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09:40:48

点击下载

作者:胡晓旭 评注

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试读:

写在前面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的儿童启蒙教育源远流长,启蒙读物也种类繁多。今天,摆在您面前的这套‘亲子悦读国学鉴赏’,是我们从许多传统的儿童国文经典启蒙读物中精选出来的,首批推出四种,分别为《唐诗三百首》、《论语》、《庄子》、《

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这四种书可称得上是中国传统国文经典启蒙的代表之作,代代相传,盛行不衰。

蒙学,是指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传统的启蒙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道德伦理教育。我们为您编选的《唐诗三百首》、《论语》、《庄子》、《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天文地理、礼法礼仪、人情世故、衣食住行、日常器用,以及一些著名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典故。这其中,也包含了伦理道德的内容。书中有不少的警句、格言、成语典故,富于哲理,启人深思,教导儿童立身处事的准则和规范,今天读来,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以《唐诗三百首》、《论语》、《庄子》、《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为代表的国文经典启蒙书,其思想主旨大多是作为古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以及传统道德伦理。具体而言,无非是立志、向学、孝悌、尊长、知礼、谦和、勤俭、清廉,等等。虽然在今天,西方文明东渐之后,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但国文经典启蒙书并未全然成为历史,如果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去看待它,去利用它,它在中国当代启蒙教育中仍应当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今天奉献给小读者的这套丛书,是本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旨而编撰的。本书在编撰过程中,主要选用通行本中的一种为主,参考其他各书,注释时并不作繁琐引证,而是想方设法使之浅显易懂,以适合小读者的口味。应该说明的是,在注释时,我们也参考了大量的同类图书,在此不一一指出了。希望在父母的帮助下,小读者们能够喜欢这套我们的祖先在启蒙时代就使用的课本,也希望它能够让小读者们百读不厌。三字经

在我国古代儿童教育的读物中,《三字经》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影响深远。

它从诞生到今天,可以说是走过了一个漫长的时期,而且它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很多人的增订和删削、注释和翻译等。它最早的作者,据说是宋代人。而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版本是明代赵南星的《三字经注》,流传较广的则是清代王相的《三字经训诂》。近代大学者章太炎等人,不但注释过《三字经》,而且还对原经文有所订补。自《三字经》问世以来,摹仿《三字经》形式的读物,如《女三字经》、《地理三字经》、《道教三字经》等,更是层出不穷,今天仍有各种新编《三字经》出现。如此庞大的《三字经》系列,充分证明原书所具有的绝大原创力。《三字经》对后世的影响可说是非常深远。封建时代的儿童,进入书塾读书后,最早接触的课本之一,就是《三字经》了。如果你穿过时光的隧道,来到明清时期的一座书塾里,在浓阴蔽日的书屋里,传来的琅琅书声,也许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不仅在我国流传很广,而且还曾被译成满文、蒙文,以及英文、法文等,由此可见不同民族、不同国度对它的重视。1990年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新译英文本《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予以推广。《三字经》为什么会有这么顽强的生命力呢?显然这跟它的形式和内容都有关系。从形式上说,它语句简洁、抑扬顿挫,读来琅琅上口,而且易记易诵。从内容上说,它的主要内容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它用短小的篇幅最大限度地涵盖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各种常识,提挈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因此,即便在今天,在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社会里,它的内容中的精髓,如强调人的德性修养、激励人刻苦勤学等方面,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因而受到人们的推崇。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释惑]

初:初始。

性:天性。指人天生就有的特性。

习:习性。指人长期养成的特性。

[句意]

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但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而长期的教育和培养才可以使人区分善恶,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原文]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释惑]

苟:如果。

教:教育。

性:性情。

道:方法。

[句意]

如果不进行教育,人的性情就会发生变化。教育的方法,贵在专心致志。

[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释惑]

择:选择。

处:居住。

机杼:织布机上用于牵引纬线的梭子。

[句意]

当年孟子的母亲为了有利于儿子的成长,曾经三次搬迁住所,择邻而居。(见《百家姓》中孟母三迁的故事)有一次,孟母得知孟子逃学后,很生气,就割断正在编织的布匹,孟子忙问原因。孟母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日积月累方成;而你懒惰厌学,等于半途而废,就像我割断布匹一样。”孟子听了很是懊悔,于是发愤苦学,终于成为一代圣贤。

[原文]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释惑]

窦燕山:指五代时人窦禹钧。他世代居住在蓟州渔阳(今天津蓟县),地近燕山,因此人称窦燕山。

义方:应当遵守的规矩,指家教。

五子:指窦禹钧的五个儿子窦仪、窦俨、窦侃、窦偁、窦僖皆成才而名扬天下。

[句意]

窦禹钧教子有方,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名扬天下。当时人作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赞扬窦禹钧的教育得法。

[原文]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释惑]

惰:懈怠。

[句意]

生养了子女却不进行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授知识却不严格要求,是老师的怠惰。

[原文]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释惑]

非:不是。

宜:应当。

[句意]

小孩子不肯学习,是不应该的。年幼的时候不学习,老了以后有什么作为呢?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释惑]

琢:打磨雕刻玉石,使成器物。

义:道理。

[句意]

玉石不经过琢磨雕刻,就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不读书学习,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

[原文]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释惑]

为人子:做子女的。

方:在。

[句意]

做子女的,在小时候就要敬爱老师和亲近朋友,学习各种做人的礼节和规矩。

[原文]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释惑]

香:黄香。东汉大臣。九岁时母亲去世,他尽心侍奉父亲。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

亲:父母亲。

执:做到。

[句意]

东汉大臣黄香九岁时就知道要为父亲温暖被褥。孝敬父母,是子女应当做到的。

[原文]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释惑]

融:指东汉学者孔融。他在家里排行第六。四岁时,他与兄长一起吃梨,挑了一个最小的。大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年龄最小,自然应该吃小的。”

弟(tì):通“悌”,指弟弟敬爱兄长。

[句意]

东汉学者孔融年仅四岁,就知道要把大的梨子让给哥哥吃。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以上是第一部分。这段内容与德育有关。首先以儒家的“性善论”为基点,指出教育是保持善的本性的主要手段,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学习的主体内容则是人的道德修养。这段点出了我们传统教育的终极目的,即用美好的道德去塑造人,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原文]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释惑]

识:知道,认识。

[句意]

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敬爱兄长的道理,接下来是增长见闻,知道算术,学习天文知识。

[原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句意]

一是数字的起点,十是数字的终止,十个十就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就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至无穷无尽。

[原文]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释惑]

才:才能。

[句意]

三种具有伟大才能的是天、地、人。天可使日月星辰运转而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万物的生长有次序。地可承载万物。人是万物之灵。三种发光的物体,是太阳、月亮和星星。

[原文]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释惑]

纲:道德标准,行为准则。

义:合乎法度。

[句意]

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原文]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释惑]

运:运转。

穷:穷尽。

[句意]

春、夏、秋、冬是一年中的四季。这四季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原文]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释惑]

方:方位。

中:中央。

[句意]

南、北、西、东是四个方位。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原文]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释惑]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本乎数,指五行源于数理。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分成两组与五行相配,一至五这一组对应水、火、木、金、土,称为“五行生数”,即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二生火,地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天四生金,地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句意]

水火木金土,是源于数理的五行。

[原文]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释惑]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

紊:乱,无条理。

[句意]

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是为人处事的标准,每个人都应遵守,不能有丝毫的紊乱。

[原文]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释惑]

粱:俗称小米。

菽:豆类的总称。

黍:黄米。

稷:类似黍,籽实煮熟后有粳性。

[句意]

稻子、小米、豆类、小麦、黄米等六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都要吃的。

[原文]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释惑]

饲:饲养。

[句意]

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六畜,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后来就被人类驯服和饲养,成为家畜。

[原文]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释惑]

喜:高兴。

怒:生气。

哀:悲伤。

惧:害怕。

爱:心里喜欢。

恶:讨厌。

欲:内心很贪恋。

[句意]

喜、怒、哀、惧、爱、恶、欲叫作七情,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原文]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释惑]

匏:葫芦,这里指用匏制成的吹奏乐器。

土:指用土做成的吹奏乐器,如埙。

革:用皮革制成的打击乐器,如鼓。

木:用木制成的打击乐器,如柷、敔。

石:指用石制成的打击乐器,如磬。

金:指用金属制成的打击乐器,如编钟。

丝:指用丝弦制成的弹拨乐器,如琴、瑟。

竹:指用竹制成的吹奏乐器,如笛、箫。

[句意]

用匏、土、革、木、石、金、丝、竹等材料做成的乐器,被称为八音。

[原文]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释惑]

高:高祖,曾祖父母的父母。

曾:曾祖,祖父母的父母。

祖:祖父母。

身:自身。

[句意]

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本身,我生儿子,儿子再生孙子。

[原文]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释惑]

玄:玄孙,曾孙的子女。

曾:曾孙,孙子的子女。

伦:次序,辈分。

[句意]

由高祖至玄孙,被称为九族,这代表着人的长幼秩序和家族血统的承续关系。

[原文]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释惑]

恩:亲爱,有情义。

从:听从,顺从。

[句意]

父亲与儿子之间要有恩情,夫妻之间要相互顺从,哥哥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哥哥要尊敬。

[原文]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释惑]

友、朋:古人以同志为友,同门为朋。

[句意]

人与人交往要注意长幼有次序;朋友相处应该互相讲信用。君王要尊重臣子,臣下要忠于君王。

[原文]

此十义,人所同。

[释惑]

十义:《礼记》载:“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此处指上文所讲的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

[句意]

父慈、子孝、夫和、妻顺、兄友、弟恭、朋信、友义、君敬、臣忠,这十种道理,是人人都应遵守的,千万不能违背。

●以上是第二部分。这一部分以数字的形式浅近地概括一些古代社会的基本知识,涉及天文地理、动植物、情感音乐及古代的哲学范畴与社会观念。虽然看似简单,但反映了传统文化的观念背景和知识系统,真正了解却并不容易。

[原文]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释惑]

训蒙:进行启蒙教育。

详:明白。

训诂:解释古书中词语的意思。

明:理解。

句读(dòu):古人诵读文章,根据文意作停顿,极短的叫读,稍长的叫句,有时在书上按照停顿加圈点断句。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段落。有时亦称断句为句读。

[句意]

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必须讲究方法,把每个字都讲清楚,并且使学童读书时懂得断句。

[原文]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释惑]《小学》: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读本,宋朱熹、刘子澄编。

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部书。

[句意]

学习总是有一个初始阶段,求学的初期要打好基础。《小学》读完了,就可以学习“四书”了。

[原文]《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释惑]《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载孔子言论的一部书,其核心是“仁”,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善言:美好的言论。

[句意]《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们,以及弟子的弟子们记载的有关孔子言论的一部书。

[原文]《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释惑]《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一说是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

[句意]《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内容也是有关品行修养、道德仁义的。

[原文]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释惑]《中庸》:《礼记》中的一篇,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之手,是关于人生哲学的一本书。

子思:孔子的孙子孔伋。

庸:永不变化之意。

[句意]

写《中庸》这本书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变的意思。

[原文]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释惑]《大学》:《礼记》中的一篇,据说是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

修:修身,指修养自身。

齐:齐家,指整顿家族。

平:平定天下。

治:治理国家。

[句意]

作《大学》这本书的是曾参,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

[原文]《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释惑]《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据说是曾参所作。

六经:儒家经典的总称,指《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

[句意]

把《孝经》的道理弄明白了,“四书”读熟了,才可以去读“六经”这样深奥的书。

[原文]《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释惑]《诗》:《诗经》。《书》:《书经》,即《尚书》。《易》:《易经》,即《周易》。《礼》:《礼经》,即《仪礼》。

[句意]《诗》、《书》、《易》、《礼》、《春秋》,再加上《乐》,这“六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经典,应当仔细阅读。

[原文]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释惑]《连山》:相传是夏朝的“易”书。《归藏》:相传是商朝的“易”书。《周易》:原为占卜之书,后人大多视之为哲理书,相传伏羲创八卦,周文王推演成六十四卦。

[句意]《连山》、《归藏》、《周易》,是我国古代的三部“易”书,合称“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来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的书籍。

[原文]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释惑]

典、谟、训、诰、誓、命:是《尚书》六种文体。典,主要用于记载重要史实经过和典章制度,或某项专题史实;谟,主要用于记载臣下为君主谋议如何治理国家;训,用于记载贤臣训导君主的讲话;诰,主要用于记载君主的政令或君主对臣下的告诫或劝勉;誓,主要用于记载君主誓众之辞,且多为军事行动的誓词;命,主要用于记载君主的册命或某种命词。《书》:即《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相传由孔子编选而成。

[句意]《尚书》中有典、谟、训、诰、誓、命这六种文体,内容很深奥。

[原文]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释惑]

周公:周文王的四子,武王死后,成王即位,由周公辅佐朝政,由于他的贤德,把国家治理得十分富强。《周礼》:又名《周官》,记载周王室官制与战国时代各国制度,且杂有儒家政治理想,相传为周公所作。

六官:指《周礼》所记载的古代官制,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治体:治理天下的体制。

[句意]《周礼》这本书是周公所作,内容有古代的官制和治理天下的体制。

[原文]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释惑]

大小戴:指汉代的儒家学者戴德与他的侄子戴圣。《礼记》:即《小戴礼记》,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由戴圣编纂,将讲授《礼记》的参考资料整理而成,而由戴德整理的则成为《大戴礼记》。

[句意]

戴德和戴圣整理并注释《礼记》,传述和阐扬了圣贤的著作,使后人了解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关礼乐的情形。

[原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释惑]

国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国风,简称“风”,内容包括当时十五个诸侯国和地区的160篇民歌。雅,分“大雅”、“小雅”。大雅多是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共31篇;小雅多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的作品,有宴会的和歌等,共74篇。颂,分“周颂”、“商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或其他重大典礼的乐歌,共40篇。

四诗:指《诗经》中的“风”、“大雅”、“小雅”、“颂”。

[句意]“风”、“大雅”、“小雅”、“颂”,是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的内容,所包含的题材非常广泛,值得我们去朗诵。

[原文]《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释惑]《诗》既亡:指西周到民间“采诗观风”(了解社会风俗)制度衰亡以后。《春秋》: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史实,一般认为是孔子根据鲁国的史书编写而成。

寓褒贬:指《春秋》文字虽然简单,但寓有作者对历史事件与人物的褒贬之意,也就是后世所谓的“春秋笔法”。

[句意]

后来由于周朝的衰落,到民间去采风以观民俗的制度就衰亡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隐含着对事件、人物的褒贬和善恶行为的分辨。

[原文]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释惑]

三传:指阐释《春秋》的三本书:《公羊传》、《左氏传》、《穀梁传》。《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旧题战国公羊高撰。《左氏传》即《春秋左氏传》,编年体春秋史,旧题春秋左丘明撰。《穀梁传》即《春秋穀梁传》,旧题穀梁赤撰。

[句意]《公羊传》、《左氏传》、《穀梁传》是阐释《春秋》的三本书,有助于人们读懂《春秋》。

[原文]

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

[释惑]

既:已经。

方:才能。

子:诸子百家的著作。

撮:摘取要点。

[句意]

将“四书”、“五经”都读熟了,然后再读诸子百家的著作,选择其中比较重要的,并记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原文]

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

[释惑]

荀:荀况,战国时儒家著名学者,人称荀子。

扬:扬雄,西汉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人称扬子。

文中子:隋代的思想家王通,人称文中子。

老:老聃,春秋时人,道家的开创者,人称老子。

庄:庄周,战国时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人称庄子。

[句意]

五子是指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和庄子。他们的书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具有代表性。

●这是第三部分。主要是对古代传统知识体系中的经部和子部的介绍。经学,是对儒家经典的训释和阐述之学。本部分开首提示读经须先详悉训诂句读,符合为学的顺序。接着介绍十三经(四书、五经和《春秋》三传)。末尾顺及五子,是将诸子百家作为儒家思想的补充。

[原文]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释惑]

通:通晓。

考:思虑,研求。

[句意]

经书和诸子百家的书读熟了以后,再读史书。读史时必须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们盛衰的原因,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原文]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释惑]

羲:伏羲氏。

农:神农氏,又称炎帝。

黄帝:号团团氏,被推为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

三皇:指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

上世:上古之世。

[句意]

上古之世,是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这三位帝王在位的时期。他们勤政爱民,被后人尊称为“三皇”。

[原文]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释惑]

唐:唐尧,陶唐氏。

有虞:虞舜。

揖逊:指禅让。

[句意]

唐尧和虞舜,是以贤德著称的两位帝王。尧年老的时候,将帝位禅让给了才德兼备的舜。在两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称为盛世。

[原文]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释惑]

禹:亦称大禹、夏禹。传说中古代部落联盟领袖。曾奉舜命治理洪水。据后人记载,他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不入。后以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他的儿子启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代。

汤:又称武汤、成汤,商朝的建立者。原为商族领袖,经十一次出征,成为当时强国。后一举灭夏,建立商朝。

周文、武:周文王为商末周族领袖。姬姓,名昌,商纣时为西伯,曾被商纣囚禁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北)。武王系文王之子姬发。他们统治期间,施行仁政,使国势达到强盛。

[句意]

夏朝的禹,商朝的汤,周朝的文王和武王,这三个朝代中德才兼备的君王被后人称为三王。

[原文]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释惑]

迁:转移。

社:社稷,指国家政权。

[句意]

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从此天下就成为一个家族所有的了。经过四百多年,国家政权转移到了商汤的手中。

[原文]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释惑]

伐:讨伐,征伐。

[句意]

汤征伐夏,建立了商朝,经过六百年以后,到了纣王时期,商朝灭亡。

[原文]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释惑]

诛:灭。

[句意]

周武王起兵灭掉商朝,杀死纣王,建立周朝。周朝的历史最长,前后延续了八百多年。

[原文]

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

[释惑]

周辙东:指周平王将国都迁至洛阳。

王纲坠:指周朝中央统治衰落。王纲,指王朝的纲纪。

干戈:指战争。

[句意]

东周时期,周王室的统治衰落,各诸侯国为了称霸,经常发生战争。而为各诸侯王出谋献策的游说之士也开始大行其道。

[原文]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释惑]

五霸:春秋时期的五个霸主,一般认为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七雄:指战国时期的七个强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

[句意]

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前后出现五个霸主,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战国时期有七个诸侯国实力最强,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原文]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释惑]

楚:指西楚霸王项羽。

汉:指汉王刘邦。

[句意]

秦王嬴政的时候,开始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秦朝二世而亡,天下又开始大乱,最后,形成楚汉相争的局面。

[原文]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释惑]

高祖:汉高祖刘邦,西汉王朝的创建者。

业:基业。

孝平:汉平帝,西汉的末代皇帝。

篡:夺取,多指臣子夺取君王的地位。

[句意]

汉高祖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汉朝。到了平帝时,政权被王莽篡夺。

[原文]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释惑]

光武:东汉光武帝刘秀,东汉王朝的创建者。

四百年:指西汉、东汉两朝共延续了四百年。

献:指东汉的末代皇帝献帝。

[句意]

刘秀推翻了王莽政权,恢复国号为汉,史称东汉光武帝。西汉、东汉两朝共延续了四百年,到汉献帝的时候灭亡。

[原文]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释惑]

鼎:古代烹煮用的器具,多用青铜制成,曾用作传国宝器,后用鼎来喻国家政权。

三国:指魏、蜀、吴三个割据政权。

[句意]

东汉之后,魏、蜀、吴三国争夺天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后来魏灭了蜀国和吴国,但被司马懿篡夺了帝位,建立了晋朝,晋又分为东晋和西晋两个时期。

[原文]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释惑]

南朝:晋灭亡后,形成了南北朝对峙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他们都定都金陵(今南京),所以称为南朝。

[句意]

东晋衰亡后,继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期。南朝包括宋齐梁陈,国都建在金陵。

[原文]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释惑]

北:指北朝。

元魏:指鲜卑拓跋氏(后改姓元)所建立的北魏。

分东西:指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宇文周:指宇文氏取代西魏,建立周,史称北周。

高齐:指高氏取代东魏,建立齐,史称北齐。

[句意]

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宇文觉篡取了西魏的帝位,建立了北周;高洋篡取了东魏的帝位,建立了北齐。

[原文]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释惑]

迨:等到。

一:一统。

土宇:天下。

不再传:指隋朝帝位只传了两代,即告灭亡。

统绪:皇位的传承世系。

[句意]

杨坚结束了南北朝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中国,建立了隋朝,但政权传至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后仅两代就灭亡了。

[原文]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释惑]

唐高祖:指唐王朝的创建者李渊。

国基:国家基业。

[句意]

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最后隋朝灭亡,他扫除了隋末的各路义军,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原文]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释惑]

二十传:唐朝传了二十二代。

三百载:唐朝延续了290年。

[句意]

唐朝共传了二十二位皇帝,统治延续了近三百年。到末代皇帝哀帝时,政权被大将朱全忠篡夺,建立了梁,唐朝从此灭亡。

[原文]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释惑]

五代:指唐灭亡之后、宋建立之前各割据政权建立的五个很短的朝代。

[句意]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时期,历史上称作五代,这五个朝代的更替都有着一定的原因。

[原文]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释惑]

炎宋:根据传统的五行终始说,宋为火德,故称炎宋。

受周禅:指赵匡胤兵变后夺取后周的政权,为了取得政权的合法性,而称是年幼的周恭帝将帝位禅让给了他。

混:混一,统一。

[句意]

赵匡胤接受了后周“禅让”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经历了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共传了十八个皇帝,最后,元朝重新统一了南北。

[原文]

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

[释惑]

犹:仍然。

[句意]

北方的辽和金,是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也纷纷建立国家,自称皇帝,直到元朝将辽消灭,南宋政权仍然存在。

[原文]

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

[释惑]

绪:皇位的世系。

戎翟:指汉族以外的其他各民族。

[句意]

元朝建立后,灭亡了金朝,接着又消灭了南宋,重新统一了中国,并形成了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原文]

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

[释惑]

久亲师:长期亲自统帅军队,指经过长期征战创建明朝。

建文: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惠帝朱允炆。他以建文为年号,因此后世多称之为建文帝。

方四祀:指仅做了四年皇帝。

[句意]

明太祖朱元璋经过多年的征战,终于消灭元朝,建立明朝。而他的继承人建文帝仅仅做了四年皇帝。

[原文]

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

[释惑]

永乐:指朱元璋的儿子、成祖朱棣。他以永乐为年号,故称永乐帝。

嗣:继承皇位。

崇祯:指明朝的末代皇帝朱由检。他以崇祯为年号,故称崇祯帝。

煤山:今北京景山。明末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于此。

[句意]

永乐做了皇帝后,明王朝迁都北京。到了崇祯帝时,发生了明末农民起义,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被迫自缢于煤山。

[原文]

廿二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释惑]

廿二史:指自《史记》到《明史》的二十二部正史。

兹:此。

治:安定,太平。

乱:战争,混乱。

[句意]

自《史记》到《明史》的二十二部正史中,记载了历史的演变,提示了国家治乱兴衰的规律。

[原文]

读史书,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释惑]

实录:翔实可靠的历史记录。

[句意]

读了史书,通过翔实可靠的历史记录,就能对古今的事有个通透的了解,历史的事件就像亲自看到的一样。

●这是第四部分。此部分勾勒出了中国历史的脉络,自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明末的崇祯帝。通过介绍朝代变迁及著名朝代的开国皇帝和末代皇帝,让读者简单了解中国历史的轮廓。

[原文]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释惑]

惟:思维。

斯:此,指读书。

[句意]

读书学习,要用口朗诵,用心思考,时时刻刻把心思用到学习上。

[原文]

昔仲尼,师项橐(tuó)。古圣贤,尚勤学。

[释惑]

仲尼:孔子的字。相传孔子曾被七岁的项橐难倒,故拜他为师。

[句意]

孔子曾被七岁的项橐难倒,所以就拜他为师。孔子称得上是圣贤了,尚且不忘勤学,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原文]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释惑]

赵中令:宋中书令(即宰相)赵普。《鲁论》:汉初由鲁国人所传的《论语》,后代通行的《论语》就是根据这个本子而编定。

仕:做官。

[句意]

宋朝时的宰相赵普,已经做到了那么高的官职,还天天阅读《论语》,从不忘记勤奋学习。

[原文]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释惑]

披蒲编:指汉路温舒小时候无钱买书,便把借来的《尚书》抄写在蒲编上,时时阅读。披:阅读。蒲编:用蒲草编联而成的书册。

削竹简:汉公孙弘家中贫穷,他曾自制竹简,抄写《春秋》以供阅读。

彼:他们。

[句意]

路温舒和公孙弘这两个古人,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想办法把书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学习。他们这么差的学习条件,还不忘勤奋学习,我们更应该努力读书了。

[原文]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释惑]

头悬梁:汉朝人孙敬深夜读书,为防止自己打瞌睡,就将头发悬挂在房梁上。

锥刺股:战国苏秦读书困倦时,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

不教:没有人教。

[句意]

汉代的孙敬读书时把自己的头发吊在屋梁上,以免打瞌睡。战国时苏秦读书每到疲倦时就用锥子刺大腿。他们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

[原文]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释惑]

囊萤:指晋人车胤家贫,夜里无钱点油灯,就把萤火虫装在布袋里照明苦读。

映雪:指晋人孙康家贫,夜里无钱点油灯,就靠积雪的反光苦读。

辍:停止。

[句意]

晋朝人车胤把萤火虫放在纱袋里照明读书。孙康则利用积雪的反光来读书。他们两人家境贫苦,却能在艰苦条件下继续求学。

[原文]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释惑]

负薪:指汉朝人朱买臣以砍柴为生,曾一边背着柴一边读书。

挂角:指隋朝人李密年少时家贫,放牛时曾把《汉书》挂在牛角上,边走边读。

苦卓:艰苦卓绝。

[句意]

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的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仍坚持读书。

[原文]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释惑]

苏老泉:指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别号老泉。

[句意]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别号老泉,小时候不喜欢读书,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

[原文]

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释惑]

既:已经。

尔:你,你们。

思:考虑,思考。

[句意]

像苏老泉这样,上了年纪才后悔当初没好好读书,而你们年纪轻轻,更应该珍惜时间,发奋读书,才不至于将来后悔。

[原文]

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释惑]

梁灏:五代时人。曾屡试不第,八十二岁才中状元。

廷:廷试,在金殿上回答皇帝的问题。

魁:第一。

[句意]

五代时人梁灏,八十二岁时才考中状元。他在朝堂上回答皇帝的提问,对答如流,在众多士人中夺得第一名。

[原文]

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释惑]

异:感到奇怪。

[句意]

像梁灏这么大年纪,都能获得成功,不能不使人感到惊异。你们这些小孩子,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立下志向,勤奋努力,一定前途无量。

[原文]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释惑]

莹:指北魏人祖莹。

泌:指唐朝人李泌。

[句意]

北魏有个叫祖莹的人,八岁就能背诵《诗经》、《尚书》,后来当了秘书监著作郎。唐朝有个叫李泌的人,七岁时就能对棋赋诗。

[原文]

彼颖悟,人称奇。尔幼学,当效之。

[释惑]

效:学习。

[句意]

他们两个人从小就特别聪明,很受人们的赞赏和称奇。你们这些小学生啊,都应该学习他们,努力用功读书。

[原文]

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

[释惑]

蔡文姬:东汉著名文学家蔡邕之女,她精通音乐,能辨别琴声。

谢道韫:东晋著名文学家谢安的侄女,人称才女,曾经以柳絮喻雪花,名噪一时。

[句意]

东汉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声中表露的情感,东晋的才女谢道韫则能出口成诗。她们都是有才华的女子。

[原文]

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释惑]

警:告诫。

[句意]

像她们这样的女孩子,天资如此聪慧。你们都是男子汉,更要时时激励自己才对。

[原文]

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

[释惑]

正字:官名,秘书省中主管文字校正。

[句意]

唐玄宗时,有一个名叫刘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岁,就以天资聪慧被推举为神童,并且做了负责勘正文字的官。

[原文]

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释惑]

致:达到。

[句意]

刘晏年纪这么小,就已经做官,担负起一定的职责。你们这些小学生,只要勤奋好学,也可以达到这样的程度,像刘晏一样名扬后世。

[原文]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释惑]

司晨:早晨报晓。

苟:如果。

曷:怎么。

[句意]

狗在夜间会替人看守家门,鸡在每天早晨会按时报晓。人如果不能用心学习、浑浑噩噩,怎么能够有资格称为人呢?

[原文]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句意]

桑蚕吐丝以供我们做衣料,蜜蜂酿制蜂蜜供人们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学习,以自己的知识、技能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还不如动物呢。

[原文]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释惑]

致君:辅佐君王。

泽民:造福百姓。

[句意]

在幼年时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长大后能够学以致用,报效国家,为民造福。

[原文]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释惑]

显父母:使父母感到光荣。

光:光耀。

裕:福泽。

[句意]

如果学业有成,事业成功,就会使父母感到荣耀,为祖先也增添了光彩,还会泽被后代,为后人树立良好的榜样。

[原文]

人遗子,金满。我教子,惟一经。

[释惑]

遗:遗留。(yínɡ):箱笼一类的器具。

经:指儒家经典。

[句意]

有的人遗留给子孙后代的是金银财宝,是物质财富,而我教给孩子的,只有知识。

[原文]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释惑]

功:成果,收获。

戏:嬉戏,贪玩。

[句意]

勤奋上进,都会有好的收获,而只顾贪玩,是没有好处的。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时光,努力学习。

●这是最后一部分。与首段相呼应,劝勉小朋友刻苦勤学。本段列举了很多例子,如古代圣贤、官员、家贫者、年老者、年幼者、女子等,在各种情况下自发苦读的事迹,小朋友可以从中获得学习的动力。百家姓《百家姓》是我国古代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启蒙读物,作为我国民间流行的蒙学课本之一而颇受欢迎。其广集姓氏,疏条组合,四言一句,虽无文理,但音谐韵和,琅琅上口,好诵易记,古今称赞不绝。《百家姓》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说,大概是五代末北宋初吴越一带的儒生所作。因为,开头就把赵钱孙李四姓列在最前面,当时赵是北宋皇帝的姓(赵匡胤是北宋的开国皇帝),钱是吴越王的姓(钱鏐是吴越国开国君主),孙是吴越忠懿王钱俶的正妃,李是江南贵族,而周吴郑王四姓,都是吴越王钱鏐以后的后妃的姓。《百家姓》早期的版本是图文并茂的,每页上方有图,画些名人,标明姓名,下方用姓氏编文,编者把姓氏学与文字学、社会学、教育学融为一体,让孩子们在接触人、接触社会之前先了解一下姓氏知识,是颇有见地的。

最通常看到的《百家姓》,收录了大概五百个姓,其中有单姓,也有复姓;有常见的姓,也有稀见的姓。它的原文是这样的: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费廉岑薛雷贺倪汤滕殷罗毕郝邬安常乐于时傅皮卞齐康伍余元卜顾孟平黄和穆萧尹姚邵湛汪祁毛禹狄米贝明臧计伏成戴谈宋茅庞熊纪舒屈项祝董梁杜阮蓝闵席季麻强贾路娄危江童颜郭梅盛林刁锺徐丘骆高夏蔡田樊胡凌霍虞万支柯昝管卢莫经房裘缪干解应宗丁宣贲邓郁单杭洪包诸左石崔吉钮龚程嵇邢滑裴陆荣翁荀羊於惠甄麹家封芮羿储靳汲邴糜松井段富巫乌焦巴弓牧隗山谷车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宫宁仇栾暴甘鈄厉戎祖武符刘景詹束龙叶幸司韶郜黎蓟薄印宿白怀蒲邰从鄂索咸籍赖卓蔺屠蒙池乔阴鬱胥能苍双闻莘党翟谭贡劳逄姬申扶堵冉宰郦雍郤璩桑桂濮牛寿通边扈燕冀郏浦尚农温别庄晏柴瞿阎充慕连茹习宦艾鱼容向古易慎戈廖庾终暨居衡步都耿满弘匡国文寇广禄阙东欧殳沃利蔚越夔隆师巩厍聂晁勾敖融冷訾辛阚那简饶空曾毋沙乜养鞠须丰巢关蒯相查后荆红游竺权逯盖益桓公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淳于单于太叔申屠公孙仲孙轩辕令狐锺离宇文长孙慕容鲜于闾丘司徒司空亓官司寇仉督子车颛孙端木巫马公西漆雕乐正壤驷公良拓拔夹谷宰父谷梁晋楚闫法汝鄢涂钦段干百里东郭南门呼延归海羊舌微生岳帅缑亢况後有琴梁丘左丘东门西门商牟佘佴伯赏南宫墨哈谯笪年爱阳佟第五言福《百家姓》终

在这五百个姓氏中,相当多的姓是单姓,而自‘万俟’(读作mò qí)之后,绝大多数都是复姓。

今天给小读者看的这本《百家姓》,主要写了当今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个姓。因为如果要按照原来的《百家姓》的顺序把每一个姓的历史起源、名人和典故等内容一一罗列的话,内容篇幅会很长。因此,我们就按照2007年初全国户籍人口的统计资料中位列前100名的姓氏,介绍各姓的起源、名人和关于名人的典故、故事或者是文章等,内容是相当有趣的,小读者读了以后一定会增长很多知识。这一百个姓氏分别是: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谢宋,唐许韩冯,邓曹彭曾,萧田董袁,潘于蒋蔡,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石廖贾夏,韦傅方白,邹孟熊秦,邱江尹薛,阎段雷侯,龙史陶黎,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覃武戴,莫孔向汤。

在搜集资料撰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实际上每一个姓都不是单一的起源,而是有很多种起源,包括在历史时期,有很多姓氏发生了变化,还有的姓氏是由少数民族改姓,或者是功臣由皇帝赐姓等,这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民族融合的过程,也反映了我国姓氏文化的深厚渊源。但是限于篇幅,我们只能介绍一种起源,极个别的姓氏介绍了两种或两种以上起源。

王姓

[王姓起源]

王姓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为直言进谏,触犯了父王,被贬到琅琊(今山东胶南一带),成为庶民。但因为他的贵族身份,所以人们称他为“王家”,后来就沿用为姓。

[王姓名人]

王姓是中国的大姓,在唐宋以前,王氏可谓是显赫家族,人才辈出,有的在朝廷中任重要官职,有的是文人学士,如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如初唐文学家王勃,盛唐诗人王维等人。

[典故轶事]王勃写《滕王阁序》

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他年幼时即显露了出众的才华。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洪州都督阎伯屿在新落成的滕王阁大宴宾客,这天正是重阳日。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他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大家酒酣之际,阎都督站起来说:“今天洪州的文人雅士欢聚一堂,不可无文章记下这次盛会,各位都是当今名流,请写赋为序,使滕王阁与妙文同垂千古。”话毕,侍候的人将纸笔放在众人面前。但是大家推来推去,没有一个人动笔。后来推到王勃面前,王勃竟将纸笔收下,当众挥笔而书。阎都督很不高兴,拂袖而起,走出大厅,凭栏眺望江景,并嘱咐侍从将王勃写的句子,随时抄给他看。听说王勃开首写道“南昌故都,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又听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便沉吟不语。因为这十六个字把南昌的历史和地理的概况都交代清楚了,纵横交错,起笔不凡。接着,侍从又抄来了两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匝越。”阎都督看了有些吃惊。他想,这少年以三江(指荆江、湘江和浙江)为衣襟,又将五湖(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为飘带,既控制着南方辽阔的楚地,又接引着东方肥美的越地,大有举足轻重、扭动乾坤之气。写出这样有气魄的句子,不是大胸襟、大手笔是不可能的。侍从接着抄上来几句,更使阎都督吃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原来,王勃在这里用了两个典故。前一个典故是说,物有精华,天有珍宝,龙泉剑的光芒直射天上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之间。意思是洪州有奇宝。后一个典故是说,东汉时南昌人徐孺家贫而不愿当官,但与太守陈蕃是好朋友。陈蕃特地设一只榻,专供接待徐孺之用。意思是洪州有杰出的人才。阎都督越看越有滋味,越看越钦佩,连声称赞:“妙!妙!妙文难得!”等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不得不叹服道:“真是当今的奇才啊!”于是重新就座,把王勃奉为上宾,并亲自陪坐。这段佳话流传至今。

[脑力体操]

问: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个人?

脑力体操答案:指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李姓

[李姓起源]

李姓的始祖是皋陶,他是尧帝手下主管司法的官员,称“大理”。因为他断案准确,因此很有名气,他的子孙就以“理”为姓氏。商纣王时期,理氏子孙中有一个叫利贞的人,和母亲避难来到李子树下,因饥饿难当,只好摘取李子充饥。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利贞就决定改“理”为“李”。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老子李聃,就是利贞的后代。

[李姓名人]

李姓中名人很多,如战国时期主持开凿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李冰,唐代帝王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唐代名满天下的书法家李邕、大诗人李白、李贺,还有近代著名的革命家李大钊等。

[典故轶事]铁杵成针

这个典故说的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少年时的故事。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到处游玩。走着走着,看到在一条小溪边,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好奇地问道:“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李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老婆婆肯定地说。“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他:“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李白笑了:“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什么时候磨成啊?”老婆婆意味深长地说:“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他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功夫不负有心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

[脑力体操]

问:你知道与李白齐名的大诗人是谁吗?

脑力体操答案:杜甫。

张姓

[张姓起源]

张姓出自姬姓,是黄帝的后代。黄帝的儿子少昊氏第五子叫挥,为弓正。

[张姓名人]

有战国纵横家张仪,西汉大臣张良、张汤、张骞,东汉科学家、文学家张衡,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医学家张仲景,东汉末黄巾起义领袖张角,三国蜀将领张飞,西晋文学家张翰、张载。南朝梁画家张僧繇,唐书法家张旭、诗人张九龄、张继、张志和、张籍,北宋词人张先、哲学家张载、诗人张耒、画家张择端、权臣张邦昌,南宋将领张宪、张俊、张世杰,元散曲家张养浩,元末江浙农民起义首领张士诚,明道士张三丰,政治家张居正、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清大臣张英、张廷玉、张之洞、张佩纶,学者张穆,捻军首领张乐行、张宗禹,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近当代张姓名人有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张国焘,革命家张太雷、张闻天,解放军将领张云逸、张爱萍,烈士张思德,爱国将领张自忠、张学良,爱国民主人士张澜,北洋军阀张勋,奉系军阀张作霖、张宗昌,皖系军阀张敬尧,国民党将领张辉瓒、张灵甫,国民党官员张群、张君劢、张静江,学者张东荪,史学家张星烺,哲学家张岱年,教育家张伯苓,出版家张元济、张静庐,画家张大千,漫画家张乐平,作家张恨水、张爱玲、张洁、张贤亮,小说家张天翼、张资平,电影导演张石川、张艺谋,电影演员张瑞芳,京剧演员张君秋,乒乓球运动员张燮林、张怡宁,排球运动员张蓉芳,射击运动员张山等。

[典故轶事]莼鲈之思

莼菜是江南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尤以苏州的“太湖莼菜”和杭州的“西湖莼菜”有名。鲈鱼是生活在近海里的一种鱼,最负盛名的,就是松江(今上海一带)的四鳃鲈鱼。“莼鲈之思”这个典故,与西晋时期文学家张翰有关。张翰是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季鹰。他很有文才而且纵任不拘,被齐王司马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职务相当于县丞,每年的俸禄大米四百石。但他十分聪明,不久就感到官场的险恶,政局的动荡,而且自己是江南人,不适应中原的饮食。因此他觉得十分苦闷。晋惠帝二年(302)秋,他预见到朝廷将要发生大的祸乱,如何能自保呢?他想来想去,就以秋风起,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为由,辞去官职,马不停蹄回到千里之外的江东,过起了归隐的生活。后来,朝廷果然发生动乱,齐王冏失败被杀。因此人人都称张翰会见机行事。画龙点睛

张僧繇是南朝梁著名画家,他擅长画云龙人物。武帝时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里面的壁画很多都是张僧繇画的,相传张僧繇曾在安东寺画了四条龙,画得栩栩如生,但人们发现这几条龙都没有眼睛,于是就问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画上眼睛。他回答说:“我担心画上眼睛,龙就会破壁飞去啊。”人们不相信,坚持让他画上眼睛,他没有办法,就为其中的两条龙画上了眼睛。刚刚画上,只见风云变色,雷声隆隆,两条龙腾空而起,飞到天上,而没点眼睛的仍然还在墙上。

[脑力体操]

问:你知道《三毛流浪记》的作者是谁吗?

脑力体操答案:张乐平。

刘姓

[刘姓起源]

刘姓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源出陶唐氏的后裔刘累;二是源自姬姓。春秋时,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

[刘姓名人]

古代有政治家汉高祖刘邦,东汉的创立者刘秀,三国蜀汉的创立者刘备,十六国时期的刘渊、刘崇,学者文人有西汉刘安、刘向,南朝的刘义庆、刘勰,唐代刘知幾,清末小说家刘鹗,诗人刘禹锡、刘长卿。近现代有学者、文人刘大白、刘半农、刘白羽,革命女英雄刘胡兰等。

[典故轶事]约法三章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夺取了咸阳。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你们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大家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大家一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百姓们听了,也都热烈拥护,纷纷拿出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由于坚决执行约法三章,刘邦得到了百姓的信任、拥护和支持,最后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脑力体操]

问:“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毛主席为谁题的词?

脑力体操答案:女英雄刘胡兰。

陈姓

[陈姓起源]

陈姓起源于妫姓。其始祖是周武王的大女婿妫满。妫满被封在陈地(今河南淮阳),建立了陈国。他死后,谥号陈胡公。他的后代便以陈为姓了。

[陈姓名人]

陈姓名人中,有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清末抗英杰出将领陈化成,近代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陈毅元帅等。

[典故轶事]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秦朝末期,长期的暴政和繁重的徭役兵役,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此外,秦王朝实行严刑峻法,残暴奴役广大人民。一场反秦的农民大起义终于爆发了。他们的领袖,就是陈胜和吴广。

陈胜,阳城(今河南登封)人,是个雇农;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是个贫农。公元前209年七月,在现在安徽、河南交界地区,有一支900人的农民队伍,被征调去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守边。陈胜和吴广也属被征之列,并且还被指定为屯长。当他们到达蕲县大泽乡时,遇到了大雨,误了去渔阳的期限。按照秦朝法律规定,延误期限将处以死刑。怎么办呢?陈胜和吴广一商量,决定发动起义,反正即使到了地方也是个死,不如从死亡中杀出一条生路来。为了发动起义,他们做了很多准备工作。

开始,在一位算卦先生的启发下,陈胜和吴广在薄绸上,用朱砂写下了“陈胜王”三个红字,并把它装在鱼肚子里。一天,戍卒买来鱼,剖开鱼肚子,意外地发现了鱼肚子里的薄绸和红字,感到非常惊异。到了晚上,吴广又跑到附近神庙,点起灯笼,装作狐狸的叫声:“大楚兴,陈胜王。”戍卒听到这叫声,更加感到诧异。第二天,大家议论纷纷,传说着这件怪事。接着,陈胜、吴广就寻找起义的时机。有一天,押送戍卒的将尉(管理戍卒的小军官)正喝得酩酊大醉。吴广乘此机会,扬言要逃走,故意将将尉激怒。将尉在盛怒之下,当众鞭打吴广,激起了戍卒的愤怒。这时,将尉又拔出佩剑,没想到吴广手快,趁势夺下佩剑,并将将尉刺死。在陈胜帮助下,吴广把另外一个将尉也杀了。于是,陈胜将戍卒召集在一起,对大伙说:“弟兄们!我们遇到大雨已经延误了期限,按规定应处死刑。就是不被处死,因守边而死的,恐怕也不在少数。壮士不死便罢,死就要死得壮烈,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这番富于鼓动性的话,把大家都发动起来了。戍卒纷纷表示赞同,并且袒露着右肩,设坛举行盟誓。起义爆发后,他们“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很快就攻占了大泽乡,并且得到了迅速发展,起义的烈火燃烧到河南、安徽的大部分地区。后来起义队伍发展到有兵车六七百乘,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脑力体操]

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你能背得出吗?

脑力体操答案: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杨姓

[杨姓起源]

出自姬姓。周宣王时期,将他的小儿子封在杨邑(今湖北襄阳一带),建立了杨国。后杨国灭于晋国,杨国的王族后代就以杨为姓了。

[杨姓名人]

有东汉大臣杨震,唐代诗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称为初唐四杰),明代文学家杨慎,北宋哲学家杨时等。

[典故轶事]程门立雪

宋代有个叫杨时的人,是理学家程颐的学生,他40多岁时到洛阳去拜见程颐,当他与另一位同学来到程颐家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雪,程颐正在睡午觉,他们就站在门外静静地等候,直到程颐醒来,这时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