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20:25:2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陈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陈宪《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试读:

导 论

0.1 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1.国际贸易的含义

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它由各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

2.开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性(1)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①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

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各种产品所需投入的要素比例又存在差异,若各国根据其要素禀赋优势,分工生产相对优势产品,然后进行贸易,则不仅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而且能够促进生产资源有效利用,增加产品总量,提高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

②国际间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

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不像在一国内部那样容易移动,所以才会发生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贸易,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相对缺乏流动性的不足。

③各国的科学技术存在差距

由于种种原因,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高有低,技术水准高的国家有利于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技术水准低的国家凭借其现有技术根本无法生产或必须花费巨大代价才能生产某些产品,因此,唯有通过国际贸易,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促进经济繁荣,提高生活水平。(2)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联系与区别

①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联系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联系主要有:a.二者都属于流通范畴,都由生产决定,又反作用于生产;b.在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下,都受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

②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

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区别主要有:a.国内贸易所使用的货币是本国货币,而国际贸易只能采用国际通用货币或贸易双方共同接受的货币来计算和支付;b.国内贸易一般是在国家统一的贸易战略指导下进行的,并且有统一的法律依据,而国际贸易则要针对不同的周家采取不同的策略,还要遵循一些国际惯例,并受制于一些附加的规定,诸如关税、配额和外汇管制等等,使国际贸易活动更加复杂化;c.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基础不同,国内贸易的基础是国内的生产条件、国内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国际贸易的基础则是国际的生产条件、国际间的分工和专业化;d.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获得市场信息的难易程度也不尽相同。(3)各种国际贸易的理论的发展历程

①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如何带来财富。

②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古典学派代表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解释了国际分工形成的原因和分工的依据,论证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利益。

③马克思提出了对外贸易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和产物的著名论断,并论证了对外贸易是阻止利润率下降的重要手段。

④20世纪20~30年代,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按照要素禀赋进行国际分工,开展了国际贸易的学说。

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把比较利益论动态化,发展经济学家则努力探讨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模式。(4)当代进行国际贸易研究的必要性

当今商品与服务的竞争已超越国界,各国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的增长愈来愈依赖于国际贸易的增长,各国经济的发展亦愈来愈依赖于其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

1.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

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国际间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规律、纯粹理论、基本政策和实务操作的理论及其应用。

2.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

国际贸易的主要内容包括原理、政策和实务三大部分。其中,原理部分主要考察各个历史发展阶段上国际交换的规律性,并重点分析贸易基础和贸易利得;政策部分着重讨论贸易限制的理由和经济影响;实务部分专门讨论国际商品交易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方法。

三、国际贸易的分类

1.按照货物的流向不同区分

根据货物的流向不同划分,国际贸易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1)出口贸易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因外销而运出国境,作为出口贸易或输出贸易。需要注意的是,不属于外销的货物不列入出口贸易。(2)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是指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外购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列入进口贸易或输入贸易。同样,不属于内销的货物不列入进口贸易。(3)过境贸易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是指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对丙国来说,这属于过境贸易。过境国除了对过境商品征收很低的过境税或印花税以外,与商品交易双方并无发生任何关系。

2.按照划分进出口的标准不同区分

根据划分进出口的标准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1)总贸易

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即总进口(General import)。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出口即总出口(General export)。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之和为总贸易额。过境贸易列入总贸易。(2)专门贸易

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和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Special import)。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未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品,列为出口,称为专门出口(Special export)。专门出口额与专门进口额之和为专门贸易额。过境贸易不列入专门贸易。

3.按照交易产品的形态区分

按照交易产品的形态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1)有形贸易

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是指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贸易,即通常意义上的商品购销活动。(2)无形贸易

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是指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的以无形商品为交易对象的贸易活动。

其中,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的主要区别是:①有形贸易商品的进出口经过海关手续,从而表现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这是国际收支中的重要项目;②无形贸易则不经过海关手续,通常不显示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但它也是国际收支的组成部分。

4.按照有无第三方参加区分

依照有无第三方参加,国际贸易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1)直接贸易

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贸易商品由生产国直接运销到消费国,没有第三国参与的贸易活动。(2)间接贸易

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通过第三国或其他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3)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而言,则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属于复出口,是过境贸易的一部分。

5.按照货物运送方式不同区分

按照货物运送方式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和邮购贸易。(1)陆路贸易

陆路贸易(Trade by roadway)是指采用陆路运送贸易货物的贸易。陆地相邻国家通常采用陆路运送货物开展贸易。运输工具主要是火车、卡车等。(2)海路贸易

海路贸易(Trade by seaway)是指通过海上运输贸易货物的贸易。国际贸易大部分属于海路贸易。运输工具主要是各种船舶。(3)空运贸易

空运贸易(Trade by airway)是指采用航空运货开展的贸易。这种贸易适用于贵重或数量小或时间性强的商品的贸易。(4)邮购贸易

邮购贸易(Trade by mail order)是指采用邮政包裹方式寄送货物的贸易。对数量不多的商品贸易,可采用邮购贸易。

6.按照清偿工具不同区分

按照清偿工具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自由结汇方式贸易和易货贸易。(1)自由结汇方式贸易

自由结汇方式贸易(Free liquidation trade)是指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2)易货贸易

易货贸易(Barter trade)是指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

7.按照交易手段不同区分

按照交易手段不同,国际贸易可分为单证贸易和无纸贸易。(1)单证贸易

单证贸易(Trade with documents)是指以纸面单证为基本手段的贸易。(2)无纸贸易

无纸贸易(Trade without document)是指以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为手段的贸易。

四、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

国际贸易涉及国内法、国际贸易条约和国际贸易惯例三个层面的法律。

1.国内法(1)国内法的含义

国内法是指一个国家制定并在本国主权管辖范围内生效的法律。(2)国内法的适用范围

国际贸易的当事人都必须遵守各自所在国的国内法。贸易双方一旦发生争议提请司法裁决时,需要明确以何国法律为裁决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在实践中,贸易双方可以订立仲裁协议,明确适用制定仲裁机构所在地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多以签订合同所在地的法律为准,也可能以实际履行合同所在地的法律为准。

2.国际贸易条约(1)国际贸易条约的含义

国际贸易条约是指国家通过缔结或参加双边或多边条约而承认的某些国际法准则。其中,国际贸易条约是国际法的主要渊源,在法律的适用上,国际法优先于国内法。(2)国际公约

①《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该公约对缔约国企业的国际货物买卖行为作了详尽的规定,是我国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一项国际条约。

我国在核准该公约时,提出了两项重要的保留:其一,我国不同意扩大该公约的适用范围,只认为公约适用于营业地分处不同缔约国的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其二,我国坚持认为,订立、更改或终止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必须采取书面形式,公约对合同形式不受限制的规定对中国不适用。

②调整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关系的公约,如《海牙规则》(1924年)、《维斯比规则》(1968年)、《汉堡规则》(1978年)。

③《联合国国际货物多式联运公约》(1980年)。

④《关于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的公约(纽约公约)》(1958年)。

3.国际贸易惯例(1)国际贸易惯例的含义

国际贸易惯例是指在国际贸易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习惯性做法。这些习惯性做法由国际组织或某些国家的商业、学术团体加以规范成文,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当事人的行为准则即国际贸易惯例。(2)国际贸易惯例的法律适用范围

国际贸易惯例本身并不是法律。贸易双方当事人有权在合同中达成不同于惯例规定的贸易条件。但是在下列情况中,国际贸易惯例对当事人有约束力:①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示地选用某项国际贸易惯例;②当事人没有排除对其已知道或应该知道的某项惯例的适用,而该惯例在国际贸易中为同类合同的当事人所广泛知道并经常遵守,则应视为当事人已默示地同意采用该项惯例。(3)国际贸易中的国际惯例

在国际贸易中通行的主要惯例均由国际商会制订。其中,主要的国际贸易惯例有:①《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年,简称《INCOTERMS 2000》或《2000年通则》);②《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1993年,简称《UCP600》);③《托收统一规则》(1995年,简称《URC522》);④《国际保付代理惯例规则》(1994年,国际保理商联合会颁布);⑤《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1992年,简称《URDG458》)。

0.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国际贸易

答: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又称世界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它由各国(或地区)的对外贸易构成,是世界各国对外贸易的总和。与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不同的是,对一国而言的对外贸易从国际范围来看就是国际贸易。

2.对外贸易

答: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又称进出口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技术和劳务交换活动的总称。有些国家如英国、日本将其称之为海外贸易。

3.出口贸易

答:出口贸易(Export Trade)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因外销而运出国境,作为出口贸易或输出贸易。需要注意的是,不属于外销的货物不列入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一国对从外国进口的商品不经任何实质性加工改制,再行向外出口时,称为复出口(re-export)。

4.进口贸易

答:进口贸易(Import Trade)是指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货物外购后,因内销而运进国境,列入进口贸易或输入贸易。同样,不属于内销的货物不列入进口贸易。一国的产品销往别国后未经加工改制又被该国重新购回时,称为复进口(re-import)。

5.过境贸易

答: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是指从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的货物,而货物所有权不属于丙国居民,对丙国来说,这属于过境贸易。过境国除了对过境商品征收很低的过境税或印花税以外,与商品交易双方并无发生任何关系。

6.总贸易

答:总贸易(General trade)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凡进入国境的商品一律列为进口即总进口(General import)。凡离开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出口即总出口(General export)。总出口额与总进口额之和为总贸易额。过境贸易列入总贸易。

7.专门贸易

答:专门贸易(Special trade)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进出口而统计的国际贸易。只有从外国进入关境和从保税仓库提出进入关境的商品,才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Special import)。从国内运出关境的本国产品以及进口后未经加工又运出关境的商品,列为出口,称为专门出口(Special export)。专门出口额与专门进口额之和为专门贸易额。

其中,专门进口包括:①进入关境内(经过结关)供生产和消费用的货物;②进入保税工厂加工的进口货物;③从保税仓库和自由贸易区进入境内的货物。专门出口包括:①本国运出关境的货物;②从保税工厂出口的货物;③本国化货物出口。

专门贸易指标反映一国作为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而不是作为买者或卖者)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与作用。目前,采用这种记录和编制出口货物统计方法的有德国、意大利、瑞士和法国等国家。

8.有形贸易

答:有形贸易(visible trade)是指国际贸易中的货物贸易,即通常意义上的商品购销活动。因为货物或商品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属性,故称有形贸易。有形贸易的进出口额要经过海关手续,并表现在海关贸易统计上,是国际收支的主要构成部分。

9.无形贸易

答:无形贸易(invisible trade)是指国家(或地区)间进行的以无形商品为交易对象的贸易活动。国际贸易是从有形贸易开始发展的,当时也并没有有形与无形之说,因为贸易往来几乎都是商品的购销及贷款的收支活动。随着国际间经济关系的扩大,先是围绕商品购销的各种服务,如运输、保险、金融、通信等大为增加,后来又有旅游服务、专利及技术转让、资本移动及劳务贸易等关系的扩大。基于这些非有形商品交换活动的迅速增长,一国在这些方面的支出为无形进口,在这些方面的收入则为无形出口,在这些方面的一切活动便是无形贸易。

10.直接贸易

答:直接贸易(direct trade)是指贸易商品由生产国直接运销到消费国,没有第三国参与的贸易活动。

11.间接贸易

答:间接贸易(Indirect trade)是指通过第三国或其他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其中,商品生产国是间接出口,商品消费国是间接进口。

12.转口贸易

答:转口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而言,则是转口贸易。转口贸易属于复出口,是过境贸易的一部分。

13.易货贸易

答:易货贸易(Barter trade)又称换货贸易、对销贸易,是指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方式。易货贸易在一些外汇比较短缺的发展中国家间采用。易货贸易的特点是:①易货贸易只涉及贸易的双方,如政府对企业和个人、企业对企业或政府对政府;②易货商品按照各自的需要,可采用一对一、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串换;③贸易合同往往是短期的;④在清偿时,既可以是逐笔支付平衡,也可以是定期综合平衡。

14.自由结汇方式贸易

答:自由结汇方式贸易(Free liquidation trade)又称现汇结算(Cash Settlement)贸易,是指以货币作为清偿手段的贸易方式。在当代全球范围的市场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自由结汇贸易是最通常的贸易形式。

15.单证贸易

答:单证贸易(trade with documents)是指以纸面单证为基本手段的贸易。这是一种传统的交易方式,大部分交易仍采用此手段。

16.无纸贸易

答:无纸贸易(Trade without document)是指以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为手段的贸易。无纸贸易通过计算机通信网络将贸易、动输、保险、银行和海关等行业信息,用一种国际公认的标准格式,实现各有关部门或公司与企业之间的数据交换与处理,并完成以贸易为中心的全部过程,它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电子化贸易工具,是计算机、通信和现代管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7.国际贸易惯例

答:国际贸易惯例是指在国际贸易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习惯性做法。这些习惯性做法由国际组织或某些国家的商业、学术团体加以规范成文,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当事人的行为准则即国际贸易惯例。国际惯例是国际法的重要渊源。

在国际贸易中通行的主要惯例均由国际商会制订。其中,主要的国际贸易惯例有:①《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2000年,简称《INCOTERMS 2000》或《2000年通则》);②《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1993年,简称《UCP600》);③《托收统一规则》(1995年,简称《URC522》);④《国际保付代理惯例规则》(1994年,国际保理商联合会颁布);⑤《见索即付保函统一规则》(1992年,简称《URDG458》)。

二、复习思考题

1.简述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答: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贸易的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开展国际贸易的必要性。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原因有:

①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由于各国的生产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各种产品所需投入的要素比例又存在差异,若各国根据其要素禀赋优势,分工生产相对优势产品,然后进行贸易,则不仅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而且能够促进生产资源有效利用,增加产品总量,提高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

②国际间生产要素缺乏流动性。生产要素在国与国之间不像在一国内部那样容易移动,所以才会发生商品和劳务的国际贸易,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相对缺乏流动性的不足。

③各国的科学技术存在差距。由于种种原因,世界各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高有低,技术水准高的国家有利于生产技术密集型产品,而技术水准低的国家凭借其现有技术根本无法生产或必须花费巨大代价才能生产某些产品,因此,唯有通过国际贸易,以彼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促进经济繁荣,提高生活水平。(2)国际贸易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它对世界经济发展乃至人类社会进步起到的促进作用。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可通过国际贸易增长率与世界生产年增长率的相互关系得以部分反映。(3)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就一个国家而言,对外贸易与一国经济的增长也是密切相关的,对外贸易能够刺激、带动一国经济的增长。美国经济学家埃默里(R.F.Emery)曾就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作了定量分析,这些定量分析说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尤其在经济发达国家,两者相关性较高。另外,许多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2.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与国内贸易的法律环境有何不同?这一区别对于我国国内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有何启示?

答:(1)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与国内贸易的法律环境的区别

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比国内贸易的法律环境复杂的多,其中,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①在国际贸易的法律环境下,贸易当事人必须面对国内法、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条约这三个层面的法律;

②在国内贸易的法律环境下,贸易当事人只须面对国内法,在国内法的约束下进行双方之间的贸易,而不需要考虑国际贸易条约和国际贸易惯例。因此,相对国际贸易来讲,国内贸易的法律环境更加简单。(2)对我国国内企业开展国际商务活动的启示

在签订国际贸易合同时,必须确保合同符合相关法律的规定,因为只有符合法律规范的合同才受到法律的保护。我国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贸易,必须要在充分考虑国内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诸如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条约的国际法层面上的法律,保证合同符合国内法和相关国际法的规定。只有这样,在贸易双方的法律利益发生冲突时,才能够明确贸易双方的责任。

第一篇 国际贸易原理

第1章 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1.1 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

1.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

国际贸易属于历史范畴,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两个条件:(1)生产力水平

国际贸易必须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有可供国际间交换的剩余产品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和进一步发展。(2)社会分工和国家的产生

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国家的产生为国际贸易的产生提供了现实的条件和可能性。但是,从根本上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是国际贸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2.国际贸易的历史演变(1)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在奴隶制度下,社会生产力较之原始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海运事业渐渐发展起来,贸易组织、货币制度亦先后建立,使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由于在奴隶社会中,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商品生产微不足道,因而进入流通领域的商品极为有限,加之当时生产技术与交通运输工具落后,使国际贸易的规模和范围受到很大限制。(2)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①国际贸易在封建社会时期有了较大的发展

随着封建地租由劳役和实物形式转变为货币地租、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手工业的发展,国际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毕竟还很低,商品经济仍处于从属地位,交通运输也还不发达,国际贸易仅局限于部分区域内进行。而且,当时的国际贸易更带有政治意义,如海上、陆上的“丝绸之路”主要是为了显示大汉民族的强盛。

②封建时期的贸易范围不断地扩大

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早期,国际贸易中心主要是地中海东部和阿拉伯地区。公元11世纪以后,欧洲城市的兴起,使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成为当时西方贸易的中心。大马士革,达姆吉,中国的长安、扬州、泉州和沿海城市等则是东方贸易的中心。这时期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仍然是奢侈品,如金银、丝绸、香料、宝石、象牙、瓷器和少量毛麻纺织品。西方国家以呢绒、酒等商品换取东方的丝绸、香料和珠宝等。(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

16~18世纪,是欧洲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时期,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欧洲城市的不断兴起,城市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扩大市场。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正是这一客观需要的结果。随着地理大发现,各大洲连结在一起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极大地扩大了世界贸易的疆域,世界贸易的规模也随之急剧增加。但是随着商业国的兴衰,国际贸易中心几度转移。

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大时期

16~18世纪国际贸易的显著发展,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需要货币资本的积累以及劳动力与生产工具的分离这两个条件。这两个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是由原始积累过程创造出来的,而国际贸易在这两个条件的产生过程中,特别是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国际贸易不仅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货币资本、开辟了市场,也提供了劳动力。(4)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①18世纪60年代到1873年的产业革命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在这一时期,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英国以及欧洲其他先进国家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从而大大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可以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扩大销售市场和扩大原料来源。在机器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变革,运载量大、速度快、运费低的运输工具如火车、轮船、电报机、电缆网应运产生了,这又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和海外市场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国际贸易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②殖民主义国家的掠夺和扩张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空前发展

在此时期的国际贸易中,英国依仗工业革命所造就的雄厚技术基础,取得了世界工业的霸权地位,成为“世界工厂”。工业上的霸权带来商业上的霸权,1870年,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达25%,几乎相当于法国、德国和美国的总和。19世纪,法国、德国、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开始在世界市场上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这些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亦居于重要地位。

③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商品产量和数量的增多,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较之前一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宗商品,如香料、茶叶、丝绸、咖啡等的贸易比重已下降,纺织品贸易则迅速增长,且占优势地位,这与英国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直接有关。此外,粮食、煤炭、钢铁、农业原料、机器及运输材料等商品的贸易亦有较大的增长。

④国际贸易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国际贸易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商品交易所、大贸易公司取代了对外贸易特权公司,运输业、保险业、银行业等在国际贸易中也得到广泛运用。(5)帝国主义时期前期(1870~1938年)的国际贸易

①向帝国主义过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时期(1870~1914年)

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a.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在此时期,欧洲和美国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为工业提供了新材料,补充了新能源。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大大加快了机械工业和交通运输工业的发展,大量的铁路建筑又为进一步扩大资本输出提供了条件,资本输出的急剧增加,扩大了商品输出。从而促进了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向前发展。但是此时期国际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已落后于世界生产的速度,这表明世界市场的扩大速度已赶不上世界生产的扩大速度,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已趋于尖锐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争夺市场的斗争加剧了。

b.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发生了突出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英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有所下降,其他西欧国家、北美、非洲、拉丁美洲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但这一时期,世界贸易大部分仍是欧洲国家间的贸易以及欧洲与其海外移民地区的贸易,欧洲主要是西欧仍然占据世界贸易的控制地位。

c.世界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在1870~1913年期间,世界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是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持续稳定,但在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中各类商品所占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在1870年以后,随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矿产原料需求的增加,矿产品在初级产品贸易中所占比重有了增加,而食品和农业原料的比重有所下降。在制成品领域里,纺织品的生产和出口在世界制成品的生产和出口中所占比重均有下降,而金属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化学品、纸张、木制品、陶土制品和玻璃器皿的生产和出口也有所增加。这些变化反映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扩大。

d.中国的对外贸易特点

在1870~1913年期间,中国对外贸易的半殖民地性质进一步加深。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紧在中国扩张侵略势力,中国对外贸易主权进一步丧失,中国的对外贸易逐步为帝国主义所控制。中国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在1870~1913年期间,中国的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均有所增加,但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和中国优越的自然条件阻碍了这个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商品货币关系的不发达也使这个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很低。

鸦片战争以后,英帝国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支配地位。甲午战争以后,日本对华贸易迅速增长。美国与俄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和绝对值在此时期也有增长,法、德两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也占一定比重。

②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1914~1938年)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的国际贸易具有以下特点:

a.国际贸易受阻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三次经济危机,战争的破坏和空前的经济危机使世界工业生产极为缓慢。同时,这一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显著加强,奖出限入措施交互推进,给国际贸易的发展设置了层层的人为障碍。

b.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发生变化

在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发生了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各国间特别是欧洲国家与海外国家间的经济贸易联系,使欧洲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下降,而美国的比重却有了较大的增长。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经济不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亦有所上升。但在这一时期,欧洲国家仍然处于国际贸易的控制地位,因为两次世界大战间的经济危机和超保护主义政策措施在限制欧洲各国间贸易的同时,鼓励和扩大了欧洲对其他国家的贸易。

c.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特点表现为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分别所占的比重持续稳定,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初级产品贸易中,食品和农业原料所占的比重都下降了,而燃料和其他矿产品所占比重均有增加。制成品贸易结构的突出变化是工程产品贸易所占比重显著增加和纺织品贸易比重下降。金属和化学品的国际贸易比重也有所增加,但其他轻工产品贸易比重则下降了。制成品贸易日益从消费品贸易转向资本货物贸易,半制成品贸易也稍有增加。

d.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对外贸易曲折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厮杀,其国内生产大受损失,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但是1918年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加紧了对中国的掠夺,加之世界经济有所回升和发展,使中国对外贸易有了较大的增长。1918~1929年是中国对外贸易史上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但从1929年以后,因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又侵占我国东北,中国的对外贸易又趋于衰落。从整个时期来看,中国的对外贸易并未取得显著的进展。(b)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

这一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初,中国的鸦片进口已大为减少,棉织品占到首位,其次是棉纱。在20世纪20年代,由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帝国主义在中国投资设厂,棉织品和棉纱在中国进口中所占比重大为下降,而纸张、液体燃料、化工产品、钢铁及金属制品、机械等进口所占比重则有了显著增加。出口方面,在战争期间和战后,丝及丝织品和茶叶的重要性却不断下降,而大豆和豆饼在出口中的重要性则不断增加。(c)对外贸易地理分布发生变化

随着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中国市场和势力范围竞争的加剧,中国对外贸易的地理分布也有所改变。与前一时期相比,英帝国的比重逐渐下降,而日本和美国的比重却有了很大的增长。但在这一时期无论在中国的进口或出口中,英帝国仍占到首位。中国的对外贸易已由过去的英、美、日三国控制的局面变成多国控制的局面。

二、当代国际贸易

1.战后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1)战后国际贸易增长的原因

①世界生产的发展是国际贸易的物质基础,决定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大。战后出现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浪潮,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和其他因素的作用下,国际贸易有了较大的增长。

②战后交通运输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现代化交通运输和通信联络工具的广泛采用,使世界各地的距离在时间上大大缩小了。

③战后资本输出迅速地发展,跨国公司迅猛地发展,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迅速增长。(2)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阶段

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①第一阶段为1948~1973年

与世界经济迅速增长相适应,这一时期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世界市场的容量扩大了,世界进口和出口总的趋势是直线上升。

②第二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世界经济走出了它的战后“黄金时代”,缓慢地发展,与此相适应,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幅度下降。1983年以后,随着西方国家经济的回升,国际贸易增长率有较大提高。进入90年代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加快。1998年因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国际贸易再度陷入负增长的困境。1999年以后,随着亚洲国家经济复苏,国际贸易逐步回升。

2.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和地理分布的变化(1)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

①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的贸易比重发生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国际贸易中制成品的增长快于初级产品,制成品贸易比重上升,初级产品的贸易比重下降,制成品所占比重从1953年开始超过初级产品的贸易比重。

②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贸易的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劳动密集型轻纺产品的比重下降,而资本货物所占比重上升,高技术产品的增长加快,化工产品、机器和运输设备等的贸易比重增长也较快。(2)战后国际贸易商品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

①科技进步导致了更经济有效地使用原料,并推动了对出口的初级产品的不同程度的加工;

②合成材料的大量生产减少了天然原料的使用;

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农业保护主义政策,减少了对农产品的进口需求;

④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使资本货物的进口增加;

⑤发达国家国内需求类型变化所导致的制造业结构变化,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的出口;

⑥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以及世界产业结构日益智能化、高级化,也是造成国际贸易中初级产品贸易比重不断下降和制成品比重不断上升的重要原因。(3)战后国际贸易地理分布的变化

①更多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互间的贸易,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关系则相对缩减了。

②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继续占据支配地位。在发达国家中,日本和欧洲的贸易地位上升较快,美国的贸易地位逐渐下降。

③在发展中国家中,新兴工业化国家处于领先地位。

3.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1)服务贸易的含义《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1 Agreements on Trade in Services,GATS)将服务贸易定义为:①从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②在一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的服务消费者提供服务,③一缔约方在其他缔约方境内通过提供服务的实体性介入而提供服务,④一缔约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2)服务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①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出现了大规模的奴隶贸易和带有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的国际劳务贸易。

②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随着有形商品贸易的巨大发展,铁路、海运、金融、通讯等无形商品贸易也不断发展。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虽然国际服务贸易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增长,但与战后的情形比较,其规模和范围及增长速度都比较有限。

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发生,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急剧发展,加上资本国际化和国际分工的扩大和深化,国际服务贸易得到迅速发展。(3)战后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服务业急剧发展,服务活动在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②战后出现了部门齐全的大规模的国际服务市场,这使得国际服务贸易成为可能;

③国际分工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国际服务贸易规模的扩大;

④战后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增长;

⑤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多样化也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

⑥各国政府对服务贸易的支持和鼓励推动了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4)当代服务贸易格局

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发达国家占绝对优势。服务进出口的位次为西欧居首,亚洲位次,北美第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国际服务贸易中地位落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集中在少数国家和地区,主要是韩国、新加坡、墨西哥、泰国、土耳其、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中国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

4.国际贸易格局的集团化发展(1)国际贸易集团化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战后,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世界主要贸易国为保持其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寻求与其他国家联合,通过优惠贸易安排、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等不同方式,组建区域贸易集团,实现在区域内贸易自由化。

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和扩大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因区域内贸易的开放性高于排他性,今后区域内贸易的发展速度仍将高于其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会进一步加大。(2)区域贸易集团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原因和社会、经济基础

①地缘关系

由于邻国在历史、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消费偏好等方面较为相似,加之地理位置邻近,因而具有建立和发展彼此间经济贸易往来的基础,国际间最初的经济贸易往来,几乎都是以地缘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地缘经济的范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区域贸易的集团化是经济地缘化在当代的集中表现,是经济地缘化发展的新阶段。

②贸易壁垒的存在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在多边贸易体制下存在着重重贸易壁垒,尤其是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和威胁变本加厉,使世界各国不得不寻求维护自由贸易的新方式。于是,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另一侧,发展形成了以降低贸易壁垒,推进自由贸易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而区域经济组织的存在和发展必然走向贸易集团化。

③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的作用下,各国经济实力的消长变化很大。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形成多极化格局,各国之间的竞争,尤其是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仅靠一国力量获取长久的优势已不可能,而源于地缘和传统经贸联系组成区域贸易集团就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④其他原因

政治上的需要、调整区域内部的资源配置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以及打开一些一贯封闭保守的国家的市场以降低两国间贸易差额等等,亦是区域性贸易集团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原因。(3)区域贸易集团的影响

①区域贸易集团的积极影响

a.区域贸易集团化是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全球贸易走向自由化的一个发展阶段和步骤,集团贸易成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推动力;b.区域贸易集团化的纵深发展,区域集团将进一步联合,世界经济将走向全面一体化的道路;c.区域贸易集团化促使贸易的边境壁垒趋于消亡,而贸易投资政策、竞争政策以及宏观、微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与规范将达到一个比较统一的水平,国家的政治经济主权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而贸易政策和经济政策的界限也将越来越模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贸易自由化将最终实现。

②区域贸易集团的消极影响

区域贸易集团的排他性和程度不同的贸易转移效应对世界贸易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世界贸易组织体制的正常运行和进一步发展。

因此,世界各国应达成共识,以全球贸易自由化为目标制定贸易政策,并通过世界贸易组织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区域贸易集团的消极影响,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努力将区域贸易集团化汇入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潮流之中。

5.当代中国的对外贸易(1)中国当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对外贸易发展受到较大限制。新中国受到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只能与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开展有限的贸易往来,主要进口苏联的机器设备,出口我国的农副产品和原材料。

②20世纪60年代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对外贸易急剧恶化。这一阶段,中苏关系恶化,我国对外贸易受到直接影响,贸易额连年大幅度下降。十年动乱使我国基本中止了一切对外贸易联系。

③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对外贸易逐渐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为我国对外贸易带来了发展契机。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国。中国正在逐渐融入世界市场,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中国当代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

①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完成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的转变。

②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出口产品由主要出口粗加工、浅加工、低附加值的产品向精加工、深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转变。(3)中国当代对外贸易的地理分布格局

在我国商品的出口市场中,占第一位的是发达国家,占第二位的是发展中国家;我国商品进口的来源地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2 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社会分工

答:社会分工(Social division of labour)是指社会不同部门之间和各部门内部的分工。社会分工是分工的重要形式。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三次社会分工:①畜牧业和农业的分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②随着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专门从事生产工具制造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农业和手工业相分离的人类历史上第二次社会大分工;③适应商品生产和交换发展的需要,社会中开始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于是又有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2.国际分工

答: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超越国界而形成的各国国民经济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国内社会分工向国际领域扩展的结果。一般而论,国际分工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①各国赖以生存发展的自然条件,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等;②由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劳动力、技术、市场的质量和规模等。

3.世界市场

答:世界市场是世界各国进行货物、服务和生产要素交换的领域,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表现。世界市场是在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生产的社会分工发展为国际分工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关系突破国家和地区界限而扩展到整个世界的结果。

世界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世界市场是指世界各国相互间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或领域;广义的世界市场是指国际流通领域包括商品、资本、技术、劳务等各种交换关系的总和。

4.产业革命

答: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又译作“工业革命”,指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取代工场手工业并在此基础上以工厂制度取代手工工场制度的革命。产业革命是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开始的,主要内容有:①生产技术革命,即大量采用新技术、新发明,建立机器大工业,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实现机械化。②生产关系变革,即以机器为主体的现代工厂取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成为占主流的生产组织形式。

5.世界工厂

答:世界工厂(World factory)是18世纪中叶前后英国成为世界最大加工贸易国的代称。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展开了工业革命,建立起以纺织、机器制造、采煤、冶铁业为中心的第一代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强国。这时的英国能够为其他国家提供大量质优价廉的工业制成品(包括消费品和机器设备),而世界其他国家则不同程度地成为英国工业原材料的供应者。19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德国等国相继建立了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能够生产并输出部分重要工业制成品,英国经济的绝对优势不复存在。19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至此丧失。

6.圈地运动

答: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是指领主用暴力或欺诈手段大规模强占农村公有地和农民份地,用栅栏或濠沟圈围起来,变成领主的大牧场或大农场的一系列活动。在英国最为典型。圈地的结果,农民与生产资料分离,沦为无产者,或变成雇农,或流入城市成为雇工和产业后备军;地主在圈占的大片土地上,组织起大牧场或农场,或雇工自营,或出租给租地农场主经营。于是,在农业中形成了地主、农业资本家和工人三个阶级。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土地关系变革,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7.原始积累

答:原始积累又称为资本原始积累(Primitive capital accumulation),是指15~18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使用非经济手段迫使直接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和加速货币财富积累的历史过程。它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故称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是从15世纪末期的英国开始的,主要内容有:①剥夺农民的土地,即通过强制手段迫使农民离开土地,成为出卖劳动力的自由劳动者,同时使土地转入新兴资产阶级之手。②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是货币资本积累的主要手段。③保护关税制度、国债制度和税收制度是通过国家权力积累货币财富的重要方式。

上述种种方法尽管形式不同,但实际上都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暴力来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到19世纪初,这一过程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一方面创造出大批“自由劳动者”,另一方面又使个人分散的生产资料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资本,从而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和起点。它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在资本原始积累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暴力和掠夺,它是一部用血和火写成的历史。

8.经济危机

答: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它是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发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是资本主义再生升周期的决定阶段,既是前一周期的终结,又是新周期的起点。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积压,市场盈溢,物价猛跌;工厂、商店和银行大量破产倒闭;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现金奇缺,利息率上升,有价证券行市暴跌;失业人数剧增,实际工资下降,劳动大众生活恶化,整个社会陷入混乱和恐慌之中。

9.科技革命

答:科技革命是指科学和技术发展中出现重大突破,导致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从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①以16~17世纪力学的突破和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学技术革命。②以18世纪末19世纪初电学和化学的突破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力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③以20世纪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先导,以二次大战后,原子能利用、电子计算机、高分子合成和空间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有力地促进了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扩展与深化,国际贸易迅猛发展,生产和整个经济生活国际化趋势大大加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空前深远的影响。

10.国际服务贸易

答:国际服务贸易是指国家之间服务的交换,表现为国家之间服务的提供与消费。国际服务贸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传统的为国际货物贸易服务的运输、保险、金融以及旅游等无形贸易;广义的国际服务贸易还包括现代发展起来的、除了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服务以外的新的贸易活动,如承包劳务、卫星传送和传播等。

11.服务业

答:一般认为服务业即指生产和销售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等特征。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实际工作中,将服务业视同为第三产业,即将服务业定义为除农业、工业之外的其它所有产业部门。

12.跨国公司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