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出来的企鹅帝国:马化腾与腾讯管理模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0:35:05

点击下载

作者:郑祥琥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聊出来的企鹅帝国:马化腾与腾讯管理模式

聊出来的企鹅帝国:马化腾与腾讯管理模式试读:

序言

你也许没有听说过马化腾,但你一定听说过腾讯。要是你从来没听说过腾讯,那你也一定知道QQ,知道那只可爱的小企鹅。如果你真的连QQ为何物都不知道,那毫无疑问,你是从火星来的。

没错!在今天的中国,腾讯QQ家喻户晓,几乎成了时代的象征。下至七八岁的小朋友,上到六七十岁的老年人,大多是QQ用户。毫不夸张地说,今天的中国真称得上是“长安一片月,万户QQ声”,只要有电脑的地方,我们就能听到QQ来信息时的嘀嘀声,看到那只闪动的小企鹅。周末的时候,网吧里有的人在玩网络游戏,有的人在看电影,也有的人在看网络小说。但是几乎每一个人都开着QQ,时不时要跟自己的QQ好友聊几句。

聊天,这一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交流方式,一旦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就变得异常精彩。在这个QQ时代,聊QQ让很多人找到了心灵的港湾,成为中国人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之一。因此在今天,腾讯QQ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一回到家就要打开QQ,看看有哪些好友在线。有许多时尚女孩还开通了“移动QQ”,用手机上QQ,随时在线。甚至在临睡前都要跟好友聊几句,道一声“晚安”。

网民们最关心的是QQ的使用,是QQ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聊天体验。至于QQ这只小企鹅的商业价值,大家却很少关心。这正应了那句话“熟悉的不一定了解”。大家不知道,这只看起来非常温和的小企鹅,其实是一只异常凶猛的商业动物。

小企鹅像极了马化腾本人。马化腾为人非常低调,性格偏于文静,据说有时与女孩子说话都会脸红。但是他在进行商战的时候,却非常凶悍。正是由于马化腾的稳健加凶悍,使得腾讯QQ抵抗住了微软MSN的进攻。正是由于马化腾的稳健加凶悍,导致腾讯公司在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电子商务等领域都能后发制人,一出手就迅速将对手逼入死角。

也正是由于马化腾的稳健加凶悍,腾讯才取得了极佳的业绩。腾讯的市值非常惊人,2007年腾讯的市值达到100亿美元,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把搜狐、新浪和阿里巴巴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马化腾也因此成为了“全民公敌”,在互联网领域,马化腾几乎与每一个行业领袖都过过招。马化腾跟张朝阳,在门户网站上的争夺,腾讯输入法、腾讯TT与搜狗输入法、搜狗浏览器的恩恩怨怨;马化腾跟马云,相争C2C电子商务,闹得面红耳赤;马化腾跟陈天桥、丁磊,争夺网络游戏;马化腾跟李彦宏,在搜索引擎领域的过招……

腾讯算得上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企业之一,马化腾算得上是当今中国最重要的企业家之一。2009年3月,马化腾入选美国权威财经杂志《巴伦周刊》评选出的2008年度“全球最受尊敬的30名CEO”,这充分说明了马化腾在全球的影响力。

但马化腾又是如此低调,他不喜欢面对记者和闪光灯,平常没事总是宅在家里上网。不像马云等人,喜欢到电视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马化腾面对摄影机总是显得那样拘束,那样不善于表现。马化腾太低调了,因此对广大的QQ用户而言,他的存在很有几分神秘感。

越是神秘的东西,人们越是有了解的兴趣,何况我们众多网友天天面对的神奇企鹅和它后面鲜为人知的马化腾,因此我们这本介绍马化腾生平和创业经历,以及腾讯管理经验的书籍,应该是值得一读的。

第一章 QQ时代:马化腾的企鹅帝国

腾讯公司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商业帝国,这个帝国拥有最好的盈利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这个帝国最初是从非常不起眼的聊天软件QQ开始的,这也许正印证了那句古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QQ,改变中国

在过去十多年的时间里,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在改变世界,那一定是互联网。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真正的互联网开始兴起。互联网一直是过去一二十年中,科技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

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兴起是一场新的科技革命的开始,正是互联网使得信息时代成为可能。幸运的是,过去一二十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二十年,因此中国正好赶上了这一次互联网革命,甚至在这次革命中走在了前头。

从1998年开始,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就进入了活跃期。今天在中国引领潮流的互联网公司,如搜狐、新浪、网易、百度、阿里巴巴等大多都是在这一时期成立的。从1998年开始,中国人对互联网的体验越来越深刻,互联网逐渐走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本书的主角马化腾在1998年成立了腾讯公司。他于1999年2月,仿照以色列人的ICQ开发出了一款适合中国人使用的即时聊天工具OICQ(即我们大家知道的QQ)。随后QQ的注册用户人数迅速增长,到2000年5月份,QQ同时在线用户数达到了10万,2001年QQ同时在线用户成功突破100万大关,到2002年QQ注册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用马化腾的话来说,“到了2000年的时候,随便走进一个网吧,聊天工具QQ跳动的企鹅已经成了流行。”

与马化腾在同一时期开发的即时通讯(IM,Instant Message)聊天工具很多,如最早的Picq、Cicq、OMMO等,但是它们都是昙花一现。没有像腾讯QQ那样,注重用户体验,注重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在随后的2000年、2001年的互联网寒冬中,它们都销声匿迹了。只有腾讯QQ,通过加入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开发出一款“移动QQ”服务,即用手机上QQ,结果让腾讯在互联网寒冬中挖到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桶金。到2001年7月,腾讯公司就实现了正现金流,到2001年底,腾讯公司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

腾讯QQ即时通聊天工具,从最初的聊天娱乐功能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必备的通讯工具,使用范围甚至跟手机一样广泛。到今天,腾讯QQ的注册用户数量已经接近十亿,同时在线人数接近6000万。这组数据是非常惊人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现在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里,几乎人人都有一个QQ号码。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腾讯QQ往往给人以小孩子玩具的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年这些使用QQ的小孩子步入成年之后,腾讯QQ一改儿童玩具的旧印象,脱胎换骨迅速转型为商务办公软件。根据iResearch艾瑞所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08年9月,腾讯QQ在办公室用户中的占有率高达75.1%,在办公场所使用腾讯QQ的同时在线用户高达1200万。

可以说,经过十多年的开拓,腾讯QQ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种QQ文化。腾讯QQ正在深刻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与交友习惯。可以说,正是由于腾讯QQ的存在,才使得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推广开来。因为在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初期,似乎人们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去聊QQ,腾讯QQ由此刺激了国人对网络的需求。与此同时,也正是腾讯QQ的娱乐性使得连七八岁的小朋友,也非常愿意接触网络,愿意在网上与好友聊天。这在无形之中,让互联网在中国的小朋友中扎下了根。

在国外,互联网是作为信息交换的工具被推广,而在中国,互联网主要是作为娱乐工具被推广。因此在过去十多年中,中国推广互联网的力度异常大。在今天的中国,你即使在一些穷乡僻壤也可以看到网吧,可以上网,可以聊QQ,可以玩网络游戏——这一点是很让外国人惊奇的。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腾讯QQ正在深刻地改变中国,我们正处在一个QQ时代!

二、马化腾,互联网至尊

马化腾是个腼腆的年轻人,当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他的时候,根本不会将他与叱咤风云的互联网行业领袖联系到一起,觉得他就是一个邻家男孩。但是今天的马化腾已经不再是那个青涩的邻家男孩,他已经成长为一代互联网至尊。

2009年3月,马化腾入选美国权威财经杂志《巴伦周刊》评选出的2008年度“全球最受尊敬30名CEO”之一。在这个30人的名单里,还有谁呢?有股神沃伦·巴菲特、亚马逊公司CEO杰夫·贝索斯、思科CEO约翰·钱伯斯、惠普CEO马克·赫德、日本游戏机制造商任天堂CEO岩田聪、IBM CEO帕米萨诺、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等。显然马化腾已经站在了全世界互联网的巅峰。

马化腾的企鹅帝国是从聊天开始的,腾讯的最早一款产品是聊天软件QQ。有几年的时间,马化腾专注于即时通讯,任门户网站、网络游戏等领域风起云涌,他也不参与,就是安安静静地做他的腾讯QQ。

直到有一天腾讯的注册用户人数已经达到两三亿,马化腾这才走出QQ,开始了腾讯多元化的历程。马化腾说:“无线有100多亿元的盘子,我们必须进去;网游有70多亿元的盘子,腾讯不能放弃;广告有30多亿元的盘子,腾讯不能放弃;腾讯不能放弃的还有搜索、电子商务。”

腾讯的多元化是从网络游戏开始的,随后又设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腾讯网,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拍拍网,自己的搜索引擎腾讯SOSO,等等。现在的腾讯几乎什么都做,腾讯输入法、腾讯邮箱、腾讯浏览器,等等。2006年有人这样评价腾讯:“八年前,马化腾开始做IM,现在用户数量第一;三年前开始做门户,现在流量第一;做休闲游戏,将业界老大联众取而代之;进入网游后成长势头凶猛,让盛大、网易开始警惕;一年前开始做电子商务,在拍卖和在线支付上一出手,让马云、王志东等前辈紧张万分。在中国互联网业,做到横跨多条业务线的企业并不少,却没有一家互联网公司能像马化腾这样在多条业务线上同时做到领先。”

在成功实施多元化的基础上,马化腾提出了“在线生活”的战略。马化腾说:“在我看来,中国互联网产业在经过十多年的快速成长之后,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基于网络基础平台和数字化信息载体的沟通与组织模式,构建了一个超越空间之上的、巨大的网络群体,并形成了一种与传统社会不同的新的人类生活模式,我们称之为‘online society’——在线生活。这一网络社会形态提供了一种可信任的和时时连通的网络环境,通过网络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让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任何终端接入状态下都能满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四种基本需求:首先是信息传递与知识获取的需求;其次是群体交流和资源共享的需求;第三是人们对于个性展现和兴趣满足的需求;第四是交易的需求。”

腾讯的多元化是成功的,这使得腾讯能够开拓利润来源,有效地抵御风险。据腾讯2004年的《招股说明书》显示,腾讯的主要盈利被划分成了三部分,即移动及电信增值服务(包括移动聊天和语音聊天、短信铃声等)、互联网增值服务(包括会员服务、社区服务和游戏娱乐服务)以及网络广告。

多渠道的利润来源,使得腾讯能够旱涝保收,腾讯的股票极受投资者青睐。2007年,腾讯的股价达到45港元,其市值达到102亿美元,成为中国第一个突破百亿美元大关的互联网公司。从市值以及盈利上看,腾讯远远高于搜狐、新浪和阿里巴巴。腾讯显然是中国互联网领域的龙头老大。“企业越大,责任越大”,在盈利之外,腾讯也很强调自己企业的社会责任。腾讯提出要发展安全健康活跃的平台,通过互联网服务提升人类生活品质,腾讯要做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第二章 马家有Q初长成:QQ史前史

在创业之前,马化腾没有出过国,这在中国互联网精英中是非常少见的。有人说:“中国互联网纯粹是美国互联网的翻版”,马化腾完全可以不理会这句话,他走的是一条本土化的互联网道路,这也是腾讯成功的重要原因。

在腾讯当然有很多属于世界互联网共性的东西,但是属于马化腾个性的东西也不少,例如马化腾为人的低调,就深深地影响了腾讯,影响了中国互联网。

一、腼腆的小马哥:马化腾的学生时代

1971年10月,马化腾出生于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成田镇一个普通家庭,在他上面还有一个姐姐。当时马化腾的父母在东方市(原属广东省,海南建省后划归海南省)八所港港务局工作,所以马化腾的童年是在海南度过的。1984年,年仅13岁的马化腾跟着父母从海南搬到广东。在此之前,马化腾在东方市八所的一所中学念初二。“记得我离开时,海南还没有建省,还是属于广东省,现在变化可真大啊!”马化腾后来回忆说。

1984年,马化腾跟随父母从海南来到深圳,这时的深圳刚刚开始经济特区的试验,是一个百业待举、充满希望、充满机遇的城市。马化腾到深圳后转入深圳中学就读。在深圳中学学习期间,马化腾成绩优秀,属于老师眼里的“好孩子”。在学习之外,马化腾经常读一些天文读物,什么彗星啊、什么黑洞啊、UFO啊,这些神奇的宇宙现象很让他着迷,于是年轻的马化腾暗暗发誓长大了要做一名天文学家。

但在1989年考大学的时候,马化腾没有报考天文专业,而是选择了进入深圳大学计算机系。马化腾后来解释说:“毕竟天文太遥远了,我比较喜欢自然科学方面,走向网络可能与我偏爱理工有关,对未知的世界比较有兴趣。而发现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可以改变世界,或推进世界的进步,让我比较兴奋。”马化腾没有报考天文专业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天文专业非常冷门,只有南京大学等少数大学设立,选择面太窄了。不过如果马化腾真的进入大学学习天文学,他这一辈子应该不会有现在这样巨大的影响力。

马化腾的母校深圳大学成立于1983年,学校坐落于深圳市南山半岛,面临后海,遥对香港,占地1.44平方公里。当马化腾进入深大学习的时候,深大刚刚成立六年,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学校。在深圳大学,马化腾与另一位中国顶级创业型企业家史玉柱擦肩而过。1989年1月,史玉柱从深圳大学研究生院毕业,获得软件科学硕士学位。激情满怀的史玉柱随即下海创业,1989年夏,史玉柱开始推广自己开发的M-6401桌面文字处理系统,获得了成功。1991年,巨人公司成立,史玉柱大踏步地向自己的商业理想前进。

当史玉柱在商场叱咤风云的时候,他的小师弟马化腾还在深圳大学的机房里闷着脑袋编程呢。但是谁又能想到十年之后,马化腾的成就要远远超过史玉柱。

马化腾在深圳大学学习期间,展现出不同寻常的电脑天赋。“他帮学校维护PC软件、攻克各种各样的电脑病毒、编程序锁住学校机房的电脑硬盘……他的偶像一直是在UNIX、C语言方面的大师级程序员。”大学时的同窗好友如此评价马化腾。

回忆起在深圳大学的往事,马化腾说自己在刚进大学不久的一次考试中曾考砸了,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让他明白了学习不能光靠小聪明,还要打好基础。马化腾坦言自己学习编程的方法其实是“用最笨的方式去领悟”——用抄代码来培养感觉。而在马化腾的老师的回忆中,当年马化腾笔试成绩还不错,只是机考成绩不理想,但综合成绩还不至于说“砸锅”。

1993年从深圳大学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马化腾表示,当年毕业时曾想过在路边摆摊为人组装电脑,却发现路边摊的竞争很激烈,于是只好老老实实去找工作。马化腾最初的工作是使用C语言做网络寻呼,每月工资1100元。“我当时是不看工资多少的,只要喜欢、学有所用就很高兴了。”

马化腾在润迅公司专注于寻呼软件的开发,并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白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而不是写作者的自娱自乐。也正是在这一年,他的大学师兄史玉柱开发的“汉卡”软件已经红遍中国,巨人集团名噪一时。从师兄的身上,马化腾得到了某种启示。马化腾是潮州人,潮州人那种深入到骨髓里的商业细胞开始在他的身上“激活”。

在1992年以后的几年时间里,股市成为了中国经济的热点,尤其在深圳,炒股几乎成为了一项全民“运动”,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马化腾还记得那段疯狂,他回忆说:“有一家公司的楼下就是营业厅,在营业厅看盘的时候还是5块钱一股,跑上楼找人买股票时,已经涨到了6块钱,下楼时就变成了7块钱。一个上午账面就多了几十万元,吃饭都不知道是什么味道,简直是捡钱。”

在这种进股市就等于捡钱的诱人形势下,仅仅工作了一年多的马化腾也跟随炒股大潮进入了股市。年纪轻轻的马化腾在股市上如鱼得水,那时马化腾最精彩的一单是将10万元的一支股票炒到70万元,手头很快就有了百万资金。这是马化腾赚到的第一桶金,这也为他后来的独立创业打下了基础。而此时,马化腾的老朋友网易创始人丁磊正流落广州街头,还在抱怨“人生就像一盒手榴弹”。

在炒股的同时,善于思考的马化腾发现有一种安装在计算机上的板卡能通过网络实时显示股票走势,这无疑方便了那些希望在家中就能了解股市实时动态的股民们。“别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做?”马化腾和几个朋友一起分析了市场上已有的各种股票板卡优缺点,并模仿相关的产品,开发出了股霸卡。不出所料,马化腾的股霸卡风靡一时,甚至有一段时间在深圳著名的赛格电子市场卖断了货。

通过开发股霸卡,马化腾认识到了信息的价值,也培养了敏锐的软件市场感,他开始将目光转向新兴的互联网。与此同时,马化腾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信息的价值将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要素,那么,如何才能将它转化成实在的商品价值呢?马化腾将这一切思考归结为一句话:“要相信自己写的东西可以卖钱。”

二、惠多网的马站长:马化腾试水惠多网

说起惠多网,可能现在的网民们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它似乎已经被遗忘在IT发展史的角落里了。然而在互联网兴起之前,惠多网却是中国最早一批互联网精英的试水之地。

惠多网(FidoNet)其实就是BBS的一种,1984年诞生于美国,它比1978年在芝加哥最早出现的BBS多了站台间的转信功能。惠多网能够用“电话线+Modem”来实现个人电脑间通讯。中国最早的惠多BBS(cfido)是1991年罗依(BBS中的账号为Roy Luo)在北京架设的长城站。刚开始,长城站一天难得有十几个人上站,这其中多数还是从海外拨长途过来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徜徉在国外BBS 网络之余,无意间从站台列表上看到自己的故乡竟然也有了BBS 站台,于是就不惜拨长途过来看上一眼。据中国惠多网著名网友施彤宇回忆:“长城站一般都是通过国际长途与海外的业余BBS 网络直接通邮。而刚开站的Roy也是只要有人上站,就想方设法拉对方Chat……”

此后中国惠多网逐渐兴起。1993年,网易创始人丁磊(Ding)在中国惠多网另外一个创始人孟超的帮助下,通过宁波电信架起了自己的BBS站。1996年1月,中国第一程序员、WPS的作者求伯君(Vincent Qiu)在珠海架起了“西线”BBS站。1996年5月,金山总裁雷军(Lei Jun)在北京架起了“西点” BBS站。

马化腾也是这时候开始自己的惠多网之旅的。1995年,在惠多网上挂了半年之后,马化腾就义无反顾地投入了5万元,在家里搞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架起了自己的Ponysoft(马化腾架设的BBS站),承担起了惠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马化腾给自己起的英文名叫Pony(小马驹的意思),后来腾讯的人都这么叫他。

成为惠多网深圳站站长以后,马化腾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圳“马站”在惠多网上有着极高的人气。回忆起那段生活,马化腾有些自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至今也没有改变过。”

马化腾在惠多网做站长让他交到了不少朋友,其中有些后来在中国互联网界非常有影响力。例如马化腾在惠多网上结识了丁磊和求伯君,这时的丁磊早已经从浙江跳槽,来到了广州。经过一段时间的网上交往,马化腾和丁磊成了相当要好的朋友,两个人互相影响、互相鼓励。“当年一起喝啤酒的时候,我们只是打工仔而已,都还不知道未来。丁磊后来的成功为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此外再如马化腾与李宗桦的友谊。1995年春天,李宗桦从加拿大回到内地已经一年多。开始逐步熟悉和学会简体中文拼音输入的李宗桦偶然撞到ponysoft,他很是兴奋,于是给马化腾写信,介绍自己是国际惠多网的成员,问自己想转到国内来该做哪些事情。10分钟后,李宗桦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的声音纤细温和,正是马化腾。

两人一见如故,发现双方对惠多网都是如此痴迷。李宗桦在马化腾的ponysoft上逐渐活跃起来,他虽然没有做马化腾的站副,但却有ponysoft站的管理密码,可以帮马化腾回答问题和管理站务。

除了在马化腾的ponysoft上做管理员,李宗桦也很快架起了自己的晨星站,他本想跟马化腾一样整四线站,但由于所居住地的电话线接口不允许,只好作罢。交往久了,李宗桦发现,他和马化腾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人,马化腾是那种偏于内向的人。比如站友见面,李宗桦一般是遇到上站时间比较久的老站友就出来见面,但马化腾却应新站友的邀请出来的多一些。李宗桦喜欢和站友一起聊天,讲故事,联络感情,聊到高兴时勾肩搭背。而马化腾则喜欢听站友讲上站有哪些问题,应该怎么改进,那时候的马化腾就有很好的用户体验意识,这成为日后马化腾成功的秘密武器之一。

马化腾是惠多网深圳最大的一个站的站长,自然很受网友关注,但他却不怎么愿意主动和人说话,当然也不拒绝与他主动合影的站友。玩cfido的马化腾,滴酒不沾,基本不抽烟,爱喝可乐(马化腾爱喝可乐的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不爱说话,总是一个人安静地待着。

1999年后,李宗桦与马化腾之间的交往就少了,李宗桦没有成为腾讯创业团队的一员,这也是很可惜的一件事。后来OICQ外部测试,马化腾第一个邀请的就是李宗桦。马化腾的QQ号码是10001,李宗桦的QQ号码是10101,这多少说明了两个人之间的好交情。1999年底,有一次李宗桦、马化腾、张震阳(Banly)三个人吃饭,一起为张震阳即将创办的掌上通出主意,马化腾突然提出要和李宗桦换QQ号,因为马化腾的10001中间有三个零,有时会数错,不像李宗桦的号码,很对称。李宗桦笑着回答:“我怎么敢要10001,QQ的用户不把我劈死才怪。”毕竟马化腾才是腾讯的精神领袖。

三、创业五人组:马化腾的创业团队

创业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组建一个具有互补性的创业团队。在美国硅谷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由一名哈佛MBA和一名MIT(麻省理工大学)博士组成的创业团队是获得风险投资人青睐的保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风险投资基金决定投资时:一看项目有没有潜力,能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二看团队有没有创业成功的潜质。一名哈佛MBA可以主管市场,主管公司内部管理,而一名MIT博士主管技术。实践证明这样的组合往往能够获得成功。

在润迅做了五年软件工程师的马化腾准备下海创业了,他也在物色伙伴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他首先想到了自己中学和大学时期的一群同学。1984年,马化腾随父母来到深圳,经过了初中、高中,进入深圳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学习。在深圳这个中国最年轻的城市,他与张志东、许晨晔和陈一丹三个人相遇了。那时候,谁也不知道他们将共同去创造一番大事业。从深圳中学到深圳大学这9年的漫长时间里,四个人有足够的时间去了解彼此的性格、做事的方式,这让后来的腾讯形成了一个坚固的战斗堡垒。

1993年,迈出深圳大学的校门,四个人并没有走到一条路上去。毕业后,马化腾进入润迅公司工作了5年,从事软件开发工作。

张志东于1993年取得深圳大学理学士学位,主修计算机及应用,随后进入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系继续深造。1996年,张志东取得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及系统架构硕士学位。张志东硕士毕业后进入深圳黎明网络有限公司工作,负责软件和网络应用系统的研发。

创业之前的张志东在电信及互联网行业拥有多年经验。他经常会向别人说起自己早年的一次经历。有一次他去帮一个客户进行网络设置,当他尽善尽美地将一切功能都架设完成后,却发现对方仅仅使用了其中一小部分,这对张志东是个不小的触动。用户需要的是什么?用户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才是进入网络时代的企业所真正应该认真考虑的。

陈一丹跟马化腾是中学同学,原名陈惠龙,后来改名为陈一舟,最后又改名为陈一丹。陈一丹1993年从深圳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于同年7月进入深圳检验检疫局工作。从1993到1996年,陈一丹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南京大学法学院经济法硕士,获得硕士学位。当马化腾准备创办腾讯的时候,他也被邀请加入,成为腾讯的主要创办人之一。后来陈一丹全面负责腾讯的行政、法律、人力资源、公益慈善基金等事宜,同时亦负责集团的管理机制、知识产权及政府关系。

许晨晔大学时代与马化腾在一个班,毕业后在一家机关单位任职。他是四个伙伴中性格最为开朗的,喜欢与人聊天。功成名就后,他经常“抛头露面”,参加一些演讲与颁奖活动。

就这样在大学毕业后的几年时间里,四个好伙伴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冥冥中似乎在等待着小企鹅的召唤。1998年,马化腾毅然辞职,率先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虽然此时他还没有想清楚到底要做什么项目。他联系了张、陈、许三位老同学,彼此知根知底的三人都爽快地答应了。几个人凑在一起,新的公司就成立了。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公司起个好名字。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琅琅上口、易于传播的名字,对公司品牌的建立非常有帮助。可以说每一个成功的互联网公司都有一个别出心裁的好名字。张朝阳的搜狐、李彦宏的百度、李国庆的当当,这些名字起得都非常有特色,每一个名字后面都有一个小故事。再如马云的阿里巴巴,谈及为什么起“阿里巴巴”这个名字,马云说,当时自己想做一家有八十年历史的能够影响全世界的互联网公司,就想到“阿里巴巴”这个词,全世界的人都不陌生,非常适合做一个世界级互联网公司的名字。

马化腾团队给他们公司起名叫“腾讯”,这也是一个巧合。“讯”是先敲定的,他们想到了美国朗讯科技公司。代表通讯、信息含义的“讯”字提示了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然后,几个人绞尽脑汁列出很多组合:网讯、捷迅、飞讯……结果,进入工商局一注册,只有“腾讯”无重名而获通过。“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就这样于1998年11月11日诞生了。

腾讯公司初期的业务定位是网络寻呼,在寻找客户资源的过程中,腾讯创业团队的第五个人——曾李青,加入进来,他的特长是出色的营销能力。曾李青于1993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得计算机通讯学士学位,此后在深圳数据通讯局工作。

曾李青与马化腾不是同学关系,不过在创业之前两个人也互相认识。他们是通过当时深圳电脑协会的会长丁阿姨认识的。丁阿姨的丈夫和马化腾的父亲是同事,同为盐田港的高管。丁阿姨的女儿也是与马化腾、张志东从中学到大学的同学。丁阿姨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加入腾讯,是腾讯的创业元老十二个个人股东之一。

丁阿姨和深圳电信局的领导许文艳关系很好,经常要深圳电信出人出场地出钱出资源,支持他们搞活动。许文艳经常把曾李青派去协助丁阿姨,而马化腾和张志东也经常被丁阿姨拉去帮忙,他们几个人就这样认识了。

曾李青记得他们三个人第一次就新公司成立的事情面谈,是在他深圳电信的那间小办公室里。他们简单地分了下工,马化腾负责战略和产品,张志东负责技术,曾李青负责市场。

就这样,5个20多岁的年轻人,揣着合伙投资的50万元,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互联网的痴迷,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征途。腾讯是5个创始股东: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许晨晔、陈一丹。不过,最开始只有马化腾、张志东、曾李青三个人是全职。他们5个人凑了50万元,其中马化腾出了23.75万元,占了47.5%的股份,张志东出了10万元,占20%的股份,曾李青出了6.25万元,占了12.5%的股份,其他两个人各出5万元,各占10%。

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马化腾的母亲给他提供了不少帮助。“要感谢家里人,最开始我妈不同意,我爸挺支持我的,可最早的董事长却是我母亲。”十年后马化腾感慨万分,一开始,几个年轻人是拿着马化腾母亲的退休证去注册公司的,因为深圳要求法人必须是待业或退休身份。但这位法人母亲几乎都没来过公司,“可是她很负责任地帮我整理财务报表,后来公司搬家,搬那些桌椅板凳都是家里人在帮忙,因为公司要减轻负担。”

马化腾的感谢名单里还有当时深圳电脑协会的秘书长丁阿姨,还有深圳电信局的许文艳。“是他们帮我们找了办公场地,甚至免我们的租金,联系托管服务器,如今看来这些事情似乎都是小事,但如果没有这些最基础的帮助,我当时真不能确定自己是否有勇气往下走。”

1998年11月,腾讯成立,当时公司很小,主营业务是为其他公司做软件外包。马化腾回忆说,当时他在惠多网上认识的朋友丁磊正在做邮箱系统,之后也卖了很多版本,“我也做过邮件,也给寻呼台做过互动系统,比如短信查邮件什么的,即时通讯是其中一个项目。”

腾讯刚成立的时候,为了谋生,啥业务都敢接,做网页、做系统集成、做程序设计……

不过最早的时候,马化腾从未想过会成就一个规模如此巨大的企鹅帝国,用马化腾的话讲:“从没想过一定要开公司当老板,我们几个同学只是想有个机会去发挥所长,最好有点儿小回报,仅此而已。”

第三章 QQ来了:腾讯驶入快车道

谁也想像不到,一个小小的QQ居然能够创造一个市值达到一百亿美元的世界性的互联网公司,甚至连马化腾自己也没想到。马化腾创造了腾讯QQ,随后却被QQ推上了财富的顶峰。

一、企鹅的诞生:从ICQ到OICQ

1996年,三个以色列年轻人维斯格、瓦迪和高德芬格开发出一种使人与人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他们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 seek you(我找你)”的意思。ICQ支持在Internet上聊天、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向注册用户提供互联网即时通讯服务。为此,他们成立了Mirabilis公司,mirabils 这个单词是拉丁文“神奇”的意思。

当时的互联网,是黑白的、无声的,不像现在是多媒体时代。当时的网民每天花几分钟处理一下邮件,花半小时把当天新闻看完,就没多少事可做了。所以ICQ这样的聊天工具一出现,就风靡全球。

ICQ的使用用户快速增长,6个月后,ICQ宣布成为当时世界上用户数量最大的即时通讯软件。在第7个月的时候,ICQ的正式用户达到100万。1998年,ICQ被美国在线(AOL)以2.87亿美元收购,此时其用户数超过1000万。

也正是在1998年,马化腾和他的团队开始了创业之旅。当时马化腾就瞄上了ICQ,他发现ICQ没有中文版,马化腾灵机一动,自己来开发一个中文版ICQ,这就是腾讯公司的OICQ。

在深圳电信的扶持下,1999年2月,OICQ 99A Beta1作为QQ历史上第一个版本,悄悄地挂在了线上,免费提供给互联网用户下载。

其实在1999年,国内已经冒出了一大批模仿ICQ的在线即时通讯软件,如最早的Picq、Cicq、OMMO等。新浪、网易、搜狐等也开发了类似的软件,马化腾的OICQ算不上是国内最早的。

谈及自己为什么做起QQ来,马化腾感叹道:“当时电信部门比较重视增值服务,而广州电信在这块有预算,市场上有好几家做即时通讯产品的企业都在盯着这块市场。在投标的过程中,为了抢先,我甚至在产品还没成型前就先写好了投标书。结果当然是投标失败。但现在想想还真的是幸运,这些拿到项目的公司在收到钱后自然没有动力继续维护发展产品,只有我们的QQ被砸在手上,才会持续做下去。”

随后QQ用户的爆炸式增长让马化腾始料未及。用马化腾的话来形容,“到了2000年的时候,随便走进一个网吧,聊天工具QQ跳动的企鹅已经成了流行,我没想到那么多人在网上争着和认识不认识的人聊天,好多人用QQ聊天是为了学习打字。”

OICQ凭借其简洁、实用的风格以及诸项细心的设计,首先在高校一炮打响。据说当时马化腾曾亲自到各大高校的BBS上去给自己的OICQ发帖做广告。然后以高校为中心,OICQ以令人吃惊的速度传播开来。Picq、Cicq等竞争对手几乎不堪一击。这时的腾讯,一边继续开发着项目,一边用赚来的钱养活着OICQ。

此时QQ风靡中国的企鹅标识,也确定下来。不过,最早的QQ企鹅是黑白色的,小眼睛,身形细长。为了参加1999年10月的第一届深圳高交会,陈一丹找制作公司制作了一批陶瓷QQ企鹅储蓄罐,制作公司擅自把企鹅做成了胖乎乎的样子,还加了一条围巾。没想到,这批企鹅在高交会上大受好评,从开始作为礼品免费送给观众,到每个卖5元钱,还是供不应求,最后以10元一个的价格抛售一空。

看到大家对胖胖的企鹅造型如此喜爱,公司索性找来专业设计公司进行再设计,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QQ企鹅形象诞生了,“他”肥肥圆圆的,脖子上围条鲜艳的红围巾,一只眼睛圆睁,一只眼睛眯起来。

不久后,戴粉色围巾的Q妹妹来陪伴Q哥哥了。而QQ对话时响起的“滴滴”声,是马化腾亲自从他当时使用的摩托罗拉传呼机上录下来的。不久以后,走进每一家网吧观察每一台电脑,几乎都能看到这两只企鹅。

后来马化腾在腾讯内网上发表了一个帖子,谈QQ企鹅的由来。马化腾写道:

原先并没有按“鸽子”设计过,这是误传了。当时是我让美工Koke找些动物或植物来设计,尝试了好几个方案,主要是受限于1616点像的表达,最后才定了企鹅(写实版),和linux的有些像(写实的企鹅样子都是类似的,且linux的企鹅是坐着的)。

当时在传呼机和企鹅之间犹豫,因为第一个版本企鹅不算太好看,但最后放到网上让用户选时,企鹅的得票率开始低于传呼机,但过几天后就开始追上了,且又补了几个用企鹅做的可爱动画gif(如企鹅走路摔倒滑行等)。老用户开始怀旧,但新增用户没有包袱则选择企鹅,就这么定下来了。

胖企鹅的来由应该说和陶瓷公仔关系不算大,的确做了第一批写实版之后再做时让厂家加胖了一些(否则怎么叫储钱罐),但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化。

真正变化是在请了东利行帮我们重新设计时,东利行自己想出来的,包括红围巾。之后我们就按这个版本包括QQ名称进行大包围,注册所有类别商标了(包括汽车类,当时还未出奇瑞QQ)。

虽然对初期的腾讯公司来说,OICQ这个“互联网寻呼机”只是一个不赚钱的副产品,但整个创业团队都为它投入了巨大的热情。马化腾从这个聊天软件中看到了商机,所以做得非常认真。同时出现的中文即时通讯工具不少,腾讯不是最早的,但马化腾有一种不服输的执着精神,他对用户的反应非常敏捷。腾讯的OICQ非常注重用户体验,一定要让用户满意,让用户不掉线。这种注重用户体验的理念,后来一直伴随着腾讯的成长,是腾讯成功的秘诀之一。

1999年很快就过去了,在新千年的前夜有一件事令马化腾创业团队印象深刻,后来屡屡提及。2000年元旦的前夜,腾讯需要为一些寻呼台解决“千年虫”问题。那天马化腾有事先回家,张志东和徐刚武等在办公室值守。值班的人晚上8点出去吃饭,万万没想到,吃完饭走出饭店,街上满坑满谷都是人,似乎全深圳的人都出来欢迎新千年了。

回公司不到一公里的路,硬是挤了两个多小时没能挤过去,眼看着12点已到,新年钟声已经敲响。不幸的是,真的有些客户遭遇“千年虫”了,幸好马化腾在家,他一个人在线上同时安抚所有客户,直到张志东他们好不容易回到公司,修复系统、解决问题、向客户赔礼道歉,忙到半夜两三点。这事给了他们一个教训,永远会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必须做好安排,不能让用户等。

就在2000年5月,OICQ同时在线用户数达到了10万,注册用户数的增长速度是每90天增长4倍。对马化腾来说,用户激增带来的压力和责任感,逐渐取代了初期的喜悦感。如何让10万用户满意,保证不掉线,这只是表面问题。真正让腾讯人每天都在焦虑的,是如何解决用户数迅速增长所带来的服务器和带宽的巨大成本压力。尤其是每个周末都会涌进大量的新注册用户,在线人数都会刷出新高。腾讯必须在这个时间点之前,把服务器的升级做好。每个星期都是一场与时间的生死赛跑。

二、遭遇AOL:OICQ变脸QQ

为了能有一个好的网站入口,腾讯公司分别在1998年11月7日和1999年1月26日注册了与OICQ对应的OICQ.com和OICQ.net域名。然而在1999年8~9月的短短数十天内,拥有OICQ.com和OICQ.net两个域名的深圳腾讯公司分别两次收到持有ICQ软件及ICQ.com域名的AOL发来的措辞严厉的投诉书,信中称腾讯公司注册的域名OICQ.com和OICQ.net含有“ICQ”字样,侵犯其知识产权,并要求腾讯公司将两个域名OICQ.com和OICQ.net免费转让给它们。

AOL隶属于美国时代华纳,是美国主流门户网站之一,在美国拥有巨大的资本实力和舆论影响力。2000年3月3日,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NAF(美国最高仲裁论坛)受理美国在线递交的有关上述两个域名的争议书,并再次以正式律师函的形式通知深圳腾讯公司向NAF提交域名争议答辩书。

虽然腾讯公司及时进行了答辩,并私下里与AOL进行了多次交涉,但是仍然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2000年3月21日,仲裁员詹姆士·卡莫迪最后签署了仲裁判决书,判定将这两个域名还给AOL。腾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苦心经营一年多的品牌付之东流。

为避免再次受困于外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此后腾讯被迫进行了一系列的变化。2001年4月,从新测试的腾讯QQ2000b Build 0325开始,腾讯的即时通讯软件名称中,OICQ无一例外更名为QQ。腾讯OICQ变成了现在家喻户晓的腾讯QQ。同时腾讯一直在免费使用的一些家喻户晓的头像——史努比、大力水手、Kitty猫等美国迪士尼公司独有的卡通图片也从QQ中消失了,换上了一些腾讯自己设计的头像。

此外,腾讯还启用了新域名tencent.com及tencent.net,此后整整两年时间,腾讯公司一直以tencent.com域名作为其主要网站入口。

三、IDG和盈科数码:寻找投资人

运营了一年的腾讯,越来越面临资金瓶颈。对QQ的大量下载和暴增的用户量让公司难以支撑——因为人数增加就要不断扩充服务器。要知道那时一两千元的服务器托管费,甚至都让还是小作坊式的腾讯公司不堪重负。没有资金更新设备,工作人员也快发不出工资,“我们只能到处去蹭人家的服务器用,最开始只是一台普通计算机,放到具有宽带条件的机房里面,然后把程序偷偷放到别人的服务器里面运行。”马化腾回忆起腾讯这段偷偷摸摸的历史,还真有点不好意思。

1999年11月,腾讯的账户上只有一万多块钱,真是快要山穷水尽了。此时的马化腾已经不堪重负,他准备放弃了,准备把自己的OICQ卖掉。即使这样,对于技术型创业的创业者而言,卖掉产品也是一门需要重新学习的课程。

在研发出OICQ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困难和挫折。由于不懂市场和市场运作,马化腾拿OICQ去向运营商推销,却经常被拒之门外,“甚至连见我们都不见”。平心而论,当时运营商的态度完全可以理解——在ICQ风行的时候,运营一个新的聊天工具确实风险很大,毕竟盈利是运营商最根本的追求。

即使和一些有意向购买OICQ的公司谈判也并不顺利,每当进行到实质性阶段时,对方公司却“不理解腾讯技术和无形资产的价值”,表示只能按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多少个桌椅板凳来买”。最后,一连谈了4家都没有达到预期100万元人民币的底线,最高的一家也只出到60万元。“谈判卖QQ的时候,我的心情非常复杂,一连谈了4家都没有达到我们预计的底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留下QQ自己养大。”马化腾后来说。

此时的马化腾真是骑虎难下。就在这个时候,他的老朋友丁磊拉到了风险投资,这给困境中的马化腾很大的启发。

丁磊创办网易的思路,与搜狐、新浪和百度很不一样。此前没有出过国的丁磊有种民族主义情结,由于担心中国互联网完全被外资控制,他不愿引入海外风险投资。

丁磊创办网易一直是在用自己写软件赚的钱进行周转。自从“分布式免费邮件系统”一炮打响之后,香港以及国外的风险投资商排着队跟丁磊谈判,想给丁磊投钱,而丁磊一直没有考虑。直到网易自己赚的钱实在不够用的时候,丁磊才适当地引入了一小部分风险投资,但是自始至终都丝毫没有威胁到丁磊在网易内部的话语权。

看到老友丁磊获得风险投资,马化腾意识到了也许互联网还有其他的玩法,也使马化腾意识到QQ可以“玩”出更大的空间,“我们决定自己‘养’下来。”2004年当腾讯在香港上市后,马化腾这样评价自己当时的想法:“我们曾险些把开发出的QQ以60万元的价格卖给别人。现在有点庆幸当初没有贸然行事。要在互联网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许多很有才华的网络人才往往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失去了长远机会。”

为了获得风险投资,马化腾和曾李青一共做了六个版本的商业计划书,每一份都有20多页,但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马化腾回忆当时的情况,“深圳不像北京有海归的圈子,他们找投资人比较容易,对于腾讯而言相当困难。但腾讯也算运气,风投依据ICQ的成功案例(当时ICQ以2.87亿美元卖给了AOL),对腾讯也就多少有些兴趣。盈科数码和IDG两家一起壮着胆子投资了腾讯。”

1999年的深圳高交会挽救了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凭借OICQ仅半年占领的市场地位,马化腾幸运地拉来IDG和李泽楷旗下盈科数码220万美元的投资,这无疑为腾讯找到了活路。

说起IDG,人们自然都会想起由IDG投资创办的刊物。自1980年在北京创办了中美合资的《计算机世界》周刊以来,至今 IDG公司在中国合资与合作出版的与计算机、电子、通讯有关的报纸与杂志达30种,例如《IT经理世界》、《网络世界》和《微电脑世界》等。可以说,IDG强有力地参与了中国IT专业媒体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是IDG的主要贡献。

IDG全称是International Data Group,即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创建于1964年,集团创始人及董事长是麦戈文,总部设在美国波士顿。

IDG是全世界最大的信息技术出版、研究、会展与风险投资公司。在全世界85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子公司和分公司,拥有上万名高级研究专家和编辑人员,采用各种现代化信息处理和传递手段,建立了快速而全面的世界性信息网络。

IDG公司是第一家进入中国的美国技术信息服务公司。IDG所属的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原太平洋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于 1989 年 11 月在北京进行了第一个试验项目的风险投资。在此基础上,1993 年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和深圳等地设立了自己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

IDG于1998年10月27日与中国科学技术部签署了在今后七年内向中国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0亿美元的合作备忘录。1998年10月28日,江泽民主席在钓鱼台国宾馆亲切会见了IDG集团董事长麦戈文,对IDG 在中国发展高新技术风险投资的举措表示赞赏与支持。

至今,IDG在中国已经投了不下150个项目。从1997年到2000年第一轮互联网泡沫破灭前,IDG在中国互联网市场接连投下了搜狐、当当、金蝶办公、搜房、易趣、3721、创联万网、百度、快步易捷、腾讯、携程旅行网、雅宝竞价交易网、美商网、中华假日旅游网、中华学习网、天极网、书生科技、冠日通讯、慧聪国际、亚信等数十个如今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风头正劲的公司。IDG全球高级副总裁、IDG亚洲区总裁熊晓鸽骄傲地宣称:“毫不夸张地说,IDG始终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

说起盈科数码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说起李泽楷大家都知道了。盈科数码动力有限公司是华人首富李嘉诚之子李泽楷创立的投资公司,公司成立于1991年。

1999年5月,盈科数码通过购买得信佳借壳上市,并改名为“盈科数码动力”。同年,香港政府把高科技中心数码港发展权交给盈科数码。

2000年,香港电讯的母公司英国大东电报局(Cable & Wireless)有意接受新加坡电信有限公司收购香港电讯。消息传出后在香港引起忧虑,担心香港最大的电话系统公司会落入竞争对手新加坡手中。在此情况下,盈科数码加入竞投,最终以110亿美元借贷成功收购,使盈科数码由一家小规模的资讯科技公司迅速扩张为香港规模最大,同时提供固网、无线电话、上网等综合电讯服务的公司。

此后盈科数码改名为电讯盈科。电讯盈科凭借其屡获称誉的创新服务,尤其是IP商业服务、新世代固网服务、宽频收费电视及互联网、媒体内容、大型信息科技方案、流动及无线通讯等,进一步提升了香港作为科技及商业中心的形象。

腾讯的这次融资成功,让马化腾长舒了一口气。马化腾觉得这220万美元简直是“救命钱”。拿到投资后,腾讯从免费机房搬了出来,购买了服务器和带宽。不过,有了钱的腾讯依旧节俭,依旧是自己组装服务器。曾李青曾说,自己去其他外资公司机房看到的全是美国高端服务器,当时真是很羡慕。有了服务器和带宽,加上有很好的市场推广手段,QQ的用户增长再次进入飞速爆炸期。

但是非常务实的马化腾并没有把腾讯做大的希望全部放在融资上。马化腾总结说:“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之前,融资是一轮一轮的,大都想着赶紧花完钱再去融资,但当时我就不是这样想。做公司要对股东、对投资者负责任,所以现在看新兴公司花钱看不惯……钱不是白拿的,腾讯固执地坚持一个原则:不能控股,不能插手经营,就不能随便要人家的钱,要自己一步步想明白了,再慢慢自己滚大。”

马化腾就是如此稳健,这保证了腾讯安稳地度过随后到来的互联网寒冬。在互联网的冬天里,腾讯的旗帜依然在迎风飘扬。

第四章 互联网寒冬:腾讯一路高歌

每一本写互联网史的书,都会提到互联网寒冬,都会渲染众多互联网公司在寒冬中苦苦挣扎的惨状。惟独腾讯是个特例,在别人都还在花着投资者的钱,承受着投资者的压力的时候,腾讯已经开始大幅度地盈利。腾讯靠什么?马化腾靠什么?

一、 雪中送炭:MIH注资腾讯

在互联网寒冬刚开始的时候,腾讯也比较吃紧,于是接受了南非的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的投资。这次秘密投资,后来还曾引起过轩然大波。

资本的冬天:互联网泡沫破灭

在美国,计算机热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十年,催生出微软、IBM、苹果、甲骨文等一大批生产计算机硬件或者软件的公司。

90年代中后期随着雅虎、ebay、亚马逊、谷歌等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公司的兴起,整个世界开始由个人电脑时代向网络时代急剧转变。

1998年微软在海外静悄悄地发布了Windows 98,与旧版的Windows 95相比,新的版本可靠性更高,操作更为快捷。从这一年开始,人们对互联网的体验似乎更为深刻,网络时代正在到来。

从这一年起,中国的互联网经济开始持续扩张。1998年9月,张朝阳推出了Sohu 2.0版,明确宣布要做中国第一网站,张朝阳在这一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全球50位数字英雄”之一,成为名重一时的网络新贵;9月22 日,马化腾老友丁磊的网易网站全面改版,朝着中文网络门户方向迈出了第一步;12月初,四通利方公司与海外华人互联网企业美国华渊资讯公司合并,成立了新浪网。1999年底,李彦宏在美国硅谷仿照Google的搜索引擎成立百度。

1998年底,马云在杭州成立了他的阿里巴巴,宣称要建立一家有八十年历史的世界级互联网公司。

1999年5月,中国第一家在线销售软件、图书的B2C网站8848公司正式上线。

1999年11月,李国庆与他的妻子俞渝在IDG等投资者的支持下,成立了当当网。

以上就是那几年互联网热的一个大体状况。这些还只是大公司的情况,至于小公司简直是不计其数。在北京中关村这样的小公司多如牛毛。而海外的风险投资机构也是疯狂地向中国互联网投钱,例如当当网联合总裁李国庆回忆自己寻找投资时的经历说:“当时我一些华尔街的朋友给我打气,说你尽管吹,你吹得再厉害,吹的速度也赶不上互联网发展的速度。”

看来当时海内外投资者都已经“疯”了。惟一冷静的是巴菲特,他当时固执地不给互联网新经济投资,认为是泡沫经济,迟早要破灭。矛盾闹到最后据说巴菲特有些股东以巴菲特太老了跟不上时代为由,要罢免巴菲特。然而到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大跌,互联网泡沫破灭,互联网公司一家接一家地倒闭,人们蓦然回首才发现巴菲特又一次准确地预测了经济走势。

腾讯公司也是在1998年底、互联网高潮的时候成立的,惟一不同的是刚刚成立的腾讯并没有海外大资本的背景,最初的腾讯像网易一样是一家土生土长的本土互联网企业。大业初创,马化腾和他的创业团队执着奋斗,终于开拓出一点领地。

但是好景不长,仿佛在一夜之间,互联网的寒冬就到来了。互联网寒冬本质上是资本的寒冬。

2000年4月纳斯达克开始暴跌,2000年11月底,纳斯达克跌破2600点大关,从9个月前5132点的历史高位上下跌了近50%。

事实上,不只是互联网,整个高科技资本市场都共同面临着调整和困境:新浪的股价跌到了1.06美元,搜狐跌至60美分,网易在上市的当天就跌破了发行价,一度只有53美分。而在国际上,思科的市场价值从5792亿美元下跌到1642亿美元,雅虎从937亿美元下跌到97亿美元,亚马逊从228亿美元下跌到42亿美元。统计显示,2000年美国共有210家.com公司倒闭。

寒冬并没有止于2000年,接下来的这一年才是真正的考验。2001年,从年初到岁尾,互联网业界寒风凛冽,有关网站裁员、并购、关门的消息不绝于耳。

据统计,当初进入互联网行业的百万大军,历经裁员洗礼后,剩下的不足70%。互联网企业的倒闭潮在电子商务领域尤其明显。例如2000年的时候中国有两三百家网上书店,然而互联网寒冬一来,最后仅仅剩下十几家。

2001年环顾中国互联网,真是哀声一片。这段时间腾讯的日子也不好过,后来马化腾称这段时间为最痛苦的煎熬期。互联网还有没有希望?QQ还有没有前途?这些问题马化腾一直在思索。

轩然大波:MIH控股腾讯

2000年年初,IDG和盈科数码这两家公司分别给腾讯投资110万美元,各拿走了腾讯公司20%的股份。然而随后互联网寒冬就来了。腾讯、IDG和盈科都面临考验。

在危机之中,每个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选择,然而谁也不能判断这个选择是对还是错。那些认为一切都很明显的见解,不过是事后聪明的马后炮而已。

2001年6月一条新闻见诸报端:香港盈科以1260万美元的价格将其所持腾讯控股20%的股权悉数出售给MIH(米拉德国际控股集团公司)。

这条新闻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关注,无论是媒体还是大众,大家对MIH公司都不熟悉。再加上这次仅仅转手了盈科数码持有的20%的腾讯股份,对腾讯的控制权不构成大的威胁,腾讯还是牢牢控制在马化腾和他的创业团队手上。

此后没有再传出腾讯有融资或者股权交易的消息。直到半年以后的十二月份,一位关注腾讯QQ的网友,想看看QQ在国外的影响力,突然从MIH的网站上看到一条消息:“QQ早在六个月以前就已经嫁到了非洲,被国际传媒大鳄MIH一举收购了腾讯公司46.5%的股份,取得了与QQ的创业者们相同的股权份额,相对控股了QQ!”

这位网友对此非常愤慨,他质问马化腾怎么可以在秘密的情况下把QQ卖了呢。为了讨个说法,这位网友给多家网站发信件揭露“事实真相”,最后ChinaByte网站将事件曝光。这位网友在信中写道:

为了看看QQ在国外的影响,在美洲Yahoo输入了 QQ 进行搜索,在国际传媒大鳄MIH的网站上看到了这个早已发生的新闻。

如果说网络在改变着中国人的生活,那么腾讯的QQ无疑是首当其冲的利器。

作为中国注册用户最多、用户使用时间最长、用户忠诚度最高的一个网络软件,腾讯的小企鹅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许多普通人的生活。“Q我” 已经取代了当年的“CALL我”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口头禅,如今更发展到了“没事别Q我”。对于许多网民来说,上网时可以不用e·鄄mail,可以不去新浪看新闻,但绝不可以没有QQ!

如果某一天有人告诉你QQ已经属于外国人了,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不管众多的QQ用户是否能够接受,但这早已成为了事实——中国人已经失去了QQ的绝对控股权!外国资本已经掌握了QQ的命运。

看来中国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实在无法容忍一家在中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公司落入外资之手。这条新闻一经曝光,就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此后多家媒体的记者就此事询问马化腾,马化腾这才“老老实实”交代了融资过程。为此腾讯还专门在一些报纸杂志上发声明“辟谣”,强调腾讯创业团队仍然拥有对QQ的控制权。

事情原来是这样的:2001年6月MIH接受了盈科数码持有的20%的腾讯股份,但MIH并不满足于从盈科手中购得的20%腾讯股份,随后又从IDG 手中收购了13%的腾讯股份,从腾讯创业团队手中购得13.5%的股份。MIH的连连出手使得腾讯的股权结构变为创业者占46.5%、MIH占46.5%、IDG占7%,MIH成为腾讯最大的股东。

但马化腾强调:“目前,外资投资者中的MIH并没有控股腾讯,投资公司也不介入腾讯的运营,公司的管理和发展方向并没有因投资者的正常资本运作而发生变化。”有了马化腾仍然控股腾讯的保证,“民愤”也就平息下去了,此后腾讯的控股权问题没有再引起大的争论。

MIH究竟是何方神圣?怎么会在互联网经济低迷之时突然杀出接手腾讯近一半的股份。其实南非MIH绝非等闲之辈,它在纳斯达克和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同时上市,主营业务是互动电视和收费电视,年营业额约2.5亿美元,市值40多亿美元,是个实实在在的传媒巨头。2000年4月江泽民主席访问南非的时候就专程到MIH总部参观过。

作为一个世界性的跨国集团公司,MIH很早以前便进入了中国,曾经和CCTV在“村村通电视”项目以及在南非和欧洲转发中央台四套节目上进行过合作。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原本经营直播卫星电视技术及付费电视技术开发和运营的MIH公司,开始从电视平台转向互联网平台,以适应宽带时代的竞争。

MIH的战略构想是利用其原有的电视平台之上的内容集成、订户管理、平台开发等核心媒体技术和品牌营销优势,创造多媒体平台,特别是互联网和交互式电视,提供全面的内容和付费媒体服务。

为此1997年MIH 首先在南非投资互联网,建立M·鄄WEB,随后又在世界各地大举投资互联网企业。

2000年4月又借江泽民主席访问南非之际发布了M·鄄WEB中国网站“脉搏网”。

2001年就曾有人传言脉搏网要收购腾讯,只不过这一回换成了脉搏网的东家MIH。可以说“米拉德”也是一个向往中国的“中国通”,收购腾讯是蓄谋已久的。

MIH不满足于从盈科手中购得的20%腾讯股权,随后又在保密的情况下从IDG和腾讯创业团队手中收购了部分股权。此时,MIH成为腾讯最大的股东。不过经过中国网友对腾讯QQ易手国外投资者的“公愤”,马化腾有意识地加强了对腾讯的控制。到2003年8月,腾讯创业团队又将IDG所持剩余股权购回,经过股权结构的重新调整,最终完成了上市前MIH与创业团队分别持股50%的股权结构。

在这一系列股权交易中,后来争论最多的是IDG的表现。

IDG在中国有大量的投资,“毫不夸张地说,IDG始终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然而却在腾讯的发展潜力上看走了眼。

最早腾讯准备寻求风险投资时,马化腾还只是个软件工程师,并不太懂如何融资,就让曾李青来负责此事。曾李青找到他的朋友刘晓松,当时曾李青和刘晓松约定,按5%的股份比例给予刘晓松作为融资回报。

刘晓松也是个风云人物,他1984年毕业于湖南大学。1987年毕业于电力科学院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1991~1992年期间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后来主动从清华退学,1994年4月在深圳创办信力德电子有限公司。1997年11月组建深圳赛格信力德智能电子系统工程有限公司。2000年5月创办A8音乐集团,提供基于SMS、WAP、IVR等多平台的移动增值服务。

刘晓松找到比他高两届的湖南大学的学长熊晓鸽。熊晓鸽时任IDG中国区总裁,于是有了腾讯与IDG的合作。2000年5月,IDG投资了110万美元,占腾讯20%的股份。

然而由于对即时通讯的未来不看好,IDG并不打算在腾讯身上做长期战略投资。IDG投资之后一直忙着为腾讯的公司找下家,希望尽快出手套现。

马化腾称:“要说煎熬,我创业最煎熬的就是这段时间,我不喜欢这样的拖延。进入2001年,那时候纳斯达克已经快崩盘了。而IDG找过搜狐、新浪来接手腾讯,它们对腾讯都没看得上眼。”马化腾回忆,当时任职搜狐的古永锵(视频网站优酷网创始人)和冯珏都到腾讯看过一眼。2001年春天,马化腾自己又去新浪见了王志东和汪延,但后来都没了消息。

最后马化腾找来了传媒集团MIH,MIH收购了盈科持有的腾讯20%的股份及IDG持有的13%的股份。一年不到,IDG就用110万美元的投入赚了1000万美元,当时认为是大赚特赚。

但是当2004年腾讯上市,到2007年腾讯市值超过一百亿美元,IDG会不会恼恨当年的目光短浅,恼恨当年的匆忙出手?如果IDG能像投资当当网等公司那样,做战略投资,长线投资,那么IDG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一千万美元,而是二十多亿美元。这之间的差别真是触目惊心。有人说,过早套现腾讯的股份,是IDG投资史上最大的一个败笔。

反过来说,MIH在互联网经济低迷的情况下,用两千多万美元收购腾讯46.5%的股份,是一笔极为划算的投资。

有意思的是,MIH虽然是腾讯的第一大股东,但是却无意过问腾讯的经营管理。后来的事实表明MIH一直扮演着参股投资的安分角色。腾讯的经营管理主要还是由马化腾等创业团队负责,MIH方面派出的两名非执行董事并不负责腾讯公司的具体事务。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造就“腾讯帝国”的根本原因在于马化腾的“务实+专注+创业热忱”。尽管MIH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但对于腾讯公司而言,一旦没有马化腾及其他主要创办人的努力,公司的运营和进一步发展就会失去方向,甚至对公司的运营和财务状况都会产生很大影响。MIH正是认清了这一点,才没有插手腾讯的经营管理。

二、一个错误的决定:QQ收费风波

一家互联网公司要在变化万千的市场中生存下去,就必须要能够盈利。这是早期那些拿着风险投资的大额资金疯狂烧钱圈地的公司所很少考虑的,但是腾讯一直急切地希望能够盈利,腾讯公司对盈利点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为此还曾走过一些弯路。

杀鸡取卵:QQ注册要收费

关于QQ号,腾讯曾经做出过一个错误的决定,就是注册QQ号要收费。从商业竞争的角度来看,腾讯的这一收费政策无异于杀鸡取卵。腾讯方面的理由是单个用户注册QQ号过多,浪费了有限的资源。不可否认,腾讯确实从收费中获得了一定的收入,然而,这微薄的收入远远小于由于收费导致的市场份额丢失。所以在2003年8月,腾讯取消了收费政策。

对于QQ收费,笔者算是有点切身体会了。2002年的时候,笔者也尝试使用QQ,准备去注册QQ号,结果听人说注册QQ号要收费(笔者记得当时搜狐邮箱注册也要收费,不过后来没再收了)。当时笔者没有手机,求一个QQ号而不得,最后在一个同学那里要了一个号,并且一直用到现在。

QQ收费事件平地生波澜,让腾讯公司承受了不少压力,而且就算最后平息下来,也留下一个后遗症,就是隔一段时间就会有QQ又要收费的谣言流传,例如2007年有人说2010年注册QQ要收费。天知道这个谣言是怎么传出来的,恐怕连马化腾自己都没考虑过2010年的事。

QQ收费的谣言非常有生命力,七八年下来,它居然就像流感一样一直在市场中徘徊。据统计,中国市场每年都大约有2次腾讯收费的谣传,一次在春季3~5月,一次在10月左右。

最早QQ收费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当时正处于互联网寒冬之中,IT行业严重萎缩,裁员与倒闭的新闻铺天盖地。腾讯为了能熬过这个冬天,真是想尽办法弄钱。于是不知道是马化腾还是别人想出了这个注册QQ号要收费的“馊主意”。

2000年12月18日,腾讯正式推出它的收费业务“QQ俱乐部”。一时间,业内风传OICQ将收费(当时腾讯还未将即时通讯业务改称QQ)。

2001年6月21日,腾讯宣布与各地移动服务商合作,特别推出手机注册QQ号码服务。据腾讯说该项服务推出后,网上申请将不再是QQ号码申请的惟一方式。相对于传统的网上注册号码方式,手机注册QQ号码避免了上网条件的限制,具有更为灵活、快捷的优势,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户访问高峰时段QQ号码申请困难的问题。

用手机申请QQ号码操作并不难,只需通过手机短信功能发送8801到被叫号码1700,即可申请到QQ号码和密码。但该项服务是收费的,其收费标准为优惠期内(2001.6.21~8.21)每条信息0.5元,2001年8月21日后,每条信息1元。最初手机申请QQ号码服务在广东移动、北京移动和辽宁移动正式开通,其他地区也将后续开通。随后,2001年7月9日,腾讯又推出了拨打声讯电话16899166注册QQ号码的服务,这使得用户使用普通电话也可以申请QQ号码。但这项服务也是收费的,其收费标准为每分钟0.8元。

此事很快就引起了争议。2001年六七月间,随着QQ声讯申请、手机申请号码服务的大力推广,QQ注册收费开始引起网民的广泛关注。7月底,一篇由网友写的匿名文章《腾讯QQ,你做得太绝了》率先向腾讯发难。该文由于深刻表达了用户的心声,被广泛转载,随即引发了腾讯和媒体的口水战。

文章首先用网友的切身经历证明,腾讯准备要QQ注册收费:

如果你最近这一个星期要申请注册QQ新号码的话,你将不断地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服务器拒绝注册,请重新申请”,你就甭白费力气了,压根就重新申请不了,因为腾讯最近推出168声讯注册和手机注册。

腾讯自己的说法是:由于服务器太忙,在早上8:00到凌晨2:00这一时间段内可能通过网络注册不了新用户。笔者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晚上11点及凌晨3点试验注册腾讯新号码,结果都是——“服务器拒绝注册,请重新申请”,并且这个结果是很快显示出来,绝对不像是服务器太忙,会有较长时间的延时才显示结果。

笔者同时拨打了腾讯公布的16899166语音台,在冗长的提示后,笔者用笔记下一个QQ号码和初始密码,大概用时2分钟,也就是说,我用了1.6元才得到一个QQ号码。

如果猜测没错的话,腾讯可能已经关闭了其网络免费注册申请新号码的服务,否则没有人会使用需要付费并且非常麻烦的电话及手机来注册QQ号码。以后用户要申请新的QQ号码,恐怕也只能通过168声讯台和手机进行注册,通过互联网免费的在线注册恐怕得到的结果永远是服务器拒绝注册。目前,拨打168声讯台的费用是0.8元/分钟,通过手机发短信息注册的收费在目前优惠期内是0.5元/条,在优惠期之外是1元/条。

也就是说,腾讯在每注册一个新号码即可挣取1元左右的纯利润,目前腾讯日注册量据说已经达到了约30万个,如果这些注册全部都通过电话或者手机注册的话,腾讯一个月就至少有数百万注册用户,那一个季度下来,除去给电信运营商的分成,光新用户注册费都有一千多万元。

文章又认为,腾讯之所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实行收费制度,就是因为腾讯垄断了中国即时通讯市场:

腾讯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故意停掉在线免费注册(其隐性说法是服务器太忙),把所有用户都推到收费注册华山一条道上,是因为它吃定了新注册的用户只能选择腾讯的QQ,它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近4000万了,平均每个网民有1.5个QQ号码,在国内在线即时通讯市场上,估计腾讯至少占领了95%以上的市场。

作者最后把希望暂寄托在AOL的ICQ和微软MSN身上,希望这两家能出来打破腾讯的垄断,还用户一个免费的QQ。

应该说这篇网文,主要的论点都是推测,但是此文一出,影响巨大。在一些网友的跟帖里,有更激进的言论,甚至提出要打土豪分田地。

这篇讨Q檄文迅速引起了纸刊和网媒对QQ收费事件的关注。2001年8月13日,北京的门户网站千龙网发表了一篇《QQ开始收费注册了》的文章。千龙网由于有政府背景,所以出言比较谨慎,文章结尾提出善意的劝告:“尽管腾讯QQ在国内的在线即时通讯服务已是一枝独大,但在普遍收费的问题上还是要慎之又慎。能把腾讯QQ拉下马的,只有它自己!”

千龙网的文章发表后,由于该网站的广泛影响,接下来的事情,就开始演化成媒体对腾讯的严厉指责。

口水战:《精品购物指南》的责难

媒体曝光负面新闻是这些年来非常常见的事件。这是一种媒体监督,必然有助于促进社会更加公平,更加和谐,例如2008年底,央视对百度“竞价门”的曝光,确实有助于百度更好地为用户服务。百度的一些东西做得不好,经过央视的曝光,百度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从而提升用户体验,提升竞争力。又如一些媒体对山西矿难的曝光,这也能促进山西方面更注重安全生产。

但是也有些媒体为了追求发行量或点击率,过度炒作负面新闻。这很容易引起当事人的口水战,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在千龙网的文章《QQ开始收费注册了》发表后几天,2001年8月20日,北京的《精品购物指南》发文讨伐QQ注册收费政策的实施。《精品购物指南》创刊于1993年1月,是我国第一张彩色印刷的生活服务类报纸。该刊立足于北京,1997年的时候就曾经有一亿元的广告收入,1998年进入了全国报业十强,位列第九名,被称为“报业的奇迹”。

但是《精品购物指南》上的这篇《腾讯上演东施效颦》,一改千龙网上文章的平和,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腾讯的指责。这里笔者全文引用:

编者按:从网上注册新的QQ号码屡试屡败,用手机注册则不到10秒钟就完成了。腾讯公司在沉默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承认,网上注册失败是它们在技术上的限制造成的。但是,限制之后带来的收入与失去人心到底哪个更重要,恐怕腾讯公司并没有计算好。

也许是现在的网站都太急于盈利了,腾讯公司竟然打起了注册收费的主意,对页面注册进行了限制,想把人们都推到用手机花钱注册的路上去。但是腾讯太高估了自己,也太高估了它的用户。想学习电子信箱注册收费,结果却成了东施效颦。

页面注册失败手机注册太快

在页面注册屡试屡败的情况下,记者决定用手机来试一下。手机注册有两种方法,记者选择了第二种方法,即在网上输入手机号码。输入号码点击确认后,新打开的页面还没显示出来,也就是说不到两秒钟的时间,记者的手机就收到了发来的要求确认的号码,在页面输入确认号码后,又是页面没有打开,记者已经收到了腾讯公司发来的新的QQ号码和密码。总共用手机注册花费的时间不到10秒钟。

限制注册从2月份就开始了

腾讯公司限制用户注册实际上从2月份就已经开始了,最开始是限制在80万,然后慢慢限制到60万、40万直到20万人。即使是在开始了手机注册业务以来,每天从页面发出注册请求的用户也超过了80万,到了周末甚至达到上百万。腾讯市场部的朱达新说,国外一些类似的公司如ICQ等每天的注册量都在10万左右。如果每天页面申请注册的人不再那么多,页面注册将会逐渐放松,这个数字是20万到30万。

限制还不止如此,除了限制注册,还限制用户加入好友的数量。以前,好友名单的数量是没有限制的,但是最近好友名单里只能保留200人了,所以,如果你的好友多,你就只能申请新号码,申请新号码就要再付费,名单满了,再申请、再付费,如此循环往复,腾讯公司的收入可真是源源不断了。有人讥讽道,腾讯公司还真大方,每个名单给200个名额,如果变成20个,收入岂不是更多!

页面注册根本不能通过

根据朱的介绍,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除了用手机注册外,每天还有一定的用户可以通过页面注册,但实际情况是,页面注册根本不可能获得通过。记者在早、午、晚、夜四个时段各花了20分钟从页面注册,但是全部失败。因此,有理由怀疑,腾讯公司已经在服务器上对页面注册进行了全面的限制,要想申请新的QQ号码,只能花钱用手机注册或者是打168声讯电话。

更有甚者,在腾讯公司的首页根本找不到注册按钮,只有用手机注册的按钮被放在明显的位置。“恢复页面注册”也只能被看作一句应付记者的空话了。腾讯公司也许是想完全断了用户通过页面注册的念头。

腾讯公司在分成中拿了大头

据朱达新介绍,腾讯自从7月初开始手机注册业务以来,每天的手机注册用户数量大概在一万左右,通过168注册的用户每天有几千人。如果按照9月20日之前的标准,手机注册一个号码的费用是5角钱的话,每天的收入是5000元,一个月的收入是15万元。但有业内人士统计,腾讯公司在推出手机注册后,每月的收入在1000万元。

在记者问到腾讯和运营商的分成比例时,朱表示不便回答。但是记者了解到,在用户注册号码的过程中,腾讯公司发给手机用户的确认短信息也是要给运营商付费的,二者的分成比例是在去掉这些成本之后确定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腾讯公司在分成中还是拿了大头。

但即使每个月的收入全部都给腾讯,也不过区区十几万元。也许腾讯公司算的账和咱们算的账不一样,腾讯公司的底线是每个月20万到30万的用户,平均一下,按照25万来算,每天的收入是12.5万元,一个月(30天)的收入就是375万元,这个数字就很可观了。但实际的收入显然和腾讯公司测算的数据相差甚远。腾讯公司太高估它的网民的忠诚度了,也太高估它的网民的心理承受能力了。人们也许的确不在乎注册花费的5角钱,但人们却很在乎信誉、情感。

腾讯高估了QQ的魅力

网民对腾讯的做法很是伤心和恼火。有网友说,我们已经容忍了腾讯弹出式广告条和窗口闪烁的广告,现在又用这种做法来增加收入,事先也未有任何通知,实在是太不光明磊落了。

更有网友已经明确提出来要放弃QQ,改用ICQ。如果QQ对网民来说真的有那么大的必要,那么每天用手机注册的用户应该和平时页面注册的一样多,因此,腾讯公司也高估了QQ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QQ的确起到了即时沟通的作用,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它毕竟只是用来聊天、娱乐的工具。且不说你收费了,我可以选别的种类的娱乐方式,即使是同类的聊天软件,国内国外也有很多,像新浪、网易都有类似的软件。因此腾讯公司的做法无疑是把自己的潜在客户推出去,推到别人的手里。

腾讯公司的紧急限制、“强制”收费是在各大网站宣布信箱收费之后开始的,显得有点急不可耐,而且不计后果。好像有信箱系统的网站已经开始赚大钱了,恨不得马上跟进,你有信箱我有QQ,你注册收费,我也可以注册收费。东施效颦的结果是以失败告终。

有理由推测,腾讯会把任何可以收费的手段都使出来,那么最简单的就是以后发消息也要收费,如果按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你还会用QQ吗?

腾讯公司在不恰当的时候,以不恰当的方式,在不恰当的项目上收取了费用,以至于遭到了网民的非议。也许,腾讯该反思一下了。

对于《精品购物指南》上的这篇负面报道,腾讯方面反应迅速。8月22日,腾讯就《腾讯上演东施效颦》一文作出质疑,并发表声明如下:

致《精品购物指南》杂志社:

贵刊2001年8月20日C1版数字周刊上一篇《腾讯上演东施效颦》的报道,文章内容多有失实、歪曲、猜想之处,给腾讯公司的声誉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有见及此,腾讯对此篇报道尤其是报道中一系列失实之处表示高度关注。

此篇报道的作者在没有充分调查清楚相关业务的情况下妄加推测,未经求证,对腾讯相关人员采访后断章取义,曲解了腾讯公司的本意,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对读者造成了不小的误导。有见及此,腾讯公司本着对广大用户负责的态度,认为有必要澄清一些事实,将不实报道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同时,腾讯公司也希望这篇报道不代表贵刊的最终态度,不会影响到腾讯公司和《精品购物指南》杂志社双方日后广阔的合作前景。

首先,必须对腾讯控制号码注册的行为有所理解,这一点腾讯工作人员曾经在电话采访中反复强调,但是很可惜作者没有本着对广大读者认真负责的态度,曲解了腾讯公司的本意。腾讯公司本身是一家民营企业,公司的运营情况对腾讯而言必然是放在一家相当重要的地位。在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每日超过八十万的新注册用户群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重复、无效乃至恶意注册。参考过国外其他互联网即时通讯服务商的新注册用户数量指标后,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认为,注册用户增长过快,是对免费资源的极大浪费。有见及此,腾讯才开始对注册用户的数量有所限制,把每日的放号量控制在二三十万左右。这个数字是经过充分的求证和比较之后的结果,是一个相当科学的数字,也是用户良性增长的一个指标。试想,在CNNIC报告中中国网民数量仅为2650万人的情况下,QQ每天新注册的用户超过80万,本身就难以让人置信。腾讯公司开辟诸如手机注册和拨打声讯台注册的服务,是为了给真正有需要的用户提供一个可行的渠道。可惜的是,作者没有充分认识到腾讯公司的苦衷,而把这种行为单纯地解释为腾讯公司为追求收入而做出的极端措施,从而做出了错误的理解和评价。腾讯公司对作者的这种行为表示深切遗憾。

其次,在涉及公司运营情况的敏感数据上,作者仅凭猜测和流言,对腾讯公司的实际收入数字做出了盲目预测和错误估计,对腾讯公司和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关系造成了不必要的负面影响。由于作者的臆测和偏见给腾讯公司以及合作伙伴造成的损失,是腾讯公司非常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再次,作者根据网上流传的一些不负责任的流言,对腾讯QQ的功能做出了诸如“好友个数限制在200个以内”的不实报道。对于这种明显不实的文字,腾讯公司不愿置评。

对于中国互联网行业目前的情况,负面宣传、不实报道不但不会给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任何益处,相反,这样的举措会严重影响用户的心态,挑起对立,对中国互联网行业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建立带来根本上的损害。这种情况,对任何人都没有益处。相信贵刊能够本着客观负责的态度,从大局出发,认识到失实报道给广大读者和腾讯公司造成的损害;也相信贵刊能够充分理解腾讯公司的立场,化干戈为玉帛,从而给双方日后的合作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前景。腾讯公司非常希望和包括贵刊在内的广大媒体建立互信、互利的良好关系,利用腾讯公司的优势和资源,给合作双方创造一个共赢的合作局面,而不是像目前的情况,由于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和理解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衷心祝愿贵刊越办越好!

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二零零一年八月二十日

腾讯的反驳还是有理有据的,腾讯限制注册是因为有的网友一个人注册多个QQ号,确实占用了太多的资源,是对有限资源的巨大浪费。并且腾讯也很克制,提出双方不要抱有成见,求得一个合作双赢的局面。腾讯的声明发表后,媒体方面也保持了克制,认识到有些地方确实是误解腾讯的初衷了。

至于腾讯与《精品购物指南》的关系也并没有因此恶化,2005年腾讯自己的门户网站做起来后,还曾经邀请《精品购物指南》的总编辑张书新来腾讯访谈。这也是一段佳话吧。

三、走出互联网寒冬:QQ的新起点

2001年算得上是腾讯公司的一个新的起点,从这一年开始腾讯已经盈利。互联网寒冬没有击垮腾讯,反而让腾讯成为市场的宠儿。

移动QQ:中国互联网第一桶金

在互联网寒冬中,各个互联网公司都在苦日子中煎熬,腾讯也是“灾难深重”。所以马化腾想尽办法给腾讯寻找收入,连QQ注册要收费这样的“馊主意”都尝试了。马化腾那个急啊!不过世界上的事总是很奇怪,有句古话说“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在马化腾费尽千辛万苦寻找“发财”机会的时候,机会却已经降临到他头上,并把腾讯和中国互联网砸了个措手不及。

2000年底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服务。所谓“移动梦网”就是中国移动向客户提供的移动数据业务的统一品牌,英文叫做Monternet,意思是“Mobile+Internet”。移动梦网就像一个大超市,囊括了短信、彩信、手机上网、百宝箱(手机游戏)等多元化信息服务。

最初在推出“移动梦网”服务时,中国移动压根就没想过,这一创新性的手机互联网服务会挽救一批互联网公司,到2001年年底,已有500多家的无线应用服务提供商加入。为争夺这块仅短信领域每年就有10亿元人民币业务额的无线互联市场,新浪与搜狐捉对厮杀,腾讯QQ、华动的神通助理、掌门网、英斯克、灵通网等逐鹿中原。

而腾讯就是在这场逐鹿之战中崛起的,当然部分原因是腾讯对此早有准备,下手比别人快。2000年8月,许多门户网站还未从网络股泡沫破灭的灾难中清醒过来,腾讯公司就和广东移动草签了合作协议,使QQ用户能和广东地区的移动用户通过移动QQ和手机短信,随时随地实现信息互通。这就是现在流行的移动QQ,移动QQ是一种与手机绑定在一起的上网方式,可以让用户与网友聊QQ,做到了随时随地无线上网。

随着“移动梦网计划”的启动,移动QQ在众多的Stream Prolessiny Units即流处理器中脱颖而出。由于申请此项服务的手机用户不需上网即可随时随地与互联网上的QQ用户自由沟通,因而极大地延展了手机用户和QQ用户的沟通空间。移动QQ合理的设计、良好的易用性、强大的功能、稳定高效的系统运行,使这项服务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广大QQ用户和手机用户的青睐。在许多大城市“手机QQ”迅速成为一种新的沟通时尚,迅速引领国内通讯领域的新潮流。

在发现移动QQ迅速流行的征兆后,腾讯公司凭借其6500万的强大互联网注册用户群,大力拓展其移动QQ业务。从2001年开始,腾讯先后在北京、广东、江苏、浙江、四川等十余个省市都相继推出了移动QQ业务。由此业务所带来的短信息量,其中仅广东一省每天即有50万条。移动QQ当仁不让地成为了“移动梦网计划”中业务量最大的增值服务业务,一跃成为移动梦网的排头兵。

一时间,腾讯成了移动梦网的骨干。根据腾讯公司的运营报告,腾讯移动QQ仅2001年3月手机短信息发送总量就达3000万条,占整个“移动梦网计划”实施以来业务量的一半以上。而截至2001年7月上旬,腾讯移动QQ的用户数已达160万,在此前几个月通过腾讯移动QQ发出的短信数量约占了整个“移动梦网”短信数量的70%,7月上旬的移动QQ短信总数量超过了4000万条,以每条0.1元计,就是400万元人民币!因此仅到2001年7月,腾讯就实现了正现金流,到2001年年底,腾讯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

所以,在2001年8月一场由广东移动发起的“‘移动梦网’共同发展策略研讨会”上,在100多家活跃在“移动梦网”台前幕后的公司中,腾讯QQ的总经理马化腾和副总曾李青成了主角。

腾讯在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波淘金热中的的确确淘到了金,这让腾讯广受关注。在其他的互联网公司还在互联网寒冬中苦苦抵御寒冷的时候,腾讯已经有了上千万元的盈利。这是马化腾始料未及的,也是搜狐、新浪等其他中国互联网大公司所始料未及的。业内人士都相信,做互联网能发财,但是谁也没想到,互联网给大家带来第一桶金的竟然是小小的短信。

发财的机会居然蕴藏在“某男:今天忙啥了?某女:没忙什么,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十点逛了一天的街。”“同学甲:快来上课,这节课老师要点名。同学乙:好,马上到。”之类的日常短信聊天中。

这让中国互联网人士大受刺激,大家再一次相信,真正的盈利就在前方,互联网寒冬一定会过去。马化腾与其他人一样,对中国互联网的未来信心百倍!

及时醒悟:重开QQ免费注册

QQ注册要收费,始于2001年的互联网寒冬之中,那时候马化腾真是想尽一切办法赚钱过冬。哪知就是在2001年腾讯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的“移动QQ”业务,让腾讯赚到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桶金。2001年底,腾讯依靠“移动QQ”实现了1022万元人民币的纯利润。

于是QQ号注册申请收费项目逐渐在腾讯的收入体系中变得可有可无了,腾讯在2002年依然实行申请QQ号要交两元的服务费的政策。这主要是想控制住随意申请QQ号的风气,因为往往一个网友有四五个QQ号,而且很少登录,这严重浪费了有限的资源,让腾讯感觉到不堪重负。

然而在这收费的两年中,有一个让腾讯始料未及的现象出现了。就是众多即时通讯领域的竞争对手,依靠腾讯注册QQ号收费的大好时机,开始攻城略地,蚕食腾讯的市场份额。形势虽然不算严重,但是趋势很可怕。众所周知,在互联网领域,谁采取免费的形式,谁就能够迅速占领市场,将竞争对手挤垮。

例如同是IDG投资,与QQ有着亲属关系的朗玛UC,依靠领先的娱乐通讯平台概念,时尚个性的功能异军突起。从2002年9月UC正式推出,仅仅过了一年时间,朗玛UC就以15万人在线的业绩,高峰期每周一万人在线的增长速度迅速扩张。

更让马化腾担忧的是,UC在发展方向上对QQ构成了直接的威胁。UC的用户群以年轻人和学生为主,这和QQ当年的发展道路是相似的。UC针对学生群体,推出了与IM结合的校友录,推出了好玩的场景聊天,又推出了公众聊天室。曾经到各大学聊天室亲自拉人的马化腾相当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随后QQ模仿UC推出了场景聊天,显然表示腾讯已经注意到朗玛UC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面对MSN、UC等即时通讯软件大潮汹涌的攻势,马化腾再也不能坐守QQ号收费的“蝇头小利”了。于是腾讯公司终于“觉醒”,高调宣布重新开放QQ号免费注册。

2003年8月底,腾讯重新开放了普通QQ号码免费注册。通过腾讯网站“免费注册普通QQ号码”入口进行注册的用户可以快速申请到新号码,不过,为了控制单个用户注册QQ号过多占用资源,腾讯也制定了相应的处置办法。

腾讯公布了一些比较苛刻的注册条款:为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免费注册的普通QQ号码,需遵守一些相应条款,如:用户申请QQ号码后,如果没有在3天内登录QQ客户端,或者前7天内登录次数少于3次的,或者60天内登录次数少于15次的,或者60天内连续15天没有登录的,或者该号码在60天内无好友的,系统将有权回收该号码。

对于腾讯的重新开放免费注册QQ号,广大用户非常拥护,但是对腾讯苛刻的注册条款,有些不满的声音。有人抱怨说:“这是我所见过的最苛刻、最不合理的注册条款。”也有人说:“放开申请本来是好事,可是腾讯以这种方式要挟用户,就太过分了。”面对用户的抱怨,腾讯公司表示,附加条款可能确实有不合适的地方,腾讯尊重用户的要求。经过研究,腾讯对条款做出适当的修改,去掉了这些苛刻的要求。

从此以后,腾讯QQ号注册就再也没有收过费。当然时不时还会有收费的谣言传播,但是马化腾已经再也不愿尝试QQ号注册收费这一“自杀性”的政策了。在注册收费的两年里,腾讯丢失了小部分市场,幸亏及时调整策略,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

对于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个好消息。而且随着QQ号免费注册的再次开放,从前那种愈演愈烈的QQ盗号的风气也得到了平息。既然QQ号可以随意注册,QQ号也不再是奇货可居的“贵重商品”了,黑客们也就没有了偷盗普通QQ号的激情(不过偷盗贵宾级QQ号的事情依然屡禁不止)。

第五章 富豪是怎样炼成的:2004年腾讯上市

这个世界没有比公司上市更激动人心的了,因为很多人将会一夜暴富,而那些制造这些富翁的人们,也因为抢得了一些注定会升值的股票而沾沾自喜。于是上市成了一场没有输家的狂欢。不过在上市之前,会有很多事情要做,例如提升业绩,例如公司内部整顿。上市之路,充满艰辛。

一、企鹅凶猛:腾讯领跑即时通讯

企鹅是一种温顺的小动物,但是腾讯QQ这只小企鹅却异常凶猛。在即时通信领域,腾讯QQ把竞争对手打得七零八落。当观察人士大喊“狼来了”的时候,腾讯的竞争对手却在喊“腾讯来了”。

群狼环顾:QQ不惧

进入2003年,随着微软、雅虎等国外巨头开始加大在中国IM(即时通讯)市场的推广力度,国内新浪UC、网易POPO等一批新软件也纷纷揭竿而起,甚至传出中国电信等运营商也要加入即时通讯市场争夺的消息,原本平静的国内即时通讯市场再次燃起了烽烟。

因此当时有人预测,马化腾未来的日子不会好过。他们认为,虽然腾讯QQ曾经在中国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但是随着MSN、雅虎通的进入,以及国内网易泡泡、朗玛UC的崛起,QQ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但是马化腾却并不这么看,他对QQ有着绝对的信心。他分析说:“我们的定位用户年龄层次低,这是我们的缺点也是我们的优点。因为把握前端是最重要的,新的大中学生是我们未来的客户基础。”马化腾阐述了他对这些年轻用户的理解:“我们推广Real Time Exchanye(即腾讯通,一种企业级即时通讯平台)是希望这些用户在工作以后也可以用,其实MSN在国外也是年轻人在用,只是在中国被‘白领化’了。”他认为MSN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捆绑,马化腾强调“这个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后来腾讯果然用捆绑的方法推广门户和网游)。

马化腾对QQ的未来非常自信,他说:“即使有一天电信运营商也做IM,我们也并不担心,因为IM的技术门槛不是很高,很多人都可以做。但是要想成功必须有沉淀下来的用户群。我们算过了,QQ上平均每个用户有44个好友,你要走的话可能要带走44个好友,就是影响这44个好友的聊天习惯——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虽然马化腾对外如此高调,但是竞争对手的合围,还是让马化腾感到一丝紧张。因此在2003年8月,腾讯在时隔两年之后,重新开启了QQ号免费注册。希望通过打免费牌,来抵御对手们的合围。后来的事实证明,重新开放QQ号免费注册这一举措是明智的。

我们来看看除微软MSN之外,腾讯QQ都有哪些竞争对手吧。

首先是新浪,新浪在IM领域中的奋斗是有些年头了,可惜一直没有修成正果。早在1999年,新浪就和四通利方联合推出了一款IM工具叫Sinapager,当时这款聊天软件的功能应该说已经很强大了,比腾讯QQ毫不逊色,而且用户群并不少。但是新浪当时对自己门户的定位尚不明确,更不会花精力在IM领域上。加上早期国内网站缺乏明晰的盈利模式,对于IM领域的理解并没有今天这样深刻,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Sinapager也渐渐从人们眼前消失了。

随后腾讯QQ的迅速崛起,让新浪的决策者们后悔不已。于是亡羊补牢,组织人马,再战IM。2003年下半年,新浪推出自己的另一款IM产品——“了了吧”,希望可以在即时通讯领域占得一席之地。但或许是“了了吧”的名字太不吉利,面对QQ“一骑绝尘”的压倒性优势,又有MSN、雅虎通、网易泡泡的追拦堵截,“了了吧”从一开始就显得力不从心。没过1年,这个被新浪寄予厚望的即时通讯软件“了了吧”就这么一“了”百“了”了。

虽然“了了”已经了了,但是新浪的雄心还未“了”。新浪没有放弃中国即时通讯市场,于是在2004年7月,新浪花了3600万美元收购朗玛UC,试图在与腾讯QQ的竞争中力挽狂澜。新浪看中了朗玛UC拥有的8000万注册用户和30万最高在线人数,虽然这个数字相比QQ、MSN等IM巨头,还是很少的,但新浪从中看到了做大做强的希望。

按照新浪董事长汪延的说法:“朗玛UC以聊天、娱乐为主的用户群和偏爱新闻、邮箱服务的新浪用户群完全不交叉。并购后,所有UC用户将直接拥有新浪的会员ID,而新浪将为其他网站免费提供UC技术端口,因此这次并购将是双方在用户、技术等资源上的强强联合和优势互补。”

其次是网易POPO(网易泡泡)。网易POPO是网易公司于2002年11月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产品。它不仅功能强大、方便灵活、安全可靠,集即时聊天、手机短信、在线娱乐等功能于一体,除具备一般即时聊天工具的功能外,还拥有许多更加体贴用户需要的特色功能如自建聊天室、自设软件皮肤、网络文件共享、穿透防火墙的超大文件传输、视频聊天、语音聊天等。

丁磊对之寄以厚望,他表示:“网易泡泡是公司推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产品。”但是后来的发展表明,网易POPO很难做大。根据2004年,iResearch所作的一份市场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其2000多万的注册人数号称国内第三,但是市场占有率却只有6%左右。与MSN Messenger相比,彼此之间的差距已经有了3倍,更不要提与腾讯QQ的差距。

到今天,网易POPO已经越来越没落。在功能和界面上,网易泡泡的个性正在被渐渐磨平——华丽的界面已经被QQ“借鉴”(腾讯公司非常善于模仿);与MSN Messenger的兼容也因为技术问题而经常造成登录故障。

其他的聊天再如“TOM-Skype”。2003年10月,TOM宣布与来自卢森堡的Skype合作,推出一款名为“TOM-Skype”、具有“CD般音质”的Pc2phone即时通讯平台。本质上,Skype是一种基于P2P传输的网络VOIP应用,通俗地说就是一种语音聊天形式。而根据官方的说法,Skype将会被用来取代传统的电话业务。

TOM-Skype推出后,流行程度非常惊人。随着国内宽带的普及,短信业务越来越缩水,各家门户网站都在急于寻找一个新的赢利点来取而代之。TOM公司相信,Skype是短信的一个很好的替代品。不过随后几年的发展表明,TOM-Skype并没有在市场推广上有大的突破,依然是一款不温不火的即时通讯软件。

这些林林总总的即时通讯软件,虽然都来势汹汹,但是很快也面临偃旗息鼓的尴尬。QQ自始至终牢牢占据了垄断性的市场地位,虽然其中由于2002年前后QQ注册收费事件导致QQ丢失了部分市场,但是后来QQ注册一放开,这些丢失的市场大部分又都被夺回来了。后来对腾讯QQ构成了一点点压力的,就是微软的MSN了。

QQ劲敌:MSN登陆中国

在中国的即时通讯领域,除了QQ,呼声最高的就是微软公司的MSN了。在某些单位,由于担心聊QQ影响工作,都禁止员工聊QQ,但是允许使用MSN。MSN在中国也占领了一定的市场。

在广大用户的口头语言中的MSN,其实并不是一个准确的说法,其全称应该是MSN Messenger,MSN Messenger只是MSN的一个功能。

MSN是由微软公司在1995年设立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并随着Windows 95一起发布。MSN在创建初期只是一个类似AOL的收费服务项目,提供拨号上网及增值信息、聊天室等服务,但同时也允许其他互联网用户通过Internet使用。随着Internet应用的大规模普及,Microsoft将大部分既有的收费项目逐步转变为免费的MSN门户网站,并开始主攻内容。1997年12月,微软购买了基于web的电子邮件服务——Hotmail,并将Hotmail的800万用户资源整合到MSN麾下。在清一色免费邮箱的时代里,Hotmail毫无疑问是邮箱提供商的龙头老大。

微软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有发展前景的项目的,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即时通讯产业越来越显现出巨大的商机。精明的比尔·盖茨当然不会让这块大蛋糕从自己的嘴边溜走,于是他精心准备发布了MSN Messenger。1999年7月22日,比尔·盖茨从电子邮箱迈向了即时通讯软件。MSN引入MSN Messenger服务,并在开通的首周取得了多达70万的用户数量。

在开通初期,MSN Messenger的一大关键特性就是可以进入AOL的AIM通讯网络。但作为利益冲突最为激烈的竞争对手,AOL一直尝试着禁止微软产品使用自己的服务,直到这个特性被微软从软件中彻底删除为止。

MSN Messenger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发消息。尽管MSN功能很多,在聊天的时候可以发送“动漫传情”或者动画小图标,可以用它进行语音聊天、视频会议、多人在线游戏。但出于使用习惯和私密性等多方面的考虑,文字信息依然是MSN Messenger上发送次数最多的数据形式。

自从与Windows XP捆绑发行而被广泛关注以来,MSN Messenger的每一步都是大踏步前进。2005年6月,MSN成功地进入中国互联网门户领域,微软选择以九大合作伙伴合作的方式,开始自己的“中国攻略”。

微软联合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东方宽频传播有限公司、赛迪网、上汽集团人来车网、Englishtown、猫扑网、联众世界、指云时代、淘宝网、北青集团北青网等国内九家专业机构联合制作了MSN中文网站。MSN Messenger即时通讯标签服务开始以一种高度地方化的姿态正式走入了中国网民的生活。

微软MSN全球市场暨销售副总裁罗麦克指出:“中国是全球互联网经济最为活跃的国家。MSN Messenger在中国已拥有广泛的高端用户群体,活跃用户约710万。伴随着与合作伙伴共同推出的创新性产品和服务,我们必将赢得更广泛的用户支持与信赖。MSN业务在中国的正式起航是MSN长期战略上的一个里程碑。”

微软的强大是人所共知。曾有人说:“没有微软开发不出来的软件,只有微软不愿意开发的软件。”对微软来说,中国即时通讯市场这块蛋糕,恐怕更多的只是什么时候想拿的问题了。对此腾讯方面也有清醒的认识,腾讯高层多次说过“微软MSN是腾讯QQ的最大对手”之类的话。

仰仗着雄厚的资本实力和技术实力,即时通讯领域的后来者微软MSN同已垄断市场多年的腾讯QQ进行了一场贴身肉搏,而杀手锏就是屡试不爽的捆绑和集成,微软曾用这一招击败了网景。

当时比尔·盖茨对互联网的兴起认识不足。他认为,决定未来计算机世界命运的,仍是“视窗”技术而不会是浏览器技术。因此,微软没有进行浏览器技术开发。这让硅谷里的一家名叫网景的小公司看到了机会。在随后的两年内,网景专注于浏览器技术的开发,很快就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严重威胁到了微软的地位。

随后比尔·盖茨开始出招,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微软投入20亿美元,通过购买和开发等多种手段,迅速地推出了一个浏览器产品IE 2.0。为了彻底摧毁网景,比尔·盖茨决定将这一产品实行免费开放。半年后,比尔·盖茨又使出另一“杀手锏”,微软宣布将Windows 95与IE捆绑销售。这一招让网景无力还击,因为全球85%的电脑装了Windows 95。通过一连串组合攻势的推出,微软渐渐挽回了颓势。

这段浏览器之争,常常被IT人士谈起。微软经历了自公司成立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却通过免费与捆绑销售的策略,最终反败为胜。这一次情况也很类似,微软本来不重视即时通讯市场,直到别的公司已经淘到了金,它才缓缓起步,但是一上路,就出手不凡。微软故技重施,将MSN与Windows操作系统捆绑在一起,要向腾讯QQ发起攻势。因此很多业内人士对腾讯QQ的未来深感担忧,真是为QQ捏了一把汗啊。当时的形势真算得上是“MSN兵临城下,QQ夺路突围”。

但是几年过去了,MSN击败QQ的预想并没有实现。根据艾瑞咨询《2003年中国即时通讯研究报告》的一项调查,中国用户最常使用的即时通讯软件首选QQ,比例为74.3%,微软的MSN占11.23%。而这个数据在2006年变为腾讯是71.5%,MSN是16.3%。在三年之间,二者的市场份额对比几乎没有变化。

难道微软也中了国外互联网巨头进入中国以后就会折戟沉沙的魔咒?中国的互联网史表明,看似强大的国外互联网巨头,一旦进入中国就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怪事”。例如当初Yahoo高调进入中国,而今安在?当初ebay全资收购中国电子商务网站易趣,而今又安在?当初电子商务巨头亚马逊收购卓越网,现在发展也并不好。当初Google“力拔山兮气盖世”,甚至豪放到要给百度注资,然而这几年下来由于不了解中国的国情,屡遭打击。虽然在国际上影响巨大,但在中国市场,GOOGLE只能老老实实给百度当小弟。

MSN没有冲垮QQ,原因很多,一方面微软像其他美国互联网巨头那样,根本就不了解中国互联网的实际状况,不了解中国网民的需求,不了解中国互联网是以娱乐为核心来发展的,因此不能有效地满足网民的娱乐需求。另一方面似乎MSN与QQ适用于不同的细分市场。商务人士习惯使用MSN,普通的聊天娱乐使用QQ,然而商务人士在所有网民中的比例毕竟有限。QQ的用户都是十几岁、二十岁的年轻人,但是后来随着这些年轻人的成长,当他们步入而立之年的时候,他们还是习惯使用QQ(笔者就是其中之一)——而这时的QQ就演化为一种商务办公软件了。

行业标准:QQ雄霸天下

一直以来,QQ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70%,领先第二名的MSN Messenger达4倍之多。如此庞大的用户群让腾讯牢牢占据即时通讯领域的头把交椅。QQ在商业推广上的成功让马化腾说话非常硬气,马化腾俨然以行业领袖自居,要为即时通讯制订行业标准,就如微软为操作系统制订行业标准一样。

2005年10月27日,腾讯公司一改以往行事低调的传统,在北京为QQ新版本——QQ2005举行了盛大的发布会,这也是腾讯公司七年来首次为QQ新品举行发布会。此次新版本的QQ不仅采用了全球领先的GIPS音频技术为用户提供“超级语音”功能,其语音通话效果比电话还清晰。同时,新增的“超级视频”更是以其独到的全屏显示,使得用户的视频体验进入到一个全屏时代。

在新闻发布会上马化腾高调指出:“中国的即时通讯应用目前已经领先世界,即时通讯的下一个发展阶段也将进入由中国领导的即时通讯全面社会化的阶段。随着即时通讯在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未来的即时通讯产业的走向将呈现出6大趋势:首先,在应用上将更加丰富;其次,即时通讯将更加汇聚人气,体现出社区化和互动性;第三,即时通讯还将更加突显个人信息处理功能;第四,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将更加强调与无线互联网资源的整合;第五就是安全性和稳定性;第六是与本地化应用的融合。”

因此在这个时候,腾讯也积极制订即时通讯领域的行业标准。按照一些专家的观点,行业标准是一个产业的喉舌。

从即时通讯软件发明的第一天起,即时通讯领域就一直缺乏行业的通用标准,而随着用户需求特征的日益明显,以及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即时通讯产业要沿着良性的发展方向,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必然需要一个产业的标准来牵引。谁成为牵引者,谁就将主宰未来整个即时通讯产业的发展。而作为占有国内即时通讯市场76.7%(2004年iResearch数据)的QQ,完全有机会也有能力充当这一角色。

马化腾对此有很多深入的思考,马化腾认为“标准要靠产品说话,产品受到用户的认可并且能够引领整个产业的趋势,它客观上就已经成为标准。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腾讯要在所有竞争对手的面前首先修练好内功,用我们的产品说话。”

马化腾认为,即时通讯正由“技术驱动”模式向“应用驱动”的目标转变。即时通讯产品与本地化应用的融合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在未来,即时通讯产品无疑将在满足本地用户需求的基础上,产品应用更加丰富,设计更加人性化,与本地互联网、电信网协同更加紧密,构建出一个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大文化社区。

在发布会上马化腾介绍,QQ为了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以便在合适的时机占领即时通讯领域的制高点。7年来一直在产品定义、研发和运营等方面默默无闻地积累着。他说:“在产品定义方面,腾讯实行体验式的产品定义立项机制,每一个版本的QQ产品必须经过市场调查、实地体验、深度用户研究、用户使用跟踪四个方面的完整工作,力求最准确地把握用户需求。在研发方面,腾讯确立了分工明确的三级产品研发体系,继续强化其领先的技术优势。在运营上,腾讯将重点关注安全、稳定和网络质量等三大方面。未来腾讯将继续依托即时通讯的平台,不断加强自身竞争力的建设和对用户需求的满足能力,促进在线生活产业模式的形成。”

毫无疑问,腾讯QQ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即时通讯领域的行业老大,由腾讯来制订行业标准是众望所归的。但是有一点必须指出的是,中国互联网环境正在发生深刻的巨变,以3G为代表的手机互联网正在迅速兴起。3G手机的全面普及,对基于个人电脑的即时通讯是有巨大冲击的。

实际上,腾讯QQ的兴起,与中国手机的普及是同时发生的。手机聊天的最大瓶颈是信息费太贵,往往一条短信要收一毛钱。例如中国移动的青青校园卡包月服务,一个月收费15元发250条短信。这种不合理的收费政策,严重制约了手机聊天的发展。腾讯正是抓住了这一空当,迅速做大做强。

然而随着3G手机的普及,短信费会极大降低,人们用手机短信聊天将可能会取代用腾讯QQ聊天。过去几年,中国移动推出飞信、中国联通推出超信、中国网通推出灵信,显然就是积极试水即时通讯市场。它们显然是想在3G时代到来之时,对中国即时通讯市场重新洗牌。这是腾讯即将遭遇的最大变局,腾讯应该积极应对这一变化。只要能平稳过渡,腾讯QQ必将进一步引领3G时代。

二、QQ回家之路:腾讯收购QQ域名

对互联网公司来说,一个便于记忆、便于传播的域名是非常重要的。例如谷歌公司因为原域名google.cn过于复杂,不适合中国用户拼写,曾一度把域名改为g.cn。

而腾讯恰恰在域名的选择上也经历波折。创业伊始,腾讯并没有使用QQ作为其即时通讯软件的代称,这为后来一系列域名问题埋下了伏笔。2003年为获得QQ域名,腾讯算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高价收购:罗伯特·亨茨曼的QQ.COM

为了能有一个好的网站入口,腾讯公司分别在1998年11月7日和1999年1月26日注册了与OICQ对应的OICQ.com和OICQ.net域名。后来AOL告腾讯侵权,于是在2001年4月,腾讯将其即时通讯软件的名称“OICQ”更名为“腾讯QQ”,并启用新域名tencent.com及tencent.net,此后整整两年时间,腾讯公司一直以tencent.com域名作为其主要网站入口。

随着腾讯QQ注册用户人数的连创新高,“QQ”这一称谓越来越深入人心,腾讯开始考虑用QQ.com、OICQ.com.cn来作为腾讯网站入口。但是一查才发现,这两个域名早就被人注册了。马化腾这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

早在1995年5月,一个叫罗伯特·亨茨曼(Robert Huntsman)的美国软件工程师就注册了QQ.com域名,并把它作为个人电影艺术网站入口使用。罗伯特·亨茨曼毕业于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软件工程师、律师,定居于美国爱达荷州博伊西市。

后来,罗伯特转行做商业咨询工作后,无暇打理这个网站,就把他所拥有的QQ.com域名放在国外拍卖网站登记待售,但因开价过高(200万美元)一直无人问津。

2003年3月21日,腾讯公司与罗伯特·亨茨曼取得联系,准备从国外高价购买QQ.com域名。对于QQ.com的回归,腾讯并没有找国外的域名交易公司,而是直接找到QQ.com域名原所有人罗伯特·亨茨曼,然后通过一位熟识域名交易的代理(个人)进行远程操作交易。因为中间涉及多项费用(初期转让费、中间人手续费、域名修改费),涉及金额也较大。根据协议,虽然该域名已经掌握在腾讯公司技术部手中,但是由于此项交易还有一些善后事宜没有完成,所以腾讯方面对此宗域名交易的具体价格暂时保密。

根据国际互联网上最著名的域名交易商Greatdomains对域名的估价模式,Greatdomains采用三个C来估计域名的价值。这三个C分别为Characters(域名长度)、Commerce(商业价值)和.com(所在的顶级域名),每个C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三个C综合起来决定了域名的价值,QQ.com域名达到Greatdomains所评定的最高级别4星等级,根据4星等级标准,QQ.com估价在10万~120万美元(80万~1000万人民币)左右。

腾讯无缘无故花了一大笔钱,也怪不得谁。毕竟罗伯特·亨茨曼注册QQ.com域名的时候,马化腾还刚刚在惠多网上架设自己的分站。经过这次域名交易,QQ.com终于回到了腾讯的手上。这笔钱花得也值,半年后腾讯开始建设自己的门户网站腾讯网,就是使用这个域名。到今天QQ.com已经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域名之一了。

一波三折:杨飞雪的OICQ.com.cn

OICQ.com.cn域名为杨飞雪于1999年6月23日注册,那时腾讯还在使用OICQ.com,马化腾也从来没想过使用OICQ.com.cn的域名。等2001年腾讯开始用QQ来统称自己的即时通讯产品之后,马化腾才想起注册OICQ.com.cn,这才发现已经被杨飞雪抢先注册了。

本来双方也相安无事,毕竟杨飞雪注册OICQ.com.cn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腾讯QQ,不存在侵权的说法。但是2002年下半年开始,腾讯方面突然发现OICQ.com.cn域名注册所有者北京鼎扬科技有限公司杨飞雪,在OICQ.com.cn的业务经营上与腾讯公司现有QQ业务在名称上有类似,如QQ信使和QQ俱乐部等。这极易使用户混淆,对腾讯业务发展非常不利。

为了保护自身权益,2002年12月,深圳腾讯公司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域名争议解决中心提出对“OICQ.com.cn”的域名投诉争议。2003年1月16日,腾讯公司向域名争议解决中心提交针对OICQ.com.cn域名注册人杨飞雪的投诉书。腾讯公司的投诉理由是:1.被投诉的域名与投诉人享有民事权益的名称、标志相同,具有足以导致混淆的近似性;2.被投诉的域名持有人对域名不享有合法权益;3.被投诉的域名持有人对域名的注册和使用都具有恶意。

2003年1月20日,域名争议解决中心收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以电子邮件发来的关于域名OICQ.com.cn的确认函,确认该争议域名由CNNIC提供注册服务;被投诉人为争议域名注册人/持有人;争议域名处于正常状态。

经过双方激烈交锋,最后仲裁委员会域名争议解决中心专家组认定,腾讯败诉。此案争议域名与投诉人深圳腾讯公司享有民事权益的名称或标志既不相同,也不构成混淆性相似,无法满足立案条件,专家组不支持投诉人腾讯公司的投诉请求,驳回其投诉,并一致裁定维持被投诉人杨飞雪作为“OICQ.com.cn”域名注册人地位。

cn域名管理机构CNNIC的原始数据库显示,自1999年6月起至今,现任智科软件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杨飞雪一直是OICQ.com.cn域名的注册人,当时杨飞雪注册时的登记公司为“北京鼎扬科技有限公司”,因公司业务转型,该公司现已注销。2003年6月16日,原有OICQ.com.cn的经营业务转由智科软件下属杭州宇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运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隔两个月后,腾讯又丢失QQ.cn域名。2003年3月17日,中国国家顶级域名.cn下的二级域名全球开放注册。在.cn开通注册不到20分钟的时间里,原先三级域名QQ.HL.cn的持有者——黑龙江数据通讯局的刘志勇先生成功升级QQ.cn域名。

10天之后,腾讯才发现国内二级域名QQ.cn被抢注,一直被域名折腾的腾讯马上意识到这其中的危险,于是马上要求国内二级域名注册机构商务中国把刘志勇注册的QQ.cn域名归还给它们。由于腾讯已经高价买回QQ.com,此事变得对腾讯意义不大,最后也不了了之。

在与杨飞雪的官司败诉后,腾讯并没有停止收回OICQ.com.cn域名的努力。2004年1月初,杨飞雪发现在他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OICQ.com.cn域名的注册人竟然还是变成了腾讯公司。OICQ.com.cn经营者、杭州宇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沈梁认为此事有黑幕,存在严重的暗箱操作。他表示,1月7日,公司使用了近5年的域名OICQ.com.cn的注册人突然变更,作为域名代理注册商的中科三方擅自将OICQ.com.cn转户给深圳腾讯公司,整个过程没有经过该域名原注册人的同意并授权。

而经手此事的域名注册商中科三方向智科公司致电称,“接获举报人腾讯公司举报,OICQ.com.cn域名登记时所填的北京鼎扬科技有限公司已经不存在,因此OICQ.com.cn所有者杨飞雪将不能再继续使用该域名。”接获此消息的智科公司通过官方以及私人渠道均联系过中科三方,但都被以此为借口拒绝听其申辩。2004年1月7日,中科三方将OICQ.com.cn注册信息修改为“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注册人改为其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荆涛,注册年限截止到2009年。

但是有点小问题的是,按照规定已经被工商部门注销的公司均可将其原有域名(包括cn域名和国际域名)过户给现有公司。如果该公司公章、往期营业执照复印件等物证已丢失,可去当地工商部门开具注销证明,填写“变更域名注册人申请表格”,连同现有公司营业执照和法人身份证明一起邮递给注册商,即可办理相关域名过户手续。就是说杨飞雪可以将OICQ.com.cn转给杭州宇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对此,1月15日正在北京出差的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也证实OICQ.com.cn的确已回归腾讯公司,他的反应相对平静,“该域名所有者的公司已经不存在,OICQ.com.cn域名也无法过户。”在他看来,该域名理应属于腾讯公司,“腾讯公司正通过近期从海外回购的QQ.com域名运营门户网站,但是原先OICQ.com.cn那家公司同样推出QQ交友、QQ邮箱,混淆用户,对市场造成一定混乱。”

三、一夜金身:腾讯上市香港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都有“纳斯达克情结”,都非常想到美国资本市场去风光一把。2000年新浪、搜狐、网易先后登陆纳斯达克,引发中国网络概念股狂潮。不过它们股票发行后的业绩都不算太好,最惨的要算网易。2000年6月30日,网易IPO(Initial Public Offierings,首次公开募股)当日跌破16美元的发行价,报收于12.1美元。当时丁磊还对外称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示自己很“淡定”。但此后网易的股价节节攀低,2001年9月1日,网易的股价跌到0.65美元。三天后,纳斯达克股市宣布网易停牌,这时的丁磊恐怕“淡定”不起来了。

对于丁磊的这段遭遇,马化腾自然是知道的。当丁磊正准备到纳斯达克风光一把的时候,马化腾还在为寻找投资人苦苦挣扎。挣扎了几年,腾讯业绩飞涨,马化腾也准备要到资本市场去风光一把,那么去哪风光呢?是纳斯达克还是联交所,是纽约还是香港?

马化腾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到纳斯达克上市有纳斯达克的好处,那里的资本市场更为繁荣,能够获得更多的融资。而到香港上市也有香港的好处,尽管香港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要比美国低,但是毕竟香港离深圳只有一步之遥,处理很多问题非常方便。对此,腾讯内部争论很大,“承销顾问里,六家建议在香港,四家建议在纳斯达克,三家建议两边同时上,搞得我头都大了。”马化腾如是说。

而腾讯的第一大股东MIH还是希望腾讯就近在香港上市。因为MIH已经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腾讯的进入有可能对它产生不利影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