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的茶道(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4:37:56

点击下载

作者:任芳芳

出版社: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高雅的茶道

高雅的茶道试读: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说:“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为此,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建设,特别是随着经济的腾飞,提出了中国文化复兴的伟大号召。当然,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多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风采。

中华文化就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的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的摇篮,也是推动整个世界始终发展的动力。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在200年前,中华文化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和现代思想。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文化最具博大性和包容性,所以世界各国都已经掀起中国文化热。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但是,当我们为中华文化而自豪时,也要正视其在近代衰微的历史。相对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来说,这仅仅是短暂的低潮,是喷薄前的力量积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5000多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的文化纵深感,蕴含丰富的宝藏。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经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这不但对中华民族复兴大业具有深远意义,而且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保护也是重要贡献。

特别是我国经过伟大的改革开放,已经开始崛起与复兴。但文化是立国之根,大国崛起最终体现在文化的繁荣发达上。特别是当今我国的大国和平崛起之路,必然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随着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增强,能够有力提升我们融入世界的步伐,推动我们为人类进步做出最大贡献。

为此,在有关部门和专家指导下,我们搜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作品。主要包括传统建筑艺术、千秋圣殿奇观、历来古景风采、古老历史遗产、昔日瑰宝工艺、绝美自然风景、丰富民俗文化、美好生活品质、国粹书画魅力、浩翰经典宝库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作品全景展现,纵横捭阖,故事讲述,语言通俗,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雅,格调温馨,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和知识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内涵与魅力,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在未来世界的舞台上,在中华复兴的绚丽梦乡,展现出具有龙飞凤舞的独特魅力。

誉为国饮——茶的历史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我国茶文化糅合了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我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我国的茶被誉为国饮,也被世界人民誉为“东方恩物”。我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神农尝百草而发现茶

上古时候,我们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神农是一位勤政爱民的部落首领,他有一位女儿叫花蕊,不知什么原因得病了。

花蕊不想吃饭,浑身难受,腹胀如鼓,怎么调治也不见好。神农很是为难,他想了想,就抓了一些草根、树皮、野果和石头,他数了数,一共有十二样,就让花蕊吃下,然后就到野外干活去了。■神农画像

花蕊吃了后,肚子疼得像刀绞。没过一会儿,她竟然生下了一只小鸟,然而她的病却好了。这可把大家吓坏了,都说:“这只鸟是个妖怪,赶紧把它弄出去扔了吧!”

谁知这只小鸟很通人性,见大家都讨厌它,就飞到神农身边。神农听见小鸟对他说:“叽叽,外公!叽叽,外公!”■神农采药图

神农嫌它吵人心烦,就一抡胳膊“哇嗤——”地叫了一声,把小鸟撵飞了。但是,没多大一会儿,这小鸟又飞回到树上,又叫:“叽叽,外公!叽叽,外公!”

神农觉得非常奇怪,就拾起一块土圪垃,朝树上一扔,把小鸟吓飞了。但是又没多大一会儿,小鸟又回到树上,又叫:“外公,叽叽!外公,叽叽!”

神农这回听懂了,就把左胳膊一抬,说:“你要是我的外孙,就落到我的胳膊上来!”

小鸟真的就扑楞楞飞下来,落在了神农的左胳膊上。神农细看这小鸟,浑身翠绿、透明,连肚里的肠肚和东西也能看得一清二楚。

神农托着这只玲珑剔透的小鸟回到了家,大家一看,顿时吓得连连后退说:“快把它扔了,妖怪,快扔了……”

神农乐呵呵地说:“这不是妖怪,是宝贝哟!就叫它花蕊鸟吧!”神农 五氏出现的最后一位神祇,我国古代神话人物。传说因为他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见各种植物在肚子里的反应。这样能分辨什么植物可以吃,什么植物不可以吃,他还亲尝百草,以辨别药物作用。并以此撰写了人类最早的著作《本草》、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农业社会结构完成。

神农又把女儿花蕊吃过的十二味药分开在锅里熬,他每熬一味,就喂小鸟一口,一边喂,一边看,看这味药到小鸟肚里往哪走,有啥变化。他自己再亲口尝一尝,体会这味药在肚里是啥滋味。十二味药给鸟喂完了,他也尝完了,十二味药一共走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茶 原为我国南方的嘉木,它是古代我国南方人民对饮食文化的贡献。三皇五帝时代的神农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传,黄帝则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茶可食用、解百毒、常品易健康、长寿。经长久发展至今,茶品要顺为最佳,所以就有一句“茶乃天地之精华,顺乃人生之根本”,因此道家里有茶顺即为茗品。

神农托着这只鸟上大山,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种子、果实,捕捉各种飞禽走兽、鱼鳖虾虫,挖掘各种石头矿物,他一样一样地喂小鸟,一样一样地亲口尝。

神农通过仔细观察,细心体会每味药喝了后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经,有何药性,各治什么病等。可是,不论哪位药都只在十二经脉里打圈圈,超不出这个范围。天长日久,神农就制定了人体的十二经脉,成为后来中医药的基础理论。

神农决定继续验证自然万物的功效,就手托着这只鸟走向更广阔的世界。他来到了太行山,当转到九九八十一天,来到了太行山的小北顶,捉到一个全冠虫喂小鸟,没想到这虫毒气太大,一下子把小鸟的肠子打断,小鸟死了。神农非常后悔,大哭了一场。后来,就选上好木料,照样刻了一只鸟,走到哪就带到哪。■茶树

有一次,神农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臣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最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神农塑像

有一天,神农在采集奇花野草时,尝到一种草叶,使他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于是他放下草药袋,背靠一棵大树斜躺休息。一阵风过,似乎闻到有一种清鲜香气,但不知这清香从何而来。

神农抬头一看,只见树上有几片叶子冉冉落下,这叶子绿油油的,出于好奇,遂信手拾起一片放入口中慢慢咀嚼,感到味虽苦涩,但有清香回甘之味,索性嚼而食之。食后更觉气味清香,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头晕目眩减轻,口干舌麻渐消。

神农再拾几片叶子细看,其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树木不同,因而又采了些芽叶、花果而归。以后,神农将这种树定名为“茶树”,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神农被后人誉为茶祖,此后茶树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被人们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养生的饮料。阅读链接关于神农发现茶,还有一个传说,说是有一天,神农在生火煮水。当水烧开时,神农打开锅盖,忽见有几片树叶飘落在锅中,当即又闻到一股清香从锅中发出。他用碗舀了点汁水喝,只觉味带苦涩,清香扑鼻,喝后回味香醇甘甜,而且嘴不渴了,人不累了,头脑也更清醒了。于是神农依照“人”在“草”“木”之间而为其定名为“茶”。

先秦两汉茶文化的萌芽

■茶树枝叶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从野生大茶树上砍下枝叶,采集嫩芽,生嚼鲜叶。后来发展为加水煮成羹汤饮用,这就是最早的原始粥茶法。用茶叶制成的菜肴清淡、爽口,既可增进食欲,又有降火、利尿、提神、去油腻、防疾病的功效,有益人体健康。■古代品茶图

在我国商周时期,巴蜀地区就有以茶叶为“贡品”的记载。后来,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茶蜜皆纳贡之。”这一记载说明在武王伐纣时,巴国就已经以茶与其他珍贵产品纳贡与周武王了。《华阳国志》中还记载,那时已经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园。

后来,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春秋战国时期所编著的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中,始有记载周公饮茶养颜保健的轶事。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学术上百家争鸣,儒家、道家都对后世茶文化产生了影响。周公 周朝爵位,得爵者以辅佐周王治理天下。历史上的第一位周公名叫姬旦,也称叔旦,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因封地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为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在我国茶文化中主要发挥政治功能,制定茶的礼仪:站着敬茶时,双手要托住茶杯底座,两个大拇指轻轻压在杯盖上,面带微笑。用传统茶具喝茶时,要先用杯盖轻轻拨开漂浮的茶叶,象征性地用杯盖挡住嘴巴,喝茶时不发出声音,以示文雅。葛玄 东汉道教天师。字孝先,被尊称为葛天师,为道教灵宝派祖师。1104年封“冲应真人”;1246年封“冲应孚佑真君”。道教尊为葛仙翁,又称太极仙翁。在道教流派中与张道陵、许逊、萨守坚共为四大天师。

儒家认为,给别人倒茶时,也要用双手,人的身体微微向前倾,安静不出声。如果你是主人,给一桌子的宾客逐一斟茶,一定要以顺时针的顺序,因为按照古礼,逆时针的斟茶方式,通常表示主人在委婉地下逐客令。

道家思想则着眼于更大的宇宙空间,所谓“无为”,正是为了“有为”;柔顺,同样可以进取。水至柔,方能怀山襄堤;壶至空,才能含华纳水。

我国茶文化接受老庄思想甚深,强调天人合一,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这又为茶人们创造饮茶的美学意境提供了源泉。■茶树栽培

春秋战国后期及西汉初年,曾发生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人口大迁徙。特别在秦统一四川后,促进了四川和其他各地的货物交换和经济交流。清人顾炎武在《日知录·茶》中即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古代制茶工艺

在秦汉时期,四川的茶树栽培、茶的制作技术及饮用习俗,开始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地传播。陕西、河南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北方茶区之一。其后沿长江逐渐向长江中、下游推移,再次传播到南方各省。

据史料载,汉王至江苏宜兴茗岭“课童艺茶”,汉朝名士葛玄在浙江天台山设“植茶之圃”,说明汉代四川的茶树已传播到江苏、浙江一带了。

在秦汉时期,四川产茶不仅粗具规模,制茶方面也有改进,茶叶具有色、香、味的特色。并被用于多种用途,如药用、丧用、祭祀用、食用,或为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像武阳那样的茶叶集散市已经形成了。

如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僮约》“烹荼尽具”的约定,是关于饮茶最早的可信记载。《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一般都认为“烹荼”“买荼”之“荼”为茶。王褒 字子渊,汉朝著名文人,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主要在汉宣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辞赋家,写有《洞箫赋》等赋十六篇,《僮约》中关于茶事的描述,是我国,也是全世界最早的关于饮茶、买茶和种茶的记载。

王褒《僮约》中关于“武阳买荼”的故事,是说公元前59年正月里,资中人王褒寓居成都安志里一个叫杨惠的寡妇家里。杨氏家中有个名叫“便了”的髯奴,即多须的奴仆。王褒经常指派他去买酒,便了因王褒是外人,感觉替他跑腿心里很是不情愿,又怀疑他可能与杨氏有暧昧关系,心里更是老大的不乐意。■古代的制茶工具司马相如 (约前179年~前118年),西汉大辞赋家,杰出的政治家。他是我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辞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

有一天,髯奴跑到主人的墓前倾诉不满,说:“大夫您当初买便了时,只要我看守家里,并没要我为其他男人去买酒。”

王褒得知此事后,当时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怒之下,便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以一万五千钱从杨氏的手中买下便了为奴。

便了跟了王褒以后,心里更是极不情愿,可是又无可奈何。于是他在写契约的时候便向王褒提出:“既然事已如此,您也应该向当初杨家买我时那样,将以后凡是要我干的事明明白白地写在契约里,要不然我可不干。”

王褒擅长辞赋,精通六艺,为了教训便了,使他服服帖帖的,便信笔写下了一篇长约六百字的题为《僮约》的契约,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劳役项目和干活时间的安排,使便了从早到晚不得空闲。卓文君 原名文后,西汉临邛人,汉代才女。她善鼓琴,好音律,也擅长诗歌创作,其代表作品有《白头吟》《诀别书》等。卓文君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一段爱情佳话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她也有不少佳作流传后世。其中以“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一句传为佳话。

契约上繁重的活儿使便了实在是难以负荷下去。于是他痛哭流涕地向王褒求情说:“照此下去,恐怕我马上就会累死进黄土了,早知如此,情愿给您天天去买酒。”

这篇《僮约》从文辞的语气上看,不过是王褒的消遣之作,文中不乏揶揄、幽默之句。但是王褒就在这不经意中,竟然为我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史实记录。

王褒《僮约》中的“烹荼尽具”便是规定在家中来客之后烹茶敬客。■卓文君为客人上茶图

另据唐外史《欢婚》记载:

相如琴乐文君,无荼礼,文君父恕不待,相如无猜中官,文君忌怀,凡书必荼,悦其水容乃如家。

这是关于司马相如娶卓文君时只是用了琴音就做成了事,没有按传统规矩向卓王孙家兴茶礼正娶。卓文君的父亲气愤之下决定不在任何场所接待司马相如,而且写信要求司马相如只要是在读书或写书时都得品茶,见到茶水就会好比见到卓文君一样,同时也仿佛回到了家一样。■战国捧茶侍女木俑

司马相如曾经编写了一本少儿识字读物《凡将篇》,这里面刚好有个“荈”字,也就是各种茶叶史书常提出的最早的“茶”字。

还有在汉赋写作上可与司马相如并称为“扬马”的扬雄,他编写了一本叫《方言》的书,书中记述:“蜀西南人谓荼曰蔎。”虽然只有短短的8个字,但是它的意义却是相当深远的。

最早对茶有过记载的王褒、司马相如、扬雄均是蜀人,可见是巴蜀之人发明饮茶。阅读链接我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药用,发现茶和用茶更远在西汉以前,甚至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茶为贡品、为祭品,在周武王伐纣时、或者在先秦时就已出现,而茶作为商品则是在西汉时才出现的。茶叶在西周时期被作为祭品使用,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而战国时期茶叶作为治病药品,到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当时主要的商品之一。

三国两晋的饮茶之风

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陕西、河南等地区传播。此外,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汉代上茶仆人■古代制茶工艺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三国西晋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从西汉直到三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品,饮茶仅限于王公贵族,民间则很少饮茶。地处成都平原西部边缘的大邑县,素有“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称谓,丘陵山地茶树似海浪,棵棵青茶绿如涓滴。

江南初次饮茶的记录始于三国,据西晋史学家陈寿《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吴国的第四代国君孙皓,嗜好饮酒,每次设宴,来客至少饮酒七升。但是他对博学多闻而酒量不大的朝臣韦曜甚为器重,常常破例。每当韦曜难以下台时,他便“密赐茶荈以代酒”。这是“以茶代酒”的最早记载。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茶量渐多,有关饮茶的记载也多见于史册。入晋后,茶叶逐渐商品化,茶叶的产量也增加,不再将茶视为珍贵的奢侈品了。茶叶成为商品后,为求得高价出售,于是对茶叶进行精工采制以提高质量。南北朝初期,以上等茶作为贡品。

西晋诗人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云:“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说成都的香茶传遍九州。又据假托黄帝时桐君的《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皆出好茗。巴东别有真香茗。”

晋干宝《搜神记》:“夏侯恺字万仁,因病死,……如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荼饮。”这虽是虚构的神异故事,但也反映普通人家的饮茶事实。陶渊明 (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因厌烦官场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晋陶渊明《搜神后记》中也说:“晋孝武世,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中采茗。”晋王浮《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说明在两晋时期,湖北、安徽、江苏、浙江这些地区已出产茶叶。

两晋时期,饮茶由上层社会逐渐向中下层传播。《广陵嗜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老姥每天早晨到街市卖茶,市民争相购买,反映了平民的饮茶风尚。

在南朝宋山谦之所著的《吴兴记》中,载有:“浙江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所产之茶,转作进贡之用。”■坐禅杯

汉代,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到了南北朝时更为盛行。佛教提倡坐禅,饮茶可以镇定精神,夜里饮茶可以驱睡,茶叶又和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茶之声誉逐渐驰名于世。因此,一些名山大川僧道寺院所在的山地和封建庄园都开始种植茶树。慧远(334年~416年),俗姓贾,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居庐山,与刘遗民等同修净土,为净土宗之始祖。从小资质聪颖,勤思敏学,十三岁时便随舅父令狐氏游学许昌、洛阳等地。精通儒学,旁通老庄。二十一岁时发心舍俗出家,随从道安法师修行。《晋书·艺术传》记:“单道开,敦煌人也。……时夏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单道开乃佛徒,曾往后赵京城邺城的法琳寺、临漳县的昭德寺,后率弟子渡江至晋都城建业,又转去南海各地,最后殁于广东罗浮山。他在昭德寺首创禅室,坐禅其中,昼夜不卧,饮茶却睡解乏以禅定。

晋僧怀信《释门自镜录》:“跣足清淡,袒胸谐谑,居不愁寒暑,食不择甘旨,使唤童仆,要水要荼。”魏晋之际,析玄辩理,清谈风甚。佛教初传,依附玄学。佛徒追慕玄风,煮茶品茗,以助玄谈。■寺庙里的茶院

释道该说《续名僧录》中说:“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法瑶是东晋名僧慧远的再传弟子,著名的涅槃师。法瑶性喜饮茶,每饭必饮茶。■道教茶艺“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 ”昙济十三岁出家,拜鸠摩罗什弟子僧导为师。他从关中来到寿春创立了成实师说的南系“寿春系”。

昙济曾著《六家七宗论》。他在八公山东山寺住了很长时间,后移居京城的中兴寺和庄严寺。两位王子拜访昙济,昙济设茶待客。佛教徒以茶资修行,单道开、怀信、法瑶开“茶禅一味”之先河。

道教创始于汉末晋初的张角,于是茶成为道教徒的首选之药,道教徒的饮茶与服药是一致的。南朝著名道士陶弘景《杂录》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传说中的神仙人物,他们说饮茶可使人“轻身换骨”。

晋惠帝时著名道士王浮的《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曰:‘予丹邱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 ”神仙丹丘子都向虞洪乞茶喝,这大大提高了茶的地位。■黄山毛峰刘义庆 (403年~444年),字季伯,南朝宋时文学家。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逸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

我国许多名茶有相当一部分是佛教和道教胜地最初种植的,如四川蒙顶、庐山云雾、黄山毛峰,以及天台华顶、雁荡毛峰、天日云雾、天目云雾、天目青顶、径山茶、龙井茶等,都是在名山大川的寺院附近出产的。佛教和道教信徒们对茶的栽种、采制、传播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南北朝以后,士大夫之流逃避现实,崇尚清淡,品茶赋诗,使得茶叶消费量增加。茶在江南成为一种“比屋皆饮”“坐席竞下饮”的普通饮料,茶在江南已然成为一种待客的礼节。

王濛是晋代人,官至司徒长史,他特别喜欢喝茶,不仅自己一日数次喝茶,而且有客人来,便一定要客人同饮。当时,士大夫中还多不习惯饮茶。因此,去王濛家时,大家总有些害怕,每次临行前就戏称“今日有水厄”。

东晋时期,茶成为建康和三吴地区的一般待客之物,据刘义庆《世说新语》载,任育长随晋室南渡以后,很是不得志。有一次,他到建康,当时一些名士便在江边迎候。谁知他刚一坐下,就有人送上茶来。

任育长是中原人,对茶还不是很熟悉,只是听人说过。看到有茶上来,便问道:“此为茶为茗?”谢安 (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著名政治家、宰相,多才多艺,善行书,通音乐,对儒、佛、玄学均有较高的素养。他性情闲雅温和,处事公允明断,不专权树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气度、儒将风范,这些都是谢安为人称道的品格。

江东人一听此言,觉得很奇怪,心说:这人怎么连茗就是茶都不知道呢?任育长见主人一脸的疑惑,知道自己说了外行话,于是赶忙掩饰说:“我刚才问,是热的还是冷的。”

在两晋时期,茶饮是清谦俭朴的标志。据《晋中兴书》载,陆纳做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准备去访问他,陆纳让下人只是准备了茶饮接待谢安。陆纳的侄子陆俶见叔叔没有准备丰盛的食品,心中不觉暗暗责备,但又不敢问。于是,陆俶就擅自准备了十多个人用餐的酒菜招待谢安。事后,陆纳大为恼火,认为侄子的行为玷污了自己的清名,于是下令狠狠地打了陆俶四十大板。

在《晋书·桓温传》中,也记载有“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惟下匕奠,茶果而已。”■品茶雕塑

两晋时期,茶饮广泛进入祭礼。在南朝宋刘敬叔撰写的志怪小说集《异苑》中记有一个传说。说剡县陈务妻,年轻的时候和两个儿子寡居。陈家的院子里有一座古坟,每次饮茶时,陈务妻都要先在坟前浇祭茶水。两个儿子对此很讨厌,想把古坟平掉,母亲苦苦劝说才止住。■古代茶具杨衒之 北魏散文家。曾任抚军府司马、秘书监、期城郡太守等职。博学能文,精通佛教经典。公元547年,杨炫之行经洛阳,正值兵乱之后,目睹贵族王公耗费巨资所建之佛寺已多成废墟,深有所感,乃著《洛阳伽蓝记》一书,成为北朝文坛上的旷世杰作。

有一天在梦中,陈务妻见到一个人,这个人对她说:“我埋在此地已经有三百多年了,蒙你竭力保护,又赐我好茶,我虽然是地下朽骨,但不会忘记报答你的。”

陈务妻从梦中醒来,就再也睡不着了。

终于等到天亮,陈务妻起来后,来到院子里,突然发现在院子中有十万钱!陈务妻惊呆了,一时间不知该如何是好。她赶忙把这事告诉了两个儿子,两个人感到很惭愧。从此以后,一家人祭祷得就更勤了。

南北朝时期,以茶作祭已进入上层社会。《南齐书·武帝本纪》载:永明十一年(493年)七月,齐武帝下了一封诏书,诏曰:“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唯设饼、茶饮、干饭、酒脯而已,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齐武帝萧颐,是南朝比较节俭的少数统治者之一。他立遗嘱时,把茶饮等物作为祭祀标准,把民间的礼俗用于统治阶级的丧礼之中,此举无疑推广和鼓励了这种制度。

北魏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了王肃善饮茶的故事:“肃初入国,不食羊肉及酪桨,常饭鲫鱼羹,渴饮茗汁。……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北朝人原本渴饮酪浆,但受南朝人的影响,如刘镐等,也开始喜欢上饮茶了。

王肃,字恭懿,琅琊人。曾在南朝齐任秘书丞。因父亲王奂被齐国所杀,便从建康投奔魏国。魏孝帝随即授他为大将军长史。后来,王肃为魏立下战功,得“镇南将军”之号。魏宣武帝时,官居宰辅,累封昌国县侯,官终扬州刺史。

王肃在南朝时,喜欢饮茶,到了北魏后,虽然没有改变原来的嗜好,但同时也很会吃羊肉奶酪之类的北方食品。当人问“茗饮何如酪浆?”时,王肃认为茶是不能给酪浆做奴隶的。意思是茶的品位并不在奶酪之下。

三国吴和东晋均定都现在的南京,由于达官贵人,特别是东晋北方士族的集结、移居,今苏南和浙江的所谓江东一带,在这一政治和经济背景下,作为茶业发展新区,其茶业和茶文化在这一阶段中,较之全国其他地区有了更快发展。阅读链接三国两晋时期,我国形成饮茶之风,而文人关于茶的著述颇丰。如《搜神记》《神异记》《搜神后记》《异苑》等志怪小说集中便有一些关于茶的故事。左思的《娇女诗》、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诗、王微的《杂诗》是最早的茶诗。南北朝时女文学家鲍令晖撰有《香茗赋》,惜散佚。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才辞丰美,对后世的茶文学创作颇有影响。宋代吴俶《茶赋》称:“清文既传于杜育,精思亦闻于陆羽。”可见杜育《荈赋》在茶文化史上的影响。

趋于成熟的唐代茶文化

■唐人刘禹锡易茶图

唐朝一统天下,修文息武,重视农作,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由于国内太平,社会安定,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茶叶的生产和贸易也迅速兴盛起来,成为我国茶史上第一个高峰。

当时,茶叶产地分布在长江、珠江流域和陕西、河南等十多个区域的诸多州郡,当时,以武夷山茶采制而成的蒸青团茶极负盛名。

中唐以后,全国有七十多州产茶,辖三百四十多县。唐代是我国种茶、饮茶以及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茶叶逐渐从皇宫内院走入了寻常百姓之家,饮茶之风遍及全国。有的地方户户饮茶,已成民间习俗。■唐代女子制茶图

同时,无论是宫廷茶艺、宗教茶艺、文士茶艺和民间茶艺,不论在茶艺内涵的理解上还是在操作程序上,都已趋于成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茶之道。

唐朝饮茶之风的兴起,促使了“茶圣”陆羽的横空出世!陆羽在其著名的《茶经》中,对茶的提法不下10余种,其中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是“荼”。

陆羽在写《茶经》时,将“荼”字减少一划,改写为“茶”,并归纳说:“……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四曰茗,五曰荈。”从此,在古今茶学书中,茶字的形、音、义也就固定下来了。

关于陆羽善茶道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欢品茶,宫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职。

有一次,陆羽的师父竟陵积公和尚被召到宫中。宫中煎茶的能手用上等的茶叶煎出一碗茶,请积公品尝。积公饮了一小口,便再也不尝第二口了。皇帝问他为何不饮,积公回答说:“我所饮之茶,都是弟子陆羽为我煎的。饮过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觉淡而无味了。”郡 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秦代以前比县小,从秦代起比县大,叫郡县。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后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刺史部、县之间。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唐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很快又恢复了。明清时代称府。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后汉起,郡成为州的下级行政单位,介于州刺史部、县之间。

李豫听罢,就把积公的话记在心里了。随后,李豫便派人四处寻找陆羽,终于在吴兴县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了宫中。■古籍《茶经》李豫 (726年~779年),唐肃宗长子。初名俶,原封广平王,后改封楚王、成王,唐朝第八位皇帝,在位17年。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结束,大唐开始走向衰落。779年去世,庙号代宗,谥号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

皇帝李豫见陆羽其貌不扬,说话还有点儿结巴,但从言谈中可以看出他学识渊博,出言不凡,甚感高兴。于是当即命陆羽煎茶。

陆羽将带来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笋茶精心煎后,献给皇帝李豫。皇帝闻之,茶香扑鼻,茶味鲜醇,清汤绿叶,果然与众不同。

李豫连忙命陆羽再煎一碗,让宫女送到书房给积公和尚去品尝。积公接过茶碗,刚喝了一口,便连叫好茶,于是一饮而尽。

积公放下茶碗后,走出书房,连声喊道:“渐儿何在?”皇帝忙问:“你怎么知道陆羽来了?”积公答道:“我刚才饮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来,当然是到宫中来了。”

由此可见陆羽精通茶艺非同一般。

在唐代,喜茶之人甚多。唐武宗时,宰相李德裕善于鉴水别泉。据北宋诗人唐庚《斗茶记》载:“唐相李卫公,好饮惠山泉,置驿传送不远数千里。”这种送水的驿站称为“水递”。李德裕(787年~849年),字文饶,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功绩显赫。会昌时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

时隔不久,有一位老僧拜见李德裕,说相公要饮惠泉水,不必到无锡去专递,只要取京城的昊天观后的水就行。

李德裕大笑其荒唐,于是暗地里让人取一罐惠泉水和昊天观水一罐,做好记号,并与其他各种泉水一起送到了老僧住处,请他品鉴,让他从中找出惠泉水来。

老僧一一品赏之后,从中取出两罐。李德裕揭开记号一看,正是惠泉水和昊天观水,李德裕大为惊奇,不得不信。于是,再也不用“水递”来运输惠泉水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