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决胜者007:重骑兵千年战史(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01:52:48

点击下载

作者:龙语者

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战场决胜者007:重骑兵千年战史(下)

战场决胜者007:重骑兵千年战史(下)试读:

前言

龙语者(王勇)的又一本新作问世了,令人在高兴庆贺之余感到惊讶赞叹。龙语者长期痴迷于外国古代文明的求索,将自己的全部业余精力都投入其中,并不断结出硕果,丰富了我国人民精神享乐的百花园。他的这种追求和热情对我们这些专业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也始终感动着我。

写史书难,写外国史书更难,写外国古代史书难上加难,这不仅因为我们与他们之间存在语言的隔阂,还因为我们远离那个陌生的环境,但书中涉及的细节又需要合情合理。我认为这部新作十分优秀,作者很好地克服了这些困难,引领读者穿越时空隧道,进入那个重骑兵们纵横驰骋的历史世界。

我衷心祝愿龙语者的成功,希望他在研究之路上继续大步前行。陈志强

作者序

这部花费大量准备工作的书籍,创意最早来源于一本儿童绘本《骑士城堡》的激发,我记得绘本是瑞士人和德国人联合创作的,讲述的是歌德剧内容:中世纪晚期骑士冯·伯利辛根的历史改编故事。

孩子对这些身穿重铠甲,勇敢无畏,行侠仗义的骑士们非常喜欢(当然,因为是儿童绘本也对他们进行了美化)。有时候她会问我,我们中国有没有这样的骑士,我几乎要说没有,但很快意识到她感兴趣的是这些酷酷骑兵的兵种与造型,而不是成年人才关心的西欧社会结构,于是很坚定的告诉她“有”,并拿出我收集的南北朝、隋唐、宋金时代中国同样豪华的、浑身披甲的重装骑兵图样给她看。

说到重骑兵,很多读者第一反应的视觉形象都是西欧15世纪之后或者16世纪人马披挂全装板甲的骑士。而这种观念容易扩大,错误延伸成为“只有欧洲才拥有重骑兵部队”。这样认为的话,亚洲骑兵,包括中国骑兵二千年间都成了装备简陋的轻骑兵,殊不知历史上真正的重骑兵发源地正是西亚与中亚,该地区长期以来也代表着全世界重骑兵的最高水平。而东亚特别是中国地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拥有非常强大的重骑兵部队。一些非常重要的技术进步—比如标准意义上的军用马镫,还是中国重骑兵先普及的。在7世纪之前,反而是西欧的重骑兵还处于萌芽状态,未真正发展起来。

网络上的资料既是丰富的,也是混乱的,一时间“中国没有重骑兵”甚至“中国不需要重骑兵,所以很快淘汰了重骑兵”的论点都浮出水面。再扩大,甚至会出现“重骑兵是昙花一现的兵种”这种荒谬的结论。却不知在火药武器已经非常普及和重要的17世纪,或者拿破仑战争时期的18世纪,身穿重甲的骑兵依然在猛烈冲锋,是突击的重要利器。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火药武器技术发展至一个非常高的时期,重骑兵才真正被淘汰。

因此,让读者了解真实情况是很必要的,即重骑兵作为欧亚大陆上长久以来的重量级军种,数千年来为各文明所重视。该兵种逐步成熟之后,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重骑兵实力就是世界上各主流文明陆军实力的标志。同时,在中国自汉朝后近二千年的军事史中,重骑兵也一直非常受重视,发展迅速。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还率先发明了标准意义的马镫,大大减少了骑兵的训练成本与时间,让他们更不易在战斗中从马背上跌落,而且能更为充分地利用马匹冲锋所产生的巨大动能,带动骑兵武器特别是骑矛来发动冲击。结合其他中国骑兵的装备,这个时代至之后的隋唐时代,中国重骑兵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准。之后的辽、金、宋时代也是非常重视重装骑兵的。因此,不但要写中国的重骑兵,而且要将其放入整个世界重骑兵历史中讲述,以便进行同时代装备技术对比,用详细的史料来让事实说话,展现二千年世界重骑兵的辉煌战史。

这个颇具“野心”的课题得到了指文图书主编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指文还专门建成工作组群,与作为作者的我一起讨论成书的样式及运行方式等内容,让我深感指文图书对本书的重视程度,也让我可以一直坚持写下去。因为这个课题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跨度就意味着要查阅、翻译海量的权威资料,意味着花费大量的时间融会贯通所有中外资料的内容,度过许多不眠之夜。

本书的上下册都有“千年帝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重骑兵部分,作为罗马历史的延续,该帝国地处欧亚板块相交之处,军事交流广泛,马匹资源优良,重骑兵传统深厚,长期以来影响着欧洲与亚洲的重骑兵战术装备走向。对此,我专门请教了为本书作序的陈志强老师,他对东罗马帝国的部分做了指导。陈志强老师是天津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也是我国拜占庭学研究的泰斗级人物,他的支持,对拜占庭骑兵部分的高度严谨性有很大帮助。

本人长期爱好研究、翻译世界军事史。本书整体脉络、思路已经长期在脑中徘徊,一部分资料也在平时翻译与整理中完成,但对于成书还远远不够,因为了解是一回事,将大量了解的材料细化、系统化地叙述分析,又是另一回事了。因此这本书的准备工作,实际上在《重骑兵千年战史(上)》出版的三年前2014年就开始了。为了这本书,笔者实际上翻译的外文著作,包括哈佛、牛津、剑桥的权威研究资料不下几十部(当然是与此主题相关的部分)。工作是繁重的,但乐趣也是巨大的,当作品逐步完善的时候,其成就感也是让人愉悦的。我的生活模式已经完全长期复制着白天工作,夜间写作到深夜,适当地锻炼恢复身体这样的模式,而当作品完成之际可以休息的时候,我甚至都有种从另一个时空归来的感觉。《重骑兵千年战史(上)》已经在2017年6月份出版,得到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好评颇丰。能得到读者与市场的认可,也让对于这部书投入极大精力与热情的我,放下了心中的担子。现在《重骑兵千年战史(下)》也将圆满完成出版,我在此感谢指文图书所有项目组的兄弟姐妹,以及支持重骑兵战史的朋友与读者。同时虽然已尽心竭力查漏补缺,但因本书信息量巨大,成书难免有遗漏之处,还请读者包涵,再次感谢大家。第一章封建时代的早期骑士:法兰克重骑兵的崛起及拜占庭重骑兵的复兴

查理大帝的军事体制为封建制度和中世纪骑士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运作的典型例证是他采用伦巴第的重骑兵。——T.N.杜普伊,美国现代军事历史学家世纪开始的民族大迁徙,在欧洲直接造成了西罗马帝国的毁灭,而东罗马帝国在阿拉伯大扩张时代(从广义上说也属于大迁徙时4代)也遭到了沉重打击。

之后,在西罗马帝国的残骸上,各日耳曼民族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王国,当然不是所有的王国都是胜利者。大迁徙民族中的“先行者”阿勒曼尼人、汪达尔人与哥特人,与罗马军队、东罗马军队进行了无数次惨烈的战斗。至6世纪的查士丁尼一世时代,阿勒曼尼人已经元气大伤,而汪达尔人、东哥特人则在战争中被拜占庭帝国消灭。

此时,法兰克人逐渐开始崛起。

在3世纪左右,法兰克人部落联盟只是较小的日耳曼部落联盟,居住在莱茵河的东部与北部。因此他们的扩张并不像阿勒曼尼人、哥特人或汪达尔人那样大张旗鼓地离开故居发动远征,而是尽量不放弃故土,进行缓慢而稳定的扩张。他们在4世纪中期之后在高卢地区建立了永久居住点,然后在5世纪西罗马走入崩溃时,逐步消灭了西罗马军队在高卢的残余分裂势力。大约486年,著名的克洛维一世建立了法兰克王国,法兰克人的墨洛温王朝开始了。

非常重要的是,在克洛维的影响下,法兰克王国皈依天主教,这得到了当地大量罗马人与高卢人的支持。之后克洛维相继战胜了阿勒曼尼人、勃艮第人、西哥特人,法兰克王国随即顺利向东与南扩展。

这种明智的战略逐步在6世纪展现出明显的优势—优秀的地缘位置使他们在大迁徙中拥有较良好的时机,往往不需像同时代的东哥特人或汪达尔人那样,直接面对东罗马帝国主力军队。当法兰克人加入战争时,之前因战争消耗的双方往往都希望得到法兰克人的支持,这样前者就可以伺机而动。历史学家普罗科比的《战记》中对此多有表述。他的记载,也让我们对早期墨洛温王朝的骑兵有了一定的概念。上图:大迁徙民族中的“先行者”哥特人在与罗马人激战

6世纪的法兰克军队因征服了许多其他民族的土地并掠夺了大量人口,而拥有较为庞大的兵力,但绝大多数都是持剑、盾、手斧的步兵,偏好用非凡的勇气发动狂乱的冲锋,连使用长矛与弓箭的步兵都很少。有限的骑兵只围绕在他们的领袖身边,不过这些骑兵是使用骑矛的冲击型骑兵。

之后,由于法兰克人稳定地控制了这些原先属于西罗马帝国的土地,并征服了许多其他大迁徙民族,吸收了他们的兵源,王国逐步有了真正的重型骑兵。有趣的是,克洛维之后建立的精锐骑兵卫队机构几乎全是按罗马式来建立的—对于当时还未真正完全脱离蛮族的法兰克王国来说,这是符合逻辑的。如国王的私人卫队斯科拉,与罗马帝国曾经由君士坦丁一世建立的皇帝私人卫队斯科拉瑞几乎是同一种模式。斯科拉也被排除在正规部队建制之外,只为国王本人效力。这支特殊军队保持对国王的忠诚,同时也领导其他那些不太可靠的战士。他们在密西官员(直译为国王的使者,相当于法兰克国王的特使)统辖下,作为一支卓越的部队出动时,会排列密集阵型作为近战骑兵战斗。

不过,法兰克王国的整体基础军事结构与罗马人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也与早期日耳曼部落不同。其既非依赖军事官僚机构来组织军队,也非建立在旧的氏族和部落系统上。事实上,他们是由3—5世纪大迁徙时代的日耳曼军事贵族体制发展起来的。当时,年轻的战士通常为了追求财富,会四面八方加入一个成功的军事贵族所建立与组织的战团。而当一个领导者名望下跌,这些战士就很自然地加入更成功的战团中去。上图:早期的法兰克战士,以步兵为主

战争对这些法兰克战士来说,是财富积累和提升威望的主要途径,也是不同领导者与他们追随者组成集团的竞争。在战士准则中,这些追随者必须保卫他们的军事首领,并为他战斗到底。之前左右这种关系的是掠夺来的财物,而当法兰克人扩张并建立王国之后,最主要左右这种关系的就是土地。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一世成为最大的地主,通过将他的土地赠送给其他贵族来收买人心,而大贵族再将土地分封给小贵族,每一层都要为上层贵族效忠并提供兵役服务。这种结构逐步演变为法兰克封建王国,而领导者与追随的贵族成为国王与骑士。这也是法兰克王国成为封建“采邑制”王国的开始。

对于还没有货币贸易的早期时代,采邑制易于管理的优势非常明显。国王将他的领地有限期地租给手下的人,这样他既解决了管理巨大财产的问题,又不需要供养庞大的军队。但正因为法兰克人的军队不是由国家政府通过军事行政机构训练与征集的,因此法兰克王国的军队虽然人数庞大,但分散在各封臣手中。只有在特定时期、特定地区,针对某一专门的任务—“召集我们的封臣!”这样的庞大集结才会出现。哪怕是8世纪末—9世纪初的查理大帝时代也是如此。法兰克社会任何阶层的人都只会因为自身的战争需要而参战,想让他们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参军服役,加入国家的战争依然比较困难。上图:1.加斯科涅轻骑兵;2.斯科拉乘马步兵;3.伦巴第“封臣”骑兵上图:日耳曼军事首领赐予亲兵武器,亲兵逐步成为骑士,而成功的首领成为领主或国王

虽然国王直属的精英部队,诸如斯科拉等都是士气高涨、勇猛且能够迅速集结的军队。但地方上的征兵,不稳定因素是较大的。国王根本没多少有效办法去监督评判他的这些部下们是否切实履行了他们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在法兰克王国每一次对外的战争中,都往往只动用了他们武装力量较小的一部分。

作为战场上当之无愧的主力,法兰克人的贵族部队大部分是由重骑兵组成的。但与罗马人不同,哪怕到了8世纪的墨洛温王朝晚期或加洛林帝国早期,法兰克人的重骑兵也不像同时代7—9世纪的拜占庭帝国的骑兵那样,惯于集群冲击或者回旋作战。当然,他们中有一些人可以使用骑矛冲刺作战,但他们更像他们的对手阿拉伯人那样,常常下马作战。即使下马作战,他们的装备与训练也较封建农民组成的军队强得多。所以,来了多少骑士,当时的人就能评定出军队的战斗力。就如《重骑兵千年战史(上)》所述,这情况与专业化军队,特别是专业化步兵的缺失是相关的。这些常担任重装骑兵作战的法兰克骑士是“多用途”的,性质与6世纪的拜占庭骑兵相仿。因此英国军事家利德尔哈特认为不考虑军事制度,仅从军事效能说,当时的东罗马重骑兵就是一些装备更好,训练更完善的封建骑士而已。

不过,法兰克人除了王室直属的斯科拉重骑兵,依旧在一些地区拥有他们的专业冲击型重骑兵。这是因为法兰克王国征服了欧洲许多地区,从而将这些地区性骑兵与马匹资源纳入王国。这其中,就有我们久违的,从公元前6世纪就在重骑兵历史上拥有诸多贡献的开拓者—斯基泰人及其后裔们。上图:加洛林骑士的装备

中世纪早期,由于匈人入侵等因素,斯基泰人的后裔们在建立王国方面并不成功,但他们骑兵技术的影响力却遍布整个欧洲甚至小亚细亚。我们前面提到过的萨尔玛提亚人,他们的技术引入让东哥特王国甚至成为一个重骑兵强国。另一支斯基泰人后裔—阿兰人,则进入了高卢地区和加泰罗尼亚地区。

因此,在法国西北部的阿莫里卡,就有一批擅长骑兵冲击作战的强大阿兰骑兵—其中有一部分还是人马披甲的具装骑兵。法兰克人称其为“阿莫尼卡重骑兵”。他们在罗马帝国晚期到达这里,之后融入了法兰克人中。他们既是法兰克王国早期精锐的重骑兵部队,也对法兰克本土重骑兵产生影响。当时,阿兰人的势力在中世纪较为分散,但也是因为如此,他们对欧洲中世纪骑兵的影响长达4个世纪之久,早期最重要的影响就是骑乘冲击的技艺。法兰克人非常重视阿兰人的骑矛及用法,甚至将其传播给同时代的拜占庭骑兵:“身体向前倾,用盾牌保护着他们自己的头和战马脖子的一部分,高举他们的骑枪平齐于肩膀。”当然,对于骑矛,当时的拜占庭重骑兵更中意阿瓦尔式的骑矛。

778年,查理曼征讨占据了西班牙的摩尔人,尽管这次军事行动不成功,但著名的“罗兰之歌”得以广为传颂。这个罗兰伯爵,据称是布列塔尼地区的总督,而布列塔尼的重骑兵,则是当时法兰克王国的非法兰克人中最有效的军事力量,他们的作战方式与阿莫尼卡重骑兵非常类似。另外,布列塔尼人此后一直为法兰克王国服务,直至10至12世纪都是如此。甚至在15世纪,他们都是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军骑兵的重要力量,当然那个时代的布列塔尼骑兵形制已经完全不同了,我们后面的章节还会提到。上图:1.加洛林斯科拉重骑兵;2.阿莫尼卡重骑兵;3 .法兰克征召步兵

8世纪的布列塔尼重骑兵相比阿莫尼卡重骑兵,也使用密集阵型作战,拥有较高的机动性,其盔甲略逊色,但也算是拥有重型装甲。他们使用重型冲击骑矛,轻型标枪以及剑。由于他们不擅长使用弓箭于是以标枪代替,因此他们更愿意贴近敌人来作战。

法兰克王国中还有一支外族力量的重骑兵是绝不可忽视的,就是曾经在大迁徙后期征服意大利的伦巴第人。伦巴第人在此之前就与法兰克人一样建立了“封臣”封建制度,他们的封臣被称为“加斯迪尼”。在8世纪后期,他们被法兰克人征服,就将非常相似的封建军事体系纳入法兰克王国的军队中。伦巴第所有的自由人都有义务根据自己的财富状况,提供自己的装备加入军队。且在伦巴第军队中,马匹甚至比法兰克军队的还要重要,许多战斗都是以骑兵为主要力量。他们中的重骑兵,很可能是西欧装备最好的,拥有精良的骑兵武器、头盔、锁子甲以及完善的腿甲。装备上他们受阿瓦尔骑兵影响很大,但不同的是他们的骑兵完全不使用弓箭—在他们看来,使用弓箭纯粹是步兵的事情。

伦巴第重骑兵形成了法兰克王国在意大利地区的核心军事力量。796年,在查理大帝终结阿瓦尔汗国的征服中,许多伦巴第重骑兵都加入了查理曼的入侵部队。但显然,对这个新征服区域,国王并不那么放心—为了控制他们,伦巴第的军事首领在加洛林王朝征服后,必须轮番接受法兰克国王密西特使的控制。伦巴第加斯迪尼私兵的增长也被抑制,以免他们力量过大来反对国王。

从马匹资源上说,早期根据拜占庭史学家的记载,法兰克人有诸多的马匹,本地马匹的价格并不高,仅相当于一柄带剑鞘的剑,或是一头牛,或是一柄矛与盾牌。但同时,该历史学家也记录,这些马匹用来作战并不合适,个头也不如拜占庭帝国的小亚细亚或色雷斯地区的战马,因此本地人大量使用它们来耕种。不过,数量优势也让法兰克拥有大量的“骑马部队”,与同时代唐帝国这点倒是很相似,相对质量不佳的马匹提供给步兵,作为战略载具以提升机动性。不过,唐帝国的“骑马步兵”往往依旧是标准的下马作战。而法兰克的“骑马部队”则是多用途部队,在突袭、伏击或者追击败退敌军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当然,一旦碰上敌方的坚实阵型,他们立即会展现出原先的步兵本色,下马作战。上图:伦巴第重骑兵及其侍从

法兰克人优等战马数量不足这个缺点,在大量引进原产于摩洛哥至突尼斯地中海沿岸的柏布马之后,得到很大改观。这种马在马的品种培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它们最早从北非进入欧洲时,曾被错误地当作“阿拉伯马”。但实际上,真正的阿拉伯马在阿拉伯帝国的也门与阿曼这些地区。柏布马比阿拉伯马强壮,同样拥有良好的耐力,但是不如阿拉伯马动作轻快活泼。这些强壮的战马较之前法兰克地区的本地马种优秀得多,骑士们骑乘这样的马匹可以穿戴更重的铠甲,能够较为顺利地进行骑兵冲击作战,这使得法兰克王国真正出现了成规模的专业化冲击型重骑兵。

境内阿兰人的影响,加上对手或敌人诸如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同时代强势骑兵的压力,进入8世纪中期之后的加洛林王朝时代,法兰克王国重骑兵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到了9世纪晚期“秃头查理”时代,甚至所有买得起马的法兰克战士都被要求骑马出征。891年之后,几乎看不到只能步行的法兰克战士了。上图:1.查理大帝;2.皇家侍从;3.骑马步兵

尽管法兰克王国的重骑兵已经兴起,但比起当时世界上几个先进的地区,他们的重骑兵装备还是略逊一筹的。这既体现在财力上,也体现在一些骑兵的技术上。最让加洛林帝国骑士们为难的高价装备并非马匹,而是胸甲。胸甲主要由锁甲或鳞甲两种盔甲组成,另外还有从意大利地区拜占庭帝国那里传来的片甲。当然,对于富有的骑士或贵族来说,完备的胸甲会披挂,并同时保证有头盔、盾、骑矛、剑与弓箭,但部分没有那么富有的法兰克骑士无法在负担战马的同时也负担盔甲,哪怕只是硬皮盔甲的费用。另一种情况,他们要么没有头盔,要么缺少剑。不过这种情况在9世纪之后得到一定的改观,缺少基本装甲的骑士越来越少了。在8世纪末时,王国还只要求骑士一定拥有骑矛、盾和剑,不一定要有护甲,但到了805年之后,如果一位骑士连硬皮甲都没有的话,他就会失去自己的地位。上图:早期骑士及其侍从上图:加洛林骑士们的军事训练

法兰克王国在大部分时期(除了末期),一直没有引入标准意义的铁质马镫。也就是说,早期法兰克王国的重骑兵是肯定没有马镫的。甚至是8世纪之后,阿瓦尔人被拜占庭帝国击败而西迁,在与法兰克军队的冲突中展示了马镫,一些伦巴第骑兵可能在阿瓦尔人的影响下使用了马镫,但这依然没有影响到法兰克人。甚至查理曼大帝时代,东征西讨的法兰克骑兵也未使用马镫。西部阿拉伯入侵者的皮质马镫曾给了法兰克骑兵一定的压力,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但真正让法兰克骑兵广泛使用马镫,还是由于9世纪末阿瓦尔人、马扎尔人(匈牙利人前身)与北方维京人的威胁在加剧。

虽然初步崛起的法兰克重骑兵还不完善,但由于王国良好的地缘位置,他们不用面对当时世界上最可怕的入侵力量。占领西班牙的阿拉伯人从南部来说有一定威胁,但驻扎在这里的阿拉伯分遣军显然不是主力—真正的阿拉伯军队的主力还在猛攻拜占庭帝国的小亚细亚,庞大的哈里发舰队还在东地中海横行。因此法兰克王国可以较为顺利地开展对周边地区缓慢而稳定的征服。特别是在查理曼大帝时代,法兰克王国摇摆于两大强国之间,在阿拉伯—拜占庭—法兰克三者的外交关系中享有一种舒适的主动权。这样来看,一些王国中的小分裂与叛乱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但在查理曼大帝死后,王国的征服逐步减缓或停滞了,之前可以转移的各种国内矛盾开始突显,封建制的王国分裂加剧了。

更为致命的是,法兰克王国在这个时代永久分裂了—王国在843年的《凡尔登条约》后,分裂为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与东法兰克王国。一般认为这就是现代法国、意大利与德国的前身。虽然过去法兰克王国由于封建分封制度的原因,也较容易分裂,但总会有强大的君主将王国重新统一起来。而现在随着法兰克王国停止扩张,依靠军功来获得地位渐渐在贵族中失去了吸引力。自由但贫穷的人们渐渐无法服役,失去了他们的军事作用,仅靠缴纳赋税来支持一支小的贵族重骑兵部队。法兰克王国的步兵越来越缺乏训练与装备,无法进行有效的地区防御。大部分地区的战士只能保有一根矛与盾牌这样简陋的装备,更不用说系统地训练了。

更具破坏性的是,8世纪后期,令人恐惧的维京入侵开始了。乘坐着著名的龙头战舰,从斯堪的纳维亚南下的北欧人在法兰克王国的海岸北部登陆,法国地区遭受的打击最重,而德国地区相对轻一些。实际上维京人并没有强大的骑兵,装备也未对法兰克王国军队呈压倒优势,人数更是大大少于法兰克人,但法兰克那些未经训练的农民常常被人数少得多,却骁勇善战的维京步兵轻易屠杀。沿着海岸与河流的地区都遭到了残酷的掠夺。有时候,维京人聚集起来还可以攻击大型城市。这个时代,分裂的法兰克王国唯一可以依仗的就是他们的重装骑兵—骑士,他们在这个时代经常下马战斗,因为步兵完全无法依靠。

这个时代,法兰克诸王国的军事状态是较为被动的。维京人始终扮演着劫掠者的角色。阿拉伯帝国的攻击重点虽然不在这个地区—毕竟当时拜占庭海军还在不断牵制着前者,但有的时候,阿拉伯海军也开向意大利南部,造成小型的威胁。而法兰克王国,特别是东法兰克王国真正的威胁,则是代替阿瓦尔人出现在东部匈牙利地区的马扎尔人。

这些人被当作现代匈牙利人的祖先。他们是被南俄草原上的另一支游牧民族—佩切涅格人攻击,败北后转移到这里的。马扎尔人最令他们的法兰克敌人惊慌的,就是他们那惊人的行军速度和劫掠距离,特别是在夏季。扎营时,马扎尔人就利用他们的车辆来组织“车阵”,这与曾经的哥特人倒是如出一辙。

马扎尔骑兵的装备并不好,大部分人仅靠厚毛毡大衣或皮衣提供保护,仅有贵族精英骑兵才拥有金属铠甲。不过这些金属铠甲—主要是札甲—非常优良,显示了拜占庭或是阿拉伯的影响。他们的骑兵无论装甲轻重,都很少使用盾牌。上图:加洛林骑士反击维京人的入侵

马扎尔人作战的方式是典型的草原民族骑兵式,利用马上的箭术,突然攻击或者假撤退。他们很少直接攻击有防御的地区,宁可使用封锁战术。他们的劫掠是恐怖的,在895年至955年间,马扎尔骑兵的劫掠一直深入德国、勃艮第、法国甚至法国西南部的阿基坦地区,但真正造成毁灭性危险的地区则是东部省份,诸如巴伐利亚、图林根和萨克森都几乎被毁灭。所幸,这些省份艰难地幸存了下来。

许多地区的法兰克人惊呼,“匈人阿提拉的时代又到来了”。马扎尔人入侵造成的直接结果是这些地区在10世纪初的政治分裂。但这个状态,在加洛林帝国即将结束的10世纪中期发生了变化,一个新的王朝—萨克森王朝,将重新整合东部四分五裂的局面。东法兰克王国将成为德意志王国,且即将转变为神圣罗马帝国。

在这个时期,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加强了中央集权。955年,德意志军队与马扎尔人在奥格斯堡进行了决战。此战中,奥托集结了来自东部王国的数支部队,共8000人,其中包括精锐的国王卫队。战斗时,奥托的骑士们惯常会摆出以50名重骑兵为单位的密集队形小队,这种队形已被证明适合对付王国东部的斯拉夫人,他们也这样对付马扎尔人的轻骑兵—通过冲击战术迫使游牧骑兵与他们肉搏。近战当然正中德国人的下怀,奥托一世的重骑兵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优良强壮的战马、较重的盔甲以及骑矛。而且,在德国地区,雨季也常常给马扎尔人依仗的弓箭射击造成困扰。上图:1. 10世纪德国步兵;2. 10世纪德国骑兵;3. 10世纪马扎尔骑兵

与德意志军队对阵的马扎尔人大约拥有17000人的游牧轻骑兵。奥托先于8月击败了马扎尔人,然后针对马扎尔人的游击骑兵战术,抢先切断了其撤军路线,他将军队率先布置在莱茵河上游的右岸,阻止了马扎尔人渡河撤退的计划,并在第三天将马扎尔人彻底击溃。溃退的马扎尔人由于战马在数天的战斗中已经极度疲惫,再加上撤退路线中河岸的沙砾地形严重妨碍了战马的机动性,本来高机动性的游牧骑兵被德意志骑士与辅助军队追上,后者展开了一场实实在在的复仇式屠杀。不过,奥托也没有力量将战争延续至匈牙利境内,但这至少阻止了东部的萨克森王朝毁于游牧骑兵之手。

萨克森军队是亨利一世与其子奥托一世得以成功的基础,两位统治者都鼓励更多地繁殖马匹,来扩大他们军队中骑兵的比例。其武器制造方面也得到大幅度提高,最主要的产品就是萨克森剑。不过,权力在萨克森王朝时期,较加洛林王朝时期更加分散,更被各诸侯所控制,而他们的忠诚不是那么能够依靠。其军事的核心和加洛林时代一样,还是那些装备较好的骑士。虽然也有经过训练的农奴骑兵来辅助,但这些轻装骑兵和步兵的重要性依然在急剧下降。自由农民除了作为地位低下的辅助人员,常常被排除在军队之外。城市民兵可能还能多做一点儿事—比如保护城墙。不过也有些例外,诸如当时的弗兰德步兵与布拉班特步兵,都可以作为西欧屈指可数、训练有素的长枪步兵。上图:德意志骑士击败马扎尔骑兵

西法兰克王国的分散状态要更剧烈一些,法国地区的军事力量较东部德国地区更依赖封建骑士。其北部尤其如此,而南部一些省份,比如巴克斯人,可以提供不错的标枪步兵服役。9—10世纪的法国地区,小规模的战争主要集中在法国的封建主之间,特别在维京入侵逐步减缓的情况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时代,前文提到过的布列塔尼重骑兵依然被视为优秀的骑兵。在西法兰克王国,除了贵族重骑兵,非贵族骑兵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其中主要是能提供自己装备的雇佣军。有趣的是,法国的这种习惯一直保持至六百年之后的文艺复兴时期,本书的后面还会再次提到这一点。

在意大利地区,中央政府的分裂恐怕是最极端的,这是要到19世纪才会解决的事情。伦巴第过去的加斯迪尼封臣现在享有几乎完全的自治,他们会倾向各方势力并且不断动摇,在各方强大的势力角逐中充当马前卒。意大利南部直接受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北部地区则由大部分堡垒中的民兵来守护。与法国及德国地区不同,意大利的贵族相对较为城市化,会解囊提供一支骑兵,而所有的市民都必须服从兵役。虽然和法国与德国一样,这里也是由骑兵主导战场,但是由于城市贸易的富裕,这里的步兵装备及训练更好一些,甚至一部分人拥有超长枪。他们在排成有纪律的密集阵型时,可以击败德国与意大利地区的重骑兵。此时已经是10世纪,这种情况很可能展示了拜占庭帝国黄金时代—马其顿王朝军队对北意大利的影响。上图:1.法国骑兵;2.法国地方步兵;3.加洛林贵族

在法兰克人逐渐稳定自己的统治之时,拜占庭帝国也在悄然发展。阿拉伯大征服时期的8世纪后期,离拜占庭帝国10世纪初—11世纪初的黄金时代还很遥远,但稳定的基础是在这个时期建立的。不过,从前面对潮水般无法阻挡的阿拉伯军队,保卫帝国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帝国陆军的传统重骑兵,而是拜占庭海军令人生畏的秘密武器“希腊火”。这是一种混合燃烧物,非常难以扑灭,在当时配方只有东罗马人了解。它们被装置在战舰上,用带气泵的喷射器从远距离射向敌船。当敌军试图用水扑灭熊熊火焰时,会产生更可怕的燃烧效果,使得整艘战船覆灭。

比如在678年,君士坦丁堡大海战的胜利关系到东罗马帝国的生死存亡。阿拉伯的庞大舰队遭到重大损失,返回叙利亚时又遭到风暴袭击,几乎全军覆没。这次胜利的意义怎么放大都不为过,因为这不但挽救了拜占庭帝国,而且是整个基督势力第一次在决战中,阻挡住大征服时代的阿拉伯主力军。不过,这种依赖海军特殊武器的优势总是暂时的,阿拉伯人后来也掌握了这种武器。上图:拜占庭海军在与阿拉伯海军激战

因此,真正奠定拜占庭国防新基础的,是新的军事制度“军区制”,这个大名鼎鼎的军事制度对7世纪后期的东罗马帝国来说,不仅是军事核心内容,也是经济与政治的核心部分。虽然传统史学家将军区制的创立,归功于7世纪初的拜占庭英雄皇帝希拉克略,但现在历史学家一般认为即使是由他创立的,军区制在希拉克略统治时期对帝国的影响也很小,真正发挥影响是从这次大海战胜利之后的687年开始的。

军区制是拜占庭统治管理机构重新组建的脊柱和军事防御新方法的核心,它对于帝国的社会具有极大的影响。这种制度较为类似中国唐朝前期的“府兵制”,将各军区士兵,也就是农兵安置在土地上。他们被授予不可剥夺的土地权力,条件是世袭,但必须服从军役。

由于军区制社会影响与经济影响不是本书的重点范畴,所以不再详述。仅从军事上说,东罗马帝国自欧洲大迁徙时代结束后一直缺乏兵员,而阿拉伯大入侵更是使得形势更加严峻。帝国遭到入侵,财政非常紧张,但仍有大量的土地需要农民来耕种,也更需要士兵来保卫。军区制较为完善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帝国对这些士兵的薪水则是“以田代饷”,让士兵们用他们自己耕种的作物来维持其装备与服役;并且在经营农产的同时仍保持着军事编制与军事训练,听从军区命令集中来作战。当然他们也会从作战得到一部分军饷与补贴。

这种几乎“全民皆兵”,至少是“全民供兵”的小军事土地所有制度成为建立一支合格的本土军队的基础。它使得帝国摆脱了征召不可靠的佣兵所必须付出的巨大经济开支。而过去一些传统的外籍精锐部队(如拉丁重骑兵部队Optimates)以及一些尚武的民族,诸如亚美尼亚人、高加索的小伊比利亚人,以及后来被征服的斯拉夫人等,也被授予土地,与农民一起定居在军区中,形成新军队的组织机构。新罗马的军队被重新建立起来,这是4世纪之后罗马人再次以自己的国民为主力组成帝国军队。这些依靠田产的部队必须全副武装,每人都要有自己的战马。当然,这是指拥有骑兵军役地产的农兵,而非所有拥有自己土地的自由小农,军役地产享有许多免税的特权。

这个制度使军役地产得到保护—特别是骑兵军役地产,也使各地方军区的拜占庭重骑兵重新得以建立。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拜占庭农兵,特别是富有农兵的财富与稳定状态就几乎等于当时拜占庭骑兵的战斗力。7—9世纪,这个制度因为巨大的帝国外部压力,如东方的阿拉伯帝国的压力,以及北方斯拉夫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的逐步强大,和内部动荡的“毁坏圣像危机时代”,没有立即体现出脱胎换骨的变化,但已经为10世纪拜占庭“地方”重骑兵的辉煌逐步在添砖加瓦。上图:拜占庭重弓骑兵在练习箭术

这个时代拜占庭军队中的最精锐者,是依然保持着不事生产的皇家直属军队。在8世纪的君士坦丁五世军事改革中,皇家直属军队进行改组并用莫里斯时代的“大队”来命名,称为“塔马斯”,也就是“帝国卫队”。虽然其名称是帝国卫队,实际上规模较卫队大得多,就是一支精锐的皇家军队,且主力作战部队完全由重骑兵组成(不一定全部是全具装重骑兵),成为拜占庭帝国新军队的核心。这支精锐重骑兵的初衷,是因为当时拜占庭帝国进入了国内动荡的“毁坏圣像危机时代”,需要他们来防止各省的叛乱,以及忠诚地的执行对君士坦丁本人的警卫工作。不同于军区的骑兵部队,帝国卫队作为总预备队使用,有非常稳定的番号,且比军区军队更多机动到各地作战。当然在8—9世纪帝国防御阶段,他们最常驻扎的地区还是首都君士坦丁堡、色雷斯地区及比提尼亚地区。到10世纪之后,他们的规模和攻击性都再次扩大了,甚至长期驻扎在边境。上图:毁坏圣像运动

此外,帝国卫队也是拜占庭军队中年轻军官招募与升迁的基础,成为名副其实的“军官团”。他们在皇家卫队的职业生涯,可能会让他们成为地方行省军区或是中央军队的高级指挥官。卫队里的年轻军官们也容易为皇帝所注意。皇家卫队的高级指挥官一般来自富裕城市的贵族或官吏,也可能出自大军区(诸如东部的安纳托利亚军区)中的土地贵族。他们越来越多地控制着国家的最高军事机构。当然,总体上说,皇家卫队还是提供了一条下层社会向上层流动的台阶。

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传统皇家私人卫队斯科拉瑞骑兵(Scholae或是Scholarioi),在5—6世纪因为长期担任文职工作,逐步沦为一支礼仪化的军队。到了拜占庭帝国时期,他们也成为身披重甲,以冲击为主的皇家近卫具装骑兵。这个时代的斯科拉瑞可以译为“教导军团”,他们是作战的核心力量,也是帝国卫队中最重要的一支军队,成为拜占庭专业化铁甲具装骑兵复兴的代表。斯科拉瑞骑兵的总指挥地位之高,几乎超越其他一切部队的指挥,自然也提供了最多的基层与高层军官。

皇家卫队中第二重要的就是警卫军团(Excubiti),源自480年利奥一世时代的古代番号。当时正如《重骑兵千年战史(上)》所述,处于大迁徙时代的东罗马帝国,为了平衡哥特人在军队中的势力,建立这支主要由伊苏利亚人组成的卫队。在6世纪,其获得了超越斯科拉瑞军团的影响力,原因很简单—查士丁尼一世皇帝在即位之前就是警卫军团的指挥官!他们是真正的君士坦丁堡皇宫卫戍部队,在斯科拉瑞沦落为礼仪军队时,警卫军团一直训练有素保持着战斗力。还有《重骑兵千年战史(上)》第十章提到的莫里斯时代,那位在586年索拉孔之战大败波斯萨珊军的菲利皮科斯,也是警卫军团的指挥。上图:1.皇家卫队军官;2.斯科拉瑞中的白衣卫士;3.斯科拉瑞具装重骑兵;4.皇家卫戍步兵军团步兵上图:重建帝国卫队的皇帝君士坦丁五世上图:1.持棍卫队;2.皇家侍卫;3.大扈从卫队;4.哈扎尔人中扈从卫队

但在7世纪后期,牵扯入宫廷政变的警卫军团由于失败而衰落了。到了8世纪中期,他们在君士坦丁五世的统治下得到了重新改组的机会,并加入著名的帝国卫队,与斯科拉瑞一起成为重骑兵的核心力量。这个时候的警卫军团显然不是宫廷卫士了。他们平衡各省军区军队力量,并在“毁坏圣像运动”中担任一支皇帝亲率的重要部队。然而在运动尾声,警卫军团的力量再一次被打击了,有1500名军人被放逐。之后他们又得到了扩充,担负了与斯科拉瑞类似的作用。

第三支皇家卫队—守夜军团(Vigla)似乎担负了更多的警卫工作,他们的番号很可能来自4世纪末。780年的伊琳妮女皇时代,帝国从军区骑兵抽调力量,扩大了这支皇家卫队的规模。该军团在战争中拥有特别的使命,主要是防卫皇家营地,传达皇帝的命令以及看守战俘。其他皇家卫队在作战的时候,他们也要留下来确保皇帝的安全,而在皇帝亲自出征时,守夜军团特别是要负责夜间的守夜工作。他们还要保护西部城域皇宫区的周边,并留出一支守备队永久守备君士坦丁堡大竞技场。由于任务较为广泛,守夜军团也可以在军团长官不在的情况下战斗,那个时候指挥权就交给斯科拉瑞军团。

此外,还有9世纪初建立的“能者军团”(Hikanatoi)。其成立日期是不确定的,历史学家认为可能是809年尼基夫鲁斯一世所建,形制也仿效了警卫军团。这四大皇家卫队军团中的主力作战部队均为重骑兵部队。

帝国有一支使用了古代亚历山大马其顿帝国时期的名称的部队—扈从卫队(Hetaireia)。其中,大扈从卫队由马其顿人组成,而“中”和“小”扈从卫队则主要是由外籍人员组成,比如来自高加索的哈扎尔骑兵或是马扎尔人,以及来自费尔干纳的突厥人。这支卫队大约在813年第一次在记录上出现,主要是担负皇宫及皇帝的安全警卫工作。与四大帝国卫队不同,他们不是全部由重骑兵组成(很可能以轻骑兵为主)。除此以外,帝国还有一支由相貌端正的年轻贵族组成的纯礼仪用途的仪仗队骑兵“阿贡托普莱”,以及一支海军与步兵卫戍部队的皇家军团。

军区制普遍盛行后的拜占庭陆军作战,主要是由皇家卫队与军区部队协同完成。不过在8世纪前期,东罗马人在陆地上仍无法抵御势如潮水的阿拉伯大入侵,就连海军也不得不在哈里发庞大的舰队面前收缩防线。在714年。阿拉伯军队以更大的规模再次攻击拜占庭帝国首都。当时,阿拉伯军队拥有令人生畏的120000大军与2560艘战舰。但在当时著名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的统帅下,帝国海军再次依靠“希腊火”毁灭了规模更加庞大的阿拉伯海军,同时阿拉伯陆军在小亚细亚也受到了重创。

当时,小亚细亚寒冷的气候让阿拉伯人非常不适应,而让他们的步兵在叙利亚、埃及、北非等沙漠地带享有完全超越对手的战略机动性的重要坐骑单峰驼,也不适应这种寒冷的气候被大批冻死。阿拉伯军队不得已使用了拥有御寒的长毛,脾气更温顺,负载更重但速度也慢得多的双峰驼—当然中亚与西亚的商人会更喜爱这种个性。这种毛绒绒的慢性子驮兽也宣布阿拉伯军队“骆驼闪电战”的终结。而且,717—71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阿拉伯军人大量被冻死。到了夏季,瘟疫(很可能来源是之前死亡的士兵)又肆虐在阿拉伯军队的营地。

于是,第二次企图征服君士坦丁堡的计划也失败了,在此之后,法兰克人查理马特的军队在西班牙与法国的比利牛斯山也抵挡住了阿拉伯军队的分遣军。这三次战役宣布阿拉伯帝国征服者时代即将结束。

现代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倭马亚王朝的灭亡以及阿巴斯的革命与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之战有直接的关联。惊人的人力与物力的损失使得倭马亚哈里发的统治严重动摇了,而利奥三世接下来率领拜占庭军队在小亚细亚各处反击也加大了这一幕出现的可能。

倭马亚哈里发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兵分三路从小亚细亚继续入侵。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亲率军队,在740年的阿克洛伊农战役(Akroinon)中,打垮了哈里发三路大军之中的一路,使得这支拥有20000骑兵的敌军阵亡了13200人,而他们的两名指挥官也被杀死。倭马亚的军事失败让阿拉伯帝国阿巴斯革命接踵而至。拜占庭帝国获得了少有的东线平静时期。上图:717年君士坦丁堡防御战,拜占庭海军再次使用“希腊火”焚烧阿拉伯战舰

之后,强大的阿巴斯王朝依然严重威胁被重创的拜占庭帝国,而帝国由于北方斯拉夫人强国保加利亚帝国的兴起,也总是无法集中力量。不过这个时期的阿拉伯帝国,即使是9世纪初期最辉煌时期的哈伦拉希德时代,其军队对于拜占庭帝国的打击更多的是一种劫掠式的攻伐或是政治上的压服,而非直接逐城逐地地占领。拜占庭帝国也常利用阿拉伯帝国政局不稳或者民众暴动等因素小范围收复失地。在这个相持阶段中,东罗马人没有再让阿拉伯军队攻入首都附近。上图:阿拉伯骑兵突然袭击拜占庭军队。9世纪中期之前仍是阿拉伯军队占据优势上图:最左边就是拜占庭名将彼得罗纳斯

861年,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穆塔瓦基勒在死前派遣了一支大军,前往安纳托利亚地区。863年,这支军队处在著名的埃米尔奥马尔的指挥之下。之前的攻击似乎都是顺利的,他与另一名阿拉伯统帅阿里进入拜占庭帝国小亚细亚境内大肆掠夺。后来奥马尔得到阿里掠夺之后返回的消息,但他仍坚持单独进击。他麾下的阿拉伯军队在现代历史学家的估计中,有20000人左右。之前阿拉伯陆军对拜占庭陆军的优势,让他依旧保持着自信心。

但奥马尔并不知道他的对手在做什么。他的对手拜占庭皇帝米哈伊尔三世,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绰号“酒鬼”。这显然不是一个让人敬仰的称号,但他并非庸才,也不缺乏勇气。他信任的舅舅彼得罗纳斯,则是那个时代拜占庭帝国最优秀的将领,皇帝给予后者以非常充分的支持。彼得罗纳斯则积极地调动各省的军区部队,其高效非常让人吃惊。这时,拜占庭帝国军区制军队的优势充分显露出来—在9世纪还未体现在装备上而是对全国军队的调度上。调度包括了几乎整个东线的主力军:黑海附近的北方四个军区,小亚细亚中部的三个军区,南部两个军区的边疆军队。彼得罗纳斯还带领帝国卫队及西部三个军区的军队加入他们。

这本来是不容易的,《重骑兵千年战史(上)》就描述过,汪达尔国王企图以三路大军包围贝利撒留远征军,却被各个击破的战例。而拜占庭帝国这支庞大的军队拥有50000多人的兵力,甚至同时包括东部与西部的军区军队。但在彼得罗纳斯成功的调度下,作为防御方的拜占庭军队竟然几乎以所有兵力的状态,在9月2日集中到了拉拉肯尼河附近,并且包围了奥马尔的阿拉伯军队。

这显然让阿拉伯统帅非常吃惊,奥马尔企图在夜间夺取一座山丘—也是能让他的军队逃生的战略要地。但彼得罗纳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派遣拜占庭军队努力争夺这个山丘并且获胜了。9月3日,奥马尔命令全军向西孤注一掷地突围。但问题是,那里就是彼得罗纳斯所在地。拜占庭统帅亲率军队挡住阿拉伯人的突围,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并让其他拜占庭军队两翼包抄过来,攻击阿拉伯军队暴露的后方和侧翼。阿拉伯人的崩溃是彻底的,包括统帅奥马尔在内的大部分人都倒在战场上。侥幸逃脱的人撤向南方拜占庭恰尔西安军区所在地,又被恰尔西安军区指挥抓获了许多人。这支阿拉伯远征军最终在此地几乎全军覆没,拉拉肯尼河战役也成为拜占庭—阿拉伯战争的转折点。

随后在10月或11月,拜占庭军队利用这次胜利攻入阿拉伯控制下的亚美尼亚领土,击败并杀死了那里的阿拉伯埃米尔。这让东罗马人在东线战场上获得了一定的优势。当然,拜占庭帝国还未转入全面反攻,因为在帝国西北方,保加利亚帝国在这个时代开始兴起。

与现代保加利亚不同,当时的保加利亚帝国控制着整个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北部以及马其顿地区的一部分,有时还控制着塞尔维亚及黑山地区,是强大的帝国。其伟大的统治者西蒙大帝多次带领他强大的骑兵,侵袭拜占庭帝国北部的领土。

中世纪时代的保加利亚帝国拥有强大的骑兵。6—8世纪时,他们的轻骑兵擅长伏击、假撤退与偷袭,可以在撤退时使用“帕提亚箭术”攻击那些追击的敌人,并在敌人追击杂乱无序时掉过头发动反击。他们的重骑兵则是阿瓦尔式的,装备剑或者东方式的马刀,有一支骑矛与一把弓,鞍上还放置着钉锤、圆盾与保加利亚人称之为arkani的套索。他们身披金属铠甲,包括札甲与锁甲,有的马匹也拥有马铠。到了10世纪西蒙大帝时代,保加利亚骑兵中的重骑兵部队显著增多,保加利亚历史学家估计,他在全盛时拥有17000—30000名重骑兵。因此他成为拜占庭帝国10世纪初的大敌。

此外还有来自北欧,沿着第聂伯河南下进入黑海,带有维京—斯拉夫血统的新入侵者—罗斯人,他们也多次侵扰帝国,让帝国不可能以过分积极的状态面对东线战场。帝国经常进行两线作战。拜占庭名将库尔库拉斯经常是刚结束东方与阿拉伯人的战斗,就立即率军返回迎击北方罗斯人。

虽然军队仍在多线作战,但随着10世纪前中期保护军区制度与小土地经营者的一系列法令执行,拜占庭帝国还是在10世纪中期颇为良好地保护了军区制度,这也使得帝国拥有稳固的财力逐步扩充帝国的军队规模并提升装备。各军区的骑兵数量越来越大。同时,身份依旧,但拥有良好装备,积极参与训练和战争,不事生产由其家庭或家族成员供应的“农兵”增多,这使得一些大型军区也开始拥有一定数量的铁甲具装骑兵。他们有时甚至能与帝国卫队的装备比肩。上图:西蒙大帝麾下的保加利亚重骑兵正在冲击拜占庭重步兵军阵

10世纪这个时代,不仅是骑兵,整个拜占庭帝国的军队都呈现着复兴趋势。专业化、纪律严明的重步兵部队又重新壮大起来,不仅较8—9世纪活跃得多,即使比起7世纪莫里斯时代配合骑兵作战的重步兵,其作战也更加积极。

不仅如此,10世纪步兵军团中也出现了配合普通重步兵作战,双手使用超长矛,被称为“梅纳夫拉托伊”的重长枪步兵,如同意大利地区与弗兰德地区出现的长枪步兵一样,且装备更重,数量也更多。

专业化军队的复兴,预示着专业化重骑兵将重新得到青睐,拜占庭重骑兵的装备,在10世纪后半叶开始,对周边敌人产生一个令人感到恐怖的压倒性优势。这最主要体现在冲击型具装重骑兵,这种几乎可以无惧任何正面冲突的重骑兵,似乎预示了他所代表的拜占庭军队成为那个时代视线范围内最强大军队。而10世纪中期—11世纪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征服者时代”重骑兵,就是我们下一章重点介绍的对象。第二章碾碎长矛的铁甲具装:拜占庭黄金时代的超重装骑兵

敌军列阵重步兵的长矛将被我们铁甲重骑兵的冲锋压碎,同时由于我们铁甲重骑兵的装甲,他们的箭矢、标枪也是无效的。——尼基弗鲁斯二世,拜占庭帝国统军帝王在其著作《论军事》手册中对拜占庭超重装骑兵的描述0世纪早期,军区制的繁盛对拜占庭重骑兵的影响还并未特别体现在装备革新,而主要体现在装备数量上。到了10世纪后半叶的1“征服者时代”,情况则完全不同了。尤其以三位著名的征服者及统军帝王尼基夫鲁斯二世、约翰一世、以及巴西尔二世时期为最甚。这个时期,拜占庭专业化步兵已经复兴,同样专业化的重骑兵也越来越被重视。由于足够数量与质量的步兵和快速重骑兵“突骑兵”可提供完善的掩护与协同,最重的铁甲具装骑兵就可以被设计得更重,更具备无法抵御的冲击力。

拜占庭军队在这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重装上阵的铁甲具装骑兵。这个时代的拜占庭铁甲具装骑兵被一些军史学家称为“超重装骑兵”。他们显然要比7世纪莫里斯时代的东罗马半具装骑兵重得多,甚至装甲防护也超越了拜占庭帝国早期4—5世纪,或是10世纪初的全具装铁甲骑兵。他们的头盔是铁制的,头盔有二至三层的锁甲护面,兜住所有的脸部与嘴,锁甲护颈和护面甚至一直垂到胸膛上方,为身体提供一定的保护,只露出双眼,这样对于头部或颈部的保护确实是超卓的。对比10世纪早期的拜占庭斯科拉瑞精锐具装骑兵,可以发现,后者还在使用亚麻等材质的软甲护颈。上图:只露出双眼的拜占庭超重装骑兵

二至三层锁甲护颈在实战中最引人注目的例子,就是978年一场著名的决斗。号称当时帝国第一勇将的巴达斯·福卡斯用他可怕的钉锤砸中了另一名帝国名将巴达斯·斯科莱鲁的脖子,但后者竟依然能逃走,还趁着夜色清洗了自己脖子上的伤口与血迹,逃向东方阿拉伯白益王朝宫廷。

10世纪初,拜占庭帝国的精锐部队就经常身穿双层甲—札甲胸甲以及棉甲内衬,但10世纪末的超重装骑兵则将此发挥得更甚:骑兵身上最里面一层是链甲(zabai),但并非纯金属链甲,而是将锁甲环片与厚的粗丝和绵缝制在一起,手臂与关节部分保证使用锁甲环片,而胸部很可能是软甲—这样就可以更舒适,又可以减轻重量。在这件锁甲衣以外,是最主要的金属札甲胸甲(klibanion),重叠的大片金属甲片保护了身躯和大腿的主要部分。这还不够,在最外层是由粗丝和绵构成的绵甲(epilorika)。显然三层装甲很注意软甲与硬甲的结合,防止出现过重的情况,且软甲与硬甲结合,对于穿刺或打击的防御效果会更佳。三层复合铠甲再加上头盔那垂至胸部的数层锁甲护面,让人力从正面击穿这些超重装骑兵防御,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事实上,骑手最外层的绵甲(epilorika)较轻,也很容易脱卸,在需要的时候,拜占庭超重装骑兵就身穿两层而非三层甲。一些典礼上,状如棉大衣的棉甲不太美观,也经常脱卸下来以便露出重骑兵闪闪发光的札甲与锁甲。另外一些时候是为了特殊效果,比如10世纪70年代,拜占庭皇帝“蓝眼睛”约翰一世麾下的新皇家卫队军团“不朽军”,他们穿着镀金的札甲与锁甲,力图在战场冲锋时向双方表达“对手已经被我方击溃”的强烈信息,以震撼敌军的士气。此外,超重装骑兵也会换乘不披马铠的快速战马,发起灵活的战斗,这点我们之后也会提到。上图:脱卸下最外层棉甲的拜占庭超重装骑兵

这些超重装骑兵的手和小腿部的防护,采用板条甲护腕和护胫,并用链甲防护接缝。此外,他们还使用链甲加强的皮手套,脚上穿金属鞋套。大腿的防护是依靠链甲衣的延长部分。大腿防护形式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第二层甲—金属札甲的长款,一直延伸至大腿。盾牌在各种资料中的款式是有争议的,现在一般认为他们的盾牌仍是尼基夫鲁斯二世《军事学》中记载的,当时拜占庭枪骑兵标配的0.92米—1.15米的圆盾,绑缚在左臂上。

这个时代拜占庭超重装骑兵的马铠,显而易见又是以全具装保护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