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18:46:3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7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2017年辽宁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基础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备考指南

一、教师招聘考试简介

1.概述

教师招聘考试又称教师入编考试,是由地区教育局统一组织的教师上岗考试。这是一种公开选拔优秀教师的新型录用制度,是近年来我国教育部门认真落实“凡进必考”原则的具体体现。

2.发展

过去教师入编考核主要采取以学校为单位“自招自聘自负责”,然后向省市上报结果的模式,这种模式容易造成徇私舞弊、托关系走后门等现象的发生。

为保障教师素质和学生的利益,防止在教师公开招聘中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2003年教育部对教师入编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凡进必考”的招教考试制度。自此,教师公开招聘考核方式已逐步模式化、正规化,各省市考核制度基本统一,部分贫困县的教师缺口,也由国家特岗教师公开招聘措施所补充。

3.教师招聘考试与教师资格考试的区别(1)性质不同

教师资格考试主要是说明个体具有从事教师行业的能力。

教师招聘考试是个体具有从事教育行业的能力后(既获得教师资格证,其中师范生正常毕业后就直接拥有,非师范生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进行的竞争上岗考试。(2)考试内容不同

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主要内容为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通过普通话二级乙等,经过当地教育局或学校认证后(认证方式为说课),可取得相应级别的教师资格证。

教师招聘考试的考试内容按地区的要求存在不同。

二、教师招聘考试的程序

教师招聘考试主要采用当地教育局或人事局组织公开考试的模式,教育局或人事局通过地区教育网或人事网发布招聘简章,包括笔试→面试→考核→录用→签约等一般程序。

三、教师招聘考试的内容

1.教师招聘考试笔试(1)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由各地区教育局根据当地区学校招聘老师人员情况进行汇总,然后由教育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集中评卷和统分。(2)考试内容

按地区的要求存在不同,一般分为两种:

①第一种考查内容: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改革等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

②第二种考查内容:专业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其中,公共基础知识各地也存在不同,有些地区的公共基础知识即第一种考查内容中的教育理论知识,有些地区则是指文史、法律、数学、政治、时事等综合知识或者行测考试内容。

具体的考查内容,各地的考试大纲会有所不同,考生应以各地教育网或人事人才网公布的考试大纲为准。(3)命题规律

①考试时限

考试时限一般为120分钟或150分钟。

②试卷题型

从近几年招教考试的真题来看,必考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五大类。由于各地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同,所以大多数地区的试卷结构都比较灵活,一些地方会出现判断题、名词解释、辨析题以及案例分析题等,考生应做全方位的准备。(4)命题趋势

纵观近年来各地的招教考试真题,总体呈现以下命题趋势:

①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从历年考题看,那些重要的并与实际教学关系密切的知识点常出现在考题中,并且对于同样的知识点的考查,可能会以不同的方式反复出现。例如:“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如何正确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和学生课堂‘插嘴’”等。

②死记硬背的内容减少

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以考查识记能力为主的填空题和名词解释的比重则会进一步下降,难度也会进一步降低。

③更加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素质教育能否落实好,归根结底还是教师的素质能否达到要求,因此,近年来在招教考试中越来越注重对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技能技巧以及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

2.教师招聘考试面试

主要考查考生的实际教学能力,方式有说课、试讲、面谈(答辩)等,其中面谈和结构化面试相似,问题会紧密结合教学实际。

四、教师招聘考试的时间

教师招聘考试的时间没有统一的规定,但根据教育系统的特点,如果安排招聘,一般会安排在暑期进行,具体时间可咨询当地教育部门或人事部门。

五、教师招聘考试笔试备考策略

1.精选复习资料,打有准备的硬仗

考试分数的高低是由试卷上的作答情况决定的,考生取得高分,一定是建立在熟练识记运用知识点、掌握答题技巧的基础上的。因此,考生一定要选取一本或数本质量较高的复习资料。一本好的复习资料应该囊括所有的重要知识点,对知识的梳理简要而清晰,对考题的讲解透彻而深刻。

2.整理笔记梳理重难点,灵活贯通全部知识点

因为教师招聘考试不是统一考试,各地区在考试范围的规定上都是模糊的,出题灵活多变,具体考试内容均不指明教材和参考书,考生备考难度较大。因此,考生备考时应学会全面把握知识点,以不变应万变。全面把握知识点最好的方法就是整理笔记,按照课本内容以章节为单位整理成框架图的形式,以在头脑中形成知识体系,只有头脑中有实实在在的东西才能谈得上灵活掌握、运用自如。

3.查缺补漏做练习,重点难点全掌握

备考过程中,适当的做题可以让你在练习中查漏补缺,然后结合自己做错的题目或把握不好的题目,总结经验,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再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抓住难点,反复练习。这里要强调,做题的时候一定要先独立做,之后对照答案,尤其是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一定要摸清得分点在哪里,寻找答题技巧。

4.稳定心态万事佳,乘风破浪会有时

随着近些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招教考试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些考生本来心态很好,但看着竞争压力的增大以及太顾忌结果,导致自乱阵脚,临阵脱逃,这是万万不可取的。良好的心态在备考过程中十分重要,考生要明白: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在备考过程中唯一能影响你成绩的只有你自己,战胜自己是获取成功的唯一途径。因此,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该严格执行自己的备考计划,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地复习。

5.策略选择有妙法,事半功倍不狂言

复习策略口诀(一)

时间紧迫分先后,取证提高不矛盾。

打好地基盖高楼,基础知识要学牢。

识记理解要兼顾,看书做题两不误。

考前冲刺做真题,掌握技巧得高分。

复习策略口诀(二)

考点全在教材中,看你会读不会读。

各章框架心中记,思路清晰好回忆。

十指不能一样长,不同章节法不同。

调好准星再射击,事半功倍好复习。

6.注意事项早知道,考试稳过没商量(1)千万不要以为在考试之前背背重点就能考过。教师招聘考试是理论和技能并重,理解和记忆并重,考试有相当大的难度;(2)对习题册的题目不要死背答案,要理解,要举一反三;(3)一定要多做真题,这样才能对考试的题型和难度有所掌握;(4)不要相信考前贩卖答案者;(5)审题要仔细。

第二部分 教育学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1.1 考点精讲

考点1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

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2)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3)教育概念的逻辑结构

①教育包含了作为主格意义上的实施者和宾格意义上的接受者。实施者和接受者都是人,人们将自己的经验、实践、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等通过书面或者活动的形式系统地授予他人。

②教育是一个过程概念。它不是瞬时性的,而是长时间给人们施加影响并起教化作用的过程。同时,教育具备目的意义,这是教育价值的体现。

③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实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广泛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教育理论不是通过哲学思辨获得的,而是从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提炼出来的。

2.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的演变。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体现了教育在形式上的嬗变和在理念上的转变。

①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人类社会同一的早期教育,奴隶社会以后逐渐出现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它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

a.教育主体确定。出现了以教育作为职业的教师,由他们来从事教学和文化、艺术、技术等的传播活动;

b.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学生出现。在阶级社会中,接受教育的群体也比较固定,一般都是统治阶层;

c.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教师和学生的确定和稳定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主体和客体,并且使文化传播活动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规范性;

d.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比如柏拉图在雅典城郊建立的学校——阿卡德米学园,不仅是他向学生讲述个人哲学思想的场所,同时也是西方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

e.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当这些形式化的教育实体的特点比较稳定并形成教育的简单要素时,教育就初步定型了。因此,教育实体化的过程是形式化的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即各种简单要素不断完善并逐步整合的过程。这促使教育走向更加成熟的制度化阶段。

②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即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制度化教育的优点在于:

a.在一定范围内降低教育交易成本;

b.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育公平。

其局限性也非常明显:

a.制度化教育漠视生命;

b.制度化教育贬抑个性。

③非制度化教育

a.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但又不是对制度化教育的全盘否定。

b.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每一个人都能够在一个比较灵活的范围内,比较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即使离开这个教育体系,人们也不至于被迫终身放弃利用各种教育设施的权利。

c.非制度化教育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所改变的不仅是教育形式,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打破制度化教育的藩篱,将教育的外延进一步扩大,表面上看是教育方式的变化,而实质上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解放的内在要求。(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由儿童教育的全面性和持续性决定的,对于儿童智力、心理、人格等的早期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了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

③强化和普及义务教育是教育全民化的重要表现

教育已经摆脱阶级属性、宗教信仰和贫富差距的影响,为人类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义务教育的法制化和长期性保证了教育的质量和深度。

④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这种结合的出现和增加,就是为了适应二战后新技术革命——信息革命的到来,因为新时期的人才应该是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人才。

⑤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渐发生变化。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在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同时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学历教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进行知识文化补充的主要形式之一。

⑦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必须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强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3.教育发展的过程(1)古代教育

①古代中国的教育

a.夏商周时期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这里,《孟子》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学校教育起源的情况,而且记载了当时教育的内容和宗旨。

b.西周以后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即设在王城和诸侯国都的学校与设在地方的学校、设在闾里的塾校,并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

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

一是礼,包括政治、历史和以“孝”为根本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是乐,包括音乐、诗歌、舞蹈教育;

三是射,射技教育;

四是御,以射箭、驾兵车为主的军事技术教育;

五是书,学字习写的书写教育;

六是数,简单数量计算教育。

c.春秋战国时期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其中以孔子私学的规模最大,存在了40多年,弟子三千。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

d.汉代

汉代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行了思想专制主义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选士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e.隋唐以后

隋唐以后盛行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思想、教育的联系更加制度化,它对于改变魏晋南北朝时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严格的等级制度起了积极的作用,为广大中小地主阶级子弟进官为吏开辟了道路,但也加强了对知识分子的思想和人格的控制。

f.宋代以后

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内容不再是科举的内容,知识分子的毕生精力都用在了经书的背诵上。

g.明代以后

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这不仅使社会思想受到钳制,就连形式上的创造性也被扼制。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②古代印度的教育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它的教育也有着同样悠久的历史。

a.等级划分

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有严格的等级规定,把人分成四个等级,处于最高等级的是僧侣祭司,他们受到最优良的教育;其次是刹帝利,为军事贵族,这两个种姓是天然的统治者;再次是吠舍种姓,他们仅能从事农工商业;最低等级的是首陀罗种姓,他们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识字读经被认为是违反了神的旨意,可能被处死。

b.教育思想与内容等

婆罗门教的教条是指导思想,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是主要的教育内容,婆罗门教的僧侣是唯一的教师,教育的主要活动是背诵经典和钻研经义。

③古代埃及的教育

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校。文士精通文字,能写善书,执掌治事权限,比较受尊重,“学为文士”成为一般奴隶主阶级追求的目标。

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许多文士便设立私学,招收生徒,同时,也有传授天文、数学、医学等实用知识的文士学校。于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当然,农民子弟与学校是无缘的,奴隶子弟更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④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

a.古代希腊、罗马的教育与东方的教育有所不同

在这两个国家,7~12岁的儿童进入私立学校学习,但进入这种学校学习的大都是社会地位低下阶级的子弟,贵族阶级的子弟都是聘请家庭教师,不送子女上学。中等教育则主要是贵族和富人的教育,学校以学习文法、拉丁文和修辞为主。

b.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雅典奴隶主的子弟,从七岁起,就可以到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学习,既接受体操和军事方面的训练,又接受读、写、算、音乐、文学、政治和哲学方面的教育,为日后从事商业和政治活动做好准备。

c.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

古代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它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奴隶主的男孩子从7岁到20岁,都在兵营里接受军事体操训练,学习赛跑、角力、骑马、游泳、掷铁饼、投标枪、使用武器等,被培养成为效忠国家、镇压奴隶的武士。

d.罗马帝国灭亡以后

罗马帝国灭亡以后,西欧进入基督教与封建世俗政权紧密联系、互相利用的时期。这一时期统治残酷、等级森严、思想专制,文化教育几乎完全为宗教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世俗文化被否定。

第一,僧侣人才的教育

这种教育由僧院学校或大主教学校担当,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强调盲目服从圣书和僧侣教师的权威,学习方法是背诵。

第二,骑士教育

骑士教育并无专门的教育机构,主要在骑士的生活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教育内容首先是效忠领主的品质,然后是军事征战的本领以及附庸风雅的素养。(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①概述

文艺复兴运动以个性解放反对封建专制,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重视现实生活,肯定现实生活的幸福和享乐,反对禁欲主义,对当时和后世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两个重大的成就——人文主义文化和宗教改革,对这一时期乃至整个近代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人文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伊拉斯谟、莫尔、蒙田和培根。

③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a.人本主义。人文主义教育的教学方法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充分肯定人的价值和力量;

b.古典主义。这种古典主义不是纯粹的“复古”,而是古为今用,托古改制;

c.世俗性。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

d.贵族性。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目的是培养君主、侍臣、绅士等。所以,人文主义教育的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但它扫除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开创了欧洲近代教育的先河。(3)近代教育

工业革命引起了教育的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

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立教育系统。

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基础。各国的初等义务教育得到普遍实施。

③教育的世俗化

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

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并提供保证。教育立法最早表现为民族国家中强迫义务教育法案的确立。最早公布强迫教育法令的是普鲁士和奥地利。(4)20世纪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

①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它是对过去将人的一生分为学习阶段和学习结束后阶段的否定。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是不正确的。

②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指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里对于教育的理解,不仅包括正规的小学教育、初中教育等等,实际上它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它实际上是一种基本教育,所满足的是人们发展自己的能力、参与社会、参与决策和继续学习的需要。它不仅包括小学和初中教育,还包括扫盲和扫盲后的继续教育。全民教育的提供者、经费和举办形式等的范围与学校教育相比都大大地扩展了。

③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如办学的自主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这主要指教育管理的民主化。

④教育的多元化

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考点2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等。

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①孔子以及儒家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专书《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

a.孔子从探讨人的本性入手,认为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个性的差异主要是后天形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所以他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

b.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并且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克己复礼为仁”),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c.孔子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

d.孔子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虽然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

e.孔子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务必使教学的内容与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准备条件,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

f.孔子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②墨子以及墨家教育思想

a.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b.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面和可靠,所以必须重视“说知”,即依靠推理的方法来追求理性知识。

c.在教育上,墨翟十分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使他们能够运用逻辑的力量说服别人。

d.在教学方法上,墨家主张主动地去教,这主要是针对儒家对于人们的错误采取放任自流的弊端提出来的。

e.墨翟重视创造,其所提倡的创造是在继承先前经验基础上的创造;重实践,强调实践经验的学习。

③道家教育思想

a.道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道法自然”的哲学,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认为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b.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宣扬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和倒退的社会历史观,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老子》一书有关教育思想的主要论点是:

第一,文化堕落论。老子认为文化反映了人类社会堕落的轨迹。教育以传授文化为任务,因而被看作是使人类堕落的工具。

第二,人性“复归”论。老子认为人性从“无知无欲”到有知有欲,即从“无私”到有私,乃是对人类本性的背叛,教育则加速了这种背叛的趋势。

第三,“绝圣弃智”论。老子认为,人性“复归”的途径是“绝圣弃智”,即毁灭文化,取消教育。老子认为教育就是把人引向错误,他根本否定教育的作用,故主张“绝学”。

c.庄子的教育思想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否定文化教育价值的思想,也说“绝圣弃智,大盗乃止”。他倡言不要用人力去改变自然。他认为“仁义”是用来惩治老百姓的,对于权势者则不过是欺世盗名的工具。

④《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以简赅的语言和生动的比喻,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的遗产。

a.《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学记》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在教学方面,《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即“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⑤其他教育思想

a.董仲舒

董仲舒主张以儒家思想作为统一思想学术的准绳,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儒术为“正统”的先河。

b.朱熹

朱熹的教育思想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非常重视基础教育;第二,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他认为教育的宗旨是“明人伦”;第三,十分讲究教育方法。他认为,教人最主要是教会别人善于为学,教师只是做个引路的人、证明的人和有疑难一同商量的人。

c.王阳明

王阳明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其观点更多地继承了孟子的学说:

第一,树立正确、坚定的志向是致良知的前提,也是致良知的体现。

第二,“自得”。致良知本身就意味着自求自得。

第三,得之于己,即最终要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致良知的结果。

第四,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指“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二是指“知”和“行”并进,缺一不可。

d.王夫之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社会进化论和“日生日成”的人性论学说为基础的。他以接近反映论的原理,阐明并发展了中国古代关于“学”与“思”、“知”与“行”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他提出了“学思相资”,以“心思”为主和“行可统知”,以“行”为基础的教育教学理论。(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①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人天生是有区别的,但不管这种区别有多大,教育能使人得到改进。同时,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道德。

②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a.柏拉图是对哲学的本体论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古代哲学家,它把可见的“现实世界”与抽象的“理念世界”区分开来.认为“现实世界”不过是“理念世界”的摹本和影子,建立了本质思维的抽象世界。据此他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

b.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教育是当政者应当注意的一件大事,理想国的建立和保持,依赖于教育。他还认为:女子应和男子受同样的教育;重视早期教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使“灵魂转向”。柏拉图还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③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

a.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国家的,每一个公民都属于城邦,全城邦应有一个共同目的,所有的人都应受同样的教育,“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而不是私人的”。

b.亚里士多德注意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些成为后来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发展的思想渊源。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有大量反映。

c.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对实际教育工作的意见包括:亚里士多德主张优生优育,控制人口过度增长,要注重胎教和婴幼儿的教育;教育上,实践必须先于理论,身体的训练应在智力训练之先;引起学习兴趣是重要的;家庭教育具有特殊功能。

④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

文艺复兴以后,很多著名的人文主义思想家都很重视教育问题,如意大利的维多里诺、尼德兰的伊拉斯谟、法国的拉伯雷和蒙田等人。

a.反对封建教会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心儿童,信任儿童,认为应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包括思维、热情和性格的发展;

b.主张恢复古罗马时期重视体育的传统,组织学生进行击剑、角力、骑马等富有挑战性的运动。

c.揭露贵族僧侣阶级虚伪的道德,主张既保持虔诚的宗教信仰,又把勇敢、勤勉、进取、荣誉心等与个人福利有直接关系的品质作为道德的主要要求。

d.在智育方面,主张扩大教学内容的范围,增加新的学科内容,同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兴趣,改变经院主义的学风,建立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2.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①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a.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

b.夸美纽斯是受到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的捷克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中。

c.《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它把反映教育这一复杂社会现象的某些属性和关系的概念和范畴,组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使以往对教育现象的描述转向理论的论证,使教育学的理论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②卢梭的教育思想

a.卢梭对自然性的强调到了使之与现代文明对立的程度。他因宣扬他的自然主义教育理想的作品《爱弥尔》而险些被当局逮捕。

b.卢梭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但被现存的环境和教育破坏了,假如能为人造就新的、适合人性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人类就能在更高阶段回归自然。

c.卢梭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高度尊重儿童的善良天性,并以此为标准批判了当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措施,倡导自然教育和儿童本位的教育观。

③康德的教育思想

a.康德在他的哲学里,探究道德的本质,充分肯定了个人的价值。他力图通过教育来实现他的哲学理想,改造社会。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和得到自我完善。

b.康德的《教育论》一书,其思想精神直承卢梭。书中屡次介绍卢梭的教育思想,其重视儿童青年身心之养护、发展和陶冶,与民主主义的教育理想,都是卢梭教育思想的“灵魂”。

c.康德和卢梭的相似之处

第一,康德也和卢梭一样对于儿童有明确的认识;

第二,他们都承认自由是人生的理想,因而教育的作用便是帮助儿童得到自由,使人性的各方面都得到完全的、和谐的发展,以完成其人格;

第三,他们都认识到教育是全人类的事业,承认人类的尊严。

④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a.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深受卢梭和康德思想的影响,并且以他博大的胸怀和仁爱精神进行了多次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试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

b.裴斯泰洛齐的教育实践和国民教育理论,对欧美各国的教育曾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9世纪初,不仅欧洲一些国家设立了“裴斯泰洛齐式”的学校,甚至一度还形成“裴斯泰洛齐运动”。

⑤洛克的教育思想

a.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后天,并且得出结论: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b.主张绅士教育,认为绅士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旦绅士受到教育,走上正轨,其他人就都会很快走上正轨。绅士的教育要把德行的教育放在首位,基本原则是以资产阶级利已主义的理智克制欲望,确保个人的荣誉和利益。

c.轻视国民教育,认为普通的学校里集中了“教养不良、品行恶劣、成分复杂”的儿童,有害于绅士的培养,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实施。(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①赫尔巴特与《普通教育学》

a.1835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b.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c.在教学上,赫尔巴特把哲学中的统觉观念移用过来,强调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认为多方面的教育应该是统一而完整的,学生所学到的一切应当是一个统一体。

d.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和课堂中心的特点。

②杜威与《民主主义与教育》

a.杜威主张教育为当下的生活服务,主张教育即生活。由于生活环境是不断变化的,人要适应环境就需要不断改造或改组经验。所以教育实际上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促进学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经验。

b.他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强调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他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c.杜威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动组织教学。他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

3.当代教育学的发展(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在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阶级偏见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障碍,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必须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消除阶级偏见,将社会劳动与教育有机结合,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有机结合。(2)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该书系统地总结了苏联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基本吸收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把教育学分成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论四个部分,其主要特点是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实的普通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人生观;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作用。(3)在多元结构、多元思想、多种文化的影响下,教育学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新格局

这既体现学术发展的成果和时代的共同特征,又反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并能够结合区域性的要求,同时是对教育学的新挑战:面对社会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国际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特征,如何应对新世纪的挑战,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社会远大理想、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成为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研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史书记载,中国学校教育形态最早出现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答案】A【解析】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孟子》里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2.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是简单的,主要内容是(  )。

A.四书五经

B.六艺

C.生产劳动

D.七艺【答案】C【解析】在原始社会,以生产资料原始公有制为基础,没有国家,氏族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因而受教育权也是平等的,所有儿童接受差不多的教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劳动。

3.下列哪种观点是智者派的观点?(  )

A.努力追求道德的卓越、生活的明智和行为的理性

B.把知识作为一种工具

C.教育目的是培养思路清晰、充满理性和真理的政治家

D.强调美德、道德和忠诚【答案】C【解析】智者最关心的是道德问题和政治问题,并把系统的道德知识和政治知识作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这样,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而且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教育——政治家或统治者的预备教育。这种教育是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鼎盛时期必然产生的客观需要。

4.制度化教育建立的典型表现特征是(  )。

A.学校的产生

B.学制的建立

C.教育实体的出现

D.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出现【答案】B【解析】制度化教育主要是指正规教育,即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制度化教育始于近代。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5.教育学萌芽的标志是(  )的提出。

A.教育价值

B.教育规律

C.教育问题

D.教育现象【答案】C【解析】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教育问题的提出标志着教育学的萌芽,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问题的转换表明教育学研究传统和范式的变革,对同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

二、填空题

1.义务教育依据“法律规定”,具有________性、免费性、________性。【答案】义务;强迫

2.教育学是一门以________、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________的科学。【答案】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3.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____。【答案】非制度化教育

4.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________。【答案】各级各类学校

5.明确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是前苏联教育理论家________,他的作品是________。【答案】凯洛夫;《教育学》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兴起于19世纪末,直到今天仍然对教育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①教育是与人类的生产联系在一起的,既取决于生产的物质条件也取决于生产关系。社会或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教育,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社会性质以及社会职能的实现,并要求教育为这些关系服务,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

②教育同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受多重因素制约,教育对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彻底解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消灭资产阶级和一切阶级的教育。教育改革和社会变革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关系

社会生产对教育作用的变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教育规模和发展速度、教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育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学校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场所。(3)论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包括两方面:①人的本质是劳动;②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个性形成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批判了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科学地解决了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辩证关系。(4)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人的全面发展,即劳动者智力和体力两方面,以及智力的各方面和体力的各方面都得到发展,达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但从更深层次看,它也是指一个人在志趣、道德、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即作为一个真正“完整的”、“全面性”的人的发展,而且使每个社会成员得到自由的、充分的发展,还必须向全体社会成员施以普遍的全面教育,包括智育、综合技术教育、体育和德育,以及实行教育与真正自由的生产劳动相结合。(5)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大意义

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但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

②大工业的发展客观上先是要求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使工人尽可能受到适应劳动职能变更的教育,再是要求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能多方面发展的劳动者。

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这就为通过科学这一中介,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相结合提供了基础。

④综合技术教育,这一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工具的技能,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纽带”。

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答:现代教育是迄今为止教育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出现了许多新特点。现代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现代教育的公共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而不是面向一部分人的;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而不是仅为一小部分人服务的。与之相关的就是现代教育的公平性,即现代教育要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的均等,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实际上的公平。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即现代教育的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应坚决废除教育的等级性和特权性。这并不是要否认教育对少数精英人才的培养,而是要求对精英人才的选择不应根据他们的财产、出身和地位,而应根据他们的才智和志向,并且,精英人才的选拔不应该以牺牲大众教育的质量为代价,应该在提高大众素质的基础上选择精英、培育精英。(2)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现代教育的生产性是指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结合起来,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对教育系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教育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杠杆。教育的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充分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教育不仅是改变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还是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的一种重要力量。(3)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现代教育的科学性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也受教育科学的指导,日益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4)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现代教育的未来性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目标定位等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指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当前社会和个体发展的要求,从当前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需要出发,而且要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未雨绸缪。(5)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现代教育的国际性是指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即现代教育要面向世界。(6)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现代教育的终身性是指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段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

四、论述题

试述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内涵及意义。

答:教育国际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间相互交流、研讨、协作,解决教育上共同问题的发展趋势,其出现的时代背景、内涵和意义分别如下:(1)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教育国际化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主要表现在:

①经济国际化,全球范围的竞争和合作,推动了各国的经济发展;

②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科技国际化,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科技合作日益频繁,经济和科技国际化推动了各领域的国际化;

③网络的使用越来越普遍,这些都为教育国际化奠定了基础,同时又推动了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加强。(2)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①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国际性的特点,是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地推动下,在国际教育贸易市场开放的前提下,教育资源在国际间进行配置,教育要素在国际间加速流动,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世界各国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程度不断提高,各国教育相互交流、相互竞争、相互包容、相互激荡,共同促进世界的繁荣和发展。

②各国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采用等方面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还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

③教育国际化的核心或者本质,说到底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各国都想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本国的教育资源和要素,抢占世界教育的制高点,培养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高素质的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能立足于本土,放眼于世界,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3)教育国际化的意义

教育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具有双重意义,它既为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使其面临冲击和挑战。

①发展的机遇。教育国际化所带来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的国际化使教育市场开放,这弥补了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的不足。

第二,教育国际化使国际教育会议的举行日益频繁,国际间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更加频繁。这样可以增强各国教育和学术的交流,吸取他国教育的先进经验,促进国内教育发展。

第三,国际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学习国外先进科技知识和教育管理方式。

第四,教育国际化推动了国内教育的现代化改革。

②冲击和挑战。教育国际化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形成了冲击和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歧视,加剧了国际间教育的不平等。

第二,国际商业化思潮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第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会对一些竞争力不强的学校产生一些消极影响。

第四,发达国家在政治、文化和价值领域上对发展中国家的渗透会扩大。

总之,教育国际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它对教育发展具有机遇和冲击双重影响。在此,任何国家都要做好应付它的准备,要对教育国际化形成科学、全面的认识,以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作用。

第2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2.1 考点精讲

考点1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谁掌握了国家政权,谁就能够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谁就能控制学校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领导权的:

①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他们通过国家机器,以各种不同的手段颁布政策和法令,规定培养目标和办学方针,并以强制的手段监督执行,使教育沿着既定的方向发展。同时,还经常利用其权力任免教育机构的领导人和学校的教师,从组织上保证这种领导权。

②利用经济力量来掌握教育的领导权。国家权力机关和统治阶级中的个别人可以用拨款、捐献教育经费等办法,间接实现对教育的领导和管理,控制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教育机构的存亡。

③以意识形态上的优势力量来影响和控制教育。他们通过教科书的编定,参考书的审定,各种读物的发行以及对教师思想上的影响等办法左右教育工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