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诵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19:55:35

点击下载

作者:“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编委会编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诵读本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诵读本试读:

出版说明

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诵读中华经典,是四至十二岁学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也是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国家语委主办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大力推动的一项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四至十二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记忆的黄金阶段,这个时期诵读一定量的中华经典,不仅有助于锻炼、提高记忆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习做人、做事的基本常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为了满足广大学生、家长和教师诵读中华经典的学习需求,我们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编辑出版了这套“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读本。本系列图书有下述基本特点:

一、内容系统全面。

本系列图书选取蒙学经典、儒家经典、诸子百家、历史名著、经典诗文等三十八种,分四辑出版。有些经典内容过多,我们选择那些流传较广、思想深刻的篇章编成选本;有些诗文,则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了汇编。

二、导读言简意赅,诵读专业科学。

每本图书的正文前都有“

内容导读

”和“

诵读指导

”。“内容导读”包括对经典的成书过程、作者和作品思想等方面的综述,“诵读指导”则请播音专业的专家从朗诵角度对每本书诵读时的语气、重点和感情变化等进行指导。

三、底本权威,大字拼音,注释实用。

底本采用权威的通行本,正文原文采用三号楷体大字,符合学生阅读习惯,保护学生视力;字上用现代汉语拼音注音,拼音的标注以《汉语大字典》注音为准,在语流中发生变调的,一律标注本来的声调;页下附有难字、难词、难句注释,注释尽量参照最新研究成果,语言简洁通俗,表述精准易懂。

四、备有诵读示范音频资料,提供免费下载。

部分图书备有由专业播音员、主持人和配音演员诵读的全本或选本的示范音频资料;条件成熟时,我们会提供一线教师的部分篇章的吟诵音频资料,供家长和教师、学生借鉴学习。鉴于光盘在运输途中容易发生损坏,我们仅提供网上免费下载诵读音频的服务。如需要图书音频资料,请购书读者将个人姓名、手机号、邮箱、所购书目、购书地点等信息发送至sonɡduben@126.com,即可获得该图书音频的下载网址。

关于本系列图书的使用,我们的建议和体会是:小切入,长坚持,先熟诵,后理解,家校共读出成效。

首先,家长、教师要了解经典著作的原文大意、难点注解,其中的名言警句或典故也要事先知晓大概,以便在孩子问询时能够予以帮助。

其次,家长、教师每日选择百字左右的诵读内容,带领孩子反复诵读。次日复读昨日内容,然后再开始新的内容,在学习新知识时不断温故,巩固熟读效果。

第三,在诵读时可采取听我读、跟我读、慢慢读、快快读、接力读等多种诵读形式,让孩子在集体的氛围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第四,教师或家长可将诵读内容做成卡片或活页,以便携带,随时复习,随时巩固。

第五,家校联手,逐次做好孩子的诵读记录。记录卡可以有诵读篇目、开始的时间、熟读的次数,还可以附上自我评价分数,家长、教师评价分数,读伴评价分数,调动一切因素激励学生熟读成诵。

本系列图书,从经典著作版本的选择到文本注音、注释的审定,都力求做到精准,但错误之处在所难免,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中华书局编辑部2013年4月内容导读《

三字经

》《

百家姓

》《

千字文

》《

弟子规

》导读南 木

中国人对孩童的蒙养教育向来非常重视,明人沈鲤《义学约》就说:“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盖终身事业以此为根本,而混沌初开,非可以旦夕取效者。”因为重视蒙学,所以蒙学教材的编写历朝历代都在进行。现在看来,《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是旧时流传颇为广泛的蒙学识字读本,陈黎明、张晗在《“三百千”的用字及其流向》中指出:“‘三百千’所用字种1474个。其中,见于‘1500常用字’838个,见于‘2500常用字’1079个,见于‘3500常用字’1235个,见于‘7000通用字’1463个,所见于《新华字典》1473个。‘三百千’所有用字,均见于《现代汉语词典》。”所谓“蒙养之时,识字为先”(王筠《教童子法》),然而其侧重又各有不同,且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三字经》侧重于历史知识、自然知识、生活常识的传授,《百家姓》主要是方便生活日用,《千字文》因其华丽的辞藻和浓厚的儒家伦理教育观而著称。所以明代吕坤在《社学要略》中说:“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弟子规》虽晚出,因切于儿童良好习惯养成和儒家思想道德教育,而传播更加广泛。瞿菊农先生在《中国古代蒙养教材》中说:“清人周保璋作《童蒙诵读编》,曾修改《三字经》的一部分。又说‘近李氏《弟子规》盛行而此书(指王著《三字经》)几废’。可见《弟子规》一书亦颇盛行。”应该说,这四种蒙学读物是十分成功的。

王炳照先生在《传统蒙学读物的现代价值》中把此类蒙学读物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归结为:知识教学与品德培养紧密结合;社会知名人士或著名教育家、学问家亲自动手编撰蒙学教材;蒙学教材要相对稳定,内容又要随时修订、增补和更新;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注意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提高蒙学教材易读易记的水平;蒙学教材注重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王建英《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美感分析与思考》认为此类童蒙读物具有:精炼整齐的建筑美;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辞雅对工的绘画美;史事丰富的意蕴美;似兰如松的品行美;优美流畅的书法美。这些正是此类蒙学读物行久不衰的原因。接下来对“三百千弟”分别谈谈。

童蒙第一《三字经》《三字经》是旧时流传最广泛的蒙学读物之一,人称“袖中《通鉴纲目》”。清人王相赞颂说:“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言简义长,词明理晰,淹贯三才,出入经史,诚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也。”近代通儒章太炎先生也褒誉有加,他在1929年写的《重订三字经题辞》中说:“《三字经》者,世传王伯厚所作。其叙历代废兴,本迄于宋,自辽金以下,则明清人所续也。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观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以较梁人所集《千字文》,虽字有重复,词无藻采,其启人知识,过之《急就章》与《凡将篇》之比矣。”太炎先生论学作文以法古为尚,而能对底层童蒙读物作如此高的评价,固然有宣传其思想观点的因素在内,但客观上也证明了《三字经》确实是比较不错的蒙学读物。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在《谈〈三字经〉》中也说:“《三字经》是本好书,可惜已经被冷落了几十年,没有人去理会它了。说是好书,因为这本小书是旧时代普及知识的读物,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泛,三字一句,文字浅明,句子短小易懂;其次,每两句押韵,容易念也容易背,可以巩固记忆。因此,从这本书编纂以来,即公元十三世纪后期一直到二十世纪初期,六百多年来,成为儿童启蒙的必读书,发生了深远的广泛的影响。”吴晗先生虽然因为说过《三字经》的好话而在当时受到批判,但几十年前他对《三字经》的评价,在现在看来依然是切中肯棨的。《三字经》的作者。《三字经》究竟是谁编撰的,是独立编撰还是成于众手,有好几种说法,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说法是由宋代大儒王应麟编撰,但史籍中没有记载。或说是区适子所撰,黎贞续补。梁章钜在《浪迹续谈》卷七说:“按《三字经》世传为王伯厚作,或又曰是宋末区适子所撰,适子字正叔,广东顺德人,未知孰是,要皆宋人也。”梁章钜只给出了各种说法,没有表明态度。吴晗明确指出《三字经》的作者是区适子,后又经黎贞续补,他说:“(《三字经》)真正的作者其实是宋朝末年的区适子,据屈大均《广东新语》:‘宋末区适子撰《三字经》,适子广东顺德人,入元抗节不仕。’区适子工于文辞,以博学多闻著称,家乡人跟他受教育的有几百人。续补的是明初的黎贞,据清人邵晋涵诗‘读得黎贞三字训’自注:‘《三字经》,南海黎贞所撰。’黎贞字彦晦,明初新会人。”朱维铮先生的意见和吴晗的一致,他在接受采访时说:“关于《三字经》的作者,我以为193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舒新城等四先生主编的《辞海》的说法较可信,即它初为南宋末广东人区适子所作,经明朝黎贞增广,至清之后又有续补。”(《三字经岂能是国学——朱维铮教授访谈录》)不论《三字经》的作者是否确定,但其成于众手是显而易见的,它的内容总是因历史的演进而不断被增补。《三字经》是综合性的童蒙读物,也就是说它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当然,虽说其内容广泛,毕竟还是可以按照所讲内容来划分层次的。张隆华、曾仲珊《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划分为五部分:“(《三字经》)约分五部分:教育的重要性;幼学的次序,三纲五常十义;读书的先后,四书五经;勤学的典型事例,十余例;为学的效果,显亲扬名,光前裕后。三字一句,押韵,便于学童诵读。它把识字、历史知识和封建伦理训诫融为一体,概括性强。”刘宏毅《三字经讲记》则划分为六部分:“《三字经》全文虽然分为六个部分,但全篇内容连贯,自始至终突出‘教之道,贵以专’这一主题,六个部分均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体现了作者完整一贯的教育思想。第一部分谈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二部分强调教育的内容和顺序,第三部分讲授基本的文化常识,第四部分介绍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和读书的次第,第五部分是中国通史纲要,第六部分谈勤奋刻苦是接受教育的基础,可见《三字经》是一部教育专著。”郅美丽的硕士学位论文《宋代蒙学教育研究》也划分为五部分:“从内容上看,《三字经》是综合性教材,内容大致可分五部分:第一,说‘教’和‘学’的重要性,其中有些成为多年传诵的格言,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第二,讲封建伦常的一些话,如‘亲师友’、‘孝于亲’等。第三,介绍数目、四时、五行、六谷、六畜这些基本名物,以及小学、四书、六经等这些当时的基本知识。第四,讲述‘自羲农’开始,直到宋代的历史知识。最后,讲了一大串历史上奋发勤学的人物故事,勉励儿童努力学习,做有用的人。”张红梅在硕士学位论文《蒙学读物〈三字经〉述评》则概括为:识字教育内容、礼仪教育内容、伦理道德教育内容、历史知识教育内容、博物知识教育内容、经学诗赋类教育内容、励学教育内容以及用于连缀上下文的其他内容等八大部分。

以上所引诸家对《三字经》结构的划分,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参考各家的论述重新把内容层次概括为六部分:重教为学劝学、道德伦理教育、礼仪修养教育、自然知识教育、社会历史教育、生活常识教育。

上文说到《三字经》由于成于众手,所以多所增补,而增补最多的莫过历代统系。梁章钜在《浪迹续谈》卷七说:“坊间有别本,多出元、明统系数句,是明人所添。萧良有《龙文鞭影》言,里中熊氏藏有大板《三字经》,明蜀人梁应升为之图,聊城傅光宅为之序,较旧板多叙元、明统序八句。纪文达师言赵南星集有《三字经注》一卷,其宋以后亦多出数句,而与萧良有所述又微有不同。”由于成于众手,《三字经》在内容上也有一些不严谨的说法,颇招诋诘,清人陆以湉《冷庐杂识》卷六毫不客气地批评:“童蒙所诵《三字经》,相传为王伯厚作,此流俗之说也。周公时无《六经》之名,不当云‘著《六经》’。大、小戴《礼记》乃大、小戴所撰,不当云‘注《礼记》’。《困学纪闻》尊蜀而抑魏,其所叙述,蜀先于魏,亦不当云‘魏蜀吴,争汉鼎’。经史之大者,疏舛若此,其他可无论矣。”陆以湉的话主要讨论了三件事,一是周公不可能著《六经》,其实《三字经》的原话是“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陆以湉不知所据何本;二是大小戴不是“注《礼记》”的,按照今天的说法,大小戴是编次《礼记》的;三是认为《三字经》的作者不可能是王应麟。《三字经》有不严谨的地方确实不假,尤其是“明清人所增尤鄙”,故有章太炎重订之作。遗憾的是,章太炎的重订之作,似乎未被大众认可,而没有广泛流传开来。

此次排印《三字经》,用王相1122字训诂本,重新简注,以便阅读。

方便日用《百家姓》《百家姓》是把姓氏编排在一起,用韵文形式表现出来的童蒙读物,要谈《百家姓》,首先应该了解一下中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姓氏文化。

姓氏是文化传承符号,中华姓氏是中华文化传承的活化石,它反映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文明演进、族群迁变等内容,是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事实上,以姓氏为研究对象的代不乏人,胡星林《“姓氏书”史话》一文,简明扼要梳理了历代有关姓氏的重要书籍。我们了解一个姓氏,一般而言要从姓氏起源(包括得姓始祖)、迁徙分布、郡望堂号、族谱文献、宗祠通用对联等几个方面去把握。

姓氏起源,就是找寻姓氏最早的历史起源,说明其得姓的方式和得姓的始祖。得姓的方式有以母姓为姓、以居住地为姓、以部族名号为姓、以国名为姓、以先辈姓名字号为姓、以采邑为姓、以职务为姓等多种方式。张世国在《百家姓姓氏溯源》“前言”中列举了14种方式,籍秀琴在《中国姓氏源流史》第二章“我国姓氏起源举要”分十二节论述,即把得姓方式概括为12种。虞万里先生有《姓氏起源新论》一文,亦可参看。

迁徙分布,就是追寻各个姓氏的源流发展和分布区域。有的姓氏产生后,会繁衍分化为多支,迁徙到不同的地域。

郡望堂号。在同一州郡聚居的世家大族,在本郡就是望族,称郡望,也叫郡姓。李绍飞《杂家话杂》之《姓·氏·名·字·号》一文说:“郡望是魏晋南北朝兴起的一种风尚,本指某一地区(多指郡)最有名望的豪门大族,时称‘望族’。某郡的望族又称为某郡的‘郡望’、‘郡姓’。此风唐代为广,宋后极少见。如杜少陵(杜甫,京兆杜陵是其郡望;杜甫实是河南巩县人)、韩昌黎(韩愈,河北昌黎是其郡望;韩愈实是河南河阳人)、赵匡胤称‘天水真人’,因为(甘肃)天水是姓赵的郡望。陈寅恪《论再生缘》:‘六朝及天水一代(宋代)思想最为自由。’”李振翼有《中国姓氏文化的郡望之源》,可参考。堂号是旧时大户人家的称号,堂号多源于本姓历史名人的事迹和佳话,也有和郡望相同的。比如孟姓的堂号“东海堂”是以郡望立堂,“亚圣堂”是因为孟子被称为“亚圣”而立堂,而“三迁堂”是因“孟母三迁”的故事而立堂。

族谱文献。众所周知,大凡聚族而居的家族,都有家谱、族谱、宗谱等文献传世,用来明源流、序昭穆、慎终追远,简单说,就是让子孙后代追怀祖先世德恩泽,从而劝诫后人积极上进以光宗耀祖。这种谱录文献一定要详细记载宗族发祥起源、历代名人大事、迁徙分布繁衍等内容,巴蜀书社出版的《中华族谱集成》就是专门收录各姓谱录的丛书。

宗祠通用对联。各姓家族都有宗祠以祭祀祖先,而张贴在祠堂的对联就是宗祠通用对联,这种对联有四言、五言、七言等形式,内容多表现姓氏起源、祖先居住地、名号、禄位官职等内容。比如孟姓宗祠对联四言有“昌平世泽;亚圣家声”,五言联有“五友家声远;七篇世泽长”。专门收录姓氏对联的书有谷向阳、何慧琴主编的《中国姓氏对联史话》,李文郑编著《中华姓氏对联鉴赏》,李文郑、陈炳通编著的《新百家姓对联趣话》。

对姓氏文化作了介绍,再返回来谈谈《百家姓》。《百家姓》相传是宋代钱唐老人写的,王明清《玉照新志》卷三:“市井间所印《百家姓》,明清尝详考之,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何则?其首云:‘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所以钱次之;孙乃忠懿之正妃;又其次,则江南李氏。次句云‘周吴郑王’皆武肃而下后妃。无可疑者。”钱征在《百家姓著者考》中认为:《百家姓》的编著者,似是“老儒”钱俨;《百家姓》的编著时间,似是开宝四年(971)至太平兴国二年(977)之间。事实上,《百家姓》也是成于众手,是经过历代不断修订,才成为现今的模样。需要指出的是,“百家姓”的“百家”是泛指,不是实指。倪海曙先生在《姓氏与辞书编纂》中说:“宋朝《百家姓》的“百家姓”,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修辞性的,“百家”是众家的意思。《百家姓》有503个姓,是不全的,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佚文《姓氏篇》就收了五百十几个。《百家姓》宋初原文还要少,只有四百多个,到元刻本《蒙古字韵百家姓》,也只有427个,503个是明刻本增补的。”生活在正德、万历年间的李诩在其所著《戒庵老人漫笔》卷二有“《百家姓》不同”条,清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卷七指出:“盖古《百家姓》原不止百家,《戒庵漫笔》云《百家姓》单姓四百零八,复姓三十是也。”《百家姓》自撰成后,迅速流传开来,陆游《秋日郊居》其三自注云:“农家十月,乃遣弟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六“冬学村书”条引陆游诗然后说:“今乡村小儿所习《百家姓》一书,盖犹宋人所习,以赵为首,尊国姓也。”可见其流传之广。

我们知道,《百家姓》是童蒙读物,它的编纂就是为了启迪童蒙,方便生活日用的。张志公先生说《百家姓》“从内容上来讲,虽然全由没有意义联系的单字组成,但是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从形式上讲,四字韵句,语调和谐,顺口悦耳。”特别指出它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举张岱在《夜航船序》中讲的故事来说明: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一个读书人,因为分不清单姓和复姓,遭到了“且待小僧伸伸脚”的待遇。现代人在人际交往中能正确称呼别人的姓氏,其实也是有修养有礼貌的表现。所以《百家姓》在我们今天,仍然是需要的。

此次整理,我们选用全文568字,以“百家姓终”结尾的通行本,参考张世国《百家姓姓氏溯源》、刘宗迪《姓氏名号面面观》、穆柳森《百家姓辞典》等资料,简洁叙述姓氏起源,标示郡望。姓氏注音则参考陈明远、汪宗虎《中国姓氏学发凡》有关读音的论述和籍秀琴在《中国姓氏源流史》一书附录的《我国姓氏特殊读音一览表》。如欲对姓氏学进一步了解,可以看陈明远、汪宗虎编著的《中国姓氏大全》,窦学田编撰的《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

妙思巧制《千字文》《千字文》的作者。我们今天看到的流传最广泛的《千字文》,一般认为其作者是南朝梁散骑常侍周兴嗣,关于《千字文》作者为周兴嗣的记载,我们可以在《梁书》和《南史》中窥见端倪。唐人李绰《尚书故实》和韦绚《刘宾客嘉话录》的记载比较详细,但类乎传说:梁武帝发现王羲之遗存下来的书法真迹,让殷铁石拓一千个不重复的字,再让周兴嗣排列为可诵的韵文。陆以湉在《重次千字文汇编跋》用韵文的方式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惟周兴嗣,夙号多闻。奉武帝敕,次《千字文》。广列伦物,富隶《索》《坟》。顿凋玄发,藉达赤心。一夕属草,终古垂名。”《千字文》作者问题一直争议不断,是因为著录的别本众多,而早绝其传,今人未见,不能鉴别,故而聚讼纷纭。据启功《说〈千字文〉》,在梁陈不到一百年之间,《千字文》就出现了四五种版本,有萧子范本,有周兴嗣本,有佚名撰、萧子云注本,有佚名撰、胡肃注本。可惜除周本外,大都失传了。(参梁章钜《归田琐记》卷六“千字文”条)陆以湉在《重次千字文汇编跋》中说:“萧子范、胡致堂皆有《千字文》,独周兴嗣本最著。”《千字文》内容特点。顾炎武说:“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这可以从《千字文》的内容、句式结构、用字特点、平仄用韵等方面看出来。启功先生概括《千字文》的特点为:“四字成句、平仄流畅、有韵易诵、没有重字。”辛志凤《蒙学教材〈千字文〉的用典和用韵》、谭书旺《汉字启蒙教育的典范》都是论述《千字文》特点的专文。根据诸家论述,我们现在把《千字文》的特点归纳如下:

一、内容丰富,包罗广泛。《千字文》包含了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

二、四字成句,有韵易诵。根据谭书旺的统计研究,全文125联250句,除第1联(第1、2句)、第3联(第5、6句)、第20联(第39、40句)、第104联(第207、208句)等4联逐句用韵,最后一联不押韵外,其余均为隔句押韵。全文共用17个韵,换韵7次。

三、结构普通,行文畅达。《千字文》多用主谓式、动宾式、并列式等常见结构,句式简单普通。行文明白晓畅不艰涩,所用之典大多是常见的(清人黄生认为《千字文》也有生僻的典实,他在《义府》卷下说:“《千字文》为童蒙习熟之书,然作者初本集字而成,缀属肺易,其间故实颇众,即老师宿儒,卒然致询,莫辨由来。”并列出了九个生僻“故实”的句子和出处。)。

四、字无重复,词有藻采。《千字文》词汇丰富,辞藻华丽,充分体现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变化,也可以看出周兴嗣驾驭汉语词汇的高超能力。因为人所共见,不拟多说,这里只详细分析一下《千字文》“字无重复”的问题。《千字文》短短一千字,没有一个重复,这是就繁体书写说的。因为简化字里有些字是重复的:发(周发殷汤,发,繁体作發;盖此身发,发,繁体作髪)、巨(剑号巨阙,巨,繁体作巨;巨野洞庭,巨,繁体作钜)、昆(玉出昆冈,昆,繁体作崑;昆池碣石,昆,繁体作昆)、戚(戚谢欢招,戚,繁体作慼;亲戚故旧,戚,繁体作戚)、云(云腾致雨,云,繁体作雲;禅主云亭,云,繁体作云)、洁(女慕贞洁,洁,繁体作潔;团扇圆洁,洁,繁体作絜)。并(百郡秦并,并,繁体作併;并皆佳妙,并,繁体作並)明人李诩《戒庵老人漫笔》说,吴枋《宜斋野乘》认为“女慕清洁”、“团扇圆洁”中“洁”字重复,应该改为“女慕清贞”。李诩接着说,“清洁”传世本作“贞洁”。“鸣凤在树”,《名公帖》作“在竹”。这就牵涉出《千字文》在流传过程中因传写和避讳等原因出现的异文问题。启功《说〈千字文〉》有一节“《千字文》各本中的异文问题”,用很大的篇幅论述《千字文》异文,分析详尽明白,可参看。《千字文》自产生以来,就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社会各层迅速流传,主要是作为规范字形和识读文字的教本。敦煌出土的数种《千字文》残卷,其中部分用笔稚嫩,可能是孩童练习书法的临帖。《唐摭言》记载顾蒙避地广州,以《千字文》为教本,靠收学费来维持生活。正如陆世仪在《论小学》中所说:“昔人教小儿识字,先令影写赵子昂大字《千字文》,稍长,习智永《千字文》,每版影写十纸。”除了作为童蒙读本,《千字文》还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侯白所著笑话书《启颜录》载“乞社文”用《千字文》46句,明代汤显祖《牡丹厅》第十七出《道觋》中,用了《千字文》115句。《千字文》更走向了世界,先后出现了日汉对照本、满汉对照本、蒙汉对照本,以及西欧数国的译文。尤其在日本和朝鲜等地,有多种刻本和注本流传。据小岛宪之研究,大约6世纪末《千字文》传入日本。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日本现存的上野本《注千字文》和《纂图附音增广古注千字文》,比敦煌残卷《千字文》注本更好地保留了李暹注的原貌。《千字文》形制精巧、构思高妙,许多人竞相仿效,因此出现了许多续作和改编本。张志公分析了续作和改编本出现的原因:一是因《千字文》用字少而增广补充;二是认为《千字文》内容庞杂而改作;三是认为《千字文》思想教育作用不够而重编;四是觉得《千字文》不够好而另起炉灶。徐梓《〈千字文〉的续作及其改编》一文区分了续作和改编两种形式,详细考论了从唐到清的各种新编本。另外,王晓平《域外“异系千字文”举隅》指出,日本、朝鲜、西方也有《千字文》的新编本,而且不在少数。

应该说《千字文》最初是作为正字和识字的读本流传于世的,但很快风行于社会各阶层,其功能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它既可以作为蒙学读本,也可以作为书法创作的内容,还可以用来编号,也有出为策论考题者(见褚人获《坚瓠集丙集》卷三)。《千字文》与书法。郝明会《论千字文的“俗”与“雅”》一文说:“《千字文》既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为通俗的启蒙教育的教材,又是最为高雅的书法创作的母题。”《千字文》是集王羲之字而成,故而它的产生正是为了适应规范文字书写的需要,所以其最初的功能应该是规范字形。《千字文》之所以为书法家所青睐,与它这项功能密不可分。

现在可以看到以《千字文》为内容的书法作品,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书体兼备,篆隶楷行草各种书体,无所不有。比如赵孟頫在晚年创作了《六体千字文》;二是作者众,数量多。隋唐以降,著名的书家几乎都有《千字文》书法作品传世。据郝明会统计,这些书家有:陈隋之际的智永、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孙过庭、张旭、怀素、李阳冰,宋代的米芾、宋徽宗,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揭傒斯,清代的傅山、康熙、张裕钊,近代的章太炎、于右任、沈尹默、黄宾虹等等。中国而外,以《千字文》为内容的书法创作,也盛行于日本和朝鲜等汉文化圈国家。说到《千字文》书法作品的数量,首先要提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据中唐时人何延之《兰亭记》记载,智永曾临写真草《千字文》八百多本,分送江东诸寺。《千字文》能广泛流传,智永为功不可谓不巨。《千字文》编号法。顾炎武在《吕氏千字文序》中说:“(《千字文》)不独以文传,而又以其巧传。”《千字文》因其流传广泛,为社会各阶层所熟悉,所以被用来排序和编号。据王林《“架阁”、“千字文编次”较早出现于佛经典籍的庋藏》研究,唐开元十八年(730年),智升编纂《开元释教录》,首创以《千字文》顺序对经典目录进行编次,此后释藏和道藏都沿袭《千字文》编次。当然《千字文》编号法,不只是用于书籍编目,而且还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中,比如古代旅馆的客房以《千字文》排序,商人的账册以《千字文》编号,明清以来,用于考试的贡院房舍也用《千字文》编号,有些城市的街道也用《千字文》命名。由于《千字文》的广泛影响,“天字第一号”这样的说法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词汇。正如清人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七“千字文”条所言:“周兴嗣《千字文》,今之科场、号舍、文卷,及民间质库、计簿,皆以其字编次为识,取其字无重复,且众人习熟,易于检觅也。”(参《冷庐杂识》卷六“浙闱号舍”条、徐梓《〈千字文〉的流传及其影响》)《千字文》与钱币。朝鲜李朝仁祖李倧年间(相当于明代崇祯年间),由常平厅设监始铸的常平通宝,背文选用了《千字文》44字。清朝光绪年间,铸造的光绪通宝,背文也选用了《千字文》部分文字,这部分铸币被称为光绪通宝《千字文》钱。在钱币背面铸造《千字文》字样,可能是铸造年份的编号。

随着社会的演进,《千字文》的很多功能已经自然消失,但是其作为蒙学读物和书法范本的作用正在被重新唤醒。有鉴于此,我们根据《千字文释义》进行整理,删除其旧注,重新撰写简释,并加注拼音,以期《千字文》能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

明规懂礼《弟子规》《弟子规》作为一部以伦理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童蒙读本,因其童蒙养正的功能,三字一句、合辙押韵、易学易记的形式特点,一经问世,就风行海内,声名远扬。而其编者李毓秀也因此而入祀绛州先贤祠,备受尊崇。

李毓秀其人。李毓秀生平行事,见诸载籍者寥寥。清光绪五年(1879)《直隶绛州志》关于李毓秀的介绍都非常简略:“李毓秀,字子潜,国学注选县丞。从党冰壑游几二十年,守师说不敢变。尤研精《学》、《庸》。或问诸书,尝曰:‘西铭太极,相为表里。西铭言其当然,太极言其所以。然西铭犹《大学》,太极犹《中庸》也。’晚而讲易,敦复斋听者,屡满户外。太平王御史奂曾往复质疑,极倾倒焉。年八十三卒。”

1997年11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绛县志》则说:“李毓秀,字子潜,号采三。新绛县城关人,国学注选县丞,生于清代康熙年间,卒于乾隆年间,享年83岁。清初著名学者、教育家。从师党冰壑游历近20年。精研大学中庸,创办敦复斋讲学。来听课的人很多,门外满是脚印。太平县御史王奂曾多次向他请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学。被人尊称为李夫子。他的著作有《弟子规》《四书正伪》《四书字类释义》《学庸发明》《读大学偶记》《宋儒大文约》《水仙百咏》等,分别藏于山西省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特别是《弟子规》(出版时称《训蒙文》,浮山贾木斋修订为《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甚广,成为清代至民国年间通用的儿童启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经》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接人待物的礼貌常识等等。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由这两本书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李毓秀是明末清初大学者党成的学生,与王奂曾商量切磋,往复论学。党成(1615-1692),字宪公,号冰壑,终身读四书不辍,辨朱熹、陆九渊学说之同异。有《党冰壑全书》《党冰壑先生全集》,《清史稿》有传。王奂曾,字元亮,太平(今襄汾县)西曹路村人。康熙十五年(1676)丙辰科进士,官至湖广道监察御史,罢官归隐后闭门不出,著作《旭华堂文集》收入四库全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这些与李毓秀交游的名士学人可以想见,李毓秀一定是博学多识,躬行淳厚之人。新绛籍青年学人王俊闳撰成《弟子规密码》一书,对李毓秀的生身之地、生卒时间、生活历程、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弟子规》的成书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起潜发覆,多所发明,洵为子潜功臣。

李毓秀是谨守师说不敢变的儒者,虽然写了很多有关四书的书,都没有流传。为他带来声名的却是由他编著的“诲尔童蒙”的《弟子规》,因此今人言李毓秀未有不提《弟子规》者。《弟子规》其书。中国人向来对孩童重视礼仪行止的教育,历代典籍中这方面的记载往往而是。《礼记》中的《曲礼》《文王世子》《内则》《少仪》都是对礼仪的具体细节规定。《论语》一书强调了学礼的重要性,对于“弟子”的教养,既指出要“有事弟子服其劳”,还要能“洒扫应对进退”;其他如立德修身、论学取友、改过迁善也都提出了十分明确的价值取向。《孝经》十八章则对孝作了全面的阐述。即便如法家之著作《管子》也有论述童子从师就学的篇章《弟子职》。南北朝时,颜之推撰作“古今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以儒家思想教育子弟,系统讲述了应该如何为人处世、修身齐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各种家训、家乘、家范、家礼、世范、闺范、家书层出不穷,蔚为大观。朱子出,“以孔门圣贤为教为学之遗意,参以《曲礼》《少仪》《弟子职》诸篇,辑为《小学》之书四卷”(许衡《小学大义》),内篇分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四目,外篇分嘉言、善行二目。又有《朱子论定程董学则》《家训》(《朱子全书》26册)。到清初李毓秀,以《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章为纲,“采择礼经中之《曲礼》、《幼仪》,参以近礼,斟酌古今,择其可通行者,编成一书”(陆世仪《论小学》),就是今天的《弟子规》,。《管子·弟子职》中有“游居有常,必就有德”、“若有所疑,捧手问之”等话,可看作是《弟子规》“居有常”“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的语源。《弟子规》采择之广,搜罗之备,而能切用童蒙者,足见李毓秀的用心。

今天市面上通行的《弟子规》,全文共360句,1080字,具体分“总序”24字,“入则孝出则弟”300字,“谨而信”384字,“泛爱众而亲仁”228字,“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44字。这是清代同治时陕西三原人贺瑞麟(1824—1893)的刊本。贺瑞麟在《弟子规》“跋”中说:

右《弟子规》,绛州李子潜先生毓秀著,原名《训蒙文》。浮山贾木斋存仁,即其原书修删之,改今名。尝疑“见人善”以下二十四句,皆“亲仁”事而误入“谨信”条内。绛州刻板时,朝邑杨仁甫移置“色不媚”下。细按,即续“百事坏”后,与本文上下语意,庶不阻碍。又移“道人善”八句入“谨信”条,恐当时传写之差,未免惑误后学,故略订正。然皆据《训蒙文》原书,非敢僭妄,识者详之。复斋。

文末题识“复斋”是贺瑞麟的号,贺瑞麟的记述说明,《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康熙秀才山西新绛人李毓秀编著的,后经乾隆副榜山西浮山贾存仁删改,并改名为《弟子规》,又经陕西朝邑杨树椿(1819—1874)、三原贺瑞麟订正,乃成为今天所见之面貌。

贺瑞麟(1824-1893),原名贺均,榜名瑞麟,字角生,号复斋、中阿山人、清末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受业于关学大儒李桐阁,与山西芮城薛于瑛(仁斋)、朝邑杨树椿(损斋)并称“关中三学正”。根据顾廷龙《中国丛书综录》的著录,《弟子规》有两个版本系统,一个是贺瑞麟刊本,收入《西京清麓丛书续编·养蒙书九种》,同治十二年(1873)刊、《西京清麓丛书续编·蒙养书十三种》,同治五年(1866)刊、津河广仁堂所刻书、东听雨堂刊书·小儿书辑八种、周氏师古堂所编书。一个是王检心刊本,收入复性斋丛书,题王检心增订,清咸丰六年(1856)慎修堂刊本。今据《养蒙书九种》排印,努力注明事典和语典,从而揭示李毓秀折衷古今礼仪以诲童蒙的用心。(作者单位: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诵读指导《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诵读中的潜移默化与知行合一李洪岩

在众多启蒙读物中,《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最为著名,几乎人人都能出口诵读出“人之初,性本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等句子,而这正是以上读物中的开篇之语。另外,在蒙学读物中原本就很重要且在近年来更为人们所关注的是《弟子规》,一些中小学甚至将它作为学校统一教习的读物,因此产生了新一轮诵读的热潮,诸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已经成为对儿童进行礼貌教育、家庭教育的行为规范。诵读这些作品,其作用不仅仅停留在语言表达层面,更深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文化建构等层面,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塑造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看,诵读以上作品,应该从广泛传播、文化解读、身体力行等方面努力,使语言传播产生更广泛的积极影响。

首先,应该将这些蒙学读物中的精华进行更广泛的传播,做到广为传诵,人所共知。

以上几部蒙学读物都经过了长期的历史检验,在对人们的精神塑造、文化传承、行为规范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三字经》经常用典,比如“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谈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融四岁,能让梨”,说的是孔融让梨的典故;“头悬梁,锥刺股”,讲的是汉人孙敬以及战国苏秦发奋读书的场景。《千字文》涉猎广泛,有天文自然,如“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有历史,如“推位让国,有虞陶唐”;有劝诫,“笃初诚美,慎终宜令”;有礼仪交往,如“容止若思,言辞安定”。《弟子规》将文化礼仪与行为规范相结合,给人以可操作的行为指导,少年儿童如能领会其中的精神宗旨并结合当下的时代特点加以借鉴和遵守,则对于纯化社会风气、提升文明素养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如“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再如“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等等。

这些文句适宜理解,适宜诵读,适宜化为行动准则,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变得耳熟能详,且广为传诵后,逐渐成为大家共同的文化食粮和行动准则,其产生的正向引导力巨大而深远。而单纯从诵读角度而言,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反复诵读,出口成诵,将文化引导力变为绕梁三日而不绝的音声作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自身修为。

其次,在出口成诵的基础上应入耳入心,对读物进行文化解读,这对诵读过程中的理解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

蒙学读物在文字上一般都不太难,特别是《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这三部更是文词浅近,很容易识读;即便是《千字文》文采斐然若斯,稍作注释也能理解。

比如《百家姓》,它将中国人常用的姓氏进行了罗列,在内容上并没有文意可言,但由于四字一句,且注重押韵,因此读来朗朗上口,甚至古代没读过书的人都能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背诵一些语句。也许不少人会质疑这样没有文意的读物是否有诵读价值,这就涉及到了对读物进行文化解读的问题。历史上,华夏民族特别注重血脉传承和宗亲根系,如今都有不少人会到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念祖,这种情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沿承中表现得非常强烈,因此诵读《百家姓》的活动实则会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强化家庭、国家及民族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另外,如果想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衍化,姓氏流变,在诵读《百家姓》时还可以对各个姓氏的起源、演变、历史事件等进行了解,比如,将“赵”姓放在篇首的原因,是大家普遍认为,该著作成书于北宋,宋代皇帝为赵氏,“赵”置于篇首自然反映了其历史发展轨迹,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皇权至上的影响力。

所以,将诵读活动视为一种文化活动,在诵读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感受文化的浸润之功,这应该是诵读活动最深层的原动力。

第三,由言而行,知行合一,通过行动来加深对经典的记忆和理解。

诵读活动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们来说,方式与要求是不同的。对于年幼者而言,重点在于反复吟诵,并通过这种音声化的练习方式,加深学生对经典的记忆;特别是儿时的记忆力超强,此时背诵的经典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滋养都是有益的。对于成年人而言,重点在于理解消化,在把握经典主旨的基础上,也同样能够深刻记忆经典文句。以上方式虽然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年幼者会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经典的理解,甚至感觉常读常新,前文所说的“滋养”即为此意。而成年人在诵读过程中会融入生活的经验来印证文本的精要,从而加深对文本的记忆。最终,以上两种方式都会有助于理解作品、记忆经典、滋润心灵、加强修养。

中华经典蒙学读物尤为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讲求知行合一,在说道理的同时,又将具体的行为规范讲解出来,便于通过行动加深对道理的理解和落实。比如《弟子规》中的“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在提示安排良好作息之后,又告诫人们年华易逝,要珍惜时光。文中还有诸如“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等细致到日常生活习惯养成的文句,通过朗朗上口的诵读,提示人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提升人们的素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规范少年儿童的行为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四,熟悉对仗的句式,形成变化的语态,让诵读变得生动起来。《三字经》和《弟子规》全文三字一句,《百家姓》和《千字文》全文四字一句,句式简短,形式整齐。熟悉了这样的句子形式,诵读起来比较容易做到平稳顺畅,不过也容易使人觉得单调平淡,变化不足,因此诵读时要根据语意,结合语调,通过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表达方法,让诵读变得内容准确,重点突出,具体生动,富于变化。

比如《千字文》中的片段,“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每一个小分句都由四字组成,乍看比较零散且单调。不过两句一组,结组成群,则内容得以整合,整个片段都是劝勉提醒人们行事的格言警句。同时,“必”表示肯定,“莫”表示劝诫,“罔”表示说明,“靡”表示提醒,“可”表示肯定,“难”表示否定,“悲”为悲叹,“赞”为赞扬,各个小分句在统一的思想内容统领下又各具情态,诵读时宜将上述态度、情绪表露充分,使语言表达更为生动。

上述四种蒙学读物影响巨大,诵读活动从旧时的私塾念诵到如今的广为传诵,历史颇为久远。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读物中也难免有些因历史局限、世界观不同而不适合当下诵读的内容,这些我们不必回避,通过讲解和分析,今人会对其进行合理的判断、筛选和扬弃,而留存于其中的价值与魅力则世所公认,相信随着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必将形成声声入耳,句句入心的喜人态势。(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sānzìjīnɡ三字经rénzhīchūxìnɡběnshàn〔1〕〔2〕人之初,性本善。xìnɡxiānɡjìnxíxiānɡyuǎn〔3〕性相近,习相远。ɡǒubùjiàoxìnɡnǎiqiān〔4〕〔5〕苟不教,性乃迁。jiàozhīdàoɡuìyǐzhuān〔6〕〔7〕教之道,贵以专。xīmènɡmǔzélínchù〔8〕〔9〕昔孟母,择邻处。zǐbùxuéduànjīzhù〔10〕子不学,断机杼。dòuyānshānyǒuyìfānɡ〔11〕〔12〕窦燕山,有义方。jiàowǔzǐmínɡjùyánɡ〔13〕教五子,名俱扬。yǎnɡbùjiàofùzhīɡuò〔14〕〔15〕养不教,父之过。jiàobùyánshīzhīduò〔16〕〔17〕教不严,师之惰。zǐbùxuéfēisuǒyí〔18〕子不学,非所宜。yòubùxuélǎohéwéi〔19〕幼不学,老何为。yùbùzhuóbùchénɡqì〔20〕玉不琢,不成器。rénbùxuébùzhīyì〔21〕人不学,不知义。wéirénzǐfānɡshàoshí〔22〕为人子,方少时。qīnshīyǒuxílǐyí〔23〕亲师友,习礼仪。xiānɡjiǔlínɡnénɡwēnxí〔24〕〔25〕香九龄,能温席。xiàoyúqīnsuǒdānɡzhí〔26〕〔27〕孝于亲,所当执。rónɡsìsuìnénɡrànɡlí〔28〕融四岁,能让梨。tìyúzhǎnɡyíxiānzhī〔29〕弟于长,宜先知。shǒuxiàotìcìjiànwén〔30〕首孝弟,次见闻。zhīmǒushùshímǒuwén〔31〕知某数,识某文。yīérshíshíérbǎi一而十,十而百。bǎiérqiānqiānérwàn〔32〕百而千,千而万。sāncáizhětiāndìrén〔33〕三才者,天地人。sānɡuānɡzhěrìyuèxīnɡ〔34〕三光者,日月星。sānɡānɡzhějūnchényì三纲者,君臣义,fùzǐqīnfūfùshùn〔35〕父子亲,夫妇顺。yuēchūnxiàyuēqiūdōnɡ曰春夏,曰秋冬。cǐsìshíyùnbùqiónɡ〔36〕〔37〕此四时,运不穷。yuēnánběiyuēxīdōnɡ曰南北,曰西东。cǐsìfānɡyìnɡhūzhōnɡ〔38〕此四方,应乎中。yuēshuǐhuǒmùjīntǔ曰水火,木金土。cǐwǔxínɡběnhūshù〔39〕〔40〕此五行,本乎数。yuērényìlǐzhìxìn曰仁义,礼智信。cǐwǔchánɡbùrónɡwěn〔41〕〔42〕此五常,不容紊。dàoliánɡshūmàishǔjì〔43〕〔44〕稻粱菽,麦黍稷。cǐliùɡǔrénsuǒshí此六谷,人所食。mǎniúyánɡjīquǎnshǐ〔45〕马牛羊,鸡犬豕。cǐliùchùrénsuǒsì此六畜,人所饲。yuēxǐnùyuēāijù〔46〕〔47〕曰喜怒,曰哀惧,àiwùyùqīqínɡjù〔48〕〔49〕爱恶欲,七情具。páotǔɡémùshíjīn匏土革,木石金,sīyǔzhúnǎibāyīn〔50〕丝与竹,乃八音。ɡāozēnɡzǔfùérshēn〔51〕高曾祖,父而身。shēnérzǐzǐérsūn身而子,子而孙。zìzǐsūnzhìxuánzēnɡ〔52〕自子孙,至玄曾。nǎijiǔzúrénzhīlún〔53〕〔54〕乃九族,人之伦。fùzǐēnfūfùcónɡ〔55〕〔56〕父子恩,夫妇从。xiōnɡzéyǒudìzéɡōnɡ〔57〕〔58〕兄则友,弟则恭。zhǎnɡyòuxùyǒuyǔpénɡ〔59〕长幼序,友与朋。jūnzéjìnɡchénzézhōnɡ〔60〕〔61〕君则敬,臣则忠。cǐshíyìrénsuǒtónɡ〔62〕此十义,人所同。fánxùnménɡxūjiǎnɡjiū〔63〕〔64〕凡训蒙,须讲究。xiánɡxùnɡǔmínɡjùdòu〔65〕〔66〕详训诂,明句读。wéixuézhěbìyǒuchū〔67〕为学者,必有初。xiǎoxuézhōnɡzhìsìshū〔68〕〔69〕小学终,至四书。lúnyǔzhěèrshípiān论语者,二十篇。qúndìzǐjìshànyán〔70〕群弟子,记善言。mènɡzǐzhěqīpiānzhǐ孟子者,七篇止。jiǎnɡdàodéshuōrényì〔71〕讲道德,说仁义。zuòzhōnɡyōnɡzǐsībǐ作中庸,子思笔。zhōnɡbùpiānyōnɡbùyì〔72〕中不偏,庸不易。zuòdàxuénǎizēnɡzǐ作大学,乃曾子。zìxiūqízhìpínɡzhì〔73〕自修齐,至平治。xiàojīnɡtōnɡsìshūshú〔74〕孝经通,四书熟。rúliùjīnɡshǐkědú〔75〕〔76〕如六经,始可读。shīshūyìlǐchūnqiū〔77〕〔78〕诗书易,礼春秋。hàoliùjīnɡdānɡjiǎnɡqiú〔79〕〔80〕号六经,当讲求。yǒuliánshānyǒuɡuīcánɡ〔81〕〔82〕有连山,有归藏,yǒuzhōuyìsānyìxiánɡ〔83〕〔84〕有周易,三易详。yǒudiǎnmóyǒuxùnɡào〔85〕〔86〕有典谟,有训诰,yǒushìmìnɡshūzhīào〔87〕〔88〕有誓命,书之奥。wǒzhōuɡōnɡzuòzhōulǐ〔89〕我周公,作周礼。zhùliùɡuāncúnzhìtǐ〔90〕〔91〕著六官,存治体。dàxiǎodàizhùlǐjì〔92〕大小戴,注礼记。shùshènɡyánlǐyuèbèi〔93〕〔94〕述圣言,礼乐备。yuēɡuófēnɡyuēyǎsònɡ〔95〕〔96〕曰国风,曰雅颂。hàosìshīdānɡfěnɡyǒnɡ〔97〕〔98〕号四诗,当讽咏。shījìwánɡchūnqiūzuò诗既亡,春秋作。yùbāobiǎnbiéshànè〔99〕誉褒贬,别善恶。sānzhuànzhěyǒuɡōnɡyánɡ三传者,有公羊,yǒuzuǒshìyǒuɡǔliánɡ〔100〕有左氏,有穀梁。jīnɡjìmínɡfānɡdúzǐ〔101〕〔102〕经既明,方读子。cuōqíyàojìqíshì〔103〕撮其要,记其事。wǔzǐzhěyǒuxúnyánɡ〔104〕五子者,有荀扬,wénzhōnɡzǐjílǎozhuānɡ〔105〕〔106〕文中子,及老庄。jīnɡzǐtōnɡdúzhūshǐ经子通,读诸史。kǎoshìxìzhīzhōnɡshǐ〔107〕〔108〕考世系,知终始。zìxīnónɡzhìhuánɡdì〔109〕〔110〕自羲农,至黄帝。hàosānhuánɡjūshànɡshì〔111〕号三皇,居上世。tánɡyǒuyúhàoèrdì〔112〕唐有虞,号二帝。xiānɡyīxùnchēnɡshènɡshì〔113〕相揖逊,称盛世。xiàyǒuyǔshānɡyǒutānɡ〔114〕〔115〕夏有禹,商有汤,zhōuwénwǔchēnɡsānwánɡ〔116〕〔117〕周文武,称三王。xiàchuánzǐjiātiānxià〔118〕夏传子,家天下。sìbǎizǎiqiānxiàshè〔119〕〔120〕四百载,迁夏社。tānɡfáxiàɡuóhàoshānɡ〔121〕汤伐夏,国号商。liùbǎizǎizhìzhòuwánɡ〔122〕六百载,至纣亡。zhōuwǔwánɡshǐzhūzhòu〔123〕周武王,始诛纣。bābǎizǎizuìchánɡjiǔ〔124〕八百载,最长久。zhōuzhédōnɡwánɡɡānɡzhuì〔125〕〔126〕周辙东,王纲坠。chěnɡɡānɡēshànɡyóushuì〔127〕〔128〕逞干戈,尚游说。shǐchūnqiūzhōnɡzhànɡuó〔129〕始春秋,终战国。wǔbàqiánɡqīxiónɡchū〔130〕〔131〕五霸强,七雄出。yínɡqínshìshǐjiānbìnɡ〔132〕嬴秦氏,始兼并。chuánèrshìchǔhànzhēnɡ〔133〕〔134〕传二世,楚汉争。ɡāozǔxīnɡhànyèjiàn〔135〕〔136〕高祖兴,汉业建。zhìxiàopínɡwánɡmǎnɡcuàn〔137〕〔138〕至孝平,王莽篡。ɡuānɡwǔxīnɡwéidōnɡhàn〔139〕光武兴,为东汉。sìbǎiniánzhōnɡyúxiàn〔140〕〔141〕四百年,终于献。wèishǔwúzhēnɡhàndǐnɡ〔142〕〔143〕魏蜀吴,争汉鼎。hàosānɡuóqìliǎnɡjìn〔144〕号三国,迄两晋。sònɡqíjìliánɡchénchénɡ〔145〕〔146〕宋齐继,梁陈承。wéináncháodūjīnlínɡ〔147〕为南朝,都金陵。běiyuánwèifēndōnɡxī〔148〕北元魏,分东西。yǔwénzhōuyǔɡāoqí〔149〕〔150〕宇文周,与高齐。dàizhìsuíyītǔyǔ〔151〕〔152〕迨至隋,一土宇。bùzàichuánshītǒnɡxù〔153〕〔154〕不再传,失统绪。tánɡɡāozǔqǐyìshī〔155〕〔156〕唐高祖,起义师。chúsuíluànchuànɡɡuójī〔157〕〔158〕除隋乱,创国基。èrshíchuánsānbǎizǎi二十传,三百载。liánɡmièzhīɡuónǎiɡǎi〔159〕梁灭之,国乃改。liánɡtánɡjìnjíhànzhōu〔160〕〔161〕梁唐晋,及汉周。chēnɡwǔdàijiēyǒuyóu称五代,皆有由。yánsònɡxīnɡshòuzhōushàn〔162〕炎宋兴,受周禅。shíbāchuánnánběihùn〔163〕十八传,南北混。liáoyǔjīndìhàofēn〔164〕〔165〕辽与金,帝号纷。dàimièliáosònɡyóucún〔166〕迨灭辽,宋犹存。zhìyuánxīnɡjīnxùxiē至元兴,金绪歇。yǒusònɡshìyītónɡmiè〔167〕有宋世,一同灭。bìnɡzhōnɡɡuójiānrónɡdí〔168〕并中国,兼戎翟。mínɡtàizǔjiǔqīnshī〔169〕〔170〕明太祖,久亲师。chuánjiànwénfānɡsìsì〔171〕传建文,方四祀。qiānběijīnɡyǒnɡlèsì〔172〕迁北京,永乐嗣。dàichónɡzhēnméishānshì〔173〕迨崇祯,煤山逝。niànèrshǐquánzàizī〔174〕〔175〕廿二史,全在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