惑,从此无心朝政。孔子看到这些,觉得自己的理想在鲁国是无法实现了,于是就带着自己的学生,打算到其他国家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希求得到诸侯的信任。

当时,各诸侯国几乎都是由权臣或大氏族执政,他们怕诸侯任用孔子,抢了自己的威风,因而都极力排斥他,有的人又怕别的国家任用孔子,对自己国家不利,于是也加害他。孔子到了卫国,就有人带着手持利刃的官兵来威胁和恐吓他;孔子到宋国讲学,宋国权臣派人来暗杀他;孔子到了楚国,得到楚昭王的赏识,赐给他封地700里,却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对。孔子还几次受到围攻,差点送了性命。虽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各国之间奔波,受尽了磨难,但是他始终执著的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刻也没有改变过,有一次,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到了两国的大夫的围攻,他已经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他的学生也因为疾病和饥饿都倒下了,孔子面对围攻依然弹琴吟唱,没有一点沮丧懈气的样子。学生们看到老师身处逆境却仍旧乐观自若,都非常佩服他,他们说:“我们的老师理想高尚而远大,不为世人所理解,但是我们的老帅仍然尽力去推行自己的理想,这是君子所为啊!”

有些逃避乱世而隐居山林的人,自以为是看透了世间冷暖,就嘲笑孔子和他的救世思想,说他是在做无谓的努力,因为他的思想根本无法实现,他只好到处碰璧,如同丧家之犬。还劝孔子的学生不要跟着孔子做傻事,不如也随他们归隐山林,等到太平盛事再出来。孔子对此不屑一顾,对学生们说:“我们是小能与山林中的鸟兽为伍的,如果天下太平了,我就不会同你们一起去改变这个世道了。”

孔子在各国奔波,常常寄人篱下,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处境十分艰难。他到了齐国后,齐景公打算赐给他田宅,可足孔子却拒不接受。他对学生们说:“我的主张齐景公并不接受,但他却赏给我田宅,他真是太不了解我了。”孔子把救世为民视为最高理想追求,不为荣华富贵所动摇,离开齐困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鲁国。孔子自从离开鲁国后,14年没有同过故乡,自己的主张得不到诸侯的赞同,他就同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事业。他打破原有的贵族子弟才能读书的传统,在平民中招收学生,培养了许多有才华,有道德的学生,其中一些人被各诸侯所用,他们贯彻老师的思想,为挽救衰世而不断奋斗。最终,在孔子死后,到汉朝的时候儒士董仲舒把孔子的思想加以改进,得到汉朝皇帝的认可。孔子的思想也得到了发扬。

第六节 百家争鸣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使这一时期成为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政治学术思想大融合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社会结构急遽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兼并战争接连不断,文化思想空前活跃。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大多出现于这个时代,构成了中华文明的精华和基础。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诸子百家图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老子以后,道家内部分化为不同派别,著名的有四大派:庄子学派、杨朱学派、宋尹学派和黄老学派。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这一学派以“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天下兼相爱”,就可达到“交相利”的目的。政治上主张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上主张强本节用;思想上提出尊天事鬼。同时,又提出“非命”的主张,强调靠自身的强力从事。墨家有严密的组织,成员多来自社会下层,相传皆能赴火蹈刀,以自苦励志。其徒属从事谈辩者,称“墨辩”;从事武侠者,称“墨侠”;领袖称“巨(钜)子”。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吕氏春秋·去私》,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墨家后学”(亦称“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春秋时期,管仲、子产即是法家的先驱。战国初期,李悝、商鞅、申不害、慎到等开创了法家学派。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这一学派,经济上主张废井田,重农抑商、奖励耕战;政治上主张废分封,设郡县,君主专制,仗势用术,以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思想和教育方面,则主张禁断诸子百家学说,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汉书·艺文志》著录法家著作有217篇,今存近半,其中最重要的是《商君书》和《韩非子》。

兵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主要是在军事方面大有成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军事名言都出自兵家,代表作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在当今社会也深受影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名。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阴阳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代表人物为战国时齐人邹衍。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21种,已全部散佚。成于战国后期的《礼记·月令》,有人说是阴阳家的作品。《管子》中有些篇亦属阴阳家之作,《吕氏春秋·应同》、《淮南子·齐俗训》、《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保留一些阴阳家的材料。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列为诸子百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等。战国时南与北合为纵,西与东连为横,苏秦力主燕、赵、韩、魏、齐、楚合纵以拒秦,张仪则力破合纵,连横六国分别事秦,纵横家由此得名。他们的活动对于战国时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有重要的影响。《战国策》对其活动有大量记载。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纵横家曾有著作“十六家百七篇”。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孟子·滕文公上》记有许行其人,“为神农之言”,提出贤者应“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表现了农家的社会政治理想。此派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也注意记录和总结。《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第七节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正当晋楚争霸在北方日渐平息的时候,江浙一带的吴国和楚国也相继而起,开始北上争霸。

吴王寿梦死了以后,经过几次传位,他的孙子僚做了吴王。但是,公子光是寿梦的长孙,他觉得他应该继承王位,就发动政变,派专诸把剑藏在煮好的鱼肚子里,趁给吴王僚上菜的时候刺杀了他。公子光继承了王位,就是吴王阖闾。他任命伍子胥为相,治国强兵,国力不断增强。公元前511年,吴王阖闾采用伍子胥的建议讨伐楚国,一举将楚国消灭,吴国从此威震诸侯。

公元前486年,吴王阖闾听说越王允常死了,他的儿子勾践正要即位,就趁机出兵攻打越国。吴王阖闾不幸战死,他的儿子夫差即位后,决心报仇。两年后,吴国再次出兵攻打越国。越国大败,成为了吴国的属国,越王勾践和大臣范蠡作为人质被扣留在吴国。

勾践在吴国三年,忍辱负重,终于取得了吴王夫差的信任,回到了越国。为了报仇,勾践发奋图强,招贤纳士,增强越国实力。为了不让自己忘记屈辱,他在屋子里挂了一个苦胆,每天吃饭前一定要尝一下;他睡觉的时候在身下垫着木柴,让自己警惕,要居安思危。勾践还亲自下地耕种,让自己的夫人织布裁衣,食不加肉,衣不饰彩,与百姓们同甘共苦。几年之后,越国果然重新崛起。

为了不让吴王夫差起疑,勾践仍旧经常派使者到吴国朝见进贡。他还让范蠡挑选越国最漂亮的两个姑娘西施和郑旦送给吴王,使吴王终日沉迷于女色,不理朝政。

时机成熟之后,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趁吴王夫差远征之机,率军进攻吴国。经过3天激战,越军就攻占了吴国都城。夫差听到消息后,马上向勾践求和。勾践见吴国还有一定力量,就答应讲和,退兵回国。四年后,勾践再次发兵攻打吴国,很快又占领了吴国都城。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姑苏台上,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不肯,吴王夫差走投无路,就拔剑自杀了。

勾践灭了吴国之后,率军北上,在徐地(今山东滕州)召集齐、晋、宋等诸侯国会盟,当上了盟主。周天子也派人给勾践送来了祭祀用的肉,承认了勾践的霸主地位。这样,勾践就成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第八节 韩、赵、魏三家分晋

晋国称霸中原后,起初尚能保持霸主的地位,但后来势力逐渐衰微。到了春秋末期,晋王已春秋末期士的崛起经成了傀儡,一些卿大夫掌握了军政大权。这些卿大夫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你争我夺。最后,一些小国被大国吞并了,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家的大夫智伯想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越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给公家。”

三家大夫都知道智伯存心不良,想以公家的名义来压他们交出土地。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和魏桓子不敢违抗,把各自的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智家。

智伯又向赵襄子要土地,赵襄子可不答应,说:“土地是上代留下来的产业,无论如何也不送人。”

智伯很生气,纠集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将晋阳城团团围住,赵家危在旦夕。这时,赵襄子的门客张孟献计说:“我看韩、魏两家同智家面和心不和,我们应该找他们谈谈,争取让他们同我们一起对付智家。”当晚,赵襄子就派张孟去行使离间计。韩、魏本来就对智伯存有戒心,怕这次灭了赵以后,自己也会落得和赵家一样的下场。于是,韩、赵、魏三家就联合起来反攻智伯。他们杀死了智伯,瓜分了他的地盘。三家趁晋国新国君刚刚即位,索性把晋国的土地也平分了。这样,晋国就只剩下韩、赵、魏三家。他们各自独立,成为鼎足之势,晋国名存实亡。

但是,这三家名分上还是“卿”,在跟别的诸侯国打交道时仍然矮一截。于是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各派使者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见分裂已成定局,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从那以后,韩、赵、魏都成为中原大国,它们与秦、齐、楚、燕并列,被后人称为“战国七雄”。

第九节 李悝变法与西门豹治邺

在从晋国独立出来的韩、赵、魏三国中,魏国发展最快。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魏文侯能礼贤下士,重用贤能。因此,各诸侯国中一些有才能的人,纷纷来到了魏国,为魏文侯效力。他们当中最有名的就是李悝、西门豹、吴起等人。

战国武士复原图李悝是战国初期的大政治家,在魏国做宰相。他根据当时魏国的具体情况,给魏文侯提出了一套改革方案,在魏国实行变法。他首先让魏文侯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鼓励他们精耕细作,以增加粮食产量;同时,在粮食丰收的时候,国家把粮食收购起来,等到歉收的时候,再卖给农民,这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被调动了起来,社会也更加安定了。在政治上,李悝建议魏文侯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制度,并健全了魏国的法制,制定法律,在全国颁布执行。通过实行这些措施,魏国很快就强大富裕起来。

为了巩固北方的边防,魏文侯派西门豹到邺城(今河北磁县)去做太守。那个时候,邺城的漳河年久失修,每到雨季,河水就泛滥成灾。于是,这里的巫婆就与地方豪强、官吏勾结,说是每年给河伯送一个漂亮媳妇,就可以避免水灾。每到春天,巫婆都去寻找漂亮的姑娘。谁家的姑娘被选中了,就得花钱买通巫婆,让她再挑一个;没钱的人家,就只能眼看着自己的孩子被带走,装在芦苇编成的船里,沉入漳河。西门豹暗自察明了情况,就决定破除迷信,为老百姓除害。

又是一年河伯娶媳妇的时候,西门豹来到了漳河。巫婆正要把一个选好了的姑娘放进芦苇船,西门豹就对巫婆说要看一看姑娘长得怎么样。他随便看了姑娘一眼,对巫婆说:“这个姑娘不够漂亮。你去对河伯说,我们过几天再给他送一个漂亮的。”说完,几个卫兵就抓起巫婆将她扔到了河里。过了一会儿,西门豹向河里看看,又说:“老巫婆怎么去了这么久,还不回来,再派两个人去看看。”于是,卫兵又将两个巫婆丢进了河里。地方官和豪强见了,吓得面如土色,终于承认了与巫婆串通起来敲诈百姓的事。

后来,西门豹又带领百姓修筑水渠,疏通河道。漳河的百姓从此安居乐业,邺城的边防也巩固了。

在巩固了北方之后,魏文侯又起用卫国人吴起,让他驻守西部重镇。吴起上任后,与最下等的士卒吃穿一样,并对士卒们关怀备至,所以他部下的士卒都努力作战,固守了城池。后来,吴起又看准时机,率兵攻秦,夺得了秦国的五座城池。

从此,魏国的国力越来越强,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

第十节 齐威王治国

战国初期的时候,齐国一直在各国当中保持着领先的地位。但是,到齐威王即位的时候,他却不关心朝政,整日无所事事。齐国的大夫们胡作非为,欺压百姓,把国家搞得一塌糊涂,邹忌说齐威王图田野荒芜,人民贫困,引起民众的强烈不满,到处发生骚乱。不久,齐国周边的各路诸侯相继举兵攻打齐国,齐国的国势日渐衰弱。

齐国都城遗址就在这时,齐国来了个琴师,自称是邹忌,求见齐威王。齐威王喜爱音乐,一听是个弹琴的,马上召见了邹忌。邹忌拜过齐威王以后,把琴放好,调好琴弦,两手放在琴弦上之后,就动也不动了。齐威王见了非常奇怪,就问邹忌为什么不弹琴。邹忌就回答说:“我按琴不弹,大王就不高兴了,那么请问,大王身居王位,掌握着整个国家的命运却不管国家大事,这跟我按着琴却不弹有什么两样?难道您就不怕全国百姓们的反对吗?”

齐威王听了恍然大悟,这才知道邹忌是在劝他要勤政,把心思用在治国上。他深受感动,连忙把邹忌奉为上宾,请他做相国,开始专心治理国家。

在邹忌的帮助下,齐威王经过一番明察暗访,了解了当时官府吏治的弊端。他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措施,严惩贪官污吏,杀掉了一些大贪官以及朝中一些阿谀奉承的庸流之辈。齐威王还广开言路,鼓励百姓他向提建议,并规定:“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还是黎民百姓,凡是能当面指出我过错的,得上等奖;能在书面上指出我过错的,得中等奖;在背后议论我的过错,传到我耳朵里的,给下等奖。”官吏和百姓听说后,都争先恐后向齐威王进谏。齐国的国力蒸蒸日上。

公元前353年,齐国发兵围魏救赵,大败魏军,使赵国摆脱困境。公元前341年,齐国又在马陵击溃魏军,魏惠王不得已向齐国求和。齐国打败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魏国,各诸侯国都慑于齐国的威力,20多年不敢轻举妄动进攻齐国。到了齐威王末年,齐国的势力达到了顶峰,成为诸侯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第十一节 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赵国曾一度是个强国,后来渐渐衰落下来。赵武灵王即位时,国势更是一天不如一天。秦国多次来侵犯,北方的少数民族也经常骚扰边境,就连中山那样的小国也仗着齐国的支持常常欺辱赵国。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复原图赵武灵王是个有志气的人,决心要改变落后挨打的状态。他重用肥义、楼缓等有经验的大臣,请他们出谋划策;同时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在边境一带修筑起了望台,随时观察齐国和中山国军队的动向。而且,他看到胡人穿着短衣皮靴,骑马打仗非常灵便,就想向胡人学习,把服装改革一下,再把战车换成骑兵。有一天,他召集大臣们一起商量这件事,许多大臣都佩服大王有勇气,说干就干。那些反对改革的大臣却不停地摇头叹息。虽然有这么多人反对,赵武灵王却毫不动摇,他想:叔叔在大臣中威望最高,如果他能同意改革,其他大臣就不会反对了。于是他亲自来到叔叔家,耐心地讲穿胡服、学骑马射箭的好处,叔叔终于被说服了,答应穿胡服上朝。大臣们一看赵武灵王的叔叔都穿起了胡服,也只好跟着穿起来。后来,赵武灵王又下令,全国百姓一律改穿胡服,又挑选强壮的青年学习骑马射箭。不出一年,一支精锐的轻骑部队就训练出来了,打了很多胜仗。赵国从此国威大振,就连强大的秦国也不得不对赵国另眼相看。

赵武灵王并不满足于这些胜利,他把国内的事交给小儿子管理,自己做主父,主要考虑国家的长远大计。为了对付秦国的威胁,他还假装成赵国的使者,亲自到秦国去了解情况,以便制定对付秦国的策略。他装作去向秦王递交新王登基的国书,见到秦王,还和秦王谈了很久。后来秦王知道他就是赵武灵王时,后悔莫及。而赵武灵王知道眼下赵国还不是秦国的对手,而且秦国一时并没有攻赵的打算,就决定利用这个机会向西北方向发展。他带领军队灭了楼烦,过了两年,又联合齐、燕两国灭了中山国。这时候在原来的“三晋”中,赵国算是最强的了。

第十二节 商鞅变法强秦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较落后。中原的诸侯国不但瞧不起秦国,还时不时地侵占秦国的土地。

商鞅像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他首先下了一道命令,说谁能使秦国强大,就封谁做官。

一个卫国的贵族卫鞅听到这个消息后,就跑到秦国,见到了秦孝公,把他的富国强兵的思想讲给秦孝公听。秦孝公非常赞同卫鞅的主张。公元前356年,秦孝公正式任用卫鞅,开始了大规模的变法。

卫鞅很快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他怕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10两金。”人们听了以为是在开玩笑,没人去扛。卫鞅知道老百姓不相信他,就把赏金提高到50两。人们开始在木头旁议论起来,终于有一个人把木头扛起来,一直扛到了北门。结果卫鞅真的赏给那人50两金。这件事在秦国引起了轰动,百姓们都觉得卫鞅说到做到,是个值得信赖的人。卫鞅见时机成熟,就把新法令公布了出去。

新法令的内容主要有三条:首先,废除了井田制,打破过去土地上的界限,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其次,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在战争中军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赐给的土地和房子也越多。旧贵族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特权。第三,在全国设置31个县,由国君直接派官吏管理。

由于这些法令触犯了一些秦国旧贵族的利益,因此才刚刚推行不久,就遭到了旧贵族们的强烈反对。太子的两个老师鼓动太子带头反对变法,卫鞅知道后就处罚了那两位老师,一个割掉了鼻子,一个在脸上刺了字。这样,大家就不敢反对了。

秦国经过卫鞅的变法,果然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有了增强。十年之后,秦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中原各国再也不敢得罪秦国了。

秦孝公为了表示对卫鞅的感谢,把商、於一带的15座城镇封给了卫鞅。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卫鞅称作商鞅了。

第十三节 马陵之战

秦国强大后,出兵攻打魏国。原本十分强盛的魏国被打得溃不成军,国势也一天天衰落下去。魏惠王心中非常焦虑,就四处招募有才能的人,帮他治理国家。魏国人庞涓听说了,就前去应召。由于他学习过兵法,很快就做了魏国的大将军,先后打败了几个小国,取得了魏惠王的信任。后来,魏惠王听说庞涓有个同门师兄名叫孙膑,本事比庞涓还要大,就把孙膑也请到了魏国来。

庞涓心胸非常狭窄,他知道孙膑本事比自己大,怕魏惠王会冷落自己,就在魏惠王面前诬陷孙膑,说他私通齐国。魏惠王相信了庞涓的话,就挖去了孙膑的膝盖骨,还在他脸上刺了字。

孙膑知道自己被庞涓陷害以后,决心报仇。他每天装疯卖傻,希望逃出魏国。齐威王知道孙膑是个有才能的人,就偷偷把孙膑救了出来,接到了齐国,还拜他为军师。

公元前353年,魏惠王派庞涓攻打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孙膑知道赵国不是魏国的对手,就假装要攻打魏国,并让齐军在魏国军队回来的必经之地设下了埋伏。庞涓果然中计,魏军马陵之战马陵道被打得大败。

公元前351年,赵国为了向魏国报仇,联合韩国,攻打魏国。魏惠王集中兵力先打韩国,韩国连吃败仗,急忙向齐国求救。孙膑再次使出了他调虎离山的老法子,不去救韩,却直接去攻打魏国的都城。

庞涓一听国都危急,只好把军队从韩国撤回,并加速追赶齐军。庞涓仔细察看齐军住过的营地:第一天,他发现齐军做饭用过的炉灶够10万人用;第二天,炉灶减少,只够供5万人用的了;第三天,炉灶又大为减少,仅剩3万人用的了。于是,庞涓认为齐军逃兵甚多,就舍弃了一部分军队,亲自率精兵日夜不停地追赶齐军。庞涓一直追赶到了马陵(今河北大名县)。马陵地势险要,路边都是障碍物,孙膑早就派人在这里设下了埋伏,等庞涓的到来,杀他个措手不及。魏军果然猝不及防,人慌马乱,被齐军打得大败。庞涓也被乱箭射死。

从此以后,孙膑的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军事著作《孙膑兵法》也一直流传到现在。

第十四节 合纵连横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之后,实力越来越强大。从秦孝公开始,秦国的每一任君主都雄心勃勃地想要统一中原,不断地出兵进攻各个诸侯国。齐、楚、赵、燕、韩、魏6国见秦国这样强大,都很害怕。于是,有的人就提出了“合纵”抗秦的主张,意思就是6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当时倡导“合纵”主张最出名的人是苏秦。

苏秦本是洛阳人,他出身低微,人们都很看不起他。为了争一口气,苏秦发奋读书。他经常读书读到半夜,觉得困了,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来防止瞌睡。就这样,苏秦果真成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谋略家。《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的苏秦合纵战略后来,苏秦来到了燕国,提出了“合纵抗秦”的主张。他认为中原各国不应该都用自己的土地去讨好秦国,而应该联合起来,订立盟约,无论秦国攻打哪国,各国都会出兵援助,这样,秦国就不敢再侵犯六国了。燕王非常赞同苏秦的办法,就为他准备了车和马,让他到各国去游说。苏秦先后来到赵、韩、魏、齐、楚,以他的三寸不烂之舌,向各国国君详细讲述了合纵抗秦的主张,各国基本同意。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在赵国开会,定下了合纵盟约。

但是,“合纵”的主张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秦国太强大了,六国要想各自强大起来,只有依赖秦国,与秦国一起去对付其他国家,才能取得胜利。人们把这种主张称为“连横”,最主要的倡导者就是张仪。

张仪是魏国人,精通政治和外交。他最先来到了楚国,提出了他的“连横”主张。但是楚国不但不接受他的主张,还派人把他痛打一顿。后来,秦惠王听说了张仪的连横亲秦的策略,很赞同,就让张仪做了秦国的相国。当时,除秦国以外,齐国和楚国都是势力比较强大的国家。他们两国定下了盟约,对秦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于是,秦惠王就派张仪去楚国游说。张仪到了楚国,花言巧语让楚怀王与齐国解除盟约,与秦国结盟,秦国则愿意把过去占领的楚国土地还给楚国。楚怀王非常高兴,立即与齐国断交。这时,张仪就开始赖账,否认自己曾经说过的话。楚怀王上当受骗,恨死了秦国,就出兵攻打秦国,被秦国打了个大败。

后来,张仪又不断到六国游说,挑拨各国之间的关系,对各国采取又拉又打的策略,迫使各国合纵不成,还都力图侍奉秦国以求相安无事。这样,六国的“合纵”联盟就被张仪拆散了。

第十五节 三闾大夫沉江

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战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思想家。他出身于楚国贵族,楚怀王时担任左徒,经常与楚怀王一起议论国事,制定法令。

屈原像当时,秦国正向外积极扩张,企图吞并六国。屈原就向楚怀王建议,对内进行改革以增强国家实力;对外则联合齐国共同抗秦。楚怀王接受了屈原的建议,派他出使齐国。屈原到了齐国后,全力劝说齐王与楚国重新建立联盟。秦国昭襄王听说齐楚又要结盟了,有些害怕,就假惺惺地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秦国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

楚怀王接到秦王的信后犹豫不决,大臣们也争论不休。屈原坚决反对楚怀王前去和谈,但在一些奸臣的煽动之下,楚怀王还是去了。结果不出屈原所料,楚怀王刚踏进秦国的武关,就被秦国预先埋伏下的人马扣押。秦王逼迫楚怀王割地给秦国,楚怀王不肯,不久就死在了秦国。

楚顷襄王即位后,整天吃喝玩乐,不理朝政。屈原见国家命运越来越危机,接连几次上书给楚顷襄王,劝他起用贤人,改革内政。但是,一些嫉恨屈原的奸臣故意在楚顷襄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歪曲陷害屈原。楚顷襄王听信了奸臣的话,撤了屈原的职,把他流放到了外地。

屈原的流放生活虽然非常艰苦,但他仍无时无刻不挂念着楚国的安危。他在这段时间里写下了很多为后世所传诵的著名诗篇来抒发他的爱国情怀。他盼望着楚顷襄王能够回心转意,召他回去,挽救国家。但是一年一年过去了,楚顷襄王始终没有召他回去的意思。

公元前278年,秦国再次攻打楚国,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楚顷襄王逃走。屈原看见楚国沦亡的景象,内心十分悲愤痛苦,终于在秦军入郢的这一年五月初五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了汨罗江,享年62岁。

当地的百姓非常爱戴屈原,他们怕汨罗江里的鱼把屈原吃掉,就把竹筒里的米撒进江里。后来,每年的五月初五那一天,百姓们都会想起这是屈原投江的日子,就用包粽子代替撒米,用赛龙船代替划小船来纪念屈原。这种纪念活动渐渐地成为了一种风俗,人们就把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称为端午节。

屈原死后,留下了一些优秀的诗歌,其中最有名的是《离骚》。他在诗歌里,痛斥卖国的小人,表达了他忧国忧民的心情,对楚国的一草一木,都寄托了无限的深情。后来人们都认为屈原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

第十六节 李冰与都江堰

秦国强大以后,为了富国强兵,秦昭王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太守,为成都平原兴修水利。

那时,蜀地岷江水流湍急,每到夏秋季节,就会江水泛滥,造成灾害。李冰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岷江在发源地一带,水源丰沛;到了灌县,地势一下变得平坦,水无遮拦,往往冲决堤岸;特别是在灌县西南,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水流无处排泻,常造成东旱西涝。李冰认为,要消除水患,就必须在平原上广修渠道,一来可以泻洪,二来可以灌溉;而要使水能灌入渠中,又必须凿开玉垒山,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

都江堰工程示意图经过一番周密策划,李冰先从玉垒山开始动手。他指挥民工在玉垒山开凿宝瓶口,然后在江心构筑分水堰,由于这个分水堰的前端开头很像一个鱼头,所以就把这个分水堰取名叫“鱼嘴”。鱼嘴把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流入宝瓶口。李冰还亲自规划、修建许多大小沟渠直接通向宝瓶口,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

都江堰后来,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堰的尾部,修建了分流洪水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障平原地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漩涡作用,还有效地冲刷了沉积在宝瓶口周围的泥沙。通过这些设施的建设,都江堰成为了一个宏伟而又缜密的系统工程。

但是,李冰并不满足于此。他考虑到都江堰的维护和长久使用,又制定了一系列维修和监控的办法,许多至今还为人们所沿用。

都江堰建成以后,发挥了良好的引水、防沙、排洪等综合作用,成都平原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水患和旱灾,生产迅速发展起来。四川因而成为“天府之国”。

后来,李冰在蜀郡又主持兴办了其他一些水利工程,造福万代,为百姓所颂扬、怀念。李冰也被四川人们尊称为“川主”,四川各地还修有“川主祠”,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怀念。

第十七节 荆轲刺秦王

秦王嬴政掌握大权后,一心想统一中原,不断向各国进攻。公元前230年,秦国出兵灭掉了六国中最弱的韩国。随后,秦国拆散了燕国和赵国的联盟,用反间计灭掉了赵国,又北上攻打燕国。燕国接连丢了好几座城池,燕国没有办法,只好把太子丹送到秦国去当人质求和。但秦王手下的官员总是欺负太子丹。太子丹一怒之下逃回了燕国。

太子丹恨透了秦国,一心想替燕国报仇。但秦国和燕国实力相差悬殊,各国又都有自己的打算,很难共同联合抗秦。情急之下,太子丹决定铤而走险,派人刺杀秦王。

荆轲刺秦王画像砖不久,太子丹就物色到了合适的人选——荆轲。荆轲本是卫国人,喜欢读书又精通剑术。卫国被灭后,荆轲不愿做亡国奴,就逃到了燕国,被太子丹收留。荆轲知道了太子丹的难处后,非常同情,当即表示愿意去刺杀秦王。

当时,秦国有个大将樊於期背叛秦国逃到了燕国,秦王悬赏千金捉拿。荆轲为了取得秦王的信任,就决定拿着樊於期的头去见秦王。但是,太子丹不忍心杀害樊於期。荆轲就自己去找到了樊於期,说明了来意。樊於期非常憎恨秦王,他听说荆轲可以杀死秦王,就拔出宝剑,抹脖子自杀了。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着樊於期的头和燕国最富饶的地方督亢的地图在易水河与大家告别。临行时,荆轲为大家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大家听到这样慷慨悲壮的歌,都痛哭了起来。

秦王听说燕国的使者把樊於期的头和督亢的地图送来了,非常高兴,急忙召见。他先打开了荆轲手中的木匣,见果然是樊於期的头颅,又叫荆轲打开地图。荆轲慢慢地展开地图,突然,一把匕首露了出来。荆轲揪住秦王的袖子,抓了匕首就刺,被秦王躲开。荆轲追了上去,秦王吓得绕着大殿里的柱子跑。朝中的官员们都吓呆了,不知如何是好。一个医生把药盒扔了出去,荆轲没注意,绊倒在地,秦王急忙拔出剑来,砍断了荆轲的腿。荆轲见无法追杀秦王了,就把匕首投向秦王。秦王躲过匕首,接连向荆轲砍了八剑。荆轲倚着柱子长笑,大骂秦王。侍从武士赶上殿来,杀死了荆轲。

从此以后,秦王恨死了太子丹,第二年就出兵攻打燕国,占领了燕国的都城。燕王只好杀了太子丹,向秦国谢罪求和。

第十八节 统一六国

秦国灭了韩国和赵国之后,又占领了燕国大部分土地,迫使燕国退守辽东。这时,六国之中就只剩下魏国、楚国和齐国。秦王逐一攻破,统一中原。

公元前225年,秦王嬴政派兵十万进攻魏国。魏国军队抵挡不住秦军进攻,一路退到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躲到城门后不敢出来。魏王派人向齐国求救,但齐国惧怕秦国,不敢出兵援救。秦国见魏军躲着不出来,就掘开黄河大堤,把黄河水引入大梁城内。河水把城墙冲开了好几个大口子,成千上万的魏国军民被河水淹死。秦军趁机杀入城中,魏王只好投降。魏国就这样灭亡了。

第二年,秦国准备进攻楚国。但楚国是个大国,力量很强大。于是,秦王就请来两位大将,共同商讨消灭楚国的办法。秦王问:“消灭楚国需要多少兵力?”年轻的大将李信回答说:“20万人就够了。”王翦是名老将,他仔细考虑了一下,说:“我看非得有60万人不可。”秦王听了,就觉得王翦老了,胆子变小了,采用了李信的方案。王翦觉得秦王不再信任自己,就告老还乡去了。

李信受到秦王夸奖,带着20万兵马进攻楚国。不久就被楚国打得大败。秦王知道后非常生气,立即把李信革了职。他亲自跑到王翦家,向王翦道歉,并请他出来带兵作战。王翦答应秦统一六国示意图了。

王翦率领60万大军,再次征战楚国。王翦先让秦军按兵不动,只顾修营扎寨。楚国军队一再挑战,秦军也不予理会。时间一长,楚国将领就想,原来秦国的军队是到这驻防的,就没把秦军放在心上。就在楚国掉以轻心,没有防备的时候,秦军突然发起总攻,把楚军打得大败。秦军一路攻到了楚国的都城,俘虏了楚王,灭了楚国。

公元前222年,秦王派兵追赶退至辽东的燕国军队,抓获了燕王。燕国灭亡。

这时,六国之中就只剩下东面的齐国了。齐国畏惧秦国的强大,一向不敢得罪秦国。公元前221年,秦军如破竹之势,一路攻打到齐国都城临淄,将齐王俘虏。六国中的最后一个国家齐国也灭亡了。

秦王嬴政用了39年的时间,终于灭掉了六国,统一了中原,结束了春秋战国长达500年的诸侯混乱争霸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第四章 帝国雄风——秦、汉

早在距今大约170万年前,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就已经出现了早期人类进化的痕迹。在此后的170万年的时间里,丰富多彩的石器文明遗迹和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神话传说共同勾画出夏王朝以前中国先民的文明进化进程。

第一节 千古一帝秦始皇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今陕西西安)为都城的幅员辽阔的国家。这个国家的疆域东至大海,西到陇西,南至岭南,北到河套、阴山、辽东地区。秦始皇像为了统治这个前所未有的封建大国,秦王嬴政创建了一系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他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历史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秦王嬴政兼并六国以后,觉得自己的功德已经超过了三皇五帝,继续称“王”不足以显示自己的丰功伟绩,就决定给自己换一个名号。他从“泰皇”和“五帝”的名称中各取一字,自称“皇帝”,并说:“我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叫始皇帝,以后我的子孙万代以世来记数,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

面对刚刚统一的国家,秦始皇吸取周朝分封诸侯导致诸侯混战的教训,不再分封诸侯,而是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郡县制。这种制度把全国分为36个郡,郡下设若干个县;郡、县的长官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大事,一律由皇帝决定,郡、县长官完全听命于皇帝。对于中央机构,秦始皇也进行改革,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则是奉常、廷尉、内史等,分管全国各方面事务。中央官员全部由皇帝任免,不再世袭。这样,就建立了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

为了防止六国的旧贵族们谋反,秦始皇下令收缴六国的所有兵器。他派人将这些兵器都集中到咸阳,回炉熔化,铸成了12个铜人。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前,各国根本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尺寸、斤两、大小、轻重都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混乱的度量衡,不能适应统一国家的管理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于是,秦始皇下令,将秦国制定的度量衡作为全国统一的度量衡。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在全国修建相同的驰道。这些驰道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他还规定全国车辆的轮子之间的距离要相同,使车辆的轨道相同,实现了“车同轨”。与此同时,秦始皇还下令使用小篆作为全国通用的文字,实现了“书同文”。

通过这些措施,秦始皇巩固了他的统治,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节 焚书坑儒

正当秦始皇进行国内改革的时候,在北方的蒙古高原上,分布着一支匈奴人。这些匈奴人以游牧为生,经常南下抢掠粮食和财物,对秦王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为了保证中原地区的安定,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兵30万人,镇守北方。经过几次战斗,蒙恬终于攻取了黄河河套地区秦长城示意图万里长城第一台遗址,在这里建城设县,又从中原地区迁移了3万多户人家到这里安家落户、垦荒种田。

后来,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的再次侵犯,征用民夫30万人,在燕、赵、秦三国长城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连接和修补,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这座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对于抵御匈奴的侵扰,保障内地人民生活安定起了重要作用。它不但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历史奇迹,也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成为了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

公元前213年,为了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听了,深以为然。他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占卜、种植以及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以外,凡是私人收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一律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按死罪论处;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

秦始皇的这道命令一下,引起了儒生们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在私下里指责秦始皇。公元前212年,几个为秦始皇炼制仙丹的方士联合起来攻击秦始皇的错误做法,并在百姓中间广泛散布言论。秦始皇知道后,非常生气,下令严加查办,查出受牵连的儒生和方士共有460人之多。秦始皇下令将这些人全部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事件。从此以后,再没有人敢对秦始皇提意见了。

第三节 陈胜、吴广揭竿起义

秦始皇称帝后,不但通过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治,而且连年大兴土木,给人民带来了数不尽的痛苦。他先是征集几十万民夫修建万里长城,后又为自己修宫殿建皇陵。前后被征发的民兵马俑全景图夫差不多有300多万人,许多人不堪忍受,累死在工地上。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宦官赵高控制秦二世把持了政权,实行了更加残暴的统治。百姓们终于忍无可忍,揭竿而起。

公元前209年,900多名贫苦民夫被征发到渔阳(今北京密云)戍守边疆。陈胜和吴广都被征调,担任屯长。当队伍走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时,忽然下起了大雨,道路不通,无法按期到达渔阳。根据当时秦朝的法令,如果被征集的民夫误了期限,就要砍头。陈胜和吴广等人就商议,与其等到雨停去渔阳白白送死,还不如起兵造反夺天下。于是,他们就杀死了押送他们的军官,并召集其余的民夫说:“我们遇上了大雨,已经不能按期赶到渔阳了。按照法律,我们都得砍头。即使侥幸不杀我们,驻守边防的人,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难道王侯将相就都是天生的吗?”900多人异口同声,赞成揭竿起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这样爆发了。

陈胜和吴广带领起义军从大泽乡出发,接连攻克了六座县城。附近的贫苦百姓纷纷赶来加入到起义军队伍,起义军不断壮大。不久,起义军就打到了陈县(今河南淮阳)。陈胜在大家的拥护下称王,立国号为“张楚”,就是要“张大楚国”的意思。消息传出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原来的赵、齐、燕、魏等地方都有许多人打着恢复六国的旗号,反对秦朝,自立为王。陈胜派人分头去接应,各地队伍相互配合,反秦的烈火越烧越旺。

不久,起义军就攻入了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向秦朝发起了总攻。秦二世听说起义军打到京城边上了,很害怕,赶忙派大将组织军队向起义军进攻。由于起义军的队伍都是临时组建起来的,平时又缺乏训练,最后被秦军打败。陈胜和吴广在撤退的路上相继被杀。不久,秦军攻陷了陈县,这支起义队伍最终失败。

第四节 巨鹿之战

继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之后,又有许多义军争相起兵灭秦。项梁和项羽的起义队伍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支。

巨鹿之战项梁是楚国大将项燕的儿子。楚国被秦国攻灭的时候,项燕兵败被杀。项梁一直想要为父报仇,恢复楚国。陈胜在大泽乡起义后,项梁看到为楚国报仇的时机来了,就和侄儿项羽杀了会稽(今江苏省苏州市)郡守,占领了会稽郡。他们两人只用了几天的功夫,就迅速组织了一支8000人的队伍。由于这支队伍里的士兵大都是当地青年,人们就把这支队伍称为“子弟兵”。

子弟兵的队伍在项梁和项羽的率领下,一路向南攻打。沿路一些零散的反秦队伍见项梁的队伍纪律严明,士气高涨,都纷纷前来投奔,起义队伍很快就发展到了六七万人霸王祠。为了提高号召力,项梁听取了谋士范增的意见,把流落民间的楚怀王的孙子找了来,把他仍然称为楚王,果然又有很多人前来投奔了项梁。不久,秦国大将章邯率军攻打项梁,项梁不幸被杀。

章邯打败项梁后,认为楚军已经大伤元气,就暂时绕过楚军,北上攻打另一个反秦政权的赵国,不久就将赵国围困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赵王没有办法,向楚怀王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到巨鹿解围。

宋义率军到达安阳(今河南安阳西南)后,听说秦军声势浩大,就命令楚军就地扎营,想等秦军和赵军打得差不多时再进攻。项羽多次向宋义建议引兵渡河,与赵军里外夹击,宋义因为贪生怕死,都没有同意。项羽一气之下,将宋义杀死,亲自率领大军渡河作战。

为了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项羽命令将士准备好三天的干粮,过了河以后,将过河用的船以及做饭用的锅全部砸破,誓死与秦军决一死战。项羽的决心极大地鼓舞了楚军士气,将士们无不奋勇杀敌,以一当十。经过一番殊死血战,项羽终于打败了秦国的20万大军,生擒了秦将王离。章邯带着残兵败将逃走了。

从此以后,项羽威震诸侯,被楚怀王封为上将军,成为了各路反秦军队的首领。

第五节 刘邦“约法三章”

就在项梁和项羽在会稽起兵的时候,刘邦也在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一带进行起义。但刘邦的起义队伍太小,只有两三千人,为了能够站稳脚跟,刘邦决定寻找一个靠山。他与谋士萧何和张良经过一番商量,觉得附近的起义队伍中,只有项梁声势最大,就带着人马投奔了项梁。

刘邦像后来,项梁在与秦军的作战中战死,楚怀王命令项羽先率兵北上,营救赵国,然后再挥兵西进,攻打咸阳;又命令刘邦带兵从背后包抄咸阳,与他们约定谁能首先进入咸阳,平定关中,谁就做关中王。

刘邦西进以后,采用谋士郦食其的建议,避开秦军的主力部队,首先攻取了秦朝的交通要道陈留(今河南开封市东南),获得了大批军粮。随后,又采用张良的建议,以高官厚禄招降南阳郡守,攻下了南阳郡。从此,刘邦势力日渐壮大,军队所到之处,秦朝守军纷纷投降,一路顺利攻到了咸阳。

这时,项羽已经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秦朝的很多将领都投降了项羽。赵高见秦朝的大势已去,就杀了秦二世,想要自己称王。但他害怕朝中大臣反对,就假意另立秦二世的侄儿子婴为秦王,等时机成熟再废帝自立。子婴察觉了赵高的阴谋,与大臣合谋杀掉了赵高,带着秦朝的文武百官,向刘邦投降。秦朝就这样灭亡了。

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城后,立即被咸阳城里豪华的宫殿和耀眼的金银珠宝给迷住了。军队的士兵们纷纷在咸阳城里争抢财物,刘邦也想呆在阿房宫里面再也不出来了。这时,刘邦的手下樊哙和张良及时提醒了他,刘邦重新振作起来,整顿军队,带兵回到灞上。他把咸阳附近的父老百姓召集到一起,对他们说:“秦朝的残酷法令把大家都害苦了。我来咸阳是要为百姓除害,不是要坑害大家。从今天起,我与大家约法三章:杀人者偿命;伤人者治罪;偷盗者治罪。除了这三条,秦朝的法令一律废除!”咸阳的百姓们听了,十分高兴,自愿拿出酒肉和粮食慰劳刘邦的军队。刘邦也奠定了民众基础,为他日后称王创造条件。

第六节 楚汉之争

项羽在巨鹿打败了秦军以后,听说刘邦已经攻入了咸阳,非常生气,就带兵来到咸阳,杀掉了秦王子婴和800多个秦国贵族,放火烧掉了阿房宫。后来,他觉得自己的功劳大得不得了,就自封为西楚霸王,倚仗自己的军事实力,向天下发号施令。他又把刘邦封为汉王,统辖汉中、巴蜀等地方,让刘邦位于自己之下,听从自己的调遣。

鸿门宴刘邦被封为汉王,只能管辖一些偏僻的地方,心里一直憋着一口气,想和项羽较量一番。但刘邦的势力当时还太小,没法与项羽抗衡,只好暂时忍气吞声,带着人马来到了汉中的封地。为了能使自己的势力得以扩张而又不引起项羽的疑心,刘邦采纳张良的计策,烧掉了从关中通向汉中的栈道,让项羽以为自己安于汉中,不会与项羽争夺天下。可暗地里,刘邦却在汉中和巴蜀广集屯粮,训练军队,准备东进。刘邦非常重视任用贤能,他将萧何拜为丞相,又先后拜曹参、樊哙、周勃和韩信为将军,让他们为帮助自己成就事业而出谋献策。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汉军从巴蜀出发向汉中进发。关中百姓本来就对刘邦有好感,汉军一来,他们没有抵抗,刘邦很快就占领了关中。随后,刘邦又攻占了楚国的都城彭城,并使反间计驱逐了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项羽与刘邦经过几次交战,各有损失,就派人讲和,罢兵休战。双方规定以荥阳东南的鸿沟为界,以西属汉,以东属楚。合约订立后,项羽履约,率兵东归;刘邦则毁约,带兵猛追。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领30万汉军将项羽的楚军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与楚军展开厮杀。项羽的军队寡不敌众,连吃败仗,损失了大量兵马。夜里,项羽听到四面军营里全都唱起了楚歌,十分吃惊,以为楚国的地方全被汉军占领了。他的爱妾虞姬为了让他安心突出重围,与项羽诀别后自杀了。项羽率领剩下的800多骑兵连夜逃走,汉军紧追不舍,逃到乌江边上的时候,项羽的身边只剩下了20多人。项羽想起了自己起义之初,江东八千子弟跟随自己征战,如今只有20多人生还,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就举剑自刎于乌江岸边。

项羽死后,刘邦很快平定楚地,其他地方也渐渐投降归附。刘邦得了天下,不久就建立汉朝,正式做了皇帝。

第七节 西汉立国

公元前202年,刘邦正式称帝,建立汉朝。他起初把都城建在洛阳,不久又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因此历史上把他建立的汉朝称为“西汉”,也叫“前汉”。刘邦是汉朝的第一个皇帝,被后人称为“汉高祖”。

汉高祖即位不久,就在洛阳大宴群臣。席间,他让诸位大臣总结一下自己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

有个大臣回答说:“陛下赏罚分明,对有功劳的人有封有赏,得到了大家的拥护;而项羽却嫉贤妒能,所以失去人心,丢掉了天下。”

汉高祖听了以后笑着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论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要论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饷,我不如萧何;要论带兵打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3个人都是当代豪杰,我能重用他们,这是我能够得到天下的原因。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好好利用,那是他所以失败的缘故。”汉高祖的一席话把大家说得心服口服。

但是,汉高祖却不想永远维持功臣们的高位。他在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出于政治、军事需要,把一些帮助他开国的功臣们分封为王。可到后来,一些异姓王威望过大,又手握重兵,刘邦对他们越来越不放心。他想方设法剪除异姓王,韩信等人相继被废或被杀。随即,他又以天下刚刚平定、儿子幼小、兄弟少、在讨伐秦朝的战争中多有阵亡等为借口而分封同姓诸侯王。他先后分封刘姓11人为王,统治关东地区。后来,汉高祖又与大臣们杀马盟誓,规定今后凡是不是刘氏而称王者,天下共同讨之。

为了使社会得以稳定,汉高祖还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经济的“休养生息”政策。他下令把大量军队解散,让士兵们回家从事农业生产;让战时逃亡在外的人们返回家乡,并发放原有的田宅;把一些奴婢释放为平民等。通过这些措施,汉朝的社会局势开始稳定,为文景时期的经济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八节 白登之围

匈奴是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他们为了在中原地区掠夺生活资料,经常南下侵扰中原百姓。公元前200年,匈奴首领冒顿率领40万大军南下,直奔长安。为了安定边境,汉高祖亲自带兵北上迎战。

这时,北方正是冬天,天空下着大雪,气候特别冷。很多汉朝的士兵都没遇到过这样冷的天气,冻坏了不少人。但是,汉军刚同匈奴兵交战,匈奴兵就败走。汉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匈奴首领冒顿也逃之夭夭。

汉高祖非常高兴,决定乘胜追击。但他毕竟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为了确保敌情准确无误,他先后派出十几个使者前去探察情况,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都是瘦的。汉高祖还是怕这些士兵的侦察不可靠,又派刘敬到匈奴营地去刺探。刘敬回刘邦祭孔图来说:“我们看到的匈奴人马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但我认为冒顿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来,陛下千万不能上这个当。”

汉高祖听了非常生气,破口大骂刘敬,还把他关到了监牢里。汉高祖怕冒顿闻风逃走,亲自带着一支骑兵追赶上去。他们刚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就听见四面八方响起了哨声,匈奴兵像蚂蚁一样涌了出来。他们个个兵强马壮,原来的老弱残兵全都不见了。汉高祖拼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到平城东面的白登山。

冒顿派出40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周围的汉军没法救援,汉高祖的一部分人马在白登,整整被围了七天,没法脱身。

后来,汉高祖身边的谋士陈平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派了一个使者带着黄金和珠宝去见冒顿的阏氏(就是匈奴的皇后),并对阏氏说:“这是中原皇帝送给您的礼物,中原皇帝愿意同匈奴大王重归于好,还请皇后多多帮忙。”阏氏见了这些珍贵的礼物,心里乐开了花。当天晚上,她就对冒顿说:“我们占领了汉朝地方,没法长期住下来,再说,汉朝皇帝也有人会来救他。咱们不如早点撤兵回去吧!”

冒顿听了阏氏的话,第二天一早,就下令将包围网撤开一角,放汉兵出去。陈平仍不放心,让弓箭手拉开了弓向着左右两旁,保护汉高祖下山。

汉高祖提心吊胆地逃出了匈奴的包围圈,快马加鞭,一口气逃到广武(山西代县)。他立即下令放了刘敬,并向他赔罪。汉高祖知道自己现在还没有力量征服匈奴,只好回到长安。

又过了两年,刘邦采纳了刘敬建议,实行“和亲”政策,把汉朝的公主嫁给单于做妻子。匈奴与汉朝的关系渐渐缓和了下来。

第九节 吕后篡权

吕后是汉高祖刘邦的原配夫人,名叫吕雉。她心肠狠毒,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女人。

在汉高祖还活着的时候,吕后就采用阴谋的手段,与汉高祖策划杀戮异姓功臣。汉高祖死后,吕后为了排除自己日后专权的障碍,用更加残酷的手段杀戮刘姓诸侯王。在短短几年间,汉高祖的8个儿子就被杀掉了4个。

汉高祖长陵继承皇位的汉惠帝刘盈是吕后唯一的儿子。他年纪小,人又老实,大权全部落到了吕后手里。

吕后生平最痛恨的就是戚夫人和她的儿子赵王如意。汉高祖不但生前非常宠爱戚夫人,而且还多次想要废掉优柔寡断的太子刘盈,改立如意为太子,只是由于大臣们的反对,最后才没有办成。汉高祖死了以后,吕后立即把戚夫人抓了起来。她先是派人砍断了戚夫人的手脚,又把戚夫人的头发剃光、眼珠挖掉、耳朵熏聋,最后将戚夫人关进了厕所里。接着,吕后开始准备加害赵王如意。汉惠帝看出了吕后的用心,他念及与如意的手足深情,就把如意接到了宫里,每天吃饭睡觉都在一起,使吕后没法下手。一天,汉惠帝早晨独自外出了一会儿,一回来,就看见如意七窍流血,中毒身亡。汉惠帝抱着如意的尸体大哭起来,回去就大病一场。不久,汉惠帝也抑郁而亡。

由于汉惠帝一直没有儿子,吕后就让皇后假装怀孕,然后从别的地方抱来一个婴儿,立为皇帝,称为少帝。吕后就借这个小小的傀儡皇帝任意发号施令。

吕后为了能在朝廷中站住脚,把吕家的子孙一一封王,还让他们掌握了军权。这时,刘姓的天下已经完全被吕后和她的侄子侄孙们篡夺了。

后来,吕后一病不起。她临死之前,把她的两个侄子吕产和吕禄分别封为相国和上将军,统领两支军队,以防备刘家人的报复。吕后死后,吕氏家族把持着朝政大权,企图篡夺皇位。朝中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暗中策划,准备发动政变,除掉诸吕。周勃设计迫使吕禄交出兵权,并将他杀掉;然后又在吕产企图劫持皇帝、发动叛乱的时候将吕产杀死。接着,周勃和陈平率领着拥护刘氏天下的将士们,到各地搜捕吕氏同党,清除吕氏集团。从此,刘氏天下再次安定了下来。

第十节 文景之治

汉高祖即位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恢复经济发展的政策,但由于国家还没有稳定,年年征战,所以那时的国家政治还是以武备为主。直到文帝即位后,汉朝的政治中心才转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独轮车(模型)汉文帝的母亲是个出身贫寒的人,因为惧怕吕后,与儿子长期住在宫外。汉文帝从小生活在平民当中,对百姓的疾苦非常了解。他即位不久,就下令减轻刑罚,废除了一人犯法、全家治罪的法令,又规定犯人可以罚钱赎罪,并且废除了肉刑。他还下命令规定百姓有什么解决不了的困难,或愿意给皇帝提合理建议的,可以直接给皇帝上书。

为了恢复经济,文帝把重点放在发展农业上,轻徭薄赋,约法省禁。为了鼓励农民种粮,减轻农民负担,文帝把十五税一的田租改为三十税一,后来索性把田租免收,直到景帝时才恢复为三十税一。为了减轻徭役,文帝下令列侯回到自己的封国,以减轻戍卒的运输之苦。对于匈奴,文帝也是尽量避免战争的发生,以和亲为主,从各个方面维护了国家的稳定。

汉景帝即位后,也像汉文帝一样,一心想要治理好国家。他除了在大的方面继承文帝的政策之外,在一些小的措施上也有所改进。对于匈奴,汉景帝继续采取和亲政策,拉拢匈奴,稳定边疆。他还减轻刑罚,允许对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避免出现冤狱等。公元前154年,汉景帝进行“削藩”,平定了吴楚七国之乱,把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

文帝和景帝前后统治了将近40年。在这段时间里,朝廷国库充实,地方上吏治严肃,人民自给自足,生活有保障。历史上把这一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第十一节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汉朝初年,汉高祖为了巩固刘氏家族的统治,大封刘姓子弟为王。这些诸侯王的势力很大,他们不但占据很多土地,而且还有自己的军队和法律。到了汉景帝的时候,诸侯王的势力更强了,光齐、楚、吴三个封国所占有的土地,合起来就占了整个西汉国土的一半,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统治。

周亚夫像御史大夫晁错眼看分封的这些诸侯王势力越来越大,有些还不愿受朝廷管束,就对汉景帝说:“现在诸侯王越来越狂妄自大,我听说有些还正在招兵买马,准备造反。眼看国家就要大乱,我们还是趁早削了他们的封地,限制他们的发展为好。”汉景帝觉得晁错的话非常有道理,就下决心削减诸侯的封地。

汉景帝先从几个诸侯国入手,找出他们的罪证作为削减封地的借口,然后把他们的管辖区划归汉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过了不久,诸侯国的土地就被削减了不少。

吴王刘濞势力很大,他早就想起兵叛乱,篡夺皇位。他见景帝“削藩”的政策很快就要轮到他了,就决心用武力对抗。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了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等六个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七国发兵后,汉景帝很害怕。朝中一些平日嫉恨晁错的人趁机向晁错报复,他们劝景帝说:“七国叛乱完全是为了晁错一个人。您只要杀了晁错,恢复诸侯王原来的封地,他们就会自动退兵。”汉景帝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就真的把晁错给杀了。

但是,七国叛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正准备向长安进攻,根本没有退兵的打算。景帝没有办法,只好派遣太尉周亚夫率兵征讨。周亚夫能攻善守,他一面以主力部队挡住叛军的进攻势头,一面暗中切断叛军粮道,挑起叛军内乱。3个月之后,七国之乱终于被平定下去。

后来,汉景帝继续推行削藩政策,把诸侯的势力大大削弱,汉朝这才真正成为了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

第十二节 汉武雄风

汉朝经过汉高祖和文景二帝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不但政治稳固,而且国库充实,国力已经达到了相当强大的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他对外积极开拓疆土,对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这个时期的西汉王朝无论在文治还是武功上都达到了顶峰。中国历史迎来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首先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兴办太学,培养专门的儒士,以为统治机构培养人才,并以此加强对百姓的思想统治。

汉武帝像其次,在政治上,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让诸侯王的子孙在封国内继续分封为侯,把封国的势力化整为零。同时,汉武帝又以种种借口剥夺诸侯爵位。终于在他统治时期,把从汉高祖时期遗留下来的封国问题彻底解决。他创立刺使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督,打击地方豪强;削弱丞相权力,任用酷吏,严格刑法,建立察举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

在经济上,汉武帝将冶铁、铸钱、煮盐收归官营;设立均输、平准官,平衡物价;实行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兴修水利,治理黄河,灌溉农田;改进农具,推进农业生产发展。

在加强对内统治的同时,汉武帝还大规模地对外开拓疆土。在他统治初期,出兵平定了闽越、南越和东越,使居住在江淮地区的越人与汉人融合,共同归属西汉管辖。他又遣派使者出使西南夷,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控制和开发,使今天西南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归入了中国的版图。最重要的是,汉武帝多次出兵攻打匈奴,使从战国时期起就威胁中原北方边境的匈奴势力基本解除。并且,他还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与西域各国的交流;征战朝鲜,打败当地贵族,在朝鲜地区设立四郡。汉武帝经过了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一个空前强大的汉帝国。汉朝成为了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国力最雄厚的国家,华夏民族也从此被称作“汉族”。

第十三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希望进一步加强人们思想上的统一。他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罢《公羊传》拓片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汉景帝时任博士官,精通儒家学说。他看到汉朝建立以来经历了几次诸侯谋反事件,就认为应该宣传大一统思想,加强皇帝的中央集权。董仲舒根据当时的政治需要,把由孔子创立经过孟子发展的儒家学说加以改造,又融合各家学说和阴阳五行等迷信思想,形成了一种为封建政治制度服务的理论。他向汉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的建议,认为皇帝是天的代表,皇帝的权力由上天赐予,人们服从皇帝就是顺从天意。在天道之下,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间必须遵守严格的上下尊卑礼节,不可以违反。董仲舒还建议说,诸子百家学说妨碍皇帝的绝对权威,只有儒家学说才能保持思想上的统一,因此,应该把除儒学以外的各派学说都禁止传播。

汉武帝认为董仲舒的建议非常适合集权统治的需要,就在朝廷中设立了专门传播儒家学说的五经博士,并在博士下配置弟子。这些弟子在五经博士的指导下学习儒家经书,每年进行一次考试,五经中能通一经的就可以做官,成绩优秀的可以做大官。这样一来,其他诸子百家学说都被排斥,学习儒家学说成为了做官的主要途径。儒家学说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当时情况来看,确实起到了加强集权,维护统治的效果,具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后世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为了使这种思想更加适应统治的需要,不断对它进行补充和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儒家学说越来越落后于时代。它不但禁锢人们的思想,还剥夺了读书人追求学术自由的权利,成为了一种顽固保守的思想。

第十四节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西汉汉武帝时期开辟的横贯整个亚洲的交通要道。它以长安为起点,沿渭丝绸古道商旅图河北上到敦煌,然后分为南、北、西三路,连接各个国家,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丝绸之路”从西汉开辟一直到唐朝的1000多年时间里,一直都是中西贸易的重要通道,为中原地区经济的繁荣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就是张骞。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北方的匈奴不断南下骚扰,使得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不能安稳地生活。西部地区的月氏国也和匈奴有很深的仇恨。公元前139年,张骞被汉武帝选中,出使月氏,动员月氏与汉朝联合对付匈奴。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的队伍出了关中,到西域去联络月氏国。月氏在匈奴的西边,要到月氏必须经过匈奴。他们一路小心翼翼,还是被匈奴骑兵发现。由于寡不敌众,所有出使人员都被匈奴扣留。张骞被囚禁在匈奴十年,并被迫娶妻生子。但他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终于等待机会逃出了匈奴,经过大宛(今俄罗斯境内)到达月氏。可那时月氏国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人们安居乐业,已经失去了报仇的愿望。张骞经过一年多的努力,也没能说服月氏与汉朝联盟夹击匈奴,只好回国。

张骞这次出使西域,虽然没能达到让月氏国出兵的目的,但他了解了西域各国的地理特征和风土人情,对日后开发西南地区起到了积极作用。

又过了两年,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把匈奴赶到漠北一带,打开了西进的大门。于是,汉武帝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带领着三百多人、六百多匹马、上万头牛羊和大批贵重礼物首先来到了乌孙国。乌孙国王是一个老头子,和当年的月氏王一样,他也满足于现状,不想再与匈奴为敌。张骞在乌孙未能完全如愿,就派副手带着礼物分别前往大宛、康居、月氏等国家联络,表示汉朝的友好。这些国家因未摆脱匈奴的控制,大多想和汉朝进行贸易往来,就派遣使者出使长安。从此,中亚各国与汉朝开始了正式的交通往来。

我们今天知道的葡萄、芝麻等食物都是从西域传过来的;中国华贵的丝绸也通过西域大量转运到亚欧国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享有盛誉的“丝绸之路”就这样开通了。

第十五节 司马迁忍辱著史

司马迁(公元前145~前87年前后)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卒年不可考。

司马迁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30年之久。司马谈博学,精通天文、易学和黄老之学。司马迁10岁起诵读古文,并接受其父的启蒙教育。渊源久长的家学对他后来治学道路有深刻的影响。后随父去长安,同当时著名经学大师孔安国、董仲舒学习《古文尚书》和《春秋》。19岁为补博士子弟。20岁随博士褚太等六人巡行天下,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他的足迹到达会稽,访问夏禹的遗迹;到过姑苏,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达淮阴,访求韩信的故事;到过丰沛,访问刘邦、萧何的故乡;到过大梁,访问夷门,并考察秦军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过楚,访问春申君的宫殿遗址;到过薛地,考察孟尝君的封邑;到过邹鲁,拜仰孔孟的家乡。此外,他还北过涿鹿,登长城,南游沅湘,西至崆峒。壮游使他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回到长安后,武帝让他带着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达今天昆明一带大西南地区。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太初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

公元前99年,李陵因战败投降匈奴,李陵家族被诛。司马迁因为李陵仗义执言而被判死刑。为完成《史记》,自请腐刑,免死。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公元前87年,武帝驾崩,司马迁离开了长安,不知所终。《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忠于写史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由于他的决心和毅力,才使我们明了历史的真相。除《史记》外,司马迁还作赋八篇,均已散失。他的《报任安书》,是一篇著名的论说散文。文中叙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的过程;抒发了无辜受刑的悲愤,暴露了汉武帝的专横残忍;最后,表达了自己发愤著书、创作《史记》的决心。司马迁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当之无愧的。

第十六节 苏武牧羊

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不断侵扰汉朝边境。汉武帝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多次与匈奴征战。他先后派出李广、卫青、霍去病等勇猛将领率兵出击,大败匈奴,使匈奴逃到了沙漠以北的地区,很多年都不敢再到汉朝边境骚扰。

匈奴退回漠北以后,一面派出使者表示要与汉朝通好,一面暗中招兵买马,准备进攻中原,他们还时不时地把汉朝派去的使者扣留。公元前100年,匈奴且鞮侯单于刚刚即位,他怕汉苏武牧羊图朝出兵打他,就把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部放了回去。汉武帝为了报答他的善意,派中郎将苏武为正使,副中郎将张胜为副使,带着100名士兵和许多礼物,护送以前扣留下来的全部匈奴使者返回匈奴。

苏武等人到达匈奴后,原来投降匈奴的汉人虞常与张胜密谋,想把单于的母亲劫持到汉,但还没动手就被匈奴人发觉,苏武被牵连入狱。苏武不愿在匈奴受审,几次拔剑想要自杀,但都被救了下来。单于觉得苏武是个有节气的好汉,十分钦佩,就派汉朝的降臣卫律去劝说苏武投降。苏武不但不为其所动,还把卫律骂走。单于对苏武越发敬重,更想招降他。于是,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不给他吃的喝的,想用长期折磨的方法使他屈服。苏武仍然宁死不屈。单于见所有的办法都不能让苏武屈服,就把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没有人烟的地方放牧,还对他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你再回汉朝吧!”

苏武到了北海,度过了漫长的艰苦岁月。北海终年白雪皑皑,荒无人烟,连鸟兽都很少。苏武饿了,就挖野菜,逮田鼠。吃的怎么样,苏武都不在乎,最让他念念不忘的是没有完成与匈奴和好的使命。

金缕玉衣公元前85年,匈奴重新与汉朝和亲,苏武被释放回国。他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长安。他回到长安那天,长安的百姓们都出门迎接他,汉昭帝也专门设宴对他隆重招待。人们见到苏武的胡须和头发已经全白了,但手中还握着已经磨光了的使节,都把他视为坚持民族气节的典范。

第十七节 昭君出塞

北方的匈奴自从被卫青、霍去病打败以后,日渐衰败,没有力量再去对抗汉朝。他们为了争夺土地和食物,内部纷争不断。一个叫做呼韩邪的单于因为与其他部族斗争失败,就决定投靠汉朝。

呼韩邪单于亲自前往汉朝的都城长安,拜见当时汉朝的皇帝汉宣帝。汉宣帝非常高兴,到长昭君墓安郊外迎接。汉宣帝不但为呼韩邪专门摆酒设宴,还送给了他许多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呼韩邪非常感动,表示今后要与汉朝通好。后来,西域各国听说匈奴单于在汉朝受到了礼遇,也都争先恐后地与汉朝通好。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再次来到长安,请求汉元帝与他和亲,匈奴与汉朝世代友好。汉元帝非常高兴,就传旨给后宫的宫女:谁要是愿意嫁给匈奴单于,就把她像公主一样对待。

宫中有个新来的宫女名叫王嫱,字昭君。她出身于小康家庭,从小读过几年书,不但长得美丽大方,而且非常明白事理。王昭君听说匈奴想和汉朝结亲,觉得这是关系到汉朝边疆稳定的好事,就表示愿意嫁到匈奴去。

汉元帝知道了非常高兴,他不但亲自为王昭君选定了成亲日期,而且还找了一个匈奴女人来专门为王昭君讲解匈奴的风俗习惯,学习匈奴语言,演奏琵琶、胡琴等西域乐器。王昭君聪明好学,很快就弹得一手好琵琶。

到了成亲这天,新郎呼韩邪单于亲自来迎娶新娘。汉元帝为王昭君准备了丰厚的嫁妆,并设宴为他们送行。呼韩邪和王昭君离开长安返回匈奴的时候,汉朝的文武百官一直把他们送到十里长亭。王昭君心中百感交集,就把自己当时的心情谱成了曲子,边走边弹。这首曲子就是《昭君怨》,它一直流传到今天。

王昭君到了匈奴以后,帮助呼韩邪单于发展生产,改革匈奴落后的风俗习惯,深得匈奴人民的喜爱。匈奴人逐渐学会了农业生产,解决了粮食需要,从此不再到中原地区抢夺食物。农业有了发展,畜牧所用的饲料也就有了保障,匈奴地区出现了人畜两旺的景象。呼韩邪单于去世后,王昭君按照匈奴的习惯,改嫁给新的单于。她经常派使者把匈奴的土特产品送到汉朝,汉朝也把匈奴所需的物品送到匈奴,双方和睦相处,60年没发生战争。

王昭君临死的时候,告诉子女要将自己的坟墓坐北朝南,让她能够永远看着自己的家乡。沙漠里寒冷干燥,少有绿草,只有王昭君的坟墓长年青草丰茂,人们就把昭君墓又称为“青冢”。

第十八节 王莽改制

王莽是汉平帝祖母的侄儿。他早年生活简朴,喜好读书,结交权贵,赢得了很好的名声,最后做了朝廷的大司马,掌握了朝政大权。汉平帝即位时,年纪才9岁,国家大事都由王莽作主。

平帝12岁的时候,王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平帝,自己做了国丈。王莽怕平帝的母亲家族干预朝政,就有意不许他们来京城。时间长了,平帝就对王莽有些不满,背地里说一些抱怨的话。王莽知道后,非常生气,心里想:现在皇帝才这么小,就口出怨言,要是将来长大了那还得了?于是,在年终大祭时,王莽暗中在酒里下毒,将汉平帝毒死了。

后来,王莽从刘家的宗室里找了一个两岁的小孩立为太子,自己做了“假皇帝”(假是代理的意思)。有些文武官员想做开国元勋,劝王莽即位做皇帝。王莽也觉得做“假皇帝”不如做真皇帝。于是,有些人就制造出一些迷信的东西来讨好王莽。公元8年,有人在高祖庙里发现了两支刻有“汉高祖让位给王莽”字样的签,说是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于是,王莽王莽时的陶范与铜钱就跑到太后那抢来玉玺,在公元9年,正式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新,都城仍在长安。统治了200多年的西汉王朝,就这样结束了。

王莽做了皇帝以后,为了巩固政权,就打着复古改制的幌子,下令在全国实行变法。首先,王莽下令把全国土地改为“王田”,属国家所有,不准私人买卖;其次,把奴婢称为“私属”,也一律不准买卖;另外,他还在一些比较大的城市中设五均官,控制物价;垄断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