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7:50:16

点击下载

作者:严虎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

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试读:

推荐序一

桐桐妈(原名房欲飞,国内知名育儿专家)

绘画是孩子的第二语言,每个孩子在成长的早期阶段,都会经历一个“绘画敏感期”,对绘画产生一种近乎痴迷的兴趣,没事就不停地在纸上或墙上画啊画。我的女儿桐桐从大约两岁起,就成了这样一个随时产生“作品”的“小画童”。如今她已经七岁了,课余时间依然经常涂画。为了让她充分享受表达的乐趣,我也总是想办法给她提供各种条件,因为孩子看似随意的绘画行为,其实传达着他们对外部世界的最初认知和感受,我希望女儿与世界的这种沟通方式畅通无阻。

然而,伴随“小画童”成长的过程中,我在欣慰的同时也经常心怀困惑:既然绘画是孩子的第二语言,如何才能通过他们的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呢?为了找到解读孩子画作的密码,我先后买了好几本关于儿童画的著作,包括一些比较畅销的日本专家的译著。虽然从中得到很多启示,却始终有点不解渴的感觉,尤其是在儿童画的分析这一领域,还是没什么头绪,直到有缘成为严虎老师的学生。

严虎老师是当前国内绘画分析与治疗领域学术成果最多的专家。今年暑假,我经朋友推荐,有缘参加了他的绘画分析与治疗工作坊,他在这个领域的丰富临床经验让我得到非常多的教益。自那以后,严虎老师就成为我在这个领域求索的良师益友,每一次请教与交流都让我心怀敬佩与感恩。

值得庆幸的是,在包括我在内的诸多学员的强烈呼吁下,严虎老师的儿童绘画专著终于要问世了。感谢他的信任,我有幸作为首批读者提前受教,并看到了比我的期待还要系统的内容。可以说这本专著浓缩了他近年来在这个领域的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这是他执着探索和用心分享的结果。我愿郑重向大家推荐此书,相信它会架起您与孩子沟通的另一座桥梁!

推荐序二

孙魁(《晨报周刊》副总编辑)

直到现在,有助于人们读懂孩子的工具还是太少了。悲哀的是,这并不是因为知识和技能的匮乏或不足,而是因为对于孩子诸种行为的判断和心理分析,人们往往自以为是,用大人世界的规则或自己的经验加以解释。大人们需要《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这样的书,去学习和理解孩子的语言。因为如果连语言都不通,就更不用说沟通了,而没有沟通,所谓亲子教育或家庭教育,也就是自欺欺人罢了。推荐序三一画一世界,一念一世界黑子(知名媒体书评人)

每个人无论是否成人,在父母眼中都是个小孩。在子女面前,父母的哀伤、愤怒等情绪常常表现出沉默的状态。人们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快乐、自在的人,却不曾料到,孩子也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

如何去了解孩子敏感的心思呢?孩子的心理迷局该如何破解呢?近年来,无数家长在苦苦探寻答案。尤其对于儿童,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或者说,不善于用语言精准地将情绪、思维的来龙去脉表达清楚。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去清晰洞察儿童心理的秘密?这些看来并不复杂,但家长在对儿童的理解中,往往会过度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识,以至于产生更多的误解和偏见。毫无疑问,两代人的沟通会因此产生隔阂,长期处在这样的状态,孩子的心理也就不会再有正确的表达,或者说不再与家长形成良好的沟通关系。

严虎的《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解决的问题便是当儿童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内心想法、感受和情绪时,家长该如何去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绘画,是每个儿童都会产生兴趣的一种艺术,尽管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们会渐渐去把兴趣扩散,或是转移兴趣。但在儿童阶段,绘画更能确切体现儿童的心理状况。绘画与心理,本就是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是严虎博士多年来孜孜不倦研究的重点。在“画”前加“心理”二字,实在是心理学对艺术深入发掘的产物,也为父母能正确了解孩子,懂得孩子找到了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线条、符号、色彩以及构图,在绘画者眼中都是充满生命的,在心理学家眼中都是饱含情绪的,线条的粗细,符号的简繁,色彩的明暗,构图的细糙,或多或少体现了情绪冲突,情感纠结,或是绘画者的心理特征。严虎博士在绘画艺术中,找到了一条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手段,不可不谓惊奇和惊喜。本书最大的特色,将专业知识融入经典案例中,深入浅出。对儿童绘画的种种共通处融合,这是惊奇;本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将国外经典心理学说与日常生活结合,把孩子感受置于第一位,这是惊喜。

一画一世界,一念一天堂。绘画和音乐向来被视为表达内心最直接的也最能令人感同身受的方式。由绘画及心理,是基于严虎博士多年临床心理经验淬炼而成。这本书的独特之处,也便在于以案例带动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通过案例的分析与解读,把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和解剖给家长看,并加以评估和评判,成为一本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指导书。

我和严虎博士结识多年,严虎博士从事绘画心理学研究也多年,同时他也是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精神科医生,临床经验丰富。绘画心理学在国内研究者较少,有成就者更不多。在我眼中,严虎博士算是其中之一。他治学的严谨,工作的认真,以及对绘画心理学的深入研究,都令人佩服。在他以往的专著和编著作品中,被分析者都对此有着叹为天人的称赞。一幅画能看出一个人的心理,能将一个人面临的困境解析得淋漓尽致,实非多年浸淫难以完成。

这本书,是严虎博士给他不到2岁孩子的礼物。这份礼物弥足珍贵,能让孩子的人生少一些跌跌撞撞,少一些磕磕碰碰。而读这本书的家长们,也是在给孩子一份礼物,让孩子不再走弯路或是少走弯路。严虎博士的这本书,心理分析是强项,不仅注重于辨析,更注重于指导,给人以正确的道路;感性结合理性,不仅能正确评估心理,更能让儿童心理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关怀。我们的人生,不缺心灵鸡汤,但缺少心灵的导师,愿严虎博士能够再接再厉,愿我们的心灵更加积极向上,摆脱掉人生的阴霾。序

研究绘画心理学已有十余年时间,也相继出版了七八本相关著作,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二十来篇。早在两年前就谋划着出版关于儿童绘画心理的书,既是兴趣所在,也为填补巨大的市场空缺。但因研究进程的耽搁,一拖再拖,而今时终于刻出了个模子,儿童心理画书籍即将出炉。

儿童绘画是指孩子在儿童时期对外部世界猎奇式的观察下,通过自由想象加工,采用涂鸦或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作品。儿童绘画是儿童认识世界、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手段与工具,伴随着儿童成长。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能深刻地体会到儿童是天生的绘画爱好者。一项关于儿童爱好的调查显示,儿童最常见的爱好就是绘画。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会给儿童准备画画的工具和画本。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是儿童用于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它实质上反映的是儿童认知的过程。绘画作为一种非文字的语言,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种随意的宣泄或娱乐休闲的方式。儿童绘画作为一种载体,它是儿童表达自我的有效途径,也是家长走进儿童内心的桥梁。当今,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意识到绘画与儿童发展成长的关系,更多的家长也希望借助儿童绘画这一表达形式,了解孩子心理特点,并指导孩子成长、成才。

家长们急需一些关于儿童绘画心理方面的书籍,以寻找相关的指南和依据,但苦于目前国内相关著作要么为国外翻译版——这些书籍与国内儿童教育是否兼容有待商榷,要么过于通俗——这些书籍侧重美术学方面,往往缺乏实际的指导作用。我们希望有这样一本指南性的书籍:不仅阅读性强,而且能让家长简单了解儿童绘画,让家长能通过孩子的画解读孩子的内心感受,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措施帮助和指导孩子成长。《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即是在这一方向上的尝试和探索。《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将从四个方面来介绍儿童心理画。第一章从什么是儿童绘画、儿童绘画对儿童自身作用以及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绘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儿童绘画心理的意义,帮助你打开儿童心理绘画的大门,将一门新的沟通技术鲜活地呈现在你面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儿童绘画的特点,从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和各年龄段儿童的绘画特点两方面来讲述,并着重提及各年龄段儿童绘画的注意要点,以帮助家长更好地熟知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第三章为本书重点,讲述儿童绘画心理的解析,即如何读懂儿童绘画。这里我们将从儿童绘画的行为、形式、主题、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解读,帮助你透过绘画去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第四章结合儿童绘画与儿童发展、心理评估等知识,向家长介绍了如何用绘画指导儿童,以帮助儿童更好、更快乐地成长。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更是每个父母生命的延续。当我们回首过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遗憾,于是我们在孩子的身上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而他们,是一张张纯净的白纸,充满着一切的可能。

初为人父,我一面用心感受着这个小生命带给我的生活的巨大转变,一面又不免为她的日渐长大而忧虑。作为一个父亲,我希望能挖掘出她最好的潜能,永远理解、关怀她所处的小世界,给予她我所能给予的最好的一切。所以我潜心研究儿童绘画心理,精诚求索,一日不敢松懈。这也是我这个初出茅庐的父亲所能给她的最好的礼物。希望千千万万的父母能从此书中获益。让我们一同陪伴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感谢为本书提供大量绘画作品的小学、幼儿园以及医院,感谢唐艳(浙江大学心理系研究生)、贺子菡(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吕诌沁(湖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研究生)、张忠宇(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谭羽希(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本科生)在书籍编著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感谢范艳、熊琳、朱斯妤、于慧慧等绘画心理研究团队成员对书籍编写提出的宝贵意见,感谢我博士导师陈晋东教授对我在绘画心理领域研究中一如既往的支持,感谢家人的陪伴,感谢所有对本书出版做出贡献的人士,谢谢大家!

期待这本书给读者诸多收益,也期待读者提出批评指正。严虎于湖南长沙2014年9月第一章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绘画心理绘画是儿童十分钟爱的表达方式。近一百多年来,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儿童绘画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家,把儿童绘画看作儿童心理发展的一面镜子,通过绘画来研究儿童的心理发展。传统的儿童绘画心理研究一直遵循绘画图形表现的思路,侧重对绘画图形本身的研究,比如线条的运用、画法和图形(形状)等特点,而对于儿童绘画中表现出的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影响及重要性的关注较少。儿童绘画作为促进儿童智力发展和培养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己成为人们的共识。本章将从儿童绘画的概念、儿童绘画的理论研究、儿童绘画的特点三个方面向读者介绍什么是儿童绘画,让读者对儿童绘画及儿童绘画的研究发展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本章也论述了儿童绘画对儿童身体、心理、学习三个方面的重要影响以及家长为什么要了解儿童绘画,以让家长对儿童绘画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儿童绘画这种操作简便、快捷实用的了解儿童心理特点的方式应用到实践中来。第一节什么是儿童绘画

苏珊·朗格曾经说:“有些地方单纯靠语言的影响力是达不到的,那就是所谓的内在经验的领域,也可以称之为情感或情绪……艺术的基本功能就是能将这种情感客观化,从而思考和理解它们。”对于儿童,绘画是一种符合天性的表达方式。许多的研究者在相关领域就儿童绘画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述。儿童绘画中独特的图形表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与成人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儿童绘画的定义

儿童绘画是指在孩童时期,儿童充满好奇地观察外部世界后,通过想象,自由涂鸦或绘制出来的作品。儿童画是儿童作为创作者所完成的绘画,它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的生活体验,通过眼睛观察、大脑思考、内心感动,并结合手、眼、脑的协同作用,所画下的具有内心情感、生活经验的图片。著名画家丰子恺认为,儿童画是重兴趣而轻理法的,它是思想感情特殊而绘画技术未练就的一种人所描的绘画。儿童绘画善于表现成人所不易注意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带有很强的想象成分。儿童绘画的个性特征鲜明,直接体现了儿童的思维与内心世界,所以,我们在观赏儿童的绘画作品时,能强烈地感受到儿童在绘画中所表现的那种童真、童趣以及他们的拙稚美。这也是我们的儿童画有别于成人画的特点之一。图1-1 儿童绘画与成人绘画(左图为7岁小女孩所画,右图为32岁成年人所画)

绘画是一种符号表征方式,是人类心智发展的重要成就之一。儿童绘画的产生过程大致是这样的:首先对外部事物进行感知和观察,然后在内心进行调整,最后由手描绘出来。图1-2 不同年龄儿童画人物的特点

儿童绘画是人类从事艺术活动的一个特殊阶段,它伴随儿童成长,是儿童表达思想感情的特殊视觉语言。儿童绘画实质上反映的是儿童认知的过程,儿童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不断地探索着身边的一切,思想认识一天天地提高,这个时候他们需要通过画画这一途径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儿童绘画是儿童的天性的反映,表现着儿童的思维活动;儿童绘画也是一种兴趣的自然展示,是儿童的自我表现。当儿童有了表现自身生活的欲望的时候,就会产生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绘画。二、儿童绘画的理论研究

自19世纪末人们发现儿童艺术之后,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人类学家和艺术家都开始寻求理解儿童早期绘画的重要意义。自霍尔(Hall)发表了第一篇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绘画的研究报告开始,就有不少的学者试图通过儿童绘画来揭开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变化过程。

绘画心理学的研究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大的浪潮:

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早期,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研究和描述绘画的变化概率上,也就是画看到的或是知道的情形。

第二次浪潮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注重对绘画技能和方法的分析,它反映了人们对教育的关注。

第三次浪潮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以发展心理学为依据,借助实验手段和其他一些预测方法,把绘画与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联系起来探讨,认为绘画是智力水平和心理状态的反映。

儿童绘画的研究者们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绘画不仅可以反映儿童的绘画技能发展,而且还可以揭示其深层的认知发展。这些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取向,如图1-3所示。图1-3 儿童绘画的理论研究取向1.发展阶段的研究

早期的绘画研究,主要是探讨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理论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精神发展学说为基础。皮亚杰(Piaget)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期(7~11岁);形式运算期(11~15岁)。皮亚杰的这一理论为后来罗恩费尔德等学者的绘画发展阶段论奠定了心理学基础。罗恩费尔德(Lowenfeld)认为绘画是儿童健康情绪和心智成长不可缺少的自我表现活动。他将儿童绘画分为六个发展阶段:准备阶段(0~2岁),绘画始于感觉与环境的首次接触;涂鸦阶段(2~4岁),显示初步的手、脑、眼等的协调;前图示阶段(4~7岁),以自我为中心观察现实生活;图示阶段(7~9岁),画面出现明确的空间秩序;写实萌芽阶段(9~11岁),绘画出现透视;拟写实阶段(11~15岁),开始能精确地表现实物。加德纳(Gardner)将儿童的绘画发展用其发展心理学的观点进行了系统介绍,通过结合大量的儿童绘画作品,从符号系统、知觉、感受等多项艺术能力的发展角度去揭示一般发展阶段的某些重要特征。加德纳通过分析大量儿童绘画作品,将儿童绘画发展作如下几个阶段的划分:涂鸦阶段(0~4岁)。此时期的儿童运用肢体动作进行绘画,稍大一点能识别出与非视觉符号相对应的色彩或线条。图式阶段(4~8岁)。到了这一阶段,儿童逐渐精通自己文化的象征符号,联系社会文化,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开始趋向写实的表现,但会因为无法达到理想目标而产生压力。这个时段是发展的重要关键期。写实阶段(9岁以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绘画锻炼,坚持下去的儿童技巧更加熟练,从而达到另一个艺术顶峰。表1-1 皮亚杰的认知心理阶段、罗恩费尔德的直线型表现和加德纳的U线型划分对照表2.临床-投射的研究

一些研究者认为,儿童会将自己的情绪和动机投射到绘画中,由此进行了一系列通过绘画来考察儿童的个性和心理适应性的临床—投射研究。麦奇欧文(Machover)将儿童绘画作为儿童“内部自我”的一种投射来研究,认为绘画反映深层人格。里德(Reed)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中也指出了绘画反映儿童的人格特征。早在20世纪40年代,通过绘画可以确定一个人的情绪和人格特征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绘画可以投射出人的心理状态的观念深入人心。绘画不但能反映内部心理现实,而且能表现绘画者的主体经验。随之,“投射性绘画”的术语开始出现,绘画投射测验也应运而生。为了评估人格,在心理学和精神分析领域的文献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绘画投射测验。在1940年至1955年这段时间内,出现了大量使用绘画投射测验进行的研究。绘画测验的形式和种类很多,我们可以根据测验的表现形式、内容和目的等来进行分类。

常见的绘画投射测验有这样几种类型:(1)以智力测验为目的的古迪纳夫(Goodnough)“画人测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