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全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12:26:43

点击下载

作者:徐昊,马斌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全本)

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全本)试读:

推荐序 移动互联世界的六度嬗变

如果说互联网的出现就像蒸汽机和电的发明一样,已经彻底改变了原来的世界;那么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则更像人类新的DNA,将从本质上蜕变催生出一个新的世界。在我的理解中,有六个关键词在不断推动着这种变化。

第一个关键词:延伸。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智能手机延伸了眼、耳、口等功能,成为人类新的器官。人类这种延伸自己的欲望与能力在不断提升,前不久召开的“2014腾讯WE大会”中,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产品,比如仿生猫耳朵、仿生狗尾巴,它们已经能够传递人类的脑波与意识。

第二个关键词:连接。QQ和微信不仅仅是一款成功的社交化产品,更是一个连接器——连接了人和人、设备和设备、服务和服务、人和设备、人和服务。这一切的连接,本质就是人和人的连接,因为设备无非是人类延伸的器官、服务无非是人类延伸的意识。如果说延伸增加了人类活动的长度,那么连接无疑加强了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人类信息的传播从1对N变成了N对N,而微信是体现这种2“N传递效率”的社交产品。

第三个关键词:智能化。在移动互联网中,一切连接都是高度智能化的。智能化是人类智慧的外延。智能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多,比如深度学习、人机交互、空气触觉、脑机接口、生命基因、太空探测、生物感知、智能环境等等。人性才是智能化的最大入口,而它的出口则充满各种奇迹。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剖析人性并对其充满敬畏。

第四个关键词:创见。对移动互联网而言,预见性创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清晰地认识到:新的人群出现了!90后、80后和前辈相比,不仅仅是简单的岁月变换,他们是移动互联网催生出的具有新基因、新人性的新人类,他们挤满了腾讯诸多产品的各个端口。幸运的是,我们深刻意识到了这种变化,对公司内部员工进行了更新换代,让同样的新人类占据了腾讯各个产品的入口。

第五个关键词:迁徙。对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大家喜欢用“颠覆”这个词来形容,其实它更像一场大迁徙——从这个星球迁徙到另外一个星球!新的航海技术让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掀起了人类一次大迁徙的浪潮;而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则创建了一个新的数字星球,这将引起人类社会一次更伟大的迁徙之旅。

第六个关键词:灰度。如何在企业高速发展期继续保持创新活力?这是我们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对腾讯内在转变和经验得失总结的基础上,我曾提出了“灰度7法则”——需求度、速度、灵活度、冗余度、开放协作度、创新度、进化度,其核心有三点:其一、容纳用户的任何细微的需求,保持更敏锐的触觉;其二、包容创新者的错误,建立创新机制并维护创新氛围;其三、拓展和合作伙伴的协作关系,在高速发展中我们不做封闭系统,而是要有意识地搭建共同进化的平台与生态系统。《时代的变换:互联网构建新世界》一书最难得的地方是:选择了科技换代、媒介延伸、人文更新这三个维度,对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行了深入解读,系统地梳理了互联网行业技术在网络、硬件、软件和应用四个方面的演进,以及信息的承载方式、信息传递效率、信息含量和信息透明四个视角的变化,另外分析了年轻一代在思维方式、时间感、空间感、目标感四个维度上的不同。

这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仅仅是开始,因为科技的发展和对人的理解永无止境。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2014年11月19日

前言 科技、媒介与人文,三股巨流推动时代变换

“科技改变媒介,媒介更新人文”,是我们这个变换时代的主旋律。

法国古典作家拉罗什富科曾说,“不管人们怎样炫耀自己的伟大行动,它们经常只是机遇的产物,而非一个伟大意向的结果。”确实,很多伟大的成就不过是正好赶上了人类及事物发展和转化中的关键时刻罢了。

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更是通俗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台风来了,猪也会飞!在中国互联网行业,人们看着天上飞的那些“猪”(以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为代表),充满了羡慕和嫉妒的感觉。

而移动互联网正是当下最大的台风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各种视角、各种思维层出不穷。作为一名幸运的职场老兵,本人有幸成为中国移动互联网时代重大变换的亲历者。经历了工业时代的分工体制和移动互联网的扁平体制产生的冲击,我们只想根据切身经历从个人的角度出发,做一些有益的思考和探讨,以帮助传统行业的从业人员更好地理解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人和事,以及这次时代变换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时代的重大变换,往往是由革命性的技术引发的。在人类的发展过程中,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化革命和网络革命,都是如此。其中,农业革命发端于几千年前,其推手是农耕技术;工业革命发端于数百年前,其推手是蒸汽机技术;信息化革命就发生在几十年前,其推手是计算机技术;而今天,我们正经历着第四次革命——网络革命,其推手则是网络连接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

一次又一次划时代的技术革新,使人们的肢体、视力、听力以及大脑等组织器官得以延伸,同时更新了人们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媒介。信息承载方式从文字变成了形象,信息传递效率从1到N变成了2N,信息量从样本变成了大数据,信息传播结果从不透明变成了透明。

媒介的延伸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理念,人文在更新——思维方式从理性变成感性,时间感从慢变成快,空间感从科层变成扁平,目标感从奋斗变成娱乐,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正在构建新的数字世界,人类生活向数字世界全面迁徙是一个时代性的人类课题,同时也是一种不可阻止的人类命运。不论你是不是网民,不论你喜不喜欢互联网,你都在这场伟大的迁徙洪流中。这场前所未有的大迁徙已经无情地开始了……

时代正在变换,新的世界正在构建。先觉的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描述着这次时代的变换: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连接时代、扁平时代、粉丝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感性时代、娱乐时代……这次时代的变换太广、太大了,用“××时代”的形式根本无法详尽描述这个时代,这只能是一个变换的时代。

本书书名中的“时代的变换”就源于此。

在这个变换的时代里,不少传统企业患上了“互联网焦虑症”——甚至包括微软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即使是身处其中的移动互联网企业,也未必能把握住自己前进的方向,因为这次变换来势太强、速度太快,它已经超越人类积累的经验。

面对这个变换的时代,我们都是“摸象的盲人”,但不能让盲目和焦虑充斥我们的心胸。我们不妨做一名内心虔诚、感触灵敏、在大脑中构想大格局的“摸象人”。

作为变换时代中的人类,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各种冲击。66前成了数字世界的“难民”,66后成了数字世界的“移民”,79后虽然是数字世界的“原住民”,但他们依然可能“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

每个人要问自己的是:大变换时代,我身处何方,我到哪里去?

我们迎来的其实是一个全新的数字星球。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传统企业和抱有传统思维的人,都必须从旧的经验中觉醒,重新定位自己,让自己跟上时代的变换,让自己成功“移民”到新的星球上去。

在觉醒和转变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思维的转变,因此“互联网思维”在中国成为了一个极具热度的新名词。但这次时代的变换,不仅仅是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上的颠覆,其本质是人的更新换代,准确地说它是思维的大变换。

对于中国互联网公司而言,已经完成了人的更新换代,在时代的变换中已经抢得了先机,正是这样的历史机遇,让中国有了与全球同台竞争的机会。从2014年9月30日的市价上看,在全球十大互联网公司中,中国的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占据其中的四席。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也是一次重新站到起跑线上的机会,时代变换赋予了我们更多的机遇!寻找风向,成了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向数字星球的迁徙已经开始,看清方向、掌握地形正是本书想要告诉你的!

能有这次交流的机会,是我的荣幸,更是时代赋予你的机遇!

Let's go!徐昊

开篇 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机遇

不管人们怎样炫耀自己的伟大行动,它们经常只是机遇的产物,而非一个伟大意向的结果。——拉罗什富科(1613—?,法国作家),《箴言录选》剖析我们这个大时代的科技、媒介和人文的风云变幻之前,在我们有必要先看看中国移动互联网发生了什么事情。正是因为对通信和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关注,才引导我们进一步思考这个时代的更深层次的变化。所以,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的考察是我们探寻时代课题的出发点。

如今,几乎人人都在谈“要把握市场脉搏”、“要把握经济脉搏”、“要把握时代脉搏”,那么,我们首先就要知道:什么是脉搏?脉搏的跳动有什么规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设法准确把握脉搏。

所谓大机遇,无非是看准了时代变换的趋势,提前准备并“顺水推舟”,与时代的波动共振、共鸣,一起律动。

如上图所示,如果把中国移动互联网比作一潭深水,那么,中国对第2代(2G)、第2.5代(2.5G)移动网络的巨额投资就像是第一块投入水中的大石头,这块价值超过10000亿元人民币的巨大石头,激起了滔天的波浪,一层一层的,像跳动的脉搏,这个波浪就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产业链条,它的走势反映了行业的走向和趋势。

在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中,受惠的企业主要涉及移动网络设备制造商、移动网络运营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和移动终端制造商。得益于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这四大类企业在不同时期分享了中国移动互联网这块鲜美的大蛋糕。

第一波受益者:移动网络设备制造商

最早品尝到中国移动互联网这块蛋糕的是移动网络设备制造商。

在中国移动网络发展初期,运营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采购网络设备,从零开始建立中国的移动网络。遗憾的是,在当时受技术门槛限制,中国的移动网络市场这块蛋糕中最为肥美的部分只能被外国企业瓜分。

在这个阶段,中国第1代(1G)、第2代(2G)、第2.5代(2.5G)移动网络建设所需的设备主要由七大外企提供:摩托罗拉、朗讯、北电、爱立信、阿尔卡特、诺基亚、西门子。而今天,我们国人引以为傲的华为、中兴正在非洲市场上蹒跚学步。

摩托罗拉是外资通信行业开发中国大陆市场的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时任摩托罗拉CEO的Bob Galvin把握住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机遇,在其努力下,摩托罗拉获得了在中国发展业务的许可,并承诺将培训中国的员工和国内供应商,为全球客户制造性能优良的产品。

随着摩托罗拉在华营销迅速打开局面,销售额一路攀升。从1987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到1988年在中国推出全球第一款商用移动电话Dyna TAC,再到摩托罗拉全面铺开在华网络,摩托罗拉在中国一度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业绩表上拉出了一条完美的上升曲线。(资料来源:摩托罗拉传播公共事务部《摩托罗拉在中国》PPT报告)

凭借着技术门槛和技术优势,这个时期的七大通信外企都有丰厚的业务利润,外企职员的待遇也较国内公司优越得多,工资基本是国内企业的5~10倍。丰厚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吸引了一代大学生的目光。那些年,大学毕业生的第一选择就是外企,一直到2005年摩托罗拉都是大学生的最佳雇主。这一现象正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随着中兴和华为的成长,七家通信行业外企的技术优势渐渐失去,技术门槛已无法阻挡中兴和华为的发展。在全球移动设备市场激烈竞争的压力下,七大外企不得不走上了合并求存的道路。2006年6月,诺基亚的网络部和西门子的网络部合并为诺基亚西门子有限公司,简称诺西。2006年12月1日,朗讯和阿尔卡特合并为阿尔卡特朗讯,简称阿朗。2009年7月25日,北电破产,部分资产被爱立信收购。2010年7月19日,诺西出资12亿美元收购摩托罗拉无线互联网设备资产。

今天,风云一时的七大跨国通信企业整合成了三家:爱立信、阿朗、诺基亚网络公司。然而,这种变革依然改变不了产业趋势的滚滚洪流。华为、中兴在全国市场份额逐渐增大。2013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2390亿元人民币,首次超越爱立信,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设备制造商。

华为的成功确实值得高兴!在这一领域,中国企业通过多年努力开拓,终于做到了第一。但对整个产业趋势有着全局观的人,会觉得华为的这种胜利可喜但不可贺,甚至对其充满忧虑——移动网络设备制造业已成为低利润的传统行业,虽然销售额巨大,但利润与摩托罗拉当年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今天,移动网络设备制造业已经从暴利时代走向了薄利时代,台风已经彻底告别了这个行业。

第二波受益者:移动网络运营商

接下来受益的企业是谁?我们不妨先看一组数据:截至2014年9月30日,全球超过10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共有69家,其中中国大陆有8家,它们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中石油、中国移动、腾讯和阿里巴巴。

过去乃至现在,兴起相对较晚的电信行业却是21世纪发展最迅速、吸金能力最强的行业。中国移动是中国最有“钱途”和前途的行业的代表。

1978年中国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开始调整经济政策,民众的积极性被广泛地调动起来,各种商品逐渐开始恢复生产,经济逐步恢复活力,原有的通信能力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中国通信业不得不寻求改变。1987年,中国开始引入移动通信技术,邮电部大量引入当时最为先进的移动通信系统,努力提高中国通信网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含量,开始在中国推广第一代(1G)移动电话技术,中国从此开始发展移动通信业务。

1994年中国移动从中国电信中分拆出来时,没人会想到它会成为今天具有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期间,行业不断整合,分管机构从邮电部到信息产业部,再到工业和信息化部,竞争对手从中国电信、中国铁通、中国联通、中国卫通等到今天整合后的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中国移动是电信行业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从中国移动2006年到2013年的营收与利润数据中就可知道这个行业的发展速度。(资料来源: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2006至2014年财务报表)

现在,移动网络运营商正加大第四代(4G)网络的市场推广,他们希望借助网络升级来改变利润下降的趋势。正是移动网络运营商的努力才建成中国今天的信息高速公路,但是,今天的移动网络运营商已经过了发展的最高峰。

第三波受益者: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在古代是用来比喻人事的盛衰兴替、变化无常的,但在今天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变换的速度已经十倍百倍提升。截至2014年9月30日,腾讯和阿里巴巴是中国大陆超过千亿美元市值的8家公司中的两家,它们正是第三波受益者的代表。

2001年全球互联网泡沫破灭,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也跌入低谷。2002年10月,新浪、搜狐的股票每股只有1.2美元左右,但到了2003年10月,其股票每股都飙升至40美元左右。之所以发生这种神奇的变化,是因为这些互联网公司抓住了一个救命机遇:移动应用服务。新浪2000年4月至2006年股价趋势图(资料来源:网易科技频道)搜狐2000年7月至2006年股价趋势图(资料来源:网易科技频道)

2003年,短信让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受益。

2003年全年国内手机短信发送量超过1500亿条,由此产生的直接利润达150亿元。以当时中国2亿多的手机用户基数计算,平均每位用户一年发送近1000条短信。中国联通方面表示,部分手机用户的短信支出甚至超过了话音服务的支出,短信已成为移动通信运营商新的业务增长点。有数据显示,在庞大的短信流量中,20%左右的短信来自各大网站,短信也对各门户网站实现盈利起到重要作用。

据了解,对于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大门户网站来说,短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30%以上,而TOM.COM则成为国内第一家主要依靠电信增值业务获得盈利的门户网站。

2004年,彩铃让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受益。中国移动2004年彩铃业务收入就达约16亿元人民币(仅凤凰传奇的一首《月亮之上》在2006年的下载量就达7900万次)。2004年春节,人们除了像原来一样收发各种拜年祝福的短信之外,又多了一项趣味活动——下载各种彩铃。可下载的彩铃既有各种流行歌曲,也有很多搞笑的段子。那一年,炫耳的手机彩铃比春节的鞭炮还响亮。

2005年,WAP让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受益。时髦的WAP应用,尤其是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WAP业务,与2004年相比增幅高达120%以上,业务收入增长高达5倍以上。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的盈利方式也从SP时代过渡到了Free WAP时代。

2006年7月,中国移动开始加强对SP业务的监管,出台“11条军规”,要求SP须启动用户对短信、彩信等订制的二次确认,SP对信息费投诉必须在48小时内返还等。中国移动内部试点数据显示,进行“二次确认”后,SP新增用户和新增信息费收入平均下降70%~80%,总收入下降约20%。这“11条军规”整肃了这个行业的乱局,淘汰了超过半数的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大浪淘沙之后,留下这个行业中真正提供服务的种子公司,这些公司在2009年重获行业发展第三次机遇: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机遇。

2009年是中国的3G元年,这一年拉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大幕。从2009年开始,智能手机逐渐成为一种数字化的万能神器,除了打电话、发短信外,还吸纳了照相、音乐、计时、阅读、游戏、支付、电商、视频、导航、字典、打车等功能与应用,它造就了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的三大巨头——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的帝国时代。(资料来源:XUEQIU.COM(雪球网))

上图为腾讯股票,从2004年6月16日上市的0.68港币/股(由3.375港币一拆五换算后的值)到2014年8月29日的134港币/股的月K线图,10年涨了197倍,这就是这个时代的发展见证。

移动互联网公司未来的利益空间我们无从设想,我们只知道:今天能把猪都吹上天的台风,正在光临这些互联网公司。

持续受益者:移动终端制造商

“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2006年有一首歌特别火,是一位名叫吾酷的网络歌手唱的《我赚钱了》。

虽然移动互联网的波浪此起彼伏,但一直都在“弄潮冲浪”的幸运儿还是存在的,它就是移动终端制造商。从上面这首歌里,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移动终端制造商的影响力,而影响力的结果便是其丰厚收益,只不过王者不断更替。1973年,美国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工程技术员马丁·库帕”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民用手机,马丁·库帕因此成为现代“手机之父”。摩托罗拉从那时起,就已经抢占了移动终端制造的先机,成为第一代手机之王。诺基亚当之无愧为第二代手机之王。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的手机业务连续15年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第一,公司利润屡创新高。2003年,诺基亚经典机型1100在全球累计销售2亿台,在中国的销售更是一片大好。第三代手机之王是苹果。自从2007年iPhone出现之后,诺基亚的利润很快从35亿美元降到13亿美元以下。2008年,苹果毫不留情地击碎了诺基亚的神话。2012年8月,苹果成为市值第一的上市公司,稳坐手机霸主的位置。当然,三星也占有重要地位,不过,划时代的产品只有苹果。

多年来,移动终端制造商更换的只是王者,这个行业却始终是受益者。

今天,移动终端、移动网络、移动应用构成的移动互联网行业,正在共同谱写着人类发展历史中前所未有的篇章,它们推动着产品对产品颠覆、行业对行业颠覆的量变事件,不断积累的量变正在形成质变:一种时代对时代的颠覆正在进行中……而推动这一切的力量中,最显著和显而易见的是科技的力量。

上篇 科技在换代

人类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戒律、道德规范等归根到底都是作为对人的性本能的一种节制而产生的。一切科学和文学艺术都是出于人的性本能冲动的“升华”。——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医生、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个时代的变换,我们都或大或小地听到“科技”这位急先锋每的敲门声,声音由隐约可闻渐至轰鸣于耳。

科技的更新换代是推动时代进步的力量,每次时代变革,都是由科技的重大变革引发。关于科技变革的本源,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受到约束的人的性本能,转向了科学,升化成了科技发展的推动力。

今天,人们的冲动和需求引发了快速更迭的科技变化,移动互联网替代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本篇将从网络、硬件、软件和应用四个视角总结分析这次技术换代的影响力。

网络技术的发展是互联网时代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有了网络,人们才能连接在一起,才能成为互相连通的节点;硬件和软件则是人们的操作终端,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与网络的发展相得益彰,相辅相成;最终,网络、硬件和软件都通过应用技术呈现在用户面前,带给用户不同的体验。

从信息化革命到今天,网络、硬件、软件和应用的更新均可划分为三次重要改变,这三次重要改变像是三波浪潮一样,相互冲击,最终形成一圈又一圈扩散的涟漪,科技即将在激荡扩散中完成变换。

第一章 网络的三波冲击

网络无形,却对现实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企业首当其冲。

网络是信息传递的基础,物理网络的发展也是互联网时代乃至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础。从固定电话网络建立开始,网络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最初,纵横交错的有线通信网将人们连接起来,但是纵横交叉的通信线路却给人以被束缚的感觉,人们只能在固定的地方进行语音通话。随着网络的第一波冲击——移动网络的普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保持通话并能够通过短信进行文字沟通。

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通话和文字传输——通话看不到表情,文字感觉不到语气,这样的不满足催生了网络的第二波冲击——数据业务取代了话音业务。当第三代(3G)、第四代(4G)网络时代到来之后,人与人沟通的内容形式发生了转变,图片表情传输和视频通话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生动。

不过,生动交流仍有局限性:无线网络的信号质量和费用仍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我们仍需要为自己的通信设备寻找稳定的网络连接;网络还没有让我们无时无刻沉浸其中;此外,沟通只限于人与人之间,人和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还太少。更便捷、更稳定、范围更广的网络仍是人们的迫切需求。

固网的束缚感带来移动网络的冲击,通信形式的枯燥引出数据流的生动,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现在面临的网络痛点将会带来新一波的网络冲击,那就是使“万物互联”的物联网带来的第三波冲击。

第一节 网络的第一波冲击:移动通信网络取代固定电话网

从有线到无线、从有形到无形,是互联网带来的一个巨大变化,其背后是对人性束缚的极大解放。

通信网的传输基础是四处延伸的电话线、网线和连接到我们电话和电脑上的接头。这些实物的电线组成的网络在连接这个世界的同时,也网住了这个世界,人们被纵横交错的线路束缚了。

能不能去掉线的束缚呢?随着人类对通信的需求越来越大,无线网络技术应运而生,并很快取得了长足发展。

与有线网络相比,无线网络具有可移动、不受时间及空间的限制、不受线缆的限制、低成本、易安装等诸多优势。以前需要复杂的布线,而如今仅需要一台无线信号发射器;以前要依赖PC,而如今可利用任何配有无线终端适配器的设备,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任何设备上都可以便捷地连接网络。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第一代(1G)移动网络是“大哥大”时代。那个时代一台大哥大电话大约2万元,话费一分钟0.5元,对当时全国人均月收入几十元钱的中国人来说太贵了!大哥大让我们开阔了视野,但这种移动通信设备属于奢侈品。所以,当初我们对移动通信网络的看法是:移动通信只不过是固定通信的一个补充。

网络的第一波冲击发生在第二代(2G)移动通信网络出现的时候。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手机价格也降低到了几千元,这时手机开始迅速普及,人们手里多了一部手机,这个改变是一个巨大的质变。“移动通信只不过是固定通信的一个补充”这样的论调也渐渐开始消失了。(资料来源:2014年9月工信部统计报告)

据中国工信部统计,截至2014年9月,中国大陆每百人拥有93.5部手机,每百人拥有18.6部固定电话。如上图所示,两者的差距在继续扩大。

今天,人们手机通讯录中保存的都是手机号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移动通信网络已经取代固定电话网。

第二节 网络的第二波冲击:数据业务取代话音业务

很多人并不清楚,数据通信与话音通信有什么区别。其实用一句简单的话就可概括:话音是一种非动态分配,是在固定分配好的时隙、信道中传输,通常不会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变化;而数据业务则不一样,其是一种动态的分配,对实时性要求非常严格,通常是在不定时隙用不定速率传输,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变化。

数据传输技术本身就是一种变化的技术!它的出现,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比如,现在大红大紫的微信曾经在2013年闹过“收费风波”。据财新网报道,2013年3月31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参加第二届“岭南论坛”时表示,微信有收费可能,但不会大幅度收费。这一事件引起了业界人士、互联网消费者以及微信运营商等各路人马发表意见,大部分是持质疑态度的。2013年4月23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在国新办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态: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业务是否收费,由市场决定,工信部将坚持“其经营者依据市场情况自主决定”的原则。而事实上,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直到今天,收费也没有真正发生。

微信收费的传言和风波其实与话音和数据业务的比例变化有关。

第二代(2G)网络时代的到来,让我们手里有了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与亲朋或者客户联系。这时候,我们的联系方式主要是打电话和发短信。当第三代(3G)网络时代来临时,网络连接速度更快,加上智能手机强大的功能,数据类应用开始逐渐取代话音类业务,人们幻想的事情慢慢变成了现实。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看带图片的网页、传微信、打游戏、看视频、听音乐、发语音留言……今天大家天天使用的这些功能都是数据业务,它正在取代话音业务成为主流应用。传统电信运营商最挣钱的两大业务——话音和短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惯性思维的逻辑,引发了前面提到的“收费风波”的讨论。

那么,业务演变的具体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话音占比趋势性下降

手机的放置位置和使用频率,反映了手机重要性的变换。2009年之前,人们拿出手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打电话。除了打电话发短信之外,手机都放在兜里。近几年,似乎人人都成了手机控,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情不自禁地将手机掏出来。公交车上、地铁里、饭店里、会议中、上课中,甚至是朋友聚餐或者睡觉之前,人们的注意力都被手机吸引了。现在,人们拿出手机并不仅仅是打电话,大多是通过社交软件聊天,或者看新闻、阅读电子书籍、玩游戏、看视频……

这种变化是由第三代(3G)移动网络带来的。移动通信运营商搭建了3G网络,移动终端制造商研发了智能手机,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提供了更多、更丰富的应用,这一切悄然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拿出手机的时候,不再局限于打电话,图片、音乐、视频等数据应用流逐渐取代了话音。

如下图中国工信部的统计数据:三大运营商的话音业务收入占比,从2010年的57.10%下降到2014年9月的42.30%。移动通信运营商话音业务收入占比下降的趋势非常明显。(资料来源:中国工信部)

截止到现在,中国电信业务中的话音业务收入占比仍在下降,但其依然是主要收入来源,仍旧能够达到5000亿人民币级别,电话通话仍旧是人们通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代(4G)移动网络时代才刚刚开始,从技术的角度看,即使是话音业务也将通过数据交换的方式实现,目前正在演进中,最终有一天,网络上所有的业务都将是数据业务,话音服务只是一种数据业务。

短信业务断崖式下降

除夕夜晚一边看着春晚,一边编辑着祝福短信,有的人用群发,有的人一个一个地单独发。亲朋好友之间互相传送着写得较好的短信内容。发送时间也要选择,太早还没过年,太晚又怕0点时发送的人太多,短信到达时间延迟太晚。发送的人太多,第一次没发出去,再发一遍,这样的情况很常见,结果常出现一个人发送多遍短信的情况。一个除夕少则收到几十条,多则收到上百条这样的祝福短信。

这已经成为了人们最温暖的回忆之一。

事实上,编辑手机短信参与电视中的节目评选还是第二代(2G)网络时代电视观众与电视节目互动的主要方式。其中最火爆的堪称2005年的《超级女声》,发短信支持喜爱的明星,让她们一夜成名,这样的互动方式让《超级女声》成为了全民狂欢。

短信拜年是第二代(2G)网络时代的温馨,短信选秀则是那个时代的狂欢。现在,无论是那个时代的温馨、狂欢还是烦恼,都将离我们远去。2014年人们过年发短信拜年的还是不少,但与以前已经无法相提并论,人们拜年的方式已转向了微信。

微信既可以传输文字、图片,也可以传输语音,还可以传递定制的视频。这样的拜年方式更加多彩、更加丰富,短信正逐渐被人们遗弃。2013——2014年各月移动短信业务量和移动短信收入同比增长情况(资料来源:中国工信部)

工信部2013年到2014年短信统计数据表明:移动短信业务量经过2013年的低速增长之后,到了2014年开始逐步下滑;2013年移动短信业务收入一直在下滑,经过春节期间短暂“复活”之后,进入2014年持续下跌。2014年1~9月,全国移动短信业务量5725.6亿条,同比下降17.9%。其中,由移动用户主动发起的点对点短信量同比下降19%,占移动短信业务量比重降至47.9%,与上年年末相比下降0.5个百分点,这表明短信作为用户间沟通工具的作用进一步减弱。月户均点对点短信量38.2条,同比减少9.3条。移动短信业务收入同比下降14.1%,收入减少65亿元,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5.4%下降至4.6%。2014年1~9月,全国彩信业务量479.7亿条,同比下降29.8%,微信等新型即时消息类应用不断取代彩信业务。月户均点对点彩信量只有2条。

经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看到,移动运营商最挣钱的两件法宝(话音和短信)都在变弱,因此才有了2013年运营商该不该对微信收费的辩论。事实上,国外的Line和Whatapp都是免费的,网络发展的大势是谁也阻挡不了的。

相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习惯的转变,数据业务将会成为移动通信网络上唯一的一种形式,话音和短信将成为一种数据业务。

数据业务占统治地位

也许大家想象不到,上面微信对话框中的两个人是同一个公司的同事,而且他们仅隔了一张桌子!

伴随着数字设备成长起来的一代年轻人,更喜欢通过手机来交流,这也是微信的月活跃用户4.38亿,QQ的月活跃用户8.29亿,QQ同时在线的人数超过了2亿的原因。

有一个特征越来越明显:发送消息的时候,要么是文字加图片、文字加表情,要么是语音,很少只发文字,因为这些表达方式传递的情感远远高于短信。

另外,相比于直接打电话,发送语音、表情和图片的时候,只需要耗费流量,在包月流量够用的情况下,这样显然是最经济的,这种经济高效令话音和短信没有一点竞争力。

人们不再需要通过麻烦且费用高的短信方式参与互动了,取而代之的是微博投票、微信投票,这些方式更加透明,更加方便,还能与喜爱的明星直接互动。总之,话音和短信的时代将要结束,而接替话音和短信的是图片、表情、视频等,我们称之为数据。

下图为2014年各月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和户均移动互联网流量详细数据。(资料来源:中国工信部)

数据业务正在把现实世界变成数字世界!

这个大趋势早有人预测到了,诺基亚-西门子网络/IBM商业价值研究院的分析如下图所示。(资料来源:诺基亚–西门子网络/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分析)

在“话音业务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流量曲线与收入曲线几乎是呈线性增长。过去,中国移动的业务收入的确是这样的。但是这在2013年发生了转换,话音业务收入占比首次低于50%,从2010年的57.10%降到46.8%,因此从2013年开始进入了“数据业务占据统治地位”时期。“数据业务占据统治地位”时期,运营商的流量会迅速增长,收入也会增长,但流量增长得更快,收入增长得较慢,这时会出现“增收不增利”的现象。

中国三大运营商的总营收与总利润的数据就是对这个现象的验证。(资料来源:来自三大运营商2008——2013年财报)

数据业务取代话音业务已进入加速阶段,而话音业务转变为数据业务将会成为这一过程的最终结局——“不变”对“变”的归顺,因为“变”是这个时代永恒的旋律和不输的法则。

第三节 网络的第三波冲击:无所不在的物联网

变化又来了!但这次并不是简单的由第二代(2G)网络到第三代(3G)网络,再到第四代(4G)网络的线性变化。

第二代(2G)移动通信网络带来了网络的第一波冲击——移动通信网络取代固定电话网,第三代(3G)移动通信网络带来了网络的第二波冲击——数据取代话音。人们一定以为第四代(4G)移动通信网络的到来会带来网络的第三波冲击。

其实不然,第四代(4G)移动通信网络绝对无法形成移动网络的第三波冲击,因为第四代(4G)网络技术在用户感知上没有发生质变。第一代(1G)移动通信网升级到第二代(2G)移动通信网时,从模拟制式变成了数字制式,在保证通话质量的同时,容量增长了一倍,技术是真正的质变,用户手中多了一部手机也是质变。因此这次变换带来了网络的第一波冲击:移动网络取代了固定网络。第三代(3G)移动通信网络靠增加带宽的方式,把第二代(2G)移动通信网时,人们实际感知到的20~60Kbps数据传输速率提升到百Kbps数量级,这基本满足了绝大多数手机应用的传输需求,带来了网络的第二波冲击:数据取代了话音。第四代(4G)移动通信网络还是用增加带宽的方式来提高传输速率,也就是使人们实际感知到的传输速率提升到Mbps数量级,每月的流量包提升到以GB为单位。数据的确变大了,但是人们使用的频率与强度也在增加,人们开始用手机看视频,1GB的流量几小时就耗完了。除看视频快外,在体验上与第三代(3G)网络时代相比没有质的变化,所以第四代(4G)移动通信网络只是量变,不会带来网络的第三波冲击。

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到月底一看只剩10MB流量了,还有3天才到下个月,再买多少流量包?这说明:今天的痛点依然是网络。我们还需要时刻去找网,时刻关心自己的手机流量是不是耗完了。这样的状态不改变,第三波冲击就不会到来。

最终我们要达到的效果是:网络真正普及和完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网络里,不需要去想网络这件事,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地点,都可以随时拿出手机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现在,我们的手机可以联网,电脑可以联网,但是汽车不能,冰箱不能,空调也不能。未来,网络不仅要无处不在,还要无所不包,我们日常使用的物品都要能够连接网络,这就是物联网。

国际电信联盟在2005年的互联网报告中,明确提出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概念,并描绘出未来无所不在的通信蓝图。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球物联网整体看来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际上,发达国家一直将物联网作为重塑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着眼于战略布局,大力推进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核心是传感器,今天已经有很多的物联网产品了,但它们都是独立的,没有形成联网的效应。这并不是因为人类的技术达不到,而是因为标准无法统一,物联网的最大困难是所有设备联网的标准。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样数据都连上去才能使用。如果各种产品的生产厂家各自为政,没有统一的联网口径,自然无法形成真正的物联。

那么,标准由谁来定呢?过去,全世界话语权、技术权都在美国人手里,这一次,英特尔和LG、三星联手在做物联网联盟。

物联网标准制定的痛点其实是中国的机会。中国经济学家林毅夫谈到关于标准的看法时说:“标准很难说哪个好,但是在最尖端产品技术上的生产,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在市场中越有竞争力,也就是这个标准有更大的市场规模来使用。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产品就有相当大的竞争力。当中国人均收入和美国相等时,中国的人口是美国5倍,所以中国的经济规模、市场规模是美国的5倍。现在日本跟美国竞争很吃亏,就是日本的市场规模是美国的一半,所以到最后美国定标准。日本也只好跟着美国标准,但将来,我们的市场规模是美国的5倍,我们定了标准,美国也必须跟着我们的标准。”

时代变换的脚步是绝不会停止的,网络的第三波冲击也必然会完成,物联网也一样,必然会有成型的一天。那么,怎样迅速确定一个标准?这是我们的企业最需要考虑的问题。谁抢先成为了行业的标准,谁也就掌握了物联网领域的主动权,谁就能够站在风口,一飞冲天。

第二章 硬件的三波冲击

网络技术的更新或换代,必将驱动相关硬件的巨大更替。

我们每天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穿梭,电话、电脑、手机、PAD等通信设备像一座座桥梁一样架设起通路,为我们连接网络并使我们获得信息和服务。这些帮助我们连接网络的设备,其实就是广义上的硬件。“硬件”一词最初被提及的时候,单指“计算机硬件”,由此可见硬件其实是计算机革命带来的。多数人熟悉“硬件”这个词,都是从组装台式电脑开始的。比如,一台电脑包含的硬件有CPU、主板、显卡、硬盘、电源等。网络的发展和冲击,与硬件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固定网络四通八达的时候,我们最常用的硬件是电话和电脑;移动网络搭建之后,我们最常用的硬件变成了手机和PAD等可携带设备;当物联网到来时,电视、冰箱或者汽车等都会包含与网络对接的硬件。

不过,硬件作为与人直接接触的端口,还需要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和触觉需求等。在人们的苛刻要求下,硬件变得更加美观、简便、精细,使用体验一步步提升。相信随着尖端科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端硬件产品会不断呈现出来,并会不断冲击我们的眼球。

第一节 硬件的第一波冲击: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手机

今天,我们在公交车上、地铁里、饭店中,甚至是走在路上,都会看到许多人拿着各式各样的大屏智能手机,其中有的人在聊天、有的人在看视频、有的人在看电子书籍、有的人在听音乐、有的人在搜地图等,有时候还能看到漂亮女孩在不停地卖萌自拍。这时候,如果你还在用几年前流行的功能手机,你会不会不好意思拿出来呢?

手机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大,那是因为,它从一种功能设备已经转化为一种智能设备。智能手机已经成了宅男游戏利刃,女神自拍神器,大爷听戏工具,大妈跳广场舞的扩音器……只有通讯功能的手机越来越少了。

随着智能手机技术越来越成熟,价格越来越低,各阶层对智能手机的需求挖掘不断加深,加上第三代(3G)、第四代(4G)高速移动网络的普及,智能手机在手机市场上的份额越来越大了。

市场研究机构IDC 2014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机销售市场份额统计数据显示,销售排行前5名的是三星、苹果、小米、联想、LG。三星占23.80%。苹果占12.00%,小米占5.30%,联想占5.20%,LG占5.10%,其他占48.60%。曾经的几大掌门,诺基亚、摩托罗拉、HTC,都包括在了其他里面,风光不再了。

手机市场虽然看上去是百花争艳,实际上却是双雄争霸。2012Q3至2014Q3六大手机厂商利润率变化示意图(资料来源:Canaccord Genuity统计)

从上面这张统计图来看(不包括中国手机厂商数据),手机行业的竞争是很惨烈的。2014年第三季度苹果拿走了全球手机市场运营利润的86%,三星拿走了全球手机市场运营利润的18%。苹果和三星所获得的利润之和达到104%,超过了100%,这是怎么回事?答案是其他手机厂商亏损了4%。

这样看来,曾经的巨头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并没有优势,这就是手机江湖,不讲过去,只论现在。

另外,手机厂商除了要跟竞争对手一较高下之外,更要与残酷的摩尔定律竞争。

虽然有点令人难以置信,但近几十年来IT行业的发展始终遵循着摩尔定律预测的速度。除了内存条等元件之外,CPU、存储卡、屏幕等也遵循摩尔定律。不过,在手机上屏幕并不是只往大的方向做,而是可以向弯曲屏幕的方向发展。三星就在2012年发布了一款拥有弯曲屏幕的概念机,让人眼前一亮。三星的曲面屏手机

未来智能手机性能会越来越高,功耗越来越低,而且极有可能价格也会越来越低,当然,对手之间的厮杀也越来越激烈。

透过表面看本质,手机大战其实是芯片之争,这场战争主要发生在英特尔和ARM两位巨头之间。在PC时代,处理器的王者是英特尔,有人把硬件方面的英特尔和软件方面的微软称为PC时代的“绝世双雄”。据媒体报道,英特尔1994年曾在全球微型计算机处理器市场上达到74%的市场份额。达到这样的市场份额之后,英特尔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所以2000年英特尔想到了向智能芯片方向发展,并于当年推出了自己的智能手机芯片。但高手也有犯错的时候,而且一旦犯错几乎就是致命的。由于当时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较小,对比PC处理器市场很难盈利,所以英特尔后来继任的CEO欧德宁上台第二年(2006年)就作价6亿美元把自己打造了十年的XScale手机芯片部门出售给Marvell,淡出手机芯片市场。这一举动给了ARM大好时机。几番厮杀之后,专注于修炼智能芯片设计的ARM大获全胜,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称霸智能移动终端芯片市场。ARM的商业模式是通过授权的方式,把CPU设计提供给各个半导体公司,由后者集成到它们的芯片中。这些芯片都称为基于ARM设计的。ARM授权的公司大部分赫赫有名:高通、联发科、三星、德州仪器、飞思卡尔……到2005年,全球98%以上智能手机的处理器芯片都是基于ARM设计的。ARM正式在江湖上扬名立万,就连英特尔也要获得ARM的授权。英特尔自然不愿意轻易服输,而且已经认识到移动芯片的重要性。2012年英特尔奋起直追,宣布和摩托罗拉及Google合作,力图把它为上网本设计的Atom处理器用在手机上,在市场营销上甚至走平民化路线,把赌注压在了深圳白牌电子产品上,希望中国市场能助其一臂之力,重整江山。但它能否东山再起,要看深圳厂家们给不给力了。

在这次移动互联网大潮中,移动终端行业一直在受益,只是王者不断地更替,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依然会继续上演“王者更替”!

第二节 硬件的第二波冲击:移动终端取代个人计算机

一切不动的物件,都将成为被取代甚至摧毁的对象!我们家里或公司里桌子上那台笨重的个人计算机,在短短数年间,已经从极大丰富我们生活的造福者变成束缚我们生活步伐的拖后腿者。

今天,当我们在电商平台上浏览商务挎包的时候,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为了说明挎包的大小和容量,挎包旁边往往会放一个PAD的图片进行对比,或者直接放上PAD放在挎包中的图片。PAD已经成为其他商品示意图中的参照物了。

确实,现在虽然多数与互联网相关的公司都会为每个员工配备电脑,但很多员工每天都会抱着PAD去上班。PAD携带方便,也可以适当办公,最重要的是PAD相比电脑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私人领地,不需要太多共享。此外,用PAD的话还可以趁老板不注意的时候玩玩游戏。现在很多人在拥有电脑的同时,往往还有一台PAD。

PAD的兴起时间其实并不长,2002年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向全球演示了首款平板电脑,随后微软又于2005年推出了首款支持触控操作的平板Windows操作系统,但是,这些产品并没有被大众所认可。2010年苹果推出极具人气的iPad触摸型平板电脑之后,PAD才真正被人们所熟知。

PAD对PC产业具有颠覆性,随着PAD的销量不断增加,PC市场的增长越来越缓慢,这使得一些计算机公司(比如戴尔和惠普)不得不开始注重PAD。从功能上来说,PAD尚不能完全取代PC,比如在办公及大数据处理方面,PC的优势还是不可代替的。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PAD的强大之处,在用户体验方面PC是完全无法和PAD相比的。你让小朋友去玩电脑、玩台式机,他不一定愿意去玩,因为操作键盘对他来说太难了!你让他去玩PAD,他一定很高兴,因为这很容易操作,只要用手划来划去就可以,并且可以边玩PAD边跑来跑去。你工作了一天,感觉很累,但是还不想睡那么早。你躺在床上想了解一些信息,是不会站起来去打开已面对了一天的PC的,而是会慢慢地翻看PAD。

PAD作为移动终端,人们可以通过语音、键盘或者触屏操控,几乎可以用尽所有感官。另外,PAD更带有个人属性,更加隐私。而且PAD消除了以前使用PC时带来的限制,人们可以边走路边收发邮件或者看视频,人机交互更为充分。PAD的分辨率普遍很高,娱乐功能更强。

由于PAD的冲击,PC已经开始降价了,体验上打不赢的时候,就打价格战。但是随着一些大牌厂商的加入,PAD价格也越来越低,事实上一些中低端PAD已经很便宜了。随着技术的继续发展,PAD在价格上包括功能上超越PC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虽然PAD是为娱乐而生的,但是PAD不会放弃商用市场。商用PAD在所有平板电脑产品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据IDC数据统计和预测:2013年商务平板占整体平板市场的份额为11%,而2018年之后该份额有望达18%。“目前已有许多平板产品进入教育市场,并将继续向全球范围内的大、中、小型商务企业渗透,还会有一些专门针对某个商务领域推出的平板电脑设备。”IDC表示。

如何使PAD办公能力更为强大、大数据处理更得心应手,则需要厂商付出更大的努力。相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轻便时尚、体验极佳、人机充分交互的PAD完全有可能取代PC。

第三节 硬件的第三波冲击:多屏争艳

仅仅能够移动的设备,还远远不能满足我们日益膨胀的需求和欲望,我们想要的是瞬息万变,是一念千山与万水的自在。

试想一下,有一天你看看手表就可以知道最近几天天气如何,气温高低;眨眨眼睛就可以把国外报纸随时翻译成中文;在大街上稍做停留,就知道哪家商场评价较高,哪家商场正在打折;坐在车里就能知道前面几十公里处的路况信息……这样的情景多么美好啊!

事实上,这正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趋势。硬件的第三波冲击来自于多屏争艳。在这个智能互联的时代,如果你不是对技术产品过敏或者对各种数字化反感的人,一定会向往这样的生活。可穿戴设备、智能电器、

车联网

、人工智能,以及新材料的发现可能会帮助我们成为“超人”。

智能可穿戴设备

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像衣服和首饰一样,可以持续地穿在身上,具备先进的电路系统、无线联网及独立处理能力的终端设备。其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是可长期穿戴和智能化,这得益于低功耗运算、康宁玻璃、柔性屏、体感、触摸等新技术的逐渐成熟。

我们将迈向科技与人更充分交互的社会。谷歌、苹果、三星、微软等诸多科技公司已经涉足这个领域,也将推动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多可穿戴设备,许多概念性的东西已经做出来,并且进入了商用化。在市场上最常见的是苹果Watch、摩托360的智能手表、谷歌眼镜、智能手环、戒指、智能鞋垫……苹果Watch的手表背面有很多传感器,是一款全方位的健康和运动追踪设备。当你抬起手臂的时候,手表就会自动点亮屏幕,可以监测心率,支持Siri语音助手、天气界面、跑步追踪、来电应答、录音等,并且支持无线充电,这就解决了待机时间的问题。试想一下,以后我们戴着手表就可以知道天气和自己的锻炼情况,甚至可以利用手表做锻炼计划,是不是方便了许多?眼镜是可穿戴设备的另一大热门。谷歌眼镜是可穿戴设备中最出名的一个。这一定是在一个特定场景下使用才有意义。谷歌眼镜2014年1月在NBA做了一次转播之后,大多数人就明白了。在那之后,一部分球员教练和场上队员开始戴上谷歌眼镜来工作。假如说裁判戴上了这种眼镜,我们有可能会发现:总说裁判吹黑哨,实际上裁判站的角度的的确确完全看不到,毕竟裁判的眼睛不能转到脑后。假如科比戴上这个眼镜,我们就可以通过科比的视角来看看他是怎么拿下56分的比赛的,怎么扣篮的,怎么突破的,那该是一种多么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啊!不过,科比的视角要花钱买,这样,谷歌眼镜的商业模式就产生了。由此可见,在可穿戴设备领域,产品一定要放在具体场景中才有意义,场景化是未来可穿戴设备发展的方向。另一个时髦的眼镜是沉浸式眼镜。Facebook收购的Oculus眼镜,即沉浸式眼镜,也就是让用户沉浸其中的眼镜。沉浸式眼镜的应用场景是一些游戏和培训。戴上眼镜,玩游戏或看教学视频会有很惊艳的效果。

未来,在生物科技足够发达的情况下,有些智能设备会植入我们的身体,或者我们的身体本身可以作为智能设备的一部分。

2004年微软申请了一个专利,用皮肤充当能量的管道和数据总线。这意味着未来我们用手触摸两个设备,两个设备就可以完成数据交换。我们的身体会和某种材料或者智能设备结合起来,这样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超人”。

智能电器

未来的一天,你刚到公司坐下,猛然想起家里电视忘关了,或者是冰箱门还开着,你一定不用像现在一样打车赶回家去,而是通过手机或是其他设备远程控制,或者电视或冰箱会感觉到自己不需要运转了,而自动进入合适的模式。

未来你可以和家电们交流,可以对它们说话,它们能够识别你的声音。它们甚至会提醒你:离电视太近了可能会影响视力;天凉了要不要增加点温度;你的食物已经煮好,可以用餐了……

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智能电器发展的方向之一。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行业将有条件也有动力向智能化加速迈进。

据报道,2014年6月初,苹果发布了智能家居平台HomeKit,宣布进入智能家电领域,内地的家电企业青岛海尔成为HomeKit平台在中国唯一的大型合作伙伴。

远程遥控、语音识别管理、物联网、自动环境监测和调节等先进技术正被运用到空调、冰箱、洗衣机甚至厨电产品中去。智能家电更安全、更时尚、更省时、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已经越来越被人们认可。

更富有性价比的智能家电正在逐渐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智能家电已成为家电消费需求的主流趋势。在买家电时,我们很可能会问:“是智能的吗?”车联网

现在的汽车越来越趋向智能化。OBD(车载诊断系统)、ABS(防抱死制动系统)、制动力分配(EBD/CBC)、刹车辅助(EBA/BAS/BA)、牵引力控制(ASR/TCS/TRC)、车身稳定控制(ESP/DSC/VSC)、ITS(智能交通系统)、CAN(控制器局域网络)、RFID(射频识别)……这些词已经让车成为了一个电子系统,再多出一个屏幕,汽车就可以成为一个新信息入口了,进而成为移动互联中的终端之一。事实上,车联网系统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车载终端、云计算处理平台、数据分析平台,可以通过在车辆仪表台安装车载终端设备,实现对车辆所有工作情况和静、动态信息的采集、存储并发送。驾驶员在操作车辆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车辆数据不断回发到后台数据库,形成海量数据,由云计算平台进行分析。

汽车本来就是为移动而生的,所以一些应用可能更适合装在车上,比如说查地图、听音乐、找美食……车的移动性和稳定性与许多应用程序的特点是十分吻合的。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汽车大国。在中国,车辆和驾驶人保持快速增长,至2013年年底,全国机动车数量突破2.5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近2.8亿人。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中,有31个城市的汽车数量超过100万辆,其中天津、成都、深圳、上海、广州、苏州、杭州等城市汽车数量超过200万辆,而北京汽车数量超过500万辆。

这么多人、这么多车、这么长时间待在车里,如果车内互联及应用能够很好地发展起来,那将是一个很好的信息入口。

车能够连上网,车和车能够互联起来,车联网就初步形成了。在世界级车展之一的巴黎车展上,某大型跨国咨询公司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目前俄罗斯、中国、西欧和北美等国家和地区70%以上的新组装车辆都已配备互联网接口;调查报告还预测,未来互联网汽车可以使人们在车载网络系统上进行电子购物、下载音乐、获取资讯,车与车之间、车与基础设施之间将能够相互通信和相互感知。这是一块大市场,各路豪侠不会不闻不问。其中,腾讯跟车联网相关的布局确实日渐缜密。2014年5月,地图服务商四维图新宣布腾讯将以11.73亿元收购其11.28%的股份。与此差不多的时间,腾讯在GMIC大会上发布了车联网领域第一款智能硬件——路宝盒子,并以1元钱的价格进行预约。这款OBD盒子,发出了腾讯正式进入车联网的讯息。而在之前的4月21日,百度推出了一款名为CarNet的车联网智能硬件。7月4日,高德也发布了名为高德地图小蜜的首款智能硬件产品,这款产品具有导航、路况播报等功能,号称“方向盘上的神奇”。而在高德背后,阿里巴巴的身影亦无法忽视。这么说来,在车联网领域,BAT悉数就位。

此外,自动驾驶汽车基础技术的发展也非常引人注目。它在20世纪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不过,由于基础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不到位,直到近几年才呈现出接近实用化的态势。2012年5月,谷歌自动驾驶汽车获得了美国首个自动驾驶车辆许可证,预计会在2015年至2017年进入市场销售。

有一天当所有的汽车都连上互联网,人们就可以根据需求,通过大数据计算排好路线,再加上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的完善,对突发状况有所应答。所有的车将不再有司机,不会再有交通事故。你甚至可以让它替你到千里之外送一趟东西。随着车联网与汽车基础技术的共同进步,电脑将会替代人类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汽车自动驾驶的时代终将会来临。

未来的硬件材料:石墨烯

世间万物,有无相生。新材料的出现能为技术的变化带来巨大促进作用,石墨烯就是带来这种可能性的材料。

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位科学家安德烈·海姆与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从石墨中提取出石墨烯,人们很快认识到它的优点。2010年,两位科学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材料科学的革新带来世界本身的颠覆性变化,石墨烯就是这种革新的材料,它必将在信息化时代改变我们的生活。

这种材料十分神奇,它将透明、导电融为一体,并且它很稳定,不会轻易被分解。它的硬度是钢铁的200倍,可以薄到只剩一层碳原子。这是什么概念?1克的石墨烯可以覆盖一个足球场!它的柔性也很强,下拉20%之后依然可以导电。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拉20%?只有橡皮筋,但橡皮筋既不导电,也不透明。而石墨烯最大的优势是其基础材料石墨便宜,劣势是加工工艺和量产成本高。

不过,随着批量化生产和大尺寸等难题的突破,石墨烯产业化应用的步伐正在加快,根据现阶段的研究成果,石墨烯最早投入应用的领域应该会是移动设备、航空航天、新能源电池。

首先是移动设备领域,我们已经通过消费电子展上的可弯曲屏幕初步看到了移动设备屏的发展趋势,那么,适合作为柔性屏材料的石墨烯前景也被看好。有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手机触摸屏的需求量大概在9.65亿片。到2015年,平板电脑对大尺寸触摸屏的需求也将达到2.3亿片,强劲的需求为石墨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其次,由于石墨烯导电性高、强度大、超轻薄,其在航天军工领域有很大的应用优势,美国NASA已经开发出应用于航天领域的石墨烯传感器。石墨烯传感器对地球高空大气层的微量元素、航天器上的结构性缺陷等方面的检测具有明显优势。除了传感器,石墨烯是制造超轻型飞机的良好材料。

最后,新能源电池也是石墨烯最重要的发展前景之一。事实上,新能源电池是石墨烯最早投入商用的一大领域。石墨烯超级电池容量非常大,充电时间很短,这样的良好性能能够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容量不足以及充电时间长的问题,为新能源汽车的推广铺平了道路。

总体而言,石墨烯的前景被大多数人看好。它的出现是一项重大的技术突破,为下一代电子和光电器件找到了大规模、低成本工业化生产的可能方式。

智能时代

1996年“深蓝”计算机战胜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吸引了世人的注意力,自此,人工智能的每一步重要成就都格外引人关注。人工智能的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据日本媒体报道,2014年11月3日,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等机构研究开发的一套人工智能系统参加了日本全国性模拟高考,结果,这一人工智能系统考了386分,这样的分数可以考上日本80%的私立大学。这则新闻出来之后,我国一些网友调侃:“机器人都能考上大学了,你还不努力吗?”

但是,人工智能带给人们的惊喜仍旧是有限的。“深蓝”虽然在下棋方面性能卓越,但是无法思考其他领域的事情。参加考试的机器人虽然能够解答出一些常规问题,但是无法像人类一样利用图表获得直观理解。

人们虽然获得了人工智能带来的诸多便利,却仍旧不满足,相比于好莱坞科幻电影中的人工智能,现在的人工智能还是太简单。

不过,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恰好能够给予人工智能技术一些支持。人工智能研究包括机器人、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这些方面的研究不仅需要基础技术的进步,还需要海量数据的支持,没有足够的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系统就无法像人脑一样处理问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大爆炸,人工智能系统有了可靠的大数据支持,在海量数据的支持下,人工智能系统仿佛拥有了人的经验和阅历,可以更加接近人的思考特征。微软Bing搜索中国团队在2014年5月29日发布的一款智能聊天机器人——“微软小冰”,就结合了中国几亿网民多年来积累的所有公开数据,微软的智能聊天系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提炼出来1500万条真实而有趣的语料库(语料库不断更新中,每天增加0.7%),相比于以前的人机问答,“小冰”的回答更加符合人的说话习惯,因此得到了网民们的喜爱。“小冰”在微信和微博平台上创造了6亿次对话的惊人纪录。

智能时代,就是将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传感器结合起来。最终智能化时代来临,人和人、人和物、物和物全部被智能地连接起来。

今天,谷歌大脑、百度大脑、智能纹身、可与医生对话的网络药丸、治愈芯片、超级性爱机器人、脑机界面、可溶性生物电池、智能尘埃、自我验证……这些研究或已实现的智能技术,把我们一步一步地带入智能时代。相信随着物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加深,人工智能将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人改变。

用户端硬件设备在短短几年内就发生了很大改变。随着传统的功能机巨头诺基亚的消亡以及苹果、三星等智能手机厂商的崛起,硬件的第一波冲击已经完成。与此同时,移动终端则不断冲击个人计算机终端,我们现在正处在移动终端和个人计算机并存的时代,硬件的第二波冲击正在进行。以可穿戴设备、智能电器以及车联网等技术为代表的多屏时代已经初见端倪,这也是未来几年硬件设备的发展趋势,硬件的第三波冲击马上就要来临了。未来,硬件终端会不断带给我们惊喜,外观更亮丽、携带更方便、性能更卓越以及体验更舒适的硬件设备会层出不穷。

硬件设备的更新发展是与网络基础技术共同进行的,是与硬件冲击波同时进行的,当然还有用户端软件的更新进步。

第三章 软件的三波冲击

任何无形的变化,皆有有形的载体;任何有形的载体,又能促进无形的变化。这是一种虚与实、软与硬的纠缠、催化与互生。

硬件的冲击是我们能用眼睛看得到,用手摸得着的,比如智能手机、PAD等,软件却是这些硬件的灵魂。哪家企业的手机操作系统更受欢迎?多少移动应用程序可以取代PC软件?应用软件是不是越更新就越好?这些话题都与软件有关。

一提到PC软件,你会想到哪家公司?没错,大家可能首先就会想到微软,它几乎成了PC软件的代名词,它引领世界软件发展的方向,占据了PC时代个人电脑操作系统以及办公软件的大部分市场,威名显赫。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在人们更多地在谈论Android、iOS等相关软件、应用,开始越来越习惯于通过移动互联网终端接触各种信息,甚至部分工作在PAD或手机上完成。

所以,未来移动终端上的软件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第一节 软件的第一波冲击:Android/iOS取代Symbian

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在软件领域再次上演了“王者更替”的故事。

诺基亚用塞班(Symbian)建立起来功能机时代的生态系统,使其弯道超车成功,超越摩托罗拉,成为第二代手机之王。

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手机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在诺基亚最巅峰的1999年,公司市值超过2700亿美元,2004年诺基亚收购了Symbian创始者Psion公司Symbian的所有股份。诺基亚凭借当时十分出色的Symbian系统,统治了新兴的智能手机市场。

在以话音服务为主、应用为辅的时代,Symbian在人性化和易用性上都符合人们的需求,一度占据了手机操作系统市场的70%以上。Symbian的特点是功耗低,内存占用少。

人们的通信需求逐渐从“话音为主”转向“数据为主”,苹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先机。2007年1月,苹果公司正式公布了旗下智能手机iPhone,新的智能手机市场格局由此发生改变。2008年,谷歌公司发布了旗下智能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Android是一种更开放的操作系统平台,这拉开了另一轮革新。以应用操作为主、话音服务为辅的iOS和Android系统很快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曾经的王者——Symbian系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成为了竞争的失败者,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其实微软比苹果更早意识到了这个机遇,从Windows CE到Windows Mobile,再到Windows Phone,还有现在的Windows 8,微软始终没有明白移动用户与桌面用户的区别,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微软在移动端虽不离不弃,但无所建树。IDC 2014年第三季度全球手机操作系统销售占比

当今社会,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手机等消费品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改变。手机的功能不再是通信,消费者对其寄托了更多人性化的期望,谁最先捕捉到、把握住消费者的这一需求,谁便是真正的赢家。Symbian系统的退场,正是这一竞争规则的有力证明。

商业如戏,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Android/iOS取代了Symbian,Windows Phone在这个时代也已经边缘化了。

第二节 软件的第二波冲击:移动操作系统取代桌面操作系统

2014年9月,最近一期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全新出炉,其中比尔·盖茨以810亿美元的财富位居榜首,这再一次勾起了人们对微软的关注。毫无疑问,微软的实力还在,微软利用几十年的时间在桌面上打造出的Windows生态让这个巨人始终站在顶端。

然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风靡,一方面影响了传统计算机的硬件销售,另一方面在系统层面也给桌面系统带来了一些冲击。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正在呈现出新的特点,平台和模式都发生了改变。PC不再是唯一能够联网的工具,未来PC只是互联网的终端之一。移动带宽迅速提升,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会随时随地接入网络。Android/iOS的快速发展,海量应用的产生,使人们对Windows的依赖度越来越低。在电脑上能做的事,在手机、PAD上也可以做。甚至有人认为:PAD已经具有PC 90%的功能。

移动操作系统所搭载的硬件因其更便携、更人性化,故更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

在工作需求向娱乐需求转换的历史大势下,在过去的10年里,使用微软产品的用户占比一直在慢慢下降。而与此同时苹果的i系列、三星的Galaxy系列设备普遍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市场占有率稳中有升。2010年,苹果的市值超过了微软,一跃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IT公司,这给微软敲响了警钟。

从近期狭义的市场划分来讲,苹果和微软的受众群体是不一样的,也可以简单地说,苹果和微软不在同一个市场上,苹果的产品还替代不了微软的Windows和Office。但是从长远来看,假如大多数消费者都养成了不用Windows的习惯,那么微软也就失去了优势地位。

目前,我们依然看不到微软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有任何反败为胜的可能。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宁愿相信Symbian取胜,也不相信Windows Phone在移动操作系统上取胜。

微软落败于手机操作系统,失去了当年100%统治天下的地位,在未来信息入口之争上微软遭遇了败仗。

不是微软不好——微软是很多人向往加入的公司,但不得不承认,过去10年,这个软件行业的财富巨人确实没有拿出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它甚至忽视了搜索、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社交网络(SNS)这些大市场,致使四大劲敌——谷歌、亚马逊、Facebook以及苹果直冲云霄。或者说,这些产品微软大多数都做过,但没有成功。

微软这么优秀的公司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因为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就像我们想不到摩托罗拉会倒,诺基亚那么辉煌也会衰落一样,这就是历史发展的大势。2000年至2013年全球可连互联网设备出货量示意图(资料来源:腾讯科技)

从上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全球可连互联网设备中Windows占比已经很小了。

微软的现状何尝不是消费者理念的直接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体验,追求快捷,追求个性,追求娱乐。微软既得益于PC,也受制于PC。

第三节 软件的第三波冲击:移动APP取代PC应用

我们先看看下面几个场景。小张回到家里,习惯性地打开了电脑,却不知道该做什么,便随便刷新了一会儿屏幕,接着便掏出手机看起小说来。以前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上QQ,看看有没有人发消息过来。现在手机QQ一天24小时在线,随时随地可查看消息。并且,现在的年轻人更爱用微信聊天。以前网购衣服,总是要坐在电脑旁,专门花上半个小时来挑选、购买。现在,用手机购物,在上班的路上就把东西买好了。

不可否认,移动APP已经能完成相当多原本PC应用的功能。

在快时代,方便的才是人们需要的。更方便的移动终端,更扁平化的移动APP,必定会给PC应用软件当头一棒。

随着第四代(4G)网络的到来,电子市场的飞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的快速崛起,APP呈爆发式增长。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空闲时间更多的是碎片化时间,而坐在电脑前才能应用的软件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效率。

随着智能手机和PAD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网民开始由传统的互联网上网方式向用移动终端设备上网转移。工信部网站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9月底,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经达到8.7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已经达到8.33亿,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普及。这些骇人的数字再次将手机移动互联网的市场潜力展现在商家的面前。基于手机互联网的移动APP也同样拥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移动终端在用户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APP也成为用户最常使用的移动应用之一。2014年6月,应用分析和市场数据提供商APP Annie发布统计数据:Google Play中的应用数量达到了150万。在WWDC 2014大会上,库克宣布,截至2014年6月苹果APP Store应用数量超过120万。

上面这些数字从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移动APP的普及。虽然互联网应用同样很多,但移动终端上网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和区域的影响,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也就是说移动APP随时随地都能够使用,这大大方便了消费者。

有多少人出门时是带着PC的?几乎所有人出门的时候都会带上手机。

除了日常生活中移动APP逐渐取代PC应用外,移动APP在商业推广上也被广泛认可。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第3集对比了传统工业时代和互联网时代不同的分工协作方式、产业链关系、消费与生产的关系等,解析了互联网如何改变、解构原有的价值链条和产业格局,创造全新的产业生态和经济模式。我们在其中看到,从PC端到移动端,互联网时代新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平台+电商+移动终端+应用”的全新模式。2014年6月与2013年12月各类应用手机用户比例(资料来源:CNNIC第34次报告)

在移动APP取代PC端应用方面,转换来得非常迅疾,如上图CNNIC第34次报告显示的:2014年较2013年明显增强的应用包括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上支付。这些都是在PC时代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应用,现在都在向移动端转换。PC时代异常红火的微博、社交网站,到手机时代明显衰落。相应的,手机上原生态的应用呈爆发式增长。

随着手机上网功能的不断增强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人对手机办公十分期待。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出现了许多相关的APP。例如,手机QQ浏览器就是适应这种需求的产品,其加强了手机办公方面的设计。手机QQ浏览器支持图片的在线预览,也支持各类Office文件(如Word、Excel、PPT)的在线阅读。而且,通过手机QQ浏览器,用户可以直接发邮件给其他人。它还支持一键解压缩,并能轻松打开主流压缩文件。

而Google Docs服务也可以提供类似Office的很多功能,而且还打着物美价廉的旗号。由于它的服务是基于云计算的,故使用起来很是方便。

上述这一切,都让手机的办公能力大幅提升。而软件、硬件的结合,将叩开应用不断创新的大门。

移动APP取代PC应用的战役已经打响了。

第四章 应用的三波冲击

一切有形与无形的重要性,皆取决于它们的可应用性。正如前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H·萨默斯所说:“信息技术正在前所未有,彻底改变着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联系。”网络是信息交流的通道,硬件、软件都是为用户服务的工具,真正为用户所用的,既不是网络,也不是软硬件,而是应用。

应用其实是可以为人所用的功用,电话的通话功能是应用,短信是应用,我们现在手机中的各种游戏、地图、搜索引擎、相机、手电筒等,都是应用。人的直接需求是对应用的需求,为了能将满足人们需求的应用呈现给用户,网络、硬件和软件才会不断革新,引发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因此,随着网络、硬件、软件的三波冲击,应用的三波冲击也正在发生。

人们最初实现的应用是电话通话,随着网络移动化和手机软硬件的发展,应用的第一波冲击——通信的移动化已经实现了。

应用的第二波冲击是媒体的社会化。随着通信数据化以及软硬件在移动端的发展,人们随时随地可以将自己的见闻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传播,并且可以便捷地浏览转发各种信息,这一波冲击使每一个人变成了重要的网络节点,媒体社会化浪潮已成现实。

今天,我们正处在应用的第三波冲击——世界的网络化之中。我们熟悉的现实世界不断地数字化,一个新的数字世界正在形成中。在数字世界中,应用既然是用户与网络连接的端口,也就自然成了信息的入口,抢占信息入口变得异常重要。先知先觉的企业看到了数字世界的机遇,他们在你身边发动一场又一场的应用战争,抢占电脑、抢占手机、抢占智能电视、抢占搜索、抢占安全、抢占电商、抢占视频……背后的逻辑都是信息入口之争。随着智能手机和PAD取代PC,用户不再局限于固定地点上网,而成为了游牧一族,信息入口的战争蔓延到各个场景之中,数字世界的分地之争又细化到服务场景之争。

第一节 应用的第一波冲击:通信的移动化

电话出现之后,天涯变咫尺,人们可以在几分钟内联系上千里之外的人。但是,连接电话的线路逐渐成为了束缚,我们只能在固定地点打电话,不能把电话带在身上,不能随时随地联系别人。

随着物理网络由有线变为无线,通信终端上面的束缚终于去掉了。

随着第三代(3G)网络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横空出世,人们通过手机和平板电脑几乎可以以任何想要的方式进行沟通。通过第三代(3G)网络或者WiFi网络,可以进行图片传送、语音发送、视频聊天,通信的移动化彻底完成,人手一部移动通信终端的时代已经到来。

2014年9月工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有手机用户12.73亿,用户数增长率为0.44%,长期低于0.5%。

中国大陆人口往多了说有14亿,其中,一部分老人不会用手机,年龄太小的小孩家长不让使用手机,也就是说,中国大陆手机用户已经接近饱和。我们手机的通讯录上面联系人的电话大都是手机号码,已经很少有固定电话号码,这种现象也证明了这一点。应用的第一波冲击——通信的移动化已经完成,之后要做的只是针对现有用户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数据来源:中国工信部统计数据整理)

第二节 应用的第二波冲击:媒体的社会化

也许就在昨天,谁也无法想象,你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媒体人。

纪录片《互联网时代》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2006年年末举行的《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评选。当时的情形是:编委会成员、各版面编辑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3000人为这次的人物评选犯了难。“面对伊朗总统内贾德、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还有一位似有还无的人物,大会难以达成一致,连开数次的编委会也未能做出最后的决定。”不过最终,结果还是出来了。“12月25日,如期出版的《时代周刊》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在连续79年的时代风云长廊上,出现了划时代的个案。在一个白色键盘和一台反光纸构成的新时代的显示屏下,隐藏着一个容易被忽略又不能被忽略的英文单词:‘YOU’。是的,就是‘你’,每一个互联网中的普通人,欢迎来到‘你’的时代。”“你”的时代,“你”指的是与互联网相关的每一个人,互联网让每一个人成为了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让每一个人成为了一个移动的新媒体。

媒体的社会化是由于网络浪潮的冲击。民众接受信息的途径首先是从传统媒介转向互联网门户网站。从1994年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我国的网络就开始起步。之后几年里,出现了一些早期的门户网站。但是,早期的门户网站很不成熟,加上互联网用户很少,传统媒体业务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1997年之后,门户网站开始提出“内容为王”的发展口号,在内容丰富之后,它们迅速成长起来,成为与传统媒体并存的“第四媒体”。四大门户网站成为我国网民们的首选,它们分别是以新闻报道为优势的新浪,以娱乐为优势的搜狐,以游戏为优势的网易,以及草根的乐园——腾讯,各有倚重。

门户网站不断挤压传统媒体的市场份额,同时,其本身也渐渐成为了新的“传统媒体”。随着媒体进入手机时代,尤其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社交软件普及之后,信息的传递效率极大地提高,微博的大V以及转发机制,微信的公众账号+朋友圈,成为媒体的主力军。移动互联网不仅抢夺了传统的广播电视、报刊图书的市场,也威胁到了传统互联网的地位,当前在手机客户端,微信的每日新闻、网易新闻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等都抢占了原来的门户网站的地位,它们传递信息更快捷、更方便。而腾讯由于网住了大量的新生代,在新媒体领域更可谓技压群雄。

另外,搜索引擎也是促进媒体社会化的一个因素。搜索引擎实现了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效果,我们可以在信息的海洋中迅速锁定目标、获取信息,虽然通过搜索引擎获得的新闻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更加快捷、更有针对性,人们获得的信息更加丰富、集中。当搜索成为习惯,什么是热点不再是专业媒体说了算,而是由每一个人决定。通过百度搜索的热点,我们就能够很直观地看到,人们通过搜索引擎搜寻的热点信息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比如2013百度搜索风云榜中,十大上升最快事件是:1、雅安地震,2、国五条,3、H7N9禽流感,4、神舟十号,5、雾霾,6、钓鱼岛,7、遗产税,8、二胎新政策,9、中央巡视组,10、互联网金融;十大话题人物是:1、李天一,2、姚贝娜,3、华晨宇,4、科比,5、章子怡,6、汪峰,7、王力宏,8、李娜,9、张亮,10、王林。这些在搜索引擎中最热门的事件和人物背后,无一不是2013年引人关注的新闻。

社交媒体兴起

门户网站以及搜索引擎的出现,推进了媒体数字化的进程,但是,人们通过门户网站和搜索引擎只能够获取他人的信息,我们自己只是旁观者,无法参与其中。社交媒体的出现则揭开了媒体社会化的新篇章。

社交媒体的最早涉足者是QQ。2003年移动QQ刚刚诞生,就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信息交流仅限于我们的QQ群之中,它的便捷性、传大文件的能力、朋友间的关注,黏住了我们的心,今天月活跃用户达8.29亿,同时在线人数超过2亿,我们多将其作为朋友沟通交流的小圈子。

微博是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它真正地拉开了社交媒体的序幕。人们第一次感受到,原来我也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我不再是看客了,我要参与、我要发言!截至2014年6月,新浪微博的月活跃用户为1.5亿,腾讯微博的月活跃用户为5900万。

在人类过去的发展史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工具能让这么多人参与其中,不是看客、不是听众,是参与者。

2011年,又一个划时代的产品——微信诞生了!随时随地,一键转发,群聊、公众号、朋友圈,信息流通之快史无前例,远远超越微博。

人人开始参与、使用这些网络信息传播工具。信息的源头不再是专业的记者,而是我们每个人;信息的流转不再依赖专业媒体,而是我们每个人。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信息的源头,也是信息的发送平台。自此,媒体实现了社会化!

现在,无论是QQ、微博还是微信,都可以实时向用户推送热点新闻,只要是网络用户,几乎不可能错过最新最热的新闻。此外,QQ与微信的群聊功能、微博与微信圈的转发功能也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人们可以通过转发链接和图片的方式,向自己的好友发布最新看到的新闻和其他信息。信息的传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

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媒体

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普通人都不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我们不仅在听和看,同时也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应用发表自己的见闻,表达自己的观点。每一个人,都可以作为一个社会化的“新”媒体。新媒体的崛起,意味着传统媒体江河日下的时代已经到来。纪录片《互联网时代》中有这样的描述:“2012年12月31日,《新闻周刊》出版了最后一期纸质版。它以一张位于美国纽约办公大楼的黑白照片作为封面,以缅怀一个时代的结束。”

确实,专业的媒体人数量有限,当突发事件出现的时候,专业媒体记者很可能不在现场。但是,在现代社会,现场一定有可以传播信息的人。随着移动端应用的进步,每个人都可以配图分享自己的见闻,普通人成为了很多新闻的第一手信息来源。2005年7月7日上午8:51,伦敦地铁中控室显示国王地铁站异常。官方很快确认,发生了爆炸事件。这时候,人们非常恐慌和焦急,都在担心现场的情况。可是,发生突发事件的地铁中没有新闻媒体,也不会有现场直播。正当所有人焦急等待的时候,一张现场图片传了出来。这张来自现场的图片,拍摄时间距离爆炸发生只有三分钟,虽然照片的效果无法与专业媒体拍摄效果相比,却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照片很快被BBC网站转发,随即它又登上了世界各大新闻网站的头条。当现场进行阶段性清理之后,记者才得以进入爆炸现场,这时候爆炸已经发生两小时了。

这次事件中,社会化媒体初步展示了它的魅力。

现在,传统媒体纷纷开始向社会化媒体转变。当然,这里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消亡,社会化媒体绝不会完全替代专业媒体,毕竟专业媒体的权威性和提炼分析能力是业余的社会化媒体做不到的。不过,传统媒体必须做出改变。很多传统媒体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转型正在进行中。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案之后,英国BBC实行了史无前例的大幅度改革。他们重新整合了过去传统报道中形成的组织机构,特别增加了UGC社交网络媒体部,专门负责24小时收集来自全球的公民记者发布的信息。如今,BBC每天发布的新闻中,来自公众发布的信息已经占据40%的比例。BBC全球新闻总裁彼得·霍洛克斯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说:“我们意识到,我们需要改变我们自身的结构来回应观众提供的信息和内容。”

媒体的社会化也意味着媒体监管方式的改变。在报纸、杂志时代,媒体内容的产生门槛比较高,需要专业的人员来提供,发布渠道也比较严格,需要审查通过之后才能发布。在电视时代,内容的产生门槛更高,审查也更严格。而在网络时代,门户网页的内容产生门槛有所降低,审查的严格度也在降低,常常是事后审查。

移动网络应用普及之后,人们开始在网络的社区里散播信息,很多人开始变成草根媒体,只要看到新闻事件,就会进行记录发布。特别是微博和微信相继出现之后,媒体迅速社会化,微博和微信朋友圈的丰富度比专业的新闻记者采集快得多,并且这些信息发布不需要审核。

随着审核门槛的降低乃至消失,信息过滤也就成为了媒体社会化之后的核心问题。那么,谁既能够收集来自社会化媒体的海量信息,又能够过滤信息,并整合提炼信息,谁或许就能够走在媒体社会化的浪潮之巅,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引领者。

第三节 应用的第三波冲击:世界的网络化

随着技术进步带来的大裂变,这个世界逐渐分化为“两个世界”——有形的物质世界与无形的数字世界。而且每一个世界,对我们都具有现实性。在HIPDA论坛上,一位叫“紫风蓝雨”的网友这样描述自己玩游戏的体验:“玩了一天模拟人生4,突然觉得悲伤了起来。游戏开始没多久,第一个生日无人记得,然后技能越练越强,收入越来越高,环境越来越好,不但有了身材火辣的女朋友,还长期与多名女性发生或保持暧昧关系。游戏提示可以结婚了,也没管。心想一个人就这么练级挺好,到了第二个生日,终于有机会开生日派对了,请了一堆朋友来玩,很嗨皮……结果第二天醒来,就发现头发花白了!系统恭喜你又成长了一岁!”

这只是一个模拟人生的游戏。但客观地说,即使排除这样的游戏,现在每个人花在网络上的时间其实已经和现实世界不相伯仲。从信息时代开始,世界就开始了数字化的进程,在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之外,又形成了一个数字世界。今天人们一只脚踩在了现实世界中,另外一只脚踩在了数字世界中。

世界网络化,意味着人们要在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之间转换,这种转换需要通过各种入口来实现,那么,入口就成为互联网公司的必争之地。数字世界的竞争虽然表面上很频繁、很激烈,令人眼花缭乱,但实质上,都属于信息入口之争,进一步细化为信息场景之争。

信息入口之争:通往数字世界的门票

从互联网时代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网络公司之间从来都不平静,每一个主要市场都是你争我夺、硝烟弥漫,在安全、搜索、电商、移动应用分发、支付、音乐、视频等领域,不断地上演王者之争。

让人们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当数“3Q大战”(360公司与腾讯公司)。2010年9月27日,360发布针对QQ的“隐私保护器”工具,宣称其能实时监测曝光QQ的行为,并提示用户“某聊天软件”在未经用户许可的情况下偷窥用户个人隐私文件和数据。2010年10月14日,针对360隐私保护器曝光QQ偷窥用户隐私事件,腾讯正式宣布起诉360不正当竞争,要求奇虎及其关联公司停止侵权、公开道歉并作出赔偿。360则毫不示弱,针对腾讯提起反诉。2010年10月27日,腾讯刊登了《反对360不正当竞争及加强行业自律的联合声明》,声明由腾讯、金山、百度、傲游、可牛等公司联合发布。2010年10月29日,360公司推出一款名为“360扣扣保镖”的安全工具。72小时内,这一软件下载量突破2000万,并且不断迅速增加。腾讯对此表示强烈不满,称360扣扣保镖是“外挂”行为。2010年11月3日傍晚6点,腾讯公开信宣称,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倡导卸载360软件才可登录QQ。……2014年2月24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宣判“3Q大战”终审结果:判定360对腾讯构成不正当竞争,并赔偿经济损失500万元。360提出上诉。2014年10月16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做出最终审判:驳回上诉,维持原判。至此,“3Q大战”的诉讼案才尘埃落定。

虽然“3Q大战”诉讼已经终审,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安全市场的争夺从PC端蔓延到移动端,加入这个市场竞争的公司和产品越来越多,有360手机卫士、腾讯手机管家、百度手机卫士、金山手机卫士、安全管家等。

与“3Q大战”齐名的是“3B大战”(360公司与百度公司)。2012年8月16日,奇虎360低调推出综合搜索,引起行业震动。2012年8月21日,360将360浏览器默认搜索引擎由谷歌正式替换为360自主搜索引擎。2012年8月22日,360董事长周鸿祎在第二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360全站推自主搜索引擎以来,流量增长远远超出预期。尽管360方面刻意保持低调,但360进军搜索市场的举措,还是在市场上引起轩然大波。在奇虎360推出综合搜索的次日,百度聚合多家知名安全厂商组建了中国互联网史上首个以搜索引擎为中心的安全联盟,打击钓鱼、违法、诈骗等网站,被业界看成是为防止奇虎360在安全领域的强势备下的一道关卡。接着,百度开始通过对奇虎360网址导航导入的搜索流量进行提示,建议用户将百度设置为首页。很快,奇虎360做出反应,将原本“问答”搜索默认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