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北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11:37:39

点击下载

作者:朱祖希

出版社:蓝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丽北京

美丽北京试读:

天人协和,穷极造化 总序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中国地理学会“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

北京市行政区划图

概况

北京市简称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市是中央直辖市,地处我国华北平原的北端。东北、西北为河北省所环绕,东南与天津市毗连。市辖14个区,2个县。全市面积约1.7万平方千米。人口1281万,有汉、回、满、蒙古等民族。

大约在5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就出现了最初的人类,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北京人”。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860多年的建都史。1403年,明成祖朱棣改北平为北京,并于1421年正式在这里建都,北京的得名就是从此开始的。清朝也定都北京。1912年,民国北洋政府成立于北京。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改设北平特别市。1930年改称北平市。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平改称北京。

地形

北京市的西部和北部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东南为一片低缓的平原。山地约占全市面积的62%,海拔500~1500米。平原约占总面积的38%,平均海拔44米。西部为西山,属太行山脉,由一系列东北—西南向的平行山脉组成。东灵山为境内最高峰,海拔2303米。北部山地属燕山山脉。流经北京市境内的主要河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泃河,均属海河水系。永定河为最大河流,斜贯本市西南部,向东南流至天津市入海河。潮白河上游有北京市最大的水库密云水库,下游经潮白河新河入海。北运河流经天津市与永定河汇合。拒马河主要流经房山区的西南。泃河流经平谷区至天津宝坻区入蓟运河。

气候

北京市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晴朗,冬季寒冷少雪。全市年平均气温10~12℃,1月-7~-4℃,7月25~27℃。年无霜期180~200天,年日照时数为2000多小时。年降水量600~800毫米,7~8月常有暴雨。春旱、夏涝常威胁农业生产。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有煤、铁、铜、钼、锌、铅、金、大理石、汉白玉等60种,已探明储量的有40多种,还有硅石、耐火黏土、含钾页岩、白云岩、石灰岩等,分布广、规模大。

农业

农作物以二年三熟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稻、薯类、高粱、豆类,“京西稻”为著名优良品种。近郊平原以蔬菜生产为主,供应城市消费;远郊区县以种粮油等作物为主。果类有苹果、梨、枣、柿、板栗等。“北京鸭”为著名肉用鸭。

工业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是一个古老的消费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大力进行工业建设,工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较为雄厚的基础和较高的技术水平,成为全国的工业基地之一。有冶金、煤炭、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电力、仪表、纺织、建材等工业和多种轻工业。传统特种工艺品种类很多,技术精湛。

2013年度,本地区生产总值19500.5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161.83亿元,从业人员65.1万人;第二产业4352.30亿元,从业人员275.8万人;第三产业14986.43亿元,从业人员976.8万人。进出口商品总值1315.59亿美元,其中出口332.23亿美元,进口983.36亿美元。

01 印象北京 长城内外,千年首都

北京,一座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她从70万年前北京猿人的栖息地,演进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古城;又从秦汉、隋唐时期的北方重镇,发展为辽代的陪都、金代的中都,元、明、清三代的首都。新中国成立后,她又成了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民的首都。而今,她正以巨人般的脚步,朝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迈进。美国著名规划大师E.N.培根说:“(北京)这座城市,一座宫殿……在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个体工程可能就是北京城了。这个中国城市是作为封建帝王的住所而设计的。它企图表示这里乃是宇宙的中心。整个城市默默地沉浸在礼仪规范和宗教的意识形态之中……”北京西城风光这张照片拍摄的是北京西城区一带的风光,拍摄地点应该是在景山附近。从照片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白塔寺的白塔、北京电视台等建筑。尤其是北京的西山,在照片中格外清晰。

北京湾 左环沧海,右拥太行

北京位于华北平原西北端,东南与天津相连,其余部分为河北省所环绕,毗邻渤海湾。北京三面环山,北部和东部山区属燕山山脉军都山一部分;西部属太行山余脉,俗称西山;东南部面向华北平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孕育北京城的摇篮——北京湾

北京,位于我国华北平原的西北端,地处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和华北平原的交接之地,属于华北平原、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三个自然地理单元的交汇部。太行山脉由西南而来,层峦叠嶂,在北京西部绵亘数百公里;北部燕山山脉屏障其间,崇山峻岭,巍峨壮观;东南一面便是坦荡辽阔的华北平原。从空中看,由于受地质构造控制,北京西、北、东北连绵不断的山地和东南部分的平原,差异性升降显著,过渡急剧,山边线平直清晰。属海河水系的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等,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扇形水系,汇流天津注入渤海。这样一个地理形势,犹如一个半封闭的海湾,故被称为“北京湾”。

从大范围来说,“北京湾”是华北平原的一部分。华北平原在《禹贡》中属于兖州之地。这里的土壤用《禹贡》里的话说“厥土黑坟,厥草为繇,厥木为条”,也就是说,这里土地肥沃,草木繁盛高大,整个地区的植被呈现出从温带湿润森林向半湿润森林草原和温带半干旱草原地带过渡的景观特征。正是这水甘土厚、水源充沛的北京湾成了北京孕育、萌生、发展的摇篮。在北京发展的历程中,虽然时有迁徙,但是始终没有离开过永定河所形成的冲积平原。

三大地理单元的交汇处

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北京独特的地貌格局。海坨山海坨山位于延庆张山营镇北部与河北赤城县交界处,距延庆约18千米,属军都山。主峰海拔2242米,为北京第二高峰。海坨山高峰有三个:大海坨、小海坨、三海坨。海坨山山顶是一个长近10千米,宽500米,最窄处不过百米的草甸平缓山顶。海拔1800米以上是大草甸类型的植物带,有金莲花、黄花菜、手掌参、地榆、拳参、山丹等。关沟附近景观关沟位于北京市西北昌平区、延庆县境内,长约18千米。关沟西北起八达岭长城,东南止于华北平原,暴雨过后沟内有水流,形成季节河。关沟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平原与蒙古草原之间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八达岭长城位于关沟西北山梁,居庸关城横跨关沟河。地理学上习惯将关沟作为太行山与燕山的分界线,沟东属燕山脉,沟西属太行山脉。

北京的山地分别属于两个山系。西部山地习惯上称为西山,属于太行山山脉。北部山地和东北部山地统称为军都山,属于燕山山脉。以海拔800米为界,全市山地分为中山和低山两部分。中山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北部的边缘地带,西部海拔2303米的灵山和西北边缘海拔2242米的海坨山,分别是北京最高的两座山峰。中山地带是北京主要的水源涵养林和用材林的分布区。

北京西山,东北起自南口附近的关沟,西南至拒马河,南北延伸200余千米。为北北东—南南西方向大致平行的皱褶山脉,地势自西向东呈阶梯状急骤下降。北部山地西自南口起,向东绵延至昌平、延庆、怀柔、密云等区县境内,大体成两列北东东—南西西走向的断续山岭。北部山地地势降落较缓,相对高度较小。山地南缘镶嵌着若干山前断陷盆地,包括燕洛盆地、永宁盆地、平谷盆地及十三陵盆地等。

北京平原海拔高度多在100米以下,大部分海拔在30~50米,越往东南地势越低,由西部、北部的山麓平原到东南的低平原,呈现出一系列有序的平原地貌。

三大文化的交融之地

在北京逶迤的群山之中,由于山脉交接、断裂、下陷、侵蚀的影响,形成了不少隘口,如东北部的古北口、西南部的南口、西部的青白口等。这些口自古以来就是联结蒙古高原、东北平原和黄淮中下游平原的重要通道;是汉、蒙古、满各族人民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北京在地域上,接受了来自内蒙古高原的游牧文化、来自东北平原的渔猎文化和来自华北平原的农耕文化,成为三大文化的交汇融合之地,从而造就了北京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在先秦时期,特别是从周代开始,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平原地区民众的主要生产方式,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农耕文化则成为大多数民众的主流文化。而且到了周代,中原王朝的统治疆域已经扩展到了华北平原的北端:一方面,又把黄帝的后裔分封到这里,史称蓟国;另一方面,周天子把其诸侯国分封到燕国,作为中央王朝的藩屏。于是,中原农耕文化就在这两个诸侯国的发展中得到了传播。考古工作者在燕国遗址周围也曾经发现过商代文化遗迹,但是,商代还处于农耕与畜牧并重的时期,其文化渊源与取而代之的周朝是有所不同的。后来燕国日渐强大,攻灭蓟国,并占有蓟城,燕文化遂成为这一地区的主流文化。如果华北平原没有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农耕文化是不可能在这里扎根并发展起来的。如果周朝的势力没有扩张到这里,中原的农耕文化也不可能传播到这里。

由此可知,北京地区的文化发展,有着地理环境方面的独特优势,这种优势饱含着强大的潜力,在几千年的北京文化发展进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居庸关云台云台位于居庸关城内,原本是一座过街塔的基座,始建于元至正五年(1345)。云台上原矗立着三座喇嘛塔,俗称过街塔,在元末明初时被毁。云台浮雕是元朝藏传佛教雕塑作品中最重要的一件,规模宏大,内容复杂,雕琢细致,包括了喇嘛教中的各种天神,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龙、云等造型,以及用梵、汉、蒙、藏、维吾尔、西夏六种文字阴刻的《陀罗尼经咒》全文。这些不同文字刻石的遗存,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交融、文化并存的象征物。

历史名城 触摸北京演进的轨迹

北京自周初分封,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即便从建金中都于北京迄今,北京也已经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北京的历史,是一部从一个原始聚落、方国诸侯的领地中心,发展成统一的封建国家北方地区的军事重镇,进而上升为全国首都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北京都有辉煌的历史记忆。

北京城之肇始

在历史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部落结盟在北京西部的涿鹿打败了九黎部落,后来炎帝部落败盟,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又在阪泉之野发生了三次大战,最终打败了炎帝部落。此后,黄帝部落又“北逐荤粥”,并在涿鹿建立了都邑。这是有关北京附近都邑的最早传说。

夏商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开端,也是北京地区进入奴隶社会的时期。当夏商王朝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时候,在今北京地区和河北省北部,正是北方各族在这里聚居,并出现了许多奴隶制小国。燕和蓟便是在商代已经存在于北京地区的两个自然发展起来的小国。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以后,为了控制北方,武王便打算利用原来的燕、蓟两国,在幽燕地区建立自己的统治据点。关于前者目前尚无可稽考,仅知其建都于蓟城,周初蓟城的位置虽有歧义,但从郦道元《水经注》和考古发掘看,其遗址应该在今广安门一带。圉方鼎于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此鼎器盖可倒置做浅盘。装饰于口沿下的一首双身龙纹系同时表现龙的两个侧面,体现了当时独特的艺术透视法。器盖内与器腹内铸有相同铭文:“休朕公君,燕侯赐圉贝,用作宝僔彝。”铭文记载了贵族“圉”参加周王典礼并获赐贝币,铸鼎纪念这一殊荣。

关于北京建城的历史过程,最能说明问题的,是1995年10月中科院院士、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为矗立在今广安门立交桥北侧河滨公园内的“蓟城纪念柱”题写的《北京建城记》,其中明确指出:“蓟之得名源于蓟丘。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有记曰:‘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正以同书所记蓟城之河湖水系,其中心位置在今宣武区广安门内外。蓟城四界,初见于《太平寰宇记》所引《郡国记》(其书不晚于唐代)。所记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呈长方形。有可资考证者,即其西南两墙外,为今莲花池故道所经,其东西墙内有唐代悯忠寺,即今法源寺。”蓟城纪念柱蓟城纪念柱由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员、古建筑学家王世仁设计。整体为花岗石建造,高8.5米,底座1.5米,建于方形台基之上。柱身呈圆角长方形,造型借用北京现存最古老的汉代墓表式样,古朴凝重,以象征北京和宣武地区历史久远。纪念柱正面上方镌有柱铭:“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

从蓟城走向北方重镇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之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自称始皇帝。秦建都咸阳,原燕都蓟城变成了秦在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和边贸中心。蓟城的这种地位,到了隋、唐两代愈加突出。隋炀帝、唐太宗都曾将蓟城作为征讨高丽时的军队、粮草集结之地。而在和平时期,蓟城则成了中原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商贸中心。

从地理形式上看,蓟城北枕燕山,西凭太行,东临渤海,位置十分重要。我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在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长期交往中,有统一也有纷争。汉唐极盛之时,整个漠北、漠南都在中原王朝的直接控制之下,国家是统一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幽州作为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经济、交流的枢纽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当北方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幽州便成了中原王朝在东北的前沿军事重镇。可以说,幽州,既是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又是军事争夺的焦点。

辽南京城与金中都

契丹政权吞并“燕云十六州”之后,于947年改国号为“辽”,并在幽州城建了陪都。因为这个陪都在其所辖疆域的南部,所以被称为“南京”,又称“燕京”。辽代南京城大体沿袭了唐代幽州城的旧有规模。据史料记载,南京城“周二十余里,城高三丈,宽一丈五尺”,并配置敌楼战橹910座,地堑三重。共设八门:东为安东、迎春,南为开阳、丹凤,西为显西、清晋,北为通天、拱辰。整个城内共有36坊,为居民居住区。大内在城的西南角,幅员五里。正南为启夏门,东为宣和门,中有元和、仁政、洪政诸殿,又有景宗、圣宗二御容殿。西城巅还有凉殿,东北隅有燕角楼。A天宁寺塔天宁寺塔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据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证,天宁寺塔的建造年代为辽大康九年(1083)。B北京建都纪念阙北京建都纪念阙位于西城区滨河公园原金中都皇宫大安殿故址上。坐北朝南,台座正、背面镌刻蓝色大字“金宫殿故址”,东面碑文镌刻的是由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撰写的《北京建都记》。

而今,辽代的南京城早已湮灭,天宁寺塔是辽南京城幸存的一座建筑。2004年,政府在广安门又竖起了一座标有“燕角”字样的雕塑,告诉人们这里曾是辽南京城燕角楼的所在地。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后与北宋联合灭辽,辽的南京城为宋军所占领,改称燕山府。1126年,金军南下攻宋,占领了燕山府。第二年北宋灭亡。随着金朝占领的土地直达淮河流域,原本地处东北的金上京会宁府已经不适应统治的需要,故此,迁都就成了金朝的必然选择。

金天德三年(1151),海陵王颁布了《议迁都燕京诏》,并派遣张浩等人负责燕京城的规划设计工作,宫阙制度完全模仿北宋汴京。在三年时间里,役使民夫达80万,兵士40万,终于建成了新都城。新建的中都以辽南京城为基础,城周三重,除北城墙依旧外,东、西、南三面都向外扩展。这是北京城建都的肇始。莲花池公园莲花池公园位于丰台区,古称西湖、太湖、南河泊。原为燕都蓟城西郊的一处湖泊,金代建都于湖东,莲花池作为城西的湖泊和城市水源,是研究金中都位置的重要实物。

金中都城的位置相当于北京原宣武区西部的大半,北城墙在今白云观的北侧,“会城门”即其西北门,往东经东西太平街、受水河胡同,至宣武门迤东,长约4900米;东城墙在今法源寺东侧,南起陶然亭公园南,北至黑窑厂、潘家胡同、魏染胡同、南北柳巷、翠花街,长约4510米;南城墙自陶然亭公园以南,往西经祖家庄、石门村、万泉寺、凤凰嘴,长约4710米;西城墙自凤凰嘴起,北至蝎子门、马连道、北蜂窝、会城门一线,长约4530米。后经勘探证实,中都城的东南角在今北京南站西南的四路通,西北角在今宣武门的翠花街,东北角在今军事博物馆南皇亭子,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四面城垣各开三门,北城复增一门,共计13门。城内有62坊,前朝后市,街如棋盘。皇城略居全城中心,四面各一门。

中都城作为金朝的统治中心历经60多年,终于在1215年被蒙古骑兵所攻破,城内宫阙被付之一炬。而今,金中都城宫苑唯一留下的就是鱼藻池遗址。鱼藻池遗址位于广安门南、白纸坊桥西约200米处,人称青年湖。鱼藻池在中都城宫城内的西南隅,上面建有鱼藻殿,是宫城的内苑。鱼藻池现在是金中都宫城留在北京的标志物。春意盎然的元大都遗址公园

元大都,第一次被世界认识的城市

1260年,也就是在金中都被毁弃45年后,忽必烈即位登基,成为元朝的建立者。1264年,鉴于元上都地处偏远,对于控制中原不利,故此忽必烈决定迁都燕京。同年八月,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为中都,定为陪都。1272年,改中都为大都,这就是马可·波罗告诉西方世界的“汗八里”。元大都作为元的都城第一次被世界所认识。

元大都并未在金中都城的旧址上重建,而是在其东北以近代离宫琼华岛为中心兴建了大都城。至元四年(1267)开始动工,历时二十余年,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元大都城的整体规划设计模式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中规定的制度,但营建规模则突破了“方九里”的规定。据考古勘察,大都城的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6千米,面积约50平方千米。城墙四周辟门十一座,即正南三门——文明门(今东单南)、丽正门(天安门南)、顺承门(西单南);北面二门——安贞门(安定门外小关)、健德门(德胜门外小关);东面三门,由北向南依次为光熙门(和平里东)、崇仁门(东直门)、齐化门(朝阳门);西面三门,自北向南依次为肃清门(学院路西端)、和义门(西直门)、平则门(阜成门)。

元大都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度为37~3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度为25米,小街宽度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宽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墙用土夯筑而成,外表覆以苇帘。由于城市轮廓方整,街道砥直规则,使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

辉煌的封建帝都——明清北京城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八月,名将徐达、常遇春攻下元大都,元顺帝仓皇出逃。朱元璋将大都改名“北平”,取“北方太平”之意。为了军事上的考虑,大将徐达将大都北部显得空旷的地方让出,将北城墙南退5里,即现在北城的位置。经过“靖难之役”,明成祖登上帝位,于永乐元年(1403)正式升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为了军事和政治上的需要,明成祖开始着手营建北京。从永乐五年(1407)五月兴建北京宫殿开始,至永乐十八年(1420)北京宫殿城池告成,历时13年。第二年正月,明成祖以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从此,北京开始了作为帝都的辉煌。清代入关之后,全盘承袭了明朝北京城,就连紫禁城也只是对原有建筑做了一些重修,或只是局部的小范围的改建和扩建。正如傅熹年先生所说:“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成北京城,废毁了元之宫殿、坛庙、官署、祠宇,重新规划建设,清代沿用,基本完整地保存至今。这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十余座都城中唯一保存下来的,其宫殿、坛庙、祠宇、官署可谓集历朝成就之伟构,体现了古代规划、布局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明清北京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终结,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在都城规划建设上的理论、方法、技术、艺术。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规划匠师们智慧的结晶。而作为古都北京城核心的故宫,则是中国至今保留下来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明清北京城在城市规划设计上的成就,就在于它依据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以非凡的建筑艺术手法,集中体现了封建帝王“溥天之下,唯我独尊”的思想,并通过“城墙”这一建筑形式,从皇宫到皇城,又从皇城到都城,一系列层层逐次向外延展的整体,组成一个互相呼应、互相辉映的城市格局。就整体而言,北京城是一个保留中国古代规制,具有都城规划传统的完整的艺术实物。民国时期的东便门角楼

北京城的规划建设 世界都市规划建设史上的创举

北京城作为我国都城的最后总结,是我国古代规划匠师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丹麦著名的规划师瑞思·穆森(S.E.Rasmussen)在其所著《城镇与建筑》一书中,这样评述北京城:“北京,古老的都城,可曾有过一个完整的城市规划的先例,比它更庄严、更辉煌的吗?”“整个北京城乃是世界的奇观之一。它的平面布局匀称而明朗,是一个卓越的纪念物,象征着一个伟大文明的顶峰。”

层层拱卫的平面格局

明清北京城在规划建设上的成就,在于它秉承了我国古代都城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非凡的建筑艺术来集中体现出封建帝王“溥天之下,唯我独尊”的主题思想,并通过城墙这样一种建筑形式,从宫城到皇城,又从皇城到内城,层层拱卫,逐次向外延展的整体,组成了一个互相呼应、互相辉映的城市格局。而高耸雄伟又绵延不断的城墙和崇峙嶙峋的城门楼、箭楼、角楼,既给人以沉稳雄健的感觉,又显示出高屋建瓴、睥睨四邻的气势。城墙、城门既是坚固的军事防御体系,也是北京城最独特、最鲜明的形象标志。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节,北京的城墙、城门、箭楼、角楼所形成的建筑轮廓线,就会在月光如水、满天星斗的映衬下,彰显出一幅异常壮美的剪影。这就是北京特有的建筑天际线。尽管,我们今天难以看到古城完整的“天际线”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尚完整保留下来的正阳门城楼、箭楼,内城东南角楼,及其迤西的1600米城墙,以及北京的德胜门箭楼等,约略领悟北京城楼、城门所构成的“天际线”的风姿。

统领全城的中轴线“中轴突出,两翼对称”,是《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所提出的“惟王建国,辨方正位,面南为尊”原则在北京城规划建设中的具体体现。整个北京城的规划布局,都是围绕着皇宫这个中心展开的。而贯通这个布局的,便是一条起自永定门,经正阳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乾清宫、神武门、景山万春亭,止于鼓楼、钟楼,长达7.8千米的中轴线。

正是这条贯通全城南北的中轴线,将千门万户、多个自成一体的封闭式院落组合成一个整体,构成一个压倒一切的主轴,并通过它将左右对称的建筑群,如外城的天坛、先农坛,皇城的太庙、社稷坛,宫城的文华殿、武英殿等完整地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既明快的节奏又起伏跌宕的整体,从而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清末北京图

中轴线上各建筑物的程序设计,乃是中国建筑设计艺术的灵魂。因为它是建筑群布局精神和设计理念的主要体现者。“溥天之下,唯我独尊”的主题,正是通过中轴线各建筑群的精心安排,包括体量、形制、空间的大小、距离的长短、色彩的暗淡或明亮等,感应给行进在中轴线(御路)上的人们的。更值得注意的是,从大明门(清改称大清门)到万岁山(清改称景山)是北京城中轴线上最精华的一段。经实测,其总长度是5里(2500米),而从大明门到奉天殿(清改太极殿)庭院中心的长度是3.09里(1545米),二者之比正好是0.618。这就是“黄金分割率”。这也足以说明,我国古代规划建设师们运用数学比例的娴熟与巧妙,可谓匠心独具。清·王翬·康熙南巡图之天安门

再从全城东西两翼的建筑布局来看,外城永定门东西两侧,左为左安门,右为右安门;东向的为广渠门,西向的为广宁门(清改广安门),东北向的为东便门,西北向的为西便门;内城东南向的为朝阳门、西南向的为阜成门;东北向的为东直门、西北向的为西直门;北城墙,东北面的为安定门、西北面的为德胜门。由此可以看出,中轴线虽然是北京城东西两翼对称的依据,而两翼对称的建筑布局反过来产生了强烈的中轴。这就是说“中轴突出,两翼对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井然有序的里坊街巷

元大都的道路网,遵循的是《考工记》中提出的经纬制道路网,即以“九经九纬”组成的大道为主干,配以与之相平行的南北和东西向的次干道,结合顺城的环涂而构成的。明清北京城继承了这一制度。也就是说,“棋盘式”道路网既是都城传统的制式,也是明清北京城道路的最大特色。正是这些横平竖直、纵横交错的街道,把明北京城分割成了36个坊(内城28坊,外城8坊),坊里的坊巷(胡同)两侧整齐地排列着人们居住的四合院。“赛牛毛”的胡同和数以千万计的四合院,在这里和谐地交织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明清北京城的内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拓展改造而成的。今东西长安街以北的街巷是沿用元大都原来的,依然保留了“棋盘式”街巷的格局。最典型的就是今东四以北,从东四头条至十二条;西四以北的头条至八条,其街道、胡同的排列、宽窄,都保留着元大都城时期的制式。而外城是明嘉靖年间加筑的,其街道在事先并未做相应的规划,因而往往受河流或城市变迁的影响而出现不规整的弯曲,甚至是斜街。

宛若天成的宫苑

明北京城把元大都城经过人工开凿的水面,几乎全部揽入了城内。之后,又在原太液池南新开凿一片水域,形成皇城内的“内三海”,即北海、中海、南海,从而形成以宫城为中心的皇家园林;皇城外的“外三海”,即前海、后海、西海(积水潭)。这一串南北相连、水面宽阔的水域,犹如一块硕大无朋的“翡翠”。它不仅滋润着北京城,调节着北京城的小气候,而且与巍峨高大、富丽堂皇的宫殿互相映照,构成一幅极其美妙的图画,给北京城平添了无穷的乐趣。

北京城中的这片水域,原是古高梁河的故道。据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以前,人们便已涉足其间进行经营、开发,并将其称之为“白莲潭”。金建都燕京,又在此修建离宫——大宁宫。元大都时期更成了皇宫御苑和南北大运河北端的码头。明永乐帝定都北京,又将其揽入城中。皇城内的部分成了御苑;皇城外的大片水域,则成为北京人流连的市井宝地。清·弘历·瀛台胜景图瀛台是对南海岛上建筑群的统称,建于明代,现存建筑多为清顺治、康熙时期翻修扩建而成。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囚禁在这里。乾隆皇帝所绘此图取景由南岸北望,湖面开阔,有亭台矗立水中央,石桥横跨东西。所绘位置准确,景物十分写实。笔墨疏落,颇具平淡天真之趣。

世界城市 新北京,新气象

中央电视台2010年,在北京市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建设世界城市”定为北京未来的发展方向。北京经过65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尤其是36年的改革开放,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历史巨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北京从各个层面来说,已经具备了成为世界城市的先决条件。

中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古老的北京获得了新生,被确定为新中国的首都。北京城,经历了由古代帝都向现代中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历史性转变。

新中国的首都地位确立之后,北京的面貌随之发生变化。象征国家政治中心意义的建设工程,成为代表新中国的亮丽风景:在旧城的中心地区,建成了世界著名的天安门广场和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十大建筑。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建筑,成为全国人民的政治活动中心。北京是中央政府所在地,这是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资源。

北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最具文化底蕴城市排行榜中,北京排名第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历史名片;北京的现代文明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加速器;智力资源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动力保障。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以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以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央电视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为代表的文化新闻和体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北京成为中国科学、教育、文化和体育机构最为集中的城市。

建设世界城市的北京

北京作为首都,不仅仅属于北京人,更属于全国各族人民;作为一种文明的集中体现,她应该普照所有关注她的人;而北京的发展和进步,也不仅仅局限于引领全国,而是要依托全国,放眼世界。

作为国家首都,北京社会稳定有序,经济稳步发展。2013年,北京市人均GDP达93213元;在全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三产业贡献率达到76.8%。第三产业的大幅度增加,意味着北京市经济的良性发展,也为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民族文化宫

北京是中国拥有跨国企业和区域性大型企业总部数量最多的城市。美国《财富》杂志2010年最新评选结果显示,北京已拥有30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总部,成为“第二大世界500强总部之都”。据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相关数据显示,北京拥有大型中央总部企业233家,其中中国500强企业总部96家,占全国的19.2%。还拥有外资企业总部156家、外资研发中心350家。北京总部经济的这一发展规模超越上海,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北京作为中央宏观调控部门和监管部门的所在地,是全国独一无二的金融管理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控制着全国金融资产的60%,全国信贷资金的90%,保费资金的65%,是全国金融业控制力最强的城市,形成了金融管理体系、各类金融实体业、金融服务体系3个层次的金融体系。

作为国家的首都,北京担负的国际交往职能居于全国之首。一方面,北京拥有最多的外国使领馆和国际文化机构,是中国与全球其他国家间政治、经济交流的重要平台;另一方面,北京的悠久历史所造就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文化遗迹吸引着国内外游客,他们大都将北京作为寻访东方文化精髓的首选,是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交易的主要场所。首都国际机场作为世界排名前3位的国际机场,保证了国际交往活动的顺利开展;高速铁路重要枢纽的地位,也让北京成为国际国内交流的最重要中转站。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给北京乃至全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也促使北京的城市形象在国际范围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着北京国际形象的提升,跨国公司总部数量的增多,将有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选择北京作为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将进一步得以巩固。A三里屯

北京已经成为全球城市体系中的主要成员,对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北京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设想充分体现了首都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进取意识和超前意识,对北京的城市发展乃至中国的和平崛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B北京大学

崛起中的国际都会 东方文化名城,世界一流都市

早在13世纪,作为元大都的北京就已闻名于世。进入21世纪,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世界结成一个整体,北京国际化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在北京,既可以看到以罗马、雅典为代表的传统人类文明中心的影子,也可以领略纽约、伦敦、巴黎这样的以现代建筑、高新科技、商业经济为主要特征的现代都市的风采。西方有人说:“在北纬40度上下的世界各大城市之一,只有北京是历经3000年而不衰的都城。古迹之多,胜过罗马;气魄之大,胜过巴黎。”北京,已经成为辉映传统与现代,融合东方与西方的国际城市。

享誉中外的文化名城

在世人眼中,东方文化博大精深,充满神秘感。能够让世界人民真正领略这种博大精深和神秘感的地方,就是北京——东方文明之都,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北京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共有3550处文物古迹,其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就有6处;全国近四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遗产集中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新馆北京图书大厦

北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天安门广场,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故宫,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城墙长城,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天坛,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也是最广阔的皇家园林颐和园……这些世界之最和其他历史人文景观都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含量,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使得北京成为世界文化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国家大剧院

作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共拥有注册博物馆151座,在全球大城市中居第二位,仅次于伦敦,被誉为“东方博物馆之城”。这些博物馆中有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等综合性展馆,也有自然科技、民族宗教、民物风俗、区域地志、文化艺术等专业性展馆。北京拥有数十家公共图书馆,其中包括世界第三、亚洲最大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书店林立,尤其是大型书城都有日接待上万消费者的能力,其中北京图书大厦是亚洲最大的图书销售中心。

北京的娱乐业同样发达,从国际高雅艺术到民族国粹,从流行时尚到古老的庙会一应俱全。北京拥有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长安大剧院等高端演出场所,拥有中央芭蕾舞团、中国杂技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北京京剧团等一大批国内最优秀的专业艺术团体。

北京是古老的,传统依旧有着悠长的生命力,深沉而内敛。北京是现代的和开放的,这里生活的人们并不保守。今天,在北京可以看到真正国际化的现代舞蹈,可以参观数不胜数的国际性展会,可以欣赏国际一流的服装展示和模特表演;豆浆油条和咖啡面包,四合院和摩天大楼,国际影星与京剧花旦,传统与现代并行不悖。

傲立东方的国际都市

2010年8月23日,习近平同志视察北京,针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提出“要努力把北京打造成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这是对北京的最新定位。北京作为政治中心,要为国家领导机关提供最好的服务和环境;中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北京应该成为国际交流的中心、中国形象的代表;北京作为我国一流大学、顶级研究机构和高端人才的聚集地,应该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心,在我国的开拓创新上起引领作用。北京CBD夜景

自19世纪中叶以来,北京就不再单纯是中国这个东方大国的政治中心了,而逐步成为中外往来的重要城市。近年来,北京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贸易、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更是日益加强,政府、民间和社会团体之间的友好往来十分活跃。

北京已经与世界上114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个城市开展了友好往来,并与43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北京现有外国驻华大使馆171个,国际组织和地区代表机构21个,外国新闻机构229个,在北京设立的国外驻京代表机构已超过7000家。到2012年,北京以年举办109个国际会议的场次数,排名全国第一,位列全球城市第13位,亚太地区第2位,仅次于新加坡。北京成功举办的国际盛会有2006年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2008年奥运会等,还有2014年11月举行的APEC峰会,都展示了北京在国际活动中的地位,北京已成为“国际活动聚集之都”。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北京的经济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在北京的数量已达41家,位居世界第二。中关村不仅是中国的重要研发基地,也是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的聚集地。目前,IBM、微软、贝尔实验室、富士通、英特尔、诺和诺德、宝洁等国际500强企业都在中关村设立了研发中心或研究院。北京CBD及其周边地区聚集了大量的经营性金融公司,渣打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美国银行、新加坡银行等在CBD设立了分行。德意志银行、韩国新韩银行等数家外资法人银行落户CBD……可以说,北京已经成为“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北京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已经在建设“先进文化之都”的道路上迈进;北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向“和谐宜居之都”迈进。首都北京,古老而年轻,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于一体,凝重庄严又锐意进取,以世界大国的风范笑迎世界。

02 自然奇观 山水毓秀蕴奇珍

北京的北部是燕山山脉,西面是太行山山脉,两大山脉在南口附近相交会,形成一个弧形的山湾,拱卫着北京。北京的最高峰是东灵山,海拔2303米。此外著名的山峰还有云蒙山、香山、妙峰山、玉泉山、万寿山等。而北京的河流则主要有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和泃河等,北京的城市用水则是由五大水库——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海子水库、十三陵水库来提供的。山水的大格局孕育了北京城,更孕育了北京别样的自然风光。

永定河 北京的母亲河

永定河是海河水系的最大支流,也是流经北京市境最大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山西省宁武县管涔山,自河北省怀来县幽州村东南流入北京市境,至大兴区南端崔指挥营村以东复入河北省地界。流经北京市的河段长189千米,流域面积为3168平方千米。如同长江、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一样,永定河则是北京的母亲河。

永定河奠定了北京城的基础

当永定河在门头沟区三家店出山后,河道坡度陡缓,河水流速骤减,大量砾石和泥沙迅速沉积下来,形成永定河洪积冲积扇。随着永定河主流河道位置和流向的变迁,永定河洪积冲积扇在三家店特别是卢沟桥以下迅速发展,最终形成了北起清河、南至大清河,西起小清河-白沟、东至北运河的广阔的永定河洪积冲积扇。永定河洪积冲积扇包括北京市石景山、西城、东城、朝阳、大兴等区的全部及海淀区南部、丰台区东部、通州区西南部、房山区东缘与河北省固安、永清、安次、霸县的全部及涿州东北隅、新城东部、雄县东北部、天津市武清县西部等,总面积约为7500平方千米。永定河洪积冲积扇大都在海拔5~50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河道条条,淀泊片片,是自古以来的重要农垦区。北京城就坐落在永定河洪积冲积扇的轴部。既易得永定河水利,又少遭永定河水患。所以说,永定河洪积冲积扇为北京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地理空间。永定河三家店流域风光永定河门头沟王平村镇段永定河与永定楼A永定河畔风光在今日的永定河沿岸,随着对永定河治理成效的显现,原本干枯的河道,绿树环绕,碧水潺潺,河岸上一幢幢别具风情的建筑点缀着古老的永定河。

永定河滋润着北京城的发展

任何一个城市都必须有充足的水源。自古以来,永定河就是北京城所依赖的主要水源,是永定河水在滋养着北京城。从蓟城初立,到战国燕都、唐幽州城、辽南京城、金中都城,都是由蓟城在同一地点发展起来的不同阶段的城市。这些城市的主要水源都是城西之大湖,又称西湖(即今莲花池的前身)。蓟城西之大湖是怎样形成的,未见任何文字记载,从其形状推想,当是由一段古永定河故道洼地潴水而成。水由何来?除降雨时附近的部分地表径流汇入外,主要是泉水。这泉水分明是永定河出山后潜流地下的水又复出的结果。也就是说,对于古蓟城以至金中都城来说,其直接水源是城西大湖,而永定河则是其间接水源。

在魏、晋、北朝时,永定河作为直接水源,惠及蓟城南北,断断续续达数百年。这就是三国魏镇北将军刘靖创建的戾陵堰与车箱渠的巨大效益。虽然后来几多废毁,但到北魏、北齐时,经裴延、斛律羡先后修治,仍然发挥着巨大的灌溉效益。隋、金、元时,亦有引永定河水灌溉的事例。清代自康熙至乾隆年间,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了北京西郊的畅春园、圆明园、万寿山清漪园(颐和园)、玉泉山静明园、香山静宜园等著名皇家园林和离宫。而畅春园和圆明园的水,主要来自万泉河,部分来自昆明湖。万泉河源出万泉庄之群泉。万泉庄地处永定河故道中,其泉水必来自于古河道中的潜水。因此,也可以说,永定河水是清室皇家园林的间接水源。B永定河河谷

延续至今的滋润

在现代北京城市水源中,永定河水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1个月,水利部便召开全国解放区水利联席会议,作出修建官厅水库的决定。1951年10月25日正式动工,1954年5月5日告竣。总库容为4116亿立方米。接着,于1956~1957年开凿了永定河引水渠,自三家店拦水坝经玉渊潭,下接西便门外护城河。自官厅水库建成后,拦蓄了永定河上游历次洪水,根除了下游的洪患。

北京城市河湖用水,有一部分也来自官厅水库。同时,下游沿岸属京、津、冀的百余万亩土地得到灌溉。京南永定河灌渠、南红门灌渠、新河灌渠、金门渠灌渠等大型灌区,其水都来自官厅水库。总之,近半个世纪间,官厅水库是北京的主要水源之一,自20世纪60年代初密云水库建成后,才部分取代了官厅水库向北京供水的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永定河铸就的这一片“北京小平原”,没有永定河源源不断提供城市孕育发展所需要的水源,就不会有北京的诞生,自然也不会有北京的昨天和今天,甚至明天。

东灵山 北京第一高峰

灵山的植被北京的西部,峰峦起伏。妙峰山、百花山……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在这群山之中,东灵山以其海拔2303米的雄姿,傲然挺立,是名副其实的京都第一峰。东灵山属于太行山脉,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齐家庄乡与河北省涿鹿县交界之处,具有典型的北方山脉特点,是野生动植物理想的生息场所和难得的旅游胜地。

东灵山起源于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初期著名的燕山运动。山峰峻峭,谷深坡陡。岩层由煤系地层、火山岩和花岗岩等组成,属构造侵蚀为成因的高山地貌。

东灵山的植物区系属于北极植物区的中国—日本亚区。

被誉为“林中少女”的白桦林是东灵山面积较大、林相较整齐的森林,以海拔1500~1800米处生长最好,树高12~13米,胸径13~20厘米,在绿波翠谷中亭亭玉立,格外醒目。生长于海拔1400米以上的山梁或阴坡处的华北落叶松,株高30米,胸径1米,每到秋天,枝梢上挂满了黄澄澄的球果,弥散着沁人心脾的清香。河北杨木材坚硬,不仅可作建筑材料,还因其根蘖力强,成为华北、西北地区绿化黄土丘陵和固沙的良好树种。此外,东灵山还生长着坚桦、元宝槭、辽东栎等优良树种。灵山主峰碑在灵山的主峰上,立着一块钢筋混凝土的碑,上面清晰地标明:“灵山主峰,海拔2303米。”虽然不是一个景点,但是却告诉人们这里就是北京之脊。

东灵山约有药用植物200多种,列当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于沙丘、向阳山坡、林缘和山沟等地,常寄生在蒿属植物的根上,茎为圆柱形、花紫色,具有补肾壮阳,散风、败毒之功效。野罂粟,俗称“山大烟”,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橘黄色,生于山坡、溪边草地或亚高山草甸,可以止痢、止咳和镇痛。河北大黄是健胃缓泻剂;酸模丫是清凉止血、利尿的佳品。还有生津止渴的五味子,驱风化湿的刺五加,清热解毒的珠芽蓼,疏肝解郁的柴胡,润肺止咳的沙参,利咽排脓的桔梗……真是不胜枚举。A夏季的灵山风光B灵山岩柱

野生花卉种类繁多是东灵山的另一大特色,高山草甸,百花盛开,杜鹃、暴马丁香、大花溲疏与绣线菊,红白相映,争奇斗艳。太平花、八仙花、蓝荆子(映山红)、柳兰、杓兰、铃兰和胭脂花等,竞相开放,花色如画。

在保存完好的森林植被中,还生活着多种多样的野生动物,已知的哺乳动物有20多种,鸟类130多种,各占北京市兽、鸟总种数的45%和38%。此外还有许多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昆虫等,在北京市野生动物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东灵山保留着晚更新世或全新世早期寒冷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石海”、冰缘“城堡”和冰群岩柱等。古长城沿山间溪流和岩石峭壁而建,巧妙地利用了复杂的地形,一座座保留完好的城堡,仿佛还弥漫着战时的狼烟。更为新奇的是三股甘洌的清泉直接从岩石中流出,水质优良,沁人心肺,被称为“灵山东流水”,是东灵山奇景之一。C灵山高山草甸

每年春季,山坡上繁花似锦,水声潺潺,鸟鸣蝶舞,五彩缤纷;盛夏之时,浓荫覆地,曲径幽深,凉爽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深秋,满山红叶,果实累累;入冬后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奇妙的四时景色,是东灵山最引人入胜的风景资源,成为丰富首都人民旅游的理想场所。

云蒙山 北京的“小黄山”

云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北京东北郊密云县西部石城乡境内,距城区81千米。原为密云林业局所属的云蒙山国营林场,建场后的30年来,连续实施了人工造林、次生林改造、封山育林等一系列营林保护措施,当年的荒山秃岭变成了茂密的森林,而且沟谷台地营造了果树林;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变成了“草肥林密连天碧,瘦骨颓尖美峰林,峡谷巨石潭盈水,绝壁险坡瀑布群”的幽谷佳境,展现出京郊名山的魅力。

云蒙山古称云梦山,其主峰海拔1414米,位于云蒙山森林公园的中部,由于云蒙山的海拔幅度大(云蒙山西麓的幅度差为800米,而东部山麓的幅度差达1200米),加之云蒙山正处在华北平原向北部燕山山地的过渡带,山岳陡起,形成屏障,因此云蒙山区是北京市多雨中心区之一。云蒙山山势高耸,气候相对凉爽湿润,森林茂密,降水丰富。A“中国印”摩崖石刻

云蒙山云龙涧主峰上高96米、宽38米全球最大的摩崖石刻奥运“中国印”。

独特的气候条件、水分条件和山地宜人的森林环境,并由于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云蒙山形成了三级地质裂点带,岩体表层裂隙、孔隙发育,富含地下水。这一系列原因,就造成了云蒙山的激流、飞瀑、幽潭、迷雾,再加上云蒙山的奇峰、怪石、山花、崖松、密林、云海等奇观,形成了真正的北京山水大观。B奇石怪石嶙峋的山峰

密云水库坐落在县境中央,是北京的重要饮用水库,而云蒙山区是密云水库相邻的水源保护区。由于保护这盆净水的需要,云蒙山区多年来不允许发展有任何污染的企业与破坏山场及植被的生产活动,山区群众也大量外迁,同时又大搞荒山绿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营林措施。经过多年的保护和绿化,不但大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增强了水源保护与水源涵养性能,使得由主峰地区流向各个方向的溪川沟谷在源头地区常年水流不断,保持了黑龙潭、京都第一瀑、天仙瀑、九道湾、云蒙峡、水道峪等景区的瀑布群水源丰沛,雄伟壮丽。C秋日里的云蒙山A绝壁苍松云蒙山之所以得名“小黄山”,且看这绝壁苍松,便能领悟其中真意。原本黄山的景观,在北京竟能领略。

云蒙山区有166座超过千米的高峰,不少山峰具有很高的价值,如鬼谷峰,孙膑峰、庞涓峰、佛光顶、祥光峰、半壁峰、翠屏峰、僧帽峰、藏宝峰等,还有多处形成峰林景观,如莲溪峰林、五指峰林、七斗峰林等,更有的山顶形成居高远眺,饱览大好河山景色的观景台,如望京台、观日台、观峰台、望海台,真是极目千里,心潮澎湃,怡情悦目,气象万千。云蒙山由于受地质断层和花岗岩风化侵蚀的影响,形成多处断崖绝壁景观,如万仞崖、舍身崖、半壁崖、石长城、挂壁崖、鳄鱼脊等,壁立千仞,十分壮观,而各种象形石更是随处可见,如金凤迎客、玉蟾献灵芝、鹰嘴石、僧帽石、天狗守门、石蛙望月、犀牛观天、石龟爬山、石佛参禅等,更是千姿百态,形象逼真,令人目不暇接接,流连忘返。

云蒙山山高水长,形成多处潭瀑景观,如如意潭净身池、虎穴潭、虎啸潭、虎跳瀑。以及四潭雾泉瀑布,居高下叠,潭瀑成串;虎啸瀑一瀑三叠,鸣声如雷;壁潭瀑布,如勺挂壁,翻落如练;莲花潭瀑布,三瀑三潭连成一体总高达86米,蔚为壮观;而四十八盘大瀑布,峭壁悬崖、瀑水倒泻、落差达115米,堪称北京之最。这些瀑布景观各异,气势伟丽,临近瀑布,但见水帘如练,喷珠溅玉,如云如雾,五彩缤纷,水声如雷,震耳欲聋,使人如临水府,清凉无比,听音戏水,心旷神怡。

更令人欣奇的是:在地形陡峻、岩石裸露、悬崖峭壁、峰林如削的地带,也生长着千姿百态、数量众多的崖松景观,如人似物,又多又奇,造型怪异,令人叫绝,如莲花瓣的迎客松、卧龙松、守门松、卫士松,小西天的一无松、鸳鸯松,藤萝沟的老人松、鹿松,水道峪的巨人松、情人松;旱道峪的望客松、盘龙松,还有百松爬山、奇松挂壁、佛掌奇松、松林画屏等,这些千娇百媚的崖松,构成了云蒙山的奇特天然艺术品。

云蒙山位处燕山山脉中段,平原向燕山山脉过渡地带的分水岭,加之地势高峻,由平原区拔地而起,每逢雨季,山峦常被云雾掩映,形成云雾奇观:有时疾云如飞,如瀑布流宕;有时黑云压顶,山雨欲注;有时流云缥缈,如梦如幻;有时白云似海,峰峦如岛;有时轻烟袅袅,稍飞即逝;有时轻云爬山,忽隐忽现。真是变幻无穷,景象万千,给云蒙山增添了无限的神韵美、朦胧美、显灵美、流畅美。因云雾缭绕,烟雾迷蒙,群峰若隐若现,景物若即若离,使人们在观景中感到千变万化如在天上。

云蒙山是一座以峰、石、潭、瀑、云林取胜,以雄、险、奇、秀、幽、旷见长的京郊名山,其峰峻拔如林,其石造型似真,其潭宛如串珠,其瀑犹如悬练,其云浓妆淡抹,其林苍翠欲滴,不愧为“北京小黄山”。B云蒙山山野风光山体上稀疏的植被和山下茂密的人工林相互映衬,是云蒙山显著的特色,作为北京的国家森林公园,云蒙山的独特之处在这里显现。C雾气朦胧的云蒙山

上方山 房山境内的森林公园

上方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北京房山区境内,2014年该公园官网显示,主峰海拔高为860米,总面积为340公顷,森林覆盖率为90%以上。上方山具有两千年历史的佛教文化,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佛教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国家森林公园。

北京的植物种类的富集区

上方山有着适于林木生长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里,保存有华北地区唯一完好的原始次生林。森林植被主要有侧柏林、辽东栎林、低山沟谷杂木林等主要类型。其植物种类以侧柏、油松、栎树为主,混交生长,共有645种,103科,363属。A上方山景区牌坊

侧柏林的生长缓慢,林冠稀疏,经常构成疏林,侧柏占绝对优势,很少伴生其他树种,高度一般在5米以下。林下灌木比较发达,以荆条为优势种,其他灌木还有山杏、小叶鼠李、蚂蚱腿子、绒毛绣线菊、三桠绣线菊、雀儿舌头、薄皮木、本氏木兰等。草本层比较稀疏,以矮丛苔草、隐子草、白羊草、远志分布较普遍。B银杏树王

辽东栎林是北京山区落叶阔叶林的典型代表类型之一。林内常见的伴生乔木有蒙古栎、色木槭、大叶白蜡、椴树、山杨、白桦、棘皮桦等。灌木层的总盖度约为40%,在林冠较稀疏的林下灌木层盖度可达60%。主要种类有二色胡枝子、六道木、三桠绣线菊、大花溲疏、兰荆子、照山白、平榛、毛榛等。它们常因生境的不同而分别成为灌木层的优势种。如三桠绣线菊适应性较强,在低山阴坡和中山阳坡土层较薄的辽东栎林下常成为优势种。在海拔800米以上土层较厚的阴坡,二色胡枝子在灌木层中占优势。在海拔较高处的阳坡,平榛、毛榛、六道木等常占优势。草本层的盖度约30%~40%,主要种类有矮丛苔草、华北风毛菊、地榆、唐松草、北柴胡、苍术、歪头菜等。其中矮丛苔草为优势种,在海拔较高而阴湿的林下,华北风毛菊、宽叶苔草等增多。C上方山骆驼峰

上方山由于沟谷里水分条件较好,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排水良好,生境比较湿润,故植物生长繁茂,形成多种中生乔木占优势的杂木林。主要树种有青檀、山胡桃、大叶白蜡、蒙桑接骨木、朴树等。此外,还有一定数量的亚热带树种如黄连木、漆树、盐肤木、省沽油等北京地区特有的树种。D上方山秀色

上方山有一级名木古树51株,其中千年古树10余株,柏树王、松树王、银杏王、槐树王合称“千年古树四大树王”,树龄都在500年以上,其中四大树王之一柏树王为全山之冠,径粗达到1.53米,高24米,树龄有1500多年,号称北京郊区最粗大的大柏树。菩提树、蜡梅更是不可多得。二级古树有4000余株,上方山名木古树品种多,数量大,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名木古树群。

历史悠久的佛教胜地

上方山森林公园景观园内有著名的“九洞十二峰”。九洞是:天王洞、九环洞、延寿洞、阴阳洞、华严洞、金刚洞、朝阳洞、西方洞、云水洞;十二峰是:紫金岭、观音峰、啸月峰、回龙峰、毗卢峰、锦绣峰、象王峰、望海峰、天柱峰、骆驼峰、茶罗峰、狮子峰,还有以“兜率寺”为首的七十二禅院,是集林、洞、寺、山、石各类景观于一体的风景区。云梯的一侧是崖壁,一侧是深壑,站在台阶之上往下看,悬崖峭壁间的石块好似用刀劈斧砍过一样,形状各异的花草树木错落地生长在崖缝中间,让人生出许多的遐想。经由云梯,便可抵达有上方山七十二庵之首之称的兜率寺。兜率寺位于群山中峰,四周绿树成荫,松柏苍翠。每当夏秋之夜,星疏月朗之际,此地林风飒飒,时远时近,时缓时急,与钟磬梵唱之声相应和,别具风味。上方山云梯和兜率寺山门

上方山的开发,可以追溯到北魏孝静帝天平二年(535),当时就有僧人在这里筑庵修行,此后逐渐发展成一方佛教圣地,有“七十二茅庵”之说。

登临上方山,首先要经过的就是云梯。云梯自古是登上方山的必经之路。从公园管理处往北进入景区后,两旁是悬崖峭壁,中间山路曲折盘旋,向前走约一千米过筏汉岭,远处可见一带曲折红墙,梵宇精舍,建于陡峭的绝壁间,如半山巢,极为险峻。自下而上有依山势凿成的崎岖石路,共为262级,两旁悬有铁索供人攀扶。据考证是明代永乐年间司礼掌印大太监冯保出巨资所建,后经多次整修。踏阶而上仿佛直入云霄,故得名“云梯”。

明代小品文大家袁宏道在其《上方山四记》中写道:“至接待庵,两壁突起粘天,中间一罅,初疑此罅乃狖穴蛇径,或别有道达颠,不知身当从此度也。前引僧入罅,乃争趋就之。至此游人如行匣中矣。三步一回,五步一折,仰视白日,跳而东西。踵屡高屡低。方叹峰之奇,而他峰又复跃出。”

云梯顶端是云梯庵,有青瓦红房数间,此庵左倚绝壁,右临深涧,位于山路咽喉之处,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站在庵旁可纵观饱览群山奇色,若在雨季,云雾缭绕,使人有进入仙境之感。还可看到溪流直泻,飞瀑悬帘的奇观。有一位诗人赋诗一首曰:“万丈悬岩万丈梯,华严佛殿旁云霓,大呼侣伴攀缘上,回首山弯草色迷。”

散布在上方山林壑间的,还有兜率寺、圣泉庵、地藏殿等佛教寺院。

兜率寺始建于隋代。在现存建筑中,五进殿宇居山正中,群峰环拱,诸庵依附,甚为雄伟。雕刻于大殿后墙石壁上的《佛说四十二章经》,归纳了佛经中的四十二段语录,是佛经中的精髓。上方山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古塔群,54座古塔占北京市古塔总数的四分之一。

圣泉庵依北山崖而建,坐北面南,北殿4间,两明两暗。明间为中堂,中设佛龛供佛;左右各1间,为僧居之处。圣泉庵居于峪口,观感别致,由山石垒砌,半为山寺半为崖,为诸寺中一绝。圣泉庵内有清泉三眼,所以叫圣泉庵。圣泉庵背依狮子崖,狮子崖仰首睇视,崖状雄浑若蹲狮。崖侧清代曾有云居庵,已圮。继续前行沿途有观音洞、文殊洞、白牛洞错列岫嶂之间,均为山僧禅居修净之所。观音洞位于象王峰阴面的山岩之下,深六七丈,内有天然形成的观音石像。再上路益险,石阶层升,东北行里许至一斗泉。

地藏殿是上方山诸寺中规模宏大的庵寺之一。位于永亨庵西,寺基高耸,悬绝如削,虽已圮毁,残垣断墙,仍十分可观。出永亨庵西望,一寺甚雄,碧瓦红墙,赫然在望,这就是地藏殿。拾级而上,山门北向。进山门,为一长方形空地,中有巨松一株,围2.66米,高20余米,老干拙枝,苍古卓异。寺背西面东。寺门1间,两侧有角门,殿3间,两侧有夹殿,南北配殿各3间。两配殿东端,各衔夹殿1间。又跨居其北,有北殿3间。地藏殿东南面山场甚广,古松成林,极为壮观。边沿有环垣,临垣俯瞰,砌壁如削。

十渡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

十渡位于北京西南郊房山区境内,距京城100千米,是华北地区唯一以岩溶峰林、河谷地貌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主要由低山深谷、河漫滩、古阶地地貌构成。拒马河自西而东蜿蜒迂回,经十渡出张坊。历史上从张坊溯水而上,须经过十个渡口,“十渡”因此而得名。十渡风光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竹林分布很广,被称为“白云竹海”。其中竹子品种多达20余种,成林的有慈竹、毛竹、平竹等种类。

十渡的植被景观

十渡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阔叶落叶林区域,属于石灰岩山地。这里生长的青檀林、槲栎林群落、黄栌灌丛、猕猴桃灌丛、鹅耳杨灌丛、沟谷杂木林及灌丛构成了十渡丰富的景观特色。

青檀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多生于石灰岩山地,是钙质土壤的指示植物,在我国呈片段状分布。在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中,在十渡分布最为广泛,在后石门檀木沟和平峪形成面积较大的纯林,分布于海拔290~450米的沟谷两侧及底部,伴生种类有油松;灌木层盖度较高,达90%,主要以青檀萌生条、红花锦鸡儿、小叶鼠李、雀儿舌头、酸枣为主;草本层盖度低于50%,主要种类有北京隐子草(透骨草)、大叶铁线莲、三叶鬼针草、地梢瓜等。青檀是石灰岩山区山地造林的先锋树种,但在十渡由于人为砍伐,很多已变成了灌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槲栎林是温暖带地带性植被类型之一,在北京山区分布面积不大,主要分布在海拔600~1350米的山地阳坡和半阳坡,土壤大多为花岗岩、片麻岩母质上发育的褐色土和棕色森林土。在六渡大鸡蛋坑海拔600米的阴坡和前石门海拔300~500米的低矮山坡上,有早期砍伐后萌生形成的中、幼林,伴生种类较少。由于长期的人为破坏,槲栎分布较少,多零星分布于其他群落之中。现存的槲栎林对于研究在人为干扰下该群落结构的演替变化、研究地带性植被的恢复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A拒马河中的游艇竹筏拒马河的水造就了十渡的美丽,使之成为北京人休闲的绝佳去处。或乘竹筏,或驾游艇,荡碧水,赏峰林,徜徉于山水之间,自然心旷神怡。B七渡风光宋代诗人黄甲曾做过一首名为《第七渡》的诗,彼“七渡”虽非此“七渡”,但把这首诗拿来形容七渡却异常确切。诗云:“仙源七渡更流长,鹅管瓶头滴乳香。触处岩前如雨泻,举瓢挹处讶天浆。”

黄栌灌丛分布于屏幕大峡谷、臭椿沟、狮子坑山坡上部海拔500~700米的阳坡地段,通常与鹅耳枥混生形成密灌丛或稀疏生长为小乔木状纯林,平均高2.5米,其他灌木种类有荆条、本氏木兰、鹅耳枥、雀儿舌头、多花胡枝子、绒毛绣线菊、小叶鼠李等。黄栌灌丛与荆条灌丛是本区阳坡地段的主要灌丛类型,是十渡丰富的景观植物。

独特的地质景观

十渡属于石灰岩地区,是中国北方少见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由于其成因独特,造型奇美,堪称地质奇观。孤山寨的“一线天”、“石中石”,仙峰谷的“飞来石”、莲缘峡谷的“同圆藻”,神秘的“龙山佛字”,奥妙的“天然石佛”,令人称绝的“太阳升”,还有蝙蝠山、三清洞、仙栖洞等,它们因其深刻的科学内涵和独特的成因,而具有很高的科考价值和旅游价值。

莲缘峡谷的“同圆藻”化石。位于十渡普陀山庄的同圆藻化石为海底低等生物化石,也称叠层石。叠层石的岩性为燧石条带白云岩,其时代为中元古代,距今约11亿年前,这一时代的古海洋中藻类繁生,在碳酸盐岩沉积过程中往往形成化石。常见化石的平面形态如同心圆状构造,垂直剖面常呈杯状,故又叫“同圆藻”化石。C云和山

千古河床“石中石”。在孤山寨峡谷平滑如镜的河床中,有一块奇特的岩石,它似乎是用一整块硕大无比的石块铺就,没有一丝缝隙。尤为奇特的是,那造型奇特、美丽多彩的图案竟是由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石块结成。大小石块之间拱卫吞含,相拥相融,在平整的岩石中包裹着一个一个圆形的、椭圆形的石块,当地人称“石中石”。它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由海洋中两种不同物质同时沉积形成的。据专家考证,有一亿多年的历史。

七渡奇观——“太阳升”。在七渡桥西隔河而望,对岸的悬崖峭壁上,岩层呈现出半圆形隆起,一层一层的石灰岩以同心圆状叠置,在垂直于半圆方向上有一系列裂隙,好像发自圆心的辐射线,恰似半个升起的“太阳”。“太阳”的光晕一圈圈地荡出地平线,浮现于拒马河水面,形成奇特的“太阳升”景观。这一现象在地质学上称为“褶皱”,即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形成倾斜的及各种弯曲的形态。褶皱是岩层塑性变形的结果,亦是地质构造基本形态之一。七渡的“太阳升”形成年代久远,具有较高的科考价值。

十渡景观——“离堆”。沿十渡河道上行,便来到一处自然天成的地质景观——“离堆”,离堆是由于河流侵蚀冲刷,将一座山体分隔为两段而形成的地质现象。想象两座山体的边际相重合,会感觉到浑然一体的意境。十渡的拒马河从“离堆”间穿越而过,远处山峦秀美,形成了十渡的又一处绝境。

十渡山水,四季如画,处处是景。初春百花争艳,香溢河谷;盛夏群峰叠翠,碧水如云;深秋柿坠枝头,红叶似锦;寒冬冰河如镜,峰岭披银:似一幅泼墨山水画卷,一派绝妙的北国风光。

石花洞 蕴美石花,洞容天下

石花洞牌坊北京石花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境内,是中国第一座以岩溶洞穴自然景观为主体的地质公园。石花洞景区自然景观奇特,洞内沉积物分布密集,类型齐全,数量繁多,有滴水、流水、渗透水、停滞水和飞溅水五种沉积类型,四十多种沉积形态。洞中大量的月奶石为国内首次发现,石旗、石盾、石幔是中国洞穴沉积物的典型代表。

北京的地下明珠

石花洞发育在中奥陶系马家沟组石灰岩中,是岩溶洞穴的典型代表。钟乳石以碳酸钙成分为主,经专家审定认为,几乎囊括了岩溶和洞穴文献中所描述过的全部沉积物形态类型。既有我国南方洞穴中常见的滴水、流水、水塘沉积形成的石笋、石柱、石瀑布、石幔、月奶石、晶花等,又有北方洞穴中常见的毛细水、渗透水、裂隙承压水沉积形成的石枝、石花、石盾、朵状石花等精美壮观的景观。

石花洞被地质专家称为“北京的地下明珠,岩溶形态的殿堂”,原国家科委主任宋健同志亲自为石花洞题词“地下地质奇观溶洞博物馆”。经岩溶地质专家在石花洞十年的研究发现,石花洞中的石笋微理层记载了自公元前665年至1985年以来2650年的北京夏季逐年温度,所以被称为“千年温度计”。由于石笋年层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年代,因此又称为“天然时钟”。玉柳垂荫

滴水形成的地质奇观白玉银旗

进入石花洞的第一个景观就是由滴水形成的石笋。外形像是一头狮子,在此迎接每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景观取名“雄狮迎客”。在石狮的旁边有尊石佛,是地藏王菩萨,佛像石座底部有石刻说明,是圆广和尚在石花洞定居修炼十年后于1456年筹资雕刻的,并同时在洞口上方的石崖上雕刻了九尊佛像,连同地藏王菩萨正好是十尊,所以当初石花洞又叫“十佛洞”(石佛洞)。

在石花洞二层主洞,有一处形似一棵柳树的自然景观,石柱形似树干,树枝是由洞顶垂下的石钟乳和石幔形成的。这是由滴水、流水沉积形成的,景观非常形象,故取名“玉柳垂荫”。

顺着“玉柳垂荫”抬头向上看,在洞顶上悬挂着的是洞中最大的石钟乳,这处石钟乳是由滴水和流水沉积形成的,由洞顶向下生长、巨大的石钟乳高18米、宽3米,形似一个倒悬的火炬在熊熊燃烧,故取名“火炬倒悬”,为洞中奇观之一。

石花洞的第四层分为西厅和东洞,东洞以“鹅管”最具代表性。鹅管是滴水沉积形成的。洞顶渗水下滴速度较慢,水滴在悬挂状态时,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溶液变得过饱和,此时碳酸钙析出,并在水滴表面结成一个薄薄的晶膜,而后水滴因自身重量坠落,晶膜仅在与洞顶连接处沉积下来,形成一个环,其直径与水滴直径相似。下渗水不断供给,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细长、中空、洁白的钟乳石,称为“鹅管”。

停滞水形成的景观

洞中饱含重碳酸钙的洞底积水,由于受气压,以及洞内温度的变化影响,使水中的二氧化碳逸出,产生了各种形态的沉积物,形成了结晶石花、云盆、月奶石等景观。

石花洞的第二大厅有一个漂亮的“荷花池”,盛开着朵朵“莲花”,在地质上称为“月奶石”。月奶石外表坚硬,里面是柔软的粉末状物质,月奶石是由池水沉积形成的含水量高、乳白色、可塑性强、乳酪状碳酸钙,其沉积结构有蜂窝状、丝状、丝状与蜂窝组合状,专家们认为可能与细菌作用有关。月奶石是1982年在北京石花洞内首次发现的,专家用碳和轴系测年测定,这些月奶石有3.4万年的历14史,为洞内第一大奇观和全国之最。A擎天鸳鸯柱位于第二层与第三层交界处,景观由两根粗细均匀、雄伟壮观的石柱组成,石柱是由石笋和石钟乳相连形成的,高度12.6米,是洞中最高的石柱,它们形态相似、成因相同、年代相近,故而合称“擎天鸳鸯柱”。“云盆”是在洞内凹陷池塘中,由滴水、飞溅水、停滞水共同作用沉积碳酸钙形成的。从池塘析出的沉积物称“池塘沉积”,在池塘的水位线附近,由过饱和水中析出的碳酸钙边框称为“边石”,可以指示过去水塘中水位停滞的高度。在水面上漂浮着几毫米的薄薄的冰片状产物,称为“水钙膜或穴筏”。在水位线以下,结晶成各种形态的方解石晶簇和水下石葡萄,如穴珠、穴饼、池中晶花。B腾流瀑布C龙宫竖琴

流水形成的地质奇观

岩溶洞穴的流水沉积主要形成了石旗、石幔、壁流石和石瀑布等景观。石花洞的第二层大厅厅堂高阔,景物众多。“竹篱茅舍”景观就是壁流石的典型代表。它的外边很像茅草房,墙壁是由一捆捆的竹子扎成的,中间还有一根藤条穿起来,房子的左面是一扇门,好似一幅田园景象,故此取名“竹篱茅舍”。这是流水沉积形成的,在地质学上称为“壁流石”。

第二层的一个支洞就是洞内最大的石瀑布,它是由流水在坡面上沉积碳酸钙而形成的,饱含碳酸钙的上部流水沿着洞壁裂隙向下腾泻。这道石瀑布高10米、宽20多米,现在能看到的只是瀑布的三分之一,是洞内最大的石瀑布,形似水流翻腾而得名“腾流瀑布”。

来到西支洞银旗洞府的最高处,就会看到洞顶上垂下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钟乳、石剑、石旗,洁白如玉,质地纯净,取名为“白玉天篷”。洞顶最壮观的是石旗,高为2.18米、宽为1.1米,是由洞顶的滴水、片状流水协同作用沉积形成的。石花洞的这面石旗因水中杂质少,结晶慢,所以通体透明,纯如脂,白如玉,故名“银旗”。

石幔群又称“石帷幕”,是由滴水、线状流水、片状流水依洞壁沉积碳酸钙形成的。石花洞内最大的石幔群高10米,宽18米,由540多片石幔组成,称为“龙宫帷幕”。

毛细渗透水形成的地质奇观

石花是由洞壁的渗透水、毛细水协同作用沉积形成的。石花洞中被称为“火树银花”的一片石花分布在长30米,宽3米多的范围内,几乎全部都是洞壁上的石花、石毛、石枝、石菊花、石葡萄,形成了形态多姿的各种石花景观。A石花B石盾C石莲花

石盾是一个比较奇特的景观,在其他溶洞是见不到的,可称石花洞一绝。洞壁有裂隙,水不断从裂隙中渗出,形成了多枚石盾。挤压水中,二氧化碳逸出,水变为过饱和积水,不断扩张,沉积形成石盾,在石盾顶部有卷曲石,底部滴水沉积了大量的石钟乳和鹅管。在石花洞中,大大小小的石盾有220枚之多,被称为盾的“王国”。石花洞中最大的石盾高1.2米,直径2.6米,是由裂隙承压水从裂缝中流出时沉积碳酸钙形成的。从裂隙口开始并向外呈环形逐层生长,形成上下两个盾板面;若水流较大,从石盾边周缘裂隙口流出的水,可向下再形成石钟乳或石幔。

03 历史留痕 从远古走来的文明积淀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说,北京的历史可以从70万年前算起。从远古时代开始,北京便留下了线索连贯、脉络清晰、内容系统且比较完整的历史遗迹。北京地处中原与北方民族生活的交接地带,多民族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就是一个显著的北京文化特色。从远古到现代,北京的文化积淀浓重而深厚。从周口店开始,北京大地上一个接一个的文化秘境被打开,大量的文物被呈现在人们面前,北京的文化和历史脉络因之逐渐完善,逐渐清晰……

周口店 北京人发祥地

位于北京城西南的房山区周口店,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仅仅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在小镇的西边,矗立着一座石灰岩构造的低矮的圆形小山——龙骨山。就是在这座山上,考古学界陆续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遗址,周口店就成了世界考古史上一个响亮的名字,成为发现人类起源的起源地之一。1991年8月,周口店遗址正式被联合国列为世界人类历史文化遗产。“一夜成名”的周口店

据史料记载,早在宋朝的时候,周口店当地人就在龙骨山开山凿石,烧制石灰。在工人们凿石的过程中,经常在石灰岩洞穴和裂隙中发现一些难以辨认的化石,因为当时人们搞不清这些是什么动物的化石,故此称为“龙骨”,“龙骨山”因此而得名。

这些“龙骨”被当成药材卖给了药店。而真正认清“龙骨”为何物的则是20世纪初的事情。德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施洛基尔在对流入德国的“龙骨”进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一件与人类牙齿化石极为相似。这一发现,终于引起了学术界对“龙骨”的重视。

1918年,瑞典地质和考古学家安特生来到周口店考察,在考察过程中,他在这里发现了一些古生物化石。1912年,奥地利古生物学家丹斯基来华与安特生合作,对周口店龙骨山进行发掘。在当地人的指引下,他们发现了一处化石堆积丰富的地点,这就是后来被称作“周口店第一地点”的地方。1921年至1923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化石,其中就包括两颗古人类牙齿化石,这一发现迅速引起了轰动。为此,当时的中国地质调查所与北京协和医院签订协议,决定于1924年对周口店遗址进行大规模的发掘。周口店遗址作为古人类遗址的重要代表,周口店保存了纵贯70万年的人类生存历史,是更新世古人类遗址中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科研价值最大、产出成果最多的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地。

1929年12月2日,是人们最应该记住的日子。在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裴文中的主持下,龙骨山发掘出了第一具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发现立刻在世界上引起了轰动,而周口店这个小村庄也“一夜成名”了。从1927年开始到卢沟桥事变爆发,整整10年间,考古人员在这里共发掘出人骨化石、动物化石、石器等10余万件,整整装了100多箱。由于战争原因,考古发掘被迫中止。再次开启龙骨山的考古发掘,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贾兰坡等人的主持下开始的,龙骨山的考古发掘开始了新的里程。“北京人”遗址

1921年首先发现和挖掘的“北京人”久居之处,现在叫周口店第一地点,俗称猿人洞。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先后出土的北京猿人化石主要有头盖骨6具、头骨碎片12件、下颌骨15件、牙齿157枚及断裂的股骨、胫骨等,分属40多个男女老幼个体。发现17万多件石器材料及用火的灰烬遗址和烧石、烧骨等。

据专家考证,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北京人”属人类远祖的一支,称为“北京猿人”或“北京直立人”,现简称为“北京人”,是生活在距今约20万~70万年前的早期人类。他们曾群居在龙骨山的石灰岩洞里,留下了大量遗物、遗迹和骨骼化石。根据发现的北京人的头盖骨、牙齿、骨骼等可推测出当时的北京人身材粗短,腿短臂长,头部前倾,头骨低平,眉嵴突出,面部短而吻部前伸,但能够步履稳健地直立行走。“北京人”的平均脑量达1088毫升(现代人脑量为1400毫升),据推算北京人身高为156厘米(男),150厘米(女)。“北京人”的寿命较短,据统计,68.2%死于14岁前,超过50岁的不足4.5%。“北京人”属石器时代,石器是北京猿人的主要生产工具,也是远古文化的主要代表。北京猿人制造出颇具特色的旧石器文化,加工石器的方法主要为锤击法,其次为砸击法,偶见砧击法。在这里发现了石锥这种新类型的生产工具。还在洞穴的堆积物中发现了北京猿人制作和使用过的骨器。例如,把截断的鹿角根当锤子使用,鹿角尖用作挖掘工具。“北京人”还是最早使用火的古人类,并能捕猎大型动物。火的使用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北京猿人的发现,将用火的历史提前了几十万年。在他们居住过的洞穴里留下了很厚的灰烟堆,最厚的灰层达6米。在灰烟里有被烧过的头骨、石块、木炭碎屑及树枝等。火使人变生食为熟食,促进了人类的体质和大脑的发展,并在极其险恶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辉煌的远古“北京人”文化,对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猿人洞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猿人洞)原是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东西长140米,南北最宽处40米,西部最窄处2米,高度40米。在发掘前,该洞穴就已坍塌,成为堆积物上部的大角砾和岩块。从大约50万年起,北京猿人的遗骨、遗物、遗迹和洞顶塌落的石块及洞外流入的泥沙等,在洞内一层又一层充填起来,形成巨厚的堆积层(共分13层)。山顶洞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这批珍贵的“北京人”化石,除了1949年以后发掘的5颗牙齿、一段上臂骨和1段腿骨之外,其余的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连同“山顶洞人”化石在保护转移的过程中失去踪迹,从此下落不明。“北京人”化石的下落也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之一。“山顶洞人”遗址“山顶洞人”文化遗址,是1930年为寻找猿人洞穴的边界而发现的。1933年和1934年进行了发掘。山顶洞在龙骨山的顶部,北京猿人洞穴上方,洞口高4米,下宽约5米。洞内分上下室,上室指洞南部的东半部,下室为洞的西半部。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1万~1.8万年前。

在洞中发现三具完整的头盖骨化石以及其他人体部位的化石多件,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人类化石最多的。还发现有石器、骨针、穿孔的贝壳和作装饰用的兽牙,以及灰烬层、鱼骨及用火、墓葬的痕迹,等等。充分说明“山顶洞人”已经能捕鱼、用火和用骨针缝制御寒的衣物。

最能代表“山顶洞人”工具制作水平的,是在遗址中出土的一枚骨针。针长8.2厘米,针的直径最粗处为3.3毫米,针眼之上的直径为3.1毫米。就在这3.1毫米的范围内,“山顶洞人”制作出了针眼,这是何等的进步。再者,骨针的发现不仅表明了“山顶洞人”工具制作技术的高超,更证明了他们已经掌握了衣物的缝制方法。

现在的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房山区周口店的龙骨山脚下,距北京城区约50千米。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在这里,人们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到“北京人”、“新洞人”、“山顶洞人”的生活环境及生活状况。

琉璃河遗址 重现西周燕都的辉煌

琉璃河遗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是周初燕国的封地所在,也是燕国最早的都邑。根据已有的考古成果,其遗址遗存主要集中于房山区琉璃河镇的董家林、黄土坡两村,在刘李店、立教、庄头、洄城等村也有零星分布。琉璃河遗址的发现,举世瞩目。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在西周考古史上发现的唯一一处诸侯国城址和诸侯墓地并存的遗址,也是目前所知唯一的一座始建于西周早期的诸侯国都城遗址。

董家林村古城

琉璃河燕都遗址出土文物的考证研究,对确认北京具有3000多年建城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位于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距京城40千米,距京石高速公路琉璃河出口2千米。博物馆建于商周遗址的墓葬区,占地20667平方米,楼阁式建筑,仿唐风格。馆内有展厅、文物库和两处墓葬处、两处车马坑。展示的文物有陶、铜、原始青瓷、玉、漆、俑、石等器物数千件。

早在1958年北京市进行文物大普查时,在琉璃河、京保(北京至保定)公路边拣到一个空心鬲足和一些陶片。这种空心鬲足在北京地区是从未见到过的文物。文物考古工作者拿着采集的鬲足深入到群众中进行询问。有的人说,这种东西在董家林村大庙前多得很。文物考古工作者来到董家林村进行考察,发现大庙前断崖上灰坑及古文化堆集非常丰富,随后考古工作者又在与董家林村毗邻的刘李店村发现了古文化堆集。

1962年秋季,北京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试掘该遗址时,特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夏鼐先生,考古专家、著名学者苏秉琦先生亲临现场指导,并接纳北京大学考古系三名学生参与试发掘。1964年琉璃河附近的黄土坡村一位农民在挖菜窖时发现了两件有铭铜器,鼎铭为“叔乍宝彝”,爵铭为“父癸”。这一重要发现,为了解该遗址性质提供了更为重要的线索。1972年秋季,北京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和北京大学联手,在琉璃河附近村庄再次进行试掘,最终确定该遗址范围在琉璃河镇东北2.5千米处,包括今董家林、刘李店、黄土坡、洄城、立教、庄头六个自然村,东西长3.5千米,南北宽1.5千米,面积为5.25平方千米,距北京43千米。

在遗址的中部有一座埋于地下的古城址,董家林村就坐落在古城址内。该村在明代万历年间称“董林城”,可见当时地面上还有城墙存在。1962年在此城址进行田野考古时,北城墙在地面上还存有部分1米多高的墙体。为了弄清楚古城址与遗址的关系,曾对古城址进行过钻探和部分挖掘。从对城址的钻探得知,北城墙地下墙体保存较好,全长829米。东西两面城墙的北半城,在地下尚存有约300米长的墙体。南城墙和东西两面城墙的南半段,墙体因遭破坏而不复存在,长度不明。在东、西、北三面城墙外,有深约2米的护城壕沟。

1976年、1977年、1984年,曾三次对古城址的东北角、北城墙西段及西北角进行过正式发掘,从发掘结果看,城墙是从生土上起建的,其结构可分为主墙及内外附墙。整个墙基底部10米左右,墙体断面呈梯形。

在发掘城墙东北角和北城墙内侧两座墓葬时,发现时代属于西周早期的墓葬打破内附墙的现象。从其随葬物的形制及其纹饰看,均属西周早期。在北城墙西段及西北角,也发现属于西周时期的灰坑及房址打破城墙内附墙的现象。

由于墓葬、灰坑、房址都打破了城墙的内附墙,说明该城的始建年代最迟不应晚于西周初期。这样,琉璃河遗址是周初燕国的封地,就有了可靠的实物例证。总之,这座古城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古城址中,规模最大、时代最早的一座。

燕国墓葬伯簋(上)和扬鼎(下)伯簋和扬鼎皆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伯簋双耳作鸟形,以四个外卷长鼻象首为足,盖与器身装饰有四组象纹,是燕国青铜精品中的一件代表作。盖内与腹内底有相同铭文:“伯作乙公僔簋。”扬鼎内底铸有铭文“扬作父辛宝僔彝”,意思是贵族“扬”铸此鼎祭祀其父“辛”。“宝僔彝”是对青铜礼器的泛称,意即宝贵、尊贵的青铜礼器。

墓葬主要集中分布于城址以东的黄土坡村,有西周时期大、中、型墓葬数百座。目前已考古发掘墓葬约300座,车马坑近30座。位于黄土坡村的墓葬分布于京广铁路两侧,大致可分为1区和2区,1区墓葬以商朝遗民墓为主,2区墓葬以周人墓为主。两区墓葬在葬俗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反映出商文化与周文化、北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别。

已考古发掘的比较有代表性墓葬包括M52、M53、M251、M253、M1193号墓葬。其中M52、M53、M251、M253号墓为中型墓,墓主人为当时的贵族,M1193号墓葬为诸侯一级大墓,墓主人为第一代燕侯克。根据近年来的考古勘探成果可知,黄土坡村农宅及道路下尚有大量墓葬及车马坑,其中含诸侯一级大墓数座,其总规模应比已发掘部分更大。除黄土坡村外,董家林、刘李店、立教、庄头、洄城等村亦有零星墓葬发现。

琉璃河遗址出土的文物种类包括陶器(包括陶制生活器、陶制工具)、原始青瓷器、甲骨、青铜器(包括青铜礼器、兵器、工具、车马器等)、玉器、漆器、杂器、石器、骨器、金器、铅器、玛瑙、角、牙、蚌器、贝等。车马坑在墓葬两区均有发现,共发掘34座,其中有的是马坑未埋车,属车马坑者,埋入车马的数量不等,少则二马一车,多者可达42匹马12辆车,车马坑中大多有铜质车马器。

在出土的青铜器中,M253号墓出土的青铜礼器堇鼎是代表之一,此鼎造型浑厚雄伟,纹饰古朴刚劲,全器给人一种庄重肃穆之感。口径47厘米,高62厘米,重41.5公斤,是目前北京地区发现的商周青铜礼器中最大最重的一件。器内壁铸有铭文4行26字。铭文中有“命克侯于燕”句,是全铭中的关键。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周王对太保的褒扬、册封燕侯和授民授疆土的史实。

琉璃河遗址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构成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具有悠久的建城史——距今已达3000余年,是我国古代建城历史最早的城市之一;二是形成了北京历史上不同时代的城市发展轨迹,保存了从西周至明清以来各时期历史城市建设的辉煌成就和遗迹,保持了历史城市发展的连续性。伯矩鬲北京房山琉璃河出土。盘内底铸有铭文“癸伯矩作宝僔彝”。此盘造型古朴,纹饰精湛,是一件具有商末遗风的精品。

卢沟桥 卧虹千尺天下雄

A卢沟桥卢沟桥位于北京西南广安门外30里的永定河上,初名广利桥。后因永定河在金代时称“卢沟”,故亦称卢沟桥。此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落成于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820多年来,后世虽数度废兴,然其雄风浩气一仍其旧。

文化积淀深厚的历史名桥

卢沟桥所在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南北交通的要冲。随着北京城的建立,卢沟桥的地位愈发重要。在卢沟桥未建成之前,主要通过浮桥沟通两岸。据北宋许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记载:“过卢沟河,水极湍急,燕人每候水浅时,置小桥以渡,岁以为常。近年,都水监辄于此河两岸造浮桥,建龙祠。”也就是说,北宋末年的时候,这里尚未建桥,交通主要依靠浮桥来解决。B卢沟晓月碑碑立于卢沟桥头。两侧及四边雕刻有二龙戏珠图案,为凸起的半圆雕。碑首为宝盖顶,满身雕刻有云、龙、花叶、莲瓣等图案,上冠圆形宝顶,碑正面为乾隆帝书“卢沟晓月”4字,碑阴刻乾隆帝书卢沟桥诗。基台用石砌成,周铺阶条石。基台四周立汉白玉雕龙石柱4根,柱上雕刻盘龙、波涛、山石、云海等。龙柱顶上安龙门雀替、垫板和额枋。龙门雀替当中相连,外刻仿古蟠虺纹。原有碑亭,已毁,只存石质框架。

金代迁都中都之后,随着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的迁转,简单的浮桥已经不能满足都城的需要,因此建筑石桥成了当务之急。故此金世宗下诏修桥,但是桥工尚未实施,金世宗就去世了,卢沟桥的修建在金章宗时最终完成。

卢沟桥美名传遍海外,得益于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他在元朝为官十七年,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信任与恩宠,公元1292年他离开中国回国。在他那部“盛道东方之富庶、文物之昌明”的《马可·波罗行记》(亦作“游记”)中称赞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最美的、独一无二的桥”,对卢沟桥的宏观、科学、创新工程与精美绝伦的东方石雕艺术作了详细的描绘,令欧洲人读后为之神往。而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佚名画家绘制的《卢沟运筏图》,则是最早反映卢沟桥的艺术作品。

我国历代文人墨客亦与卢沟桥迷人的美景结下不解之缘。元代著名文学家、翰林学士张埜在《吉山乐府》中誉称卢沟桥为“卧虹千尺天下雄”;元代著名诗人、官居侍制卢亘在《彦威集》中则以“苍龙北峙飞云低”来赞美卢沟桥的雄伟形象;明代著名文学家兼画家、官居中书舍人王绂曾绘有《卢沟晓月图》,给后人留下了当时卢沟桥交通要津雄姿及令人迷恋的“卢沟晓月”良辰美景。A卢沟桥的狮子关于卢沟桥的狮子,明代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说:卢沟桥上石狮“左右石栏刻为狮形,凡一百状,数之隐其一”;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亦称卢沟桥上石狮“数之辄不尽”。B卢沟桥上眺望宛平城

卢沟桥的建成对于金王朝来说,尤其是对金中都来说,无论是在军事、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上,均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后的元、明、清三代以及民国,卢沟桥依然居于拱卫北京、沟通南北东西的战略地位。在兴建铁路以前,北京与南方大部分地区的交通必须经过卢沟桥,可谓京城第一要津。

卢沟桥上留下了数百年的车辙足迹,饱经风霜,备尝风雨。卢沟桥同北京、同整个中华民族共患难、共命运,留下了一段沉重的历史。卢沟桥东为宛平县城,建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1937年7月7日夜,发生“七七事变”,即“卢沟桥事变”。驻丰台日军诡称演习中“失踪”一名士兵,要求进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我守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何其沣旅吉星文团拒绝后,日军竟包围了宛平城,并向城西卢沟桥发起进攻。我驻军第二十九军奋起抵抗,从而揭开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作战序幕。8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强盗侵略,保卫天津、华北,全国迅速燃起抗日救亡运动的熊熊烈火。9日,日本增兵,调关东军及驻朝鲜日军一部进攻北平(今北京),另调日本国内陆海军一部进攻天津。27日,日寇攻陷廊坊、宝珠寺等地,28日,日军猛攻南苑,我驻地指挥官、第二十九军副军长佟麟阁、第一三二师师长赵登禹两位将军在率部抗击日寇途中遭敌伏击,为国捐躯。至30日,平津陷落,从此开始了中国人民八年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艰苦历程。

卢沟桥的建筑艺术

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谜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画这个句号。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由十一孔石拱组成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联拱石桥。全桥结构和桥墩、拱券的各部分均使用腰铁固牢的创新技术,用以加强石与石之间的拉联。桥墩的砌筑十分科学,桥墩平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并在每个尖端安装一根三角铁柱,用来抗御春冰和凶猛洪水,所以有“分水剑”与“斩凌剑”之称。这在世界桥梁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发明与创新之举。

卢沟桥两旁石栏雕柱各为140根望柱和石雕栏板,石柱上有精雕细刻、技艺高超的蹲伏石狮。石狮子大小不一,生动活泼,神态各异,极富变化。如不认真数查,真有点数不清。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在《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中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1962年有关部门专卢沟桥整个古建筑造型极为优美典雅,中国著名古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誉称卢沟桥是“千古绝唱”,“举世无双”。在桥两头各雄踞有一对石兽,东边是一对巨狮,西边是一对大象,作为镇桥之宝,象征着大石桥坚实无比,固若金汤。桥东头御碑亭里有两座汉白玉碑,一座石碑上记载着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重建卢沟桥的经过;另一座石碑是清乾隆帝御笔书写原金章宗所题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石碑的四周有四根龙抱柱,桥的两端还刻有华表。每当拂晓,站立桥畔,凭栏俯望,滚滚永定河水,绵亘百里;远眺西山叠翠,斜月西沉,使卢沟桥的月色显得格外千娇百媚,令人陶醉流连忘返,“燕京八景”之一“卢沟晓月”就由此而来。

时至今日,宛平城头当年被日本强盗炮击的累累弹痕,仍历历在目。“卧虹千尺天下雄”的卢沟桥就是英雄的中华儿女不怕牺牲、顽强抗击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并将日本强盗头子推上断头台的重要历史见证。英雄的卢沟桥既是国家重要历史文物——古建筑桥梁科学技术与中华文化艺术瑰宝的结晶,同时又是我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革命纪念物,凡是中华民族的后代,都应该认识它、了解它。

北京明长城 万里长城的精品所在

箭扣长城诗人、学者康有为所作《登万里长城》一诗云:“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日暮长河盘大漠,天晴外部数疆封。清时堡堠传烽静,出塞山川作势雄。百万控弦嗟往事,一鞭冷月踏居庸。”诗中所描写的长城就是北京的明长城。

北京明长城概览

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被称为世界奇迹。自秦以来,我国历史上有过几次大规模修建长城的活动,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明代长城,是历史上修建工程最大、时间最长、做工最精的长城。其中作为拱卫京师和皇陵的北京段长城,总长600多千米,用料精细,构筑雄伟,有许多闻名于世的雄关隘口,可谓万里长城之精华。

北京地区现存明代长城遗址总长度为629千米,有城台(含墙台、敌台等)827座,关口、城堡71座。明长城从山海关蜿蜒西来,在平谷将军关附近进入北京市界,从东到西横跨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昌平及门头沟6个区县,沿燕山和太行山内侧山脊而行,整体走势呈现出比较连续完整的不规则半环形,形成环抱北京小平原、拱卫京师的态势。

北京境内的明代内外两线长城与东线长城在怀柔区旧水坑西南分水岭大角楼山处结合成一个结点,这就是著名的“北京结”。根据1985年中国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对北京地区长城进行的航空遥感调查,北京地区长城主要分为东西、北西两个体系,在怀柔八道河乡西栅子村旧水坑西南的分水岭上会合,形成临近的南北两个会合点。长城在此分为伸向西南和伸向东方的两条支线。北会合点位于北京结向北约2000米火焰山上的“九眼楼”,有伸向北西和西两条支线。A九眼楼B八达岭敌楼

从防御层次的位置分布来说,北京结是内外长城的分界。外长城、内长城,明人称为外边、内边,或极边、次边。外边是从辽东经大宁都司经山势连接宣府四海冶过永宁,西北经独石口,再向西至大同逸西一线,这是直接临近蒙古人的地区。内边是从山海关至古北口蜿蜒向西,过白马关转而折西南,历石塘路、慕田峪,继续西行至黄花镇,历居庸关向西南,接白羊口、沿河口、紫荆关、倒马关,取道山西的平型关逸西一线。内、外长城于四海冶、慕田峪附近的北京结相交在一起。C八达岭长城秋色

从长城的层状来看,北京结是单线长城与复线长城的分界。航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