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与和谐社区建设:南山的实践路径及理论创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00:14:44

点击下载

作者:胡锦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层党建与和谐社区建设:南山的实践路径及理论创新

基层党建与和谐社区建设:南山的实践路径及理论创新试读:

推进基层民主促进社会和谐的“金钥匙”——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双向互动”制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代序)

[1]叶民辉

深圳市南山区,古称南头,长期作为历代郡治或县治所在地,具有“深港历史之根”的美誉。199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南山区人民政府。南山区地处深圳经济特区西部,总面积190多平方公里,辖8个街道100个社区,总人口150万人,是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教育科研基地、旅游和文化基地。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4年以来,南山区积极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开展“和谐社区建设年”活动,大力创建“六好十无两满意”平安和谐社区,取得良好社会效果。2008年1月,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双向互动”制度创新工作,荣获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其中,推动共产党员、国家公职人员在社区亮身份、起作用、树形象的携手共建和谐社区“十百千万行动”,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固本强基创新成果奖”。创新基层人大代表履职机制,建立街道人大代表工作室、社区联络工作站的做法,受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同志的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南山区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社会分化突出、社会结构复杂、社会要素活跃、利益关系复杂,社会矛盾呈现许多新的特点:一是由劳资纠纷为主转向劳资纠纷和房地产物业纠纷并重的矛盾多元化趋向。二是由个体自发行动转向集体有组织行动。如前几年南山区发生的“西部通道侧接线工程”、“鼎太风华”等社区居民维权事件。三是居民由维护单纯的经济权益转向维护社会政治权益。公民对行政事务的知情权和对政府决策的民主参与权要求越来越高,参与意识越来越强。四是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日益复杂。既有大量因欠薪引发的劳资纠纷,也有部分高薪阶层要求更高的工资和社会保障待遇等;既有一些高智商高学历人员带头闹事,“富人”频频上访,也出现了吃“上访饭”的专业户等问题。大量矛盾凸显在基层,集中在社区。

这些变化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基层民主快速发展,传统的领导方式正在失去权威,原有的管理模式必须加以改革。因此,我们对现有的政治制度资源进行激活或整合,如创新基层人大代表、党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履职机制,为群众反映利益诉求搭建更广泛的平台;打破党员管理和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概念,发挥党员在居住地社区的积极作用,对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使党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在社区“亮出身份”、“站出来”,代表民意、服务社区、引领社会。从而,构建了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有序地推动基层民主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一 构建“多元共治”新模式,搭建民情表达平台,畅通民意诉求渠道,实现各种自主参与的有序化

我们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基层民主的“落脚点”,通过党委和政府引导、搭建共治平台、鼓励社会参与、培育公共精神等形式,有序地吸纳民意,有序地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做到加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区的有机统一。(一)构建“一核多元”治理模式,实现居民参与有序化

我们打破原有的社区管理模式和治理结构,构建“一核多元”的社区共治机制。“一核多元”,就是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通过党建的方式,将社区各类社团等多元主体(如“两新”组织,物业管理单位,居委会、业委会、老人协会等自治组织)纳入管理和服务范畴;进一步整合资源,使这些组织在引领基层民主、推动居民自治、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形成统筹社区各类组织的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我们通过实施“三个全覆盖”,即社区党组织的全覆盖、社区党员管理和服务的全覆盖、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全覆盖,推进社区党建工作创新,并将“三个全覆盖”作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标准,让鲜红的党旗在社区高高飘扬。

我们开展了社区党员调查摸底和服务行动,让流动党员找到“家”。在这个基础上,全区建立了14个社区党委、58个社区党总支、462个党支部,党小组更是建到了街巷、门栋。社区党委(党总支)增设一定比例的兼职委员,鼓励社区内具有代表性的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制定了议事协调规则,社区党员过“双重组织生活”,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社区治理架构。(二)搭建社区共驻共治平台,实现民意表达有序化

我们非常注重平台建设,为社会各界和居民群众表达意见创造良好的条件,从多个层面鼓励居民参与社区事务。一是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平台。省、市人大大力推广南山区“月亮湾模式”,仅深圳市就成立了100多个。我们因地制宜,建立了18个不同形式的联络站,以人大代表和联络员为纽带,在畅通社情民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群众自治组织平台。重点抓好社区居委会、业委会建设,鼓励党员、公职人员在居住地社区“亮出身份”,积极参选业委会、居委会委员、主任,以及所居住楼栋楼栋长;在不符合条件成立业委会的小区,创造性地成立居民理事会,成为老党员、退休干部、老人大代表发挥余热、服务群众的好舞台。三是社区互动工作平台。如学府社区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把辖区物管单位、业委会、民间组织等利益主体和居民代表吸纳进来,建立社区组织共同履行社会责任工作机制。四是各类关爱组织平台。如社区“爱心驿站”、义工站、“阳光妈妈”服务项目、关爱服务队等组织,成为党员、公职人员及慈善组织和人士的服务阵地。五是社区民间组织平台。如文艺团体、老人协会等民间组织,这些组织中的党员尤其是老党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社区和谐的主力军,等等。发挥党员、公职人员在推动基层民主和社区自治中的作用,为群众表达利益诉求搭建了更广泛的平台。(三)规范引导社会组织,实现民间参与有序化

南山区民间组织发育较快,目前,登记注册有413家,加上没有注册并活跃在社区的超过1000家。对此,我们积极规范引导,发挥他们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积极作用。2005年4月,由于月亮湾片区环境污染严重,以及道路交通、违法乱搭建等问题,群众上访事件频发。为了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在区人大和南山街道的支持下,月亮湾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正式挂牌,13名业主担当起由该片区选举产生的市、区两级人大代表的义务联络工作,受人大代表委托了解民意,开展工作,化解矛盾,有效地协调解决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我们从组织架构、制度建设及工作保障等方面给予了支持、引导和规范,从而使“月亮湾模式”逐渐成熟,成为“吸纳”民意、畅通民情的典型。正是大量民间组织作用的有序发挥,在化解一些棘手的社会矛盾中,架起了政府与民间沟通互动的桥梁,使政府重大决策能够及时有效地把群众智慧有机地整合起来,把社会风险降到了最低,从而实现政府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使大量社会矛盾化解在民间,化解在萌芽状态。这就是南山区发展基层民主带来的新气象。(四)培育居民公共精神,实现民间互动有序化

为实现党委和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我们形成了很多有效做法。一是创新维护居民权益机制。在全省首创的基层司法信访“桃源模式”,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副总理、原省委书记张德江的批示肯定,仅桃源街道龙光社区法律工作站,成立5年多来就化解了590多宗矛盾和纠纷,调解率达98%。二是形成尊重民意规则。建立了重大决策社会风险评估制度。重大工作必须征求居民意见,例如修建道路、公园等关系民生的重大项目,必须征得居民同意;落成庆典,邀请居民代表为项目剪彩,增强了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三是构建社会监督网络。广大居民以社区民间组织为平台,既对党和政府工作进行监督,也对社会工作进行监督。在矛盾协调的过程中,我们构建的“一核多元”治理机制逐步走向成熟,在党委和政府的直接推动下,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党组织和民间组织实现了良性互动,相互促进,优势互补,成为共建和谐的“双向互动”格局,从而使民意渠道更加畅通,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形成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的良好局面。二 开展“十百千万行动”,推动党员、公职人员在社区亮出身份、服务群众、树立形象,成为引领基层民主、推动群众自治、维护居民权益的领头人,实现社会服务与治理的网络化“十百千万行动”,就是树立推广十类社区自治组织典型,号召上百名

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竞选业委会、居委会的委员、主任,号召上千名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竞选楼栋长,新发展万名社区义工。其核心是要求党员、公职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在社区“亮出身份”、“站出来”,代表民意、服务社区、引领社会。(一)强力推动,把党员、公职人员在社区“亮出身份”、服务群众作为党委和政府赋予的一项重要新使命

党员、公职人员是党委和政府最重要的执政资源,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和形象直接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我们对国家公职人员的定义,就是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或社区工作者中,领取财政工资或补贴的人员。这样,南山区仅公职人员就有1万人以上,只要其中50%在社区“亮出身份”,服务社区,那么,这个资源何其强大、何等重要。为此,我们区委、区政府发出“三个号召”,要求广大党员、公职人员在社区“亮出身份”,主动参选业委会、居委会的委员、主任,竞任楼栋长,争做社区义工。同时,区委、区政府连续4年,以区委1号文的形式,把这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广大党员、公职人员纷纷在居住地社区“站出来”,自觉代表居民利益,主动服务社区,努力引领社会,站到矛盾最突出、工作最难开展的地方,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社区居民纷纷选举党员、公职人员为本小区的业委会委员和楼栋长,全区已有9306名党员、公职人员到社区登记,有760名党员、公职人员在本社区业委会任职,2685名党员、公职人员担任楼栋长。一踏进南山的居民小区,就能看到楼栋长牌,感受到楼栋长的服务,在社区中形成了“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的和谐局面。(二)建立制度,构建党员、公职人员在社区“亮出身份”工作机制

我们建立了党员、公职人员到社区登记制度,领导干部带头进入社区制度,检查考核制度等机制。制定了“和谐社区建设评价体系”,有18项一级指标、51项二级指标、103项三级指标,评分标准达253项,实现了从组织动员到制度规范的转变。推进社区党员、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基层关工委委员等社区“五支队伍”建设,面向全国招聘首批96名专业社工,做到“一社区一社工”,深入社区舒缓民众的心理压力。建立了《党员、公职人员共建和谐社区工作手册》和《党员、公职人员服务社区登记卡》、《党员、公职人员服务社区表现反馈卡》的“一册两卡”制度,改进党员的管理和服务方式,激发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区人大、区政协创新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机制,引导人大代表参与“十百千万行动”,开展“政协委员到社区”活动,有50名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担任业委会委员、主任或楼栋长,推动了一批难点热点问题的解决。在社区“两委”换届中实行“双直选”,吸纳社区各阶层利益代表进入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三)发挥作用,做到党员、公职人员服务社区的全覆盖

各单位创造性地落实“十百千万行动”,如粤海街道在全市首创聘请社区民警和工作站站长为业委会委员;沙河街道公开聘请了223名楼栋长等。通过开展“十百千万行动”,涌现了一大批引领基层民主、密切联系群众、努力服务社区的优秀领头人。一是老党员、老领导发挥了带动示范作用。在白石洲西社区楼栋长聘请仪式上,原南山区政协主席黄水桂同志激动地说:“楼长是天下最小的‘长’,但责任非常重大,老同志要带头响应区委的号召,为居民办好事。”他认真履行一名楼栋长职责,协助社区党组织、工作站开展工作。二是社区党员发挥了主体作用。深圳机场派出所所长赵学英担任阳光荔景小区业委会主任以来,制定了小区楼栋长及业委会工作人员不拿津贴的规定,化解了很多小区矛盾,提高了社区党员威信。广大党员、公职人员纷纷当上社区义工,全区2.5万名注册义工中,党员、公职人员的比例从2006年的23%提高到2009年的28%。三是企业党员发挥了导向作用。海怡东方小区部分业主一开始强烈抵制在小区建设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2007年4月成立业委会后,在企业党员、主任黄正龙等人的正确引导下,终于排解了业主的忧虑,转而支持居委会建设。通过开展“和谐企业促进行动”,把“十百千万行动”延伸到和谐企业建设中,引导一批企业党员、外来务工人员在工作岗位、社会生活等方面“站出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桃源街道率先成立的“和谐企业工作室”,2009年共接访、咨询、调解案件188宗,调解成功率占95%,工业园区无一例到街道上访。(四)引领和谐,党员、公职人员从社区“站出来”到“干出来”

党员、公职人员在社区“亮出身份”是手段,在服务中心、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中干出成绩,并得到社会的认可才是目的。一是提高服务居民能力。如龙光社区“法律工作站”,退休老法官李其义是一个老党员,5年来,该工作站共受理各类纠纷案件591宗,90%以上的矛盾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创造了基层司法信访的“桃源模式”。二是提升小区管理水平。浪琴屿小区业委会主任深有感触地说:“以前,我们参选业主委员会,大家都抱着维护自己小家的利益而来,业委会委员其实是一个‘团伙’。现在,通过党员、公职人员发挥作用,使我们更加理解和谐社区建设的含义,更加明晰肩负的使命,实现了从一个‘团伙’到一个为社区、居民服务‘团队’的转变。”这个大转变,也改变了社会和居民对业委会的看法。三是引领社区风尚。蔚蓝海岸社区“五有”关爱服务队有成员180人,做到“喜事有祝贺、矛盾有调解、病困有慰问、心灵有抚慰、故去有送行”,拓宽了关爱服务的新领域。四是引导居民理性维权。凡是党员、公职人员担任业委会委员、楼栋长的地方,社区的矛盾纠纷就能得到很好解决。因此,小区业委会、居委会、楼栋长等选举,居民群众热切希望多选一些党员、公职人员,即使还没有到换届时间的业委会,也感受到党员、公职人员进入后带来的好处。所以,他们在业委会委员尚没有空缺的情况下,通过聘请顾问等形式,邀请党员干部参与小区管理事务,已经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五)多元共建,共同打造“特色文化社区”

在“十百千万行动”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树立推广十类社区自治组织典型,包括小区业主委员会、义工组织、物业管理单位、驻社区共建单位、中介机构、老年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民间文艺团体、农城化股份公司、“五小”队伍(即小宣传员、小监督员、小志愿者、小楼栋长、小交通协管员),通过社区党委或党总支的功能整合以及发挥广大党员先进性作用,使这些自治组织在共驻共建中,实现共融共享。例如,驻社区单位华侨城工会积极参与和谐社区建设,无偿提供了1200多平方米活动场地,办起了“和谐之家”,成为居民文化活动的和谐阵地。世纪村、浪琴屿等业主委员会扎实开展群众自治,成为促进基层民主的典范。各社区结合本地特点,与发展特色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如北头社区兴建了村史陈列馆,成为村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思想教育基地。粤桂、留仙社区着力于校园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融,把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起来,把社区建设成为“大学生文化园”。蛇口街道创造性地实施社区“一格三员”不和谐因素科学治理新机制,减少了辖区不和谐因素。通过建设“爱心驿站”、“和谐企业工作室”,以及开展“唱响和谐之歌”、举办“邻里节”等活动,进一步密切了社区邻里关系和劳动关系,使南山区社会关系日益和谐。三 基本成效和启示

在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我们通过“双向互动”制度创新,形成了讲文明、树新风、守法纪、共和谐的良好局面。这些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转变”:一是盘活了党的执政资源,实现了基层党委和政府执政方式从传统管制型向现代民主型的转变;二是强化了党员的先进性作用,实现了从“亮出身份”到“干出成绩”的转变;三是推进了群众和谐自治,实现了群众从开始疑惑到大力支持的转变;四是增加了社会资本,实现了从社区管理到社区治理的转变;五是丰富了基层民主形式,实现了群众从自发参与到有序参与的转变;六是推动了民生事业的和谐发展,实现了群众参与社区建设到真正享受发展成果的转变。

通过大力创建“六好十无两满意”平安和谐社区,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水平有了新提升,72个社区被广东省评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88个被深圳市评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86个被授予南山区“六好十无两满意”平安和谐社区。2009年,南山区通过第三方民意测评,社会各界和居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达96.09%。社会和谐促进了经济发展,2009年,南山区经济逆势而上,实现本地生产总值1720.5亿元,增长11.3%,辖区税收总收入265.5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45亿元,分别增长16.9%和15.2%,成为全市经济增长主动力之一。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市委、市政府在南山区召开了和谐社区建设现场会,在全市总结推广南山经验。《人民日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的相关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内理论界把南山区的经验做法,定位为和谐社区建设“南山模式”。对此,我们得出几点启示。(一)科学发展观是制度创新的行动指南

在南山区进入“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的特殊时期,区委、区政府敏锐地认识到,和谐社区建设是科学发展的“润滑剂”。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必须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一切工作要从关心人、服务人、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出发,通过在社区“亮出身份”,把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推到一线去,以实际成果赢得社会和群众的信任,推动基层党和政府执政方式和党员、公职人员工作的转型,在社区中检验并考验党的执政能力,从而为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打下了更为坚实的社会基础。(二)党员、公职人员的作用是制度创新的有力保证

南山区提出“让党员浮出水面,亮出身份”,不再“隐身”于普通居民之中,服从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深入社区,积极主动协调、解决好楼栋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及时报告、协调、化解楼栋出现的矛盾纠纷,为楼栋居民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成为楼栋居民的贴心人,良好邻里关系的带头人。(三)基层民主建设和机制创新是制度创新的着力点

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而是矛盾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得以有效表达,并得到解决的社会。当社会各种利益集团围绕社会公共资源展开竞争时,南山区建立了便捷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通过积极对话、完善渠道、培育共识,实现了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使居民群众的参与冲动能够有机会释放出来,做到“自治而有序”,形成“多元合作、利益共享”的运作机制。(四)整合社会资源是制度创新的有效手段

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采用多种方式整合和争取各种资源,这是和谐社区建设的关键点。南山区虽然短期内在经济上有能力支撑高标准社区设施建设的庞大支出,但是,社区建设的相当部分资金要靠各种社会组织募集、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才能保持长效性。因此,社区组织在社区建设过程中主动去争取和整合更多的资源,是确保和谐社区建设长效化的重要举措。(五)以人为本是制度创新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区的凝聚力在于服务。南山区以服务居民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原则,把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作为社区建设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居民不仅安居乐业,而且人人参与社区管理,人人参加自己喜爱的文化体育活动,寓教于乐,陶冶情操。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使居民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党、爱国、爱社区的教育,凝聚起亲情、友情、邻里情,使社区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六)因地制宜是制度创新的突出特点

经过几年的努力,有86个社区按照“一社一策”开展创建工作,达到了南山区制定的“六好十无两满意”标准,一批“听有内容、看有形象、学有经验”的平安和谐示范社区已经成形。和谐社区建设,带来了社会和谐、邻里和睦、家庭和美、工作和顺,生活居住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1]叶民辉,中共深圳市南山区区委书记。

“南山模式”创新关键词

和谐社区建设“双向互动”制度创新:以创建“六好十无两满意”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倡导广大党员、公职人员在家门口亮身份、树形象、起作用,通过选任居委会和业委会委员、主任,争当小区楼栋长等形式,服务社区、引领社会;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街道人大代表工作室、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等形式,扩大居民有序政治参与,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渠道,有效促进社会和谐。

社区党建“一核多元”治理模式: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将社区“两新”组织,物业管理单位,居委会、业委会、老人协会等多元主体纳入管理和服务范畴,整合发挥引领基层民主、推动居民自治、促进社会和谐作用,形成区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六好十无两满意”:“六好”即班子好、自治好、风尚好、邻里好、环境好、治安好;“十无”即楼栋无矛盾、邻里无纠纷、群众无上访、小区无火灾、校园无违法、青年无吸毒、卫生无死角、生产无事故、交通无违章、居民无邪教;“两满意”即社会各界满意、居民群众满意。“十百千万行动”:“十”指树立推广十类社区自治组织典型。包括小区业主委员会、义工组织、物业管理单位、驻社区共建单位、中介机构、老年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民间文艺团体、农城化股份公司、“五小”队伍;“百”指号召上百名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竞选业委会和居委会委员、主任;“千”指号召上千名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竞选楼栋长;“万”指要新发展万名社区义工。“六个一”工程:强化社区党组织一个核心,充分发挥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培植一批社区自治组织典型,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参与社区事务中的积极作用;激活一批热爱社区事业的居民队伍,增强居民个体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主人翁责任感;构建一个覆盖不同行业、层面的利益诉求平台,畅通居民民意表达渠道;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文明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培育居民有序参与社区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公共精神。

社区党建“三个全覆盖”:社区党组织的全覆盖、社区党员管理和服务的全覆盖、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全覆盖。

社区党员“四个负责”:党员负责家庭、党小组长负责楼栋、党支部书记负责小区、党委(总支)书记负责社区。“一册两卡”:《党员、公职人员共建和谐社区工作手册》、《党员、公职人员服务社区登记卡》、《党员、公职人员服务社区表现反馈卡》。“五老五小”队伍:“五老”指社区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五小”指社区小监督员、小宣传员、小志愿者、小楼栋长、小交通协管员。

楼栋长:经民主推选、从小区居民中产生,为本楼栋居民义务服务的和谐邻里关系带头人。

和谐企业工作室:街道办事处派驻在工业园区或企业密集型社区,为企业和员工提供服务,防范和化解劳资矛盾,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的工作机构。

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是所在片区的人大代表联系选民、了解社情民意的工作场所。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由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居民担任人大代表联络员,接受片区人大代表委托和授权,代理人大代表履行日常的社区民情调研,收集和反映社区民意,并就公共事务与有关方面协调、沟通,是人大代表履职方式的有益补充。“爱心驿站”:立足本社区、服务本社区,促进社区成员之间精神与物质交流,开展和谐邻里、关爱互助等公益活动的社区群众活动平台。“五有”关爱:“爱心驿站”的服务理念,即喜事有祝贺、矛盾有调解、病困有慰问、心灵有抚慰、故去有送行。“五老”爱心社:社区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义务服务组织。

社情民意恳谈会:由社区工作站召集辖区单位和居民代表,以座谈会的形式,听取和反映社情民意,解决社区有关问题的平台。

居民理事会(居民议事会):在不具备条件成立业主委员会的居民区,通过民主推选产生,行使物业管理和业主委员会双重职能的自治组织。

红领巾图书馆:为辖区小学生提供课外辅导和社区教育,并由小学生和居民参与管理的社区图书馆,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学生的“四点半课堂”。

社区“睦邻点”:由社区工作站、社区居民自愿提供活动场所,社区居民按兴趣爱好自愿组合,活动内容自行设计,组织者自行推荐的活动载体。

专家视野

从执政党建设的视角透视“南山模式”——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十大亮点和十大趋势

[1]陈红太

所谓“执政党建设”的视角,即从党的“执政”这一特定的功能定位来思考和研究党的建设问题。“执政党建设”不同于一般所说的狭义的党自身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等建设,而是要在这些党的各方面建设前,加上“执政”二字。不仅如此,党的执政建设重在“执政”,也就是要研究党如何能够有效的、可持续的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对党的执政和自身建设提出的要求。党的执政建设不仅要把国家政权组织的功能行为纳入执政党建设的视野,因为无论政府和人大以及司法机关的行为都体现了执政党的意志和执政能力,而且要把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以及社会自治等社会组织的功能行为也要纳入执政党建设的视野,因为中国共产党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政党的独特性质和执政性质决定了它不仅要领导国家政权、履行好法定的国家政权职能,还要能够实现对社会的领导,在公民社会组织、社会自治等社会建设领域以及市场经济领域发挥应有的核心作用。因此,从执政党建设的视野分析和总结南山社区建设的实践和经验,就是从党执掌国家政权和党领导社会组织这两个大的方面,分析其执政行为是否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和发挥了这两大方面的组织资源和制度资源,可持续的解决和满足南山区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给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的问题和需要。

深圳市1990年成立了现在的南山区,下辖8个街道办事处和100个社区,到现在已经有20年的历史。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主要组成部分,20年来南山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就实现了城市化。依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全区人口总数138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8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68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3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万美元以上。从2007年起,笔者开始关注南山区的社区建设并对其中的一些创新典型进行了调研。2010年6月17日~7月3日,笔者受南山区组织部及和谐办之邀,又深入到南山区8个街道,就基层党建和社区建设做了半个多月的调研,召开大小座谈会20余次,实地考察了20多个社区典型。调研获得的最大体会就是南山区虽然是个市区级单位,但南山区走过的20年,比较集中的浓缩了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进行市场经济建设、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南山区在党的建设和社区建设今天和过去面临的问题和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的实践探索和一系列制度创新,将以个案的形式集中体现了我国大部分地区可能发生或正在面对的问题。因此,南山区基层党建和和谐社区建设的经验和启示,具有弥足珍贵的价值。一

从2007年开始,南山区实施“和谐社区建设”3年行动计划。为此,南山区区委专门成立了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并划拨专项经费开展和谐社区建设。3年来,和谐社区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成就,被学界称之为“南山模式”。笔者认为,从执政党建设的视角总结和分析南山社区建设的实践和经验,主要有十大亮点。

实施社区党建的“三个全覆盖”,充分利用党的组织优势和执政优势,把和谐社区建设与党的区域化组织建设和党员的先进性发挥统一起来,是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一大亮点。“三个全覆盖”是南山区开展和谐社区建设提出的一项社区党建工作目标。“三个全覆盖”是指“社区党组织的全覆盖、社区党员管理和服务的全覆盖、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全覆盖。”经过3年的和谐社区建设,目前南山区已经基本实现了“三个全覆盖”。

在“社区党组织全覆盖”方面:2006年招商街道在花果山社区试点成立了南山区首个社区党委,将辖区内3个退休党员党支部和社区党支部按属地化管理纳入社区党委。招商街道文竹园社区,进一步突破了对党员进行属地化分类管理的模式,把民营经济按属地成立的党支部也纳入社区党组织体系,与退休党员党支部、社区党支部结合,成立了统一的社区党委。对于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则按楼栋成立党小组。把党的支部和小组建在社区和楼栋,更加深化了区域化党建的做法。2007年,南头街道前海社区率先在社区内的业委会、居委会、工作站、老人协会、物业管理单位、社区内学校等组织体建立党支部,组建多元合一的区域化社区党委,为区域化党建开拓了又一种方式。一些街道还在外来务工聚集区设立了流动党支部,如南山街道在湖南人货柜车司机聚居的月亮湾片区建立流动党支部。一些农城化社区在农城化股份公司和居委会中分设了支部。目前,粤海和南山等街道正在探索把民营经济党组织以及辖区所属单位都纳入社区党委(总支)组织体系,按属地化建立社区综合党委或片区综合党委。在月亮湾片区,这样的试点正在进行。月亮湾片区将按照辖区内各类党员的地缘、业缘、趣缘和“利于工作开展、利于组织管理、利于发挥作用”的原则,灵活组建党支部,建立辖区内所有单位和组织共同参与共建的片区综合党委。这种从社区实际情况和党员构成出发,进行[2]区域化建党,已成为南山区“社区党组织全覆盖”的发展态势。

在“社区党员管理和服务全覆盖”方面:基于南山区外来人口多、民营企业多、流动党员多的特点,各社区普遍开展了党员普查摸底和全面登记工作,从而把社区和企业中各类流动党员、“口袋党员”、“隐性党员”都发掘出来,“亮出身份”。党员队伍也迅速壮大。比如桃源街道自2007年5月至今,共接转党员组织关系800多名,发掘“隐性党员”、“口袋党员”100多名,发展党员200余名,为300多名预备党员办理了转正手续,党员总数从5年前的数百人增[3]加到现在的1680名。各社区还普遍实行“党组织双重管理”制度,对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单位党员,主要是公职党员,要求到所在社区登记、在家门口“站出来”,参加所在社区党组织活动。在党员服务方面,沙河等街道设立“党员服务中心”,为党员代办各种手续关系、开展党员志愿者活动、根据不同类别党员(如老年党员和青年党员)的需要开展分类服务活动、对困难党员进行帮扶。对党员的关怀、服务和激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已成为强化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依托感和凝聚力的现实需要。党员也是人,也需要组织的关怀和依托。党员的奉献精神哪里来?如果党员不把党组织看做是自己的组织,何来心甘情愿为党组织奉献做义工。目前这一问题已引起南山区各街道的充分重视。各社区的“党员服务中心”,或正在筹划或者已经开始运作发挥作用。

在“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全覆盖”方面:南山区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开展“十百千万行动”,在2007~2009年3年间,区委每年都以1号文的形式,推动和规范这项工作的开展。区委号召党员和公职人员在家门口“站出来、亮身份,”积极参与业委会和居委会的竞选,参选并担任楼栋长,争做社区义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代表民意、服务社区、引领社会的作用。为了督促这样行动的落实,南山区和谐办推行了“一册两卡”(《党员、公职人员共建和谐社区工作手册》和“党员、公职人员服务社区登记卡、表现反馈卡”)制度,约束并激励党员在和谐社区建设中作贡献。据统计,南山区共有公职人员1万多人,到社区登记的党员、公职人员9306人,其中有760人在业委会任职,2685人担任楼栋长。涌现了一[4]批为社区服务的优秀典型。南山区还普遍开展了“党员示范岗”和“党员志愿者”活动。“党员义工”不仅在为老年人服务、青少年教育等方面依托或领导相关社团,投身义务劳动,而且还开展和组织了“党员治安巡逻队”、发挥“两新”党员专业优势在社区开展各种便民活动等,服务和谐社区建设。在南山区,无论在社区业委会、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各类公益性社团组织,还是在农城化股份公司、民营公司,真正实现了党中央在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设立“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搭建人大代表与居民百姓和政府工作之间的密切联系和日常工作平台,使居民百姓的各种利益诉求通过这个平台得到有理、有序、有效解决,是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二大亮点。“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最有代表性和工作最有成效的是南山街道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这个工作站最初的名称是“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于2002年底开始工作,2005年4月由南山街道办正式挂牌。特区建设之初,月亮湾片区被规划为工业用地和危险化学物储存地,先后建了一批印染厂、发电厂、木材厂等重污染企业,南山区重要的疏港通道——月亮湾大道也从片区穿行而过。妈湾发电总厂、南山热电厂和月亮湾燃机电厂三大发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占南山区总排放量的92.8%,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全市的70%以上。[5]随着西部通道的建设及开通,进出港口的货柜车废气污染总量以及港口建设带来的扬尘总量等都在增加。同时,月亮湾片区相继开发了十几个住宅小区,片区由原来规划的工业区发展为集工业区和住宅区毗邻、混杂为一体的混合型区域。因工业区污染导致居民投诉不断,群体性上访事件也时有发生。2002年,为了解决垃圾焚烧发电厂从西丽街道迁址月亮湾问题,南山区区委、政府以及南山街道党工委与居民积极进行沟通,召开由相关居民业委会、污染企业和政府部门参加的协商会、对话会,又组织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居民代表到韩国、日本、澳门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考察,逐渐消除了居民对建垃圾焚烧发电厂造成污染的疑虑。这一事件的妥善解决,显示了人大代表在保障居民权益和与政府沟通并监督政府工作等方面的独特优势,也使居民认识到了通过平等协商、沟通对话而不是非理性的社会化街头运动更有利于自身权益的维护和矛盾纠纷的解决。于是在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人大代表工作站”这一与人大代表制度相结合的具有民间社团性质的组织机构就创建起来了。“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的实质是“联络”,联络就是搭桥。由于有了这样一个制度平台,原本兼职的人大代表没有时间充分履行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及时建立起居民诉求与政府工作的直接联系、及时有效的监督政府工作等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创建并一直担任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站长的老党员敖建南同志认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是发挥了代表联系选民的纽带作用”,有效地畅通了选民与代表沟通信息的渠道,拉近了选民与代表之间的距离。二是发挥了人大代表履职助手的作用。功能相当于国外的议员办公室。百姓通过人大代表联络员向代表反映意见和诉求,人大代表联络员受代表的委托,对百姓反映的问题进行调研,为人大代表向政府提建议和议案提供依据。从而突破了兼职人大代表不可能有太多时间接触选民和进行问题调研的制度瓶颈,使人大代表在现有体制下真[6]正能够发挥代表应承担的责任和职能。近年来,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围绕民生和维稳问题作了大量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为解决上学难、出行难、买菜难、环境综合整治、群众上访、社区公共治理、协助政府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治安交通等问题,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先后解决或协助解决大大小小民生问题和维稳案件多达200多起。在月亮湾片区,许多民生诉求和维权问题,都可以通过人大代表工作站得到比较满意的解决,从而大大减少了上访率,消弭了许多可能发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成为了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帮手。

设立“和谐企业工作室”,把党和政府工作的触角深入到非公企业和劳务工聚集区,及时发现和解决劳资纠纷、开展党建工作并使广大劳务工享受到政府服务和社会关怀,是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三大亮点。

南山区首个“和谐企业工作室”创建于2008年初的红花岭工业园区。红花岭工业园区当时有近80家企业,25000多名产业员工,属于桃源街道。桃源街道于2003年首先把司法引入社区,聘请退休法官李其义同志,在龙光社区建立了全市第一个社区法律工作站,通过提供法律服务,化解了大量民事和劳资等纠纷,基本做到了小矛盾不出社区、大矛盾不出街道。形成了以司法方式预防和解决纠纷和信访问题于社区的“桃源模式”。2007年,时值新《劳动法》即将实施之际,南山区企业劳资矛盾凸显,仅红花岭工业园区1年内就发生矛盾纠纷375起,其中重大矛盾纠纷8起,赴市、区上访4起,欠薪逃匿案件3起,还发生了2起因劳资纠纷引发的堵塞交通和百人集体上访的重大群体性事件。龙光社区法律工作站的经验和成效为解决企业劳资纠纷提供了启示,于是,桃源街道在街道辖区最大的工业园区——红花岭工业园区创建了“和谐企业工作室”。“和谐企业工作室”实行“一室三员”模式,即从街道组宣科、总工会、司法所抽调专职党建组织员、工会组织员和律师各一人组成。工作室内设“人民调解室”。主要在园区内开展企业党建、党建带“四建”、劳资纠纷调解和普法等方面工作。

在企业党建方面,红花岭工业园区成立了片区联合党总支,在40个企业建立了党支部。仅2008年,通过发掘“隐性党员”、培养和发展党员、在招工时有意录取党员求职者等工作,红花岭党总支的党员总数由年初的176名增加到459名。在新发展的“两新”组织党员中,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占大多数。在以党建带“四建”方面,红花岭工业园区在许多企业成立了团支部,并组建了深圳市规模最大的“两新”组织团委——众冠红花岭工业区团委;建立工业区义工站;组建企业工会和妇女组织38个。目前,红花岭工业园区义工站拥有义工团体9个,青年义工380多人。同时,大量企业员工成为企业信息联络员,及时反馈企业生产情况和员工动态,使企业工作室及时准确掌握各家企业的劳资问题。一批企业骨干和优秀青工成为红花岭工业园区应对企业突发事件的应急队伍成员。在解决和预防劳资纠纷方面,红花岭工业园区建立44家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变上访为下访,及时发现矛盾问题,及时进行调处,有效排查和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并在走访后及时建立登记园区动态的企业台账,以跟踪企业生产情况、员工动态和劳资纠纷情况。对不签订合同、不参保及工作不规范的企业“三不”行为进行监督。同时在“和谐企业工作室”门口设立大幅公告栏,及时公布园区内各家企业工资发放、劳资纠纷发生和调处情况,以星级为标准量化企业劳资关系与和谐程度,对企业形成了良好的监督机制。红花岭工业园区“和谐企业工作室”自成立以来,没有发生越级上访和上街堵路等现象,真正实现了“把矛盾调处在车间班组,把问题解决在工厂企业,把冲突化解在园区现场”的目标。

设立“和谐企业工作室”,能够使党和政府的各项职能和服务与企业对接,使广大劳务工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各项关怀和服务,共享和谐社区建设的成果。南山区政府各部门、街道、社区大力开展“关爱劳务工”活动。南山区劳动局在8个街道创立了劳动争议调解中心,打造劳动信访、劳动仲裁、劳动监察“三合一”调解模式,努力维护劳务工权益;南山区司法局在8个街道办和南山区总工会、团委、妇联、残联共设立12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建立起覆盖全区的法律援助网络,方便企业员工就近申请法律援助;南山区文化局2008年举办了演出、电影、展览、讲座等各类社区文化活动2670场,派出文化骨干对辖区内的13个企业“送教上门”,走进企业开展辅导,活跃企业员工文化生活;南山区总工会在2007~2009年连续3年为全区职工开展“五一”系列活动,共举办151场电影、文艺晚会、培训讲座、登山、拔河比赛等各种文体活动。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建成39个社区公园,294条健身路径,85个工业区图书馆或社区图书室,20个社区大舞台,130个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这些基础设施和活动遍布全区每个角落,使广大劳务工在工业园区门口、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休闲、娱乐、学习、健康等各种服务。

各街道还根据自身优势开展一系列“关爱劳务工”活动。桃源街道利用辖区大学城聚集清华、北大、哈工大等知名高校研究生院的资源优势,组织青工参加各校举办的“紫荆大讲堂”、“清华人文讲座”、“法律学术讲座”、“自然讲坛”等论坛,同时从大学城挑选学生组成博士讲师团、硕士讲师团,走进企业,讲授适合劳务工需要的专题讲座,打造大学城社区大讲堂。还在园区举办首届外来青工歌手大赛和首届外来青工运动会,在节假日组织了企业之间篮球友谊赛、拓展训练、单身男女交友等大量活动,满足劳务工的精神和文化需求。招商街道五湾社区的“和谐企业工作室”注重与社区警务室、蛇口特检站、港湾工商所、招商港务公司等单位开展共驻共建,组建了企业信息员队伍,发挥蛇口街道创建的网格化管理的作用,建立社区企业台账,每月跟踪企业生产情况、员工动态和劳资状况。建立起企业欠薪预警机制和欠薪举报奖励制度,努力做到“三个确保”和“三个关心”:即确保劳动合同的签订,确保工资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工作环境的安全。关心工人身体健康,每年定期组织体检;关心工人文化生活,适时组织晚会电影;关心工人家庭生活,促进工人家庭和睦。[7]

由于富士康跳楼事件的警示,目前“和谐企业工作室”这项制度创新已经引起上级的高度重视。深圳市委党校课题组称之为“红花岭模式”。参与解决富士康跳楼事件的南山区和谐办主任唐奕认为:“和谐企业工作室在实践中主要实现了三项职能:化解劳资矛盾,这是和谐企业工作室最基本的职能;实现党和政府的各项职能与企业有机衔接;通过企业开展的各项活动使外来务工者融入我们这个城市,形成家园意识。这三项职能正好应对富士康企业存在的三大问题:企业管理把广大劳工变成机器人;政府所有职能没有与企业对接,广大外来工享受不到政府和社会的关怀;外来工温暖的家庭与企业缺乏关[8]怀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南山区“和谐企业工作室”的经验,可以为相关地区党和政府如何实现对企业的有效监管和服务,实现企业和谐和企业管理的社会化提供借鉴。

设立“爱心驿站”,把社会慈善事业和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在贫富之间和邻里之间搭建爱心传递的桥梁和纽带,是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四大亮点。“爱心驿站”效果最显著的当属西丽街道松坪山社区。松坪山社区居住有5万多人,其中户籍人口1万多人。社区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弱势群体比较集中的地方,包括老国有企业住宅区、老深圳建设者居住地、老微利房住宅区和老安置区,有低保26户,困难家庭50户,下岗失业约500人;另一部分是深圳市高科技产业园区,有住友、爱普生、奥林巴斯、大族激光、清华同方等国内外知名企业2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7家。贫富分化明显。基于对弱势群体的关爱,2008年3月,在南山区和谐办的指导下,松坪山社区成立了社区“爱心驿站”。

经过两年多的运作和发展,松坪山社区“爱心驿站”主要体现出以下特征:一是社区型的慈善组织,立足社区爱心资源的发掘和激发,以社区居民为爱心帮扶的直接对象。二是在解决就业、精神关爱和困难救助以及邻里冷漠等方面,是对政府公共服务和扶贫缺位的一种补充。三是社区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救助实现了专业化、制度化和日常化。专业社工深入到低保户、困难户、失业家庭、单亲和残疾家庭,对各类需要帮扶家庭的需求进行摸底和分类,建立关爱需求档案,有针对性专业化的进行爱心帮扶。四是“爱心驿站”自身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爱心驿站”设立了董事会、建立规范的物品捐赠、捐赠物品管理、物品领取、监督检查管理、爱心档案管理、群众监督评议、爱心激励等项制度。五是社区爱心资源得到充分发掘和激活。社区企业反哺社区建设。一些企业为“爱心驿站”捐助生活必需品、帮助社区安排失业下岗人员、协助社区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赛事。一些住辖区内的成功人士向“爱心驿站”捐款捐物,社区还形成了由党员志愿者和“五老”队伍等组成的200多人的社区志愿者团队。“传递爱心”已成为松坪山社区人人称道的新风尚。六是爱心活动激活了弱势群体的社区责任感、参与热情和积极性。社区很多低保户、困难户得到帮助后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楼栋管理,协助社区党组织和工作站开展各种活动,使党和政府在广大群众中的基础和威望更加牢固。七是睦邻[9]友爱的新城市邻里关系初步形成。目前,松坪山社区“爱心驿站”不仅有了自己的特有标识,并有了自己的“爱心驿站”歌:“旅程风光旖旎,脚步却未曾停留,只是为了寻找,让爱栖息的暖巢。心儿飞向远方,天空云儿相邀,翅膀却还在扇动,只为了早日到达,温馨的爱心驿站。……”

在南山区,“爱心驿站”在各社区已普遍设立。在快速城市化形成的社区,爱心传递不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新人文精神的培育。南山区社区“爱心驿站”最早的雏形出现在蛇口街道的雷岭社区和粤海街道的蔚蓝海岸社区。雷岭社区为关心辖区内弱势群体,在政府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创建了“爱心驿站”,积极发动辖区企业、商家和居民为社区急需帮助的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捐赠日常生活用品。蔚蓝海岸社区是一个现代化的居住小区,为了使邻里之间互助互爱,打造“温馨人文”的品牌,社区党总支牵头与社区工作站、居委会、警务室、物管单位、业委会、老年协会、义工组织等8大主体,联合建立了一支“五有”关爱服务队,有成员180多人,下设4个小组,分别开展“喜事有祝贺、矛盾有调解、病困有慰问、心灵有抚慰、故[10]去有送行”的“五有”关爱活动。

另一个比较有特色的“爱心驿站”是蛇口街道海滨社区的“爱心驿站”。它们首次提出了“经营爱心”的理念。“经营爱心”就是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服务公益,以保证爱心工程可持续。经营爱心,主要采取“跳蚤市场”和“爱心超市”两个项目进行运作。“跳蚤市场”是流动的;“爱心超市”是固定的。“爱心驿站”不仅接受爱心人士的捐赠,而且把这些捐赠的物品以及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制作爱心产品,尤其是需要救助的残疾人的手工艺品,在“爱心超市”以及其他市场并到企业中进行义卖。经营所得救助慰问五保、低保、孤寡、残疾、失业、严重病患和其他需援助的人员。“爱心驿站”除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外,还有一支强大的社工队伍配合帮扶,做心理辅[11]导、对志愿者进行培训等,把爱心经营的有声有色。

以“老年协会”、“五老爱心社”、“四点半学校”、“社区服务社”等社区公益组织的发展和各种活动的蓬勃开展,退休老人成为党和政府进行和谐社区建设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是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五大亮点。

这次作者在南山调研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退休老人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巨大贡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蓬蓬勃勃兴起于各社区并卓有成效开展活动的公益组织,多是由这些退休老人组成的社团。这些老人社团,尤其是那些退休的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他们在社区中传播爱心,无偿帮助照顾教育学生和孩子,维护社区治安和正义,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体活动,活跃丰富社区生活。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许多成就无不凝聚着这些老人的无私奉献和心血。

南头街道星海名城老年协会成立于2002年,2007年在南山区民政局正式注册。目前有29支文体队伍和500多会员。他们主要开展四项活动、发挥三大作用、做到了五个满意。四项活动是:各种文体活动长年坚持从不间断;市区开展的公益演出和慰问活动积极参与;举办各种文化、环保、科普长廊以及办百家宴、书画摄影展和一年一次的老人文化节等;为老人安排健康知识讲座、组织老人优惠体检和看望因病住院、卧床的老人。三大作用:一是主张社会正义维护社区稳定。如抵制并平息社区内有人借业主与开发商的购房承诺纠纷绑架民意、与党和政府对抗;抵制社区内“法轮功”等反动传单的传播。二是为社区做义工维护社区安全。如成立由退休消防干部曹绍球老人为队长的社区安全监管义务队,佩戴袖章在社区内巡逻,仅2009年就查出260多件火灾隐患,使社区多年未发生一起消防安全事故。三是利用特殊身份和经验维护社区和谐。如利用业主爹娘的身份和退休前的领导经验,帮助解决邻里纠纷和业主的个性化维权等。五个满意:一是社区工作站满意,称赞老人协会是好帮手,协助他们作了很多工作;二是社区物业管理单位满意,夸奖老人协会活动搞得好,扩大了星海名城的知名度;三是社区业主满意,体会到社区老人协会的活动,使他们父母在这里住得安心愉快,解除了后顾之忧;四是社区老人满意,认为老人协会开展的各种活动,使他们锻炼了身体、结交了朋友,享受到了社区生活的快乐;五是政府满意,表扬老人协会活动有创意,[12]在南山区带了个好头。

笔者在各社区与老年社团的座谈和实地考察中也强烈地感受到,正是社区中这些甘于奉献充满责任感和爱心的老人,才使社区公益性社团得以长期41基层党建与和谐社区建设有序、有效运转并产生非常良好的社会影响。桃源街道龙联社区2007年开办的“五老爱心社”(2009年市文明办统称为“四点半学校”),是社区老人社团辅学助教的一个典型。陶惠琴,孩子们称她为“陶姥姥”是“五老爱心社”的创始人,自2000年退休来到深圳后,发现从四点半到六点半之间,双职工外来打工家庭的小学生无人照看,散落在街头很危险,于是从2004年开始提出能不能由街道提供一块场地,由闲居在家的老人们帮助照看这些孩子。经过到学校和打工比较集中的地方调研,陶惠琴等老人更坚定了这个想法,于是在街道关工委和社区工作站的支持下,2007年5月,“五老爱心社”正式挂牌成立。“五老爱心社”有20多名老人经常来这里义务服务。不仅接纳来这里写作业和上自习的孩子,还组织一些有特长的老人,为孩子做各方面专长知识的辅导。孩子们来去要签到,对不知原因几天未到的孩子,老人们组织家访,帮助家长解决教育孩子的方式问题以及孩子上网吧逃学等问题。每月和每学期评出优秀学员,发奖品鼓励。许多孩子在这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获得了多方面的知识。这些做法和成效获得家长和受益学校的高度称赞和重视。目前“五老爱心社”已送走三批上初中的孩子,[13]经常来“五老爱心社”学习的孩子最多时达60多名。

蛇口街道海湾社区的“四点半学校”,成立于2008年6月,采用义工加社工的模式,由专业社工负责运作。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宽阔的课堂、少年先锋队活动室、文体活动室等设施。目前已从最初的3名学生发展到200多人。每日开学时间是四点半到六点,每周日九点到十二点以及寒暑假开展各种特色活动。这些活动包括:让学生们参与社区建设,关心弱势群体和残疾人;与大学生一起开展户外拓展活动;到科研院所参观,开拓学生的科技视野;与腾讯志愿者团队,开办暑期网络小课堂,介绍腾讯网络科技的发展历程,怎样健康上网,与志愿者开展互动游戏和表演活动等;开展手工课堂、自画像等活动让学生认识自己、培养责任意识;开展家庭小常识、创新意识培养等教育;开展爱祖国、文明礼仪表演等各种主题活动。据初步统计,从学校设立到现在,海湾社区“四点半学校”已开展课程辅导300余次,组织课外活动100余次,接受服务的学生达到11000余人次,参与课堂服务的义工达2000余人次。在义工教师队伍中,有玩转数学专家、飞盘教练等诸多有特长的志愿者。课堂班主任郭玲老师是五星级义工,获得2009年全国优秀志愿者称号。据负责学校运作的专业社工王会娟介绍,海湾社区的“四点半学校”,今后将努力做到五化:教育服务专业化、活动内容丰富化、校外拓展广泛化、教育成果多元化、育人育才社会化。把“四点半学校”打造成健康成长的乐园、快[14]乐学习的乐园、增长知识的乐园。

蛇口街道渔一社区服务社是一家专门为老人服务的公益社团。2007年初成立,成立之初没有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没有政府立项投入,只有张庆珍等4名志愿者坚持免费为老人服务。从2008年初开始,蛇口街道劳保所开始为服务社安排困难失业人员做护理员,并为这些人员按月发放生活补贴。2010年初,服务社被确定为南山区蛇口街道居家养老指定服务团队,服务的范围也从渔一社区扩展到整个蛇口街道,被服务人数已由最初的50多人增加到现在的100多人,服务对象也从高龄老人向60岁以上老人扩展。服务社最初为老人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打扫卫生、买菜、做饭、洗补衣服、喂食、洗澡、理发、剪指甲、聊天按摩、健康检查等。2009年服务社开始推出为老人建红星档案、黄星档案、蓝星档案服务。红星档案的老人为孤寡残疾或独居特困;黄星档案的老人虽然困难,但有所依靠,所需多为聊天、读报等精神需求;蓝星档案的老人在有需求时服务社为其提供帮助和服务。目前,服务社主要由管理员、护理员、志愿者(义工)、社工组成。社工主要负责文案整理、员工培训以及个案辅导等;护理员主要上门为老人提供协议性的低偿服务;志愿者则利用节假日上门探访老人或协助社工和服务社开展活动;管理员负责服务社的人员调配和服务对象档案星级建设等。服务社人员每周五、月末都定时举行交流会;每个月初都对服务对象需求进行抽样评估。渔一社区服务社的发展实践证明,只有依靠并大力发展服务社这样的公益组织并由政府事实上提供资金支持以购买服务,才能够满足社区老人的多元化服务的需求,实现执政党提出的“老有所养”以及“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等公共服务目标。

根据社区的资源优势和实际需要,实行“一社一策”,“一社一亮点”的构建策略,打造多元化、个性化的“特色文化社区”,是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六大亮点。

由于各社区的实际构成和资源优势千差万别,南山区在构建和谐社区建设中,采取“一社一策”,“一社一亮点”的构建策略。经过3年的努力,已经在100个社区打造出“十百千万系列”、“和谐企业系列”、“爱心驿站系列”、“基层民主系列”、“一核多元系列”、“共驻共建系列”6个系列典型。这六大社区建设系列产品,生动地展示了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可以自豪地说,一个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创新格局已经在南山区初步形成。在这六大系列中,“十百千万系列”、“和谐企业系列”、“爱心驿站系列”、“一核多元系列”的社区典型,笔者已在其他各亮点中作了介绍。本部分主要介绍“基层民主系列”和“共驻共建系列”中的几个社区建设典型:雷岭社区的“居民理事会”自治管理;安乐、粤桂、留仙社区的“军民共建”和“区校共建”。

南山区的居住结构主要包括商品房住宅小区和农城化社区,其管理主体包括业主委员会和农城化股份公司。由于历史原因,一些既不属于商品房也不属于农城化的“城中村”成为管理的真空。如何填补这一管理空白,雷公岭住宅小区创造的“居民理事会”管理体制,为管理这类“城中村”提供了经验。雷公岭住宅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当时为解决在蛇口工作的干部职工的住房问题,由当时的蛇口人民公社批了一块地由职工自建房形成的住宅小区,属于没有任何行政建制的居民点。有自建楼房60栋,出租房2056间,户籍居民仅有220人,租住流动人口4000多人。由于不具备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条件,没有正规的物业管理单位进行管理服务,小区内及周边环境卫生、治安状况都比较差。为改变这一现状,2002年1月,雷公岭小区以居民代表大会方式选举产生了雷公岭小区居民理事会,推选7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老人大代表担任成员。雷公岭居民理事会,行使相当于物业管理单位和业主委员会的双重职权。近年来,在居民理事会的管理下,小区的保洁、垃圾处理、道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出租房管理等都得到彻底的改善。建立了治安巡逻队、安装了电子监控等,使社区治安等也得到了保障。居民理事会以有成效的工作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在居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真正成了社区居民的好管家。

南山区各类驻辖区单位和社会组织众多,其中驻区部队42支,科研院校17所,中小学校100多所,各类社会组织超过千家。南山区一些社区非常注重借助这些单位和组织的资源和优势,服务于社区建设。南头街道安乐社区位于南山与宝安交界处,属边防区。为发挥驻军单位作用,特聘安乐边防工作站参谋为社区工作站副站长,分管治安工作,负责组织协调部队和武警官兵参与治安巡逻、帮助培训社区治安队伍、共同举办消防演习等活动。帮助安乐社区建立整体联防体系,实行“点”上守护、“线”上布控、“面”上监控、“片”上群防、“网”上联防,为社区拉起了五道防线,大大改善了辖区的治安环境。粤海街道粤桂社区有几十栋楼房由深圳大学学生租住。根据这一特点,社区发动居住区几千名大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建立深大居住粤桂社区党支部,让学生党员参加社区党组织担任社区楼栋长;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社会实践岗位;社区邀请大学生到社区当义务家教等。西丽街道留仙社区利用辖区内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西丽二中等学校资源优势,在社区内设立高校师生社会实践基地,利用退休教师和专业教师开展各种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社区提供场地由西丽二中派教师对居住在社区的学生进行辅导,吸收大学生义工服务社区。实现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动。

实现政府社会管理资源和电子化信息平台的有机结合,创造“一格三元”网格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的社会维稳源头防治长效机制,是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七大亮点。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社区,满足民生需求和权利保障需要的各种问题不断出现,尤其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流动人口和务工人员的不断增多和变化,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责任不断加大和加重。而由权利保障和维权纠纷引发的信访问题也使各级政府有时十分忙乱和头疼,尤其是在“两会”期间以及重大国务活动期间,为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形象,各级党委和政府为此耗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不仅管理成本与实际成效之间不成比例,而且上访似乎越发成为一种社会化的解决维权问题的时尚,无理访现象不断增多。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时段性运动型的维稳态势,依靠科学的制度设计,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形成维稳综治的长效机制,南山区蛇口街道办事处创建的“一格三员”的网格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的社区治理模式,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案。

所谓“一格三员”社区治理模式,是指由蛇口街道2008年5月创建并实施的一项类似于划分并承包责任田性质的综合治理社区不和谐因素网格化责任制度。具体的做法是:根据片区居住人口状况、出租屋(间)套数、社区管理工作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把街道12个社区共划分成80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3名工作人员,即网格协管员、网格管理员和网格督导员,分别由社区综合协管员、社区工作站专职人员和街道办事处挂点社区干部担任。其职责分别是:网格协管员:为[15]网格直接责任人,主要负责网格内所有不和谐因素的排查和上报工作。网格管理员:为网格第一责任人,主要负责对网格协管员采集、排查的信息进行核实确认,并做好前期稳控工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定期向挂点社区干部和社区工作站站长汇报网格工作情况。网格督导员:主要负责对网格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督促;每周不少于一次或每月不少于4次到网格巡查;配合协助街道有关职能科室及部门调处矛盾纠纷和整治问题隐患。划入网格管理的街道办事处干部(即网格督导员)和社区工作站专职人员(即网格管理员)实行“一岗双责”,既要做好本职工作,又要履行好所在网格的管理职责。街道办事处各科室及其部门基本上从日常排查工作脱身出来,集中精力做好不和谐因素的化解工作。社区工作站站长则对“一格三员”管理负总责,做好网格的日常组织管理。街道办事处挂点领导则负责督[16]促、指导、协调所挂点社区的网格管理工作。

为了使“一格三员”责任体系落到实处,蛇口街道办事处还制定和运作了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并开发了一套软件信息平台“不和谐因素动态治理系统”加以保障。如例会制度:规定在每周一上午,分别在各社区召开工作例会,办事处挂点社区的领导、工作站长、网格三员,片区警员、工商城管执法人员一同参加,大家互通情况,共同研究解决网格中排查出来的难点、热点问题。又如绩效考核制度:对排查工作的考核,实行网格“三员”责任利益捆绑;对调处整治工作实行量化考核。以奖励为主,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则采取扣除额定专项[17]补贴的做法。街道办事处还设立平安奖励基金,对在网格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相关部门科室进行奖励。“不和谐因素动态治理系统”则建立了“五大”工作机制。“一是统筹机制。由街道办事处维稳综治工作中心作为总牵头部门,统一指挥、部署网格工作。总值班室(应急指挥中心)具体操作管理《蛇口街道不和谐因素动态治理系统》。二是发现机制。网格协管员要通过每日在网格内巡查、随时接受居民电话和信件等投诉、经常接访约访居民以及通过媒体曝光等发现各类不和谐因素,第一时间予以上报。网格协管员应在所在网格的居民楼、工厂企业和公共场所等场地,张贴联系卡,公开自己的身份和联系方式,方便居民反映情况。对一般性的不和谐因素,网格可以在上报信息的同时,自行先予处理。社区工作站则对网格协管员上报的不和谐因素进行初步审核,并第一时间输入《蛇口街道不和谐因素动态治理系统》。三是预警机制。维稳综治工作中心对社区工作站以网格为核心排查出来的不和谐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分别按事态严重紧急程度和整治难易程度实施三级预警,被确定为一级预警的必须在一周内处置完毕并回复,被确定为二级预警的必须在1个月内处置完毕并回复,被确定三级预警的必须在3个月内处置完毕并回复。如在规定的处理期内没有处理完毕,则必须报告处理进展情况说明原因。四是分流机制。对已确定预警级别的不和谐因素,维稳综治中心必须在24小时内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分流,实施归口调处整治,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的,必须明确牵头部门和协调部门。如街道办事处层面难以解块的,牵头部门要移交处理,并积极协助上级职能部门争取尽快解决。五是领导包案机制。对进京、赴省、到市、上区非正常上访和久拖不决的重大疑难信访维稳问题等,则按照业务分管范围由分管领导包案处理,难以区分业务分管范围的则由街道挂点社区领导负责包案处理。领导所包案件,纳入预警管理体系,限期解决,[18]如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解决,则须报告进展情况并说明原因。”“一格三员”社区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主要实现了4个转变:从少数人做到大家合力做的转变,真正做到了综合治理;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防范的转变,真正做到了源头治理;从粗放式管理到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真正做到了规范治理;从运动式方式到常态化方式的转变,真正做到了长效治理。最为根本的是把我们党提出的“科学执政”化作了一套具体可操作的工作制度,在基层社会维稳信访管理中体现了社区化、综合性、科学化、精细化等现代化的社会管理新体制和新机制。代表了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法制化时代,城市社区管理和维稳综治的必然趋势。由蛇口街道办事处开创的“一格三员”社区不和谐因素科学治理模式,目前已在南山区逐步推开。桃源街道把这一模式发展为“综治信访维稳管理服务体系”。不仅其电子化、系统化、精细化程度更高,增加了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容,而且把社区原有的“四室一站”(社区值班室、人民调解室、信访接待室、和谐企业工作室和法律工作站)作为“一格三员”的补充,实现社区治理的“无缝隙结构”。创造了被称之为“数字化、精细化社会管理的‘桃源模[19]式’”。2010年5月8~9日,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深圳行政学院和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基层行政管理创新暨‘桃源模式’解析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桃源模式”给予了很高的评

[20]价。

以居民参与、企业和政府环保部门有机结合,把环境治理问题与和谐社区建设和维护稳定统一起来,通过民主、法制和科学的方式,解决城市化面临的环保与发展以及居民环境受益权的矛盾,是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八大亮点。

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词,也是党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追求的目标。这实际上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又一次全面而重大的改革和战略调整,目的是保证经济发展奇迹的可持续性,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亿万民众。但发展需要能源和动力,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上,能源和动力不可能都是绿色的。因此,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在我国的许多地区仍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深圳市南山区在改革开放初期,这个矛盾也显得特别尖锐和突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的制度创新就是由环保问题引发的。2002年,在成功解决了垃圾焚烧发电厂引发的群众集体抗争后,电厂开工建设了,但居民对垃圾焚烧发电厂能否产生异味和烟灰仍持有怀疑。结果是无论什么原因产生异味居民都投诉垃圾焚烧发电厂。2006年,南山区垃圾焚烧发电厂新任领导主动向区环保局提出,成立“环保共建”小组,邀请居民参与。经区环保局、垃圾焚烧发电厂和居民三方协商,2007年初“南山区月亮湾片区环保联络小组”正式成立。组长由区环保局长担任,副组长由企业与居民代表担任,居民代表任常务副组长,一名离任的人大代表和退休的政府官员任顾问。相关的一些“污染企业”(垃圾焚烧电厂、月亮湾电厂、南山热电厂、妈湾电厂)也挂牌设立了“环保共建联络室”。2009年6月5日,在世界环保日,“南山区月亮湾片区环保联络小组”更名为“南头半岛环保联络小组”,并在小南山山顶设立了“南头半岛环保联络小组观测点”,为普通市民随时观测监督南头半岛及周边环境搭建了又一个参与平台。“环保联络小组”的成立,使居民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和监督实现了有序化、组织化、理性化、专业化和制度化。政府部门和环保小组的居民代表随时可以进厂实地观察了解环保情况,企业定期或不定期向小组成员汇报工厂环保工作,居民如发现环保方面的问题,如“不明异味”、“臭气扰民”、“黑雨污染”等,环保小组都会认真进行调查,查明原因,给居民说明情况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污染企业作出整改处理。由于广大居民对环保的积极参与和监督,使南山区的环境保护建设不仅仅限于政府环保部门的工作,更成为广大居民自觉的行为。在环保小组和热心于环保事业的广大居民参与下,几年来南山区环保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已生产近20年有10万平方米厂房的污染企业“森帝木业公司(原光大木材厂)”被关闭;一些无环保手续的小污染企业被处理搬迁;燃油电厂等高污染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油改气”,环保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居民曾强烈反对的垃圾焚烧电厂,在高标准规范化严格管理和环保小组和居民的监督建议下,已建设成日处理垃圾800吨,年发电量0.9亿千瓦时的“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成为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示范项目和样板工程。目前,曾因为环保问题居民与政府和电厂的“斗气”、“怨气”、“争气”以及上访和群体事件,已成为历史;政府与居民以及企业“三位一体”,齐心合力共同建设和谐社区和绿色家园,已形成广泛共识。

南山区在解决“沙河五村”农城化遗留问题形成的工作思路和处理机制,为解决农城化带来的土地权益纠纷,提供了可效法的工作方法,是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九大亮点。

沙河五村位于深圳湾畔,包括白石洲、上白石、下白石、新塘、塘头五个自然村。因属于边防区,解放初曾成立农场、划归过广东省军区。改革开放初属于沙河农场(现沙河集团)。1992年,深圳推行农城化改造时,把“沙河五村”列为农城化改造对象。因沙河集团没有落实深圳市农城化改造方案,与沙河五村土地权归属不清,2002年企业改制,原在沙河集团工作的沙河五村职工又都全部下岗。这使沙河五村利益严重受损,成了“既没有成立农城化股份公司、村民宅基地又没有确权、集体经济没有发展用地”的困难局面。自2003年起,村民先后8次越级向中央国家信访局、省委等上级部门反映问题,造成4次大规模群体事件,包括2005年6月发生了2000多村民围堵沙河集团事件,社会影响巨大。成为深圳市在国家信访局挂牌督办的唯一案件,与此同时,五村村民为了生计,抢建出租房。造成违章建筑混乱,“握手楼”、“楼中楼”比比皆是,整个片区共有出租屋2143栋。由于出租屋租金低,沙河五村居住了大约有11万左右的外来劳务工流动人口。1998年,在国土部门拆除违章建筑时,还发生过一名巡警牺牲、二人中枪重伤的暴力抗法事件。在2003年~2005年沙河集团社会管理职能交接当地政府的过渡时期,黑社会性质组织活动猖獗,成为当时全市唯一全国县级公安机关要求协助办案的片区,是全市有名的治安黑点。

自2006年开始,沙河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调整,新党工委书记上任后,把解决沙河五村问题作为党工委工作的头等大事。主要采取了三大措施:一是针对片区存在的“脏乱差”等典型城中村特点,借鉴出租房管理中“大闭合、小围合”的管理模式,启动“围合式管理”电子防控工程。根据特区特点为整个片区设立了7个进出闸口,实现对人流和车流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先后投入300万元安装了629个摄像头,为重点管理区域的500多栋出租房安装了门禁卡系统;2000多栋出租房业主电话与街道出租房租赁管理所、辖区派出所形成联网管理。并在片区建设了垃圾压缩站、24小时环境卫生清扫保洁站、停车场等硬件设施,使沙河五村治安状况和环卫状况实现了根本好转。二是分别在沙河五村组建了党支部,将原本处于涣散状态的沙河五村党员重新组织起来。支部定期组织慰问社区老干部、老党员、老战士,获得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支持;组成村民党员义工队,开展义务治安巡逻、环境卫生监督等工作。2006年底成立了白石洲投资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把像一盘散沙似的沙河五村2000多名村民组织在统一的集体经济组织体内,并为政府和村民的沟通搭建了组织平台。街道还在沙河五村分别成立居委会,居委会成员全部由原村民组成。三是为彻底解决沙河五村历史遗留问题,街道办事处专门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深入沙河五村开展调研,走访了多位沙河集团退休老领导、原籍沙河五村的离退休老干部,查阅了大量的文件资料和历史档案,多次召开由沙河五村村民代表、沙河五村党支部、沙河五村居委会、白石洲股份公司、沙河集团代表参加的座谈会。搞清了造成沙河五村问题的根本症结是没有为沙河五村落实1992年农城化政策。在此基础上依据政策法制,提出科学可行的解决问题方案,为上级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沙河五村的遗留问题已得到初步解决。市政府办公厅2009年第556号会议作出决定,沙河集团将约8.16万平方米沙河工业区土地及地上建筑物、约44万平方米新旧村用地划给南山区政府,用于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南山区区委、区政府也作出决定,将相关土地及资产交由沙河五村白石洲股份公司管理和收益。这样,沙河五村每年可获得相对稳定租金收入约2000万元。同时根据556号会议纪要,包含沙河工业区在内的沙河五村片区将享受旧村改造优惠政策。南山区区委、区政府将整个沙河五村片区纳入了大沙河创新走廊规划。作者在沙河五村座谈调研时,那里的老党员、老领导和各种组织负责人都对街道党工委在解决沙河五村遗留问题所采取的立场和工作态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们认为有三点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基层党工委的领导心中有群众,站在村民的立场处理问题。街道党工委深入实际,了解实情并敢于向上级讲真话,让上级了解实情,为事情的解决打下了基础。二是把党的组织、经济股份公司和村委会等各种组织健全起来,占领了沙河五村这块阵地,没有让别的势力左右。使问题的解决处于体制内、可控并有了组织化的对话渠道,比过去那种群众性的越级上访方式有效得多。三是对于村民集体的土地等权益受损,要全面发动、多方呼吁,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革命等各种资源都发挥作用,大家合力才更能引起上级的高度重视。这三点经验,实质形成了农城化过程中解决农民土地权益和拆迁纠纷等各种遗留和复杂问题的工作法。其精髓是组织化,利用执政党的组织和领导优势,变群众分散的诉求为组织对组织的利益协商,即变社会化的维权冲突为体制[21]内的组织对话和利益平衡。

把党的制度化的执政资源、一切可利用的社会组织资源和企业社区资源都充分的组织和发掘出来,形成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体力量,构建“一核多元”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是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十大亮点。“一核多元”按南山区和谐办的解释,是指“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通过党建的方式,将社区各类社团等多元主体(如‘两新’组织,物业管理单位,居委会、业委会、老年人协会等自治组织)纳入管理和服务范畴,进一步整合资源,使这些组织在引领基层民主、推动居民自治、促进社会和谐发挥更大的作用,形成统筹社区各类组织的区[22]域化党建工作新格局。”

从南山区“一核多元”制度创新的实践来看,南头街道前海社区、招商街道文竹园社区、南山街道月亮湾片区的区域化党建实践值得关注。南头街道前海社区通过组建“多元合一”的社区党委,把社区各种组织资源整合起来,以实现社区组织资源配置的进一步优化。招商街道文竹园社区把民营经济各支部统一纳入社区党组织,组建由民营经济组织党员、退休老党员和社区居民党员组成的社区党委,从而使民营经济组织党员的归属和活动有了社区依托,在民营经济和社区之间搭建了组织化的沟通桥梁。月亮湾片区综合党委进一步深化了前海社区和文竹园社区的做法,不仅根据地缘、业缘、趣缘灵活建立党组织,而且把辖区内所属的一切单位和组织统统纳入社区党组织体系,按区域化建立片区综合党委,从而形成“网格化”的党的组织建设新格局。这样既可以扩大了党委组织协调的覆盖面,又能够实现民营、辖区单位和社区资源共享,满足新时期多元主体对党的建设的各方面需求。从以上三个区域化党建所体现出的内在逻辑来看,构建“一核多元”党建新格局的实质,就是通过建立统一的社区党委,把社区各种组织资源和分散的社会资源整合起来,既满足区域内各类党员和党组织对党的自身管理和服务的需要,又能够使社区各种资源得到更加优化配置,使各种组织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使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各种组织的功能作用得到更加突出发挥。从而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形成更加完善的区域化基层党建新格局。

从党的执政建设的视野来看,“一核多元”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发挥党的组织资源和执政资源优势,如“三个全覆盖”;发掘和充分利用人民代表大会等基本政治制度的制度效用和闲置资源,如“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有效利用和科学配置行政组织和司法组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如“社区工作站”、“一格三员”和“和谐企业工作室”;发展和利用社会公益组织弥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功能缺位和资源不足,如“爱心驿站”、“环保联络小组”、“老人协会”、“四点半学校”、“社区服务社”等;从党性和科学发展出发,以创新思维解决工业化、城市化面临的种种社会新问题,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百姓的维权和参与需要,如“解决维权纠纷的工作法”和“一社一策”的和谐社区建设策略等;这些实践做法和制度创新,都为形成党的“一核多元”的执政新格局提供了实践路径。但在调研中,有这样的一个疑问经常会被人们提出:党的“一核”怎样才能真正形成并充分发挥作用?“一核”在组织建构上可以很容易做到,但真正让各种现代经济社会组织衷心拥护这个“核”,并围绕这个“核”来转,也就是实现执政党对各种经济社会组织的领导权,党不仅可以配置自身组织和执政资源,还可以配置社会化的各种组织资源,从而形成“众星捧月”的星云态势。做到这一点,仅有上述的组织化和制度创新还是不够的。还要有一种强大的引力来作保证。在招商街道文竹园的调研中,笔者似乎找到了这种引力。

目前文竹园社区共有党员180人,主要由民营经济组织党员、退休党员和社区居民党员三部分组成,建有19个党支部,1个社区党委。社区党委班子按照“二二一”比例(即社区党委5名班子成员中,有社区居委会党员2名、民营经济组织党员2名、退休老同志党员1名),通过“双直选”产生,并出现了首例由“两新”组织党员担任社区党委书记的这一新生事物。目前在文竹园,社区党委通过开展各种满足青工、退休老人需要的有吸引力的文体活动,把90%以上的党员都组织和动员起来。社区党委每年都提出一项工作口号、拉大横幅挂在社区显眼的地方;民营经济组织党员42人组成青年义务巡逻队,每周巡逻;党委和党员义工协助社区工作站完成上级布置的各项急难任务;帮助社区居民解决一些切身利益问题。正是因为社区党委做了这些工作,使得文竹园社区人人都知道有个党委。党委和党员成为了这个社区最响亮的品牌。“有事找党委”已成为许多党员和居民的习惯。为什么同样开展区域化党建,文竹园党委能够形成如此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招商街道纪工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陈妙华的解释很有说服力:一是街道党工委根据文竹园社区的实际,不唯上,搭建并创新出这样一种社区党委形式,从而使民营经济组织党员有了社区依托,而社区的党建也充实了众多的青年党员这些新鲜血液;二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带头人。带头人的人格魅力对下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三是党委组织的各种活动非常有活力和吸引力。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党员的各种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交流和展示自己的平台,从而把大家都[23]能够调动起来。

文竹园社区党委书记陆耀申,一个带着憨厚的笑容和花白头发的年近60岁的民营企业主。他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能够让文竹园社区19个党支部书记以及90%以上的党员发自内心的服从他的领导。调研会上,一位来自社区的业主说,“我之所以自愿地来参加这个会,就是来告诉大家一件有关社区党委和陆书记的事。”一位老年党员和党委会成员告诉我,“在我们社区,只要陆书记说一句话,我们没有谁不听。”为什么?街道党建组织员告诉我,陆书记当过兵,有20多年党龄。从2003年底开始做社区党支部书记。这些年来,他把50%以上精力都用在社区党建和为社区义务服务上。但社区开展党建与大机关不一样,实际上有一个怎样联系群众在里面。业主同时又是党员,怎么联系他们,并把他们组织起来,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党组织的活动?[24]陆书记就能过这一关。文竹园社区党建对如何形成“这个核”的回答是:一个为社区服务的好书记。正是陆书记的无私奉献和热心于公益事业的责任感,形成巨大的道德感召力和组织凝聚力。文竹园的个案说明,不是有组织建构就一定能形成党的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而是共产党人的信念和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做事智慧,才是党的领导的巨大政治和制度优势。还是毛泽东同志在七大政治报告说的那些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25]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而不是为自己或小集团升官发财。这不仅是我们党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永恒不变的党魂和人格魅力。二

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一点启示是:“权利保障”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成为我国人民内部的主要矛盾。从深圳市南山区经历的比较多和规模较大的群体性事件和上访事件来看,涉及工人、业主、居民和农民的四类权利保障问题成为矛盾焦点:一是企业职工的劳动所得权得不到有效保障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有的因拖欠职工工资,正如南山区区委书记所说:“一些无良心的老板一看经营不下去了,把工厂一撂、把工人一撂就跑了,[26]留下一堆焦头烂额的问题由政府处理。”还有的因要求提高工资和劳动待遇等引发的劳资冲突。二是由房产相关的财产权和业主权的保障引发的矛盾和冲突。城市住房商品化以来,“住有所居”、房产置业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私有财产和投资选择。对于一般市民来说,房产往往成为他们家庭生活的核心利益和主要财产。由购房和相关的物业管理、孩子上学等问题引发的业主、业主委员会、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居委会和城市相关主管部门的利益纠纷和维权纠纷不断,不时引发群体事件。三是由工业化环境污染造成的居民环境受益权受到侵害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早期的工业化往往与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尤其是高污染企业废气废水等排放与相关的居民生活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冲突。政府追求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企业追求低成本高利润不愿在治理企业的负外部性上投入,受害的往往就是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由此引发的环保和政府以及企业利益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四是由农城化造成的农民权益没有得到公平待遇和有效保障引发的矛盾和冲突。与农村城市化相伴随的土地产权问题和农民违章建筑的拆迁补偿问题往往成为引发矛盾冲突和上访事件的主要缘由。如何处理好农城化改造中的农民权益保障和相关企业部门的利益平衡问题,将是许多面临农城化改造的城市和地方必然面对的问题。

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二点启示是:以“群众路线、组织化协商、法制解决”为主要内容的工作法和制度机制,将成为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人民内部矛盾和冲突的有效形式。我国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保障权利”为主要内容的人民内部矛盾将集中的凸显出来。而一些地方政府在解决上访和维权纠纷所习惯采取的“被动灭火”或“协商补偿”的做法,实践证明也使政府工作越来越被动。从深圳市南山区成功解决的各种大规模维权纠纷和群体上[27]访实践来看,解决这一类人民内部矛盾,最根本的经验有3条:群众路线,组织化协商,法制解决。所谓“群众路线”的精髓是不要把百姓当做自己的臣民或子民,而要把百姓看做自己的主人、亲人和公民。在沙河五村调研中,82岁的东江老战士曾通老人对笔者说,“对农民的感情最重要。对农民没感情,不下来调查研究,官僚主义。对[28]农民有感情,就会下决心满足农民的正当要求。”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是否心中装着群众,真心为老百姓办事,对人民的权益负责,无数经验证明,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一切人民内部矛盾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就会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内心的不满、苦闷和不平,就会深入到群众和矛盾的第一线,与群众在一起,调查研究,掌握实情,并集中群众的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心中没有群众,高高在上,看哪个群众都像刁民,是给自己找事,影响政绩和官途,一出事就想到武警、抓人,没有了办法就用贿买的方式无原则的补偿上访或闹事的人,这样的领导和工作方式只会把事情越弄越糟。所谓“组织化协商”的精髓是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组织优势和执政资源,通过设立党的基层组织、群众自治组织以及经济组织和社团,把分散的、无组织的、非理性的社会化街头运动,转化为有组织的、有序的、理性化的多方坐下来协商,通过平等对话寻找利益平衡点和问题关键点,形成组织化的有序参与和协商解决问题的和谐局面。“组织化协商”的关键是“组织化”,没有“组织化”就没有“有序参与”和理性的对话和协商。所以,关键是懂得利用手中的执政优势和组织优势把群众组织起来,发挥体制内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引导和沟通作用,从而实现维权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并把社会化的维权行为转化为体制内的组织对组织的对话过程。所谓“法制解决”的精髓是要把人民内部的矛盾最终纳入“法制责任”的适用范围,把群众的权利保障和维权需求纳入“法治”轨道,通过法制和政策适用解决问题。许多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和久拖不决,往往与执法和司法的失误、不到位和不及时有关。实际上任何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要依据政策和法律。关键是如何解决执法和司法的公正性、有效性和执行能力,要使法制和政策不仅变成群众维权的武器,更应成为执法和司法机关的刚性的自觉的行动。执法和司法不公或不到位,不仅是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源,更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症结所在。“群众路线,组织化协商,法制解决”,这些在长期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工作法和制度机制必将在党的执政实践和政府工作中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

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三点启示是:能否充分利用、盘活和可持续的保持党的领导优势和政治制度优势以及相应的组织资源和制度资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领导者的执政智慧和能力的最重要考量。从市场经济的视角,党的执政的过程就是你能够拿出什么样的有效管理和公共服务从民众中换取执掌和运作公共资源的授权。也就是如何利用手中的执政资源通过对社会的有效管理和公共服务去不断地赢得对公共资源的掌握和运作的过程。因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执政党,首先要懂得自己手中有哪些执政资源可以盘活、整合、开发和利用;其次要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执政资源以满足经济社会的各种需要,并在这种满足中赢得更加丰富的执政资源。执政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过程本质上是执政党动用自己手中的组织资源、制度资源以及财政资源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民主需要的过程。会不会充分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组织资源(执政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制度资源(法制和政策的供给)和财政资源(税收和国有资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党的执政能力的基本考量。一个富有智慧和获得成功的领导者一定是那些既懂得充分开发利用又懂得珍惜并不断保持和充实执政资源的人。这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党的执政必须具有的新思维。这种新思维的要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要懂得如何充分利用手中的执政资源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民生需要和民主需要,实现党的执政的有效性;二是要有能力保持并不断充实和丰富党的执政资源,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实现党的执政的社会化,借助社会组织和社会自治的力量弥补政府职能缺位和能力的不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尚未充分开发的宝藏;社团组织的壮大和功能利用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社会自治也有内涵拓展和边际扩大的实践可能。这些都是我国目前尚未充分利用的执政资源,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都大有可为。

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四点启示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城市基层党建面临迫切的制度创新需求,城市基层党建的区域化和社会化将成为一种趋势。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的单位所有制和“小社会”结构必然形成党的基层组织的单位化和“条条管理”。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大量劳务工人员形成的人口流动,“流动党员”、“口袋党员”和“隐形党员”的大量出现,“两新”组织的快速壮大,基层自治的快速发展,这些都使城市化比较集中的地区,基层党建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作风建设和执政建设,都面临着迫切的制度创新要求。南山区基层党建的经验证明,区域化和社会化将成为实现城市化的一些地方基层党建的发展趋势。所谓“区域化和社会化”,是指党的组织管理、思想信念、作风和执政能力等方面建设,都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公共需求和公共生活的社区化而区域化和社会化。以社区为单位组建党的基层组织,把“支部建在楼栋”,通过把社区各种利益主体,包括政府工作机构、居民自治组织、公益性社团、经济管理企业、公益性事业单位等统统整合到执政党的组织架构中来,实现资源共享和资源配置优化,同时通过开展富有创新活力和有吸引力的社区文体等活动,既把党员和体制内的公职人员以及一切社区成员都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又能充分满足这些社区成员的各种社会需要,为他们搭建社会公共生活和展示自身价值的广阔舞台。通过社区活动,把各种社会力量紧紧地凝聚在党组织的周围,形成在市场经济和城市化条件下党组织新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符合新形势需要的党与群众密切联系的关系和制度。深圳市南山区创造的“一核多元”的区域化党建新格局,按照党的执政功能的要求,从党组织设置和组织结构、党员管理和服务以及作用发挥等区域化和社会化方向形成的党的组织和管理制度、领导职能和工作机制,将成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建立和谐社会的一种基本社会组织结构和治理模式。这种发展趋向证明,中国不会形成类似于西方发达社会的二元互动的社会治理体制和模式。

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五点启示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带来政府管理和服务的重心下沉,基层政府的职能扩张和社会化的“快快管理”以及建立弹性化政府,将成为可能;而随着电子化和互联网的运用,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综合性、精细化、科学化和专业化也必然成为一种新时尚。美国学者B.盖伊·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中就认为,基于世界各国政府改革的经验,政府的弹性结[29]构和雇员制将成为提高政府效率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深圳市南山区的经验证明,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责任大都下沉到社区。流动人口与计生的管理、出租房与治安环卫的管理、各种社团的管理和扶助、文体和生活等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服务、贫困人群的救助、助老助教以及心理咨询服务等各种公共需求,都集中在社区建设中体现出来。除了发展经济之外,政府的工作重心基本都在社区。这种状况使得传统的政府管理和服务机构及其职能很不适应。而目前社会自治所依托的社区自治组织——居委会和各种功能性社团尚处于转型和发育之中。在公民社会发育尚未成熟的条件下,以政府购买和外包为主要形式的市场化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尚缺乏条件。对此,深圳市采取的一项重要的制度化举措就是设立政府“社区工作站”。招聘专职工作人员(管理员和协管员)在社区办公,主要承担计生、流动人口和出租房的信息采集、上访人员监控、维稳治安纠纷解决等职能。社区工作站站长与居委会主任和党支部书记一肩挑,把党和政府工作与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需要以及社区自治统一起来。这种新事物体现了政府改革的弹性化趋向。政府工作的下沉和社区化倾向,要求政府加快改革,以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政府结构和公务员制度与之相适应。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社区化也使得建立更加系统化、科学化和专业化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成为现实需要。科学化的政府,党的科学执政,要细化和制度化为一种可操作的体制机制。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办事处的“一格三员”治理不和谐因素的工作新模式和桃源街道的“综治信访维稳管理服务体系”,展示了这种社区科学治理的新趋向。减少政府纵向的管理环节,实行扁平化的区域化的弹性政府结构和雇员制,建立精细化的科学管理和服务体制机制,加大社会自治和功能组织的发展和扶持力度,将为未来中国政府改革提供一种选择。

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六点启示是:“居民参与”将成为推进我国环保建设的重要动力。南山区环境建设取得如此成就的精髓在于“居民参与”。居民参与环保建设是弥补政府和企业环保动力不足的关键。对于企业来说,增加成本治理企业的外部性动力不足,企业的动力在于利润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对于政府来说,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政府财税收入依赖企业的发展,尤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强制关闭高污染企业或迫使未达标企业外迁,都不是明智的选择。因此,对企业实行严格的监管迫使企业符合环保标准动力也不足。一些地方往往出现这样的怪现象,政府相关部门越强调环保,那个地方的环境越不保。其根源就在于企业和欠发达地区的政府都没有对环保需求的强烈冲动。对环保需求最强烈、最有环保动力的是居住在受到环境污染区域的居民。环境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居民的居住质量和身体健康,也直接影响房屋产权业主的经济利益。环境的优劣实际上涉及居民的生命权和环境收益权。污染区居民最强烈的愿望是实现对环保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因为这些权利与他们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在企业、政府和居民三者中,只有居民是打破“环保不保”怪圈的有生力量。深圳省南山区首个由“政府—企业—居民”三位一体构成的“环保联络小组”的意义就在于此。居民参与环保,才会是真环保。企业没动力不要紧,政府会有动力;政府的动力哪里来,既来自对环保的负责,更重要的是来自居民对环保的强烈诉求。不满足居民的环保诉求,居民和业主就会对政府形成强大的维稳压力。政府即使缺乏环保的动力和责任,在居民和业主维稳压力下,也不得不对污染企业实行管制和处理,从而在居民和业主的参与、监督和推动下,政府监督企业进行环保建设。这将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进程形成的一种必然逻辑。

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七点启示是:与西方社会不同的是,执政党和政府在解决劳资纠纷和劳工权益保障中将发挥行业工会以及其他工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特殊性在于,不能仅仅把企业定位在一个纯粹的经济单位,企业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部分。无论企业中的工会还是在一些地方建立的行业工会,都不能替代党和政府对企业职工的权利保障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责。为什么“富士康”一些高管层不理解职工的跳楼行为,流水线计时和计件的泰勒制管理已经实行了上百年,中国的青工为什么就选择跳楼?据参与处理跳楼的南山区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富士康”在深圳市最大的龙华厂区只有2.3平方公里,却容纳了近38万的员工,除了车间、仓库、研发、管理房等工作区域,企业能留多少空间为员工提供食宿、休息和娱乐场所?而富士康的封闭式管理使员工与政府的各种社会化管理和公共服务几乎隔离。企业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社会封闭体却缺少一般社区所具有的各种人文关怀和公共服务,生存的机器人化必然带来违反正常人性的非常事件。“富士康”事件更加警示人们,解决企业劳务工的权利保障必须要有党和政府的介入,党和政府要与企业建立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渠道,实现党和政府的各项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与企业对接,使广大劳务工享受到党和政府的各项关怀和服务。这既是一种责任,更是建立和谐社会与和谐企业的客观需要。在南山区,目前已经建立了三种渠道实现了党和政府的各项职能和服务与企业对接:一是设立“和谐企业工作室”。通过这样一种工作机构和平台,随时掌握劳资关系和劳工权益保障情况,使企业的管理和劳工权益的保障保持在政府的监控之内。二是党和政府的各职能部门通过社会公益设施的建设和开展各种活动满足企业劳务工人员的社会化的公共文体生活和娱乐需求。三是在非公企业开展党建带“四建”活动。不仅在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了党组织,还通过社区党建把流动和零散的党员纳入党的组织体内,并通过党建带动工会、共青团、妇女和义工等组织的建设。使所有的企业员工都有自己的组织归属和公共生活,使党和政府的各项职能和开展的各种活动通过这些组织在企业中得到[30]体现和收益。值得一提的是,绝不可把开展文体活动,仅仅看做是唱唱跳跳,实质上更是一种政治生活和公民社会的培育。通过这些组织和群体活动,党和政府可以把企业的员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形成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培育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并且也是在新形势下保持和加强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一种有效形式。

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八点启示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并不必然形成人与人之间和社区邻里之间的陌生关系和贫富对立。利用传统熟人社会的社会资本和现代的慈善制度,可以建立爱心传递的、公共化的社会多元救助和帮扶体制,使人间充满爱。南山区“爱心驿站”的创立和运作成效,完全可以使人们相信,中国传统熟人社会的互助和仁爱传统,仍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的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南山区的经验证明,搭建“爱心驿站”这样的制度平台并实现可持续运作,需要三个条件:一是社会贫富分化明显,需要一种补充机制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缺位和力量不足。尤其是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不足以承担,需要有民间社会公益组织的协助。二是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并给予大力扶持。仁爱的传承和社会实践仅仅依靠社会个别人或民间公益组织的呼吁和单独行动不足以实现可持续和制度化,必须有政府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南山区开展爱心行动有声有色并可持续的社区都有党和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三是要借鉴现代慈善组织的运作经验,实现爱心运作的制度化、专业化和市场化。只有实现了爱心运作的制度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社区爱心行动,才能够赢得社会广泛的尊重、认可和声援。爱心需要制度,爱心需要专业,爱心需要经营。

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九点启示是:社区的“五老队伍”和“社工加义工”队伍是党和政府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帮手和辅佐力量。社区服务和社团组织的多元化发展必将成为现代社会的现实需要。我国目前实行的社团管理的“双婆婆”体制,在深圳市目前的社区建设中已有所突破。深圳市盐田区已对社区民间组织等公益型、服务型社会组织试行登记和备案双轨制,允许部分社会组织不设定业务主管部门。这不仅是社区社团组织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的一种必然趋势。南山区蓬勃兴起于社区并服务于社区的各种公益性社团,实践证明是协助政府公共服务、实现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尤其是由“五老”参加的社区老人社团,更是维护社区稳定、主张正义、活跃社区文体生活、扶老助残帮教的支柱力量。南山区实行的“义工加社工”的社区服务模式,使社团的公益性服务更加专业化和丰富多彩,为公益性服务的发展融入了专业化的科学内涵,值得大力提倡和效仿。从社区建设到社会建设,这是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的又一种态势。大力发展各种公益性社团,使民间公益性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真正能够承担起为政府购买提供服务的职责,并协助社区自治组织实现真正意义的自治,这不仅是自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治理的大趋势,也是南山区和谐社会建设值得参考的一种路径选择。

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第十点启示是:新型的移民城市和快速城市化的社区更容易建设公民社会、形成公共精神。脱离了原有的熟人社会以及相关联的社会关系和依托,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社会,或因为城市化带来的社会结构和区域布局的需要,人们被迫形成新的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但人们对社会关系的依托和公共生活的需求以及建立相互联系和互助的需要并没有因为时空的变化而消失,而新的利益关系和权利保障的客观需求使人们更加感受到结社和开展各种社交活动和慈善事业的需要,于是人们由于需要而逐渐形成了一种主观的自觉偏好。这是南山区工业化和城市化为公民社会建设提供的一种经验启示。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人口的流动性和家庭以及个人利益本位,似乎与建立超越个人和家庭利益的公益负责和公共精神是两种相反的力,但南山区社区建设的经验证明,越是看似离心的力实质更容易形成一种绕着核心旋转的动势,不过这个核心要能够牵引并吸引住这种离心力的走向。这种经验启示告诉人们尤其是执政者,新型的移民城市和快速城市化的社区是建立公民社会和培育公共精神的最佳地域选择。党和政府一定要把握住这样的契机,把培育自主自律的公民社会和互助负责的公共精神作为社会建设优先考虑的目标,不仅在培育公民社会和公共精神方面下大力气投入,而且要以自身的有效执政和政府的公信力赢得向心力。既不可错过城市化带来的这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又必须在自身的奉献精神和执政责任方面赢得公众的认可。

总结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对党的执政建设带来的启示和趋势,可以用以下判断作结: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和完成,保障和实现民权将成为党执政的工作重心;保障和实现民权的工作法将成为党执政的基本工作方法;党的执政智慧将更加体现在对执政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整合、利用和丰富方面;基层党建的区域化和“一核多元”将成为一种态势;党的信念维护将更加通过社会化的方式实现;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将通过基层组织的社区化建构和活动化形式体现出来;老人社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将成为党执政的重要课题和社会基础;企业劳务工的权利保障将更加与党和政府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对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下沉将为弹性化政府的建构提供可能;社会管理和维稳综治将更加基层化、科学化和精细化;公共服务将更加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居民参与将成为环保建设的重要动力;公共精神的培育将与党的先进性弘扬相统一。[1]陈红太,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相关内容来自各街道社区提供的社区党建方面的资料和作者的实地调研。[3]数据来自桃源街道党建工作汇报材料。[4]相关数据和事实材料见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和谐社区建设“南山模式”的实践与探索》2009年9月,第42、84页。[5]《基层人大代表履职机制的创新实践——南山街道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2009年1月5日。www.szns.gov.cn/经验交流。[6]邹树彬主编《构建和谐社区——深圳市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个案研究》,重庆出版社,2007,第27页。[7]关于“和谐企业工作室”的事实表述,本部分参照了杨玉峰《以和谐企业创建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和谐社区建设“南山模式”的实践与探索》,2009年9月,第107~116页。[8]选自作者与唐奕的对话。[9]“爱心驿站”的七点阐述,来自西丽街道和谐办主任张国祥的情况汇报和与松坪山社区“爱心驿站”的主要负责人邱志伟的座谈。[10]杨玉峰:《爱心驿站:新时期体现邻里关爱的和谐阵地》,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和谐社区建设“南山模式”的实践与探索》,2009年9月,第90页。[11]参见《海滨社区爱心驿站:用小爱经营大爱》,载2009年11月18日《蛇口消息报》。[12]依据星海名城老人协会提供的上报材料《充分发挥老协作用 构建稳定和谐社区》,以及作者与老人协会会长胡亚玲等老人于2010年6月17日的座谈记录。[13]依据2010年6月24日与陶慧琴老人的座谈录音和记录。[14]依据2010年6月23日蛇口海湾社区“四点半学校”专业社工王会娟的现场介绍。[15]不和谐因素,分为矛盾纠纷和问题隐患两大类。矛盾纠纷类包括:物业管理、劳资、一般民事、工伤事故、房地产、涉法涉诉、城市规划建设、农城化集体企业、房屋租赁和其他矛盾纠纷等10项;问题隐患类包括:治安、安全、城管、环境脏乱差、无证经营、违建、城市“六乱”、未签订劳动合同、综合执法涉及问题和其他问题隐患等10项。[16]参见广东省信访局《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办事处创建“一格三员”信访维稳源头防治工作新模式》和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办事处《创新科学治理模式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等相关材料。[17]比如根据网格每月上报不和谐因素总数,督导员每月下网格次数,机关科室化解不和谐因素的比例等,达不到最低数量的要对额定专项补贴进行扣除。又如计生、出租房信息采集漏登、错登人次,因排查化解不到位而引发非正常上访和其他重大突发事件的次数,无故缺席社区网格管理例会次数等,达到一定数量也要对额定专项补贴进行扣除。[18]基本引自广东省信访局《深圳市南山区蛇口街道办事处创建“一格三员”信访维稳源头防治工作新模式》。[19]深圳市委党校课题组:《数字化、精细化社会管理的“桃源模式”》,深圳市南山区桃源街道办事处编印《综治维稳管理服务体系指引》,第137~147页。[20]参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深圳行政学院编印《基层行政管理创新暨“桃源模式”解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相关评述。[21]沙河五村农城化遗留问题解决的相关材料,参见沙河街道办事处庄东辉提供的《沙河街道“梯进式”城中村管理模式实现沙河五村“三赢”局面》和南山区区政府《关于解决沙河五村历史遗留问题的报告》以及笔者在沙河街道办事处、沙河五村的座谈记录等。[22]《关于构建“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通知》,深圳市南山区和谐办[2010]2号文件。[23]引自2010年6月28日下午招商街道文竹园社区座谈记录。[24]引自2010年6月28日下午招商街道文竹园社区座谈记录。[2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第1043页。[26]摘自在“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社区和谐治理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2007年7月29~30日)上的发言。[27]如“西部通道”事件和“鼎太风华”事件、“南头半岛环保”事件、“沙河五村村民维权”事件等。[28]依据2010年6月30日沙河五村座谈录音和记录。[29]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第四章:弹性化政府。[30]这三项与企业对接的相关具体内容,参见本文第三大亮点部分。

南山区社区党建工作的特点与创新经验

[1]张荣臣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在讲到社区党建工作的时候强调,要把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始终,发挥党组织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而深圳市南山区这几年正是按照中央的这一要求不断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2007年,南山区以社区党建引领和谐社区建设的“双向互动”制度创新,荣获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2008年,南山区开展的“十百千万行动”,又荣获广东省委组织部授予的“固本强基创新成果奖”。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圳市南山区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努力拓宽党在基层工作的覆盖面,实现社区党组织、党的工作、党员作用发挥“三个全覆盖”,奠定了党在城市基层工作的群众基础,夯实了党在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一 南山社区党建工作的特点

在我国,社区党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加强城市基层政权建设,各地城市基层政府设立了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并且按照居民的居住地区成立居民委员会,从而形成了区、街、居三级行政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渐渐深入。1986年初,民政部从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高度,提出了建立和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的任务,第一次把“社区”的概念引入实际生活。1991年,民政部根据社区服务范围扩大化的形势,首次提出了“社区建设”的概念。

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区的党员人数迅速增加,党员的流动性大为增强,特别是以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及其管理人员的急剧增加,使社区党组织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对象、范围、层次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为此,中央组织部在1996年印发了《关于加强街道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了街道党的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街道党组织的地位和主要职责,并先后印发了上海市长宁区委华阳路街道、天津市河西区马场街等地街道党委加强社区党的建设的经验。随后,1999年~2000年,中央组织部又先后在上海、北京召开了全国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和全国直辖市、副省级城市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研讨会,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作了全面部署,并实行分类指导。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城市社区基层党建工作高度重视,强调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2004年9月,中央组织部在天津召开了全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会议强调,要不断提高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扩大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为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不久,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并要求各地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在中央对社区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党建工作已经在全国大、中、小城市全面展开,并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社区结合而成的。作为具有多重功能的地域性社会生活共同体,每个社区都要有一定的组织来管理社区的公共事务,维护社区的共同利益,保证社区生活的正常运行。而社区党组织是社区组织的领导核心,社区党建工作在社区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社区党建是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以社区党支部为基础,以社区党员为主体,以共同利益、共同需求、共同目标为纽带,社区内各单位基层党组织和社区全体党员共同参与,条块结合、优势互补的区域性党建工作,是一项兼具地区性、社会性、公益性和群众性特点的系统工程。

伴随着城市社区建设的蓬勃发展,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社区党建方面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具体做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模式,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然,用模式来概括各地的做法并不十分确切,因为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也都有自己的探索。从南山区的实践看,他们在探索过程中,其社区党建的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一是南山社区党建的组织方式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社区党建带有地域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的特点,不仅涉及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支部和社区党员这一条线,还需要社区内的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等其他各类党组织的共同参与。因此,与其他领域党建以条为主,条块相对分割的党建格局相比,社区党建是一种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区域性党建。

二是南山社区党建的领导方式主要是以协调、指导和服务为主。一方面,社区是居民生活的地域空间,同时也是自治性的社会基层组织形式,其特征是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这要求党对社区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在协调、指导、服务过程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另一方面,参与社区党建的各类党组织与街道党组织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他们参与社区建设、社区管理和社区党建,是本着平等自愿,共同协商的原则,各自发挥优势和特长,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是南山社区党建的出发点和主要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社区各类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多,人员复杂且流动性大。社区党建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就是做好人的工作。一方面,是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在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是尊重、理解和关心社区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社区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上述三个特点,反映了区各级领导对社区党建的重视。确实,在社会流动日益频密、社会分化日趋加快的今天,如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强化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力量,使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的各个领域,从而加强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关键是要对社区党建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并结合实际坚决有效地推动下去,这样社区党建才能抓出成效。二 南山社区党建的共性和个性

南山社区党建之所以抓出成效,也跟他们敢于正视问题有关。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与社会自主性的成长,社区已成为各种社会组织的落脚点、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点、各种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大量社会矛盾出现在基层,集中在社区。社区党建工作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社区党建的共性,也有南山社区党建的个性。

1.社区党员数量明显增加

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一大批企业党员职工下岗分流或退养,由“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单位离退休人员也逐步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同时,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劳动者从农村流向城市,进入社区,使社区流动人口中的党员数量也不断增加。

2.社区多种利益群体并存

当前,社区居民分化的多样性和需求的差异性,是我们开展社区党建工作必须面对的客观现实。从南山情况来看,有四类社会群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他们有的脱离了原有社会组织,又没有完全进入现有管理体制;有的游离在社会的边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有的生活富足,但缺乏社会责任感,在少数人身上还存在着为富不仁、不守法制道德的现象。我们必须将他们纳入社区管理和服务的范畴,给予更多的关心、关注、扶持和帮助。一是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他们很多生活在农城化社区,从事着相对劳累的工作,有自己的利益需求,但由于对他们的管理、服务和维权工作相对滞后,一些企业外来务工人员权益缺乏有力保障,一些民营、外资企业劳资关系紧张,极容易引发集体上访事件;部分外来人员并没有融入当地社区,甚至还出现了一些地域性的帮派团伙,成为社会治安的隐患。二是原住居民群体。在特区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广大原住居民为南山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山本地的农民也随之转化为市民,但少数原住居民以往养成的生活习惯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的节奏和管理,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农城化股份公司经营模式难以适应发展的需要,利益分配不均、争夺领导权等问题比较突出。三是国企改制分流人员、退休人员等困难群体。当前,由国企改制导致的下岗失业人员很多,他们在工作、生活方面面临着很多困难,有的急需社会的救助,有的就业呼声比较强烈。一些企业离退休人员,曾经为南山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过很大的贡献,但退休后失去依托,心灵孤独,再加上企业对一些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问题没有处理好,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四是部分先富群体。先富起来的人群,在精神文化上有较高的追求,在物质生活、就业方式上也不同于一般社区居民。但极少数的富人,缺少道德和文明观念的约束,为富不仁、违法做坏事的情况时有发生。如何既保持这部分先富人群的发展活力,又要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心,也是社区党建工作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3.社区矛盾和纠纷仍然不能忽视

随着社区党员数量的急剧增加、党员结构的分化、各种群体利益诉求的多元化以及贫富差距的增大,社区日益成为社会矛盾的汇集点,各种显性和隐性的社会矛盾不断显现。南山作为全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排头兵,经济转轨快、社会转型早、利益分化更加明显,各种社会矛盾自然暴露得较早、较多、较充分。城中村旧城改造产生的矛盾、产业转移产生的矛盾、体制改革产生的矛盾等多重矛盾交织、重叠,使问题更加复杂化、尖锐化。一些社会组织或个人利用各类社区矛盾和社会热点问题,策划“维权”活动,煽动制造各种群体性事件,从中牟取个人或小团体的私利。社区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一些人道德失范、家庭失和、行为越轨,引发一些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社区之间的矛盾。

正是从上述社区党建的共性和个性出发,并立足于解决问题,南山社区党建才做出了成效。因为党的建设从来都不是务虚的,从来都是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来展开的。社区党建也不例外。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党和政府的中心任务服务。围绕大局,围绕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工作,确保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三 南山社区党建的典型意义

加强社区党的建设,必须坚持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路子,解决新问题。实践一再证明,充分运用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并结合新的实际大胆创新,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是新形势下加强城市社区党建的有效途径。城市社区党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新举措、新突破,要不断开创新局面。坚持解放思想,绝不能故步自封,要坚决摒弃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在强调解放思想的同时,还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探索新思路,寻找新对策,绝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和做法,始终做到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充分肯定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努力开创社区党建的新局面。

从南山的实践看,实现社区党组织、党的工作、党员作用发挥“三个全覆盖”,大力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社区内各类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广泛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新机制,这是南山社区党建的典型意义。2008年10月19日、11月16日,李长春、贺国强同志在深圳考察期间,分别深入南山区北头社区调研,对社区党的建设、文化建设、人口管理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1.创新模式,延伸触角,实现社区党组织全覆盖

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在实践中我们深切认识到,只有切实把党组织建到街巷、楼栋,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才能使社区党组织真正成为凝聚各种社会力量、整合各类社会资源的重要载体,才能让鲜红的党旗在社区高高飘扬。南山区100个社区中,已有12个社区成立了党委,58个社区成立了党总支,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日益加强。(1)创新社区党组织架构体系。首先,在社区党组织建设上,把成立社区党委(总支)作为突破口,在此基础上调整领导体制,构建组织网络,从根本上解决体制不顺、运转困难,条块分割、职责不清,机构层次低、协调能力弱等问题,把社区的党组织资源整合起来、协调起来、利用起来,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核心地位。其次,有条件的社区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实行“党组织双重管理”。南山区星海名城社区党总支,不仅管理着社区工作站党支部和社区居民党支部,还把振业集团党委的星海名城物业管理处党支部、教育局党委的北大附中党支部纳入管理,使他们参加社区党组织的各项活动,参与社区党组织选举以及重大事项的决策,为社区的发展提供积极支持。再次,把党小组向街巷、门栋延伸。南山区发动并组织党员、公职人员参选业委会委员、主任和担任楼栋长,将社区党组织的管理触角延伸拓展到社区每个角落,初步形成了党员负责家庭、党小组长负责楼栋、党支部书记负责小区、党委书记负责社区的党建工作新格局。逐步用制度化的渠道有效地整合社区党员管理资源,构建起以街道党工委为中心的社区党建工作组织网络,实现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方式从封闭式行政管理向开放式的以协调服务为重点的方向转变,组织方式从过去的条块分割向条块结合的网络化转变,活动方式从单一行动扩展为党组织领导下的包括全体社区组织、社区党员和社区居民的联动。(2)创新社区党组织班子配置模式。在社区党的工作中,社区党组织是否有足够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控制力,能否更好地发挥作用,关键是要建设一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具有较高政治素质、较强协调能力和处理复杂矛盾能力、能够驾驭复杂局面的社区党组织班子队伍。南山区针对社区党组织干部年龄老化、文化层次较低、综合素质不高,难以适应新时期社区工作的问题,一是全面实施基层人才培养五大战略,大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素质。在2008年上半年社区党组织换届中,新当选班子成员大专以上学历的占79.9%,比上一届高出20个百分点。二是实行社区党委(总支)书记与社区工作站站长“一肩挑”,并在社区党委、党总支设置专职副书记,配齐配强专职党务人员。三是吸纳辖区大单位、大公司、物业管理公司、中介机构等社区各类组织中有较强议事能力的党员干部进入社区党委(总支)班子,优化班子结构,丰富班子的社会资源,增强班子的战斗力、凝聚力。招商街道利用2008年上半年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契机,大力吸纳年富力强、有丰富党务工作经验的两新组织党员进入社区党委班子,充实社区领导力量。该街道文竹园社区由“两新”组织党员担任党委书记,带动“两新”组织党员融入社区,参与社区建设,把社区党组织打造成凝聚社会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畅通民情民意的前端,使之真正成为社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3)创新社区党组织运行机制。党组织开展社区工作离不开一套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机制,南山区在社区党建过程中重点健全了三项机制:一是建立社区党组织决策议事机制,组织制定议事规则和重大事项协商制度,党组织形成的决定要先经过民主讨论,再集中决议,最后分工执行。二是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的协调共建机制,通过重大事项党委(总支)决策、各驻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等形式,将各驻社区党组织和党员纳入管理,参与社区建设和共驻共建工作,提高“共驻共建共享”水平。华侨城工会无偿为沙河街道光华社区提供了1200多平方米活动场地,办起了“和谐之家”。区城管局为星海名城社区修建了一个15米长的“平安和谐社区宣传栏”,并栽种绿化树苗100多株,美化了社区环境。三是建立社区共管机制,形成以社区党委(总支)为龙头,社区工作站、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处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社区共管共治机制,协调和处理好业主与政府之间、业主与物业之间、物业与政府之间以及业主与业主之间的关系。做到社区内部矛盾内部解决,最大限度地减少聚众上访、集会游行事件,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4)创新党组织发挥作用方式。在实现社区党组织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创新手段,创新载体,把党员骨干有效地组织起来,把各种社区力量充分凝聚起来,统筹各方资源、协调各方利益,共同参与社区建设,真正体现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南山区招商街道海月社区居民反对建设垃圾中转站,社区党委主动介入,通过合法途径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有效地理顺了群众情绪,并妥善解决了垃圾中转站建设问题。粤海街道海珠社区在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中,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大力整合辖区企业、群众组织、物业公司等各方资源,形成共同支持、参与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的工作合力。同时,通过党建带社建、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党建带妇建,积极推进基层党群工作一体化,形成建设和谐社区的强大合力。南山区提出以党组织建设为核心,以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建设为依托,在街道社区和“两新”组织中实施“党建带工建、团建、妇建”的“一带三”工程,以党群共建推动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全覆盖”,取得显著成效。目前,全区各街道社区普遍建立了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全区工会组织3284家,工会成员13万余人;全区团(总)支部862个,其中“两新”领域团组织155个,覆盖团员青年超过3万人;全区妇女组织789个,成员9万余人,共创建国家级、省级“巾帼文明示范岗”17个。

2.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实现社区党的工作全覆盖

在社会流动日益频密、社会分化日趋加快的今天,如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强化党组织的管理手段和力量,使党的工作渗透到社区的各个领域,从而加强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我们认为,关键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不断充实、扩大和优化我们的队伍。南山区高度重视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建立健全社区的“五支队伍”,即党员队伍、社区工作站工作队伍、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义工队伍和关工委队伍,打造出社区党建可以依托的中坚力量,为社区党的工作全覆盖提供了有力保障。(1)建好社区党员队伍。党组织是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核心,党员队伍在社区党建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抓住了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这根主线,纲举目张,其他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目前,南山区已普查登记党员3.5万人,其中组织关系在社区的党员7400多人,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驻社区单位党员1.9万多人,居住在社区但工作和组织关系在区外的党员1.1万人。我们不仅力求管理服务好现有在册的社区党员,还通过开展“十百千万行动”,通过有效的服务,让居住在本社区但组织关系不在社区的党员“浮出水面”,亮出身份,积极为和谐社区建设建言献策、贡献力量。(2)建好社区工作站工作队伍。目前南山100个社区工作站、800多名工作人员承担着政府管理社区、服务群众的职能。对此我们实施基层人才培养升级、优化、替代、置换和储备五大战略。其中,重点把工作站站长、副站长抽出来脱产,送到大学参加社会工作的系统学习,并安排到机关里进行“跟班锻炼”,不断提高他们的能力素质;选拔、推荐培养一大批基层后备干部。同时,推行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人员交流任职制度,选派科级干部到社区挂职,帮助社区提高科学决策、规范运作的能力。(3)建好社区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社会工作者队伍是有效应对“黄金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南山区已经面向全国招聘了96名应届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建立起南山区首批专业社工队伍。经过系统的培训,他们已经深入各社区,正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开展工作,将有效舒缓民众的心理压力,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4)建好社区义工队伍和社区关工委队伍。义工队伍和关工委队伍发挥着扶困助弱、弘扬社会新风的独特价值,2008年上半年,南山区新增注册义工10615名,义工服务的内容和对象不断拓宽。形成了“社工带领义工,义工服务群众,群众参与义工”的良性机制。全区8个街道和80多个社区,以及公、检、法、教育、卫生等部委办局均已成立关工委或关工小组,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的作用,形成有效的关心下一代网络。

南山区通过开展“十百千万行动”、“五支队伍”建设,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组织,在社区的建设与治理中占领阵地,唱响主旋律,把握大方向。下一步,南山区还将进一步在社区各类文化、体育社团,慈善组织以及社工群体中广泛建立党的组织,延伸党的工作触角,通过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把这些新兴社团和组织纳入我们的管理。同时,大胆开拓思路,一方面认真研究如何利用好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为他们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制度化的手段和渠道,实现对他们的组织、引导、监管、协调,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充实社区党建工作力量,丰富社区党建资源,以超前的眼光和工作,在社区这个动态、开放的系统中,不断占领阵地,实现党的工作的全覆盖。

3.亮出身份,勇担重任,实现党员在社区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全覆盖

党员作用发挥的全覆盖,就是要发挥党员在社区管理和服务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每一名生活在社区的党员都能成为旗帜,成为样板,让鲜艳的党旗在社区的每一个楼栋、每一条街巷飘扬。南山在全区100个社区中树立推广十类社区自治组织典型,号召上百名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竞选业委会、居委会委员,号召上千名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竞选楼栋长,新发展万名社区义工,组织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在社区“站出来”,主导和谐社区建设,真正起到感召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和引导群众的作用;在基层社区和群众中树立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影响力。(1)亮出身份,感召群众,发挥领头雁作用。在社区的各种群体和组织中,党员群体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怎样真正体现出来?我们认为,作为执政党的党员,就是要在社区建设中,理直气壮地唱主角、挑大梁,毫不迟疑地打头阵、当先锋。这是我们实践党的先进性最现实的选择。南山区号召共产党员在社区“站出来”,就是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他们在“八小时”以外不忘党员身份,发挥党员作用,做一个“全天候”、“全方位”和“全过程”的党员,做家庭和睦、邻里和睦、人际和睦的表率,成为时刻站在群众前头、带领群众前进的领头人。原区政协主席黄水桂在被聘为白石洲西社区楼栋长时激动地说:“楼长是天下最小的‘长’,但责任非常重大,老同志要带头响应区委的号召,为居民办好事。”党员亮出身份后,积极引导带动影响身边群众,使他们自觉地团结在党员干部周围,热心关注、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发展。蛇口街道雷岭社区暂不具备成立业委会条件,7名老党员、老干部、老人大代表被居民代表大会推举出来,组成居民理事会,带领居民群众改变了社区“脏、乱、差”局面,受到群众热烈欢迎。(2)深入社区,服务群众,发挥稳压器作用。和谐社会应是一个能有效疏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压力、维护安全稳定的社会。而社区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鼓励党员在社区“站出来”,成为防范和化解各种社区矛盾的“第一道防线”,充分发挥稳压器作用,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基础。南山区社区党组织大力发挥党小组长、党员业委会成员和楼栋长作用,通过他们深入小区、楼栋,收集社情民意;充分依托辖区内民营企业党组织,关爱企业员工、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从邻里、小区、辖区企业等多角度切入,把群众关心的事情做实,把现实中的麻烦事情理顺,把难办的事情办好,把服务群众工作做到位,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社区这个最基层的单位就能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使各种矛盾纠纷“发现得早、化解得了、控制得住、处置得好”。据统计,南山区通过充分扩大党员干部的稳压器作用,2008年物业纠纷有了大幅度下降。(3)占领阵地,凝聚群众,发挥主力军作用。基层社区人口结构日趋复杂,社会流动日益频密,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党组织要在和谐社区建设的舞台上唱响主旋律,把握大方向,就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在社区的建设与管理中占领阵地。对这块重要阵地,如果我们不去主动“嵌入”,就会失去对基层社会的把握和控制,就会失去平衡利益、化解矛盾的主动权。目前,南山区新成立的业委会、换届业委会委员和各街道小区楼栋长中,党员、国家公职人员的比例均已达到60%以上。他们在社区公益活动、关爱行动、文娱活动、环境美化以及维护治安等各项工作中打头阵、唱主角、挑大梁、担重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用实际行动在基层社会的各个角落准确传达党的声音,树立党的形象,贯彻党的领导,体现党的渗透力、影响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在2008年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南山区出台《关于组织发动全区党员、公职人员参与居委会换届选举的通知》,全区共有1185名党员公职人员主动到户籍所在居委会进行选民登记、参加投票,还有不少党员、公职人员积极竞选居委会成员,争当反映民情、引领民意、服务社区的带头人,有效引领了基层民主方向,加强了党和政府在基层的执行力,更好地维护了社会稳定。(4)建言献策,引导群众,发挥智囊团作用。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主动协商、多元合作的社会。党员、公职人员置身于社区,是社区利益共同体的一部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资源,要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发挥自身的经验优势和政策水平优势,积极为社区建设和管理建言献策,为社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引导群众共同构建多元合作、利益共享的社区共建格局。南山区为党员干部配发民情日记本和《党员、公职人员共建和谐社区工作手册》,引导他们做有心人,发现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献计献策,充当社区发展“好参谋”。在星海名城社区担任党小组长的南头街道工作人员,建议在月亮湾大道辅道边开一条小路,并经工作站、管理处、业委会、挂点该社区的城管局研究实施,妥善解决了长期困扰该小区的、因北大附中学生家长开车穿过小区接送孩子造成的道路堵塞问题。党员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参谋助手作用,积极团结工作站、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管理处等各方力量共同协商社区事务,增添了居民对党委政府的信任,提升了执政党在基层社会中的威望。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社区党建必须坚持不断改革和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探索新途径,解决新问题,积聚新力量,常抓不懈,力求实效。深圳市南山区,古称南头,长期作为历代郡治或县治所在地,具有“深港历史之根”美誉。“郡县治则天下安”,希望南山区在社区党建中,针对本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一系列制度措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1]张荣臣,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

社区“两委”直选对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启示

[1]

胡锦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在深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圳在全市六区大规模、全方位推进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这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大实践创举。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南山区的社区“两委”直选,仍能强烈感受到它对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深刻启示。启示之一: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是基层民主进程的突破口

民主是人类的共同价值和世界的历史潮流。在我国,政党政治先于公民政治,政党制度的发展程度远远高于公民社会,因而宜于通过党内民主的率先发展来推动社会民主,将发展党内民主的经验推广运用到社会民主进程,并为发展社会民主提供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保证。南山区“两委”换届,正是依循上述原则进行的。首先,我们采取了先选党组织、再选居委会的步骤,全区各级党组织先完成自身换届选举,以确保对整个换届选举工作的有效组织和领导。经过这一步骤,大多数社区党组织书记担任了选举委员会主任,社区党组织推荐群众威信较高、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党员和群众进入选举委员会,从而牢牢掌握了选举工作的主动权。其次,由区委出台文件,动员党员干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户籍所在居委会进行选民登记和参加居委会投票选举,并鼓励他们积极竞选居委会主任、委员。全区共有1185名党员、公职人员,65名人大代表,51名政协委员到居委会进行了选民登记,并积极配合居委会做好宣传发动和换届选举工作。他们积极竞选居委会成员,争当反映民情、引领民意、服务社区的带头人。这一系列制度安排,确保了党员、公职人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基层民主架构之中,确保了党组织在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发挥领导、支持的作用,推动社会民主健康发展。整个过程平稳、和谐、有序,充分体现了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的民主发展方向。启示之二:从无序民主到有序民主,是基层民主进程的必经阶段

真正的民主,必定理性而有序,民主的内容与秩序有机统一。南山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声炮响的先发地区,社会自主性的成长相对较快,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和民主的诉求相对较强。但民主参与的热情并不会自发导致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广大市民的民主参与热情首先在业委会选举中充分地释放出来,并且由于初期引导不够、监管不力,还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在个别街道的业委会选举中,一度出现了派系争斗、互不认可而导致选举的难产,甚至发生了业委会主任公章被抢的事件,这些足以说明盲目的民主危害之大。2008年的社区“两委”换届选举,我们在实现选举过程的规范化,保障有序实现民主权利上下足了工夫。严格依法依规办事,按公开和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坚持法定的程序不变通,该走的步骤一步不少,应走的程序一步不减,确保选举程序的合法性和选举结果的有效性。从民主推荐阶段的组织提名推荐、党员和群众联名推荐、个人自我推荐,到民主测评、组织考察、大会选举,均严格把关,把换届选举政策的要求和各个程序、步骤向党员讲清楚,通过坚持过程公正、程序合法,把居民的民主参与热情引导为理性的参与行动,有效地防止了选举程序上的纰漏、疏忽,全区没有出现一起群众不满甚至上访和群体性事件。启示之三:从无限民主到有限民主,是基层民主进程的基本要求

任何民主,都是有限定、有制约的相对民主。推行社区“两委”直选,目的是让党员群众充分表达自己意愿,让他们在直接参与推荐、评议、选举的过程中,好中挑好、优中择优,选出自己满意的“带头人”。但如果不对民主选举进行有力的引导和有效的制约,选举过程就极有可能被个别人操作,甚至受到黑社会势力、帮派和宗族势力等不良因素的干扰,最终与实现最大多数人民主的目标背道而驰。这样的教训,曾经多次在一些地区的基层民主实践中出现过。2008年“两委”换届选举,我们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在现实的民主操练上存在着上述那样的潜在“风险”。为此,我们加强了对选举工作的指导、监督,确保选举平稳推进、有序运作,并特别制定和印发了《南山区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各有关单位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责任和措施;由区司法局牵头,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组成法律指导小组,随时解决选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争议;区选举办和各街道办事处从熟悉基层换届选举工作或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员中选聘了18名居委会选举观察员,对选举全程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和了解,以便掌握真实的选情动态。同时,换届选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组和督察组也及时到各社区了解情况,加强对选举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对情况较为复杂的社区和对换届选举中影响较大的重点人物,由督察组进行重点跟踪,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工作预案。这一功能严密的工作体系,确保了换届选举在公开、有序、规范和稳定的环境中进行,拉选票、贿选、派系势力介入等不良现象没有了市场,各种文明、健康的参选、竞选方式竞相涌现。候选人与党员和群众见面、发表竞选演说、回答党员和群众提问、争取党员和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在党组织的正面引导和规范下,广大党员的民主参与理念和民主参与能力均已发生质的飞跃。启示之四:从少数人的民主到多数人的民主,是基层民主进程的实质目标

先由党员选举党代表、党代表再选举委员、委员再选举书记、副书记,这是我们实行了多年的党内选举模式。这种选举模式,由于设计了较多的环节,使得民主的直接参与率大大降低,尽管可以最有效地实现组织意图,但长此以往,也会造成对民众民主参与权利和愿望的抑制。与这种做法明显不同的是,南山区2008年的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我们全部采取了“三推一评一选”的方式产生党组织领导班子——在党员和群众民主推荐候选人和民主测评的基础上,先由党员大会直接差额选举委员,再由党员大会直接等额选举正、副书记。新的选举方式,减少了民主进程的环节,最大限度地发扬了民主,给我区基层政治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其一,候选人由“上级党组织推荐”变为“全体党员直接参与推荐”,改变了候选人的来源方式;其二,参选人由“部分人”变为“全体党员和群众”,使民主参与的覆盖面大大提高;其三,选举过程由“多层面间接选举”变为“单一层面开放选举”,大大减少了暗箱操作等选举弊端的产生。全体党员直接参加选举,基层政治生活由少数代表行使民主权利跃升到全体党员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党员的政治主体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党员的民主意识受到了空前激发,数千名普通党员积极投入进来,选举“物色”自己中意的当家人。全区社区党组织换届选举直选率达到了100%,居委会换届选举直选率达到94.1%。“双直选”将干部的选择权交到每一个党员手中,是对党员权利的回归与尊重,它使广大党员充分体会到履行责任的踏实和尽职的满足。启示之五:从最基层的民主到更高层次的民主,是绩效最优的民主政治道路

民主绩效,指的是既能体现最佳的民主效果,又能确保民主运行的社会成本最低化。换言之,民主政治的推进过程,绝不能以不和谐、不稳定乃至造成剧烈的社会冲突为代价,而必须充分考虑国家、社会和民众的承受程度,尽可能地减少不必要、不健康和低效率的因素干扰。民主与法制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对应,相匹配,才能适应其生态环境并健康发展。“两委”普遍采取直选方式,顺利完成了换届,表明基层民主在南山区已落地、生根、发芽,并已茁壮成长。而进一步拓展其发育空间,让民主之树开花、结果,还须考虑把这一最基层的“草根民主”,引向更高一级的民主层次,使其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的创新行为。社区“两委”直选的顺利实行,为南山区在更大的范围内(如机关事业单位、“两新”组织)、更高的层面上(基层党委一级)推行党组织“公推直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正是在此基础上,我们出台了《南山区基层党组织公推直选暂行办法(试行)》,目前正准备在基层党委开展试点。新的《暂行办法》不仅改革了委员候选人提名方式、介绍方式,改进了委员候选人公示方式,把差额比例从20%扩大到30%,还将在委员候选人考察方式和党内选举方式上实现进一步的重大突破。在委员候选人考察方式上,首次引进问卷调查,采取问卷和个别谈话相结合的方式对候选人德、能、勤、绩、廉各方面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提高考察质量,节省人力成本,缩短考察时间,提高考察效率。对于“直选”的实现形式,在社区党组织“双直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实行“差额选委员、在委员中海选书记”的公推直选模式,使广大党员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充分、更直接地行使民主选举的权利,使扩大党内民主具有更多实质性的内涵。[1]胡锦,深圳市南山区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党校校长。

探索社区和谐的治理之道——“南山模式”的创新与启示

[1]陈家喜 黄卫平

在经济快速增长与社会利益高度分化的背景下,如何实现社区的和谐与稳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与利益结构分化的趋势日益加剧。与此相伴的是,社会矛盾也随之凸显,这些矛盾既体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贫富之间,又体现为政府与社会之间,甚至是社会内部。不断上升的社会冲突正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障碍。如何构建社会和谐,已成为中国国家转型的重要命题。近年来,深圳市南山区在化解社区矛盾,构建和谐社区的探索中,进行了许多创新性的实践,获得了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本文即是对南山和谐社区建设实践展开的背景、进程、创新之处及其绩效等进行深入的解析,同时也对这一模式进行了理论的反思。一 南山社区矛盾的升与降

南山区地处深圳经济特区西部,东临深圳湾,西濒珠江口,南连香港,北连东莞,与珠海、中山隔海相望,是将香港、深圳、东莞、广州联系在一起的最重要的一个枢纽。辖区总面积182平方公里,下辖8个街道,100个社区。全区总人口150万人,户籍人口50万人。南山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锋城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蛇口工业区就位于该区境内。从南山区的经济结构看,高科技、物流、旅游和教育是该区的四大支柱产业。近年来,南山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加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都得到了较快的增长。2003年、2005年、2008年以及2009年,地方GDP分别为607.95亿元、1124.66亿元、1680.31亿元和1720.5亿元,同期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9.81亿元、26.23亿元、33.39亿元和38.45亿元。截至2006年底,南山区人均GDP已达2万美元以上,初步实现现代化的水平(见图1、图2)。图1 南山区本地生产总值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南山区统计局。图2 南山区地方财政收入变化趋势(2003~2009)资料来源:南山区统计局。

特定的经济结构给南山区的社会结构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深圳市高校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均落户本地,南山区积聚了深圳70%硕士以上的高学历人才,人口平均素质较高。大量的高素质高学历的“白领”工作和生活在辖区内。与此同时,南山区还分布着众多的制造业工厂和企业,有大量的外来劳务工,根据2006年的统计,全区人口总数138万,其中户籍人口仅38万。在100万外来人口当中,绝大部分都是产业工人,以及从内地离退休来到本地的老人。他们大多追随子女来到深圳市安度晚年,又构成南山区社会结构的另一个组成部分。

与南山区快速的经济增长和特定的社会结构相伴生的是,不断增强的群众利益意识,不断激化的社区物业纠纷,以及不断上升的业主维权事件。2000年以来,围绕住宅而引发的物业纠纷与业主维权事件此起彼伏,物业纠纷与业主维权成为影响南山区社会稳定的第一位因素,规模较大的包括“莱茵花园”事件、“星海名城”事件、“悠然居”事件、“中山颐景”事件、“鼎太风华”事件和“西部通道侧接线”事件等。物业管理信访案件数占信访案件总数的比例,从2003年的35.86%上升到2006年的48.61%(见图3)。2003年,南山区一些小区业主通过自主竞选区人大代表来进行房产权益的保护,成为业主[2]维权的新现象。图3 南山区物业纠纷的信访数量(2003~2005.9)资料来源:深圳市南山区信访局。

2004年发生的“鼎太风华”事件中,维权业主先后6次围堵市、区主干道,并多次到区政府和市政府门口集体静坐请愿,每次参与行动的业主都在200人以上。在上访没能达到阻止工程施工的情况下,愤怒的业主选择了违法的暴力方式。少数维权业主强行推倒、损毁施工围板,打伤施工人员等。维权行动演变成了暴力对抗事件。[3]

在“西部通道侧接线”事件中,围绕西部通道侧接线的设计方案与环境评估报告,沿线业主先后多次上访和举行游行示威活动。2004年7~9月沿线业主联名到广东省环保总局和北京国家环保总局上访,并且举行了4次游行示威活动;2004年8月29日高达4000余人冒雨在东滨路口大规模集会。仅从业主手中募集维权基金就达到150多万元,用于聘请律师、环评专家与政府谈判和对话。

然而,从2007年开始,南山区围绕物业纠纷和市政建设所出现的社会矛盾大为缓解。根据信访部门的统计,仅从城市规划和物业纠纷所引起的业主维权,占全区信访量的比例,由2006年的48.61%降到2007年的33%。另据南山区建设局的统计,从2006年以来,全区物业纠纷相关的业主维权事件逐年下降,2006年、2007年、2008年和2009年的统计数字分别为859件、727件、680件以及410件(见图4)。与此同时,业主维权的激烈程度也大为降低,大规模的游行、上访、堵路等行动基本消失,业主开始通过协商、谈判乃至法律途径维权。图4 南山区物业管理的信访数量(2006~2009)资料来源:深圳市南山区建设局。

为什么南山区社区矛盾出现一个升与降的变化趋势?为什么业主维权事件出现较为明显的缓和?一个重要的背景在于,围绕房产纠纷与物业矛盾,开展了和谐社区建设工作。南山区委、区政府通过发动党和政府在社区的组织资源以及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会矛盾的化解与社会稳定的维护,促进了社区的和谐与安定。从南山区维权事件发生时间、维权方式、行动规模以及激烈程度等方面来看,具有先兆性和前瞻性,即将或者已经在中国其他城市重新上演。因此,南山区进行和谐社区创建的探索也具有前沿性和典型性,包括如何实现社区多元利益的和谐,如何定位党和政府在社区的行动方式,如何保障公民利益诉求的有序表达,如何挖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动力等。通过对“南山模式”的解读,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构建社区和谐中的党和政府、社会组织与社区居民的角色定位,也有助于探索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分化背景下社区和谐的治理之道。二 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与步骤(一)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从2000年以来,围绕住宅权益和物业纠纷而产生的业主维权行动,成为影响南山区社会稳定的最大源头,也使南山区政府认识到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意义。南山区主要领导在开展和谐社区建设的动员会上明确地提出,由于南山区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发生较早,从而带来社会利益分化以及社会矛盾较为显著,社区成为社会矛盾的汇集点,“只有加快和谐社区建设,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4]乐业的良好环境。”化解物业纠纷,畅通群众利益表达,维护社区和谐的探索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从南山和谐社区创建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根据具体的内容与步骤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健全组织、完善制度阶段(1998年底~2001年6月)。这一时期,南山区政府统一规划,明确居委会的职权管辖范围;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开展“干部下基层”活动;推行以“四民主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建设;实施“十大”文明工程,建设基层社区文化;共驻共建,开展“南山杯”环境卫生竞赛活动;以培育“家园意识”为目标,建立出租屋和暂住人口“常住化”管理新模式。通过这些制度建设,强化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并开展了多种社区文化活动。

第二阶段,规范管理、优化服务阶段(2001年7月~2003年底)。在此阶段,南山区政府所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项:试点先行,实行“居改社”改革;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实行农城化股份公司与社区居委会脱钩、党支部分设和“一社一支部”;实现基层社区经费“费随事转”;整合社区资源,实行“一体化”管理和“一门式”服务模式;开展创建“绿色南山行动”;建设“平安南山”新进展。上述举措明确了社区基层组织的功能定位,社区工作站作为政府服务向社区延伸的作用得到加强,政府对社区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社区管理和服务资源得到有效整合。

第三阶段,畅通利益表达、促进有序参与阶段(2004年初~2006年底)。这一时期,南山区着重创新人大代表履职机制,拓展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2003年,南山区招商街道设立了人大代表工作室,安排区人大代表深入社区,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在新闻媒体公布接访代表姓名、时间、地点等,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以人大代表工作室公函形式,转交相关部门在一定的期限内协调解决,及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接访代表和来访群众,建立起人大代表与居民群众的沟通桥梁。招商街道设立了人大代表工作室,以创新人大代表接访窗口为突破口,逐步形成了代表接访制度、代表走访制度、代表约访制度、代表提案制度、人大代表联络员制度。

第四阶段,明确目标、深化党建阶段(2007年初~2007年底)。2007年,南山区明确提出和谐社区建设的目标与计划,并着重以探索社区党建为主要内容。这一阶段,南山区提出“六好十无两满意”平安和谐社区的具体目标和和谐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同时还提出,从社区党建、基层队伍建设、基层社会管理、社区服务、社区组织管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与基层信访、社区文化等方面着手,开展和谐社区的创建工作。为了配合这一行动的展开,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南山区和谐办”)也随即成立。2007年2~6月,南山区相继发布了6个文件,包括开展“十百千万行动”、制订“六好十无两满意”的和谐社区考核验收方案等内容。

第五阶段,深入推进、扩大自治阶段(2008年初以来)。2008年至今,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深入推进,并且更为注重发动社区群众的参与精神,发掘社区建设的民间动力。南山区在2008年和2009年分别以“1号文”的形式发布了《中共南山区委、南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年”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南发[2008]1号),以及《中共南山区委南山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普及“和谐社区建设年”工作的实施意见》(深南发[2009]1号),将“和谐社区建设年”确定为连续三年“全区的中心工作,举全区之力全力推进”。这一阶段,南山区相继探索了“居民理事会”、“社区民意恳谈会”、“爱心驿站”以及特色社区文化活动等,注重推动社区自治和公民参与,发掘社区群众参与和谐社区建设的热情。

从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背景来看,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创新实践有着深刻的问题导向,即从化解社区矛盾,维护社区稳定出发。从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进程来看,这一创新过程既具有延续性,又具有扩展性。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是一个不断展开的过程,从主动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提升党和政府在基层社会的领导能力,再到发动居民参与和培育社区自治,最终实现了政府与社会良性的互动。(二)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理论更新

在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南山区始终重视与理论界的交流与合作,借助于外部智力推动社区和谐始终保持先进的方向。从2003年开始,南山区委、区政府就与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先后召开4次学术研讨会,将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将理论研讨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指导和谐社区建设,推动这一工程不断前行。

1.“构建和谐社会与城市基层民主建设——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办事处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实践与探索”学术研讨会

2006年3月4~5日,“构建和谐社会与城市基层民主建设——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办事处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实践与探索”学术研讨会召开。来自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浙江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本次会议的研讨主题是深圳市南山区南山街道办事处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的实践过程、经验和意义。月亮湾片区初设“人大代表联络员”试运行于2002年,2005年4月正式挂牌“人大代表工作站”(后更名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该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义务充当人大代表联络员,收集和反映社情民意。与会学者肯定了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的探索,并将它的创新性概括为以下方面:①发挥了连接居民与代表之间、代表与政府之间、居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②发挥了政治整合、利益综合和吸纳功能,通过人大代表联络员收集社情民意,反映社区利益,将多元复杂的社区利益有序地纳入政府的决策体系中来。③创新了人大代表履职机制,通过人大代表联络员的行动,使人大代表得以经常性地行使代表权力,使人大代表与片区选民的沟通更为经常化和机制化。④推动了基层民主的发展,人大代表联络员作为居民精英,在化解社区矛盾,协调社区纠纷,表达社区诉求,推动社区自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社区和谐治理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

2007年7月29~30日,召开了“深圳市南山区城市社区和谐治理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与会代表们就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背景、制度创新及其意义、持续性与拓展性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座谈。与会专家充分肯定了南山社区建设中的政党与政府的主导作用,将南山社区治理体制概括为“一核多元”体制——以“党组织”为核心,党政、人大、政协、工青妇、社区组织多元主体参与,形成一种和谐的伙伴关系。专家们还归纳了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若干创新性,如将社区党建与社区和谐结合起来,使党建有了更为具体的抓手;“十百千万行动”和党建“三个全覆盖”是执政党领导社会方式的一种创新;“六好十无两满意”指标的确立是对社区和谐的具体落实。专家们也指出,在强化党和政府的主导性的同时,不能忽略社会的自主性。应当加强对社区组织的扶持,让它们发挥社区治理的效能;面对“居站分设”带来了居委会的弱化,应当进一步探索社区居委会发挥作用的空间;“六好十无两满意”指标还应当进一步地细化和分解等。

3.“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深圳的探索与经验”学术研讨会

2007年10月16~17日,召开了“社区治理模式创新与和谐社会构建:深圳的探索与经验”学术研讨会。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以及苏州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深圳南山社区建设的模式问题、社区党建、社区治理、社会整合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热烈的研讨。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①在社会矛盾的压力下,基层党组织应当重新定位自己的行动方式,从强行进入社区,到灵活地“嵌入”到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动员社区各种资源、精英资源、社会资源,发挥勾连起社会、市场、政府的作用,形成共治结构。②要充分发挥政府与社会的协同治理功能,增强政府服务和引导社会的能力,积极吸纳社会精英,从而形成一种“引导、互动、自治、合作”的政府与社会关系结构。③专家们将“南山模式”概括为“嵌入”与“吸纳”两种模式。“吸纳”就是政府将体制外利益诉求吸收到体制内释放,实现各种自主参与的有序化,这以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的设立为典型;“嵌入”就是激活在社区内的体制内的组织资源,实现社会服务与治理的网络化,如“十百千万行动”和“社区凝聚力工程”。④南山社区治理创新还体现出“多元共治”与协商民主的特点,这在“西部通道侧接线”事件中体现得最为显著。党和政府、社区居民、专家等各种力量都有利益表达的机会,在多变互动和利益博弈中达成共识,最终形成社会多元条件下的和谐共处。

4.“第七届中国政府创新论坛:和谐社区与基层党建——南山模式与启示”学术研讨会

第4次会议是2009年3月28~29日召开的“第七届中国政府创新论坛:和谐社区与基层党建——南山模式及启示”学术研讨会。参加此次会议的有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中共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求是内参》、《党建研究内参》、《学习时报》、《理论动态》、《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的负责人。此外,来自新加坡的国会议员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的学者也参与了此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深圳市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实践与启示,“南山模式”的创新性与扩展性,社区党建、基层民主、地方政府创新等诸多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1)就“南山模式”的内涵而言,中共中央编译局何增科教授将“南山模式”概括为“两个创新”,即社区内党对社会领导方式的创新和人大代表履职机制的创新。复旦大学林尚立教授认为,“南山模式”实际上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它所展示的内涵就在于有效整合政党、政府、市场、社会等诸种力量,切合地区社会结构特点进而创造出有效的治理模式,解决本地的特定问题。深圳大学黄卫平教授和陈家喜副教授则将“南山模式”解读为嵌入、吸纳和参与三种治理机制的创新。(2)比较视角下的“南山模式”。与会专家将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与新加坡的基层治理制度,以及北京、四川、新疆等地社区治理实践进行了对比。(3)“南山模式”的创新及其价值。北京大学燕继荣教授认为“南山模式”通过基层社区的治理创新,为中国政治发展和政府改革寻找到新的空间。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王浦劬教授指出,“南山模式”的价值就在于发掘和提升体制内的资源,在原有体制基础上进行新的体制创设,体现了多元复合型的共治特色。《求是内参》主编张西立研究员则认为,“南山模式”是提升党在基层社会的执政能力,健全党的基层组织的重要探索。(4)“南山模式”的持续性与拓展性。与会专家认为,进一步推动“南山模式”的完善,还需要重构社区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培育社区自治力量。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李培林教授指出,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地方政府必须重视基层公民社会的培育,培育社区自治的能力;必须增进居民社区认同和社区归属感,为社区利益协调、矛盾化解提供精神的良方。三 嵌入、吸纳与参与:南山和谐社区建设的模式构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近年来,南山区探索社区和谐过程中进行了诸多富有创新意义的实践,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南山模式”。这一模式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多元的实践,在这些创新实践的背后有一个基本的理念主导,即在异质化的社会当中,进行多元化的治理,建设个性化的社区。具体地说,这一模式的基本内涵又可以理解为:把执政党的组织资源嵌入到社区当中,代表民意,整合利益,引领社会;将体制外利益诉求吸纳到体制内释放,实现公民自主参与的有序化;培育社区自治力量和居民参与精神,实现社区建设的自主化;通过创新社区党建与基层民主的路径,从而构建起党和政府主导下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见图5)。图5 嵌入与吸纳:党和政府主导下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一)把传统组织资源嵌入到社会当中,发挥政党在构建和谐社区的主导作用

在和谐社区建设的探索中,南山区通过创新社区党建、开展“十百千万行动”以及建立和谐企业工作室,进而构建党和政府主导下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这一机制的形成有一定的背景。在应对一系列的业主维权事件中,南山区政府发现,参与维权运动的成员不仅有自由职业者和单位体制外的人,如外来人口、离退休人员;而且还包括大量的党员、政府公职人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人员。他们隐藏在运动的人群当中,有时甚至还是运动中的骨干,作为体制内的人反而成为反体制的推动者。为了使这一部分人重新回归到体制中来,让他们成为社区利益的有序传递者和社区稳定的维护者,而非激化矛盾的参与者,南山区相继开展了携手共建和谐社区“十百千万行动”、“社区凝聚力工程”以及“和谐企业工作室”建设。

1.开展“十百千万行动”,发挥传统组织资源的利益协调功能

2007年3月,南山区下发“关于在全区开展携手共建和谐社区‘十百千万行动’的通知”,开启了“十百千万行动”,其具体内容包括:培植、树立、宣传、推广十类社区组织典型;号召百名党员和公职人员竞选业委会、居民委员会主任及成员;号召千名党员和公职人员竞选楼栋长、“片长”,新发展万名社区义工。而这一行动的中心就是让党员和公职人员在社区“亮出身份”,担任社区各类组织的成员,发挥社区稳定器的作用。

为了配合这一行动的开展,南山区政府号召全区党员和公职人员“浮出水面”,在所在的社区、小区和楼栋“亮出身份”,积极推动他们参与竞选楼栋长、业主委员会主任及成员、楼栋长。区机关党工委、公安、城管、教育、卫生、工商等区直机关党委及部门也专门下发通知,动员党员干部带头到社区登记。一些街道如沙河街道还举行了盛大的仪式,发放聘书,将担任社区组织领导的党员和公职人员贴上墙,在楼道“亮出身份”。此外,区政府还建立了“一册两卡”制度,即《党员、公职人员共建和谐社区工作手册》、《党员、公职人员服务社区登记卡》和《党员、公职人员服务社区表现反馈卡》,完善党员、公职人员“亮出身份”、服务社区机制,包括在所居住社区登记、服务社区,过双重组织生活,检查考核和奖励等制度。“十百千万行动”的开展,使社区组织中的党员和公职人员比例迅速增加。据统计,在2006年12月,开展行动初期的摸底调查显示,全区504个小区218个业委会中,有330名党员、公职人员担任业委会委员(业委会委员总数1407名),235名党员、公职人员担任楼栋长(楼栋长总数为1330名)。到了2007年5月,分别有457名党员、公职人员进入社区业主委员会任职;1121名党员、公职人员担任了楼栋长。2007年底,在社区业委会任职的党员、公职人员人数增加到了588名;担任楼栋长中,党员、公职人员也增加到2072名(楼栋长总数为3105名)。2008年底,725名党员、公职人员担任业委会委员,占委员总数的44%(业委会委员总数1636名);2481名党员、公职人员担任楼栋长,占总数的63%(楼栋长总数为3931名)。2009年12月,760名党员、公职人员担任业委会委员,占委员总数的48%(业委会委员总数1595名);2747名党员、公职人员担任楼栋长,占总数的64%(楼栋长总数为4283名)(见图6)。图6 南山区“十百千万行动”的进展(2006.12~2009.12)

社区居委会是社区居民自治组织,是社区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组织。南山区政府也十分重视让党员和公职人员参与社区居委会的选举,在居委会当中扩大党员与公职人员的比例。截至2009年底,南山区以社区“两委”(即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党支部)换届为契机,引导党员、公职人员积极竞选居委会主任和委员,共选出新一届居委会委员647人,其中由党员、公职人员担任的有550人,占总数的85%(见图7)。图7 南山区党员、公职人员在社区居委会中的比例(2009.12)

2.加强“社区凝聚力工程”,发挥党组织构建和谐社区的功能

围绕社区的稳定与和谐,南山区还加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建设,通过开展“社区凝聚力工程”,重塑党在基层社会的组织网络,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实现“社区党组织、社区党员管理和服务、党员作用发挥”的“三个全覆盖”。

其一,推动社区党组织的组织网络建设,加快社区党总支(党委)的组建工作。执政党对基层社会的领导方式之一是借助于党的组织网络,然而单位体制下的城市社区,是一个社会的边缘地带,也是党组织未能覆盖的“飞地”。随着住宅商品化以及市场化改革,社区成为越来越多社会成员的生活空间,党对社区这一新生社会领域的管[5]理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从2007年初开始,南山区委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成立社区党总支,并在有条件的社区成立社区党委,吸纳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中介机构等社区组织中有较强议事能力的党员为社区党委成员,强化社区党委在和谐社区建设中的核心作用。2003年,南山区只有1个社区党总支、165个党支部。随着社区党建活动的展开,截至2007年12月,全区共建立6个社区党委、35个社区党总支、931个党支部,党小组更是建到了街巷、门栋。到了2009年12月,南山区社区党委总数已达到12个,社区党总支52个,社区党委(党总支)覆盖率达到64%。

其二,强化社区党组织的利益协调功能,形成“一核多元”的治理结构。党组织网络的建立并不意味着组织功能的发挥。尽管在制度意义上,党组织在社区层面要发挥政治领导核心,然而这一地位的真正确立却需要通过服务功能来加以实现,“有为才有位”。南山社区党建工作中,除了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之外,更加强了其在社区的利益协调与平衡的功能。一个富于创新意义的做法就是将社区场域内的各种利益主体吸纳到党组织中来,通过组织网络来发挥利益协调与平衡的功能。如南头街道星海名城社区建立了以社区党总支为龙头,社区工作站、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处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社区共管共治机制,用以协调和处理业主与政府之间、业主与物业之间、物业与政府之间以及业主与业主之间的关系。2007年4月成立的南头街道前海社区党委,先后吸收了社区支部、业委会支部、物业管理公司支部和社区老年协会支部等4个党支部和7个党小组。通过组织这一纽带,将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社区居民等社区主要利益方联络在一起。社区党委会不仅是只管领导和指挥的政治中心,还成为一个社区利益谈判与协商的联络中心。在社区党委会上,原先作为相互区分甚至冲突的利益主体,如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委会等都作为社区党委会的成员,在一起沟通协商,将矛盾化解在党委会上(见图8)。图8 南山区社区党组织结构图

南山区还以在现有28个农城化社区进行党建的探索,以股份公司为阵地,凝聚各方力量,筑牢党的基础。如田厦社区根据社区党员和农城化社区经济转型期的特点,创新党组织设置,提出“纵向延伸、横向拓展”的思路,让党的建设延伸社区各角落。该社区先后组建5个支部和11个党小组,随后于2008年10月组建了田厦社区党委。社区党委由选举产生的9名党委成员组成,分别来自股份公司、挂点单位、工作站、退休老干部和居民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党委书记由田厦股份公司董事长担任。这样一种党委会的组成结构,既有利于发挥股份公司在繁荣集体经济、管理社区事务、服务社区群众中的作用,也有利于凝聚、号召和动员各类资源共同参与社区建设。

3.建立和谐企业工作室,发挥党组织促进劳资和谐的功能

尽管南山区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产业,但辖区内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制造业工厂,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尚未完成。因此,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集中的社区,围绕欠薪逃匿、加班费用结算、工伤与社保等劳资纠纷频频发生。如2007年,桃园街道平山社区所辖的红花岭工业区发生劳资纠纷375宗,其中重大矛盾纠纷8宗,赴市、区上访4宗,欠薪逃匿案件3宗,还发生了2宗重大群体性事件。

化解劳资纠纷,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也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南山区在和谐社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创设和谐企业工作室,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化解劳资纠纷,构建和谐企业方面的积极作用。2008年2月,南山区桃源街道率先在辖区工厂聚集的众冠红花岭工业园区成立了“和谐企业工作室”;2008年10月,招商街道又成立了五湾“和谐企业工作室”。红花岭“和谐企业工作室”由党建联络员、工会组织员和专职律师组成,工作室内以党建为抓手,带动企业工会、共青团、妇女及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建设。目前红花岭工业园区成立了片区党总支,下设40个企业党支部,党员人数已超过200人;仅在2008年7月就发展“两新”组织党员70名,其中有8名是企业总经理,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占70%。众冠红花岭工业园区团委也相继成立,并成为深圳市规模最大的“两新”组织团委。团委下设团总支1家,联合团支部1家,较大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团支部12家,团员1857人;组建企业工会19家;设立28个企业妇女组织。

红花岭“和谐企业工作室”推动工业园区内企业党组织覆盖工作,加强党员日常管理与教育培训,开展党支部活动。同时还把企业党建工作作为化解劳资纠纷的渠道,通过发挥企业家党员的先进觉悟,企业党支部的凝聚作用,以及员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协调园区企业内部的企业与政府关系、企业与员工关系,调解劳资纠纷,维护工业园区的和谐稳定。自“和谐企业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的党建联络员已走访43家企业,推动企业党支部组建;引导企业党员在工作岗位上“站出来”,参与劳资矛盾的化解,共同创建和谐企业,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谐企业工作室完善了工会、信访、企业三方代表组成的对话协商机制,红花岭工业园区成立44家企业人民调解委员会,形成了企业内部的协调机制。“和谐企业工作室”工作人员通过走访企业,实地调查、理性引导,及时发现企业矛盾症结,耐心倾听投诉人与被投诉人的意见、促成双方的和谐调解,将劳动纠纷化解于萌芽状态中。据统计,仅2008年3~8月,共接访、咨询、调解案件167宗,273人次,其中受理各种劳动争议问题咨询95宗,受理劳资纠纷调解72宗,调解成功69宗,调解成功率占95%,红花岭工业园区无一例到街道办事处上访,基本实现了“把矛盾调处在车间班[6]组,把问题解决在工厂企业,把冲突化解在园区现场”的目标。(二)将体制外利益诉求吸纳到体制内释放,实现群众自主参与的有序化

社区和谐的核心在于利益和谐。随着社会结构的分化与社区利益的复杂化,社区内部矛盾更多地体现为利益矛盾。不同的利益主体,如社区居民、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商、业主委员会、社区工作站、社区居委会等,基于各自的立场,都有着特定的利益诉求。当各方利益受到威胁或者损害时,社区矛盾就会激化,进而出现社会不和谐的格局。维护社区的和谐,必须正视社区各方合理的利益诉求,建立畅通的表达渠道以及有效地吸纳机制,让它们在体制内有序释放。南山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以及社情民意恳谈机制就是基于这一思路建立的。

1.设立人大代表工作联络站,吸纳社区群众的利益诉求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各级人大代表既是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也是普通公民的民意代表,负有集合社情民意,代表选民利益的执政职责。然而,由于我国人大代表实行非常任制,从而使人大代表的民意收集与整合的功能大大降低。南山区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为探索人大代表综合社区群众利益诉求,经常性发挥代表功能进行了探索。

围绕片区的环境问题,南山街道月亮湾片区出现一批维权的业主代表,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社会背景:都是离退休的党政官员或国企领导,不仅具有较强的社区声望,能够在社区内整合社区利益,代表社区居民,而且也具有很强的政治观念,善于将这些利益诉求有序地反映到政府管道。为了调动这些代表在维护社区和谐当中的积极作用,地方政府有意识地将月亮湾片区的社区代表吸纳到人大代表工作站。从2002年开始,月亮湾所在街道党工委书记委托这些社区代表以人大代表联络员的身份,负责收集片区居民的利益诉求,并整理成议案,再由他向上级政府和人大反馈。2005年4月,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7]作站正式挂牌,成为街道人大代表工作室在片区的延伸,街道为工作站提供了一间办公场所、一些办公设备以及少量的办公经费。在具体工作机制上:一是实行公示制度,公布了在辖区内工作和生活的省、市、区人大代表的姓名、照片、联系电话,为人民群众了解和代表约访等活动提供方便;二是组织辖区热心人士,建立了6人的联络员队伍,负责联络代表、联系群众和联络站的日常工作;三是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积极与人大代表和南山街道党工委沟通协调,帮助解决;四是对群众反映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由代表形成建议、批评和意见提交本级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处理;五是对一些个案问题和群众的来信[8]来访,向街道或有关职能部门反映,通过代表交办督办。

在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成立的同时,招商街道人大代表工作室也相继成立。2008年,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的经验被进一步推广,深圳市已经推广建立了98个人大代表社区联络工作站,南山区共设立8个街道人大代表工作室,17个社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17名居民代表被选为联络站站长,25名居民代表或社区工作人员为联络员。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在机制建设上也日益完善,实行人大代表“定期、定点、定计划、定程序”接访居民群众;定期组织辖区人大代表对所在选区居民家庭进行走访;组织人大代表有针对性地进行回访,加深代表与群众的交流沟通。在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的启发下,南山区政协还开展了“政协委员到社区工作”的活动,动员区政协委员进入社区,倾听社情民意,帮助社区排忧解难,开展送温暖活动,以及组织社区文体活动,促进社区和谐。

2.开展社区民意恳谈活动,构建社区利益的协商平台

当前影响社区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社区内的各种利益诉求缺乏表达的渠道,因而往往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来表达。为了疏通社区利益表达,2008年以来,南山街道开展了社情民意恳谈活动。社情民意恳谈活动的主要机制包括:一是成立社情民意恳谈活动小组,由辖区人大代表、业委会委员代表、居民代表和社区工作站成员共同组成,收集社情民意、组织召开居民恳谈会,督促社区工作站解决或向上反映社区热点难点问题、向居民反馈调处结果等。二是建立社情民意信息员队伍。信息员队伍以辖区党员、居民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物业公司工作人员、辖区大单位工作人员、业委会委员、楼栋长等为主,作为掌握社情民意的辅助力量,定期联络社区居民,收集社情民意。三是建立社情民意办结机制。建立社情民意信息管理系统,对所有的社情民意实时记录,跟踪管理,将社情民意录入、上报,分流、结案、提出人确认、考核等都通过信息平台处理,形成电子台账,做到责任清晰,处理规范,做到事事有落实,件件有回复。

作为协调社区利益的重要平台,社区民意恳谈会的建设是为了实现社区利益的平衡。由于西部通道建设而闻名的南山街道“荔林社区”进行了社情民意恳谈的探索,由社区工作站定期召集居民恳谈会,及时主动邀请社区各界人士协商,共同治理社区事务。在“西部通道”侧接线工程建设过程中,荔林社区工作站人员多次陪同辖区的两位居民代表参加市、区专家及有关领导进行对话。此外,该社区聘请了10多名居民代表作为社情民意监督员,对社区工作站进行检查,接受居民的投诉,向工作站反映居民意见,从而进一步畅通了社情民意渠道,形成推动工作的外在动力。南山街道学府社区在辖区内选择那些有公道心和社会声望的人,如党员、人大代表、业委会委员、楼栋长、居民代表以及物业公司、社区大单位工作人员等,组成一支50多人的信息员队伍,进行信息收集和提出意见。(三)社区参与居民自治:开发社区和谐的民间动力

社区居民自治既是社区建设的方向,也是社区和谐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动社区组织和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和社区活动,不仅有利于培育社区认同度和社区归属感,也有助于为社区和谐提供自发的民间动力。

1.推动居民自治,提升基层民主

社区自治是城市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其基本内涵是由社区居民,借助于基层自治组织,开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种自治活动。社区自治程度的大小,不仅体现城市基层民主的发展水平,也是衡量社会自主成长的指标(见图9)。图9 居民参与社区和谐建设结构图

第一,探索居民理事会制度,提高社区居民自治能力

社区民主是城市草根民主的形态,社区民主的核心是社区居民的充分自治,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协商社区问题,沟通社区信息,进而实现社区善治。蛇口街道雷公岭小区探索居民理事会制度,是社区民主的一种实现形式。雷公岭小区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典型的“城中村”。由于不具备成立业主委员会的条件,没有正规的物业管理单位进行管理服务,小区内及周边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治安隐患颇多,邻里纠纷不断。为改变这一现状,雷公岭小区召开居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雷公岭小区居民理事会,推选7名德高望重的老干部、老党员、老人大代表担任成员。理事会按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原则,行使相当于物业管理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的双重职权。居民理事会充分发扬民主,小区每一件公益事项的实施,都通过收集居民意见,理事会民主协商,公示征求意见,修订后实施等环节。居民理事会还实现严格的财政民主,小区公益项目所需经费均由房东或居民分摊集资解决,实行财务公开。

雷公岭小区居民理事会成立之后,积极发挥在社区治理中的协商作用。其一,整治辖区环境。理事会招聘专业清洁公司,实行环境卫生保洁责任制;居民理事会还发动居民集资和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改造修建小区巷道和排污管道,整治外露架空管线归类入地入管。其二,整治辖区治安。居民理事会协助工作站与业主签订责任书,明确房东对出租屋的管理责任,要求配合做好租住人员信息采集工作,共同维护小区治安秩序;同时建立保安员和社区义工巡防队伍,增设巷道路灯,使村内治安案件大幅下降。其三,反映社情民意。居民理事会向区政府反映,争取对老住宅区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的支持,全面整修下水系统和小区道路、绿化,建立露天健身场地,彻底改善了小区的市容环境。

第二,推行居民评议与听证,完善社区自我管理制度

社区居民委员会是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也是实现社区民主治理的重要载体。随着南山区推行“居站分设,一站多居”的社区治理体制改革,社区居委会的大部分“行政事务权”由社区工作站行使,而其自治功能又在很大程度上被新兴崛起的业主委员会所分享,社区居委会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如何发挥社区居委会在提升社区自治,构建和谐社区中的作用,是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

粤海街道蔚蓝海岸社区通过推行社区居民评议和居民听证会议制度,提升了社区居委会在社区居民当中的声望,深化了社区自治的机制。具体地说,一是建立社区居民评议会议制度。每半年举行一次社区居委会成员对社区居委会主任、副主任的评议;每年进行一次社区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站以及社区工作站的评议。评议结果必须得到被评议者的回应和反馈,以及提出相应的整改方案。二是建立社区居民听证会议制度。由社区居委会召集,社区居民参加,对涉及社区及居民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及重大事项,由相关单位或人员阐明原因、理由和效益以及影响。社区居委会集合和整理听证所收集社区居民意见,提交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并负责将处理结果向居民公开。社区居民评议和听证吸纳了业委会委员、社区科协负责人、退休老同志、下岗人员等,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借助于评议与听证的平台,2007~2008年间,蔚蓝海岸社区工作站共接到居民投诉128宗,圆满解决105宗,处理权限外向上级反映的11宗,不合理的2宗,解决率达到90%。

第三,扩大社区居委会选举,提升社区民主水平

社区居委会选举是衡量社区民主发展的重要指标。随着“居站分设”体制的确立,社区居委会的自治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社区居委会的直接选举也被提上日程。推动社区居委会的直选,有利于扩展社区居委会的自主性和代表性,实现社区的善治。2008年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中,南山区在102个换届社区居委会中共有96个采用直选方式,直选率达94.1%。

值得一提的是,沙河街道办实行“双直选”,即社区居委会与社区党支部同时进行直接选举。其中塘头、白石洲、新塘、上白石、下白石社区居委会,选举交由居民推选产生的选举委员会操办,自愿报名的选民也作为正式候选人参选;新选出115名居委会委员中,非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的有50人,占43.5%,他们里面有老党员、白石洲股份公司工作人员、物业管理公司工作人员等各方代表。社区居委会选举的推进,使社区居委会真正成为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基层群众性组织,理顺了社区和政府部门、社区和街道办、社区和物业管理公司等各方面的关系,初步实现了社区[9]公共事务管理从行政化向社会化转移。

2.鼓励社区参与,培育公共精神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山区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社会过渡到现代化的工业社会,从一个熟人社会过渡到陌生人社会,社会结构的异质化和多元性的特征十分显著。南山区182万总人口当中,户籍人口仅39万;南山区拥有2000多名博士(占全市总数2/3以上),5万多名高科技人才,是高学历和高收入者的聚居地;同时辖区内又有50多万外来劳务工,是深圳市安排失业人员最多的地方,贫富悬殊情况在全市各区中最为明显。社区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社区成员的共有、共治、共享,这需要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消除陌生感和疏离感,形成和谐、融洽的社区氛围。南山区和谐社区的探索,鼓励社区组织成长,开展“唱响和谐之歌”系列活动和“爱心驿站”建设,培育社区参与精神和社区归属感,增进了社区的公共精神,营造出融洽和谐的社区氛围。

第一,培育社区组织,扩展社区服务

社区的成长需要社区组织随之生长。社区组织是社区发展的不竭动力。南山区着力培植、树立、宣传、推广十类社区组织典型,包括小区业委会、义工组织、物业管理公司、驻社区共建单位、中介机构、老年团体、民间服务组织、民间文艺团体、农城化股份公司、“五小”队伍。这些社区组织成为服务社区居民,推动社区治理,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动力。

培育社会工作者队伍。2007年3月,南山区面向全国招聘了96名应届本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建立了首批专业社工队伍。社工队伍深入各社区,为个人、家庭、团体或单位机构提供救助性、预防性、发展性的服务,有效舒缓民众的心理压力,消除社会的不稳定因素。2008年12月,蛇口街道社工小组开展的“四点半课堂”以及“跳蚤市场”两个志愿服务项目均被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委员会评为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壮大社区义工队伍。截至2008年底,南山区已形成了以区义工联枢纽、以街道行业系统义工协会为联结、以社区义工服务站和企事业义工服务队为终端的组织网络体系,拥有5个直属服务组,8个街道及4个行业系统义工协会,100个社区义工站和80多支企事业单位义工服务队,共有注册义工近3万人。服务的内容和对象不断拓宽,形成了“社工带领义工,义工服务群众,群众参与义工”的良性机制。如蛇口街道社区志愿者协会1个,社区志愿者分会13个,志愿者服务队5个,注册志愿者1300多名,成员涵盖了学校、工商、税务、公安、医院、企业等各行业,全年人均志愿服务时间100小时以上。桃源社区“阳光心语”驿站拥有20多人的骨干队伍和370多人的义工服务队伍,主要由社区退休干部、党员、医生和律师等组成,对有心理问题的单亲妈妈和特困母亲,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受助者走出内心困境,化解家庭矛盾。通过举办座谈会、联欢会等活动,为单亲贫困妇女搭建了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的平台。

扶持社区老年组织。南山区8个街道和80多个社区,以及公、检、法、教育、卫生等部门均已成立关工委或关工小组,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的作用,形成有效的关心下一代网络。龙联“五老爱心社”将社区有专长、有组织能力、有爱心的老同志组织起来,看管下午放学后无人照顾的孩子,提供辅导孩子作业,指导阅读,开展兴趣活动等免费服务;对学生开展革命传统和艰苦创业、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教育。留仙社区开展“五老五小”共建和谐行动,由社区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带领社区小学生参与社区图书馆管理,协助维护社区交通秩序和卫生保洁。海珠社区老年人协会主动成立义务巡逻队,以“五老”为主要成员,每天在小区进行巡逻,主动配合物管公司做好治安巡逻、环境管理等工作。组建老年调解队伍,及时处理邻里纠纷及家庭矛盾,成为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桥梁,积极配合工作站,对老人的来信、来访、来电,负责接待、调解、处理及记录入档。

第二,开展社区文化,凝聚社区意识

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构建和谐社区文化,建设特色文化社区”的活动,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活动为载体,打造具有南山特色的和谐社区文化。

开展“邻里节”。每年2月,南山区在全区开展“邻里节”,利用节假日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敲开邻居的门,走进邻居的家”、“小手牵大手”等系列联谊活动,为居民相互了解、互相守望搭建良好的平台。“邻里节”使辖区各单位、组织、团体之间关系更融洽,更关注辖区公共事务。南头街道星海名城社区开展“邻里节”活动,每个家庭做一道最拿手的菜,在社区广场共享,一下子就做出了成百上千道美味佳肴,几千居民共同分享了和谐社区建设的快乐。

开展特色社区节日。如蛇口街道渔二村举办“开丁节”、南水村举办“姊妹节”、海湾村举办“社员节”等,同时进行“百家宴”、“百家才艺”、“风尚艺术节”等活动,将辖区单位及社会组织发动起来,达到融洽关系、增进情感、共建和谐的目的。海湾社区在每年的正月初七召开“社员节”,全体村民相聚一堂吃大盆菜,早年移民香港或海外的原村民回来与乡亲们相聚,互致节日问候,邀请老干部、老党员向社区青年讲述村史、讲改革新篇,潜移默化地教育年青一代传承美德,争做自强不息,勇于创业致富的海湾新人。

开展特色“楼栋文化”。粤桂社区着力于校园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交融,创造性地把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融合起来,把社区建设成为“大学生文化园”,使具有粤桂特色的社区校园文化。前海社区公职人员集中,他们重点抓社区党建和廉政文化建设,修建了“清风亭”,种植了“和谐林”,展现出一个特色的“廉政文化园”。北头社区兴建了村史陈列馆,让年青的一代牢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不要忘本忘根,成为村民“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思想教育基地。花果山社区老年人众多,社区着力培育、弘扬孝道文化,建设孝道雕塑、孝道文化墙和文化碑,成为社区居民津津乐道的“孝文化园”。社区组织老年人成立了体育健身协会、居民书画协会、民间艺术协会、舞蹈队等8支队伍,成为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第三,建设“爱心驿站”,促进社区关爱“爱心驿站”是一种社区慈善的实现形式,是依托社区,并在社区层面开展的社区互助和公共服务,促进社区成员之间关爱互助的一种慈善行动。南山区和谐社区“爱心驿站”最早的雏形出现在蛇口街道的雷岭社区,发动辖区企业、商家和爱心居民捐赠日常生活必需品,发给社区急需帮助的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2008年,南山区将“爱心驿站”定义为在社区层面开展社区互助和公共服务,促进本社区成员之间物质与精神交流沟通、关爱互助的平台。截至2009年3月,南山区共设立了68个“爱心驿站”。“爱心驿站”坚持“政府推动、社区主导、关爱互助、自愿平等”的原则,搭建互联网“爱心驿站”虚拟平台,进行网上救助信息发布;依靠各社区慈善联络点和社会捐助接收点接收“爱心驿站”款物;开展义演、义卖、义赛、企业冠名文体活动;设立爱心货架。荔林社区的“爱心驿站”以关心社区低保户、残疾人士、单亲家庭等弱势群体为主,实现爱心资源的社区化和最优化。松坪山社区是南山区弱势群体比较集中的社区,辖区低保户、困难户、下岗失业人员总数均占所在西丽街道的90%以上。松坪山社区通过打造“爱心驿站”,从而建立起互助信息平台和捐助平台。松坪山社区“爱心驿站”建立理事会,实行居民自主服务,自治运作。“爱心驿站”发动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以爱心驿站为平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形成了和谐互助、睦邻关爱的社会氛围,打造成了“爱心有去处、亲情有体现”的和谐新阵地。辖区的商场向“爱心驿站”捐送油、盐、纸巾等日常生活必需品。

开展“五有关爱”行动,进一步拓展了社区慈善行动。“五有关爱”行动,即指“喜事有祝贺、矛盾有调解、病困有慰问、心灵有抚慰、故去有送行”,通过实施社区关爱互助服务、社区暖人心特色服务、社区公共服务,以及弱势群体关爱服务,形成内涵更为丰富的社区互助模式。如蔚蓝海岸社区以义工为主体,整合了社区内物业管理单位、社区科协、老年协会、业委会等8个社会组织,建立了一支“五有关爱”服务队。沙河街道光华街社区积极构建社区救助服务平台,社区工作站工作人员与辖区15个低保家庭、42个困难家庭、18个残疾人家庭建立了“一对一”帮扶制度,定期上门探访慰问;帮助申请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补助;为社区病人募集捐款;还成立残疾人服务站,请心理咨询师为残疾人及家属举办心理康复知识讲座。社区关爱行动促进了邻里之间互助互爱、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体现社区人文关怀与和谐邻里关系。同时,很多受到帮助的低保户、困难户家庭也积极地参与楼栋管理、社区治安维护与社区环境的整治活动当中,促进了社区的和谐。四“南山模式”的创新绩效(一)创新执政党领导基层社会的机制

社区的生成是执政党面临的新的执政空间。社区党建的目标在于巩固党的基层组织,改善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方式,强化党对社区活动和社区建设的主导,密切党与社会、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构建党的领导和执政的广泛的社会基础,提高党组织的整合社会资源的能

[10]力。随着社区矛盾的凸显,执政党的基层组织也面临着如何更为有效地领导基层社区,实现执政机制更新的新问题。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通过创新社区党建,通过社区组织资源整合、组织动员以及组织功能的转换等方式,探索了执政党对基层社会领导的新机制。

1.资源整合

资源整合,就是通过挖掘和盘活社区的党组织资源,将分散、流动的党员吸收到社区党组织中来,同时将众多的社区党组织整合成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党委,形成社区党建的合力。南山区开展和谐社区创建过程中,积极号召广大党员在社区“浮出水面、亮出身份”,实现党员的单位化管理转向属地化管理,把各种类型的党员特别是非户籍人口中的党员、离退休党员等原先已中断组织关系的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体系,解决“流动”党员管理难和基层党组织资源流失的问题。这一行动共普查登记党员34504名,其中社区党组织党员7530名,驻社区单位党员18324名,其他社区居民党员8650名。大批党员在社区“浮出水面”,为社区党建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社区层面原先有着各种各样的党组织的类型,如社区居委会支部、社区工作站支部、社区老年协会支部、业主委员会支部、民营企业支部等。这些分散的党组织往往“各自为政”,组织隶属关系不同,如社区工作站支部直属于街道党工委,民营企业支部直属于街道民营企业党总支。这种分散化的党组织设置方式不利于党组织的功能发挥。南山区通过设立社区党委和社区党总支的方式,将社区范围内的党组织资源整合在一起,进而实现社区党组织功能的整体发挥。全区共在931个社区各类党支部基础上成立了12个社区党委和58个社区党总支。

2.组织动员

组织动员,就是通过发动党员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让他们积极促进社区矛盾的化解,发挥利益综合与表达的功能,进而促进社区的和谐。南山区通过实行党员、公职人员社区挂点,过双重组织生活和竞选业主委员会委员,积极运作存量资源,将体制内政治组织资源潜入到体制外的社区,代表民意、整合利益、引领社会,极大地发挥了党员在基层社会中的先进性作用。“十百千万行动”的展开,让党员和公职人员进入各类社区组织之后,成为社区利益的传输者和社区稳定的协调人。一方面,他们深入社区楼栋,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社区群众的利益所在,主动聚合和代表民意,向社区工作站及上级政府反映,实现社区利益表达的有序化,形成了“党员负责家庭、党小组长负责楼栋、党支部书记负责小区、党委书记负责社区的党员”的“四个负责”工作机制。此外,楼栋党建联络员还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关爱身边居民。楼栋党建联络员要进行“四个必访”,即在摸清社区居民情况的基础上,在楼栋里对困难家庭必访,对住院病人必访,对下岗失业人员必访,对孤寡老人必访;尽可能地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困难党员和群众感受到社区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另一方面,在社区矛盾出现后,他们又作为社会稳定的平衡器,协助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工作站做好维稳工作。当社区群众围绕住宅利益而出现与物业公司、地产开发商发生纠纷时,这些党员和公职人员总是能够主动引导业主理性维权,使社区纠纷能够在协商中化解。党员、公职人员引导居民合法维权,合理表达居民的诉求,得到了社区居民的认可,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成为加强邻里感情、促进社区和谐的中坚力量。

3.功能转换

功能转换,就是调整社区党组织的功能结构,从政治领导转向社区服务,整合社区资源,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一核多元”的治理结构。社会矛盾治理的过程实际上是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和公众共同发挥作用的过程。其中,社区党组织不仅是执政党在基层社会的网络,是党直接面对群众的组织,同时也是社区各类组织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执政党对于社会的领导能力,也影响到社区和谐的达成程度。“南山模式”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创新社区党建的方式,调整社区党组织的功能定位,通过在社区各利益主体当中发挥利益协商与平衡作用,构建起“一核多元”社区治理模式。在具体实践中,南山区根据不同社区类型,社区党委(总支)书记分别由街道党工委领导、民营企业党务干部、农城化股份公司负责人、社区工作站站长、社区居委会主任等协调能力较强的人士担任,党委委员则覆盖到社区不同利益主体。同时,吸纳通过建立社区党委或党总支,吸纳物业管理公司、业主委员会、中介机构等社区各类组织中的党员担任社区党委委员,最大限度地整合社区内党的各类组织、人群以及相关的社会政治资源,从而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并共驻共建的治理架构。(二)探索政府整合社会利益诉求的渠道

社区和谐的核心是利益的和谐,社区矛盾与小区纠纷的实质往往是利益的冲突。作为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者,政府有责任向社区提供和谐与安定的生活环境。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与吸纳的机制,是实现社区和谐的重要途径。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也探索了政府整合社区利益诉求的路径。

1.将公职人员下派社区,服务居民,化解矛盾,维护和谐

其一,南山区“十百千万行动”的开展过程中,在社区“浮出水面”的除了党员之外,还有大量的政府公务员。他们同党员一道成为维护社区和谐的主导力量,活跃在业主委员会、楼栋长、社区居委会等组织当中,积极化解社区矛盾,倾听身边居民的呼声,代表社区向公共部门进行有序表达。其二,实施机关干部挂点扶持基层制度。南山区四套班子领导和全区副局级以上干部分别挂点8个街道,129名副处级以上干部挂点100个社区,40名机关科级干部下社区锻炼。挂点干部实行“四包”:即包发现问题,包解决问题,包培养干部,包促进社区发展。健全民意调查机制,畅通民意沟通渠道。如各街道每月举行一次居民议政会,各部门每季度开展一次“直通车”进社区活动。借助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开展便民利民服务。其三,推动“一把手进村”活动,南山区政府部门的“一把手”,每个月进社区一次,深入挂钩联系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并专项督办,定期反馈,确保落实,形成了主要领导总负责,层层落实责任的工作格局。区人大、区政协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工作任务加以监督落实,经常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到社区服务、检查评议。

2.建立特定机制和渠道吸收居民的利益诉求,并转化为政府政策实施于社区,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政策输入—输出—反馈的封闭循环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转型,在社区也逐步孕育着一批热心公共事务的社区精英。他们一方面能够集中表达社区的利益诉求,成为政府治理社区事务的“得力助手”;同时得不到政府的积极回应,他们又可能成为社区麻烦的“制造者”。这些社区精英,大多是社区里的离退休干部、白领与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等。南山区通过创设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建立社情民意恳谈机制等方式,吸纳社区精英的参与,形成利益输入与输出的有效机制。2005年成立的月亮湾片区人大代表工作站,在全区得到全面的推广,并发挥了显著的成效。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工作机制,通过区人大、街道、社区三级代表联络机制,组织市、区代表进社区、上窗口,收集社情民意;接访群众、走访选区、约访选民、回访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宣传政策法律。作为人大、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组织,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将社情民意经过综合再向人大系统输入,进而转化为政府决策,从而实现了社会自主参与的冲动被有序地吸收到体制当中释放。吸纳已成为政府收集民意的一大创新,借助于人大代表工作站,政府与社会实现了良性的互动。

3.通过资源转移,物品提供,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大政府对社区服务的转移和倾斜

南山区委、区政府践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理念,重视政府和公民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在政府—市场—公民社会三维组合中,寻求不同以往的、更为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共同利益的路径。在坚持以效益、效率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将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向一线倾斜,完善基层医疗布局、健全社区救助体系等活动,进一步拓宽公共服务领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在、便利、贴身的优质服务。2008年,南山区用于公共事业投入资金达14.4亿元,占全年财政支出的43.3%。其中,完成21个社区公园、300公顷生态风景林和39处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社康中心和医疗站突破100家,人均医疗费用降低9.9%;新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755个,促进1071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3928名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对特困户实行政策性优惠,有332户836人得到救助;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全区户籍少年儿童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4973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了社会化管理服务范围。(三)构建社区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

中国社会学会会长李培林教授指出,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国家必须重视基层公民社会的培育,提升社区自治的能力;增进居民社区认同和社区归属感,为社区利益协调、矛盾化解提供精神层面的良方。[11]尽管南山区在和谐社区建设创建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挥党和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党组织、党员和公职人员在促进社区和谐,维护群众权益上的引领作用,但是并不意味着对社区治理的完全“包办”。实际上,在和谐社区开展的始终,南山区都十分重视发挥社区各类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重培育“社区公民社会”的成长。

1.促进社区组织的多元化发展

南山区社会组织十分活跃,包括非政府组织、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的自发组织等蓬勃发展,全区共有1000多个社会组织活跃在社区。从实践来看,除了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工作站之外,南山区政府还大力扶持各类社区专业化组织和自治组织,如社会工作者队伍、社区义工队伍和社区关工委队伍。南山区社会工作者队伍专业化程度较高,全部由全国各地的本科毕业生招考而来。南山区义工队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体系,它以区义工联为枢纽、以街道行业系统义工协会为联结、以社区义工服务站和企事业义工服务队为终端。此外,关工委组织的主要成员来自社区里热心公益事业的老年人,尤其是那些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等“五老”群体。围绕这些“五老”人群而成立的“五老宣讲团”、“校外辅导员”、“康乃馨小组”、“阳光小组”、“五老爱心社”等在全区分布普遍,成员不断扩大。这些社会组织起着十分重要的桥梁作用。他们及时把各种社会组织成员对政府的要求、愿望、建议、批评集中起来,转达给社会组织政府,又把政府的政策意图和对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转达给社会组织成员,以最小的成本求得问题的解决。

2.发掘社区组织的服务性功能

在政府培育下成长起来的社区组织,开始在社区治理与社区服务当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社区义工队伍的不断壮大,它们的活动范围从社区服务,转向社区关爱,再到社区治理的转变,社区组织的治理功能也日益凸显。如桃源街道龙联社区发动社区老干部、老教师、老专家、老战士、老模范多的优势,在2007年5月成立了“五老爱心社”。两年来,“五老爱心社”发动有专长、有能力、有热情、有爱心的老年人,坚持每天下午义务为放学后的孩子辅导功课。南头街道星海名城社区“五老队伍”在社区组建了23支社区文体队伍,成立了30多人的社区安全监管义工队,分片巡逻,成为社区安全防控网络的重要力量。桃园街道桃源社区“阳光心语驿站”拥有20多人的骨干队伍和370多人的义工服务队伍,主要由社区退休干部、党员、医生和律师等组成,对社区低保户、困难户、单亲家庭群体积极开展服务工作。随着社区组织的成长发育,以及服务与治理功能的提升,社区治理日益呈现“多元共治”的特点,即社区组织与社区党总支(执政党组织)、社区工作站(政府的“网络”)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协商、讨论与协调。同时,社区组织尤其是社区各类关爱组织,也进一步黏合了社区居民的共同意识,增进了社区归属感,提升了社区社会资本,使社区氛围更加活跃、文明、和谐,社区人文环境更加优化。(四)实现社区功能的最大化与社区矛盾的最小化

社区是居民生活休憩的场所,也是居民守望相助的共同体。社区和谐与安定不仅关乎政府的治理责任,也关乎居民的生活品质。社区和谐程度可以通过社区功能的发挥与社区矛盾的化解两个角度加以衡量。南山区和谐社区的创建,充分发掘了社区资源,实现社区功能的最大化,也将社区矛盾降低到最小化。

在创建“六好十无两满意”平安和谐社区的目标下,南山区充分发掘了党组织资源,政府行政资源,将党和政府的功能最大化。南山区通过加强社区党组织的建设,开展“社区凝聚力工程”,重塑党在基层社会的组织网络,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社区党建创新的形式,将社区内的各类利益主体吸纳到党组织中来,通过组织网络来发挥利益协调平衡以及组织整合功能;通过党员在社区发挥先进性作用,全体公职人员发挥引导示范作用,实现党员、公职人员管理服务的全覆盖,从而构建了一个强大的服务网络,引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南山区还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进一步发掘社区居民的参与功能,实现社区自治功能的最大化。南山区和谐社区“邻里节”、“社员节”、“姊妹节”等邻里共建活动,为居民提供了更多交流情感的沟通平台,拉近了邻里之间的距离。“爱心驿站”互助平台深受居民群众和社会各界赞誉,社区“四有关爱”模式全面推广,实现了社区爱心资源的优化配置,营造了温馨和谐的社区氛围。和谐企业文化日益浓厚,外来务工人员参与社区共建热情高涨,社区邻里关系融洽,真情涌动。

社会功能的开发与社区矛盾的化解成为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的两个成果。南山区和谐社区创建,有效地化解了社区矛盾,实现社区矛盾的最小化,促使社区组织及居民理性、有序地解决社区问题,维护社区的和谐与稳定。从2007年创建和谐社区建设工程开展以来,全区共有47个社区被广东省评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53个被深圳市评为“六好”平安和谐社区;58个被授予南山区“六好十无两满意”平安和谐社区称号;12个农城化股份公司29次获得省、市、区、街道先进单位称号;4个业委会获得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先进单位;6名业委会委员10人次获得深圳市物业管理行业先进个人称号;240名楼栋长获得南山区“先进楼栋长”称号。现在,小区发生了问题与邻里间产生争执,首先找的就是身边的党员和楼栋长,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社区,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形成了讲文明、树新风、守法纪、共和谐的良好局面。

五“南山模式”的启示与讨论

总结南山区在探索社区和谐的诸多实践,我们大体可以看出“南山模式”所具有的创新意义所在,即在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利益高度分化的背景下,构建党和国家主导的群众权益维护机制,同时吸收群众自主利益表达的诉求,从而实现社区的和谐与安定。“南山模式”所给予的启示就在于在党和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构建起通畅的利益表达与传输渠道,并且主要借助于三种方式:一是嵌入的方式,让社区里的党员和公职人员——这些传统的组织资源,整合和引领民意;通过社区党建的创新,发挥社区党组织的利益整合功能;二是吸纳的方式,通过创设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和社情民意恳谈会等形式,将群众利益表达的诉求吸纳到体制中来,有序表达;三是参与的方式,通过鼓励居民自治和参与社区文化、“爱心驿站”等活动,培育社区共同意识,发掘社区和谐的民间动力。

然而,随着这一模式的深入推进,也引发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认真加以对待,势必影响到这一制度创新的持续性和拓展性。

问题一,如何在进行组织嵌入的同时,确保群众自治的动力。南山区在和谐社区建设中,既发挥了党员和公职人员、社区党组织以及社区工作站在维护社区和谐,整合社区利益方面的功能;同时也十分注重培育社区自治力量,发动社区居民参与和谐社区的建设热情,从而实现了组织嵌入与群众参与的平衡。这也正是中国目前社区建设的重要特点和发展方向,一方面,在社区共同意识和社区认同度欠缺的背景下,一味追求社区自治与基层民主只会使社区陷入瘫痪状态;另一方面,过分依赖于党和政府的主导,势必会出现一个高成本、低收益的社区建设局面。社区和谐建设既离不开党和政府的作用,也离不开居民的自发参与。

问题二,社区和谐的核心要围绕利益展开。社区建设的核心仍然是利益问题。近年来,随着房产私有化以及房价的上升,使房产成为社区群众最重要的财产组成部分。任何有损房产的工程、纠纷以及争议都会引起居民强烈的反弹,以及相应的维权行为。因此构建社区和谐,尽管需要加强制度设计和机制创新,然而如果这些创新“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南山区和谐社区建设所进行的机制创新,都是紧紧围绕社区的利益展开。不论是嵌入,还是吸纳;不论是社情民意恳谈,还是人大代表联络机制,也都是围绕社区群众的利益展开。忽视社区群众利益而开展的制度创新,很难取得实际的绩效。[1]陈家喜,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副教授,政治学博士;黄卫平,深圳大学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教授。[2]唐娟、邹树彬主编《2003年深圳竞选实录》,西北大学出版社,2003。[3]“西部通道”北起深圳蛇口东角头,南至香港元朗,全长为5.32公里。因最初规划设计为下沉敞开式,曾引起沿线荔林、招商海月、蔚蓝海岸等10多个高档商品住宅区的20多万居民的强烈反对。[4]叶民辉:《在南山区“双年”总结表彰暨“和谐社区建设年”、“街道执法队成立授旗”誓师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引自“南山区和谐办”。[5]林尚立:《在基层组织中开掘党建资源》,载《探索与争鸣》2002年第7期。[6]杨玉峰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区建设——桃源街道和谐企业园区创建工作纪实》,南山区和谐办(http://www.szns.gov.cn/hxb/jyjl/2009010565533.shtml.)。[7]人大代表工作站于2007年10月12日正式更名为“人大代表联络工作站”。[8]南山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创新代表联系群众平台 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内部资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