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礼仪(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00:06:03

点击下载

作者:拙耕

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社交礼仪

社交礼仪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社交礼仪作者:拙耕排版:昷一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1-01ISBN:9787555361534本书由安徽新儒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第一章社交礼仪概述在现代社会,人际交往活动日益频繁,差不多每个人每天都要同他人接触交流。在社会交往中,就不能不讲究礼仪规范。社交礼仪是社会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讲究社交礼仪,不仅体现出个人的文明水准、道德风貌和气质风度,而且在涉外交际场合中还体现本民族的文化修养和本国家的文明形象。一 社会交往不可缺少社交礼仪

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以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示对对方尊重的方式和过程。礼仪的核心是尊敬友善、互相谦让。在社会交往中,不可缺少社交礼仪。01 礼仪是人类文明生活的重要标志

礼仪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礼仪由礼节和仪式组合而成。礼节是特定民族、人群或国家基于历史传统而形成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交际场合表示问候、尊敬、祝颂的惯用方式,如鞠躬、握手、点头致意等。仪式则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形式,如重要会议、开幕式、闭幕式、签字仪式等。

在人际交往中,礼仪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其一,促进沟通,促进人们相互尊重。人们在交往时以礼相待,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互相尊重,建立友好合作的关系。

其二,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礼仪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从而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其三,减少与缓和人际矛盾。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相互关系错综复杂,有时会避免不了地发生冲突。讲究礼仪有利于促使冲突各方保持冷静,从而有利于缓和矛盾。

礼仪可分为社会礼仪与专项礼仪两大类。

社会礼仪是用来约束每一个社会人的。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尊老爱幼、女士优先等。

专项礼仪则是各行业根据自身的特殊需要而形成的各种形式规范。如果按内容分类,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如果按职业分类,可分为教师礼仪、警察礼仪、军人礼仪等。02 社交礼仪是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

社交礼仪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点。

◎ 传承性

礼仪规范将人们交往中的习惯、准则的形式固定并且沿袭下来,就形成了继承性的特点。它是人类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标志之一。当然,对于古代的礼仪不能全盘肯定,特别是封建统治者制定的许多礼仪是为了肯定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是强迫臣民门绝对服从的,对于其糟粕我们必须加以摈弃。只有对那些反映中华民族和劳动人民文明水平、道德风貌、大智大勇和气质修养的健康高尚的礼仪,才是我们可以肯定和借鉴的,才代表了我们祖先讲究礼仪、待人以礼的主流和本质。

◎ 民族性

礼仪的内容大都以约定俗成的民风习性、特定文化为依据,它突出地集中地体现了本民族的心理、文化和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讲,礼仪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文化和社会风尚。在交际活动中,除了要注重业已形成并被广泛认可的通用的礼仪规范和准则外,同时还应当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礼仪传统。这样做,非但不会与通用礼仪规范相悖,相反,会使交际对象感到更加亲切,倍增友善情谊。Tips由于现代社交礼仪具有民族性的特点,所以入乡随俗是十分必要的。在中国当你喜欢一个小孩时,可以用手去抚摸他的头发,表达你的爱意,但如果这是在泰国,那里的人们认为头发是灵魂所在,别人是不能碰的。

◎ 变异性

现代社交礼仪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其运用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同一礼仪时常会因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便是礼仪的变异性的特点。

现代社交礼仪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封建社会灭亡了,其礼教也随着消亡。三拜九叩之类的礼节拿到现在就行不通,反过来20世纪初的一些仁人志士海外求学归来,以鞠躬替代跪拜礼则被视为异端。同一礼节在此地被视为友好,在彼地则可能被视为冒犯别人。

◎ 针对性

一般来说,礼仪的运用是规范的,但是由于现代社交对象的不同,礼仪的适应则有了针对性的一面。同样的礼节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阶层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在社交活动中必须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运用相应的礼仪。如同样一句话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而对老年人来说,则可能伤害他的感情。再如同样是握手,男女之间力度就应不同,老朋友和新知亦有所不同。同样是打招呼,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也不同。正是由于礼仪有这样一些细微差别,要求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社交礼仪,熟练地运用礼仪规范来展示自己的风范,使自己在社交场合中保持良好的社交形象,促进社交成功。03 社交礼仪具有教化的功能

社交礼仪之所以被提倡,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主要是因为它具有多种功能和作用。社交礼仪可以使人们之间的感情得到沟通,成为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还可对社会风尚产生良好广泛的影响,能够教育纠正人们的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讲究礼仪不仅有助于个人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而且有益于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总的说来,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沟通、协调、维护及教育四大功能。

◎ 沟通功能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都自觉地执行礼仪规范,这样容易使双方之间的感情得到沟通,从而容易使人们之间的交际往来得到成功,进而有助于人们从事的各种事业得以发展。

◎ 协调功能

从一定意义上说,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发展的调节器。人们在交往时按礼仪规范去做,有助于加强人们之间的互相尊重、友好合作的关系,缓解或避免某些不必要的情感对立与障碍。

◎ 维护功能

现代社交礼仪是整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反映和标志之一,同时礼仪也反作用于社会,对社会的风尚产生广泛、持久和深刻的影响。社会上讲礼仪的人越多,社会便会越和谐安定。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礼仪起着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

◎ 教育功能

现代社交礼仪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倡导人们按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正常生活。遵守礼仪规范的人,客观上也起着榜样的作用,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大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就会共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04 社交礼仪展示着人的精神风貌

在加强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推动社会进步中,社交礼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 有助于塑造良好的社交形象

社交成功与良好的社交形象是分不开的。社交中的自身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交往双方关系的融洽和交际的成败。

讲究社交礼仪有助于塑造人的良好社交形象。社会交往中的人,总是以一定的仪表、装束、言谈、举止进行某种行为而出现的,这是影响人们第一印象的主要因素。整洁大方的衣着、得体的举止、高雅的气质、良好的精神面貌和真诚动人的谈吐,必定给对方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从而建立起友谊和信任关系,达到社交目标。在这里,礼仪不仅起着润滑和媒介的作用,而且起着黏合和催化作用,它对表达感情、增进了解、树立形象都是必要的。

◎ 促进交往行为的规范化

社会交往中,人与人的了解和认识是从礼貌开始的,礼貌礼节从古至今都是衡量一个人文明程度的准绳之一。在社交中人们互相鞠躬、握手、拥抱、献花等,不仅是对交往对象表示敬意和友善的一种形式,而且还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道德情操、气质修养,以及处理问题时的应变能力。在社交场合,人们按照固定的程序,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交往,有助于相互间的沟通和达成共识。礼仪作为一种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一方面是各种人际交往的有效途径,同时它还有着对人际关系的整合及疏导功能。如守时守约、讲究仪容仪表、尊老爱幼、讲究公德等。礼仪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们的心灵,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事事处处注意自己的言行,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彬彬有礼,努力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礼仪同时还制约人们按照社会公认的行为模式去交往、去生活,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动,为人们创造安定团结的生活工作环境,成为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

◎ 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伟大民族。礼仪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能割断历史,对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礼仪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时代特点加以发展,推陈出新,使它不断发扬光大。

讲究礼仪有助于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古往今来,人们都把礼仪修养视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高低、有无教养的尺度之一。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礼仪中的精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程度,促进社会的和睦和发展。

◎ 有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使国人看到了五彩缤纷的外部世界。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礼仪也面临着与世界接轨的问题。人们注意到在礼仪问题上故步自封是行不通的,但是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也是行不通的。我们不但应该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礼仪教育和礼仪实践增强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巩固和发展人民内部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蔚然成风。

在对外交往中讲究礼仪,可以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和交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威望。二 社交的基本礼仪规范

社交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着一定的规则和惯例。正是这些基本规则和惯例构成了社交礼仪的基本内容。社交中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尊严,这是最起码的社交要求,只有尊重别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社交中还要把握“适度”原则,与他人保持恰当的距离,距离能够产生美。只有知晓了这些礼仪的规则,才能在社交中游刃有余、应付自如,开创出一片自己的社交新天地。01 尊重他人,礼貌待人

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必须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尊重是礼仪的情感基础,人与人之间只有彼此尊重,才能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

在人际交往中讲究礼貌是为了表达对人的尊重。实际上,尊重应该是相互的,你尊重别人,别人自然也会尊重你;你不尊重别人,你也不会被尊重。世界上一般人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那么人人都应该学会尊重别人。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而自己一点也想不到应该尊重别人,这是自私自利、不懂得起码礼貌常识的表现,这样做也就无法在人际交往中取得成功。

拜访他人家庭或前往他人办公室洽谈,拜访者的眼睛不得四处窥视,更不得在对方未允许之前去翻看或挪动桌子上放置的文件、书报和其他物品。因为这些都是他人的私人领域,同时他人桌上可能夹置某些“隐私之物”,所以绝不能有冒昧举止或侵犯行为。02 约束自己,自律自重

礼仪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而形成和存在的,它反映了人们的共同要求,社会上每个成员都应当自觉遵守执行。谁违背了礼仪规范,就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人们掌握了礼仪规范就会在心目中树立起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并以此来约束自己在社交中自觉按礼仪规范去做,做到自律自重。

对个人来说,培养自律自重的过程,实际上是在高度自觉的前提下使自己的整体素质提高的过程,所以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是,只要肯下工夫,是能够达到理想境界的。因此我们应当自觉学习礼貌、礼节、民俗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待人接物中应付自如,左右逢源。

生活中,有人在某种场合很懂礼貌,很讲文明,懂得自律自重,而在另一种场合却显得粗野庸俗。当然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但礼貌修养好的人总是能以严格的礼仪规范要求自己,即使遇到一些特殊场合,比如对不讲礼貌的人,也能心平气和地以礼待人。他们时时处处都能讲究礼貌,而不受环境的影响,这是他们自我性情陶冶的结果。03 尊重女性,女士优先

女士优先的核心精神是要求成年男士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行动上从各个方面尊重女士、照顾女士、帮助女士、保护女士。

◎ 在演讲时

人们在发表演说时,开场白总要先说“女士们”再说“先生们”。因为首先提到的人总是最受尊敬的人。

◎ 在进餐时

与女士一同进餐时,男士要协助坐在身旁座位的妇女就座,做法是把椅子从餐桌往外拉开,等妇女站到合适的位置将要坐下时再把椅子推回靠近餐桌,让她坐下。在宴会上服务员总是先给女客人上菜,然后再给男客人上菜。

◎ 在行走时

男女在街上一起行走时,男子必须走在靠马路车辆行驶的一边,过马路时,男的不必前后来回奔跑,只需保持在女伴左边,使女性居右。

走路如果不是并肩而行,一般原则是让女士走在前面,男士走在后面,只有当遇到障碍需要男士去排除的时候才例外。

上楼梯时,是女先男后,下楼梯时则恰恰相反,男士应当走在前面。Tips与妇女同行,还应主动帮助她携带背包以及外衣等物品,绝不能自己两手空空而让妇女拿着许多东西,但不必帮她拎随身的小包。另外,当男士为女士效劳遭到再三拒绝时,男士亦不必勉强。04 待人接物要宽宏大度

宽宏大度,就是能容人,能原谅别人的过失。每个人都要学会推己及人,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着想,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树立容纳他人的意识。

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应当具有宽容别人的胸襟。如果出现意见对立或对方伤了你的自尊心,侵犯了你的利益,都应以宽大的胸怀容人。我们不能要求所接触的人都有使自己满意的处世办法。有的人在待人接物时会无意中出现失礼行为,还有的人缺乏礼貌修养。遇到这些情况,如果不容人,则无法使交往继续进行,甚至造成很难弥合的感情裂痕。宽容别人,不但能显示出自己的良好修养,而且能使行为不良的人得到感化。

得理不让人,对无理或失礼者穷追不舍,把人逼入窘境,这样就易使对方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不但不会承认自己有错,反而容易产生对抗的心理与行为。

当然,宽容绝不是纵容,不是放弃原则的姑息迁就,不是做“老好人”。对于邪恶行为和故意寻衅滋事者不能一味讲宽容,而要有理、有礼、有节地坚持说理。如果容忍邪恶,不但谈不上礼貌,而且连道德人格也丧失了。05 把握恰当的情感尺度

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各种情况下的社交距离,也就是要把握在特定环境中人们彼此之间的情感尺度。

人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能冷淡,也不能过于热情,过分的热情会让人反感。中国人讲究待人接物既要诚恳热情,又应当合乎彼此的身份和关系,符合礼仪规范。如果一味只顾热情友好,而不顾“礼”的适度,就是所谓的“热情越位”,这与不够热情同样有害。“热情越位”会被人视为失礼和没有教养的表现。实际生活中,常见的过分热情的现象有:与人交谈时,喜欢用过多的吹捧语言;不管他人是否愿意接受,勉强别人吃饭或玩耍;在宴会上互相敬酒表示友好,但如果过分热情,硬让不会喝酒的人喝酒甚至过量喝酒,就会失言失态,从而破坏宴会的气氛,也使客人的身心受到伤害;客人已是酒足饭饱,还不停地劝其继续吃喝等。过分热情会使别人陷于难堪境地,并可能觉得你很虚假。所以,我们在待人接物时要注意既用真诚的热情,又要掌握一定的尺度,即要做到热情有度。

尊重交往对象,也应有一定的度。过分的尊重有可能会让对方觉得自己在被迫演戏,对方也可能会因此看轻你。

表现自己的谦虚,应有一定的度,过度的谦虚会让人觉得虚伪;表现自己的豪爽,也应有一定的度,否则别人会觉得你对任何人都会这样,他自己受到的豪爽与慷慨并不那么宝贵。

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需要给予和付出,也需要很好地把握交际的距离,真正待人有方的人,总会不失时机地使自己与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与他人等距离地交往

在现代社交活动中,我们经常需要同时与几个朋友打交道。在这种情况下,言谈举止稍有不慎,就会显得厚此薄彼,影响自己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为了避免这种失误,最好的办法就是要遵循“等距离”原则。所谓“等距离”原则,是指在社交场合,特别是在一些交际应酬中,对待众多的合作伙伴,应努力做到一视同仁,不要使人感觉有明显的亲疏远近、冷暖暗明之分。06 务必尊重他人的隐私

隐私,即不愿告诉他人和不愿意公开的个人情况。国内外的社交活动中均尊重个人隐私权,凡涉及个人隐私的一切问题,在交往中均应回避,否则就会引起对方的不悦,自己也感到尴尬。

由于习俗不同,许多民族都有其忌讳的话题。政治问题、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个人好恶等等,在涉外交往中都不宜妄加非议。个人隐私、他人的短长、令人不快的事物以及低级趣味,也是不应选择的话题。中国人之间谈论疾病、死亡、厌恶的甲虫以及惨案、丑闻、色情故事之类无关紧要,对外国人却绝对谈不得。外国人认为谈论这些格调低下、庸俗的话题,使人扫兴,又不吉利。中国人相见经常互相问候对方的身体如何,但外国人通常是不愿谈论这些话题的。若是与病人讨论、分析病情,将会被看作是失礼的。

需要强调的是,在人际交往中,一旦发现自己选择的话题不受欢迎,应立即转移话题,不要毫不知趣地继续下去。如因自己疏忽而选择了令对方不快的话题,则应当道歉,这也是对对方的尊重。07 文明交往,不开过分的玩笑

同事、朋友之间相处,开玩笑是经常发生的事。但开玩笑要适度,不能违背礼仪。过度的玩笑常常会适得其反,引起不良的后果。

那么,这个“度”应如何掌握呢?

◎ 要根据说话的对象来确定

人的性格各不相同,有的活泼开朗,有的大度豁达,有的则谨小慎微。对于不同性格的人,开玩笑就要因人而异。

◎ 要根据说话对象的情绪来确定

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可能会有不同的心境和情绪。因此,开玩笑应选择在大家心情都比较舒畅时,或是在对方因小事而不高兴,并能通过笑话把对方的情绪扭转过来时。

◎ 要按说话时的场合、环境来确定

在安静的环境中,在大庭广众之下,尽量不要打趣逗笑。

开玩笑一定要注意内容健康,幽默风趣,情调高雅,切忌拿别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同时,还要忌开庸俗无聊、低级下流的玩笑。开玩笑的内容应带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使大家在开玩笑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陶冶情操,从中收到积极的效果。08 在社交场合不能随便发怒

在社交场合中随便发怒,会造成两种不良的后果。

首先对发怒的对象不友好,它会伤了和气和感情,失去朋友、同事之间的友谊与信任。其次,对发怒者不利,一方面对本人的身体状况产生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对发怒者的形象有不良的影响,人们会认为他缺乏修养,不宜深交。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适应环境,并求得环境的认可和接受,也是一种本能的表现。它在社会交往中主要表现为与朋友、同事友好相处,不发怒或不发脾气,并从多方面克制自己。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遇事要冷静思考;其次,要多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从中找出自己的缺点,以便更好地修正自己的看法;此外,对人要平和礼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独特的个性,都有着各自的生活习性和兴趣爱好,都有着不受他人干涉的生活领域。Tips尊重他人,事实上也是在尊重自己。对人平和礼貌,可以表现自己的修养、风格和气度,可以树立起自己良好的威信,可以赢得更多朋友的信赖和尊重。09 社交中不妨碍他人的行为

在公共场合,每个有教养的人都应当有意识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不因为自己的行为举止妨碍、打扰他人。

在办公室里打电话,除了应调低自己的声音外,还应注意长话短说,避免长时间占用公用的电话,否则既影响单位业务信息的传达,也影响他人情绪。

在车站、机场、商店等公共场所,说话的声音要小到不妨碍他人为宜,手势也不宜过多。那种高谈阔论、指手画脚地谈笑,是对他人的妨碍,也是对他人的一种轻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走路不得咚咚作响,步子要轻一些。遇急事,不宜慌不择路、拼命奔跑,以免引起他人的不安。

剧院和音乐厅的规矩相当严格。首先,必须按时到达,准时入场。如果迟到,看戏必须等待一幕演完,音乐会必须在奏完一曲后,来者方可入场。有时甚至要等到中间休息后,才能入场就座。场内要保持安静,特别是音乐会,在演出过程中,除了演奏的音乐声外,应该鸦雀无声。谈话、品评、有时甚至翻阅节目单的声响,都会使邻座的人不高兴。咳嗽也要尽量避免。  第二章日常交际的礼仪生活是人生的大课堂。日常交际即是检测人的礼仪素质的大考场。从对他人的称谓到见面握手致意;从交换名片到相互攀谈,其中的礼仪细节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修养与文明素质。学习和运用日常交际中的礼仪,不仅有利于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密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有利于树立个人文明礼貌、友善亲和的良好形象。可以说,讲究礼仪规范,日常交际就有了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际交往通行证。一 称呼他人的礼仪

称呼,是在人与人交往中使用的称谓和呼语,用以指代某人或引起某人注意,是表达人的不同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

在社交活动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和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还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因此对它不能疏忽大意,掉以轻心。01 称呼:社交修养的文明标志

◎ 称呼的特征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必须始终明确称呼的特征。

① 简洁性。人们在使用称呼时,简洁的要求是音节较少,形式较为简单,叫起来方便,易引起对方的注意与兴趣。

② 褒贬性。在称呼时,明显地表现出褒贬之意。

③ 开启性。人们使用称呼语是为了引起对方注意,进而表述更多的内容。

◎ 称呼的作用

在社交礼仪中,称呼具有如下作用:

① 称呼的运用标志着人际关系的实质。

② 表现一个人对他人的评价和情感。

③ 显示出人与人之间亲疏恩怨的概貌。

④ 反映人们情绪的消长和事情的成败。

◎ 称呼的种类

称呼比较典型的有尊称和泛称两种。尊称是指对人尊敬的称呼;泛称是指对人的一般称呼。

① 尊称。现代汉语常用的有:“您”“贵姓”“某老”。其中“某老”专指德高望重的老人,有三种用法:一是“您”+“老”,如“您老近来如何?”二是“姓”+“老”,如“冯老”“李老”。三是双音名字中的头一个字+“老”,如“望老(对著名语言学家陈望道先生的尊称)”。

② 泛称。以正式社交场合与非正式社交场合来划分,常用的泛称呼有以下几种:一是正式社交场合泛称呼的表达。姓或姓名+职称/职衔/职务,如罗教授、李将军、刘厅长;姓名,如章爱青;泛尊称或职业称,如同志、先生、小姐、大使先生。二是非正式社交场合称呼的表达。姓+辈分称呼或辈分称呼,如李伯伯、王叔叔或叔叔;名或名+同志,如铁安或铁安同志。老/小+姓,如老李、小张。02 称呼的使用不可失礼无礼

使用称呼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对方的年龄、职业、地位、身份、辈分以及与自己关系的亲疏、感情的深浅选择恰当的称呼。

① 在多人交谈的场合,要顾及主从关系。称呼人的顺序,一般为先上后下,先长后幼,先疏后亲,先女后男。

② 对某些情况比较特殊的人,如生理有缺陷的人,应绝对避免使用带有刺激性的或轻蔑的字眼。

③ 考虑称呼的使用范围,应避免不恰当的称呼语。

④ 根据自己的角色和现实位置,采取不同的称呼。有时环境不同、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同,对某一个人的称呼就不同。

⑤ 注意称呼的时代特色,应摈弃那些带有封建色彩的称呼。

⑥ 称呼时要加重语气,认真、缓慢、清楚地说出称呼语,称呼完了要停顿片刻,然后再谈你要说的事儿,这样才会收到理想的效果。03 生活中称呼要亲切得体

对亲属朋友的称呼要亲切得体,表达出亲情和友情。

◎ 对亲属的称呼

不论是自己的亲属还是他人的亲属,都应亲切、得体地称呼。

① 对自己亲属的称呼。亲属,就是与本人有直接或间接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亲属的称呼是约定俗成、人所共知的。

与外人交谈时,对自己的亲属,应采用谦称。比如,称辈分比自己高的亲属,可在称呼前加“家”字,如“家父”“家母”“家兄”;称年纪比自己小的亲属,可在称呼前加“舍”字,如“舍弟”“舍妹”;称自己的子女,可在称呼前加“小”字,如“小儿”“小女”。

② 对他人的亲属的称呼。要采用敬称,对长辈,应在称呼前加“尊”字,如“尊母”“尊兄”;对平辈,应在称呼前加“贤”字,如“贤妹”“贤弟”;在亲属的称呼前加“令”字,一般可不分辈分与长幼,如“令堂”“令尊”“令爱”“令郎”。

◎ 对朋友、熟人的称呼

对朋友、熟人的称呼,既要亲切、友好,又要不失敬意。对朋友、熟人的称呼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 敬称。对任何朋友、熟人,都可以人称代词“你”“您”相称。对长辈、平辈,可称其为“您”。对待晚辈,则可称其为“你”。以“您”称呼他人,是为了表示自己的恭敬之意。

对于有身份者、年纪长者,可以“先生”相称。称谓前还可以冠以姓氏,如“尚先生”“何先生”。

对文艺界、教育界人士,以及有成就者、有身份者,均可称之为“老师”。在其前,也可加上姓氏,如“高老师”。

对德高望重的年长者、资深者,可称之为“公”或“老”。其具体做法是:将姓氏冠以“公”之前,如“谢公”。将姓氏冠以“老”之前,如“周老”。若被尊称者名字为双音,则还可将其双名中的头一个字加在“老”之前,如可称沈雁冰先生为“雁老”。

② 姓名的称呼。平辈的朋友、熟人,均可彼此之间以姓名相称。例如,“宋刚”“李梅”“张大明”。长辈对晚辈也可以这么做,但晚辈对长辈却不可这样做。

为了表示亲切,可以在被称呼者的姓前分别加上“老”“大”或“小”字,而免称其名。例如,对年长于己者,可称“老刘”“大赵”;对年幼于己者,可称“小郝”。

对同性的朋友、熟人,若关系极为亲密,可以不称其姓,而直呼其名,如“光复”“志成”。对于异性,则一般不可这样做。要是称“胡雅芹”“赵娟”为“雅芹”“娟”,不是其家人,便是恋人或配偶了。

③ 亲近的称呼。对于邻居、至交,有时可采用“大爷”“大娘”“大妈”“大伯”“大叔”“大婶”“伯伯”“叔叔”“爷爷”“奶奶”“阿姨”等类似血缘关系的称呼,这种称呼,会令人感到信任、亲切。

在这类称呼前,也可以加上姓氏。例如:“余大哥”“朱大姐”“刘大妈”“丁阿姨”,等等。Tips对一面之交、关系普通的交往对象,可酌情采取下列称呼。一是以“同志”相称;二是以“先生”“女士”“小姐”“夫人”“太太”相称;三是以其职务、职称相称;四是入乡随俗,采用对方理解并接受的称呼相称。04 工作中称呼应力求庄重

在工作岗位上,人们彼此之间的称呼是有其特殊性的。它的总体要求是庄重、正式、规范。

◎ 职务性称呼

在工作中,以交往对象的职务相称,以示身份有别、敬意有加,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称呼方法。

以职务相称,具体来说又分为三种情况。

① 仅称职务。例如:“部长”“经理”“主任”,等等。

② 在职务之前加上姓氏。例如:“周经理”“隋处长”“马委员”,等等。

③ 在职务之前加上姓名,这仅适用极其正式的场合。例如:“马江平总经理”“吴少正书记”,等等。

◎ 职称性称呼

对于具有职称者,尤其是具有高级、中级职称者,可以在工作中直接以其职称相称。

以职称相称,也有下列三种情况较为常见。

① 仅称职称。例如:“教授”“律师”“工程师”,等等。

② 在职称前加上姓氏。例如:“李编审”“张研究员”。有时,这种称呼也可加以约定俗成的简化,例如,可将“罗工程师”简称为“罗工”。但使用简称应以不发生误会、歧义为限。

③ 在职称前加上姓名,它适用于十分正式的场合。例如:“安文教授”“杜锦华主任医师”“郭雷主任编辑”,等等。

◎ 学衔性称呼

在工作中,以学衔作为称呼,可增加被称呼者的权威性,有助于增强现场的学术气氛。

称呼学衔,也有四种情况使用最多。

① 仅称学衔。例如:“博士”。

② 在学衔前加上姓氏。例如:“许博士”。

③ 在学衔前加上姓名。例如:“许静博士”。

④ 将学衔具体化,说明其所属学科,并在其后加上姓名。例如:“史学博士周燕”“工学硕士郑伟”“法学学士李丽珍”,等等。此种称呼最为正式。

◎ 行业性称呼

在工作中,有时可按行业进行称呼。它具体又分为两种情况。

① 称呼职业。称呼职业,即直接以被称呼者的职业作为称呼。例如,将教员称为“老师”,将教练员称为“教练”,将专业辩护人员称为“律师”,将警察称为“警官”,将会计师称为“会计”,将医生称为“医生”或“大夫”,等等。

在一般情况下,在此类称呼前,均可加上姓氏或姓名。

② 称呼“小姐”“女士”“先生”。对于商界、服务业从业人员,一般约定俗成地按性别的不同分别称呼为“小姐”“女士”或“先生”。Tips“小姐”“女士”二者的区别在于:未婚者称“小姐”,已婚者或不明确其婚否者则称“女士”。在公司、外企、宾馆、商店、餐馆、歌厅、酒吧、寻呼台、交通行业,此种称呼极其通行。在此种称呼前,可加姓氏或姓名。也可以在此前以职务在先、姓名在后的顺序,再加上其他称呼。

◎ 姓名性称呼

在工作岗位上称呼姓名,一般限于同事、熟人之间。其具体方法有三种。

① 直呼姓名。

② 只呼其姓,不称其名。但要在它前面加上“老”“大”“小”。

③ 只称其名,不呼其姓。通常限于同性之间,尤其是上司称呼下级、长辈称呼晚辈之时。在亲友、同学、邻里之间,也可使用这种称呼。05 避免称呼中的错误与失礼

在社交活动中要避免称呼中常见的错误,禁用不恰当的称呼。这样才能使交往有礼,顺畅进行。

◎ 称呼错误

常见的错误称呼有以下两种。

① 误读。一般表现为念错被称呼者的姓名。比如“仇(qiú)”不能读“chóu”、“查(zhā)”不能读“chá”等,这些姓氏就极易弄错。要避免犯此类错误,就一定要作好先期准备,必要时不耻下问,虚心请教。

② 误会。指对被称呼的年纪、辈分、婚否以及与其他人的关系作出了错误判断。比如,将未婚女子称为“夫人”,就属于误会。

◎ 禁用称呼

在社交场合禁用的称呼有以下几种。

① 过时的称呼。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时效性,一旦时过境迁,若再采用,难免贻笑大方。比方说,在我国古代,对官员称为“老爷”“大人”。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民彼此之间互称“公民”。

② 不通行的称呼。有些称呼,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北京人爱称人为“师傅”,山东人爱称人为“伙计”,中国人把配偶、孩子经常称为“爱人”“小鬼”。但是,在南方人听来,“师傅”等于“出家人”,“伙计”肯定是“打工仔”。而外国人则将“爱人”理解为“第三者”,将“小鬼”理解为“鬼怪”“精灵”。

③ 不当的行业称呼。学生喜欢互称为“同学”,军人经常互称“战友”,工人可以称为“师傅”,道士、和尚可以称为“出家人”,这无可厚非。但以此去称呼“界外”人士,并不表示亲近,反而产生被贬低的感觉。

④ 庸俗低级的称呼。在人际交往中,有些称呼在正式场合切勿使用。例如“兄弟”“朋友”“哥们儿”“姐们儿”“瓷器”“死党”“铁哥们儿”等一类的称呼,就显得档次不高。Tips不可将绰号作为称呼。对于关系一般的人,切勿自作主张给对方起绰号,具有明显的侮辱性的绰号,例如,“秃子”“罗锅”“傻大个”等,更不能说出口。另外,还要注意不要随便拿别人的姓名乱开玩笑。要尊重一个人,必须首先学会去尊重他的姓名。二 与人握手的礼仪

一般来说,握手比较适合于正式的场合或向初次见面的朋友致意;打招呼则往往是非正式场合中已经相识的朋友之间的一种问候方式。

握手看似简单,却有着复杂的礼仪规则,表达着丰富的交际信息。握手的力量、姿势与时间的长短,往往能够表达出对对方不同的礼遇与态度,显现出交往双方的个性,不同的握手方式,会给人留下不同的印象,通过握手,可以了解对方的个性,从而赢得交际的主动权。01 握手首先应选对时机

握手作为现代社交礼仪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应选好时机。

◎ 欢迎与道别时

在家中、办公室里以及其他一切以自己作为东道主的社交场合,迎接或送别来访者时,要握手,以示欢迎或欢送。

在比较正式的场合同相识之人道别,要握手,以示自己的惜别之意和希望对方珍重之情。

拜访他人后,在辞行时,要握手,以示“再会”。

◎ 祝贺与感谢时

向他人表示恭喜、祝贺时,如祝贺生日、结婚、生子、晋升、升学,或获得荣誉、嘉奖时,要握手,以示贺喜之诚意。

他人向自己表示恭喜、祝贺时,要握手,以示谢意。

他人给予了自己一定的支持、鼓励或帮助时,要握手,以示衷心感激。

他人向自己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要握手,以示感谢。

向他人赠送礼品或颁发奖品时,要握手,以示郑重其事。

应邀参与社交活动,如宴会、舞会之后,要与主人握手,以示谢意。

◎ 高兴与问候时

遇到较长时间未曾谋面的熟人,要握手,以示久别重逢而万分欣喜。

被介绍给不相识者时,要握手,以示自己乐于结识对方,并为此深感荣幸。

在社交场合,偶然遇到同事、同学、朋友、邻居、长辈或上司时,要握手,以示高兴与问候。

◎ 理解与慰问时

对他人表示理解、支持、肯定时,要握手,以示真心实意。

得悉他人患病、遭受其他挫折或家人过世时,要握手,以示慰问。02 伸手要符合礼仪的次序

在正式社交场合,握手时最为重要的是握手的双方应当由谁先伸出手来握手。握手的先后次序要符合礼仪规范。

◎ 一般情况的做法

具体而言,握手时双方伸手的先后次序大体包括如下几种情况。

① 年长者与年幼者握手,应由年长者首先伸出手来。

② 长辈与晚辈握手,应由长辈首先伸出手来。

③ 老师与学生握手,应由老师首先伸出手来。

④ 女士与男士握手,应由女士首先伸出手来。

⑤ 已婚者与未婚者握手,应由已婚者首先伸出手来。

⑥ 社交场合的先至者与后来者握手,应由先至者首先伸出手来。

⑦ 上级与下级握手,应由上级首先伸出手来。

⑧ 职位、身份高者与职位、身份低者握手,应由职位、身份高者首先伸出手来。

◎ 特殊情况的做法

在一些特殊场合,握手时的伸手顺序应注意。

① 一个人需要与多人握手,应讲究先后次序,即先年长者后年幼者,先长辈后晚辈,先老师后学生,先女士后男士,先已婚者后未婚者,先上级后下级,先职位、身份高者后职位、身份低者。

② 在公务场合,握手时伸手的先后次序主要取决于职位、身份。而在社交、休闲场合,则主要取决于年纪、性别、婚否。Tips在接待来访者时,应由主人首先伸出手来与客人相握。而在客人告辞时,则应由客人首先伸出手来与主人相握。前者是表示“欢迎”,后者则表示“再见”。03 握手的方式要自然适当

握手的标准方式,是行至距握手对象约1米处,双腿立正,上身略向前倾,伸出右手,四指并拢,拇指张开与对方相握。握手时应用力适度,上下稍许晃动三四次,随后松开手来,恢复原状。

与人握手时,理当神态专注,热情、友好、自然。在通常情况下,与人握手时,应面含笑意,目视对方双眼,并且口道问候。在握手时,切勿显得三心二意、敷衍了事、漫不经心、傲慢冷淡。

◎ 姿势自然

向他人行握手礼时,只要有可能,就应起身站立。除非是长辈或女士,否则,坐着与人握手是不合适的。

握手时最好的做法,是双方站立,彼此将要相握的手各向侧下方伸出,伸直相握后形成一个直角。

◎ 手位适当

在握手时,手的位置至关重要。常见的手位有两种。

① 单手相握。以右手单手与人相握,是最常用的握手方式。不过进而言之,单手与人相握时,手掌垂直于地面最为适当。它称为“平等式握手”,表示自己不卑不亢。

与人握手时掌心向上,表示自己谦恭、谨慎,这一方式叫作“友善式握手”。

与人握手时掌心向下,则表示自己感觉甚佳,自高自大,这一方式叫作“控制式握手”。

② 双手相握。双手相握,即用右手握住对方右手后,再以左手握住对方右手的手背。这种方式,适用于亲朋故旧之间,可用以表达自己的深厚情谊。一般而言,此种方式的握手不适用于初识者与异性,因为它有可能被理解为讨好或失态。这一方式,有时亦称“手套式握手”。Tips双手相握时,左手除握住对方右手手背外,还有人会握住对方右手手腕、握住对方右手手臂、按住或拥住对方右肩,这些做法除非是面对至交,最好不要滥用。

◎ 力度适中

握手时,为了向交往对象表示热情友好,应当稍许用力,大致握力以在两公斤左右为宜。与亲朋故旧握手时,所用的力量可以稍微大一些;而在与异性以及初次相识者握手时,则千万不可用力过猛。

◎ 时间适度

与他人握手的时间不宜过短或过长。大体来讲,握手的全部时间应控制在3秒钟以内,握上一两下即可。04 了解握手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在社交活动中,要避免握手失礼,就要了解握手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 拒绝他人的握手

无论谁先向自己伸手,即便他忽视了握手礼的先后顺序而已经伸出了手,都应看作是友好、问候的表示,应马上伸手相握;拒绝他人的握手是很不礼貌的。

◎ 用力过猛

握手时不要用力过猛,尤其是当男性与女性握手时,用力一定要适度,而且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不可将手直插女性虎口处,更不要对女性采取双握式(俗称“三明治”式)握手。

◎ 交叉握手

在多人同时握手时,不要交叉握手。当自己伸手时发现别人已伸手,应主动收回,并说声“对不起”,待别人握完后再伸手相握。交叉握手在通常情况下是一种失礼行为。如在丹麦人面前交叉握手,则会被看作是最无礼也最不吉利的事情。

◎ 戴手套握手

无论男女,在社交活动中,与人握手时均不应戴手套,即使你的手套十分洁净也不行。这是因为“十指连心”,人们之所以在相见时握手,是让双手相握触摸时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 握手时东张西望

握手时双目不能斜视或环视其他地方,应注视对方,让两手相握时,通过双方的目光形成一个情感的“闭合回路”。边握手边说“你好!你好!”“见到你很高兴!”“欢迎您!”“恭喜您!”“辛苦啦!”等。三 交换名片的礼仪

在现代社会中,使用名片已成为社交中必不可少的行为方式,人们在初次相见时大都会以名片相赠。名片作为一种自我的“介绍信”和社交的“联谊卡”,在人际交往中可用以证明身份,广结良缘,联络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在社交中,名片的使用要做到合乎礼仪规范,要做到注意场合,慎重选用,不失礼仪,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出名片的作用。01 名片是社交中的“联谊卡”

名片一般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 社交名片。只印姓名、地址、邮编、邮箱、电话。

② 职业名片。除印姓名、地址、邮编、邮箱、电话外,还要印单位、职称、社会兼职。

③ 商务名片。除印姓名、地址、邮编、邮箱、电话、单位、职称、社会兼职外,在背面还要印上单位业务范围、经营项目等。

在我国名片使用中,常有一种误区,好像要把自己的所有辉煌成绩都在名片上表现出来,这样才能抬高自己的身价,所以有很多名片头衔很多,几乎占据了名片的1/2的位置。这样,有时反倒会使人反感。在社交活动中一般挑比较重要的或准备几种头衔的系列名片比较好。

个人名片,职务、职衔不应超过两项,头衔过多则有自我卖弄、炫耀之嫌。Tips印制名片一般均可委托名片制作商承办,所以并不费神。然而为了使自己的名片具有特色,还是应当精心选择,耐心斟酌,以求使名片体现本人的风格。02 把握好递交名片的时机

遇到以下几种情况,需要将自己的名片递交他人,或与对方交换名片。

· 希望认识对方。

· 表示自己重视对方。

· 被介绍给对方。

· 对方提议交换名片。

· 对方向自己索要名片。

· 初次登门拜访对方。

· 通知对方自己的变更情况。

· 打算获得对方的名片。

不要把自己的名片随意发散给陌生人,防止被别有用心的人不正当使用。遇到以下几种情况,不需要把自己的名片递给对方,或与对方交换名片。

· 对方是陌生人。

· 不想认识对方。

· 不愿与对方深交。

· 对方对自己并无兴趣。

· 经常与对方见面。

· 双方之间地位、身份、年龄差别悬殊。03 交换名片仪态要正确

交换名片时应有正确的仪态,它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素质。

交往初次见面的人时,交换名片是不可少的,名片代表着自身,所以无论是递名片或收受名片,一定要保持恭敬严谨的态度。

名片的正确拿法是:将名片放于手掌上,以大拇指轻轻按住,但不需太用力。切记不要以手指捏着名片,那是非常失礼的。

职位低的人应先给出名片,这是基本的礼貌,不过假如对方已经先递出名片,就赶快先收下,如果是和对方一起交换名片时,则先递出自己的名片,然后再用双手收下对方的名片。

递出名片时应起身,并面对对方,且以对方能够阅读的方向递交出去,以右手持名片但不要压住名字,以左手辅助轻轻地奉上。两手一起奉上则更显慎重,对方必定会产生好感,如果以单手轻率地递出,极可能引起对方的不悦。要一边念出自己工作单位的名称与自己的名字,一边递出,如果有难念的字,应该主动告诉对方正确的念法,对方会觉得有亲切感。

交换名片时的高度不能低于腰部以下。

若是拿着名片行走时,拿着名片的那只手应放于胸前。Tips如果对方已准备递给自己名片,而自己因动作缓慢让对方久等,这是相当不礼貌的。当确定对方准备将名片递给自己时,也应尽快将自己的名片递出。04 收受名片要有礼貌

收受名片的顺序是,以两手承接对方递上的名片,接着应轻轻点头打招呼并将名片快速浏览一遍,然后可以看着对方的脸说:“是××公司的××先生吗?”这是为了确定对方的姓名与服务的公司。需要注意的是,此时不可拿着名片在对方的面孔旁边比对或是从头到脚打量对方,这是极度没有礼貌且易引起他人反感的行为。

收受名片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 当手中拿着其他东西却要收受名片时,必须先放下手中的东西,再收受名片。千万不要手上拿着东西还一边收受名片,这会给人以随便的感觉,对方也会觉得自己不受重视。

② 接受名片时,应拿着名片的边角,以认真的态度看名片上的资料,而不是收到之后就置之不理,塞进袋中。

记住,一定以双手收受名片,这样会让人感到诚意十足。

拿到名片之后也应该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要谨慎地收受对方送来的名片,小心不使其掉落,之后放入上衣口袋或名片夹中,不能随便放置。

二是在对方递出名片并介绍姓名时,不要重复问应该如何念。

谨守递出名片与收受名片的礼节,想要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不是难事了,说不定能因此而获得发展机会。Tips名片体现着个人尊严,无论拿着名片把玩或是摇晃都是很失礼的行为,即使上衣没有口袋,也不要放在裙子或裤子的口袋里。四 问候与寒暄的礼仪

日常交际免不了相互问候与寒暄。掌握其中的礼貌用语是社交礼仪的客观要求。

问候就是向对方说一些表示良好祝愿或欢迎的话。对人真诚地问候,是增加生活乐趣增进感情的一种礼节形式。寒暄也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会话形式。同时,使用敬语、谦语等礼貌用语,更是有助于交往双方之间产生好感,达成谅解。恰到好处地使用礼貌用语,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通行证”。01 问候他人,联络感情不失礼

人际关系的融洽离不开一定的情感因素,而一定的情感的表达常常通过一定的问候予以传递。问候的形式有日常的一般问候与特殊问候两种。

◎ 日常问候

日常问候是亲朋之间、同事之间、师生之间等互致的问候。有按时间问候,比如出门上班、上学,相互见面问个好:“早安!”“早上好!”下班放学说声“再见”等。有按场合问候,比如上学离家时向父母家人打个招呼道别:“爸爸妈妈,我走了。”回到家见到父母说声:“爸爸妈妈,我回来了。”家里人也应回答:“你走好,早点回来!”“回来了,歇一会吧!”同样,在社交和其他场合,熟人相遇、朋友相见,互致问候更是第一道礼仪程序,即使是一面之交,相遇也应打招呼。

如果子女见了父母、学生见了老师、下级见了上级,不打招呼,视若无人或一脸冰霜,那又会是什么情形?毫无表示或漫不经心,会被认为是傲慢无礼的表现。

◎ 特殊问候

特殊问候一般有节日问候、喜庆时的问候或道贺和不幸时的问候或安慰。人生在世,有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民间,每当亲朋家中有婚嫁、寿诞、丧葬以及其他重大事件时,人们往往都难以置身度外,特别是在中国,人们历来就十分重视这类活动中的“人情”。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地发展,人们忙于从事各种各样的工作,很难同时集聚在一起,人们大多在逢年过节时向远方、或不常见面的亲友及关系较密切的朋友问候,这是联络感情的最简便而又极有效的礼仪方式。婚嫁、祝寿、店铺开张、事业有成、乔迁新居等喜事,大家往往都要行动起来向其表示祝贺并致问候。对于丧葬、事业受挫、家庭变故、失恋、遭灾等不幸,表示同情、安慰或协助操办,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因此,红白喜事成了人们增加接触、了解和联络感情的重要纽带,它们极大地丰富了人们日常交际的生活内容。

亲朋好友之间互致问候应注意约定俗成的惯例。第一,尊重老人和妇女,即在顺序上男士应先问候女士,晚辈应先问候长辈,年轻人应先问候老人,下级应先问候上级,年轻的姑娘、女士问候比自己年龄大得多的男性。第二,主动问候,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示,即使你比对方年长,主动问候也不失自己的身份,只会多增加一份友情、亲情。Tips问候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口头问候,也可以书信问候,可以寄贺卡或明信片问候,也可以电话、电报问候,如果有条件的话,适当送些礼物表示问候则是人们联络感情、加强联系的较好方式之一。02 适当寒暄,热情不失庄重

寒暄是表示客气的套语,在言谈中人们经常会听到、用到。但人们也经常听到有些寒暄话很别扭、很虚假,让人觉得很不自然,以至于本来是为了缓和气氛、调整心态而寒暄,却恰恰起了相反的作用。因此,掌握寒暄的艺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 寒暄的特点

寒暄用语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① 谦恭性。听众就是上帝,这并非夸张。为了表示尊重听众,表示礼貌和谦虚,说话者往往就要借助现成的寒暄话:“我水平不高,研究不够,恐怕讲不好。”诸如此类的寒暄话,表面上看是随口而出,是习惯用语,实际上起着表达讲者谦恭愿望的作用。这是寒暄话的功能。我们在讲这些话的时候,一定要在神态上也体现出自己内心的这种情感。

② 首尾性。从位置关系上看,寒暄具有首尾性的特点。事实表明,寒暄使用最频繁的还是在说话开头和结尾两处。有些人开始就说:“同志们,对这个问题,我实在没有研究,大会主席一再邀请,只有硬着头皮简单讲一讲。”结束时,也要来个“我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

③ 同调性。从寒暄本身内容来看,它具有同调性特点。寒暄没有独特的内容和语言,往往是千篇一律,张三这样讲,李四也这样说;彼时如此讲,此时也如此讲,可谓“天涯海角,畅通无阻”,即使字句不同,但基调和内容毫无二致。但是,一个会寒暄的人,他总是要在这种同调性中追求一些新鲜的东西,使这些套话也变得富有个性。

④ 多余性。从它与说话正式内容的关系看,寒暄有多余性的特点。寒暄表面看来似乎是构成说话的一部分,然而其实质跟说话内容毫无关系,只不过是一堆多余的“废话”。但它们并不是真正的废话。它也许没有实质意义,但表达说话者的一种态度。当你了解了这一点后,就再也不会轻看寒暄了。

千万不要认为寒暄是多余的就懒得使用,即使是亲朋好友,寒暄也是非常必要的礼节。

◎ 寒暄的作用

交际往来常用的应酬套语,每每是润滑社交齿轮的油,能减少“摩擦”“噪音”。请人办事,说一声“劳驾”;送客临别,讲一句“慢走”。这些都能显示出你礼貌周到、谈吐文雅。擅长社交的人们,像精通交通规则一般熟谙客套。正如培根所说,得体的客套同美好的仪容一样,是永久的推荐信。“寒暄”对社交来说尤为常用,益显重要。有的外国商店就对使用频率高的最必要的寒暄用语作了规定,要求店员能纯熟运用。顾客买好东西,店员马上会说:“谢谢您经常光顾!”顾客提出某种要求,店员会回答:“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即使店员很快把顾客要的东西递上,也常常打招呼:“让您久等了!”如果店员一时实在忙得来不及接待,那更是连连致歉:“对不起,对不起!”不用说,这些彬彬有礼、热情洋溢的话语,一定会使顾客如沐春风,心里感觉很暖和。Tips同样的寒暄用语如果对同一个人或同一时间反复使用,则会让人感到僵硬、呆板甚至虚伪。因此,寒暄用语也要随机应变,避免重复。03 与人寒暄,礼节不可忽视

人际交往中,不可能见面就谈正经事,谈几句天气冷暖、身体健康的应酬话也是需要的。寒暄同样也需要掌握分寸,注意场合,区分对象,用语恰当。

◎ 掌握分寸,适宜合度

这里所提出的掌握分寸,适宜合度既有量的方面的要求,同时还有质的方面的要求。所谓量的方面的要求是指寒暄语的使用不宜过度,能三言两语,决不长话一串;能够精炼,决不拖沓;虽然可以随意,但切忌漫无边际,以免令人扫兴或产生不好的印象,妨碍交往的深入进行。所谓质的要求是指寒暄过程中不能言不由衷,更不能一味吹捧夸大,特别是对仰慕敬重型寒暄的运用尤要注意,以免产生物极必反的效果,使对方感到受到讥讽或挖苦。

◎ 注重场合,谨慎用语

任何语言的使用都要注意“语境”的要求,这里所说的语境主要指语言使用的空间和时间,如在庄重的场合,寒暄也应该与环境保持一致,要热情但不失庄重;而在轻松场合下,寒暄则要本着轻松但又不流于庸俗。在日常生活中,常有由于寒暄不当而产生尴尬的情形,这在人际交往活动中要尽量避免。

◎ 考虑对象,选择措辞

交往对象不同,寒暄的选择也应有差别。在这一点上要具体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① 年龄的差异。一般来说如果交往双方在年龄上有明显差别,那么在寒暄的过程中,年轻者要表示敬重,而年老者则要表现出热情谦虚。

② 亲疏的界限。交往双方如果是已经非常熟悉的人,那么不妨在寒暄时更加随意轻松一些;反之若初次见面就应该显得庄重一些。

③ 性别的不同。男性与女性之间交往时,寒暄应该特别注意,不适合于女性的语言一定要避免使用,如人们过去见面,常喜欢用“你又长胖了”的话作为恭维或寒暄,但这用在女性身上是不合适的。另外,同女性寒暄时虽然不一定要故作严肃,但是谈论轻松的话题、幽默的话题要注意格调高雅,掌握分寸。

④ 文化背景的特殊性。语言具有民族性,这不仅表现在语音、语调上,还体现在语言使用的习惯和表达的文化内涵上。不同的民族、国家在寒暄这一语言环节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如中国人在寒暄时喜欢以关切的语调询问对方的饮食起居、生活状况、工资收入、家庭情况等,但在西方国家中这些内容却是彼此交谈的禁区。同样,在中国文化环境中不适合运用的寒暄有可能在其他一些文化环境中得到认可或普遍使用,如西方的女士在听别人用“你看上去真迷人”“你真是太美了”之类的语言寒暄时,她们往往会很兴奋,并且很有礼貌地作答。但在中国的年轻姑娘面前使用这样的寒暄语则往往得不到好的反馈。

常用的寒暄用语

在日常的社交活动中,常用的寒暄用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掌握这些寒暄用语,对社交的成功大有裨益。

初次见面说“久仰”,好久不见说“久违”。

请人评论说“指教”,求人原谅说“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求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向人祝贺说“恭喜”。

请人改稿称“斧正”,请人指点用“赐教”。

求人解答用“请问”,赞人见解用“高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托人办事用“拜托”。

宾客来到用“光临”,送客出门称“慢走”。

招待远客称“洗尘”,陪伴朋友用“奉陪”。

请人勿送用“留步”,欢迎购买叫“光顾”。

与客握别称“再见”,归还原物叫“奉还”。

对方来信叫“惠书”,老人年龄叫“高寿”。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