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食疗良方、长寿方案大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5:12:41

点击下载

作者:春之霖,小慈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食疗良方、长寿方案大全集

《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食疗良方、长寿方案大全集试读:

前言

中医有“药食同源”的理论,认为食物能治疗疾病,中国古代医者治病历来讲究的是“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乃不愈,然后命药”,因而这也推动了历代医家、本草学家对食物、药物的四味、五性、归经、主治、采集法、炮制法等进行研究和探索,并出现了众多重要的著述。公元1578年,明代名医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学、博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在后人看来,这部倾注他毕生心血的著作对当时的医学界来说,完全是件石破天惊的事情,它是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巨著,既是对两千余年中国医药学的总结,也开启了中医药发展新篇章的序幕。在西方科技史家看来,这代表着明朝最高的科学成就,它就是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本草纲目》是在前人的经验上编写而成,时人王世贞在为该书作序时称李时珍“书考八百余家”,但在许多方面又远远超过了前人的著述,它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纠正了前人对于植物名称、植物气味和主治等方面的错误;新增加了374种药物,使药物种类达1892种,成为有史以来最为全面的一部本草著作;对于许多药物的疗效作了进一步的描述,尤其是发展了药物归经理论,用自己的临证经验,确定和补充了药物归经,并重视属气,属血的区分,大大提高了本草著作的临证指导作用。此外,还记载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收录了药方10000多剂,方剂之多,远超前代著述。在所有方剂中,包括出自《伤寒论》等古代经典方书中所载的“经方”,金、元以后流行方书所载的“时方”,广泛流传民间、治疗某种疾病的常用“单方”,临证应用有特效的“验方”,乃至民间祖传的“秘方”,其中以“单方”为最多,这使得《本草纲目》成为集古代医方之大成者,实用价值非常高。

这部巨著在成书后至今的400余年间里,已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渗透进国人的生活中,医家将之作为行医用药的准绳,普通百姓将之作为日常食疗养生的指南。今天,我们在中医养生文化热潮的推动下,重新向这部闪耀着古老智慧的经典著作求取永不过时的养生长寿真经,挖掘沉睡数百年的祛病强身、祛病延年的秘方,使之重见天日,惠及今人。

有人也许会说,李时珍是医生和药物学家,又不是养生家,《本草纲目》是药典,又不是养生学专著。这么说,是不懂《本草纲目》。事实上,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冶医药于一炉,结合方药论医理,结合医诊论方药,谈医论药,发千古之奥秘,阐歧黄之精微,实则处处渗透着国医养生的博大智慧,懂得《本草纲目》者则常常发现其中的养生智慧实乃巨大宝库,用之不尽,取之不竭,让人获益无穷。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曾对中医有过许多偏激之词,独赞《本草纲目》,称此书含有丰富的宝藏。现代文学家、科学家郭沫若对此书的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且称其“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当代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能保持年轻美丽便是得益于《本草纲目》,她多年研读和使用《本草纲目》的体会就是:“我经常看《本草纲目》,吃什么养发,吃什么养颜,里面什么都有,它可是我们国家非常宝贵的一笔财富。”那些不懂得《本草纲目》的人,放着这么好的经典不去读,放着这么神奇有效的养生、食疗、长寿秘法不去用,实在可惜。

然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要直接从这部国医经典中寻找各种食疗方、养生方、长寿方,往往会耗费很多的时间。比如说,得了慢性胃病,想要了解能调养胃病的食物,翻开《本草纲目》,其中哪些食物有养胃的功效呢?于是从“水部”、“金石部”、“草部”、“菜部”等分类一页页往下找吧,因为它是按照中药属性分类的,如此找来,简直是大海捞针。有时候,要从《本草纲目》找个方子,可如何从上万条方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呢?因为对症选疗方,是一门学问,就算小小感冒,中医辨证也有风寒、风热、暑湿之分,所用方子是完全不同的。

为了帮助普通读者解决直接阅读的费时费力问题,我们精心编写了这部《〈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食疗良方、长寿方案大全集》,力求将这部国医经典中的养生、食疗、长寿智慧简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更高的可读性、实用性和科学性。编写时,编者反复翻阅《本草纲目》卷帙浩繁、洋洋洒洒190余万字的原著,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用现代解读方式,深入挖掘了《本草纲目》中有关养生、食疗、长寿的智慧,辑录了大量诸如补气血,调节身体平衡,美容、增白、瘦身,补心、补脑、健脾胃,延年增寿等日常养生食养妙方和治疗各类疾病的食疗方,并按疗效为原则进行重新归类,帮助读者运用这些神奇的本草方对症治疗现代家庭常见疾病,科学养生。同时,介绍了《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当今生活中仍常见的各类食物的功效,让读者认识到身边的小食物在日常养生、防病、治病中的大功效。此外,还结合现代人生活特点和饮食习惯,为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工作性质的人群提供了全面实用的本草养生方案,并详细介绍了五脏的食养方法,帮助读者轻松调理五脏,实现健康。为拓展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本书对《本草纲目》中涉及的各种有关延年、祛病、增寿、养生、美容等医论作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同时旁征博引,将整个中医养生智慧融合其中,以期让读者真正进入到《本草纲目》中的神妙世界中,领会其中的养生思想精髓、食疗妙方和长寿秘方。

但愿每位读者都能受益于《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健康、美丽、长寿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第一章 集医药之大成,《本草纲目》中长盛不衰的养生之道

第一节 走进《本草纲目》的神秘世界

李时珍其人,《本草纲目》其书

李时珍,字东壁,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著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在阅读古典医籍和行医数十年的过程中,发现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他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他自35岁起,便为之苦读博览,参考了大量医学专著。为了弄清许多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他“访采四方”,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经过27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这部闻名中外的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著作,不仅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也曾受益于《本草纲目》,称它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1956年著名科学家郭沫若为本书题词纪念,曰:“医中之圣,集中国药学之大成,本草纲目乃1892种药物说明,广罗博采,曾费三十年之殚精。造福生民,使多少人延年活命!伟哉夫子,将随民族生命永生。”《本草纲目》说养生:“治未病”才是健康大道

自古以来,中医一直以“治未病”作为对抗疾病的最佳医术。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治未病的指导思想就确立下来。《本草纲目》继承了这一思想,它除了列出各种病症的治疗方剂,还包含了大量的养生智慧,也就是“治未病”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药食同源,以食养生。李时珍认为:“饮食者人之命脉也。”《本草纲目》除大量记载抗老延年医论及方药外,也注重收载其他强身疗疾之法,如食疗、粥疗、酒疗等。书中收载谷物73种、蔬菜105种、果品127种。所载444种动物中,很多可供食用,并把谷食、肉类、鱼类均列为本草,多达百余种。

我们一直在说“治未病”,那么它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防病、治病观念呢?

从字面上看,所谓“治未病”,就是在疾病到来之前展开医治的工作。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人没有生病,哪里需要治病呢?其实,这就是一种未雨绸缪的远见,如果能在生病之前就采取一系列的手段防止疾病的到来,我们就可以避免疾病带来的痛苦。这比起生了病再治病划算得多。

中医常说“上医治未病”,意思是最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到来之前就能施展医术,让人不生病。怎样才算是上医呢?扁鹊兄弟三人均为当时的名医,尤以扁鹊最负盛誉。某日扁鹊为魏王针灸,魏王问扁鹊:“你们兄弟三人到底哪一位医术最高?”扁鹊不假思索道:“长兄最高,我最差。”魏王诧异。扁鹊道:“长兄治病于病发之前,一般人不知道他是在为人铲除病源、防患于未然,所以他的医术虽高,名气却不易传开。而我是治疗于病情发作和严重之后,人们看到我为患者把脉开方、敷药刺穴、割肉疗伤,我也确实让不少病人化险为夷,大家就以为我的医术比长兄高明。”

中医之所以倡导“治未病”,是因为当疾病袭来时,各种治疗手段只能算得上是补救措施。即使补救有效,也难以让本来健康无恙、充满生机活力的身体恢复到最好的状态了。所以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将疾病消弭于无形之中才是真正的高明医术。

其实,现代医学也开始意识到“防病”的重要性,对于亚健康状况的关注就表明了这一点。亚健康是现代医学名词,指经常感觉身体不舒服,但各项指标正常的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症状,但时常会感到身体不舒服,主要表现为“一多三退”,即疲劳多,活力、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减退,经常出现全身乏力、腰酸肢软、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动辄汗出、食欲不佳、失眠健忘、心烦意乱、皮肤瘙痒等一系列症状。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关注,表明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预防的重要性。而对抗亚健康,中医养生无疑是最有力的武器。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一部《本草纲目》里就有用之不竭的养生智慧。它们不是枯燥的医学理论,而是我们能掌握的简单方法,比如吃什么可以增强身体的正气,遇到小伤小病怎么办,哪些本草是我们应该常备的……了解这些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健康原来如此简单。药补不如食补:《本草纲目》中的健康箴言“药补不如食补”,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而人们也越来越认识到食补的重要。与其生病了再吃药,或者没病吃保健药,不如吃好一日三餐,因为只有食补才是增强人体抵抗力的关键。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和药补比起来,食补不仅经济实惠,更重要的是,食补所用材料都是我们常见的食物,对身体没有副作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药补不如食补。”他根据各类食物的药性、药理进行了细致的归类,为现代人的食补计划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不管是在平时,还是在病后,食补对人的健康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病后体虚应该进补,但是可能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而如果能在未病的时候补养身体,无疑可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当然,不管是平时进补还是病后食补,都要综合考虑自己的体质、肠胃的消化功能以及食物的属性来选择食物。

许多人认为《本草纲目》只是一部医药学著作,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本草纲目》也是一本健康食谱。虽然它是从食物的角度出发的,可是当你翻开这本书,你就会发现,它并不是单纯在讲食物。李时珍运用巧妙的手法,把人和食物自然地连接在一起,告诉人们什么样的食物对什么人有用,哪些人应该多吃哪些食物等,让人们学会选择对自己有益的食物。这样也就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达到了食补的效果。

因此,可以说,学会运用《本草纲目》中的食疗方法,也就等于更好地把握了健康。从《本草纲目》中提炼出养生的精华

李时珍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他毕生都在给人看病。他致力于医学和药学的研究,除了《本草纲目》外,他还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不仅对祖国的本草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在人体生命科学方面也颇有建树。

李时珍在医家和道家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就是说大脑是生命的枢机,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元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元神存则生命在,元神败则生命逝。得神则生,失神则死。他的这一“脑主神明”的见解,改变了长期以来“心主神明”的说法。他的这种观点一直不被医学界和世人认可和支持,直到清代王清任在人体解剖观察基础上提出“灵机记性在脑”的说法,才发展完善了李时珍的“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这个学说发展到现代,成为判断死亡的标准,就是判断一个人的生命是否存活,是以他的大脑是否死亡为标准的,而非心脏是否停止跳动。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多种适宜补脑的食物,如核桃仁、荔枝、红枣、芝麻、鸭肉、牛奶、鲜藕、乌骨鸡等。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多吃这些食物,可以起到补脑益智、延年益寿的作用。

除此之外,李时珍还十分重视脾胃的作用,并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脾胃为元气之母”的观点。虽然非独创,却是对《内经》脾胃学说、李东垣“脾胃”理论的充实和发展。《本草纲目》中有大量这方面的论述。他强调脾胃与元气的密切关系,人体的元气有赖于脾胃之滋养,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人体元气得其滋养而充实。脾胃为后天之本,整个机体有赖于脾胃摄取营养,为气血生化之源泉,故脾胃的运化功能正常,后天水谷之精充盈,则气血得养而充盛。

他还认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运动正常,有赖于脾胃中土的功能协调。脾胃枢纽若升降正常,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和,阴阳平衡。若脾胃受伤则升降功能失常,则内伤元气,阴阳失调,严重者还会影响全身而致病。因此,调养脾胃对于养生延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对于如何调养脾胃的问题,李时珍也给出了很好的食疗建议,例如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多种对脾胃有益的食物,如白扁豆、枣、莲子、南瓜、野茼蒿、红薯等,为脾胃虚弱的现代人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以上仅是就李时珍的养生观点举了两个例子,《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每一种食物、药物,都说明了其温、热、寒、凉的性质,以及其主治的疾病或对人体有哪些调节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多阅读这本书,就能轻松地为自己和家人防治疾病,保持身体健康。李时珍养生心法:四性五味,药食同源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融入了自己的养生心法: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李时珍认为食物和药物一样,有辛、甘、酸、苦、咸五味及寒、热、温、凉四性。选择食物与选择药物一样,要根据四性和五味选择。只有对症,才能温煦脏腑,增强人体的免疫能力。

如《本草纲目》羊附方中的羊肉汤是这样记载的:“治寒劳虚羸,及产后心腹疝痛。用肥羊一斤,水一斗,煮汁八升,入当归五两,黄芪八两,生姜六两,煮取二升,分四服。”这是李时珍记录名医张仲景的药方,用来治疗疲劳虚弱以及产后疼痛等各种虚证。以这个方子为例,当归甘温补血止痛,所以是主药,生姜温中散寒,黄芪甘温健脾补气,羊肉温中补虚。这四味本草合在一起就能共起温中补血、祛寒止痛之功。这样一碗有浓浓药香的羊肉汤,最适合产后体弱和大病初愈的人。

传说有一次,有个病人大便干结,排不出,吃不下饭,很虚弱。李时珍仔细为其做了检查,确认是高热引起的便秘。当时如果患者便秘,一般是让病人服用泻火的药。但李时珍没有用药,而是把蜂蜜煎干捏成细细的长条,慢慢地塞进病人的肛门。煎干的蜂蜜进入肠道后,很快溶化,干结的大便被溶开,一会儿就排了下来。大便畅通,热邪排出体外,病人的病情立刻有了好转。

李时珍记载了不少药用食物,如蜂蜜、生姜、大枣、小麦、羊肉等,利用食物的四性五味辅助治疗疾病。李时珍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意思是说,我们所吃的食物中,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却对身体有害,吃得对就会对身体有益,吃得不对反而会生病。因此,我们只有根据病症摄取食物,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寒性或凉性的食品,如绿豆、芹菜、柿子、梨、香蕉、冬瓜、丝瓜、西瓜、鸭肉等都有清热、生津、解暑、止渴的作用,对阳气旺盛、内火偏重的人非常适宜。热性或温性食物,如羊肉、狗肉、辣椒、生姜、茴香等,有温中、散寒、补阳、暖胃之功,阳虚畏寒的人食之为宜,热病及阴虚火旺的人就应忌食。

此外,食性还要与四时气候相适应,寒冷季节要少吃寒凉性食品,炎热季节要少吃温热性食物,饮食宜忌要随四季气温而变化。《本草纲目》中的食疗妙方摘录

为了编撰《本草纲目》,李时珍不辞辛劳地在全国各地巡访,其间也遇到了不少崇尚养生且颇有智慧的长寿老人。传说李时珍有一次到深山去采药,遇到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李时珍与老人详谈之后,得知他是隐居深山的老隐士,虽年过百岁,却眼不花、耳不聋,身体非常健康。当被问到养生延寿之道时,老人指了指竹篓里的木耳和胡萝卜说:“就是常常吃这胡萝卜烩木耳。”

老隐士的话让李时珍认识到食疗的重要性,于是,每次采药回来之后,李时珍都要仔细琢磨,研究其功效,然后分门别类记载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本草纲目》,对可供食疗的药物记载十分广博,而且还将食物也纳入本草中。在这些食物的条目下,李时珍都悉心标出了可以应用的食疗方案。这里从书中摘录一些药方,供大家参阅。

1.肾虚腰痛。用茴香炒过,研细,切开猪肾,掺末入内,裹湿纸中煨熟,空心服,盐酒送下。

2.脾胃虚冷,吃不下饭。和白干姜在浆水中煮透,取出焙干,捣为末,加陈米粥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白开水送下。其效极验。

3.补肝明目。用芜菁子淘过一斤、黄精二斤,和匀,九蒸九晒,研为末。每服二钱,空心服,米汤送下,一天服二次。又方:芜菁子二升、决肯子一升,和匀,以酒五升煮干,晒为末。每服二钱,温水调下,一天服两次。

4.长年心痛。用小蒜煮成浓汁,勿蘸盐,饱食,有效。

5.目生顽翳。用珍珠一两、地榆二两,加水二大碗煎干。取珍珠放醋中浸五日,热水淘去醋气,研为细末。每取少许点眼,至愈为止。

6.病后常流鼻血。用牡蛎十分、石膏五分,共研为末。每服一匙,酒送下。亦可加蜜作丸子吃,一天三次。

7.老人虚秘。用阿胶炒二钱、葱白三根,水煎化,加蜜两匙,温服。

8.饮酒过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这样记载:唯此豆芽白美独异,食后清心养身,具有“解酒毒、热毒,利三焦”之功。此外,他还说:“凡饮酒,先食盐一匙,则后饮必倍。”

第二节 吃药延年不如食物养生,《本草纲目》中“食”的智慧

有人生病有人健康,区别就在“食”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水平也越来越高,食品种类越来越丰富,但是吃得好了,并不代表我们的营养摄入就合理了。吃精米、细面、鸡、鱼、肉、蛋、糕点、饮料多了,吃五谷杂粮和蔬菜、水果少了。喝含糖的饮料及纯净水多了,喝茶与白开水少了。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高脂血症、肥胖症、高血压等慢性病发病率直线上升。据统计,这些病所造成的死亡人数,已占当前死亡总数的70%,而且居高不下。

近年来,有一个时髦的词汇——“富贵病”,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痛风(高尿酸血症)、脂肪肝等一系列慢性疾病。导致这些高发病的重要原因,是很多人“吃无禁忌”,膳食结构不合理。有些人口味偏重,吃菜爱吃咸的,却不知盐的摄入量过多,会导致血压升高。进食过度和运动少,吃油脂类食物太多,造成营养过剩是患肥胖症的主要原因。肥胖还会导致糖尿病,这就要求人们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主食、副食,特别是高热量的食物都要少吃。《本草纲目》建议高血脂患者的饮食要清淡,不提倡多吃肉,但也不宜长期吃素,否则营养成分不全面,反而会不利于身体健康。痛风病和体内脂肪代谢紊乱有关,高蛋白饮食可导致脂肪合成增加。若在饮酒的同时进食高蛋白、高脂肪食品,易引起急性痛风病发作。此外,摄入大量油脂后人体的肝、胆、胰等消化器官负荷加大,体内胆固醇水平过高,成为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喝酒的人士,其脂肪肝、酒精肝、胆囊炎、胰腺炎等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数倍,而脂肪肝、酒精肝患者如不加以控制,将会导致肝硬化、肝腹水、肝癌。所以不合理的膳食导致了“富贵病”的增加。

不仅要警惕那些“富贵病”,更要注意癌症的发生。饮食与人体许多癌症的发生及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有关资料表明,约有1/3的癌症与饮食有关,因此,主动控制摄食成分和改变饮食习惯,在抗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长期摄入高油、高糖、低纤维的食物,如汽水、可乐、罐装饮料、汉堡、薯条等,这种饮食习惯为以后慢性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肉类腐坏产生细菌,普通烧煮的温度不能全部杀死细菌,患有血癌的牛和鸡越来越多,长期吃这些食物患血癌的几率就很高。“民以食为天。”这是一句人人皆知的俗话。但是吃也要会吃,科学地吃,否则会惹病上身的。看看那些常见病哪些跟饮食没有关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是因为吃得咸、吃得甜,癌症是因为吃得垃圾、吃得不合理等。总之,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这向人们敲响了警钟。食物为何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本草纲目》认为“饮食为生人之本”。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人靠吃饭活着,饮食的目的是为了养生保健。在中医看来,最高明的医生应该是食医。《本草纲目》中提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是什么意思呢?五谷就是指粮食,分指大豆、小豆、小米、米和面这五种粮食,它们都是养生的重要食物,也是人安身立命之本。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食物目前是地球上最多样且最完整的营养来源。天然的食物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每日的营养素,如果加以合理利用,还可以调节内分泌,排除人体内的毒素,提高人体的免疫力,甚至抵御癌细胞。

通过食物来调养身心、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方法在古代就很盛行。药学家孙思邈十分重视食养,他平时爱吃淡食,较少吃肉,还经常服用蜂蜜、莲子、山药、芝麻、牛乳等,这些对他的长寿都有助益。他极力主张饮食清淡,注意节制,细嚼慢咽,食不过饱,他在总结自己的进食经验时写道:“清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饮酒忌大醉,诸疾自不生。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在他看来,饮食须有所节制,不可吃得过饱,应该做到少食多餐,“觉肚空,即需索食,不得饥”。“养生之道,莫先于食。”利用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改善生命质量,延长寿命。沧海变桑田,食物成良药

大家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药补不如食补”,那么药和食物到底有什么区别呢?“是药三分毒”,古代人们把药都称作毒。“毒”指的是药的偏性,这种偏性就是指它独特的气、味、归经。药是用来赈灾的,当一个人生病以后,就可以通过药物来解决人体阴阳偏盛或偏虚的问题。但这只是临时的,你不能天天吃药,因为药是有毒的,长期吃药就会在你的身体里形成毒素。

食补恰恰相反,它是把预防疾病放在前。《黄帝内经》一直提倡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通过食补来预防疾病,推迟衰老,延年益寿。《黄帝内经》更重视经脉,它讲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储存多余经气的地方,也是藏元气的地方。在所有的中药书里,没有一味药能入奇经八脉。也就是说,没有一味药可以补元气,而食物就能补益元气,补益我们的身体。

食补既方便又实惠,人们乐于接受,一般没有副作用,而且可以起药物起不到的作用。比如一个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的气虚体质者,如果情况不是很严重,只要适量食用羊肉、牛肉、蛋类、花生、核桃之类具有补气效果的食物就能改善体质。如果不分轻重就盲目服用人参、冬虫夏草等助热生火的大补药物,反而会引发体内其他功能的失调。《本草纲目》提倡食补来改善体质,必须根据体质情况适当进补。肾虚可多吃些补肾抗老的食品,如胡桃肉、栗子、猪肾、甲鱼、狗肉等;防止神经衰弱,可多吃些补脑利眠的食品,如猪脑、百合、大枣等;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应多吃些芹菜、菠菜、黑木耳、山楂、海带等;防止视力退化应多吃蔬菜、胡萝卜、猪肝、甜瓜等。通过食补能使脏腑功能旺盛,气血充实,使机体适应自然界的应变能力增强,抵御和防止病邪侵袭,即中医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邓小平是一代伟人,他75岁健步登上黄山,80多岁仍能在大海中畅游1个多小时。在中央高级领导人中,像邓小平这样长寿且体质一直很好的并不多见,就是在世界伟人中也不多见。讲究饮食营养,主张食补不药补,是邓小平健康长寿的原因之一。邓小平身边工作人员曾对他一日三餐做过记录:早餐爱吃鸡蛋、馒头、稀饭、泡菜;午餐、晚餐常是两素、一荤、一汤。他生活很有规律,每天7点钟起床,到点就开饭,早餐7点半,午餐12点,晚餐6点半,而且不随季节变化,几十年一直如此。除了请客,邓小平从不主动向厨师点菜,也从不挑食。厨师做什么,他就吃什么,只要营养均衡就行。食谱的营养搭配,他则完全听从保健医生的意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一切的基础,要想身体棒就要依靠健康的饮食。吃饭前不妨先看看五味的“走向”《灵枢·九针》:“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灵枢·五味》:“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骨。”

食物有五种味道:酸、苦、甘、辛、咸。食物的味道不同,其作用也各有区别。中医认为五脏各有所喜。例如肝宜甘,因为甘味可以缓解肝气的劲急;心宜酸,因为酸味可以收敛心火;肺宜苦,因为苦味可以助肺气肃降;脾宜咸,因为咸味可以使脾不会运化过度;肾宜辛,因为辛味可以宣散和提升肾水之阳气。

五脏各有所喜,而食物也是有偏性的,那么食物的偏性是什么呢?“酸走筋”,酸类的食物是走筋、走肝的,如果你患了肝病就不要吃酸,因为酸具有收敛的作用,太收敛则肝气就不能生发,病就会加重。但是对于多汗、尿频、腹泻、流涕不止等病症有很好的效果。“辛走气”,辛类的食物是走气的。肺主气,如果肺出现了问题,就不能吃辛味食物。但是辛味具有发散风寒、行气止痛等作用,例如葱姜善散风寒、治感冒,胡椒能祛寒止痛,茴香能理气。“苦走血”,苦味的东西是走血的,即走心。如果病在心上,就少吃苦味食物,让心生发一下。但苦味食物可以清热、泻火。例如莲子心能清心泻火、安神,可以治疗心火旺的失眠、烦躁之症。“咸走骨”,咸类食物是走骨的,走骨就是走肾。如果病在骨上,就要少吃咸,这样才能把骨养好,把肾养好。但咸味食物具有软坚散结、滋阴潜降等作用。例如早晚喝一碗淡盐汤,对于治疗习惯性便秘有很好的作用。“甘走肉”,甜味的食物是走肉的,走脾胃。孩子如果特别喜欢吃糖,说明他脾虚。如果病在脾胃,就要少吃甜味的食物和油腻的食物,因为这样的食物会让脾增加代谢负担,使脾更加疲劳。但是甜味食物具有滋养、强壮身体,缓和疼痛的作用。疲劳和胃痛时可以试一试。隐藏在节气里的进补原则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人民为适应“天时”、“地利”,取得良好的收成,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综合了天文与物候、农业气象的经验所创设。

从古人对节气最早的命名,如《尚书》记载的“日中”、“宵中”等,可知二十四节气的形成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节”的意思是段落,“气”是指气象物候。

每个节气的专名均含有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情况等意义,食补完全可以随着节气走。下面是几个比较重要的节气。

立春(2月3~5日)——立春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饮食调养方面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有目的地选择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进食,这些食物能助生发之气。《本草纲目》载:“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杂合食之,取迎新之意。”

雨水(2月18~20日)——雨水节气着重强调“调养脾胃”。多吃新鲜蔬菜、多汁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少食油腻之物,以免助阳外泄。应少酸多甜,以养脾脏之气。可选择韭菜、百合、豌豆苗、荠菜、春笋、山药、藕等。

惊蛰(3月5~7日)——惊蛰节气的养生要根据自然物候现象、自身体质差异进行合理的调养。

阴虚者:形体消瘦,手足心热,心中时烦,少眠,便干,尿黄,不耐春夏,多喜冷饮。饮食要保阴潜阳,多吃清淡食物,如糯米、芝麻、蜂蜜、乳品、豆腐、鱼等。太极拳是较为合适的运动项目。

阳虚者:多形体白胖,手足欠温,小便清长,大便时稀,怕寒喜暖。宜多食壮阳食品,如羊肉、狗肉、鸡肉、鹿肉等。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及日光浴都是适合的锻炼项目。

春分(3月20~21日)——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此时人体血液和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如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饮食调养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必佐以葱、姜、酒等温性调料,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

立夏(5月5~7日)——在整个夏季的养生中要注重对心脏的特别养护。

清晨可食葱头少许,晚饭宜饮红酒少量,以畅通气血。具体到膳食调养中,我们应以低脂、低盐、清淡为主。

小满(5月20~22日)——在小满节气的养生中,我们要特别提出“未病先防”的养生观点。

小满节气是皮肤病的高发期,饮食调养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为主,常吃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冬瓜、丝瓜、黄瓜、藕等;忌食膏粱厚味、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如动物脂肪、海腥鱼类等。

白露(9月7~9日)——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鲜、生冷炙烩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如带鱼、螃蟹、虾类、韭菜花、黄花菜、胡椒等,宜食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寒露(10月8~9日)——“金秋之时,燥气当令”,如果调养不当,人体会出现咽干、鼻燥、皮肤干燥等一系列的秋燥症状。所以暮秋时节的饮食调养应以滋阴润燥(肺)为宜,应多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少食辛辣之品。

立冬(11月7~8日)——冬季养生应顺应自然界闭藏之规律,以敛阴护阳为根本。饮食调养要少食生冷,但也不宜燥热,应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同时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

冬至(12月21~23日)——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冬至阳气开始生发起来了,应该多吃当归、生姜、羊肉汤等。

小寒(1月5~7日)——人们在经过了春、夏、秋近一年的消耗后,脏腑的阴阳气血会有所偏衰,合理进补既可及时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能使来年少生疾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目的。在冬令进补时应食补、药补相结合,以温补为宜。

大寒(1月20~21日)——大寒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古有“大寒大寒,防风御寒,早喝人参、黄芪酒,晚服杞菊地黄丸”的说法。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中国人有些饮食习惯是很讲究文化内涵的。吃饭要用圆桌,因为圆桌意味着吃饭的时候不分贵贱尊卑。吃饭时用的筷子,也是阴阳的体现,动的那个筷子是阳,而不动的那个筷子为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现在很多人的饮食习惯也该改改了。

在以前如果生了孩子就要吃小米粥,而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要喝牛奶和鸡汤,但催奶效果并不好。如果喝上一顿小米粥,奶水可能就多了,因为小米是种子,是可以发芽的,所以现在的人最好还是效仿前人的养生之道。

现在的人都爱吃味道浓重的食物,为什么呢?现在的人生活和工作的压力都很大,为了调动身体内的元气来顶住压力,就要多吃浓重的食物,因为盐是最容易调动身体内的元气的,可是经常吃浓重食物的后果就是脾胃虚弱,脾胃虚弱身体内的元气就不足,就要多吃浓重的食物,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就会让疾病乘虚而入。《本草纲目》中有“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这句话意思是,咸的东西吃多了,就会抑制血的生发,就会导致血的凝固,最后使脸色变黑;苦的食物吃多了,我们的皮肤就会枯槁,毛发就会脱落;辣的东西吃多了就会使筋失去弹性,手爪就会干枯;酸的东西吃多了就会使肝气生发太过而抑制脾土,使肌肉角质变厚而嘴唇外翻;甜的东西吃多了就会影响肾的收敛功能,损伤头发。现代人应该少吃五味过度的食物。

除此之外,很多人还有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殊不知这样对你的健康会造成多么坏的影响,当你真的没有了健康,才知道健康的珍贵,何不开始就让自己健健康康呢?

有些人饮食无规律,晚餐摄入大量的高能食物,过剩的营养转化成脂肪,导致肥胖。可实行一日三餐或四餐制,定时定量,分配合理,做到“早餐吃好,中午吃饱,晚餐吃少”的膳食原则,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有些人吃饭速度太快,营养专家认为,吃饭太快,大脑的食物中枢神经难以控制,往往在进食了过多的热量才发出停止的信号,但此时体内已进食了过多的热量。因此,吃饭应细嚼慢咽,这样既有利于食物与唾液淀粉酶的充分混合,又可以防止进食多热量,有利于预防肥胖。

有些人喜吃烫的食物,这种人患食管癌的机会就多。调查表明,我国华北地区是食管癌高发区,70%~90%的患者喜欢吃70℃~88℃的烫食。动物试验已证实,对小白鼠用75℃~80℃的热水连续灌注25天后,其食管黏膜上皮增生、坏死,而后发生明显的癌前期病变。

有些人偏嗜油炸、熏烤食物,长期过量进食油炸熏烤食物,对健康有害。煎炸温度低于200℃时,杂环胺形成很少,如果煎炸温度超过200℃,煎炸时间超过2分钟,则会形成大量杂环胺。杂环胺随油炸食物进入人体,可损伤肝脏,使生长发育迟缓,生育功能减退,还有强烈的致癌作用。

有些人临睡前吃点心、零食,这样容易摄入过多的热量,超出机体的需要,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储存于体内。因此,为了你的体态美和健康,睡前还是尽量不要再进食了。

很多人不良的饮食习惯可能远不止这些,希望大家都有一个意识,那就是通过注意饮食习惯来保养自己的身体,不能随心所欲地吃吃喝喝,否则当疾病侵袭的时候已悔之晚矣。

第三节 本草食物最养生,吃法更要讲究

健康源自营养,美食离不开本草

我们知道,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是通过食物获取的,那么如何才能让食物的营养被人体充分吸收,让食物发挥出它们最大的功效呢?看看《本草纲目》给的建议吧。

1.选择新鲜的原料

原料新鲜才能保证食物质优味美,因此我们在购买肉类、蔬菜、水果时,一定要挑选那些新鲜的、优质的。(1)新鲜蔬菜类

一般情况下,新鲜蔬菜在外观上应颜色鲜明,形态匀整,质地保持鲜嫩,含有充足的水分。凡过老、干蔫及有虫害的蔬菜不宜选用。(2)奶类

良好的奶呈白色,稍有淡黄色。煮沸后静置,上结一层奶皮,下无沉淀,无不良气味。(3)肉类

①猪肉。新鲜的猪肉质地坚实而且有弹性,脂肪分布匀称,肉皮细嫩,肉色呈浅红色。不新鲜的猪肉有黏性分泌物,有腐坏的臭味。

②牛肉。新鲜的牛肉呈鲜红色,有光泽,肉质坚实,肌纤维较细。嫩牛肉脂肪坚实,呈白色或乳白色。老的牛肉呈紫红色,烹调效果不及嫩牛肉好。

③羊肉。羔羊肉的颜色浅红,肉质坚而细,脂肪匀称、色白,关节处骨质较松,湿润而带色。老羊肉的颜色深红,肉的质地较干、较粗,关节处骨质硬,呈白色。(4)脏腑类

新鲜的脏腑坚实而且富有弹性,表面湿润,腐坏时质地变软。

①肝。新鲜的肝呈褐色或紫色,手感坚实有弹性。

②肾。新鲜时有光泽,表面不湿润,质地坚韧,呈正常的浅红色。泡过水的肾体积较大,发白,不适于烹调。(5)鱼类

新鲜的鱼会保持原有光泽,鱼鳞整齐附于皮上,不易脱落,鱼鳃呈鲜红色,眼球透明突出,鱼肉硬而富有弹性。(6)鸡鸭类

良好者胸脯丰满,皮润滑,肉坚实,冠部鲜红。(7)蛋类

新鲜的蛋外壳清洁,表面粗糙,用光照射呈透明状。去壳后,蛋清滑润,蛋黄圆整、清晰、无斑点。(8)虾类

新鲜的虾头部完整,青虾与对虾的壳呈灰绿色,白虾呈浅红色。

2.要保持饮食卫生

食物可以促进健康,但不洁的食物也很容易造成疾病和食物中毒。要使食物发挥促进健康的作用,除了进行合理的搭配与烹调外,还要重视饮食卫生。(1)注意操作的方法:为了达到消毒和杀灭寄生虫的目的,食物的烹制应做到煮熟或炒熟。吃凉菜的时候,应将菜洗净后在沸水中烫半分钟。(2)防止制成品被污染:食品制成以后,应尽快盛于洁净的餐具中,及时食用,避免过多地用手接触制成品。

在进行烹饪之前,一定要注意厨房的卫生,这样可以防止食物和食物原料的污染。

3.让食物更有营养的烹调方法

要使食品达到预期的良好效果,窍门很多。总体来讲,需要注意下列几个方面:(1)原料的选择:选择原料时,除了注意质量好坏和是否新鲜以外,还应注意选择适用于某种烹制法的品种和部位。如炒肉丝最好选用里脊,蒸米粉肉需用五花肉等。如部位选用不当,就会影响烹调的效果。除此之外,每种食物在切法上各有特点,要加以注意。(2)作料:作料与烹调的颜色浓淡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应选用上等的作料。作料中最需要的是好汤(鸡汤、肉汤)、好酱油、料酒、葱、姜、蒜、盐、醋等。(3)火候与时间:火候即烹调时所需要的温度,通常分为烈火、温火和微火等几种。不同的食物、不同的做法,需要不同的火候。如炒青菜,为了使其脆嫩,并保持青菜的营养,就必须分批少量、烈火急炒。而熘鱼片,就需要微温的火候,才能使其嫩而漂亮。(4)颜色:为了使制品美观,除了食物本身之外,常常还需要加上其他颜色的配菜。例如香酥鸡的旁边可衬上生菜和胡萝卜,这样就显得分外美观。在制备时,为了使红菜更红,就需要加醋。每一种做法应保留其固有的颜色,例如清蒸的食品,不应加酱油,颜色就比较好看。(5)制品的温度:热菜必须热食,冷菜则必须冷食。食物烹制之后,应立即食用,否则会影响味道和外观。要想一生保平安,常有三分饥和寒

过去生活水平比较低,很多人要饿肚子,所以人们经常有饱餐一顿的愿望。现在,饿肚子的情况已不多见,人们可以“顿顿饱餐”。于是,一些人每日三餐都吃得很多、吃得很饱,结果患上一些疾病,甚至威胁到生命。其实,早在两三千年前,《本草纲目》中就提出了“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观点,告诫人们要“饮食有节”。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年录》中也曾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继承了这些思想,也推崇“食到七分为止”的观点。由此可见,古人们很早就发现了长期饮食过量的危害,可是我们现代人在饮食问题上却一错再错。

无节制地大量饮食,致使胃黏膜、肝脏、胰腺等消化器官大量分泌消化液,长期下去会增加这些器官的负担,降低这些器官的功能,导致各种疾病产生。

过量饮食不仅会使血液大量流向胃部,导致供给大脑的血液减少,造成脑功能的衰退,还会加重大脑控制消化吸收神经的负担,使其经常处于兴奋状态,这就必然造成大脑内的语言、记忆、思维等智力活动神经经常处于抑制状态。由此可见,长期饱食会导致大脑的“早衰”,影响我们智力的发育。

长期过量饮食还会导致营养过剩,如果平时再运动不足,就会造成大量的脂肪和垃圾在体内堆积,这也是导致肥胖症产生的重要原因,而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有着密切的联系。

俗话说:“要想一生保平安,常有三分饥和寒。”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饮食中保持七分饱,在进食的时候应该像“羊吃草”一样,饿了就吃点,但每次都不多吃,使胃肠总保持在不饥不饿不饱的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自愈能力,真正做到延缓衰老、延年益寿。什么都要吃,适可而止地吃

李时珍非常重视食养,他认为,“安神之本,必资于食”,只有吃得好,才能强身防病。李时珍得以高寿,在他的养生之道当中,饮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中国有很多俗话即可证明: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但在中国人的饮食中,“发物”一词很盛行。长期以来,人们把吃了不舒服的食物都归为“发物”一类,导致这个不能吃,那个也不能碰,成天战战兢兢,提心吊胆,生怕吃错了东西,踩着埋在身体里的地雷。“忌嘴”、“忌口”是中医比较常见的词语,不少中医文献中都有忌口的记载,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比如治痢疾时忌食油腥物;治疗胃病忌辛辣食物;治疗感冒就应以清淡饮食为主;肝癌患者忌食油炸食品和酒等等。

但是,一些忌口并没有科学依据,非常盲目。例如,有一位肿瘤病人去诊所就诊,说自己食欲差,要求医生给他开一些开胃的中药。医生问他每天的饮食情况,结果让医生大吃一惊:这位病人几乎天天喝稀饭、吃酱菜。

医生问他为什么不吃些鸡、鱼、蛋等食物。病人说:“家里人说这些都是发物,吃了会加重病情,不让我吃。”

医生问:“那你想不想吃?”

他说:“当然想吃了。”

医生说:“其实你胃口很好,根本不用服药,只要控制好吃‘发物’的量就可以了。”

曾有一个病人问大夫:“我有冠心病、糖尿病,您看吃什么好?”

医生问他:“您爱吃什么?”

他说:“我就爱吃东坡肘子、红烧肉。”

大夫说:“那可不行,肘子、红烧肉动物脂肪多,您不能吃。”

他说:“那猪肝呢?”

医生说:“也不能吃。”“东坡肘子、红烧肉、猪肝、鸡蛋都不能吃,最近说我血糖高,连香蕉、桃子、西瓜都不能吃了。我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其实,不用这么死搬硬套,平时什么都可以吃,不过记住四个字——适可而止。

如果检查出了脂肪肝、糖尿病、冠心病,那您就需要格外注意些,特别检查出胆固醇很高时,就更要注意了,需严格控制一下,但仍可以什么都吃。食“四气”、“五味”远离伤寒病痛

药物有“四气”和“五味”之分,食物同样也有“四气”和“五味”。饮食中要学着合理搭配食物的“四气”、“五味”,才能吃出强壮身体。

1.四气

所谓“四气”,即指饮食具有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另有不寒不热、不温不凉的饮食,属于平性。

凡适用于热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如适用于发热、口渴、烦躁等症象的西瓜;适用于咳嗽、胸痛、痰多等症象的梨等就属于寒凉性质的食物。

温性或热性与凉性或寒性相反,凡适用于寒性体质和病症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如适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流涕、头痛等症象的生姜、葱白、香菜;适用于腹痛、呕吐、喜热饮等症象的干姜、红茶;适用于肢冷、畏寒、风湿性关节痛等症象的辣椒、酒等都属于温热性质的食物。

平性食物的性质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食物之间,适合于一般体质,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品。如米、面、黄豆、山芋、萝卜、苹果、牛奶等。

从《本草纲目》所记载的常用食物分析,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居后。一般来说,各种性质的食物除具有营养保健功效之外,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有清热、去火、凉血、解毒等功效;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有散寒、温经、通络、助阳等功效。

夏天我们主张多吃一点平、寒、凉的食物,如常见的豆类、木耳等。凉性食物中豆腐比较常见,还有冬瓜、丝瓜。寒性食物就是苦瓜、西红柿、西瓜等。

平性食物有:大米、黄豆、黑芝麻、花生、土豆、白菜、圆白菜、胡萝卜、洋葱、黑木耳、柠檬、猪肉、猪蹄、鸡蛋,鱼肉中的鲤鱼、鲫鱼、黄鱼、鲳鱼。另外,我们饮用的牛奶也属于平性食物。

凉性食物有:荞麦、玉米、白萝卜、冬瓜、蘑菇、芹菜、莴笋、油菜、橙子、苹果等等。

2.五味

所谓“五味”,即指饮食所含的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另外,有淡与涩两种味道,古人认为“淡味从甘,涩味从酸”,故未单独列出来,统以“五味”称之。饮食的味道不同,其作用自有区别。

酸味的食物。具有收敛、固涩、安蛔等作用。例如,碧桃干(桃或山桃未成熟的果实)能收敛止汗,可以治疗自汗、盗汗;石榴皮能涩肠止泻,可以治疗慢性泄泻;酸醋、乌梅有安蛔之功,可治疗胆道蛔虫症等。

苦味的食物。具有清热、去火等作用。例如,莲子心能清心去火、安神,可治心火旺引起的失眠、烦躁之症;茶叶味苦,能清心提神、消食止泻、解渴、利尿、轻身明目,为饮品中之佳品。

甘味的食物。具有调养滋补、缓解痉挛等作用。例如,大枣能补血、养心神,配合甘草、小麦为甘麦大枣汤,可治疗悲伤欲哭、脏燥之症;蜂蜜、饴糖均为滋补之品,前者尤擅润肺、润肠,后者尤擅建中气、解痉挛,临症宜分别选用。

辛味的食物。具有发散风寒、行气止痛等作用。例如,葱、姜能散风寒、治感冒;芫荽能透发麻疹;胡椒能祛寒止痛;茴香能理气、治疝痛;橘皮能化痰、和胃;金橘能疏肝、解郁等。

咸味的食物。具有软坚散结、滋阴潜降等作用。例如,海蜇能软坚化痰;海带、海藻能消瘿散结气,常用对治甲状腺肿大有良好功效。早晨喝一碗淡盐水,对治疗习惯性便秘有润降之功。

食补也要根据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补,以调整脏腑功能的平衡。如热性体质、热性病者宜适当多食寒凉性食物;寒性体质、寒性病者就要适当多食温热性食物。只有这样的食补才能相宜,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五谷为养——不吃主食的时髦赶不得

我们学习《本草纲目》中的养生智慧,不仅仅要看到“吃什么”,也要重视“怎么吃”。其实,李时珍和其他中医养生名家早就提出了一套合理饮食的良方,跟现代保健医学所提倡的“平衡膳食”有异曲同工之妙。可惜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人忽略这套“食法”。

广告模特小于要拍摄一组时尚杂志照片,为了能达到更佳的上镜效果,本来就很瘦的她又开始突击减肥。除了每天一小时的强化运动以外,她把三餐改为两餐,并且只吃菜不吃主食,据说这是时尚达人最流行的减肥方法。结果一段时间以后,她的体重是下去了,但皮肤变得暗淡无光,气色也很差。面对如此憔悴的小于,杂志编辑和摄影师都大发脾气。

现在有许多人因为减肥而不吃主食,实际上这种方法对健康的伤害是相当大的,最后带给我们的也不是美丽。不吃主食的时髦赶不得,下面让我们首先从迎粮穴说起。

鼻子旁边有个穴位叫迎香穴,嘴巴两旁有个穴位叫迎粮穴。从名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鼻子是用来闻香味的,而嘴巴是用来吃东西的。现在有很多素食主义者,他们觉得吃素就是吃蔬菜,还有些人认为菜是好东西,比饭好吃,也比饭有营养,所以“少吃饭,多吃菜”的饮食观念也风行起来。

其实祖辈早就给我们指了条明道——“迎粮”,就是说人要多吃大米、玉米、高粱、地瓜、胡萝卜、土豆等种子类粮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蔬菜要做得可口需要大量的油,现在这不是什么问题,但在过去,人们缺衣少食,能吃饱就已经是最大的幸福了,想吃点有油水的东西并不容易。所以,以前蔬菜的制作一般都是用水煮,加点盐,根本谈不上可口。而土豆、地瓜等种子类的食物,不需要加油,煮熟后就香喷喷的,能引起人的食欲,还容易饱腹,所以几千年来,我们的祖辈们都是用种子类的食物作为口粮,蔬菜只是辅助。

虽然如此简单,那时人们的体质也相当不错,很少生病。而现在那些以蔬菜摄入为主的素食者,动不动就上火、生病,体质弱得似乎一阵风就能吹倒。

少吃饭,多吃菜,饭没有营养,营养都在菜里,这种观点从表面上来看似乎很有道理,然而从科学营养的角度来看,如果长期这样下去,对身体健康极其不利。

米饭以及面食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而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主要“基础原料”。在合理的饮食中,人一天所需要的总热能的50%~60%来自碳水化合物。如果我们每顿都少吃饭、多吃菜,那么就不能摄取足够的碳水化合物来满足人体的需求。长期下去,人就会营养不良,疾病也会不请自来。

有的人为了减肥,就尽量少吃饭、多吃菜,甚至光吃菜、不吃饭,这也是不可取的。肥胖的根本原因在于摄取热量过多而消耗过少,造成热量在体内的过度蓄积。产生热量最多的营养成分是脂肪,所以胖人往往在食量过大、吃肉过多而运动过少的人群中产生。单从饮食上讲,米、面等主食中含有的脂肪成分并不算多,而往往由副食中的油和肉类中获得。多吃蔬菜不是坏事,但大部分蔬菜要用油烹调才可口,这样不仅容易造成热量蓄积,达不到减肥的目的,而且吃下去容易得病。

按照中国人的体质状况,一个成人每天应当至少吃6两米饭,否则,长期吃含有高蛋白、高脂肪、低纤维的菜,极容易得心血管病和肥胖病。即便没有,亚健康也会悄悄袭向你。所以,我们一定要抛弃“少吃饭,多吃菜”的观点,科学、合理地搭配主食与副食。要想肠胃不累,就要干稀搭配

张大爷看到邻居家的小孩子长得白白胖胖的,特别羡慕。因为他的小孙子一上饭桌就闹脾气,总说饭菜干巴巴不想吃,吃不了几口就把碗筷撂到一边,结果看起来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邻居教给张大爷这样一招,每餐多做一些美味的鲜汤,让孩子干稀搭配着吃。张大爷试了试,小孙子果然吃得多了。

平时吃饭时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米饭配炒菜吃起来总觉得干巴巴的,不易下咽。倒不如做些精美的面食,再配上几款鲜汤,干稀搭配,胃肠就觉得舒服多了。

当然,人也不能光吃流质食物。如果光吃稀饭、豆浆、菜汤、米汤等稀食,人体摄入的能量就会不足,也就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生活的需要,而且长期食用单纯的流质食物,还会使人的咀嚼功能退化。所以,吃饭一定要做到干稀的合理搭配。这样既补充了水分,又增进了人的食欲,还能让食物容易消化吸收,真是一举三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强调人们在平时饮食时要注意干稀搭配。

当然干稀搭配不是让大家用汤泡饭,提醒大家,汤泡饭不宜吃。有些人喜欢吃饭时将干饭或面食泡在汤里吃,这种饮食习惯不利于健康。我们咀嚼食物,不只是要嚼碎食物,便于咽下,更重要的是要让唾液把食物充分湿润。因为唾液中含有许多消化酶,有帮助消化、吸收及解毒的功效,对健康十分有益。而汤泡饭由于饱含水分,松软易吞,人们往往懒于咀嚼,未经唾液的消化过程就把食物快速吞咽下去,这无疑会加重胃的负担,时间长了容易导致胃病的发生。所以,常吃汤泡饭是不利于健康的。饮食“鸳鸯配”,合理才成对

食物的营养搭配对留住食物的营养成分很重要。搭配得好,不但有利于人体很好地吸收其营养成分,使营养价值成倍增加,而且可以减少其中的副作用。相反,如果搭配得不合理,就会在人体内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使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吸收大大减少,对身体造成损害。比如,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就不能和甲壳类食物小虾、对虾等同食,否则维生素C会使甲壳类食物中的五价砷化合物转化为有剧毒的砒霜,砒霜中毒会致死。所以,在日常饮食中一定要注意食物搭配要合理,下面就为大家推荐几种称得上“鸳鸯配”的饮食搭配方案。

1.鸭肉配山药《本草纲目》记载鸭肉滋阴,具有消热止咳之效;山药的补阴功效更强,与鸭肉同食,可除油腻,补肺效果也更佳。

2.羊肉配生姜

羊肉可补气血和温肾阳,生姜有止痛、祛风湿等作用,同时生姜既能去腥膻,又能助羊肉温阳祛寒之力。二者搭配,可治腰背冷痛、四肢风湿疼痛等。

3.甲鱼配蜜糖

甲鱼与蜜糖一起烹调,不仅味甜、鲜美宜人,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对心脏病、肠胃病、贫血等有很好的疗效。

4.鸡肉配栗子

鸡肉营养丰富,有造血补脾的功效,板栗也有健脾功效。将二者合烹,不仅使色香味更好,而且提高了营养价值,使造血补脾的功效更强。

5.鱼肉配豆腐

鱼和豆腐都是高蛋白食物,但所含蛋白质和氨基酸组成都不够合理。如豆腐蛋白质缺乏蛋氨酸和赖氨酸,鱼肉蛋白质则缺乏苯丙氨酸,营养学家称之为不完全蛋白质,若将两种食物同吃,就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使蛋白质的组成趋于合理,两种食物的蛋白质都变成了完全蛋白质,利用价值提高了。

6.猪肝配菠菜

猪肝富含叶酸以及铁等造血原料,菠菜也含有较多的叶酸和铁,同食两种食物,一荤一素,相辅相成,是防治老年贫血的食疗良方。

7.鸡蛋配西红柿

鸡蛋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各种维生素,比如B族维生素、尼克酸、卵磷脂等,但缺少维生素C,西红柿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正好弥补了它的缺陷,所以二者放在一起吃能起到营养互补的作用。

8.鲤鱼配米醋

鲤鱼本身有涤水之功,人体水肿除肾炎外大都是湿肿,米醋有利湿的功效,若与鲤鱼伴食,利湿的功效则更强。

9.牛肉配土豆

牛肉营养价值高,有暖胃健脾功能,但肉质较粗糙,有时会影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