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部分视频讲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8:55:0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部分视频讲解】

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部分视频讲解】试读: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李芳: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该教师很好地把握了教育硕士——教育学综合科目的知识体系,对教育硕士考试的内容熟练掌握,有多年考研辅导经验。曾经参与修订和撰写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指南等相关书籍,参加过多次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并进行会议报告。

授课特点:讲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结合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及自己多年辅导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教育学综合真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

郝莹:教育学硕士,主修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高等教育管理方向。教育学专业基础夯实,多次讲授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理论课程;考研统考专业课辅导课程和一对一辅导课程。编写过多本教育学类考试辅导资料,参与编写了圣才考研网近4年来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所有辅导图书。

授课特点:深谙教育心理学和学习规律,授课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讲授深入浅出,高屋建瓴,重点讲解学习策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促进学习迁移。深受学生喜爱,辅导效果突出。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

1教育目的

2双轨制

3京师同文馆

4活教育

5骑士教育

6《莫雷尔法案》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

2何谓发展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教育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3举例说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

4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

三、论述题

1试分析学校转型变革背景下教师的基本素养。

2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和评论其中的教育思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

3试述永恒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世界教育实践的影响。

4结合学习实例,论述问题解决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策略。

2010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视频讲解]

一、名词解释题

1教育目的【分析】教育学最基本概念之一,非常重要。多个学校从不同角度以这个知识点出过题目。例如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出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2011年华中师范大学出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意义: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①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是为社会本位论;②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是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都有意义,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双轨制【分析】学制的一种类型。学制的概念是教育学最基本概念之一,非常重要。历史上先后出现的三种学制类型都应该掌握,双轨制、单轨制和分支制。了解基本含义和代表国家以及改革的方向。双轨制:西欧,学术—职业。单轨制:美国,一体化。分支制:前苏联,混合学制。

答:双轨制是历史上学校制度的一种类型,与“单轨制”相对。1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实施普及义务教育时,存在这种学校制度类型。以法国、英国、德国的学校为代表,特点是设有两套学校体系,一套为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另一套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小学毕业只能升入各种职业学校,不能升入普通中学和大学。前者师资设备等条件优越,学费昂贵,教学质量较高;后者师资设备条件差,经费不足,教学质量低。两套学校体系形同双轨,互不沟通。

3京师同文馆【分析】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洋务学堂,比较重要。考生应掌握洋务运动时期教育的特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洋务运动的影响。了解洋务学堂的类型和特点,掌握两个代表学堂,京师同文馆和福州船政学堂。答题时提出学堂的成立时间、原因、性质、主要特色和历史意义。

答: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兴办的学堂,是清末第一所官办新式学堂,成立于1862年,起初以学习外国语为主,1866年增设天文算学馆,后转为综合性大学,1900年停办,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同文馆是清政府为应对日益频繁的外交所设,以外国语学习为主,主要培养翻译人员。主要特点有:课程中外语居于首位,后期课程有所增加;汉文经学贯穿始终;在学校管理上,受外国列强的控制。京师同文馆既有封建性,又有殖民地性,是清朝政府和外国资本主义在教育上相互结合的产物,同文馆和后期系列洋务学堂的兴办,对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活教育【分析】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中重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要。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考生应熟练掌握。答题时把握这一思想提出的时间,提出者,主要内容和简要评价。另外,对于相关的教育家如陶行知,也应作相应的比较。

答:活教育是中国20世纪40年代的教育改革理论,倡导者是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其核心内容是三大命题:①目的论。从抗战时“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发展到“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并提出相应的条件。②课程论。主张“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要求打破传统学科分类,以儿童健康、社会、自然、艺术、文学5类活动来设置课程、编制教材。③方法论。强调“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以“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研讨批评”4个步骤贯彻“做”,批评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反对死记硬背,认为学校一切活动应以儿童为中心、为主体,要采用诱导、启发式教学,培养儿童自动研究和创造的能力。对教学组织形式,提倡“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5骑士教育【分析】外国教育史西欧中世纪教育思想,不是特别重要。考生需要了解西欧中世纪的教育背景,了解骑士教育的实质和阶段,并指出其对后世教育的影响。

答:骑士教育是西欧中世纪世俗封建主培养军人的教育,旨在把封建主子弟训练成身强力壮、剽悍勇猛、武艺精湛、虔敬上帝、忠于封建主、宠媚贵妇的职业军人,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分三阶段实施:①从出生到7、8岁,为家庭教育阶段;②7、8岁以后至14岁,为礼文教育阶段;③从14岁至21岁,为侍从教育阶段。骑士教育以军事教育、宗教教育和封建道德教育为主,是一种典型的武夫教育,对文化知识的传授并不重视,重在灌输服从与效忠的思想观念,训练勇猛作战的本领,以培养成封建统治阶级的保卫者,对以后欧洲的绅士教育有一定影响。

6《莫雷尔法案》【分析】美国教育历史上重要法案。比较重要。答题时把握法案的时间,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另外,对美国的《国防教育法》也应该相应掌握。

答:《莫雷尔法案》是1862年美国国会批准的美国职业教育的第一法。该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各州在国会的议员人数,以每位议员拨三万英亩土地的标准,向各州拨赠土地。各州应将这类土地的出售或投资所得的收入用于开办或资助农业和机械工艺学院,在5年内至少建立一所“讲授与农业和机械工艺有关的知识”的学院。《莫雷尔法案》颁布后,美国大多数州创办了农工学院或在原有的大学内附设农工学院。农工学院的发展开创了高等教育为工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推动了美国科技和科技教育的发展,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的结构,也改变了美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际的传统。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分析】课程组织结构是课程设计一章的重要内容,考生需要重点把握两种组织结构,直线式和螺旋式。并且把握两种课程组织结构的内容、依据和适用性,并对两种课程设计形式在优缺点进行比较。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掌握课程设计的方法。本题答案框架为:①螺旋式的含义;②螺旋式的逻辑依据;③螺旋式的适用性。

答:课程内容采取何种逻辑形式编排和组织,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结构的性质和形式,制约着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活动方式。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设计理论上一直存在着直线式与螺旋式两种逻辑形式。(1)螺旋式的含义

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2)螺旋式的逻辑依据

螺旋式的逻辑依据是人的认识逻辑或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即人的认识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发展的规律。因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编排,要符合人的认识逻辑,知识内容在编写过程中前后反复出现、逐步加深;前面呈现过的内容,后面还要呈现,且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深化。(3)螺旋式的适用性

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螺旋式较适合。其实,即使在同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中,直线式和螺旋式都是必不可少的。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上把直线式奉为“多快好省”的组织形式,而把螺旋式批判为“少慢差废”的逻辑组织形式,显然是一种偏颇。而80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学生的认识过程的逻辑和规律,又认为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织编排采用螺旋式更具合理性,直线式又受到忽视,螺旋式成为中小学课程内容组织的唯一的形式。于是,中小学课程内容便重复太多,一些本该直线前进的内容,也要求学生和教师反复围兜圈子,翻来覆去,消磨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较低的局面,这也是值得反省的。

2何谓发展性教学原则?在教学中遵循发展性教育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分析】教学原则是重要考点。考生需要掌握的教学原则有: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考生应把握每一个教学原则的具体含义和要求。北师大2011年考“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作为平行考点,其他几个原则也极容易出考题。本题答案框架为:(1)发展性教学原则的含义(2)发展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答:(1)发展性教学原则的含义

发展性教学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发展性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教师在教学之前或教学过程中随时都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知识与能力状况。这是教学的基点,是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可接受点。教学只有符合学生发展水平,才能被他们理解、接受。

在班级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应当是指班上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水平。在确定学生发展水平时,通常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的发展不能估计过低,降低教学要求,放慢教学进度,使学生“吃不饱”,抑制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低效率地教学,影响了质量;另一方面也不能估计过高,以致教学内容过难、份量过重、进度过快,学生“吃不了”,超越了他们可接受的限度,食而不化,也同样影响教学的质量与进度。教学中的难与易、深与浅、快与慢、多与少之间的问题应以什么作为标准来确定较适合呢?这个标准是,教学应当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这个难度是他们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即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由于人民生活提高、科技迅猛发展、报刊图书激增、广播电视普及,学生从小获得的信息量大大扩充。他们知识面较广,思维较敏捷,爱探索、思考问题,接受能力有明显提高。故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估计不能永远停止在过去几代人曾确定的水平上,要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因此,要适当增加教学给学生的信息量,充实现代生活、生产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新知识;要注意以理论为指导,引导学生从小注意掌握和使用基本概念;要加强教学的启发性、探索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独立作业能力;要指导他们的课外阅读,包括观看电影、电视,利用学生课外获得的知识来为教学新知识服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3举例说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分析】德育途径是重要考点。考生需要掌握的德育途径有: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劳动与其他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活动、心理咨询、班主任工作等。考生应把握每一个德育途径的具体含义和要求。另外,与之相关考点德育方法也极容易出考题。

本题答案框架为:

德育的概念

德育途径的主要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5)心理咨询(6)班主任工作(7)校园生活

答: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包括以下几点:

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和交往,都是德育的途径,都具有德育价值。(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但这是有条件的:

①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启发学生思考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以此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体验崇善恶恶的情感,调节对人、对物、对事应持的态度,探寻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理想,并付诸行动。

②在教学中,既有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象活动关系,又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关系。学生在此过程中形成的认识、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也会潜移默化地积淀为学生品德。(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特点在于要实际地做,实际地交往,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交往中学。有意义的劳动和社会实践,能够激发学生爱劳动、爱人民的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进而形成学生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许多好的品德。(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这是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并形成互助友爱、团结合作、尊重规则等良好品德。(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共青团、少先队是青少年自己的组织,他们所开展的活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组织得当的团队活动,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觉悟、培养良好的品德。(5)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个别谈心、咨询、讲座等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择业、人际关系等方面问题,使他们成为积极向上、心理健康的人。(6)班主任工作

这是学校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而又特殊的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学校才能强有力地管理基层学生集体,教育每个学生,更好地发挥上述各个德育途径的作用。(7)校园生活

校园生活是学生重要的生存方式和生长方式。学生的道德行为方式和习惯的养成,道德观念在情感体验上的深化,在实际情境中的行为上的应对操作,还得通过实际的活动与交往,校园生活是其重要途径之一。要建立良好的校园生活,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研究如何使德育在各个途径中真正到位,使之各展其能,互相联系、互相补充,构成整体效应。

②根据学校的实际,研究如何增加跨越年级的组合与活动交往,并逐步形成学校的特色。

③研究如何使校园生活,各种活动与交往,各种制度措施,能够体现时代精神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具社会性、文明性、人文性,让学生在生活中实现社会化,养成文明习惯和人文情怀。

4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分析】试题为教育心理学的核心理论,非常重要。埃里克森是现代精神分析学派著名心理学家,他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考生必须掌握。试题答题有两个要点,一是要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内容;二是要详述其理论对教育的意义。

答:(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的内容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阶段的发展中,个体均面临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解决每一个危机的方式对个体的自我概念以及社会观有着深远的影响。早期阶段中的问题的不良解决所造成的损失,可能会在后期的阶段中得到修正,但却往往会对个体一生的发展造成间接而深远的影响。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以下8个阶段。

①信任对怀疑(0~1.5岁)。这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头几个月,婴儿的目标是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所谓基本信任感是指“一种充分信任他人并且自己也值得信赖的基本感觉”。母亲给婴儿提供食物并满足爱抚的需要,婴儿也需要满足母亲的需要。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这种不信任感可能伴随儿童度过整个童年期,甚至影响到成年期的发展。

②自主对羞怯(1.5~3岁)。这个阶段中的儿童已经学会了走路,并且能够充分地利用掌握的语言和他人进行交流。儿童开始表现出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并试图自己做一些事情(比如吃饭、穿衣、大小便)。儿童这种对权利和独立性的渴望常常与父母的要求相冲突。这时,父母要允许儿童自由地探索,给予适当的关怀和保护,帮助儿童形成自信心。如果父母对儿童一味的严厉要求和限制,会使得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过多的怀疑和羞怯可能会导致个体一生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

③主动感对内疚感(3~6、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活动范围逐渐超出家庭的圈子,儿童开始追求出于自我利益和动机的活动。他们想象自己正在扮演成年人的角色,并因以为自己能从事成年人的角色和胜任这些活动而体验一种愉快的情绪。

④勤奋感对自卑感(6~12岁)。本阶段儿童开始进入学校学习,开始体会到持之以恒的能力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开始形成一种成功感。本阶段的儿童面临来自家庭、学校以及同伴的各种要求和挑战,他们力求保持一种平衡,以至于形成一种压力。而且,随着社交范围的扩大,同伴的相互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儿童在不同社交范围活动的经验,以及完成任务和从事集体活动的成功经验增强了儿童的胜任感,其中的困难和挫折则导致了自卑感。这些成功的体验有助于儿童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建立勤奋的特质,表现为乐于工作和有较好的适应性。显然,成年人对儿童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的勤奋给予鼓励是必要的。学生在这一阶段的危机未解决好,往往是其以后学业颓废的重要原因。教师对学生行为的评价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

⑤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这一阶段大体相当于少年期和青春初期。个体此时开始体会到自我概念问题的困扰,也即开始考虑“我是谁”这一问题,体验着角色同一与角色混乱的冲突。这里的角色同一性是有关自我形象的一种组织,它包括有关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的一贯经验和概念。在埃里克森看来,自我既与个体过去的经验相联系,又与个体当前面临的任务有关,自我同一性的形成与职业的选择、性别角色的形成、人生观的形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个体在这一时期把这些方面很好地整合起来,他所想的和所做的与他的角色概念相符合,个体便获得了较好的角色同一性。埃里克森注意到前几个阶段中冲突的健康解决会成为本时期的良好基础,如前几阶段形成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创造性和勤奋感都有助于个体更自信地面对各种选择,从而使个体成功地获得角色同一性。

⑥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岁)。这一时期相当于青年晚期。此时个体如能在人际交往中建立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可形成一种亲密感。这种意义上的亲密感是指个体愿意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往,并保持一种长期的友好关系,学会与他人分享而不计较回报。如果害怕被他人占有和不愿与人分享便会陷入孤独中。

⑦繁殖对停滞(30~60岁)。本时期包括中年期和壮年期。这里指的是广义上的繁殖,不仅包括人的繁衍后代,而且包括人的生产能力和创造能力等基本能力或特征。本阶段个体面临抚养下一代的任务,并把下一代看作自己能力的延伸。发展顺利的个体表现为家庭美满,富有创造力;反之则陷入自我专注,只关心自己的需要与舒适,对他人及后代感情冷漠以至于颓废消极。

⑧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本阶段相当于老年期。这一阶段个体的发展受前几阶段发展的影响极大。如果个体在前几个阶段发展顺利,则在这一时期巩固自己的自我感觉并完全接受自我,接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意味着个体获得了自我完满感;相反,没有获得完满感的个体将陷入绝望,并因而害怕死亡。(2)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学的意义

根据埃里克森理论,即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充满危机的过程,个体的自我需求与社会规范之间往往存在冲突,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应对危机且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它还提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发展的动力,也可能成为发展的阻力,因此,教师及父母应该考虑每个儿童的生活经验及心理需求的不同,施以适宜的教育。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包括以下几点:

①埃里克森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他不仅考虑了自我概念的出现、同一性的获得,而且强调了个体一生中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对个体发展的制约作用,并具体阐述了性格、兴趣、动机等带有社会性内容的人格特征在社会背景中的产生和发展。

②埃里克森从整体上,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各个层面及其相互关系中考查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等的形成发展,而不是孤立地看待它们的发展历程。埃里克森的理论阐释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一生的发展,体现了研究人的终生发展的观念,比较符合人的发展实际,也是最早研究人的一生发展的心理学家。

③埃里克森从理论上探讨了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他阐释了自我、同一性等概念,对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许多因素进行了探讨。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多个层面和相互关系出发,考察了社会性和道德等的形成和发展。适当的教育可以促进个体发展,培养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不适当的教育可能阻碍个体的发展。他的理论体现了一种全程发展观。

④埃里克森提出了个体不同发展阶段中的具体发展任务和需要解决的危机。这有助于教师了解教育对象,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青少年健康发展。

但是,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埃里克森理论有过分强调本能,相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过程在发展中的作用的倾向;他把许多社会问题,如人生目标的选择、确立等归结为心理发展过程中某一特殊阶段的心理任务与危机是否恰当,心理任务与危机跟社会矛盾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探讨;他并没有解释个体如何以及为什么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而且该理论也缺乏实证性研究的支持。

三、论述题

1试分析学校转型变革背景下教师的基本素养。【分析】试题考查教师的基本素养,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内容,比较重要,多个学校考查过这一考点。本试题的难度在于,论述教师的基本素养一定要在“学校转型变革背景下”,所以,答题时,要对学校转型变革这一背景有深刻的描述,重点强调新时期下对教师的基本素养有何新的要求。当今学校转型的背景为“新课程改革”,本试题在答题时,先回答新课改的内容,再谈教师的基本素养。切忌脱离背景,仅谈教师基本素养,走入误区。考生一定要联系实际,试题本身有一定的难度。

答:新的学校变革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新的学校变革背景下教师应该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也是新的学校变革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不同于以往对教师的要求的重要方面。教育这个事业在21世纪将对人类社会、时代发展具有前所未有的普遍、持久、深刻的基础性价值,因此它要求从业人员有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尤其要求教师具有明晰和正确的教育理念。(2)新的学校变革背景下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也不同于今日教师。它不再局限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为此,教师应具备以下三个层面的知识:

①处于新的学校变革背景下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最基础层面的是有关当代科学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这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一个层面,也是要与充满好奇心、随时会提出各种问题的学生共处,并能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胜任教育者角色的教师所必需的,同时还是需要随着时代、科学发展而不断学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教师所必需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新的学校变革背景下的教师都将是终身学习者,是精神生活的富有者,他不仅应有强健的自然生命力,同时有旺盛的精神生命力——学习的需要、信心与能力。只有这样的教师才会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懂得终身学习的价值,努力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习惯与能力。

②具备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二个层面。两门学科的性质可以是临近、相关的,也可以是相距甚远的,由学习者根据本人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这部分知识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知识。与非教师的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学科的要求相比,教师有其特殊的专业要求。

第一,教师应该对学科的基础性知识、技能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熟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这不仅是因为不能把不准确和错误的东西教给学生,还因为只有在对知识和技能准确熟练掌握的基础上,教师才有可能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的进展状态,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不要把知识讲错、习题做错上。

第二,教师要对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尤其是相关点、相关性质、逻辑关系有基本了解,这使教师有可能与传授相关学科的教师在教学上取得协调,在组织学生开展的综合性活动中相互配合。

第三,教师需要了解该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推动其发展的因素,了解该学科对于社会、人类发展的价值以及在人类生活实践中的多种表现形态。这些知识的意义在于使教师能在教学中把学科知识与人类的关系、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揭示出来,使科学具有更丰富的人文价值,同时也能激起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欲望、为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作贡献的愿望。

第四,教师需要掌握每一门学科所提供的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现过程和成功原因,在他们身上展现的科学精神和人格力量,这对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远远超出学科知识所能提供的价值。

上述四方面的要求都服务于教师教学的成功,使教师具有丰富的、扎实的知识底蕴,能在科学体系中把握自己讲授的学科,能使知识在教学中不只是以符号形式存在,以推理、结论方式出现,而且能展示知识本身发展的无限性和生命力,能把知识活化,在教学中真正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人生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科知识全面育人的价值。

③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第三个层面属教育学科类,它主要由帮助教师认识教育对象、教育教学活动和开展教育研究的专门知识构成。过去在教师培养中尽管也包括此类知识,但大多停留在一般理论与教学法方面,过于简单,并没有突出教师认识学生与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知识。在这方面,新的学校变革背景下教师要加强有关对象——教育哲理的形成、人的认识、管理策略、教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法选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它们之必要都是由新的学校变革背景下教师承担的工作和角色的丰富化决定的,也是与要求教师不仅是实践者,而且是研究者,教师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能为教育事业和科学的发展作出创造性的贡献直接相关的。

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多层复合性,还体现在三层面知识的相互支撑、渗透与有机整合上,只有实现了整合,而且这种整合了的专业知识表现为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个人独特性,表现为教师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发展性时,它才充分显示出教师作为一个专门职业对丰厚而独特的专业知识的要求,绝对不比其他专门职业低。

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献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的教育智慧,这就是我们期望的新的学校变革背景下教师的理想风采。

2阅读以下材料,分析和评论其中的教育思想。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教学半。其此之谓乎?【分析】试题选自《学记》,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全文1209字,战国末期思孟学派著作,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专著。该知识点是中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考点之一,多个学校从不同角度命题。本试题出题的角度为史料分析,难度较大,属于史论的题目,要求考生在答题过程中一定要有述有论。该试题答案要点有以下几个:首先,要指出教学相长的内涵,强调“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的观点,其次要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内涵,良好的师生关系包括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和谐亲密;共享共创,教学相长等三部分含义。

答:这则材料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们对教学相长的论述,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1)教学相长的内涵

教学相长是指教与学相辅相成。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相联、相互促进的。其原意专指教师而言,是就教师自身的教与学而言。教师在教中遇到困惑之处,才感到学识不足,更加努力进修、提高。后引申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促进:教师可以教学生,学生也可以促进教师提高。一方面教师的教导使学生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学生提出问题和要求,又促使教师继续学习、不断进步。其深刻揭示了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教学相长的论述是说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中,虽然教师担任教授角色而学生扮演受教育角色,但是教师与学生是可以互相促进、共同增益的。教师作用于学生,而学生又可以能动地反作用于教师。这就是双方教学相长的规律。(2)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内涵

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是教育系统中两个最基本的要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又是教育规律的必然要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应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尊师就是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教师的人格与尊严,对教师要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理解教师的意愿和心情,主动支持和协助教师工作,虚心接受教师的指导。尊师是学生对教师正确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的综合体现,是人类的美德。得到学生尊重是教师最大的需要和满足。

爱生就是爱护学生,它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感情基础,是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培养学生热爱他人、热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基础。爱生包括“视徒如己,反己以教”,尊重和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并公正地对待学生。

现代“尊师爱生”体现了新型师生关系,是师生交往与沟通的情感基础、道德基础,其目的主要是相互配合与合作,顺利开展教育活动。

②民族平等,和谐亲密

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它要求教师能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也要求学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民主平等是师生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参与意味着教师和学生以不同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进入实际的教育生活,形成需要、智能、个性等方面的互补,发挥各自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民主平等、共同参与的结果是师生的融洽、协调。和谐亲密体现了师生的人际亲和力、心理融洽度。

③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共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共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使师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共同生活的质量不断跃进。共享共创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动态性和创造性,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层次。共享共创的结果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学生的道德、思想、智慧、兴趣、人格等的全面生成,是教师专业自我的成熟过程。

3试述永恒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对当代世界教育实践的影响。【分析】永恒主义教育20世纪30年代西方的一股教育思潮,不是非常重要。试题答案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永恒主义理论的进行阐释,主要把握时间,背景,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二是阐释其对当代教育实践的影响,此部分考查考生的水平,考生必须联系实际,自由发挥。

答:永恒主义教育是新传统教育流派中的一支。新传统教育流派是20世纪30年代作为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是具有传统教育特色的新的教育思潮,主要指要素主义教育、永恒主义教育和新托马斯主义教育。这些教育思想流派,在20世纪30年代产生后,在50年代又得到一定的发展,成为西方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永恒主义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赫钦斯、法国的阿兰等人。(1)永恒主义教育的主要观点

永恒主义是提倡复古的一种教育理论。其主要教育理论包括:

①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教育的永恒性质不变。永恒主义教育家基于古典实在论的哲学观点,认为宇宙中存在一种永恒的、绝对的、同一的实在,事物的变化被一种永恒的普遍法则所支配。他们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而理性乃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的特性,因此他们认为建立在永恒不变的人性基础上并为表现和发展这种人性的教育,在本质上也是不变的。他们认为每个时代、每个地方、对每个人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一样的。

②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要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以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因此教育就是理性的培养。理性的培养对一切社会的一切人都同样是适用的。他们认为教育应该以发展人的理性和智慧为目标,把学生培养为有理性和负责精神的公民,而不能只为了适应现在的生活。

③提倡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他们提倡由“永恒学科”组成的“永恒课程”。“永恒学科”实际上就是历代伟大思想家的伟大著作,尤其是经历许多世纪的古代名著。他们主张大学生必须阅读古代作家的名著,从中吸取永恒有用的东西,主张开设古典语言课程。

④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永恒主义教育家认为应该通过教师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理智训练。特别是在学习古典名著时,更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总结阅读和讨论,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名著的内容,并认定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作为自己的榜样,像他们那样思考。

永恒主义教育强调人的永恒本质和教育的永恒性质不变;教育的目的是引出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古典学科应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提倡通过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2)永恒主义教育的影响

永恒主义把人的发展、塑造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以古典名著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力图让人们掌握那些控制世界不变的真理,成为不仅能够适应世界,还能够创造世界的人。虽然他们所谓的“人们共同的本性”“永恒的人性”有抽象、荒谬之嫌,所强调的古典人文教育也有疏远社会的倾向,但是,他们把人做为教育永远的中心这一思想却有永恒的价值,尤其是对认识我们今天的教育有许多影响。

①永恒教育本质的影响

教育是一种自觉地、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永恒主义者在批判实用主义时,指责该教育思想只注重眼前得失和学生对现实的一味适应,而忽视了教育对人类宝贵精神遗产进行传递的使命。

今天,我们的教育同样面临着如何解决好继承传统文化和创建新的精神文明的时代课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转型带来的动荡和困惑,给人们往日养成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剧烈的冲击和震颇。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亟待树立一种新的人文精神来支撑构建新的伦理框架,以防止人们因不适应而带来的道德沦丧,引起社会的不稳定。

永恒主义看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精神文化内涵,它是推动该民族不断进步和创建新文明的精神基石。当我们在强调教育的现代化,加速自然科学知识、新科技信息向教育融入和渗透的同时,切不能忘记我们的人文精神,即所谓永恒理性。目前,社会上产生了种种不良现象,从中可以看出教育在这方面的无力。教育是我们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一定要发挥它的功能,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树立他们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培养民族的人文精神。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永恒主义者所宣扬的永恒理性极端化所步入的误区,给了我们一个不能坚持教育中的辩证法的前车之鉴。

②永恒教育目的的影响

杜威说:“学校各种形式的实际活动的目的,主要的不是在于它们的本身,或者在厨工、缝纫工、木工和泥水工的专门技能,而是在于它们在社会方面能与外部生活相联系。”杜威认为,教育的社会目的就是学校要培养出适合社会生活需要的人,就是教育的归宿点,对此,永恒主义教育者并不苟同杜威的看法。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那些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的特征,即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把人培养成人。永恒主义者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而是去发现和发掘人的“理性能力”,在此基础上去培养和造就改造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要培养出能改造现存世界的人,也即是具有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能超越现实世界,现实社会的人。”他们认为,一个人性得到充分发展的人,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能以不变应万变,进而控制环境,使环境变得更加人性化。

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着眼于“经济人”的培养,而忽视或者根本不注意人的道德与审美等方面的发展,那么,培养出来的“经济人”势必会与市场经济的需要相背离。他们不仅难以成为市场经济的积极的建设者,反而极有可能成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破坏者。事实已经为此做了很好的说明。

③永恒课程的影响

永恒主义教育认为知识是真理,而真理是永恒的,即“知识是永恒真理”。永恒真理体现在“永恒课程”之中。他们认为学习那些永恒的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民族的传统并理解“生活的意义”。学生可以培养理性和寻求养成独立思考的源泉,正如阿兰所言:“伟大的诗篇能抓住一切人,最粗野的家伙需要最伟大的诗篇。”永恒主义者一再指出古典语言和古代名著在学校教育中的削弱和消失,是一场文化的灾难,这势必影响到国民精神的塑造。他们推崇名人或伟人的作品,尤其是经历多个世纪的古典作品。永恒主义呼唤古典文明的回归,对现代日益复杂纷繁的知识起到一种整体的矫正和辅助作用。但永恒主义再三标榜永恒知识最有价值,俨然一副传统文化卫道士的面孔,其忠心可谓昭然人目。然而永恒主义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使知识文化凝固化和静止化,而忽视了教育选择性和批判性功能的发挥,这难免使它走进让古代人文知识排挤现代化的新信息、新科技而导致教育内容保守落后的死胡同。

长期以来,我国过分强调阶级因素和政治因素,口头上喊对传统文化要批判性地继承,而实际上则往往只有批判而无继承,甚至连那些文化的精华也给抛弃了,这种影响至今尚存。后来的改革开放,又过分强调革新,潜意识里又使传统文化成了现代化的阻碍因素。今天,社会上的种种丑恶和学生人格缺陷令教育者反思。对待传统文化,已经不是要不要继承的问题了,而是应该如何继承的问题,以便为构筑新文明服务的问题。我们中华民族向来以礼仪著称于世,五千年的灿烂文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为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挖掘优秀的文化遗产和传统思想,赋予其新意,加以改造和利用,以此来推动当今文明的建设和创建。

④在教学中进行学习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是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我们的教育必须十分重视引导学生的学习,永恒主义强调学生的刻苦努力,这是我们今天在进行教育教学时仍然需要提倡的,同时永恒主义者还强调以“伟人”为榜样,这在现在也是仍然有用的。但是,永恒主义者忽视儿童的兴趣则与我们今天的教育是相违背的。在进行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永恒主义强调树立“教师威严”,这种观点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和学生打成一片。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可通过个别谈心、集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多种途径,增加师生间的相互了解,拉近师生间的情感距离,这样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不要自己老是高高在上,对学生不闻不问,甚至有些老师一年下来,连自己所教的学生的名字都叫不上,这样根本就不能缩小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学生如果对老师无感情,也就不会对课堂和所教的知识感兴趣了,那老师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教学了。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当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时,它就必然制约着教育向它所推进的方向发展。永恒主义者坚持人本主义的观点不仅不承认这一点,反而试图努力将其排除在教育目的之外。这种思想指导下的教育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适应人的发展的需要割裂开来,或等同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会走向失败也是必然而然的。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活动在使青年一代形成高尚的情操、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主体意识的同时,决不可忽视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一定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结合学习实例,论述问题解决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策略。

答: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问题解决过程中各阶段的主要策略包括:(1)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

①识别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到底是什么。这意味首先找出相关信息而忽略无关的细节。例如:在抽屉里有黑色和棕色两种短袜混在一起,黑袜和棕袜之比为4∶5,请问:为了得到一双相同颜色的短袜,需要从抽屉中取出多少只短袜来?什么信息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你是否意识到有关黑袜、棕袜之比为4:5的信息是无关的。因为抽屉只有两种不同颜色的短袜,只要取出三只,其中有两只一定是相同的一双。

②理解信息含义:除了能识别问题的相关信息外,还必须准确地表征问题。这就要求其有某一问题领域特定的知识。

③整体表征:表征问题的第二个任务是集中问题的所有句子达成对整个问题的准确理解。即使学习者懂了句子中的每一个句子,仍有可能误解整个问题。

④问题归类:在一个研究中,有些被试只看一下标准代数题开头的几个句子,就马上做出决定,并且将问题归入某一类型中。一旦将问题归入某一类,一个特定的图式就被激活了,这个图式将引导对有关信息的注意,并预期正确答案应会是一个什么样的。(2)寻求解答阶段

在寻求解答时,有两种一般的途径:

①算法式:一个算法就是为达到某一个目标或解决某个问题而采取的一步一步的程序。它通常与某一个特定的课题领域相联系。在解决某一个问题时,如果个体选择的算法合适,并且又能正确地完成这种算法,那么保证他能获得一个正确的答案。在实际教学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如做一道大数目除法:3674859÷11,只要仔细地按照乘减的算法,反复地做下去,就能获得最终的题解。

②启发式:是指根据目标的指引,试图不断地将问题状态转换成与目标状态相近的状态,从而试探那些只对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操作方法。启发式方法包括:

a.手段目的分析法:是指将目标划分成许多子目标,将问题划分成许多子问题后,寻找解决每一个子问题的手段。这种方法是解决界定良好问题的一个核心策略。

b.逆向反推法:是指从目标状态出发向初始状态反推,直到达到初始状态为止,然后再由初始状态沿反推路线一步步正向求解的方法。

c.爬山法:是指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假定的目标是山顶,人们先确定较低处为目标,爬上这个目标后,再确定比较高处为目标,如此多次循环,最终达到山顶的方法。这种方法给人一种成功感,鼓励人们进一步地解决问题。

d.类比思维:是指当面对某种问题情境时,个体可以运用类比思维,先寻求与此有些相似的情境的解答的方法。(3)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

当表征某个问题并选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下一步就要执行计划、尝试解答。如果解决方案主要涉及某些算法的使用,例如,解数学应用题中的列式计算,那么一定要记住,避免在使用算法的过程中产生一些错误的算式或系统性的“错误”。有些研究表明,学生常常是非常有逻辑地或“聪明”地犯错误,很少有错误是随机的、偶然的,他们通常应用某些错误的规则或程序来回答问题或解决问题。研究者开发了一些计算机程序,能查出学生在解决减法问题中所犯的错误。他们的研究表明,在儿童的算法中存在的错误比老师想象的要多得多。例如,他们发现减法中,存在这样一个错误的算法,学生总是从大数中减去小数,不管哪个数在上面。教师一旦发现了错误,就要加以矫正,这比单纯要求学生细心或重做一遍要有用得多。(4)评价结果阶段

当某个解决方案选定并完成之后,还应该对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果的方法之一,就是寻找能够证实或证伪这种解答的证据,对解答进行核查。许多人总是在达到最终的答案之前就停止了工作,只是接受在某种情况下行得通的答案。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采用验算的方法来评价答案。如以减法验算加法,以加法验算减法,改变相加的顺序验算连加算式等等。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凭着对答案的估计来评价答案。比如11×21,答案应在200左右,因为10×20=200,如果答案为2311或23或562,那么就应该马上意识到这些得数是不正确的。

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

1教育先行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

3终身教育

4教师专业性发展

5最近发展区

6先行组织者

二、简答题

1活动课程的特点有哪些?

2简述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3简述陶行知“生活教育”。

4简述人文主义的教育特征。

三、论述题

1试分析论述班级授课制优缺点及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方向。

2评述韩愈《师说》中的教师观。

3评述赫尔巴特课程理论。

4论述精细加工策略及其教学要求。

2011年华东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视频讲解]

一、名词解释题

1教育先行【分析】教育思潮之一,解释教育与经济的发展关系时提出的。不是很重要。核心内容是教育应适度超前于经济发展,人才培养面向未来。

答:教育先行是20世纪70年代教育学者在解释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时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潮。教育先行就是指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兼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当超前。教育先行的主要依据是: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教育在一定条件下,一定程度上可以超前于经济发展;教育的周期比较长,要求人才培养必须先于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分析】教育学最基本理论,非常重要。教育目的一章的重要考点。多个学校以多重角度考查过该知识点。答题把握主要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以及对这一理论的简要评价。相关试题为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等。

答: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是解释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时的一种观点,与“个人本位论”相对,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立,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孔德、德国的那托尔卜,法国的涂尔干等。他们认为: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其发展必须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个人社会化;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本位论看到了社会的作用忽视了个体的价值,不利于个体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3终身教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