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6 21:02:38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刘永泽《中级财务会计》(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总 论

1.1 复习笔记

一、财务会计及其特点

1.财务会计的特征(1)财务会计以计量和传送信息为主要目标;(2)财务会计以会计报告为工作核心;(3)财务会计仍然以传统会计模式作为数据处理和信息加工的基本方法;(4)财务会计以公认会计原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为指导。

2.财务会计的目标

财务会计的目标又称财务报告目标或财务报表目标,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达到的结果。财务报告的目标最初是“受托责任观”,随着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财务报告的目标演变为“决策有用观”。我国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根据财务报告的目标,财务会计的作用概括为:(1)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作出合理的决策;(2)考评企业管理当局管理资源的责任和绩效;(3)为国家提供宏观调控所需要的特殊信息;(4)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3.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1)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股东、债权人、政府机关、职工、供应商、顾客等。(2)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董事会、首席执行官、首席财务官、副董事长、经营部门经理、分厂经理、分部经理、生产线主管等。

4.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1)可靠性: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它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取决于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2)相关性: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联,即与使用者进行的决策有关,并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的核心是对决策有用。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3)可理解性:会计信息必须能够被使用者所理解,即会计信息必须清晰易懂。信息若不能被使用者所了解,即使质量再好,也没有任何用途。可理解性不仅是衡量信息的一个质量标准,也是一个与使用者有关的质量标准。(4)可比性: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会计信息尽量做到口径一致,相互可比。统一性和一贯性是构成可比性的两个因素,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从属于可比性。(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确认、计量的依据”。遵循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能够保证会计确认、计量的信息与客观经济事实相符。(6)重要性: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当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作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错误判断的前提下,可适当简化处理”。(7)谨慎性: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通常的处理原则是,应预计可能产生的损失,但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

谨慎性原则要求体现于会计确认、计量的全过程,包括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会计确认、计量的各个方面。(8)及时性:信息在对用户失效之前就提供给用户。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有三个要求:①及时收集会计信息;②及时处理会计信息;③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5.社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1)政治环境(2)经济环境(3)法律环境(4)文化环境

二、会计的基本假设和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

1.会计的基本假设

会计的基本假设,是指组织和开展财务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也是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其是从会计实践中抽象出来的,其最终目的是保证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规定,可以概括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期间、四项。具体如表1-1所示。表1-1 会计的基本假设内容补充说明会计人员只为特定的会会计主体进行会计工作。会计主体应是一个独立核算的经济计每一会计主体不仅与其实体,特别是需要单独反映财务状主他会计主体相区别,而况与经营成果、编制独立的财务会体且独立于其本身的所有计报告的实体者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财务会计的一系列方法都是以会计持其经营活动将按照既定主体持续经营为前提的。处在非持续的目标持续下去,在可续经营状况的企业,则要采用清算经以预见的将来,不会面基础,着眼于清算资产和清算损益营临破产、进行清算的核算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会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会计期间通常为一年,称为会计年计期间,据以结算账目和度。我国《准则》规定,会计期间期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包括季度和间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月份等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会计计量尺度的选择涉及三层问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题:①在众多计量尺度中选择货币货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作为主要计量尺度;②选择某种具币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体的货币作为会计本位币;③要选计情况。《企业会计准择会计本位币的具体计量尺度,是量则》规定,会计核算应名义会计本位币,还是不变会计本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位币

2.会计确认、计量的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按照权责发生制,对于收入的确认应以实现为原则。对费用的确认应以发生为原则,判断费用是否发生,主要看与其相关的收入是否已经实现,费用应与收入相配比。

三、会计确认与计量

1.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把一个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会计确认实际上分初始确认和再确认两次进行。(1)初始确认与再确认

初始确认是将某项目或业务记作某会计要素或项目。会计的初始确认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确定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产生的经济数据中哪些应在复式簿记系统中记录。

会计的再确认是财务会计加工信息的第二阶段,是从会计账簿的会计信息到财务报告信息。再确认的主要任务是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2)会计确认的标准

①可定义性:被确认的项目应符合财务报表某个要素的定义。

②可计量性:被确认的项目应具有一个相关的计量属性,足以充分可靠地予以计量。

③相关性:被确认的会计要素应当对信息的使用者有用。

④可靠性:被确认的会计信息是真实的、可验证的和不偏不倚的。(3)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

会计确认的时间基础是指对会计要素确认的时间。有两种确认的基础可供选择:①收付实现制;②权责发生制。现代财务会计的确认基础是选择了权责发生制,即收取收入的权利发生时才确认收入、支付费用的义务发生时确认费用。收入以实现为原则,费用以配比为原则。

2.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是指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且确定其金额的过程。计量由两个要素构成,即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1)计量单位

会计计量必须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在不存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一般都以名义货币作为会计的计量单位。(2)计量属性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会计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①历史成本:适用于资产与负债

a.资产的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资产时所实际付出的代价,即取得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取得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

b.负债的历史成本是指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一般在会计要素计量时均采用历史成本。

②重置成本:适用于资产与负债

a.资产的重置成本是指企业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b.负债的重置成本是指企业现在重新承接相同的债务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③可变现净值:适用于资产,通常是存货

资产的可变现净值是指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④现值:适用于资产与负债

a.资产的现值是指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

b.负债的现值是指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

⑤公允价值:适用于资产与负债

公允价值是计量日转让资产所收到的金额或转移一项负债所付出的金额。【说明】按照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在对资产或负债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如果需要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或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应当保证相关金额能够可靠地取得。(3)各种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一般来说,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在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以是重置成本,也可以是可变现净值和以公允价值为计量目的的现值。

四、财务报告要素

1.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1)资产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按其流动性一般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资产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这个定义强调了资产的三个特征:①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②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③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资产是可望给企业带来现金流入的经济资源。(2)负债

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按偿还期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负债具有如下基本特点:①负债是企业的现时义务;②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所有者权益的内容:①实收资本或股本;②资本公积;③盈余公积;④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与未分配利润可以合称为留存收益。

2.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1)收入

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营业收入。

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收入把所有的经营和非经营活动的所得都看成是收入,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以及资产收益等。狭义收入则仅仅把经常的、主体性的经营业务中取得的收入作为收入,即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会计上通常所指的收入是狭义收入。(2)费用

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费用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费用认为,费用包括各种费用和损失。而狭义的费用只包括为获取营业收入提供商品或劳务而发生的耗费。会计上通常所指的费用是狭义费用,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3)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利润要素主要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

1.2 课后习题详解

1.说明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答:财务会计是指运用簿记系统的专门方法,以通用的会计原则为指导,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控制,旨在为投资者、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的对外报告会计。管理会计是指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旨在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提供规划与控制、决策信息的内部报告会计。财务会计同管理会计相配合并共同服务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分述如下。(1)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①职能不同。管理会计是规划未来的会计,其职能侧重于对未来的预测、决策和规划;而财务会计是反映过去的会计,其职能侧重于核算和监督,属于报账型会计。

②服务对象不同。管理会计主要对企业内部各管理层次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化决策所需的管理信息,是对内报告会计;而财务会计主要向企业外部各利益关系人(如股东、潜在投资人、债权人、税务机关、证券监管机关等)提供信息,是对外报告会计。

③约束条件不同。管理会计不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约,其处理方法灵活;而财务必须接受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其他法规的制约,其处理方法灵活性较小。

④报告期间不同。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不受固定会计期间(如月、季、年)的限制,而是根据管理需要,编制反映不同影响期间经济活动的各种报告;财务会计面向过去,应按规定的会计期间(如月、季、年)编制报告。

⑤会计主体不同。适应管理的需要,管理会计既要提供反映企业整体情况的资料,又要提供反映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经营活动情况的资料,因而其会计主体是多层次的;财务会计以企业为会计主体提供反映整个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的会计资料,通常不以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为会计主体提供相关资料。

⑥计算方法不同。管理会计大量应用现代数学方法(如微积分、线性规划、等)和计算机技术;而财务会计多采用一般的数学方法(如加、减、乘、除)进行会计核算。

⑦信息精确程度不同。由于管理会计的工作重点是面向未来,未来期间影响经济活动的不确定因素比较多,所提供的信息不能绝对精确;而财务会计反映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因此其提供的信息应力求精确,数字必须平衡。

⑧计量尺度不同。管理会计虽然主要使用货币量度,但也大量采用非货币量度,如实物量度、关系量度(如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而财务会计几乎全部使用货币量度。(2)联系

①起源相同。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都是在传统会计中孕育、发展和分离出来的,作为会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会计学的发展和完善。

②目标相同。二者最终目标都是使企业能够获得最大利润,提高经济效益。

③基本信息同源。管理会计的基本信息来源于财务会计。

④服务对象交叉。管理会计的信息可以为外部利益集团所利用(如盈利预测),财务会计信息对企业内部决策也至关重要。

⑤某些概念相同。管理会计使用的某些概念,如成本、收益、利润等与财务会计完全相同,有些概念则是根据财务会计的概念引申出来的,如边际成本、边际收益、机会成本等。

2.试举五个会计信息使用者,并说明他们怎样使用信息。

答: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企业发布的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满足需要,以下举出五个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例子。(1)股东。企业的股东最关心公司的经营,他们需要评价过去和预测未来。股东借助财务报告反映的常规信息,获得有关股票交易和股利支付的情况,从而作出决策。(2)债权人。企业债权人对公司的信誉、偿债能力,以及企业的未来发展是非常关心的。公司的财务报告是这些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债权人需要的有关借贷业务的常规信息,是通过与借款单位的会计信息交换得来的。(3)政府机关。政府的许多机关需要有关企业的信息。税务机关需要有关公司利润和向国家缴纳税额的信息;社会保障机关需要有关企业缴纳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信息等。(4)职工。作为一个利益集团,职工个人期望定期收到工资和薪金,并同时得到有关企业为个人提供社会保障的各类基金方面的信息和企业的某些综合性信息,诸如工资平均水平、福利金和利润等。(5)顾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顾客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外部利益集团。顾客对于信息的需要,包括有关企业及其产品的信息,如价格、性能、企业信誉、企业商业信用方面的政策、可得到的折扣额、支付的到期日以及所欠金额等。这些常规的信息一般也是由会计系统提供。

3.为什么会计主体概念在会计中具有重要作用?试举四个会计主体的例子。

答:会计主体又称会计实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1)会计主体概念在会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原因如下:

①界定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范围。即会计只能核算和监督所在主体的经济业务,不能核算和监督其它主体的经济业务。

②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及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

③将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它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开来,从而界定了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信息的空间范围,同时说明某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仅与该会计主体的整体活动和成果有关。(2)四个会计主体举例如下:

①某一个特定的企业;

②一个企业的某一特定部分(如分厂、分公司、门市部等);

③由若干家企业通过控股关系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

④具有经济业务的特定非营利组织。

4.何谓可靠性?可靠性是否意味着真实?

答:(1)可靠性的含义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对决策无帮助,而且会造成决策失误。因此,可靠性是会计信息的重要质量特征。(2)可靠性不仅仅意味着真实

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则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即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

①真实性就是要如实表达,即会计核算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会计的记录和报告不加任何掩饰。

②可核性是指信息经得住复核和验证,即由独立的、专业的和文化素养基本相同的人员,分别采用同一计量方法,对同一事项加以计量,能得出相同的结果。

③中立性是指会计信息应不偏不倚,不带主观成分。将真相如实地和盘托出,结论让用户自己去判断。

5.可靠性与一贯性、统一性是什么关系?

答:可靠性与一贯性、统一性(即可比性)均属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基本特征。(1)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则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即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2)统一性和一贯性是构成可比性的两个因素,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它们从属于可比性。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与其他企业的同类会计信息尽量做到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6.持续经营假设与会计分期假设是什么关系?

答:持续经营假设与会计分期假设都属于会计的基本假设。(1)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换而言之,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进行清算。(2)会计分期假设是在持续经营假设的基础之上,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结算账目和编制会计报表,从而及时地提供有关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信息。(3)持续经营假设是会计分期假设的前提,会计分期假设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的补充。

7.何谓谨慎性原则?它与客观性原则有无矛盾?

答:(1)谨慎性原则的含义

谨慎性原则是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之一,该原则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时,“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不得计提秘密准备”。通常的处理原则是,应预计可能产生的损失,但不预计可能产生的收益和过高估计资产的价值。

①在会计确认方面,要求确认标准和方法建立在稳妥合理的基础之上;

②从会计计量来说,要求不得高估资产和利润的数额;

③从会计报告来说,要求会计报告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会计信息,特别是应报告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2)谨慎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存在一定的矛盾,但也存在一致性。

客观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验成果;谨慎性原则却要求在会计务实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客观性原则相矛盾。但是,从另一角度,遵照谨慎性原则,可使本期可能产生的损失不致递延至下期反映,增加下期负担,从而使各期的经营成果更加客观真实。

8.简述各财务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财务会计要素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前者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后者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各项会计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可用会计等式表示。具体如下:(1)要素类别角度

①财务状况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②财务成果等式:收入-费用=利润

③综合动态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2)会计期间角度

①会计期间开始时: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②会计期中(结账之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③会计期末结账分配利润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会计等式揭示了各会计要素之间的联系,它是复式记账、进行试算平衡以及编制会计报表的理论依据。

9.何谓会计确认?初始确认与再确认是什么关系?

答:(1)会计确认的含义

会计确认是指把一个事项作为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等正式加以记录和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解决会计的记录问题,第二次解决财务报表的披露问题。前者称为初始确认,后者称为再确认。(2)初始确认与再确认的关系

①初始确认是指将某项目或业务记为某会计要素或项目。会计的初始确认要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产生的经济数据中哪些应在复式簿记系统中记录以及要记入会计信息系统的经济数据,在何时、应记入何种会计科目。

②再确认是指在初始确认的基础上,对数据进行筛选、浓缩,最终列示在财务报表中。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不是单个账簿信息的移位和简单相加合并,而是把这些信息进行了重新的分类和组合,丰富了信息的内涵,增大了信息的使用价值,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再确认的主要任务是编制和分析财务报表。

③简而言之,初始确认解决会计的记录问题,再确认解决财务报表的披露问题,两者是一个确认过程的两个阶段。

10.什么是会计计量?会计计量属性有哪些?各种计量属性有何利弊?

答:(1)会计计量的含义

会计计量,是指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财务报表且确定其金额的过程。它由两个要素构成,即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2)会计计量属性的内容

会计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

①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取得或建造某项财产物资时实际支付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

②重置成本是指如果在现时重新取得相同的资产或与其相当的资产将会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③可变现净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

④现值是指在正常经营状态下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减去为取得现金流入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现值。

⑤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3)各种计量属性的利弊分析

①历史成本

a.优点:第一,历史成本由实际交易而不是可能的交易决定的,且是基于交易双方所认可,具有较大的可靠性和可验证性。第二,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总是习惯于传统的会计惯例。第三,实务界更倾向于在表外补充其他计量信息。第四,计量程序简单,资料取得成本低,可操作性强。

b.缺点:第一,当价格明显变动时,不同的交易时点,相同的历史成本代表不同的价值量,不同价值量的历史成本之间没有可比性。第二,由于费用是以历史成本计量,而收入是以现行价格计量,违背配比原则。第三,在价格上涨时,费用按历史成本计量将无法区分和反映管理当局的真正经营业绩和外在价格变动产生的持有利得。第四,历史成本计价不反映置存资产所获得的收益。

②重置成本

a.优点:第一,避免在物价上涨时虚计利润;第二,重置成本为现时信息,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信息,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第三,将重置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可增强期间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可比性和可靠性;第四,便于区分企业的经营收益和持产利得,有助于正确评价管理当局的业绩。

b.缺点:第一,事实上难以存在与原有资产完全吻合的重置成本;第二,确定较为困难,在计算上缺乏足够可信的证据,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第三,若将“持有利得”反映于财务报表,仍不能保证己耗生产能力,得到补偿或更新。

③可变现净值

a.优点:体现了稳健性的原则,反映了资产预期的实现能力。

b.缺点:它仅用于计划将来销售的资产或未来清偿既定的负债,无法适用于企业全部资产。

④现值

a.优点:第一,反映了资产的未来经济利益;第二,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第三,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最强,最有利于财务决策。

b.缺点: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和收益期限的预计,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

⑤公允价值

a.优点:第一,有利于企业的资本保全;第二,符合配比原则;第三,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第四,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b.缺点:第一,难操作。第二,现实经济环境难以实现公平交易。第三,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差。第四,有可能成为管理当局操纵利润的工具。第五,会计信息质量成本太大,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与历史成本相比,取得公允价值时要花费相当大的成本,增加了报表准备成本,有违会计的成本效益原则。

1.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相关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研]

答: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联,即与使用者进行的决策有关,并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的核心是对决策有用。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是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2.利得[华南理工大学2010研]

答: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包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是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主要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部分。通常,已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计入当期损益,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计入所有者权益中的资本公积。

3.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燕山大学2010研]

答: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需要做出一些合理的假设,对会计核算的对象及其环境做出一些基本规定,即建立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又称之为会计假设。会计的基本假设通常包括四个:①会计主体;②持续经营;③会计分期;④货币计量。

4.权责发生制[中山大学2010研;青岛大学2009研]

答:权责发生制是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作为当期收入和费用处理;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当期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对于收入的确认应以实现为原则,如果产品已经完成销售过程,劳务已经提供,并已经取得收款的权利,不论是否已经收到货款,收入属于已经实现,应计入当期收入。对费用的确认也应以发生为原则,如果某项收入已经实现,那么与之相关的费用就已经发生,不管这项费用是否已经实际付出。

5.可变现净值[青岛大学2009研、燕山大学2009研]

答:可变现净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又称预期脱手价格。在可变现净值计量模式下,资产按照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计量。存货准则特别强调企业在实际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时,应当以取得的可靠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可变现净值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存货可变现净值的确定前提是企业在进行日常活动;②可变现净值为存货的预计未来净现金流量,而不是简单地等于存货的售价或合同价;③不同存货可变现净值的构成不同。

6.现值[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9研]

答:现值是指在正常经营状态下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减去为取得流入量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现值。在现值计量模式下,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该计量属性考虑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最能反映资产的经济价值,对经济决策更具有相关性,但其可靠性较差。

7.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9研]

相关试题:

公允价值[名词解释,中山大学2010研;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9研;北京林业大学2004研]

答: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建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即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

8.相关性与可靠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8研]

答: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关联,即与使用者进行的决策有关,并具有影响决策的能力。一项信息是否具有相关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是客观的和可验证的。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即真实性、可核性和中立性。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共同点在于二者都是是会计信息质量很重要的原则。二者的不同点在于相关性强调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即会计信息对信息使用者的价值;而可靠性则强调会计信息本身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9.持续经营假设[广东商学院2008研]

答:持续经营假设,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即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进行清算。从企业经营的存续时间来看,存在两种可能:①企业在近期可能面临破产清算;②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会持续经营下去。不同的可能性决定了企业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会计核算上所使用的一系列的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持续经营的前提基础上,从而解决了很多常见的财产计价和收益确认问题。正由于企业以持续经营为前提,企业才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收入或费用的标志,才产生企业资本保全的问题,从而产生了会计核算中正确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必要。

二、简答题

简述会计的计量属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7研]

答: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会计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1)历史成本,又称为实际成本,是指取得或建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2)重置成本,是指如果在现时重新取得相同的资产或与其相当的资产将会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或者说是指在本期重购或重置持有资产的成本,又称现行成本。(3)可变现净值,是指资产在正常经营状态下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又称为预期脱手价格。(4)现值,是指在正常经营状态下资产所带来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减去为取得现金流入所需的现金流出量现值。(5)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

在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中,历史成本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过去的价值,而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以及公允价值通常反映的是资产或者负债的现时成本或者现时价值,是与历史成本相对应的计量属性。当然这种关系也并不是绝对的。

另外,公允价值相对于历史成本而言,具有很强的时间概念,即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可能是过去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而当前环境下某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也许就是未来环境下该项资产或负债的历史成本。

三、论述题

1.论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计理论方向必选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研]

答:经济建设国家各项工作的中心,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现代市场体系,可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会计的功能和作用。一是财富计量:开放型经济可能导致财富种类和数量爆炸式增长,会计计量财富将变得更加复杂也更为重要。二是价值创造:会计全面参与企业的各类经济活动,不仅记录经济业务的过程和结果,而且通过检查、审核以及计划、预算、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等,参与企业经济活动,计算、反映并监督投入产出情况。三是引导资源流动和分配:将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以市场参与者能够理解和信赖的方式呈现出来,为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会计成就经济发展。会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四方面。(1)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作出合理的决策

财务会计的最主要目标就是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作出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一般认为,最为关注企业会计信息的莫过于投资者和债权人。而这类使用者的决策对于资源的分配具有重大影响。此外,符合投资者和债权人需要的信息,一般对其他使用者也是有用的。因此,财务会计把服务于投资者和债权人作为其主要目标。投资者和债权人所需要的经济信息包括企业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某一期间的经营绩效和财务状况的变动。但从决策有用性的观点看,不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甚至企业职工,其经济利益都同企业未来的现金流动密切相关,例如,投资者应分得的股利,债权人应得到的贷款本金及利息,职工应得的工资和奖金等,都需要未来现金流量的信息。(2)考评企业管理当局管理资源的责任和绩效

企业的经济资源均为投资人及债权人所提供,委托企业经营者保管和经营,投资者和债权人与经营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委托和代理关系。投资者和债权人要随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经营者管理和运用其资源的情况,以便考评经营者的经营绩效,适时改变投资方向或更换经营者。这就要求企业财务报告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说明企业的经营者怎样管理和使用资源,向所有者报告其经管情况,以便明确其经营责任。(3)为国家提供宏观调控所需要的特殊信息

国家是国民经济的组织者与管理者,为了达到宏观调整这一目标,国家还要求从一切企业编报的会计报表中,获取进行宏观调控所需要的特殊信息。国家不仅是通用报表的使用者,而且是特殊报表的使用者,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如此。(4)为企业经营者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

企业管理人员也需要利用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管理。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改进经营状况。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应怎样处理数据和加工会计信息,最后将提供什么样的财务报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指引着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运行方向。

2.如何理解会计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华南理工大学2010研]

答:会计要素是从会计的角度解释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根据交易或事项对于可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分类或概括。企业的经济活动可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即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和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即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之间的勾稽关系可以表示为:(1)资产=权益=负债+所有者权益

这个等式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个会计基本要素用数学符号联系起来,清晰地反映了三者之间的关系,称为基本会计等式。会计等式反映了企业经营过程中,在任何一个时点上资产和负债与所有者权益之间都保持着数额相等的平衡关系。

依据这一等式各因素增减变动的关系,可以将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归纳为四种情况,并对会计平衡公式发生影响:

①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等式的左右两方等额增加,即资产增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同时等额增加,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②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等式的左右两方等额减少,即资产减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同时等额减少,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③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等式的左方内各项目之间发生增减变化,增减额相等,即资产类项目一个增加,一个减少,会计等式也会保持平衡。

④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等式的右方内各项目之间发生增减变化,增减额相等,即负债类内部项目之间、权益类内部项目之间或者负债类项目与权益类项目之间此增彼减,会计等式也会保持平衡。

由于上述四种情况的发生,“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等式不会被破坏,又称其为会计恒等式。(2)收入-费用=利润

上述公式反映了收入、费用、利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盈利就是通过一定经济活动取得利润,是收入与相应费用相比较,收入大于费用的结果,即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费用与收入是相关联的两个概念,企业取得收入要通过支付一定费用才能得到,而支付费用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收入。(3)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

期末计算出的利润进行分配后,剩余的利润仍归所有者享有,并转入所有者权益。因此,将以上要素用公式连接起来即可得到上述公式。

总之,会计六要素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收入抵减费用后的结果是利润,利润可以增加所有者权益及资产,如果抵减后的结果是亏损,则发生相反方向的影响。

3.什么是财务报告目标?它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和会计计量属性是什么关系?[东北财经大学2009研]

答:(1)财务会计的目标又称财务报告目标或财务报表目标,是指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中,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达到的结果。财务报告的目标最初是“受托责任观”,随着股份制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完善,财务报告的目标演变为“决策有用观”。我国的财务会计报告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2)财务报告的目标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之间的关系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只有严格遵守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才能保证财务报考目标的实现。(3)财务报告的目标与会计计量属性之间的关系

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对象的特性或外在表现形式,即被计量对象予以数量化的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讲,一种计量模式区别于另一种计量模式的标准就是计量属性。会计的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正确选择各会计要素的计量属性,对于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实现财务报告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财务会计目标解决了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的问题,在总体上规范了信息的需求量,即在信息提供的“多与少”上做出了界定。但是合乎需要的信息还有一个“好与坏”的问题,即信息质量问题。所有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在质量上必须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财务会计目标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又决定了采用何种计量属性反映会计信息。

4.论公允价值计量与会计信息质量。(会计理论方向必选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9研]

相关试题:

什么是公允价值?为什么说公允价值更能体现相关性的要求?[简答题,东北财经大学2008研]

答:(1)公允价值计量

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2)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3)公允价值计量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从会计计量的目的可知,公允价值计量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货币计量来反映会计要素的内容,往往由于对会计要素计量属性运用不当而影响会计要素计量的结果,从而造成会计要素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的偏差。因此,会计要素计量属性的正确选择和有效运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基础。

①公允价值的相关性分析

公允价值反映的是在特定的时点和经济状态下,市场对资产或负债的定价。而公允价值的变化,也反映了市场对资产或负债所认可的价值变化。历史成本反映的是在资产获得时或者负债形成时市场对其价值的评价,市场对其定价所发生的变化只有在资产转让或负债形成时才被反映出来。

a.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得出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将瞬息万变的经济情况及时反映出来,而公允价值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却能将这种变化及时的反映出来。

b.在预测功能方面,公允价值所代表的是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因此投资者只要知道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并估算出市场利率,就可以计算出资产或负债在将来某个时点的期望值。

②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分析

在公允价值的质量特征方面,最大的挑战是来自可靠性而不是相关性。公允价值体现了公平、活跃的市场对相关资产和负债现实价值的客观评价,只有在真实交易发生是才是确定的,其余时候都是估计数。估计不可能精确,估计和假设是会计所固有的,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但可以做到可靠。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计量对与保证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应尽量提高公允价值估计的准确性,以保证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的质量。

5.试述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广东商学院2008研]

答: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是会计工作的具体对象,是会计用以反映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因素。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分为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和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具体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1)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

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是反映企业在某一日期经营资金的来源和分布情况的各项要素,一般通过资产负债表反映。财务状况要素由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三个要素所构成。

①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通常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资产有三个特征: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按其流动性一般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

②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具有以下特点:负债是企业的现时义务;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负债按偿还期长短可分为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

③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所有者权益是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它等于全部资产减全部负债后的净额。所有者权益具体包括投入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部分。(2)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

经营成果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具体地说,它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收入与耗费相比较的差额。经营成果要素一般通过利润表来反映,由收入、费用和利润三个要素构成。

①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营业收入。对于某一会计主体来说,收入表现为一定期间现金的流入或其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清偿。收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收入把所有的经营和非经营活动的所得都看成是收入。就是说企业净资产增加的部分都看做收入。广义收入包括营业收入、投资收入和营业外收入,以及资产收益等。狭义收入则仅仅把经常的、主体性的经营业务中取得的收入作为收入,即营业收入,它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会计上通常所指的收入是狭义收入。

②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它是企业在获取收入过程中的必要支出。费用是相对于收入而言的,没有收入就没有费用。费用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费用认为,费用包括各种费用和损失。而狭义的费用只包括为获取营业收入提供商品或劳务而发生的耗费。狭义费用不包括损失。会计上通常所指的费用是狭义费用。其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③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最终成果,即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收入大于费用的净额为利润,如收入小于费用,则为亏损。利润要素主要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资产减值损失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等。

以上六大财务会计的基本要素相互影响,密切联系,全面综合地反映了企业的经济活动。

6.我国新发布了哪些会计准则?请列出其中10项。[东北财经大学2007研]

答:2006年2月15日发布,财政部发布《企业会计准则》,于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用于对加强和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规范处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其中,有下列准则。(1)存货准则。这是对原准则的修订。主要修订内容为:取消后进先出法,原因是IAS2在2003年度的改进计划中已经取消了后进先出法,理由是成本流与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致。(2)投资准则。主要修订内容为调整投资的分类方式。调整后的投资分类为:①交易性证券投资,类似于原先的短期证券投资。②持有到期投资,即原先的长期债券投资,期限、面值、利率均固定,且持有期限较长,主要为债券。③权益性投资,即长期股权投资。其成本法、权益法核算基本维持现状。(3)固定资产准则。在确定净残值时,引入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概念。(4)生物资产准则。本准则主要规范农垦企业对生物资产的会计处理,将生物资产划分为生产性、消耗性、公益性三类,分别进行会计处理。该准则的可操作性较强。(5)资产减值准则。明确了若干项资产减值迹象,以及可收回金额为协议销售价格减去处置成本后的净额或者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同时明确所计提的减值准备不得转回。(6)投资性房地产准则。该准则是一项新准则,用于规范土地、房产中专门用于投资(而不是自用)项目的处理。(7)职工薪酬准则。对应于IAS19,职工薪酬即企业付给职工的所有报酬,包括工资、福利、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其他社会保障性缴款、住房公积金等。该准则规范的内容与现行政策基本比较接近。(8)债务重组准则。改变现行将由于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对于实物抵债业务,引进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9)所得税准则。强调权责发生制原则和资产负债表观的理念,以利润总额为基础调整若干项目后求得所得税费用的计算基础(按资产负债表观调整利润总额)。(10)企业合并准则。企业合并在法律形式上有吸收合并、新设合并和控股合并。按照合并双方是否处于同一控制下,分为处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目前在中国的企业合并中为大多数)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说明】2014年,财政部相继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进行了修订,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三项具体准则。

第2章 货币资金

2.1 考点难点归纳

一、现金

1.现金的管理(1)现金的定义及特征

①定义:现金是通用的交换媒介,也是对其他资产计量的一般尺度。现金转化为企业其他形式的资产一般是没有任何难度的。会计上的现金有狭义现金和广义现金之分。狭义的现金仅指库存现金,即企业金库中存放的现金,包括人们经常接触的纸币和硬币等。广义的现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以及其他可以普遍接受的流通手段。

②特征:a.货币性;b.通用性;c.流动性。(2)现金的使用范围与库存现金限额

我国《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了在银行开立账户的企业可以用现金办理结算的具体经济业务。这些经济业务包括以下方面:

①职工工资、津贴;

②个人劳动报酬;

③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

④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⑤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

⑥出差人员必须随身携带的差旅费;

⑦结算起点以下的零星支出(结算起点为1000元);

⑧中国人民银行确定需要支付现金的其他支出。

为了满足企业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的现金,企业的库存现金都要由银行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情况核定一个最高的限额,这个最高限额一般要满足一个企业3天至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所需的现金,边远地区和交通不便地区的企业库存现金可多于5天,但最多不能超过15天的日常零星开支。企业每日的现金结存数不得超过核定的限额,超过的部分应当及时送存银行,企业如需要增加或减少库存限额的,应当向开户银行提出申请,由开户银行核定。(3)现金的内部控制

现金的内部控制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内容:

①实行职能分开原则;

②现金收付的交易必须有合法的原始凭证;

③建立收据和发票的领用制度;

④加强监督与检查;

⑤企业的出纳人员应定期进行轮换,不得一人长期从事出纳工作。

2.现金的序时核算

现金的序时核算是指根据现金的收支业务逐日逐笔地记录现金的增减及结存情况。它的方法是设置与登记库存现金日记账。

每日终了时,出纳人员应做好以下各项工作:(1)在库存现金日记账上结出“本日收入”合计和“本日付出”合计,然后计算出本日余额,记入“结存”栏。(2)以库存现金日记账上的本日余额与库存现金的实有额相核对,二者应一致,若不一致,应及时查明原因,进行调整,做到账实相符。(3)以库存现金日记账上的本日余额与库存现金的限额相比较,超过限额数,要及时送存银行;不足限额部分,应向银行提取,以保证日常开支的需要。

3.现金的总分类核算(1)现金核算的凭证。(2)科目设置及账务处理。设置“库存现金”科目。(3)备用金的核算。

4.现金的清查

现金清查的基本方法是清点库存现金,并将现金实存数与现金日记账上的余额进行核对。定期或不定期清查时,一般应组成清查小组并负责现金清查工作,清查人员应在出纳人员在场时清点现金,核对账实。对于现金清查中发现的账实不符,即现金溢缺情况,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

现金长款、短款一般通过“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待查明原因后,再根据不同原因及处理结果,将其转入有关科目。具体内容如表2-1所示。表2-1 长款或短款的会计处理所属部分具体处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