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的妙语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7:10:23

点击下载

作者:杨振业

出版社:海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奇趣的妙语故事

奇趣的妙语故事试读:

总序 细节,让历史活起来

浔阳江下游,离江西九江约10几华里的地方,有一座占地十多亩的院落,绿树衬托着灰色的院墙,绕过一泓湖塘到院内,花木扶疏,一栋古建筑掩映在巨大的古树华盖之下。

幼时,我就在江南这样一座四合院里念小学。那时乡下教师奇缺,一村几十个学生,由一位老先生带课。先生是清末的秀才,姓刘,相传8岁能诗,能悬腕写米家小楷,11岁便作画示人。他在讲授语文、算术之余,也教我们四书五经,背些唐诗宋词,或吟哦一些非常有趣的联句。

老先生教书非常简单,他先领读三两遍,学生跟着熟读背诵,然后一个一个地背诵,背不下来,便挨板子。而懵懵懂懂的我,不曾感到丝毫的枯燥,那华美的字句,铿锵的声韵,使人感到不可名状的快慰,那令人心弦震颤的,难以名状的朦胧美,就是给我们这些孩子的第一次语言美学的启蒙。

先生并不儒腐刻板,他会经常给我们讲述一些趣文妙语,包括笑话、寓言、故事、谜语、诗词、对联、酒令等,虽大都是散落在民间的故事,但古人那份幽默与机灵,调皮与顽皮,嘲谑与反讽,尖锐与刻薄,都透着一种活力与朝气,一份生命的自信。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桩桩有趣的野史和掌故,我们听得津津有味,胸襟顿时开阔起来,似乎与先生一起达到了明心、明理的境界。

后来进中学,上大学,看过不少书,但对古人的逸事掌故、趣闻妙语情有独钟。有道是,读经不如读史,读史不如读子书,读子书不如读稗官笔记,那些来自酒楼茶肆的对句演义,道旁坊间的诗赋传说,或幽默通俗,或高雅深邃,或闲逸旷达,彰显着语言文字的魅力,凸现出古人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智慧。“语林趣话”这一系列中的对联、谜语、幽默诗赋、奇趣妙语,既像笔记,又像小说,但又是可以触摸的历史,其中集纳了大量的历史细节,这些细节丰润、真切、逼真地再现了过去的种种情境,或引人发笑,或让人辛酸,或悲伤,或动人。

其中有些发人一噱的笑语,内中却包含着深刻的诘究。在以讽刺幽默的手法描绘丑恶社会现象的同时,肯定了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从中可以领略到古人独特优美的人格,带给读者别样的惊奇!

没有细节的历史和没有细节的人生是乏味的,而且让人难以相信,细节如此充满张力,如此直达人的内心深处。古人的行谊、品藻、情趣和理则的记述,虽然多半含有个人化的行为,不都具有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但它们包含着某种人生哲学,展示出古人无所挂碍的自由人格,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榜样,提供了一个检讨人生的范本。

倏忽间,三十多年过去,先生早已离我们而去,而我书架上的藏书却日见增多,一些最爱读的书则闲散地搁置在床头,丝毫显不出豪华,但家和心情因此而不一样了,风雪夜归也罢,蛰居简出也罢,这寓所就不会让人寂寞。

丛更先生说:“给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壁炉火,一曲古乐,吾愿足矣!”也许,你正在翻阅的就是这样几本好书,不妨随意地慢读慢赏,古色古香的文字,妙趣横生,芳香四溢,你心中便漾起一种久违的古典情怀。

本书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不同阶层有不同阶层的语言,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任何时候,人类都不缺乏语言,缺乏的是表达时代特色的奇言妙语。

不仅如此,每个时代还缺少许多生动精彩的言语。生活是多层面的,为官者、文人雅士、仁人志士、三教九流,都有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一旦逢上特殊场合,就可能发出一番高论。这些零零总总的语言现象,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厚重、独特、百态纷呈的生活景观。

源远流长的文明,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产生精彩语言深厚而肥沃的土壤。本书编选的鲜活精彩的妙语,都是经漫漫历史长河冲刷、淘汰之后沉淀下来的瑰宝,这些语言都与一段趣味的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些故事充满了机警和智慧,虽“小道”却不可等闲视之,闲时阅读,能解忧、消愁、破闷,又能刺事、明理、醒世。

妙语故事娓娓道来,语言生动活泼,文字简练凝练,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每篇文章篇幅不长,且单独成篇,读者可以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阅读欣赏,文与画为读者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本书取材有的根据史著列传,有的采撷经、子集所编,有的选摘于大型类书和民间传说,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妙趣横生的故事,将各阶层的成员刻画得栩栩如生。哲人慧语,应对妙语,嘲戏绮语,村言野趣,谐谑调侃……不同的读者可以从文化、修辞、趣味等不同的角度,领略到语言文字精妙绝伦的一面,使读者轻松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感受、想像空间和愉快体验。

本书携图版之直观性,结合文字之细密性,而成图记之体。为了使本书更具完整性、鉴赏性和使用价值,在选遍的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由于资料来源广,编者难以一一核查处理,在此向有关的整理者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不妥和疏漏之处,希望读者不吝赐教,批评谏言。

哲人慧语篇

所闻所见

三国时著名诗人嵇康耿直刚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居山林。

一天,他正在大树下打铁,钟会来拜会他。这钟会是司马氏集团的心腹,出身世家大族,趾高气扬,骑着高头大马来到跟前,摆出贵人的架子,等着嵇康上前迎接。嵇康呢,打铁不歇,旁若无人。僵持了一会儿,钟会觉得没趣,生气地拨转马头要走。

嵇康觉得好笑,就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听见什么了,到这里来?看见什么了,离这里而去?)

钟会回答了两句话,自己解脱了尴尬场面:“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听见我所听见的就来了,看见我所看见的才离去。)

吕公雅量

宋人吕蒙正,少有才名,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第一,六年后授参知政事(宰相)。当时朝中有人不服。

一日入朝,某大臣在隔帘后指戳吕公,与旁人道:“这黄口小儿居然也立朝参政!”口气亦颇尖酸。

蒙正耳边刮过此语,却佯为不闻。同列中,有人愤而不平,诘问帘内诋毁吕公者:“敢问阁下何人?”蒙正急遽制止。

退朝时,其同僚心犹未平,深悔未追问到底。吕公则曰:“何须追问,一知其人姓名,恐终身耿耿于怀。莫如不知,倒于己无损。”时人皆服其雅量。

中等水平的皇帝

东汉末年,一个有名的儒官叫爱延,他为人正直,深受皇帝信任。

一天,汉桓帝在后花园散步,爱延陪伴其左右,汉桓帝不时地向他问话。“我是个什么样的皇帝?”汉桓帝突然问道。“回陛下,您是汉代中等水平的皇帝。”爱延答道。“为什么这样说?”汉桓帝不解地问。

爱延说:“您用中常侍黄门时,朝政紊乱;您用尚书令陈蕃时,政通人和。由此我知道陛下可以做坏事,也可以做好事,所以我说您是中等水平的皇帝。”

汉桓帝听了,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重赏了他。

吃鱼之辩

公仪休爱吃鱼是出了名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吃鱼,达到了每日无鱼不欢的地步,因此天天家里人都去给他买鱼。

公仪休吃鱼不断地变换花样。他吃过的鱼很多,既有淡水鱼,也有海里的鱼;既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鱼的品种也不断变化。他还特别讲究烹鱼方法,他挑选厨师的标准,主要就看他烹的鱼滋味美不美,花样多不多。

这一年,公仪休当了鲁国的宰相。于是,上上下下认识他的人,以及那些有求于他的人,都争着买鱼去送给他,出人意料的是全都被公仪休拒之门外。

公仪休的学生觉得很奇怪,问道:“既然先生这么爱吃鱼,那为何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呢?”

公仪休说:“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假如我接受了的话,办事的时候就会徇情枉法,徇情枉法,我就会有被革去宰相职务的危险。到那个时候,就是我想吃鱼,这些人也不会给我送鱼了。”“我没了俸禄,自己又买不起鱼,那就不可能天天吃鱼了。与其这样,我不如现在不接受别人的鱼,做个廉洁奉公的好宰相。虽然不能吃别人送的鱼,但我自己的俸禄能保证我天天有鱼吃。”

魏骥辞官

明代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南京作为留都仍虚设六部。景泰初年,南京吏部尚书魏骥入京朝觐,请求退休。当朝内阁大学士陈循早年科第应试时,魏公是主考官,故以门生身份前往拜候。

陈循竭请魏公打消归隐之念,劝说:“老师虽位已至尊,可是未曾在朝中立班,终是一桩憾事。不妨稍待时日,弟子一定为您争取在这里谋求一个合适的职位。”

然而,魏公非但不为所动,反倒对其心存鄙夷。跟人说起陈循,指谓:“此人将朝廷之事当作自家私事,岂能得其善终!”自己终竟辞官而去。

数年后,魏公之言果然应验。景泰七年,英宗复辟,改元天顺,陈循和一班追随景帝的阁僚均被削夺官职。陈循本人还被发判戍边,后于天顺七年死去。而魏公隐退后则安安稳稳度过余生,一直活到成化七年,寿至九十八岁。

当时士大夫皆佩服魏公深谋远识。

附注:官僚恋栈是一个经常为人讥诟的老话题,而魏骥批评陈循“将朝廷之事当作自家私事”的说法则别有深见。

古人所谓“君子之道,或出或处”,表面上看是选择的自由,实际上反映着士大夫自身价值取向的困惑。

所以,就儒家的道德传统而言,以天下为本位还是以个人为本位,均无不可,或亦可相为调节。但此二者恰恰不可融为一体,否则成了“藏天下于私箧”(王夫之语)。

在明代阁僚中,陈循政绩平庸,但不算是奸佞之辈,他那种私愿之所以不能为魏骥所接受,是因为它打破了士大夫固有的道德平衡。

炳烛之明

晋平公询问著名乐师师旷说:“我今年70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吧?”

师旷说:“您为什么不点燃蜡烛来照明呢?”

晋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主呢?”

师旷说:“盲臣怎敢戏弄他的君主呢?臣听说过这样的话:少年爱好学习,像早晨温和的阳光;壮年爱好学习,有如中午当空的骄阳;老年爱好学习,好似晚上点着蜡烛照明。点着蜡烛照明,跟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相比,哪一种强?”

晋平公赞叹道:“你说得真好!”

曹商得车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替宋王出使秦国。他去的时候,得到了宋王给他的几辆马车。到了秦国,秦王十分喜欢他,送给他马车一百辆。

曹商返回宋国后,去见庄子,自我炫耀说:“我从前和你一样,住在穷困狭窄的街巷里,生活潦倒,依靠织麻过日子,饿得脖子枯瘦,面色蜡黄,这是我的短处;一旦说服了大国君王,就有上百辆马车跟随着,这就是我的长处啊!”

庄子说:“我听说秦王生了病,请医生诊治,论功行赏。能替他破除毒疮的,可以得到一辆马车;愿意替他舔痔疮的,可以得到马车五辆;治病症越下贱,得到的车就愈多。你难道治了秦王的痔疮吗?不然,为什么得到那么多车呢?你还是走开吧。”

刘邦功狗论群臣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论功行赏的时候,萧何分封到的土地城邑特别多。那些穿着铁甲,执着兵器,出生入死,在沙场上苦战的将士功臣不服气。

他们说:“仗是我们打的,功是我们立的,我们为国家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立下了汗马功劳,分封行赏我们当然要名列第一;而萧何居帷幄之中,只知舞文弄墨,发号施令,动动嘴皮子而已,他既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立过半次战功,而分起土地、论起功劳来,反而比谁都多,这是什么道理?”

高祖说:“你们先别激动,我举个例子。你们懂得打猎吧?追杀野兽的是狗,在后面发号施令指挥方向的却是人。你们的能力,只是能追捕那些野兽罢了,是功狗!至于萧何,懂得发号施令,善于指挥,则是功人啊!”

众大臣听罢,都哑口无言了。

盲道人

北宋熙宁年间,洛阳有一瞎子道人,终日沿街乞讨。人将铜钱投置他手掌中,即能报出钱币正背两面年号等字样,目击者皆惊奇不已。

一日,邵康节先生(名雍,字尧夫,谥康节,北宋理学家。终身安于田园耕读,逍遥处世,屡授官不赴。在当时理学家中,他是比较注重性情的一位,自谓“一生不作皱眉事”,言谈吐属颇具玩世意味)路遇,问道人:“倘将钱币搁置你脚上,也能知其年号吗?”

道人愕然,嗫嚅答曰:“此话正是贫道师傅所言。”当下愧谢而去,从此不复出现。

盲道人遇康节先生,可谓小玩家碰上了大玩家。

怕后生笑话

宋代文豪欧阳修善于利用零星时间写作,他说:“我的文章多数是利用‘三上’进行构思、打好腹稿的。所谓‘三上’,就是马上、枕上、厕上。”

他的写作态度十分严肃。每写完一篇文章,他便把它贴在卧室的墙上,随时看,随时改,直改到自己满意了,才肯拿出去,他把这叫做“改壁稿”。

老年时,他又拿出自己以前写的文章,一篇篇修改,很辛苦。他的妻子劝他说:“你呀,为什么这样自讨苦吃?又不是小学生,难道还怕先生生气吗?”

欧阳修笑了笑,很认真地说:“不是怕先生生气,而是怕后生笑话啊!”

鱼羊合烹分外鲜

孔子周游列国时到达卫国,卫国不相信他那套处世治国之道,视之为粪土,把他扔在一边,不管不问,连饭食也不供给。

孔子十分困窘,钱很快就花光了,连拉车的马也填进了肚腹。跟随的学生多借故纷纷离散,留下的只有颜渊、子路、冉有、曾参等忠实信徒。

有一天,孔子早晨只喝了一碗菜汤,待到中午,饭食还没有着落,弟子们没有办法,便分路乞讨。

不一会,颜回拿来一个馍孝敬孔子。孔子接过馍,咬了一口,顿觉牙齿咯得直痛,但饥不择食,只好紧锁眉头,慢慢地嚼着。“先生,有羊肉吃了。”子路捧着一块羊肉,满头大汗地跑回来。孔子一见,脸上显露出笑容。

刚点火烹煮,冉有又提回几头鱼,刷洗一番,随手放进了锅里。羊、鱼合煮有乱方寸,要在往常,孔子会加以指责,可是在那天,他只是沉闷着脸,没说什么。

合烹的肉、鱼很快就熟了,曾参先给孔子舀了一大碗,孔子尝了一口,觉得羊肉很香,鱼味很美,汤汁分外鲜美,喝下一碗尚感不足,但一见学生那种狼吞虎咽的场面,也就只好让开了。

他坐在一边回味着这顿美餐,忽然想到,合、赞二字组成的合赞,哪有羊、鱼的味道鲜呢?不如改为鲜,方能名副其实。

从此,鱼和羊肉烹饪的名贵菜品“鲜炖鲜”,也一直流传,被美食家奉为美食佳肴。“鲜”字确实能体现汉字以形示义的特点,通俗易懂,易为人们所接受。

衡州老人

衡阳城外有一老翁,每日挑担赴集市卖生姜。三十余年,从无间断。一日,集市将散,老翁正欲收担回家,一道人邀往茶肆小坐。

言谈间,道人告曰:“我患绝症,将不久于人世,唯自幼学得炼金之术,欲传授有德之人。我见你数十年含辛茹苦,操守如一,愿以此术传授于你,未知意下如何?”

老翁不言,当即从筐中取出生姜一块,含于口中,少顷,取出递与道人,竟然已成黄金,老翁笑曰:“我有此术,从来不用,何况其他生财之道!”围观者皆惊叹不已。老翁飘然出肆,旋而不见。

可见,做人一应须自食其力,不从左道生财;二是藏而不露,乃为人生至境。其中体现了庄子所谓“不用”之人生哲学。

出使的标准

晏子来到楚国,楚王用嘲弄地口气说:“你们齐国没有人了吗?”“齐国呵气成云,挥汗成雨,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晏子说道。“那么,为什么会派你来呢?”楚王问道。

晏子不慌不忙地答道:“我们齐国还有一条规定,贤君之国要派贤能的人出使;无能之国,只能派无能之臣出使;我是最无能的臣子,所以就被派到楚国了。”

楚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却又不好发作。

古镜

吕蒙正,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举进士第一,太宗、真宗时三度入相。为官直言敢谏,知人善用,且不为物累,有重望。

北宋端拱元年,吕蒙正初任宰相,深得太宗眷垂。有一朝官意欲巴结吕公,进献家藏古镜一枚。但恐吕公不肯受纳,特请吕公胞弟为之说合。其自称此镜颇奇,能照方圆二百里。

吕公笑曰:“我这副脸面不过碟子大小,哪里用得照二百里的镜子!”其弟在旁不敢作声。

“秦”字的由来

秦始皇姓嬴名政,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皇帝。

相传嬴政的国号原名“琹”。有一天,他无意中想到,“琹”字是一把木椅上坐着两个王,这可是主凶的兆头。

俗话常说,“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两个王坐在一把椅上,岂不要平分天下?于是他想造出一个吉利的字来代替“琹”字。他颇费思索,想了很久,仍无眉目,于是召来史官计议。

秦始皇问道:“从三皇五帝直到如今,谁人的功勋最高,业绩最大?史书上有无记载?”

史官拱手相对:“三皇五帝,唐尧虞舜,延及夏、商、周,是非功过,均见于《春秋》。”

秦始皇又问:“自开天辟地以来,只有《春秋》这部史书吗?”

史官答道:“下臣回奏,只有一部《春秋》。”

秦始皇继续问道:“如此说来,《春秋》只写到本朝为止,是吗?”史官点了点头。

秦始皇得意地笑道:“朕乃千古一帝,首称始皇,自然要占一半《春秋》,看来,以一《春秋》改定国号,最为适宜!”于是提笔在竹简上写出一个“秦”字,以取代“琹”字。

史官一看到始皇自造的这个“秦”字,的确是各取春秋二字的一半,虽觉新颖,却有些忧虑,便说:“万岁英明,不过,春若无日,则天地昏暗;秋若无火,则大气阴沉。昏暗阴沉并非吉祥之兆,望陛下圣裁!”

秦始皇一听,勃然大怒,拍案喝道:“放肆!竟敢胡言乱语,诽谤朝廷,来人,推出斩首!”

史官由于忠言反遭杀身之祸。文武百官由此胆战心惊,唯恐自己步入后尘,一个个跪拜阶前,口呼万岁,朝贺新的国号。

自此,“琹”字消亡,新造的“秦”字登上了历史舞台。

洪景卢自矜

洪景卢任翰林院学士时,入值处理公事。某日,起草诏书之事接踵而至,自早晨忙到午后,事毕,往庭间散步,遇一负暄老翁。问及,知是翰林院退休吏员。闲聊之际,老翁忆述翰林院故往,元祐年间也曾亲睹苏东坡一班学士当日丰采。

转过话头,老翁问:“听说今日公文甚多,学士一定辛苦了吧。”

洪公说:“今日起草诏书20余份,倒是都处理完了。”

老翁啧啧称奇:“学士才思敏捷,真不多见。”

洪公听来颇有些得意,脱口而言:“想必当年苏东坡也不过如此吧。”

老翁颔首闭目,轻叹一声:“苏学士敏捷不过如此,可是,人家并不专是摆弄这般文牍。”

洪公自知失言,一时大为羞赧。后来曾对别人说起此事,叹曰:“人不可自矜,当时倘使地上开一道缝,我就钻进去了。”

附注:洪景卢,名迈,南宋绍兴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说来,此公也算是文章诗词中人,自经史百家以至医卜星算,皆有论述,撰有《容斋随笔》、《夷坚志》等,还编过一部流传甚广的唐诗选本《万首唐人绝句》。

不过,其文名尚不足与苏轼比肩。故一时骄矜,教训自明。此事推想开去,可作若干题外之说。宋人物论,文采或重于其他。

两宋文人地位之高,确是历代所无,诗文大家里边,位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以上者就有寇准、范仲淹、晏殊、欧阳修、司马光、王安石等。然而,诗人治国,国事也多半做成了诗章。

宋代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东汉有个人叫陈蕃,有一天,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来访,见他独居一室,室内杂乱,龌龊不堪,当时薛勤就对他说:“屋里这般杂乱,你为何不打扫打扫呢?”

陈蕃说:“大丈夫活在世上,要不拘小节,心里应该想着干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扫除天下之不平,哪里会去扫除一室之污秽呢?”

薛勤则说道:“你连自己屋子的污秽都不扫除,哪里还能去扫除天下的不平呢?”

陈蕃顿时被驳得无言以对。

应变

明成化间,王恕任南京兵部尚书。一日出巡,路遇一疯子,拦舆狂呼“万岁”。王公一时惶然无措,回府告之众幕僚。

属下娄某进言:“此事有例可循。北宋张咏镇守成都时,巡阅军旅,三军亦向公呼‘万岁’,张公应措甚善。”

说到此,即为王公阻止:“暂勿透底,待我自己想来。”

是夜,王公谢绝一切宾客,闭门静思,排出数条对策。次日,一一询之娄某。娄某笑而不答。

王公问:“当时张公究竟如何应对?”

娄某答之:“当即下马,亦呼‘万岁’。”

王公喟然叹曰:“吾辈真不及古人,张公仓促间应对有策,我整夜想来也未得之。”

附注:王恕,字宗贯,明正统十三年进士,成化中职守留都(南京),政绩显著,时为谣曰:“两都十二部,独有一王恕!”弘治初召入为吏部尚书。

旧时,外臣受人呼‘万岁’,有叛立之嫌,是为大忌。张咏瞬间将自己从作为对象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堪称应变敏捷。张咏,字复之,自号乖崖,北宋名臣,官至礼部尚书。有诗名。

莫如杀人

明神宗时,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许国,是个性格倔强的人,但他能谨慎自守。

一天,许多人在一起谈天,有一位信佛的官员大谈因果轮回报应,给大家讲不要杀生的道理:杀了牛,来世变成牛;杀了猪,来世变成猪;就是踩死个蚂蚁,也有报应,要去还债的。

许国是不信这个的,看这位仁兄侃侃而谈,毫无收敛的样子,就打断他的话说:“那还不如杀人呢!”

众人听许国说出这样的话,都很吃惊,忙问是何道理。许国说:“那样,来世还债,不还能变成人吗?”

禽兽不如

魏晋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阮籍与嵇康、向秀等七人被称为“竹林七贤”。阮籍在他担任步兵校尉的时候,一次,朝廷接到了一件凶杀案的奏报,说是一个大逆不道的儿子把自己的母亲杀了。“哎!把父亲杀了还可以,怎么能够杀死母亲呢?”阮籍禁不住大发感慨。

此语一出,朝中大臣感到非常惊诧,魏文帝也很纳闷,不解地问:“杀死父亲是十恶不赦的大罪,你怎么说可以呢?”“禽兽只知道母亲而不知道父亲,杀死父亲,就如同禽兽一般。杀死母亲,则连禽兽也不如呀!”阮籍答道。

谢绝求见

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甘于寂寞的人。他最怕被宣传,更不愿在报刊上露面。他的《围城》出版了,在国内外都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对这位作家比较陌生,想见一见他,都被他谢绝了。

一天,一位英国女士打来电话,希望钱先生答应约个时间,她来见见这位大作家。婉言谢绝没有效果,钱先生便以特有的幽默语言对她说:“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一定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

吃盐和吃醋

清代张映玑,山东人,性情宽厚,诙谐多智。他任两浙都转盐运使时,有一次外出公干,有位妇人拦轿告状,哭诉多时,张映玑总算听明白,原来她丈夫宠爱新娶的小老婆,无视她这位正妻的存在。

张映玑哭笑不得,只得对妇人说:“我是盐务官员,不是地方有司;只管吃盐的事,不管吃醋的事。”

我在何处

一道人于山间结庵修炼。一日,坐密室入静。道人叮嘱童子:“我去后十日内即归返,千万勿动我屋子。”数日后,忽有叩门者,童子告之师父出门未还。

其人诈称:“我知道,你师父已死数日,早被阎王请去,不会回来了。尸身不日即腐臭,你当及早处理。”童子愚憨,不辨其诈,见师父果真毫无气息,便将其投入炉中焚化。

转即,道人游魂归来,已无肉身寄附。其魂环绕道庵呼号:“我在何处?”喊声凄厉,月余不绝,村邻为之不安。一老僧游经此地,闻空中泣喊,大声诘道:“你说寻‘我’,你却是谁?”

一问之下,其声乃绝。

附注:“入静”又称“入定”,是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古代道士相信,通过这种澄神静虑的仪式可接会神仙。

这则故事看似荒唐,其实是一个颇具深意的哲学寓言。“你说寻‘我’,你却是谁?”这声当头棒喝,不啻道出一个本体的矛盾。

在嘲示道人走火入魔而丢失自家面目的同时,更深刻地触到理路上的悖论:一个丢失的“我”,何以寻找“我”自己?这正是现代人的困惑所在。

屡战屡胜故亡国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位大臣名叫李克。一天,魏文侯问他:“吴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屡战屡胜。”李克马上回答说。“屡战屡胜是吉利之事,怎么会使国家灭亡呢?”魏文侯大惑不解地问道。“屡战,人民就要疲困;屡胜,君主就会骄傲。以骄傲的君主,去统治疲困的人民,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魏文侯信服地点点头,对李克的远见卓识大加赞赏。

梁山泊

刘攽,字贡父,庆历六年进士。熙宁初,同知太常礼院,因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为地方官。元祐时起为中书舍人。有诗名,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北宋熙宁二年,王安石拜参知政事,推行新政。当年,颁布农田水利法,号令各地起堤堰,决陂塘,垦辟滩涂荒地。

一日,王公与同僚坐议诸事。有人进言,曰:“若将梁山泊湖水排出,可得良田八百里,其利大矣。”王公一时心动,曰:“此策甚善,然不知湖水往何处排出?”

其时,刘攽亦在座,谑言讽曰:“可于梁山泊近旁另凿八百里湖泊,以盛梁山泊之水。”王公恍然悟及,笑而作罢。

赌钱不输方

汴京(今开封)相国寺外,一江湖道人设摊售卖诸色秘方。有所谓“赌钱不输方”。某嗜赌少年见之,心中窃喜,遂出重金购得。

回家启缄,见纸上惟书“但止”二字。

许衡用人

元人许衡,字仲平,号鲁斋,今河南沁阳人,至元中任中书左丞(副宰相)。

许公初入中书省时,应酬频繁,拟雇用一仆役,办理迎来送往诸事。是时,都城专有牙侩(经纪人)包揽夫役雇佣之事,许公交托物色。特意叮嘱曰:“须忠厚老实之人,愚呆且无妨。”

隔数日,牙侩领来一人,只见蓬头垢面,一脸呆相。一问,果然愚呆。许公欣然录用。牙侩大惑不解,问:“何以偏用此下等角色?”

许公笑曰:“俗谚道,‘马骑上等马,牛用中等牛,人使下等人。’上等马跑得快,中等牛肯出力,下等人易驯服。他若是聪明过人,我岂不被他使唤?”

附注:许衡这般汰优选劣的“人才学”,说出来令人瞠目,却是历代官僚用人常例。流弊所及,至今尚随处可见。有曰“武大郎开店”,其实武二郎开店,亦多半选择武大郎以下人物。

如许衡本人就并非庸常之辈,在元代汉族士大夫中尤称佼佼者。曾上书《时务五事》,提出“北方之有中夏者,必行汉法乃可长久”的主张。至元六年参与制定朝仪、官制,并教习蒙古子弟,对稳定元朝开国后的政局起到重要作用。

社庙之鼠

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最怕什么呢?”“最怕社庙里的大老鼠。”晏子回答。“寡人实在有些不明白,这话怎么说?”景公不解地问。

晏子答道:“社庙是祭神的地方,用木头做柱子,外面糊上泥巴做成墙壁,老鼠十分狡猾,都一窝一窝地住在壁洞里。用烟熏吧,恐怕烧坏了里面的木柱;用水灌吧,又怕冲坏了墙脚。老鼠在里面安居乐业,生儿育女,人却束手无策,这都是因为怕毁坏了社庙的缘故。国家也有这种情况,大王您左右不少亲信,就是这样的大老鼠。”

炼金术

南宋临安(今杭州)某寺庙前,有一对卖烧饼的老夫妇,赖此小本经营度日,已二十余年。寺中有一和尚,常来店铺憩坐,见翁媪二人俭朴纯厚,生计颇艰难,暗生恻隐之心。

一日,店铺关门后,和尚对翁媪二人说:“眼看你俩都老了,膝下且无依靠,不知今后何以为生。贫僧有甘汞炼金秘法一方,从未告知他人,今日愿传授你俩,可保日后安享天年。”言毕,当场将炼金秘法演示一遍,翁媪二人即称谢不已。

不过,和尚的“甘汞法”亦系诈术,炼出的“黄金”,实际上是一种貌似黄金的硫化物。

数日后,翁媪二人往寺中回拜和尚。老翁称:“诚谢禅师惠赠秘方,使我夫妇能有衣食温饱。不过,我们自家也有一套炼金薄技,只是自幼承教不作不食,终不敢坐享钱财,所以一辈子情愿卖烧饼为生。”

这时,老妇点燃坩埚,取药调制,顷刻即成金锭。细看,竟是真金。和尚大为惭愧,合掌拜曰:“贫僧二十余年与神仙相处,竟茫然不察,真是凡胎俗骨。”

翌日,和尚再往烧饼铺,已是人去室空。

附注:炼金术本系道教荒诞之想,而宋代僧人、儒者也都竞相效尤,面对此般虚妄之风,翁媪二人申言“不作不食”之训,不啻一记当头棒喝。

另外尚有一层含义,亦反映着古人的价值理想,即“藏而不用”往往被视为最高境界。正如某些武侠小说中,顶尖的一流高手从不出手。这种“宝剑不出匣”的哲学,很是耐人寻味。

饥饱之辩

如何用人所长,历来言人人殊,此例可备一说。

有富人于京城开设商号,欲招聘一掌柜者,多方物色,仍无中意之人。亲朋中有人推荐一人,精明干练,有经营之才。然而,富人召见后即回却。其人归去问推荐者,自己为何不被录用。

推荐者求见富人,探问究竟。答曰:“此人于利益得失上颇计较,有饿煞相。正如饿者不能忍饥,故不足以掌管钱财。”

推荐者以富人原话告之其人,其人辩曰:“我固然不能‘忍饥’,但我能‘忍饱’。”此言传之富人耳中,即召之聘用,用后果然满意。

不能“忍饥”因是一弊,而能够“忍饱”(没有贪得无厌之心)则为难能之德。人之大患往往在于“肚饱眼不饱”,此中教训自明。

安知鱼乐

一天,庄子和惠施二人外出散步,走到潦水的一座桥上。俯身向水里望去,庄子看见一条条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就说:“你看,鱼在里面游来游去,多么快乐!”

惠施回答说:“真奇怪,你又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

庄子反问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回答:“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

庄子微微地笑了笑,解释说:“让我们把道理详细地谈一谈吧。刚才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可见你已经知道我是晓得鱼的快乐的。至于我为什么会知道?那是因为我到了潦水桥上,看见鱼在水中游来游去,自由自在,所以觉得鱼很快乐。”

富翁五贼

一书生与富家为邻。书生贫寒,家徒四壁。孤灯茕守之际,每见邻家达旦宴乐,不胜艳羡。

一日,书生整具衣冠,拜谒富翁,求问致富之道。富翁告之:“致富不易也。你且归去,沐斋三日,而后相授。”

书生依其所嘱,三日后再往谒见。富翁接之,引入屏间。书生奉上师贽,行弟子礼。富翁相揖还礼,授之曰:“大凡致富之道,当先除其五贼。五贼不除,富不可致。”

书生问何为“五贼”,富翁曰:“即世人所谓仁、义、礼、智、信是也。”

书生笑而告退。

附注:此为南宋名士陈同甫所述。陈氏每言及此,辄掀髯曰:“儒者不为‘五贼’所制,当成何等人耶!”如今文人亦当思之。

有用和无用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大树。一些伐木工人坐在树下休息,却不砍那棵树。庄子就问:“眼前就有一棵大树,你们为什么不砍呢?”“大是大,却没什么用。”伐木工人说,“它长得弯弯曲曲的,做栋梁不合适,做家具也不合适。”

庄子感叹道:“看来,没有用才能够活得长久。”

下了山,庄子去拜访住在山脚下的一位朋友。朋友见了庄子十分高兴,就叫仆人去杀鹅招待庄子。

仆人问主人:“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

主人说:“会叫的留着看家,不会叫的没什么用,就杀它好了。”

长江有多宽

张之洞新任湖北总督时,抚军谭继洵特地在黄鹤楼设宴接风庆贺,并请了鄂东诸县的县官作陪。

席间,张、谭二人为长江究竟有多宽而争执起来。谭说五里三,张说七里三,二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

于是,张、谭二人命江夏知县陈树屏回答。陈略作思考,便朗声答道:“水涨七里三,水落五里三,二位说的都对。”

张、谭大笑,赏了陈树屏20锭大银。

天姓也

北齐时,高祖召集儒生会讲。艺人石动筒后到,问博士说:“先生,天有何姓?”

博士答道:“天姓高。”

动筒说:“天子姓高,天必姓高,这是套用蜀国秦宓的话:‘天子姓刘,所以得知天也姓刘。’本没有什么新义。正统典籍上,原本就有天姓之说。先生可以引正文,不需要假托过去秦宓的事。”

博士说:“不知在什么经典上记述天有姓的话。”

动筒说:“先生简直不读书。《孝经》上明明写着,你好像看不见,天本姓‘也’。先生难道没有看见《孝经》上说:‘天子之道,天性也。’这难道不是天姓?”

高祖听罢大笑。

附注:天子姓高,所以天也姓高,这是违反同一律的“诡辩术”。石动筒以《孝经》中有“天子之道,天性也”为证,“性”谐音为“姓”,“天性”变为“天姓”,“天性也”即“天之姓为‘也”’,也是“诡辩术”。《孝经》中“天性也”之“也”,乃文言判断词,“天性也”即“是天性”,“性”是名词,“天性”并不能分开讲。

猎苑

齐宣王在位时,沉湎于声色犬马,成天飞鹰走狗,到处围猎。

有一天,孟子来到了齐国,宣王接见了他。宣王问孟子:“寡人听说周朝时文王也喜欢打猎,听说他的猎苑足足围了七十里,究竟有没有这件事?”

孟子回答:“史书上是这么记载的,确实有这回事。”

宣王吃惊地问:“难道真有这么大吗?”

孟子答道:“确实有那么大,但是当时老百姓还嫌太小呢。”

宣王叹口气说:“唉,还是古时候的老百姓好啊!寡人的猎苑只围了四十里,老百姓都嫌太大了,真不通情达理。”

孟子说:“文王的猎苑虽然方圆七十里,可是他允许百姓进去砍柴,进去捉野兔,并且还可以一起分享打来的猎物。文王和人民一同使用这猎苑,而这个猎苑也属于人民。因此,人民嫌它太小,而您呢?”

顿了一下,孟子又道:“听说大王的猎苑,不准百姓砍柴拾草,不准随意进出,杀死一头麋鹿,就要判成死罪。这样,不就等于在国内设下一个方圆四十里的陷阱火坑了吗?人民嫌它太大,难道不合情合理吗?”

宣王听了,若有所思,过了不久,那些猎苑的禁令就被撤销了。

巨翮与软毛

晋平公渡江,伫立船头,眼望碧波万顷,江山如画,不禁长叹道:“唉,怎样才能得到贤人,共赏此乐啊!”

在旁摇橹船家名固桑的听见了,说道:“大王说过分了吧,那龙泉宝剑产于吴越,灵蛇之珠生于江汉,和氏之璧出自昆山,这三种宝贝虽没有长脚,大王想要,都马上能够得到。如今大王要是真的爱慕人才,贤士会不来吗?恐怕大王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我还不爱慕人才?”晋平公生气地说,“我门下养了食客三千多,早上粮食不够吃,晚上我就去收钱敛米。为了让他们日子过得舒舒服服,我煞费苦心,还说我不爱慕人才吗?”“当然,当然。”船家回答,“不知大王见过鸿雁没有?鸿雁长了一身羽毛,可是它高飞冲天,依靠的只是翅膀上那几根刚硬的巨翮;至于肚皮下、背脊上那厚厚的软毛,拔去一把,添上几根,都无所谓,是不是?”

晋平公点点头。“那么,”船家微笑着问道,“请问大王的三千食客是翅膀上的巨翮呢,还是腹背上的软毛呢?”

晋平公听罢,默然不语。

附注:君主好士,贤士必然归附,然而士的能力亦有良、劣之别。要知道得一个真正人才,可胜过千百个平庸之辈。因而在人才的选拔上,要有宁缺毋滥的原则。

文王葬尸骨

周文王派人去修整池塘,人们挖出了一具尸骨,官吏将此事报告了周文王,请求将其弃之荒野。

周文王摇摇头说:“不能丢弃,要重新安葬它。”“这可是一具没有主人的尸骨啊!”官吏说。“我难道不是它的主人吗?拥有天下的人是天下之主,而拥有一国的人是一国之主。”周文王一脸严肃地说。“这个……”官吏顿时哑口无言了。于是,周文王下令用衣棺将这具尸骨改葬在别的地方。

天下人听到这件事后都说:“文王真是贤明的君王啊!就连死人的尸骨都受到了他的恩泽,更何况是活着的人呢?”

鲁庙里的怪酒壶

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瞻仰鲁桓公宗庙,在案桌上发现一只形状古怪的酒壶。

孔子问守庙人:“这是什么酒器?”

守庙人回答:“是君王放在座右作为铭志用的酒壶。”“啊,我知道它的用处了!”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快取清水来,灌进这只酒壶里。”

弟子舀来一大瓢清水,徐徐注入酒壶,大家都屏息静气地看着。只见水注入不多时,壶身开始倾斜了;接着当水达到壶腰时,酒壶却又重新立得端端正正的;再继续灌,水刚满到壶口,酒壶就砰的一声翻倒在地。

大家都莫名其妙,一齐抬头看着孔子。孔子拍手叹道:“对啊,世上哪有满而不覆的事物啊!”

子路问:“老师,请问这个酒壶虚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其中可有道理?”“当然有!”孔子对大家说,“做人的道理也同这只酒壶一样,聪明博学,要看到自己愚笨无知的一面;功高盖世,要懂得谦虚礼让;勇敢孔武,要当作还很怯弱;富庶强盛,要注意勤俭节约。人们常说的不偏不倚,截长补短,也就是这个道理。”

三个比喻

晋平公对大臣师旷说:“我现在已经七十岁了,总觉得自己学问不够,虽然很想读书学习,但年纪太大了,再学已经晚了。”“晚了吗?”师旷说,“晚了就点上蜡烛呀!”“我和你说正经的,你却和我开起玩笑来了。”

师旷说:“我做臣子的,哪敢和您开玩笑呢?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在少年时好学,他的前途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辉煌灿烂。壮年时好学,就像正午的太阳,还有半天的好时光。到了老年,就不过是蜡烛的火焰了,蜡烛的火焰虽然不怎么明亮,但总比在黑暗中摸索好呀!”

比喻

惠施做了梁国的宰相后不久,有人对梁王说:“其实惠施没什么本事,你看他说话,就知道用比喻,如果不用比喻,他一定没法把事情说明白。”“是呀!他就知道用比喻。”梁王想了想也说。

第二天,梁王见了惠施,就说:“你以后说话请直接了当地说好了,不要用那些比喻了。”

惠施说:“如果现在有个人不知道‘弹’是什么样的,就来问你。而你告诉他说,‘弹’就是‘弹’,他能明白吗?”“这样说,他当然不能明白了。”梁王说。“那么你告诉他,‘弹’是一种射击用的东西,它的形状像把弓,它的弦是用竹子做的,这样说你能明白吗?”“应该能明白了。”

惠施说:“用别人知道的比喻他不知道的,目的是要把事情说得更明白,现在你不让我用比喻,我怎么能做得到呢?”

梁王说:“你说得有道理!”

不说别人过失的人

高缭在曼子那里做了三年官,从来没有做错什么事,曼子却把他辞退了。

人们都觉得很奇怪,就对曼子说:“高缭为你做了三年事,从来没有出过错,你不给他奖赏也就算了,还要把他辞退,这也太说不过去了吧!”

曼子说:“我是一个经常犯错误的人,就像一块弯弯曲曲的木料,必须要用规矩来划出方圆,用斧头削,用刨子刨,才能做成一件像样的器具。但是,高缭和我一起做事已经三年了,从来没有说起过我的过失,这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所以我把他辞退。”

给螳螂让路

齐庄公要到郊外去打猎,正准备上马车,发现车轮前有一只虫子举起前臂,要同车轮搏斗。“这是什么虫呀?”齐庄公问赶车人。

赶车人回答说:“这种虫叫螳螂,它总以为自己很厉害,只知道前进不知道后退,现在要同车轮搏斗,真是不自量力。”说完准备赶车前进,把那只螳螂轧死。“慢着!”齐庄公制止了赶车人,“这虫子是个勇士啊!如果它是个人,必定是天下最勇敢的人了。”就命令把车子退回去,给那只螳螂让路。

后来,齐国的士兵们听说了这件事,就议论说:“国王连勇敢的虫子都那么尊重,更何况勇敢的人了。”

从那以后,齐国的士兵打起仗来,都勇猛无比。

眼睛看不见睫毛

楚王要派军队去攻打越国。庄子问他:“你为什么要去攻打越国呢?”

楚王回答说:“越国兵力很弱,国家也治理得一团糟,现在攻打它正是时候。”“唉!”庄子说,“人有时候就像我们的眼睛一样啊!”“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楚王问道。

庄子说:“眼睛能够看见几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紧挨着它的睫毛。大王,请你想想,你的兵力真比越国强吗?你以前跟秦国、晋国打仗都输了,这不是说明楚国的兵力弱吗?楚国的强盗在国内横行霸道,官府不但不管,还和他们勾结在一起,这不是说明楚国治理的也是一团糟吗?越国的弱点楚国同样有,你却还要去打越国,这不就像眼睛看不见睫毛吗?”

楚王听了这番话,就不去攻打越国了。

白马不是马

公孙龙是赵国平原君的宾客,特别善于辩论。他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白马不是马”。

有人奇怪地问他:“白马为什么不是马?”

公孙龙反问他:“可以说马是白马吗?”“好像不能这样说,”那人迟疑地摇了摇头。

公孙龙说:“既然不能说马是白马,又怎么能说白马是马呢?”“可是,白马明明是马呀!”“不一样,”公孙龙说,“白马是由白色和马两部分组成的,它不仅含有马,还含有白,所以既不能说白马是白,也不能说白马是马。”

那人总觉得“白马不是马”这样的说法有点不对头,可是又说不过公孙龙,只好摇摇头走了。

庄子喻鸟

惠施在梁国当了宰相,他的老朋友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对惠施说,庄子这次来并不是要看望他,而是想争夺他的官职,惠施就派了很多手下,到处搜寻庄子,要把他赶出梁国,结果搜了三天也没有找到。

庄子听说惠施要把他赶走,却偏偏跑去见惠施。他说:“我这次到梁国来,在路上听说了一件可笑的事,你想听听吗?”

惠施说:“那你说吧。”

庄子说:“有一种叫渊雏的鸟,这种鸟很爱干净。它从南方飞往北方,一路上,不是梧桐它不栖息,不是竹米它不去吃,不是清泉它不喝。有一天,猫头鹰找到一只腐烂的死老鼠,连撕带吱地正吃得津津有味,恰巧渊雏从它头上飞过,它以为渊雏要抢它的死老鼠,就愤怒地大叫一声‘吓!’,准备同渊雏打架。你说可笑不可笑?”

听了这个故事,惠施羞得面红耳赤。

快要干死的鱼

有一回,庄子吃不上饭了,到河监侯那里去借粮食。河监侯说:“行啊!等年底我收完租再借给你三百两银子,怎么样?”

庄子饿得肚子咕咕直叫,他忍着饥饿,说:“昨天我来的时候,听到路上有人喊救命,我走过去一看,原来是干涸的车沟里有一条鲫鱼,它见了我,就说:‘我本来是东海里的鱼,如今不幸落在这个车沟里了,您能不能打一桶水来救救我呢?’我说:‘行啊!我这就去南方劝说吴国和越国的国王,让他们引长江的水来救你,怎么样?’鲫鱼生气地说:‘我现在只要一桶水就能活命,等你引来了长江水,就只能到咸鱼铺子去找我了!’”

少说废话

墨子有个学生叫子禽,有一次,他问老师:“多说话到底有没有好处呢?”

墨子回答说:“话说得太多,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池塘里的青蛙,整日整夜地叫啊叫啊,弄得口干舌燥,但是从来也没有人去注意它。而报晓的雄鸡,每天只是在天亮时叫上两三遍,人们却对它很注意,因为听到鸡叫,大家就知道天快亮了。所以话一定要说到有用处,废话还是少说为好。”

罪无可逭

顺天科场案发,柏葰以宰辅主试,而容应试举人“递条子”舞弊。按例当斩,又按例皇帝有临时恩典权。

当时,咸丰皇帝持朱笔颇迟疑,并云:“罪无可逭,情有可原。”

肃顺在旁对曰:“虽属情有可原,究竟罪无可逭。”

上意犹未决,肃顺即夺朱笔代书之。柏于是被处斩。

翎子与脖子

安德海依仗慈禧的宠信,在宫内宫外作威作福,甚至欺负到同治的头上,小同治在宫里用泥巴塑了一个小人,早晚用剑砍泥人的脑袋,一边砍一边喊:“杀小安子。”

朝野正直人士对安德海都极为反感,议政王奕訢对他恨之入骨。有一次,安德海在朝房里夸耀自己的翎子精美,一些大臣不敢得罪他,只好连声附和。奕訢看了,实在忍不住自己的厌恶,便冷笑着哼了一声,说:“你的翎子再好,怕也护不住后脖子。”从此对他动了杀机。

吉庆之兆

1904年是慈禧七十大寿,前一年的科举考试主持官员,十分留意“吉庆之兆”。朝廷经考核,派出各省乡试的主考、副主考。

头两批放的是云贵两广,八人的名字是: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吴庆坻、达寿、景方昶、钱能训、骆成骧,将此名字连缀起来,就成了“明年吉庆,寿景能成”,真乃“大吉大利”。

活的与死的

蒋、冯、阎大战前,孙殿英去洛阳参加冯玉祥召集的军事会议,当他和冯见面的时候,冯紧握他的手说:“殿英老弟,你的革命精神我很佩服!咱们是好朋友,好同志!在反对满清这一点,我干的是活的(指驱逐溥仪出宫),你干的是死的(指盗陵)。”

孙听了这番话,满脸通红,忸怩不安,却很受感动,事后对人说:“总司令真伟大,他要是叫我卖命,孬种才会含糊!”

风流俊语篇

雪夜访戴

晋人王徽之,字子猷,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初为桓温参军,官至黄门侍郎,后弃宫东归,隐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不出。《晋书》本传称其“性卓荦不羁”、“雅性放诞”。

一日,大雪弥天,王徽之夜半起身,四望皎然。孤闷中独坐饮酌,咏左思《招隐诗》,彷徨有感。忽忆名士戴逵,亟欲一见。此念既生,竟不能自休。其时戴逵栖身剡县(今浙江嵊县),徽之当夜乘小船溯剡溪往访。

天亮时,船抵彼处,戴逵屋墙已在眼前,徽之却命船夫回棹而返。随从仆者问:“恁地未见戴先生便返?”

徽之曰:“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附注:戴逵,字安道,东晋孝武帝时多次征召,辞命不受。《晋书》本传记云:“太宰武陵王曦闻其善鼓琴,使人召之,逵对使者破琴曰:‘戴安道不为王门伶人!’”“雪夜访戴”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千古佳话,徽之造门不前而返,似不为目的所羁,可见晋人潇洒通脱之处。

不过,此事或亦可作另解。王戴二人雅性虽同,却并非同道。一个任诞傲达,一个却是规矩人。《晋书》称戴“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道”。如此说来,徽之既抵戴门又不想拜晤,是不是不敢见他呢?

四知

东汉时期的杨震,为官清正廉明。

一次,朝廷派他去东莱担任太守,路经昌邑,昌邑的县令王密于夜间带着一包银子来找杨震,并小声对他说:“我给你带了一些银两,你就放心地收下吧,不会有人知道的!”

杨震严厉地斥责道:“头顶一片天,天知;脚踏一块地,地知;金子送给了我,我也知道;你怀金而来,你更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有这么多人知道,怎么能说无人知晓呢?”

乾隆纳闷于“此”

相传乾隆皇帝一次下江南私访,遇到一个孩童。

乾隆问道:“上学了吗?”

孩童回答说:“上过学。”

又问:“读过《论语》吗?”答曰:“读过。”

乾隆意欲考考这个孩童,当即指着一堵墙上“此巷不通”四个大字问道:“你认识这些字吗?”

孩童说:“只认识三个。”“哪三个呢?”“‘巷——不——通’,头一个字不认识。”

乾隆颇觉意外,进而问道:“既念过《论语》,怎么不认识头一个字呢?”

孩童沉思片刻,满怀信心地说:“《论语》里‘不’字有好多个,‘通’字只一个,‘巷’有两个,就是不见头一个字。”

随后,孩子将《论语》中含这三个字的句子流利地背了一遍。

乾隆见孩童背诵得如此娴熟,深为诧异!他不相信《论语》中没有“此”字,可又没有确凿的依据。

回京后,乾隆找来《论语》认真地查阅了数遍,“不”字随处可见,“通”字确实只有一个,“巷”也只出现两次,“此”则杳无形迹。由此,愈加佩服那小孩惊人的记忆力。

次日上朝,乾隆面对满朝文武探问道:“众位爱卿,你们说《论语》中有没有‘此’字?”

大臣们异口同声道:“哪会没有‘此’字呢?这是个极为普通的字啊!”

乾隆显出不悦的神色说:“大家都回去查查,谁若在《论语》中找出‘此’字,官升三级!”大臣们煞费苦心,谁也没有查出来。《论语》中怎会没有“此”字呢?乾隆常为此而纳闷,据说,他至死未能明白这个问题。

谑判

一鞋匠与琴师为邻。其母亡,停殓哀祭。邻壁琴师校试乐器,噪声盈耳,终日不断。鞋匠不堪其扰,愤而交涉。彼此言语唐突,旋至吵骂殴搏,竟诉讼官府。

鞋匠指控琴师扰碍丧仪,琴师申辩说:“丝竹吕律乃小人本业,自须每日操弄。他做丧事要我歇手,岂不废了小人衣食!”

县官大人乃以为然,当堂驳回鞋匠原诉。判曰:“既是本业,当然不可停辍。本官裁定,他日琴师那壁办丧事,你这壁尽管照常做鞋。”

判词既出,一堂哄笑。

武则天谈文论字

相传,唐朝女皇武则天有一次与臣子们共宴,席间谈文论字,气氛活跃,雅兴浓烈。

武则天很有才学,对文字也有所研究。她忽地灵感一动,对群臣说:“我发现,射字由身、寸构成,一个人身高只有一寸,这不是矮字吗?矮字由矢、委构成,委原是发放之意,把矢(箭)发放出去,这不是射吗?所以,矮、射两字应该互相调换过来使用,大家说对吗?”

群臣听了,无不拍手叫好,齐声道贺圣皇的金玉良言!

无独有偶,清人沈起风的《谐译》中也记载了一个与上类似的故事。

锦屏地方有个女孩,七岁时从师读书,勤学好问。有一次,她对塾师说:“古人造字,会意象形,有时也多误处。”

塾师问她有何根据,她回答说:“矮字明明由委、矢二字组成,自然应读作射;而射明明由寸、身组成,又当读作矮。现在完全弄颠倒了,这不是古人之误吗?”塾师一听,十分惊讶,竟无言可对。

其实,“射”在金文中是由弓、矢、手三部分组合成的会意字,意即箭搭弓上,以手发射,故其本义是射。“矮”字右边的委旁,甲骨文的形体是一个跪在地上的奴隶手拿一蔸干枯蜷曲的禾,禾稻枯萎蜷缩,比盛长挺拔之时显得矮小,矢加委,表示枯萎的禾只有一箭之长了,故本义为矮小。

诸葛子瑜之驴

三国时,东吴谋士诸葛瑾面长,酷似驴脸。一次,孙权设宴,诸葛瑾受邀,把儿子诸葛恪也带去了。

有人想出他的洋相,牵来一头驴,驴面上写着“诸葛子瑜”(诸葛瑾,字子瑜),诸葛瑾当众受窘。他儿子诸葛恪不动声色,拿笔在后面添了“之驴”二字。宴罢,他牵着此驴回家了。

浦痴

浦泽,字时济,明代书法家。终身不仕,亦未娶。其性情狷介,不事权贵,人称“浦痴”。又嗜酒成癖,时常一醉数日。门外求书者接踵而至,浦公隔墙答称:“浦时济昨醉未回!”

浦公临终时,亲朋故旧绕榻探视,每人都分到一纸字幅。浦公说:“君辈既是从笔墨而知我,就送你们一幅字吧。”

但见好友朱某赶到,顿作精神从床上撑起,沉挚相言:“不送你字了,你是从我而知笔墨,不敢以片纸玷辱足下。”言毕,取酒,满饮而逝。

附注:“不敢以片纸玷辱足下”,此语深含沉痛之意。书画之类艺术品,一旦成了值钱的东西,却是君子之间的有碍之物。所谓“从笔墨而知我”,乃世人之见。相反,“从我而知笔墨”,则谓知音。

然而,拜物者众,知我者寡,历来如此,真正的艺术家总有寂寞之感。

鹤相

宋真宗崇信道教。丁谓任宰相时,迎合帝意,大修道观,屡上祥异。每遇醮祭、典祀,丁谓必奏有仙鹤迎舞云云。奏报各地政事,亦必有仙鹤降瑞之语。因好言仙鹤,人称“鹤相”。

当时,寇准被其倾轧,谪判陕州。一日,寇公坐山亭中,见大群乌鸦飞鸣而过,相顾随从属僚,一笑而言:“倘丁谓见之,定然以为黑仙鹤飞临敝处。”众皆绝倒。

寇公虽作诙语,心中亦当痛悔。早年,丁谓受寇公恩遇多矣。李沆任宰相时,寇公以丁谓才智过人,竭力举荐。

李沆知丁谓品性不端而不用,说:“如斯人者,才则才矣,愿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

寇公反诘:“如丁谓之才,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

李沆告之:“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

白头母与鹦父

诸葛恪是三国时期吴国名臣诸葛瑾的长子,他能言善辩,名气很大。

一天,一只白头翁停在殿前休息,孙权问诸葛恪:“这是什么鸟?”“白头翁。”诸葛恪答道。

张昭银丝满头,年纪最大,认为诸葛恪这是在以鸟取笑他,于是以挑衅的口吻说:“恪欺蒙陛下,从没听人说过有叫白头翁的鸟,你能找出白头母吗?”“可是有种鸟叫鹦母,您能找出鹦父吗?”诸葛恪反问道。

张昭听后,无言以对。

汉印

元初画家龚开隐居苏州,与僧人权道衡相友,时有过从。一日,道衡于市肆觅汉印一颗,见其物古朴可爱,欲购之。主人开价不薄,道衡携银无多,便回寺取钱。

其时,龚开恰路经此地,亦一眼看中汉印。主人告知已售与道衡,然道衡迟迟未返,龚开即以重金买下。归去摩挲赏玩,喜不自禁。

其女闻知此事,忽出一语:“大人岂可夺人所好!”龚开顿时惊悟。当下持汉印送还道衡,不期相遇道中。道衡笑曰:“既是先生所爱,贫僧自当拱手相赠。”

龚开曰:“不必,此物在你手里等于在我手里。”

道衡推却道:“在你手里也等于在我手里。”两人相让不下,竟成僵局。终将汉印投之深渊,一笑而别。

附注:龚开,南宋末曾供职两淮制置司,入元后不仕。擅画人物、鞍马。

君子行谊,不以物累,此即一例。今人或以为,胶着于区区一物,相让不下,亦欠潇洒。但以古人之见,潇洒乃心无所羁,不是今人所称行为上的放开,着眼处大不同。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字文举,10岁那年随父亲到洛阳。见名人李元礼时,他能问答如流,语不相让。

李元礼赞叹说:“很遗憾我快要死了,来不及见到你富贵发迹啊。”

孔融说:“公不会死的。”

李元礼说:“为什么?”

孔融回答说:“古语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您刚才所言不善。”

这时,大夫陈韪后到,听了这话,就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融说:“想来您在小的时候,必当了了。”

击琴振千古

唐初诗人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高宗开耀进士,武后时任右拾遗,子昂初入长安,不为人知,亦无以施展。

一日,市衢中有卖胡琴者,索价千缗。围观者甚众,闻之皆咋舌。子昂自人群中挤入,环视左右,掷重金购之。众人惊诧不已,问何为千金购一琴。

子昂答称:“我自幼善乐,此琴正派用处。”又问:“能否请君演奏一曲?”子昂称诺,告之明日可往某酒肆宴乐。

翌日,众人如约偕往。座上酒肴齐备,水陆俱陈。子昂居主人席,其千金之琴供于案前。

酒过三巡,子昂持琴而起,朗声宣告:“蜀人陈子昂,有诗文百篇,奔走京华,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未料今日竟以胡琴播名,可为一叹。然演乐之事乃贱工小技,何足君辈瞩意!”言罢,忽将胡琴掷地,顿作碎片。众者诧讶,一时寂然无声。

子昂即取诗文卷册分赠各位,四座喧腾,雀跃争阅。于是,一日之内,陈子昂名声大振。

辜鸿铭酷爱小足

一代鸿儒辜鸿铭,1856年生于马来西亚,母亲为英国人。10岁时随义父赴欧,后在英、法、德、奥等国留学,皆获博士学位。他的第一个妻子为日本人,归国后任张之洞幕僚20多年。他自己曾说:“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人称东南西北人。

辜鸿铭是个怪才。他也是个怪人,对女人小脚兴趣极浓,便是绝好一例。

他与妻子淑姑感情甚笃,从结婚之日起,他就把她的三寸金莲视为珍宝。每当无聊时,辜就让她脱掉鞋子,把又臭又长的裹脚布一层一层地解开,低下头,贴近鼻子,如闻花香,感到无限舒坦。

每当写作需要灵感时,他便将淑姑叫进书房,坐在旁边,让她把瘦如羊蹄的玉足放到他事先准备好的凳子上。辜则右手提笔,左手抚弄着妻子的脚丫子,时捏时掐,像玩佛手一样,自得其乐。据说,就在此时,他文思如潮,妙笔生辉。

抚弄之外,他还津津乐道地加以评述:“女人的小脚特别神秘美妙,讲究小、瘦、尖、弯、委、软、正七字诀。”他还说:“前代缠足,实非虐政,我妻的小脚,乃我的兴奋剂也。”

鼻子上的灰

楚国的国都郢城有一个人,鼻尖上溅了一点像苍蝇翅膀一样薄的白灰,他请一个姓石的木匠为他砍去这点白灰。

只见石木匠抡开锋利的大斧,呼地一下砍过去,把那人鼻尖上的小白点砍得干干净净,而那人若无其事地站在那里,鼻子一点儿也没受伤,后来,宋国的国王听说了这件事,把木匠召来说:“请你为我也砍一次。”

木匠说:“我确实为别人砍过鼻子上的白灰,但是,现在能够让我这样砍的人已经死了很久了。”

汉书下酒

宋人苏舜钦豪放好饮。昔年寄居岳父杜衍家,读书时必以酒为伴,每夜须饮一斗。杜公闻家人禀告,讶然生疑,不敢相信姑爷有这等酒量。

一夕,暗中窥视舜钦书房,见其捧读《汉书·张良传》。正读博浪沙狙击秦始皇一节,所述侠士铁椎误中副车,谋刺未遂云云。只见舜钦抚掌怅曰:“惜乎击之不中!”即取酒猛饮一大杯。

读到“良曰:始臣起自下邳,与上会于留,此天以授陛下”一节,拍案叹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又举杯痛饮。

杜公笑曰:“有这般下酒之物,一斗但怕不够。”

附注:苏舜钦,字子美,北宋景佑进士,历官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等。庆历间,因岳父杜衍与范仲淹主新政,为人倾陷,被劾除名,后复官。

他是北宋前期重要诗人,与欧阳修、梅尧臣辈唱和。杜衍,字世昌,大中祥符进士,官至宰相。庆历新政失败,罢相出知兖州。

如此豪放率性,真是令人称羡,想来现在是没有这等人物了。现在的读书人心里多半有几分蹇滞,国家民族,老婆孩子,操心的都是身外的事情,何以有真正的阅读快感!

仁君

战国时期,魏国占领了中山国,魏王把夺得的土地分给了自己的儿子。

一天,魏王和大臣们议完国事后,突然问大家:“我是个怎样的君王?”“大王是位仁君。”大家忙回答。

惟有大臣任座提出不同的看法:“大王算不上什么仁君,因为你只将土地分给儿子,而不给兄弟!”

魏文侯听了,非常生气,而任座却不声不响地走了。

魏文侯又转过头来问翟璜。

翟璜委婉地说:“我听说,一个仁义的君王,才会拥有耿直的臣子,刚才任座说话那么直率,就足以说明您是一位仁君。”

魏文侯听了,高兴地点了点头,连忙让人把任座请了回来。

宠辱不惊

唐高宗总章初年,卢承庆任吏部尚书,主持例行的官员政绩考核。有一官员押运漕粮,途中遭遇狂风,船队损失颇重。

卢公考评曰:“监运损粮,考中下。”其人神态自若,从容退下,并无半句辩解、开脱之词。

卢公见其气度温雅,暗生敬意。于是重召回,改为:“监运损粮,非力所及,考中中。”然而,该官既无喜色,亦无逊谢之意。卢公更为钦服,又改评为:“监运损粮,非力所及,宠辱不惊,考中上。”

卢承庆此事被唐人举为宽谅弘恕的一个典例。不过,更令人钦服的,倒是那位宠辱不惊的下级官员。做人能做到这等境界,真是将一切都看轻了,很不容易。

后生可畏

相传,项橐是春秋时期的神童,7岁时能回答孔子提出的许多问题。一次,孔子乘着马车周游列国,有个孩子用土围成一座“城”,拦在路上。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

那孩子眨了眨眼,答道:“您就是孔夫子吧,听说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情。可是,我今天见到您并不觉得怎么样,因为从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

孔子愣了一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回答说:“我叫项橐。”

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用一连串的问题诘难项橐,便问:“你的口嘴如此厉害,我倒想考考你——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没有门闩?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不生犊儿?什么马不产驹子?什么刀没有坏?什么火没有烟?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什么天太短?什么天太长?什么东西有雄无雌?什么树没有树枝?什么城里没有官员?什么人没有别名?”

问完,孔子微笑地盯住项橐,期待他的回答。

项橐沉思片刻,回答道:“土山上没有石头,井水里没有鱼,无门扇的门没有门闩,用人抬的轿子没有轮子,泥牛不生犊,木马不产驹子,砍刀上没有环,萤火虫的火没有烟,神仙没有妻子,仙女没有丈夫,冬天白日里短,夏天白日里长,孤雄没有雌,枯死的树木没有树枝,空城里没有官员,小孩子没有别名。”

孔子大惊,叹服这孩子的口才和智慧。接着,项橐回敬孔子:“现在轮到我考您了——鹅与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与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

孔子答道:“鹅与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与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

项橐大声否定:“不对!鱼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是方的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胡竹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坚实吗?”

孔子深感这孩子知识渊博,自愧不如,只得拱手连声赞道:“后生可畏!后生可畏!”于是驾着车绕道,拜他为师。可惜,项橐十岁就死了。

钱索子

明弘治初,刘健与丘浚同在内阁。刘健为文局度谨严,丘浚下笔文采斐然,各有胜擅。

有人与刘健谈论文章,说至丘睿,刘健嘲曰:“丘公著述没有筋骨,譬似一屋子铜钱都散落在地上,缺了几根绳索,串不起来。”

丘浚闻知,亦即反唇相讥,曰:“刘公有一屋子绳索,只是缺了一堆散钱。”

闻者大噱。

附注:古时文人多善酬嘲,于谈锋中逞智售巧,考验机应。冯梦龙《古今谭概·酬嘲部》概云:“能酬者不病嘲,而能嘲者亦反乐于得酬。”这种彼此自得其乐的游戏态度如今已少见。

刘健,天顺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大学士。丘浚,景泰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大学士。

小处不可随便

明朝,有个富人请才子徐文长写了一幅大字条幅:“小处不可随便。”

这人本不识字,却又好附庸风雅,回家后,他把这六个大字剪开,分别裱好,挂在中堂之上。

一天,来了几位读过书的乡邻,见了大笑,原来中堂上挂的是“不可随处小便”。

温公觅婿

温峤,字太真,东晋名流。《晋书》称其“标俊清澈,英颖显名”。初为刘琨谋士,助琨北伐中兴。建武元年南下,受朝士推重,明帝时任中书令。

温峤丧妻后,闲来常往姨母刘氏家走动。其时正值离乱之际,刘氏家道衰败,身边只剩下一个女儿。一日,刘氏嘱托温公为其女择觅夫婿。

温公见该女姿色不错,人也聪慧,倒私忖自己娶之为妻。故称:“佳婿难觅,倘如贱下这般状况,您看如何?”

姨母劝道:“如今这年头,马马虎虎过得去就行,只求小女有个托付,老身也就放心了。可是哪敢企攀你这等身份!”

数日后,温公禀报刘氏:“已找好一处人家,门第尚可,夫婿本人名位也不低于贱下。”并送来玉镜台一座,作为聘物。

刘氏大喜,当即定下亲事。成婚之日,大礼既毕,新娘撩开面纱,拍手大笑,说:“我早就怀疑是你这个老东西,果然不出所料!”

白居不易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年轻时赴都城长安,去拜谒大诗人顾况。他自报姓名叫“白居易”,顾况闻听,开玩笑说:“长安米贵,白居大不易呀!”

当打开白居易的诗卷,读到他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即赞叹道:“有诗如此,居亦易矣!”

受到顾老先生的夸奖,白居易从此名声大振。

鹿獐之辨

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23岁时喜得一子,取名王雾。

王雾天资聪慧,才思敏捷,经常和父亲一起游览名山大川,与名流交往,学问大有长进,王安石感到很高兴。

一日,王安石正与友人饮酒作赋,忽报有位远亲送来幼獐、幼鹿各一只。大家走近笼子一看,两个东西活蹦乱蹿,形体竟一模一样,难于分辨。

一人笑道:“仁兄,平素就听说令郎才智超群,能否请出辨认一下?”

王安石还没答应,王雾就早已闻声赶来后花园。王安石只好令儿“应试”。

王雾凝视片刻,巧言以答:“獐旁为鹿,鹿旁为獐。”

众人听了,叹曰:“奇才!奇才!”

访友题“凤”

三国时期魏国文学家嵇康,年少时勤奋好学,才华出众。出仕后,官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嵇康与当时的吕安同样具有任性、傲世、清高的习性,因而相处十分友好,每逢想念的时候,尽管相距千里之遥,也要即刻乘车去看望。

有一天,正当嵇康外出,吕安前去看他。当时,嵇康的哥哥嵇喜出门相迎,请客人到屋里就座,吕安认为嵇喜庸俗,不肯进去,只在门上写了个“鳳”(凤的繁体)字,立刻就走了。

嵇喜不理解“鳳”字的含义,以为吕安把自己比作神鸟凤凰,感到十分欣慰,故一直保留着。后来有人告诉他,吕安所写的是一个字谜,意在讽刺他是个“凡鸟”,嵇喜这才恍然大悟!“凤”字其繁体字为“鳳”,拆开即位凡、鸟,用以比喻庸才。吕安自命清高,不但不领他人好意,还刻意讥讽他人,很失礼仪!

真假曹操

明朝初年,有一位知府姓曹,自称是三国时曹操的后代。一日,他去戏院看戏,正逢演出《捉放曹》。

扮演曹操的演员姓赵名生,演技高超,把曹操的奸诈、阴险,表演得维妙维肖。曹知府见自己祖先被侮辱,不觉大怒,当即派公差传赵生进府治罪。公差欲带赵生,赵生不明其故,公差遂以实告之。赵生微微一笑,即随公差进府。

曹知府见赵生昂然而来,拍案喝道:“下等小民,见本府怎不下跪?”

赵生瞪眼答道:“大胆府官,既知曹丞相前来,怎不降阶而迎?”

曹知府气得脸色铁青:“你,你,谁认你是曹丞相?你是唱戏假扮的!”

赵生冷笑一声:“哼!大人既知我是假扮者,那又何必当真,为何要带我进府治罪呢?”

曹知府张口结舌,无话可答,忙赔礼送赵生出门。

不见田撒尿

蒲琅,明朝进士。小时候,有村里大人们逗他,问道:“我们都知道你很聪明,但有个问题你肯定答不上来,不信,让我们来考考你!”

蒲琅跑过来眨巴着眼睛,问:“考我什么呀?”“为什么只看到鸡喝水,没看到鸡撒尿呢?”

蒲琅答不出来,急得满面通红。大人们开心地笑道:“哦嗬!这么聪明的孩子,也有答不上来的事啊?”

忽然,蒲琅看见田畈里有人架水车,准备车水浇秧田,顿时受到启发。于是,他狡黠地反问道:“好!我也来问问你们,为么事只看到田喝水,没看到田撒尿呢?”

大人们个个张口结舌,回答不上来。

杨暄智诉

杨暄,明朝天顺、成化年间北京漆绘艺匠,有豪侠气,亦擅智谋。成化初年,锦衣卫指挥门达与袁彬争风夺势,互相攻讦。

杨暄与门、袁二人虽素不相涉,但对门达殃祸百姓之事多有所闻,趁机上诉弹劾,列其罪行二十余条。门达获讯,即逮捕杨暄。押至衙署,以刑具恫吓,逼其交代背后主使之人。

杨暄神色泰然,所问概称不知。再问,杨暄请门达屏去左右,佯称:“此奏本乃大学士李贤所拟,小人只是受命转递而已。”门达信以探获内情,心中大喜,当下以酒食款待杨暄。翌日,门达密奏皇上,指称大学士李贤如何阴谋构陷卑职云云。

皇上即召群臣集合,带杨暄出场与李贤对质。李贤惊讶之下指诘杨暄;“此事干系重大,你岂可凭空捏造!”

杨暄却道:“不是小人凭空捏造,是门大人教我这样说的。门大人赐酒肉饱飨小人,答应事成之后另有重赏。”

门达在旁神色顿变,惶然间不知如何辩白。众臣闻此,皆忿然指斥门达构陷大臣。皇上见杨暄一副呆相,亦自深信不疑。于是,门达被定罪,发判戍边。杨暄得以解脱。

附注:杨暄之所以谎称受李贤派使,原因有二:一是李贤曾弹劾过门达,指供李贤,可使门达觉得正好抓住反攻的口实;二是李贤在朝臣中声望颇重,一旦廷前对质,转过来指供门达,可获众臣舆论相助。

这番周旋,算度可谓精矣,大有战国纵横家之风。可惜斯人生于萎靡之世,终无大用。

不爱钱的官

杨继宗是明代天顺年间进士,曾官至刑部主事。成化年间官嘉兴知府,为官清廉,性格刚正,一郡风纪整肃,教化大兴。

有一个叫孔儒的御史,负责清查勾捕逃亡的兵卒,乡里人多被他杖打而死。于是杨继宗贴出告示:“御史用杖打人,凡被打死的,家属可以到府里申报。”孔儒闻知大怒,以为杨继宗跟他过不去。

杨继宗乃对孔儒说:“做事要遵守一定法规,你只管去除邪恶、奖励良善的官吏,至于挨户查考,那是小吏之事,不是你御史应该亲自去做的。”孔儒无话反驳,但在心里很恼恨杨继宗。

他临离嘉兴时,突然到府衙,检查杨继宗的箱箧,结果里面惟有几件破旧衣服而已,孔儒没有查到杨继宗贪污金银财帛之事,只得惭愧而去。

宦官们办事路过嘉兴,继宗只赠送他们当地出产的菱角、芡实,以及历书。宦官索要钱财,杨继宗就发下公文到官库去取,取来对宦官们说:“金钱在此,请给我领取金子的官府文书!”宦官们无有文书,谁也不敢拿取。

他进京办事,皇上宠信的宦官汪直想见他,加以笼络,他严加拒绝,不和宦官有私交。皇上有一天问汪直:“来京觐见的地方官员中谁最廉洁?”

汪直也不得不回答说:“我看天下不爱钱的官,就只有杨继宗一个罢了。”

坐禅

北宋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退居江宁(今南京)半山园。其时,虽已赋闲,却未能收敛锋芒。又时时著述立言,日夜殚思竭虑。

一日,游钟山,访寺僧。与禅师相坐闲谈,说古论今,品藻人物,意气跃然。禅师劝曰:“相公口锋逼人,心气浮躁,但恐著作劳累之故。依贫僧所见,不妨坐禅静习,亦可养息性情。”荆公默然颔首。

隔数日,再游钟山。禅师问:“坐禅可有体会?”

荆公答:“坐禅甚好。”

问:“如何好?”

答:“不曾白耗功夫。多年来,老夫有心集前人佳句仿作《胡笳十八拍》一曲,终未得成,近日坐禅之际竟已拟就。”

禅师大笑。

附:“坐禅”又称“打坐”,即以瞑目趺坐的方法进行修习,佛门日常功课之一。这种修习要求屏除一切杂念,进入超然物外的境界。王安石趺坐时,脑子里都在寻句运思,根本就没有进入那种状态,故为禅师所笑。

王安石跟宋代许多士大夫文人一样,亦颇好禅佛之道,尤其仕途不得意时更往佛门寻求寄托。然而,其人进取心或曰功利之念毕竟太甚,这与佛家坐忘物我的平常心实不相容。

有意思的是,这等风云人物偏偏喜欢说禅论道,做出一副虚融淡泊的样子。此事古今同理。

卒子过河往前攻

明人唐忻,中原名士。小时,他到他父亲教的学馆里去玩,父亲很高兴,做了一碗猪肝汤,蒸了一碗葱花鸡蛋,以此来招待儿子。

开饭的时候,父亲先尝了一口蒸蛋,觉得盐搁少了一点,便笑着对唐忻说道:

鸡蛋少盐蛋淡,

唐忻先尝了一口猪肝汤,觉得味道很好,但可惜汤水少了,便也笑着对父亲说道:

猪肝缺水肝干。

父亲疼唐忻,伹并不娇惯他。一般做父亲的,只要儿子吃得下去,宁可自己不尝一口;只要看到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反而比自己吃了还舒服。而唐忻的父亲偏不这样,他拿起筷子,把蒸蛋划成两半,然后认真地对儿子说道:“呶!这可是‘楚河汉界’哟!”

父子两个吃碗蒸鸡蛋,还分得这么清楚,父亲的举止真够怪的了!唐忻见这碗猪油葱花蒸鸡蛋,黄绿嫩相间,色香味诱人,便很快把自己的一半吃光了。他还想吃,便从碗底往父亲的那一半挖去。父亲发觉后,不让他钻这个空子。

唐忻笑着说道:“爹,你既然说这是‘楚河汉界’,那么,我这便是‘卒子过河往前攻’哩!”

父子争厕

晋人卢蒙,性狂荡不羁,确精于诗赋文章,名噪一时。

一次,卢蒙与父亲都泻肚子,父子两个争先恐后地往茅厕跑。父亲泻肚子已经泻得连走路都头重脚轻了,可嘴上还讲怪话:

门前有地如沉海,

卢蒙肚子里正“咕咕”作响,边跑边接话道:

腹内无天似打雷。

卢蒙年轻利索些,先把茅厕占了。父亲急不过,催道:

屎尿齐来不得了也!

卢蒙蹲在茅厕里答道:

前后作胀岂肯让乎?

父子两个怪里怪气的,生病了还忘不了斗句哩!

胜君一筹

南宋绍兴间,翟耆年以书法知名。彼公纵任放达,自命风流,平素巾服好作唐人装束。一日,造访许觊。许公发束髽髻,身着犊鼻裤衩,足蹑高屐出门以迎。

一见之下,翟公大为愕然。

许公笑曰:“何必见怪,我乃晋人装束,想必胜君一筹。”

千眼佛

陈细怪是湖北民间奇才。一天,他上三角山找千忍和尚玩,看见庙前茶摊被人砸了,到处是茶碗碎片,卖茶老汉在哭泣。

千忍和尚在双手合十,不住地念:“阿弥陀佛,罪过。”

陈细怪问他:“这是么回事呀?”

千忍说:“刚才有个独眼龙的恶人,喝了这位老汉的茶,不仅不给茶钱,反而说茶馊了。老汉不服,端茶请别人喝喝看,谁知这恶霸蛮不讲理,一脚踢翻了茶摊。”

陈细怪截住千忍和尚的话头,气愤地问道:“这恶霸的人呢?”

千忍答道:“进庙了。”

陈细怪听后二话不说,立即拉着千忍和尚进庙找那个恶霸独眼龙,为卖茶老汉打抱不平。

一进佛堂,就看到独眼龙正在千眼佛前烧香磕头,俨然成了善男信女。陈细怪见状,立刻也跑到千眼佛前烧香磕头起来。

忽然,陈细怪放声大哭,引来很多人围观。只听陈细怪大声哭诉道:

千眼佛呀,菩萨哇——

你有千眼,万事明了呀,

我儿双眼,一明一眇哇——

为何多者那多,

少者这少哇——

陈细怪的哭诉,逗得众人无不大笑。大家都为陈细怪巧妙地骂了独眼龙而开心。独眼龙开始也咧开嘴跟着大家笑,当他发现大家的目光都盯着自己时,顿时明白了这笑声是冲着自己来的,心一虚,便赶快夹着尾巴溜走了。

弹雀

宋太祖常持弹弓在后苑弹雀。一日,玩兴正浓,忽有内宦通报,某大臣求见。太祖拒曰:“朕有事,不见。”

须臾,又来通报:“其称有急事入奏。”太祖悻然罢手,便于苑中召见。原来,其禀奏之事不过日常政务。

叙议既毕,太祖间:“此事急在何处?”

对曰:“臣亦急于回家弹雀。”

此人善讽谏,出语甚妙。道理是不言而喻,皇上有弹雀之娱,未知天下可有弹雀之治。

困与囚

东汉末年,有个十多岁的小孩,聪明且有才气。一日,有位老先生邀请他去家中做客。小孩见到老先生正指挥仆人砍伐院中一棵大树,便说:“老先生,这树枝叶茂盛,夏能遮阴,冬能挡风,砍掉岂不可惜?”

老先生摇头晃脑说:“近日看了一本书,书中云:庭院天井四方方,方方正正口字状,庭院当中如有树,木在口中不吉祥。你想,木在口中,不是一个‘困’吗?”

小孩听罢,一本正经地说:“我最近也看了一本书,书中云:房屋造得口一般,千万莫要把身安,如若硬要住进去,准会降临大灾难。您想,人在口中,不就是一个‘囚’吗?是不是您也要把人杀掉呢?”

老先生折服,保留了院中大树。

小孩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望文生义的会意方法,驳倒老先生望文生义的会意方法,真所谓有“智”不在年高。

增年待劾

明人贾俊,成化中以右副都御史督抚山东。其时五十六岁,须发皆白,又不修边幅,犹似一邋遢老叟。朝中某御史厌其肮脏,欲借官员考核之机,以其老迈为由,提出弹劾。

一日,贾公返京述职,此人见问:“贾公高寿几何?”

贾曰:“惭愧,老朽八十有二矣。”

过后,同僚嗔怪贾公:“为何虚增岁数?这厮居心叵测,怕是与你过不去!”

贾曰:“他以为鄙人老迈,要打发我回家,不妨虚认几岁,也好成全人家一番苦心。”

附注:如此调弄对手亦属少见。贾某敢作此戏言,自有一番痛快。显然他并不在乎什么。这种不在乎,就使对手矮了一截。

贾俊,字廷杰,天顺乡举出身,官至工部尚书。《明史》本传称,其人为官廉慎,望孚朝野。

何妥反嘲顾教官

何妥是隋朝的名士。在他年仅8岁的时候,左邻右舍的大人对他说:“小妥啊,你在我们地方上可称得上是没有对手的神童了,要是你到京城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去,那就可要处处碰壁,大败而归了。”

小何妥撇了撇嘴,不服气地说:“国子学又怎么啦?难道有三头六臂会吃人吗?”

那人说:“吃人倒不会。不过,那儿都是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人,你去了只能虚心求教,否则,必定会自讨没趣的。”

何妥笑道:“如果我去国子学当然会虚心求教,但如果他们有人恃才傲物,欺侮我是小孩,我也不会买账的。”

何妥果然不服气,他终于找了个机会,跑到国子学里去,站到教室旁虚心聆听那些学者的讲课。

正在这时候,某教室涌出了一批学生。走在最后的是一个教官,名叫顾良。他看见了何妥,又惊又喜地说:“嗨,你不是远近闻名的神童何妥吗?今天什么风把你吹来啦?”“顾大人,我特来国子学一游,顺便恭听您的教课,真是获益匪浅。”何妥恭恭敬敬地说。

顾良见他小小年纪说起话来老成持重,刚柔相济,在暗暗赞叹之余,也不免生出开他一个玩笑的想法,便说:“你这何妥的姓氏,究竟是‘荷叶’的‘荷’,还是‘河水’的‘河’啊?”

顾良说着,顿时吸引一些学生也围拢了过来,嘻嘻地笑着,看何妥如何作答。

何妥略加品味,就明白了顾良玩笑之中揶揄的意味,于是应声答道:“您老先生不是姓顾吗?那么请问,那是‘眷顾’(照顾、关怀之意)的‘顾’,还是‘新故’(新近死去或新旧之意)的‘故’啊?”

顾良顿时面孔绯红,哑口无言。何妥到17岁,凭着他的智慧和才干,被湘东王用重金聘去干事业了。

未能免俗

晋人阮咸,字仲容,诗人阮籍的侄子。他们叔侄二人同列“竹林七贤”之名。

阮咸弃事玩世,任达不拘。其时,民间习俗七月七日晾晒衣物,族里富户家家墙头粲然耀目,尽皆绫罗锦缎。阮咸家贫,实无锦衣裘革可展示于众,只将竹竿挑出粗布裤衩晾于庭前。

有人见了奇怪,问这是干吗。阮咸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富家晒衣,类如时装展览,很有些争相炫耀借机夸富的意思。而阮咸以“未能免俗”的姿态反抗流俗,正是魏晋风度之大幽默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