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才·青少年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5:00:38

点击下载

作者:王舒

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金口才·青少年卷

金口才·青少年卷试读:

前言

口才是青少年学识、才干和智慧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少年想象力、创新力、应变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的综合表现。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如果说话的水平不高,那他(她)就不能很好地驾驭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当然也就不能很好地处理各种事情和各种情况下的人际关系。不能很好地驾驭语言,就不能天如人愿地驾驭自己的前程,更不能风调雨顺地驾驭自己的人生。

马雅可夫斯基曾说道:“语言是人的力量的统帅。”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而舌头则是心灵的大门。拥有一流的口才,可以使你在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的同时,也能赢得他人的理解和支持,获得融洽的人际关系。

春秋战国时代,辩士蜂起,许多人靠口舌言谈平步青云,取得富贵。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学者俊士更是趋之若鹜,蔚然成风。以在秦国推行连橫策略而著称的游说家张仪,就颇懂得口舌的珍贵。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相国家丟失了玉璧,主人一口咬定他是窃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家门。回家后,妻子叹着气说道:“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谁知张仪并无愠怒之色,也毫不垂头丧气,却答非所问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不解地答道:“舌头当然还在啊!”张仪舒了一口气说:“够了。”因为他懂得,只要舌头在,就有成功立业、飞黄腾达之望。后来,他真的扶摇直上,当上了相国。这真是:伶牙俐齿力无穷,秀口一张走天下!

现代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传递信息的一种重要形式就是口语表达。可以说,没有口才的人将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

每一个青少年都希望自己能说会道,妙语连珠,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实际说话水平却是层次迥异、高低有别、优劣参半的。有的人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的人则扭捏木讷,吞吞吐吐;有的人能够舌灿莲花,字字珠玑;有的人则词不达意,语焉不详;有的人言谈锋利,巧发奇中;有的人说起话来则是似是而非,不着边际。

本书是专为亟待提高说话水平的青少年而设计的口才宝典。其特点有三:

第一,突出能力和技巧培养。常言道:“谋事在脑,成事在言。”可见语言是成事必不可少,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力。口才也是一种技巧,既然是技巧,就可以经过训练而获得改进和提高,通过对青少年的语言能力和技巧的培养与训练,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情商、智商、表达、表现等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自信心,迈出通向成长与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关注思维能力。“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能说会道的人一般都头脑聪慧,思维敏捷。口才与思维是相互促进的,加强思维训练,会使你的口才更加出色。

第三,讲求实用性。本书专门设计了一些实践场景,精到、便捷、实用、有效,从表达、交谈、朗诵、演讲、辩论等诸方面全面生动地描述了如何提高和应用口才。浅易的文字、丰富的例证、合理的结构,融理论指导与实际操作性于一体,帮助青少年朋友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高、完善自己的口才。编著者

基础篇:打好口才基本功,练就一副金口才

一、跨越心理障碍,迈出成长第一步

1.战胜自卑,自信表达

小王进入大学之后,在系里有很好的人缘。为了更好地锻炼和提高自己,他决定报名参加学校学生会干部的竞选。可是,在报名的那天,他发现别人都有很强的优势,而自己不但没有明显的优势,甚至连身材都显得是那么矮小瘦弱。他犹豫了……

晚上,小王偶然在政治课本里读到了美国前总统罗斯福的故事:“他是美国历史上惟一连任四届的总统,是美国历史上继开国总统华盛顿和南北战争时期的总统林肯之后最伟大的政治领袖。他不仅把美国人民拉出了经济大萧条的泥潭,同时也引导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打赢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就是这样一位纵横万里、敢作敢为、大刀阔斧的政治家,竟然是一位双腿瘫痪的残疾人。罗斯福在他39岁的时候,就因身体突患麻痹症而导致了终身残疾,但是,他拖着瘫痪之躯,克服自卑心理,凭着高度的自信心,战胜了常人难以想像的种种困难,最后赢得了竞选州长、竞选总统的胜利。”

罗斯福的故事给了小王非常大的启发。经过认真准备和分析,小王在竞选学生会干部的那天,充满自信地走上了讲台。十足的自信和切实可行的“施政纲领”,使他的语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最终使他赢得了竞选的胜利。

其实,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具有自卑感的人通常不是首先被别人看不起而垂头丧气,而是因为自己总是爱自我贬低,总是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所以变得无精打采,毫无斗志,丧失信心,进而悲观失望,不思进取。

一个人,特别是成长中的青少年,如若被自卑感所控制,其精神世界也会受到严重的束缚,聪明才智和创造力也会因此受到影响而无法正常发挥。如果一味地沉浸在自卑中而丧失了追求进步的勇气,这样,自卑就成了牢笼,让人无法真正地奔跑在人生的原野上。

由于心态、性格各不相同,每个人的言语表达也各具特色,方式、角度、特点都不尽相同,有的人说话口齿伶俐,有的人说话严谨清晰,有的人说话音色悦耳,抑扬顿挫。在别人这些优势面前,有人可能会想:“我能有这样的说话能力吗?我如何比攀得上他呀?如果听听我的发言,岂不大煞风景,让人难堪。还是不说为好,免得丢人现眼。”其实,这是心理上对别人说话优势的放大所致,是被对方镇住了,是将自己的说话劣势与对方优势进行参照。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坚持自我,认真说话,同样会获得别人的良好反应。有一个年轻人说起话来一板一眼,虽语速缓慢,却很清晰,富有节奏感,也很能打动人,可他在人面前总是说话不多,一副卑怯的样子。究其原因后才知道,他十分仰慕那些说话睿智风趣、轻松灵巧的人,感到自己相形见绌,认为别人的水平那么高,见解那么独到、深刻、精辟,自己是无法比及的。因此要保持沉默,不要说出来闹了笑话。他只看到了别人说话的优势,却忽视了自己的优势,由此而产生了卑怯心理。

某高校文学社经常组织文学沙龙活动,别看这些青年学生一脸稚气未脱的样子,但谈起文学话题来,却是个个高谈阔论,其中不乏精彩之论。某女生自入社以来很想与同学们交流,可每次活动她都在别人的高见面前丧失信心,有些意见到了嘴边又犯起嘀咕,打了退堂鼓。其实这个女生在文学上还是有些见解的,创作上也有所收获。她只是在别人独到见解面前产生了错觉,出现了卑怯心理。如果她能意识到这些,也同样会发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青少年如果意识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并懂得以勤补拙、笨鸟先飞的道理,那就意味着他(她)已经走上了克服自卑的道路。其实,要想克服自卑心理,就要学会与自信为友。自信是消除自卑心理的根本动力,只有相信自己,乐观向上,对未来,对前途充满信心,并积极进取,才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有效方法。

那么,如何克服说话的自卑心理呢?(1)从生理的角度进行心理调节

生理与心理是互动互制的。心理的变化会引起生理的相应变化;同理,生理的调节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当人说话产生怯懦现象时往往是不由自主,难以控制的,但通过生理上的一些调节措施,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通过深呼吸、搓手、舒展四肢、跺脚等方式,都可以使卑怯紧张的心理得到缓解与消除。(2)以心理暗示进行心理放松

心理的毛病用心理的方法去矫治最直接最有效。心理卑怯现象是心理夸张性感受所致,必须让心理感受重新归位。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对方做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做准确、公正的评估,这样就能保持清醒,树立信心。如当别人说话显示出我们所无法达到的优势时,我们可做这样的暗示:这是他的优势所在,我同样也有优势,一样是他比不上的。(3)加强对对方的认识,提高自信心

说话的卑怯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对对方评估过高引发的。过高地评价对方,悲观地评价双方的关系,从而看轻了自己,产生距离意识和崇拜意念,此时既卑且怯,也就自然而然了。我们要加强对对方的认识,切勿对对方过高认定,更不要神化,要还其本来面目,把他看做一个平常人。同时,谈话者都是平等关系,发言时也以讲民主为宗旨,不要人为地把双方关系拉开。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己的位置,提高自信心,这样还谈得上卑怯心理吗?(4)克服表现欲望,注重表达效果

有时我们说话产生卑怯现象,并不是小觑自己的缘故,而是极强的表现欲望造成的。说话之初一心想着一鸣惊人,压倒他人。当发现别人口才卓绝、见解精到时,心理上产生失落感、挫折感,情绪受到冲击而一落千丈。对此,要培养朴实、自然的说话风格,把自己的意思圆满地表达出来就行了,不要期望值太高。这样心态平稳,卑怯意识也无从谈起。(5)增强责任感,消除退却情绪

在别人出色的表现面前,一旦产生了卑怯现象怎么办?打退堂鼓草草收场,难免陷于尴尬境地,给以后说话也带来恶性循环。此时要增强说话的责任感,以力陈己见为职责,坚持下去决不退却,怯懦心理反而会得到克服。人往往就是一口气,顶了下去,口舌也随之麻利起来,卑怯现象会自动得到克服。

青少年应该对自己有更大的信心,对自己的前途有更清醒地认识,始终以积极自信的心态去面对学习、工作和生活,而且,这种信心是强有力的,是充满斗志和必胜信念的。那么,他将会取得更丰硕的成果。如果形成了客观公正的、正确的自我评价,他身上的所有能量就会被动员起来,帮助他实现理想。因为,人生总是随着确定的理想走,总是朝着人生目标确定的方向走,信心越大,勇气就会越盛,方法就会越多,通往成功的道路就会越走越顺畅。

2.话为情动,言为心声

说话的艺术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谋求立足不可或缺的本领。青少年朋友们,当你看到有人自信地登上讲台,在台上声情并茂、慷慨激昂地进行演说时;当你看到晚会上,有人意气风发,妙语连珠地主持节目时;当你看到别人泰然自若、出口成章地与朋友交谈时……你是否对他们羡慕不已?你是否为自己不能在台上赢得阵阵掌声而沮丧难过?

口才是衡量一个人思想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人才干和人格魅力的检验标准。一流的口才,可以让你的表达更清晰,让你的说服更有力,让你的人际关系更融洽。想要让自己更受欢迎,想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你就必须培养自己的说话能力,也只有这样,才能尽情地表达你的所闻、所想,才能打开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大门,赢得他人的友谊和尊重。

常言道,“语为情动,言为心声。”好口才就是说话时语调时高时低,频率时缓时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声情并茂,时而机智幽默,时而妙趣横生,时而抑扬顿挫,时而文采飞扬。在严峻复杂的场面上神态坚定冷静,在悲痛的场面上稳重严谨,在欢欣热烈的场面上热情洋溢,特别是能随时把握场面气氛和听众的心理,临场发挥,触景生情,贴近听众,紧扣人心,引起共鸣。

但是,好口才并非天生具备,而是需要后天不断学习和努力的。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口才的培养和提高,需要从点滴做起,掌握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技巧,以求自己少走些弯路,少遇些挫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出良好的口才呢?(1)博学多识,以文采助口才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意思是说语言如果不讲究文采,就不可能传播得很远。有些人过分相信自己的魅力,以为自己的话讲得好不好都有人听,久而久之,听众就会产生厌倦情绪,你本身的魅力和影响力就会下降。如果在讲话时适当增添一些文采,把一些名人格言、诗词警句、民间俗语或寓言典故穿插在讲话中,则可以使讲话内容增辉添彩、妙趣横生,又可以吸引听众,增加你的人气指数。然而,语言的文采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它是讲话者的见识阅历和渊博知识的反映。一个见识短浅、知识贫乏的人不可能作出一场文采飞扬的讲话。因此,青少年朋友在平时就应该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只有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政治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知识和语言知识,才能使自己的语言迸发出耀眼的火花。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只有“胸藏锦绣”,才能“语出华章”。(2)增添幽默,以风趣助口才

幽默,是提高口才的又一重要手段。在讲话中,若能以风趣幽默的语言表达一些严肃抽象的道理,不仅可以活跃气氛,使人们放松心情,而且可以深化主题,使一些事理表达得更形象、更生动。让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受到感染和启迪。

幽默的语言,切忌低级庸俗、哗众取宠,高雅的幽默是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情趣和哲理的统一。幽默应该灵活,不能生搬硬套。要分清场合、对象以及气氛,根据语言环境灵活运用,生搬硬套只会弄巧成拙。另外,还要注意幽默的启发性,平淡无味的幽默是毫无价值的。

幽默不仅仅是为博他人一笑,而是要使得人们在会心一笑的同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理性的幽默是趣味性和启发性并存的,只有这样的幽默才能达到“其言也沁人心脾,其论也霍人耳目”。(3)姿态得体,以风度助口才

在讲话中,适当运用一些手势或造型,可以达到用手势助说话,以风度助口才的目的。当你在面对听众时,你面部的表情、身体的姿态、恰当的手势,也都和语言一样,无不吸引着对方、影响着对方。深刻而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如果配上灵活得体的手势,不但给对方以思想上的启发,而且给人以审美的感受。

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在他的外交生涯中,曾无数次地站在各种类型的讲台上演说,他丰富灵活的手势为世人所称道。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这样描述周总理的讲话姿态:“他经常靠在椅背上,用富于表现力的手势来增强谈话的效果。当要扩大谈话的话题时,或是从中得出一般性的结论时,他经常用手在面前一挥;在搁浅的争议有了结果时,他又会把手放在一起,十指相对。”

青少年在众人面前讲话,更要讲究言谈举止的大方得体。恰当地运用各种得体的姿势,会使谈话者在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增添语言的魅力和个性风采。

3.来点积极的自我暗示

所谓积极的自我暗示,是通过主观作用使内心产生良好预期的一种自我刺激过程,它的特点是不要在行动之前就去体验遭受失败后的情绪,即使在不利的情况下,也要鼓励自己信心百倍地去面对,常用“我行”、“我能”来鼓励自己,而不是用“我不行”、“我不能”来低估自己。用积极的思想、语言来不断地提示自己,克服悲观、沮丧和恐惧心情,使人精神振奋。

自我暗示对人的心理作用很大,有时甚至会创造奇迹。二战时期,前苏联有一位天才的演员毕甫佐夫,平时讲话老是口吃,但是当他演出时却克服了这个缺陷,所用的办法就是利用积极的自我暗示,暗示自己在舞台上讲话和做动作的不是他,而完全是另一个人——剧中的角色,这个人是不口吃的。

意大利著名影星索菲娅·罗兰,当初进入影视业时,几乎所有的摄影师都认为她的脖子太长,嘴巴太大,希望她能去做美容手术,而索菲娅·罗兰却认为这正是自己的特点,如果要她去做美容手术,她宁可放弃拍电影,索菲娅·罗兰告诉自己,修长的脖子会使自己的身姿更加迷人,一张大嘴会更加增添自己的性感与魅力。索菲娅·罗兰以她的自信和她出色的演技成为一代电影明星,赢得了成功。

从前,有一个国王被仇敌追杀,落荒而逃,不得已躲在一间破屋里,他在那里独自生活了很长时间,万念俱灰,不知所措,他觉得自己已经失去力量和勇气。突然,他发现一只蚂蚁正背着一颗比它身体大数倍的麦粒,奋勇地往墙上拖,但是却一再地摔下来。那个国王默默地数着它掉下来的次数,一次又一次,蚂蚁持续地努力着,在第七十次时,它终于爬上了墙头。国王感到精神大为振奋,小小的蚂蚁都有坚持到底的信心,更何况人呢!他不断地在心里给自己鼓劲:“我一定行的,我会胜利的。”终于,他等到了援兵的到来,脱离了困境,并经过不懈地努力,恢复了往昔的荣光。

看,自我暗示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啊!它可以影响一个人的生理和心理,这样类似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的表达和说话中也屡见不鲜。

不知青少年朋友们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很多时候,其实你已经将你想要表达的东西准备得很充分了,信心也很充足,并且事实上发挥得也很好;可是一到说完,你仍会觉得很糟糕,认为这也不好,那也不行。这就是你的消极心理在作怪,把一点微不足道的瑕疵给无限地渲染和扩大了,可能是一两句话没说顺,可能是听众一个不经意的举动,你就怀疑自己说错了;还可能就是自己一句无意识的话引来大家的一阵笑声,你就认为大家是在笑话你哪句话说得不妥……

其实,有时候并非是表达上出了问题,而是你的心态影响了你。如果你能在表达中,给自己来点积极的心理暗示,善于创造和运用外在的激励因素,增进自己的信心,相信你的口才一定会大有提高。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呢?

你不妨学学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你准备开口说话前,先给自己打打气,坚信自己的表达能力,并默念:“我一定能行”、“这没什么了不起的”等等,从给自己足够的信心来开始你的讲话。

不论何时说话,都要保持精神抖擞,因为饱满的精神可以提供给你最佳的心理暗示,哪怕你所说的事实上并没有完全征服听者,但在精神上,你绝对已经征服了他们,这就是胜利。

始终保持灿烂的好心情,最起码你要有个自信的笑容,这不仅能驱除你的消极心理,还能让你更加信心百倍。

你还可以试着用“健忘”来对付消极的心理,如果你原来的说话经历中有过什么不愉快的记忆,那么你需要做的就是——忘了它,让它永远消失在你的记忆力里,不再让它对你产生消极的影响。

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谈话时尽量选择你所熟悉的话题,争取主动说话的机会,做话题的“主人”,这样才会让你更加自信。

4.树立良好的说话形象

刚进入大学校园时,一切对新生们来说都是那么新奇,心里的兴奋和喜悦难以掩饰。但是连续两天的新生入学教育以及冗长枯燥的“师长讲话”,真是让人有些受不了。一个接一个的训诫、讲解和劝说,听进去的能有四分之一就不错了!但是当那位系主任一走上讲台,立刻就给大家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他笑容可掬,从容地站在讲台中央,开始他的介绍。在整个演讲的过程中,他的声音极富变化,肢体动作也很丰富,谈吐幽默,简直让人无法不专心地听他的演讲。

可见,说话时的个人形象,对说话的效果还是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每个人都有审美的情趣,喜欢欣赏美的事物。美的东西往往能紧紧地抓住他人的目光。

良好的形象不但会使语言的表达更丰满,还能给听众以深刻的印象,从而记住说话者,记住说话内容。相反,要是说话者的形象糟糕,不但难以吸引听众,还会招来他人的厌恶。

对自己而言,若能保持一个完美的说话形象,就会拥有一个好心情,自然也能轻松地应对说话中遇到的各种情况。

你可以尝试从这几个方面来调整自己的说话形象:(1)注意自己的仪表

说话时披头散发、蓬头垢面、不修边幅是很不可取的,当然也不需要盲目地追赶潮流、标新立异、打扮得哗众取宠。只要衣着干净整洁,能体现自己的风格和精神面貌就可以了。(2)善用肢体语言

必要的肢体语言会使你说的话增色不少。但是使用肢体语言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万万不可过多、过频繁和过于夸张,而且还要使用得自然和适时。否则,就会变得生硬、做作,最终却弄巧成拙。(3)做到面带笑容

说话时面带笑容不但可以化解自己心中的紧张感,还能使说话的氛围亲切和谐,让听者的心情也得到放松,更有利于彼此深入地交流。(4)你的目光和听者交流

说话时要看着对方的眼睛,但为了避免使对方产生压力,有时也可以把目光移动到对方的其他部位。自己的眼睛要有神,不要东张西望,或是一直盯着地面和天花板,否则会显得很不尊重对方。(5)学好普通话

小馨是来自海南的学生,普通话不够标准成了她与人交往的最大困扰,由于怕自己说的话别人听不懂,原来非常活泼热情的小馨不再愿意主动发言,下课也很少和同学一起交谈,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

小岳非常喜欢律师这个职业,当一名律师是他的梦想,但是糟糕的普通话水平成了他职业道路上的“拦路虎”。

大家都知道,普通话是汉语表达的基础,也是语言规范化的需求,更是全国各地人们相互交流的通用语言,但如果讲不好普通话,势必会影响和他人交流的效果,影响自己将来的发展,甚至像小岳一样会贻误工作。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国家,多样化的地域特色和丰富的地方语言是宝贵的语言资源。在保护好这些资源的基础上,还要尽力地学好普通话,扫除交流中的语言障碍。

怎样才能学好普通话呢?

①树立自信和勇气。

刚刚开始撇开方言学习普通话时,会感到有一些难度,这个难度一方面来自于普通话本身的难学,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周围人对你突然改变说话方式的议论。这时,你一定要坚定信心,拿出一点勇气来,克服心理障碍,走好第一步。

②为自己创造学好普通话的语言环境。

学习英语的时候,我们会通过看英文电影、听英文广播、和英语国家的人们对话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学习普通话也是一样的道理,听广播、看电视、找普通话说得比较好的人交流会使你进入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助于你更好地掌握普通话。

5.摒弃不良的口头禅

肖云说话柔声细语的,但是她讲话有一个坏习惯,就是爱说“那个”。平时,如果遇到她不知道该如何形容的事情时,一律用“那个”代替。渐渐地,朋友们也就习以为常,对于“那个”到底是“哪个”也只有自己去揣摩。有一次,她上台演讲,台下的老师不时地紧锁眉头。在最后点评的时候,老师说,在她演讲的二十分钟里,竟然说了一百六十多个“那个”,以至于在关键的地方,所有的老师都不明白“那个”到底是指什么。“那个”就是肖云的口头禅。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口头禅,而口头禅的种类也是五花八门。有的人遇到压力大的事情就喜欢说“累死了”、“我疯啦”,遇到惊奇的事情就说“天啊”、“哎呦”。每个人说话都有他自己独特的习惯,可是如果没说两句话就来个口头禅,那倒是有些让他人难以承受。

其实,口头禅并不是什么严重的语言障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妨碍语言表达的。可口头禅一旦过度,就会产生阻碍,它让语言少了顺畅感和利索感。

怎么才能戒掉自己的口头禅呢?(1)逐步矫正法

如果一时很难完全克服自己习惯已久的口头禅,可以试着从减少字数和次数开始矫正。例如,你原来的口头禅是“那么……”现在就说“那……”再慢慢完全改掉。(2)他人监督法

可以请你身边的人,例如,请老师和同学监督你,让他们一发现你讲口头禅就提醒你,甚至批评你。或者可以和身边的人打赌,用这种消极的办法避免自己冒出口头禅,如果“犯规”,就接受“惩罚”。(3)同义语替代法

口头禅之所以有时招人讨厌,是因为一个词语在有限的话语里重复的频率太高了。你可以用同义语来降低这种频率。例如,你的口头禅是:“拜托!”可以试试用“求你了”、“帮帮忙”、“行行好嘛”、“做回好心人啦”等不同语句来分别替代各个“拜托”,最终用丰富的语言战胜单调的口头禅。(4)代词还原法

要是你的口头禅是“那个”、“这个”的话,下次说话的时候不妨仔细想想“那个”和“这个”到底是什么东西。如果指代的是人,就把它还原为人称;如果指代的是事物,就还原为事物的名称。这样说话既清晰明了,又消灭了口头禅。

在青少年中,还有一类口头禅,要么是一些狂妄自大的话,要么是一些粗俗不堪的脏话。这些不良的口头禅是你沟通中的阻碍力量,小则不欢而散或无法沟通,大则与人为仇或制造事端等。比如“你不懂……”“这个我比你更清楚……”“你有问题……”“废话少说……”“笨蛋……”“你思维太幼稚了……”“我比你懂,这个不要你教……”“你什么级别,怎么乱说话……”等等。

口头禅作为习惯,既是一种无意识的动作,又是一种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的行为。一般说来,习惯一经形成,就具有使思维、动作和方法等趋于“自动化”的作用。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人有挖鼻孔、咬指甲、掏耳屎的习惯,这常常是无意识的习惯动作。实践表明,人在某件事、某个方面一旦形成了一种不良习惯,要克服和纠正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人应该支配习惯,而不能让习惯支配人。

要改掉不良的口语习惯,你应该充分认识到不良口语习惯的危害,使自己产生对它的厌恶感。应该看到不良的口语习惯是不文明的表现,是与青少年应有的形象不相称的,它可以折射出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反映一个青少年的文化素养。试想,如果你时常把粗话脏话挂在嘴上,并形成了口头禅,那么当你同别人交往时,开口便来粗话,有谁还能对你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又怎能不使人对你的品德产生疑问呢?再比如说,在社交场合,你新结识了一位朋友,假若他衣着得体、风度翩翩,你就会觉得赏心悦目。可是一旦在不经意的言谈中,这位仪表堂堂的朋友突然冒出几句不堪入耳的脏话来,你就会像在一盘美味佳肴里突然发现了一只死苍蝇一样,对他原有的美感马上会被一种厌恶情绪所代替。

古人说得好:“赠人之言,重于珠玉;伤人之言,重于剑戟。”因此,你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从思想上强化消除“语言垃圾”和克服这种不良习惯的动机。动机越强烈,行动的决心才会越大,效果也才会越明显。

倘若你已下定决心改掉不良的口头禅,就必须坚定地“痛改前非”。你可找出平时使用频率最高的粗话脏话,集中力量改掉它,并且在每次说话前,都要提醒一下自己,使说话语气暂时停顿一下,改变原有的条件反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出现频率最高的粗话脏话改掉了,其他粗话脏话的克服也就不难了。你还可以把自己要戒除坏习惯的想法告诉周围的朋友,求得他们的帮助和监督。许多戒除不良习惯者都深切体会到,别人的帮助和监督十分重要,是防止复发的有效手段。你讲粗话脏话,已是习惯成自然,往往讲了自己还不在意,如果旁边有人及时加以提醒、监督,将会有利于你抑制和克服讲粗话脏话的不良习惯。另外,你也可以在自己的房间里、桌子上贴上或压上一张“切勿说粗话脏话”的纸条,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事事提示自己,每当粗话脏话要脱口而出的时候,要立即关上“闸门”。

总之,要改掉坏习惯关键在于决心和毅力。而一个人的坚强意志则是通过千百件的小事长期锻炼出来的,可以说改掉不良的口头禅也是对你的意志力的一种磨炼。相信自己一定会获得成功!

6.克服失败心理,磨练你的口才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由于第一次演讲或发言没有发挥好,或是一次发言时忘了词,再或是一次交谈时说错了话,结果就对开口说话产生了恐惧感,不敢再登台了,头脑里挥之不去的始终是失败的阴影。

其实,恐惧、怯场等等也并不是某个人的特殊现象。很多大人物初次在特定场合讲话时也会产生恐惧与紧张。

国际工人运动杰出的女活动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讲时,虽然早就做过细致准备,可一登场,“要讲的话一下子从脑子里全溜掉了,大脑出现了空白。”

英迪拉·甘地夫人初次登台时,吓得连一点儿声音也发不出来。讲了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只听到一个听众在说:“她不是在讲话,而是在尖叫。”她在一场哄堂大笑之中匆匆结束了讲话。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谈起他首次在公开场所演说时说道:“那时仿佛嘴里塞满了棉花,脉搏快得像争夺赛跑金牌。”

英国政治家路易·乔治第一次做公开演说时,舌头紧紧抵在嘴的上膛,竟不能说出一个字。

美国前总统福特初入政坛时,讲起话来结结巴巴,人们听起来很不舒服,曾有人戏称他为“结巴运动员”。

连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都承认:“我不知道哪位大臣不紧张。我任首相7年半了。每当我起身发表重要讲话,我就紧张,每当我走进下议院,我也感到紧张。”

英国另一位首相狄斯端里也曾说过,他宁愿率领一队骑兵去冲锋,也不愿在下议院讲一次话。可见,害怕讲话现象很普遍。然而,人们不可能永远逃避讲话,而只能设法使自己从恐惧中走出来,用自信心来武装自己,勇敢地面对说话,就像那些终成大器的众多名人一样。

的确,在众人面前讲话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讲高手,很多人一开始都有失败的经历,这种经历甚至是带有侮辱情绪的。但是,关键问题在于,他们没有沉溺在过去失败的阴影中,而是勇敢地向自己发出了挑战,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走出一条属于勇敢者的成功之路,最终成为能言善辩之人。

如果你能正确对待失败,勇敢地战胜自己的心理障碍,驱除心理中的失败阴影,将失败打败,那么,你同样可以勇敢地站在众人面前,自信地说出你的心中所想。

人的任何活动都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而任何人进行任何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说话也不例外。因此,训练说话技巧也必须首先进行心理建设。对于谈话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对谈话成败的忧虑,忧虑主要来源于自己对于能否说动对方而达到预定目的没有把握。因此,要注意树立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志。人们有时说不好话,并不是他所说的内容不好,而是缺乏对自己能够说好话的信心。恐惧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是自信心的天敌,是说好话的最大障碍。

有人在一开口说话之前,就断定自己:“我讲不好话,我笨嘴拙舌;我讲的话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我缺点很多,别人会嘲笑我……”好像自己浑身都是缺点,一无是处。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战胜别人的自信心早已无影无踪,留下来陪伴他的只是紧张、焦虑、害怕、恐惧、怯场等的不良情绪,肯定难以从容镇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建立说话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漫长的心理渐进过程,自信心来源于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和自身能力的培养。

培养演讲者胆量的惟一方法就是勤讲勤练。对着镜子练,对着实物练,也可请人指教,要抓住一切时机练。在讨论会上,积极争取发言;主动到正式场合去讲,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此以往必定会锻炼出胆量来,使自己的讲话条理分明,口齿清楚,富于表情,以至产生扣人心弦、震撼胆魄的强烈效果。

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以其幽默的演讲才能著称于世。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20岁时初到伦敦时,却羞于见人,胆子非常小。若有人请他去作客,他总是忐忑不安地先在人家门前徘徊多时,而不敢直接去按门铃。有一次,一位朋友邀他参加学术者的辩论会。在会上他怀着一颗非常紧张的心站立起来,做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演讲。当他演讲完毕时,却受到了别人的讥笑,他觉得自己充当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蒙受了莫大的耻辱,但他并没有灰心。此后,他每星期都当众演说,人们在市场、教堂、学校、公园、码头……在挤满三四千听众的大厅或只有寥寥几人的地下室,都能经常看到他在慷慨陈词。有人曾做过统计,在12年中,他演讲次数竟达1000多次。

朋友们,不要只是羡慕那些成功和成绩显著的演说家的口才,更值得交口称赞的是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意志。你想练就巧舌如簧的表达能力,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磨练你的口才。

二、秀口生辉:青少年语言艺术

1.好口才是成长中不可缺少的技能

所谓“口才”,即指说话的能力和技巧。说话是一门上天入地的大学问,足以立身,足以成事。说话也是集情感、语言能力、心理素质、逻辑能力和知识储备为一体的艺术,是人的知识、情感、意志的外化,是人生智慧的体现。

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学者刘勰曾如此高度赞叹口才的作用,“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言;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想当年,苏秦以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统领六国共同抗秦;张仪凭藉谋略与游说技巧,瓦解合纵,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阴阳股掌间,掐指算乾坤”的诸葛孔明舌战群儒促成孙刘联合,骂死王朗传为千古佳话。在那个风云激荡,烽火连天,群雄逐鹿的年代,也因此涌现出了无数的能言善辩之士,他们受命于危难之际,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的基础上和对游说技能的熟练驾驭下,运用自己的博古通今的知识,滔滔雄辩口才,周游列国,出谋划策,三言两语,于危难中轻松挽救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好口才或词藻华丽,文采飞扬、正义凛然、气势磅礴,赋予语言独特的人格魅力;或铅华内敛,纯净质朴,情真意切,赋予语言灵性秀美的人文关怀。

今天,口才在社会交际中的作用可谓是举足轻重。对于青少年来说,口才是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项技能,好的口才不仅对我们现在有巨大的帮助,在我们踏入社会后,它依然是我们抓住机遇的“敲门砖”和立身立业的金钥匙。

那么,青少年应该具备哪些语言能力,怎样才算是拥有好口才呢?从人们的语言交际实践来看,好口才主要表现为六种才能或能力。(1)说明能力

说明能力,就是把话说得准确明白的能力。所谓口才就是指说话的表达能力,能把自己心里想的话说出来,这是口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其实,讲话能把意思讲准确、讲明白,使听者一听就明白,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例如,有的人懂技术,但不见得就能说出来;有的学者知识渊博,写过不少专著,但一讲起课来,就让人昏昏欲睡。这些都是语言表达能力不佳的表现。(2)吸引能力

吸引能力,即通过说话,把别人的注意力留住的能力。青少年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言具有这种能力呢?

首先,说话要有内容,才能够吸引别人的倾听,要使别人在听你说话的过程中有一些收益或是产生共鸣,那么,这样的说话才是成功的;而别人也才会乐意听你说话,与你交流。同理而言,一位好的说话者一定是一位特别擅长于沟通的人,在自己说话的时候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说话,俗话说:“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因此,在说话时更要学会看他人听你说话时的表情,以便适时地改变自己说话的内容、语气等等,说话时千万不要自说自话,这是最不成功的说话。

其次,说话要注意自己的节奏感,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有些人在说话的时候语速相当快,就像在爆豆子一样,往往他(她)自己说完以后,别人都没有反应过来他(她)到底说的是什么。说话说得慢一些,声音响亮一些,你会发现,人们会更加注意地倾听你的说话,而且他们会感觉你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从内心深处说出来的,是经过你慎重考虑后才说出来的,人们会认为你在对自己说的话负责任。其实,言语并不见得比写文章容易,文章写得不好还可以修改,而一句话说出来了,要想修改是比较困难的。我们也常感觉到,即使同一个意思,甚至同一句话,会说话的人,能叫你听后眉飞色舞;不会说话的人,则叫你感到头昏脑涨。(3)说服能力

说服能力,即说话能打动人心,使听者心悦诚服的能力。口才好的人并不一定讲得很多,妙就妙在他善于察言观色,能够探查出别人心中的想法,会对症下药,三言两语就能使人折服。说服能力要求语言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对于那些善于操纵说服技巧的人来说,能更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思想轨迹及其中的“要害点”,瞄准目标,击中“要害”,比与对方不停地周旋更有效,它会使你的说服力大大提高。这一点如果发挥得淋漓尽致,足以成就大事。(4)感染能力

感染能力,即用语言感动人的能力,也就是要求讲话人以自己的激情感动听者,获得以情动人的效应。如果说话人感情平淡,语言贫乏,自然是无法感动听众的。

具有感人能力的语言或是字字珠玑,让人听来春风化雨,或是情真意切,动人心扉。总之,就是要与听者产生心与心的碰撞和情感上的共鸣。(5)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即讲话中根据思想表达的需要创造语言的能力,或者是说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能力。

语言创造能力是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统一,词汇贫乏,话到用时方恨少;用词没有仔细斟酌,粗陋肤浅,词不达意,错漏和歧义百出,这些现象,统称为缺乏语言营养。发展青少年语言创造力的前提,就必须攻克缺乏语言营养的堡垒。生活、阅读、情感、思维都是提高语言营养,丰富语言创造力的源泉之一。(6)控制能力

即控制自己的语言所能承受的能力。就是说,只会把话说出来,却不会顾及自己所说的话所能引起的后果,实际上是信口开河,瞎说一通,这算不上有口才。

一般来说,语言的控制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准确把握说话分寸的能力。既要把意思说到,又不会说得过头,而是说得恰如其分。

第二,针对不同的听话人和不同的情况,能准确预料和有效控制听话人对自己语言所做出的反应能力。

第三,在谈话过程中已经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改用恰当的语言予以补救的能力。

好口才在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论是现在与他人交往,还是将来准备成就事业,良好的口才一定会在你成长的道路上助你一臂之力。

2.学会做个好听众

我们从学校学习读、写、说,但我们从未学习如何倾听。倾听也许是所有沟通技巧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是要想做一个会交谈的人,首先就必须得做一个会倾听的人。也就说要先做一个好听众。

倾听,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要求听别人讲话要用心,要细心。“倾听”,既是细心听、用心听的意思,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第二层意思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

倾听是一种本领,青少年朋友要学会倾听,就要明确倾听的意义。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协作、共事,善不善于倾听,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准,还关系到能否与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关系到能否善于与他人合作,利用别人的智慧。倾听也是一种学习,一种沟通,一种尊重。在倾听中,我们会了解到很多信息,获得很多思想;会点燃思维的火花,产生思维的灵感。“倾听”主要有三个层次:

层次一:在这个层次上,听者完全没有注意说话人所说的话,假装在听其实却在考虑其他毫无关联的事情,或内心想着辩驳。他更感兴趣的不是听,而是说。这种层次上的倾听,导致的是关系的破裂、冲突的出现和拙劣决策的制定。

层次二:人际沟通实现的关键是对字词意义的理解。在第二层次上,听者主要倾听说话者所说的字词和内容,但很多时候,还是错过了讲话者通过语调、身体姿势、手势、脸部表情和眼神所表达的意思。这将导致误解、错误的举动、时间的浪费和对消极情感的忽略。另外,因为听者是通过点头同意来表示正在倾听,而不用询问的方式澄清问题,所以,说话人可能误以为所说的话被听者完全听懂理解了。

层次三:处于这一层次的人表现出一个优秀倾听者的特征。这种倾听者在说话者的信息中寻找感兴趣的部分,他们认为这是获取新的有用信息的契机。高效率的倾听者清楚自己的个人喜好和态度,能够更好地避免对说话者做出武断的评价或是受过激言语的影响。好的倾听者不急于做出判断,而是感同身受对方的情感。他们能够设身处地看待事物,采用询问而不是辩解的形式。

下面,我们就从方法的角度,来谈谈如何做一个好听众。希望下面提供的几个方法能对你有所启发:(1)表示倾听的诚意

交谈是由听和说两部分组成的,在交谈过程中,听和说是交替进行的,所以学会倾听别人的谈话很关键。在倾听别人的说话时,不但要兼顾耳到,还须兼顾心到及各种器官的集中,眼睛要始终注视着对方,拿出你的诚意,真心地关注他人的话语。即使你不发表任何见解,也能使自己和同学、和朋友都产生一种相互间被信任的感觉,而从中得到慰藉。(2)保持好奇心

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够用心聆听别人的谈话,那就必须对别人的谈话内容保持好奇心,并能够利用对方说话的间隙,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表示你对他说话内容的关注。比如,“有这种事?”“太有趣了!”这一定可以令对方感觉到被重视,愿意与你继续交谈下去。如若你心不在焉,或者做一些与谈话无关的事,甚至当他偶然问你一些问题时,你会因为没有留心听他说话而无从回答。这样别人就会觉得你不尊重他,自然也就会没心情和你继续交谈下去了。(3)不要随便插话或纠错

也许对方说的话是不对的,但即使这样,你也不要在别人说话中间随便插话或纠正错误,这不仅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且还是不礼貌的表现。即使他真的错了,或者你不同意他的看法、见解,也要耐心等待别人说完,然后再找时机婉转地纠正他的错误,或者表达你的见解。(4)适当给予回应

适当予以回应,这样可以让人觉得你在用心听他讲话,他会更愿意与你交谈。当然,适当的回应并不代表只说一些“嗯”“哦”“是吗?”“啊”之类的词,总说这些词,不仅令人听起来枯燥单调,而且对方也会怀疑你是在敷衍他。你不妨用“我能理解你的感受”或“我想我明白了”等简短的话语来代替那些单调的词汇。(5)用眼神回应对方

当你不方便插话时,眼神的交流就显得很重要。这不仅表明你在认真听他讲话,而且对方也能从你的眼神中把握你的感受,以便调整自己的谈话。

我们要善于去接近和亲近周围所有的人,要学会倾听他们的倾诉,对你周围的亲人,朋友,甚至所有不相干的陌生人,伸出你的手,在别人最困难迷惑的时候拉上一把,去用心地倾听,就是一种深爱,就可以带给大家温暖和阳光。倾听,更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学会倾听,善于倾听,你将逐渐地成熟起来。

3.把握好说话轻重的艺术

人人皆知说话时有一个轻与重的分寸问题,但这个分寸怎样把握呢?要把握好说话轻与重的分寸就必须首先认清说话的对象——听话人的具体情况,如果听话人是一个很通事理的“明白人”,你说的话就不必太重,蜻蜓点水,点到为止,一点即通,一点即透。这样的人就像一面灵通的“响鼓”,鼓槌轻轻一击,就能产生明确的反应。对这样的人,你何必用语言的鼓槌狠狠地擂他呢?而相反,若听话人头脑不聪,或悟性太差,即使是犯了错误也迟迟反省不过来,这就是个“呆鼓”,你若不用重槌敲他,他就一时半会儿也反应不过来。

所谓“重”就是把话说得直露些、尖刻些、有一定力度,有一定的警示性。而所谓“轻”则是把话说得隐晦些、浅淡些、客气些、简单些。由此可见,说话的轻与重的确是一门艺术。(1)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法即通过曲折隐晦的语言形式,把自己的思想意见暗示给对方。这种方式既可以达到提醒的作用,又可以避免难堪的场面。

有一天,一个人拿着一份七拼八凑的乐曲手稿来向19世纪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请教。在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停地脱帽。那位来访者问他:“屋子里太热了吗?”罗西尼回答道:“不,我有见到熟人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了太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罗西尼巧妙地用“太多的熟人”的词语来暗示曲子缺乏新意,抄袭太多,既含蓄又明确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既不伤情面,又达到了目的。(2)借彼说此

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的某一相似点,借用甲事物来说明乙事物,不仅通俗易解,还能增强说服力,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唐朝贞观年间,宰相封德彝鉴于兵源不足,便向唐太宗建议将不到参军年龄的中男(唐初十六岁为中)体格健壮者简点入军。唐太宗当即表示同意,并令中书省起草诏令,送门下省审议后,交尚书省执行。但当这一诏令送至门下省时,专门负责签名盖章的门下省官员给事中魏征却拒不签字,中间虽经多次交涉,均未成功。最后,封德彝只得向唐太宗作了如实汇报。太宗听罢大怒,立即派人召来魏征,声色俱厉地说:“简点健壮中男入军一事,是我已经同意的。这件事究竟与你有何干系,竟这样固执地不肯同意,我真不明白你这是甚么意思?”魏征郑重地回答道:“竭泽而渔,虽能一时打到鱼,但明年就无鱼了;焚林而猎,虽能一时捕到兽,但明年就无兽了。如果将中男简点入军,那么这些人原来承担的租赋杂徭,将如何取给?并且兵不在多,关键在于如何训练。如果训练得法,人百其勇,何必凑数?”接着,还一连列举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失信于民的二三件事。最后,还严厉地指出,如果常此以往,怎能取信于民?唐太宗听后,沉吟半晌,终于诚恳地说道:“我没有深思熟虑,竟犯了这么大的过失。如果长此以往,还能求得天下大治吗?”遂立即下令停止简点中男,并赏赐给魏征一口金瓮。

在这段话中,魏征借用借彼说此的技巧,十分具有说服力,因而成功地劝说唐太宗改变了主意。(3)正话反说

有一则宣传戒烟的公益广告,上面完全没提到吸烟的害处,相反地却列举了吸烟的四大好处:一能节省布料:因为吸烟易患肺痨,导致驼背,身体萎缩,所以做衣服就不用那么多布料;二可防贼:抽烟的人常患气管炎,通宵咳嗽不止,贼以为主人未睡,便不敢行窃;三可防蚊:浓烈的烟雾熏得蚊子受不了,只得远远地避开;四能永葆青春:不等年老便可去世。这里说的吸烟的四大好处,实际上是讲吸烟的害处,此处用的是一种“正话反说”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说,把原本想说的话的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表达出来。(4)暗藏释说,以柔克刚

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辱骂别人,听话人当然很容易能听出来,如果说话人是利用晦话隐语来侮辱人,听话人就更应注意了。听话人不仅要善于听出对方的恶意,而且必要时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对方一个含蓄的回击。据说,有一位商人见到诗人海涅(海涅是犹太人),对他说:“我最近去了塔希提岛,你知道在岛上最能引起我注意的是什么?”海涅说:“你说吧,是什么?”商人说:“在那个岛上呀,既没有犹太人,也没有驴子!”海涅回答说:“那好办,要是我们一起去塔希提岛,就可以弥补这个缺陷。”这里商人把“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显然是暗骂“犹太人与驴子一样,无法到达那个岛”,而海涅则听出了对方的侮辱和取笑,回答时话里有活,暗示这个商人是个驴子,使得商人自讨没趣。(5)反唇相讥,让取笑者自取其辱

晋朝刘道真虽然读过书,但由于遭受战祸,流离失所,无以为生,不得不到一条河边当纤夫。刘道真素来嘴不饶人,喜欢嘲笑别人。一天他正在河边拉纤,看见一个年老的妇人在一艘船上摇橹,便嘲笑说:“女子为什么不在家织布,而跑到河里划船?”那老妇反唇相讥道:“大丈夫为什么不跨马挥鞭,而跑到河边替人拉纤?”

又有一天,刘道真正在草屋里与别人共用一只盘子吃饭,见到一个年长的妇人领着两个小孩从草屋前走过,三个人都穿着青衣,就嘲笑他们说:“青羊引双羔。”那妇人望了他一眼,说道:“两猪共一槽。”刘道真无言以对。

在交际场合,遇到某些小人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我们可采用以下策略:

①以牙还牙。

及时巧妙地抓住对方讲话内容中的漏洞反戈一击,来揭露其丑恶,戏弄其无知,回击恶意的挑衅,以解脱自己的窘境。

安徒生十分简朴,曾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行走,有个过路人取笑他:“你脑袋上边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帽子吗?”安徒生随即回敬道:“你帽子下面那个玩意是什么?能算是脑袋吗?”安徒生这一答话,就是沿用对方讥笑话的句式来讥笑对方,给人痛快酣畅之感。

②以退为进。

有时在交谈中,表面退缩,实则是为了更有力的反击,就像拉弓射箭一样,先把手往后拉,目的是为了把箭射出去更有力。古代齐国晏子出使楚国,因其身材矮小,被楚王嘲讽道:“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说:“齐国首都大街上的行人,一举袖子能把太阳遮住,流的汗像下雨一样,人们摩肩接踵,怎么会没有人呢?”楚王继续揶揄道:“既然人这么多,怎么派你这样的人出使呢?”晏子回答说:“我们齐王派最有本领的人到最贤明的国君那里,最没出息的人到最差的国君那里。我是齐国最没出息的人,因此被派到楚国来了。”几句话说得楚王面红耳赤,自觉没趣。这个故事中晏子的答话就是采用以退为进之法,貌似贬自己最没出息,所以才被派遣出使楚国,这表面上是“退”,实则是讥讽楚王的无能,是“进”,以退为进,绵里藏针,使楚王侮辱晏子不成,反而受到奚落。

③暗藏锋锐。

在某些场合,将某一固定说法拆开来解释,赋予其新奇意境,能使之化腐为奇,博得喝彩。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见美国记者,有个不怀好意的记者挑衅性地问道:“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周恩来总理听了,很自豪地回答说:“我们中国走的是马克思主义之路,简称为马路。”那个记者听后哑口无言,一副窘态。周总理这一妙答,巧妙利用拆调法,创造了一种新奇的含意,时而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点石为金,化拙成巧。既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又巧妙地回击了那个美国记者。真可谓“藏锋处鬼神莫测其奇,露锋时泰山难挡奇锐”。

话里藏话,总体上有两个基本功:一是能够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恶毒用意,否则便会成为笑柄,被人耍了自己还陪着笑脸。二是要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话说得很艺术,又让听话之人心领神会,明白你话中的锋芒所在。你的敌人发出的旁敲侧击之音,暗含恶毒之意,这是一种无形的霹雳,甚至会让你身败名裂,万万不可小瞧。对待居心不良者暗算之“飞镖”的上策便是接镖有术,还以颜色。维护自己的名声和面子,是自我保护,立足于世的必备功夫。

4.把握好顺舍逆取的变通之道

逆取,事实上就是“欲将取之,必先予之”的意思,即隐藏自己的目的,好像自己并不追求什么,并让对方得到满足,最后才真正让自己得到满足。关于逆取之法,《荀子》中曾这么说道:“孰知夫出死要节之所以养生也?孰知夫出费用之所以养财也?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礼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

人的逆境大约可分为四种:一是生活之苦,饥寒交迫;二是心境之苦,怀才不遇;三是事业受阻,功败垂成;四是存亡之危,身处绝境。如何对待逆境也有四种:一是心灰意冷,逆来顺受;二是怨天尤人,牢骚满腹;三是见心明志,直言疾呼;四是泰然处之,尽力而为。

因此,勇往直前是一种勇气,激流勇退也是一种勇气。我们必须顺势而为,善于变通。在环境变化或者形势变化的时候,你的言语方式也应该随之改变,否则你会吃亏或者败阵。适应性是人类适应周边环境的生存能力,灵活性是人处在不可改变的环境中改变自己的能力,它是活力的表现。

许多青少年朋友在情况改变以后还坚持原来的方针,是因为趁着既有的方向,顺势而为要简单得多,所以不愿意立即接受风向改变的事实。因为一旦承认转向,战略也非得跟着改变,不少成功人士都相信自己的运势,也希望沿着原来的道路走下去。

二战时期带领英国和法国赢得胜利的丘吉尔和戴高乐,在和平时期的选举中反而落选,就是这个道理。

情况发生逆转和突变时,不知审视环境,加以变通之人,很难察觉到悄悄接近的危险及把握住好时机的新的机会。同时,那些没有经验但能够以冷静的态度观察事物的人,是比较能够因情况不同而改变的。

对于处世、说话也是一样,苦与甜中,是你亲手调制的一杯汤。如果你是初入职场磨练、打拼,要想做一个好员工,需要有计划和有系统地接受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淘汰陈旧的、正在死亡的观念和技术。只有放弃过去,才能拥有新的工作上所需的各种资源。当然,这里所谓的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并非鼓励青少年不断地调换工作;发展的内涵也包括在一个地方提升。许多人在一个地方时间干长了,却无法突破自己,其最大障碍是自我能力的低估,缺乏突破、变通的意识,缺乏对现有环境进行改进的信心和激情。

变通规则并不是打破规则。打破规则是很容易的脱身之道,变通规则要艰难得多,需要在法律、规则、普遍的道德、习俗的约束下发挥创造性。在依据环境进行变通的过程中,要避免产生急功近利的心态。做事如果急功近利,只看到眼前的好处,就会盲目地跟在他人身后跑,人则变得世俗起来,为了达到吃好穿好玩好的目的,一旦内心的欲望不能满足,就不择手段,把人格、尊严、德行、操守统统抛到脑后。其实,越是急功近利的人,越难得到功利;越是不顾廉耻的人,越难得到快乐。

变通是人们的一种行为方式。其目的和结果在于达成互利和合作,其办法是照顾和迁就他人利益,予人方便;反过来,也就解脱了自己,减少了自己为之付出的成本或代价,予己方便,予己有利。因此,变通不仅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而且也与中庸之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相吻合。中即中正,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庸为常,为用。实行变通,就决不会走极端,决不会非此即彼,总是选择和寻求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妥协方案和折衷办法。

变通不仅体现了变化的思想,而且包含着成功的意思。这里的变动不论大小,都意味着要破惯例,违常规,与现实相悖;另一方面,这种变化又是现实所允许的,是一种有别于惯例和常规的特例,因而,是可以行得通的。即如人们通常所说的,变通,变通,一变就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变通又不是对惯例和常规的彻底破坏,而是一种积极的维护。因此,变通是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一信条的一种肯定中的否定,一种维护中的违反。

变通是一种本领,一种艺术,关键在于审时度势,灵活掌握。首先需要根据各种信息作出判断,能不能变通,变通的条件具备不具备;其次需要选择变通的内容和方式,解决变通什么、怎么变通、如何变通的问题;再次需要把握变通的时机和操作,做到神机妙算,得心应手。因此,变通决非随意而为,其运用之妙是一种高超的艺术。

在人们做出的各种制度安排和行为选择中,总是存在着名义上如何和实际上怎样的两种情况,因而,形成了名义的结构和实际的结构。二者相互依赖,互为存在的前提,就像一个人和他的影子一样。名义结构具有统一的、公认的和显在的特征,起着某种框定和规制的作用。所谓名正才能言顺,所谓治世之道从正名始,都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实际结构具有多样的和隐性的特征,是真正起作用的东西。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一致之处,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因为,名实相符是事物发展的一种客观的内在趋势,不是实际结构向名义结构靠拢,就是名义结构发生变化,采取符合实际结构的名义。但是,二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不一致和不相符的情况,这就是矛盾,就是变化的根源。而且这种不一致和不相符的情况随时都在变化之中,就像你不能“两次跳入同一条河流”中一样。这种情况就给了人们行动以很大的自由,使得人们可以在名义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采取各种变通的方法,做出各种有悖于名义结构的实际安排。

5.把握好言而有信的艺术

齐国与鲁国历史上曾经是世仇,两国交战绵延,由于实力相当,一般不分胜负。齐桓公即位之后重用宰相管仲,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各项措施走在各国的前列,获得了巨大的实效。齐国的国力迅速增长,很快就把鲁国远远地甩在后面。于是齐桓公决定兴兵讨伐鲁国,为齐国报一箭之仇。

由于二国实力相距悬殊,齐国一战就打败了鲁国,于是双方决定在“柯”这个地方会集天下诸侯,召开一个和会。

会议当天,天下诸侯云集于柯镇,鲁庄王同意签署投降文书。正当鲁庄王提笔要签字时,鲁国将军曹沫突然冲到台上,从怀中掏出一把匕首劫持了齐桓公。

大家一阵慌张,齐桓公心中也十分紧张,他问曹沫:“你想干什么?”曹沫说:“你赶快把从鲁国夺去的土地交出来,否则,我要你的命!”说着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土地好歹是抢来的,再丢掉虽然于心不忍,但还不会痛彻骨髓,而现在曹沫用凶器逼着他,生命悬于一线,想来想去还是命要紧。

于是,齐桓公答应道:“可以,我答应退地。”曹沫一听这话,当即松开了他,一甩手把匕首丢到地上,退后三步,深深地向齐桓公鞠了一躬,转身便退回原来的位置上。一场风波就此平息了。

从柯镇回来后,齐桓公越想越生气:“鲁国人太卑鄙,居然在和会上安排刺客,让我在天下人面前出丑。我兴师动众好不容易才得到一些土地,他们派个刺客就要了回去,这不是污辱我齐国吗?我绝对不能履行约定。杀了曹沫,让这件事情死无对证,不了了之。”

于是,齐桓公把管仲找来,商量如何对待与曹沫的约定,他想毁约。管仲说:“您虽说是在遭到胁迫的情况下答应对方的条件的,但是当时您所面对的是天下的诸侯,您既然已经许下诺言,那就要严格履行,让天下人知道您是有信用的。如果您失信了,就会毁坏您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会让天下人唾弃的。这个损失可就要比失掉一块土地严重得多了。”

最终,在管仲的劝说下,齐桓公改变了主意,把夺来的土地又归还给了鲁国。

消息很快传开,天下的人们都对齐桓公赞不绝口道:“齐桓公真是个重信义、守诺言的君主。”从此后,有什么事都要他出面解决,许多国家都争着和齐国结盟。

大家试想一下,如果齐桓公出尔反尔,又怎能服众呢?暂且不说服众,我想或许当时性命都难保了吧?所以,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我们一旦向对方承诺了一些事情,我们就应该尽力去践行它,只有这样,对方才会真心敬服我们。否则,即使当时被我们说服了,以后也会认为我们是在欺骗他们。这样的话,如果我们再要说服对方做另外的事情时,对方就不会轻易地相信我们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被中华民族所重视。诚信一词由“诚”和“信”两个单音字构成,许慎《说文》、班固《白虎通》两文中就以诚信两字互训,其含义既相区别,又紧密联系。

中国人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十分讲究信义,而杰出的政治家们也早就意识到了讲求信义的作用。所以,他们都不轻易许诺,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坚决执行,以此来博得天下人的信任。

齐桓公位列“春秋五霸”之首,他之所以能获得这一称号,主要是由于他的一系列行动被天下人所信任,各国的诸侯都愿意推举他为盟主。这其中就有他信守诺言、言出必行的行事风格的一份功劳。

诚与信有着密切的联系。诚是人内在的德性,信则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于中,必信于外。因此,诚与信联结为一个词,表述的是人们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的美德。诚信同时也可以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要求人们诚实无伪、言而有信。千百年来,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要求,对于人际间的协作和和谐产生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做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时,常常会自己给暗暗自己鼓劲,使自己集中精力,使自我内部统一起来,这就是一种诚的功夫。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在的诚,也就没有一个内在统一的自我,其心灵是散的,外部表情也是散的,对外部信息的感应是淡漠的。这样一种心灵状态,做事不可能做得漂亮,与人相处不可能交成好朋友。《中庸》所说“不诚无物”就是这个意思。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总要与他人交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言行来进行的。成于中必显于外。心有诚意,口则必有信语;口有信语,身则必有慎行。一个人能够长期地坚持以诚信来待人处世,就会形成诚信的人格。具有诚信人格的人,就会赢得人们的普遍信赖。自尊者人尊之,自敬者人敬之,自信者人信之,这是人际交往的必然规律。

一个人诚信与否,是以行为和时间来检验的。孔子曾讲,“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一个有道德的人,以己之心度人之心,自己诚信故而也相信别人的诚信。然而,人并不都是言而有信、言行一致的,因此要听其言而观其行。有的人自以为很高明,认为他人都很好欺骗,故而长于言而短于行。但是,人毕竟是不能靠欺骗生活的,当其欺骗的把戏被人们普遍知晓的时候,这种人就变成了孤家寡人,再也没有行骗的市场。童话中讲的“狼来了”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青少年为人处事应讲求诚信,诚信作为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是对人们的共同要求。与他人相交往,自己首先要保持诚信。然而,正常的、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维持则需要双方或多方都讲诚信。如果双方当面说一套,背后另搞一套,相互间友好的关系不可能得到维持,两人更不可能成为朋友。彼此要以诚信相待,不因偶然事件而动摇,不因时光流逝而褪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诚信。

诚信作为一个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每个人都不可须臾而离,但是这也不能看成是绝对的。诚信是一个基础性的道德,它需要以正义的道德原则来统帅。一个人的为人处事,一言一行,都要以义为原则;义所当为则勇往直前,义所不当为则退避三舍。孟子曾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下》)

从大义出发,该说实话的时候说实话,该说“谎话”的时候说“谎话”,这并不妨碍一个人诚信的品格。

6.把握好沉默的艺术

一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言语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拥有一副好口才,能言善辩,应对如流,确实能够展示自己的风度、才干,获得交往的预期效果。

但是,在许多场合,滔滔雄辩、侃侃而谈的好口才却不一定能派上用场,甚至还会存在“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风险。这时,缄口不言——闭着嘴巴不说话,反倒更利于与人打交道,更能收到交往的预期效果,这就是要把握好不该说的场合。

在一个人情绪失控的场合下,任何方式的安慰都难以使当事人接受,倒不如等对方冷静下来,恢复了理智,再同他交谈为好。

有些人在遇到麻烦的时候,常常是喋喋不休,唠叨不止,殊不知这样正好暴露了自己的弱点。处于尴尬情况下,与其聒噪不停,甚至说出错话,倒不如保持沉默。宋代词人黄升在他的词中这样说道:“风流不在谈锋盛,袖手无言味正长。”这是不无道理的。

庄子曾经说过:“大辩不言”,“至人之用心若境,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思就是说,最有口才的人,往往表现在善于闭着嘴巴不说话。其内心里却像镜子一样明亮,虽然清晰地映照着事物,但却对任何事物的来去不加以迎送。因此能够镇定自若地应接事物而不劳其心神,最终战胜事物而自己却无任何损伤。

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人际交往的效果,是不能笼统地以“说”与“不说”这一形式来衡量的。“说”与“不说”从表面看来,是两个互为矛盾的概念,就其实质而言,二者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为了获得最理想的交往效果。但从人的接受心理来看,从说话的场合来看,有时候“不说”却能收到“说”所不能收到的特殊效果。“不说”,不是不会“说”,而是会说却不说。它是为了某种需要而有意为之的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在特定场合下的办事、交际的策略。事实上,在特定场合下,它是一种更好的进攻方式。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管是哪一种“说”——聊天、座谈、辩论、询问、质疑、发言、讲课,等等。对言者来讲,都是以声音这一载体形式对听者施加刺激。这种刺激被听者感知以后,会迅速地产生理解上的反射,继而作出决断,促成自己应对的行为。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有来言,我有去语”就是这种应对行为。于是,俗话中就有了“听话听声,锣鼓听音”之说。

反过来,交往之中如果本该说时却偏偏不说,这就等于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掩藏起来,让对方莫测高深,也就无从产生理解的反射。并且还会让对方在心理上造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引起一系列的疑问和猜测:对方是默许、赞许、同情、反对、胆怯、恐惧、轻视、尊重、怀疑、动摇、铁心、抗拒?由于对方的不说,自己什么都无法知道,于是引起自身内心的不安、惶恐、烦躁,导致自信心的丧失,情绪的低落,意志的动摇,斗志的锐减。

思想观念的迥异,或追求利益的不同,往往在社会上形成一定势力的团体或派别。这些团体和派别之间不时发生摩擦或争执,甚至是针锋相对,你死我活的斗争在这种复杂多变的形式中,要尽可能地避于其外,就不能轻易地表露态度和心迹。否则,就很容易参与到其中,惹火烧身,自食恶果。

因此,在特定的环境中,你完全可以不必要说那么多的话,以你的沉默来表达不满,这会让他们感到不安,从而反省自己。通过这种毫不费力而又不伤和气的方法来达到目的,是真正明智的选择。

法国有句谚语,“雄辩是银,沉默是金。”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有些时候确实是沉默胜于雄辩。与得体的语言一样,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运用好了常会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良好效果。

青少年朋友也应该掌握适时沉默的艺术,牢牢把握住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的度,真正做到,该开口时巧开口,该沉默时不开口。

适时的沉默像乐曲中的休止符,它不仅是声音上的停顿与空白,更是内容的延伸与升华。它是一种无声的特殊语言,是一种不用动口才的“口才”。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可故作“迟钝”未必不是聪明人,“迟钝”的背后隐藏着过人的精明。有人推崇一种“大智若愚”型的艺术——意在多听、少说甚至不说,显示出一种“迟钝”。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少开口不做无谓的争论,对方就无法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反之,你可以探测对方的动机,逐步掌握主动权。这时候的沉默,实际是“火力侦察”。

老一辈人总是谆谆教导我们:“话到嘴边留半句,不可全抛一片心。”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恪守着“言多必失,语多伤人”的古训,把缄默奉作练达的安身处世之道。今天,我们也应谨记这些古训,该沉默时一定要三缄其口。沉默,是一种态度;沉默,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沉默,也会为你赢得无数财富。

提高篇:口才训练三级跳,打磨你的金口才

一、第一跳:青少年金口才的表达能力训练

1.话题选择——人际交往第一步

社交艺术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人际交往是适应环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形成完美个性的必要途径。对正处于人际社会化过程中的青少年朋友来说,进行适当的社会交往尤为必要,而且,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交往就免不了要与人交谈,寻找交谈话题,就成为人际交往的第一步。(1)与陌生人交谈时的话题选择

在生活中,我们时常都会遇到陌生人,飞机上的邻座,火车同一车厢上下铺的旅客,地铁或是汽车上站在你旁边的乘客,同乘一部电梯,同在一个屋檐下躲雨,同一考场的考生,参加同一次面试等等。常言说得好:“相逢即是有缘。”多个朋友,多条路,朋友多了好办事。把陌生人变成你的朋友,是一个人高超的社交能力和社交艺术的表现和反应。当你遇到陌生人的时候,你会不会与他或她交谈呢?想让他或她对你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吗?这就需要掌握和陌生人交谈的语言技巧。有道是“拥有好口才,陌路也能成知己”。

①做好自我推销。

自我推销,当然就是指自我介绍,在社会交往中,素不相识的人初次见面总免不了要做自我介绍。青少年朋友在向他人介绍自己时,目光要平视,态度要亲切自然,举止要彬彬有礼,言语要清晰准确。这样别人才能从你的自我介绍里,感受到一个自信、自立而又自谦的人物形象。

自我介绍实际上就是自我展示、自我宣传。完美精彩的自我介绍,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和性格,也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口才。给对方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在赤壁之战中,鲁肃见到诸葛亮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字,也是鲁肃的忘年交。短短一句话就拉近了鲁肃和诸葛亮二人之间的距离。

②善于找到兴奋点。

有的人相处一辈子仍形同陌路人;有的人却是一见如故。想要让陌路人成为知己,就要细心观察,找到兴奋点和关注点。由此,就可以引出话题来。

当小林还是个大学新生时,一天,他拿了一本学术论著到老师的教研室请教问题。在教研室门口,他再次低头看到书封面上的作者的名字,不由地得意一笑。原来作者叫做“万俟明”,小林很喜欢看传奇小说,他想起以前在看《说岳全传》一书时,书中有个人物叫做“万俟乔”,他还专门查了查字典,才知道这个姓氏的正确读音应读作“mo qi”。所以,小林见到这位教授的第一句话就是:“您好啊!万俟教授,我是……”对方听后很是惊喜道,“你怎么会认识我的姓?很多学生第一次都会念错,都叫我万教授。”“这个姓氏是复姓,而且又很少见,想必有来源吧?”“是啊,”万俟教授显得非常兴奋,“这原是古代鲜卑族的部落名称,后来变成姓氏的拓跋氏……”“这么说您系出名门,是帝王之后了,失敬失敬!”

由于第一句话说得非常到位,激起了那位教授的谈话兴趣,对小林的印象也非常好。所以,他很认真地解答了小林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后来,小林经常向万俟教授讨教相关的专业知识,万俟教授也破例地让小林成为他的科研小组的成员,使得小林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后来,小林考取了万俟教授的研究生,并成为他科研小组的骨干成员。

③善于寻找双方的共同点。

同陌生人交谈,还要善于寻找自己同对方的共同点,这样会使双方产生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大学报到第一天,李扬来到新宿舍,找到自己的床铺后,就主动和下铺的新同学攀谈起来:“您好,我是从上海来的,同学你是哪里人啊?”“嗯,云南大理。”“大理啊,那可是个好地方,那可是五朵金花的故乡,还有金庸先生的好多电视剧就是在那拍的。”“是啊,那里有个天龙八部影视城。”“那你是白族吗?”“是啊!”“我听说白族的三道茶很有名的。”“当然了,这个三道茶啊……”于是,两个人就这样从三道茶、云南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再到金庸小说一直聊了很久,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交谈是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润滑剂。敢于同陌生人交谈,并善于巧找话题,就能更好地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有效地扩展人际交往的领域。

年轻人初次见面时,还可以聊一些与形势紧密相关的话题,像男孩子们可以聊一些体育竞技,诸如足球世界杯、NBA比赛等,各个项目都可以成为话题。女孩子们可以聊一些看电视节目的感受,对主持人的评价等。还可以寻求帮助,比如,向人家请教学好这门课程方法,请教用什么样的化妆品更好,怎样能避免发胖,等等。对于有业余爱好的人,你就谈谈他的业余爱好,他就会自己不断地抛出话题。比如,网络、qq广播、聊天、电子邮件,等等。真是有无穷无尽的话题。但这一切前提是要大量涉猎各个知识领域,拥有广而博的知识。这样,在和不同的陌生人交往时,你就能有话可说,不至于一问三不知了。(2)与外宾交谈时的话题选择

自从我国打开国门以后,中国人到国外,外国人到中国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与外国人接触和交往。在此背景下,同外宾在一起应该聊些什么话题呢?我们大致可以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①选择外宾喜闻乐道的话题。

许多外宾对中国这个有着古老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东方大国很感兴趣。有关中国的历史、艺术、饮食、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内容都是他们所关注和喜闻乐道的。谈一谈这一类的话题,能很快引起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

中国人与不熟悉的人相处,大多喜欢谈论天气,或询问外地人对本地风土人情的印象。例如问,“你来这里多久了?”“你在这里生活感到习惯吗?”又或是从询问对方的籍贯入手,进而就自己的所知引导对方谈论家乡的风光与特产。同外宾交谈时,这些话题也是可以选择的。

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志趣爱好不尽相同,同外宾交谈时这些问题是必须要注意的。

张彦是一位年轻的实习导游,有一次,她带了一个外国老年旅游团,但老人们似乎对许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小张便主动和老人们谈起了中国的家庭关系,特别是中国老年人受尊敬的情况。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还不时向小张询问各种问题。原本冷清沉闷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小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她善于发现谈话对象的“兴趣点”,并能够“对症下药”。

总之,了解和尊重对方,是进行顺利而有成效的交谈的前提。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因公务繁忙,来去匆匆,可是有的中国记者却经常能见缝插针地同他侃上一通,侃的话题就是他酷爱的集邮。一番神聊之后,专访也就完成了。记者们的成功就归功于他们选准了话题。

②选择双方都熟悉的话题。

与外宾接触和交往,如能找到双方都熟悉的话题,就等于找到了共同语言,将大大有助于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如果外宾主动谈起我们不熟悉的话题。应当洗耳恭听、认真请教,千万不要不懂装懂;更不要主动谈论自己一知半解的话题,否则,非但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③注意回避外宾忌讳的话题。

通常下列话题在同外宾交谈时不宜选择:

A.过分地关心和劝诫。中国人提倡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外国人却十分强调个性独立,所以,不能将中国式的善意关心和劝试施之于外国人。否则,就会费力不讨好。

B.个人的私生活。同外宾交谈,不得随便询问对方的年龄、婚姻、收入、住址以及其他家庭生活方面的情况。这类话题对中国人来说,是家长里短、习以为常的,但对于外宾来说这意味着打听个人隐私,动机令人怀疑。

C.令人不愉快的事。诸如讨厌的甲虫、某某惨案与丑闻、淫秽的故事一类的话题格调低下,与外宾交谈时不宜触及。他们认为,谈论这些“脏、乱、差”的话题既令人扫兴,又不吉利。中国人相见,往往要相互问候对方的身体状况如何,但是最好不要同外宾谈及这个问题,更不宜跟一位外国病人详谈他的病情。像衰老与死亡等之类的话题是不宜与外宾谈起的。

D.别人的长短。外宾视谈论人际纠纷和他人的过失为无聊之举。像散布小道消息、评论某某的美丑、他人的好恶、女士的胖瘦、路人的着装打扮等,这些行为都会被外宾视为缺乏教养和不务正业。

E.了解双方差异,选择适宜的交谈方式。中国人讲话爱绕圈子,往往说了一大堆,最后才让对方明白自己在想什么;而外国人则喜欢开门见山,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图。但这并不表明任何事情都要直统统地问,尤其是,遇到关于工作的话题时,他们喜欢用最简洁高效的办法直接表达,比如,对你的工作或做事办法直接提出建议等。不少中国人在社交问题上往往不拘小节,随便说话,一涉及到工作、生意等正式场合的话题,就开始绕圈子。在与外宾交谈时,这种思维方式的不同,首先就要得到注意。

尽管情人节、圣诞节,近年来已被中国的年轻人广泛了解,国内也有类似的庆祝活动,但西方还有许多其他节日,如感恩节、万圣节、复活节等,这些节日对外国人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许多人未必知道,就像外国人不太理解中秋节、重阳节和端午节对中国人的意义一样。

了解西方国家的一些传统节日,有利于和外国朋友在交往时产生共鸣,而不至于出现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了解国外公司的用人制度、国外公司如何进行面试、如何培训和提拔人才、员工之间如何沟通等,对于即将走入职场的大学生和那些希望进入外企工作的人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对外宾的政治主张、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个人爱好,不要妄加评议。例如,当着英国人的面讥讽他们的女王陛下,评说一位收藏家是玩物丧志,都是失礼的。应当指出的是,在交谈中,一旦遇到外宾回避或不愿继续的话题,切忌纠缠不放,打破砂锅,我行我素,而要立即转移话题,必要时要向对方道歉。

上述几条基本原则,谨供青少年们在同外宾打交道时参考。原则不是模式,重要的是在交往中灵活运用,因地因人制宜,这样才能应付自如。

2.语言集中性——把话说得准确明白

所谓口才语言的集中性,就是无论讲什么内容的话。都要突出而鲜明地提出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主张和态度,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歌颂什么、鞭笞什么,讲话的中心主题是什么,这些都要明确集中。说话没有中心,内容就如同一盘散沙,自然也就会不能引起听众的共鸣。有些青少年朋友说起话来,没有确定的中心,胸无全局,讲起话来漫无边际,兴致所至,任意联想,以至于离题万里。尽管他滔滔不绝,口干舌燥,但听众却昏昏欲睡,不知言者所云。

要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掌握说话技巧,就要使自己的讲话语言集中、明确。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语言失效”的情况,当你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脑子里的东西虽然很多,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语言的集中性不够。集中性包括例证的选择能力,思维的分辨能力,语言逻辑的组织能力,等等。

下面,我们就具体谈谈如何在谈话中表达自己的观点。(1)用词准确明白

在你的谈话中,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就不要随意使用含含糊糊、毫无定准的词语,像“差不多”、“大概”、“大约”、“应该没问题”之类的弹性字眼。这在正式场合中不宜使用。

当然,这并不是说要求每个人说话都要像法律条文那样严谨,主要是使讲话人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使用词汇要尽量规范。生活中我们会常常碰到用词不规范的现象,这无疑会产生多种语义效果,影响语言表达的集中性。

美国著名的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在最后一次给西点军校的学员们演讲时说道:“你们在生理年龄上都很年轻,而我的心理年龄比你们更年轻,永远向往战火纷飞的沙场……”“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两个界定词让意思表达得明白无误,语言清晰有力,相信每个人在读到这段话时,都会被麦克阿瑟的那种豪言壮语所打动。麦克阿瑟一向被称为美国“战神”,除了他的赫赫战功之外,也要归功于他精妙的语言,毫不含糊,永远是那么有力,那么气势磅礴。

另外,词汇的选择也要考虑到听众群体,如果仅仅是用词准确,而听众理解不了,这也是失败的。例如,一位大学教授用平时讲课的词汇去给小学生讲课,结果肯定是失败的。因此,面对不同层次的听众,用词要加以调整,要以具体、准确为原则。因人而异,见机行事。(2)提出的命题要正确

如果天气预报员说:“明天可能下雨,也可能不下雨。如果下雨的话,请大家外出时带伞,如果不下雨,就可以不用带了……”

相信这样的话一定会引起听众的强烈反感,为什么呢?很显然,这段谈话中,最简单的常识被当成论述结果提出,话语之间没有递进,全都是重叠,这就属于“空废命题”,说了半天就等于白说,而且听起来也十分荒谬可笑。

选择命题时还需要注意,不要使用牵强的、未经科学实验验证的观点来支撑命题。(3)表达要简明扼要

有人问路道:“请问到绿房子街怎么走?”

回答者说:你看见这条路了吗?这是黄房子街,不是绿房子街,虽然只差一个字。黄房子街尽头有一家茶楼,是“黄房子茶楼”,也兼营台球和网吧,你从茶楼那个路口向西拐,就是红房子街,在红房子街……

回答者实在是过于热心了,提供了那么多对于问路者来说不需要的信息,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你在表达观点时,要尽量简明扼要。除了必要的修饰之外,不要离题太远,卖弄词藻,在毫不相干的事情上兜圈子,这样会造成他理解上的歧义,使听众听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从而丧失了谈话的集中性。

如果交际双方把话说得简明扼要,重点突出,集中性增强了,谁都能听得懂,也就达到了交际的目的。

我们不妨把刚才那位答话者的话改一下:“去绿房子路,从这儿走到茶楼,再往西拐,走到红房子街尽头,再向北拐就是了。”

一句话说得清晰明了,自然使问路者一听即懂了。(4)话语组织要有条有理

要做到说出的话思想意思集中、富有条理,在讲话前就要先为自己的话排出一个顺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都要条分缕析。要把你的思想转化为能让他人理解的形式。还要注意前后话语的逻辑联系,过渡转折要顺理成章,不要牵强附会。

实际上,口才语言的集中性技巧远远不止这些,以上只不过是略举了几例。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特性都是需要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把握的,这些包括知识的积累、思维能力的提高,等等。对于青少年朋友来说,广泛的阅读,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尤其是加强哲学知识的学习,对于提高你语言表达的集中性会大有益处。

3.说话得体性——把话说得合情合理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讲究说话和办事的“度”。这个“度”就是恰到好处,言语得体。在倾听与响应、幽默与玩笑、赞美与批评、拒绝与答复、说服与劝导、辩解与圆场、问话与答话中,掌握了这个“度”,你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功自然也就到水渠成。

语言的表达,关键要掌握“得体”的原则,就是言语要用得适当、妥帖、恰到好处。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说法可以说得使人跳,也可以说得使人笑,效果是大不一样的。怎样才能做到言语表达上的恰如其分呢?通常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修饰语的使用

言谈中过多使用修饰和限制成分,不仅会淡化主题,而且会使表义不清。如果让一条简短的信息埋在毫无意义的修饰成分、限制成分之中,就像是一个戴了过多珠宝首饰,打扮得过于妖艳的女人一样,她的自然美被化妆品遮掩了。特别是应避免使用“一切”、“所有”、“根本”、“完全”、“凡是”、“最”之类的词语,以免引起别人的怀疑和不信任。(2)适当选用一些模糊词语

可以适当选用一些模糊词语,例如,“可能”、“也许”、“一般”、“过些日子”、“考虑一下”等等。因为,无论对内对外,一般都不是一次性接触、一次性交谈就能解决问题的,一下子把话说绝了,可能会使得自己陷于被动的局面或困境,失去应得的机会。

多用陈述句和一般疑问句,少用或不用反问句;多用委婉和商量的语气,少用或不用命令的语气。曾经有一位先生在杂志上撰文说,他曾因有“你懂吗?”的口头禅而被人看做是骄傲的人,与人交谈时也常常因为此而产生隔阂。后经人提醒,他把“你懂吗?”改为“你说呢?”果然,人们改变了对他的看法。

传递信息双方处在平等的地位上,双方尊重是公关取得成功的前提。例如,公交车上的售票员报站名:“前门下,有在前门站下车的乘客请下车。”第一个“前门下”是针对北京市的老市民,他们一听就知道到前门了,该下车了。而外地来的人却不易理解。所以,售票员又重复一遍:“在前门站下车的乘客请下车。”这句话兼顾到两类人的需要,起到了很好的沟通作用。

此外,在人际交往中,若想说出得体的语言,必须注意影响语言的各项因素,并注意语言的语音、语气、语速、节奏、语调的运用技巧。尤其是在交谈中,公关人员应重视听者的言语反馈,适应听者的需要,采取有效的表达手段。

总之,说话办事,要做到不卑不亢,圆滑中有果断,果断中有圆滑;要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让你的话合乎人心,给他人如沐语春风之感,自然柔和亲近;同时,我们还要记住老人们常说的“出门看天色,进门看脸色”。办事要善于洞察人心,尤其是当你有求于他人时,更要见机行事,刚柔并济,才能转难为易,从而促使你办事成功。

4.说话简洁性——把话说得简约旨丰

英国人波普曾经说过:“话尤如树叶,在树叶太茂盛的地方,很难见到智慧的果实。”

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诗云:“削繁去冗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当今语言大师们则认为:“言不在多,达意则灵。”可见,用最少的字句,包含最多的内容,是说话水平的基本要求。

滔滔不绝,出口成章,是一种“水平”;而善于概括,简约旨丰,一语中的,同样是一种水平,而且更为难得。

2000年前,马其顿国王率领军队远征印度,时值盛夏,将士们口干舌燥。国王无奈,派人四处找水,结果只找来一杯水。国王高举水杯,对将士们喊道:“现在已经找到一杯水,有水就有水源,为了找到水源,前进吧!”说完便将这杯珍贵的水倒在地上。将士们受到鼓舞,群情激奋,顽强地向前冲去,夺取了战斗的胜利。

试想,倘若国王自己把水喝了,再发表一通冗长的训示,恐怕是不会有“群情激奋”之效的。

在中外各国历史上,许多伟人的谈话,每一句都是话语如金,言简意赅的。美国开国总统华盛顿在发表就职演说时,仅用了135个字,成了世界演讲史上的经典。

1863年7月1日,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在华盛顿的葛底斯堡打响了。经过三天激烈的战斗,北方部队大获全胜。

战后,宾西法尼亚等几个州决定合资在葛底斯堡建立国家烈士公墓,公葬在此牺牲的将士们。1863年11月19日,公墓举行落成典礼,美国总统林肯应邀到会演讲。这对林肯总统来说,有很大难度,因为这次仪式的主持人是被当时在美国公认为最有演讲能力的著名教授埃弗雷特,此人尤其擅长的就是纪念仪式的演讲。而林肯只是出于总统的身份,才被邀请“随便讲几句话”的。

在这次典礼上,埃弗雷德教授那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可谓精彩绝伦。在这种情况下,林肯总统该如何演讲才能和听众建立起良好的交流关系,并赢得他们的认可呢?林肯总统决定以简洁取胜。结果林肯总统大获成功。尽管他的演讲只有10句话,从上台到下台不过两分钟,可掌声却持续了10分钟,林肯总统的演讲不仅赢得了在场的一万多名听众的热烈欢迎,而且轰动了全国。当时的报纸评论说:“这篇短小精悍的演说是无价之宝,情感深厚、中心突出,措辞精炼,字字句句都很朴实、优雅,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

埃弗雷德教授本人也在第二天就给林肯写信道:“我用了两个小时总算接触到您所阐明的那个中心思想,而您仅用了两分钟就说得明明白白。”后来,林肯总统这次出色的演讲手稿被收藏在图书馆,演讲辞被铸成金文,存入牛津大学,作为演讲辞的最高典范。

林肯总统这次演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给予了我们一个启示:简洁精炼的语言会使说话人更具有魅力。

如果说写文章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那么,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说话则应提倡“有话则短,无话则免”。

说话简洁大致有三个特点:(1)通俗性

简洁的语言都很通俗明快,如果追求词藻的华丽,句式的工整,则必然显得拖沓冗长。

1936年10月19日,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大会上,只做了一句话演讲:“今天天色不早,就用一句话来纪念鲁迅先生:许多人是不战而屈,鲁迅先生是战而不屈。”可谓简洁之中见通俗,通俗之中显真情。

要使自己的语言简洁洗炼,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等名句中,我们似乎可以揣测到古人追求语言简洁精当的用心良苦。

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少而准”、“简而丰”,重要的是要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基本特征,并善于综合概括。在这个基础上形成交流语言才能准确、精辟,有力度,有魅力。同时还应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词汇。法国作家福楼拜曾告诫人们:任何事物都只有一个名词来称呼,只有一个动词标志它的动作,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如果一个讲话者词汇贫乏,说话时即使搜肠刮肚,也决不会有精彩的谈吐。此外,要会“删繁就简”,也就是培养说话简洁明快的一种有效方法。古代有一首“制鼓歌”,原文16个字:紧蒙鼓皮、密钉钉子,天晴落雨,一样声音。后来有人将其压缩为十二个字:紧蒙皮,密钉钉,晴和雨,一样音。更有大胆者将其删改后留下八个字:紧蒙、密钉、晴雨、同音。从意义上说,这八个字“制鼓歌”丝毫不比十六字和十二字的逊色。

需要一提的是,简洁绝非“苟简”,为简而简,以简代精。简洁要从实际效果出发,简得精当,恰到好处。否则,硬是掐头去尾,只能捉襟见肘,挂一漏万,得不偿失。应该承认,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简短的语言有时难以将相当复杂的思想情感十分清晰地表达出来。与他人交往,过简的语言则有碍于相互之间的了解,有碍于心灵之间的沟通。同时,简短也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邹韬奋先生在公祭鲁迅先生的大会上只讲了一句话,短得不能再短,却精辟深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演说长达十五分钟,却也是世所公认的短小精悍的演讲。总之,简短应以精当为前提,该繁则繁,能简就简。(2)概括性

人们在交流思想、介绍情况、陈述观点、发表见解时,为了使对方能够很快了解自己的说话意图,领会要领,往往使用高度概括、十分凝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问题的本质特征表达出来,以达到一语中的、以少胜多的效果。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善于高屋建瓴地把握形势,抓住问题的症结,并能用准确精当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达。

林肯在一次溯江视察途中与船员们握手时,有一位工人却缩着手,面对总统腼腆地说:“总统,我的手太脏了,不便与您握手。”林肯听后笑道:“把手伸过来吧,你的手是为联邦加煤弄黑的。”短短一句话,听起来极为平常,却高度概括,得其要领,充满感情。

事实上,不管世事多么复杂,不管产生多么深奥的思想,说到底,就是那么一点或几点经过概括和抽象了的认识。而这些要求,是精华,是核心,是本质,只要抓住它,就能提纲挈领,一通百通,产生“片言以据要,一目能传神”的效果。

恩格斯曾说道:“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难怪毛泽东主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名言警句至今仍闪耀着真理的光辉。(3)应急性

由于客观环境的限制,有时由不得你长篇大论,侃侃而谈,只能逼得你三言两语,述其概要。在有些紧要关头,惟有简明扼要的话语,才能显示其特有的锋芒。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向900余名戍卒发出起义动员:“公等遇雨,度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寥寥数语,精练、概括,极富号召力。与此相反,若紧急关头长篇大论,则事与愿违。1812年,英美战争全面爆发,美国政府紧急召开会议讨论对应宣战问题。会上,一位议员用马拉松式的演讲阻止通过对英宣战的决议。直到战火烧到家门口,形势迫在眉睫,这位议员仍在高谈阔论,喋喋不休。发言从下午一直持续到午夜,听众席上早已经是鼾声四起,最后,另一位议员又急又怒地用痰盂向发言者头上掷去,才使他结束了发言。

不难想象,这种“马拉松式”的发言,超出听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人无法接受是一方面,贻误战机所造成的损失更是难以计算的。

古人形容美人的体态是“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同样,写文章说话讲究言简意赅,“增一字则密,删一字则疏。”诗人海涅曾经说过:“做演讲不能像皇帝出行,前后簇拥一大队人马。一句浩浩荡荡的句子里,往往只有一点儿意思,仿佛一辆金碧辉煌的宫廷大车,驾上六匹装饰华丽的骏马,一路行来,好不隆重。”

絮絮叨叨的长篇大论只会让人生厌,使人昏昏欲睡。只有简洁明快,语言流畅,直入主题,才能使对方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精力,才能使别人对你所讲的话产生兴趣,进而受到感染。

说话时是靠具有实际意义的内容来打动对方,而不在于言辞多么华丽。简短的语言能显示一个人的智慧。对于青少年来说,与人沟通时言语应尽量简洁、精练,让听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多的信息,切忌说空话、说大话。

5.说话模糊性——会说言外之意

和他人打交道,善听弦外之音,又会传达言外之意,是最奥妙的人际关系操纵术。老于世故之人大都擅长于话里有话,一语双关,精明之人无须多言直语,即让你心里明明白白;“高明”的小人惯会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用话中之刺让你身败名裂。不管说话之人是否故意暗藏玄机,听话者必须弄明白他的真实意图,方能应对恰当。脑子不清,耳朵不灵,一定会多遇难堪。话里藏话、旁敲侧击是聪明人的“游戏”,笨人玩不了。脑子不灵光,煞风景自不必说,落下笑柄更是常有的事。话里藏话、旁敲侧击其实是一种迂回,可它既重迂回策略,更重隐含之术,较之迂回更主动,更微妙。是“妙接飞镖又暗中回掷”的高超人际交流术,是机智聪明者才能驾驭的玄妙功夫。(1)委婉表达的技巧

社会是复杂的。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不平之事,不公之人,又不能不去表达我们的不满;对于自己亲近的人,有时候也需要巧加指责,让对方明白。但如何表达这种不满却有一定的学问,特别是对于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要做到既能表达出对对方的不满,又不至于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确实是不太容易。话里藏话、旁敲侧击不失为一个理想的武器。

①侧面点拨。

即不作直言相告,而是从侧面委婉地点拨对方,使其明白自己的不满,打消失当的念头。这一技巧通常借助于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小胡与小赵是一对好朋友,彼此都视对方为知己。有一次,本单位的小徐对小胡说:“小胡,我总觉得小赵这小子为人有点太认真了,简直到了顽固的地步,你说是不是?”小胡一听小徐的话顿生反感,心想:你这小子在背地里贬损我的好朋友缺德不缺德?但他又不好发作,于是假装一本正经地说道:“小徐,我先问你,我在背后和你一起议论我的好朋友,他要是知道了会不会和我反目为仇?”

小徐一听这话,脸“刷”地一红,不吭声了。在这里,小胡就使用了委婉点拨的技巧。面对小徐的发问,他没有直接回答“是”还是“不是”,而是话题一转,给对方出了个难题,而这个难题又正好能起到点拨对方的作用,既暗示了“小赵是我的好朋友,我是不会和你合伙议论他的”,又隐含了对小徐背后议论、贬损小赵的不满。同时,由于这种点拨方式较委婉含蓄,所以也不致让对方太过于难堪。

②柔性敲打。

有些女孩子喜欢动不动就生男友的气,以显示自己有个性。如果这个女孩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或是兄长的娇妹妹,就更是不能容忍别人对她的不满。有些痴情的男孩子因为自己的某句话引起女友的不快,他们生怕得罪自己的“公主”,会忙不迭地赔礼道歉,更有甚者会贬低自己来求得对方原谅,以示对恋人的忠贞。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某局长的千金小徐和本单位的小李谈恋爱时总是显示出某种优越感。因为小李是农家子弟,大学毕业分在局里做科员,没有什么靠山。有一次,小徐到小李家做客,对小李家人的一些生活习惯总是流露出看不顺眼的情绪,并不时地在小李耳边嘀嘀咕咕。吃过晚饭后把小姑子使唤得团团转,又是叫烧水又是让拿擦脚布什么的。小李看在眼里心里面很不是滋味。他借机笑着对妹妹说:“要当师傅先学徒弟嘛!你现在加紧培训一下也好,等将来你嫁到别人家里,也好摆起师傅的架子来。”小李这么一说,小徐当时似乎听出了什么,过后不得不在小李面前表示自己做得有些过分。小李不失时机地用“要当师傅先学徒弟”的俗话来提醒小徐,避免了直接冲突。即使对方当时略有不满,过后也会有所感悟的。

③幽默提醒。

幽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有时利用幽默表达一下对对方的不满,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有这样一则小幽默:在饭店,一位喜欢挑剔的女人点了一份煎鸡蛋。她对女侍者说:“蛋白要全熟,但蛋黄要全生,必须还能流动。不要用太多的油去煎,盐要少放,加点胡椒。还有,一定要是一个乡下快活的母鸡生下的新鲜蛋。”“请问一下,”女侍者温柔地说,“那母鸡的名字叫阿珍,可合你心意?”在这则小幽默中,女侍者就是使用了幽默提醒的技巧。面对爱挑剔的女顾客,女侍者没有直接地表达对对方所提苛刻要求的不满,却是按照对方的思路,提出一个更为荒唐可笑的问题提醒对方:你的要求太过分了,我们无法满足,从而幽默地表达了对这位女顾客的不满情绪。

另外,对某些怀有恶意之人,自不必拚个鱼死网破,只要打动草丛惊走这条蛇就可以自卫;那些粗鲁的家伙冒犯了你,只需“敲响山石吓跑老虎”便可及时收手。(2)“模糊表态”功效有二

①给自己留有回旋的余地。

有些问题一时尚不明朗,需进一步了解事实真相,或看看事态的发展及周围形势的变化,方可拿主张。模糊表态就能给自己留下一个仔细考虑、慎重决策的余地。否则,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不仅影响自己的威信和声誉,也会因此对人际关系造成不应有的影响。

②给对方一点希望之光,有利于稳定对方的情绪。

要求你解决或答复问题的人,内心总是寄予着厚望的,希望事情能如愿以偿,完满解决。如果突然遭到生硬的拒绝,由于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很可能因过分失望或悲伤,心理上难以平衡,情绪上难以稳定,从而产生偏激言行,有碍于人际交往。

相反,倘若话尚未完全说死,则会使对方感到事情也并非毫无希望,也许经过更多的努力或者过一段时间机会降临,事情会向好的方向转化,因而情绪趋于稳定。

然而,我们并不是说凡事都要模糊表态。任何事情的发展变化都得有个过程,有的还得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当事情处于发展变化初期,实质性的问题尚未表露出来,这就难于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胜负。这时,就需要等待、观察、了解研究,切不可贸然行事,信口开河。

青少年朋友也应该学会这种说话的技巧。有时是因事实尚未搞清,有时是因涉及面广,或者自己不明就里,都不宜说过头话,就借助委婉、含蓄、隐蔽、暗喻的策略方式,由此及彼,巧妙地表达本意,揭示批评内容,让人自己思考和领悟,使这种批评达到“藏颖词间,锋露于外”的效果。

有些经验丰富的人遇到这类问题,用几句幽默话语,如引用一则寓言故事或一则笑话,而不作直接回答,留给对方去思考、寻味,这可以说是“模糊表态”中的高招了。

二、第二跳:青少年金口才的表达技巧训练

1.说话的目的性——言与意会,言随旨遣

人们的说话内容必须服从交际的目的,说话形式的采用都得服从表达目的。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说:“‘老Q,现在’,赵太爷又没话找话,‘……现在……发财么?’”“阿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原先,在赵太爷眼里阿Q不过是狗屎一堆。如今革起命来,便想与他套近乎,无话找话,称呼语用“老Q”,不用“阿Q”。可见,赵太爷为达目的而精于说话形势——称呼语的择用。更滑稽的是小D,平日叫惯了阿Q,可现在的交际目的不同以往,在叫了阿Q之后觉得不妥,马上进行调控,加上一个“哥”字变成“阿Q哥”,尊重的感情色彩陡然大增,虽显得滑稽,但反映出小D为达到交际目的,在说话翔实的取舍上也深谙个中滋位。反之,就会话与愿违,无的放矢,甚至适得其反。(1)发语活泼,对答如流

任何一句话都应该做到有的放矢,说话人必须始终瞄准目标,注意言语信息的传输与反馈。“言与意会,言随旨遣”,遣词灵动,灵活多变,方能对答如流。体现说话水平的发语活泼的原则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风格多变。“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一书中最为精彩的描写之一,也是表现说话水平的一段上乘的佳话。面对东吴暗怀降曹之心、拘于一孔之见的儒士大臣们的挑衅,诸葛亮谈笑风生,其言谈锋犀利,妙语连珠。如说张昭、步鹭,或冷嘲热讽;如对薛综、陆绩,或慷慨激昂;如对虞翻、严峻,或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如对程德枢等;他还巧言相激孙权、周瑜等人,从而为火烧赤壁、大败曹军奠定了基础。

有一次,国画大师张大千要从上海返回四川,临行前友人设宴为他饯行。宴会中邀请了很多社会各界名流。大千先生一向清高孤傲。大家入席坐定后不免感到有些拘谨。宴会开始后,大千先生来到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面前举杯说道:“梅先生,您是君子,我是小人,小人先敬君子一杯。”众人闻言一片愕然,梅兰芳也不解地问道:“此话怎讲?”张大千笑着解释道:“常言道:‘君子动口,小人动手。’梅先生唱戏动口,是君子。我画画动手,当然是小人啦。”于是,满堂宾客皆大笑不止。

大千先生一扫平日的孤傲,通过巧妙风趣地曲解唱戏和作画各个不同行当,不但达到了交际的目的——调节现场气氛,而且还迅速拉近了与梅兰芳先生的距离,更显示出了大师技高一筹的说话水平。

②视角多变。

所谓视角,就是人们在观察事物、认识世界、开口说话时所处的位置、着眼点、出发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其感官认知的结果便不相同。说话的表达视角,在言语交际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的思想,一个“意”字,一个“情”字丰繁复杂;一句言辞,一番讲话,表情达意,其表达的视角也应当随“意”而转,随“情”而变。

美国著名作家、幽默大师马克·吐温颇有口才。在一次鸡尾酒会上,马克·吐温在答记者问时说道:“某些美国国会议员是狗娘养的。”记者将他的话公诸于众,华盛顿的议员们大为愤怒,一定要马克·吐温公开赔礼道歉,并澄清事实。几天以后,《纽约时报》刊登了马克·吐温致联邦议员道歉启事:“以前鄙人在酒席上发言,说某些国会议员是狗娘养的,我再三考虑,觉得此言不妥,而且不合事实,特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成:‘某些美国国会议员不是狗娘养的’。”马克·吐温巧用肯定与否定的不同视角,将同一思维形式以不同句式表达,继续表达了自己对华盛顿议员们的轻蔑与鄙视。

③句式多变。

所谓句式多变,主要是为了实现说话目的而运用的口语句子类型的多样化。这在人们日常言语、社交谈话、会议报告、节目主持以及一些论辩、营销、谈判、导游等多种口才表现形式中可见一斑。具体地来说,句式多变主要表现在不仅有常见的主谓句,还有很多非主谓句。当年,日本侵略者将天津“南开大学”炸得一塌糊涂,不少人哀叹道:“南开成了难开!”当时的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听了,说:“难开?那要加一个标点,‘难,开!’”在这里,张校长巧用标点,将“难开”这一偏正短语变为转折关系的复句,便将他那知难而进,遇挫愈坚的意与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事后有人为此专门撰写了《一个标点显人格》一文,可见句式多边的艺术魅力。(2)条理可感,逻辑性强

衡量一个人说话水平的首要因素便是准确、清晰、明白。为达此目的,必须将话题、观点、材料等纳入一定的思路之中,予以清理、分析,用一根思维的链条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理清思路一般从两方面考虑:其一是组织一定的表达形式,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从开头到结尾,都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事理推演的逻辑秩序。这是构思过程中理清思路时必须事先考虑的,这样才会轮廓分明。其二是将问题分门别类,观点排列有序,即把所要阐述的观点和解说的事物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在脑子中排出个顺序,这样才会使要说话的内容有条不紊。要使说话条分缕析、头头是道,就必须安排好表达时的话语语义组合。

秦、晋二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见到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什么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掉灭郑国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做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让晋国受益,您还是好好掂量掂量吧!”

烛之武这一番言论,紧紧围绕灭郑对秦国没有好处这一中心来谈,突出了问题的关键。他一开始就表明自己是为秦国的利益来做说客的,这就消除了对方的戒心,巧妙地利用秦、晋二国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从地理位置分析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最后指明晋国才是秦国的潜在敌人。终于说服了秦伯。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而且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这番话说的是中心明确,有条有理,表现了他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明确交际目的就是要弄清楚“说什么”和“怎么说”,然后紧紧围绕讲话的目的和谈话的中心来做“我口表我心”的语言表达。否则,便达不到交际的目的。人们在运用话语进行交际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采用一切有效手段,来控制自己的说话行为,组织相应的说话形式来表达,以期达到预定的交际目的。

2.说话的互动性——心与心的双向沟通

现代社会,网络的终端把我们的心虚拟,追求个性化的人生把我们孤立,面对人际关系的真空地带,我们呼吁:沟通从心开始。(1)用心聆听

几乎每个人都会说话,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凝神倾听。聆听是一种礼貌,是一种尊敬讲话者的表现,是对讲话者的一种高度的赞美,更是对讲话者最好的恭维。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尊重,受到别人的重视。当我们专心致志地听对方讲话,努力地听,甚至是全神贯注地听时,对方一定会有一种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双方之间的距离必然会拉近。

如果你对此漫不经心,或者毫不在乎,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原来对你的好感也会倾刻间化为乌有。聆听能使对方喜欢你,信赖你。

聆听的能力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巧。学会用心聆听是社交场合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礼仪之一,如果你要在社交场合中赢得他人的好感,那么你首先要做到的便是用心去倾听。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主要交流方式是谈话。但是在同学之间、朋友之间的交谈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倾听的作用。根据人性的特点,我们知道,人们往往对自己的事更感兴趣,对自己的问题更为关注,更喜欢自我表现。一旦有人专心倾听我们谈论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被重视。听别人说话也是为自己说话做准备,所以那些愿意倾心聆听别人说话的人最受欢迎。

但是,并不是人人都会听,一个真正做到有效倾听的人,不仅要认真听取别人的每一句话,在领悟说话者的意思之外还必须做到及时配合说话者,如点头,微笑或简短的附和语,与说话者达到共鸣。同时,还应掌握听人炫耀的技巧,了解说话者的性情,在自己与对方谈话时恰当地穿插些对方所炫耀的内容,这样更能勾起炫耀者对你产生兴趣,让他愿意接纳你并进入他所欢迎者的行列。(2)用眼睛沟通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当你说话时,眼睛要注视着对方,语气里要带有更多的强调成分,加入更多的感情色彩。你应该告诉他:用眼睛与别人沟通,不仅表明你很自信,同时也表示你对别人很尊敬。无论我们和周围的人用什么方式交流,也不管我们表达的内容是什么,我们肯定会对那些眼神和我们沟通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回应。(3)心与心的沟通

沟通从心开始。用心交友不但能使人走出暴风骤雨般的感情世界而进入和风细雨般的情感交流,而且能使人摆脱愚昧混乱的胡思乱想而进入光明与理性思考。伯牙与钟子期的千古友情是从心开始的,李白与杜甫的友情同样是从心开始的。沟通从心开始,就应该把好利益关系。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正直的朋友。打开心灵的窗户,让友情的阳光普照,走出孤僻的荒漠,感受友情的滋润。沟通,让我们从心开始。

3.说话的知识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们知道,古人的语言总是那么充满智慧,心中不免会生羡慕,心想:“自己什么时候能够说起话来,出口成章,舌璨莲花呢?”

其实,综观古今中外,凡是成就事业之人无不是拥有一副好口才、金口才,而这些拥有一副好口才、金口才的成功者,大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饱学之士。

那么,青少年应该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言更富于知识性呢?(1)多读书,厚积才能薄发

读书增长学识,读书有益说话,博学多才者的言词往往能博得满堂彩。

1924年5月8日,印度大诗人泰戈尔在北京度过了他64岁寿辰。北京学术界代表在东单三条协和礼堂为泰翁举行了祝寿仪式。

郭沫若先生首先登台,向泰翁祝辞:“泰翁要我替他起个中国名字。从前印度人称中国为‘震旦’,原不过是支那的译音,但选用这两个字却含有很深的象征意味。从阴雾霾霾的状态中必然一震,万象复苏,刚在扶桑浴过的丽日,从地平线上涌现出来,这是何等境界。‘泰戈尔’原文正合这两种意义,把它意译成‘震旦’两字,再好没有了。从前自汉至晋而西来的‘古德’(‘古德’,就是古代有道德的高僧)都有中国姓名,大半以所来之国为姓,如安世高来自安息,便姓‘安’,支娄迦谶从月支来便姓‘支’,康僧会从康居来便姓‘康’,而从天竺——印度来的都姓‘竺’,如竺法兰,竺佛念,竺护,都是历史上有功于文化的人。今天我们所敬爱的天竺诗人在他所爱的震旦地方度过他64岁的生日,我用极诚恳、极喜悦的心情,将两个国名联起来,赠给他一个新名,叫‘竺震旦’。”

这时,全场宾客热烈鼓掌。梁启超先生起身接着说:“我希望我们对于他的热爱,跟着这名字,永远嵌在他的心灵上,我希望印度人和中国人的旧爱,借‘竺震旦’这个人复活起来!”

郭沫若先生和梁启超先生都是我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他们学贯中西,才学横溢。因此,才能说出如此富于理性和知性的话语。

要想使你的语言充满智慧,就应该从多读书开始,只有广泛涉猎,才会多多获益。有道是“开卷有益”嘛!

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算是充满智慧呢?

①充满智慧的语言,必是言之有物。

读书能增加说话的素材。在读书的过程中,你可以认识到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你还可以畅游于不同的时空之中,见识不同时代和地域的风土人情。知道的东西多了,说话的时候就很容易左右逢源,做到话题信手拈来,完全不必存有“没话说”的顾虑了。

②充满智慧的语言,必是引人入胜。

读书能增添语言的吸引力。书籍本身也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只是这种表达方式是用文字来直接呈现的,通过你的视觉来作用于你的思维。多读书,等于间接地多学习了一种表达方式。这对优化你的语言,提高说话的品位是很有帮助的,保证你的语言能够更吸引人。

③充满智慧的语言,必是令人信服。

读书能增强语言的说服力。书籍和说话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系完整、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你在读书的过程中,还会自然地受到作者写作思维方式的熏陶,日久天长,你说话也会变得更有条理、更具说服力。

④充满智慧的语言,必是格调高雅。

读书能提高说话人的涵养。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读书除了可以给予我们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你还能与知识背后的深刻思想发生心灵上的碰撞,产生朵朵耀眼的精神火花。不但可以学会怎么把话说得更精彩更巧妙,还充实了心灵、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逐渐明白到,说话最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只有把话说得“有理”且“有礼”,格调高雅,才是说话的最高境界。(2)多动笔,舌璨莲花

小周是个非常开朗活泼的男生,他对自己的表达能力充满了自信,所以很热心集体的活动,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辩论赛、故事会等活动更是一个也不放过。可奇怪的是,他每次参加这些活动的成绩都不理想。就拿演讲比赛来说,他有好几次连前三名都进不了。小周对此感到十分不理解:自己明明是个“很能说”的人,怎么连个名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