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与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3 21:29:49

点击下载

作者:王宗仁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荒原与人

荒原与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荒原与人作者:王宗仁排版:情缘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1993-07-01ISBN:9787503304163本书由四川文轩在线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一 ——读史笔记1.包公像写意

古都开封包公祠的大殿内,塑一尊三束多高的包公坐像,莽袍冠带,端坐在靠背椅上,劲正如松,巍然如山。——题记

人说精魂是无形的,我却分明看到了你的魂。魂兮魂兮,你未免走得太急,听那百姓们一声声呼唤,至今还回声如雷。

进包公祠,我站在你的塑像前,望着你,就像望着一片深邃的海,你那凛凛不可予夺的浩然正气震撼天宇。

往事,骤然化作猛烈的风刮起来,吹到你的足前,牵起人们对昨天与今日的思索。你是一尊时代的里程碑,那是一块块最最粗犷的肌腱组合起来,塑造成力的雕像。近千年了,你凸起的肌肉还在扭动,身上的每一节龙之骨骼还在呐喊。你仍在沉重地推动着缓慢行进的历史。

你肯定比别人有更多的忧怨、苦愁以及愤怒,甚至有到临终时也无法弥补的遗憾。可是,当年你在这寺庙里诞生时,却把微笑刻成了永恒。来此瞻仰的人,除了对你有一腔敬慕外,更多的人心里也许堵着无处吐诉的痛楚。你的笑容一旦走进大家心里,就给人们一个燃烧的世界,赐人们一个永恒的安宁。你让你身边“包公湖”里纯净的水为人们作噩梦后的第一次梳洗。

阴暗与光明总是并肩拔节。进包公祠的也有另外一路人马,他们为了沽名钓誉,伪装清官:半睁半闭着双眼,蔑视一抹冷唇。然而,一旦碰上包爷那严峻的目光,他们的心里就伴着身子一起倾斜颤抖起来。他们在包公湖边没有得到清波,拿回的是一面“照妖镜”……

你坐在这里,展示着一个强者的完整。

出了包公祠,我忽然有一想法:应该铸一口特大特大的钟,挂在神州的上空,日日把人们提醒……1991.102.河床上的孤岛

赵国大臣蔺相如,为国家的强盛立下了世人公认的头功。孝成王却不容蔺相如这样的忠臣,取代廉颇为将,致使赵军先后有45万人被泰所杀。赵国一败涂地,都城邯郸几乎被破。战后,孝成王以公子郚为人质,换取被秦国侵占的地面。蔺相如奉命携太子舒出使秦国,不料太子郚在途中经骊山戏水河时暴病而亡。孝成王听信谗言,以为是蔺相如将太子害死,便砍去蔺相如头颅,挖出五脏。

秦王十分佩服蔺的胆识和才能,要求赵国将蔺葬于秦国的戏水河畔。后来真相大白,孝成王痛悔不已,便以铜铸头,以金补心,在原址将蔺相如隆重安葬。

戏水河床上至今还留着这个大冢,高八米有余,周长五米之多。无论河水怎样上涨,此冢巍然不动。

像个小岛……——题记

如果不是石碑上写着“赵相蔺相如墓”,谁会相信这里委屈着一个高大的身躯?

荒原茫茫,野风呜咽。

乡间黄土掩埋了一个千古长叹。

他跌倒在这片乡野的河床上,长眠了几千年。

他永远不会醒来了。

墓地四周那长年不断的哗哗水声,却提醒更多的人不要昏睡。

戏水河流到这里打一个回水弯,收慢了脚步,激溅起浪花。

这不是呻吟,也不是忧怨。

呻吟早就沉入了泥沙,忧怨也漂进了大海。

朴实的庄稼人揣着朴实的心愿,把这个“孤岛”守了几千年。朝代更换,沧海桑田,岁月的风雨没有把它锈蚀,悠悠的浪花没有把它卷走。

挽着发髻的老太太年年跪在墓前祭奠。

噢,这“孤岛”是众百姓为他砌起的丰碑。

我来到这个离热热闹闹的临潼兵马俑纪念馆不远的冷清得出奇的乡野,在戏水河边徘徊。蔺臣相,我原以为你远在天边,没想到就在眼前。取掉对你的溢美之词,留下真实充实我的人生。

忽然,一片枯叶悠悠飘来,落到水面,漩进浪涡,又随着水波溅起,落在了“孤岛”上。那是一个信号,也是一声呼唤。

归来哟,冤魂!

瞬间,我怨恨起了戏水河。它是一条锁链,紧紧缠裹了一个伟大英雄的双脚。几千年了,它还在缠裹着!

有锁链在,松动它的扳手能丢么?

我要寻找扳手……1990.3.临潼3.没有坟包的墓

1907年7月初,秋瑾因与徐锡麟密谋起义事宜,在浙江大通学堂被清兵逮捕,后被绍兴知府的贵富杀害。

贵富系北京香山健锐营镶黄旗籍人,清政府倒台后,贵富一直躲在香山隐匿。怕被革命党闻讯追捕,他生前不敢为自己大肆修建坟墓,死后也不让家人声扬。……

贵富的墓地在樱桃沟水库西上坡,原为一土制坟丘,令已荡平,无踪影……——题记

我在樱桃沟小住几日,一直不知道这里有个贵富墓;后来听说了,却始终寻不着坟堆在何处。

坡沟上的喇叭花也闭着嘴唇。

北风吹起的哨音中带着一种被寒冷冻凝的缓慢。

死一样的空寂。只有几只蜥蜴在叮咬着那发霉的青苔。

青苔是贵富的坟吗?

岁月可以荡平坟包,却难以洗掉长在樱桃沟身上的这块皴裂了的座疮。

贵富制造了一把锁,本想锁住天下所有人的嘴,谁知反把自己锁在了耻辱柱上。

不建坟墓就能消除罪孽?

不立碑就可以遮住人们耳目?

从耀武扬威到像一只脱壳蝉似的蜷缩在可怜的地缝里,他也总算找到了自己在历史中应有的位置。

夜再漆黑,日头照样升起。

秋瑾踩着可怜的贵富,永远灿烂地立在国人心中。

贵富呀,何尝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人们踏着他那摇摇欲坠的病躯,从暗夜摸向黎明的时候,才深感到失去宽厚的脊梁是多么可悲!

又是一个浓秋的时节,我走到樱桃沟的坡面上,依然没有见到那总想找到的坟包,却看到遥远的南国上空有一片囚禁不住的春色。

那不是英烈的鲜血,而是正燃烧着的夕阳。

夕阳,变成了历史大书的封面图案……1991.11.绍兴4.大禹的九把斧头

大禹,传说中的炎黄部落联盟领袖、夏朝的创建者。

绍兴的禹庙内,立着大禹塑像,高约九米,衮袍冕旒,执圭而立,雍容大度,神彩动人。两边立柱上挂着颂德楹联:“江淮河汉思明德,精一危微见道心。”塑像背后绘着九把斧头,象征大禹治水时疏凿九州的丰功伟绩。——题记

禹王庙、禹王陵、禹溪村……

这里的每寸土地上都生长着大禹的故事。

我真希望时光倒流几千年,这样,也许我可以见到禹。我不需要知道他到底是戴着斗笠、还是披着蓑衣,我要看看他握着大锨的手心究竟打了多少血泡!

十三年呀,他踏遍神州大地的风雨、长堤,领导民众疏通江河,兴修沟渠。不是为了给自己创作故事留给后人,而是要让在水患中挣扎的百姓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三过家门而不入”,那就是说他呀。在今天的中国民间,也许有人不知道大禹是谁,但是小学课堂上的孩子都能记住这句生辉的话语。

其实,何止“三过家门”?他把患难的百姓都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天天都从家门前走过。我查遍了几乎所有史料,也没有找到他家乡的具体住址,只知道他在这个禹溪村走完了自己一生的路程。一位老者告诉了我一个传说,他倒下的时候,右手拿着一把斧头,左手拿的还是一把斧头……

这是他留给华夏大地最后的形象,也是他最初的形象。大禹啊,他始终如一地把脚跟站在乡间的泥土中,视劳动为光荣,视为民谋福为高尚。

群众最能理解领袖的心思,在修建禹王庙时,特地赠给他九把斧头。这是最高的奖赏,也是最有生命力的礼品。

大禹,我既羡慕你,也很嫉妒你。几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国怎么就出现了一个麻衣葛履的大禹?让你孤身单影地在寺庙里打发寂寞的岁月……

这是一块曾经布满灾难的土地。洪水少吗?旱情少吗?百姓的磨难少吗?

我站在大禹像前,望着九把斧头,思考的心涛一直无法平静。最后,我终于懂得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

朝前看吧,每一座山的那边都有鲜花开放……1990.11.绍兴5.谒文种墓

绍兴市府山东北坡,有春秋战国时越国大夫文种墓。越国被吴国击破后,困守会稽(绍兴)。文种献计越王勾践,灭吴而称霸。文种立下了汗马功劳,勾践却容不得这位有功之臣,赐一宝剑,逼文种自杀。

文种墓四周绿树成荫,肃然宁静。——题记

绍兴宾馆的黑漆大门含着绿荫叠翠的府山。

我每天清晨都走向那大山沉静的深处,去寻找枷锁也囚禁不住的府山之春。

草木葱茏,山路弯弯。

进了山,我才知道这寂静的世界原来并不安宁。有人练气功,有人试歌喉,还有一个露天舞场,一阵阵乐曲轻悠悠地甩上蓝天……

只是这强音量也穿不透的绿色屏障,把喧闹与外界隔绝。

热闹似乎与我无缘,我仍感到孤独、寂寞,且有几分凄凉。

文种墓,静悄悄地卧在山坡。

圆形墓,石块砌成,望它一眼,你就会感到那是一块用炸药也炸不开的石堆。文种,你把自己包得很紧,你包的是一堆冤魂,也包的是一腔忠诚。

我在文种墓前徘徊,突然觉得这儿埋葬着一个谜,它留给后人去猜……

文种,也许因为你有太多的忧国忧民的泪,才落得被你所崇敬的人的谋害;也许你的心底太宽敞,才在窄窄的河道翻了船。

我看见了,对面就是越王台。高台上那棵千年古柏以倔强挺拔的英姿,向世人宣扬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的复国雪耻之气。

我也感觉到了,那棵古柏却不敢把自己的气势雄伟投向文种墓。因为这墓堆使世人想到了勾践的另一面:可以共患难,不可共享乐。

我瞻仰文种墓,心儿感慨万千。这座小小的、寂寞的石砌墓,搅动着我江涛般的情思。连山风也不会怀疑:文种是一个弱小的人。

文种,该怎样评价你的一生?1990.11.绍兴6.过陈桥镇

河南封丘县陈桥镇有座东岳庙,庙前立一石碑,上刻“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处”,极为醒目。

这就是世人皆知的“陈桥兵变”的地方,北宋王朝便是从这小镇诞生……——题记

穿过窄窄的乡村土路,来到黄河北岸的这座小镇,它仿佛千百年来不改固有的萧条、瘦小,清冷中透着荒寞,空旷中伴随凄凉。绕庙宇站着一圈白杨,在啸啸秋风中哗哗碰响,难道这是兵变时留下士兵的呐喊?池塘边,几个洗衣的村姑在细细地揉搓,似乎要把穿街而过的小路搓成麻杆……

小镇,一面历史的回音壁。

站在古庙后,我的思绪飘向了上古时代。我在昨天和今天的双乳间吮吸着渴望得到的东西。

那一年,许是苍天蓄意制造出一个多雪的冬天,黄河滩上晾满了纤夫湿漉漉的纤绳。是等待着去捆绑一颗膨胀的野心么?

野心……

昏庸无道的后周帝王全然不顾民众疾苦,黄河涛声里夜夜卷着百姓的哭泣。

统治者的腐败毫无例外地都是导致宫殿崩坍的洞穴。

赵匡胤——殿前都点检(京城卫戍司令)兼宋州归德军节度使,他的心里正萌发着弯弯曲曲的毒齿……

那个夜晚,驻扎在陈桥古庙中的赵家将士开怀畅饮,划拳酒令,好像连黄河也要揭底喝干。

深夜,涛声伴着醉后的大鼾流过中原……

是谁有意安排了小镇这一夜?每个将士的每根神经都醉得麻木了,圣洁的庙堂被泛滥的酒河肆意熏炙。喝酒人都在做梦,醉生梦死,梦死醉生!梦明天未必就有希望,梦今朝肯定滋生着阵阵绞痛……

赵匡胤醉后睡得最死,连将士们把沉重的黄袍披在他身上都没发觉。可是,众人跪拜的虔诚他看见了,山呼万岁的声音他听到了。于是,他黄袍加身登上了皇位。

一顿酣酒,浇灭了一个国号,浇出了一个朝代。这使后人明白了:世上的一切诡秘都是在似梦非梦中完成。

赵匡胤登基后,便在都城汴梁修起了一座金碧辉煌、巍峨矗立的宫殿,这就是今天供游人观赏的龙亭。龙亭大殿高台凌空,势欲入云。这位大宋皇帝为使臣民们对他不敢有谋叛篡位的野心,特定了一条规矩:凡大臣无论官居何位,上朝行至午朝门前,一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然后徒步上殿啊,智足多谋的赵匡胤!

我站在古庙前思绪翻飞……

庙前有一株枯槁了的千年古槐,相传当年赵匡胤在此树拴过战马。这古槐树周围五米有余,两人难以合抱,中空,枝杆挺拔,使人仍可想象出它当年枝叶繁茂的雄姿。

古槐,你是一根支撑蹒跚历史的拐杖,你能告诉我点什么?1991.107.姑婆陵

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85公里处的梁山,埋葬着唐高宗与武则天。远远望去,两峰之闻的平坦御道,犹如一妇女仰面平卧在梁山上,山尖上的一对土阙,高高隆起,当地群众称为“奶头山”。陵园周围的范围为40公里,唐时规定此地不许百姓耕种,不许打猎,不许砍柴,不许埋葬……——题记

冬天已过,春天好像还很远,我来寻找女皇的足迹。寂寞,在光条条的枝杈上开放着。

明明是夫妻合葬,唐朝廷却命名为“唐高宗陵”,历代的史志都这么记载;明明是夫妻合葬,老百姓却固执地称为“姑婆陵”。

当朝人只知道高宗李治,却冷落了武则天女王;后来人只记得武则天也淡忘了唐高宗。

我在凉风习习的荒原上漫步,两袖已挽不住西沉的太阳。

站在无字碑前,倾听那一对守陵的石狮子的吐诉……

武则天是个很有心计的人,她在陵前的朱雀门外为自己立了一块近2米高的无字碑。这是一页精心设计的空白,她要让后人去评说自己的功过。从宋、金两朝开始游人就在碑上题字,如今碑面上刻满了众说纷纭的文字,她也总算达到了目的!可是,人们仍不改女皇的初衷,还称它为无字碑。相传,五代时期,一个夜晚贼子溜进陵园掘陵,那秃秃的镢头举起还未落下,武后便显了灵,霎时暴雨狂飞,雷声灌顶……

其实,女皇多虑了,她怎能不知道,这座陵园在她死前已建了28年,依着梁山的形势,在山腰凿洞建墓道、墓穴,墓道全部用石条填砌,各层石条均用铁栓固定。就这还嫌不牢固,又烧熔铁汁浇铸。整个陵园是一座完整的石体,一把铁镢怎能奈何得它?

我踏着青青的苔藓在陵园寻觅着已不复存在的昔日的富丽、磅礴——

那时,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墙,设有青龙、白龙、朱雀、玄武四门。各种殿堂、阙楼378间。至于墓室的建筑有多豪壮、随葬的奇珍异宝有多宏丽,这还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

突然,我想:

无字碑并不是无事可写。所有这些内容为什么不记在碑上?1990.78.将军柏

嵩阳书院内,有三棵古柏,系稀世珍宝。诗人云:“嵩阳有周柏,阅世三千岁”。植物学家推猜:古柏是原始柏,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汉武帝刘彻游嵩岳时,封古柏为“将军柏”,最小的称为“大将军”,最大的偏称“三将军”……——题记

秋风年年来嵩阳造访,飘下的树叶早已卷曲枯萎,残留在记忆里的风雪被岁月锈蚀得斑斑驳驳。这个故事没有枯老,它蹒跚而从容地流传了两千多年。

大树不死,历史就说话,故事就活着。

那一年正月,钟摆不再摇晃,星辰不再发光。刘彻进了嵩阳书院,一进头道门,就见一棵高大的古柏挺立面前,他从未见过这样大的柏树,仰望再三,惊讶之余,信口赐封它为“大将军”。

登上阅台,来到正中院,又一棵大柏树挺立在皇帝面前。

这棵柏树比“大将军”要大几倍,刘彻作难,也有点懊悔。金口已开,玉言难改,他只能拍拍大柏树,说:“朕,封你为二将军。”

随从们簇拥着皇帝,来到藏书楼前,又见到一棵更大的柏树。刘彻好纳闷,怎么一棵比一棵大?他犹豫再三,最后也只能狠狠心,对柏树说:“再大你也是三将军了!”

刘彻的赐封也许是一种善意的捉弄,他肯定不经意地把此事忘掉,后人却当了真。如今,岁月早已把汉武帝埋进了土里,三棵古柏还始终撑着一片绿荫,昭示着皇家的“金口玉言”:

大将军、二将军、三将军;而应该是:三将军、二将军、大将军。

皇帝的恩赐变成了真理。真理成了秘密被世纪掩埋。

我来嵩阳书院游览,游人很多,极为热闹。

人们与“大将军”合影留念,在它那枯孔里穿行、戏嬉。

越是热闹我越是感到寂寞。

难道人世就该这样滑稽?地球就该这样扭曲?

谁来为古柏平反?谁来把早该腐烂的谎言扔进时代潭底?

我的生命的涓涓细流,很小,很弱,我恨不得把它们聚集成一个浪头,向那断垣冲去……1991.109.景山古槐

景山公园一角写着:“崇祯自缢处。原树枯死失存。”这里,有无尽的思索……——题记

岁月,该流逝的都流逝了。

但是,景山古槐下的那页沉重的历史,仿佛永恒地凝固在这里。

一切荡然无存,只留下了一张讣告,还有严肃得板着面孔的空气。可是,它是如此吸引游人。每天,从早到晚,人流不断。冬雪、骄阳……山下的小草被踩秃,山畔的石头被蹭光……

景山像一位历史学家,捻着葡萄藤一般的胡须,给游人讲着那个悲声已经飘远了的故事!

人们到此来寻找什么,又似乎什么也不寻找。只留下深深的一瞥,走了。说不定过了一段时间又来了,还是那探寻的目光……

我也常在古槐前留连忘返。开初,这里还残留着一截树桩。树桩枯了,像一个风化了的老者。后来,就剩下了这张讣告。但是,我想象中的那棵树,以及那个埋葬在树下的显赫又孤寂的灵魂,永远清晰地保留在我的意识里……

也许,那是一个霞光四射的黎明,古槐,毅然地宣判了一个暴君的死刑。从此,结束了一个腐朽的王朝。

我似乎还能听见、能听见——

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惊醒了深宫春梦,长矛利箭把昏睡的君王逼到了古槐下……正是那一刻,闯王的箭簇射中了雕花的故宫侧门,曙光给古都染上了五彩霞衣。

溅着昏君污血的景山,比别处都要美丽……

我在古槐讣告前漫步、遇想……

当初,槐树像幼婴一样纯真!它原来也可以长成栋梁。可是,当皇家的权势在这里荡尽以后,它便失去了拔节生长的条件,成为人们观赏的展品。有人对它赞扬,有人对它记恨,有人对它嘲笑……在这众多、复杂的目光中,它失掉的价值又开始萌生……

我看到,景山古槐遗址的后面,分明是一个耀武扬威的皇帝留下的寂寞的句点。这句点,随着风风雨雨,冷落了几百年,却没有与那尸体一起腐烂!

历史把这沉重的思索,留给了未来的世界。

今天,人们在这里寻找,思考:

那个罪恶的朝代,是结束于李自成的箭簇?还是结束于这棵古槐?1986.夏10.皇帝盗书

兰亭,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的地方,位于绍兴城西南12公里的阴山道上风景区。《兰亭集序》的文学价值与书法艺术价值均达很高之位,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相传王羲之用蛋茧纸、鼠须笔写成,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然而,后来这一杰作就不再为世人所见……——题记

小溪,在草丛与岩石间悄悄流淌。日影下的溪水像一条水蛇缓缓地爬动着,走向远处。

我站在三曲桥上,仿佛还能看到一只只觞(饮酒具)随波流荡……

当年,也许是云霞辉映的时刻,两片春色正孕育着诗的语言。王羲之和40多位亲友诗情浓浓地坐在溪边,看着家僮们在觞里斟满酒,轻轻地放在水面上浮动,那觞像缓缓颤动的小船,随着弯弯的溪遭流去,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饮酒。

也有人在觞流过面前时,自己捏起来饮酒。饮酒者必须吟诗,诗做不成,再罚他饮酒。“曲水流觞”便由此而来。

由于没有笔直的生活,才产生了兰亭的歌声。

王羲之把这次吟诗汇集一册,起名《兰亭集》,由他作序,这便是震惊古今的无价之宝《兰亭集序》墨迹。

全序324个字,字字栩栩如生,活脱脱的324个性格凸显的小人儿。尤其是相同的字,写法各自不同,其中20个“之”字,更是变化多端,各显异彩。王羲之本人对这些字也十分喜爱,他曾多次重写过,都不及原书。《兰亭集序》成为王氏书法中最好的珍品。

有人总以扫瞄黑夜的目光,代替着沐浴江河的太阳。

隋文帝杨坚年间,《兰亭集序》曾被人刻为碑石。没有多久,这碑石就不知流落到了何处,至今无人见到。

王氏家族保存的真迹传了二百年后,到了王羲之七世孙智永和尚的手中,他死后没有后代继承,真迹便落入他的徒弟辨才手里。

大概每个帝王都有自己专用的星,它不是照耀人类,却是为了给自己在暗夜里行盗犁出一条可怜的小径。大唐鼎盛时期,酷爱书法的唐太宗以权势撬开了锢禁得严严实实的王家宝库,派人从辨才手里骗来了《兰亭集序》的藏本。这样,国宝装进了私囊,被大唐皇帝占有。

暮年,苍老加上多病的唐太宗已经举步十分艰难了,他还硬撑着身子走近案旁看着王羲之的真迹流泪。直至他最后闭目之时,仍然抚摸着装有真迹的玉匣,才安静地死去。《兰亭集序》成了殉葬品,被唐太宗带进了棺材。

国宝不是红花草,不能肥田,它却伴着一具僵尸在地下深深埋了上千年,也许还会有几个千年……

冰层并非不可触犯和永恒。

我站在兰亭遥望北方——

托着唐陵的秦川大地,春风何时把你吹醒,为游客们推开一扇门窗……1990.11.绍兴11.寂寞的玉瓮

北海的团城,我不常来这地方;但是,我常常想来。

我在北京已经生活了25年。

也许这算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游团城吧!这里的一切对我都是陌生的;我以陌生的目光看团城的一切。

古柏下陈列的一只玉瓮牵去了我的目光。

它是由一块黑色整玉雕成,高,一米,直径一米三,周长四米半。好大的瓮!

消失的岁月使它变得寂寞,悄悄地滋生着青苔……

讲解员告诉我,这是元代帝王忽必烈的盛酒器。

噢!酒盅。忽必烈的胃口。

我仿佛看见了酒的浪头,浪头还在奔涌、呼啸。

游人们围着玉瓮,他们在觅寻什么吗?每一双眼睛都是陌生的。

有人在轻轻地叹息。

我的心却坠入了遥远的年代。于是,历史在玉瓮前喑哑了,失色了……

美丽的玉瓮,谁说你是在展览罪恶!你是一朵灿烂的智慧花朵,你是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幅。我看见了,刻在你身上的蟠龙还在腾跃、激动!

思忖、思忖……。

我终于读懂了玉瓮上这陌生而美丽的文字。虽然历史的教科书上从来不讲它。

当年雕龙、琢龙的匠人,他们的汗水在这儿汇聚。还有那些在江南寻到这块整玉的人,他们拉起成千上万的队伍,才把它拾进京城。他们的脸上还有臂上的腱子肉,肯定像这墨玉一样黑亮!他们肩膀上那深深的绳索印,也一定遗传给了子孙几代……

忽必烈抱着玉瓮醉生梦死时,千百万乞儿伸着枯瘦的双手,饥饿人恐惶的瞳仁在玉瓮上相撞、闪烁!

我闭起了眼睛欣赏美丽的玉瓮……

八百年的花不算老,五百年的树像新栽。我不相信,死去的岁月会重来?眼前的只不过是梦的一瞥。打开所有的窗口吧,让腐烂的都腐烂,让该复活的都复活。

新生的嫩芽总是在清理了旧的地基之后萌生!1990.6.望柳庄12.藏王墓群写真

西藏穷结县是古代吐蕃王朝的故都,共兴建了六座王宫,是该王朝第二大宫堡。

穷结县城地势很好,前有汹涌奔腾的雅砻河,后有彼此毗连的数座山丘。站在县城向山上仰望,半山腰的青瓦六王宫遗址清晰可见,连接着六宫的,是弯曲结实的古代城墙。

吐蕃历代赞普死后,都要移到这里埋葬。史书记载,这里有13座藏王墓,包括藏族历史上最有名的英雄人物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合葬墓。

据考古学家考证,藏王墓都有点仿照唐陵。墓群中的那些石碑、石狮,与西安附近的乾陵相比,无论是外形的刻凿,还是花纹的雕琢,或是摆设的位置,都有许多共同之处。

每座墓都是一座庞然的小山。——题记一

有一个世纪从这里缓缓走过。

它在高高的山上浅浅的河里留下了什么?

13座墓不是历史的拓片,而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里的一个完整的段落。

13座墓以及那数不清的墓碑,组成了一个新的山系。二

藏王们坚硬的骨骼早已朽干,丰满的肌肉早已消失,斑斓的藏袍藏靴早已风化成一触即碎的布片;它们变作喜马拉雅山终年不化的积雪,变作雅鲁藏布江不沉的旋涡,变作松赞干布后裔们祖辈居住、熏染得发黑的帐篷上空不散的炊烟。

但是,文成公主没有死。拉萨街头的唐柳是挂在母亲脖子上一串珍贵的翡翠。三

墓顶有座小庙,庙里住着守墓人。

他不让坏人盗墓,不让人们在墓冢上开荒种地。他每日每夜都背诵墓志,把各墓的名字和墓内的珍藏背得滚瓜烂熟。

他从8岁就开始守墓,已经80岁了还在履行着神圣的职责。

他从上祖手里接过这沉重的使命,最终他还要把未尽完的责任交给下一代。

一代又一代的守墓人,传了多少代,还要传多少代,谁也说不清。

他们好像雅鲁藏布江上的纤夫,能把残缺的月亮拉圆,能把弯曲的江河拉直,却难把苦涩的生活拉甜。

不管守墓人的责任多么神圣,他们的行程依然是那么艰难……1992.513.纳赤台

纳赤台位于昆仑山口,海拔3700米,是告别高原新城格尔木后入藏的第一大驿站。相传文成公主远嫁藏王松赞干布时经过这里。“纳赤台”意即放过金佛像的地方。此地有一眼四季不冻的冷泉,水柱从池底蓦然喷涌而出,形成一个晶莹透亮的蘑菇花儿,无声四溅。泉水冷冽、澄澈,极洁静,极透明,当地牧民告诉我:它是文成公主思乡泪水变成的泉。——题记

大山涌出了热泪,这是一个泪洗玉颜的地方。

不管这泉叫什么,即使没有名字,它也是长江黄河的子孙。

纳赤台,你掩埋的绝不是一个干古的长叹,而是汉藏两家友爱的一部史册。这,我从青藏公路上那些来来往往磕长头的叩拜者尊崇的目光里读出来了。

文成公主,她并不是向养育她的土地告别,而是去拥抱整个中华。

往事虽早已化作云烟,抹不去的是人们对她的思念。思念昔日那美丽得孤独的女子,思念今天这洁白得沉重的昆仑山。莽原上那一串深深的脚窝里,盛着白天的太阳和夜晚的月亮,它们都是灿烂的。

我生疑:前人为什么没有在这里题词,而后人又为何不在这里修一座庙?

纳赤台肯定储存着爱情的缠绵,但是一个求爱的故事显然远远不能囊括文成公主远嫁藏家的价值。它包容的东西太沉重了,才有了这眼被历史拖累得倾斜的冷泉。上千年了,它一直面对世界涸涸地诉说着从地心里流淌出来的话语。

文成公主,你进藏时也许走得十分匆忙,但没有忘记带着长安的一缕色彩。直到今天,大昭寺门前作为国宝的唐柳还在铁栏杆内絮絮叨叨地向世人诉说着有些精明人忘记了的事实。

我来到纳赤台,向昆仑山深处走去,寻找一座墓,埋葬感情和骸骨的一座墓。

我站在不冻泉边,默念着这个带着神秘色彩的地名:纳赤台。突然,我觉得应该用一包炸药把昆仑山炸开,那里面一定有人们膜拜敬仰的公主的遗容,还会有一座庙宇。

公主,你不孤单,有昆仑山为你陪葬。1992.414.沈园行

绍兴市南街洋河弄3号,是南宋时当地名园,面积10亩有余,楼台亭阁,假山池塘,树木扶疏,环境优美。文人墨士常来此处观赏园林景色、赋诗作画。

沈园,留下了南宋诗人陆游和表妹唐琬凄伤的爱情故事。园内的石片上曾经刻着陆游思恋唐妹的《钗头凤》一词: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精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柳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题记

这个黄昏,梦在涨潮,欲望也在涨潮。我从遥远的北方来到绍兴,一进沈园,心头就落下一种难以离去的暗影。脚步轻点,再轻点,这里有一根颤颤悠悠的琴弦,牵在诗翁和唐琬的手里。

陆放翁,你写了多少千古流传的爱国诗句。你为民众疾苦呼喊的奔放之情和有志难伸的忧愤之感,世人皆知。直到你要永远离开这个世界时,还留下了《示儿》一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也许刚强太足,你的柔肠缠绵才那么多。我,还有像我一样单纯的人,绝对没有想到你的心里还埋藏着那么多的难言苦涩,你的笔尖还停滞着一个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

我总以为情感是一潭圣水,谁也没法把它染成彩色。可是,哪里想到你与唐琬的美满婚姻,由于母亲的反对,使你爱的季节泛黄、枯萎。

凋谢是注定的了,你们分手了。你有了新妻,表妹也改嫁他人。

思念是一棵结满泪滴酸楚的树。十余年后,你在游沈园时无意中与唐琬夫妻相遇。表妹置办酒肴款待你。于是,就有了你那首《钗头凤》,于是也就有了唐琬的和词:“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名,今非昨,病魂长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圆月已被浮云吞噬,对于干旱的渴求,你的滋润只能是罪恶。自从沈园相会以后,唐琬抑郁成病,不久便离开人世。

假如你把自己的感情和语言装饰一下,也许就不会留下这样一个悲剧的悲剧。没有!你仍撑着一把小伞在凄风苦雨中独行。40年后,75岁的你,又到沈园春游,在荷花池畔题了诗二首:81岁的那年12月2日夜,你梦游沈园,再次赋诗二首;直到84岁,也是你去世的前一年,还在《春游》诗中写道: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你始终相信,她不会走得太远,你前面的路已到尽头。

诗翁,我猜测你去世时没有闭上眼睛。因为这个世界欠你的太多,太多;你心里的思念太重,太重……

我在沈园里孤独地漫步,夕阳送给我的是一个瘦弱的金秋。

地上几只小鸟啄食着余辉鳞片。我心里坠入了一只沉船,要打捞什么吗?

不知道……1990.11.绍兴15.马嵬坡沉思

唐玄宗自得贵妃,终日沉湎于酒色歌舞之中,不议朝政,使得唐王朝在兴盛的掩饰下危机四伏。公元七五五年,发生安史之乱,玄宗西出长安,逃往四川。至马嵬坡前,随行哗变,要求处死贵妃,以安众人。玄宗便赐杨贵妃自缢于路祠之下。时年杨三十八岁。——题记

马嵬坡的路边,青砖砌起的小小坟堆,四围是低低高高的农舍,野草在冷风里颤索……

千古一个妃子,难道就长眠在这荒漠的乡村旷野?

真实比传说更动人,杨贵妃就吊死在这儿的一棵梨树上。

我不是为了怜悯才来追索昔日的故事,可是,我一踏进贵妃的墓地,涌上心头的便是无名的惆怅。我的灵魂难以安静,血脂在嘈杂不息。当然,我也隐隐地闻到了一股乳香,这是酿了一千二百多年的清香啊!

我不认为此处埋的是一个贵妇的玉体,分明是一堆冤魂。

倾城倾国般的美貌不是她的过错,大唐江山覆灭的根由,怎能让这个女人孱弱的肩膀承担?是那个唐玄宗倒在她怀里神魂颠倒,也是那个唐玄宗在马嵬坡逼她走向坟墓!

一条彩绫,将一个美丽的生命结束,也将昔日的恩爱一笔勾销。他对她的爱变得滚珠般滑去!

我在马嵬坡寻找那棵悬吊彩带的梨树。可是,何处有梨树?

这棵看不到的树,你一定在马嵬坡前站了好些个冬天,将那个屈死了的冤魂挂在树上,向后来人诉说。后来,你也消失了……

我站在贵妃墓前,沉思了许久,许久:

强者逃之夭夭,玄宗是一代君王;弱者含冤死去,还落得满身污秽……

旁边,新栽的树上一只鸟儿在重新梳理羽毛……1990.4.扶风16.关于褒姒的笑

昏君周幽王选一堪称天下绝色的美女褒姒进宫,整天相伴不离,却不见褒姒露笑。君王哪知,出身贫寒的褒姒女,为生活所迫才被父母送进宫中,欢乐何有?

奸臣虢石父献了一个绝招,让君王伴褒姒到骊山的烽火台去赏景,他点燃了二十多座烽火台上的烽火,熊熊烈焰腾空,滚滚狼烟四起。各路诸侯以为有外敌入侵,纷纷率兵前来应战。诸侯被戏弄,君王却十分开心,问褒姒:“你觉得好玩吧!”褒姒冷笑一声,幽王以为是高兴而笑,便以黄金千两赏给了虢石父。

后来,外敌西戎兵马果真来犯,直逼京城,周幽王带着褒姒逃到骊山,西戎兵马又追到骊山。周幽王急令点燃烽火,要求诸侯前来救驾解围,却无一人出兵。

君王、褒姒被杀害,周朝灭亡……——题记

车连拐三个弯,宋家村到了。

其实,它藏得并不深,袒露在秦川大地上的一个乡村。从外表丝毫看不出与别的村庄有什么异样,同样是一圈树丛绕着房舍,同样是村外一片荒芜了的壕沟,同样是农人们至今还扶着牛拉犁、赶着驴推磨……

就在这个普通的村野下面却埋着一段让人笑起来很苦涩的历史。

当年西戎人就在宋家村杀害了周幽王和褒姒。村口有周幽王的墓冢,村东的河沟下是褒姒的坟包。这两座像废墟一样的黄土堆是一个朝代留下的老年瘢。

天堂和地狱、生和死,在人们的生活中距离最近。

周王,你死得有点早。

皇后,你死得有点冤。

死后他们脸上都贴着似笑不哭的凝然的表情。

在中国,骊山太有名了,它有秦始皇陵,有贵妃池,有兵马俑,还有提蒋亭。褒姒墓离骊山很近,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尽管她曾经有过也算波澜壮阔的好时光,现在被人遗忘了。

三千年前的那一天,褒姒就那么眨了一下眼,历史就变得沉甸甸的,一直颤栗了三千多年!

褒姒一笑失江山…这个历史的回音,再过三千年也不会消声。

她没有笑,也不该笑。

她是经过了漫长的冷漠以后,才赠了君王一个冷笑。

冷笑变成了价值千两黄金的珍贵之物。

褒姒理所当然地遭到后人的唾骂,她的笑丢了一个朝代,她的笑换了一个国号。

我在褒姒墓前反复回味着那早已飘远了的笑声,思考对今人的启迪:

生活中有太多的叹息。

世界上有太多的忧伤。

因痛苦而紧皱的双眉,有时在一些人眼里却变成了一朵花;因愚昧而喊出的狂叫,有时在另一些人耳里成了悦耳的歌;不要以为梦里的彩霞都是幻景;冬季里也会有成熟的果实。

不要以为无水的渠就是干沟;沙漠里的绿荫同样可以预示死亡。

褒姒未必就没有自己的委屈,可是又有谁能取出这个女人笑里更深层的含义……1990.4.兴平17.冤石

法门寺内宝塔后面和正殿之前的阶台通道上,有块二尺见方的青石,上有两道深深的跪窝,相传为明朝末年民女宋巧姣向皇太后告御状时,双膝所跪形成,表明鸣冤之久,哭诉之长。

京剧《法门寺》记述了宋巧妓斗胆告状的故事,她那聪敏机智仗义勇为的形象,活灵活现于舞台上。——题记一

不知多少次了,我一走到这块石头跟前就迈不开脚步。站住,觉得应该走开;走开,又感到应该返回……

行走不能轻快,思索没有希望。

石头压住了我的心,石头牵去了我的情。

石面上那两个圆圆的小坑,是民女跪出来的。宋巧姣,你有多少冤屈?二

其实,这是一块极其普通的山石。

千百年来,它就这样袒露在乡野的风寒中,冬天,坑里堆着残雪,夏天,坑里灌着雨水。也怪,农人竟然没有把它拿去作槌布石,也没有搬去垫在墙根下……

这又是一块极其凝重而深沉的石头。

凡是走进寺庙的人都要不约而同地来把它观赏。是游人的目光把它磨擦得那么光滑。

听不见它有声响,看不见它的色彩。然而,人们分明感觉得出它的下面流淌着一条搏动不息的小溪,溪面上还有一颗始终没有停止跳动的、僵硬了的心。

民女向世人诉冤,诉说了千百年。

宋巧姣,你竟敢在皇太后銮驾前撞殿,控告堂堂的知县!三

冷眼望着“巧姣跪石”,我设计了好多假设:

如果国君老太后不来法门寺降香,或者来了只把民女的喊冤当成耳旁风;如果宦官刘瑾还像往日一样权倾朝野,专横跋扈,喝令一声“把这贱女拉出去给爷砍了”;如果不是宋巧姣双膝跪在大佛殿前的铺地石上,哭诉冤情,直哭得满寺院松柏落叶,一天飞鸟折翅,连膝下的坚石也伤心得酥软如泥;如果……

如果不是祈求,祈求也不等于麻木。

一生坏事做绝的刘瑾,毕竟在法门寺断清了一桩冤案,给后人留下了美谈。四

我在法门塔前漫步,沉重的心儿忽然轻松了许多。

天地间为什么变得空空洞洞,好像被人摘去了心脏。

宋巧姣的呼喊声息去了,宇宙也不再颤动。“巧姣跪石”还在。

佛殿里香火不断……1990.4.法门寺18.琴声,一粒凝固的火

北宋王朝的首都东京(今日开封),酒楼之盛,名扬天下,冠绝前代。樊楼就是其中一座。

樊楼是专供富商豪门、王孙公子、文人骚客游玩宴饮的乐园。它有专业歌妓舞女,随时听从客人呼唤侑席,或伴唱,或伴舞,以助雅兴。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宋徽宗赵佶与名妓李师师在樊楼饮酒取乐的风流韵事……——题记

登上樊楼,我把脚步轻放,再轻放……

怕踩断了李师师的琴声?

岁月悠悠上千年,她与她的琴声早已埋在地下。骸骨风化,琴声还在。

李师师,你漾起的音乐为什么千年不落?就因为没能把昏庸的赵佶唤醒?……

那个夜晚,天上的星星都闭上了眼睛。赵佶微服私幸,突然撞进你的罗帏帐,紧紧搂抱住了一个娇小的身躯。

这是大祸的发端、还是幸福的开始?连师师也说不清。

你是京城名妓,听听人们对你的倾慕:昼睹芳颜,夜无倦意。你拨琴一声,余韵无穷。只因为双亲早亡,为生活所迫才沦为烟花。你聪明美貌,能歌善舞,精通诗琴书棋,名冠京都。虽为妓女,你却十分自重,那些浪荡公子、商贾富翁,千金也难买你一笑。

这个令人心颤的夜晚。你屈服在赵佶那宽大的胸怀里,不眼馋皇上的黄袍阔袖,而是荣庆自己劝说皇上勤政爱民的机会到了。

当时的大宋江山,内忧外患,摇摇欲坠。徽宗于国事不顾,让贼臣代掌朝政,自己每天荒淫无度,沉沦酒色……

师师的一腔热心理所当然地遇到了冰冷的顽石。赵佶听不进规劝,却要师师为他鼓琴助乐。

这晚,皇帝听了一夜琴声。师师伴琴歌唱,哀怨凄婉,催人泪下: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尽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河畔青芜,堤上柳/不辞镜里朱颜瘦/独立小楼,风满袖/问苍天,国难谁不忧!

师师,你的琴声被埋了几千年,今天还是那么清亮、沉重。

这琴声是长夜里一盏微弱的星光,沉沉的夜幕里,闪烁在遥远的河那边……

师师的琴声是一粒凝固的火,是一颗坚硬的星,不呼欢乐,只呼痛苦……1991.10.开封19.枯萎了的歌

北京卧佛寺万松亭东南的几株松树下,有一砖砌墓塔,汉白玉墓碑高1.7米,碑首蛟龙造型,边框雕有花锦,正面铭刻“青崖禅师塔铭并序”。

青崖禅师系淮安盐城人,10岁出家,拜诸名师,云游四方,于佛学颇有造诣。清雍正、乾隆时期,他曾两次应召进京,乾隆有多首诗送他。

郑板桥与青崖和尚交谊骂深。板桥赴京时不顾隆冬严寒专程拜访青崖,写下了《山中卧雪呈青崖老人》一诗。据说,青崖也有诗回赠,但无资料记载。

在那个荒唐的年代里,青崖的砖墓被拆毁了,倒弃于荒草中的墓碑,任日晒雨淋。如今,碑身存于卧佛寺内,碑座已不知去向。

寺院中的风铃摇响了一曲枯萎了的歌……——题记

夜里把多少思念交给月亮,月亮仍然亏缺;村野的枯井里几乎填满了尘埃,井依旧是圆的。

每次来到青崖和尚的墓前,我总会想起一位诗人说过的话:“世界上有两种东西应当诅咒——风与门。一个把信仰吹得飘来飘去,一个把自由锁得太僵太死。”

为这位僧人作陪的墓对面那直陡陡的山峰,难道也是一扇关死的山门么?

它并不板结,一半是坚硬的火成岩,另一半是早已化成细砂粒的石头。

没有守门人。风儿随心所欲地在这儿浪荡。萋萋枯草被吹倒在地上像流水一样颤动着。

在一段漫长的日子里,庙宇废了,香火断了。基地空寂,墓碑成了一把锈满斑痕的锁。

禅师活着时神秘得使人无法接近他,死后身价一落千丈,这荒坟人们又不屑一顾。

山峰是一扇门么?

后来的某年某月,这墓地射进了阳光。但随之而来的是一阵狂人掀起的狂涛。没有响动,也不见水花,本来是死角的角落被砸得粉碎。

这声声高诵着信仰的狂涛,就这样淹没了世世代代虔诚的心和高贵的灵魂。

自由之神说:她被亵渎了。

燃烧了一个夏天的太阳,被秋天摁在昆明湖里淬火。

遗弃在山巅的石碑,是大山昂起来的头。

在墓碑倒下的地方,一条浑黄的泥水从山里流出来。

我随着来来往往的人到墓地瞻仰。

没有找到墓碑,连墓堆也没有;没有见到那些遗失了的给郑板桥的诗,连旁证也没有。

风用颤颤的声音告诉我:你忘了带钥匙。

我离开墓地,向山门走去,只拾到了几块瓦片……1992.420.墓地滋生的故事

两千年前,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从九洲登陆后,历尽千辛万苦,却未见秦王梦幻中的灵丹妙药,最后定居在岛国。

今天,在日本的和歌山县新官市,有徐福墓。这个偏远的小城市名胜古迹不多,因为有了徐福墓而名声大噪。——题记

你东渡岛国,有多少雄心就会有多少疑团,有多少辉煌的构想就会有多少可悲的结局。

我猜度,也许你根本就不相信人间有长生不老的灵丹。要不,地大物博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你立足之地,偏要到那弹丸之地去葬身?

你是轰轰烈烈地出征,却凄凄惨惨地倒在异国他乡冰冷的墓地上。

坟头的衰草被寒风摇曳着。

你肯定是死不瞑目,寻求不老的人,倒早早地走完了漫长的人生之路。

你倒下去了,模糊了神州的万里长城。

岛国凸起的那堆土丘不是母亲的乳房,它流淌的是浓血,甚至是比浓血更烈的毒液。

秦王的威严过早地消失了,但是他在地层深处留下的兵马俑群是不朽的化身,数千年后的今天以至明天,世人仍然会觉得这位皇帝还在人问。

你呢,躺在野史的传记里,谁还记得,谁还光临?

当然,空荡荡的基地也会滋长出丰盈的故事,它不是为了安慰死者的在天之灵,而是要启迪后人——

把国籍想填上月亮的人,兴许连脚下的三分土地也保不住;终生劳作的人虽然没有辉煌的故事,土地却能把他保留到永远……1992.521.达摩石前的思索

达摩石系天竺(印度)人,是释迦牟尼的第28代徒孙,也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他在西天学法时,同辈人俱成正果,唯独他未能修成。他并不灰心,决心远涉重洋到异国新天地,在传播禅学的实践中修炼成佛。公元527年,他迎着惊涛骇浪东渡来到广州,尔后到少林寺。

少林寺以北的五乳峰下有一孔天然石洞。传说,达摩在此洞中面壁寂坐修心九年,修炼成佛,影入壁石。——题记

不来少林寺,我无论如何想象不到大千世界里会有这样一块深静幽寂的地方。它太静了,太空了,随手一抓,都尽是寂寞,连蚂蚁爬动的响声都清晰可辨,连风儿走路的脚步都能听见……

佛祖在洞中面对石壁,盘腿静坐,闭目默诵,明心见悟。

整整九年啊!鸟儿在他的肩上筑巢栖息他都毫不觉知,青藤从洞角里拱出,生长,无声地盖住了他的脚面……

他压着内心怒放的心花,悄悄地漫结着沉沉的眷恋、回忆。他那一腔空寂的胸怀,仿佛可以容纳得整个宇宙。

他面壁静坐,静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形影便印入洞壁……

第九年,他终于修炼成佛。弟子们把他接下山来,在寺内专修造了一座达摩亭,供他继续潜修。

达摩离开了石洞,可他的全身已精入石中。人们进洞后一眼就可看到他那浓眉大眼、高额、高颧、络腮、趺足而坐的人影,连身上袈裟的衣褶都清晰可见。这就是达摩石。

朝拜人站在达摩石前,静思片刻,再暴躁的心境也会沉入谷底。

我在这块奇石前徜徉了很久,久久地思索着做人的奥秘。

世上有许多半途而废的事情,细究起来不都是因为缺少个“达摩”?

勇者的心怎能不狂涛拍天!

可我忽然觉得应让更多的狂啸、激动消融到淡淡的色彩中……1991.1122.题兵马俑

历史的巨轮在秦川大地上驶过,又驶过……

洞外几千年,洞内还是那个朝代。这些牵着战马的士兵,一直活在临潼的地下层里。

威风凛凛,给谁欣赏?

双目怒瞪,对谁示威?

整整齐齐的方队未乱,钢盔铁甲也未烂。只是:钺斧上生了锈,马鞍也裂了缝,有的脸上还挂了彩。

为什么?为什么?

一定是等待皇帝来检阅。

可是,当年那个显赫昭然的灵魂,以及在他以后的好几代帝王,都早已玩得疲倦了,战得瘫散了,化作了秦川的一杯泥土。

昨天已经飘然而去,强盛不是永存的驻脚。

难道他们不知道?

他们太忠于职守了。数千年来从未想到过下岗,衣帽总是那么整齐,长矛老是那么举着。任凭头顶的石榴树青了又枯,枯了又青,四季的四色轮碾不碎他们的梦。

何时才可挣脱那金缠银裹的枷锁?他们似乎从来都不去想。

这是一队虔诚至极的士兵。

这是一队毫不手软的士兵。

这是一队随时准备挥刀劈砍的士兵……

只是,身后没有斑斓的足迹,在原地站了几千年。身边也没有与生命抗争的芨芨草,绿色与他们绝缘。

直到1978年,农人用镢头把地层掘开,他们重见天日,才知道自己已被埋葬了几千年!1990.323.马谷,有棵不死的树

马谷,八百里秦川东沿的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庄。历史上一条惊动天下的新闻在这里永驻。

村头上那个百亩大的深坑,在2200年前吞噬了难以计数的书籍,还有数百名儒生。

秦始皇在中国史页上铸成的这一个铅印错字,决不是漫不经心的失误。他本是为了把民众的聪慧之源根除,没料,马谷燃起的那缕焚烟整整烧了2000多年,至今还灼痛着躺在地层下他那颗已经僵硬了的心。

我来到马谷,研读着这页烧焦了的历史,心情异常沉重。

那是隆冬的一个午后,天空也许飞舞着寂寞的雪花,君王把全国700多名儒生骗到马谷的一条峡沟里,烧了书,又使他们全部毙命。惨叫声、怒骂声填满了深谷……正是从秦王点燃烈焰的那一刻起,马谷的深坑里储存起了一团永世也不灭的怒火,它漫上坑沿覆盖了秦川大地。

大火烧出了一棵奇的嫩苗——杨抱槐。它挺立在“焚书坑儒”的地方,树朵分为三枝,一枝是大叶杨,另有两枝是槐树,根部三枝合一。从表面看像一棵杨树,而顶部三枝杨、槐相映,妙趣横生。年年三月杨先绿,岁岁春来槐花香。树心添一圈年轮,人们心头便留一层疤痕。

相传,有一年这棵杨抱槐突然枯萎,变成一树枯枝。奇怪的是;来年它又撑起了绿茵。

马谷的树不会死!

它已经活了2000多年,它还会有返老还童的历史的。时间可以使它苍老,却无法抹去它那火中之骨、风中之秀!1990.夏24.墨脱的风景线

西藏的墨脱是全国唯一不通汽车的县。

六十年代初,解放军战士跋山涉水攀陡壁进驻这“孤岛”。从此,墨脱人掀过了与世隔绝的那页枯黄的历史。一年夏天,副排长廖文强带领4名战士,背运物资和积压半年之久的家信报刊。他们行至多雄拉山口,忽遇暴风雪铺天盖地而倾,五人手拉手在没膝深的雪里前进。这时,特大雪崩发生,他们被巨大的雪流推下冰湖。三天后,同志们在冰湖里找到了他们,五人还肩背物资,抱成一团,站在冰湖里……

如今,墨脱境内的五座坟茔,早被野藤荒草盖没……——题记

墨脱哦,你在天上!那盘旋在峭壁间的小路是你沉重的锁链吗?

你以你的遥远而孤傲在干百年间断然拒绝了轮印,但是,在一个露珠缀满西藏的湿漉漉的早晨,当一队士兵踏近你身边时,你为他们捧上了一条通往外面世界的山路。

从此,你有了花朵,也有了彩梦。

这里像世外桃源一样空寂,静静的湖水深沉得犹如悠悠的记忆,寂静却又躁动,士兵那震撼天地的呐喊就储存在山谷;这里像六月的荒漠一样贫瘠,连那炊烟也乏困得如同一捆枯草。贫瘠却又富有,只有五座坟茔的陵园里留着将军的笔迹;浩气长存。

墨脱,美丽的孤岛。天边那弯月分明是被遗忘了的马蹄铁。

墨脱的满山遍野的红花啊,是因为吸足了战士体内的水分,才开得这么光艳照人。

墨脱境内那些日益增多的小径,是士兵的脚板把它拓宽,每颗心里,都滚动着一轮明天的太阳。

被岁月冲洗得像月色一样清淡的五座坟茔,是墨脱最美的风景线。它不是五棵挺拔的青松,也不是五座巍峨的山峰,而只是五个铆钉,紧紧地扣着这片国土。

也许墨脱还没有去过一个游客,有朝一日你有幸登上墨脱,也不必对着月亮孤独地悲哭。战士当年提进墨脱的小油灯,仍挂在山垭口,它是昨天的回忆,也是明晨早醒的小鸟。

墨脱,正升着不落的帆……1992.5—— 二 ——平凹谈文十题1.词必己出——贾平凹谈散文创作之一">1.词必己出——贾平凹谈散文创作之一

近年来,在文坛上,贾平凹的名字很是引人注目的。

我先是酷爱他的小说,后来,又喜欢上了他的散文。那真是迷上了啊!那从生活深处挖掘出来的带着泥土芳香的语言,那朴实的庄稼人的一把能攥出乳汁的感情,那独到的出乎常人意料的意境……读平凹的散文实在是一种读美文的享受。

初夏的一天清晨,我走进了西安市南门里的一条胡同里,一位老者指着前面的一栋新楼告诉我,贾平凹就住在那里。我走了进去,原来是一条死胡同,不通。我又拐出来,踏进另一条小巷,仍然没有进到那栋新楼的院子。第三次,我重新回到开始向导指路的地方,问清了路线,这才穿街过巷,来到新楼前,平凹住在二楼上,我站在他的门前扣门。

轻扣,没回音。

重扣,还是没动静……我犯疑猜了,贾平凹的散文好读,可他的住地不好找,人也不好见。曲折迂回,柳暗花明……仿佛进入了他散文的意境里。

就在这时候,屋里一阵响动,有人应了一声。显然主人刚睡醒,可不,我来的太早了,现在才六点多一点。我急于见平凹的心太迫切了。

在等待主人开门的时间,我打量着这间房子外面的情景。

门上的玻璃里写着三个字,字是写在宣纸上的楷书,因为是反贴着,好不容易才看清那三个字是:“静虚村”。

啊,静虚村!多熟悉的名字,它多次出现在贾平凹作品的末尾,注明着他作品写成的地点。原来是他的书房!

他在这“村”里创作出了多少小说、散文!那深夜的汗珠,黎明的灯光,假日的劳动……静虚村呀,日也忙,夜也闹,何时有平静!

门开了,是贾平凹,果然他刚起床,眼窝涩涩的,昨夜又熬了夜?

我们坐下后,平凹拿一本《月迹》。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平凹告诉我,昨天下午他才收到的样书,可不,一股浓浓的油墨香味弥漫在屋里。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油墨香透进了五脏六肺。

我为散文而来,话题自然离不开它。“平凹同志,这几年我读了你写的不少散文,是不是你要放下小说创作,专攻散文了?”“其实,我开始搞创作并不是写小说,而是写诗。写小说是后来的事,这两年来又自觉不自觉地写起了散文。我认为目前这个时代是适宜于产生散文的。”

我来了兴趣,问道,“目前是个什么时代呢?为什么适宜于产生散文?”

平凹并没望我,但我感觉得到他那双眼里含满了沉思和探索的光波,他说:“我自认为目前是个多情绪的时代,‘情绪’就是错综复杂的矛盾,它包括的面是很广,有振奋、积极、激动、欢呼、消沉、冷寞、反对,等等。这样的时代,必然很适宜产生散文。散文比起小说来,它来得更自由,更抒情。它有议论,但不是一般的高谈阔论,而是以寓意、怀抱为目的。它有叙事,但不是为叙事而目的,要言情事为波澜,即事言理。有人说散文小,但是小并不等于好写。像写诗一样,貌似易,实则难,写好更难,写散文是对一个作者的才、识、学,全面的衡量。散文不要求用故事情节吸引人,它也不靠卖弄激情,卖弄文学,卖弄材料而成功。散文主要靠真情。”

说起散文的真情,我们的话角就更密了。“我记得有位作家说过一句话,大意是说文章的创作活动本身就是真情实感,没有感情的人搞不了创作。为什么在散文创作里,这种感情显得比写小说更重要些呢?”我问。“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写小说可以用编织故事来弥补一些不足,只要故事写得生动就可以了。可是散文不讲那些复杂的故事,它就是要靠感情在里面支撑,如果没有感情,没有真情,散文就失败了。看一看文学史,历代散文的兴衰,根本的原因就是有没有情的问题。”

说着平凹便讲起了历史上的情况——

先秦诸子那些人,包括庄子、老子、韩非子等,他们的散文之所以成功,那是有话要说,不说不行。他们写散文,是要用散文的形式来表达他们的哲学观点,是在争鸣、辩论的气氛中进行的。所以一般都是真情实感,心里有个啥东西,就要用笔表达出来。因此,在那个时期就产生了老子、庄子、荀子这些人的散文。唐代韩愈之所以掀起“古文运动”,他是在横扫当时散文失去真情以后,泛用俗套、毫无生气的那种局面。韩愈提出“务去陈言”,才把那些烂话、套话、没有用的话去掉了。他还提出“词必己出”,讲的就是真情。到了宋代欧阳修、苏东坡的出现,掀起了尊韩、柳运动,也是针对晚唐以后浮艳藻丽的文风而提出来的。没有真情,文章就容易写得浮艳藻丽,写得形式主义。明清的张岱、李赞、方苞、龚自珍等,他们的散文之所以写的成功,也是与形式主义、八股文抗争而起。他们提出要写“真心”、“真人”、“真事”,主张“直抒胸臆,脱口而出”,就是心里是啥东西,就写出啥东西,不要做文章。三十年代的朱自清、丰子恺、沈从文以至后来的孙犁,这些人的散文为啥能成功,都是走的这一条路子。他们懂得真情,懂得文学史发展过程的变化,能从中得出经验,吸取教训,把真情放在第一位。

我年长他十岁多,可我钦佩他的博学、精深。

平凹同志曾在一个文艺出版社和某刊物编辑部当过编辑,看过一些作者的来稿,同时,他平时也常收到一些散文稿,联系这些实际,他进一步讲了写散文要有真情的问题:“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写真情实感,才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如果你写的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独特,那你的作品就可以在文坛上站住脚。如果失去了特色,失去了特点,那就没有你的位置。我看到一些散文,里面说的都是人人说过的道理,用的都是人人说烦了的语言,这就不能感人,就没有真实的感情。换句话说,这些散文中的情是假的,每看到这样的散文,我就想到了我在农村遇到的一个常见的现象。乡下一家老娘死了,儿子、女儿、媳妇都跪在地上哭,你不要到现场去看,只需站在旁边听一听,就知道谁是儿子、女儿,谁是媳妇。儿子、女儿哭得特别感人。”“媳妇就不是这样,尽管她有时哭得声音很大,但一听就是假的。这里面就有个情的问题。老娘不是她亲妈,她很难哭出真情,就是用唾沫在眼睛上抹些‘眼泪’,一听声音就知道是假的,没真情。”

我们都放声笑了,多么形象的比喻!“有一种说法,认为散文两三千字,有的甚至千把字,没有什么分量,登不了大雅之堂。”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

平凹稍一沉思,很巧妙地作了回答。“卖粉蒸肉有人吃,卖凉粉也有人吃。你到农村的小镇上去看吧,到处都有卖凉粉的,因为凉粉有它的特点。总不能用粉蒸肉去代替凉粉吧。因为你说肉好吃,但偏偏有人就爱吃凉粉。说散文登不了大雅之堂,我不同意。朱自清的《背影》、《荷塘月色》、《给亡妇》等,直到今天还流传着。还有杨朔的散文,也是自成一家,在我国的文学发展史上占着很重要的地位。”

讲散文要有真情,这一点恐怕没有人不承认,但怎样才能把散文写得有真情,就不容易了。平凹的散文一般来说,都是两三千字,对生活研磨得很透彻,写得很深刻,不管是褒的还是贬的,读了都撞击人心。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他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这样,它就不容易落俗套,就不容易雷同别人,也不容易雷同自己,我清他具体谈谈怎样才能写出真情。“这,还是从古人说起吧,古人的文章为什么写得好?他们的文章都不是为了作文而作文,大都是在从事政治或治学过程中,面对天下发表高见,或对亲戚朋友、知己赠送的。比如,那个朋友要赴任了,或谁他妈要过寿了,或他的什么亲朋死了要写悼念文章。这样的文章都不是为写文章而写,都有真情。我对自己有个要求,在写文章时不认为是给哪个编辑部写的,比如给《十月》、《人民文学》写的,不一定这样。”“我的许多文章都是给亲戚朋友写的,连文章中的人名、地名都是真的。这样,你就会自然而然地有什么话写什么话,怎么想就怎么写。有真情就会成功。如果硬写,就没有真情,写出来的东西就不会成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