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06:58:2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谢嘉幸《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绪 论

【名人名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苏霍姆林斯基(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孩子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的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铃木镇

乐者,德之华也。——《乐记》

0.1 复习笔记

一、音乐教育及其性质、特征(一)音乐教育概述

1.音乐教育的含义

音乐教育,是教育与音乐两个领域都必不可少的重要范畴。在教育领域中,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美育、文化教育乃至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音乐领域中,音乐教育是社会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重要活动基地。音乐教育概念范畴分为两个:(1)普通音乐教育

普通音乐教育的目标在于将音乐作为审美和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传承文化,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2)专业音乐教育

专业音乐教育也称为职业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学习音乐的专门技巧,从事音乐的各项理论研究,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国际上对于音乐教育概念的定义,已经超出了上述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概念范畴。音乐教育内涵十分广泛,以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为例,其音乐教育概念范畴包含以下几部分:

①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

②职业音乐家教育。

③早期儿童音乐教育。

④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

⑤社区音乐活动。

⑥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中的音乐。

从以上可看出音乐教育内涵之广泛,音乐生活中的所有活动,都内含着教化的意图。

2.音乐教育含义范围

音乐教育又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1)广义的音乐教育

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从教育视角出发所涵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活动。(2)狭义的音乐教育

狭义的音乐教育指以“教育”冠名的音乐活动,诸如前述中的“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等机构,则属于特定的狭义音乐教育范畴。

从当代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无论广义和狭义的音乐教育都是十分值得重视的。音乐教师教育是音乐专业(职业)教育的一种类型。这样,音乐教育实际应该划分为三大类型:学校音乐教育、专业(职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来看,不同的音乐教育也总是置于特定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背景当中。

3.音乐教育的分类

音乐教育一般分为学校音乐教育、师范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四类。(1)学校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是指幼儿园,中小学,普通大、中专院校的以培养人的一般音乐素养,传承音乐文化为目标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归属于普通音乐教育。(2)师范音乐教育

师范音乐教育,又称为音乐教师教育,是指师范院校或音乐艺术院校及普通大学中的音乐教育专业等以培养普通学校音乐师资为目标的音乐教育。从职业的角度而言,师范音乐教育归属于专业音乐教育,但从教育的目标来看,师范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却是为普通音乐教育服务的。(3)专业音乐教育

专业音乐教育,又称为职业音乐教育,一般是指音乐艺术院校中以培养演唱、演奏、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师资等专门音乐人才为目标的音乐教育。(4)社会音乐教育

社会音乐教育包含少年宫、群众艺术馆、业余音乐艺术团体、民间传统音乐社团、老年大学等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举办的各类音乐教育活动;包含家庭音乐教育和个人音乐教育(如社会上的私人音乐教学等活动);包含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教育等越来越多的形式和渠道。就教育的属性而言,社会音乐教育一般归属于普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越来越凸显其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二)音乐教育的性质、特征

1.美育中的音乐教育

美育中的音乐教育是美育不可缺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它首先具有与美育共同的性质特征。(1)美育的性质,基本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

①第一个层次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水平与审美创造能力;

②第二个是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2)美育的特征

美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征主要有:

①诱发性与非强制性

美育丝毫不能强制。强迫引起的必然是对强迫者的反感。对美的爱要靠美自身的魅力去唤起,而美的事物本身又恰恰具有这种诱人的特性。

②寓于具体形象与具体情感中

形象性与情感性是美的一个根本特性,离开这两者也就没有美可言了。

③寓于娱乐、欣赏,而非乏味说教中“寓教于乐”,是美育的又一重要特点。美育是通过对美的认识、理解而起作用的。人在美的观念满足中感到愉快,得到精神的享受,同时也在美的感染中受到教育。

④主动性与创造性,非被动性与灌输性

美育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美育的创造性,首先取决于美的本质。美与创造密不可分,美来自自由创造,没有创造即无所谓美。其次,美育的创造性还取决于美感的创造性。美感过程不是单纯消极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再创造的过程。

2.音乐教育自身特征

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的独特形式来实现美育的,因此它不仅具备以上所述的美育的全部共同特征,又有自身的特点。

在其内部结构中(如图0-1所示),音乐教育的最基本“元素”——教师、学生和音乐三者都是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结构关系即是教师、学生和音乐之间的关系。无论是音乐教育的实践研究还是音乐教育的理论探讨,都必须以这三者的存在为前提,也都必须以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良好发展为检验标准。

图0-1 音乐教育的内部结构

3.自身特征的影响

认识音乐教育的特征,对于音乐教育自身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4.衡量标准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技能训练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这对于感受或再创造具体的音乐形象是一个关键因素,是体现美育形象性特征的重要方面,音乐作品本身是极为丰富甚至是十分复杂的,只要给欣赏者主动性,确立审美者的主体地位,审美者即能逐步参与到音乐中来,并发挥其自身的创造性。

二、音乐教育的目标

音乐教育的目标不仅关系到音乐课的教学内容,还关系到音乐教学的方法。(一)实施美育——美育目标

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有机构成内容,而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和手段,则又是美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作为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许多音乐教育家对此有过精辟的阐述,例如: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说过,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刻意地培养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通过音乐教育,把每一个小孩都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的极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高尚的人格。

德国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音乐应该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

美国音乐家与教育家关于音乐教育改革的“坦格尔伍德宣言”则指出:“我们认为教育必须把生活的艺术、个性的建构和创造性的培养作为主要目的。(二)传承文化——文化目标

1.原因(1)音乐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就必然具备文化教育的品格,承担起传承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尤其是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使命。(2)在当代世界的教育改革潮流中,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寻求本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3)由于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乐的较大影响,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的教材中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使一代代学生对自己民族的音乐了解甚少。因此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是学校音乐教育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

2.措施

要树立文化传承的音乐教育观念,要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以下问题:(1)在理论上,解决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互为基础的问题,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应以学校音乐教育为基础,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

①只有将学校音乐教育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基础,才谈得上民族音乐文化(包含56个民族以及地方的音乐文化)的重建。

②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学校音乐教育应以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为基础,将民族音乐文化传统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为基础来开展音乐教育。(2)在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重视音乐教师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

②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到学校音乐教育中。

③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构建学校音乐教育系统工程。

总而言之,音乐教育的文化目标,是新时期赋予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一项神圣的任务。(三)学习音乐——学科目标

学习音乐既包括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技巧,也包含提高全面的音乐素养。

人们常说,对学生而言,在音乐课堂中有两个老师,一个是音乐教师,一个是优秀的音乐作品。上好音乐课的关键有三个:

1.千方百计地搞好音乐音响,创造优美的音乐环境,带给学生真正优美的音乐,是上好音乐课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提高自身音乐水平的必经之道。

2.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发展学生的听觉记忆能力,通过各种方法使之以律动的形式参与到音乐中去,是保证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二。

3.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音乐的演唱演奏技能,同时努力提高音乐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演唱演奏水平,是音乐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三。(四)目标的基本结构

音乐教育的目标可以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来发现作为具有社会意义的音乐教育的基本结构。

图0-2 音乐教育的基本结构

在这一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结构(如图0-2所示),任何一个系统——社会文化系统、个体发展系统以及学科技能系统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任何一个教育目标——审美教育、学科教育和文化教育也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单一教育目标的过分强调,都会导致整体有机结构的破坏。(五)绿化事业——再论音乐教育的目标

全面提高国民音乐文化素养,既是音乐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自身发展的目的。把音乐教育推向每一个学生,每一个青少年,推向整个社会,是整个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

三、音乐教育学概说(一)音乐教育学的含义

音乐教育学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

1.音乐学与教育学(1)音乐学

音乐学是研究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的学术领域。该领域包括自然科学如音乐音响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社会科学如音乐教育学、音乐社会学等,人文科学如音乐哲学、美学、音乐人类学、民族学、音乐历史学、作曲理论等。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学科。(2)教育学是研究教育规律、原理和教育方法的一门社会科学

该领域主要包括:教育哲学(美学)、教育人类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史、教育教学论、课程论、学科教学法、比较教育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管理学等分支学科。在教育学领域中,“音乐教育学”属于学科教育学范畴,因此一般又被称为“音乐学科教育学”。

2.音乐教育学

音乐教育学,以培养人塑造人作为目的,并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它是一种人文社会学科。音乐教育实践需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亦需要有良好的方法去实施,因此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终于形成了特定的学科,这一学科即是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学是研究有关音乐教育实践及其理论的科学,是研究音乐教育全部过程,揭示音乐教育性质与规律,从而全面指导音乐教育实施的学科。(二)研究范围

音乐教育学的研究既要讨论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又要研究音乐教育实践是如何进行的。音乐教育学研究在于优化音乐教育的目的、行为和效果。

1.基础理论

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包括哲学、美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史学等,要求从跨学科的高度,考察学科的教育目标,组织学科的教学内容,梳理教学过程,探讨教学方法。(1)音乐教育哲学主要讨论音乐教育的本质论、目的论、价值论等基本问题。(2)音乐美学、音乐教育讨论音乐教育中的感性把握与审美体验。(3)音乐社会学、人类学进入音乐教育学科,着重讨论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音乐。(4)音乐史学研究人类社会各阶段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和音乐教育思想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可以从世界史、国别史、断代史、专题史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2.教育实践

音乐教育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类型的音乐教育行为都进入了音乐教育学研究的领域。(三)产生与发展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音乐教育理论是以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材教法的形式出现的,这和我国学科教育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1.20世纪初的音乐教学法

20世纪初的音乐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1903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设立“唱歌”和“乐歌课”,这就是近现代中国以“学堂乐歌”为特征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起源。(2)1904年清政府《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明文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其中包括有“各科教授法”。(3)191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继续在“教育”一科中讲授普通“教授法”。(4)191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教授法”更名为“教学法”是我国学科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音乐教材教法(1)从20世纪起,一些师范学校随着艺术课程的设置,开设了“歌唱教学法”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师范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音乐教学法课程也定名为“音乐教材教法”。(2)50年代中期介绍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3)80年代以来,教学法学科也重新受到教育界的关注,1981年、1984年相继出版了《小学音乐教学法》《中等学校音乐教学法》等一批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的著作和文章,形成了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3.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教育学(1)1986年10月,全国高师理科教学法学科建设研讨会首次提出逐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教育学的问题。(2)1986年12月,全国高等师资培训工作会议上国家教委提出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指出“研究如何使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科学是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一门科学”。从“教学法”发展成“教育学”又是我国学科教育史上的一大转变,这表明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学科技能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的转变。(3)80年代中、后期以来,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学术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①国家教委社会科学发展中心组织的全国教育科学“七五”课题“学校艺术教育法规建设的研究”(1987~1990)。

②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③“八五”课题“学校艺术教育史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1991~1995)。

④“九五”课题“学校艺术教育实践研究”(1996~2000)。

⑤“十五”课题“民族文化传承与学校艺术教育研究”(2001~2005)。(4)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以来

大量国外著作及文献的引进,许多国内学者有关音乐教育学方面的众多专著、教材也相继出版。

音乐教育学是在我国社会加强美育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的背景上产生的。它的产生不仅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标志着我国音乐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0.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音乐教育

答:音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音乐教育指从教育视角出发所涵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音乐活动。狭义的音乐教育指以“教育”冠名的音乐活动,如“学校音乐教育”“音乐教师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等机构。音乐教育概念范畴分为两个:普通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

2普通音乐教育

答:普通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将音乐作为审美和文化教育的一种手段,通过音乐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传承文化,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育领域中,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美育、文化教育乃至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该音乐教育是指普通音乐教育。

3专业音乐教育

答:专业音乐教育,又称为职业音乐教育,一般是指音乐艺术院校中以培养演唱、演奏、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师资等专门音乐人才为目标的音乐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学习音乐的专门技巧,从事音乐的各项理论研究,培养音乐表演、创作、理论、教育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4学校音乐教育

答:学校音乐教育是指幼儿园,中小学,普通大、中专院校的以培养人的一般音乐素养,传承音乐文化为目标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归属于普通音乐教育。

5音乐教师教育

答:音乐教师教育,又称为师范音乐教育,是指师范院校或音乐艺术院校及普通大学中的音乐教育专业等以培养普通学校音乐师资为目标的音乐教育。从职业的角度而言,师范音乐教育归属于专业音乐教育,但从教育的目标来看,师范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却是为普通音乐教育服务的。

6社会音乐教育

答:社会音乐教育包含少年宫、群众艺术馆、业余音乐艺术团体、民间传统音乐社团、老年大学等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举办的各类音乐教育活动;包含家庭音乐教育和个人音乐教育;包含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教育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就教育的属性而言,社会音乐教育一般归属于普通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越来越凸显其音乐教育的社会功能。

7国际音乐教育学会

答: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简称ISME)所包含的音乐教育范畴有:学校音乐与教师教育,职业音乐家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特殊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与音乐医学,社区音乐活动,文化、教育与大众传媒中的音乐等领域。彰显了音乐教育内涵的广泛。

8美育

答: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真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

9美育的性质

答:美育的性质,基本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水平与审美创造能力。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

10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结构

答:音乐教育的目标包括:实施美育——音乐教育的美育目标;传承文化——音乐教育的文化目标;学习音乐——音乐教育的学科目标。可见音乐教育包括个体发展系统,社会文化系统和音乐学科系统三个系统;包括审美教育,人文教育和技能教育三部分;具有文化继承发展和知识技能训练的功能。这些构成了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结构。

11音乐教育的文化传承

答:音乐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就必然具备文化教育的品格,承担起传承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尤其是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使命。音乐教育的文化目标,即是要建立以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的音乐教育体系。要树立文化传承的音乐教育观念,理论上,要解决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传承互为基础的问题。在实践中,要做到重视音乐教师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将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引到学校音乐教育中;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构建学校音乐教育系统工程。

12音乐教学法

答:音乐教学法是音乐教育理论的形式之一,1904年清政府《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明文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其中包括有“各科教授法”。后陶行知认为“教授法”只强调教师如何教,而未注意到学生如何学,会产生教与学脱节的问题。将“教授法”更名为“教学法”,这是我国学科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

13音乐教材教法

答:音乐教材教法作为音乐教育理论的形式之一是音乐教学法的更名。新中国成立后,师范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音乐教学法课程也定名为“音乐教材教法”。1950年代中期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0年代以来,由于教育受到重视,教学法学科也重新受到教育界的关注,逐渐形成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14音乐教育学

答:音乐教育学是一种交叉学科,它是音乐学与教育学互渗交融的产物。音乐教育学是研究有关音乐教育实践及其理论的科学,是研究音乐教育全部过程,揭示音乐教育性质与规律,从而全面指导音乐教育实施的学科。音乐教育学作为音乐教育理论的形式之一是由音乐教学法演变而来。1986年首次提出逐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教育学的问题。从“教学法”发展成“教育学”是我国学科教育史上的又一大转变,这表明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学科技能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的转变。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学术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重大艺术教育科研课题的展开及其成果,对音乐教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简答题

1结合实际,谈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接触过哪些类型的音乐教育,并举例说明之。

答:(1)学校音乐教育

如在幼儿园,中小学,普通大、中专院校的普通的音乐教育课程,它以培养人的一般音乐素养,传承音乐文化为目标的就归属于普通音乐教育。(2)师范音乐教育

如在师范院校或音乐艺术院校及普通大学中的音乐教育专业等的音乐教育,以培养普通学校音乐师资为目标,这就属于师范音乐教育。(3)专业音乐教育

如在音乐艺术院校中以培养演唱、演奏、音乐创作、音乐研究、音乐教育师资等专门音乐人才为目标的音乐教育就是专业音乐教育。(4)社会音乐教育

如在少年宫、群众艺术馆、业余音乐艺术团体、民间传统音乐社团、老年大学等社会音乐教育机构举办的各类音乐教育活动;另外在社会上的私人音乐教学等活动;以及电视音乐教育、广播音乐教育、网络音乐教育、社区音乐教育等均属于社会音乐教育。

2怎样看待音乐教育目标基本结构中三个目标的相互关系?

答:(1)在音乐教育目标是由美育目标,文化目标和学科目标构成有机整体。(2)审美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与个体发展系统的交织;人文教育是社会文化系统与音乐学科系统的交织;技能教育是音乐学科系统与个体发展系统的交织。(3)任何一个系统——社会文化系统、个体发展系统以及学科技能系统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任何一个教育目标——审美教育、学科教育和文化教育也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单一教育目标的过分强调,都会导致整体有机结构的破坏。

3音乐教育的文化目标中所提出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答:(1)音乐是人类各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就必然具备文化教育的品格,承担起传承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尤其是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使命。(2)在当代世界的教育改革潮流中,重视本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已成为近年来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寻求本民族文化资源成为各国家、各民族谋求生存、促进发展的基本国策,民族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领域的高度重视。(3)由于20世纪以来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一直受到西方音乐的较大影响,民族音乐文化的观念一直未能在音乐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际的教材中得到基础性和系统性的体现,使一代代学生对自己民族的音乐了解甚少。因此建立民族音乐文化观念,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音乐文化基础是学校音乐教育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

4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1)20世纪初的音乐教学法

20世纪初的音乐教学法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①1903年清政府正式将音乐列为学校的必修科,这就是近现代中国以“学堂乐歌”为特征的学校音乐教育的起源。

②1904年清政府《奏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中明文规定师范生要学习“教育学”,其中包括有“各科教授法”。

③1913年国民政府公布的《高等师范学校课程标准》规定继续在“教育”一科中讲授普通“教授法”。

④1917年陶行知先生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教授法”更名为“教学法”是我国学科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2)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音乐教材教法

①从20世纪起,一些师范学校开设了“歌唱教学法”课程,新中国后,师范教学法课程恢复定名为“教材教法”课,音乐教学法课程也定名为“音乐教材教法”。

②1950年代中期介绍苏联中小学和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法,翻译出版了一批音乐教学法著作,对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③1980年代以来,教学法学科也重新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一批音乐教育学科研究的著作和文章的出现,形成了我国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局面。(3)20世纪80年代的音乐教育学

①1986年10月,全国高师理科教学法学科建设研讨会首次提出逐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教育学的问题。

②1986年提出不但要建立自己的教育学,还要建立自己的学科教育学。从“教学法”发展成“教育学”又是我国学科教育史上的一大转变,这表明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学科技能教育向整体素质教育的转变。

③1980年代中、后期以来,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学术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重大艺术教育科研课题的展开及其成果,对音乐教育学科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④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以来,大量国外著作及文献的引进,许多国内学者有关音乐教育学方面的众多专著、教材也相继出版。

从音乐教学法、音乐教材教法发展到今天的音乐教育学,不仅与我国学科教育发展密切相关,还反映了音乐教育界对音乐教育事业认知的深刻变化。

第1章 音乐教育哲学

【名人名言】

哲学像一幅地图,一种哲学理论的构架就像制作一幅地图。地图提供综合的领土的概要,它给了我们方位,它帮助我们决定将去哪里以及如何到达那里。好的哲学像一幅好的地图,基于对我们想去她方的仔细的考虑,它告诉我们到达目的地的最好路线,它也可能为我们指出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的路线和目标。——大卫·埃利亚特

1.1 复习笔记

一、为什么需要音乐教育哲学(一)音乐教育哲学的含义

对于音乐教育哲学的定义,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

1.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雷默在其著作《音乐教育哲学》中提出:音乐教育哲学是关于一个领域的本质和价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

2.埃利亚特则认为:音乐教育哲学是检验音乐教与学的根本的观念和理想的持久的、系统的、合理的努力。(二)为什么需要音乐教育哲学

1.音乐教育需要哲学的原因(1)整个专业需要一个信条,以指导集体的努力方向。(2)人们对自己专业的价值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对自己人生价值的理解。(3)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将他们关于自己学科的信条付诸实践。

2.音乐教育哲学与音乐教育的关系(1)音乐教育哲学是对一切音乐教育,教学现象进行高度的概括和总结。(2)音乐教育哲学反应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并且对各种音乐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3)音乐教育哲学是教育哲学的一个分支,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其理论基础是哲学。

二、几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一)三种不同的音乐哲学观

与我国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音乐哲学观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他律论(1)形成背景

①古希腊时期的音乐思想中占主导地位的是音乐的模仿论。亚里士多德将音乐同人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认为节奏和乐调是接近现实的模仿,反映人的性情。

②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者以“模仿论”作为自己音乐观的出发点,开始把人的情感提到重要地位。

③17世纪后半叶和整个18世纪,“情感美学”最终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音乐是一种表情艺术”作为一种音乐哲学观念,已成为当时普遍共识,音乐的他律论与这些背景密切相关。

他律论与我国古代的某些音乐哲学观点具有相近之处。(2)主要观点

他律论又称为“反映论”。他律论哲学观认为:

①音乐总是标志着音响之外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主要是人类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容。

②音乐内容的性质决定着音乐的“形式”。

③音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作品本身之外,要找出音乐作品的意义,必须触及这件作品使你感到它之外的世界中的思想、情绪、态度、事件。

④在音乐中(如图1-1所示),音响首先应当作为某种超音乐物的提示、线索或标志,这种超越音乐的体验有多大程度的重要性和价值,音乐本身就有多大程度的重要性和价值。

图1-1 他律论(3)观点评价

他律论哲学观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到音乐与人的情感及其社会内容的密切联系,但是他律论者把音乐的体验化成非音乐的术语(例如,音乐对道德、智力、社会、健康等等方面的作用),否定了音乐本身的内在价值,认为音乐是绝对“他律”的,从而使它走向了一个极端。

2.自律论(1)形成背景

①古希腊时期,毕达格拉斯把“数”当作音乐的本源,认为音乐的基本法则是“数”的关系。柏拉图也认为音乐的美正在于音调在形式上的“单整性”,18世纪的德国著名学者莱布尼茨等都是这一观点的支持者。

②19世纪,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为自律论的出现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这一观点真正确立的标志是汉斯利克于1854年发表的《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修改新议》。

自律论的观点在我国古代的音乐哲学理论中也可以找到相近的表述。(2)主要观点

自律论,又称为“形式主义”,自律论者认为:

①音乐中的音响及其作用本来就有着内在的意义,要领会它们的意义,就必须注意音响本身。

②要找出音乐作品的意义(如图1-2所示),就必须要到音响本身当中——到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织体、力度、曲式当中——注意那些音响活动。

图1-2 自律论

对自律论者来说,这种艺术体验,主要是心智的体验,是为了形式的需要认识并欣赏形式。他们并不否认,许多艺术作品包含着对作品以外的世界的参照。但是他们坚持认为,所有这样的参照,都与艺术作品的意义完全没有关系。(3)观点评价

自律论哲学观,对于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启动音乐思维是可以起到积极作用的。但是,自律论否定了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任何音乐之外的内容,否定音乐同音乐之外的思想范畴的任何关系,把音乐看成是绝对自律的,这就从根本上割断了作为精神现象的音乐同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3.实践论(1)形成背景

①美国的音乐教育家埃利亚特提出了“音乐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的观点,并将这种观点称为“实践论”,他强调行动,看重过程,主张学生通过亲身的表演参与音乐学习,改变被动欣赏为主的音乐学习方式,认为音乐的学习在于践行,在于做。

②许多当代的中国学者认为对音乐的研究不再是对单一客体——音乐作品的研究,而是把音乐作为一种活动、一个完整的事件来研究,从“主客二分法”转向了“主客合一”的实践过程。

这些观点都从实践这一角度阐述了音乐的本质及价值。(2)主要观点

①音乐首先是一种人类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音乐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音乐作品上,而应把目光转向音乐产生、制作的过程。

②音乐活动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普遍的有机联系,反对将音乐和实践音乐的人切割开来。

③应当从“语境”的角度来考察音乐的多层意义(实践论从这一角度来说又是一种语境论)。

④对音乐语境的把握,必须深入着眼于历史进程中的“视界融合”,强调任何解释都不可能是原样重复,探索音乐形态和审美文化范畴的继承、变异、创生与发展。

⑤音乐从根本上离不开它的文化背景,更不是孤立存在的。(3)观点评价

实践论超越了他律论和自律论的局限,又弥合了二者的裂痕,将音乐本质探讨转向了音乐的实践活动,转向了音乐音响与主体活动及其文化历史背景的普遍有机的联系,对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具有实际的意义。(二)三种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在不同的音乐哲学观基础上,同样也有不同的音乐教育哲学观,以下是三种与我国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音乐教育哲学观:

1.审美论(1)形成背景

①20世纪50年代末为了提升音乐在学校教育的地位,美国音乐教育界把音乐教育的论证拓展到具备更为广义价值的范围。

②雷默、布里顿、伦哈德、施瓦德隆等音乐教育理论家先后提出音乐教育的审美范式,要求扩大音乐教育的内涵。

③1970年,雷默《音乐教育哲学》出版,音乐审美教育从1970年代开始在美国成为扩大音乐教育的价值和效益的主导思想。(2)主要观点

①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

②艺术教育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领会包含在事物的艺术品之中的感觉体验,把艺术教育视为感觉教育。

③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内在表现力的反映来进行的人的感觉教育,音乐教育最深刻的价值是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生活质量。(3)观点评价

从根本上讲,“审美哲学”是“形式-自律论”的一种延伸。它注重对音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的审美体验,认为“审美体验并不提供功利目标,体验仅源于它自身”。并且忽略了音乐活动与音乐作品的多样性,用单一的目标强加于所有音乐,用单一的反应模式强加于所有音乐制作者和聆听者。

2.功能论(1)形成背景

①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音乐教育领域中开始兴起的审美哲学的影响持续了二十多年。

②在20世纪80年代后,“走向功能音乐教育”又开始成为一种呼声,“音乐为每个孩子”逐渐又成为一种潮流。(2)主要观点

①保罗·哈克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因素。如果音乐教育仅仅向审美音乐哲学那样是为艺术而艺术,那就会大大地限制音乐所能起到的功能,不能使音乐在广泛、多样、基本的功能方面表现出应有的作为。”

②哈克认为:“一个仅仅为自身而存在、仅仅为自身而有用的学科,要大家对一门学科给予认可,就必须证明这门学科本身以及与其他方面之间,都是有用的,它必须在人类的需求和发展方面,起到交流、学习和理解的重要作用。”哈克还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a.音乐是一种极为强大而在道德方面却处于游移状态的力量,它的功能既可积极,又可消极。

b.在现代社会里,音乐已成为一种失控和强大的社会实体。

c.音乐不等于音乐教育。(3)观点评价

具有音乐的社会功能以及教化功能。例子如下:

①“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②“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这些观点至今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有着重大的影响。

3.美育论(1)形成背景

①我国美育观念发展过程如下:

a.先秦时期就有制乐成礼的记载,礼乐成为青年教育的选修课。

b.到了近代,蔡元培第一次提出“美育”的概念。在1912年蔡元培的《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中,美育首次被定为基本教育方针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②西方美育观念发展过程如下:

a.从原始审美意识出现到早期的古代希腊社会,是西方美育观念的发生期。

b.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是西方美育的发展期,出现了富有价值的美育理论探讨。

c.席勒主张以“游戏”去统合现代文明的分裂了的人类感性与理性,从而提出了一条新的美育途径。席勒的美育观念的出现,标志着西方美育进入系统理论自觉期。

除本节所提到的哲学观之外,在音乐教育领域中还有表现主义、永恒主义和科学主义等多种哲学观。不同哲学观对音乐教育性质和价值产生不同的理解,我们不能对诸多哲学观采取简单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应该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2)主要观点

①通过审美教育来塑造健康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

②艺术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还是培养健康人格,促使人全面发展,从而使人能以美的方式感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教育。

③美育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养人的正确高尚的审美观念,提高人的审美与审美创造能力。第二个层次是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完美的人格。(3)观点评价

①从作用过程看,其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审美形象来作用于人的感情,以情动人,使受教育者受到感染。

②从实施效用来看,美育作用于个体的知、情、意,通过培养个体的知情意能力,进而生成和提高个体的符号实践能力。

③从育人目的来考察,美育的目标是对人的全面塑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被确立为我国的教育方针之一,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承担起了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康完美人格的重大责任。

三、不同哲学观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体现(一)政治化的音乐教育——他律论、功能论的哲学观

1.他律论哲学观的发展过程

我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以政治加技术为其根本方针的,其教育目标的通用说法是“培养又红又专的革命事业接班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劳动者”,整个教育体系除了政治上的严格控制外,基本上是倾向于专门人才的培养。反映在音乐教育方面,也主要着眼于专业教育,而忽视学校教育。(1)1950年代中期有人呼吁对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视,但由于教育方针的倾向决定了整体教育的状况,这种呼吁是不能起太大作用的。(2)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音乐教育作为属于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起根本性主导作用的一直是政治思想教育。这一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紧密配合各种政治运动,因此可称为政治化的音乐教育。

2.他律论功能哲学观的表现

政治化的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哲学观上强调音乐作为政治教育的功能,因此是功能论的。(二)技术化的音乐教育——自律论、审美论的哲学观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技术观念在整个社会的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体现在技术化音乐活动的社会化。

1.以技术标准和技术追求为目的的考试(例如钢琴考级)活动、比赛活动。

2.技术化的音乐作品选择,按照各种演唱演奏技能水平编撰的音乐作品选、指定的考试曲目,还有按照技术分类的教材等。

3.技术化的音乐评价,从技术角度涉及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水平的评价。

技术化的音乐教育在音乐哲学观上接近自律论的观点,在音乐教育哲学观上则是与审美论有密切的联系。(三)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美育论的哲学观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大纲中美育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但由于教育政治化倾向愈演愈烈,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终于被抹去,其理由是美育从属于德育(实际上是政治教育)。

2.90年代中期,美育开始引起教育界和艺术界有识之士的重视。一批著名的音乐家、画家等艺术家再次呼吁重视艺术教育,从美育的角度对音乐教育的探讨也开始了,以技术为主导的学校音乐教育也开始得到反思。

3.90年代,整个教育改革开始推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内涵实际上包含了对技术化教育的批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音乐教育开始引起了重视,但由于技术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究竟什么是建立在美育论基础上的音乐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探讨。(四)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实践论的哲学观

1.90年代以来,中国文化界掀起了重估“五四”,批判“全盘西化”,弘扬“国学”,音乐教育领域正是在这一背景上,于1994年展开了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提出要从“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四方面对音乐教育加以改造。同时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中各类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梳理,批评了音乐教育领域中重技轻艺,忽略文化意识的倾向。

2.在反思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得失之后,提出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和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设想。

3.1995年,在音乐教育领域召开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中,确立了“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主题,并提出了将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最重要的资源。

4.1999年8月,全国民族音乐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行,该会继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之后进一步对民族音乐教育作实践方面的探索。

5.1999年国家教育“九五”科研项目“学校艺术教育实践研究”进一步将“民族音乐传承与学校教育”作为最重要的子课题,全面展开在全国范围内的民族音乐教育教学探索的科研课题,总结经验,推进学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深入发展。(五)综合化的音乐教育发展——多种哲学观的综合运用

中国教育部2001年7月27日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培养和培训、课改的组织与实施等方面,对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总体性的指导意见。随后在不到三年期间,中国基础教育各学科课程改革,从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新课标教学实验,到新教材推广,已全面展开。表1-1所反映的,是新制定的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表1-1 音乐课程标准

可以看出,我国此次课改,根据社会发展需求来提出改革意向,仍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教育观。但与过去比照,可以发现其间透出强烈的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的耦合意向,由此凸显了人文与审美教育,形成人文、审美和技术教育三位一体的新型教育体系。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音乐教育哲学

答:音乐教育哲学从哲学层面上阐明音乐教育的方向,决定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并为音乐教育新思想的产生提供共同的基准点。对于音乐教育哲学的定义,不同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解释。雷默认为:音乐教育哲学是关于一个领域的本质和价值的一整套根本信仰。埃利亚特则认为:“音乐教育哲学是检验音乐教与学的根本的观念和理想的、持久的、系统的、合理的努力。”

2.他律论

答:他律论,又称“反映论”,他律论哲学观认为:音乐标志着音响之外的某种东西,主要是人类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容。这种内容的性质决定着音乐作品的结构、整体发展,决定着音乐的“形式”。音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作品本身之外。音乐的成功之处在于使你联想到一种非音乐的体验。他律论哲学观引导学生充分注意到音乐与人的情感及其社会内容的密切联系,但是他律论者把音乐的体验化成非音乐的术语,否定了音乐本身的内在价值,认为音乐是绝对“他律”的,从而使它走向了一个极端。

3自律论

答:自律论,又称“形式主义”,自律论者认为:音乐中的音响及其作用本来就有着内在的意义,如果要找出音乐作品的意义,就必须要到音响本身当中。自律论者强调心智的体验,所有外界的参照,都与艺术作品的意义完全没有关系。自律论哲学观,对于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体,启动音乐思维起到积极作用。但是,其否定音乐作品蕴含音乐之外的内容,否定音乐同音乐之外的思想范畴的任何关系,把音乐看成是绝对自律的,这就从根本上割断作为精神现象的音乐同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4实践论

答:实践论认为音乐首先是一种人类的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对音乐的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音乐作品上,而应把目光转向音乐产生、制作的过程。音乐活动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反对将音乐和实践音乐的人切割开来。应当从“语境”的角度来考察音乐的多层意义。音乐从根本上说是离不开它的文化背景的,更不是孤立存在的。实践论超越了他律论和自律论的局限,又弥合了二者的裂痕,将音乐本质探讨转向了音乐的实践活动,转向了音乐音响与主体活动及其文化历史背景的普遍有机的联系,对启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具有实际的意义。

5功能论

答: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保罗·哈克。他认为:必须深思审美教育中许多尚未认识到的潜在因素。不能仅为艺术而艺术,这样会限制音乐所能起到的功能,不能使音乐在广泛、多样、基本的功能方面表现出应有的作为。如果音乐的所有功能得到认可和理解,它才能被视为学校的基础学科。音乐教育的价值在于公民教育、责任感教育、合作教育、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年轻人的“功能素养”,即“理解现实社会中音乐怎样影响他们的行为,音乐的作用如何”,也就是对音乐的功能的理解。

6审美论

答:审美论哲学观的主要内涵是将“音乐教育作为审美教育”,代表人物是雷默等,他认为:“尽管音乐有很多重要的非音乐性或者非艺术性的功能,但是对所有人类来说,它的音乐的或艺术的本质才是它独特而珍贵的秉赋。音乐教育的作用,首先就是要开发每一个人对音乐的艺术力量与生俱有的反应能力。”音乐教育最深刻的价值,是通过丰富人的感觉体验,来丰富他们的生活质量。从根本上讲,“审美哲学”是“形式-自律论”的一种延伸。它注重对音乐作品内在的、“艺术性”的审美体验;并且忽略了音乐活动与音乐作品的多样性,用单一的目标强加于所有音乐,用单一的反应模式强加于所有音乐制作者和聆听者。

7.美育论

答:美育论哲学观的主要内涵是,通过审美教育来塑造健康以及全面发展的人格。与功能论不同,审美不仅是教育的手段,也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目的;与审美论不同,审美教育不能止于感官审美能力的培养,还要提高学生全面的音乐文化素养以塑造健康完美的人格。美育论认为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人对自然界、社会生活、文艺作品的审美观点和欣赏能力的教育,还是培养健康人格,促使人全面发展,从而使人能以美的方式感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教育。

8语境

答:在语言中,语言必须使用概念,单个的概念并不表达完整的意义或者意义并不确定,只有在文章的上下文中这些概念才具有一定的确定性,才能被理解,而文章或文本也只有在特定社会时空——即“语境”中,才具有“意义”。

9三层语境观点

答:纵观艺术语境发展史,存在着三个层层扩展的、彼此关联的语境理论层域:①以作品为语境边界,从艺术作品内部份额隔壁的狭义上下文关系等考察艺术之为艺术的“秘密”。②以艺术生产过程为语境边界,考察艺术系统之内,艺术作品之外的语境因素对艺术生成、判断等的重要性。③以社会历史环境为语境边界,放眼艺术系统之外的广泛社会、政治、经济甚至自然环境等语境因素来考察艺术生产。第一层是后两层的历史铺垫和理论牵制;第三层是前两层的理论终端和资源依托;第二层是另外两层的重要中间层域。

10政治化的音乐教育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以政治加技术为其根本方针的,反映在音乐教育方面,主要着眼于专业教育,而忽视学校教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文化大革命结束,音乐教育作为属于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起根本性主导作用的一直是政治思想教育。政治上的严格控制,体现在任何偏离政治轨道的现象都受到了严厉的批判。这一阶段的学校音乐教育,基本上都是在学堂乐歌的基础上紧密配合各种政治运动,因此可称为政治化的音乐教育。政治化的音乐教育在音乐哲学观上是他律论(反映论)的;在音乐教育哲学观上强调音乐作为政治教育的功能,是功能论的。

11技术化的音乐教育

答:文革结束后,现代化的要求使技术化的教育得到了强调。技术观念在整个社会的音乐生活和音乐教育中起着主导的作用,这体现在技术化音乐活动的社会化:以技术标准和技术追求为目的的考试活动、比赛活动;技术化的音乐作品选择,按照各种演唱演奏技能水平编撰的音乐作品选、指定的考试曲目等等;以及技术化的音乐评价,从技术角度涉及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水平的评价。技术化的音乐教育在音乐哲学观上接近自律论的观点,在音乐教育哲学观上则是与审美论有密切的联系。

12作为美育的音乐教育

答:新中国初期的教育大纲中美育的地位随着教育政治化倾向被抹去,其理由是美育从属于德育(实际上是政治教育)。1980年代中期,教育改革的深入使美育开始引起教育界和艺术界的重视。开始从美育的角度对音乐教育进行探讨,以技术为主导的学校音乐教育也开始得到反思。1990年代,整个教育改革开始推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内涵实际上包含对技术化教育的批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上,音乐教育开始引起了重视,但由于技术化音乐教育观念的影响,究竟建立在美育论基础上的音乐教育的内涵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探讨。

13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

答:1990年代以来,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潮,使得专业音乐领域关于民族音乐的研究得到深化和全面展开,音乐教育领域正是在这一背景上,提出要从“文化意识、文化传承、文化发展以及文化策略”四方面对音乐教育加以改造;同时对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中各类音乐教育思想进行梳理,批评了音乐教育领域中重技轻艺,忽略文化意识的倾向。另一方面,在反思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得失之后,提出建立中国“音乐理论体系和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设想。作为文化的音乐教育是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上的,由于实践论的音乐教育强调音乐的文化属性,以及这种文化属性在美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美育论的音乐教育是一种很重要的补充。

二、简答题

1音乐教育为什么需要音乐教育哲学?

答:(1)整个专业需要一个信条,以指导集体的努力方向。这个专业能对社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专业对它所要提供的有可能对社会产生的价值作何理解。(2)人们对自己专业的价值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他们对自己人生价值的理解。如果他们的职业在他们看来是重要的,他们对之抱以尊重并从而能够既丰富自己也丰富社会,那么他们就会感到自己的一生多半是重要的。准备进入音乐教育专业的人,非常有必要培养起一份对自己所选领域的重要性的理解。(3)音乐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将他们关于自己学科的信条付诸实践。每做一次选择,就是运用一个信条。音乐教师每天都要做出许多选择,每个选择都基于一个决定。这些决定的优劣,直接取决于教师对这门课本质的理解如何。理解得越深,则教师的选择就越连贯、越集中、越有效。(4)一个专业领域需要一种哲学观念的支持与指导。音乐教育实践同样也需要一种正确的哲学理论的支持与指导,否则,将会走很多弯路。

2与我国音乐教育密切相关的哲学观点有哪些?其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1)他律论

主要内涵:

他律论又称“反映论”,他律论哲学观认为:

①音乐总是标志着音响之外的某种东西,这种东西主要是人类的情感,这就是音乐的内容。

②这种音乐内容的性质决定着音乐作品的结构、整体发展,决定着音乐的“形式”。

③音乐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存在于作品本身之外,要找出音乐作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