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文化简史(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5 18:53:41

点击下载

作者:王军,王苏娜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意大利文化简史

意大利文化简史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意大利文化简史作者:王军,王苏娜排版:昷一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12-01ISBN:9787560091761本书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 言

意大利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巨大。如果我们把西方文化分成古典文化、中世纪文化和近现代文化三个部分,并认真地研究一下这三个文化时代的特点,就不难看出意大利文化的重要性。

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所谓的西方古典文化指的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古罗马文化的中心是位于意大利半岛的罗马,这是毋庸置疑的;克里特岛和伯罗奔尼撒半岛虽然是古希腊文化的发祥地和中心,然而,位于意大利南部的“大希腊”也是古希腊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古希腊文化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众所周知,由于种种原因,西方的中世纪文化几乎全部控制在天主教会手中,罗马教皇和教廷是天主教会的最高代表,因而,罗马和意大利也自然成为西方中世纪文化的中心。

人文主义思想产生并迅速地发展于意大利,它把欧洲带入了文艺复兴时代,引导欧洲人乃至整个人类步入了近现代社会。文艺复兴时期的哲人对现代人的生活影响极大,现代的价值观念和许多哲学思想均来自于他们。因而,意大利文化对人类近现代文化诞生与发展的意义也显而易见。

写作一部简洁明了地介绍意大利文化发展过程的书,以飨读者,是我们多年的愿望,但愿我们的努力能够帮助学习意大利语及西方其他语言和文化的青年学生更系统地了解意大利文化。

写作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为我国意大利语专业的大学本科学生编写一部意大利文化简史教材,促进该专业高年级教学的发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想学好一种外语,必须了解使用该语言的民族所具有的文化,并逐步掌握这个民族的思维方法;要想深刻地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亦必须精通该民族的语言;二者相辅相成。因而,在本科高年级的外语教学中,我们贯彻的是“寓语言教学于文化教学之中”的教学理念,即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加强语言教学和听、说、读、写、译的训练。这样,我们面前便出现了一个难题:在教学中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还是以语言训练为主?如果以传授知识为主,势必以中文作为讲解文化知识的主要语言,从而冲淡课堂的外语训练;反之,如果以外语训练为主,势必减少所要传授的知识内容和降低讲解深度,因为课时有限,学生的外语能力也不足以理解较深刻的讲解。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摸索出一种既能较好地传授文化知识又能不削弱语言训练的教学方法,并根据该教学法编写了这部教材。

本书的第一部分为中文,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意大利文化的发展过程,可供学生自学。通过阅读中文部分,学生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意大利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化状况,从而有能力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主动地参与“意大利文化史课”的课堂讨论,避免出现教师“一言堂”的尴尬局面。附录部分为意大利文的“纲要”,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讲解了意大利文化史,可供课堂教学使用。附录部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掌握意大利文化的核心内容,丰富意大利语词汇和其他语言知识,帮助学生用意大利语表达文化内容,促进课堂上师生互动,从而通过课堂上的讨论,达到训练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水平的目的。

本书所涉及的文化内容极其丰富,希望能够引起青年学生探索意大利文化的兴趣,促使他们在本书的启发下查询更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料,进一步研究意大利文化,并撰写出具有一定深度的毕业论文。

由于编者能力以及所掌握的史料等条件的限制,书中难免出现疏忽和遗漏,恳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意见。王 军2009年11月,北京

它们还继续供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作为一种标准和不可企及的规范。(1)——马克思第一章 古希腊文明

古希腊是包括意大利文化在内的西方文化的摇篮,它直接影响着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法。西方人的许多哲学思想与文学和艺术作品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均来自古希腊文化,因而,当我们学习意大利文化时,不能不寻根溯源,从其源头开始。第一节最早的爱琴海文明——克里特与迈锡尼

他站在西方文学长河的源头。他是诗人、哲学家、神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地理学家、农林学家、工艺家、战争学家、杂家——用当代西方古典学者E. A. Havelock教授的话来说,是古代的百科全书。至迟在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他已经是希腊民族的老师;在亚里士多德去世后的希腊化时代,只要提及诗人,人们就知道指的是他。(2)——陈中梅

一、克里特文明

本节开篇所引用的陈中梅教授的话,使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到西方第一位伟大诗人荷马对于古希腊文化的重要性。荷马史诗是今天我们了解古希腊早期社会的珍贵史料,凭借荷马史诗,我们得以顺利地走近迈锡尼文明。到了近代,考古学又为我们揭示了另一个更为古老的希腊文明,那就是克里特文明。荷马克里特岛

19世纪末,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斯爵士(Authur Evans)在爱琴海(Mar Egeo)最大的岛屿克里特岛(Creta)发现了古城克诺萨斯(Cnosso)的遗址。其后的一系列考古发现证实,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400年间该岛上曾经出现过辉煌的文明。英国考古学家亚瑟·伊文斯爵士克诺萨斯宫遗址克诺萨斯宫遗址克诺萨斯宫壁画

克里特岛位于小亚细亚、埃及和希腊半岛之间,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岛上居民与周围地区居民的交往提供了先天的便利。岛上森林繁茂,居民们利用丰富的木材资源建造坚固的船只,很早便发展起海上贸易活动。在顺风的时候,一艘运输珍贵木材和橄榄油的克里特商船,仅用5天的时间便可以到达埃及。克里特人从埃及人和小亚细亚人那里学会了制陶、冶金铸造和宝石加工等工艺,他们的技艺很快就超过了自己的“师父”。从其他地区购来的原材料,如非洲的象牙、阿富汗的天青石等,被克里特人加工成精美的艺术品,成为其高度文明的象征。克里特人在地中海的贸易路线

克里特文明高度发达,它又被称作米诺斯文明(Civiltà minoica),这一称谓源于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国王米诺斯(Minosse)的名字。克里特人很早就有了文字,最初他们使用象形文字,后来发明了“甲种线形文字”,此种文字至今尚未被人解读;约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人又发明了“乙种线形文字”,即古希腊人所使用的古文字。

大约公元前1400年,克里特岛发生了毁灭性的火山爆发和海啸,几乎摧毁了岛上的一切,克里特文明也随之湮灭。

居住在希腊半岛南部距克里特岛仅100余公里的迈锡尼人(Micenei)深受先进的克里特文明的影响。他们利用克里特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机占领该岛并继承了克里特文明,学会了克里特人的手工技艺。克里特岛又重新繁荣起来,但此时岛上的文明已经具有明显的迈锡尼文明的特点。

二、迈锡尼文明

约公元前2000年,迈锡尼人迁徙到希腊半岛南部,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200年,迈锡尼文明达到鼎盛时期。

武士阶层在迈锡尼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手持青铜长剑,善于驾驭战车。出于战争的需要,城市中建有许多坚固的城堡。国王兼任军队的统帅,贵族们效忠于国王,平时辅佐国王管理王国,战时协助国王指挥军队。迈锡尼饰品迈锡尼古城在迈锡尼遗址发现的阿伽门农的金面具迈锡尼文字

迈锡尼人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在与克里特人接触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将目光投向海洋。入主克里特岛之后,他们取代了克里特人,开始频繁地从事海上贸易活动。位于黑海入口的特洛伊城成为迈锡尼人扩大贸易的障碍,这可能是迈锡尼人发动特洛伊战争(公元前13世纪)的真正原因。古希腊诗人荷马在他的史诗《伊利亚特》中十分精彩地记述了这场战争。

特洛伊战争之后不到一个世纪,迈锡尼各国便先后灭亡,他们建立的城市也相继被摧毁或废弃。史学家们对迈锡尼文明突然终结的原因有过诸多推测,其中主要有:外族的入侵、迈锡尼各国之间的内乱、气候突然恶化等。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公元前1200年之后迈锡尼文明消逝了。

三、“黑暗时代”

公元前12世纪,希腊北部的多利亚人(Dori)像汹涌的潮水一般南下希腊半岛,他们与希腊半岛上的原住民有明显的区别。他们更加英勇善战,更加勤劳,组织也更加严密。在希腊神话中,他们被视为著名英雄大力神的后代。

多利亚人长期统治希腊半岛的许多地区,其势力曾直达克里特岛;尤其是在古希腊名城斯巴达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记,使该城自始至终保持了军事寡头政权统治的特征。

多利亚人的文明程度低于克里特人和迈锡尼人,他们的入侵对希腊文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致使希腊文明在其入侵之后的公元前12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期间陷入了危机,史学家称这几个世纪为希腊文明的“黑暗时代”。然而,希腊人在这个时代却学会了冶铁技术,因此有些学者认为恰恰是文明落后的多利亚人把这项决定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技术带入了希腊。

四、有关克里特岛的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1.有关克里特岛的希腊神话

克里特国王米诺斯(Minosse)有一个半人半牛的儿子叫米诺陶洛斯(Minotauro),他被关在一座布局十分复杂的迷宫中,所有走入迷宫的人都无法再走出来。米诺斯国王要求被其征服的雅典城每年进贡七名童男和七名童女,供米诺陶洛斯食用。在米诺斯之女阿里阿德涅(Arianna)的帮助下,少年英雄忒修斯(Teseo)诛杀了怪物米诺陶洛斯,并成功地走出了迷宫。从此,雅典摆脱了克里特惨无人道的奴役,不再进贡童男和童女。

这原本只是一个神话传说,但现代考古发现却赋予了这个神话传说一定的历史真实性。克里特人崇拜牛图腾,米诺陶洛斯的形象恰恰体现了这种崇拜;考古学家在克里特岛上的克诺萨斯古城中发现了一座布局十分复杂的宫殿,与神话中的迷宫恰好吻合;历史上,克里特人确实统治过希腊半岛,而这一点也与神话中的情况相符。克诺萨斯遗址还原图

延.伸.阅.读

克里特国王米诺斯的儿子在雅典被人杀害了,经受丧子之痛的米诺斯向雅典发动战争。在神的惩罚下,灾荒和瘟疫肆虐雅典。最后,雅典人不得不向米诺斯国王求和。米诺斯要求他们每年送7对童男童女到克里特岛,供他的儿子米诺陶洛斯食用。这个半人半牛的怪物生活在克里特岛上的迷宫中,无论何人,只要进入迷宫,就再也无法走出来。

雅典国王爱琴(Egeo,另译:埃勾斯)的儿子忒修斯(Teseo)长大后决心为雅典铲除心腹大患,他和童男童女们一起出发,发誓要杀死米诺陶洛斯。

临行前,忒修斯与父亲约定,如果成功地杀死了米诺陶洛斯,在返航时他就降下船上的黑帆,改挂白帆。到达克里特岛之后,英俊的忒修斯引起了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Arianna)的注意。公主向忒修斯表达了爱慕之情。在得知忒修斯的使命后,公主送给他一把有毒的利剑和一团线绳,忒修斯用毒剑杀死了怪物,并顺着阿里阿德涅的线绳所指引的路线成功地带领童男童女们走出迷宫。

在阿里阿德涅公主的帮助下,他们逃离了克里特岛,启航返回雅典。经过几天的航行,终于又要看到雅典了。兴奋的忒修斯忘记了与父亲的约定,没有把黑帆改成白帆。在海边期待儿子归来的爱琴国王看到忒修斯的船上仍然挂着黑帆,以为儿子已葬身克里特,因而悲痛欲绝,跳海自杀。为了纪念爱琴国王,从此人们称希腊的海为爱琴海(Mar Egeo)。

据说忒修斯返航所乘的船在雅典保留了很多年,人们不断地用新木料修补船上已经腐朽的部分,但始终保持船的主体结构。因而,在西方文化中,保持主体、改变局部结构的行为常被称作“忒修斯的船”(la nave di Teseo)。

2.荷马史诗

1)《伊利亚特》《伊利亚特》(Iliade)是两部荷马史诗中的第一部,大约创作于公元前8世纪,其内容取材于发生在公元前13世纪的特洛伊战争(Guerra di Troia)。然而,史诗中战争的导火索不是历史中所记载的贸易冲突,而是极具浪漫色彩的爱情。

特洛伊的小王子帕里斯(Paride)爱上了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斯(Menelao)的妻子——倾国倾城的美女海伦(Elena),并将其掠走。愤怒的墨涅拉俄斯在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Agamennone)的支持下,联合希腊各王国,向特洛伊宣战。希腊联军越过爱琴海,包围了特洛伊城。然而,围城9年却久攻不破。战争的第10年,由于战利品分配不公,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与英勇无敌的希腊战将阿喀琉斯(Achille)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致使阿喀琉斯拒绝出战。没有阿喀琉斯参战,希腊阵营无法抵御特洛伊人的猛烈攻击,损失惨重。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帕特洛克罗斯(Patroclo)披挂起最亲密战友阿喀琉斯的盔甲,拿起他的武器,扮作阿喀琉斯投入战斗。特洛伊国王的长子赫克托耳(Ettore)与其对阵,并将其杀死。面对挚友阵亡,阿喀琉斯再也不能无动于衷,他向赫克托耳发出挑战。尽管赫克托耳已经预料到了失败的结局(因为阿喀琉斯除了脚跟之外,身体其他部位均刀枪不入),还是勇敢地接受了挑战,直面命运的安排。史诗以赫克托耳的葬礼结束。帕里斯掠走海伦帕里斯与海伦之恋

延.伸.阅.读

阿喀琉斯之踵(Tallone di Achille)的意思为“致命的弱点”。

阿喀琉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海洋女神忒提斯之子,荷马史诗中的英雄。传说出生时为使其刀枪不入母亲曾把他倒浸在冥河之中,但因冥河水流湍急,母亲捏着他的脚踵不敢松手,致使脚踵未能浸入水中,后来成为他的致命弱点。在特洛伊战争中,阿喀琉斯杀死了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耳,惹怒了赫克托耳的保护神阿波罗,被其射中脚踵而亡。阿喀琉斯与赫克托耳之战获胜的阿喀琉斯将赫克托耳的尸体抱在战车后面

2)《奥德赛》《奥德赛》(Odissea)是另一部荷马史诗,它讲述了希腊英雄奥德修斯(Odissea,罗马神话中称作乌利西斯Ulisse)在特洛伊战争后历尽千难万险返回故乡的故事。特洛伊木马

智勇双全的奥德修斯是伊塔刻(Itaca)的国王,特洛伊城久攻不破,在他的谋划之下,希腊联军制作了一个巨型木马,一队勇士藏于木马腹中,随后大军佯装撤退,将木马留在被抛弃的营寨之中。特洛伊人以为木马是希腊联军仓惶撤离时遗弃的祭品,兴高采烈地将其作为战利品运回城中。待到夜深人静之时,希腊勇士从木马腹中爬出,与城外的军队里应外合,攻占了特洛伊,将其付之一炬,取得了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特洛伊的保护神们憎恨奥德修斯,在其返乡途中不断加害于他。海神波塞冬(Poseidone)之子独眼巨人波吕斐摩斯(Polifermo)抓获奥德修斯及其随从,将他们关押起来。奥德修斯凭借自己的聪明机智,设计戳瞎巨人的眼睛,率众随从逃脱。特洛伊的保护神们因此更加痛恨奥德修斯,变本加厉地迫害他,致使其历经艰险,在海上漂泊10年之后才返回故乡。奥德修斯的回家之旅奥德修斯向众人讲述自己的故事

自特洛伊战争爆发后,奥德修斯的妻子珀涅罗珀(Penelope)苦等丈夫20年,拒绝了无数的求婚者。在丈夫杳无音信的情况下,她被迫要在求婚者(也是觊觎王位者)中选择一位新的配偶。恰在此时,奥德修斯返回了伊塔刻岛。他乔装成乞丐,混入王宫,向妻子的求婚者们提出挑战,比试箭法。奥德修斯战胜了所有的对手,杀死了他们,随后与妻儿相认,保住了自己的财产和王位。奥德修斯与妻子的求婚者比试箭法奥德修斯与妻子珀涅罗珀

延.伸.阅.读“珀涅罗珀的织物”(Tela di Penelope)意思为“拖延策略”或“永无终止的工作”。

珀涅罗珀是伊塔刻国王奥德修斯的妻子,长得美丽动人。

奥德修斯随希腊联军远征特洛伊,历经10年,终于赢得战争的胜利。希腊其他城邦国的将士陆续凯旋,而奥德修斯却由于种种原因,归途中历经艰险,在海上漂泊了10年。奥德修斯的臣民中出现了各种传言,有人说他已葬身鱼腹,也有人说他已客死异乡。

奥德修斯在外漂流的最后三年中,近百人聚集他的家中,步步紧逼,向他的妻子求婚,他们不仅对珀涅罗珀的美貌垂涎三尺,更觊觎奥德修斯的王位。坚贞不渝的珀涅罗珀为了摆脱求婚者的纠缠,想出一个缓兵之计,宣称要为公公织完寿衣布料,然后才能改嫁。于是,她白天织布,夜晚拆布;织了拆,拆了又织,永无终止。珀涅罗珀日夜期待丈夫归来,又过了几年,奥德修斯终于回到家乡,与妻子的求婚者比试箭法,杀死了竞争者,与妻儿相认,夫妻团圆。

后来,在西方文化中,珀涅罗珀(Penelope)的名字成为坚贞不渝的妻子的代名词,而“珀涅罗珀的织物”(Tela di Penelope)也常被用来表示“采取故意拖延的策略”或“没完没了的工作”。

荷马史诗虽然是文学作品,但希腊人认为它讲述了自己民族的起源。公元1871年,德国考古学家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试图证明荷马史诗的历史真实性,他来到《伊利亚特》所描述的特洛伊城的所在地,开始了考古挖掘工作。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他找到了特洛伊城的遗址。他发现了该城的9层遗迹,似乎该城被摧毁了9次,又重建了9次。他认为最后一层遗迹便是荷马史诗中所描述的特洛伊城,在该层中,他发掘出数百件工艺精湛的金银珠宝,其中包括王冠、项链、手镯、耳环等饰物。施里曼认为,这些财宝属于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Priamo)。虽然后来的考古学家对施里曼的发现提出了很多质疑,如:“第九层”是否与荷马史诗中所讲述的特洛伊城相符,所发现的财宝是否真的属于普里阿摩斯国王等。但总体来说,施里曼达到了他最初的考古目的,他证实了荷马史诗所展示的世界并非完全虚构,而是真真切切地在历史上存在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