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一颗红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5:23:40

点击下载

作者:李丹丹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爱国的一颗红心

爱国的一颗红心试读:

前言

为了深入学习“中国梦”,使我们少年朋友成长为复兴中国、崛起中国的推动者和建设者,我们必须在这学习成长的阶段,结合自身的实际,深刻领会“中国梦”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我们的成长需要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标杆,将决定我们人生高度;这个梦想是太阳,将指引我们脚下的道路。我们刚刚开始人生,我们就要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梦想无限,希望无限!

特别是我们生长在伟大的中国,我国正在复兴,正在崛起,我们与共和国一起成长,我们更应有一个充满多姿多彩的伟大梦想,学好坚实的知识,建设美好的祖国。

为此,我们根据青少年成长的特点,精选了广大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中外经典故事,分别为爱国、品德、感恩、爱心、勤学、习惯、励志和智慧等内容,同时每篇故事还有哲理小启迪等,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具有极强的启迪性、可读性和欣赏性。

故事是美文的表述,并充满了深刻的哲理,使我们最容易阅读,也最能打动我们的心灵。我们没有冗长的说教,而是用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智慧和梦想的力量,以使我们产生共鸣和启迪。这样,我们就会获得智慧的无穷魔力和潜在的梦想灵感。

我们青少年从这些最感动人心的小故事里,可以吸取梦想之光,并迸发出生命的火花,使我们获得伟大的精神力量,为“中国梦”增光添彩,并实现我们伟大的中国梦想!

舜宽以待人做首领

尧从少年时代开始治理天下,已经做了七十多年的首领了。到86岁那年,他觉得自己年老力衰,想要找一个人来接替他,于是向各地发出公告,号召人们推荐贤能的人。

没过多久,人们就推荐虞舜做他的继承人。据说虞舜姓姚,名重华,冀州,就是现今河北省一带人。他的父亲双目失明,母亲早去世了。盲人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也就是虞舜的后母。后母生了个儿子,取名叫象。

象好吃懒做而且非常傲慢,经常在父母面前说异母哥哥虞舜的坏话。老夫妻俩和象常在一块儿密谋,要找机会害死虞舜,好让象一个人继承父母的全部财产。

虞舜并不介意这些事。他十分孝顺自己的瞎父亲,对待后母和异母弟弟象也很好。尧听了人们的介绍,决定先考验考验虞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虞舜做妻子,并派虞舜到各地去同群众一起干活。

虞舜结婚以后,带着两个妻子一起去种地干活,同时依旧孝顺父母,关心弟弟。大家都说他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哥哥。

虞舜到历山脚下去种地。原来,那里的农民经常为了争夺土地闹得不可开交。虞舜一去,农民们就互相谦让,你帮我,我帮你,把生产搞得很好。

虞舜到雷泽地方去捕鱼。

本来,那里的渔民经常为了争夺房屋而打得头破血流。虞舜一去,渔民们就互相推让房屋,和睦得像一家人。

虞舜到河滨去烧制陶器。原来,那里的陶工干活粗制滥造,陶器的质地粗劣。虞舜一去,陶工们就认真工作,制作出来的陶器十分精美。

虞舜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紧紧跟随着他,拥护他。

虞舜的瞎爸爸和弟弟象听说虞舜得到这么多东西,又起了坏心。有一回,虞舜的瞎爸爸叫舜修补粮仓的顶。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瞎爸爸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

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但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翅膀一样跳下来。笠帽随风飘荡,舜轻轻地落在地上,一点儿也没受伤。虞舜的瞎爸爸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掏井。舜跳下井去后,瞎爸爸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平,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

没想到舜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

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瞎爸爸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

哪知道,他一进屋子,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心里暗暗吃惊,他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您呀!”

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

以后,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地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瞎爸爸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

唐尧听说虞舜这样宽宏大量,对他更加放心了,就把治理天下的大权交给了他,自己则带着一班人到各地去巡视。

唐尧视察各地回来之后,就把部落联盟领袖的职权全部让给了虞舜,自己退居一旁养老。这在历史上就叫做“尧舜禅让”。

虞舜行使了二十年的治理大权,把各种事情办理得井井有条,天下的人都十分佩服他。

梦想小启迪大多数贤德之人,或者科学巨匠、发明家、文学艺术家,都有一颗爱国、爱家之心和不同凡响的道德修养。这种品德所显示出来的力量,是他们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取得最后成功的主要动力。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远古时代,洪水泛滥,为了使老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部落联盟首领舜派大禹前去治理洪水。

禹领命后,毅然辞别了与自己新婚才三天的妻子涂山氏,带着村民们来到治水工地——积石山,投入到了紧张、艰难的治水工程中。

大禹一边指挥大家,一边带头干起了重活。太阳火辣辣地烤着,汗水不住地从他额头上滚下来。

十个月后,一条河道挖通了,只听“哗”的一声,河水从上游飞奔而下,人们兴奋地欢呼起来。

而此时,禹的妻子已经怀孕,眼看就要分娩了。她日日夜夜盼望禹能归来,但等到的却总是失望。

终于,孩子生下来了,是个男孩,但是禹仍然杳无音信。无奈,他的妻子只好托人给禹捎口信,让他抽空回家一趟。

正在治水的大禹听说妻子生了一个男孩,非常高兴,但是他没有回家,而是更加用心地投入到治水工程中去。

大山被凿通了,几段河道也开通启用了,禹高兴地给儿子取了个有意义的名字——“启”。

这时,跟着禹治水的村民们都觉得大功告成,可以回家看看老婆孩子了。

但是禹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于是他绝口不提回家的事。大家慢慢地有了些怨言,连干活也渐渐懈怠了。

禹见到这种情景,便对大家说:“我知道你们都很想家。我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谁不希望能待在家里陪着老婆孩子好好过日子?可我们为的是什么?不就是为阻止洪水,让子孙后代不再受洪水的祸害吗?我们可不能辜负父母兄弟对我们的期望啊!”

众人听了,都深受鼓舞,决心与洪魔抗争到底。

有一天早晨,大禹巡视治水情况时路过自己的家门,听见妻子的骂声和儿子的哭声。大禹想进去劝解,却又怕妻子唠叨个没完耽搁了治水,便悄悄地走了。后来,大禹再一次经过自己的家门,看见家中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听见妻子与儿子的笑声。本想进去看看,但一想到重任在身,就又横下心绕过家门,向工地奔去。

几年后的一天傍晚,大禹因治水再一次路过自己家附近,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大禹来到自己家的屋檐下避雨,他多想进去看看自己的妻儿老小啊,但想着肩负的重任,他放弃了这个念想。

这时,屋里突然传来的妻子的说话声。只听妻子对儿子说:“你爹爹治平了水患就会回来。”

大禹听了非常感动,更坚定了治水的决心,他雨也不避便冒雨上路了。

就这样,大禹为了治水,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竟然没进去看看。

十三年过去了,河道全部被开掘、疏通了,水患终于消除了。当山洪暴发、黄河水滚滚而下的时候,开通的河道就会顺利地将洪水疏导分流,引入大海。

禹和妻儿以及村民们站在河边,看着被驯服的洪水顺着河道滚滚流去,满心喜悦。

梦想小启迪大禹公而忘私,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他那不辞辛劳为国为民的优秀品质,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重要的精神宝藏。

屈原大夫忧国忧民

屈原生活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他是楚国人,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杰出的思想家和爱国者。

屈原年轻时就胸怀远大抱负,表现出惊人的才能。楚怀王登上宝座以后,屈原被召入宫中,任左徒,相当于后来的副宰相,兼管楚国的内政外交。

每逢怀王问他的政治见解,屈原总能侃侃而谈。由于见解独到,屈原深得怀王信任。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大,常对楚、齐、燕、赵、韩、魏六国发动进攻。当时,六国正在苏秦的奔走游说下“纵向联合”抗秦,一时使强秦不敢轻举妄动。

趁着列国间战事较少这个机会,屈原向楚怀王提出“整顿吏治,改革律令,以及限制旧贵族权力,奖励军功、农耕,学习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屈原的主张得到楚怀王的支持,但却侵害了有权势官员的利益。他从此遭到了一些小人的排挤和陷害。糊涂的楚怀王听信别人说的坏话,罢免了屈原的官职,把他流放到汉北。公元前296年,怀王死了以后,顷襄王登上君王宝座。朝中的大权由公子子兰和大夫靳尚掌管,他们整日饮酒作乐,生活腐败。流放中的屈原不顾年迈体衰,再次上京城规劝楚顷襄王。这次,屈原又被流放到更加偏远的楚国边疆,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公元前278年春天,也就是屈原被楚顷襄王流放的第十九个年头,秦国的大将白起,率大军一举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楚国京城一片火海,楚王的祖坟被秦兵挖掘、焚毁,顷襄王仓皇地把首都迁到陈城,即今河南淮阳。

得知这些事后,62岁的屈原踉踉跄跄地走到汨罗江边,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老泪纵横。

他撕扯着自己的头发,双手高举,大声地责问:“天啊,你怎么这样的不公?难道你真的要灭楚国,灭我屈原吗?”

在救国无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忧愤地投入汨罗江,即今湖南东北部,与楚国人民永别了。

梦想小启迪热爱祖国,是一种最纯洁和最高尚的情感。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能够为了国家的安危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屈原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解释了爱国的真正含义。

蔺相如完璧归赵

秦昭王听说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便派人送信给赵王,说愿意以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璧。

赵王怕秦王骗人,不想将璧送过去,但又怕秦王以此为借口派兵来侵犯,不由得左右为难起来。就在这时,有人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赵王召见了他,蔺相如认为还是答应秦国的要求为好。赵王很满意他的分析,问他谁可以出使秦国。

蔺相如回答说:“我愿意捧着璧出使秦国,并向大王保证:秦国将城池给赵国,我就把璧留给秦王。如果秦国不将城池给赵国,我定将完整的璧送归赵国。”

于是,赵王派蔺相如出使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后,向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满心欢喜,只顾着给左右大臣和他的妻子们传看玉璧,却没有意思交出城池。蔺相如见此情景,找了一个借口说,璧上有小白斑点要指给秦王看。秦王这才将和氏璧递回给他。随即,蔺相如愤怒地指责秦王不守信誉,并说,如果秦王强行逼迫他交出和氏璧,他将让玉璧与自己的脑袋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秦王怕蔺相如真的这样做,马上表示道歉,并当场叫人拿出地图,划出十五座城池。但蔺相如知道他只是做做样子,不会真的交城,因此要求秦王必须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方能献璧,秦王被迫同意了。

蔺相如想到: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五天再受璧,但肯定不肯给赵王十五座城池。因此他让一个随从人员换上普通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藏着和氏璧,从小路逃回赵国,从而实现了自己完璧归赵的诺言。

交璧那天,秦王知道蔺相如欺骗了他后,并没有杀蔺相如。

因为他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传出去名声也不好,不如把蔺相如放回去,以取得赵国的信任。

蔺相如完璧归赵,赵惠文王很高兴,封他为上卿,负责处理国事。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完璧归赵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

梦想小启迪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舍身赴秦,舌战秦王。这种行为,显示的是崇高的热爱祖国的道德品质,这种道德品质是中华民族得以传承数千年的精神支柱。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从小勤奋好学,胆识过人,志向高远。公元61年,哥哥班固被召任兰台令史,他与母亲也随兄前往洛阳。

由于家境贫寒,班超常常替官家抄书以供家用。

有一次,他扔下手中抄书的南笔,仰天长叹道:“大丈夫应有大的志向,怎能总是这样没完没了地抄书呢?”

旁边的人听了这话,都取笑他。

公元73年,奉车都尉窦固奉命讨伐匈奴,聘班超为代理司马。班超在蒲类海打了一仗,大胜而归。窦固认为他很有才能,便派他与身为从事官的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一行人到了鄯善国,国王盛情款待。但是没多久,鄯善国王对班超一行人忽然变得怠慢起来。

见此情形,班超对他的部下说:“你们感觉出鄯善王的态度有变化没有?我想这一定是匈奴派了使者到鄯善来威胁国王,所以国王犹豫不决。”

于是他叫来侍者,问道:“匈奴使者已经来了几天了?现在在什么地方?”

侍者惊慌失措,只好把事情交代出来。

班超听后,把这名侍者关了起来,然后召集36名随从人员一起饮酒,故意拿话激怒他们说:“大家和我同处在这极其边远的地方,现在匈奴使者才来几天,鄯善国王对我们便怠慢起来。如果现在国王把我们抓起来,我们只会落得个抛尸荒野的下场。各位,怎么办?”

大家齐声说:“今天,我们身处危亡之地,不论是死是活,都跟着您干。”

班超说:“就目前的形势看,我们只有主动出击,夜间用火攻战术,这样,匈奴使者就不知道我们究竟有多少人马,我们便可乘机全部消灭他们。”

大家一起说:“好!”

天一黑,班超便带领众随从直奔30里外的匈奴使者住处。他命令10个人手持战鼓藏在匈奴使者下榻的房舍后面,约定道:“大家一看见火起,就一起击鼓大喊。”

又让其余的人张弓搭箭在帐篷门两边埋伏下来。他自己在上风将所有帐篷一一点着。众人见火起,一齐呐喊。

帐篷内的匈奴使者惊慌失措,纷纷冲向门外。班超手起刀落砍倒3人,众人一呼而上,把冲出门外的30多人的头砍了下来,其余100多人都被烧死。

第二天,班超把事情经过告诉郭恂,郭恂一听大惊失色。

班超心知其意,拉着郭恂的手说:“您虽没随我们前往,我班超哪会有居功独占的想法呢?”郭恂这才高兴起来。

班超回到窦固那里报告了情况,窦固一听非常高兴,把班超的功绩向朝廷作了汇报,并请求另派人出使西域。

汉明帝十分赞赏班超的勇敢与果断,下诏给窦固说:“像班超这样的官吏,你为什么要另换人而不让他继续出使呢?现在,我任命班超为你属下的军司马,让他继续出使西域。”

于是班超继续向西进发。

梦想小启迪投笔从戎,表现了班超的雄心壮志。我们应学习班超,树立为国增光的远大志向,从小就要加倍努力,用知识报国。

苏武为国塞外牧羊

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及其随从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向单于俯首称臣。

最初,单于派人向苏武游说,许诺说,苏武只要投降单于,就给他丰厚的俸禄和高官,被苏武严词拒绝了。匈奴见劝说没有用,就决定用残酷的方法逼迫苏武投降。

当时正值严冬,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单于命人把苏武关入一个露天的大地窖,断绝食品和水,希望这样可以改变苏武的信念。

时间一天天过去,苏武在地窖里受尽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饿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袄。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濒临死亡的苏武仍然没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苏武放了出来。

单于非常敬重苏武的气节,但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临行前,单于召见苏武说:“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让你去放羊,什么时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让你回到中原去。”苏武被流放到了人迹罕至的贝加尔湖边。在这里,唯一与苏武做伴的,是那根代表汉朝的旌节——汉朝使节的信符,和一小群羊。

苏武每天拿着这根旌节放羊,心想总有一天能够回到自己的国家。可是苏武的头发和胡须也都变白了,单于仍然没有放他回国的意思。苏武在贝加尔湖牧羊达十九年之久。

这时候,新单于执行与汉朝和好的政策,汉朝的皇帝汉昭帝立即派使臣去接苏武回国。但匈奴却说苏武已经去世。

汉朝使者经过多方查访,终于得知苏武依然健在,于是扬言说,汉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布条书,布条书中清楚地写着苏武在北方的沼泽之中。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只好把苏武等人送还汉朝。

在公元前81年,苏武终于回到了长安。

梦想小启迪慷慨地赴死容易,忍辱负重地活着困难。苏武的这种精神,这种爱国情怀正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的民族之魂。

杨继业忠心保大宋

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大宋朝。历史上称为北宋。

北宋时期,北方契丹族建立辽国,经常侵犯宋边境,伤害宋朝百姓,掠夺宋朝财物。这时期宋朝出了一个爱国将领。他就是金刀“杨无敌”。

金刀“杨无敌”,原名杨继业,又叫杨业,山西太原人。他镇守北方边陲雁门关。

有一年辽国派耶律沙、耶律休哥带兵十万,前来犯境,宋军探马早已报知杨继业,杨继业在代州附近就是今天山西省代县,设下伏兵。等敌军一到,杨继业等三声炮响,带兵冲出,敌军出乎意料顿时乱了阵脚。杨继业更是一马当先挥动金刀连伤数名辽将,辽兵死伤惨重,急忙带残兵逃走。从此辽兵给杨继业送一绰号叫金刀“杨无敌”。公元983年,辽国老王病死,12岁的耶律隆绪当了皇帝。他的妈妈萧太后替他管理朝事。

北宋王朝想趁此机会,收复以前被辽国占领的地方。于是就派潘仁美、杨继业和呼延赞等带领三路人马去完成这个任务。

杨继业和潘仁美很快收复了好几个地方,可呼延赞等却打了败仗,因此北宋王朝立即命令三路人马全部撤回。

部队撤狼牙村时,辽兵已尾追上来。杨继业和潘仁美商量说:“敌人追得凶猛,咱们派出一支人马吸引敌人,然后再派战斗力强的人马,布下伏兵出其不意杀退敌人,这样才能掩护大部队撤退。你觉得怎么样?”

可是,不懂兵法的监军王侁,不同意杨继业的建议,还说杨继业害怕辽兵。这下可把杨继业给气坏了。“王监军,我杨继业并不是贪生怕死的人,不过现在情况对我军不利,如果这仗硬打,会让战士白白送死。你说我怕死,给我三千人马前去攻打头阵。”

然后,他又对潘仁美说:“潘将军,前边有个地方叫陈家峪。我要是打了败仗,会撤到陈家峪,希望你能带兵在那里接应。这样两面夹击定能转败为胜。”

说完,带兵冲入敌阵,好一个金刀“杨无敌”,金刀上下翻飞,敌人纷纷落马,杀了有几个钟头,敌军蜂拥而上,越来越多,杨继业的白盔白甲,都被血染红了,他也多处受伤,终因寡不敌众,败进陈家峪。

满以为能够得到潘仁美派兵的接应,可是连一个援兵的影子也没见。杨继业气得直跺脚,这时敌军又追上了,杨继业带领残兵又和敌人拼杀起来。

战着战着杨继业身边的战士只剩下一百多人了,可辽兵却越来越多。

杨继业含着眼泪对战士们说:“你们都有妻儿老小,赶快冲出逃命吧!”

战士们也感动地说:“老将军何出此言,要战我们一起战,要死咱们一起死!”

敌人又冲上来了,战士们擦去泪水,又投入了激战。

最后,杨继业的儿子杨延玉战死了,杨继业仍奋力拼杀,忽然一支飞箭射中了他的战马,杨继业被摔在地上。

辽兵抓住杨继业,想尽办法劝他投降,许他高官厚禄,他至死不降。

最后他几天几夜不吃不喝为保卫国家献出生命。

梦想小启迪杨继业忠心保国,战死疆场,受到历朝历代人民的尊敬。我们青少年也要从小树立爱国爱民的思想,坚定信念,努力进取,为国家贡献自己的毕生力量。

岳飞誓死精忠报国

岳飞,出身农民家庭。少年时,他爱读《春秋左传》和《孙子兵法》。他曾经拜名师学习弓箭和枪法,由于虚心求教,勤学苦练,练得一身好武艺,不满20岁,就能拉开3百斤的硬弓了。

当时,正值国家多灾多难,金兵灭了辽国,一直打到宋朝的京城汴梁,到处烧杀抢掠,连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三千多人也被俘虏了。

国难当头,为了保家卫国,岳飞毅然应募,参加了抗金的队伍。临行前,岳飞的母亲在他背上用钢针刺了“精忠报国”4个大字,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效忠,誓杀金贼!”母亲的希望,岳飞牢记心中。

从军后的岳飞英勇善战,立了许多战功。南宋政权建立后,岳飞以下级军官身份,上书反对宋高宗南迁,要求北伐。不料触怒了主和派,他们以“越职言事”的罪名,革掉了他的军职。“欲将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一腔爱国热情,换来的只是无情打击!但是,岳飞毫不气馁。他所记挂的不是个人的进退荣辱,而是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存亡。他相继投奔在张所、宗泽手下,带领队伍转战黄河南北,深入到太行山下,屡建战功。

懦弱无能的南宋小朝廷,坚持妥协投降的政策,金兵则乘机南进,跨过黄河,打到了江南。时局的混乱,使岳飞的军队和朝廷失去联系,成为孤军。岳飞不畏艰险,主动出击,在广德六战六胜,打的金兵闻风丧胆。在常州四战四捷,金兵死伤惨重并相继收复了建康和襄阳六郡,使“岳家军”声威大震。赵构特赐岳飞一面军旗,上面绣着四个赫赫大字“精忠岳飞”。“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岳飞念念不忘抗金收复失地的大业。1140年,岳飞率军挥师北上,岳家军以锐不可当之势,连克数城,“精忠岳飞”的战旗所向披靡。

7月,岳飞亲自率领一支轻骑进驻郾城。金将兀术则纠集了一万五千名精兵进逼郾城,并拿出了他的王牌军铁浮图,即三骑一组人和马都披上厚重的铠甲,看起来像铁塔的军队、拐子马,企图一下子吃掉“岳家军”。

岳飞观察了形势后,先命令儿子岳云带领一支骑兵闯入敌阵,冲乱了敌人的阵脚,然后派步兵和骑兵一齐出击。步兵手拿麻扎刀,低着头,专砍敌军的马腿。骑兵专门对付马上的金兵。他们先用长枪挑去金兵的头盔,再用大斧砍掉金兵的脑袋。马上马下紧密配合,把金兵打得人仰马翻。这就是有名的郾城大捷。之后,岳飞乘胜追击,在朱仙镇,把金兀术的十万大军打的作鸟兽散,狼狈逃窜。金兀术感叹地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喜人的抗金形势,使人民欢欣鼓舞,岳飞也非常兴奋“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夙愿,就可以实现了,他充满信心地对部将说:“直抵黄龙府(今吉林农安),与诸君痛饮尔!”

可是,正在这时,朝廷在一天内连下12道金牌,要岳飞“立即退兵”。

原来,高宗和秦桧害怕岳飞继续前进,会阻碍他们的投降计划,也害怕胜利后更加强大的“岳家军”会威胁他们的统治。因此,就在岳飞取得胜利的时候,他们先通知其他各路宋军停止前进,又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下令岳飞退兵。

望着抗金义士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中原沃土,岳飞泪流满面,他愤愤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

秦桧为了投降卖国,竟诬陷岳飞造反,把他和他的儿子岳云,部下张宪逮捕入狱。1142年,宋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杀害了岳飞,岳飞当年仅39岁。

梦想小启迪岳飞的名字已深深刻在世代中国人民的心中,而秦桧等人,却被铸成铁像反剪双手,长跪于英雄的墓前,千秋万世受到人们的唾骂。这正表达了我们民族鲜明的忠奸是非观念和爱憎之情。

宗泽管物价杀奸商

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即今浙江义乌人,元祐年进士,北宋名将。宗泽曾任岳飞为将,屡败金兵。岳飞被害后,他多次上书,力请高宗还都汴京,收复北方失地,遭到投降派的抵制,忧愤成疾,郁郁死去。临死时,还不忘收复北方失地,连声呼喊:“过河,过河,过河……”

宗泽不仅在战场上威震四方,在整顿首都市场物价方面也有佳话流传。“靖康之变”,金灭北宋。宗泽出任东京,即今开封留守。由于战乱,一时物资紧缺,物价飞涨,百姓无法生存。

宗泽多次下令控制物价,毫无效果。物价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怎能任其自流呢!

宗泽想到这儿,决定从与百姓生活关系最大的饮食业入手。他派人调查了作为食品原料的米面价格,知道与从前价格变化不大,又令府中厨师制作与市场重量相同的笼饼。

经过反复计算,每个笼饼的工料费仅值6钱,而市场上卖到20钱。为什么笼饼不肯落价呢?他经过察访得知,是豪商在作祟。他们控制着市场,不准小商降价。

宗泽叫来开封最大饼店老板并各业豪商。宗泽问最大饼店老板:“从前,每个笼饼售价7钱,今卖20钱,难道是因为面粉的价格成倍上涨吗?”

老板满不在乎地回答:“战乱以来,米面价格不定。同行这样卖,我也这样卖。我不能违背同行公议,随意降价呀!”

宗泽厉声说:“经过察访,你等欺行霸市,故意抬高物价,并捣毁过降价商贩摊点,殴打贱价买饼顾客!”

老板无言以对,战战兢兢。宗泽拿出府里做的笼饼,说:“此饼与你们所卖,重量相同。精细计算,每枚工本费只需6钱;若卖8钱,就已有两钱之利。我今天下令,每枚笼饼只准卖8钱,谁敢超过,立即处斩。今天,先借你的人头用用,来执行降价命令!”于是,令人把这个老板押到大街,砍头示众。并且,重申了降低规定。

商人们知道官府所定价格合理,又看到饼店老板的下场,谁还敢违抗呢!

梦想小启迪宗泽监管物价,杀奸商的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只要是一心为民,公正合理的政策,老百姓就会拥护,奸商就会害怕。当然,令行禁止,严明执法也是宗泽监管物价成功的重要原因。

花木兰替父从军

花木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聪明能干,又勤快。她的爹爹年纪大了,而她的弟弟还年幼。这样,家里的活儿全靠木兰一个人干,她怕爹爹劳累,看见爹爹在干活,就说:“爹爹,您歇一会儿吧!让我来!”她又非常疼爱弟弟,看见弟弟在干活,就说:“放下,快放下,去玩吧!这里用不上你,姐姐一会儿就做完了。”有一天晚上,木兰正在织布,忽然听到一阵马蹄声慢慢地走近了,在她家门口停下了。木兰开门一看,是个军官。军官递给木兰一份公文,说:“边疆打仗,皇帝下令征兵。你家有一个,名字就写在这公文上。”

木兰翻着公文,看到了她爹爹的名字。“边疆一打仗,那儿的百姓可要遭殃了。为了百姓。为了国家,应该去当兵、去打仗。可是爹爹年龄大了,就是去了也出不了多少力啊!”

木兰心里左右寻思:“唉,要是我有个哥哥就好了,可以代替爹爹去打仗。我能去吗?不成,不成,从古至今,哪有大姑娘上阵,跟敌人拼刀枪的呢?”

木兰一声声地叹着气,看看窗外,天空亮着启明星。

忽然,她眼睛一亮,心里说:有了,有了,我有办法了!

第二天一早,木兰上街买了一匹大红马,又买了马鞍、马鞭、马笼头。

到了晚上,她又是剪,又是裁,又是缝,赶做了一件战袍。

木兰剪了头发,扎上头巾,穿上战袍,跨上大红马,一下子成了个英俊小伙子了。

她告别了亲人,离开了家乡,随着大军到边疆去打仗了。

这边疆,每年大半年天寒地冻。

大军流血牺牲,整整打了12年的仗,才把敌人打败了。

这12年里,木兰机智勇敢,一次又一次地的立功,一次又一次地的提升,最后做了将军。

大军胜利归来,皇帝看见了木兰,赏给她许多金银,又封她做大官。

木兰代替爹爹打仗,为的是百姓和国家。

她不要金银,也不愿意做大官,只要了一头能走远路的骆驼,骑着它回家乡去,回到亲人的身边去。

12年过去了,爹爹已经满头白发,拄着拐杖,到路口来接她。弟弟已经长大了,在厨房里霍霍地磨刀,准备杀猪杀羊,来欢迎她这个好姐姐。

木兰回来了,骑着骆驼,还跟着几个和她一起打仗的伙伴。

木兰让爹爹在客厅里招待她的伙伴,自己跑到房间里脱下战袍,换上以前的女儿装。

客厅里的伙伴见到木兰后非常吃惊,他们根本没想到,木兰原来是个姑娘。

梦想小启迪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保卫家国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我们应该像花木兰一样做个勇于担当的人,在家孝敬父母,在校学好本领,时刻准备着为国家、为社会出一份力量。

陆游报国至死不渝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即今浙江绍兴人。还在襁褓中的陆游就随家人颠沛流离。他亲身感受到被侵掠、受欺凌的痛苦。

陆游的父亲,是具有爱国思想的正直士大夫,所结交的也多为爱国之士。

父亲经常与朋友在家中聚会,谈论国事,每当说到金人入侵,他们无不咬牙切齿,痛哭流涕,父辈们的爱国思想和高尚情操,对陆游耳濡目染,熏陶教化。

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他心里生了根,使他从小就决心献身抗金事业,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爱国壮志。为了实现这一壮志,陆游不仅习文,而且学武。

他曾研读兵书,还花了很长时间从师学习剑术。从剑术的学习中,培养了他英勇豪爽的气概,锻炼了他刚健强壮的体魄。

长大以后,陆游积极投入抗金救国的斗争。在他做官期间,做了许多爱国、爱民之事,曾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积极出谋划策;也曾身着戎装,跃马横戈,卫戍在大散关口,往来于前线各地;还曾在大灾之年,开官仓赈济饥民。

因为陆游始终坚持抗金救国的主张,多次遭到了投降派的陷害、打击和排挤,但他对自己的理想始终坚信不渝。

直到晚年病重时,报国的信念和爱国热情仍然不减当年。

1210年春,这位85岁高龄的爱国老诗人病在床上已经有一百多天了,请医吃药都不见效,病情越来越严重。他的亲朋好友知道他将不久于人世,都纷纷前来探望。在最后几天里,陆游已茶饭不进,不能说话了。全家人围在他身边,满含热泪,悲痛万分。一天,他忽然示意他要坐起来,家人只好扶着他坐好;他又让家人把窗户打开。大家怕他受风,承受不了,不肯开。陆游显出十分急躁痛苦的样子,家里人只好给他开了窗户。此时,他透过窗口,翘首北望,眼含热泪,思绪难平。他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时代,亲眼看到金兵蹂躏中原人民,曾多次表示要挥戈跃马收复失地,统一祖国,但都被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拒绝了。国仇未报,一腔爱国热情只好倾注笔下。“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他的强烈的爱国热情,有增无已;“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他的报国壮志,老益弥坚;“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他的收复中原的信念,至死不渝。几十年过去了,山河依然破碎,百姓仍遭涂炭,自己壮志未酬,所有这些,怎能不叫他“悲歌仰天泪如雨”?

诗人明白自己就要离开人世了,他又看了一会儿窗外,忽然指指书案,家里人明白,他要写诗。儿子端来了笔砚,跪在他身边。他那颤抖的手拿起笔刚刚写了“示儿”两个字,便喘成一团。但他不肯作罢,用尽最后的力气,哆哆嗦嗦地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首诗的意思是:个人生死原是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可悲的是不能再看到祖国山河的统一;等到有一天朝廷的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家里举行祭祀时,千万不要忘了把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啊!这就是千古传诵的《示儿》诗篇,这就是一位伟大爱国诗人留下的最后的心声,这就是陆游用血和泪以至整个生命谱就的华章。

梦想小启迪陆游直到临终,心里念念不忘的,仍然是祖国领土的完整,国家的统一。这种至死不渝的报国信念,这种炽热的爱国激情,直到今天还激发着千百万中国人的爱国热情。

文天祥浩然正气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青州庐陵(今江西青安)人。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爱读忠臣烈士的传记,这些传记给他很大的教育。他21岁时考中了状元。

文天祥的时代,正是蒙古统治者向南方不断进犯的时代。面对强悍的蒙古铁骑,文天祥力主抗元。

在元军攻陷襄、樊二城,沿江东下,直逼京城临安的危急关头,文天祥在江西变卖家产充作军费,组织义军入卫临安。

元军很快打到临安附近,南宋朝廷中的官员纷纷逃跑。这时,文天祥任右丞相,去元军营中谈判,不料被元军扣留。

在押往北方的路上,文天祥乘元军不备,在镇江逃脱,他历尽艰难险恶,走扬州,过高邮,经泰州,渡海到了福建,和张世杰、陆秀夫等联合起来继续抗元。

接着,他又到江西一带,招兵买马,并收复了一些州县。

可是,双方力量实在相差太远了,不久他就被元军打败,在海丰附近的五坡岭被俘。

元将张弘范看见文天祥,连忙上前相迎,文天祥却转过身体,以脊背相对。

张弘范恬不知耻地说:“文丞相,你的为人,我一向敬佩。古人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只要你写一封信给张世杰,叫他投降,那么,你还可以当丞相。”“无耻之尤!”“文丞相,刚者易折啊!”“宁折不弯!”

张弘范“嗖”地抽出寒光逼人的宝剑说:“你硬还是我的剑硬?”

文天祥神色坦然,大步向剑尖撞去。

张弘范吓得连连退步,祈求地说:“文丞相,何必轻生呢?你给张世杰写封信吧!”

文天祥站住,说:“拿纸笔来!”

张弘范以为劝降成功,喜形于色,赶紧递过纸笔,只见文天祥挥笔疾书: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写完,文天祥冷笑一声说:“你拿去吧。我兵败被俘,再不能捍卫父母之邦,已深感无地自容。怎能写信去叫别人背叛国家呢?只有你这样的软骨头,才甘心做元军的奴才!”

元军灭掉南宋后,张弘范又向文天祥劝降说:“现在宋朝已亡,你的责任尽到了,如果你投降元朝,仍然可以做宰相。”文天祥气愤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我已死有余辜,怎么还敢苟且偷生呢?”他决心以死报国。

元朝统治者看到劝说无用,就把文天祥上了刑具,关在一间阴暗潮湿的监牢里。

那里一年到头透不进阳光,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臭气熏天,蚊虫成群。

就在这样的牢房里,文天祥被关了四年,受尽了各种各样的苦难和折磨,但丝毫没有动摇他一死报国的决心。

在这里,他写了许多诗篇,《正气歌》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首五言长诗表达了文天祥反抗元朝统治的思想感情,同时歌颂了春秋战国以来许多忠君爱国的勇士,他决心要向他们学习,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决不贪生怕死,屈膝投降。

元朝统治者看到文天祥不肯投降,还是不死心。最后,元朝皇帝忽必烈决定亲自劝降。

见到忽必烈,文天祥不肯下跪,忽必烈的左右强行要他下跪,文天祥直立不动,从容地说:“宋朝已经灭亡了,我应当赶快死!”忽必烈劝诱说:“你只要用对待宋朝的心来对待我,我就封你做宰相。”文天祥仍不理睬。忽必烈又说:“你如果不愿做宰相,就请你做别的官,怎么样?”文天祥斩钉截铁地说:“我只求一死就够了!”1283年1月,文天祥被押赴刑场。临刑前,元朝官员问他说:“你有什么话说,告诉皇帝,还可以免死。”他回答:“死就死,还有什么话可说!”

他又问身旁的人:“哪一边是南方?”身旁的人告诉了他。他没有忘记南方的祖国。向南方下拜说:“我能够报国的机会,也已经完了。”说完,从容就义,年仅47岁。

文天祥遇害后,文夫人在收殓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衣袋里写着下面一段赞词:“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夫人向文天祥的遗体志哀,含着眼泪默念:“夫君,你的死,重于泰山;我一定把你的遗言传给子子孙孙……”

梦想小启迪文天祥忠心报国,英勇不屈,被俘期间,元朝皇帝忽必烈亲自劝降,并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仍不动摇,这种为国为民舍生忘死的浩然正气,为后人做出了光辉的榜样。

袁崇焕保国战沙场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明末著名的爱国将领。

明万历年间,女真领袖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便以“七大恨”誓师告天,兴兵反明。后金军队剽悍善战,仅用几年时间,就毁抚顺,拔清河堡,在萨尔浒山大败明西路军,使八万明军全军覆没。

后金军乘胜步步逼近,占沈阳,陷辽阳,攻下辽东多处城寨。在后金强大的攻势面前,军事重地广宁,即今辽宁北镇的明军守将惊慌失措,弃城逃入山海关。东北全境陷于完全失落的危急之中,明朝的安全受到极大的威胁。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恐,文武大臣议论纷纷,但都拿不出一个主意。这时,刚从福建调来兵部的袁崇焕站了出来,充满信心地说:“只要给我兵马和钱粮,我就可以把关外的防御责任担当起来!”其实,袁崇焕当时只是兵部的一名小官,对此关系国家存亡的大事,他既无责任,也可以不冒风险。但他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他想到国家的安危,想到人民生活的安定,自己作为一朝武将怎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袁崇焕自愿戍边,受到群臣称赞,于是提拔他为佥事,即到地方上巡视军事的官员,到山海关外监督军事。

一到关外,袁崇焕便立刻与将士商议守备计划,安抚无家可归的百姓,修筑军事要冲宁远,即今辽宁兴城的城墙,以巩固边防。正当宁远城墙告成的时候,袁崇焕的父亲去世了。按当时的制度,官员丧父要卸任回家守孝三年。但此时袁崇焕早已把全身心都投入到东北的边防上,他怎能为了家事而放弃国事呢?袁崇焕眼含热泪,朝南三拜,表示对父亲的悼念之情。

1626年,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西渡辽河,兵临宁远城下。这时宁远城中,只有一万多兵马。面对如此悬殊的敌我力量,人心惶惶。为鼓舞斗志,袁崇焕集合全城将士,当众刺破手指写下血书,誓与宁远城共存亡。战斗打响了,后金军顶着盾牌,冒着明军的弓箭和石头,蜂拥而上,企图掘开城墙攻进城去。

袁崇焕沉着应战,用西洋大炮对准敌兵密集的地方频频开火。炮声一响烈焰腾空,后金军血肉横飞,成片成片地倒下。战斗进行了两天,后金军发动了无数次进攻,但在袁崇焕的指挥下,宁远城岿然不动,而后金军却死伤无数,四员将领阵亡,努尔哈赤本人也负了伤。

大势既去,后金兵纷纷逃窜,袁崇焕乘胜追击30里,歼灭后金官兵一万多人。宁远大捷使后金军胆战心寒,身经百战的努尔哈赤,也叹息道:“我从25岁带兵作战以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谁想到这个宁远城却打不下来。”

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又率兵攻打锦州和兴城,但都被袁崇焕的部队所击败。于是后金军改变战略,1629年,皇太极率军几十万,绕过袁崇焕的防区,突破长城,攻入关内,进逼北京。袁崇焕得到警报,立即挥师入关,在北京城下,与后金军展开了激战。袁崇焕身披铠甲,亲自上阵督战杀敌。在他的带领下,明军士气高涨。将士奋勇杀敌,从中午血战到晚上,终于打退了后金军,皇太极感叹地对部下说:“我打了15年的仗,从来没遇到过这样厉害的对手。”

袁崇焕横戈戍边战沙场,为保国安民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为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受广大将士和百姓的爱戴,这也遭到了朝中奸党的迫害打击。形势一有好转,朝中奸党便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将其杀害了。袁崇焕的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不为权,唯有保家卫国,正如他写的《边中送别》一诗所言:五载离家别路悠,送君寒浸宝刀头。欲知肺腑同生死,何用安危问去留?杖策必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故园亲侣如相问,愧我边尘尚未收。

梦想小启迪袁崇焕的一生,不为名利,勇杀顽敌,为保国安民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他最后被奸臣所害,但他的民族气节,高风亮节,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