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宝宝主副食全调理:肠胃决定孩子的健康与发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4 21:39:34

点击下载

作者:叶胜雄,田馥绵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0-3岁宝宝主副食全调理:肠胃决定孩子的健康与发育

0-3岁宝宝主副食全调理:肠胃决定孩子的健康与发育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0-3岁宝宝主副食全调理:肠胃决定孩子的健康与发育作者:叶胜雄,田馥绵排版:KingStar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ISBN:9787535268952本书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自序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食物比藥物還重要

副食品是一門知難行易的學問。「知難」指的是副食品有很多細節,現代父母除了關心寶寶的生長發育之外,還要注意智力及視力發展、預防過敏等等,而且有些觀念不斷在變,網路上新舊夾雜的資訊常讓人無所適從。「行易」指的是副食品其實也沒那麼難做,新手父母缺的是時間和經驗,常常興沖沖地買了食譜後卻束之高閣。一開始想寫篇文章說明兩個主要的觀念,第一是副食品應該從四或六個月大開始吃,第二是容易過敏的食物應不應該晚一點再添加。但是寫到維生素D和鐵質缺乏的問題時,發現官方說法和醫界不同,也和國外作法不一樣,不知如何下筆。還好在兒科的臉書社團裡,前輩們不吝惜分享經驗與看法,總算從中理出頭緒,也發現要用更大的篇幅才能說明原委。

後來受邀參加T V B S「健康兩點靈」的〈幼兒全營養〉單元,有機會和營養師針對嬰幼兒營養做進一步交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食物比藥物還重要,但一般人較少會問醫生有關營養的問題。其實營養學一直都是小兒腸胃科的範疇,例如肝膽疾病會妨礙脂肪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長期不能進食的兒童需要精心調配的全靜脈營養、營養過剩會造成肥胖與脂肪肝等。

節目播出後,很幸運地得到文經社的迴響,讓構想得以付梓,可以詳細解釋副食品的觀念,讓營養學的知識生活化,並納入嬰幼兒各階段的腸胃問題和醫療保健常識,例如常見的溢奶、黃疸、嬰兒腸絞痛、腸胃炎、便秘,哈姆立克法等。若能配合醫師看診時的重點提醒,必能更加了解疾病的預防與處置。

在建立觀念、了解疾病、認識營養之後,若能親手做副食品給小孩吃,那就更棒了!這部份由田醫師精心挑選食譜並親自示範,以她看診之餘打點三個小孩的經驗,新手父母一定可以快速入門、簡單上手,不管是全職爸媽或雙薪家庭,都可以配合生動的解說,體會自己動手作的樂趣,讓副食品變成一項「知易行樂」的親子活動!自序我是小兒科醫師,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

以前常常聽兒科的前輩說:「等到你自己當了爸媽之後,才真正完成了兒科醫師的訓練!」的確,說的實在太有道理了!自從我有了小孩之後,遇到了前來求診的爸媽們,特別能體會他們焦急的心情,就算小孩沒有任何問題,也不再抱怨他們總是大驚小怪。

幾年前還在醫學中心時,很多阿公阿嬤看到我們這些醫師,心中總是會浮出疑問:「這沒帶過小孩的年輕醫師,真的可以信任嗎?」但在經歷了懷孕、生子(一生還生到第三個)、帶小孩後,在門診跟爸媽們解釋病情或是做起衛教,總感覺越來越順手,常常還可以就自己的經驗和媽媽們互相分享,或是互相打氣。我很能理解剛生完小寶寶的媽媽們,睡眠總是不夠,頭腦常常昏昏沉沉,太複雜太困難的食譜,對媽媽們來說根本就是無字天書。

我從進入臨床課程開始就很喜歡小兒科,但是真正進到兒科的領域後,就發現這並不是一個簡單又容易的科別,不但要照顧生病的小孩,還要照顧焦急的父母。尤其到了基層診所後,發現對家屬的衛教變得更加重要。曾經遇過一個阿嬤,堅持要等小孫子的牙齒長出來,才肯開始餵食副食品。而她帶孫子來診間求診的主訴是:「他最近都不愛喝奶。」我花了很多時間跟她解釋厭奶與餵食副食品,另外又講了許多餵食的技巧以及注意事項。在小兒科的診間有太多的家屬,並不需要我們開特效藥給寶寶吃,他們需要的常常只是詳細的衛教。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世代,很多爸媽都是上網「找專家」來解決寶寶的問題,於是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就這樣形成了!來求診的爸媽常會說:「網路說給寶寶這樣吃比較好……」或是「網路上說不可以這樣做……」但事實上,發表這些「專家言論」的人,常常是熱心的爸媽提出自己的經驗談;但每一個寶寶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別人的養育方式不見得適合用在自己的小孩身上。和葉醫師合寫這本書,就是希望可以給大家比較正確的觀念,讓大家都可以輕輕鬆鬆的把小孩養得頭好壯壯。PART 1餵母乳,媽媽寶寶身體都健康:優質營養的母乳期0-4個月

對於餵母乳的媽媽而言,出生後一樣是「一人吃,兩人補」,因為母乳的成分會隨媽媽的營養狀態而變,所以媽媽的營養對寶寶來說相當重要!觀念入門全照護:母乳,新生兒的第一選擇

母乳是上天賜給新生兒最好的禮物,它有許多嬰兒配方奶粉比不上的寶貴成分,台灣自二〇〇一年全面展開「母嬰親善醫療院所認證」,將母乳哺育的推廣和教育落實到最前線,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就緊鑼密鼓地開始。母乳好處多多,如下列所示:

●免疫球蛋白IgA是站在黏膜第一線的抗體,可以阻擋病原體侵入。

●寡糖提供腸內益菌養分,使之能和壞菌相抗衡。

●細胞激素有抗發炎的作用。

●乳鐵蛋白可以預防腸病毒71型。

●Kappa-酪蛋白能增強免疫力,避免肺炎鏈球菌和嗜血桿菌造成呼吸道的感染。

●表皮生長因子和神經生長因子。(一)初乳這麼少,夠嗎?

媽媽在懷孕中期就開始具備製造初乳的能力,分娩前暫時被胎盤所產生的黃體素壓抑住,產後約五天內,分泌的即是初乳,顏色跟成熟的母乳相比,較為偏黃,且擁有較多的乳糖、蛋白質和珍貴的免疫球蛋白。新手媽媽最擔心奶水不足,尤其是前幾天,其實初乳的量本來就很少,同樣的,寶寶第一天的胃容量也只有5~7,像彈珠般大小而已,所以每一餐只需少量初乳即可飽足。算一算,初乳在第一天的總量若能達到30~100就足夠了,寶寶吃太多反而還會溢奶!(二)如何增加母乳量?

●盡早開始:在出生一小時內就開始讓寶寶試吸,若能在半小時內尤佳,並讓初生的嬰兒有多一點的時間和母親作皮膚的直接接觸。圖1

●徹底排空:每一次都要接著從上一次最後哺餵的那一邊開始餵,餵完再換另一邊。如此一來,兩邊都能輪流徹底排空,刺激下一次製造更多的母乳。圖2

●頻繁哺育:寶寶吸吮乳房時,除了會刺激腦下垂體分泌催產素以引發噴乳反射外,也會刺激腦下垂體分泌出泌乳激素,如果給的刺激越多,乳房就會製造越多的母乳,是一種正向的回饋作用。因此在不能餵奶時,還是得定時將母乳擠出,提供足夠的刺激以維持母乳的分泌。圖3

●心情愉悅:除了寶寶的吸吮刺激之外,媽媽正向的情緒也有助於噴乳反射,相反的,若是負面的情緒則會暫時抑制噴乳反射。因此保持心情愉悅,或者有來自旁人的鼓勵,都有助於母乳哺育。圖4(三)母乳可以保存多久?

母乳以直接親餵為第一選擇,再來才是使用最近儲存的母乳,因為母乳的成分會隨著寶寶長大而變化。以蛋白質為例,酪蛋白的比例在初乳為10 %,成熟乳為40 %,後期乳為50 %,因此若不能親餵,應該選擇越新鮮、越接近寶寶現在年紀的備用母乳為宜。除非有效存量越來越少,才用先前已儲存較久的母乳。母乳在不同條件下的保存期限:

●室溫:6~8個小時。

●有冰寶的絕緣冰桶:24小時。

●一般冰箱冷藏室( 4℃):5天。

●單門冰箱冷凍室(-15℃):2週。

●獨立冷凍室(-18℃):3~6個月。

冷藏或冷凍時,盡量放置在冰箱內側,並避免太常開冰箱或一次開太久,以保持溫度的恆定。媽媽的常見問題

成功的母乳哺育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出院前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可以協助,例如親餵時如果媽媽感覺會痛,就有可能是寶寶含乳姿勢不正確,可以請護士實地指導而調整。出院後也有相關團體可以諮詢,例如台灣母乳哺育聯合學會、台灣母乳協會、中華民國寶貝花園母乳推廣協會,也可撥打國民健康局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一)漲奶怎麼辦?

生產完的第2~5天,乳汁開始大量分泌,充滿雙側乳房,如果大於寶寶吃的速度,乳房會變得堅硬且疼痛。此時要注意寶寶的含乳姿勢與吸吮技巧是否正確,並增加哺餵的次數,如果還是趕不上母乳製造的速度,最後才考慮用吸乳器或手動擠出。(二)乳腺管阻塞如何預防?如何處理?

乳腺管如果時常殘留乳汁,就可能逐漸阻塞,造成局部的腫脹和壓痛,在餵奶時更為劇烈。通常發生在單側,也可能先後在不同的位置出現。

預防方法:

●頻繁哺育。

●變換不同哺育姿勢,顧及兩側的每一個部位。

●避免太緊的衣著,以及內衣鋼圈、揹巾、或趴睡所造成的局部壓迫。改善方法:

●哺育前先熱敷阻塞部位。圖1

●哺育前及哺育中按摩腫塊。圖2

●哺育時讓寶寶的下巴對準腫塊的方向。圖3

通常可以在持續哺育24~48小時後緩解。若還是沒有改善,可用治療性超音波做深層熱療,或進行傳統的細針抽吸術。如果位置靠近乳頭,可能形成白色或黃色的小水泡,可用柔軟的毛巾輕輕擦拭,使之變軟,或請醫生消毒後用無菌的針頭挑破。(三)乳腺炎和乳腺管阻塞有什麼不同?

乳腺炎和乳腺管阻塞一樣,通常也是單側局部腫塊,但除了疼痛之外,患部還會發熱發紅,且按壓的疼痛更為劇烈,常伴隨高燒、頭痛、肌肉痠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就像得到流感一樣全身不舒服。

乳腺炎最常發生在寶寶出生後的第2~4個禮拜,常因為間隔太久沒餵母乳或突然減少哺餵量而引起。細菌感染也是重要因素,其中以金黃色葡萄球菌最常見。治療包括止痛藥和抗生素,哺乳不應中斷,反而應設法將乳汁排空。約有一成會形成膿瘍,這時候就得暫停患側的哺育,進行下一步治療。寶寶的常見問題(一)寶寶吃得夠不夠?

直接親餵的話,很難直接去測量寶寶吃了多少,但可以參考下列指標,幫助判斷寶寶吃得夠不夠:

1.餵食次數:母乳很容易消化,寶寶也很快就餓了,因此一開始每2~3個小時就要餵一次,一天餵8~12次,之後改成每3~4個小時餵一次。在寶寶兩個月大之前,夜間睡眠中大概還要起來餵兩次,在滿五個月後,才比較有機會一夜好眠。

2.小便次數:出生24小時內,只要有解尿一次就算正常。第二天兩次,第三天三次,依此類推。第六天之後,每天維持6~8次,如果不到4次,就代表寶寶喝的奶量可能不足。

3.體重變化:出生時體重在正常範圍的足月兒,出生後3~4天內會有生理性脫水,體重下降5~10 %是正常的現象,之後會慢慢恢復,在出生後第10天左右再度超過出生體重。滿月時體重約增加1公斤,第二個月增加0.9公斤,第三個月增加0.8公斤,第四個月增加0.7公斤,此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兩倍,到週歲時的體重約為出生時的三倍。至於早產兒的話,在一開始的生理性脫水會更明顯,恢復至出生體重所需的時間也較久,之後的體重增加是否能跟得上進度,還要參考矯正年齡以後才能作判斷。

不要為了補充水分而讓純母乳的寶寶喝白開水,因為多喝白開水,寶寶就會少喝母乳,減少了熱量及營養的攝取,反而得不償失。而且萬一不小心喝太多的話,還有水中毒的危險,造成低血鈉或痙攣。(二)寶寶低血糖會有什麼症狀?

一般健康足月兒很少會低血糖,不必常規檢驗。但若有低血糖的危險因子,例如媽媽懷孕期間有糖尿病(寶寶通常超重)、寶寶早產或出生體重過輕、出生前後缺氧、體溫過低、疑似敗血症等,則必須在出生後盡早開始監測血糖。低血糖的症狀包括顫抖、顫動、痙攣、眼睛上吊、呼吸暫停、呼吸不規則、呼吸窘迫、嘴唇發紫、呆滯、厭食、活動力不好、哭聲尖銳或無力、盜汗等等。(三)什麼是乳頭混淆?如何預防?

,負責踩油門。如果在親餵時,舌頭原本該踩油門卻踩成煞車,母乳當然就出不來了。

避免乳頭混淆的方法,是在六週大之前不要瓶餵,非不得已時則使用流速較慢的奶嘴頭,或者乾脆改用不易與乳頭混淆的器具,例如安全性材質的杯子或針筒。若已經有了乳頭混淆的現象,可在親餵前先擠出一些乳汁,讓乳腺通暢,寶寶才不會因為一直沒吸到母乳而提早放棄,有機會慢慢摸索並調適回來。親餵的動作瓶餵的動作

相對的,也有媽媽因為必須返回職場等因素,而無法繼續親餵,這才發現寶寶不會用瓶餵。此時可以檢查一下奶瓶的流速是否太快,試著換小一點的孔進行瓶餵,讓流速比較接近親餵。如果已經預定好遲早要瓶餵,也可以提早讓寶寶在六週大之後就慢慢熟悉瓶餵的感覺,才不會一下子無法適應。Nursing Strike!寶寶為何不喝奶?

原本親餵的寶寶,突然對乳房說不,英文稱作N u r s i n g S t r i k e,就像寶寶突然罷工一樣。跟下一個階段會談到的生理性厭奶不一樣,厭奶是不分親餵或瓶餵,奶量都逐漸減少,罷奶則是突然針對親餵產生抗拒。如果用工作來比喻,罷奶就像罷工一樣,並不是真的不要這份工作,只是寶寶表達某種意見的方式,訴求一達到就會馬上復工;厭奶則是一邊工作一邊對它失去興趣,反而不那麼容易恢復。

寶寶罷奶的可能原因:病理性:

●感冒鼻塞,所以很難邊吸吮邊呼吸。

●長牙、鵝口瘡、單純疱疹引起疼痛。

●中耳炎時,吸吮會引發耳朵不適。心理性:

●與媽媽分離太久。

●曾因不小心咬痛媽媽而被斥責,餘悸猶存。

●該餵奶的時間常被拖延,一氣之下乾脆都不喝。

●作息突然有重大的變化。環境因素:

●周遭環境太吵,或太吸引寶寶注意。

●媽媽的氣味有異,例如換了肥皂、沐浴乳、乳液、香水,或因服用藥物而使母乳味道改變。

排除生病的因素之後,可以嘗試用下列方法解決:

●換姿勢餵:變換不同的哺乳姿勢看看,也許之前的姿勢擺位讓寶寶不舒服。

●換方式餵:改用杯子、滴管、或湯匙的方式暫時代替親餵,若用瓶餵則有可能造成乳頭混淆。

●換時機餵:趁寶寶睡覺或想睡時再試試看。

●換心態餵:專心陪伴寶寶,給予更多安撫及擁抱。

●換環境餵:找一個安靜的房間,避免外界干擾。

●找人幫忙:罷奶通常持續2~5天,除了找醫生檢查寶寶有無生病之外,也可以尋求母乳哺育專家的協助,從旁觀者的角度比較容易發現問題所在。醫療保健照過來:新生兒黃疸、腸絞痛、胃食道逆流新生兒黃疸

黃疸是新生兒出院前最常遇到的問題,有時還必須因此留在醫院照光治療,不能和媽媽一起出院。新生兒黃疸大多是生理性的,因為胎兒時期的紅血球容易分解,產生大量非結合型膽紅素,此時的肝臟酵素又不夠成熟,來不及將膽紅素結合後排出,因此在出生後的第2天開始有生理性黃疸,第4天到達最高峰,第7天以後又慢慢消失,大多不需治療就能在2週後恢復正常。以下情況也會加重黃疸,例如早產、出生後體重減輕太多、紅血球過多、身體瘀青、頭血腫、胎便延遲排出等。(一)如何判斷新生兒黃疸的嚴重度?

黃疸時寶寶的眼白和皮膚都會變黃。新生兒的台語叫作「紅囝仔」,皮膚的顏色偏紅,不容易從中看出是否有黃疸,小訣竅是可以先輕輕按壓皮膚,趁著血色暫時褪去時觀察膚色是否偏黃。如果皮膚黃的部位只到臉部,膽紅素約為5 m g/d L,如果向下蔓延到肚子,膽紅素約為15mg/dL,就有可能需要照光治療,如果一直到腳掌都變黃,代表膽紅素可能已經高達20mg/dL,要更積極處理。

但是用肉眼判斷黃疸畢竟需要很多的經驗,且難免有誤差,因此只適合由同一位觀察者對同一位寶寶作連續的比較,例如在出院後父母每天對寶寶的觀察。住院中或門診時,懷疑有黃疸的寶寶,可以先用「經皮黃疸測試儀」作初步篩檢,這是一種非侵入性的檢查,如果落在需要治療的臨界點,再用抽血或扎腳跟血的方式作最後的確認。(二)什麼是核黃疸?

膽紅素分成結合型和非結合型,過高的非結合型膽紅素會造成急性腦病變,稱為核黃疸,依照發生時間,可分成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一開始的症狀為吸吮能力變差、肌肉張力過低、痙攣,接著負責伸直的肌肉張力反而過高、頸部往上往後仰、角弓反張,一星期後則整體肌肉張力過高;慢性型在一歲前會肌肉張力過低、肌腱反射增強、運動發展遲緩、在一歲後會有不自主運動、聽力缺損、雙眼上吊。還好在小兒科醫療團隊的努力下,台灣已經很少有核黃疸的病例了。(三)如何治療新生兒黃疸?

非結合型膽紅素可以吸收光能轉化成組態異構物或結構異構物,不必經過肝臟酵素轉化成結合型,就能分別由肝臟和腎臟排出。現在的照光治療越來越進步,特定波長藍光和光纖背毯等設備,可以讓黃疸下降較快,已經很少需要用到交換輸血來避免核黃疸了!(四)母乳性黃疸,什麼情況下才要暫停母乳?該喝葡萄糖水嗎?

和母乳有關的黃疸,在出生一週內發生的稱作早發型,機率約1—8,主要原因是吃不夠,因此反而要更頻繁哺育母乳,兩到三個小時就要餵一次。出生一週以後才發生的稱作晚發型,原因和母乳本身的成分有關,機率約,維持3~10週,大多為良性,所以也不必停母乳。如果造成黃疸的原因不明,有必要排除重要的疾病,可以暫停2天的母乳,改用配方奶,若為單純的晚發型母乳性黃疸,黃疸值會下降,通常在恢復正常母乳哺育後,黃疸值也不會再上升。切記!不要餵寶寶喝葡萄糖水來試圖降低黃疸,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可能因為熱量不足而讓黃疸更加重。(五)哪些情況可能是病理性的黃疸?

下列情況,可能不只是單純的生理性黃疸或母乳性黃疸,要排除其它病理性的因素:1.黃疸出現太早:第一天就出現黃疸,要小心溶血疾病、內出血、先天感染、敗血症等等。2.膽紅素上升太快或太高:每天上升超過5 m g/d L即太快,太快或太高都要小心是否有溶血疾病或肝細胞損害。

3.持續太久:要排除病菌感染、代謝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遺傳疾病等因素。

4.結合型膽紅素升高:代表結合型膽紅素從肝臟的排出受阻,可能的原因有病毒感染、新生兒肝炎、代謝疾病、膽道閉鎖等等。5.灰白便:因為大便的顏色來自於尿膽素和糞膽素,兩者皆為結合型膽紅素的後續產物,所以當結合型膽紅素從肝臟的排出嚴重受阻時,大便只剩灰白色。因此除了觀察寶寶膚色之外,也要配合健康手冊上的大便卡,比對有無灰白便,若有疑問就應儘速就醫。如果是膽道閉鎖的話,要盡早進行葛西手術,把握治療的黃金時間!嬰兒腸絞痛

兒科急診的半夜,偶爾會出現束手無策的爸媽,抱著一個月大左右的嬰兒前來求助,主訴是寶寶在家裡又開始哭鬧不安了!從爸媽的黑眼圈判斷,應該已經折騰好幾天了。醫生作完寶寶的身體檢查,看看肚子硬或軟,有沒有疝氣等等,在一一排除其它疾病之後,診斷為嬰兒腸絞痛。(一)嬰兒腸絞痛有什麼症狀?

嬰兒腸絞痛好發於3週大到3個月大之間,有3大特徵:臉部漲紅、大腿屈曲、肛門排氣。其實嬰兒哭鬧究竟是不是腸子絞痛,除了他自己之外,也沒有人能確定,純粹是大人從他的表現去推測而已,至於引發嬰兒腸絞痛的原因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最重要的是寶寶在每天固定哭鬧的時間之外,其餘時間是否完全正常,還有哭鬧是否能用安撫的方式停下來,或是時間到了就會自動停止,這也是為什麼常常到急診之後,寶寶就已經不哭了。就醫的目的,主要是排除嚴重疾病,若診斷為嬰兒腸絞痛,則大部分不須吃藥。(二)嬰兒腸絞痛怎麼辦?

可以讓寶寶聽輕柔的音樂,將寶寶放在嬰兒車裡來回推,或用背帶背在身上等等。不建議擦有揮發性的驅風油,如果覺得肚子脹一定要作點什麼的話,可以用溫毛巾輕輕熱敷肚子就好。以前在急診時常用的方法,是將寶寶抱著貼靠在胸膛上,輕輕拍其背部,稍微上下晃動,並發出類似「嗯」一樣低沉的聲音,讓動作都落在同一個拍子上,規律地重複一小段節奏,吸引寶寶注意力,有時像催眠一樣,寶寶很快就睡著了。嘔吐與嬰兒胃食道逆流

初生寶寶的嘔吐和溢奶,是新手父母的一大夢魘,不僅弄髒衣物和床單,還擔心寶寶是否因此吸收不夠,或有什麼重大的疾病。(一)嘔吐的危險訊號有哪些?

1.持續性嘔吐

2.噴射狀嘔吐

3.突發性嘔吐

4.嘔吐物有黃綠色膽汁

5.嘔吐物帶血或咖啡色

6.體重長期不增加

7.時常嗆到咳嗽

8.喘、臉色倉白

9.活力很差、脖子僵硬

10.同時解血便,或像草莓果醬一樣的大便

如果有上述症狀要特別小心,必須立即就醫。如果沒有上述症狀,在這個階段嘔吐最常見的原因是胃食道逆流。大人胃食道逆流最常見的描述是「火燒心」,胸口有灼熱感,但是嬰兒不會表達,主要是以嘔吐為表現。(一)為什麼會胃食道逆流?

下食道括約肌是食物經由食道進入胃部的關卡,在正常情況下,只有在吞嚥食物後會接著鬆開,讓食物順利抵達胃。如果在其他的時候鬆開,反而是讓胃酸有機會從胃部逆流到食道,甚至和食物一起吐出來。研究指出,在吃完東西後一個小時去測量,兩歲以下的嬰幼兒還有超過一半的食物停留在胃裡,而兩歲以上的兒童則只剩不到三分之一了!因此兩歲以下的嬰幼兒比較容易有胃食道逆流,一旦有食物積在胃裡,只要一哭鬧或肚子稍微用力,就容易打開下食道括約肌,造成胃食道逆流,甚至嘔吐。(二)如何改善胃食道逆流?

1.餵母奶:不僅胃排空比較快,也可以避免因為奶嘴孔不合而吸入過多空氣。

2.拍打嗝:餵奶時,每隔一陣子停下來拍打嗝,釋放胃部空氣。但如果沒打嗝,也不用硬拍,尤其是吃母奶且正確含乳的寶寶,可能真的沒什麼氣。

3.少量多餐:例如每4個小時喝160,可以改成每3個小時喝120。

4.藥物治療:經醫師評估,需要者可用藥物治療。(三)什麼姿勢能改善胃食道逆流?

1.直立:預防胃食道逆流的最佳姿勢,要注意如果頸部還不穩,須給予適當的攙扶。2.趴著:這是次佳的姿勢,但研究指出趴睡和嬰兒猝死症有關,因此要隨時有人在旁監視。另一個方法是讓寶寶趴在父母的胸膛上,父母可以直接感覺寶寶呼吸動作的起伏,就像是天然的生命監測器。

3.左側躺:可以避免逆流,但胃排空較慢。

4.右側躺:胃排空比左側躺快,但若剛吃飽就右側躺,則比左側躺容易逆流。此外,不管左側躺或右側躺,都可能不小心轉成趴著的姿勢,因此同樣要有人隨時可以監視。

5.平躺:平躺容易胃食道逆流。改善的方法是將整個床傾斜調高30度,而不是只墊高枕頭,並讓頭稍微側向一邊,可以避免吐奶後不小心又嗆到。

6.坐著:會壓迫腹部,反而容易胃食道逆流,是最常被誤用的姿勢。(四)胃食道逆流要到多大才會好?

嬰兒的胃食道逆流在四個月大時最嚴重,之後慢慢變好。到一歲時有九成已改善了,很少會持續超過兩歲。雖然是正常生理現象,但若太頻繁或嚴重,也可能造成食道炎或反覆肺部感染。因此平常應注意餵食的技巧和嬰兒的姿勢,如果未能改善,則請醫師評估是否須使用藥物或進行手術治療。營養重點報你知:出生後要打維生素K!餵母乳的媽媽需要補充哪些營養?

對於餵母乳的媽媽而言,出生後一樣是「一人吃,兩人補」,因為母乳的成分會隨媽媽的營養狀態而變,所以媽媽的營養對寶寶來說也很重要。在寶寶出生的前6個月,純母乳的媽媽每天要多攝取5001大卡的熱量,維生素A、維生素B、維生素C、維生素E的攝取量為平23612常的1.5倍,蛋白質、維生素B、B、B、B的需要量也都上升,葉酸、維生素D、維生素K、鈣、磷則要注意是否缺乏。在接下來各時期的營養重點,會一一介紹這些營養成分的來源,這裡先介紹和早產有關的維生素E,還有寶寶一出生就會施打的維生素K。脂溶性與水溶性維生素有什麼不同?

維生素可分成脂溶性和水溶性,脂溶性包括維生素A、D、E、K,水溶性則包括維生素B和C。脂溶性維生素溶於油脂,飲食要搭配脂類和蛋白質才能順利吸收。如果腸子對脂類吸收不良,也會連帶造成脂溶性維生素缺乏。水溶性維生素溶於水,在料理過程中容易流失,12除了維生素B會儲存在肝臟之外,其餘也很容易被排出體外。

為什麼早產兒要補充維生素E?

胎兒在懷孕的第三期才開始大量儲存維生素E,因此如果早產兒的出生週數太小,常在出生一個月後就開始缺乏維生素E。因此早產兒可以用強化維生素E的配方奶,或使用母乳添加劑,來補充維生素E。

維生素E存在於種子、堅果、綠色葉菜、植物油、植物牛油等多種食物中,一般人很少會缺乏,除非是有肝膽疾病或其他可能影響腸道吸收的疾病。

維生素E可以抗氧化,避免產生自由基,防止細胞膜上的脂質過氧化,以維護細胞膜的完整性。如果缺乏維生素E,紅血球的細胞膜就容易破裂而造成溶血性貧血,還會出現水腫和血小板過高等症狀。

為什麼嬰兒一出生就要打維生素K?

維生素K是合成凝血因子的必要元素,如果缺乏會造成嚴重出血。因為胎兒在懷孕過程中累積的維生素K存量是不夠的,所以一出生後就會先注射1毫克的維生素K,以避免顱內出血或腸胃道出血,這些可能產生痙攣、神經後遺症、嚴重貧血甚至死亡的疾病。121

維生素K可分成K和K,維生素K存在於芥藍菜、菠菜、番茄、2肝臟、植物油中;維生素K存在於豬肉、羊肉、牛肉、肝臟、起士中,2也可由腸道細菌製造。一歲過後,腸道細菌製造的維生素K已足夠應付身體所需,前提是要正常進食,且不能長期使用廣效性的抗生素。

若有長期腹瀉,或有肝膽疾病因而影響脂類吸收,則要注意是否須額外補充維生素K。飲食進階一二三:母乳、奶粉營養全掌握

世界衛生組織在推廣母乳上不遺餘力,同時也製作手冊來教導大家如何正確沖泡奶粉。同樣的,在這個單元會介紹幾種主要的嬰兒配方奶粉,但並非鼓勵大家使用,而是希望能讓大家對配方奶有正確的認識,萬一需要用時,才知道如何選擇適當的種類。

當有哺育母乳的禁忌時,可用嬰兒配方奶作為母乳的代用品。如果寶寶在前幾天的體重掉太多,甚至有脫水的現象時,也可以在母乳之外添加一些嬰兒配方奶,只要下定決心繼續母乳哺育,還是有機會回到純母乳。

常見的錯誤是,遇到寶寶腸胃的問題時,家長浪費太多時間在更換奶粉上,或者一直在泡濃或泡淡之間打轉,此時應該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才能及早發現原因並作適當處理。就算評估只是正常現象,也能減少無謂的擔心,否則在更換奶粉的過程中,一不小心就會造成便秘。哪些情況不要餵母乳?

媽媽方面:

●人類免疫不全病毒感染(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

●結核菌感染者要治療2週以上並且證實無傳染性,才可開始親餵母乳。

●使用麥角胺(偏頭痛用藥)、斯達汀(降血脂藥)。

●使用抗癌藥物或放射性同位素物質。

●藥物濫用者,例如安非他命。

●未經治療的布氏桿菌病。

第I型或第II型人類嗜T淋巴球病毒感染。

●寶寶方面:

●半乳糖血症。

●苯酮尿症:如果可以監測血中苯丙胺酸的濃度,母乳可以和不含苯丙胺酸的特殊嬰兒配方奶交替使用。

●其他代謝異常。哪些情況哺育母乳時要特別小心?

●媽媽如果得到流感,記得在接觸寶寶前要先用肥皂洗手,餵母乳時可以戴著口罩,不要在寶寶面前咳嗽或打噴嚏。必要時可以將母乳擠出,交由健康的家人瓶餵。

●媽媽如果得到水痘、帶狀疱疹、或單純疱疹時,哺育母乳時要避開罹患的部位,如果是在分娩前五天或分娩後兩天內出現水痘,新生兒要注射純化的抗水痘病毒抗體以預防感染。

●餵母乳期間最好都不要吸煙。

●若有喝酒要間隔兩個小時以上才能餵母乳,且要限制酒精的攝取量,每天每公斤不超過0.5克,以60公斤來算,相當於兩罐啤酒。●媽媽如果是B或C型肝炎帶原者,仍然可以餵母乳。但要注意如果寶寶的嘴巴和媽媽的乳頭同時有傷口,則應避免餵受傷的那一邊。媽媽如果有B型肝炎,不管自費或公費,出生後最好都幫寶寶打B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且一定要按時接種B型肝炎疫苗。

●乳頭凹陷依照程度的不同,各有其方法可以克服,隆乳或縮胸手術對餵母乳的影響程度則因手術方式而異,以上都可以在生產前就先詢問專業人士意見,或在生產後尋求指導。乳房大小主要跟脂肪組織有關,並不影響母乳的多寡。一般嬰兒配方奶粉

嬰兒配方奶粉大多以牛奶蛋白為基礎,只要經過衛生署「嬰兒配方奶粉標章」的認證,在成份上都大同小異,要注意的是沖泡過程的衛生。國內的研究指出,喝沖泡奶粉的嬰幼兒,感染沙門氏菌的風險是喝母乳的兩倍。我們都知道要消毒奶瓶和使用煮沸過的水,但別忘了奶粉本身也可能含有細菌,例如阪崎氏桿菌。奶粉平常要儲存在乾燥涼爽的環境,一旦開罐後,就算還沒到期,也要在一個月內食用完畢,而且記得要將蓋子蓋緊。(一)如何正確沖泡配方奶?

沖泡配方奶的重點提醒(參考世界衛生組織資料):

1.看清標示:不同奶粉提供的杓子大小並不一樣,每一瓢搭配的水量也不同,因此更換奶粉時要注意奶粉與水的比例,用專用的杓子,以免泡錯濃度。圖1

2.70℃沖泡:用煮沸過後降溫至70℃的水來泡配方奶是最理想的,太高會破壞營養成份,太低則缺少殺菌效果,一般煮沸過後靜置超過30分鐘,水溫就會低於70℃而不適合使用。如果沒有辦法煮開水,須用安全無菌的水,且在泡完後立即食用。圖2

3.先加水,再加奶粉:假設是每60的水配一瓢奶粉,則180的水加入三瓢奶粉後,沖泡的總量會超過180,並不是邊加奶粉邊加水,讓總量剛好到達180。兩者在濃度上會有差異。圖3

4.適度降溫:泡好後可以靜置於冰水或用流動的水降溫,注意這些用來冷卻的水不要污染到奶水或寶寶吸吮的部位。簡單判斷奶水溫度是否適當的方法,是滴一點在手腕內側,感覺微溫而不燙,才可以讓寶寶喝,若兩小時內未食用則應丟棄。圖4

少數情況下,必須預備沖泡好的配方奶,此時應在泡好後即刻降溫,放進5℃以下的冰箱冷藏,並於一天內使用。使用前泡在溫水中,稍微搖動奶瓶使之受熱均勻,在15分鐘內回溫,測試溫度方法同上,在兩小時內食用。千萬不可以用微波爐,因為微波爐的加熱不均勻,可能外冷內熱,一不小心就燙傷寶寶的嘴巴。(二)可以喝水補充水分嗎?

喝配方奶的寶寶,如果在天氣熱或發燒時,因為身體無形的水分流失增加,造成小便減少,又無法藉由提高奶量來增加寶寶的水分攝取時,可以適度喝一點煮沸過後冷卻的水,以不超過前次奶量的三分之一為宜。(三)大一點就要換較大嬰兒配方奶粉嗎?

市面上有所謂的較大嬰兒配方奶粉,但不代表六個月大之後就一定要更換,因為一般嬰兒配方奶粉原本就是針對一歲之前所設計,所以可以在六個月到一歲之間繼續使用。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四個月大後最應該考慮的是添加副食品,換不換奶粉倒是其次的問題。什麼時候該用水解蛋白嬰兒配方奶粉?

水解蛋白奶粉的特色是將蛋白質水解成很小的胜肽鏈,小到不容易形成抗原,因此較不會造成過敏。依照水解的程度可以分成完全水解和部份水解。如果寶寶原先使用以牛奶蛋白為基礎的配方,因為對牛奶蛋白過敏而有血便等症狀,應改用完全水解蛋白奶粉,若還是未能改善,還可以用將蛋白質分解到最細的胺基酸配方奶粉。如果父母或哥哥姊姊有過敏疾病,要避免或延後寶寶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話,在4~6個月大之前應使用母乳或水解蛋白奶粉,而非一般嬰兒配方奶粉。水解蛋白奶粉的缺點是口感不佳,臨床上遇到一些寶寶因此吃的較少,切記母乳仍是預防過敏的首選,在母乳不足時,才用水解蛋白奶粉代替。什麼時候才要用無乳糖嬰兒配方奶粉?

無乳糖奶粉,顧名思義就是不含乳糖。雖然俗稱止瀉奶粉,但並沒有止瀉的作用,只是避免加重腹瀉而已,因此一般急性的腹瀉並不必換成無乳糖奶粉。少數嚴重的腹瀉,例如輪狀病毒感染,損害了腸道細胞上的乳糖酶,造成次發性乳糖不耐症,使得乳糖在進入腸道後無法被分解吸收,反而帶出更多水分而加重水瀉,此時可改成無乳糖配方,約兩週的時間讓腸道細胞漸漸恢復乳糖酶的作用。若經醫師評估確有需要,也可使用更長的時間。什麼是豆精蛋白嬰兒配方奶粉?

以豆類的蛋白質為基礎,適用於素食主義者;同時也不含乳糖,適用於半乳糖血症、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和次發性乳糖不耐症的寶寶。對牛奶蛋白過敏的寶寶,有時也同時會對豆精蛋白過敏,因此應使用完全水解蛋白配方較為安全。除此之外,其他宣稱的療效都未經證實。要注意的是,豆精蛋白奶粉中的鈣和磷,人體的可利用率較低,且可能含有植物動情激素,因此最好經醫師指示,有必要時才使用。脹氣要換酸化嬰兒配方奶粉?

幾乎每個寶寶都被說過有脹氣,首先要區別的是正常生理現象或疾病所造成。嬰幼兒的腹肌不像大人那麼有力,進食之後肚子很自然地脹起來,如果摸起來像麻糬一樣柔軟,像氣球一樣有彈性,下一餐照樣吃得下,大多無礙;如果越吃越少、不斷嘔吐、肚子變硬、或脹到肚皮光亮無皺摺,任何一種情況都要趕快就醫。

以前製造嬰兒配方奶粉的技術較不成熟,酪蛋白遇到胃酸會凝結成奶塊,既不好吸收又在胃部停留較久,讓嬰兒的脹氣更嚴重,因此有人想到加入乳酸來幫助消化,即為早期的酸化奶,演變至今則大多改成加檸檬酸,並減少乳糖。現在的嬰兒配方奶粉越來越趨近母乳,比較不會產生又大又硬的奶塊,酸化奶還能改善脹氣嗎?不管在醫學上或根據家長使用的經驗,都莫衷一是。如果確定脹氣不是疾病造成的,在符合嬰兒配方奶粉規範的前提下,用酸化奶來取代一般嬰兒配方並無不妥,但如果只是為了脹氣就用酸化奶代替母乳,可就得不償失了!PART 2腸胃與副食品的第一次親密接觸:離乳飲食的適應期5-6個月

在這個階段寶寶開始有生理性的厭奶,是很正常的現象,反而應注意是否可以開始吃副食品了,透過副食品提供寶寶在這成長階段裡最需要的營養素!

門診中遇到四到六個月大的寶寶時,常聽到父母苦惱說:「以前餵都可以餵到180,現在只喝120就不喝了!」任憑父母怎麼努力,寶寶的奶量卻還是不增反減,頗令長輩擔心。其實若能排除喉嚨發炎、鵝口瘡、口腔潰瘍等病理性厭奶的因素,在這個階段寶寶開始有生理性的厭奶,是很正常的現象,不必執著於恢復原來的奶量,反而應注意是否可以開始吃副食品了,用副食品來補上奶量減少的缺口,寶寶一樣能健康成長!添加副食品的三大原則

關於「什麼時候開始吃副食品?」,長久以來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在歸納主流的觀點之後,簡單列出三大原則,可以依此為寶寶選擇最恰當的時機。

●滿四個月大之前不能添加。

●滿六個月大後一定要開始。觀念入門全照護:添加副食品的關鍵Q&A

●滿四個月大到滿六個月大之間,若尚未開始吃副食品,須視情況補充維生素D和鐵劑。(一)為什麼滿四個月大之前不能吃副食品?

滿四個月大之前,寶寶的消化酵素還未臻成熟,不容易消化半固體或固體的食物,國內就曾有過案例,因為太早餵食馬鈴薯泥,造成寶寶的腸胃結石甚至腸阻塞。此時寶寶的腸胃障壁也尚未密合,大分子的過敏原容易趁機溜進人體,引發嚴重的過敏反應。

另一方面,寶寶在滿四個月大之前,當異物進入口腔時,舌頭會有往上及往外頂的反射動作,稱為「挺舌反射」,可以預防噎到固體食物,但卻不利於餵食半固體及固體的副食品,這個反射要等到四到六個月大之間才會慢慢消失。(二)滿六個月大後還沒開始吃副食品,會有什麼壞處?

太晚吃副食品,首當其衝的問題是熱量不足,其次是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缺乏,例如鐵、鋅、維他命D。錯過了學吃副食品的黃金時期,寶寶已經長期習慣只要喝奶就好,因此越晚開始,父母反而要花越多的時間和耐心,寶寶才願意吃副食品。這段期間若未能經由吃副食品來訓練上下顎的肌肉,也有礙於未來說話動作的發展。(三)四到六個月大之間,需要補充維生素D或鐵劑嗎?

高緯度的地區因為日照不足,寶寶的皮膚無法接收足夠的紫外線以生成維生素

D,常建議在嬰兒出生後幾天,就開始補充維生素D,劑量為每天400國際單位。

台灣位在北回歸線上,日照較充足,四個月大之前不易缺乏維生素D。在滿四個月大之後,如果還沒開始吃副食品,且配方奶每天不到一千毫升,包括純母乳哺育者,皆建議補充維生素D。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嬰兒配方奶粉相較於母乳,已針對維生素D作強化,但也要每天一千毫升才能達到建議攝取量。

滿四個月大時,體重約為出生時的兩倍,體內的鐵質存量開始不敷使用,純母乳的寶寶如果還沒開始吃副食品,建議由醫生指示是否需要額外補充鐵劑。如何掌握開始餵寶寶吃副食品的契機?

滿四個月大之後,可以吃副食品的基本條件為頸部能直立,身體可在輔助之下斜躺或坐著,還有以下動作也是能否順利餵食的關鍵:

●看到食物會張嘴並把舌頭壓低。圖1、2

●挺舌反射消失。

●湯匙離開嘴巴時,能閉上嘴唇含住食物。圖3

寶寶主動想吃食物的訊號,包括看到食物時,身體會向前傾,張開嘴巴或流口水。如果不喜歡這個食物或已經吃飽了,則會把嘴巴閉起來、推開食物、轉過身或向後仰。如果只是皺眉頭,或者輕輕搖頭露出嫌惡表情,並不代表寶寶不喜歡這項食物,可能只是不習慣新食物的氣味,可以再多嘗試幾次看看,有可能要8到10次寶寶才會接受。(一)寶寶能接受新的副食品嗎?

新增的副食品,都要先從少量開始嘗試,並至少觀察4~7天。若寶寶對副食品有不良反應,例如紅疹、嘔吐、腹瀉、血便等,則先暫停兩個月不要吃該樣副食品,反應嚴重者等一歲以後再嘗試。如果沒有不良反應的話,可以逐漸加量。(二)喝配方奶的寶寶,還要等到六個月大才開始吃副食品嗎?

關於什麼時候開始吃副食品,一直存在四個月大或六個月大之爭。但其實只有純母乳的寶寶會有這種爭議,因為純母乳的好處多,所以有些人會希望在四個月大之後,再多維持兩個月的純母乳,才開始吃副食品。如果寶寶一直都有喝配方奶,早已不是純母乳,那麼在四個月大之後,只要具備吃副食品的條件就可以開始啦!醫療保健照過來:小心腸胃炎、腸胃型感冒

母乳被污染的機會很少,在開始吃副食品以後,最先遇到的就是食品衛生的問題。副食品的食材要新鮮,器皿要乾淨,否則細菌或病毒就會有機可乘,造成急性腸胃炎喔!還有食物的選擇也很重要,例如蜂蜜雖然是夏日消暑的良伴,然而潛藏其中的肉毒桿菌芽孢,對一歲以下嬰兒有致命的威脅,是一歲之前絕對不能碰的食物。急性腸胃炎(一)為什麼本來只有吐,吃了藥卻拉肚子?

其實腸胃炎本來就常常是先吐後拉,是自然的病程,並不是因為吃了藥才拉肚子。依照個人體質不同和病原體之間的差異,也有人只有吐或只有拉肚子。吐和噁心通常在第一天最嚴重,接下來腹瀉的形式和持續時間則和病原體有關,腹瀉量的多寡也受到生病期間飲食的影響。(二)細菌性腸胃炎的共同特色是什麼?

細菌性腸胃炎多半好發於炎熱的夏季,包括沙門氏菌、志賀氏桿菌、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也包括了冬天比夏天好發的曲狀桿菌。共同的症狀有發燒、腹瀉、嘔吐,還有在病毒性腸胃炎比較少見的血便及黏液便,就像細菌在腸黏膜上狠狠地咬一口一樣。就醫時可攜帶裝著腹瀉物的尿布,或用數位相機事先拍攝,讓醫師可以直接觀察腹瀉的形式和量,但切記!勿將尿布放在醫師桌上而污染桌面,事後並記得洗手,以免傳染給別人。(三)為什麼嬰幼兒容易得到沙門氏菌感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