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治病一招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4:38:32

点击下载

作者:张娜

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拔罐治病一招灵

拔罐治病一招灵试读:

前言

两人相见最常问的一句话是什么?20世纪流行了几十年的问话是:“吃了吗?”在这个世纪却变成了:“身体好吗?”每当逢年过节,电话、短信总是不离那句“身体健康”,可见身体健康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而我们身体的实际情况却不容乐观:目前全国每20个人中仅有1人处于完全健康状态。中华医学会曾对33个城市、33万各类人群做过一次随机调查,结论是:我国亚健康人数约占全国人口的70%。

如果你不幸已经走入了亚健康状态,或是你不希望自己加入亚健康人群的行列,但你又忙忙碌碌地工作着、学习着、生活着,你是否想过有一种省时、省力又省钱的方法能助你一臂之力呢?

这个方法就是拔罐。

拔罐既能增强人体自然的抗病能力,使体内维持正常的阴阳平衡,即不治已病治未病,从而达到未病先防、健康长寿的目的,还能让你在茶余饭后为自己当回医生!如果你的体重有些超标,你还可以拔罐减肥呢!第1章 什么是拔罐

拔罐疗法在我国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用动物的角吸拔罐法,至隋唐更是有了突破——竹筒拔罐,明代甚至把拔罐列为中医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拔罐在清代渐渐走入民间,并渐渐成为老百姓手到擒来的治病方法。一、拔罐是什么

拔罐指的是拔罐疗法,即用火罐、水罐、药罐等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使罐的气压低于大气压,并使其吸着于病痛部、经穴处的体表以治疗疾病。临床上和我们在家里最常用的是拔火罐法,即运用特殊的玻璃罐或陶罐、竹罐,借助热力,排除罐内空气,以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在皮肤或穴位上,引起皮肤充血或瘀血的治疗方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止痛消肿、拔毒排脓等功效。二、拔罐的分类

1.按使火罐真空的方法分(1)火罐法

利用燃烧时消耗罐中部分氧气,并借火焰的热力使罐内的气体膨胀而排除罐内部分空气,使罐内气压低于外面大气压(统称负压),借以将罐吸着于施术部位的皮肤上。用火罐法时,罐的吸拔力的大小与所用的罐具的大小和深度、罐内燃火的温度和方式、扣罐的时机与速度及空气在扣罐时再进入罐内的多少等因素有关。如罐具深而且大,在火力旺时扣罐,罐内热度高、扣罐动作快,下扣时空气再进入罐内少,则罐的吸拔力大;反之则小,可根据临床治疗需要灵活掌握,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在具体的手法上,火罐法又分为三种

①闪火法

用镊子或止血钳等挟住酒精棉球,或用7~8号粗铁丝,一头缠绕石棉绳或线带,做好酒精棒,将酒精棒蘸95%酒精适量,用酒精灯或蜡烛燃着,将带有火焰的酒精棒一头往罐底一闪,迅速撤出,马上将火罐扣在应拔的部位上,此时罐内已成负压即可吸住。这种方法比较安全,当闪动酒精棒时火焰已离开火罐,罐内无火,可避免烫伤,[1]且不受体位限制,是较常用的拔罐方法。

*小贴士:操作时不要烧到罐口,以免灼伤皮肤。

②投火法

将纸折成宽筒条状或裁成薄纸条,燃着到1/3时投入罐内,然后迅速将罐扣在施术部位。这种方法适用于侧面拔,需注意将纸投入罐内时未燃的一端应向下,若燃烧后罐内剩余纸条的长度大于罐口直径稍多时,此法即便是用于仰卧位拔罐,也不致灼伤皮肤。

*小贴士1:投火时,不论使用纸卷和纸条,都必须高出罐口一寸多,等到燃烧一寸左右后,纸卷和纸条都能斜立罐里一边,火焰不会烧着皮肤。

*小贴士2:刚开始学投火法时,可在被拔地方放一层湿纸,或涂点水,让其吸收热力,可以保护皮肤不被灼伤。

③贴棉法

用直径约2厘米左右厚薄适中的棉花片浸少量75%~95%的酒精,然后贴在罐内壁的中段,用火柴点燃后扣在施术部位上即可吸住。这种方法多用于侧面拔罐,但一定要注意酒精的多少以不滴下为度,若酒精滴下会烫伤皮肤。

④滴酒法

向罐子内壁中部滴1~2滴酒精,将罐子转动一周,使酒精均匀地附着于罐子的内壁上,然后用火柴将酒精燃着,将罐口朝下,迅速将罐子叩在选定的部位上。

*小贴士:酒精不能滴多,且不要沾到罐口。

⑤架火法

准备一个直径2~3厘米的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放在应拔的部位上,上面放上小块酒精棉球,将棉球燃着,马上将罐子扣上,立刻吸住,可产生较强的吸力。(2)水罐法

一般是先将5~10个完好无损的竹罐放在锅内用水煮沸,用镊子将罐口朝下夹出,迅速用凉毛巾紧扪罐口,立即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即能吸附在皮肤上。(3)抽气法

先将备好的抽气罐紧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用抽气筒将罐内的空气抽出,使之产生所需负压,即能吸住,这种方法适用于任何部位拔罐,但拔罐的力度要小些。

2.按拔罐手法分(1)闪罐法

适应于肌肉比较松弛、吸拔不紧或留罐有困难处,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证患者。其操作方法是:将罐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吸拔多次,以皮肤潮红为度。

*小贴士:闪罐大多采用火罐法,且所用的罐不宜过大。(2)留罐法

又称为“坐罐法”,拔罐后将罐留置5~15分钟。罐大吸拔力强时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或肌肤薄嫩也要适当减少留罐时间,以免起泡损伤皮肤。(3)走罐法

又称为“推罐法”、“飞罐法”,一般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的部位,如腰背部、大腿等处。采用走罐法时要选口径较大的罐,罐口要求平滑较厚实,最好选用玻璃罐,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或在走罐所经皮肤上涂些能起润滑作用的油脂。将罐吸拔好后,用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推动方向的后边着力,前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或循经,来回推拉移动数次,以皮肤潮红为度。(4)药罐法

常用的药罐法有两种。

①煮药罐

实际上是水罐法的一种:将配制好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把竹罐放入药液内煮15分钟。使用时,按水罐法吸拔在治疗部位上。煮药罐的方法多用于风湿痛等病症,是在罐内放入适量的祛风活血药物,如羌活、独活、当归、红花、麻黄、艾叶、川椒、木瓜、川乌、草乌等。

②贮药罐

实际上是抽气法的一种: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适量的药液,常用的有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或根据病情配制的药液等,然后按抽气罐的操作法拔罐,如使用无底青霉素药瓶一类的抽气罐,可用注射器将药液在拔好罐后注入罐内。也可在玻璃火罐内盛贮适量药液,然后按火罐法吸拔在皮肤上。这种方法常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5)针罐法

先在选定的穴位上施行针刺,待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后或按病情需要施以补泻手法后,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处为中心,拔上火罐。如再与药罐结合,则为“针药罐”。这种方法多用于风湿病等。(6)刺血(刺络)拔罐法

先用三棱针或陶瓷片、粗毫针、小眉刀、皮肤针、滚刺筒等,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量的要求或按刺血法要求,刺破小血管,然后拔罐,以此可加强刺血法的疗效。这种方法应用得比较广泛,多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症、丹毒、哮喘、坐骨神经痛。

*小贴士:不可在大血管上行刺血拔罐法,以免造成出血过多。[1]拔火罐时探子(也称为“火把”)也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可用一截较粗的铅丝,一头弯成圆圈状,易于用手握住,另一头缠上棉花及纱布,用来蘸酒精,点火。三、拔罐用什么样的罐

不同的拔罐方法使用的器具各有所异,不同的消费群体选择的拔罐器具也各有所异。一般的家庭拔罐对器具的要求并不高。

1.牛角罐

把牛角罐列为第一是因为它是最古老的拔罐器具。具体做法:截下牛角,取出其中角质,形成空桶,以牛角近端截断处为罐口,打磨平滑。牛角罐的优点是在农牧地区取材容易,制作方便,经济实用,且负压性能好,易于把握、操作。缺点是不适于高温消毒,且不能作为血罐和其他手法的拔罐器具。

2.竹罐

将直径3~5cm坚固无损的细毛竹截成长6~10厘米长的竹筒,一端留节作底,另一端做罐口。经锯段、去皮、取圆、锉底、作细、见光、磨口、煮管、取膜等工艺,制成管壁厚度为2~3毫米、中间呈腰鼓型的竹罐。竹罐的优点是取材容易、制作简便、轻巧价廉、不易摔碎。不过,竹罐的缺点也很明显:容易燥裂、漏气、吸着力不强。

3.木火罐

木火罐是用圆木切削制成。一般用质地较硬的木材为原料,按玻璃罐、陶罐、竹罐的形状制作,做好后用植物油浸泡十天左右,擦净晾干即可使用。木火罐的优点是轻巧、宜于消毒,亦能行走罐、闪罐、提罐、转罐等手法,接触皮肤感到柔和。缺点是不透明,不适合作血罐,且罐内维持压力时间较短,长期不用或保管不当时易燥裂。

4.陶罐

用陶土烧制而成,罐的两端较小,中间略向外展,形同腰鼓,故又称为“小缸”、“瓷鼓”。陶罐的口径大小不一,口径小的略短,口径大的则较长。陶罐的优点是吸力大,但比较重,且落地易碎。另外,陶罐因不透明,无法观察出血量,也不宜用作血罐。

5.玻璃罐

采用耐热质硬的透明玻璃制成,形状如笆斗,肚大口小,口边微厚而略向外翻,分大、中、小三种型号。玻璃罐的优点是质地透明,使用时可以看见罐内皮肤的瘀血、出血等情况,便于掌握拔罐治疗的程度,缺点是容易破碎。

*小贴士:有些人用吃完罐头的玻璃罐头瓶拔罐,要注意其厚度是否均匀,使用前要注意消毒,并最好用盐水煮一下。

6.橡胶罐

橡胶罐是仿玻璃罐式样规格用橡胶制成,属于工业制品。橡胶罐的优点是结实、不易损坏、不必使用火种及燃料自身便可形成负压产生吸拔力,便于携带。其缺点是负压力不强,无温热感,故只能用于吸拔,难以施作其他手法,也不能高温消毒。

7.抽气罐

也称为“负压罐”,是将罐与抽气器连结为一体,上半部为圆柱形的抽气筒,下半部呈腰鼓型的罐体。抽气罐的优点是可以随意调节吸附力,又无烫伤之虑。其缺点是无温热感,不能施作其他手法。

*小贴士:抽气罐可用青霉素小瓶去底磨平做罐口,用旧注射器将罐体抽成负压,按在所选择的穴位上。

8.电罐

电罐是一种改进型的火罐,罐内装有电阻丝,通电后(生活用电)能达到一定温度,再用抽气装置,排空罐内空气,产生负压。可以调节罐内负压力。电罐的优点是比较安全,不会被烫伤,温度及负压可控,患者感觉更舒适。其缺点是因带有控制装置,体积较大,搬运不便,且比较贵。另外,电罐只能用于坐罐,不能作其他手法。

9.金属罐

用铜、铁、铝等金属加工制成,尤以铜质为常见。多仿玻璃、陶罐等式样,有些人专门收集工艺精美的金属罐。金属罐的优点是结实,不会损坏,温热效果好,吸拔力强。其缺点是传热快,若处置不当易烫伤,且比较重,不易作其他手法。

10.代用罐

代用罐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罐头瓶替代玻璃罐、青霉素小瓶和注射器做成的抽气罐外,日常生活中随手可用的一些器皿都可以应急,如大奶瓶、瓷酸奶瓶、茶杯、小酒杯等等,不过使用时要注意罐口是否平滑,不平滑的话用细砂纸打磨后再用。第2章 我可以拔罐吗一、拔罐的好处

拔罐的好处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省钱、省时、省力。

1.易操作,适合大众和家庭使用——省钱

西医治病来得快,但治表不治里;中医治表又治里,但一是来得慢,二是煎服中药很麻烦,合成药又太贵。如何让自己能防患于未然,在没有发现疾病到来的时候做到有病防病,无病健身?如何能在身体出现“状况”后为自己做回医生?拔罐的方法简单易行,初期掌握不好,可多向医生请教,一般年纪大点的人都会拔罐,电罐、橡胶罐、抽气罐等更是看着说明书就能用。通过拔罐皮肤呈现出的不同反应,你便能知道自己身体状况如何,自己给自己当回医生。这一点我们在下面的章节中会详细叙述。

2.有药物所达不到的疗效——省时

拔罐不需要像打针、吃药那么按时按点,茶余饭后,甚至边看电视边休息时就可以拔罐,这对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上医院的人来说是个省时间的好方法。而且,有的人一开始拔罐,有的人拔罐几次后便可根据皮肤的反应知道身体各部位潜在的状况健康与否,而别的疗法不会这么一目了然。

3.一举多得——省力

在调整人体的阴阳使机体达到平衡、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减少生病的几率,或是治病的同时,拔罐还有减肥的功效,拔罐减肥可以说是最省力的减肥方法之一。

4.拔罐的副作用大吗

西药有副作用,一部分中药也有副作用,但拔罐不仅没有副作用,危险性也很小。拔罐从春秋战国时期流传到现在两千年多年,在民间获得了“扎针拔罐病去一半”的美誉,除上述三点好处外,没有副作用也是很重要的一个优点。二、拔罐疗法的适应证

前面说了拔罐的诸多好处,是不是什么病都可以拔罐呢?回答是否定的。拔罐有它的适应证。

1.可以采用拔罐疗法的内科疾病

感冒、咳嗽、肺痈、哮喘、心悸、不寐、多寐、健忘、百合病、胃脘痛、呕吐、反胃、呃逆、痞满、泄泻、便秘、腹痛、胃下垂、饮证、痿证、眩晕、胁痛、郁证、水肿、淋证、癃闭、遗尿、遗精、阳痿、男性不育、阳强、风温、暑湿、秋燥等。

2.可以采用拔罐疗法的外科疾病

红丝疔、丹毒、有头疽、疖病、乳痈、脱肛、急性阑尾炎、急性胆绞痛、急性胰腺炎、急性输尿管结石等。

3.可以采用拔罐疗法的骨科疾病

落枕、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肌劳损、急性腰扭伤、肩关节周围炎、颈肩纤维织炎、肱骨外上髁炎、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炎、肋软骨炎、肋间神经痛、类风湿性骨关节炎等。

4.可以采用拔罐疗法的妇科疾病

经行先期、经行后期、经行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经闭、痛经、白带、黄带、赤带、妊娠呕吐、产后缺乳、产后腹痛、人工流产综合征、脏燥、阴挺、阴吹、阴痒、不孕症、产后大便困难、产后发热等。

5.可以采用拔罐疗法的儿科疾病

小儿发热、小儿呕吐、小儿泄泻、小儿厌食、小儿夜啼、小儿遗尿、百日咳、腮腺炎等。

6.可以采用拔罐疗法的皮肤科疾病

缠腰火丹、银屑病、牛皮癣、斑秃、湿疹、风瘙痒、漆疮、疥疮、蛇皮癣、皮痹、白癜风等。

7.可以采用拔罐疗法的五官科疾病

针眼、睑弦赤烂、流泪症、沙眼、目痒、目赤肿痛、目翳、远视、近视、视神经萎缩、鼻塞、鼻渊、鼻鼽、咽喉肿痛、乳蛾、口疮、牙痛、下颌关节紊乱症等。三、拔罐疗法的禁忌证

·身体极度衰弱、过度疲劳、恶病质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拔罐疗法。

·过饱、过饥、过渴、醉酒时,不宜拔罐。

·孕妇或在月经期,下腹部及乳部不宜拔罐。

·精神失常、精神病发作期或神经质的人,应慎用或禁用拔罐疗法。

·患破伤风、狂犬病、癫痫发病时,应慎用或禁用拔罐疗法。

·皮肤易过敏、易起泡、发红者,或患皮肤病及皮肤损伤时,应慎用或禁用拔罐疗法。

·患者心、肾或呼吸功能衰竭者,不宜拔罐。

·患血小板减少症、出血性疾病、血友病、白血病等,应慎用或禁用拔罐疗法。

·恶性肿瘤的中期、晚期患者,不宜拔罐。四、拔罐时要注意什么

1.保暖

拔罐时要注意保持室内的温度,在身上适当加盖衣物。

2.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拔罐时经常采取的体位是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坐立位等,应避免体位不当、移动、骨骼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拔罐前要作刮毛处理。

3.避免烫伤

拔火罐时要把握好酒精的量,一定要注意不要把点燃的酒精落在皮肤上,过热的罐子要勤更换,使用金属罐子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不要在不适于拔罐的部位尝试拔罐

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皮肤破损处、皮肤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适于拔罐。

5.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

在拔罐的旧痕未消退前,不可再在同一部位拔罐。

6.起罐的方法

起罐也称为“脱罐”。起罐时要用一手拿住火罐,另一手将火罐口边缘的皮肤轻轻按下,或将火罐特制的进气阀拉起,待空气缓缓进入罐内后,罐即落下。切忌硬拔,以免损伤皮肤。若起罐太快,易造成空气快速进入罐内,则负压骤减,造成疼痛。

7.拔罐前可以洗澡,但拔罐后不能马上洗澡

因为拔罐后皮肤是在一种被伤害的状态下,非常脆弱,这个时候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而如果是洗冷水澡的话,由于皮肤处于一种毛孔张开的状态,很容易受凉。五、晕罐的处理方法

晕罐是火罐治疗中产生的一种特殊情况,与晕针有相似之处,常于行罐中发生,起罐后发作,虽不多见,但不可不防。

1.晕罐的原因

空腹或过度疲劳;剧吐、大汗之后;心情过于紧张;体质虚弱。同时手法过重,刺激量大,时间过长,皆可晕罐,甚至形成脱证、闭证。

2.晕罐的症状

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呼吸急促,心慌心悸,四肢发凉,伴有冷汗脉沉细,血压下降。严重者口唇、指甲青紫,神志昏迷,扑倒在地,二便失禁,脉微细、欲绝。

3.晕罐的处理方法

让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服温开水或糖水即可迅速缓和并恢复正常;重者则应弄清是脱证还是闭证。脱证则施温炙以固脱回阳,取百会、中极、关元、气海、涌泉或隔盐炙神阙穴即可恢复。闭证则针刺开窍,取隐白、人中、素、内关、足三里。若仍不省且脉细弱欲脱者,应即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4.晕罐的预防(1)拔罐前应适当进食、进水,不可在饥饿、大渴的情况下拔罐。(2)若拔罐前精神紧张、对拔罐有惧怕心理,不要勉强拔罐。(3)对体弱者、老年患者拔罐的手法要轻,使其有个适应过程。第3章 传染病一、拔罐治疗疟疾

1.疟疾的概念

疟疾是指由疟原虫引起、经蚊虫传播的传染病,临床表现为间歇寒战、高热、出汗和脾肿大、贫血,属于中医学“疟病”的范畴。多发于夏秋两季。

2.拔罐治疗疟疾

方一(1)取穴:大椎、陶道。(2)操作法:在发作前1~2小时用大号火罐在大椎和陶道穴处拔火罐,留罐15~20分钟。

*小贴士:若通过治疗症状仍未控制,应加用药物治疗。若恶性疟疾应密切观察,必要时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

方二(1)取穴:①大椎、陶道、阳辅。②曲池、合谷、间使。(2)操作法:刺血拔罐法。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点刺或叩刺所选穴位,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拭净血迹。以上2组穴每次选1组。每日治疗1次。二、拔罐治疗急、慢性肝炎

1.急、慢性肝炎的概念

急性肝炎是指肝实质细胞的炎症。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可见乏力、纳呆、恶心、腹胀、发热、有或无身目黄染(发热、黄疸以甲型、乙型、戊型病毒性肝炎为多见)。

2.拔罐治疗肝炎

方一(1)取穴:至阳、中脘、肝俞。(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点刺各穴,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穴位上,留罐5~10分钟,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拭净血迹。每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急性肝炎。

方二(1)取穴:至阳、中脘、肝俞。(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在膈俞至肾俞段进行挑刺走罐,即拔罐前先在罐口及皮肤拔罐部位涂一些润滑剂,如水、香皂水、酒类、油乳。罐具吸住后,用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来回推拉,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略提起,以另半边着力来回推拉,待皮肤潮红出现痧点后,用三棱针挑刺明显的痧点,再在针挑部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部位,留罐5~10分钟。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急性肝炎。

方三(1)取穴:大椎、肝俞、期门、胃俞、身柱、胆俞、脾俞。(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各穴,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10分钟,2组穴交替使用。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慢性肝炎。

方四(1)取穴:大椎、肝俞、期门、督俞、胃俞、身柱、胆俞、脾俞。(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按方二在督俞至胃俞段进行挑刺走罐,然后在走罐部位用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再用罐吸拔至微出血。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慢性肝炎,对消除抗原阳性有明显作用。三、拔罐治疗腮腺炎

1.腮腺炎的概念

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良性、自限性传染病,感染后可获得终生免疫。

2.拔罐治疗腮腺炎(1)取穴:大椎、曲池、颊车、外关。(2)操作法:点刺拔罐法。患者取坐位,用三棱针点刺一下大椎和曲池穴,后取口径1.5厘米的玻璃罐,用闪火法拔点刺穴位5分钟;然后再拔双侧颊车穴和外关穴5分钟。每日治疗1次。四、拔罐治疗痢疾

1.痢疾的概念

痢疾又称为“滞下”,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根据临床表现不同分为湿热痢(赤痢、白痢、赤白痢)、疫毒疫、噤口痢、休息痢、虚寒痢等。前两者为急性痢疾,后3种多为慢性痢疾。

2.拔罐治疗痢疾

方一(1)取穴:神阙周围1厘米上、下、左、右各1穴。(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在上述部位(4穴)点刺出血,然后以神阙穴为中心按常法行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

方二(1)取穴:天枢、足三里、阴陵泉。湿热痢配曲池、上巨虚;寒湿痢配中脘、气海,疫毒痢配委中、十二井穴(只点刺放血,不拔罐);休息痢配脾俞、胃俞。(2)操作法:按证施术,湿热痢和疫毒痢亦可用刺络拔罐法;寒湿痢与休息痢亦可用针刺后拔罐法或拔罐后加温灸法。以上各法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细菌性痢疾。

方三(1)取穴: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久病气虚配关元、腰俞、会阳。(2)操作法:针刺拔罐法。用毫针速刺速提,留针20分钟。针后按常法行罐,留罐15~20分钟。湿热痢与疫毒痢亦可用刺络拔罐法,寒湿痢与慢性久痢可用拔罐后加隔盐灸15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各种痢疾。

方四(1)取穴:①手三里、足三里、行间。②中膂俞、合谷、三阴交。(2)操作法:针刺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用毫针作中刺激,针后按常法行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如肛周围糜烂加外用药。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各种痢疾、直肠炎。

方五(1)取穴:①三焦俞、脾俞、肝俞。②足三里、大肠俞、胃俞。③天枢、中脘、气海。(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留罐15~20分钟。急性菌痢每日治疗1次,慢性菌痢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细菌性痢疾。

方六(1)取穴:神阙、脊椎两侧压痛点。(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用三棱针在神阙周围1厘米处围刺放血,以微出血为度,然后在脊椎两侧压痛点上用三棱针或刀片平行轻划两条2厘米长的纵行切痕,以不见血为度。在神阙穴按常法行罐,留罐15分钟。再在脊椎两侧压痛点切口处用闪罐法拔15~20下,取罐再拔,留罐15分钟。隔日或3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各种痢疾。

方七(1)取穴:主穴:足三里、中脘、三焦俞、天枢、气海;配穴:内庭、公孙、十二井穴。(2)操作法:按证施术,湿热痢与疫毒痢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后拔罐法。严重者加用配穴点刺放血(不拔罐);寒湿痢与虚寒痢用单纯拔罐法,或拔罐后加温灸法。均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各种痢疾。常配用贴敷疗法,如湿热痢用苦参、白头翁各等份,或大黄、木香各等份,共研为细末,用食醋调敷肚脐上,外以纱布覆盖,并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寒湿痢与虚寒痢用吴茱萸30克,广木香15克,共研细末,用米醋调敷肚脐、涌泉穴(两足心),外以纱布包扎固定,每日换药1次。

方八(1)取穴:天枢、大巨、中极、止泻、足三里。(2)操作法:单纯拔罐法。按常法行罐,留罐15~30分钟。每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各种痢疾。第4章 呼吸系统疾病一、拔罐治疗感冒

1.感冒的概念

感冒俗称“伤风”,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一种呼吸道常见病,其中30%~50%是由某种血清型的鼻病毒引起。多发于初冬,但任何季节均发生,不同季节感冒的致病病毒不完全一样。感冒病毒的分布是散发性的,不引起流行,常易合并细菌感染。

2.拔罐治疗感冒

方一(1)取穴:大椎。(2)操作法:刺血拔罐法。用三棱针点刺局部2~3下,立即在针刺部位拔火罐,以溢血为度,留罐5~10分钟,起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拭净血迹。每日治疗1次。以自觉症状消除决定拔罐次数,如病情不减,在原处再连续治疗1~2次。

方二(1)取穴:膀胱经、肺俞、大椎。(2)操作法:走罐法。患者取俯卧位或伏案坐位,先露背部,在罐口及膀胱经穴部位涂一些润滑剂,然后取中号玻璃拔火罐,用投火法把罐吸在背部,沿背上的太阳膀胱经循行线,上下、来回走罐几次,以沿线上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走罐经过肺俞穴时,可把罐稍停留一会儿,最后把罐移到大椎穴上,留罐约10分钟皮肤出现潮红时起罐。每日治疗1次。二、拔罐治疗百日咳

1.百日咳的概念

百日咳是指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婴幼儿。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

2.拔罐治疗百日咳(1)取穴:身柱。(2)操作法:患儿取坐位或俯卧位,取准穴后以毫针垂直刺入,深3~5分,略作捻转,得气留针5分钟。起针后以1.5寸口径的小火罐速拔穴上,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再令患儿静卧1小时。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7次为1疗程,休息3天再开始下一个疗程。三、拔罐治疗哮喘1.哮喘的概念

哮喘是一种慢性支气管疾病,患者的气管因为发炎而肿胀,呼吸管道变得狭窄,因而导致呼吸困难,分为外源性哮喘和内源性哮喘。

2.拔罐治疗哮喘(1)取穴:大椎。(2)操作法:火罐法。按常法行罐,留罐15分钟。每周治疗1~2次。6~12个月为1疗程,也可在下一个发作季节前1个月开始预防治疗。四、拔罐治疗咽喉炎

1.咽喉炎的概念

咽喉炎是指咽部黏膜和淋巴组织的炎性病变。常由受凉、劳累等诱发,因细菌、病毒侵犯咽喉部的黏膜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咽痛、咽痒、吞咽困难、发热、声音嘶哑,轻则声音低、毛糙,重则失音。根据发病的时间和症状的不同,可分为急性咽喉炎和慢性咽喉炎。

2.拔罐治疗咽喉炎(1)取穴:大椎、胸骨上1/3处。(2)操作法:火罐法。按常法行罐,先在大椎穴拔罐,然后在胸骨上1/3处拔罐。留罐10~15分钟。

*小贴士1:在拔罐的同时可采用针刺法,取风池、天柱、天突(此穴先针刺,取针后再拔罐)、曲池、合谷。快速进针,强刺激,不留针。

*小贴士2:拔罐期间常用冷盐开水漱口,口含磺喉片,必要时用抗菌素。五、拔罐治疗支气管炎

1.支气管炎的概念

支气管炎多数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粉尘、烟雾和刺激性气体也能引起支气管炎。分为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以流鼻涕、发热、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并有声音嘶哑、喉痛、轻微胸骨后摩擦痛。初期痰少,呈黏性,以后变为脓性。烟尘和冷空气等刺激都能使咳嗽加重。慢性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长期咳嗽,特别是早晚咳嗽加重。如果继发感染则发热、怕冷、咳脓痰。冬季是支气管炎的高发期。

2.拔罐治疗支气管炎

方一(1)取穴:大椎、风门、肺俞、膻中、中府、尺泽。(2)操作法:点刺拔罐法、火罐法或药罐法。用针点刺大椎、风门、膻中、肺俞、中府、尺泽出血后开始拔罐,留罐3~10分钟;或用单纯火罐对以上穴位吸拔,留罐5~20分钟。也可用敷药罐法,留罐3~15分钟。每日治疗1次,病情明显好转后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1:本法适用于急性支气管炎。

*小贴士2:药罐法药方:川乌15克,草乌15克,麻黄15克,细辛15克,天南星15克,白附子15克,白及15克,皂角15克,川椒15克,香油750克,黄丹650克,冰片100克,薄荷脑3克。将药于香油中炸焦去渣,加入黄丹搅拌,然后加入冰片、薄荷脑搅拌成膏,敷于被拔穴位上,用罐拔之。

*小贴士3:患急性支气管炎期间戒烟,忌食辛辣厚味食物。

方二(1)取穴:肺俞、中府、膻中、脾俞、足三里、丰隆。(2)操作法:火罐法、水罐法、刺络拔罐法或药罐法。以单纯火罐或贮水罐、水煮罐按常法行罐,留罐3~15分钟。也可取肺俞、中府、膻中、脾俞用刺络拔罐法,留罐3~15分钟。还可用药敷罐按穴吸拔,留罐3~20分钟。每日治疗1次。病情有显著好转后隔日治疗1次。刺络留罐法可2组穴交替使用,每次选1组。

*小贴士1:本法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

*小贴士2:药罐法药方:猪板油(炼净)500克,川贝母100克,杏仁200克。将川贝母、杏仁研成细末,与猪板油混合搅拌成膏,敷于被拔穴位上,用罐拔之。

*小贴士3:患慢性支气管炎期间要防止感冒,劳逸适度。

方三(1)取穴:①穴位:大椎、身柱、大杼、风门、肺俞、膈俞、膏肓、曲池、尺泽、合谷、天突。②部位:颈部、脊柱两侧、肩胛上区。(2)操作法:取口径为4~6cm的玻璃火罐或陶瓷罐、竹罐,用95%酒精棉球撕松散贴在罐底,点燃棉球后待罐中空气燃烧将尽,立即将罐扣在选用的治疗部位上,使其与皮肤牢固吸住,留罐10~15分钟。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各种慢性气管炎。拔罐时注意不要将罐口烧烤得过热,点燃粘在罐底的酒精棉花时,要注意避免脱落,以免引起烫伤。六、拔罐治疗肺炎

1.肺炎的概念

肺炎是指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肺部感染(肺气泡),多发于冬春季节。临床一般分为大叶性肺炎和支气管肺炎两种。大叶性肺炎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呼吸急促、咳铁锈色样痰。支气管肺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气急、鼻翼扇动。

2.拔罐治疗肺炎

方一(1)取穴:①风池、大杼、合谷。②身柱、膈俞、内庭。③肺俞、曲池、足三里。(2)操作法:针刺拔罐法或刺络拔罐法。先用三棱针点刺各穴,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15~20分钟。2组穴交替使用。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支气管肺炎(痰热喘咳)。凡有高热,当配用中医或西医内治。若有高热、皮肤青紫、鼻翼扇动、鼻色淡白,或高热已退,伴有泄泻、食欲不振,应转西医急救。

方二(1)取穴:大椎、身柱及肺部湿啰音较明显的相应区、患侧肩胛区及侧胸区稍下端。(2)操作法:单纯拔罐法。按常法行罐,留罐3~10分钟。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大叶性肺炎。

方三(1)取穴:大杼、身柱、肺俞、孔最、肺湿啰音相应区。(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先在应拔部位用三棱针点刺,以微出血为度,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起罐后,随证选用下列外敷方药。①栀黄散:栀子30克,雄黄9克,细辛6克,桃仁、杏仁各15克。共研为细末,用米醋调和成稠糊状,敷于肺俞和胸部湿啰音相应区。要经常保持药物湿润,如干燥用醋调湿后再敷。适用于痰鸣长久、迁延不愈的各种类型的肺炎。②麻杏石膏散:麻黄、杏仁、生甘草各9克,生石膏、鱼腥草各30克,大青叶、葶苈子、桑白皮各15克。共研为细末,用米醋调成稠糊状,分别外敷于肺俞、胸部啰音相应区和肚脐上。要保持药物湿润,如干燥用醋调湿后再敷。适用于急性肺炎(肺热咳喘型)。两方均每日换药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各种肺炎。

方四(1)取穴:以背部、胸部的穴位为主,重点为大椎、身柱、肺俞。(2)操作法:单纯拔罐法。最好能在背部及胸部听到湿啰音较明显的相应区域上拔罐,每次拔4~5个穴位,留罐15~25分钟。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各种肺炎。

方五(1)取穴:大椎、身柱、肺俞、风门、膈俞。(2)操作法:单纯拔罐法。按常法拔罐,留罐5~7分钟。每日治疗1次,3日为1疗程。

*小贴士:本法有开闭宣肺的功效,适用于高热、喘促痰鸣、经久不愈的肺炎。

方六(1)取穴:①大椎、风池、肺俞。②身柱、风门、膈俞。头痛发热配外关、合谷、昆仑、行间;高热烦渴配商阳、少冲、内庭;咳嗽胸痛配定喘、尺泽、中脘、章门。(2)操作法:针刺拔罐法。先用毫针刺入即出针,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次选1组穴,配穴针后不拔罐。每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大叶性肺炎,也可用刺络拔罐法。第5章 消化系统疾病一、拔罐治疗胃炎、胃痛

1.胃炎、胃痛的概念

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性或慢性胃黏膜的炎性改变。临床上一般分为急性胃炎(包括单纯性胃炎、腐蚀性胃炎、感染性胃炎、化脓性胃炎和急性出血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胃炎(包括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肥厚性胃炎)两大类,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的范畴。

胃痛又称为“胃脘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的病症。常包括现代医学中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疾病。

2.拔罐治疗胃炎、胃痛

方一(1)取穴:中脘、神阙。(2)操作法:单纯拔罐法。按常法行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胃脘痛,治疗寒性胃痛和虚寒性胃痛效果更好。拔罐期间要节制饮食,忌食生冷和辛辣食物,避免寒凉,勤锻炼,保持心情舒畅。

方二(1)取穴:中脘、足三里。肝气犯胃配肝俞、期门、梁丘;食滞配内关、梁门、梁丘;虚寒配下脘、天枢。(2)操作法:针刺拔罐法。先用毫针作轻中刺激,食滞型留针10~20分钟起针,虚寒型针后加灸。然后按常法行罐,留罐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胃脘痛。

方三(1)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寒邪犯胃型配阴陵泉、梁丘;湿热中阻型配内庭、期门、阳陵泉;脾胃虚寒型配脾俞、胃俞、章门;胃热阴虚型配三阴交、太溪。(2)操作法:按证施术,寒邪犯胃型用单纯拔罐法或闪罐法。湿热中阻型用刺络拔罐法。饮食停滞型和肝郁气滞型均用刺络拔罐法或针刺拔罐法。脾胃虚寒型用单纯拔罐法或留针拔罐法,罐后加灸。胃热阴虚型用针刺拔罐或水罐法。以上各法均留罐15~20分钟。急性期每日治疗1次,慢性期2~3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胃脘痛。

方四(1)取穴:①中脘、神阙、足三里。②上脘、下脘、胃俞。(2)操作法:药罐法(药煮罐或贮药罐)。高良姜、制香附各30克,元胡20克,赤芍、甘草各15克。虚寒型加干姜、桂枝各10克;痛甚加白芍30克。水煎成药液,备用。每次选1组穴,按常法行罐,留罐20~3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胃脘痛。

方五(1)取穴:中脘、脊柱两侧取压痛点。(2)操作法:叩刺拔罐法。用梅花针在应拔部位叩刺至皮肤微出血为度,然后在中脘穴拔罐,留罐15~20分钟,在脊椎两侧压痛点用走罐法至皮肤紫红色为度。3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胃脘痛。

方六(1)取穴:中脘、脊柱两侧取压痛点。(2)操作法:单纯拔罐法。按常法行罐,留罐25分钟,然后隔姜灸中脘穴。每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寒邪犯胃和脾胃寒型胃痛。

方七(1)取穴:胃脘(即上脘、中脘、下脘)、鸠尾、巨阙。(2)操作法:单纯拔罐法。按常法行罐,先在胃脘用较大口径的火罐,留罐5分钟。如兼有呕吐者,再在鸠尾、巨阙穴上拔罐5~10分钟。每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胃脘痛。

方八(1)取穴:中脘、天枢(双)、关元。(2)操作法:闪罐法。按常法行罐,在各穴上用闪罐法拔罐20~30下,留罐10分钟。每日治疗1次,症状缓解后改隔日或隔2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胃脘痛。

方九(1)取穴:膈俞、肝俞、胆俞、胃俞、中脘、骼后上棘下数厘米的压痛点。(2)操作法:单纯拔罐法。按常法行罐,每次选用2~3个穴位,留罐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症状明显缓解后改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胃脘痛。

方十(1)取穴:①天柱、大杼、肺俞、肝俞。②脾俞、中脘、天枢、足三里。(2)操作法:针灸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作中强刺激,然后按常法行罐,留罐15~20分钟,起罐后用艾条灸治之。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胃酸过多。

方十一(1)取穴:①风池、大杼、膈俞、脾俞、足三里。②天柱、肩井、肝俞、胃俞、三焦俞、上巨虚。(2)操作法:针刺拔罐法。每次选1组穴,先用毫针作轻刺激,然后按常法行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胃溃疡。每日若配服云南参、三七1.5~3克(用开水磨服)疗效更佳。

方十二(1)取穴:①巨阙、中脘、梁门、足三里、三阴交。②上脘、下脘、足三里、内庭、膈俞、肝俞。呕吐配内关、公孙(均只针刺,用泻法,留针20~30分钟);便秘配天枢、支沟;腹泻配气海、脾俞、会阳。(2)操作法;针刺拔罐法。脾胃虚寒型取第1组穴,气血郁滞型用第2组穴。先针刺,前者用补法,后者用平补平泻法。针后按常法行罐,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拔罐治疗胃下垂

1.胃下垂的概念

胃下垂是指直立时胃的上界低于脐下。临床表现为消瘦、乏力、胃口不好、食量减少,食后胸脘胀闷不适,食后腹下坠感及腰痛,推腹有震水声,嗳气、恶心、头晕、心悸等。

2.拔罐治疗胃下垂(1)选穴:胃俞、脾俞、中脘。(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用梅花针在所选穴位散刺叩打至微出血,然后按常法行罐,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再用艾条各悬灸5分钟。隔日治疗1次,5次为1疗程。三、拔罐治疗慢性胃扭转

1.慢性胃扭转的概念

胃扭转是指胃的部分或全部大小弯位置发生变换,即大弯在上面(头侧),小弯在下面(足侧)。胃扭转依据病程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分为急性胃扭转和慢性胃扭转。急性胃扭转以上腹部阵发性绞痛为主,常有严重恶心而无呕吐。慢性胃扭转因扭转角度较小,多在180°以内,症状轻微,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

2.拔罐治疗慢性胃扭转(1)取穴:上脘、中脘、下脘、梁门、天枢、足三里、阴陵泉。(2)操作法:针刺拔罐法。用毫针40°角向下腹部透刺,即上脘透中脘,中脘透下脘,其次交叉刺法,即左梁门透右天枢,右梁门透左天枢。患者得气后上腹部出现紧抽感为宜,而后接脉冲电疗机,频率为每分钟40~50次,患者有腹肌跳动且不痛为宜,每次20分钟。起针后,取天枢、中脘、梁门穴按常法行罐。每日治疗1次,留罐10分钟。第6章 泌尿系统疾病一、拔罐治疗泌尿系统感染

1.泌尿系统感染的概念

泌尿系统感染是指尿道、膀胱、肾盂、肾盏的感染,小儿时期不易定位,故统称为泌尿系感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有病毒、支原体、真菌、原虫等,最常见的是细菌,故泌尿系统感染多指细菌性感染。

2.拔罐治疗泌尿系统感染(1)取穴:中极、水道、阴陵泉。肾虚加肾俞;热盛委中点刺放血加拔罐;湿重加复溜;气虚加气海。(2)操作法:按证施术,分别选用上述的腧穴单纯拔罐,留罐10~2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

*小贴士:也可采取循经走罐、闪罐、加针、加灸、放血等辅助疗法,可增加疗效。二、拔罐治急、慢性肾炎

1.急、慢性肾炎的概念

急性肾炎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大多数为链球菌感染后所致,临床表现为浮肿、尿少、血尿及高血压。

慢性肾炎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一组常见的肾脏疾病。临床表现复杂,有浮肿、血尿、高血压等症,尿常规检查以蛋白尿、管型、红细胞为主。分为慢性肾炎和肾病型慢性肾炎。

2.拔罐治急、慢性肾炎

方一(1)取穴:①肾俞、三焦俞、大肠俞。②志室、关元、胃仓、京门。(2)操作法:刺络拔罐法。取上穴先用三棱针点刺微出血,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10分钟,每次取1组穴。每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急性肾炎。拔罐期间要注意休息,以卧床为宜,避免寒湿感冒,并多吃低蛋白、低盐、高维生素的食物。

方二(1)取穴:志室、胃仓、京门、大横。(2)操作法:单纯拔罐法。按常法行罐,留罐10分钟,每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慢性肾炎。

方三(1)取穴:天枢、气海、腰阳关、足三里、三阴交。(2)操作法:挑罐法。每次选2~3个穴位,用三棱针、注射针头挑断穴位上或病理反应点(如结节、变色点、怒张小血管等)上的皮内、皮下纤维,然后按常法行罐,接着在其余穴位上再按常法行罐,留罐10~15分钟。隔2日治疗1次。

*小贴士1:本法适用于慢性肾炎。

*小贴士2:慢性肾炎要坚持治疗,注意适当休息,加强身体锻炼,提高免疫力,选用优质蛋白、低盐的食物,并适当限制饮水。第7章 代谢及内分泌疾病拔罐治疗糖尿病

1.糖尿病的概念

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的紊乱。其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糖尿。

2.拔罐治疗糖尿病

方一(l)取穴:①膀胱经:三焦俞、肾俞。②任脉:石门。③经外奇穴:华佗夹脊。④脾经:三阴交。(2)操作法:①留罐法。按常法行罐,留罐10~20分钟。②排罐法。于腰椎两旁行密排罐法并留罐。③针罐法。先用毫针针刺上穴得气后再按常法行罐,留罐10~20分钟。

方二(l)取穴:肺俞、脾俞、三焦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穴。(2)操作法:单纯火罐法或走罐法。取上穴采用单纯火罐法吸拔穴位,留罐10分钟,每日治疗1次。或采用背部前穴走罐,先在肺俞至肾俞段涂抹润滑剂,然后走罐至皮肤潮红或皮肤出现瘀点为止,隔日治疗1次。第8章 神经系统疾病一、拔罐治疗面肌痉挛

1.面肌痉挛的概念

面肌痉挛是指由于某种已知(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疲劳、寒冷、谈话过多)或未知的诱因而引发的面部肌肉抽搐。在三叉神经前或面神经炎后期,亦可并发本病。中医学称为“颜面抽搐”。

2.拔罐治疗面肌痉挛

方一(1)取穴:①太阳、地仓。②太阳、下关、颧。(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先取①组穴,用透穴法行罐,留罐1分钟,再取②组穴用刺络拔罐法,每罐出血量5毫升即起罐。

*小贴士:拔罐后痉挛即可停止,但数小时后仍会复发,不过程度会减轻。一般需坚持治疗20次左右。

方二(1)取穴:地仓、禾、承浆、颊车、下关、阳白、四白、翳风、太阳。(2)操作法:取患侧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叩刺,使少量出血。叩刺后配用小口径火罐按常法行罐,留罐5~10分钟。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在炎症期或后遗面部牵板有“倒错现象”时效果较好。二、拔罐治疗面神经炎

1.面神经炎的概念

面神经炎是指因颞骨内面神经管内段的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造成病侧面部肌肉瘫痪和口眼歪斜的一种急性周围神经疾病。与中医学的“歪嘴风”、“口眼歪斜”、“面瘫”类似。

方一(1)取穴:风池、颊车、四白、颧。(2)操作法:火罐法。均取患侧,每次2穴,取大小适宜的火罐,用闪火法或投火法行罐,以上4穴轮流使用。

*小贴士:体弱者慎用本法,面部肌肉枯瘦浅薄、抽搐痉挛或局部有静脉曲张者也不能用本法。

方二(1)取穴:下关、牵正、太阳、阳白。(2)操作法:火罐法。每次均取患侧1~2穴,用小号火罐,用闪火或投火法行罐,留罐10分钟左右。或者在患侧面部用皮肤针叩刺少量出血再拔火罐。3日治疗1次。

*小贴士1:本法在面神经麻痹的炎症期或后遗面部有“倒错现象”时效果明显。

*小贴士2:拔罐后应避风寒。

方三(1)取穴:①风池、攒竹、地仓、颊车、合谷。②牵正、四白、颊车、地仓。(2)操作法:闪罐法。患者取坐位或健侧位,先针刺第①组穴,留针15~20分钟。然后取无色透明圆型鱼唇口玻璃杯大号(口径为6厘米)2个,中号(内径为4厘米)1个。患者取坐位,术者站立在患者的患侧,左手持95%酒精点燃棒1支,右手持大号闪罐1个,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主要用第②组穴,每罐连续操作平均15次,两个大号火罐轮流使用,直至火罐发烫为止。最后用中号火罐拔风池穴,留罐5分钟。本法平均治愈时间为17日。

*小贴士1:拔罐后患者不要马上外出,以防止受风。

*小贴士2:针刺时注意手法的强弱,掌握实则泻之,虚者补之的原则。

*小贴士3:操作时应防止酒精溅到患者面部引起烧伤,同时注意玻璃罐温度不要过高,一般操作10~15次后,玻璃罐温度可达40℃,应及时更换。

*小贴士4:平时注意局部保暖、防风,并经常按摩患部,以促进康复。

方四(1)取穴:主穴:面瘫1号(下关穴直下1寸),面瘫2号(地仓穴),面瘫3号(太阳穴)。配穴:印堂、风池。(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患者取侧位,面部朝上。先以三棱针点刺微出血,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10分钟,局部呈紫红色瘀血即可起罐。起罐后用手进行3~5分钟面部肌肉的按摩。较重的病人加辅助穴交替使用。每日治疗1次,每次只取3个穴,3次为1疗程,休息2~3天再进行第2个疗程。

*小贴士:成人、胖人面部肌肉丰满的患者,可用直接扣法。对儿童、面部肌肉不丰满的患者,可提前准备一小块面,搓成细条,放[1]在罐口上压平,这样可以防止烫伤和罐子漏气。

方五(1)取穴:颊车、颧髎。(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病侧和健侧相间使用。上穴任选一个,颊车用细三棱针点刺3下,用小火罐拔出血1~3毫升。颧部用粗三棱针点刺1~2下,用小火罐拔出血2~5毫升。病程在1周以内者,可每日治疗1~2次,7次为1疗程,休息3~5日后再进行恢复治疗。一般在1个月左右能恢复正常。

方六(1)取穴:阳白、太阳、四白、牵正。(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用皮肤针叩刺穴位,使轻微出血,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5~10分钟。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面神经麻痹的初期和面部有板滞感觉等后遗症。拔罐期间要避免风吹受寒,可做面部按摩和热敷。

方七(1)取穴:主穴:阳白、鱼腰、地仓、颊车、颧髎、四白、太阳、承浆、迎香、人中、百会、神聪。配穴:合谷、曲池、足三里、大椎。(2)操作法:针罐法。主穴以透穴刺为主,如阳白透鱼腰、地仓透颊车、颧髎透四白、太阳透颊车、地仓透承浆、迎香透人中、百会透神聪。手法主要采用快速注射式直刺、斜刺、横刺(平刺)等。斜刺宜浅,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法。均取患侧穴位。配穴可取健侧或患侧交替使用。大椎穴(主要适用于中枢性面神经麻痹)点刺放血,面部留针20分钟,起针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上,留罐10分钟。一般不休针,直到痊愈或基本痊愈或好转。

*小贴士1:本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最好,治疗中枢性、外伤性面神经麻痹效果缓慢。

*小贴士2:拔罐过程中最好配用牵正汤:全虫、僵蚕、桂枝、川芎、当归、白芷、羌活、防风各9克,细辛3克,白附子、甘草各6克,蜈蚣2条。葱白3节为引,于服药前生吃,以引鼻流涕、流眼泪、面部出汗。每日晚饭后煎服1剂,服后避风。

方八(1)取穴:主穴:地仓、颊车、阳白、四白、合谷。配穴:感冒发热加风池;乳突压痛加翳风;不能抬眉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恢复缓慢者加足三里。(2)操作法:温针罐法。主穴每次均取,配穴酌情选用。针后加温针灸。起针后以小口径火罐于患侧面颊部吸拔,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小贴士1:本法适宜于面神经麻痹病程长,恢复缓慢者。

*小贴士2:针刺时可采用透刺法,如地仓透颊车,人中透禾髎等。针后拔罐注意避免烫伤皮肤。[1]这种方法叫间接扣法。三、拔罐治疗麻痹性睑裂合不全

1.麻痹性睑裂合不全的概念

麻痹性睑裂合不全又称为“兔眼症”,是指上下眼睑闭合不全或完全不能闭合,使结膜和角膜暴露的一种异常征象。麻痹性睑裂闭合不全是由于面神经麻痹而造成眼轮匝肌麻痹,使下眼睑松弛下垂所致。

2.拔罐治疗麻痹性睑裂合不全(1)取穴:颊车、地仓、丝竹空、阳白、下关、颧髎、承泣、合谷、外关、阳池等。(2)操作法:针罐法。每次远近各取1~2穴,交替使用,针刺后留针5分钟用平补平泻或先泻后补。太阳穴及下关穴处,针后拔火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6次后休息1日,次周隔日治疗1次,2周为1疗程。四、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

1.三叉神经痛的概念

三叉神经痛是指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但无感觉缺失和运动障碍,包括前额、头皮、眼、鼻、唇、脸颊、上颌、下颌在内的面部神经痛。分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属于中医学“头痛”、“偏头痛”、“面痛”的范畴。

2.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

方一(1)取穴:①太阳、地仓、攒竹。②太阳、颧髎、颊车。(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先取第①组穴,以太阳透地仓、攒竹。施捻转的泻法1分钟,然后取第②组的三穴刺络拔罐,每罐出血量5毫升为度。

方二(1)取穴:主穴:太阳。配穴:1支痛配阳白透鱼腰;2支痛配四白;3支痛配下关夹承浆;感受风寒配风池、合谷;肝胃火盛配内庭、阳陵泉;阴虚火旺配照海、三阴交、太冲、太溪。(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以消毒锋针点刺主穴,进针约0.2~0.3厘米,起针后立即拔火罐,使出血2~3毫升。配穴用毫针刺,补虚泻实,寒证加灸法。2日治疗1次,3次为1疗程,休息3~5日再开始第2个疗程。

方三(1)取穴:①大椎、风池、合谷、下关、颊车、四白、禾髎,均取患侧。②阿是穴。(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先用毫针捻转之泻法,留针1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出针后在患侧太阳、阳白、禾髎、下关、巨髎穴处寻找痛点,任选2穴用三棱针点刺2~3点(刺入皮下或皮内),然后加火罐于点刺处使之出血1~2毫升。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小贴士1:操作时以皮下不出现瘀斑为好。

*小贴士2:拔罐期间要避免情绪激动,不吃刺激性食物,劳逸结合,避免受寒。

方四(1)取穴:患侧气户、风池、丝竹空、颊车等穴。肾气不足者加肾俞;肝气过旺者加肝俞或大杼。(2)操作法:药罐法。每次选2穴,以面粉调少量玉树神油或松节油、樟脑水、薄荷水等,做成厚约0.2厘米的饼,贴于穴位上,然后按常法行罐,留罐10~15分钟,隔日治疗1次,6次后改为每周治疗1次,12次为1疗程。五、拔罐治疗神经衰弱

1.神经衰弱的概念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症,患者常感脑力和体力不足、容易疲劳、工作效率低下,常伴有头痛等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但无器质性病变存在。在美国,神经衰弱的概念已经消失,基本上被归为抑郁症。

2.拔罐治疗神经衰弱

方一(1)取穴:①内关、神门、间使、曲池、合谷、太阳、风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②百会、中脘、气海、肾俞、大椎、关元、命门。(2)操作法:在内关、神门、间使、曲池、合谷、太阳、风池、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等选出上下对称的双穴4个,也可用百会、中脘、气海、肾俞、大椎、关元、命门等单穴,按常法行罐,留罐20分钟,每次选4~6穴。每日治疗1次。

方二(1)取穴:心俞、脾俞、肾俞、内关、足三里、三阴交。(2)操作法:单纯罐法。按常法行罐,留罐3~5分钟。也可采用刺络罐法,留罐3~15分钟,先吸拔一侧穴,第2天再吸拔另一侧穴,两侧交替使用,每日治疗1次,15日为1疗程,休息3日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

*小贴士:睡前忌饮浓茶、咖啡、吸烟等,平时要注意调节心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休息。六、拔罐治疗偏头痛

1.偏头痛的概念

偏头痛又称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由于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多发于女性,多始于青春期,常有家族史。发作前常有一定诱因,如月经来潮、情绪波动、疲劳等,发作前可有先兆,如视觉闪光、暗点、偏盲、暂时性失语、半身麻木或运动障碍等,一般先兆症状持续15~20分钟。头痛呈周期性发作,每次持续4~48小时,偶尔可达数日,常见伴随症。症状有烦躁、恶心、呕吐、畏光、面色苍白等,少数病人可有眼肌麻痹、发作时两侧瞳孔大小不等的症状。

2.拔罐治疗偏头痛(1)取穴:太阳、风池、大椎、风门、神道、肝俞、合谷、列缺。(2)操作法:取大椎、风门、肝俞、神道、合谷,采用毫针出针罐法,留罐5~20分钟。取太阳、风池、天宗、列缺,采用单纯罐法,按常法行罐,留罐3~15分钟。每日治疗1次,2种方法交替进行。头痛顽固者,用针挑断上述穴位的2~3穴上的皮内皮下纤维,按常法行罐,留罐3~15分钟;若为肝阳上亢者,取其部分穴位,用刺络拔罐法,以三棱针点刺穴位出血后按常法行罐,留罐3~15分钟,每日治疗1次。

*小贴士:拔罐期间要防止情绪紧张、焦虑和精神疲劳。七、拔罐治疗类中风

1.类中风的概念

类中风又称为“先兆中风”,是心脑血管病专家王永炎院士首先提出的一个概念,类中风的主要症状、病变部位与病理改变都与中风不同,不能纳入中风病范畴,但它又类似于中风,是危害巨大的脑血管病变,主要表现为眩晕、身体感觉障碍、剧烈头痛、视物异常、不随意运动、精神障碍、癫痫样发作、失认失读失写。从发病来说,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一般为急性起病,多有诱因和先兆症状;影像学检查有梗塞或出血,病灶多位于脑内椎基底动脉系统。

2.拔罐治疗类中风(1)取穴:委中。(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在委中穴部位用手掌轻轻拍击数次,便于紫脉浮络充分暴露,再严格消毒,用三棱针对准穴位血络,快点疾出,不按其孔。放血量依病情而定,一般色浓紫者以转红为度。然后按常法行罐,出血量约5毫升。每日治疗1次。

*小贴士1:使用本法的过程中可配合太冲、合谷强刺,廉泉齐刺[1]。

*小贴士2:虚寒证忌用本法。

*小贴士3:拔罐过程中切勿伤及腘动脉或腘静脉,以免引起血肿导致感染。[1]齐刺:古刺法名。穴处直下一针,左右两旁各下一针,三针齐下,故名齐刺。八、拔罐治疗中风后遗症

1.中风的概念

中风又称为“脑血管病”、“卒中”、“脑卒中”、“脑血管意外”,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和俗称,是指由于脑血管壁的粥样硬化致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形成夹层动脉瘤,在各种诱因如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用力过猛、血压升高等影响下,造成血管破裂或堵塞,使脑血液循环障碍,形成部分脑组织缺血、水肿等病理改变,导致神经功能障碍,从而相应出现一系列中风病症状。分为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临床表现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并伴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状。

2.拔罐治疗中风后遗症

方一(1)取穴:华佗夹脊穴。(2)操作法:针罐法。取2~8胸椎、1~5腰椎旁开5分夹脊穴。常规消毒后,将针快速刺入皮下,针头慢慢向椎体推刺,当有麻胀感觉时立即停止进针,将针退出。然后在针刺部位加拔火罐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天为1疗程,休息5天再开始第2个疗程。一般以5个疗程为限。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偏瘫。

方二(1)取穴:①大椎、心俞、肝俞、脾俞。②神道、风门、膈俞。③肩贞、环跳。(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以上组穴,每次1组。先将所选穴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3下,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使之出血,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脑血栓形成所致的偏瘫。

方三(1)取穴:肩髃、臂腘、曲池、阳池、秩边、环跳、阳陵泉、丘墟。(2)操作法:火罐法。患者取舒适体位,上穴每次上下肢各选1~2穴,选大小适宜之火罐,用闪火法或投火法将罐吸拔于所选穴位上,留罐10分钟。也可采用走罐法。每日治疗1次。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中风后遗症。

方四(1)取穴:肩髃、肩贞、中府、曲池、外关、大肠俞、风市、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2)操作法:火罐法。依疼痛部位不同,选择上述不同的腧穴,罐可分别取直径为60毫米、50毫米、30毫米大中小3型。按常法行罐,留罐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多数病人1次即可见效,如不见效,可用循经走罐的方法来提高疗效。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中风病患肢痛。治疗原则以局部取穴为主,辨证取穴为辅。对于较为顽固的疼痛,可采取走罐、闪罐、刺络拔罐等方法提高疗效。疼痛时间短的患者可当即止痛,疼痛时间较长的患者需要多次治疗。九、拔罐治疗病毒性脑炎失语症

1.病毒性脑炎失语症的概念

病毒性脑炎是指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脑实质炎症,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抽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症状等,并可有中枢神经系统局灶性损害,预后不佳,死亡率较高,部分存活者可出现后遗症,失语症便是其中之一。病毒性脑炎失语症患者意识半清醒或全清醒时,有语言障碍,能听而不能言。舌体肥胖,舌尖翘上,不能伸出唇外或张口困难。舌质红绛,干燥无苔,脉数,大便秘结,小便失禁等温热病邪致阴亏窍闭,气阴两亏之瘫。

2.拔罐治疗病毒性脑炎失语症(1)取穴:大椎。(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梅花针叩打10分钟,使局部潮红、微出血。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10分钟,见有血珠时起罐。每日治疗1次,连续3~5次。十、拔罐治疗坐骨神经痛

1.坐骨神经痛的概念

坐骨神经痛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单侧为多。疼痛程度和时间常与病因和起病缓急有关,起病急,可因用力、弯腰或剧烈活动引起,疼痛常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大腿后窝、小腿外侧和足部放射,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咳嗽和用力时加重疼痛,夜间更甚。分为根性坐骨神经痛和干性坐骨神经痛,发于男性青。

2.拔罐治疗坐骨神经痛

方一(1)取穴:肾俞、大肠俞、环跳、承扶、委中、阳陵泉、志室、次髎、涌泉。(2)操作法:每次选3~5穴,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所选的穴上,留罐10分钟左右。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方二(1)取穴:主穴:腰俞、环跳、委中、申脉、坐骨。配穴:行痹加昆仑;痛痹加十七椎;热痹加绝骨。(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直接或缓斜刺入皮肤浅静脉中,静脉不显处直接刺在穴位上,旋即加拔火罐(以血出自止为度)。起罐后局部敷白及粉以防止感染。

方三(1)取穴:上点:环跳;下点:根据疼痛放散走向选用。足太阳型多取承扶、殷门、委中、承山;足少阳型取风市、阳陵泉、绝骨、昆仑、丘墟。(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每次取上、下点穴位各1处,局部消毒,用三棱针刺出血。环跳穴可刺入3~6分,其他穴位刺入1~3分,急入急出,出针后任其流血。血止后按常法拔火罐。如出血不畅或出血凝结,需立即加罐拔血。创口注意清洁,不做处理。视病情缓急,可隔1~5日治疗1次。

方四(1)取穴:①腰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下髎、环跳。②承扶、殷门、委中、委阳、阳交、悬钟、跗阳、丘墟、昆仑。(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选取穴位或穴位周围显露的静脉血管,常规消毒。用消毒后的16号三棱针点刺出血,血止拔罐,2~3分钟起罐,用2%碘酒棉球消毒针孔。第①组穴每次可取1~2穴,第②组穴每次可取2~4穴。

*小贴士:本法首次刺血治疗,出血量宜偏大,方能缓解疼痛。数穴总出血量约50~60毫升,第2次、第3次治疗出血量可略少,约为10~20毫升或20~30毫升。部分患者经刺血后虽有疲乏感,但经饮食调养后即可恢复正常。治疗的间隔时间根据患者疼痛缓解程度而定。第1次治疗后如果疼痛缓解,可隔7~10天再进行第2次治疗,若疼痛尚未缓解,间隔2~3天再次治疗。

方五(1)取穴:①腰俞、委中、阳陵泉。②风池、环跳、秩边、殷门、绝骨、昆仑。(2)操作法:刺络(刺血)拔罐法。先取第①组穴,用16号三棱针,常规消毒后,点刺出血,血止后拔罐,留罐5分钟,最后用2%碘酒棉球消毒针孔。第②组穴用毫针刺,用泻法,留针半小时,每隔5分钟捻转1次。起针后用75%酒精棉球消毒针孔。

方六(1)取穴:主穴:①大肠俞、环跳、殷门。②新环跳(尾骨尖端旁开3寸处)、秩边、殷门。配穴:随证加减阳陵泉、悬钟、昆仑、风市。(2)操作法:针罐法。以上2组穴交替使用。用毫针针刺得气后,选口径大小适宜的火罐,在主穴上扣针拔罐,留罐10~15分钟,起罐后继续留针15分钟,中间行针2~3次。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

方七(1)取穴:①腰阳关、次髎、环跳、承山。②阳陵泉、昆仑。(2)操作法:针罐法。2组穴均取患侧穴位,用毫针深刺,得气后以拇指向前食指向后搓针捻转,使针体固定守气,留针30分钟。出针后在第①组穴位上按常法拔火罐。每日治疗1次,连治1周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便可治愈。

*小贴士:本法适用于坐骨神经痛的轻症而且体质虚弱者。

方八(1)取穴:阿是穴及其对应点。(2)操作法:针罐法。寻找患肢明显压痛点即阿是穴,取健侧与患肢阿是穴相对应的部位,以提、插、刮针、捻转或烧山火,留针30~60分钟,每10~20分钟行针1次,同时在患肢阿是穴以快速针刺法(不留针)针之,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后,以艾条灸5~1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休息3~5日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

方九(1)取穴:阿是穴。(2)操作法:药罐法。用直径4~10厘米不等的竹管,用药汁煮沸后,在疼痛部位按常法行拔罐。病情较重者行强化的、沿经络走行密排拔罐。每次留罐15~20分钟。

*小贴士:药罐法方:透骨草、防风、川乌、草乌、荆芥、独活、羌活、寄生、艾叶、红花、牛膝、桂枝、川椒各100克。

方十(1)取穴:双阳穴(环跳与风市之中点向内,适当足太阳膀胱与足少阳胆经循行路线之正中间找出取穴点,再由此点向上向下各1寸处分别取之)。(2)操作法:针灸拔罐法。用75%酒精棉球进行常规皮肤消毒,在患侧两穴上各直刺2.5~3寸,提插捻转中强刺激,使产生明显的酸、麻、胀或沿经传导的针感,向上放散至腰胯部,向下放散至足趾部,留针10~20分钟,起针后配用艾条悬灸10分钟。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位上,留罐10分钟。每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方十一(1)取穴:主穴:环跳、秩边、阳陵泉、肾俞。配穴:承山、殷门、绝骨。(2)操作法:针灸罐法。主穴用热补法,针尾上加2厘米长艾条1段,在针身周围皮肤上垫块5厘米方圆的硬纸以防零星的艾绒掉下烧伤皮肤。艾条燃尽后,针柄上加95%酒精棉球一个,点燃后按常法拔火罐,留罐15~20分钟。配穴用平补平泻针法。每天治疗1次,7天为1疗程。

方十二(1)取穴:太阳经:秩边、环跳、委中、承山;少阳经: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阳明经:髀关、伏兔、足三里、条口。(2)操作法:水针拔罐法。取痛点放射线为患经,就近取穴,顺经进针(用5号长注射针),得气后退针,同时注入成药(当归液或麝香液等注射液),药物可辨证配之,使药物顺经络而疏导(根据病情需要可同时疏导数经)。出针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点刺的穴上,流出少量暗紫色瘀血,留罐5分钟,起罐后按常规消毒。隔2~3日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

方十三(1)取穴:环跳、秩边、殷门、阳陵泉、承山、阿是穴。(2)操作法:火针罐法。患者取侧卧位,患肢在上。每次取2~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