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设计基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17:21:27

点击下载

作者:朱书华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构成设计基础

构成设计基础试读:

前言

所谓构成,是一个近现代的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其含义就是将几个以上的单元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视觉化的、力学的概念。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书从系统的构成原理出发,结合实际操作的范例做引导,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设计基础学习范本。

本教材理论联系实际,操作性强,教授方式科学有效。书中采用大量图片,配合文字说明,以图释文,以文析图,相得益彰。图片案例来自于国内外的优秀设计实例和学生课程实践中的范例作品,一方面使本教材的视野开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另一方面也能立足现阶段国内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实际,因材施教。每一章有相关的知识链接和课堂实训,知识链接对该章的学习内容进一步地进行了拓展,以便读者把握重点,提高学习效率。课题思考则帮助读者加深对该章知识、内容的理解,以达到巩固知识、促进思考、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目的。

本书作者均为具有多年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经验和项目设计工作经验的教师。第一章、第十一章与第十二章由云南艺术学院的邹洲老师编写;第二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由云南民族大学吴化雨老师编写;第三章由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闫俊林老师编写;第六章、第七章由云南民族大学胡筱楠老师编写;第八章、第九章与第十章由云南民族大学卢俊老师编写;全书由吴化雨、黄毅、刘中美老师拟定提纲和统稿。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参考、引用了相关书籍和网站的资料,有些资料列入了参考文献中,还有一部分图片、文字资料未能准确核实来源,难以一一注明作者与出处,在此对这些资料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希望得到专家、同仁及读者的批评指正。吴化雨2012年6月第一章构成与设计概述

人类通过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联系而获得财富或创造价值。设计就是创造这种价值的行为之一。设计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领域。而我们所从事的设计事业,是将某种观念实体化的过程,即把思想意图表示成可视的形体和环境。作为艺术设计,就是凭借工业手段的训练和技术知识、经验赋予材料、结构、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加工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所以构成性就是各种设计专业的基础。第一节 设计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设计的概念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设计便是对造物活动进行预先的计划,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计划技术和计划过程理解为设计。而艺术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视觉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即设计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艺术性的创作活动。

同时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和服务对象有别于传统的艺术门类,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其审美标准也随着这诸多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可以说它就是将艺术的形式和美感结合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因素,再现于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当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使用功能。换句话说,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衣、食、住、行、用等),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

各个专业虽然对设计知识的着重面不尽相同,但对于“大设计”概念中的美、节律、均衡、韵律等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设计,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一个对所设计对象的理解—对设计对象相关的背景文化、地理、历史、人文知识的理解。所以设计就是是指制造“物品”时,为了让它更加美观、实用、协调,而对“物品”的形状、颜色、图案等进行计划、创作。精美的设计可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二、设计的分类

设计的门类庞杂,新的设计种类和名称也相继出现,尽管我们可以有很多分类方法,但最重要的原则还是从人们的感知方式着手。在此我们将其分为四类: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空间艺术设计和虚拟艺术设计。第二节 构成的概念

一、构成的来源及定义“构成”(Construction)一词的来源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来源于20世纪初在俄国兴起的前卫艺术译语中使用的“构成派”、“构成主义”、“构成艺术”等;另一个是德国包豪斯中GES-TALTUNG的译语词汇“构成”。

所谓构成(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是一个近代造型概念,也是现代造型设计用语。其含义就是将多个单元(包括不同的形态、色彩或材料)重新组合成为一个新的单元,并赋予其视觉化的、力学的概念。其中,平面构成是以轮廓塑造形象,是将不同的基本形按照一定的规则在平面上组合成图案。色彩构成是以色彩感觉来塑造形象,是将色彩与形式按照一定的感觉结合、组合成特定形式。立体构成是以厚度塑造形象,是将形态要素按照一定的原则组合成形体。

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在中国艺术教育界被统称为“三大构成”课程,它们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课程改革。包豪斯设计学院(Dasstatiiches Bauhaus)是世界著名建筑师瓦尔特·格罗佩斯在德国魏玛城创立的第一所设计学校,时年35岁的格罗佩斯大胆地在包豪斯设计学院进行了教学改革,而当时其他艺术学院的教学理念仍是19世纪的传统与唯美的古典主义。包豪斯设计学院以鲜明的“功能主义”为设计原则,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口号,开创并设计了整套崭新的艺术教学计划和理论体系,通过改革将新的教学计划和理论体系贯彻到日常的教学中,使学生的艺术视觉感知度达到了理性的水平。包豪斯设计学院也以崭新的教育方法和一流的教授群体为世人所敬佩。如康定斯基、伊顿、克利费宁格、蒙克、莫霍利等一批一流艺术家都在此校任教,他们也是其崭新的艺术教学计划和理论体系,特别是基础课程的改革者和实践者。其中的瑞士画家、美术理论家和色彩学家约翰内斯·伊顿在包豪斯设计学院开设了基础课程,他的《设计与形态》和《色彩艺术》等著作开拓了构成艺术的理论体系。包豪斯设计学院最终确立了20世纪的艺术设计理念,奠定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

包豪斯设计学院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的研究既有严格的理论体系,也强调教学和实践的结合,教学里融合了各国前卫艺术的精华,打破了旧有的艺术教学模式,提倡运用不同材质进行概念表现,鼓励学生对色彩的形式想象力进行理性分析和实验,使学生超越旧的经验约束与视觉习惯,致力于培养学生崭新的、敏锐的视觉认知能力。

由于战争,包豪斯设计学院从成立到被迫关闭只有短短的13年时间,却培养出了一批在各个设计领域中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说包豪斯设计学院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摇篮。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就是在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教学体系中逐渐成熟的。虽然它们当时还没有形成较规范的体系,但是它们对于包豪斯设计学院学生设计实践的开展功不可没。20世纪中叶,日本的艺术设计教育开始引进三大构成教育体系,日本的艺术设计大学不仅把构成教育作为基础课程,而且把它变成为一门专业课程进行充实整理,所以日本在三大构成教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三大构成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经由香港开始被引入,逐渐成为国内大部分艺术院校共用的艺术基础教学课程。

二、构成与设计的关系

当今人类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于是人们提出了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观点,这种结合派生出了新的艺术形态,这些艺术形态在艺术设计中无不与平面、色彩或是空间的构成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构成设计的教学对于现代艺术设计而言,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基础问题。构成设计基础,是基础,是理念、是方法。“构成设计”作为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重在培养设计者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构成设计强调“自然的分析与研究”、“色彩与几何形态的关系”、“体积与空间的关系”等概念,从个人的艺术表现转到理性的新媒介的表现上。所以说研究“构成”是为了从“平面”、“立体”、“色彩”等多个方面来解决一些重要的设计基础问题。第三节 构成课程的学习

一、构成课的目的和特点

通过构成设计基础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构成基础在整个设计领域的地位与作用,能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把复杂的图形、色彩和空间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并利用各个设计元素按一定的规律去调和构成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创造出新的形式、新的感觉、新的空间。同时掌握构成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对视觉形式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二、构成课的学习方法“构成设计基础”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主动地把握限制性的条件,有意识地去组织与创造,在无数次反复的艺术设计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创造思维的育成。也就是说,构成设计基础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为基本原则的。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构成设计所涉及的形态美学和形态构成原理,不仅是现代设计理念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艺术规律,而且具有现代艺术设计的基础特性,这种特性对于受教育者在设计艺术形态的探索和美学规律的把握、创造思维的培养上起着重要作用。

构成设计基础的教学重点在于方法的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完善的教学内容与合理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严密的思考程序与灵活的构想方法,通过审美判断力教学,引导学生对文化、风格的综合性分析与思考,通过构成方法与实践教学,让学生掌握原理与设计实践的关系,开拓和扩展现代艺术与设计的新造形语言。

构成设计基础的教学必须要从构成学科的范围及其体系入手,以形态学的认识论为切入点,以启发和开拓学生的创意为目的,在教学上力求多样化,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表现创意设计。

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而成熟的理论又要靠大量的实践经验来形成。构成设计的基础理论是汇集了平面、色彩和空间基本知识和与之相关的形态体系而建立起来的,同样也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和学习实践的同时,注意理论的学习,使自己的艺术设计修养得到全面的提高。

2.循序渐进的方法

由浅入深、先易后难,是学好构成设计的基本途径。这需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钻研和把握构成设计的知识和表现技法,才会有所收获和发展,才会为自己今后的专业学习搭建起一套科学而系统的构成设计的运用平台。

3.科学结合的方法

构成设计基础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要想全面系统地掌握构成设计基础,还需要结合形式美学、物理学、生理学、心理学、逻辑学、光学等学科,综合探讨和研究构成的认识规律和表现规律。

4.想象力的训练方法

想象力是学习构成设计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从平面的形转为立体的态,还要赋予色彩的感觉,没有想象力是无法实现的。我们需要通过对基础造型的学习和构成的训练,提高设计的转换能力和想象创意能力。

5.学会观察

观察力是一切视觉活动的必备条件,只有平时注意观察,认真观察,才能有新的发现、深入的发现。

6.形态的获得

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相互渗透、互为适应的,我们生活中的许多设计都蕴涵着人类对自然形态的感受与再创造,也体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欣赏与追求。同时自然界为设计提供了无可限量的素材,学会观察形态,并发现自然界中的美感,将启发我们的想象,使我们通过构成的设计手段和方法,创造出新的事物。

7.抽象能力的培养

学习构成设计,必须从抽象入门。抽象是为了追求造型的真谛,因为具象增加了更多的视觉因素,限制了想象,使人对造型的敏锐感减弱,过分关注次要因素,分散注意力。所以应该尽可能地避免一切具象图形和材料的局限、束缚,加强对抽象能力的培养。第二章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形状与形态虽然都是视觉艺术中对客观物体外观感受的一种概念,但从内涵上却有所差异。“形状”强调的是物象外在形式的具象性,而“形态”则强调物象外在形式的抽象性。当“形”的特征保持了物体原有的形、体、质感及其构成规律时,这种形所显示的就是写实形;当“形”离开了原有的组织结构规则时,“形”就具有了抽象的属性。为了区分设计艺术和绘画艺术在目的、功能上的差别,通常把绘画造型中的“形”称为形状,而把构成设计中的“形”称为形态。绘画艺术中所关注的是物象的“形”所产生的美感及形状本身的视觉意义,而构成设计中所关注的是形与形之间的组织结构关系及这种结构关系所产生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平面构成研究的对象是形与形之间的组合关系和构成方式,因此只有抽象出其基本的造型元素,才能抛开具体形状的干扰和束缚,最大限度地降低“形”自身的人文意义和视觉具象性方面的影响,而专注于超越形态之外的构成规律的研究。

平面构成中的基本造型元素是点、线、面、体,其中构成要素是大小、方向、明暗、色彩、肌理等。以这些基本要素为条件,加以组合构成,便会创造出无数理想的抽象造型。任何形都是点、线、面、体组成的,只要转化为平面构成中能运用的形态,必然是点、线、面、体的具体表现。第一节 点的基本构成

康定斯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谈道:“点的积极作用经常出现在另一个纯粹的世界——自然里……其自然形态实际上都是微笑的物体,这对于几何学的关系与绘画艺术上的点的情况是相同的。反之,当然可以把整个世界视为一个完整的宇宙的构成,这个构成终究是由无数点组成的。但此时的点是还原到根本状态的几何学点。它仍然不失其各种各样的并且是具有规律的形状的、浮游于几何学存在的点的集团。”点是一切物体在视觉上所呈现出来的最小状态,例如地球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体积和空间,但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又是极小的微粒。因此,“点”作为基本造型要素可以是任何物体、任何形态的抽象体。

一、点的概念

从造型设计来看,点是一切形态的基础;在几何学的定义里,点是只有位置而没有大小的,直线与直线相交之处或线段两端,便是点的位置;但从造型意义上来讲,点必须是有其形象存在才是可见的,点不具有长、宽、高和厚度,只有位置,因此,点是具有空间位置的视觉单位。

另外,点的概念是相对无定性的,点通常是指小的东西,但具体到什么程度才能给人以点的感觉,就必须有环境做衬托,所以,它是相对而言的。比如,芝麻相对于人来说芝麻是点;人相对于大海来说人是点;大海相对于宇宙来说大海是点……从艺术角度来看,如果点不具有特性,便无法作出视觉上的展现,如果点过小、轮廓过于模糊、中间又有镂空就更减轻了点的特性,所以,点的轮廓一定要清晰,内部要填充,这样才能不至于混淆点的性质。图2-2 两个点的性质和作用

二、点的性质与作用

因为点是一个细小的形体,根据这一特点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新的形态,其中单个的点存在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能集中人们的视线,形成视觉中心。点是力的中心,当画面上有一个点时,人们会把目光集中到这个点上来,它具有紧张性;点在画面的空间中还具有张力作用。所以说,点的特性与点的多少、大小、形态、色彩、位置有关:图2-3 三个以上点的性质和作用

一个点: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图形比较简洁,但也是没有方向感的。而位置的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图2-1):

点在中央:平静、集中;点在中间偏上:向上、积极、兴奋;点在中间偏下:低落、压抑;点在左上角:有种从图外飞进画面的运动感;点在右下角:运动落地并终止、稳定不前;点在右上角:给人以指示性方向感;点在左下角:感觉画面的稳定性差。

两个点:因两点之间容易产生连线的感觉(图2-2),两个实点,一大一小,横放在画面中间,中间间隔一定的距离,给人以由大到小的感觉;一个空心的点和一个实心的点,两者有一定间隔地放在画面中央,产生一种由虚到实的感觉。

三个以上的点(图2-3):产生线、面的感觉。还可以产生流动感、密集感、疏松感并且产生凹凸、空间、波动的视觉感受变化。

点的形态不同,也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感感受:

圆形的点:给人以充实、圆满、丰富、圆滑和不安定感。

方形的点:给人以稳重、大方、坚固和笨拙的感觉。图2-1 一个点的性质和作用图2-4 色感对点形成的错觉图2-5 周围形态对点形成的错觉图2-6 位置关系对点形成的错觉

三角形的点:给人以稳定、牢固、多样性的感觉。

多边形的点:尖锐感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另外,点周围的环境发生改变时,点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如点的周围环境对比发生了变化,点会增强或丧失其特性。总之,不同的点给人不同的联想,并给人不同的情感感受。

三、点的视错觉

错觉就是感觉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学习视错觉的目的一是可以避免设计中由于错觉带来的误导,二是利用视错觉进行有一定趣味性的设计。

色感对比的影响:等同大小的两点,白底上的黑点感觉比黑底上的白点要小,这是由于明度高的色较为醒目。(图2-4)

周围形态的影响:等同大小的两点,被大形包围的感觉比被小形包围的小,这是由于在大小对比中处于优势的点更易吸引注意力。等同大小的两点,在角形中处于尖端的点感觉比处于末端的点大,加边框限定的点感觉比自由状态的点大,这都是由于在环境中有形态对比的点视觉效果较为复杂,易引注目。另外,角形和边框可缩小点周围的空间,通过反衬减弱点的性质,加强面的感觉,使视觉效果更明显。(图2-5)

位置关系的影响:等同大小的两点,上方的点较下方的点大,这是由于人的知觉顺序习惯为从上到下,从左向右,先看到的点较易吸引注意力。(图2-6)

四、点的构成方式及应用

点常有的构成方式有三种:等点图形、差点图形、网点图形。

1.等点图形

最早把等点运用于画面的,是18世纪印象主义“点彩派”画家修拉,他从色彩混合理论得到启示,运用大小相近的纯红、纯绿等纯色点,组成一幅幅独特的风景和人物画。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康定斯基,他在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任教时,丰富了点的内容,他对点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被20世纪中的光效应艺术所继承和发展,他为构成方法增加了新的内容,等点图形的应用被广为流传,一直影响到今天。(图2-7、图2-8)

等点构成由于具有很强的重复感,不仅能够产生较好的群体性、形成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可以构成不同的新图形,因此在标志设计中是尤其受到青睐的一种常用手法。(图2-9)

2.差点图形

由形状、大小不同的点构成一个画面。点的大小、形状的不同,可营造出不同的方向感、韵律感、运动感等丰富的变化。(图2-10)

在当今社会,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效率、速度和质量成为检验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所以,差点图形更加成为当今设计师运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差点图形在海报、网页、标志等方面的应用相当广泛。(图2-11、图2-12)图2-7 康定斯基作品图2-8 等点构成图2-9 等点构成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图2-10 差点构成

3.网点图形

各种不规则的点按照同一规律间歇重复、增长或减少而构成一个画面。我们每天接触的报纸、各类印刷物都是采用了这种方法,但由于现代印刷技术的精度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特别是一些精美的印刷物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图片的网点,只有借助放大镜才有可能看到。

网点图形的排列有一定的秩序性和时空感,并能排列出丰富的肌理效果,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波普艺术就频频采用网点图形的构图方法创作作品,如图2-13,纽约里昂·卡斯特里画廊的罗伊·利希腾斯坦展览而设计的海报。

知识链接:“点”作为平面造型元素的“第一元素”,其意义是广泛的。无论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或其他一切设计门类,“点”都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创新设计的开始,正是点、线、面、体的完美构成造就了所有的优秀设计;在其他造型艺术中,“点”同样扮演着或主角或配角的角色。总之,学习构成艺术,应该博览群书,开阔视野,到中外艺术作品和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和灵感。

课堂实训:

从生活中寻找你感兴趣的四个物象,观察并感悟它,做点的抽象形的提取想象。

作业要求:

运用拍摄的手法提取你感兴趣的点构成,请注意点构成的规律(大小变化、疏密排列、稳定均衡的力度等)。

例如图2-14至图2-1分别是“建材”的剖面观察、水纹中的波光粼粼、啤酒瓶底的气泡、墙面的植物这四个不经意地在各种环境中拍摄到的点构成。我们要在这个课堂实训中理解点的抽象性,并且培养自己观察形态的新习惯。图2-11、图2-12 差点构成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图2-13 网点构成在波普艺术中的运用图2-14图2-15图2-16图2-17第二节 线的基本构成

一、线的概念

康定斯基在研究线的特征后指出:“在几何学中,线是点运动的轨迹,线产生于运动——而且产生于点自身隐藏的绝对静止被破坏之后。这里有从静止状态转向运动状态的飞跃。”线是点运动的轨迹,线也可以说是点的连续和延长。

在几何学的定义里,线只有位置和长度而不具有宽度和厚度,是一切面的边缘和面与面的交界。线在视觉艺术领域里是最简洁并且最具有情感表现力的造型要素,它具有很强的表形功能和表意功能。

二、线的形态分类

在造型中,线比点更具有感情色彩,它的重要性格主要表现在线的长短、粗细、曲折、加速、减速上。从大的形式感上来看,线可以分为直线和曲线两大类。

直线主要包含:折线、平行线、虚线、交叉线。

曲线主要包含:弧线、旋涡线、抛物线及椭圆、圆、几何等任意闭合曲线等。(图2-18)

三、线的性格与情感

不同的线在设计应用中有不同的性格与作用。一般来讲,直线给人以静态的、理性的以及刚强的感觉;例如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中,以强调功能为主的现代设计就常用到简洁的直线,这是一种趋于理性的表现方式。(图2-19)图2-18

直线里面的平行线给人平和与稳重的感觉;垂直线则给人以沉稳与严肃的感觉;向上方的斜线常代表积极与向上;向下方的斜线常代表消极与向下。图2-19 直线构成的建筑设计图2-20 罗可可艺术风格图2-21 线的不同情感表达 作者:余佳泉

曲线较直线而言更加浪漫、随意,更加能表现出一种阴柔之美。例如18世纪的罗可可艺术,这种纯粹的宫廷艺术不仅带有明显的享乐主义色彩,仔细分析起来,其风格特征多用S形曲线及艳丽浮华的色彩,呈现出阴柔之韵和矫揉造作的气质。曲线在此也将它的性格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图2-20)

向下的弧线表现出下落与沉重的感觉,向上的弧线表现出升起与轻盈的特点;旋涡线则表现出眩晕感;抛物线代表着运动与轨迹。

折线表现出曲折多边、动荡不安的特点;虚线则代表茫然、飘渺、闪动;交叉线常常代表着选择与思考;不规则闭合曲线给人以自由想象的空间;几何曲线代表着规矩、轻松、弹力;几何折线则更加稳重。

总之,不同形态的线的构成可以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图2-21)

四、线的视错觉

线的视错觉指线与线或线与其他形构成时,相互对照使线的性质与实际情形发生偏差的现象,常见的有长短、曲直的视错觉。

长度一样的两条直线,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给人长短不同的视错觉,如图2-22。

平行线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使人产生不平行的视错觉,如图2-23。

直线由于其他因素的影响,使人产生弧线的视错觉,如图2-24。图2-22图2-23图2-24

五、线的变化方式

由于线的种类丰富,表情特点突出,因此,线的变化方式相对于点和面来说也较为多样化,主要有线的曲直变化、粗细变化、力度变化、不同方向的变化、不同位置的变化以及不同形式线的组合等。(图2-25)

线的风格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曲线的组合排列,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节奏和韵律的美,带给我们审美的快感。粗线条会带来强烈的视觉印象,有些粗线近乎于“面”。粗线条的线构筑的画面概括、厚重,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量运用曲线,可塑造出柔美的女性特征,表现出的是富有弹性的、柔和的、梦幻的美。线条简洁、流畅且果断、明确,可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的灵魂特征,表现出线条的稳定性和特殊魅力。(图2-26、图2-27)图2-25 线的变化方式图2-26图2-27图2-28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