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软瘾(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6:16:20

点击下载

作者:邓明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小心!软瘾

小心!软瘾试读:

阅读前的测试

在阅读本书内容前,先和我一起做个有意思的测试吧。

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凭第一直觉如实作答:

A.做某件事你花了多长时间?

B.你做这件事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C.做这件事你觉得怎么样?

检测结果:

如果这件事带给你更多学习的精力、成长的动力,让你觉得生活更有意义——那么这就不算软瘾。如果这件事让你耗尽了所有能量,变得麻木、沮丧,那么你很可能患上了软瘾症。

数说软瘾 关于软瘾症的若干有力证据

2011年1月7日,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集现代调查工具、专业模型产品与市场调查工具和客户行业特点于一体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通过其权威的在线样本库对467位受访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女性受访者占53%,男性受访者占47%;年龄在30岁以下的受访者占37%,年龄在35岁以下的受访者占21%,其他受访者年龄层分布基本与网络人群一致。表1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关于软瘾症调查参考数据1表2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关于软瘾症调查参考数据2表3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关于软瘾症调查参考数据3表4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关于软瘾症调查参考数据4表5 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关于软瘾症调查参考数据5

下面,请开启本书问诊之旅,针对自己的“病症”展开问诊。序嘿,这位软瘾症患者,你为什么要放弃治疗?

你是否前一秒钟刚发过誓“再网购就剁手”,下一秒就又不自觉地打开了购物网站?

你是否刚告诉自己“夜已深,赶紧睡觉吧”,结果不到5分钟又跑去刷微信?

你是否明明忘记带手机,却总觉得手机在响,并且因为没有手机在手一整天都过得不自在?

你是否即便没有想看的节目,也要拿着遥控器换到无聊的电视频道直到深夜?

你是否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打开某社交网站?

你是否常常和QQ在线好友闲聊到午夜时分?

……

你是否有过类似的抱怨——

小希:“讨厌死自己了!昨晚又荒废了!本来在专心整理工作日志,但一打开电脑就没完没了地逛贴吧、论坛、淘宝网,从晚上吃完饭一直闲逛到半夜两点,现在还头昏脑胀,好困啊!”

达明:“我可不是偶尔这样。最近两个月,几乎每晚都上网打游戏,没有(游戏)任务时就到处逛逛,搞得我寝食难安,工作效率极低。每次被老板骂时我就后悔死,真是陷入恶性循环了!”

此外,工作过度操劳、白日梦、贪食等看似稀松平常的休闲娱乐方式或个人爱好,若执行过度或因动机错误而为之,都可能由“不想做”变成一种“习惯”,最终成为“软瘾”。

用“杀人不闻声,人人受其扰”这句话来形容软瘾症再适合不过。

美国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最先提出“软瘾”一词,并率先用这个词描述这一心理疾病对人们的危害。Judith Wright表示,生活中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转化成软瘾,而我们每个人都患有不同程度和表现的软瘾症,关键在于对程度深浅的把握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治疗。

如今,软瘾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已经深深地进入我们的身体,影响大家的工作和生活。

软瘾让人饱受精神煎熬,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要放弃治疗。当然,全世界的软瘾症患者还大有人在(详见“数说软瘾”),故将自己战胜软瘾的经历、方法,以及身边好友的经历和体会记录下来,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形式呈现给大家。

创作完成时,我把初稿给最好的朋友看,他惊讶地说:“你这都是胡诌的吧?你凭什么说别人和你一样有软瘾症呢?说不定人家只是过分地爱好或习惯做或不做某事呢!”为了解答朋友的疑问,证明我的观点并非天方夜谭,我借助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和各大调研机构的电子报刊,查询了大量数据资料,总结出了“数说软瘾”部分以及列举出“关于软瘾症的若干有力证据”。虽然有欠专业,只希望各位能感受到我的诚意。

值得一提的是,“软瘾”在我国还是个新鲜词,截止到完稿日,尚未发现市场中有相同主题的图书。正因如此,我的创作是审慎的,也并未展开长篇大论,只是将我认为的关于软瘾的重要内容分解为以下五部分:

PART1主要讲“软瘾”现象,PART2主要讲“软瘾”带来的警示,PART3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软瘾”的成因,PART4主要讲战胜软瘾症应从个体心理着手,PART5主要总结克服软瘾症的一些有效方法。

最后,衷心希望各位软瘾症患者拾起本书,积极接受治疗,早日痊愈。

切记,在没有预知结果前,请千万不要放弃治疗!PART 1伤不起的“瘾君子”——那些徘徊在软瘾怪圈无法戒瘾的囚徒

何炅在微博中说:“不管多困,上床就拿起手机刷刷刷……”

这其实是一种叫作“软瘾”的心理疾病。

软瘾(SOFT ADDICTION)——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新名词,指强迫性的习惯、行为或回复性的情绪。它不同于酒精、药物、毒品的麻醉,而是通过表面的情绪释放,阻碍、忽视了内心的真正需要。看似无关痛痒,一切正常,实则已不知不觉成为一种诱惑,让你无法自拔地沉迷其中。1.再网购就剁手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近30%的参与者“频繁强迫自己做一些不必要的事”。而这一在工作、生活中反复出现的“强迫性”动作,在症状尚轻时看似无副作用,然而,某些“病入膏肓”的人(尤其是办公室职员)却很有可能因为“上瘾”而丢了饭碗。

——每天信誓旦旦称“再网购就剁手”的网购一族,他们最受不了这些词(后面跟着大串惊叹号,篇幅有限,此处有省略)的诱惑:店主疯了!!!包邮!!!秒杀!!!即将售罄!!!直降!!!激情大促!!!错过今天,再等一年!!!

……“剁手党”的悲剧谁人懂?

网购之路是一条看似欢乐实则布满荆棘和陷阱的不归路,大部分人都是有去无回,每天不是在网购,就是在计划网购的路上。而这些人的实际行为和计划通常背道而驰,好像每个人都是千手观音,手剁了又长,长了又剁。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张琴就是其中一员。

回想起来,张琴最早是从买书开始走上这条路的,渐渐地还在网上买生活用品、粮油百货甚至生鲜蔬菜。张琴给出的解释是:节省了去超市的时间,既不用排队结账,也不用自己扛回家。她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是危险的——她为了网上支付更加便捷,还开通了支付宝。

提起支付宝,两眼泪汪汪。

有了便捷的支付条件,张琴开始天天在家收快递,每收一次货都有一种莫名的成就感。

伴随而来的是钱也如流水般花出去了。

习惯了网购生活的张琴,再也没有逛商场的心思。她总是抱着“机不可失”的心态,安慰自己为了应对未来有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现在就要开始囤货。急用的、一时半刻用不着的,统统买回家。数量多到常常忘记买回来的东西放在哪里,急用时又不得不重复购买,反而造成极大的浪费。

张琴开始抱怨,为什么网上的店铺不计其数,商品无穷无尽,时刻都在打折,而自己轻而易举就被困在其中,越陷越深。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成功下单都让她有种轻松的快感。

直到有一天,张琴发现微博上有人将网购族划分出了具体消费类型:

*年度消费≤500元——“勤俭持家型”;

* 500元≤年度消费≤5 000元——“普通青年型”;

* 5 000元≤年度消费≤10 000元——“铺张浪费型”;

* 10 000元≤年度消费≤30 000元——“剁手型”;

* 30 000元≤年度消费≤50 000元——“被拉出去枪毙型”;

*年度消费≥5万元——“枪毙10分钟都不为过型”。

按照分类,张琴属于“剁手型”。问题是,疯狂的购物已经让张琴患上了戒不掉的“瘾”。每次无法自控地网购,张琴就发誓:“再网购我就剁手!”

网购的确能帮助人转移注意力,减少压力,增加快感。尤其是职场人士,由于平时工作压力大,网购不失为一种放松解压的方式——通过网购获得心理平衡与安慰。但是,过度网购不仅会造成金钱的浪费,亦会因长时间专注于网络而身心疲惫,反而不能释放压力。当网购成为一种改不掉的习惯,就会变本加厉,越发“上瘾”。类似张琴这样的例子,就属于典型的软瘾。一不小心成了“瘾君子”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软瘾的出现,与个人的心理状态和工作强度有关,以下三类人属于软瘾三大易感人群。

第一类:工作量极度不饱和的人。这类人每天工作量非常少,于是有大把休闲时间用来网购。

第二类:工作量极大、极度忙碌的人。这类人由于工作原因,有时忙到连喝水、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正因如此,他们需要掌握大量信息应对工作,否则就会感到心理焦虑,没有安全感。

第三类:希望找人倾诉内心情感,但社交能力差、朋友少、有些自卑的人。这类人由于没有地方可以一吐为快,只能通过通信技术发达、信息量大的第三方——互联网来“替代性地满足内心”。

归结起来,软瘾通常源于现实的压力。例如,有些追求完美的职场人不允许自己在工作中出错,一旦因为某种疏漏,为公司造成了负面影响,之后遇到同样的问题便总会异常小心,甚至自我怀疑,认为自己总是出错,无法完美地完成工作。这种近乎苛求的状态势必会对心理造成巨大压力。这样一来,许多人通过网购宣泄情绪、释放压力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实际上,网购只是让你在虚拟世界一时获得了内心满足,你却在现实中不由自主地逃避着压力。“过度网购”是一种负面的、消极的、反复强化的过程。一个人的身心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让人在“明知故犯”的情况下一边享受着快感,一边无法自拔。其实,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休闲方式,很可能预示你存在着某种心理问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内心感到空虚、压力无法释放时,就会不自觉地寻找“情感补偿”,这在心理学中称为“脱敏疗法”。怎么应对呢?一是如果觉得工作量大,就细分目标,一步步解决问题。二是在网络购物上,可以征询朋友意见,判断所购物品是否非买不可,逐渐减少网购的频率和额度等。无论哪一种疗法,关键都是要积极地直面问题和压力,逃避只会让“瘾君子”之伤痛侵髓入骨。

自身能意识到可能有软瘾症状的,如及时治疗并不算晚。否则等到无可救药时只能一声叹息:“啊,多么痛的领悟,软瘾这个怪物!”2.半夜刷微博,特想抽自己

2012年9月6日《城市晚报》刊登了一篇关于“微博控”的文章,文中称:“早上醒来就登录微博,走在路上发微博,到单位刷微博,下班路上看微博。10分钟不‘摸’微博,心里就空落落的。如果这些您全‘中招’了,那您可要小心了,这不是你已经熟悉了的强迫症,而是一个我们比较陌生的名词——软瘾。”可见,对于很多人而言,微博已经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城市晚报》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全国的微博用户数已超3亿,因此,那些对微博产生依赖的人,也随之被贴上了一个新标签——“微博控”。

海妮刚刚参加工作,在北京市一家外贸公司做文员,她每天早上来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微博。直到下班回到家,深夜里躺下,她依然要刷一会儿微博才能睡。对于海妮来说,发微博几乎成了她生活中的一部分,据她自己说:“只要闲着的时候,不刷微博就心痒痒,发完微博,如果5分钟之后没听到有人回复的提示音,就想亲自登录上去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然后再不停地编辑各种博文,等到下次可以一起发。”用海妮的话说,每个月月末是最“煎熬”的时候,因为流量没了,若是赶上在旅途中或出差中,就不能发微博了。

相信海妮并不是个例,上了一天班的白领一族应当深有感触,回到家已经累得不想做任何事,甚至不想与人说一句话,但奇怪的是,就算累瘫了还是忍不住不停地刷微博。在海妮看来,疲劳过后似乎更需要一种类似刷微博式的解脱,所以“织围脖”时精神感到愉悦,内心感到满足,自然也不觉得累。“微博控”也可能是软瘾族

表面上,刷微博压力是减轻了,但实际上,刷完微博躺在床上后,浑身的疲惫和之前抛在脑后的所有烦心事就又接踵而至,涌上心头。

用减压等理由来掩饰对刷微博的热情,不能掩盖“微博控”们患上“软瘾症”的可能性。

在微博上,有一些网友发微博这样调侃自己——“为了发微博险些撞上电线杆,为躲电线杆差点踩空,还好咱腿脚利落,免于出糗!”

更有甚者,有博友想游到河中间拍一张照片发到微博上,结果掉进河里差点上不来。

还有逗趣的网友在微博中总结“微博控”共分八级——“一级只围观不说话;二级遇到兴奋点才回复、转发;三级休息时间全占用;四级工作时间也在上微博;五级双休日不休息;六级熬夜找热点;七级半夜也在刷新页面;八级生活颠倒,需住院治疗。”

当你觉得自己需要“住院治疗”或持续刷微博半个月以上的时候,十有八九你已经患上了软瘾症。

很多人一听软瘾症就觉得是种非常可怕的病。事实上,软瘾只是一种自我强迫现象,但并不是强迫症。患上软瘾症的人通常在遇到事情时,习惯性地拖延时间,总是要等到无法再拖下去时才去做。

但是,如果软瘾时间持续高达20天以上,其性质就逐渐变得恶劣,导致日不能寐,夜不能眠,食之无味,很容易患上强迫症。如果是这样,就很可能连带患上心理疾病,需要进行自我调节与治疗。当你刷微博刷到自己都觉得频繁,特想抽自己的时候,不如立刻出去走走,淡化微博对内心的牵绊,或者用清水洗一把脸,听听音乐舒缓心情,动一动手指。当然,最主要是想办法给心灵放个假,短暂地让你的脑部“空白”,获得休息。

总之,软瘾当前,一定要小心!3.没带手机就好像没穿衣服

曾有人说,手机改变了现代社会。诚如此言,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离不开这件“宝贝”,人们觉得关了手机就失魂落魄了,出门没带手机就好像没穿衣服,不知道该干些什么。但实际上,这些东西虽然给了我们极大的帮助,但也成为我们患上软瘾症的一大原因。手机是和朋友保持联络的很好工具,但也是逃避工作的“好办法”。

当你觉得干活儿很疲累的时候,你不自觉地就打开了手机,它比电脑上网更方便,3G网络上的东西同样应有尽有,尤其在公交车、地铁里打发时间时功能极其强大。当你正在专心忙碌的时候,手机铃声响了,也许是一个朋友想向你诉苦,而你手头还有一堆活儿要干,截止日期马上就到了。你真的无时无刻都需要手机吗?

雨生习惯早起,但是早上时间的效率并不高。因为他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刷刷微博,翻翻微信,上会儿QQ,兴起时再给几个好友发一些祝福语或激励人心的短信。就这样,即使醒来时才6点,等到真正下床时也已经7点钟。剩下仅有的半个小时就用来洗漱,囫囵吞枣地随便吃一点早餐,甚至常常没时间吃早餐,拿起一瓶牛奶就向车站飞奔而去。

仔细想想,你真需要每天早上醒来就抱着手机不停地查看新闻,尤其是那些低俗的爆炸式信息嘛?每天一开机,自动弹跳出来的太多的杂乱信息远远超出了大脑所能处理的范围。这些冗余信息不但不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反而污染了我们的眼球和心灵,我们必须对它们采取隔离措施。

希望你能认真思考,并且作出明智的选择。你想要做什么、你作出怎样的选择,会极大地影响你今后的生活。当你科学地运用时间设定了自己的标准时,就会逐渐减少翻看手机信息的频率,为自己腾出更多的时间和心灵空间。

有效工作与生活的一个秘诀就是,关掉手机。如果工作不是太忙,可以试着每周有半天到一天的时间关掉手机,安安静静地做一点儿别的能让你头脑更清晰、身体更健康的事,如读书、绘画、散步、思考等。

当你关掉了手机,你会发现你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富裕的精神空间来做你想做且需要做的事情。人的大脑实际上无法同时胜任多项任务,每次你以为自己能同时处理时,其实分神在不知不觉中。人转移注意力的时间大概只需要0.7秒。手机信息的浏览会转移你对会议精神及内容的掌握,进而影响工作质量及效率。通过运动提高身体机能

长时间使用手机时,除了手指、手腕,身体的其他部分基本不动,身体机能会逐渐下降。你应该在唤醒自己感官的功能上面多花一些时间,维持你自己良好的身体状态,这些能够让你更有勇气和毅力去面对那些被你拖延的事情。照顾好你的身体,不能让你一夜之间变成另一个人,这虽然不能保证让你的软瘾症不再复发,但是能够让你的身体逐渐好转,身心渐趋平衡,更加稳定和轻松。当你处于身心和谐的状态时,你就能准备得更充分,能够随时起身去处理那些急需你处理的事情。

那么,如何有效提高身体机能呢?

很多人深知运动的好处。运动能让他们容光焕发、精力充沛、生机勃勃,是保持较高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支撑。而一些习惯坐在角落一动不动使用手机的人,他们一提到运动就苦不堪言,光是让他们换上运动裤、穿上运动鞋就够让他们头疼的了。走两步路他们就会觉得腿沉得抬不起来,看到一根电线杆都想去靠一下。平时在车站等车,也不能笔直地站着,总像没筋骨似的靠在广告牌上,一边倚靠一边用手机。你应该考虑一下运动的建议。你可以将运动当成你克服软瘾的一种方法,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行动。只要你付诸行动了,运动肯定会给你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好处。不如尝试着直起身子,做几个伸展运动。按照瑜伽姿势,拉伸你的四肢,或者伸几个懒腰,尽量将手臂打开。即便是几个简单的动作,你也会发现你的精神状态比之前好了一些。

运动除了有利于身体健康外,还能帮助改善我们的情绪。一个患抑郁症的人出去走走,闻一闻花香,吹一吹清风,抚一抚柳条,他就会觉得舒展很多。所以,丢掉手机,去健身房做1个小时的运动,直到满头大汗,你肯定会觉得整个人焕然一新了。运动能刺激身体产生一种叫内啡肽的荷尔蒙,能帮助提升愉悦感和幸福感。适当地运动对振奋我们的精神会有所助益。

除了提升情绪外,有调查显示,运动还能帮助大脑成长,提高大脑的调节能力。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翰·莱迪就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比如,运动后,人们学习新单词的能力比之前增强了20%。还有一份调查报告是针对芝加哥校区学生的研究。该报告显示,当这个校区启动了一项学生早锻炼的计划之后,该校区八年级的学生参与某项标准化科学考试的时候夺取了世界第一的成绩。而在此之前,这些奖项本来一直是由新加坡和日本等国家的学生牢牢把控的。

很多人都患有运动恐惧症,他们觉得运动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他们无法忍受大汗淋漓,无法承受跑步、仰卧起坐或者其他运动的压力。虽然他们从心底也喜欢运动健美的身材,就像他们羡慕麦当娜的骄人身材一样,可他们不知道麦当娜每天规律作息,坚持运动。心情低落的时候,他们宁愿蜷在沙发里玩弄手机。而那些充满活力、拥有迷人身材的人遇到这种情况时,大都借助运动来排解失落情绪,这就是两者的差别,效果自然也是天壤之别。

事实上,同肌肉一样,大脑也需要运动。所谓“大脑越用越活,不用就生锈”的说法是非常正确的。如果你的大脑对需要全神贯注的新奇挑战反应更明显,这样你的大脑将会得到发展,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面。科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在接受听觉和视觉任务挑战的时候,大脑的运转速度和精确性会大大提高,并且,会在时间中得到延续。只要你正确地使用大脑,90岁的老翁也能恢复20岁青年的大脑功能。很多老年人为了防止痴呆而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便是非常有效的做法。

实际上,运动可以看成是一种放松。当你在运动的时候,伸展四肢,大脑便得到休息。如果你不想做事情,或者你提起笔却半天写不出一个字的时候,你可以考虑借运动来放松自己。你可以到公园散步,或者去超市采购下周需要的日用品,或者做几十个仰卧起坐,再或者伴着音乐节奏跳段舞蹈。这些活动都能让你浑身的血液流转起来,帮助你集中精力做事情。

做什么运动不是关键,关键是你要能在这项运动中得到享受。如果你觉得运动很无聊,那你很快就会放弃。但是,如果你能在锻炼身体机能的同时享受到大脑挑战的乐趣,你就会喜欢上运动。你可以约一帮朋友周末一起打球,或者去参加舞蹈班、去上瑜伽课之类的。当你的大脑学习某种不熟悉的运动,或者当你跟一个对手在运动场上较量的时候,大脑会激发出双倍的潜能。同时,在运动中的交流还可以对抗被孤独激发出来的压力荷尔蒙,使心情变得愉悦起来。

莱迪在他的《火花》一书中写道:“当你运动的时候,你不仅会感觉更好,而且你的大脑会以更好的状态运转。你会发现,自己学得更快,认知灵活性提高很多,你的思维越发清晰,记忆力比以前提高许多。你运动时在身体中充分流动的血液,当你停下来时几乎马上就返流到你的大脑中,激发了大脑的学习能力。”从科学方面来分析,运动能够促使一种大脑生长因子的释放,这种生长因子被称为“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它对大脑的作用就好比花肥对鲜花的催生作用一样,它能使你的神经元变得更加健康与茁壮,使神经元的触角能够跟其他神经元互动联结。不仅如此,“大脑源神经营养因子”还能够刺激新的神经元的生长。这些新神经元就包括大脑海马区的神经元,而大脑的海马区对记忆存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大脑源神经营养因子”能够帮助我们将现在发生的事情更好地列入以前的大脑框架中。这样,我们便很容易建立一个全局视野。

这个全局视野对我们调节情绪上的不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你的大脑海马区足够发达,它就能帮助你从一个整体框架看待威胁,这样你就不会坠入软瘾的泥潭中无法自拔。你能够正视所发生的事情,能够告诉自己说:“如果我没有及时归还这几本图书,我也不会一无所有。只不过这些图书过期一日,我便多交一日的费用。我之前也有图书超期未还,只是交了一点儿罚款而已。”但是,实际情况往往没有这么乐观,因为慢性压力会对海马区施加可怕的破坏性压力,从而降低它对过去记忆的效能。当“威胁侦察器”发出的威胁信号越发强烈时,你就越加感到恐慌,那样你就无法正视这个事实,无法以正常行为来挽救这一切了。你会对这些需要做的事情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不管你现在是需要写一份计划书,要归还几本图书,还是要去银行还信用卡的账单。你陷入恐惧中无法挣脱,只能眼看着自己坐在那里越陷越深,却无法起身开始行动。

之所以要提升脑力机能,是因为人的主观意识由脑部控制,只有提升这种控制能力,你的主观意识才会渐渐改变,不再那么迷恋手机。4.上一整天网?枪毙算了

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无穷的乐趣,只要你能想到,几乎没有什么是网络不能做到的。有了网络,你会习惯性地开始多任务处理。你可能会一边查找分析报告的资料,却不小心点开了“今日新闻”,又或者习惯性地打开了维基百科,然后顺着这个搜索引擎你又打开了无数的链接网页。同时,你的QQ还在不停地跳动,有几个客户需要跟你沟通,有几个朋友想跟你聊一聊最近爆红的电影……

加拿大学者一项针对北美地区的研究发现,50.77%的人有互联网软瘾症,47%的上网时间不是用来工作而是用来拖延工作的。越上网越刺激?

很多人都知道网络成瘾的坏处,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有时到半夜才发现自己上了一整天网,于是对着镜子大骂自己:“唉,真没定力,枪毙算了!”没想到,第二天一有空依旧开始了无休止的网上冲浪之旅。

其实,网络上的东西会引发一些随机的兴奋和刺激感,它们会一次次启动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系统,刺激越多,思考越快;思考越快,自我感觉就越良好。根据调查显示,很多人每次上网平均要打开8个窗口,每隔25秒钟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一生仅能处理1 730亿个字节的信息。所以,注意力不是可再生的无穷资源,它好比水和石油,一旦用光了,就无法重生。如何有效分配并使用这些注意力,绝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它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你的精神状态、工作效率和事业前景。

每当看到一边骑车一边打电话的人,常常为他们担忧,生怕他们一不小心撞倒别人,或者自己撞到了电线杆上。

神经学家发现,我们的大脑其实是通过不同的通道处理不同的信息,这些通道包括语言通道、视觉通道、听觉通道等。每种通道每次只能处理一定量的信息流,超过这个限度,大脑就会变得效率低下,极易出错。骑车打电话、开车打电话(哪怕是用无线耳机)都很危险。如果你在通话中获知了什么刺激的事情,你很容易受惊,瞬时失去判断能力。又好比对方在通话中向你描述某一种视觉场景,譬如他见到一个什么样的上司,你会顺着他的描述自动勾勒出图像,这种视觉信息会将你的视觉通道占满,从而削弱你观察路面情况的能力。假如这时刚好有一辆车从拐弯处斜穿出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后果?光这样想想就足以让人吓出一身冷汗。

所以,当大量的网络信息充斥脑海时,脑容量就会趋于饱和,做事的效率就会变低,想要改变现状,必须给自己的大脑“减肥”。

很多有节食经历的人对此应该深有体会,控制大脑对新鲜刺激的渴望是可能的,但必须经过严格管理和自我控制。实际上,将全部精力都集中到某件事情上,能带来一种愉悦感。这种情形就好比在做俯卧撑一样,能帮助大脑“减肥”。

此外,冥想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方法。冥想来源于古印度,本身就是为了让人抛弃多余的杂念,集中注意力的良方。此外,如果觉得自己效率低下,大脑昏昏沉沉,不妨小憩一会儿,5~10分钟就能让你的大脑得到休息,极大改善你的注意力状态。

如果你极易被人打搅,那么就尽量人为地给自己建造一个“刺激庇护所”。你可以尽量避开嘈杂的人群,到安静的图书馆去自习。当你不得不置身于嘈杂的人群中时,你可以戴上一个耳塞,将自己与周围隔离开来。或者,你可以试着切断自己的依赖性源头,周末时关掉手机,也不再打开电脑上网。你也可以将自己关在屋子里,与自己的心灵对话。5.一味等待,错失时机

什么?等待也会上瘾?

没错,以爱情为例。当你恋上一个人时,就会发现思念是种戒不掉的瘾。当对方离开或没有回应你时,等待也是让人如此欲罢不能。譬如多年前三毛选择离开人世,一位白发鬓鬓的老人在遥远的地方开始了他漫长的等待,并写出了那首寄给“天上人”的恋歌!有人说,明知道你等待的是不该等待的人,明知道等待的结果总是空,可还是苦等下去。一等再等的结果就是屡屡错过身边的大好时机。人如此,事亦如此。

淑娟是一位家庭主妇,自从怀孕到现在,差不多5年的时间一直做着家庭主妇。虽然家境很好,丈夫也很体谅,但是总觉得自己逐渐与社会脱轨了。本来计划好等孩子满两岁就去上班,刚好那一年经济不景气,很多人失业,淑娟投了几份简历都石沉大海。一开始淑娟信心满满,觉得自己肯定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因为是名校毕业,而且在年纪轻轻时就曾坐上了大公司中层管理的位置,前公司领导对她评价也很高。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淑娟开始焦躁起来,这么久没去上班,不知道自己能不能适应朝九晚五的生活。办公室政治一向是她头疼的事,只要上班,又免不了要陷入那个圈子。如今家境殷实,根本用不着她出去上班挣钱。而且,女儿正黏人,如果出去上班,把她扔给保姆,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教育。淑娟反复思量,找工作的事就一天天被拖了下来。她告诉自己,再等等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机会。

渐渐地,她习惯并爱上了这种等待的感觉,她总觉得一定会有更好的机会在前方等着她。时机不会因等待变得成熟

女儿3岁的时候进了幼儿园,淑娟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没了重心,她成天围着屋子打转,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丈夫回来想跟她讨论一下工作的问题,却发现她根本无法理解。看来是在家待得太久,整个人的思维都停滞了。淑娟偶尔出去走走,见见以前的朋友,发现大家一个个都精神抖擞,只有自己萎靡不振,而且朋友们聊的话题她一句也插不进去。

回到家,淑娟想了又想,拿出简历准备修改了投递出去。刚好第二天女儿就发烧了,这下子淑娟忙得团团转,一颗心都在女儿身上,再也顾不上找工作的事。等女儿病好了淑娟又给自己找了些事情做,比如收拾屋子之类的,就是不想投递简历。她告诉自己,女儿的病才好,还需要密切关注,现在不是找工作的时机。

就这样,一直到女儿4岁,淑娟还没等到合适的时机。她的简历还在邮箱里,她自己也没有想到,简历竟然一晃已经几年没有改动过了。

很多人都盼望着自己能够自动自发地去做事,他们坐着等待那个“更好的机会”出现。其实,这就是软瘾患者的一般想法,他们等着那一天的到来,一切时机都成熟,他们会精神抖擞地去做该做的事情。

但事实却是,这一天可能永远不会到来。所以,你应该尽早抛弃这种“瘾”,不管你所谓的“时机”是否合适,不管你的心情是否准备好,你都可以立刻开始!6.宁可饿死也要追上肥皂剧

在百度检索“看电视上瘾”这一关键词时,就会看到以下搜索结果:

——“看电视上瘾怎么办?”

——“看电视上瘾无法自拔,求高人帮我想想办法。”

——“老公看电视上瘾了……”

——“我姐看电视成瘾怎么办?”

——“看电视上瘾,怎么戒掉(22岁)?”

……

环顾左右,身边的许多朋友(尤其是18岁到30岁的女性群体)都有电视瘾。比如我的朋友梅丽。

梅丽是个性情浪漫的小女生,每天定时打开电视追韩国的肥皂剧。其实,她常常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非常恼怒,因为她总是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夜里一两点才上床。

梅丽是一名设计师,在家画设计图,大多数东西都是叫外卖的。不管外面天气多好,哪怕她都闻到了梨花的暗香,她还是拖着没有出门。梅丽常常一两个月都宅在家里,一步都不出去,除了画设计图就是追肥皂剧。她斜躺在沙发上,捧着零食,津津有味地看韩剧,这成了她生活中的常态。

起初我以为梅丽的这种做法来源于早年的家庭影响。她的父母都是运动员出身,每天都要去锻炼,很少有懒怠的时候。梅丽被他们逼着每天去公园锻炼两小时,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都雷打不动。梅丽在家得坐得端端正正的,不能看电视。所以梅丽自小心里就对出门锻炼和不能看电视这两项规定表现出极大的愤恨。

当她大学毕业从家里搬出去之后,梅丽感到浑身轻松了。她可以将父母的规定抛在脑后,她几个月才出门一次,每天蜷缩在沙发上追电视剧。这些做法增强了她的自由感,使她相信自己不再是这些规定的囚徒。看电视成瘾是因为从前受过管制?

仔细想想,在生活中,我们的确需要一定的掌控感。但是,这个世界有许许多多的规则是我们必须遵守的,这些规则不由我们操控,我们只有遵从的份儿。有些人对掌控感十分敏感,他们不喜欢任何规则,觉得这是对他们身心的束缚,他们本能地抗拒他人对自己的要求。当他们无法抗拒别人要求的时候,拖延帮助他们获得了一点儿自尊,让他们找回了一些掌控感。

你也许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争夺控制权,不过当仔细思考这个问题时,会发现自己的情况和一些拖延者极其相似。你觉得你是独立的个体,不受制于任何人,为自己感到骄傲。那个客户欺人太甚,凭什么你就得乖乖地按照他的意志做事?信用卡的账单明明今天就到期了,但是你非要过几天才去还款。你对银行高高在上的姿态很反感,所以你要拖几天再还钱,这会让他们恼怒。导师说你必须在周三之前将这个项目的分析报告交给他,你明明已经做得差不多了,却还是磨蹭到周五才给他。你对他颐指气使的态度非常不满,你觉得他没达到为人师表的要求。拖延让你感觉良好,它似乎帮你赢得了自尊,挽回了你的颜面,它是你的利器。

所以,不妨认真反省一下你的电视瘾。你看电视上瘾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你不满规则(总被管制)的时候吗?你是不是对银行的规则感到不满?你是不是故意延迟信用卡还款日期,以至于被扣掉一笔滞纳金?你是不是无视领导的训斥,依旧拖着不去做那项毫无意义的任务?

你再想想,你的这种“瘾”给周围人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会被你连累吗?因为你没有及时完成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是否给项目组的其他人带来麻烦?因为你不上交结果,是否让老板感到气愤,并且迁怒于你们整个部门的其他同事?

你有没有观察过周围人对待你上瘾的态度?他们会不会因为你的“瘾”感到气愤无比?他们是不是因为你没有兑现诺言而处于被动状态,这让他们对你大为光火?他们是不是觉得无法对你施加影响,只好放任你自由行事?

想想上面这些问题,你还会一直以“上瘾”来保持自己的所谓独立性吗?你不愿向他人低头,你用内心的“瘾”来争夺控制权,而这些做法又给你周围的人带来了很多麻烦,他们对你的做法倍感恼怒。

越不让你看电视,你就越要看,且一定要看个痛快,看到通宵——这种利用“上瘾”来争夺控制感的情况多种多样,以下是几种较为常见的情况:*不遵守常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社会处处都有规则,不管明的还是暗的,规则成就了有序的社会。有些规则使社会系统保持和谐,但是有些规则让你觉得荒谬可笑。你讨厌那些条条框框的束缚,它们让你感到受挫。规则是以某种外在力量给予我们的限制,或者成为对我们的期待。我们必须准点去上班,不能迟到,上班时间得忙于工作,不能打游戏、聊天、嗑瓜子。老板布置的任务必须按时完成。你必须在父亲规定的时间内回家。驾车的时候你必须系上安全带,还得注意路边标识的限速说明,不得超速。这些规则在有些人看来是庇护他们生活的“盾牌”,但是在另一些人看来则是重重桎梏。如果你觉得遵守规则让你看起来像一个傻瓜,那么你就会一直琢磨如何打破它。

有些规则来源于其他人对你的影响,他们的信念或者行为模式已经成为了你心里的规则。这些规则在建立后就一直影响着你,它们时刻都不忘影响你,所以,你想打破这种规则,想与它们作斗争。*寻找复仇式的快感

上瘾在某些时候可以给你带来复仇式的快感。比如,物业管理员早在两周前就给你发了催缴物业费的通知,但是你置若罔闻。今天你又接到了他的电话,通知你明天是截止日期,否则就要收取滞纳金。你虽然有些心疼滞纳金,但是想到延迟交物业费就可以让他的奖金泡汤,这是报复他的好方法,于是你一直拖到了截止日期后才去交了物业费。看电视成瘾也是一样,很可能之前工作太忙以至于压得你喘不过气来,或明知有很多集落下了却看不上,于是你索性暂时不看了,攒了大量的肥皂剧,直到终于有空时看个通宵。这种淋漓尽致的快感堪比一次成功的复仇带来的舒畅。

但请注意,以上种种可能是你的应激反应,更大的可能是:当你不停地追求自我控制感,想看电视就看到几点时,你是有意识的。所以,归根结底,看电视成瘾并不是因为从前受过管制,追求控制感也不是很好的借口,唯一的理由是你患上了软瘾。7.翻滚吧!问题的雪球

不管你出于什么原因开始患上软瘾,也不管你第一次“患病”是在什么时候,“软瘾”这个病就像星星之火,只要点燃了,就能引发燎原之势,一发不可收拾。你开始只是偶尔就范一下,只是在你碰到问题的时候,才会发作,可是逐渐地“软瘾”就变成了你的习惯、你的应激反应。不论什么事情你都有瘾,软瘾在不知不觉中吞噬着你的生命。它很可能产生滚雪球效应:一件分心的事连着另一件,问题也只会越来越多。

很多人都记得他们的第一次软瘾症,这件事在他们的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调査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的第一次患上软瘾症都发生在学校里。学校是孩子们进入社会的第一个平台,这里是他们的“预备社会”。许多学校判断学生好坏的标准就是学习能力,或者明确地说是学习成绩。学校会依成绩将学生分成优等生、中等生、差等生。你也会在心里将自己分成某一类学生,一般优等生都只同优等生来往,你若是差等生,肯定是会被老师和其他等级学生瞧不起的那种。一旦被打下了烙印,这种分类就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差等生即便日后能够出人头地,还是会时刻牢记自己幼年的失败,他们对自己的评价总是会比别人看自己要低很多。如果参加同学会,在那些优等生面前他们还是习惯性地觉得羞愧,觉得低人一等,哪怕现在他们比当年的优等生要成功,因为这种“我是差等生”的惯性思维已经成了根植于他们心中的一种“瘾”。上瘾让问题雪球越滚越大

当然,每个人第一次患上“软瘾”的原因都不尽相同,但是后来的结局却殊途同归。以我几位邻居家的孩子为例,他们第一次患病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主人公之一:邻居家的孩子大鹏

大鹏的自述:以前我绝对是一个好学生,从来都是老师表扬的对象、同学们模仿的标尺。不论老师布置什么作业,我都会很快做完,然后放心大胆地出去玩。我觉得先做完该做的事再去放松,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可是后来发生的某件事让我的想法发生了一点儿变化。有一年暑假,我花了3天的时间将所有的暑假作业都做完了。那可是厚厚的几大本啊,我熬到很晚才做完的。

妈妈看到我这么勤奋,非常高兴,决定带我去姥姥家避暑。我一想到可以去小河里捉鱼,爬树摘果子,可以掰玉米棒子在野地里烧了吃……想到这些,我口水哗哗地往下淌。

在姥姥家过得非常开心,一直到开学前一天才回家。回家后收拾作业本,准备明天开学了上交给老师。可是找了很久都找不到作业本,我急得大哭起来。全家动员将屋子翻了个底朝天,后来才在狗窝里找到了残缺不全的半本和一些碎纸片。我们想了很久,后来得出结论,估计是我当时把作业本随手扔到了角落里,家里的小狗便乐颠颠地咬过去当垫子了。

爸爸为这事把我训斥了一通,要我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不要乱扔。我想,如果我作业没做完,肯定就会把作业本放在床头,不会随便扔了。于是,后来我每次都会将作业本留下几页,等到快要开学的时候才做。我觉得这样也不错,因为一直记挂着有这事,所以作业本肯定不会丢了。

不过,后来我觉得,反正开学前要赶作业,多一点儿少一点儿无所谓。所以,我索性把所有的作业都留到开学前一天才做。于是,这便成了我的习惯,也成了一种“瘾”,直到现在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不管什么事情,不管有多长期限,我总习惯等到最后一刻来临前才匆忙上阵。

主人公之二:邻居家的孩子海燕

海燕的自述:我从小一直是个乖乖女,从来不惹事,尤其喜欢看书,各种类型的书都喜欢。那时候没有网络,我们唯一的精神食粮就是书本。我看得多,自然也写得多,每次语文老师都把我的作文当成范文在班上念。我开始很得意,后来发现班上同学都绕着我走,谁都不爱搭理我。他们说我天天讨老师欢心,太讨人厌了。班上的同学都不跟我说话,也没人陪我玩。我很伤心,每天午休的时候都是一个人坐到操场边上发呆。我觉得自己的样子特凄惨,我不想被所有人孤立。

于是,当下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作文的时候,我就磨蹭着不想写,后来真的没交,从那以后我就上瘾了,总是先玩个痛快到第二天上学前再起早赶作业。不过我还记得,后来我和班上的同学关系也没好转,一直到现在,我都没什么朋友。

主人公之三:邻居家的孩子伍德

伍德的自述:上节课老师在课上讲了一个数学公式,我当时又走神了,后来怎么都弄不明白,又不好意思向同学请教。那天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那个公式的应用,我生平第一次没交作业。当老师在班上问我为什么不交作业的时候,我说我把作业本落在家里了。说这话的时候,我面红耳赤,手心出汗。可能因为那是我第一次说谎,老师也就相信了,只说下次记得带来,就放过我了。之后,我生怕他问我有关这个公式的问题,我真的一点儿都不知道,也看不懂。而班上几个做错的同学就被老师点名罚站了,理由是“这么简单的题都能做错”。

我当时一直觉得侥幸,我要不是没交作业,今天就会跟他们一样被老师罚站了。于是,后来碰到类似的事情,我就下意识地逃避,以此来掩盖自己的不足,并且渐渐成了一种“瘾”。

在开篇我就说过,软瘾可能产生滚雪球效应:一件分心的事连着另一件,以至于问题的雪球越滚越大,甚至给自己的一生造成诸多负面影响。可见,软瘾这种病越快治愈越好!PART 2这是病!不能停止治疗!——来自美国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的警告

美国查尔斯赖特学院著名的心理学家Judith Wright最先提出“软瘾”一词,并率先用这个词描述这一心理疾病对人们的危害。Judith教授说:“这些习惯看似没有什么危害,一旦我们过度沉溺其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后,它更多地是榨取我们的时间、精力、麻痹真实的需求和感情,使我们渐渐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Judith教授认为,正因为每个年龄段的人名都难以逃脱“软瘾”的羁绊,我们才更需要在第一时间摆脱“软瘾”的入侵。1.赖特学院调查报告:90%以上的美国人有软瘾

Judith Wright在其调查报告中指出,90%以上的美国人患有软瘾症。其中,过度使用网络、电脑、拖延在软瘾症状调查中位居前列。Judith教授说:“这些习惯看似没有什么危害,一旦我们过度沉溺其中,在获取短暂的快乐后,它更多的是在榨取我们的时间、精力,麻痹真实的需求和感情,使我们渐渐远离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美国斯坦福大学某项研究报告指出:每8个人中就有1个人有网瘾,其生理表现为睡眠严重不足、眼睛疲劳等症状,其心理表现是想戒不能戒,期盼与更多的网友共处而忽略了自己的亲朋好友,离开网络期间情绪低落、暴躁、易怒。“软瘾”这一新名词渐渐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因为不管你有没有患上软瘾,都有人正经历着。你是否无法自控到特想抽自己一巴掌?

下面,请参照阿曼达的经历,检测自己的“瘾”是否到了无法自控的地步。

阿曼达有一项重要且紧急的任务要在晚上完成。事实上,刚接到这个任务时是四个月前,再不完成就说不过去了。好在这天她饮食、作息状态良好,准备开工。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阿曼达看着眼前的进度,心里得意地想:照这样看来不用通宵就能完成。我先休息一会儿来犒赏自己一下。说罢,阿曼达对着她心爱的梳妆镜像老巫婆一样地“啊哈哈”笑了几声。

请注意,她心里想的是:不用通宵就能完成。或许她不知道,永远放任自己,给自己最充足的时间,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是软瘾症患者的通病。

阿曼达想起今天新买的电脑,想测试一下性能——没想到,这是所有悲剧的开始。

装上了《文明5:美丽新世界》——阿曼达觊觎已久的一款经典游戏。正式开始前她给自己定下了“进入古典时代”就退出的目标。(软瘾症患者喜欢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至于能否完成就不好说了。)很久没玩,技术却一点没倒退,阿曼达很快就进入了古典时代,对当前结果感到满意。没想到刚要退出,就有一个线上玩家“勒索”她:“嘿,阿曼达,敢不敢再战一局?”

游戏世界里的阿曼达最受不了“激将”。

两个小时过去了,挑战者溃不成军。就在阿曼达再次要退出前,她又发现了两个让她看不顺眼的城市。阿曼达坚决要把这两个城市攻打下来再退。但城市的防御性极高且地理位置不利于展开兵力,想要攻打下来并不容易。还好阿曼达兵力顽强,一个半小时后拿下了这场战役。但由于阿曼达参与的战争太多,名声越来越不好,紧接着就有人向她宣战了。阿曼达咬牙切齿地开打,直到凌晨两点,终于搞定了敌人。阿曼达没想到一晚上的时间就这么浪费了,开始安慰自己:“原来游戏世界的时间这么短暂啊,算了,把剩下几个一并消灭了我就可以安心开始干活了。”(软瘾症患者总是在无法自控的时候顺势找个理由安慰自己,然后继续享受软瘾时光。)

就这样,一转眼已是第二天早上六点。阿曼达不知不觉战到了天亮,疲惫不堪的她决定赶紧关机睡觉,完全忘了还有任务要完成。

第二天清醒后的阿曼达悔恨不已,她感叹道:“人生,就这样悄悄在指缝中溜走了。回想四个月以来,像昨晚那样发誓要完成工作,结果熬通宵打游戏的情形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一想到好像毒瘾发作一样无法控制自己,就想抽自己一巴掌。”

也许,很多人都有类似阿曼达这样的体验,明知自己打游戏过度,想要停止却无法自控,导致自我放纵,结果耽误了大事。这在Judith教授看来,就是患上了软瘾症。

除了打游戏,还有前面讲到的网购、带手机、刷微博等,这些平时看似再正常不过的休闲娱乐方式,一旦过度就很可能成为阻碍我们前进和发展的绊脚石——软瘾症。软瘾究竟是种什么“瘾”?爱好算不算“软瘾”?

Judith教授最先提出“软瘾”一词,并率先用这个词描述这一心理疾病对人们的危害。Judith教授表示,生活中的任何行为都有可能转化成软瘾,而我们每个人都患有不同程度和表现的软瘾症,关键在于度的把握以及是否及时治疗。

有一位朋友玩笑地问:“为什么要叫‘软瘾’?‘硬瘾’不行吗?”

其实,这就好比有“软件”、“硬件”的说法。与“软瘾”相对应便是“硬瘾”一说。简单地说,“硬瘾”就是广为人知的“物质上瘾”,而“软瘾”则是“精神(心理)上瘾”。

最初,“上瘾”一词是由拉丁语“addicere”意译过来的。本意是指A与B两种事物相结合的过程。到了现代,“上瘾”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医学中病人对药物上瘾的现象。例如,上瘾者对酒精、咖啡因、尼古丁的依赖。直到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定义了这一说法,上瘾是指药物与人体作用后形成的一种精神依赖状态。上瘾者如同有强迫症的人一样,身体产生持续使用该药物的反应,而其最终目的是满足自己的精神依赖,否则就会感到不舒服。所以,上瘾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生理药瘾;一种是心理药瘾。显然,后者的瘾性更大、持续时间更久。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人想戒毒,单方面消除生理毒瘾是不够的,戒毒所的病人通常还要定期接受心理治疗,正所谓“一朝戒毒,终生想毒”。可见,心理之瘾对人身心的影响非同小可。换句话说,“软瘾”就是以强烈的心理之瘾及行为效应为基础,从起初的药物上瘾扩大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导致做事拖延、效率低下、身体不适等一系列负面表现。

在生活中常常能听到身边的朋友自称“打麻将上瘾”、“运动上瘾”,甚至某些粉丝会有“喜欢偶像瘾”。实际上,类似打麻将、运动、逛街等正常个人爱好是生活的组成部分,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会感到身心放松,没有压力,心情大好,而且也不会投入太多精力,付出太大代价,即便对自己的偶像有特殊喜欢之处也无可厚非。

所以,正常的爱好不算软瘾,判断的依据是看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利益是否大于危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不算软瘾。

Judith教授也曾解释说:“我们不能把‘软瘾’和正常的爱好混为一谈。”

如果做某件事让你觉得充满活力、感到快乐,那你很有可能是在调整自己,试着学习和成长,这是对个人爱好充满激情的一种表现。相反,如果某种行为给你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不良影响,甚至头痛不已时也无法停止,恐怕就是染上软瘾了。如以上案例中的阿曼达抑制不住上网打游戏的冲动,宁愿为此放弃工作而玩到通宵,且持续四个月不能完成一项任务。

不要忘记Judith教授发出的警告信号:已有90%以上的美国人有软瘾!

一个事实摆在眼前——软瘾是种病,千万不能放弃治疗。

还好,借用微博上一条热门的段子作为本部分的结语:“你有病,我有药!”2.不会让肌体死亡,也不会真实地存活

通过前面所述内容的了解,我们看到如果在某一(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的)事物中过于沉溺或上瘾,就会耽误不少“正事”。正事没办完如何是好呢?许多人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或者说只能无奈地)拖延。所以,拖延也是软瘾病的一种症状或表现。

许多成功者都能理解这句话:“拖延等于死亡。”

对于员工来说,拖延就意味着劳动力价值的削弱,甚至消亡。

对于企业来说,拖延就意味着落后,挨打,甚至垮台。

微软(Microsoft)是举世闻名的IT神话、引领时代的科技巨人,然而,不论是比尔·盖茨,还是史蒂芬·鲍尔默,都坦言微软迟迟才进入互联网,是其战略上无法挽回的最大败笔。

克服这种软瘾,可以使绩效迅速提高,使个人找到工作的价值。

相反,如果一味地上瘾,无异于一种慢性自杀,它的毒素渗入我们的肌理、骨髓,每时每刻地消耗着我们的热情、能力,最后终结无聊且无为的生命。

根据一项有关软瘾症的职场调查结果表明,有近六成的职场人都患上了软瘾症,只有三成的职场人声称自己没有软瘾症,剩下的部分人士对此持犹豫不决的态度。

调查还发现,50%的职场人拖延成瘾,他们往往会把手上的活儿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去完成,“不拖到最后一刻,不会开始动手工作”;有19%的职场人是“只拖延一会儿”;有17%的人会将任务拖个“一天左右”;还有14%的人是“不拖到领导再催,绝不完成”。

关于拖延症的发作频率,有43%的职场人认为是经常性的,31%的职场人则表明他们“一直都在拖延”,8%的职场人表明“最近拖延的情况比较多”,只有18%的职场人声称他们“偶尔”或者“很少”拖延。表6 拖延症的发作频率

而拖延症一般会发生在什么方面呢?有数据表明,有54.9%的职场人是拖延成了习惯,不管什么事都可能拖延:35%的职场人只在日常生活琐事上拖延,碰上大事还是会立马行动;5.1%的职场人说他们会在“小事,如常规的行政事务”上拖延,但也有5%的职场人表示他们甚至在“大事,如重要报告、产品设计等”方面也会拖延。

拖延让我们无法按时完成工作,不能受到嘉奖,无法升职加薪,让我们无法享受生活,让我们与健康体魄绝缘,甚至有很多人因为害怕排队,本该去做的例行检查没去,身体不适也拖着,希望能“拖”好。可谁料结果却是越拖越危险。有相当一部分高血压患者因为应该做的检查迟迟拖着不去做,到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还有部分高血压患者就是因为拖着不做例行检查,不坚持治疗,到最后终于突发状况,撒手人寰。

当然,软瘾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这么“恶毒”,它至少不会让肌体那么快地死亡,但是也不会让我们更加真实、高效地存活。当你拖延的时候,就注定要比其他人完成得慢,获得的回报就相应减少。不管在拖延的那一瞬间你的内心是否愉快,结果都是不变的。当你拖延成瘾的时候,就注定要荒废许多“正事”,不管后来你花多少精力去弥补,都不可能弥补时间的消逝。3.过度沉溺于X事件的疯子

前几年软瘾症似乎还没有现在这么流行,2007年,当豆瓣的“软瘾症”小组建立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几百人加入。但是不过短短数年,这个小组突然间出名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大家纷纷在这里倾诉自己的软瘾恶习。很多人发现,其实不只自己有软瘾,这好像已经是一种常见的社会通病了。《纽约客》的专栏作家詹姆士·索罗维基曾说过,软瘾症是人类的共性,相关研究数据表明,人类一直都患有软瘾症,不过到现代软瘾症才变得越来越严重。

他认为软瘾症的明显原因有两个:一是,现在的工作性质发生了转变。不像大工业时期,大家都在工厂里进行规模化操作,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是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做着更加开放性的工作,工作不像以前是即时完成的,现在的工期可能更长。所有这些都为人们提供了滋生软瘾的温床。二是,现在的娱乐活动越来越多,只要你不想工作,想消遣,你都能够轻松办到。只要你的电脑能上网了,你就可以随时溜号,将注意力从工作转移到各种各样的娱乐中去。

有关研究表明,年纪越大,软瘾症似乎就越不明显。有人说,当人进入60岁以后,折磨他一生的软瘾症似乎在逐渐减弱。是因为年龄的问题吗?很可能,因为人们年纪越大,越能感受到世间的压力,生命的截止日期在这里变得越发明显。另外,很大一个可能性是年长的人更加能够有效管理他们的冲动情绪,所以更善于将软瘾这件事延期,而先做应该做的事。瘟疫来了!

关于软瘾,不得不说它像一种瘟疫,能够从一个人蔓延到一群人身上。下面要粉墨登场的,就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过度沉溺于X事件的疯子:明阳。

如果软瘾是一种病,那明阳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如果说软瘾是一种颓废,那明阳已经颓废到一定境界了。常常是凌晨3点30分,明阳还在电脑前晃悠。本来夜里11点明阳就困得不行了,结果一直拖啊拖到现在。明阳自知,再拖下去,今天夜里就可以不睡觉了,当成是早起。

明阳周围的朋友都知道他没有时间观念,其家人也因为这件事跟明阳发生过无数次激烈的冲突,但是明阳实在改不了。有一次跟朋友约好一起吃中饭,对方10点打电话跟明阳约好时间地点,结果明阳在家拖着拖着,又看了会儿电视,看到了下午2点。手机没电了明阳也不知道,害得对方在餐厅等了明阳好几个钟头,还以为明阳出了什么大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