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学体育与健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09:31:48

点击下载

作者:钟海明,张仕

出版社:航空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编大学体育与健康

新编大学体育与健康试读:

编者的话

大学体育教育是高等学校对大学生进行身体教育、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它以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等为主要载体。体育课程教学是整个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本书以“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依据,以教育性、知识性、健康性、兴趣性、发展性为编写的基本原则,吸取了近年体育学科研究成果,介绍体育的基础理论、体育的基础实践。教材结构体系注意到当前全国基础课程改革赋予大学体育课程的转变体育教育观念,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的重任。注意到大学生对健身、健康性锻炼和专项、竞技性训练的实际需要,教材涵盖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及课外延伸的所需内容,同时满足学生“三自主”选课和有运动特长的学生以及部分身体异常学生的需要。

通过本教材的教学实践,力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观,能主动参与体育运动与锻炼,掌握一至二项有终身体育锻炼价值的运动技能,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实现对健康的自我调控,心理稳定、积极乐观,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本书由钟海明和张仕任主编,蒙妍、覃礼荣和徐梅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杨薇、龙志强、高群、莫海平、吴刚、吴耀峰和黄谦,其中钟海明编写第1章至第3章、第10章和第14章第4节;张仕编写第4章、第6章和第14章第5节;蒙妍编写第5章和第9章;覃礼荣编写第7章第4节、第12章、第14章第2节;徐梅编写第13章的第1节至第3节;杨薇编写第11章第2节;龙志强编写第7章第6节;高群编写第11章第1节和第14章第1节;莫海平编写第7章第1节和第2节;吴刚编写第8章和第14章第3节;吴耀峰编写第13章第4节和第5节;黄谦编写第7章第3节和第5节。全书由钟海明统稿。在编写的过程中,编者翻阅了大量的体育著作和有关体育的史料和教材,在此,对这些资料的作者和编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编者2010年5月第1章健康教育本章导读

* 了解健康的概念和衡量健康的标准

* 了解影响健康的因素

* 了解关于亚健康的概念及其临床症状

* 了解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意义1.1 健康的常识

健康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拥有健康才可以享受生活。以往人们普遍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对于健康的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身体的健康,还需要人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就是所谓的心理健康。1.1.1 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应该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完好状态。”从而将人类的健康与生理的、心理的以及社会的因素联系在一起。

这个定义包括三层含义。(1)躯体健康。是指躯体的结构完好,功能正常。躯体与环境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2)心理健康。又称精神健康,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认识环境,及时适应环境。(3)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是指个人的能力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的发挥,个体能够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和谐一致。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概念又进行了重新定义,提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就是所谓的四维健康观念,如图1-1所示。图1-1 四维健康观

继四维健康观之后,美利坚大学的国家健康中心提出了一个与其类似的健康定义,即健康是人对环境适应后所达到的一种生命质量,个体只有在身体、情绪、智力、精神和社会各方面达到完美状态才称得上真正的健康,这种健康观又称健康五要素,如图1-2所示。这种观念将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并为世界各国学者广泛接受。图1-2 健康五要素(1)身体健康。不仅包括无病,而且还包括体能。体能是一种能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就可以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2)情绪健康。情绪涉及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是情绪的稳定性,所谓稳定是指个体应对日常生活中人际关系和环境压力的能力。当然,生活中偶尔有些情绪波动均属正常,关键是生活的大部分时间要保持情绪稳定。(3)智力健康。是指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大脑始终保持活跃状态。(4)精神健康。是指理解生活基本目的的能力,以及关心和尊重所有生命的能力。对于不同宗教、文化和国家的人来说,精神健康的内容也有所不同。(5)社会健康。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角色的能力。此能力将使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充满自信和安全感,进而减少烦恼,保持心情愉快。

值得注意的是,健康的五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身体不健康会导致情绪不健康,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情绪和智力的不健康。因此,只有每一个健康要素平衡地发展,人们才能真正健康,才能幸福地生活。1.1.2 衡量健康的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在给健康下定义时并未给出量化的标准,由于发展时期、地域、种族、年龄段、性别、职业等因素的不同,衡量健康的具体标准也会有所不同。所以说,健康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和具体的指标,它只能是对一个个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的状态的描述。可见,衡量健康的标准是很广泛的。

近年来,为了便于普及健康知识,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衡量人体健康的10条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3)善于休息,睡眠质量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5)对一般感冒等传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6)体型匀称,体重适当,身体各部分比例协调;(7)眼睛明亮,思维反应敏捷;(8)牙齿清洁,无损伤,无病痛,齿龈无出血;(9)头发光泽,无头屑;(10)走路轻松,肌肉、皮肤富有弹性。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形成了一些关于健康的标准,实际上是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标准的延伸。(1)胃口好,进餐适量,不挑剔食物,内脏功能正常;(2)排泄顺畅,胃肠功能良好;(3)能很快入睡,且睡眠程度深,醒后精神饱满,头脑清醒;(4)语言表达正确,说话流利,头脑清楚,思维敏捷,中气实足,心、肺功能正常;(5)行动自如、敏捷,精力充沛旺盛;(6)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具有坦荡胸怀与达观心境;(7)具有良好的处世能力,看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自我控制能力;(8)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事物的变化保持良好的情绪,保持对社会环境与机体内环境的平衡;(9)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待人接物大度和善,不过分计较,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现代健康观揭示了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类对疾病的预测从对个体诊断延伸到对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评价,而对健康的评价标准由单纯的生物标准扩展到心理、社会标准。1.1.3 影响健康的因素

20世纪70年代加拿大学者从预防医学角度提出影响健康的四大主要因素,即行为与生活方式、环境、生物学和医疗卫生服务四大因素。(一)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是指由于人们自身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给个人、群体乃至社会的健康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潜袭性、累积性和广泛性。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里,不良的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导致疾病的主要原因,例如,抽烟、酗酒、暴饮暴食、过多摄入脂肪和糖等不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不规律的娱乐活动、睡眠不足、电子游戏成瘾等不健康的休闲方式;缺乏运动或不运动;以自我为中心、孤独、抑郁、嫉妒和自私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都可能危害人们的健康并导致疾病。

这些不良生活方式和有害健康的行为习惯是致使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现代生活方式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的主要原因。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维多利亚宣言》中指出:健康的四大基石是合理的膳食、适量的运动、戒烟和限制饮酒、心理健康。(二)生活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因素可分为物理性(如环境气候和空气质量等)和社会性(如科技发展、家庭环境、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和经济收入等)因素,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健康。

现代建筑不断向高空发展,人们居住在这些与新鲜空气和阳光隔绝的建筑物中,与大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加上城市工业化导致淡水污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不断增长、植被减少,以及酸雨、毒雪和黑风暴、沙尘暴的频繁发生,致使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危害了人类的健康。

城市交通、通信联络工具的现代化,减少了人们走路锻炼的机会;先进的电器化设备代替了传统的家务劳动;由于食品构成的改善,脂肪和肉类的增加,人们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越来越多;加之整个社会生活的节奏大大加快,使人们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之中,精神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造成了现代人的机体结构和机能与生活环境之间产生不平衡。(三)生物学因素

生物学因素包括基因遗传因素和细菌、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因素。

遗传是指自然生物通过一定的生殖方式,将遗传物质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生物现象。在遗传物质传给后代的同时,也把亲代的许多隐性或显性的疾病传给了后代。生物遗传因素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它对人类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近期的研究表明,遗传倾向不仅在普遍认为的先天性缺陷或遗传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后天的常见病,例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常见的精神障碍中也起着重要作用。遗传因素可能会使这些疾病提前发生。例如,最常见的阿尔茨海默氏症(又称老年性痴呆症),就是在家族中遗传的。

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发生的首要条件。由于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普遍认为一些传染病已经基本被消灭,而余下的传染病也可通过免疫和抗生素得到控制。但20世纪末人们惊讶地发现,致病细菌显示出明显的抗药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传染病再度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危害。(四)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医疗卫生服务是卫生医疗机构和专业人员为了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

目的,运用卫生医疗手段向个人、群体和社会提供必要服务的过程。

医疗卫生服务因素指的是医疗卫生系统中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预防、医疗及康复等方面。医疗水平低、误诊、漏诊、医务人员数量少、质量差、初级卫生保健网不健全、重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缺少康复机构和不良医患关系等都是不利于健康的因素。1.1.4 关于亚健康状态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亚健康状态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又叫“第三种状态”或“灰色状态”,是指机体在内外环境不良刺激下引起心理、生理发生异常变化,但尚未表现出明显的病理反应的状态。

从生理学角度讲,亚健康状态是指人体各器官功能稳定性失调,但没有引起器质性损伤,医学检查时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均无明显异常,医生无法做出明确诊断。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机能和免疫功能已经有所下降,容易患病,但若及时调控,则可恢复健康状态。(一)亚健康的症状

亚健康在临床常被诊断为疲劳综合症、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和更年期综合征等。在心理上的表现为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遇事紧张、失眠、烦躁、焦虑和易惊等;在生理上的表现为疲劳、乏力、胸闷气短、活动时气短、出汗和腰酸腿疼等。

此外,由于亚健康状态基本上是由于机体组织结构退化(老化)及生理功能减退所致。因此,目前也将人体衰老表现列入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类型。

那么,造成亚健康的原因是什么呢?下面就来讲述这个问题。(1)过度疲劳造成的精力和体力透支,形成疲劳综合症,同时也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各种竞争日益激烈,使得人们用脑过度,身心长期处于超负荷紧张状态,造成人体内脏功能过度损耗、机能下降,从而出现亚健康状态。(2)人的自然衰老。人体成熟以后,大约从30岁就开始衰老,女性更年期就是衰老的表现之一。这时人体器官逐渐开始老化,人体虽然没有病变,但

已经不完全健康了,这种状态也属于亚健康状态。(3)重病恢复期及慢性病发病前期。疾病治愈后的恢复期和慢性疾病发病前期,虽然理论上并为生病,实际上机体仍处在或已经处在病变状态,因此很可能处于亚健康状态。(4)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人的体力、精力、情绪都有一定的生物规律。即使是一个健康的人,也会规律性的出现高潮期与低潮期。在低潮时,人体很可能会处于亚健康状态。(二)亚健康状态自测

由于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间和一种游离状态,所以对于亚健康状态的诊断很难界定。

对此,专家罗列出30种亚健康状态的症状以供人们做自我检测。如果在以下30项现象中,有6项或6项以上状况符合,则可视为亚健康。(1)精神焦虑,紧张不安; (2)忧郁孤独,自卑郁闷;(3)注意力分散,思维肤浅; (4)遇事激动,无事自烦;(5)健忘多疑,熟人忘名; (6)兴趣变淡,欲望骤减;(7)懒于交际,情绪低落; (8)常感疲劳,头昏眼胀;(9)精力下降,动作迟缓; (10)头晕脑胀,不易复原;(11)久站头晕,眼花目眩; (12)肢体酥软,力不从愿;(13)体重减轻,体虚力弱; (14)不易入眠,多梦易醒;(15)晨不愿起,昼常打盹; (16)局部麻木,手脚易冷;(17)掌腋多汗,舌燥口干; (18)自感低烧,夜常盗汗;(19)腰酸背痛,此起彼安; (20)舌生白苔,口臭自生;(21)口舌溃疡,反复发生; (22)味觉不灵,食欲不振;(23)反酸嗳气,消化不良; (24)便稀便秘,腹部饱胀;(25)易患感冒,唇起疱疹; (26)鼻塞流涕,咽喉疼痛;(27)憋气气急,呼吸紧迫; (28)胸痛胸闷,心区压感;(29)心悸心慌,心律不整; (30)耳鸣耳背,晕车晕船。1.2 学校的健康教育1.2.1 学校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一)健康教育的目的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达到维持、促进和改善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健康状况。人们以健康教育为手段,普及医药科学知识,鼓励参加健康活动,促进合理膳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健康水平,为国家富强和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打下坚实基础。

健康教育的目的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提高学生健康知识水平

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环境的差异,大学生的健康知识水平良莠不齐,不少人甚至缺乏基本的健康知识,没有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对自己的营养需求不了解,不能按时吃早饭,结果影响了学习效果和身体健康。(2)保持学生心理健康

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就业问题、恋爱婚姻等问题,使大学生面对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个人主观愿望和现实的差距,理想和实际生活的偏差,引起心理紧张,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健康的心理,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3)远离疾病,珍爱生命

由于为数众多的大学生没有经常运动的习惯,对运动增进身心健康的作用毫无了解。长期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使其体质、心理健康状况都与年龄不相符,出现高血脂、脂肪肝、神经衰弱、运动能力低下等不健康的状况。甚至有些学生出现了上述状况后,自己还不了解,结果使情况不断恶化,不得不中断学习。健康教育可以增进大学生对自身健康状况的了解,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珍爱生命。(4)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学校是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若不注意卫生,传染病容易在校园内流行。一些不健康的行为也出现在校园里,例如,看黄色录像、书籍,赌博、酗酒、吸烟,甚至吸毒等。某些大学生在压力面前不能正确对待,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甚至自杀来“解脱”自己。

改善大学生们对待个人和公共卫生的态度,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加强对社会保健的责任感,养成有益于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在对健康认识提高的前提下,要教育学生们将这种认识付之行动,贯穿在每一天的生活中,在减少自身不健康行为的同时,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周围,为全社会卫生环境的改善发挥积极的作用。(二)学校健康教育的内容

大学阶段(18岁~24岁)是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也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定型期。在此时期,健康教育的内容重点包括:(1)日常保健;(2)环境保护知识;(3)性知识和安全性行为;(4)如何预防性病、艾滋病;(5)人际沟通、交往的知识和技能;(6)运动与健身的知识和技能;(7)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8)预防意外伤害的知识和技能;(9)急救和互救的知识和技能;(10)拒绝吸烟,不酗酒,远离毒品等知识和技能。1.2.2 学校健康教育的意义(一)健康教育是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环节

实施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教育方针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法》第一条:“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该条明确指出,制定教育法的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素质包括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文化专业素质,其中身心素质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基础。

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同时,还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二)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习惯、提高自我保护能力的基本手段

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卫生知识的传播来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激励人们

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人的自我保健能力。卫生态度的改善、健康行为的实践和健康习惯的培养是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学生时期是养成各种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一旦形成就可终身受益。

健康教育是联系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桥梁,通过健康教育可增强学生的卫生知识,使其养成保持用脑卫生、用眼卫生、睡眠卫生、心理卫生、运动卫生、膳食卫生等良好习惯,从而增进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保证素质的提高。(三)健康教育是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取得学业进步的重要保证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脑力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其自身的健康状况与学习效率及学业成绩的关系非常密切。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和健康的身体,促进学生的观察、注意、记忆、判断、想象和思维等各方面的发展,进而保证学习能力、学业成绩的提高。(四)健康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健康奠定良好基础的根本措施

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情,采取正确的生活方式,选择积极的生活态度;使机体获得良好免疫功能,保持身体的各个机能都高效、健康地运转;使学生树立起“健康第一”的观念,自觉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为终身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第2章现代体育与学校体育本章导读

* 了解体育的起源和概念

* 了解体育的生理学基础

* 了解现代体育的构成和发展

* 了解现在社会对人和体育的需求

* 了解学校体育的地位、作用、目的、任务和组织形式2.1 现代体育2.1.1 体育的起源和概念“体育”是一个专业术语,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早已存在。在中国,“体育”一词是舶来品,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

据世界体育资料记载,“体育”一词最早于1760年法国报刊上一篇论述儿童身体健康教育的论文中出现的,它的本意是指以身体活动为手段的教育,与现在国际上对“体育(Physical Education)”的理解一致。“体育”一词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指的就是身体教育。

随着社会进步和体育事业的发展,现代体育的含义和内容都超出了原来“体育”的范畴:狭义解释体育是以锻炼身体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丰富社会活动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广义解释体育是指一切身体运动,如竞技运动、健身锻炼、消遣娱乐和棋牌游戏等。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体育”的概念提出了一些解释,但比较趋于一致的解释为:“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媒介,以谋求个体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直接目的,并以培养完善的社会公民为终极目标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教育过程”。体育的这一定义既说明了它的本质属性,又指出了它的归属范畴,同时也把自身从与其邻近或相似的社会现象中区别出来。但是,体育的概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在进一步深化。

从学校的教育来讲,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已成为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与方法,培养道德品质和坚强意志的一个教育过程。2.1.2 体育的生理学基础

体育的生理学基础主要反映体育锻炼过程中人体的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表现在有机物的新陈代谢、生长与发育和遗传与变异等方面。(一)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实现自我更新的过程,是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总和。新陈代谢包括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自身成分并储存能量的过程;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分解自身营养成分,同时释放能量,并排出代谢产物的过程。

当人体内稳定的环境受到破坏而代谢失调时,就会受到疾病的困扰。有效的体育锻炼能提高组织细胞内酶的活动性,即加强人体的异化作用和恢复过程中的同化作用,加速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过程。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酶系统产生适应性变化,从而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作用。(二)生长与发育

任何生物在其一生中都经历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是由于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的结果。在生长过程中,其构造和功能也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而变得成熟。

体育锻炼过程中各种身体运动都是对机体的一种刺激,对身体的发展起到强化作用。适当体育锻炼消耗体内的能量物质,使机体处于异化作用大于同化作用的状态;在逐渐减少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过程中(以至于最后的停止),机体进入恢复过程,逐渐达到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的状态,使能量储备超过机体原有的水平,进入新的平衡状态。在这种新的平衡状态下,周而复始地增加运动刺激,使机体形态结构不断发生质的变化,机体功能水平不断提高。(三)遗传与变异

遗传与变异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人在有机体繁殖过程中,父代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等又在子代体现的现象叫做遗传;子代与父代间以及子代个体间所存在的某些差异被称为变异。

通过体育手段,可以使有机体的某些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在遗传基础上发生变化,使之向适应于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的需要也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人的行为发生变化,对体育的需求也逐渐增多。只有不断地强化运动刺激,才能使身体某些组织器官的功能不断加强,满足社会和人的需要。2.1.3 体育的心理学基础

人的心理也称为人的意识,概括起来大致分为个性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三个方面。体育的心理学基础主要体现代体育过程中参与者的个体心理方面,参与者的个体心理也涉及以上三方面的心理特征。(一)个性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倾向包括需要、动机和兴趣等,它是人的各种行为的潜在动力,是人的积极性的不尽源泉。需要是人对一定客观事物的渴求或欲望;动机是直接推动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如饥渴时求饮食、寒冷时求衣被、孤单时求伴侣和疲劳时求休息等,其中饮食、衣被、伴侣和休息是需要,而采取行动以获取这些需要就是动机;兴趣是指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一个人无论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只要他感兴趣,就一定会积极地、兴高采烈地和富有创造性地投入进去,并容易做出成绩来。

人们对体育的各种需求是体育动机产生的基础。例如,人们对体育的生理需求是通过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技能水平,增强体质;人们对体育的教育需求是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出全面的、合格的体育人才;人们对体育的享受需求是通过体育锻炼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等。

个性心理倾向的产生因人而异,在不同的心理倾向的驱使下,人们对体育运动的态度也各有不同,因此体育锻炼中,要采用与参与者相适应的不同体育运动方式。(二)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它比较稳定地反映了个体的特色风貌,而体育是造就和改善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的一个最佳方法。(1)能力

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身体的整体素质水平是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参与体育运动不仅能促使参与者身体健康发展,同时也对能力的培养起着间接作用。(2)气质

气质是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的特点,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特点。经常参加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对气质的稳定因素加以掩盖,同时也可以使气质得到相当程度的改造。(3)性格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其行为方式所表现的心理特点,反映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在体育环境和体育教育中,公平的竞争、相互协作与尊重和严格的规则等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三)心理过程

人的心理过程是指人在实践活动中,人的大脑能动地反映和变革客观现象的一种主观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阶段。人们在从事任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其心理过程都以不同的形式(认知、情感和意志)能动地反映着体育这一客观事物。(1)认知过程是人的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为人们获得认识、了解现实、解决问题和预见活动进程提供了可能性。认知过程由感觉、知觉、表象、思维、记忆和想象等组成。在认知过程中,人们不仅对事物的属性、特性及其关系产生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会对事物产生不同的态度(好、坏、厌和喜等)。(2)情感(情绪)过程是人对实践中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等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客观事物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积极的情感能使人的活动更加充满激情,例如,人们意识到体育运动可增强体质,并通过亲身体验得以验证,由此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喜爱的情感,使自我锻炼更自觉和主动,体质也在锻炼中进一步加强;反之,消极的情感则会使人沮丧。(3)意志过程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特定动机的推动,使人自觉设立行动目标、调节自身、排除障碍和达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对体育行为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2.1.4 现代体育的构成及发展(一)现代体育的构成

现代体育是由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锻炼三个基本方面构成。(1)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应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教育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的一个教育过程。

学校体育的特点是: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大纲规定,有计划地开展丰富多彩的项目;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用,在快乐中创造;学校体育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竞技比重小、危险系数小和动作技术难度适中等。

学校体育包含了两种含义,其一是要强健学生的身体,其二是要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掌握健身方法,以便今后自己终生健身或指导他人健身。(2)竞技体育

竞技体育是以提高运动成绩和参加竞争为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体在体格、体能、心理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潜能,取得优异运动成绩而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和竞赛的过程。

竞技体育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和发挥运动员的体力、智力和心理等方面的潜力;激烈的对抗性和竞赛性;参加者有充沛的体力和高超的技艺;统一的规则竞赛具有国际性,成绩具有公认性等。(3)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属于运动文化娱乐范畴,是指以健身、医疗、保健和娱乐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的特点是:体育锻炼不受性别、年龄、职业和特质的影响,任何人都可以参与;体育锻炼遵循身体的生理规律和增进健康的科学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方式灵活机动,可因时、因地和因人而异等。

现代体育的三个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三者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包容、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体育的整体。(二)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

现代体育的兴起是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体育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和领域。根据未来社会的特征,现代体育的发展趋势可归纳为国际化、社会化、科学化和商品化。(1)国际化

现代体育的国际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国际体育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体育国际化的重要标志。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之前,只有四个体育项目(体操、橄榄球、赛艇和滑冰)有国际组织。而目前,世界性的体育组织有国际奥委会和至少53个单项国际体育联合会,还有各洲之间的体育组织(如亚奥理事会等)。

② 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推动下,竞技体育的规模日益扩大,也极大地推动了现代体育在国际范围内的广泛传播。目前世界上除了每隔四年举办一次的奥运会,还有各大洲地区性和综合性的运动会、世界锦标赛、世界杯和一些其他形式的国际比赛。这不仅促进了体育运动本身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文化的交流。

③ 现代体育的国际化还表现在不同国家之间的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军队体育等交流活动的发展。例如,中国的太极拳和武术已逐渐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和接受;体育方面的人才交流,也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等,这些都是现代体育国际化步伐加快的表现。(2)社会化

体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的社会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 学校体育的社会化在于许多国家的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开放,此外,学校也可利用所在地区的工厂企业来帮助学生开展业余训练和课外体育活动。

② 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在于各运动项目均由俱乐部来开展训练和竞赛,然后由各种单项或综合性运动协会来领导。俱乐部在社会上广招会员,通过竞赛进行选拔。

③ 体育锻炼本身就是社会性活动。不同年龄、性别和阶层的人们都离不开体育。(3)科学化

科学化是现代体育的重要标志。体育科学化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 领导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方法制定政策,进行体育各项工作的管理方面。

②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思想进行课程的安排和设置。

③ 现代科学技术为群众性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运动处方”来指导群众体育锻炼。

④ 现代科学技术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最为广泛。选拔苗子、成绩预测和实行医务监测等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支持。电子计算机、激光和遥控空间技术在体育运动和比赛中的运用,都是现代体育科学化的表现。(4)商业化

现代体育的商业化主要表现在企业对体育的商业投入、运动员的有偿转让、体育广告、门票和体育旅游收入等。目前全球体育产业产值已超过5000亿美元,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产值一般都占本国GDP的1%~3%,最高占3.37%。体育产业在中国尚属朝阳产业,但是已经显示出了勃勃生机。2.1.5 现代社会对人的需求

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对人的要求也随之发生变化。现在社会是以信息转移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要求可以归纳为健壮的体魄、高超的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等。(一)健壮的体魄

健壮的体魄应体现为体质良好、体能全面、生长发育良好、有连续的工作能力和较快的恢复能力。(二)高超的智能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在社会对人的智能要求发生了变化,它要求人们不仅要有扎实的基本知识和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学习能力、观测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具备学习能力,知识就不能更新,而知识的更新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是以坚实的基础、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主动探索能力为前提的。(三)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在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把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加强协作,任何人都不能脱离社会而生存,除了要保持充沛的精力、敏捷的思维和良好情绪,还要有好奇之心、探险之勇、求实之诚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有经得起失败和挫折的心理素质。(四)高尚的道德情操

高尚的道德情操内涵十分丰富,而作为一个社会人,人生态度、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是最基本,也是被全世界共同认可的。其中以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最为重要,是人们取得成功的必备思想品德。2.1.6 现代社会对体育的需求

体育不仅是满足人们简单的生存和生理需求,而且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不断提高人的生物潜能、精神文化生活和促进人们身心全面发展服务。

早在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与大自然斗争中产生了走、跑、跳、投和攀岩等各种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这是最初始的身体活动形态,后来成为了原始体育萌发的基础,这表明体育与人生存需求从来就有极为密切的天然联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脑力劳动加重,所以人们需要在业余时间更多地利用手和身体以平衡工作中对脑力的使用,提高体质。体育是最好的补偿手段,因此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等相继出现,体育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无论哪种体育都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都受到各时期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同时又为各时期社会发展服务。

科技发展,引起现在社会变革、物质丰富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在满足生活需求后,在精神、文化和社会等层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使体育与文化、卫生、医疗、竞技和艺术等之间的联系更紧密。现代体育已成为社会文明、科学进步、民族素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标志。现在社会的生产力决定了现代体育将会朝着社会化、多样性、终身化、科学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2.2 学校体育

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强身健体是学校体育教育最基本的目标。科学证明,体育锻炼是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和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之一。高校学生由于经常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如果适当地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不仅能起到积极的休息作用,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节。2.2.1 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学校体育既与竞技体育和体育锻炼三位一体,组成完整的体育系统,又与德育和智育有机结合构成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学校体育是一种独具特点和多功能的社会活动方式,它对个体学生和整个社会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学校体育是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中国,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和目标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要求学生既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又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掌握为现在化建设服务的本事,同时还要有健康的体魄。没有健康的体魄做后盾,难以在现在化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学校体育是提高国民体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青年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阶段,经常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为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遗传学和优生学理论,一代人身体强壮,能使后代人体质一代胜过一代,从而逐步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水平。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的体质水平是中华民族体质水平的象征和标志。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的身体得到良好的锻炼,体质水平不断提高,同时能培养他们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总是以充沛的精力、健康的心态和强健的体魄去从事学习和工作。(三)学校体育是发现和培养体育人才,为国家输送优秀体育后备力量的重要源泉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可以及早发现体育苗子,再对其进行系统和科学的训练,使之成为国家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因此学校体育应该在普及的基础上,重视业余运动训练,并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开展业余运动训练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力量。(四)学校体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个性特征逐渐明显,但是意志品质发展还不稳定,身心不平衡,性格也不成熟。学校体育通过开展多种体育活动形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稳定心理状态,进行自我调整和提高自控能力等。学校体育应重视学生主体意识和兴趣爱好,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活动内容,有效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2.2.2 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一)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现在化建设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和健康地发展,使其更好地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将来更好地建设祖国和服务社会。(二)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

为了能够达到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学校体育应该完成以下四个任务:(1)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其身体形态结构、心理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基本的体育活动能力,提高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2)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健康的基础知识,学会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掌握部分体育项目的基本技术,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调控、自我检测和自我评价,为其终身健身奠定良好的基础。(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其积极乐观、顽强拼搏和团队合作意识,使其能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的成功与失败;树立现代体育意识,把健康与学习、生活和自身发展等联系起来,提高其对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比赛的欣赏能力,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4)发展学生的体育才能,提高学生运动竞技水平。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应在普及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对部分体育基础较好并具有一定专项运动才能的学生,进行课余的专项体育锻炼,进一步增强他们的体质,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体育后备力量。2.2.3 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

学校体育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体育课程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运动训练和课余体育竞赛等。(一)体育课程教学

体育课程教学是学校实施体育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学校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必修课程,既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又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础和基本途径。

体育课程教学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两部分:(1)理论课教学

理论课程是根据体育理论教材,按教学计划和课时进度,系统地向学生传授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实践方法,加强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和体育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使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2)实践课教学

实践课教学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专门开设的体育教学过程,是高校实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组织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外,还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以接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为前提,通过体力和智力的共同作用,才能达到塑造自己的体格和体能的目的。(二)课外体育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也是体育课的延续和补充,它是将课上所学的技术和技能在课外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课间活动、课外体育锻炼、全校运动会和旅游等。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早操和课间活动。(1)早操

早操是指学生每天早上起床后到室外做操或进行一般性的身体活动,也叫做早炼或晨炼。早操既是大学生合理的作息制度的组成部分,又是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环节。

早操时间一般为15~20min为宜,因为上午要上课,所以活动量不要太大,其内容多为广播操,也可为健身跑、打拳、练健美操和进行各种身体素质练习等。组织形式应为集体和个人活动相结合。

学生坚持做早操,不仅是锻炼个人意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身心健康的有效措施,而且也是学生每天从事学习的一项准备活动。出早操,可以消除大脑一夜的抑制状态,激活机体的生理机能,促进形成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绪进入到一天的学习生活中。(2)课间活动

课间活动是指在文化课下课后,利用课间休息的几分钟在教室周围做的轻微身体活动。这是一种积极性休息方式,为下一堂课的学习注入新的活力和精力,以提高学习效率。(三)课余体育运动训练

课余体育运动训练是在群众性体育活动普及的基础上,对部分热爱体育运动,身体素质好又有专项运动特长的学生进行的系统体育训练过程,是贯彻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一项重要措施。

课余训练的目的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既是为参加不同层次比赛为校争荣誉,又是为学校培养体育骨干,以便指导和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对于学校来说,运动训练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动基础、生理和心理制定专门的训练计划,遵循运动训练原则,采用科学训练方法进行训练,确保学生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上进行课余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四)课余体育竞赛

竞争是体育竞赛的基本特征。体育竞赛既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又符合学生竞争心理的需求,所以体育竞赛是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开展的有效组织形式,能起到宣传、教育和鼓励的作用。

通过体育比赛,可以检查学校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的工作效果。比赛的宗旨是育人,通过体育比赛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起到振奋人心、鼓舞激情、增进才智和增强体质等作用,有利于人才成长。第3章学校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本章导读

* 了解学校体育对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 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测试方法

* 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价指标3.1 概述

健康是进行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而体育锻炼则是获取健康的最佳途径。

学校体育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文化教育活动。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使学生获得健康观念、建立健康行为、享有健康并为终生享有健康奠定基础。

学校体育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健身性、约束性、娱乐性和周期性。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分子,可以促进学校教育的其他组成部分高效、有序运转。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的良好卫生习惯,了解科学营养知识。”

可见,国家领导对青少年身体及心理素质发展高度重视,体现了体育、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对健康的独特作用。3.2 学校体育对健康的影响3.2.1 学校体育对体质的影响

体质是指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它是人的运动能力、劳动工作能力乃至全部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质是通过描述形态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适应能力等方面来的。(一)学校体育对身体发育的影响

我们可以将人体生命的全部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儿童少年时期、青少年时期和中老年时期。不同的时期生长发育的速度是不同,而且每个人在其自身生长发育的不同时期,发育的速度也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虽然总的发育规律不可改变,但变化的速度却可以控制。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最佳时期,也是人的体型、体力和健康奠定的关键时期。此时,后天因素对机体的影响比任何时期都大。实践证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身高、体重、围度、身体机能和素质等指标的可塑程度能达到50%~70%。(二)学校体育对身体各个器官的影响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有机体,它由不同的器官构成,按功能可分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和感觉系统。体育锻炼对人体各个器官产生的影响,可以促进机体全面发展。(1)体育锻炼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反射活动,即由感觉器官将体内和体外的刺激传送到大脑,经过分析综合,大脑给出相应的反应指令,再由周围神经将行动反应指令传达给各器官系统去执行。

当人体发育进入成熟阶段,成人脑体积就不再增加,但大脑皮层的结构和功能仍在发展,因此体育锻炼仍会对大脑功能有所改善。

①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对刺激的反应速度

体育锻炼的项目种类繁多,技术复杂,越是对抗性和技术性强的运动,越能有效的强化脑细胞的生理功能,使神经细胞的兴奋强度、反应速度、兴奋抑制转换的灵活性及均衡性都得到提高。

② 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记忆力,提高大脑工作效率

原因有两方面,第一,运动使心脏供血能力提高,脑细胞的供血量增加,从而使得脑细胞的活跃性增强。第二,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学习,专管学习及与其相关的神经细胞会产生疲劳,进而由兴奋转为抑制。在此时进行体育锻炼,专管运动的神经细胞群开始兴奋,而其他细胞群可以得到良好的休息,使头脑更清醒,思维更敏捷。

③ 体育锻炼可以帮助改善神经衰弱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可以使大脑皮质兴奋增强,抑制加深,且兴奋和抑制都更加集中,进而使大脑的兴奋与抑制两种功能保持平衡。(2)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呼吸系统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其中,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其他器官是气体交换的通道。

在安静状态下,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只需很小的工作强度就能完成呼吸过程,长此以往,很可能会导致相关器官的萎缩,使呼吸系统功能降低。体育锻炼时,人体对氧的需求量增加,呼吸频率加快,使呼吸系统的各个器官逐渐改善自身机能。坚持锻炼,可以使呼吸肌逐渐发达、有力、耐久;可以提高呼吸深度,增大肺活量。(3)体育锻炼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血液循环系统又称心血管系统,是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闭锁的管道系统。心脏相当于生命的“发动机”,推动血液在血管里不断地流动,以便把氧气和营养物质运送到身体各处,同时把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和二氧化碳运出体外。

① 体育锻炼可以使心脏组织结构增强,心脏工作寿命延长

体育锻炼时,血液循环的加速,进而改善了心肌的供血机能。心肌得到更多的营养物质,心壁增厚,心脏容量增加,使外形更加圆满,搏动更加有力。

长期运动的人正常状态下的心跳频率要比一般人每分钟减少20次左右,由于总体上减少了心脏的搏动次数,因此延长了心脏的工作寿命。

② 体育锻炼可以使血管功能变强,血红蛋白增多,血液微循环强化

体育锻炼使血液循环加快,血流量变大,血管经常收缩或扩张,使得血管壁弹性增强、血管表面积增大,使得血管对血液的运输功能增强。

经常锻炼使血液中的白血球、红血球和血红蛋白含量增多,结合氧的含量增大,代谢和耐缺氧的能力提高,从而改善了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4)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消化系统是由口腔、咽、食道、胃肠、胰腺、肝脏和肛门器官组成。胃肠是人体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

①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使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增多,腹部运动促使消化管道的蠕动加强,胃肠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使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更加充分和顺利。

② 体育锻炼可以增进肝脏健康

体育锻炼使体内糖分的消耗增加,因此肝脏需将储备的糖原及时向外输送,肝脏工作量的增加使其机能受到锻炼和提高。(5)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影响

运动系统是人们从事生产、生活活动的器官,由骨骼、关节和肌肉三部分组成。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是构成体型的基础,起着保护脑、脊髓、心和肺等重要器官的作用。关节是连接骨与骨之间的枢纽,以其为支点,使骨改变位置,产生运动。肌肉附在骨骼之上,并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交替收缩与舒张,进而完成屈伸、旋转等肢体动作。

体育运动是在运动系统的协调工作下完成的,并在完成运动的同时使运动系统的各个部分更加坚固、灵活、结实且粗壮有力。

① 体育锻炼可以使骨骼性能、形态发生良好变化

长期的体育锻炼使骨骼变得粗壮、坚固,增强其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等方面的机械性能。

②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关节的稳固性,提高关节的灵活性

经常从事体育锻炼,使关节囊、肌腱和韧带增厚;关节的稳固性、延展性增强;关节的弹性、灵活性和柔韧性提高。

③ 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肌肉性能,增大肌肉体积

运动过程中,肌肉工作加强,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存储能力加强,使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从而使肌肉结实有力。(三)学校体育对活动能力的影响

体育锻炼可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的好坏是依据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和柔韧等人体机能的综合能力作为标准的。(1)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是人体身体素质中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体育锻炼会使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加快,并使人能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完成指定动作或指定的距离。速度素质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 位移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人体位移的变化。例如,径赛项目,就是以位移速度的快慢作为胜负标准的。

*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的快慢,即外界刺激发生到人体对刺激做出反应所经历的时间的长短。例如,起跑时运动员对枪声的反应,球场上对战术变化的反应等。

* 动作速度:是指完成指定动作的快慢。例如,田赛中投掷出手的速度,排球的扣球速度等。

* 速度耐力:是指人体保持较长时间快速运动的能力。如中长跑运动。(2)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在紧张状态下(长度不变)或收缩状态下(长度缩短)克服外界阻力的能力。力量素质可分为两类:

① 静力性力量

静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做等长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通常在人体维持或固定在一定的姿势和位置时使用。例如,体操中的支撑、平衡、垂悬和倒立等。

② 动力性力量

动力性力量是指肌肉做缩短性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它的特点是身体产生明显的位移,使身体和器械产生加速运动。动力性力量又可分为:

* 重量性力量:如举重运动等。

* 速度性力量:如人体蹬离地面的跳跃和投掷器械的爆发力等。

力量素质在体育运动中最为重要,没有力量素质作为基础,任何体育运动都不可能完成。力量素质是速度、灵敏等素质的基础和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活动或对抗疲劳的能力。

① 根据参与运动的能量特点,可将其分为:

* 有氧耐力:又称肌肉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中等强度肌肉活动的能力,例如,球类竞赛、中长跑等。

* 无氧耐力:又称心血管耐力,指人体保持较短时间内快速运动的能力,例如,短跑、游泳等。

② 根据运动项目特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

* 速度耐力: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快速运动的能力,如中长跑等。

* 力量耐力:是指人体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高度用力的能力,如马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