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信息经济的结构(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7:24:59

点击下载

作者:张翼成 吕琳媛 周涛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重塑:信息经济的结构

重塑:信息经济的结构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重塑:信息经济的结构作者:张翼成,吕琳媛,周涛排版:辛萌哒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ISBN:9787220106637本书由天津湛庐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新经济丛书总序新形势呼唤新经济,新经济呼唤新理论周 涛成都市新经济发展研究院

中国现在面临的问题,不是求大求胖,而是要由大转强,由胖转壮!劳动人口多,劳动力成本低所带来的红利,已经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继续高速且稳定地向前发展。西方工业国家的发展已经显示,如果没有新兴经济形态,也不依靠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传统经济形态连续的、惯性的力量,已经不足以全面支撑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国恐怕也不例外。

新形势下的持续健康发展,亟需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壮大新动能!时代在变化,新旧也在不断更替:以前是新的,现在看起来可能是旧的;现在是新的,未来看起来可能是旧的。因此,新经济并没有一个亘古不变的边界!如果把新经济看作是新动能的主要承载,那么,可以大致根据新动能的来源划分出新经济的大致领地。首先是技术的突破创造了新动能,对应于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形态;其次是商业模式的创新释放了新动能,例如流量经济、共享经济等形态;再次是国家战略牵引出新动能,例如国家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重视,大幅度推高了绿色经济的地位;最后是消费升级产生了新动能,例如精神需求的提升催生了创意经济的崛起。

尽管新经济形态大相径庭,但总体而言,新经济具有聚合共享、跨界融合、快速迭代、高速增长等特性。它们高速发展,有很高的平均收益,但又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它们尚未形成类似于传统行业的成熟的产业生态,但又具备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甚至助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潜力。它们中的大部分是轻资产的企业,但它们的发展又特别需要资本的助力。它们中的一部分会成为未来经济的支柱,而另外的部分则会衰败甚至消亡。

中国目前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在经济理论和方法方面的贡献却无法与这个地位相匹配。与此同时,主流经济理论在解释经济现象、预测经济趋势、发现经济风险、给出经济政策等方面一直疲软。随着新技术和新经济形态的出现,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还在进一步扩大。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呼唤与之配套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政策,而这正是本套丛书应运而生的原因。简单而言,本套丛书希望邀请新经济前沿的研究人员,从感知新经济发展态势,揭示和解释新经济发展中伴生的新现象,提出新经济理论,探索新技术(特别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在经济研究中带来的新方法,解释和设计有针对性的新经济政策等方面入手,构建新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前沿。

与一般意义上的丛书不同,这套丛书没有主编,没有副主编,没有编委,也没有编委会——只有一个Logo把它们“连接”在一起。丛书以原著为主,也不排斥少量特别优秀的译著和文集。总之,除了内容以外,其他都“马马虎虎”了。因为我自己参加过若干编委会,大部分也只是一个虚名。毕竟,一套丛书能给读者带来多大价值,归根到底是靠选题和内容,而不是靠遍插红旗。

这套丛书的第一本,名为《重塑:信息经济的结构》,是一本典型的跨界融合的作品。这本书的主要作者张翼成是国际上最著名的统计物理学家之一,但它却不是统计物理学的专著,而是作者20多年经济学思考和研究的集粹。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第一次以一种重要的无形产品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而我们每一个人,既是信息的消费者,也是信息的创造者。主流的经济学理论远远落后于信息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无法把光怪陆离的信息经济现象规整收编。本书用通俗、风趣的方法高度提炼了作者20多年的研究成果,是一本针对信息经济的具有完全系统性、原创性的著作。

谨以最好的内容献给读者,以为序!推荐序一新时代,新经济,新理梁春晓信息社会50人论坛理事、阿里研究院高级顾问

20年来,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加速推动传统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的解构和重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正在成为新的基础设施,数据正在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大规模协同与共享正在成为新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全球经济和社会正在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全面转型,信息经济正在成为当下和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核心动力。如何创建符合经济实际特别是信息时代实际的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基础理论,是这个时代最迫切的理论要求。

20世纪中叶以后,围绕新古典经济学等传统经济理论的假设、体系和适用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息过,且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经济主体日趋小微化、海量化,经济主体之间的连接与互动日益密切和频繁,生态、涌现、进化、自组织和不确定性等复杂性特征日益突出,现有经济理论越来越难以应对和解释信息经济。

近年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快速崛起,使得传统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等许多理论都面临比以前更大的疑问、困境和挑战。在美国,围绕信息经济展开的经济学大讨论也十分激烈。

产业界呼唤新的理论。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之间存在一种奇怪的错位:学术界希望帮助企业解决具体问题,而产业界(尤其是前沿企业)则期待学术界能够提供跟得上时代且具有前瞻性的基础理论。所谓“理论指导实践”并非理论家直接指导实践,而是实践者自己在好的理论的启示下实践和改进之。身处风云变幻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竞争中,产业界渴望能够直击事物本质、把握根本规律的理论,渴望在巨大不确定性之中找到哪怕些许确定性,渴望好的理论能够帮助产业界拥有更好的远见和洞见。

张翼成教授是信息经济的领军人物,周涛教授和吕琳媛教授是近年涌现出来的青年领袖,他们师生合力打造的《重塑:信息经济的结构》无疑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学术著作,是十年磨一剑的思想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恰逢其时,意义非凡。《重塑:信息经济的结构》系统分析和阐述了传统经济学的缺陷,并致力于构建一整套新的分析框架和理论体系,为我们对信息经济的认识、理解和实践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我相信,无论是对信息经济体系还是对前沿企业,这部著作都将日益彰显其重要的理论价值,成为面向未来、创造未来的思想武器和源泉。推荐序二信息能力,经济学范式转移的关键段永朝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网络智酷总顾问杭州师范大学阿里巴巴商学院特聘教授

2014年4月,我与《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高级记者李钊博士共赴瑞士弗里堡大学,专程拜访物理系终身教授张翼成博士。

这次行程,主要是为了与张老师一起探讨“阿里巴巴模式”中蕴含的经济学内涵——当然,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信息经济学,并以此为契机,撰写一篇深度文章,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英文版)上。参与讨论的,有张翼成教授、《经济学人》杂志经济评论部主任保罗·奥默罗德(Paul Ormerod)博士、前伦敦市政厅顾问布丽奇特·罗斯韦尔(Bridget Rosewell)博士、李钊博士和我。

为期一周的讨论即将结束的那个下午,我和李钊博士再次来到弗里堡大学张翼成教授的办公室。谈完预定的内容,还有一点时间,我建议张老师给我们讲讲他正在撰写的一部新书,书的内容是关于信息经济的结构。此后的三年里,我曾多次在不同的国内场合,聆听过张老师对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作出的阐释,甚至在2015年初,就有幸读到这一书稿的原初版本。那是一部高度凝练的英文小册子,我也曾试图协助张老师早日把他的心血之作翻译出来,介绍给国内关注信息经济的同道。

令人兴奋的是,现在呈现在读者诸君面前的,就是这部著作的精进版,它并非英文小册子的直接翻译,而是张翼成教授与他的两位高足,周涛教授和吕琳媛教授联袂合作,结合中国实际共同写作完成的全新版本。创新的新市场模型“魔饼”“信息能力”“信息劳动分工”“个人助理”,等等,粗略浏览一下这部著作,顿时让人觉得,一大波有趣、新颖的提法,扑面而来。

这是一部充满原创思想的著作,也是一部立足于对传统主流经济学的深刻洞见,对信息经济的结构、范式和新市场要素、市场模型充满想象的著作。这些活力四射的术语,正是这部著作鲜明的特征。

过去的十年里,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模式创新,涌现出大量新颖的做法,比如淘宝网天猫的消费者点评、芝麻信用、众筹、滴滴打车、共享单车、C2B、分享经济、网红经济、区块链,等等。这些新颖的事物,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为何经典的边际分析在某些场合下竟然失效?陌生人如何在一次交易中就达成信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到底是如何表达的?除了价格信号之外,互联网上还有哪些市场信号是过去所忽略的?

作者的思考,大大拓展了传统基于价格信号、边际分析的市场模型,充分考虑了个性化、多样性这一新的维度,并且找到了“信息能力”这一关键概念,将“信息”要素,真正纳入了经济解释的分析框架。

在“信息”业已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今天,主流经济学构建的分析框架,已经不能适应信息经济的理论阐释,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共识。“信息”应当进入这一新的分析框架,但如何进入,依然是个坚硬的难题。此前,信息经济学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均试图探讨这一问题,但基本上将信息视为博弈论意义上的“消息”,或者说视为传统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相关“知识”和“数据”。这固然是事实,但依然没有将“信息”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来考量,也没有找到“信息”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更没有突出有突破性的新的市场模型。这正是这部开创性著作的价值所在。

新的信息经济思想,将市场参与者的“信息能力”作为杠杆和桥梁,一方面连通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生产,另一方面又与隐藏在冰山以下的隐性需求和供给能力产生关联。这一新的市场模型,将超越经典的均衡分析和市场决策分析的束缚,充分面对“不对称性基本原理”的挑战,并为深入解释互联网背景下新的市场经济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独具特色的个人助理

张翼成教授是一位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专精于金融物理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以物理学家的眼光,他很早就关注“复杂性思想”在经济理论中的运用。自21世纪初以来,他培养了一大批青年学者,中国处处有他们的身影,比如说周涛、吕琳媛就是近年在中国影响甚大的青年领袖。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独成一个学派,跨越多个传统学科,攻城略地,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相信他们这一学派不会止步于本书,而是继续背靠坚实的复杂性、网络分析等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攻坚信息经济与信息社会不断涌现的难题!

最近5年里,基于这一信息经济理论,作者从技术实务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思想,就是“个人助手”。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有幸在不同场合听张老师谈论这一构想,感觉这一构想的确抓住了互联网信息经济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今的互联网市场营销,依然是“商家主权”,也就是说,消费者不得不面对信息过载、认知过载的巨大负担。社会推荐算法大行其道的几年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延展了消费者信息过滤的手段,但依然存在“消费者锁定”的风险。这也是本书里谈到的。“个人助理”的构想,为消费者赋权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基础。消费者的信息能力大大提高之后,才有可能与商家展开平等的对话,个性化和多样性才有对接的可能。可以预想的是,区块链技术的介入,将会使这一进程建立在新型的账户体系、智能契约网络的基础之上。

此外,“个人助理”的思想,我认为是通向“消费意愿”的一个重要门径。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将是信息经济市场行为争夺的战略制高点,而消费者总是扮演被动角色、总是被“喂养”的时代即将终结,新型的生产关系、消费行为即将建立在新的消费伦理、工作伦理和生产伦理的基础上。这也正是作者在本书结语中的判断:“伦理与赚钱不可分割”,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赚钱与赚爽同时存在”。

有趣的是,正是在2014年接触到张翼成教授的信息经济思想的同时,我对“意愿经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是一片有待深耕的领域,与认知科学、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相互交叉,相信一定会滋生更加令人兴奋的累累硕果。后电商时代的理论基石

电子商务一直是观察信息经济的绝佳窗口。如果把电商20多年来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的话,前一个阶段大致完成了量的扩张、基础设施的塑造和电商认知的普及。大致从5年前,电子商务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后电商时代。

2016年10月,马云在云栖大会上作出了这样的断言:纯电商时代过去了。在我看来,这意味着后电商时代的到来。后电商时代的三个主要特征是:

● 从占有到分享(Sharing economy,分享经济)。

● 产消合一(Prosumer,既是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

● 社交商务和移动商务的崛起(Social Business & Mobile Business)。

后电商时代需要将交易行为纳入社交网络的框架下重新思考,需要深入挖掘生产者、交易者在大量交流、交易、沟通过程中,消费意愿的形成、聚集与传递机制。这些内容,总体上都超脱于传统主流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的视野之外。

张翼成教授的学说中,虽然没有明确将消费者的“隐性需求”表达为“消费意愿”,但旨趣是一致的。消费意愿是互联网背景下消费者理论研究的焦点、难点。消费意愿,并非欲望驱使下的消费需求,而是与消费心理预期、社会互动环境、文化生态密切关联的复杂心理活动。在社交或交易环境下,消费者意愿表达所呈现出的“意向性活动”,作为内心需求对外界的投射,揭示出消费者认知结构、认知行为的隐性特征。信息时代如何理解人的消费意愿,将充分揭示物质与精神需求满足的交叉点,也是解开“爽”(FLOW,美国心理学家、“心流之父”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的术语)的深层结构的重要途径。

后电商时代,需要建立全新的认知框架,理解充分连接、交互、协作的网络结构下,积极的、主动的人性(如消费意愿),在交易、交往的复合网络中呈现出何种行为模式,并以何种可观察的方式测量、表征,是理解后电商时代新消费者的重要框架。

我相信,张翼成团队的这部著作,为后电商时代,为信息经济的蓬勃发展,定会贡献富有启发的原创思想,为构建信息经济的理论体系,提供重要的思想基石。关于信息经济,你了解多少?扫码下载“湛庐阅读”APP,“扫一扫”本书封底条形码,做做测试题并获取答案。前言一个新范式的诞生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象征物已经从“林立的烟囱”转向了“信息”。很难想象在实体经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变革的今天,经济学说居然没有经历相应的脱胎换骨。一直以来,在解释社会经济现象的时候,主流经济学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但是随着理论和现实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些理论对现实世界的解释也越来越乏力,因此迫切需要新的经济理论的诞生。本书的目的并不在于加入批判的行列,而是颠覆性地提出一种取而代之的新的理论体系,在这一理论中,信息将扮演着核心角色。

1776年,瓦特发明的实用性蒸汽机的点火,照亮了人类生活的一个新时代。20世纪中期,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先行者凭借着对信息的深刻洞察迅速跃居为财富塔尖人士。今天的中国,类似马云这样的“草根”人士缔造着一个又一个创富神话。当东西方世界四处洋溢着对这些信息英雄创富神话的溢美之词的同时,现代经济学却陷入四面楚歌的窘境。一边是正在发生的信息化浪潮,正快速重构着整个现实世界;另一边则是传统的经济学对现实世界无言而对。

信息在主流经济学教科书中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在供需法则中,关键参数是产品价格和销量,并且假设人们都清楚地知道这些产品的质量。然而,这一假设与真实世界相差甚远。在现实世界中,一个消费者面临着无数的选择,对他来说,知道每个产品的质量,并判断哪个产品最适合自己难似大海捞针。金融市场信息不足的现象更加严峻。例如,一只股票的价值不能完全由其价格、利润率和一些其他参数所表征,因为还有数不清的针对这只股票所独有的细节特征,而这些正是精明的投资者必须研究和了解的地方,也是他们的决胜之处。

主流经济学的核心范式是如何分配稀缺资源,也就是说如何在固定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优化。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丹尼·罗德里克(Dani Rodrik)在他的网红博客中对主流经济学给出了通俗形象的描述:“这有一堆公司,选了这些变量,这是他们所处的市场约束条件,这是他们需要优化的目标,自然会得出一个平衡态。”事实上,如果给定变量和约束条件,那么唯一可做的事情就是最大化了,于是复杂的经济问题就简化成一道道数学题,正如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或文献中经常看到的那样。

虽然罗德里克给出的描述看似是合理的,但真实世界并不满足他的前提。首先,事件不能简单地由一些数学变量表征,因为它们是很难量化的。其次,任何事都不可能做到人尽皆知,而且每个知情者的认知和理解都会存在偏差与不足。因此,要达到某个既定目标(例如,最大化)就要经历一个过程,而过程本身会使约束条件发生改变。以上因素将导致主流经济学的前提失效。既然不可能通过优化达到平衡态,本书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动态变化情况的新的方法论,于是一个新的经济理论应运而生。我们并不关注最终的状态,而是关注无穷无尽的动态演化过程,并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不断研究可能采取的行动和相应的后果。

我们的理论是基于一个新的范式,即将资源的分配和创造合为一体。信息经济中充满了分配和创造行为,竞争者(分配资源)和创新者(创造资源)的角色经常搅在一起无法分割。传统的分配范式,关注的是在固定约束条件下如何进行优化的问题,而我们提出的分配与创造范式,研究的是约束为什么改变和如何改变。在现实世界中,在向着某个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都会受制于一些约束,随着过程的进展,那些约束条件也会发生变化。

资源创造并不是来自一个魔术黑箱。当著名金融大鳄与哲学家乔治·索罗斯(George Soros)还是个学生的时候,他的导师莱昂内尔·罗宾斯(Lionel Robbins)告诉他,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供需关系,经济学家不应该追究更深层的细节。这就好似一座冰山,供需关系是显现在水面上的部分,而水下的情况是没有必要知道的。与此不同的是,我们提出的新范式会关注水下隐匿的部分,因为可见的显性部分(水上)和隐性部分(水下)是紧密相连的(参见图2-3)。

一般说来,物质资源越用越少,而在21世纪,经济资源则可能是越用越多:挖掘利用一个资源会引发新资源的出现。新的范式避免了报酬递减的穷途末路,而是考虑一个开放演化过程。每当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更加复杂的问题会接踵而来。经济增长并不是一次次优化的结果,财富也不会魔法般地冒出来。如何认知与分配现有的资源将会影响未来资源的产生。

主流经济学也考虑变化,但是那些变化好像是上帝注入的外部因素。当外部因素注入时,经济系统会重置,然后就会从一个均衡跳跃到另一个均衡。然而,主流经济学并不理睬是如何从一个均衡跳跃到另一个均衡的。在我们提出的新范式下,分配过程是需要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约束条件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带来新的东西,因此分配和创造必须同时考虑。这两种力量既相互竞争又相互补充,共同驱动经济永无休止的演化。

经济中充满着稳定和不稳定的力量:有限资源的分配属于前者,而创造属于后者。因此,经济系统很少能保持在某一个均衡状态。主流经济学只关注分配问题,而忽视了创造这一重要驱动力,这也许就是造成很多主流经济学理论与现实世界经济不匹配的主要原因。在本书中,我们指出当资源的分配和创造同时考虑的时候,一个新的理论诞生了。

这本书主要介绍三类市场,即消费市场、金融市场和信息市场。每个市场围绕着同样的主题展开,即改善资源分配、约束转移以及新资源的创造。前三章对消费市场大书特书,使读者对新的市场理论有个较完整的了解,我们探讨的议题往往都是当下市场运作的热题,而这些恰恰被主流理论所忽视。后两章我们分别介绍金融市场与信息市场,读者会看到这些市场与消费市场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特性,但都可被同一基础理论解释。

本书源出于作者张翼成及其领导的研究团队,也包括两位合作者,20多年来在经济学方面持续深度的研究。事实上,张翼成曾整理过一本简要紧凑的英文小册子,系统性地阐述了他的理论和见解。现在大家看到的这本书加入了国内读者熟知的例子,并对理论进行了更充分的叙述。读者可以举一反三列举更丰富的例子,甚至反例,而且不一定非要接受本书的每一个结论,我们欢迎读者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分析评判。

信息经济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赶超欧美的步伐令世人瞩目。在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历史阶段,我们谨以本书献给在信息经济各条战线奋斗的精英与草根,尤其是与互联网同龄的一代。我们期待本书问世后,一线的读者会给我们提出宝贵的反馈意见,让大家一起来丰富完善市场与经济理论。就像国内的信息经济先行者在某些领域已经领先世界一样,希望有一天,中国人在经济理论领域也能够领先于世界,而不是盲目跟随洋人过时的说教。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