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与研究(第一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11:26:09

点击下载

作者:黄勇民

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翻译教学与研究(第一辑)

翻译教学与研究(第一辑)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翻译教学与研究(第一辑)作者:黄勇民排版:aw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01-01ISBN:9787309070354本书由复旦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发刊辞陆谷孙

办学刊是件大好事——只要1)不为争夺话语霸权;2)不为揾银。除去这两端,办刊物还有什么目的?有的。顾炎武说过,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复旦就是局促“一方”。办个刊物,经营自己一亩三分地的同时,把门打开,看看其他地方的学友都在做些什么样的功课,甚至可以包容少量古人与稽的内容,这才是博学审问,我们自己也不致变成一群面墙之士。

刚有学生从外地参加学术会议回来,都说“接轨”无处不在,中国的所谓学人开会,现在也有点像戴维·洛奇笔下的“小世界”了,当然还增添了若干中国特色,那就是一家独大,唯我独尊;或者一两家默契联手,对于非我族类者,畏才忌强,冷落排斥。记得许国璋先生生前给我的最后一封信中曾告诫,不可成为“不学有术”之人,谁知道这样的人在金钱拜物教盛行的形势下,茂密繁衍,不但已有群体效应,都快要自成特异物种了。上面说到的情形,我称之为“学术辛迪加”,我意复旦人不必等人来封杀,早一点自觉置身圈外为好。被逐出重点,揽不来项目,没经费干不了事,提不上职称,受publish or perish的规律支配,你说再不委曲求全怎么办?我说那就跟自己作一点纵向比较,不要左顾右盼跟别人作横向比:想我陆某人当年蜗居15平方,一张写字桌要一家三口轮流着用,还要给拘入“抗大式学习班”变相隔离。今天的青年少壮境况再惨烈,也到不了那地步吧?我不是提倡开倒车,大家回到过去,而是觉得这种纵向比较虽说好像没出息,却容易使人安贫乐道,就像苏格拉底看着雅典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叹道:“这里有多少我用不着的东西啊!”

同理,办刊物也不必横向朝别人看齐,才不去管自己是不是御批钦定的“权威”或“核心”,只要胸有定识,目有定见,口有定评,倔强地按照一定之规去办,若遭人暗算挤压而致“短命”,自认倒霉之余,不折不弯,设法东山再起就是。对所谓“小人物”的来稿,看它是否言之有物又言之有益,切勿一概弃若瓦砾;挺起脊梁来坚拒关系稿;守节不移不索版面费;就是要让学界看看渣秽溷乱之中,这儿还有一小撮人在清白办刊,清贫办刊。做得到吗?

除了清白和清贫,还要愉快办刊。我学了外语,发现最大的愉快就是翻译——当然要与外部世界对话,翻译不只是愉快还更是有用的。这本翻译刊物如要介绍西方的译论,能否以“达”为先?“达”者,让人读懂。选题不要跟风。像前几日逝世的老寿星利维-斯特劳斯,他的结构主义影响所及主要在人类学,而在文学领域渐呈式微似已有多年。我如有资格决定翻译选题,肯定朝前者倾斜。晦涩的论文体作品当然不可能拒不采用,但希望灰色的理论发表出来也有出彩的时候,让读者虽艰难但又不失愉快地吮吸新鲜的理论营养。尤其要防止西文原文本来还勉强可读能懂,译写成汉文后则实在不知所云。本人读到过一个把修饰语和从句从洋文逐一照译而成的34个汉字的无标点句,后来不经意间读到了英文原文,经过对照,别的不说,足证写下这句话的译学学者,有必要从头学习翻译。你就不能“稀释”一下,化整为零,脱化作几个句子,免读者佶屈聱牙和手足胼胝之苦?说这话肯定得罪人,或许是自我放逐,即自绝于某些理论人孤芳自赏的小圈子。但我自问是有些看透个别理论人的。说白了,洋文、汉文都不怎么高明,域外出现一个什么新奇术语或说法,赶在他人面前,一把拽来,来不及嚼烂消化,囫囵呕哕,先抢占制高点再说。还是就利维-斯特劳斯说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可能同翻译他老人家的人类学著作有关,“field studies”在汉语里被新派人物译作“原野研究”。其实好多的调查研究工作都是在逐人访谈的户内进行的。“原野”二字就因为新颖一定比“现场”或“实地”准确?办刊要愉快,希望严肃的学刊也能容下一些实际内容,甚至可辟个“难译之隐”一类的栏目,譬如说为什么“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等于“母语干扰”,是谁在何种学术领域首先提出来的?又如,何谓think-aloud protocols?实时记载译者在换码时大脑认知的“出声思考程序”?有更妥帖的译法吗?既然“set theory”通常译作“集论”,为什么用来解释宇宙存在的superstring theory不能译作“超弦论”而要译作“弦理论”?(英文里的super-哪去了?)理论物理学家们近年来又把“弦理论”的第10维空间扩大为11维,于是就有了“膜理论”(membrane theory)。不能相应简约作“膜论”吗?在文评界和“同志”亚文化群里已是耳熟能详的“酷儿理论”是“queer theory”的佳译吗?在我看来,音不像音,字不及义,实在不是可取的译法。福柯和他的追随者们煞费苦心发展出这门理论,会不会觉得中国香港和内地人这样的译法太轻佻而不如“畸态属性理论”更像门严肃的学问?“难译之隐”不限于外语习得、翻译、认知等学科范畴,完全可以扩大到其他方面,像老是在困扰我的美国社会少数族裔反歧视(其实本身也是一种歧视)用语“affirmative action”怎么译?“偏帮”、“维权”、“纠歧”、“认肯”行动?甚至还可延及更加实用(虽然并非长久)的时事用语:如眼下热议中的“倒钩”怎么译?to frame sb. up 还是to plant a provocateur或stool pigeon?等等。斟酌乎质文之间,隐括乎雅俗之际,高头讲章和雕虫小技互为调剂,有常与无方结合,是否可能更受读者欢迎?

读书人办刊,还要讲究饱读办刊,就是要有深度地介绍新书和有关网站。写书评不能单靠从《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和《纽约时报周六书评》作二手转移,而是要提倡书评人必须亲炙作品(最好是原文而非译本)之后有感而发。前两种刊物当然也有用,特别是对于了解世界书情,如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斯图阿特·吉尔思派编写的《翻译和文学》(爱丁堡大学出版),煌煌17卷本,如何可能全读?只能有的放矢查阅或写个第二手的简介;还有,此人与人合编的《牛津英语文学翻译史》,预定明年出书,发个预告,我看也有价值。至于如何熟悉并利用网站,青壮学者肯定胜我,就不啰嗦了。特约稿达旨·循规·共喻——应用翻译三原则方梦之(上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从理论层面研究应用翻译,是近几年来应用翻译研究的一大进步。林克难教授对实用翻译提出“看易写”的翻译原则,丁衡祁教授对公示语翻译提出模仿—借用—创新的翻译模式,杨清平提出“目的指导下的功能原则与规范原则”。这些翻译模式或原则的提出都有积极的意义及其适用性。本文受以上研究的启示,根据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结合文化学派规范理论和功能目的论,提出应用翻译的达旨—循规—共喻三原则,以在更大范围内适应应用翻译的实践和研究,提高理论的概括力和解释力。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循规——遵循译入语规范;共喻——使读者易于接受。翻译过程以“达旨”为目的,以“循规”为纲要,以“共喻”为手段,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关键词:应用翻译;达旨;循规;共喻;严复;目的论Purposes, Norms and Readability: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Abstract: This paper deals wit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purposes, norms and readability as the principles of pragmatic translation to enhance theoretical generality and explanatoriness. Here, "purpose" refers to achieving aim through conveying the original meaning, "norms" to following social and cultural norms of target language and "readability" to making readers understand easily. The three principles are interrelated and interact on each other.

Key Words: pragmatic translation; purposes; norms; readability; Yan Fu; Skopos theory

在我国传统的翻译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涉及应用翻译。在延绵数百年的佛经翻译衰微之后,明末清初掀起了科技翻译的高潮,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科技知识、语言文字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大量翻译的基础上,经验和学理必有积累。130多年前,傅兰雅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有专章讨论“译书之法”,总结“华文已有之名”的翻译、“设立新名”的方法以及如何“作中西名目字汇”等。之后,严复翻译出版《天演论》并发表“译例言”,自此,“信达雅”三字经和达旨的翻译思想广为流传,译界至今深受影响。《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实际上是一部科普作品。研究应用翻译不能不研究《天演论》及其“译例言”。五四前后,对于译名问题、科学术语的定名问题有过详尽的讨论,吸引了包括鲁迅等许多有识之士参加。不过,传统上在技术层面探讨得多,理论层面的探讨显得零星和分散,因为人们更多地把翻译当作一门技艺。

国外应用翻译理论的系统研究较早。1954年Casagrande 对翻译作了四种分类,提出应用翻译(pragmatic translation)的目的是“尽可能有效地、准确地翻译信息”,关注的重点是“信息内容本身,而非信息的美学形式、语法形式或文化语境”(转引自Mark Shuttleworth & Moria Cowie, 2004:129)。1977年德国功能目的论创始人豪斯在她的《翻译质量评介模型》(A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中提出隐性翻译和显性翻译。1988年纽马克在他的《翻译教程》(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中提出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1991年德国功能目的论的继承人诺德在她的《翻译的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 in Translation)中又进一步提出工具翻译和文献翻译。他们的理论都是以文本的分类为基础。其中,隐性翻译、交际翻译和工具翻译主要都是针对应用翻译而言的。尽管它们的理论背景和内涵不尽相同,但是思想目的是共通的。无论是隐性翻译、交际翻译还是工具翻译,都是以传达信息为主的翻译,要求在正确传达原文信息的基础上,译文流畅自然、通俗易懂,摆脱原文形式的束缚,使人读起来不像读译文。

近一二十年来,我国应用翻译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从科技、商贸、法律、新闻等各个领域提出了对策性理论,进而提出了翻译的原则和标准。2003年林克难提出“看译写”(后来改为“看易写”)的翻译原则;随后,丁衡祁针对公示语的翻译提出模仿—借用—创新的翻译原则(2006);杨清平提出“目的指导下的功能原则与规范原则”(2007)等等。这些原则或模式都从吸收外来成分和从不同角度提出,对于指导翻译实践或作进一步的理论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宏观理论概括力和解释力,本文提出应用翻译达旨—循规—共喻的总原则,以在更大范围内适应翻译实践和研究。

三原则是根据严复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结合文化学派规范理论和目的论提出来的,是一次中西翻译理论元素相结合的尝试。达旨——达到目的,传达要旨;循规——遵循译入语规范;共喻——使读者易于理解。三者各有侧重,互为因果。其中,“达旨”和“共喻”源自严复的“译例言”;“循规”源自文化学派的翻译规范理论:翻译活动发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译者为使翻译获得认可,就必须要遵守译入语规范。

应用翻译理论既从语言学派那里得到支持,特别是功能语言学和语用学的支持:也从文化学派那里得到支持,例如关于意识形态、翻译的社会文化规范理论等的应用。现探讨如下:1.达旨1.1《天演论》与达旨“达旨”是严复翻译《天演论》基本思想。严复的《天演论》就是达旨式的译文。对他来说,“达旨”既是翻译原则,也是翻译策略。严复的达旨,发端于他译书的目的。他在《原强》一文中说:“意欲本之格致新理,溯源竟委,发明富强之事,造端于民,以智、德、力三者为之根本。三者极盛,则富强之效不为而成;三者诚衰,则虽以命世之才,刻意治标,终亦隳废。”(转引自王克非,1997:118)严复以探究“格致新理”来促进国家富强,这是他译书的原则和目标。在具体的译法上,他对“达旨”的解释是:“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转引自罗新璋,1984:136)实际上,汉语的“旨”有“意义”、“目的”双重意思。所以严复达旨的双重性在于:在表达原作意思的同时,达到译者的目的。或通过传达原文之旨(意思)来达到译者之旨(宗旨)。

另一方面,严复为了达原文之旨,“不斤斤于字比句次”,不拘于原文形式,重在内容,采用多种有效手段,用自己的语言译述,这是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借鉴的。严复为了达到他本人之“旨”,在翻译中还采用一般译者不屑、不为或不愿的种种方法,例如,“取便发挥”,替换实例,改造原文,甚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原文之类的“实非正法”。在《天演论》的翻译中“它一半通过翻译,一半通过按语,将他认为必需的达尔文基本原理、斯宾塞普遍进化观和赫胥黎以人持天、自强保种之新观点一一摄取,连同他自己的理解、倾向和强调,综而统之,注入书中”。(王克非:119)严复达旨的高度常人很难达到,“他‘于西学中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梁启超语),是‘十九世纪末年中国感觉敏锐的人’(鲁迅语),才有可能胜任这种以达旨式译法传播西学的重任”。(转引自王克非:132)这里,我们借用“达旨”两字,主要就他的翻译思想而言,同时吸纳他的颠倒附益、长句短译、增译减译等方法,而“取便发挥”等“非正法”则不属于我们讨论的范围。所以对严复翻译上的做法,许多地方我们要学习,但有的大可不必。1.2目的论与达旨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要求译文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功能。应用文体翻译都有现实的、甚至功利的目的。翻译一则广告是为了向受众宣传或推销产品,翻译科技文本是为了传达相关信息,翻译商贸文件是为了业务交往……目的论还认为,原文和译文是两种独立的具有不同价值的文本,会有不同的目的和功能,作者通过源语文本提供信息,译者则将源语的语言和文化信息有条件地传递给目的语的接受者。至于译者对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则决定于翻译委托人和译本接受者的需要和愿望。目的论的理论核心在于翻译的目的,即为达旨。

开译之前,译者要了解委托人或客户对翻译的要求和目的,也就是要了解译文的预期功能、译文读者、翻译的时间、译文达旨的空间(译文的篇幅或信息含量)、译文的传播媒介等。由委托人确定达旨的形式。例如,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是摘要的还是详尽的,是单份材料的还是数份材料综合的,等等。这就是所谓的翻译要求或翻译纲要(translation brief)。译员根据翻译要求制订翻译策略,翻译要求成为译者翻译工作的目标。

可见,应用翻译的达旨包括达到目的和传达意义两个方面,两者互为因果,不能偏废。功能只是译文的一种可以把握的属性。1.3功能与达旨“应用翻译涉及人们日常接触和实际应用的各类文字,包含科学技术、对外宣传、社会生活、生产领域、经营活动等方方面面”,“应用文体包罗广泛,不同的次语域具有不同的特点。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是绝大多数应用性语篇具有的主要特点。”(方梦之,2003)应用翻译包含大量信息型文本,如教科书、技术报告、报刊文章、学术论文、会议纪要等。信息型文本的核心是关于某个主题的事实,是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因而信息和客观事实是翻译的着力点。诺德认为:“信息型文本的主要功能在于向读者提供真实世界的客观事物和现象。语言和文体形式的选择应该服从于这一功能。”(Nord, 2001:37)

除了信息型文本外,应用翻译还面对以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为主的文章,如通知、广告、企业推介、宣传文字等。这类文章有较强的劝导性,着力点在于号召读者“去行动、去思考、去感受”。当然,许多文章是以一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的。不管怎样,在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上,翻译应着重于意义和精神。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语言形式。奈达认为:“作为职业翻译,最重要的是有效地传递意义,因为意义才是客户们确切想要和需要的东西。他们所关心的不是文本的形式特征,而是文本的内容。”(Nida, 2001:128)可见,坚持达旨的原则乃是译者的根本。

在应用翻译中除了等功能翻译外,还有异功能翻译(heterofunctional translation)。就翻译的目的论而言,目的是首要的,功能可以因目的的改变而改变。例如,根据翻译委托人的意愿,译者可将以呼唤功能为主的原文只翻译其信息内容;委托人也可能要求译者把几篇主题相同文章综合翻译成一篇综述性文章。显然,这篇综述性译文的功能既不等同于某篇文章的功能,也不会等同于几篇原文的功能的总和。2.循规

循规即遵循译入语的文化规范(一般如此)。文化学派认为规范是社会文化对翻译的约束力。“翻译是一项受规范制约的行为”(Toury, 1995:56)。赫曼斯说:“规范是心理和社会实体,是人们互动交际中重要的构成因素,属于社会进程中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规范涵盖常规与法令之间的全部领域。”(Hermans, 1996:31)可见,翻译规范是译者的翻译行为所遵循的原则,翻译法令、翻译标准、翻译规则和翻译常规等都是翻译行为原则,它们虽然对翻译行为的约束力有强弱差异,但都应被纳入“翻译规范”的范畴之内。2.1服从政治语境

从权力话语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种双重权力话语制约下的再创造活动。对于同一现象在不同政治语境制约下会有不同的说法。例如,1997年出版的《牛津英语新词词典》(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New Worlds)记载了“dragon”的新义,其释义是“any of four Asian countries, South Korea, Taiwan,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which developed booming economies based on high-technology exports”。该词典的释义不仅需要在“countries”后增加“or regions”,其译文应为“倚赖高技术产品出口而经济得以迅猛发展的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这四个亚洲国家或地区之一”。译文中必须加上“地区”,因为台湾和香港属于中国.不是country。

笔者曾翻译过一篇文章,内有以下语段:

While facing foreign pressures, China was also weakened by social unrest which resulted from a great increase in population and inadequate farmland. This led to peasant uprisings. The most serious one was the Taiping Rebellion, led by Hong Xiuquan. The rebellion was one of the most destructive unrest in history, taking as many as 30 million lives ...

中国面临外患的同时,又因人口大增和耕地不足,引发社会动荡,国力减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其中最重要的一次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三千万人为之付出了生命。

可以看出,原文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持保留或否定态度,用一些中性词或贬义词来作描述,如:“uprising”(暴动,起义)、“rebellion”(造反、叛乱)、“the most destructive”(最具破坏性的、毁灭性的)等。笔者根据我国普遍持有的政治历史观,按照我国的政治语境,对原意有所改动。当然,对于资料性文字或学术性观点,改译需另当别论。

翻译是不同文化思想交流的手段,是为一定的社会集团服务的。在对外宣传的翻译中,可有可无的、甚至于有损于我国形象的文字,应予以删节,例如:中国市场动态:需要测试仪器

中国涤纶长丝的生产,将不再扩展生产能力而着重开发新产品和提高质量。为此需要进口相当数量的各类测试仪器以及染料和油剂等辅料。据了解,由于前两年盲目引进设备,目前已有的和即将投产的涤纶长丝的生产能力已达29万吨/年,远超过每年18万吨的社会总需求量。CHINA MARKETTesting Instruments Needed

For less but better and newer dacron fibre products, China needs advanced testing instruments, dyestuff, oils and other subsidiaries. The country is drastically cutting down its annual dacron fibre productivity of 290,000 tons, as its home need is 180,000 tons.

上例中,“由于前两年盲目引进设备”之类的评论性词语可不必译出,因为这则短讯的主题是“中国市场动态”。

此外,涉及政治立场问题时,“循规”也有例外,对此本文限于篇幅,不作展开。2.2顺应民族文化

一种语言代表一种文化。文化包括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意识、语言习惯、历史传统、习俗信仰、地域风貌等一系列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就是翻译文化。例如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上就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我公司经营各类城市绿化专用树苗几十个品种50余万株,完全达到随来随购,顾客满意的程度。

The company's stocks of dozens of species(a total of 500,000-odd saplings)are 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 of urban tree planting.

译文中的sufficient to meet the demand足以传达原文中的“随来随购,顾客满意的程度”,这里的汉语思维方式无法通过英文传达出去,硬译出来,译文会显得臃肿,不忍卒读。又如以下广告语:

A world of comfort — Japan Airlines

充满舒适与温馨的世界——日本航空公司

Coke refreshes you like no other can.

没有别的食品能像可口可乐那样使您精神豪爽;

没有别的罐装饮料像可口可乐那样使您清新。

上例中“can”语义双关,汉语无对应词,只能分别译出。2.3符合规范制度

不同的国家奉行不同的货币制度、纪年制度和技术规范,也有不同的职称、职衔,翻译时常需转换或改译,采用译入语国家的相应说法。为此,译文有时必须加以调整。

Sandringham 52 49N 0 30E A village in E England, in Norfolk. The Sandringham estate was bought by Queen Victoria for Prince of Wales(later Edward VII)in 1861.

桑德灵厄姆东经0°30′,北纬52°49′。英格兰东部诺福郡一村镇。1861年维多利亚女王为威尔士王子(后来的爱德华七世)买下该处房地产。

经纬度、温度(英语国家多用华氏,我国用摄氏)、度量衡制度(英语国家多用英制,我国用公制)常要以译入语国家的规范为准,有时须作换算。

Any object falling freely through the air accelerates each second by approximately 3.2 feet per second. In other words, the acceleration produced by the force of gravity is 3.2 feet per second per second.

任何物体在空中下落时,每秒以980厘米/秒的速度加速,即地2心引力所产生的加速度为980厘米/秒。22

例中把原文中3.2ft/s的加速度单位改为公制的980厘米/秒的表达法,以适应我国法定的度量衡制度。3.共喻

在解决了“达旨”和“循规”之后,“共喻”成了突出的问题。严复说:“至原文事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申,以显其意。”

译者在忠实于原文和遵守译入语规范这两方面苦心孤诣地下了功夫,但如果译文还是不能为读者所了解,仍然不能达到目的。奈达说过:“内容的精确不应以(译文)对原作者的忠实来判断,而应以传递的信息不被译文读者误解作为判断的基准。”(Nida, 2001:129)

翻译策略常因翻译目的和功能的不同或因文化差异而作调整。按照目的论的观点,调整是为了与译文接受者的交际情景相连贯,即译文具有内部连贯性(intratextual coherence),使译文可接受并具有意义。纽马克认为,如果翻译一篇普通的信息文本,像技术报告、新闻报道、旅游或宣传材料等,原文写得越不好、结构越差,越要加以重写或重组。所以,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的差距越大,就越需要调整;原文文化和译文文化的差距越大,也越需要调整。严复的做法是:“此在译者将全文神理,融会于心,则下笔抒词,自善互备。”(转引自罗新璋,1984:136)在“共喻”的做法上,或者在译文的表达和调整方面,各家论述虽有不同,但在策略上都有要求,殊途而同归。3.1译文通顺

通顺才能达意,通顺才能共喻。通顺是对翻译的一般要求。否则译文佶屈聱牙,生涩难辨,不但没有可读性,还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为此,翻译时经常要采用引申、增词、减词、调整词序以及一些变通的手法。如:

The magic spades of archaeology have given us the whole lost world of Egypt.

考古学家用神奇的铁铲把整个古埃及都发掘出来了。

译者没有照字面直译,只是调整了个别词义,作了简单的引申,把句意和盘托出,还保留了形象。

当时,上海行路难、乘车难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

Then people in Shanghai found great trouble in getting to their destinations on foot or by car and it became a top social problem.

译文对“行路难、乘车难”作了变通的处理。直译会让译文读者难于理喻。3.2文体匹配

传播媒介不同,要求的文体不同,译语的形式和风格也应该不同,如:

You'll notice how kind new Sanara is to your hair. See it. Feel it. Sanara's naturally derived formulations bring out the shine and smoothness in your hair, leaving it manageable and healthy. You won't actually see how kind Sanara is to the environment, but it's nice to know that the whole range is biodegradable, so it doesn't pollute water or soil. And naturally, the packaging is recyclable.

用不同传播方式可有不同的翻译:

包装说明书(书面体):

眼见为实,感觉为真。新品莎拉娜由天然配方制成,亲和力强,能使头发光泽、柔顺、健康,易于护理。莎拉娜系列具有生物降解特性,包装可回收利用,对水土、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电视媒体(口语体):

新品莎拉娜对您的秀发有亲和力,视觉靓,感觉好,令您的秀发光泽、柔顺、健康。莎拉娜,护理简易,天然配方,生物降解,包装再生利用,不伤水土,保护自然。3.3适应不同读者(采用不同文体)

同一原文,读者对象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译文。例如,同一科技内容可以用浅显的文字表述,也可用专业的文字表述。

食物通过消化管消化。消化过程始于口腔。口腔内牙齿咀嚼食物,用唾液湿润。食物咽下后,经食道(肌肉管)送入胃。……

Food is digested as it passes along the long tube which begins at the mouth and ends at the anus. The process of digestion begins in the mouth where the food is crushed by the teeth and made wet by the juices in the mouth. After it is swallowed, it passes down the gullet, a tube having muscles and going to the stomach ....

同一个意思,用专用英语可表述如下:

Food is digested as it passes along the alimentary canal. The process of digestion begins in the mouth where food is chewed and moistened by the saliva. After being swallowed, it passes down the gullet, a muscular tube leading to the stomach....

两相对比,词汇和句法上的差异是明显的:

以上两段文字的主要区别在于:专用英语常用术语来表述思想,而科普英语用日常用语来表达相应术语的丰富内涵,后者在句法上也要拖沓些。4.结论

达旨、循规、共喻三者各有侧重,互为因果。译者以达旨为出发点,在翻译过程中遵循译入语的社会文化规范,力求达到共喻的结果。如果把达旨、循规、共喻看成一个过程,那么这一过程以达旨为先导,没有达旨(或说没有翻译目的,没有所要表达的基本内容),也就没有翻译行为。意欲达旨,但如果在翻译中不遵循译入语规范,也不能成就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因为规范是解释社会活动最根本的概念,也是社会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是解释文化活动(包括翻译)的关键,在确定翻译行为上起中心作用。如果译者有意无意地要摆脱译入语的社会文化对翻译的约束力,回避规范,翻译行为也不能完全达到目的。而达旨和循规的结果最终要落在共喻上。即使在同一社会文化规范下,读者对象也因翻译任务的不同而不同。笔译与口译不同,文学翻译与科技翻译不同,读者的层次、背景不同。要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不同的形式和风格才能使译文明白畅晓,易于理解,读者乐于接受,最终才能称得上共喻。可见共喻是达旨指导下的共喻,共喻是顺应译入语规范的共喻。总之,作为应用翻译三原则的达旨、循规、共喻三位一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参考文献

[1]Hermans, Theo. Norm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lation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6

[2]Nida, Eugene A. 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Nord, Christiane.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Shuttleworth, Mark & Moira Cowie.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Z].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5]丁衡祁.努力完善城市公示语逐步确定参照性译文[J].中国翻译,2006(6)

[6]方梦之,毛忠明.英汉-汉英应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7]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J].中国翻译,2003(6)

[8]林克难.从信达雅、看易写到模仿-家用-创新——必须重视使用翻译理论建设[J].上海翻译,2007(3)

[9]罗新璋.翻译论集[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0]王克非.翻译文化史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1]杨青平.应用翻译的规律与原则应当如何表达——评林克难教授的“看译写”原则[J].上海翻译.2007(3)

[12]周红民.实用文本翻译三论[J].上海科技翻译,2002(4)翻译研讨班——MTI的一种教学模式郭建中(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设置MTI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中、高级的职业翻译工作者。教学过程中加强口笔译实践,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环节。笔者借助写作研讨班的经验,提出了笔译教学中翻译研讨班教学模式中的一种方法,以使教学与实战密切结合,在学习期间就让学员培养实际能力。

关键词:翻译专业硕士(MTI);写作研讨班;翻译研讨班Translation Workshop: a Teaching Mode for MTI Program

Abstract: The purpose for setting up MTI Program is to bring up medium-level and high-level professional translators.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in teaching it is most important to let the students have many opportunities for translation practice. Learn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Writer's Workshop in American Universitie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a teaching method in written translation for MTI Translation Workshop, which closely integrates teaching with practical translation work. In this way, students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while pursuing their MTI.

Key Words: 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Writer's Workshop; Translation Workshop

2006年初,教育部正式批准复旦大学和其他两所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教育部又批准了四所院校设置翻译专业。同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了15所院校设立翻译专业硕士点(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复旦大学也名列其中。

设立MTI的目的,是培养中、高级职业口笔译人才。

要成为一个称职的翻译工作者,必须经过大量的翻译实践。在学生时期,就应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MTI在教学中必须贯彻大量实践的教学原则。

我这里谈谈MTI笔译教学可以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译研讨班(Translation Workshop)的其中一种可选择的方式。Translation 〔1〕Workshop有人也称之为“翻译工作坊”。我个人参加过美国一个大学的写作研讨班,也读到过关于60年代初在美国大学开设的翻译〔2〕研讨班的材料。早在2000年,金圣华教授就提到了翻译工作坊的〔3〕教学方法。近年来,有关文章见诸内地刊物的也不少。在教育部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中,也谈到研讨式的教学方法。

大部分学者在采用研讨班教学方式时,往往由教师布置统一的作业,由学生分别做好,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中进行讨论,互相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译文。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个人提出的一种方法,是基于我参加一个科幻小说写作研讨班的经验。

1983年暑假,在美国堪萨斯大学(University of Kansas),我参加了一个由詹姆斯·冈恩(James Gunn)教授主持的科幻小说写作研讨班。冈恩先生获得过“科幻大师”称号,著作等身,又是著名的科幻史学家和科幻评论家,著有《科幻小说百科全书》(An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和《插图科幻小说史》(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Science Fiction)。在大学里,他是英语系的教师,讲授文学课程。由这样的学者和作家来主持科幻小说写作研讨班,当然是再也理想不过了。

参加写作研讨班的学生都是年轻的科幻作家和在大学里教科幻作品的英语教师,也有几位科幻爱好者,总共十一二位学员。冈恩先生告诉我,最好不超过15人。在参加研讨班之前,他们先提交了自己写的科幻短篇小说,根据班里的人数,提交复印件11或12份。这个准备工作,大约得一个月。以便每一个学员认真读完班内其他人的习作。同时要求读一本冈恩先生自己的著作《科幻小说写作基本技巧》(Basic Techniques for SF Writing)。开班后,冈恩先生做了一个简要的演讲,提纲挈领地谈了科幻小说写作的要求。然后,他根据学员提交的小说的题材或主题进行归类后的顺序,逐一进行讨论。先由学员对自己的作品作一个简要的介绍,从主题、题材,到故事情节以及谋篇布局、作者意图等。由于学员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大家各抒己见,发言踊跃。讨论期间,学员自己也会发表自己的意见,解答有关的问题。冈恩先生也不时插话。跟他一起主持的还有一位他的助手,是副教授,本人也是科幻作家、科幻评论家和科幻教师。两人的观点,有时一唱一和,有时截然相反,煞是有趣!最后由冈恩先生作讨论小结,提出对小说修改的意见,包括主题、题材、人物刻画、情节、描写、叙事、对话乃至开头、结尾等。讨论往往要进行一整天。在此期间,冈恩先生也经常邀请三至四位著名科幻作家或评论家,到写作研讨班演讲,并与学员座谈。学生在他们写作生涯开始,就能结识名家,聆听名家指点,兴奋不已。

研讨班结束后,学员根据讨论中大家的意见,回家修改,在两个月内提交小说的修改稿。不少稿子由学员自己投给当时流行的科幻杂志,也有的由冈恩先生推荐介绍给杂志发表。所有的稿子最后都集结成册,自费出版。每本集子总有十几篇短篇科幻小说。据说,三十多年来,从这个写作研讨班中出了不少科幻作家甚至名家。

这样的研讨班,一般持续一个月。只要冈恩先生身体容许,每年在暑期都要举办一次。研讨班期间,还有一个科幻小说坎贝尔奖的颁奖仪式。

根据这个写作研讨班的经验,以及我看到的美国60年代初在不少大学里开办的翻译研讨班的材料(其实,翻译研讨班的设想和做〔4〕法,完全来源于美国大学里的写作研讨班),我认为,这种写作研讨班的教学方法完全可以引进到我们MTI的教学中来。

首先,教师可计划全学期或全学年的研讨班授课计划,以文本类型和体裁划分,如文学的可分为散文、诗歌、小说、典籍、民间故事等;应用文的可分为政治、文化、经济、体育、旅游、商贸、报刊文章或单位或地区介绍等。各学校可根据自己MTI的培养目标,确定自己文本类型和题材的教学重点。但我认为,即使是以培养实用文体翻译为重点的MTI专业,文学翻译作为基本的训练仍是不可少的,因为文学翻译最能培养学员翻译的创造性。

现在,我设想以旅游翻译为例,学生可各自找自己家乡的景区或景点的原文介绍,字数一般不超过2000,进行翻译或重写。(我这里之所以谈到重写,因为有些材料,包括旅游介绍,读者对象不同,重〔5〕写可能效果更好。我把重写也看作翻译的一种形式,)也可以与某一地区的旅游部门联系,承包翻译他们地区的全部旅游景点、宾馆等的介绍。然后由学生分工翻译。学员把翻译好的材料,附以原文,分别发给研讨班的全体成员,包括指导老师,人手一份。现在,我们既可以印发,也可以通过E-mail发送,更可以通过内部网络上网。在大家都做好讨论的准备工作后(时间至少一星期),在教师的指导下集体讨论各人的翻译,也可以通过内部网络进行讨论。讨论之前,指导教师就该题材翻译的特点和要求作一简要的说明。如果采用网络形式讨论,教师的这一说明也可放到内部网上。讨论结束,指导教师可做个总结,提出译文修改意见。如果在网上讨论,这个总结意见同样可在网上公布。学员然后根据大家讨论的意见和指导教师的修改意见,对译文进行修改定稿,交给指导教师。

这一方法的特点是,1)由于每个学生翻译的材料不同,在研讨中,学生接触的材料,不限于自己翻译的那一部分;2)研讨方式可以是传统的课堂讨论,也可以在网上交流;3)最后定稿的译文,可以搜集装订成册甚至出版,也可以作为完成承包项目的产品进入市场。

再譬如,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散文,或某一题材不同的散文,或某一时期不同的散文,或某一作家不同的散文,进行翻译练习。译文研讨结果,集中起来,就是一本散文集——或是一本综合性的散文集,或是一本某一题材的不同作家的散文集(例如,描写文体、叙事文体、论说文体等),或是某一时期的散文集(例如明清短篇散文选等)。这样就可以装订成册或出版,学生也会有一种成就感,而且把练习与实战结合起来。

与以往研讨班不同的是,上面还提到可以采用网络的手段进行研讨。建立一个内部网(仅限学员和导师),设置密码上网讨论。这个网络研讨,不仅可以在教学计划内进行,也可以在教学计划外。几个志同道合的学员志愿结合,就某一大家感兴趣的体裁或题材,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翻译,然后相互进行研讨。或者接受某个单位的翻译项目,分工合作,在网上互相修改研讨,成为一个集体的翻译成果。作为MTI的学员,有越多机会的翻译实践越好!

关于研讨班教学方法的理论探索,已有许多学者探讨过,譬如说,这是以翻译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方法,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做到教学相长等。我就不重复了。我这里只是借助写作研讨班的方法,引申到翻译研讨班中来,并且作为翻译研讨班教学法中的一种做法的设想而已,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在职的时候,本人就有这种设想,但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未能实施,一直引为憾事!现在,有了MTI的设置,又有许多年富力强的新一代翻译老师。他们大都受过翻译硕士乃至博士的专门训练,相信一定能设想出更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职业翻译人才!

[作者简介]郭建中,浙江大学教授,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联系方式]gjz@hzcnc.com注释

〔1〕根据《Cobuild英汉双解辞典》释义,英语workshop一词,有两种主要意思:1)a room or building which contains tools or machinery for making or reparing things, especially using wood or metal.(尤指木工或金工)车间,工场,作坊;2)a period of discussion or practical work on a particular subject in which a group of people learn about the subject by sharing their knowledge or experience; also used to refer to the group of people. 专题讨论会,探讨班。故笔者认为,Translation Workshop称之为“翻译探讨班”或“翻译研讨班”可能更好些。因为这更多的是一种心智活动,而不是手艺活。

〔2〕见Edwin Gentzler的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Revised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Chapter 2 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pp.5-43)。

〔3〕金圣华.“翻译工作坊”教学法剖析[J].翻译学报,2000(4)。

〔4〕见Edwin Gentzler的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Revised Edition),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Chapter 2 The North American Translation Workshop, pp.5-43)。

〔5〕比如说,翻译民间故事,我自己的实践经验表明,与其按原文“翻译”,还不如根据原文用英语写出来。期间可能要另外搜集一些有关的背景资料加以补充,以更好地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否则读起来就是有一股“翻译味”,会影响读者阅读兴趣和接受程度。本科翻译专业教学探讨前瞻、务实、鼎新——对本科翻译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何刚强(复旦大学外文学院)

摘要:本文提出并讨论本科翻译专业建设的三大议题。一是要有前瞻性,要同时考虑国家的战略需求、学科建设以及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二是要务实,即要强调扎实的双语基本功、厚实的国学基础、充实的杂学知识面、教师的“实战”能力以及贴近实际的课程内容;三是要锐意鼎新,主要指鼎新课程,鼎新教材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努力使我们的翻译理论推陈出新。

关键词:本科翻译专业;前瞻;务实;鼎新Vision, Pragmatic Approach and Innovation — Some Ideas About the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