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脑子,坏成绩: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03:14:45

点击下载

作者:杨成贤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脑子,坏成绩: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

好脑子,坏成绩: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潜能试读:

前言

“我的孩子脑子并不笨啊,为什么成绩老是提不上去呢?”这是令很多家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好脑子,坏成绩”的例子比比皆是。其实,这种状况除了与家长老师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有关之外,很大程度上还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有没有被激发出来有关。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要提高孩子的成绩,不仅需要孩子发挥自身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智力因素,更需要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获取学习的成功都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极个别的孩子,大部分孩子的智商都是正常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孩子智力可以说都是比较高的。成绩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的学习动机、态度、兴趣、习惯和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

那么,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好脑子,坏成绩”的孩子,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潜能,让他们的智慧之光如中天之日地散发出来,提高学习成绩,健康地成长成才呢?本书就此专题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和论述,条分缕析,辅以精当的例证,以期给那些尚在迷雾之中的老师和家长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第一章从家长、学校、社会环境、孩子自身等角度剖析了造成孩子“好脑子,坏成绩”的原因,第二章详细分析了非智力因素对孩子学习潜能的激发作用,这两章是全书的大纲和理论基础。接下来的第三到第七章分析了“好脑子,坏成绩”的几种类型,这几种类型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第八章到第十三章指出了家长和老师们教育观念上的一些误区,分析了与孩子有效沟通的障碍和技巧,提出了如何激发孩子求知欲的一些行之有效的策略,在如何培养孩子个人素质、如何最有效地挖掘孩子潜能、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性格倾向等方面做了深入浅出、详略精当的论述,就一些常见的困扰家长们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提升孩子的成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却是可以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事。因为孩子的成绩上不去就意味着孩子的未来只能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而只要您的方式方法正确,一切都有可能!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有的只是一句句中肯切实的话;没有什么绝世妙方,有的只是一条条行之有效的对策;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有的只是一个个精当有力的例证。总有一句话说到您的心坎上,总有一条对策适合您和您的孩子,总有一个例子让您似曾相识。读完这本书,提升孩子的成绩指日可待。编者

第一章 好脑子为何会有坏成绩

1.家长的原因

(1)家长过高的期望

望子成龙本来无可厚非,适当的期望和积极的期待能使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心和支持,获得一种亲切宽容的感觉,从而充满自信心和进取心,努力达到父母期待的水平。但是,期望过高往往适得其反。

有关研究表明,北京有95%的父母期待子女能上大学,97%的父母期待子女从事脑力劳动,当教师、外交家、医生等。可见,家长的期望之心何等迫切!但是事实证明,他们的愿望并非都能实现。从对孩子本身的影响来看,家长过高的期望造成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

①家长过分追求学习成功,必然对孩子要求甚严,甚至牺牲孩子其他课余时间来应付学习。长此以往,孩子丧失了学习以外的一切兴趣,同时也丧失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丧失了提高与人交往和与人合作能力的机会,将来也许会很难适应灵活多变的社会。最后,孩子不仅会讨厌、惧怕学习,而且性格日渐孤僻内向,导致很难与人交往。

②孩子如果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并多次体验失败的感觉,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评价,丧失对学习的信心,最终会厌学。

③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只重视对孩子智力方面的发展,给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不考虑其接受和承受能力,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这样就使孩子整天处在“高压”的状态下,而引发厌烦情绪,最终很可能会丧失追求知识的兴趣。

所以,家长应在充分估量孩子原有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对孩子给予适度的期望,给孩子一定程度的期望和要求,使他们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目标。(2)不良的家庭教育氛围

由于家长不正确观念的引导,如认为金钱至上、读书没用等,从而形成家中不良的学习气氛。一方面,在这种环境里家长没能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无法进行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进行了一些消极的宣传,打击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有些家长虽然没读多少书就获得了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不重要。因为他们没读“有字书”,但读懂了社会这本“无字书”,积累了大量生活经验,因而凭借实践真知获得了成功。

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良好发展,为了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将来激烈竞争的社会,家长应努力创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尤其要尊重知识、重视学习,让孩子有充分的信心和理由进行学习。(3)过多干预,事事包揽

很多家长认为让孩子自己做点事,就会影响孩子学习,事事包办,不注重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如书包乱了父母整理,渴了父母给倒水,铅笔断了父母帮着削等。这些虽然看起来不算什么,可时间长了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其结果可能导致孩子做事缺乏责任心,缺乏学习主动性,上课不注意听讲,作业马马虎虎,进而影响孩子学习的自觉性。(4)过分溺爱

这是孩子成长中的首要大敌。过分溺爱经年累月地作用于孩子的身心,对其造成的影响很不好。溺爱的表现多种多样,如满足孩子过分的物质需求。在不富裕的家庭,这么做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心理,使孩子不能够体谅父母的不易,其结果可能会与父母的本意适得其反,孩子刻苦用功的定力,在未形成时即被扼杀在摇篮中。

为了满足孩子的愿望,家长不管好歹,要什么给什么,一切按照孩子的意思办。家长以为这样才是关心和爱护他们,但久而久之,孩子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下,从行为上就难以约束自己,自制能力差,在学习上就会变得不思进取,没有上进心,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打退堂鼓,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5)重“言”轻“行”

对孩子的学习,家长往往说得多、做得少,要求孩子学习专心致志,精力集中,可自己却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做出表率。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家长的行为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孩子的学习至关重要。(6)放任自流

孩子就像花草,需要不断地呵护和修剪。放任自流只能使它枝丫横生,最终难成有用之材。孩子涉世不深,生活中有很多坑坑洼洼的路面,需要父母不断地提携和提醒。放任自流还会使孩子难以抵制不良诱惑,如果小错不纠,累积起来,必然会酿成终生的遗憾。(7)父母偏心

这是针对非独生子女说的。偏心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嫉妒的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对家庭及社会的危害性不小。父母偏心还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压力,对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造成直接的影响。在这种情形下,孩子对歧视者表现出的不是合作,而是令人惊讶的对抗。有时候父母总会觉得孩子不听话,他们从没有想过从自身去寻找原因。这种歧视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在儿女之间实行性别歧视,重男轻女;再如,在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的歧视往往会造成不信任乃至家庭悲剧。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平等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不能过分优待某一个,除非有能够让人信服的理由。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美国教育部组织了一次名为“儿童早期纵向研究”(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为ECLS)的项目。该研究的目的是统计出全美近两万名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五年级的学习进步水平,结果得出了大量数据。研究者对数据进行了归类,分析孩子个人的家庭环境和他的学习成绩的关联性,结果发现8个跟学生分数高低相关的家庭因素以及8个和学生的分数没有任何关系的家庭因素。

跟学生分数高低相关的8个家庭因素是:①父母教育程度高。

②父母社会地位高。

③母亲生第一胎时30岁以上。

④小孩出生时体重偏低。

⑤父母在家里说英语。

⑥小孩是领养来的。

⑦父母参加学校的家长会。

⑧家里有很多书。

和学生的分数没有任何关系的8个家庭因素是:

①家庭关系亲密。

②搬到较好的社区居住。

③母亲在小孩出生到上幼稚园之前没有上班。

④小孩参加过学前辅导。

⑤父母定期带小孩去博物馆。

⑥小孩子常挨打。

⑦小孩常看电视。

⑧父母几乎天天念书给小孩听。

2.学校的原因

孩子学习有问题,除了自身原因和某些家长们的过高期望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方面。(1)以管理代替教育

对孩子管理要求多,启发教育少。学习上给孩子提出了目标限制,规定了学习时间,排出了成绩提高的日程,而对学习的意义、方法、规范,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孩子学习环境等因素却考虑得不多。(2)教学方式不适合孩子

孩子没有优劣之分,为什么一个学期下来,却被无情地拉开了距离呢?原来教师每天按部就班地上课,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有的孩子全部掌握了,有的孩子没有掌握。这样的状况在一周的学习中,在一学期的教学中会频频出现,但没有引起教师的重视。孩子学习上的误差得不到纠正,有这种情况的孩子随着课程的加深越来越多,于是就出现了成绩不好的孩子。(3)批评多于鼓励

教师对孩子平常的即时表扬几乎没有,参加活动时的激励也很少提及,批改孩子作业时赞扬孩子的话语更是少得可怜,孩子的操行评语肯定、赞美孩子的语言用得十分吝啬。(4)教师刻板的教学方法和家长权威式的管理方式

教师刻板的教学方法使原本生动的内容变得枯燥无味,味同嚼蜡,加上孩子本身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所以难免不注意听讲,导致学习成绩落后。像家长在管理孩子时一样,凭借怒斥和棍棒乃至堵孩子的嘴来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不仅丧失了老师的威信和尊严,而且还扼杀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严重时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学习落后。(5)“差生”标签

对一些由于各种原因而成绩不良的孩子,教师如果不是捧出爱心,耐心地去培养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是考虑到班内升学率乃至班级的荣誉以及个人的某种利益,对成绩好的孩子关怀备至,上课重点培养,对差生置之不理,让他们上课坐在教室的两边,这意味着一切靠边。这样做会严重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导致他们或自暴自弃,对自己失去信心,或为了吸引老师注意而调皮捣蛋扰乱学习秩序,学习成绩自然落后。

老师对学习比较差的孩子的正确态度是:认真了解,平等对待;发现优点,促其进步。首先,要对落后的孩子持积极热情的态度,平等地对待他们,尊重他们,不应歧视和忽视他们。这需要老师全面地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及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并给予热情的帮助。其次,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老师对学习比较差的孩子,看到的缺点比较多,很难发现其优点,而这些孩子的自尊心很强,自卑心理也很重,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这种情况下,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经常鼓励他们,就显得更为宝贵和重要。最后,应针对学习落后孩子的心理特点,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教育,促进其发展和进步。

3.社会环境的原因

孩子是社会进步的未来资源,2004~2007年间中央政府投入了100亿元人民币用于西部教育改革。修改中小学生守则和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更是对学生这一资源体的高度重视和期望。

就目前而言,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校,其师资资源、信息通路(教材)是制约学生资源开发、转化的“瓶颈”因素。以高考分值而论,师范类院(学)校的招生分数不是明显偏高,导致了教师资源的优势不够,其恶性循环的结果,致使普通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的难度加大。再加上社会环境力的作用,如教师提升的机会少、薪酬偏低、配偶失业等,都将使“瓶颈”越来越小。社会对学校的认同,是以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人数多少为唯一的评判标准,而不是以学生在学校受到多大的启迪、多大的影响和进入社会后有多大的生存、应变能力来衡量。由于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理影响,因此考上重点中学、大学的就是好学生,考上清华、北大者被视为天之骄子,前途无量、受人尊重,是社会公认的优质资源。但没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就不是国家的资源?

如今“独欲强置”现象实在太多。在家长、学校的视野里,常把孩子、学生当成个人欲望的“翻版”或是个人目的的表现实施对象,将其视之为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学校间的对比、同事间的攀比、社会各界的压力和自己本身的失落都牵连或波及到孩子身上。“一人上重点,全家(校)都光荣!”这一现象实在很普遍。社会给孩子们的不是相对“自由的空间,真诚的环境”,而是以一种“己(个人或集体)、欲(希望或意图)、定(计划或目标)、限(规定或制裁)、比(对照或炫耀)”的形式,以一种压制、强迫的手段来实现个人意图。这样一种现象、这样一种环境,岂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资源体?不!那简直是对人力资源的践踏,是对学生心理的蹂躏,是对国家、社会的不负责任!

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网络、电视、电影、杂志等均以各自的经济目的传递着信息。常以成人化的娱乐性和学习性相结合,以自由化的传播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学生对信息的识别与把握,受“物积”的影响而表现各异,因而对情爱、性爱、伦理、道德、职业、未来等均有借鉴性、幻想性、排他性和模糊性。因此在有关调查中得知:学生“对于目前在学校学习”自己想学的占60%;家长要我学的占5%;讨厌这样学习的占10%;对学习无所谓的占19%。所以,受社会环境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使学生心理的脆弱性、盲目性、局限性和不稳定性均表现无遗,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提出疑惑、感到迷茫。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心理现象。

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物质、精神生活日趋提升和改变,再加上多种形式的文化生活,致使有部分家庭离异、重组,其结果导致孩子的心境、心理发生变化。据调查,少年犯中85%来自于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他们消耗时间的地方70%是网吧。学生“5+2=0”的现象时有表现(即:5天在学校的教育无论多么丰富、多么向上,一旦加上两天的星期六、星期日休息,孩子因无约束地进入社会环境,其前5天的教育结果导致为0)。孩子对社会环境和事物的认识与判断,其心智是受“物积”的多少来决定的。因此,社会环境对孩子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诱导性。

4.孩子自身的原因

当孩子的成绩出现滑坡时,父母们最常见的解释有三种,一种是“孩子聪明但是不努力”,一种是感到自己的孩子笨,还有一种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也不笨、也挺努力,但是方法不对。其实,这几种解释都过于笼统,当然不能解决问题。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努力,学习不在状态,言下之意就是,只要孩子努力、进入状态,学习成绩就会很快提上去。然而,如何由不努力变为努力,如何调整孩子的学习状态,如何把功夫用到点子上,这些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与其说孩子不努力,不如说孩子缺乏“让自己努力”的能力。

孩子自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

不想学是学不好最主要的原因。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是:学习是件很枯燥很费力的事,与孩子爱玩的天性相矛盾,并且,学习与游戏不同,它要求孩子在注意力、观察力、手眼协调、自控能力和坚持时间等方面有一定的发展水平。这对孩子,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很难做到。再加上他们本身受认识条件的限制,只能进行具体的推理和思考,只能看到眼前的因果关系,无法预料未来的后果。所以,当他们看不到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的作用时,便认为学习无用,自然没有学习兴趣。针对以上原因,家长应一方面加强对孩子学习动机和理想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利用孩子的心理特点,组织各种活动,利用孩子的好胜心,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或利用学习的外部动机,如表扬、评“三好孩子”、戴小红花等来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2)性格上的缺陷

主要表现在意志薄弱,自制力不强,缺乏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不能排除学习的困难和外来的干扰。其原因可能是,孩子文化知识长期跟不上一般学习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一般的留级生,按道理多学一遍应该是可以得到优良成绩的,但问题就在于没有解决性格上的缺陷;或者当孩子知识体系的某一环节脱落,出现了知识缺漏时,如果没有及时填补上去,知识脱落现象就会越来越严重,孩子就会越学越困难,以致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有的孩子生病或转学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还有可能是由于孩子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格,什么事情都按自己的意愿去办,形成任性的毛病,而没有养成有始有终、坚持完成任务的习惯。因此,家长应根据孩子性格上的缺陷,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有的要放低要求,培养和增强其学习信心;有的要在知识上查漏补缺;有的要严格要求,培养其自制力和学习的持久性。(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上课时经常精神恍惚、思想开小差、小动作多、坐不住、爱说话、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快到下课时就更听不进去了,心思早已在课后的娱乐之中。做作业或复习时,常做一些小动作,一边听歌一边写字、做练习,哪说话哪搭茬儿。有的孩子特别喜欢看电视、玩电脑,时间长了会导致神经衰弱,造成注意力集中不起来,粗心大意。有的同学喜欢长时间地看课外书,因此做作业的时间就显得不够。其实做作业就是巩固书本上的知识,多动手做题更容易记住。但是有的同学不复习就做作业,做作业前不看书,不先消化和理解所学的内容,作业拿过来就做,做完了万事大吉。作业是每个孩子必须要独立完成的任务,它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正确地理解、熟练地记忆所学的生词、定义、定理和公式等,是要让孩子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如果孩子不求甚解地完成了作业,根本就起不到这些作用。有错不改,作业本发到手里,虽然上面有许多老师的改正,可很少往心里去;考卷发下来都是只看看分数便扔到一边,从不认真分析原因、检查和修改错误。

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特别是孩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习惯的重要阶段,而良好的习惯最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孩子的专注精神,要让孩子常常达到一种“浑然忘我,全神贯注”的状态,也就是所谓“专心致志”的状态。当一个人进入“专心致志”状态时,学习的效率是最高的。(4)缺乏学习的动力

学习动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在动力,一是外在动力。

很多孩子学习的动力往往只有外在的,来自学校和家长。很多孩子在内心深处都存在这样的想法:我是在为老师和家长读书。仅有外在动力的孩子,学习的潜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依赖性很强,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很差,因为他会认为自己是在为家长和老师学习,一旦走到了对立面,严重的可能放弃读书。

缺乏学习动力,不想学是学不好最主要的原因。不懂的知识也不问,虽然学习上有许多没有搞懂的问题,但也不敢问老师;喜欢打肿脸充胖子,不懂装懂,不会的东西从来也不向别人请教;学习时心里没数,自己都搞不清楚哪些地方懂,哪些地方不懂,似乎什么都懂一点,但又没有完全掌握。

要特别注意激发孩子学习的内在动力,多给孩子正面教育,帮助他明确学习的目的,这绝不是大道理,孩子从小经常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习目的非常明确,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能力很强,长大后学有所成。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一方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一方面又对社会的阴暗面不断地抱怨,这样只会给孩子思想造成混乱。做家长和老师的都应该特别注意,给孩子的始终是正面的、积极的形象,特别是家长的行为,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的行为。(5)学习方法不当

成绩优秀的孩子一定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而不是靠用大量的时间做效率低下的练习取得好成绩的。有的孩子说,我怎么不想在学习上取得成功?但我不知道怎么学。确实,会学的孩子因学习方法正确而成绩好,成绩好又激发学习兴趣,更加想学。越想学,成绩越拔尖。不会学的开始时因学习方法不正确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汲取教训,改进学习方法,变不会学为会学,经过一番努力是可以迎头赶上的;如果不及时改进学习方法,就会对学习丧失兴趣,不想学习。越不想学,就越不会学,成绩就越差。主要表现在:

①学习无计划,学习上不明白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总是让老师和家长在后面推着屁股。成绩好的孩子一般计划性都很强,学年有学年的总目标,学期有学期的规划,每周有每周的计划,每日有每日的任务。

②学习不定时,学习时间不固定,每天必要的学习时间无法保证,学习时完全凭情绪,饥一顿饱一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是事倍功半。

③学习不定量,每天该完成的学习任务没有完成,喜欢搞集中复习、临考突击,每天该记忆的内容没做,该做完的作业没做,该复习的东西还是没做。

④课前不预习,上课只带了一双耳朵,连最简单的东西都要等着老师告诉他。孩子在上课前没有预习,听课时对老师所讲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会大打折扣。(6)学习态度和基础

如果说影响小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兴趣,那么影响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就是学习态度和基础。中学阶段几乎包含整个青春期,这个时期不但是身体的发育期,也是大脑思维的发育期。人生观和价值观初步形成,性格和思维方式也日渐成型。在学习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势,成绩优异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比较“擅长”学习,学习成绩好是“可能”的,从而努力保持自己的成绩,即使某次考试出现波动也不会放弃。而成绩较差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适合学习,学习成绩好是“不可能”的,从而放弃努力,成绩的好与坏好像和自己没有关系,也就是俗话说的“破罐子破摔”。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开始独立思考,加上外部诱因,某些孩子很有可能在很短的一个时间段内改变了学习态度,认为自己有能力学习好,或者说认为自己应该学习好,从而想要努力地去提升成绩,但是因为基础的原因,很多人又会被重新拉回到泥潭之中。(7)外界诱惑特别是网络诱惑

外界诱惑只是诱因,内心想要才会被诱惑。现代社会,来自外界的诱惑很多,没有正确引导的心灵是很难抵御的。诱惑来自人的欲望,放纵自己的欲望而不知节制就是堕落。所以,有什么诱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控制自己的理性不被欲望所湮灭。对于孩子来说,外界诱惑很多,网络、游戏、性、暴力等,任何一种欲望的绝对放纵都会使孩子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来。(8)孩子的心理因素

大人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某一天,自己精神饱满而且情绪高涨,那么干起工作来就会轻松愉快,工作质量和效率也会非常高。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如果他心情愉快,在学习的时候就会感到很轻松很自然,学习效率也很高。因此,保持家庭和睦融洽、温馨愉悦的氛围对促进孩子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父母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应当有较为开朗的心境,不要过多地去想那些不顺心的事,而且要以一种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去对待孩子和家务,这样就能给孩子营造一个十分轻松愉快的氛围,孩子学习起来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孩子“好脑子坏成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长和学校的原因,也有社会环境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孩子自身的内因。所以,面对孩子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第二章 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潜能的激发作用

1.非智力因素对学习的影响

(1)什么是非智力因素

自联合国“21世纪全球开智计划”以来,“非智力因素”这一概念已在教育界和心理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非智力因素包括三个层次:

①从广义上讲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都可总称为非智力因素。

②从狭义上讲,非智力因素主要由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心理因素组成。

③具体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10项因素,即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自信心、自尊心、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好胜心。(2)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的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非智力因素影响智力因素的发展,虽然智力因素中先天的成分较多,但智力的发展始终受非智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提高智力水平。例如,一个人的责任感、坚持性、自信心、勤奋等会影响到其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不良的非智力因素则会阻碍其智力水平的提高。

②非智力因素影响智力因素的表现。智力活动是通过成就活动表现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如果一个人智力水平一般,然而学习欲望强烈,情绪体验深刻,学习刻苦,自我意识水平高,性格坚强,意志坚定,他就能获得超过其智力水平的成就。相反,如果一个人智力水平较高,然而非智力因素很差,那么就会对其智力的发挥起干扰或妨碍作用,致使智慧无法在认识活动或完成任务中正常地显现出来。

③非智力因素能够弥补智力的某些弱点。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优势能够弥补智力因素方面的不足,使孩子在学业、事业上有可能后来者居上,成为力争上游的强者,获得较大的成功。成大业者不一定有超常的智力,但一定要有坚强的意志、远大的抱负、博大的胸怀。(3)两种因素的相互联合与共同作用

智力因素可视为认识活动的操作系统,而非智力因素可视为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在完成每一次智力活动中,两者缺一不可、相互协调、共同作用。没有操作系统,智力活动无法贯彻完成;没有动力系统,智力活动也难以维持和坚持下去。可以说既没有不包含非智力因素的智力活动,也没有不体现智力水平的非智力因素。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取决于两者的合作情况,两者协调一致都处于最佳状态,那么会得到最佳发挥;两者不协调,则会使成就水平大打折扣。

2.如何调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可以说,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与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有关外,还与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关。爱因斯坦说过:“成功=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所以,在重视孩子智力发展的同时,更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促进作用。那么,如何调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呢?(1)相互信任,树立信心

信任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前提,尊重、赞扬和鼓励是对孩子最大的信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习成绩差的孩子,不能讽刺挖苦,而要多注意观察、分析、了解他们。发现优点时要及时表扬,同时指出他们的智力水平、能力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比并不差,并善于观察,力求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予以及时的帮助和鼓励。当孩子有失误时,应及时提醒,耐心指导,并提供适当机会让他再尝试。

自信是使人走向成功的第一要素。自信心就是对自己实现个人目标的坚信程度,它表现为接受任务以后,对完成任务充满信心,并能提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每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激发进取的勇气,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潜力。(2)多加诱导,激发兴趣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孩子探求真理的欲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现代的教育实践也充分说明,培养良好的兴趣是减轻孩子负担、促进孩子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环节。反过来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但兴趣的产生,往往要靠外界的刺激和诱发。这就要求老师要全面、细致地观察孩子兴趣的倾向性,从而激发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以确保达到教学目的。

古今中外无数的科学家都是在兴趣的引导下走进科学殿堂的。进化论创始人、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幼年时就对自然界显露出强烈的好奇心,特别热衷于搜集各种动植物标本,常常影响别的功课的学习,因而受到校长和父亲的训斥,认为“他把时间花在无用的玩意上”。后来达尔文回忆道:“那是无用的玩意吗?不,它使我学到了最有用的知识,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

兴趣是孩子积极探索周围事物的认识倾向,它促使孩子对某种事物引起注意的同时产生良好的情绪,从而增强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作为家长在关注孩子智力因素的同时,要积极诱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这就要从孩子的学习兴趣出发,积极调动孩子主动学习的愿望,为智力开发起引领作用。要做到有问必答、有事必应,多提启发性的问题,同时鼓励孩子多想多问。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并保护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作为家长要因势利导,创造条件加以培养。切忌一棍子打闷,不闻不问。(3)启发引导,增强意志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意志、勇敢和目的性的培养问题,是具有头等意义的问题之一”。孩子对某学科知识的学习,不可能不碰到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不能不靠意志来支撑。

作为家长可以从三方面来引导增强孩子坚强的意志品质。第一,培养目的性。孩子由于年龄小,思维语言水平差,对大人所提出的任务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行动的目的性、自觉性较差。在日常生活中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目标,然后要求孩子坚决执行,不半途而废。第二,培养坚韧性。家长在家可以专门设置一些需要孩子经过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务来培养孩子的坚韧性。或家长和孩子共同劳动、共同游戏,以此来达到培养的目标。第三,培养独立性。如今的孩子独立性都比较差,所以家长不要事事都包办代替,要让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去完成任务,鼓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多让孩子独立参加集体活动,以此来锻炼孩子的意志。(4)情感激发,开阔眼界

情感过程是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都有重要影响。所以,每个教师都应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视对孩子进行情感诱导,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实践证明,一个干净利落的手势,一个信赖的眼神,一句情绪激昂的话语,可以激起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在教学中教师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语言修养,力求简练、准确、生动、形象、通俗、直观、风趣、幽默,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若能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再配合恰当的手势,就会创造一种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就能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鸣,唤起孩子的学习动机,增强孩子的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假如在教学中语言平淡,动作呆板,照本宣科,甚至词不达意,孩子就很容易疲倦甚至心烦意乱,其结果一定是事倍功半。教师要善于以生动的形象、风趣幽默的语言实施情感诱导,创造良好的心理情境,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情感,这样对提高孩子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有着积极的影响。

愉快的情绪能推动孩子主动去认识观察事物,有助于聪明才智的开发,反之则会阻碍他们对事物的主动认识和观察。因此,作为家长要重视对子女情绪的培养,帮助孩子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用自己健康快乐的情绪感染孩子;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玩,开阔孩子的眼界,陶冶孩子的情操;尊重孩子,重视孩子的意见,对孩子多说:“你真棒”、“你能行的”、“相信你会做好的”等方法激发孩子的情感。(5)创设佳境,塑造良好性格

孩子性格未成型,性格的可塑性很大。有些家长往往由于工作繁忙或家务劳累,对孩子的某兴趣点漠不关心。有的甚至指责、打骂孩子,一下子就把孩子心中的美好愿望一棍子打了回去,平时也不经常和孩子游戏、活动。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孩子个性孤僻,不善与人交往,怕陌生人等,甚至出现了问题孩子。针对如此情况,如何塑造孩子健康的性格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家长,首先要从自身出发,切勿以粗暴或忧郁的不良性格去影响孩子,同时要为子女创设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一个谈吐优雅、爱好广泛、感情丰富、作风正派的环境中塑造良好的个性,培养孩子健康的性格。

总之,人的学习和成才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非智力因素在促进幼儿智力因素的发展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左右孩子智力的发展,如果良性发展,则能提高孩子学习探索的积极性。反之则导致孩子消极,不思进取。

3.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古今中外,凡有成绩者无不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兴趣推动着他们孜孜不倦地追求而取得成功。科学家丁肇中用6年时间读完了别人10年的课程,最后终于发现了“J粒子”,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学金的华人。记者问他:“你如此刻苦读书,不觉得很苦很累吗?”他回答:“不,不,不,一点儿也不,没有任何人强迫我这样做,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比如搞物理实验,因为有兴趣,我可以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呆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我急切地希望发现我要探索的东西。”

孩子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把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在学习的对象上,使感知觉活跃,注意力集中,观察敏锐,记忆持久而准确,思维敏锐而丰富,激发和强化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兴趣的形成和家庭教育、教师的教学、周围环境的影响、学习者有意识的自我培养有关。那么,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呢?(1)孩子可以这样做

①积极暗示。积极暗示就是从改善学习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入手,对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充满信心,相信该学科是非常有趣的,自己一定会对这门学科产生兴趣。暗示中的“兴趣”会推动孩子认真学习该学科,从而对此学科真正感兴趣。一位孩子对学习地理毫无兴趣,怀着一种焦急的心情等待下课铃声,为了培养对地理的兴趣,他作了这样的练习:“我喜欢你,地理!”重复几遍之后,他觉得地理不像从前那样枯燥无味了。第二天他在图书馆借了一本有关地理的书,回家后,收拾一下房间,高高兴兴地读了起来,再上地理课时也开始听老师讲解了,后来很喜欢地理,总是迫不及待地盼着上地理课。

②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兴趣。当学习该学科没有太强的吸引力时,对最终目标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学习过程多半都是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的,这种艰巨性往往让人望而却步,而学习又是孩子的天职,不能不学,所以要认真了解每门学科的学习目的。看书上的绪言部分,听老师介绍学科发展的趋势,或从国家、社会发展前景的高度去看待各门学科。例如,记外语单词和语法规则,常常是枯躁无味的,但记住以后,会给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培养带来很大的帮助,而且考试中也会得高分。如果孩子对学习的个人意义及社会意义有较深刻的理解,就会认真学习各门功课,从而对各科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③制定可以达到的小目标。在学习之初,确定小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不可定得太高,应从努力可达到的目标开始,不断的进步会提高学习的信心。不要期望在短期内将成绩提高上去,有的孩子往往努力学习一两周,结果发现成绩提高不大,就失去信心,从而厌恶学习。持之以恒地努力,一个一个小目标的实现,是实现大目标的开始。

④培养自我成就感,以激发直接学习的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每取得一个小的成功,就进行自我奖赏,达到什么目标,就给自己什么样的奖励。有小进步、实现小目标则小奖赏,如让自己去玩一次自己想玩的东西;有中进步、实现中目标则中奖励,如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画或乐器等;有大进步、实现大目标则大奖励,如周末旅游等。这样通过渐次奖励来巩固自己的行为,有助于产生自我成就感,不知不觉就会建立起直接兴趣。

⑤不断地提问题。当你为回答或解答一个问题而去读书时,你的学习就带有目的性,就有了兴趣。准备一些问题是很容易的,仅仅把每节的标题设成问题就是了。例如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时,你可以问:“阿基米德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它是怎样发现的?怎样证明它的结论是对的?它的公式是什么?使用它应注意什么问题?我能否用其他的办法推出?”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一开始你强迫自己详细看下去,但是,一旦你真正往下看,你就会被吸引住。

⑥想象学习成功后的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当我们满腔热情地去做任何一件事前,一般都对它的结果有预期的想象,从而坚持去做这件事情。例如你想象某个电影非常好看才促使你去看,假如你事先想象这个电影不好看,那么你一定不去看。厨师想象出自己做出来的佳肴是什么味道,继而辛苦劳作;作曲家想象出自己作出的曲子会产生什么样的声音,从而激发出他的创作热情。你可以想象出考试成绩优秀,可以顺利进入大学,为家庭为社会作贡献,为个人创造好的前程;也可以想象考试成绩优秀,得到老师、家长的赞扬,得到同学们的羡慕等,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相信会帮你成功。

⑦转移兴趣,以培养新的学习兴趣。每个人在少年儿童时期都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如爱玩汽车、爱搭积木等。到了高年级后,就应当去发现、了解与爱好有关的知识,如怎样当个好驾驶员?汽车是如何发动的?汽车的构造原理是什么?我所学的知识中哪些和他们有关系?这样就把对学习的兴趣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爱因斯坦中学时只对物理感兴趣,不喜欢数学,后来他在研究物理时发现数学是其基础,便又对数学产生了兴趣。又如你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不感兴趣,而对写作非常感兴趣。这样你可以通过写作练习,体会出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从而增强对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⑧确立稳定的兴趣。用学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是能巩固知识,二是能修正知识,三是能带来自我成功的喜悦情绪。这种喜悦情绪正是建立稳定持久的兴趣所必需的。

假如你能坚持用这8种小方法激发自己对某门学科的兴趣,相信你在不久的将来会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产生兴趣。(2)家长可以这样做

①转移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暂时对课内学习不感兴趣,但对课外活动兴趣浓厚;或对某些学科感兴趣,而对某些学科不感兴趣。父母要引导孩子对某些活动、事物感兴趣,同时又要把孩子感兴趣的和不感兴趣活动、事物联系起来,实现兴趣的转移。如孩子喜欢打球,而对写作文很头疼,父母可以这样做:允许孩子在能完成作业、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打球;要求孩子把他打得最精彩的一场球写下来,以提高他对写作的兴趣和能力;让孩子阅读并谈论一些打球的经验体会的文章,来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实现兴趣转移等。

②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孩子落下了功课,欠了知识账、作业账,父母要及时帮助孩子清理“债务”,扫除学习障碍。当孩子有了进步,或解开了一道难题时,要及时表扬鼓励。孩子得到鼓励,会增加愉快的感受,这种快乐积累多了,便会产生对学习的持久兴趣。

③常与孩子一起谈论学习活动中有趣的事。父母要认真地倾听孩子讲学校里发生的新鲜事,这样可以使孩子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孩子不主动谈,父母要引导孩子谈。如上哪一课了?你提问了吗?老师心情怎样?作业多不多等等。这样,孩子会感到父母对自己学习情况了解、关心,会觉得学校生活是愉快的、有趣的。

4.情感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1)情感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在哲学家眼里,情绪、情感是非理性的。积极的情绪、情感具有自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它们常推动人们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所从事的活动中去,从而有效地完成这一活动;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则会如脱缰的野马,桀骜不驯,使事物发展走向反面。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情绪心理学是情感教育的基础。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对其他心理活动具有协调或者破坏作用。在良好情绪下,人的认识过程表现出来的特征是,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情绪郁闷消极时,则思维凝阻,操作迟缓,效率低下。

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指出:“一个儿童只要他不愿学习,认为学习没有什么意思,或者一心想着别的什么问题,他就不会学习……如果有什么课程改革获得了成功的话,那么,一定存在着一种推动力,把那些要求孩子掌握的技能、知识和概念与孩子个人的需要统一或结合起来,以使他们对它具有意义和联系。这种综合的过程,只有在教师认识到孩子必须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情绪和情感方面也卷入学习过程的时候,才可能发生。没有感情上的变化,就没有认识上的变化。”

①情感会影响记忆力。

情感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记忆力,人们对感情激动的材料记忆较深,这也许与生存原因有关。当人们努力压抑情绪时对内容记忆会减少。人们在感情非常激动的时候,记忆力也会减弱。情感也会影响人们对不同信息的记忆程度,例如,当人们情绪低落的时候,容易引起对伤心往事的回忆。

②情感会影响感知的清晰性。情绪激动或过度压抑时,都会造成感知不清晰,对概念的理解出现模糊,对观察或接触的材料不能建立起鲜明、正确的表象和观念。

③良好的心境可以唤起热爱学习、要求进步的动力,注意力容易集中,想像力丰富,并使自己持之以恒、坚持到底。

④低落的情感会使思维迟钝,思维指向单一或发散,无法集中精力解决问题;相反,高涨的情感能使人思维敏捷、智力活动增强、动作增多。(2)教师情感对孩子的激发

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创设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使每个孩子具有良好而健康的个性品质与修养,意志坚定,情绪饱满,身心愉快,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呢?

①理解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现在的小孩子是很具时代特征的一群孩子,他们生下来接触的就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加上家长注意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使得孩子聪明活泼、见多识广、求知欲强、个性鲜明。在具备这些优点的同时,大部分孩子因为受到长辈们的宠爱,从小就有优越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多动、任性、怕吃苦、意志力不坚强等娇生惯养的坏毛病。面对这些,教师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准确把握孩子的学习起点,善待孩子的质疑,不可搪塞或冷处理,要让孩子大胆阐述自己的见解,即使有幼稚观点,教师也不能嘲笑,而要耐心引导,肯定点滴见解,必要时,可参与孩子的讨论。

②接纳孩子。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完全彻底地接纳孩子。接纳奇思妙想,包括接纳错误,协助孩子了解错在哪里以及在一种支持他的气氛下,让他明白:“成功是不怕失败的,能够做最大的努力,让今天比昨天好。”老师往往在孩子错误时,给予责备或惩罚,这不但不会有效果,反而增加孩子的挫败感,失去克服困难的勇气。

事实上,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机会,失败也是成功的基础,最重要的是老师能有接纳的度量,把握机会,让孩子能从自己的错误中获得经验和学习机会,要善于用“慧眼”与“机智”辨识、发掘隐藏在错误之中的“真金”。

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回答问题,对回答正确的,要及时予以肯定,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对回答错误的要以耐心、平和的态度纠正其错误,让孩子把自己的观点讲出来,让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充分说理,取长补短,印象就深刻了。当孩子有畏难情绪时,教师要耐心引导,有点滴成绩时要及时表扬、肯定。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要关注每一位孩子,特别是贫困生,要从发展直观形象思维入手,用引人入胜的方法影响他们的情绪和情感,课堂中不能让他们处于被遗忘的角落。每节课要为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并及时鼓励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真正的尊重:我同样是老师的孩子,我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从而保持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同时,要注意课堂设疑技巧,要因人设疑,让那些学习差的孩子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使他们在情感上感受到老师并没有歧视他们。

③欣赏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是人与人心灵中的最微妙的接触。”在这种接触中,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以不同眼光看待不同的孩子。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优等生,用厌恶的眼光看待后进生。对孩子而言,当老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并寄予他某种较高的目标值、期望值时,他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会潜意识地靠近这一目标从而超过了以前的表现;而当老师用厌恶的眼光看待他时,孩子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失去上进的动力。

孩子年龄虽小,但也是一个有感情、有灵性、活生生的人,有着同成年人一样的情感世界,懂得快乐与痛苦,羞愧与恐惧,有自尊心和荣誉感。如果师生关系中没有真诚的欣赏,任何孩子都可能失去自信心,教学的天空将是一个冰冷的世界。教师要善于赏识孩子的闪光点,决不要吝啬说出孩子愿意听的语言,对孩子任何成功的言行都要给予及时、明确的肯定。如“你的答案吸引了我”、“了不起的回答”,等等。

欣赏是对对方最高层次的肯定,它倾注了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文关怀,在欣赏的过程中,教学双方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对孩子的欣赏要还给孩子表述他们想法的空间,让每一位孩子都畅所欲言,还要想方设法扩大孩子想法的“影响力”,让孩子得到更多人的欣赏,尽可能地丰富和拓展孩子的精神生活。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孩子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要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

④感染孩子。

教育工作是一种极富情感色彩的工作,教师的丰富感情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和源泉。当面带微笑的教师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这种和蔼可亲的教态便可将部分精力尚未完全集中的孩子拉回到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师生已经有了心灵沟通,复习旧课、导入新课便是顺理成章的事。

当然,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同样,教师也会有不顺心的时候,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烦恼抛在教室门外,有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孩子的情绪、情感的产生。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试想一下: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清醒理智的人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呢?感染孩子首先得陶醉自己。孩子的思维一旦和你协调,那么你讲上一句,他便知下一句了。

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都承认情感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因而,情感对孩子今日的学习乃至以后的成功都将有重大影响。所以,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孩子在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扬帆,而不是伤痕累累!(3)孩子的自我调节

青少年是最需要心理关怀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正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和动荡,可以说,能否顺利度过中学并进入大学对每个青少年都是巨大的心理挑战。作为孩子面临着身心和环境的双重巨变,尤其需要心灵的抚慰和指导。而从情感切入进行认知能力培养是最为有效的。

①激发自我对学校、对学习的向往。孩子与家长沟通情感是十分重要和有效的。孩子与父母共同阅读老师精选的书和文章,一起讨论,分别写出读后感,其收效也是很大的。这些活动不但让孩子亲身体验了被认可、被器重的情感变化,而且学习到了如何理解父母及其他人的情感,感受到了集体对自己的重要。在积极心态的支配下,更增强了爱班、爱校、爱学心向。

②认清自我特色。若与孩子推心置腹地交谈,其实几乎每个孩子心底都是想学的,而为什么厌学?原因基本为两大类:一是学不得法而丧失信心;一是自控能力差而管不住玩心。

积极的认知体验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调动孩子的认知潜能,从而提高学习的速度和有效性,如传授记忆方法,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比赛记忆速度,使孩子感悟到自己的记忆水平;参加智力竞赛,让孩子感知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思维品质;参加读书比赛,让孩子知道如何筛选重要与非重要信息,如何做记录笔记,如何记住重要内容……孩子逐渐明白自己的学习特色。比赛除与他人比外,更重要的是与自己比。每次比赛都有自己的成绩记录,当超越自己时,鼓励孩子自我奖励,满足孩子的正当情感要求,并借助积极情感推动认知水平发展。

③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学习内容越困难,学习效果越容易受较高激动水平的干扰,如高度兴奋和愤怒对解决难题不利,较低激动水平才为最佳。考试时的高度紧张导致高焦虑,过度学习引起的情绪紧张等都易使孩子烦闷不安。此时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散步或做点体力活来进行调节。

④写成长日记,实现自我监控。多元认知是指认知主体在进行认知活动的过程中,将多元认知监控贯穿于孩子认知活动的全过程,是多元认知能力的核心。因此,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多元认知水平的关键。

如何从情感切入达到提高自我监控目的,写好、用好“成长日记”不失为一个可用办法。哈佛心理学家霍尔德卡德纳指出:“私下的沉思和写日记则会发展他们的内省能力”。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识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在学习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孩子能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水平、知识掌握程度和对学习策略的利用效果,积极反馈、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灵活运用学习方法,使自己达到学习目标。

5.学习意志的培养和增强

(1)一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故事

1983年6月下旬,美国马萨诸塞州的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降了两天半旗。是纪念某位新故的总统,还是哀悼某个世界名人?都不是。他们是在沉痛悼念一个普通的中国女留学生袁和。

当地多家报纸登了袁和的事迹和照片。在袁和短暂的一生中,是什么原因使她从一个里弄生产组糊纸盒的小工人,成长为一个为祖国赢得荣誉的硕士研究生?是什么原因激励她去奋斗、去创造、去获取成功,使生命发出最强音?是她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她坚韧不拨的意志。

在十年浩劫的年代,袁和没有读完高中就被迫停学了,但她历尽艰辛,硬是靠自学读完了大学的数、理、化、生物和英语等课程,1978年被录取为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生。

1980年袁和取得了美国马萨诸塞州蒙特·荷里亚女子学院提供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的奖学金,赴美攻读硕士学位。但是正当她向学习上的困难进军,与发达国家的对手竞争时,乳腺癌的魔影悄悄地降临在她的身上。她忍受着巨大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接连做了两次手术。

1982年4月,波士顿癌症研究所的化验结果和专家诊断结果表明,袁和的癌细胞已经转移了!这时,她没有听从美国同学的劝告,用吸毒产生的幻觉来减轻精神负担,而是不沉沦、不颓废,以坚强的意志和勇气去同癌症搏斗。三个月后,她顺利地通过了在死亡威胁下写成的硕士论文答辩。当她穿着长长的黑学袍,走上台阶接过院长颁发的硕士学位证书,看着向她挥手微笑的朋友、老师时,热泪禁不住夺眶而出。

这是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是一个意志的赞歌,凡是有成就的人,大都立下了自己的宏图大志、奋斗目标,并在学习和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千方百计地克服一切困难,以自己顽强的意志去实现既定目标,最后达到成功的彼岸。(2)如何培养孩子的学习意志

学习意志是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是努力克服困难以达到学习目的、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心理活动。孩子在学习中总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培养孩子的学习意志尤为重要。

①正视困难,培养学习自觉性。

应该时刻让孩子明白,学习上一帆风顺固然好,但学习上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也是正常的,不必大惊小怪。古今中外的有成就者大都经历过艰难坎坷,但他们决不泄气,而是坚持不懈朝着既定目标奋勇前进,终于取得了成功。因此,要经常教育孩子要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困难,对困难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加强培养孩子自觉学习的意识,把搞好学习当作他们的自觉行动。

②寻找“亮点”,树立学习自信心。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如果老师不及时引导,孩子往往会处于学习的十字路口,思想上处于低迷状态。针对这种情况,要及时找孩子谈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扬起他们进取的风帆。学会刻意表扬孩子一次精彩的发言,学会“夸大”赞许孩子一次完整的答题,学会大声朗读孩子作文中的优美片段,发动孩子和老师一起摄取他们学习过程中的感人镜头,及时让这些“亮点”闪亮登场,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③送句名言,激发孩子积极性。

有的孩子在学习中热情高涨时,他们会非常认真刻苦,但热情降温时,又会一暴十寒。每天送孩子一句名人名言,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勉励他们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胜利和失败,鼓励他们“胜不骄,败不馁”;送上一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勉励他们发扬刻苦钻研的精神;送上一句“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笑得最美的人”,勉励他们坚持不懈地学习;在墙报上开辟“每日名言”专栏,每天送孩子一句名言,激发孩子学习积极性。

④严格要求,培养孩子自制力中。孩子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比较差,自制力不强。加强孩子自制力的培养也是培养孩子意志力的重要方面。经常召开班干会议,加强班级干部的集体管理,增强班干的工作能力;加强民主管理,建立民主评议班干制度;加强制度建设,增强民主管理能力。高尔基说过:“哪怕对自己一点克制,也会使人变得坚强起来。”要让孩子“坐得下来,静得下来,学得进去”,通过对自制力的培养,培养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

⑤从小事做起。

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跟踪研究,挑选经过训练而有坚强性格的孩子和未经训练的孩子各100名,一直观察到成年时期。情况表明:前者中意志表现坚强的有74人,而后者仅26人。因此,一定要从现在做起,时刻注意锻炼自己的学习意志。否则,没有意志的基础,长大后将难以形成坚强的意志。学习活动牵涉到许多琐细的事情,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与培养学习意志或毅力无关,但实际上非常能锻炼人的意志。有的业余爱好非常吸引人,一旦陷进去则又会影响学习,因此,能否放弃,就是对人的意志的锻炼和考验。坚持认真做作业,一丝不苟地演算,锲而不舍地解难题等,对于磨炼学习意志也是十分必要的。

实践证明,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孩子意志力的培养,对排除孩子的学习障碍很有作用。(3)家长应注意的“软糖效应”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软糖效应”实验,该实验通过观察四岁儿童对果汁软糖的态度预见他们的情商和未来情绪特征。方法是,研究人员将孩子们带到一间陈设简单的房间,告诉每个孩子说,你马上可以得到一颗果汁软糖。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不拿它直到等我外出办事回来,你就可以得到两颗果汁软糖。说罢便离去了,当他回来后便兑现承诺。然后,科学研究就随这些参加试验的孩子成长的过程进行。在这些孩子长到上中学时,在情绪上就会表现出某些明显的差异。对这些孩子父母及教师的一次调查表明,那些在四岁时能以忍耐换得第二颗软糖的孩子通常成为适应性较强、冒险精神突出、比较受人喜欢、比较自信、初具独立性的少年;而那些在早年经不起软糖等待的孩子则更可能成为急躁、容易受挫、固执、急性的少年,他们往往屈从于压力并逃避挑战。

有个家长咨询反映,孩子读六年级,有积极向上的愿望,也有未来的理想和目标设计,可常常管不住自己,学习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去玩,之后很愧疚,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他写了计划书,可每次坚持两天就全盘废弃,他自己对此也很苦恼。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出现的虎头蛇尾现象,就是缺乏坚持性的表现。对于小孩子来说,这种现象极其明显。比如,有的人写日记,刚开始每天都按时写,写着写着,不知从何时改为周记了,慢慢地改为月记了,后来干脆不写了。要想取得成功,没有坚持性,没有意志力是不行的,只有坚持到最后,才会成功。

①增添活动和学习内容的趣味性,精心设计活动和学习方式。

②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该做什么,怎样去做,目的、要求必须一清二楚。确定的目标要与孩子的年龄、经验、能力水平相适应,是经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实现的,即目标不要定得太低或太高。当孩子完成一个目标后,成功的喜悦会强化他们的进取精神,激起他们确定下一个目标的热忱,从而养成不断进取的习惯。

③培养孩子学会自我监督。对某项活动要持之以恒,要靠自己的自觉行为,要让孩子学会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可以从父母的检查和鼓励开始,比如,与孩子共同确定某项活动、某个目标后,每天检查小孩子完成的情况,并让他们自我评价,对他们的良好表现给予鼓励,对做得不够好的要引导,激励他们改正。

④可以为他们画一张自我鉴定表格,让他们对完成学习计划、良好行为习惯、某项活动目标等情况进行打分。家长检查时,对孩子的进步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

第三章 沉迷网络型

1.网络成瘾对孩子的危害

网络本来就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了可以为自己服务,用得不好,一味地沉迷其中,会给孩子带来许多危害:沉溺于网络生活造成孩子心理变异;只愿面对一台冷冰冰的电脑而忽视了身边的亲情和友情;网络色情和暴力严重危害“免疫力”低弱的青少年一代;间接和符号化的交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同他人面对面的交往机会和愿望;网络高技术容易使有的中学生对网络技术产生过度崇拜;网络世界极大的虚拟性更加重了现代人的信任危机。有社会学家说,中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尚不完全具备判断和驾驭能力,好奇心常常会摧毁他们有限的自控力,因而很难做到自觉抵制网上色情、暴力、欺诈等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侵害,容易导致道德沦丧,荒废学业,社会适应能力下降,甚至走上自杀、犯罪的道路。

有数据显示,初中生有37%的学生接触过黄色网站,有48%的初中生接触过含不健康思想或含血腥暴力的不良游戏,有28%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这其中男生多于女生,有25.2%的学生经常上网聊天,其中12%的学生沉溺于上网聊天,这里面女生多于男生。

沉迷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身心健康不佳、人性异化

中学生面对网络社会生活的变迁导致的心理上的动荡、矛盾、不适应现象日趋加剧,加上中学生社会阅历浅、自我发展意识发展不健全、自我教育能力欠缺,导致他们的人格缺陷问题。诸如: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过分自恋,不负责任的态度,无端作恶、厌世,以自我为中心或反社会。案例:某学生是一个内向学生,除了上课,其余大部分时间都会在网上四处游荡,与别人聊天,不喜欢与同学老师交流,每个星期都会有十几封网友的来信。还有另一种情况:网络是“安全”的,网络行为可以不符合社会规范,可以不负责任,撒慌、欺骗、伤害他人习以为常,不必担心网络行为会受到别人的指责,甚至要受到惩罚,缺乏罪责感和羞耻心。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对任何人或事都不爱护也不忠实,行为冲动,经常违反校规,犯错后既无后悔之感,又不能从中吸取教训。(2)道德观念弱化及道德失范

网络上的内容良莠不齐,其中很多是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的。尤其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以及冷漠、残酷的人际关系严重侵蚀着当代中学生。“网络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虚拟性,“网络人”可以伪装或隐匿自身的真实身份,可以不承担义务和责任,可以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无所不为。加之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容易做出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做的事情。诸如:在聊天室污言秽语、“多角恋爱”等。(3)学习认知障碍

网络虽然创造了虚拟的现实环境,能够为我们提供角色实践的场所,也促进了人们突破传统线型思维的束缚,但同时也带来了“多媒体人”的思维模式,不利于情感的发展、认知能力的提高。面对信息的大爆炸,许多中学生出现知识紊乱现象,滋生出许多认知障碍,如信息焦虑症。由此阻碍中学生认知逻辑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4)社会化不足

中学生在网上交友很少是用心深交的,这样的人际关系是脆弱的。更重要的是,如果中学生沉迷于网络而忽略了现实生活中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交往,长期“人—机”式交往,在虚拟环境中漫游旅行,会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力和积极参与意识,导致人际关系冷漠、人际情感萎缩、人际距离疏远。(5)降低能力,影响学业

这也许是家长们到目前为止最为关注的一大危害。虽然电脑网络信息丰富,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但是,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跟电视一样,使学生看多想少或只看不想,他们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就会逐渐下降。有调查表明:经常上网的中学生,他们的写字作文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评论欣赏能力,要比没有上网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

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上网并不是为了学知识,而是玩电脑游戏、聊天。网络游戏题材丰富,像科幻、武打、比赛等,因此,一些游戏迷宁可不吃饭,也要省下钱进网吧过一把瘾,久而久之,就会玩物丧志,荒废学业。调查表明,上网的中学生有80%以上是打游戏,15%~16%是交友聊天,真正查询资料用于学习的为数极少。有13%以上的男生很喜欢上网或迷恋上网,达到了严重影响学习的地步。(6)网上交友,上当受骗

还有的青少年上网聊天、交友,侃得天昏地暗,以为浪漫之极,遇到了知己。然而,网上交友,是很容易上当受骗的。据一项香港青少年在互联网上交友的调查显示,有70%的青少年在网上结识新朋友,其中50%的青少年与网友见面、通信、打电话等。网络专家指出,由于网络具有跨国界的特性,因而各种骗术层出不穷。中学生思想单纯,与网友交谈时往往实话实说,结果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以致上当受骗。

2.网络成瘾的原因

(1)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青少年进入了青春期以后,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独立愿望越来越强烈,希望大人能把他们看作成人,如果还把他们当成孩子来看待和提出要求,他们就会厌烦,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心理,萌发对立情绪。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的问题的时期,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情绪化很严重,行为往往被情绪所左右,自我控制能力很差,这就决定了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的、易变的、脆弱的,他们更渴望被肯定、被关怀、被理解。(2)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

中学生喜爱网络游戏,主要是因为中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喜欢冒险,爱寻求刺激。网络游戏画面精彩、情节虚幻、情节生动,能让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从其他游戏形式中无法感受到的惊险、紧张与刺激,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网络游戏具有交互性,玩游戏的人可以通过操作,干预和改变游戏的进程或结果,从中体验到在现实社会中感受不到的自身力量和智慧,得到在现实社会得不到的自我肯定及社会肯定,从而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

老师们或者家长们或许能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沉迷于网络的大多是那些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在现在这个过于重视学习成绩、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重要标准的教育环境中,他们会受到父母的抱怨、批评或是责骂,在老师那里无法得到赞扬,甚至可能还会受到同学的鄙视。人是需要被肯定的,这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需求。他们被否定的太多了,在家长、老师或者同学处得不到赞赏,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必然会去寻求其他的途径弥补这种心理缺憾,而网络游戏恰恰是一种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的最方便的方式。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网络游戏会对某些学生产生不可思议的吸引力,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难以自拔,任家长、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奏效。

还可以再细分网络对青少年如此具有吸引力的原因:

①电脑游戏满足了想象与现实矛盾影响下的幻想、玩乐、颓废的心理。当今社会的武侠片和科幻片充斥着学生的生活。使得很多学生富于幻想和英雄情结,许多网络游戏抓住了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将其设计成游戏,让那些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且有厌烦心理的学生获得了心理成就感,如果沉溺后,便可以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而无所不为。加之中学生自我约束能力不足,便无心上学。

②强烈的交友愿望与心理闭锁性矛盾下的交友心理。交往是个体社会化与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学生自我意识、独立欲望都明显增强。但出于自尊,其“成长的烦恼”又不愿轻易向人袒露。而网上聊天、网络多角恋爱既可以使他们畅快地宣泄烦恼,又避开了现实中必须面对的压力。

③求知欲与认知水平矛盾影响下的探究心理。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及思维活动品质有了明显发展,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大容量的信息来源争夺着他们的眼球。但同时他们的认知发展不成熟,常常不分良莠,走进误区,引发逻辑混乱。

④性心理与自制力矛盾影响下的性好奇心理。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旺盛期,对性的理解模糊,再加上获取正确性知识的渠道不畅和性教育的课程尚未普及,而网络中却有大量唾手可得的性知识来源,无意中接触到了黄色内容,虽然知道不利于身心健康,但是薄弱的自制力并不能束缚住他们强烈的好奇心。由于我国性教育存在的缺陷,有很多青少年通过上网来满足自己的性好奇心理,这也是部分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3)客观原因

孩子上网成瘾,除了上述两条重要的主观原因外,还有一个一些不容忽视的客观原因,大致说来,可以将这些客观原因归纳为以下几条:

①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最基本的活动场所,因此,家庭会给青少年产生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家庭多以独生子女为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普遍缺乏交流和互通的渠道,而较重的学业负担也大大压缩了他们的社交时间。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越高,青少年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许多青少年因不堪重负而无奈的选择逃避。有的家庭因为父母关系不和谐,或者在单亲家庭中,父母往往忽视孩子的感情需求,这也使得一些孩子转而从网络上寻求依赖和发泄。不少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微,要么错误地认为孩子上网比看电视有益,因而不限制孩子上网;要么盲目地排斥网络,或多或少的对网络有着非理性的看法,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会引起青少年的逆反应心理,导致他们会更加激发自身去接近网络。

②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青少年的一个主要场所,青少年面对考试、升学等压力。我国的基础教育仍属于典型的应试教育,在沉重的学习负担下,学生们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特别是在学业竞争中失利的学生,为了摆脱现实的困扰,有意躲入网络的虚拟世界当中。同时,学校的教学目的较为单一,对青少年网瘾问题不够重视,仅靠强制性的管理措施进行压制,缺乏有效的疏导手段,也是导致该问题愈演愈烈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青少年之间最容易产生互相影响,学校里面的朋友、同学如果有一个是沉迷网络的,就很容易在他身边相互影响,聚集起一批经常共同出入网吧的同龄人,就算孩子最初是对网络没什么兴趣的,三次两次之后,也有可能受到同学的影响,最终坠入网络无法自拔。而家长和学校往往没有办法干涉孩子之间的交流,孩子也很不愿意其他人对他和同龄人之间的来往指手画脚,这更增强了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

③社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网络游戏产值高速增长,呈膨胀型发展状态。游戏制造商千方百计吸引玩家成瘾,频繁更新游戏场景界面。大众媒体对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等的大肆渲染,会引起青少年的关注和兴趣。有些网吧唯利是图,缺乏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对未成年人长时间上网、玩网络游戏或浏览色情暴力网站大开绿灯。他们甚至无视国家规定,根本不考虑网民的健康,经常过度纵容未成年人上网,甚至提供吃饭、睡觉等服务,从而让网络初闻者的身心蠢蠢欲动。在市场上,盗版游戏众多,价格低廉,也为孩子降低了购买门槛。另外,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缺乏完善的社会保护和救助机制,不能对网瘾青少年进行及时有效的救助,也是致使该问题不断恶化的原因之一。

3.网络成瘾的预防和救治

以上分析了网络成瘾的危害和原因,现在就来谈谈应该怎么样来预防和救治网络成瘾。(1)怎么样预防网络成瘾

在网络这个问题上,家长要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必须对网络有个正确的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这就意味着网络给青少年带来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危害。上述谈到的都是网络对青少年带来的危害,但是决不可否认的是,处在信息时代,绝对不能“谈网色变”,现在就有一种趋势,家长们因为缺乏对网络点正确认识,潜意识里是反对孩子跟网络有任何接触的。这也是一种错误的观点。网络对青少年也有正面影响,身处信息时代,如果让孩子跟网络绝缘,这种危害绝不亚于孩子沉迷于网络所带来的危害,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而,在认识上家长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态度,如果一味地反对,有可能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问题更加复杂。家长能做的就是预防他们沉迷网络,而不是为了让他们不沉迷而将网络与孩子隔离。预防孩子沉迷网络可以有以下一些办法:

①注重疏导。如果家长一味禁止孩子在家里上网,孩子可能会去其他的地方(如网吧),反而会出现更严重的后果。因噎废食更是要不得,对待孩子上网,疏比堵要好。年龄较小的孩子在网上主要是玩游戏;年龄较大的孩子则主要是聊天,寻找心灵的伙伴。这提醒家长是不是需要留些时间、多点耐心陪孩子玩玩,陪孩子聊聊,让他们想玩、想说的心愿在现实生活中就得以实现。同时应以上网为契机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人格教育,要根本杜绝迷恋网络对孩子的影响,主要应该依靠对孩子自身心理素质的培育,要明确地告诉孩子沉迷网络的危害性,但同时也不否定网络有利的一面,让他们对网络也有个正确的认识。相信他是一个意志力强的孩子,不会成为网络的奴隶,对孩子按照计划上下网的举动要及时赞扬,切忌因孩子一时的迷恋而全面否定孩子的自觉性。

②家长要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网络虽然已经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但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大多数家长可能仍然对网络一无所知,即使是之前有一定知识,也可能因为技术的进步,使得自己逐渐对网络失去了了解。这样不仅无从教育孩子,而且也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督,所以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对于预防孩子沉迷网络是非常必要的。

③为防止孩子上网成瘾,应该对孩子上网时间做出一定的限制,以免孩子沉迷其中难以自拔。虽然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但是家长朋友们必须要掌握适当的态度,要和孩子协商,让孩子真正懂得沉迷网络的危害,否则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防不胜防。

④主动带孩子多参加户外活动。家长应该尽量抽出时间带孩子走出家庭,走向自然,多参加一些户外的体育活动。孩子会在运动中发现真正的乐趣,这样自然也不太容易沉迷于网络了。

⑤多和孩子沟通,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经常给孩子减压。现在家长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平时可能会没有太多的时间花在孩子身上,跟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事实证明这对孩子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在分析孩子上网成瘾的原因时已经看到,孩子缺乏沟通、心理变异是沉迷网络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所以家长一定要加强和孩子的交流,注意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另外,现在的孩子过早的接受功利教育,如学习不好就考不上大学,就没有好的工作,甚至一切都是为了学习,只有学习好了,才能做“人上人”,而一旦学习下降了,面对老师的歧视,家长的责骂,孩子很容易自暴自弃,更有可能到网络世界里“展示”自己。因此要给孩子减压,让孩子把学习作为乐趣,认识学习是充实自己,武装自己,将来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而不是仅仅为了考名牌大学。

⑥营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分析网络成瘾的原因时看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部因素对孩子沉迷网络也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家长们一定要保证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同时要注意和学校沟通,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加强对孩子交友的引导,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2)对沉迷网络的孩子进行积极的救治

一旦发现孩子沉迷于网络,就要及时地对他们进行救治,要知道越早救治,越有成效。对沉迷于网络的孩子进行救治,要讲究对症下药。首先要分析孩子沉迷于网络的原因,然后再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是不管是由于孩子自己的原因,还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都可以针对孩子自身展开有效的救治。下面从家长的角度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希望会对家长朋友们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①不能武断地对待上网成瘾的孩子,不能期望孩子立竿见影地戒除网瘾。孩子虽然小,但是也有自尊,家长总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个误区,以为作为家长,自己就应该对他们拥有绝对的权威,要让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当看到孩子上网成瘾无法自拔的时候,总是粗暴地对待孩子,希望他们能够马上戒除网瘾,回到正常的生活的轨道上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家长一般不会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总想着立竿见影,所以有的家长甚至会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比如禁止孩子上网,打骂孩子,不给孩子零花钱作为惩罚措施,这样有时候会适得其反,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他们更加依赖网络,一方面逃避现实,另一方面可以挑战家长对自己的态度。

②把握孩子的心理特征,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很多家长都以为自己对孩子很了解,然而很多情况下,这都是家长自己的设想。家长看着孩子长大,但是很多家长都忽略了这么一个事实:当孩子逐渐长大,孩子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之后,心理上会发生很多变化。家长有自己的事情要忙,当孩子的心理发生这些变化的时候,可能很多家长都没有观察到。对于上网成瘾的孩子也一样,当家长发现孩子上网成瘾之后,一定要从孩子的心理层面出发,多和孩子沟通,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状况,这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第一步。

③要为网络成瘾的孩子提供一个理解的氛围,让他们重新找到自我,从心理上彻底斩断网瘾,引导他们回归正常生活。对待这样的问题一定要“疏”而不要“堵”。当不能彻底阻断孩子上网时,就采取逐渐缩短上网时间的办法。逐渐缩短时间会提高有些孩子的抵抗力,并采取一些提示性方法,比如说先设定孩子上网的时间,时间到了,屏幕上就弹出结束的警告,或者说提示闹钟等警示物。

④家长一定要和孩子进行真正的、融洽的沟通。和处在成长期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青少年同父母的关系很重要,如果早期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能让人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利地度过青春期,经历的事情能得到家长及时的引导,不会感到孤独无助,也就减少了青少年过分依赖网络的因素。当孩子心里产生问题的时候,他可以通过和父母的沟通得到及时的治疗,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网络成瘾的问题。

⑤转移孩子的兴趣。平时要多鼓励孩子参加体育活动和与朋友交流,让他们回归到现实社会中。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乐趣之后,他自然也会将自己的兴趣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转移到现实的生活中来,这对治疗孩子的网瘾来说,是一个最好的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孩子戒除网瘾,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孩在在现实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在参加体育活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能力。

⑥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也是促使孩子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们应该首先反省自己是否在家庭关系的营造上面给孩子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是否会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家长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和谐的、温暖的家庭环境,用家庭的温暖帮助孩子克服网络成瘾。

⑦积极地同外部环境展开交流,共同救助孩子网络成瘾。孩子网络成瘾不仅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的外部原因。解决孩子的网络成瘾问题不仅仅是家长的问题,也越来越引起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家长要积极地同学校、社会展开沟通,有效地配合学校和社会戒除孩子网瘾的努力,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第四章 自卑型

1.自卑的含义

在心理学中,自卑心理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陷。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独、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低劣的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自卑的人往往都是失败的俘虏,被轻视的对象,严重的自卑心理能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因此,自卑是成功的敌人。

通常,自卑感强烈的人往往会有过某一特别严酷的经历,有过心理创伤。但是,同样的心理创伤,并非所有的人都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心理创伤并不是完全起因于外部的刺激,还有主观原因——性格。自卑感较强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几种性格特征:小心、内向、孤独和偏见、完美主义。

2.孩子自卑的成因

看到这里也许大多数人又会追问,那么孩子的自卑心理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孩子自卑心理产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家庭方面因素

①对孩子期望过高。生活在这种家庭环境下,孩子总认为“爸爸妈妈什么都行,我什么都比不上他们,怎么努力都没用。”能力特别强的家长,一般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追求十全十美,而孩子不可能每一件事都做得十全十美,于是就会受到家长过多的指责,使孩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逐渐失去自信,产生自卑。

②家庭不完整。生活在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足够的爱,觉得自己是被社会抛弃的孩子。当看到别的小朋友能跟爸爸妈妈在一起时,就更加伤心,感到很自卑。

③父母粗暴、专横的教育方式。由于家长不能以理服人,常常对子女采取简单粗暴的棍棒教育,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④父母自身有自卑情绪。自卑是后天形成的一种情绪,如果父母遇事总说“我不行”,孩子不但会模仿父母的这种处世态度,还会认为“父母都不行,我就更不行了”。因此父母的这种倾向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2)学校教育因素

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比较注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纪律的教育,而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则往往被忽视。所以只要学生按时到校上课,在校不违反纪律,那么老师就觉得比较满意。而学生的情绪怎样,学生的心理怎样,老师则较少关注。而且有些老师本身心理就不够健康,素质也较低,性情暴躁,对学生进行批评时实施暴力语言,喜欢把学生进行比较,评头论足,甚至对落后的学生采取疏远、鄙视的态度,不给予关怀,只有批评,这样,久了也容易使学生产生自卑。(3)孩子自身因素

①失败与挫折的积累。由于客观原因,使学生在学习中成绩一直很差。主要原因是因为环境的影响和所学学科的难度大,再加上自己的性格,不愿吐露给别人,压在自己的心里。但又不努力去考察失败的真正原因,而将原因归之于自己的能力。长期发展下去,就会打击自己的积极性,降低自信心。经过多次的失败与挫折,由于缺乏耐心和毅力,导致自卑感的形成。

②自我矛盾冲突。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将来能有所作为,但现实中的自我与这种追求中的理想自我总有一定的距离。因为现实自我总落后于理想自我,而这种落后并不协调,使这些学生保持一种矛盾心理,长期的这种状态,就会导致一部分人心理自卑与自责。

③过分追求完美。具有自卑表现的学生,内心都是十分自负的。要求自己一切都要比别人好,不能容忍和接受自己落后于人。但是由于不断地经受失败、挫折,他们较强的自尊心与自己常常失败的现实发生冲突,而这种冲突长期得不到解决,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丧失,使他们不敢正视现实,因而变成一个自卑者。

④自我评价过低。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常常扩大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或拿自己的缺点短处跟别人的优点长处比,从一方面否定自己,经过长期泛化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因而对自己期望过低,对自己持有悲观态度,低估自己的能力,甚至否定自我存在的价值。对自己进行消极暗示,造成自卑心理的形成。

⑤认知上的错误。有些学生对自己总是持有一种“必须怎样”或“应当怎样”的要求,如果达不到就会难以接受,难以适应,进而否定自我。比如一次考试失利,不去寻找原因,而是否定自我,推而广之,去评价整个人,其结果就会导致自责、自负、自罪、自弃,形成自卑心理。

3.孩子自卑的表现

自卑儿童往往会出现以下征兆:

第一,胆怯怕羞。儿童略有怕羞纯属正常,但是过度胆怯、怕羞,如不愿抛头露面、不敢接触生人,则可能内心深处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情绪。

第二,独来独往。一般来说,正常儿童都喜欢与同龄人交往,并十分看重友谊。但具自卑心理的孩子对结交朋友兴趣索然,往往喜欢独来独往。

第三,猜疑心重。自卑儿童对家长、教师、小伙伴的评价十分敏感,特别是对小朋友的批评更是感到难以接受,有时甚至无中生有地怀疑别人讨厌他,且表现出愤愤不平。

第四,有自虐倾向。相当比例的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为自暴自弃,更有甚者,还可能表现自虐行为,如故意在大街上乱窜、深夜独自外出、生病拒绝求医服药等,似乎刻意让自己处在险境或困境之中。

第五,缺乏自信。虽然有的自卑儿童十分渴望在诸如考试、体育比赛或文娱竞赛中出人头地,但又无一例外地对他的能力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因此,他们大都尽量回避参与任何竞赛。据统计,八成以上自卑儿童的语言表达较差。或表现为口吃,或表达不连贯,或表达时缺乏情感,或词汇贫乏,等等。专家们认为,这是因为强烈的自卑感阻碍了大脑中负责语言学习系统的正常工作之故。

第六,承受能力差。自卑儿童大多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承受挫折、疾病等消极因素带来的压力,即使遇到小小的失败或小小疾病,便“痛不欲生”,有的甚至对诸如搬迁、父母患病等意外都感到难以适从。

可以将这些表现归类如下:(1)害怕表现

自卑的孩子总是低垂着头,压低噪音说话,避免与人目光接触,喜欢坐后面的角落,衣着打扮不招人注意,不喜欢赶时髦。他们觉得别人注视的目光,会看透自己的内心世界,这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藏起来。(2)过分谦虚

谦虚是表现出来的自我否定,自卑是内心中的自我否定;谦虚是一种自我隐蔽,而自卑者害怕被人关注。这种吻合使得自卑者下意识地喜欢上了谦虚这一美德。不仅自己不喜欢骄傲,厌恶骄傲,别人的骄傲表现,也会使他们觉得很不自在,因而反感、远离骄傲者。自卑者决不会与骄傲的人交朋友。(3)异常自尊

因为害怕尊严受到伤害,所以,对伤害尊严的事件非常敏感,对歧视和冷落非常敏感,表现出过强的自尊心。他们常常怀疑别人小看自己,议论自己,怀疑朋友会背叛自己。(4)不善交往

长期的自卑,会转化为交往恐惧心理。害怕别人的歧视和冷落,害怕尊严受到伤害,害怕自己的缺点被别人发现,因而习惯于躲避人群。最终导致交往障碍。他们的交往过程常常以别人为中心。过多地注重别人的感受,过分希望取悦他人,不敢拒绝别人的要求,不敢表露自己的不满,过多地委屈自己,甚至常常丧失自我。这样的交往很疲劳,很窝火。而相比之下,在一个人的世界里,要坦然、自在得多,所以,他们喜欢独处。(5)害怕挑战

变化会打乱他们的平静和安逸,接受挑战意味着要面对自己的缺陷和不足,这会使他们手忙脚乱,无所适从,所以,在挑战面前,他们总是选择逃避。(6)喜欢幻想

现实中的交往需求得不到满足,只能借助想象来填补,用想象来充实精神世界,用想象去理解事物,用想像去认识朋友。所以,他们常常生活在一个不真实的内心世界里,生活在误会和曲解中。(7)追求完美

由于害怕别人对自己过低的评价,害怕别人小看自己,所以,他们往往过分地苛求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错误,做事过分认真,追求完美。害怕失败而狂热地工作,常常是自卑者的特点。(8)拒绝批评

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评价,他们渴求别人的认可,但又认为表扬不应该属于自己,面对表扬,他们会无地自容。他们常常自我否定,自我批评,但又特别害怕别人的批评。来自老师或自己非常敬重的长辈的严厉批评,会把他们进一步推向自卑的深渊。

4.孩子自卑心理的危害

孩子的自卑心理产生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纠正,那么会对孩子的学习生活产生无法估量的危害。自卑感一旦产生,就会渐渐地蔓延、扩散,从而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引发人际关系障碍和许多行为上的困扰,妨碍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这些活动的正常进行。自卑感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消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产生错误的心理定势

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用,从而打击了孩子的上进心、自尊心,使其变得胆小怯懦、不敢表现自己,停止了发展自己。不仅如此,还会产生一种错误的心理定势。所谓心理定势又叫心向,它是人们在感知评价客观事物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定势对人的心理活动既有积极的影响,又有消极的影响,一旦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定势,就会造成一种障碍,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如有的同学说,由于自己牙齿长得难看,当他讲话时,好像每一个人都在用蔑视的眼光来看他;还有的同学谈到,由于学习成绩不好,每次走进教室,他感到全班同学都在盯着他,以致他两腿发软。这些都是自卑感所带来的错误心理定势,使自卑者形成一种近乎病态的敏感。(2)引发人际关系的障碍

一方面,自卑者变得敏感多疑,总是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嘲笑自己,因此往往以一种消极或错误的防御形式来保护自己,独来独往,不敢与别人正常相处。加之,不善于自我表现和孤独的自我封闭,会给别人造成不佳的印象,从而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另一方面,有自卑心理的人易产生“晕轮效应”,即以偏概全、以点概面,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视了自己的优点,这样就形成消极自我评价的恶性循环。表面上,他们常贬低别人、排挤别人以减缓自己的内心压力,从而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3)带来心理与行为上的困扰

自卑感强烈的人,心理脆弱,经受不起挫折,适应力差,性格抑郁沉闷,遇事往往自愧无能、自叹弗如,老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知识经验和才干,办事或者胆怯畏惧、踟蹰不前,或者稍遇困难挫折就打退堂鼓、缺少毅力,甚至对那些本来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认为无法办到而半途而废。

因此,一个人若被自卑感所笼罩和统治,他的精神活动就会遭到严重的束缚,从而使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无法发挥自己的作用。这种心理长期发展下去,就会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甚至产生错误的人生态度。

5.孩子自卑的预防

看到这里,相信每个家长都急切地想知道怎样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在这里,首先劝大家不要着急,任何一种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防患于未然。在看到这么多后,最先想到的应该是怎么样预防这种最坏结果的产生,而不是一上来就把问题想的那么糟糕,最好让孩子永远也不要产生这种心理。所以,作为家长,要非常清楚一些过激的语言对孩子心灵造成的伤害。要做自我调整,以平常心看待自己的子女,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度,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讲究教育的方法和艺术,要有耐心。(1)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长处,也有短处。作为家长,在生活当中要注意并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点滴的进步,并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孩子认为自己有优点,也能取得一定的成绩,便会增强取得更大更好成绩的信心和希望了。同时,千万不要贬低孩子。有些家长爱用大人或“神童”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达不到要求就以侮辱性的语言讽刺、嘲笑孩子,数落他的短处,故意贬低孩子。受到这种斥责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家长的暗示,承认自己素质差,慢慢失去了信心。因此,家长首先要改变对孩子的看法,要用家长的信心去鼓舞孩子的信心。(2)不要滥贴“标签”

不管孩子表现如何,都不能随便作出“没有出息”之类的负面判断,也不能任意给孩子贴上“窝囊废”之类的灰色标签。因为这非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会使孩子形成错误的自我认识,孩子的自尊心也会受到伤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另外,还要满足和引导孩子的表现欲,当孩子的自我表现欲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自卑感。但不要单纯抽象地用美貌、聪明、学习成绩好等来展现孩子的自我表现欲,而要尽可能地在具体的不同层次的其他孩子身上让自己的孩子看到自己特有的优势,从而满足自我表现欲。(3)要重视孩子每次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对于面临重大考试的孩子

家长要牢记孩子每一次的成功经验,如数家珍地进行表扬,成功的经验越多,孩子的自信心也就越强。平时,要注意教导孩子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量力而行,不可好高骛远,鼓励孩子:“只要你尽力,就是好样的!”(4)要注意扬长避短

让孩子知道,只要付出,就会有收获,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就越多。同时要让孩子明白,在生活当中具有多种才华和非凡能力的人只是少数,人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鼓励、培养。这样,就能充分发挥长项,取得更大的成绩。

孩子虽小,但得到尊重与爱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相信每一个孩子都不会对善良、爱抚、真诚和亲切的言语无动于衷,这应该是每一个家长教育孩子的信念和基础。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对于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6.怎样克服孩子的自卑心理

(1)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旦孩子产生了自卑心理,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帮助孩子尽快克服这种心理疾病,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这里介绍八种常见的克服自卑的方法,希望能对那些产生了自卑心理的孩子的父母有用。

①预演胜利。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先在头脑中想象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②语言暗示。

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③改变形象。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有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态。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着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

④制造成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