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剑——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回首·经验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19:23:10

点击下载

作者:庞红卫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年磨一剑——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回首·经验篇

十年磨一剑——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回首·经验篇试读:

省、市经验

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 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覆盖率 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总结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庞红卫

浙江省教育厅一贯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关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199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之后,浙江省教育厅进一步加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2001年,浙江省教育厅颁发《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并设立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依托行政力量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003年,浙江省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研究计划,通过实验研究推进全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定期邀请台湾、香港等地的心理辅导专家举办“浙江省校园危机预警与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等,探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思路,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创新。由此,零星的、自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转向有计划的、行政主导下实验推进与学术研讨相结合的发展方式。

在行政力量、实验研究与学术研讨活动三驾“马车”的推动下,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发展内涵不断提升。目前,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组织网络与专业支持网络组建工作基本完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100%的地级市、91.8%的县(市、区)、74.5%的学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网络;专业队伍不断扩张,每年有6000~80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资格认证,到目前为止,持证教师接近40000人,中小学生总人数与持证教师总人数比例接近250:1,持证教师总数及配置比例全国领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与发展内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式更加多样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初露端倪。一、分阶段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持续的行政推动力,并逐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验之一就是依托行政力量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是从制度建设入手逐步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并持续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

如表1所示,2001—2009年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共颁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文件15个,涉及指导意见、组织网络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心理辅导等级站评估、青春期性教育与校园自杀事件预防与干预等六大方面,分阶段确定制度建设重心,逐步推进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为不同阶段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提供持续的行政推动力。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确定了不同的侧重点。2001—2006年是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起步阶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的重心主要集中于组建组织网络与建设教师队伍。这一阶段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颁布的9个制度文件中有6个(66.7%)涉及组织网络与教师队伍建设(见图1)。图1 2001—2006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相关内容比例

2007—2009年是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巩固发展阶段,在量的扩张达到一定程度后,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的重心将转向考核评估制度的完善,依托考核评估制度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这一阶段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出台的6个制度文件中有3个(50%)涉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考核评估,有2个涉及完善教师队伍建设(见图2)。图2 2007—2009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相关内容比例二、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组织网络以及专业支持网络,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保证有心理辅导需求的学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服务与心理援助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验之二就是组织网络先行,在制度建设同时启动组织网络建设,通过组建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在组织网络建设方面,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组建四级(省、市、县、学校)组织网络,将学校一级纳入行政组织网络进行建设,推进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二是组建专业支持网络,诸如公益性的辅导热线,弥补行政管理下辅导资源的缺失,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

四级组织网络为了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高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率,浙江省教育厅自2001年开始积极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组织网络建设,制订五年规划,要求在2005年以前,所有初级中学、普通高(完)中和中等职业学校都应建立“心理辅导室”,各县(市、区)完成区域性心理辅导中心建设,工作[2]覆盖率达到100%。

在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推动下,2001—2005年浙江省市、县(市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3]展的阶段。2005年12月,浙江省100%的地市、82.8%的区县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机构,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组织网络基本组建完成。如图3所示。图3 2001—2005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市、县组织网络组建进程

2006—2009年,浙江省学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进入快速组建期,特别是2007年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发布心理辅导等级站评估指标后,浙江省学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组建比例大幅度提高。2009年12月,浙江省学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建设覆盖率达74.5%,学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基本建成。如图4所示。图4 2006—2009年浙江省学校一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组建进程

截至2009年12月,浙江省、市、县(市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组织网络已基本建成,覆盖率位居全国前列,保证了全省区域层面与学校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开展。

专业支持网络鉴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的推进不仅需要行政组织网络的保障,同时还需要一套专业机构(诸如心理教研网络、心理辅导站或心理热线等)的支持。因此,浙江省部分地市(杭州、宁波、温州、湖州、嘉兴等)及县市区(上虞市、椒江区等)在组建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前或完成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组建工作后,开始在常规的心理辅导途径之外尝试开设心理热线或心理辅导网站,利用晚上或周末休息时间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心理咨询,为有心理辅导需要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

浙江省各市、县心理辅导站、热线或心理辅导网站基本上由市或县教育局组建,市或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承担具体工作,是一种公益性的热线,主要利用晚上与双休日时间提供服务,服务对象的主体是学生。热线的工作人员由各市受过专业训练并有丰富经验的来自学校一线的心理辅导员组成,由于缺少经费的支持,他们基本上是凭借一腔热情,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不计报酬和收入。

浙江省筹建市县一级的心理热线与辅导中心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为学校心理辅导站难以覆盖的部分群体提供心理辅导或心理援助,如尚未建有辅导站或不愿在本校接受辅导的部分学生、需要辅导的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另一方面则在于为学校的心理辅导特别是个别辅导工作提供更高一级的、更专业一级的转介及督导的支持网络。

专业支持网络作为浙江省一股重要的心理援助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行政管理之下辅导资源的缺失,满足了教师、家长与学生心理对心理辅导的强烈需求。三、参考国际经验,设计并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认证

制度,持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总人数及配置比例领先全国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验之三就是以专业化为核心推进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上岗资格认证制度,即资格准入制度,要求在全省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获得上岗资格证书,持证上[4]岗。根据西方各国对学校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学校心理辅导员的专业素质至少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工作年限或教学经验(一般要求五年以上教学经验),二是专业知识结构(至少应具备大学心理辅导专业资格,包括心理学基础课程、教育学基础课程、心理诊断与干预、心理学统计与研究方法、职业心理课程等五大方面,并注重实践操作)。

由于浙江省高校设置心理辅导专业起步时间晚(2003年开始),[5]培养数量少(每年不足40人)。并且由于高校专业设置普遍存在的理论导向,高校心理辅导专业毕业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但普遍缺少心理辅导的实践训练。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浙江省中小学实际上是由大量一线教师承担心理辅导兼职教师的角色,同时,发展性的学校心理辅导也要求大量一线教师的广泛参与。这批兼职教师的优势在于富有教学经验,劣势在于普遍缺少心理辅导的专业理论与专业训练。

因此,浙江省在设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时根据大陆发展性学校心理辅导的导向以及浙江省中小学心理教育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将西方各国对学校心理辅导员的专业要求进行分解,兼顾专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侧重理论训练,专职教师侧重实践操练。在[6]具体设计中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重心进行:一是细分专业要求;二是强调实践操作;三是注重专业督导。在实际运作中体现以下两个鲜明特色:一是职责分明、合作参与;二是分级培训、分级认证。

在职责划分上:A级资格证书的发放对象为县(区)心理辅导中心的负责人,负责对区域内B证教师的督导;B级证书发放对象为学校辅导站站长,负责对本校C证教师的督导与考核;C级证书发放对象为一般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三个资格证之间职责明确,有分工、有合作,共同形成一个有梯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并通过专业督导加快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在认证设计上:A级资格证书培训与认证的重点在于个别咨询的理论与技术;B级资格证书的认证重点在于心理辅导课的操作实务;C级资格证书培训与认证的重点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三个专业等级之间的晋升有一定的实践积累要求。如,申请B级资格证书,需获得C级资格证书后个别辅导的实习时间累计超过20小时且心理辅导课累计超过30课时。申请A级资格证书,需获得B级资格证书后个别辅导累计超过50小时且心理辅导课累计超过30课时。

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认证制度的设计参考西方各国对心理辅导员的从业要求,从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两纬度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等级进行划分,力图建立一支以兼职教师为主体,以专职教师为核心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并通过建立常规的督导机制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实践证明,A、B、C级上岗资格认证制度是浙江省培养一支合格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从行政层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证,也逐步成为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与亮点。

浙江省从2003年开始实行资格认证,到2010年11月,通过面试获得资格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达40000人,与全省中小学生的比例接近1:250,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总数及配置比例全国领先。平均每年6000~80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岗面试。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浙江省已经培养了一支数目可观的、受过系统[7]训练、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年轻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

截至2009年12月,浙江省80%乡镇以上的中心学校已配置有1名以上心理健康教育的持证教师,60%的城区学校配置有3人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47%分布在小学,53%分布在中学,他们都接受过系统的、相对专业的培训,能够为本校中小学生提高相对专业的、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促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图5 教师年段分布图图6 教师性别分布图图7 教师年龄分布图图8 教师学历分布图四、依托三大途径:以研究促发展、以基地促发展、以评估促发展,推动全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大发展

1999年以来,特别是2003年浙江省启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计划以来,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大致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以研究促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群研究,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以浙江台州为例;二是以基地促发展,通过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与实验基地的方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以绍兴上虞市为例;三是以评估促发展,通过心理辅导站的评估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以杭州为例。

1.以研究促发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群研究,促进区域学校[8]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以浙江台州为例。

1999年,台州市教科所“以课题研究带动工作开展”的策略,抛出了《区域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群框架,并于1999年9月在台州市级课题规划中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专项申报,正式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主题,有组织地开展和推动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2001年台州市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启动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工作,推动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台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群研究目标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探索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策略和经验方法;二是让更大面积的教师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掌握基本的辅导技术,并能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准则来实施教育活动,及时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三是形成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思路和策略,探索一条符合区域特征的行之有效的实践新路。诚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本研究当然的实践目标。

台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群研究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着手,根据学校类型(城、乡、中、小)与常见心理问题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分工专题研究,着重在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模式、心理辅导方法、心理辅导素材、心理教育规律、心理教育个例等方面。研究的组织采用三种方式的配合模式(简称为“三网交错”模式):一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确定的市级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网来展开;二是通过各研究方向与子课题网来展开;三是通过各县(市、区)教科所(室)网在本地的工作展开。

通过课题研究,台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锻炼了一支具备一定专业水准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普遍反映自己能够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精神,并能够在自己教育实践中尝试性地开展。同时,通过课题研究,台州市在2003年就初步形成了以学校实际为取向的多种形式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模式[9],并已初步形成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实践和评价的方法与策略,积累了几百个心理辅导活动个案与专题。全市有150多所学校开展过心理辅导活动,约有50所学校的心理辅导活动比较正常地开展。

通过台州市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群研究的示范作用,带动了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的快速发展。2001以来,浙江省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科研成果。诸如,由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黄黎明等主持的《构建小学一体化德育模式的研究》获2001年省基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杭州第十四中学赵碧野、冯冬怡等主持的《促进教师良好心理素质发展的研究》,以及富阳市富春第三小学陈玉海等主持的《学会表现——促进小学生潜能发展的研究与实践》获2003年省基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温岭市箬横中学葛文辉主持的《高中同伴心理辅导培训模式构建的研究与实践》获2008年省基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这些课题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探索,在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迅猛扩张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2.以基地促发展,通过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与实验基地的[10]方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以上虞为例。

2000年以来,上虞市在基础较好的“百官学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以“科研引路,行政搭桥,园区示范,区域推进”引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根据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上虞市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完善实验园区工作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文件和通知,行政决策、园区搭桥;确定10所中小学为园区实验学校,教科研部门和园区给予重点指导,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班、举行专题报告会和心理健康教育观摩活动,园区指导、典型示范;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纵横联动、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形成具有各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机制,区域渗透、全面推进。园区各实验学校在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充分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学段、各年级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小学、初中、高中加强纵向联合。同时各学段的学校之间也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研究,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形成了充分体现各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

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经过近十年的实验研究和实践探索,结累了“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好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突出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的基本经验,并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建设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积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经验,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能力;锤炼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知名度。上虞市园区实验成《果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获省级课题评比一等奖、浙江省第四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和2006年度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奖。

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建设通过近十年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并在省内乃至全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建设也带动了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学校及实验基地的建设,如宁波市在2002年确定184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学校名单以及141所教育学会教育心理分会团体会员名单,通过试点学校与实验基地的形式引领当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3.以评选促发展,通过心理辅导站的评选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11]育的整体发展,以杭州为例。

20世纪90年代,杭州市教育局确立了“以学校心理辅导站的发展为抓手,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总体思路。为了让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职责明确、工作有序,1998年杭州市教育局德育指导小组转发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制订的《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职责》和《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条例》两个文件,对市、区(县)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等作了明确规定,使基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章可依,有据可查。1999年起,杭州市推出了对学校心理辅导站进行等级站评估的举措。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根据《条例》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心理辅导站工作评估表》,开始对申报心理辅导合格站的学校进行评估验收。2000年开始实行等级站(合格站、优秀站)评估。

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等级站的考核指标分成三级,按组织机构、心理档案、宣传工作、心理辅导、融合贯穿、课题研究等内容,列成7款28个项目,分项赋予不同权重,考评组据此进行考核。详见表3。

自2000年以来,杭州市通过学校心理辅导等级站的评估,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并在国内引起积极反响。由于杭州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合格站与优秀站的评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07年底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颁布《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等级站评估标准(试行)》,启动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等级站试点评估。2008年4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根据2007年试点评估的情况,对等级站评估标准进行修订。详见表4。

修订后的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等级站评估标准进一步简化了评估指标(从35条减至23条),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量化评分),关注发展性指标,引导在中小学开展增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中小学校引起积极反响。

2009年12月,浙江省共有杭州、温州、宁波、金华、绍兴、湖州、台州、衢州、义乌等9地市30所学校通过省中小学心理辅导一级站评估,5所学校通过省中小学心理辅导二级站评估,有更多的学校正在积极地申报之中。通过心理辅导等级站的评估,有效地促进了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同时通过心理辅导等级站的评估也极大地改善了浙江省中小学校整体育人环境,普遍提高了中小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与校园生活满意度,促进了中小学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依托研究、基地、评估三大途径,近几年来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飞速发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覆盖率快速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迅速壮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内涵不断提升。根据教育部基教司2009年对全国六省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抽查发现,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组织保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与结构、心理教育途径与方法、对心理教育满意度等四个方面的24项指标均居六省区[12]前列。五、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推进“阳光心理”建设活动,引领全省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

2007年,浙江省启动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中小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活动,根据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将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心放在全体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既关注对部分有心理困扰学生的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同时更多的关注对全体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增进中小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让中小学生更好地享受校园生活,增进中小学生学习效率及对校园生活的满意度。浙江省中小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活动自实施以来受到了中小学校的积极响应,普遍改善了全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效提高了中小学生校园学习与生活的幸福感与满意度。2008年,浙江省中小学生“阳光心理”建设活动被浙江省委宣传部文明办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2008年十大实事”之首。

1.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数据支持系统,为“阳光心理”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为全面了解全省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阳光心理”建设活动提供科学依据,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于2007年启动心理健康教育数据支持系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检测系统的建设,计划在各县(市、区)分阶段设立6~9个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检测项目学校,配备专业检测软件,全面掌握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总体水平、典型问题和年龄分布特点等相关情况,为市、县(市、区)及学校推进“阳光心理”建设提供相关的数据依据。

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检测系统一方面可以提供有关学生的人格、智能等心理特征的详细报告,为学校心理档案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同时根据检测报告学校可以对部分学生进行重点的接触与干预,从而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中小学心理康检测系统可以提供某一区域、某一学校、各年级、各班级学生的总体心理状况分析,为浙江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库的建立提供数据支持,区域管理者及学校管理者可以根据数据库的检测报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工作,从而提高心理辅导工作的科学性。

目前,浙江省指导中心办公室正分阶段积极推进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检测系统建设。

第一阶段计划在全省各市(县、区)选择小学、初中、高中各一所安装心理检测软件,兼顾重点与非重点、农村与城镇不同学校类型,并在各大市、省指导中心安装区域版检测统计软件。预计至2010年底将在每县(市、区)建立2~3个心理健康状况检测项目学校,配备专业检测软件,全面掌握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依据。目前首批申请安装检测系统的学校已达60所。

在第二阶段,每年将计划在全省范围内确定100余所中小学,配备心理健康专业检测软件,全面掌握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存在的心理问题,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科学依据。预计将于2012年底建成一个基本覆盖全省城镇以上中小学校的心理健康水平检测系统,并定期向社会及各有关单位发布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检测报告。

2.开展“万名教师”培训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打造“阳光教师”。

为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使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和技巧,为中小学生“阳光心理”建设系列活动培养“阳光教师”队伍,浙江省心理指导中心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建设的同时,于2007年启动“万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重点对象从专业教师为主转向以班主任与一线教师为主,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打造“阳光教师”队伍。“万名教师”培训活动由省指导中心制订培训计划和课程内容并选派教师至各市地进行巡回培训,培训时间为一周。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师生交往技能、教师心理健康等。培训对象的食宿费、交通费由所在学校承担,主讲教师的讲课费、交通费、食宿费及场地费均由省指导中心承担。“万名教师”培训活动启动以来,每年有7000~8000名中小学教师参加“阳光心理”培训并获得上岗资格证书。截至2009年12月,浙江省80%乡镇以上的中心学校配置有1名以上持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60%的城区学校配置有3人以上持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本上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接受过系统的、相对专业的培训,将为本校中小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心理援助,并为培育广大中小学生的“阳光心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开展校园“心理剧”评选、同伴心理互助活动以及“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培育中小学生的“阳光心理”。

为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打造中小学生的“阳光心理”,同时也为总结近几年来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集中精力提炼、宣传一批能够体现浙江特色、富有成效的学校层面或区域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浙江省指导中心办公室于2008年开始策划系列的专题研讨与成果推广活动,其中包括同伴心理互助、校园心理剧、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等,力图通过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培育中小学生的“阳光心理”。

2008年5月,浙江省指导中心办公室在义乌举行同伴心理互助推广活动。有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发生心理困扰后,除了自我调节外,更愿意向同伴求助,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同伴互助活动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对于培养中小学生的“阳光心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本次同伴互助推广活动中,来自全省近300位教师就同伴互助主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研讨,共同探讨在学校里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心理社团、学生心理辅导员等形式借助同伴的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拓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与实施途径,并进一步提升了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为培育中小学生的“阳光心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同时,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也积极开展校园“心理剧”评选,寓教于乐,试图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心理剧”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定的自我心理调节技能,增进心理素质,培育中小学生的“阳光心理”。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评选于2008年3月正式启动,先在学校层次上推开,2008年5月在大市范围内进行评选,2008年11月舟山市举行校园“心理剧”大型展示与研讨活动,面向全省中小学推广生动、形象的心理短剧,丰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增进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为在中小学帮助学生实现心理成长的同时促进教师的心理成长,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通过打造“阳光教师”培育“阳光学生”。2009年10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湖州市长兴县隆重举行“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分别就“自我价值观的探索”与“团体凝聚力的培养”进行了现场集体研讨,并从教师压力现状及其成因入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缓解教师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使与会者受益匪浅。

本次研讨活动进一步提高了浙江省各级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的关注,对于在全省中小学创设积极和谐的工作环境具有积极的示范意义,并有效地推动了全省中小学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的同时积极关注教师的心理成长,通过共同努力打造“阳光教师”,培育“阳光学生”。

[1]

相关文件可参件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网站:ww w.zjedusri.com.cn/心理健康/文件汇编。

[2]

参见《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浙教基〔2001〕34号)。

[3]

2009年12月,浙江省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建率达91.8%。

[4]

王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研究综述》,《教育科学研究》2006年第2期。

[5]

浙江省2003年开始在部分高校(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系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学校心理辅导方向)或心理辅导专业,2007年开始每年毕业生80余名,由于各种原因,每年真正进入学校的心理辅导专业学生不到40人。

[6]

将西方各国对心理辅导员的专业要求细分为三个专业等级(A、B、C),不同的专业等级有不同的职责要求。

[7]

2000年9月至2009年9月,浙江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共发表文章327篇,居全国省区前列。参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年第10期。

[8]

参见张国荣:《台州区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推进》(内部交流资料)。

[9]

如台州市玉环县采取“以点带面模式”,以自我意识辅导为主要研究点,辐射影响本县的心理健康教育;温岭市采用“实验学校带动模式”;天台县则利用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专科医院)的优势,采用“社会力量引借模式”,由学校直接与医学专家挂钩开展辅导与咨询,等等。

[10]

参见李梦阳:《区域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浙江省2001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实验总结报告)。

[11]

沈建平、孙义农:《建立与完善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6期。

[12]

参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调查”课题研究报告》。

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杭州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并越来越成为当代学校教育中一个新的生长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力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养跨世纪接班人,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杭州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步以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探索尝试到形成规模,并走向深化创新的发展过程,通过近20年的艰苦努力,杭州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确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运行机制,培养起一支素质良好的骨干队伍,涌现出一批高质量的成果,目前已成为我省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地”和辐射源,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为全国心理卫生“杭州模式”的重要建设内容。一、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1985—1990年(探索、发动阶段)。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杭州市教育局领导和教育心理工作者就认识到新形势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现实意义,开始组织力量,通过搜集翻印有关资料,开设心理专题讲座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1989年,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市第七医院联合进行了《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大样本调查,以及《城镇儿童(3~12岁)心理障碍调查及对策》等研究,这些调查先后被列为省级课题,调查结果被输入了美国DIALOG数据库,至今仍是国内被广为引用的权威性数据,它们更为杭州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迫切性提供了事实依据。

第二阶段,1991—1995年(发展成形阶段)。

联合调查中显示,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为16.79%,这一结论引起了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杭州市教育局于1992年正式发文成立了“杭州市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心”。中心担负着组织和指导杭州市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成为国内第一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全市性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企业的赞助下,1994年中心开通了“杭州市学生心理热线(87025885)”,并在6所中小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践探索。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基础上,中心《杭州市中学生心理辅导模式研究》的“八五”课题,1996年通过省级鉴定,获省“八五”教育科学重大成果二等奖。专家在鉴定会上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显著,在国内居领先水平。中心组织力量编写了《儿童心理卫生教育(3~12)岁》一书,在小学和幼儿园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该书被评为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第三阶段,1996—2000年(推广、深化阶段)。

从1996年开始,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我们一方面在市区各中小学全面铺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由城市向各县(市)农村及省内其他地区辐射。同时,针对“八五”期间学校心理辅导发展不够平衡,工作不够规范的问题,组织专项课题研究和实验,建立了《中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模式推广研究》的省“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推广进行探索和研究。经过五年的努力,杭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规模,渐趋成熟,课题成果获省教育科研成果推广一等奖。

第四阶段,2001年至今(开拓、创新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杭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使之真正成为我市教育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几年中,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小组辅导、心理网站、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融合等前沿课题在杭州市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出现了不少以心理辅导专业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高水平研究项目,涌现出一批以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方法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典型单位。厚积而薄发,“十五”期间,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科研成果斐然:论文屡屡获全国一等奖,先后获省市级教育科研成果奖113项,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523篇,出版的专著,教材超过400万字。杭州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二、工作模式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认识到,要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就不能零打碎敲,各行其是;而必须构建一个比较规范,有效运转的工作模式,来整体规划、具体实施这一意义重大而又十分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十多年探索中逐渐清晰、完善起来的杭州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的运行机制分为5个子系统,它们各自独立又彼此制约、互相影响,使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有条不紊,并取得明显实效。(一)心理测量系统

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当前心理动态,对于增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专职心理工作者每年为近20所中学起始班级的学生作心理测试。测试采用北师大修订的心理素质测验量表,对入学新生进行智商、性格、气质等基本心理素质状况的测查。中心成员还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为部分学生用SCL 90量表作心理健康状况的测试。测试结果由所测学校建档保管,并在中心备案。中心成员对每次测试结果都作详细的解释,并指导学校教师使用心理健康档案,以利于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因材施教。

中心要求各中小学的心理辅导员经常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指导班主任为需要心理帮助的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这样的工作程序,既向基层学校普及了心理辅导知识,又能帮助教师优化教育教学过程,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西湖职业高中、杭州服装职业学校、和睦中学等学校运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提供的资料信息,改进班主任工作,指导教学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师们深有感触地说:“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使我们在教育学生时能够做到胸中有数,有的放矢与盲人摸象效果真是大不一样!”目前我市正积极筹建全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档案库和处理系统,届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将得到进一步提高。(二)队伍培训系统

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关键的是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良好、专业知识技能扎实,又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心理辅导员队伍。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从1997年开始,我市开始自行组织中小学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工作,除中心的专职人员给学员上课外,还邀请了香港、北京、上海、杭州的专家学者给学员们讲课。

随着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形势的发展,1998年起,杭州市教育局与在杭的高校合作,分心理辅导专业研究生班、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培训班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短训班三个层次,对我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先后共有四百余名心理辅导骨干教师参加了500课时以上的学校心理辅导基础理论和操作方法的系统学习。他们中经考试成绩合格者,又在专职心理辅导工作者指导下进行辅导实习,通过鉴定后,领取了心理辅导员合格证书,成为我市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坚力量。2001年以来,我们又以个别辅导、团体辅导短训班的形式,培训了近900名教师,他们在通过面试后,领取了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在努力建设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骨干队伍的同时,我们还通过讲座、报告会等形式对广大教师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近20年来,我们在市区和各区县、学校举行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500余场,听讲人数超过6万人次,大大丰富了广大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参与夯实了基础。

对于已经领取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的骨干教师,我们通过每年一次的高级讲习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杭讲学,为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创造条件。此外中心一年一度组织心理健康教育带头人赴兄弟省市参观取经,学习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鲜经验,以防我们坐井观天,故步自封,与迅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脱节。(三)心理辅导系统

心理辅导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帮助最直接的教育形式。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目前,杭州市已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心理辅导系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从以下途径展开。

1.团体辅导

团体辅导是在集体环境下,通过教师指导下的人际互动,学生个体进行自我探讨自我成长的活动。从1996年起,杭州市在全市中学和部分小学推广心理健康教育课这门全新的课程,用贴近学校生活实际的内容和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按照杭州市教育局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提出的要求,杭州市区多数中小学每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都达到了3节以上。各农村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也已逐渐形成制度,今年将基本达到市教育局提出的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课受到了我市学生的普遍欢迎,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一位医科大学的教授告诉我们:她的女儿见妈妈吃晚饭时愁眉不展,就问原因。当她得知母亲是因为同事对奖金分配有意见而不开心后,开导她说:“其实并不是同事的意见刺激引起你的烦恼,而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对,让你产生烦恼。如果你想到天下不可能有绝对公平的奖金分配,同事因此也难免会有怨言,并且每一次都是说过算数,从没影响你们的关系,你就不会烦恼了。”这位教授说:“真没想到才读初一的女儿竟能够活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到的知识,帮助我这个大学教师解决了思想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普及,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行为的改进。一位教师在给中心的来信中写了这样一段话:“以前我和学生的关系比较紧张。上了一年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后,我变得很愿意跟学生谈心,学生们也很乐意和我说心里话,师生关系的改善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快乐,我发现自己正在进入一个以前从未经历过的教育新境界。”

为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课水平,1996年我市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教研大组,每月组织一次全市性的备课或观摩活动,现在这一形式已遍及到各个区县。中心还组织力量编写出版了100余万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材,制作了示范教学录像光盘,并每年组织团体辅导的短训班。通过7年的努力,在普及的同时,杭州市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从我们掌握的数据看,在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优质课的评比中,我市是获一、二等奖最多的地区。

小组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中难度最大,目前国内很少有人涉足的领域。本世纪伊始,杭师院附高、富春中学开展了对有相同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小组心理辅导的探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杭师院附高的研究成果分二期刊登在2000年《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

2.个别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发展问题,但是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困惑,往往需要通过个别化的心理支持与心理疏导,才有可能化解。杭州市从1994年起,与企业合作设立了一条西泠学生青春热线,无偿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帮助。通过每晚的电话辅导和周六下午的来访接待,已经为近万名青少年作了个别心理辅导。加上学校心理辅导员平时大量而及时的个别辅导,我市青少年学生有了心理问题苦于无法排解的状况已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一位高三学生患了严重的考试焦虑症,根本无法安心复习。经心理辅导员连续十几天的辅导(高考期间也不间断),该生稳定了情绪,复习效率提高,考试正常发挥,最终以600多分的好成绩考入了全国重点大学。一位高中学生无法摆脱心理危机,几次试图轻生。在心理辅导员9个月精心帮助下,他终于恢复了身心健康。这位学生在给中心的来信中深情地写道:“你们就像汪洋中的一艘小船,让精疲力竭、濒临绝望的我重新回到了坚实的陆地。我只想附在您的耳边轻轻说一声,谢谢您,亲爱的老师。”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受助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对心理辅导员的感激之情,进一步鼓舞了广大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的工作热情,促使他们自觉地为学生的心理成长作出更大的努力。个别心理辅导积累起来的大量经验和实例,都收集在《学校心理辅导》专业丛书中,这些很具水平的个案实录,给广大第一线的心理辅导员提供了鲜活的参考资料。

3.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我们一直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各校通过讲座、广播、宣传栏、办专刊等途径,进行心理保健常识的宣传普及工作。近20年来。杭州市的中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讲座近千场,听讲人数超过20万人次。中心还组织编写了4本青少年心理辅导读物,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心理健康现在在杭州的青少年中已经不是陌生的名词,心理保健也日益成为广大中小学生自觉的成长需要。

以上心理辅导的专项工作的蓬勃开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市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方法的改进。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工作和在各育中的融合,正成为杭州市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积极影响。(四)组织网络系统

要区域性地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一个健全的组织网络是不行的。对此,教育局早有清醒的认识,并且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目前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建立起由市级、区(县)级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辅导站构成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有了组织上的保证,杭州市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一个渠道畅通,充满活力的新时期。

为了让各级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职责明确、工作有序,市德育指导小组转发了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职责》和《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条例》,对市、区(县)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学校心理辅导站的组织机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等作了明确规定,以此促进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五)反馈评估系统

杭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大特色是,不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强行推进,不搞运动式的一刀切。而是靠方式上比较温和、渐进,但操作上十分明确、科学的反馈评估来促进各区县、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个地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进水平,说到底要看基层学校开展工作的力度与质量。20世纪90年代,杭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确立了“以学校心理辅导站的建设为抓手,推进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总体思路。1998年中心颁发了《杭州市中学心理辅导站工作条例》,后经修订改名为《杭州市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条例》,指导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规范化方向靠拢。1999年起,中心根据《条例》的工作要求,对申报心理辅导合格站的学校进行评估验收。2000年开始实行等级站(初级、合格、优秀)评估。等级站评估工作由市、区(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实施,有所在学区的心理辅导站长参加。评估既是反馈、激励,也是导向。它不规定一所学校必须在什么时候达到什么要求,但却通过这一活动,无形之中敦促了越来越多的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力争通过评估验收,成为心理辅导合格站甚至优秀站。

各区县、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水平,除由等级站评估的平台进行操作以外,我市还通过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评比,心理健康教育年会优秀论文评选等形式,进行反馈交流,表彰先进,鼓励更多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涌现出来。用一句学校校长的话来说,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以前是领导要求我们做,现在是我们自己要求做,并主动探索怎样做得更好。”

以上五个系统有机联系,协同动作,构成了杭州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实践证明,这一运行机制具有规范化,高效率,可持续的基本特点。最近来杭的一些专家在听取了我们的汇报后,称赞它是“国内最有活力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三、几点体会

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一)领导重视、专家参与

市教育局领导十分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先后于1992年、1997年和2003年专门下发了有关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文件。市教育局领导还经常直接过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情况,参与研究,具体指导。他们反复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要求学校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到重要的工作日程之上。他们已经在工作中越来越了解和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甚至能在会上讲三十分钟以上的内行话。

学校心理辅导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来不得半点的主观随意。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聘请了林孟平、张铁忠、沈慕慈等十多位德高望重、学养深厚的专家学者担任顾问。他们的指导和参与,对我市心理健康教育能够科学、健康地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二)热情投入、谨慎操作

心理健康教育既需要我们对这项事业有倾心投入的热情,也需要我们有一个非常严肃、科学的态度。没有投身其中的热情,就会醉心于应试教育,不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放在心上,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冷冷清清,少人问津。而离开了严肃、科学的态度,心理健康教育就会追求华丽的包装,看似热闹,却全无实效,甚至流于肤浅和庸俗。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规范化操作的同时,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不断总结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的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与此同时,积极组织杭州市的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10多年来,先后有30余项课题列入省、市科研课题计划。富阳市,杭师院附高等单位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引领着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使之不断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重视以科研为先导,有力地保证了我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五年上一个台阶。(三)无私奉献、政策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崇高事业,高度自觉的奉献精神成为从业人员的显著标志。近20年来,杭州市的广大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体现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的感人精神境界。他们不计工作报酬,放弃休息时间,无偿为学生提供心理帮助,以自己的公益形象赢得了社会的尊重。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抱定服务基层、服务学生的宗旨,绝不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任何活动,他们的廉洁自重,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教师的信任与赞赏,工作也因此得到更有力的支持。

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后继有人,为了我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能更上一层楼,杭州市教育局领导和广大教育心理工作者已经意识到了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在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有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这项意义深远的工作积极而慎重地开展下去。

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宁波市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与经验

一、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由来

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是由台湾董氏基金会朱英龙先生和宁波市卫生局、教育局三方出资组成的“宁波市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子项目之一,是一项旨在提升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公益项目,宁波市教育局陈文辉副局长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

本项目自2008年4月起筹备,同年10月项目通过台湾、上海以及宁波的卫生和教育领域的专家论证,明确从2009年开始,将在三年内以中学为主的10所中小学为实验基地,对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积极关注并援助有抑郁、焦虑等倾向的学生,认真做好相应的教育、宣导和预防工作。与此同时,建设一套心理预警及干预机制,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让更多的宁波市中小学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宁波市心理健康促进工程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开展心理服务,首批选择了10所中小学校和4个社区试点。2009年3月18日,宁波市心理健康促进工程暨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启动仪式在宁波饭店如期举行,会上宣布了宁波市效实中学、镇海区龙赛中学、余姚市高凤中学、宁波经贸学校、宁海县职教中心学校、海曙区东恩中学、江北区洪塘中学、鄞州区蓝青学校、东部新城第一实验学校、慈溪市第三实验小学等10所学校作为促进工程项目实验学校。

首期10所“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项目实验学校”将针对不同类型学校学生,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他们心理健康意识和心理保健能力,力争让更多的中小学生得到良好的心理服务,预防各种精神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关注并援助有抑郁、焦虑等倾向的学生,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积极建设一套心理预警及干预机制,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启动仪式上,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作《心理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保证》的心理健康讲座。他详细讲述了什么是心理健康,指出心理健康内涵的核心是自尊,因为自尊与心理健康各方面的测量指标都有着高相关。对心理和谐提出的新要求:要求心理学研究聚焦于中国和谐社会建构所必需的六大关系;对中国心理学家提出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更高要求;要求心理学工作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关注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要求人们重构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指标体系。二、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一)成立了领导小组,确定实验学校,试点探索与全面开展相结合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宁波市教育局成立了促进工程项目领导小组,由副局长陈文辉同志出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同时聘请了宁波大学、宁波教育学院等高校心理学专家和基层学校教育专家作为顾问小组成员。各县(市)区教育局分别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领导小组,在组织制度上为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1)全面开展。“促进工程”启动以来,各项目实验学校都成立了以学校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领导小组,制订了工作方案,扎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体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全程关注”的教育特色。“面向全体”,即关心学校的每一位师生;“全员参与”,即学校内人人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者,营造人人都能“自助”与“助人”的良好心理氛围;“全程关注”,即力争做到将“心理关怀”伴随着每一位师生成长的每一步。(2)多元互动。既包括董氏基金会、卫生局、教育局之间的合作互动;也包括学校、社区、家庭之间的沟通协作;还包括中小学教师与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协同互补。(3)制订规程。为有效推进项目试验学校工作,2009年4月中旬,我们组织专家制订了《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实验学校建设标准》,包括“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心理教育活动、辅导室建设、经费保障、教育成效”6个方面共20条建设要求,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既考虑共性标准,又留有学校个性发展的空间,作为10所项目实验学校建设标准和考核指标。(4)知行并进。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同时教育活动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们在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时候,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与研究并重,为此我们设计了题为《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与途径研究,在研究中改进教育实践。(二)确定工作重心,推进工程进展,建立并完美“工程”各项规范和制度

1.2009年工作重点: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

建立和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促进工程开展以后所面临的第一项工作,也是最基础的一项工作。为了推进这项工作,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领导小组于2009年9月22日在宁海县职教中心召开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现场研讨会。市教育局基教处、市教育局团工委负责同志,市教科所领导,宁海县教育局二位副局长,以及各项目实验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3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以下一些方面进行了研讨:(1)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现状。调查发现,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档案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阶段,极少部分学校建有小范围的心理健康档案,而且存在着不规范性,这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档案工作就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2)中小学心理健康档案内容设置。中小学心理健康档案内容到底如何设置?这是心理档案建设遇到的第一个问题。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全国各地中小学心理档案设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经过研讨,我们确定中小学心理档案分为三大块内容:①学生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级、父母文化程度等信息、学习水平、家庭结构、经济情况、个人成长史等。②心理健康现状,包括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情绪状态、习惯态度、人际交往、意志品质、自我意识等。③干预追踪反馈,每学期分3~4次,具体有干预目标、干预内容、干预方法、干预评价、下次干预建议等,一般以一个月为一个干预时间段。(3)中小学心理健康测量软件及其普测安排。进行心理普测是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并建立心理档案的重要途径。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领导小组作出决定,为所有促进工程实验学校提供一套相应的心理测量软件,帮助学校建立心理测量平台。通过了解心理普测的结果,学生能更加客观地认识自我,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成为具有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高中生。促进工程实验学校在新学期纷纷开展了这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4)中小学心理健康档案的合理使用。建立了心理健康档案以后,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的规范性、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延续性等方面的工作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次研讨会就如何有效使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此,浙江省一级心理辅导站——宁海县职教中心学校介绍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建设等方面摸索出的可供借鉴的经验,会后代表们参观了该校颇具规模的心理辅导室。

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领导小组在宁海9月会议基础上,对促进工程实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工作进行了积极部署,并认真检查落实。

2.2010年工作重点:学生心理健康/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建设

为了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加快推进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深入发展,预防学生恶性事件的发生,建立和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就成为极为紧迫的工作。(1)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危机预警干预机制的总体架构。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建设包括一级、二级和三级预警机制。一级预警机制以学校教学班为单位,由班级心理委员、寝室长(寄宿制学校)、小组长、特约信息员、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组成,对患有抑郁等倾向的学生作重点预警,进行力所能及的保护和干预,并在第一时间向学校管理层汇报情况。二级预警机制以学校为单位,由学校心理咨询(辅导站)教师、政教(德育)处主任、校长组成,对班级上报的患有抑郁等倾向的学生进行鉴别,并将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转介到专业医疗机构。三级预警机制通过学校辐射至校外,由家庭、校间协作体、社区街道组成,经常进行信息通报和反馈,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患有抑郁等倾向的学生。(2)召开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危机预机干预专题研讨会。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领导小组于2010年4月1日召开研讨会,来自市区教育局、实验学校领导、专家和市心理卫生协会领导共20多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首先听取了有关县区教育局和实验学校领导介绍各自工作,随后几位专家对心理健康预警和危机干预工作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这些发言和专家介绍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共鸣。最后,陈文辉副局长作了总结性讲话,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突出重点,又要注意转变:一是由重点向普及转变;二是由校内为主向校内外并重转变;三是由按计划服务向按需要服务转变;四是由做了什么向学生到底得到了什么转变;五是由一般问题向特殊问题转变。加强交流协作,形成宁波模式。(3)整合各方面力量充实学校心理健康/危机预机干预体系。宁波市教育局已在1997年建立了中小学心理咨询热线,为全市中小学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提供心理服务。我们充分发挥宁波市教育局心理咨询热线辅导员的作用,把它作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危机预警干预机制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共同为促进工程建设服务。(4)及时发布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通告。作为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建设的重要一环,及时发布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通告,就显得非常必要。为此,我们建立年度学生心理健康预警通告发布制度。2010年4月6日,宁波市教育局向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属学校发布了“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通告2010年第一号”,这也是宁波首次发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通告。2010年6月,宁波市教育局向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属学校发布了二号心理预警通告。2011年2月下旬中小学开学之际,宁波市教育局及时向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属学校发布了2011年第一号心理预警通告,告诫有关注意事项。为切实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密切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进行预警干预,今后宁波市将不定期发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通告。

3.2011年工作重点:学校心理咨询室规范化建设

心理咨询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起到积极的引领作用。为此,促进工程项目领导小组今年把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出台《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指导意见》。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是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活动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和谐社会建设及我市中小学教育发展的深入,建立和规范学校心理咨询室显得尤为重要。《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指导意见》从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区域划分、师资配置和使用管理等方面对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规范化建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充实和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要规范运作,必须要有良性的操作平台。因此,各实验学校都创建了规范的学校心理辅导室,投入资金改建和扩建心理咨询室,在原有的心理咨询室基础上增添了团体辅导室、宣泄室、沙盘室、放松室等,以及心理挂图等设施,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创造了舒适的环境。(3)建立和健全学校心理咨询制度。在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同时,各校都充实和完善了相关的制度,如效实中学制订了《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发展三年规划》,洪塘中学制订了《洪塘中学心理辅导员守则》、《洪塘中学心理咨询室来访者须知》、《洪塘中学心理咨询守则》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用制度保障心理健康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各校都规定了心理咨询的记录要求,建立科学的学生心理健康资料档案。(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辅导)活动。余姚高风中学成立的“风之韵心理辅导室”规定,对学生的来访做详细的记录,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走出心理困惑。宁波经贸学校建立咨询值班制,为满足学生个别交流和咨询的需求,由每周二、四增加至每周一至周四中午。除了传统的面询外,还开展沙盘体验,开设心理热线和QQ咨询,本学年累计接待个别辅导220人次。

自促进工程启动以来,10所实验学校中已有3所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一级心理辅导站。在2009年6月3日鄞州区召开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上,实验学校之一——蓝青学校心理辅导站通过了鄞州区首批“中小学心理辅导规范咨询室”,进行了授牌仪式,并作了经验介绍。(三)做好日常工作,广泛开展研究,以宣传带动“工程”顺利进行(1)继续开展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为主要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实验学校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自己独特的做法,相关工作异彩纷呈。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开展专题讲座活动、专题活动课研讨、举办活动周(月)活动、尝试心理剧等。通过各种系列活动,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2)深入研究,以科研引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科学、规范开展的有利保证,同时也是总结、推广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鼓励促进工程实验学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来推进这项工作的积极开展。(3)编辑《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工作简报》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资料。促进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力量,编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科普读物和《简报》,发动各有关实验学校结合自己的特点编辑心理校报。与此同时,促进工程实验学校也纷纷创办学校心理刊物,建设心理书刊阅览室,向全校学生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例如,效实中学每学期出三份《心灵驿站》小报,每年出一本《健康之窗》;宁波经贸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开办《心世界》,高风中学创办了心理特刊《风之韵》;宁海职教中心专门建立心理书刊阅览室供学生休闲时间阅览,每班还订阅了一本与青春期教育内容相关的书籍;蓝青学校创办《蓝星》期刊,并于今年4月把学校举行的“我的青春我做主”主题征文活动中所有获奖的21篇论文均刊登在该期刊上。三、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主要成效(一)促进工程形成了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危机预警机制

我们建立了以班级(班主任+心理委员)为基层组织(一级),上联学校心理健康领导小组和校心理咨询室(二级)、下至县(市)区乃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三级)等富有宁波特色的三级心理健康/危机预警相应的机制和干预的网络平台,对患有较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作重点预警,进行力所能及的保护和干预,并通过家庭、校间协作体、社区街道等横向联系,经常进行信息通报和反馈。目前,这一有效方法逐渐向全市辐射和扩散。

我们建立了年度学生心理健康预警通告发布制度。2010年4月6日,宁波市教育局向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市直属学校发布了“宁波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预警通告2010年第一号”,在国内产生了巨大反响。从2009年到2011年,我们已经连续发布了五期中小学心理预警通告,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促进工程对我市上万名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测

进行心理普测是了解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并建立心理档案的重要途径。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领导小组为所有促进工程实验学校提供一套相应的心理测量软件,帮助学校建立心理测量平台。每学年通过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已有上万名学生接受了心理测试,并建立了心理档案。通过心理普测对于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学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三)促进工程对我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培养一支心理健康、师德高尚、善于协作的高素质心理健康专业队伍,已成为宁波市心理健康促进工程实验学校的共同追求。

为了提高促进工程实验学校课任教师持证上岗比例,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于2009年6—7月间分别组织30名和56名实验学校教师报名参加了省B级证书、省C级证书(宁波)培训班,同时全市有1500多名中小学教师顺利通过了为期一周的培训和考核,提高了我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整体素质。2010年7—8月间,我们组织了290名实验学校教师参加的第14期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级证书(宁波)培训,本次共培训了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此外,我们已经组织了30名实验学校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进一步扩大了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率。(四)促进工程提升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心理健康促进工程提升了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蓝青学校2010年5月在杭州参加“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三优’成果展示会”、市教育心理研究会在江东区东部新城第一实验学校举办“校园心理剧观摩活动”等,各有关实验学校参加了2010年5月21—22日由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宁波市教育心理研究分会组织的宁波市第八届初中、第四届高中〔职高〕心理健康活动优质课评选活动,其中经贸学校、高风中学分别获得高中组二等奖、三等奖,洪塘中学、蓝青学校分别获得初中组特等奖、二等奖。在去年下半年省组织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优”成果评比中,宁波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水平在省内名列前茅。

队伍建设先行 资源库建设跟进 网络平台支撑——温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10年工作回顾

温州市的心理健康教育,经历了从小范围的试点到大规模推广的历程,早在1988年,温州十二中就开始了青春期教育。1998年以后,苍南龙港高中、温州华侨中学、温州九中、温州实验中学南浦校区、瓯海实验小学等校纷纷以课题形式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和研究。其中部分学校是在市教研院带领下的试点研究,研究成果为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深化提供了依据。

到2000年2月,温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温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启动。2002年,配合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统整县(市、区)级的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教科所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和管理机构,组建成立了温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此后,各县(市、区)级委员会和指导中心相继成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2007—2010年,市教育局组织、市教研院协助,开展了三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级评估,合计获得市一级、二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分别有51、36、10所。经省教科院评估,我市获得省一级辅导站三所。

经过十年的努力,我们已取得长足的进步,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队伍建设先行

我们深知心理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心理辅导教师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和健康的人格特点,如果教师专业素养不够,不专业的“心理辅导”就有可能产生负面效应,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而且可能会伤害学生。所以,我们从2000年开始就建立了教师队伍建设机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在不断扩大。2000年全市只有1位专职心理辅导教师,6位兼职心理辅导教师。2003年我市获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试用证的才105人。到2010年12月份,全市获得由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颁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A证教师105名,B证教师404名,C证教师9697名,分别占浙江省A、B、C证教师总数的23%、10%、25%。

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明显提高。从2004—2010年,四届省级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中,温州教师获奖的科研成果、教案、个案分别占全省获奖教师总数的14%、20%、20%。

我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温州模式”

从2000—2003年,由市教研院策划、市教育局发文组织,采用市直和各县(市、区)联动的方式,举办了多期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每期六天,每期参加的人数200~400人。邀请深圳、上海、武汉、杭州等地以及温州大学、温州医学院的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培训规模之大、课程之专业和实际价值、费用之价廉物美深受广大与会者的赞赏。有效提高了几千名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有效预防了当年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这样的模式被各位前来上课的专家誉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温州模式”,直至今日仍被称颂。(二)踏实到位的实验基地指导

由市教研院心理教研员承担教科所实验基地瓯海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2001—2003年间,连续三年坚持每周四下午到学校听课指导,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心理辅导兼职教师。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可操作具科学性的建设性建议,向校领导建言献策提出可资借鉴的办学思想,使该校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首批浙江省一级辅导站学校和首批温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现场推广学校。学校也由梧田镇小提升为瓯海区实验小学。(三)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级心理培训学习

每年,对于省教科院组织的和要求组织的大会通知,我们及时转发,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并为大会推荐典型经验。仅2010年,就有“浙江省上等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授牌暨经验交流会”、“浙江省高考学生心理辅导研讨会”、“积极心理学国际研讨会”、“同伴互助全国研讨会”、“浙江省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研讨会”。在历年全省的心理健康教育大会上,相对于其他地区,温州参会的老师总是要积极一些,如2010年省A证培训班中,温州学员占了半数以上,2010年温州取得A证的教师占全省的57.5%。2004—2006年的省心理健康教育高研班上,温州学员也是最多的。

鼓动教师参加市级的心理C证培训,有许多学校已经尝到了教师参与心育培训带来的甜头,有些学校已经意识到心理C证培训带来的重要意义,因此,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全员培训。

此外,我们通常每年都组织一次全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大会,参会的教师都在300人以上。(四)严格规范教师心理上岗证考核管理

1.培训和考核分离

2003年,浙江省开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认证制度。上岗证培训由温州市教师教育院统筹组织,由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分别承担。

上岗证材料审核和面试由温州市教研院统筹组织,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分别承担。温州市参加面试的人数逐年增多。C证面试考点,从开始的每年一两个到近几年的每年十余个,分布市区和各县(市、区)。2010年参加C证面试近3000人,面试通过率87%左右。

2.形成考务手册

为规范管理,在积累前几年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我们于2009年编写了《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C证面试考务手册(温州考点)》,考前召开考务会议,对各考点负责人和考官进行培训,按考务手册执行。该手册已于2010年被浙江省教科院作为蓝本推广到全省各地使用。

3.严格把关

不论是材料审核,还是面试时,我们都严格把关。比如,对于B证上岗申报材料总是组织专家认真审核、严格把关,有效遏制了抄袭等不正之风,使证书的含金量特别高。

4.积累考官资源

到2010年,我市已有100名C证面试考官,他们都是已获得A、B证的或获过省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的优秀心育教师,他们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把关。(五)公平公正、每年一度的市级心理“三优”评比

为配合浙江省教科院每两年一届的省级心理“三优”评比,也为了各县、各校能积极配合市级评比,我们每年都在同一时间组织一次市级心育“三优”。这样有规律的计划,有利于县(市、区)和学校有计划地先行评比。我们评比优质课的程序是先评教案,教案获得一等奖的才有机会开课。

优质课评比的同时也是全市优秀课观摩大会,公正公平公开的评比机制,有效树立了行业的正气,把教师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专业探讨上来。

届时再把最优秀的成果推荐参加两年一度的省级“三优”评比,每一届都能取得大丰收。极大鼓舞了心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六)学者示范和人格影响

专业带头人坚持不懈参与专业学习和研究,进行专业实践,为广大心理辅导教师提供了好学的榜样;他们认真负责、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公平公正的管理模式,都给广大教师提供了人格榜样。

温州市教研院心理研究员徐慧珠老师从1996年开始坚持不懈参加各类心理辅导专业培训,如精神分析疗法、NLP简快疗法、TA、萨提亚、心理剧、家庭治疗、绘画疗法、音乐疗法等等:1998—2000年开展“全员参与式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研究”获得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年取得了中科院心研所的“心理咨询”、“教育心理学”函授毕业;2004年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2004—2006年参加浙江省心理辅导高研班结业;2006—2007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进修结业;2008—2010年参加南京中医药学院组织的TA(人际沟通分析)系统培训等。并在业余时间她应邀到各地各县(市、区)开展专业讲座,对有需要的教师、家长、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的好学精神让老师们看到了榜样。

温州教师教育院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吴郁葱老师、瓯海区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研训员张海宁老师、瑞安市教研室陈秀娟老师、苍南县教科所林甲针老师等都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养,龙湾区教师发展中心的蔡海平老师、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的叶小琴老师、文成县教研室的周光仲老师等,他们都是专业学习和研究积极、工作认真负责的优秀研训员。有他们的带动,温州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孜孜以求、认真研修的好学氛围。(七)研修班——心理辅导教师成长的摇篮

温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修班,以培养本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为主要目标,从2000—2010年共举办了三届研修班和一届研究班,培养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200余名,现在他们都活跃在温州市乃至全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列。温州研修班的成功经验已经向其他县市推广,龙湾区、瑞安市、瓯海区、平阳县、文成县、苍南县都开始举办县级心理健康教育研修班。

1.专业成长茁壮有力

学员们如是说“研究班像个精品流水线。我们进来的时候都很不起眼,出去的时候个个都可以独当一面。评优秀德育课教师,年年都有研究班学员的名字;评新秀骨干,研究班学员几乎独霸江山;还有各种各样的论文、案例评比,我们的成绩也非同一般。有的人进来时懵懵懂懂,现如今已经成为所在地区的骨干;有的人进来时锋芒毕露,现如今已经成为心育领域的中坚。”

在省市“三优”成果名单上,他们名列前茅,在温州市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教师“三坛”(新秀、中坚、宿将)、心理高级教师职称队伍里,他们榜上有名。在心理C证考官、心理辅导站评估专家当中依然是他们担当重任。他们已经成为温州市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相信他们还将成为浙江省乃至全中国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

有8位学员(包括班主任在内)获得首届“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14位学员获得首届“温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6位学员先后获得温州市教坛中坚、教坛新秀、学科骨干教师等称号。

2.研修成果“颗颗”饱满

仅一届研究班,3年来共开设省市区级公开课教学任务58节,其中市级28节,省级6节;参加各类心理辅导课评比获奖56人次,其中获得市级一二等奖13人次,省级奖励13人次,全国级3人次;参加个案评比获奖28篇,其中市级10篇,省级6篇;参加各类论文获奖达59篇,其中市级一二等奖15篇,省级获奖4篇,国家级7篇;学员主持的课题研究10项,获得市级奖项的7项,省级奖项的2项;各级各类报纸刊物发表文章共计43篇;对外交流讲座19场;出版刊物7本;学员获得省市国家级个人荣誉称号28人次。

3.班级氛围温馨和谐

学员们如是说,“研修班像个家。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分子,虽然我们分别来自温州不同的地区,虽然我们的年龄各异,但是我们都有一颗真诚的心,它使我们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泰顺听课,洞头点评,苍南讲座,平阳研讨,瓯海观摩,龙湾展示……在这里,我们收获了一份份珍贵的友谊。”“虽然班规严格,但是大家迟迟不肯毕业。每每在一起的时候,总是倍感幸福,建立的深厚友谊已永远铭记于心。”

研究班像个学校。“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名学生,而徐慧珠老师就是我们的校长。校长总是严爱有加,有时候她像严厉的父亲,对我们的要求毫不放松;有时候她又像慈祥的母亲,对我们的关怀无微不至。在这个学校里,我们不但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技能,还学会了做人,学会了自我成长。”

4.班级组建标新立异

比武点将:班级成立的第一天,班主任徐慧珠老师负责题目,对报名学员进行考试。内容涉及师德论述、专业知识、成长经历、个性特征、个人工作成绩等,然后根据考试成绩筛选组建了一只专业知识过硬、责任心强的班委会队伍。事实证明,班委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是保证许多重要研究班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

小组游戏:在研究班内部学员认识、相知等环节,都体现了专业优势,运用小组辅导的理论和方法,让彼此陌生的学员尽快相识、相知,为班级学员的相互熟悉、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随后3年中,各位学员显现出来的信任、亲切、团结的感觉始终保持。

网络平台:2006年由市教育教研院组织创建温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由学员来做日常更新和维护。利用温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这个平台,为学员送去心灵美餐,也扩展了社会影响力。研究班学员在网络上开辟讨论空间,上传活动通知,共享专业成果,并建立温州市心理研修班QQ群,加强日常联系,及时传达各类活动信息和有效的工作沟通。

设立指导师:从第三届心理研修班开始,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我们从前两届研修班和一届研究班学员中选择最有成就的学员,作为这一期的指导师。并通过双向选择,给他们配备学员。这样指导师们又可以继续和学员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了。

分组研讨:两层意思,一是全班研讨的时候,先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这样充分体现了全员参与的理念。二是从第三届研修班(2009年)开始,吸收各县(市、区)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全班按县(市、区)分成小组,由县(市、区)负责人牵头组织,每个小组每两周开展一次小组研讨活动。这样各组活动就可以同时在各县举行了。大大提高了学员互相交流的机会,同时也带动了县级研修班的启动。

5.班级管理严格规范

徐老师根据研修班特点,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班级制度,每次活动和作业都有严格的考勤制度,在每个学期结束前进行学分认定,记录到学员继续教育学分卡中,进行有效激励,考核不合格者不予结业。结业典礼过程中,就有个别学员由于考勤未达标准,未授予结业证书。也正是这种严格,才使得每次学习活动过程中,学员积极投入,开展活动效果明显。

班主任徐慧珠说,“在学分考核上,在作业批改上,我只能做到公平公正,因为大家都是我的孩子,我不能对谁偏心。在全市的评奖上,我更要做到铁面无私,因为我深知评比的公平、公正、公开对于全市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水平的提高有多重要,对于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对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孜孜以求上有多重要,对于形成这个行业的良好风气有多重要!我所能做的就是认真对待每一次备课,认真对待每一次讲座,认真对待每一次研讨活动,认真批改每一篇学员的作业,公平看待每一篇参评的文章,公平对待每一节参评的课……在专业探讨方面,我会引导大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可操作性的修改意见。”

6.专业学习形式多样

师徒结对:按“新老搭配、优势互补”原则进行传帮带,确保年轻学员快速成长,所有学员在积极学习交流的氛围中共同进步。

雅鉴斧正:徐老师针对大家工作的实际情况,要求学员在假期进行专业自学充电,并完成如读书笔记、案例分析、专题教案、论文等相关作业;对大家上交的作业,也都会逐一登记,记录学分,认真修改,及时反馈。

他山之石:研究班先后邀请了省内外多名专家对学员进行专题培训,请心理学博士陶新华进行小组辅导,请浙师大李伟健教授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进行指导,请特级心理教师钟志农指导班级心理辅导工作等;培训费用由市教研院和学员所在单位共同承担。

博采众长:在几年的学习过程中,由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下发通知,多次组织学员前往金华、上海、杭州、南京等地进行专业学习,开阔视野,博采众家之所长。先后参加省高级研修班专业学习、浙江省心理健康高级督导班学习,赴上海七宝山中学参观学习,赴南京参观陶老师心理咨询工作室等,还多次参加省内外各类心理技能工作坊的培训。

心理沙龙:由不同年段或者相同区域组成的学习小组,利用不拘泥于形式、地点、时间的沙龙方式,独具特色,让大家敞开心扉,拉近距离,畅谈在课题与个案开展中的困惑。通常会利用周末的半天,到学员家里作客的方式开展研修活动。

7.学员实践机会多多

班内全员开课。每个学员必须开出一堂公开课,让其他学员进行磨课和点评。而后分小组先组内讨论后由组长进行全班交流的“互动交流式评课”,使讨论更为细致,评价更加具体,收获更加丰厚。

研讨活动区县拓展。全班研讨活动与区县活动联合举办,由县(市、区)学校承办。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各县(市、区)老师和研修班学员的专业素养。在市区学校、苍南龙港、瓯海瞿溪、泰顺、龙湾、洞头、瑞安、平阳等地方先后开设公开课及主题研讨活动,参加教师人数累计数千人次,既为研究班扩大了影响力,提升了战斗力,也切实解决了研究班活动费用的实际问题,更推动了我市各县(市、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全市“百课万人”:经过系统培训和学习,学员专业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在温州市心理辅导课百课万人活动中,展示了本班学员的优秀成果,对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专业引领作用。

编辑市级成果集:每年都有获奖的心理辅导研究成果值得推广,编写成果集的任务就落到了研修班学员的身上,这既是给他们锻炼的机会,也是学习的机会。从2001年第一届研修班至2010年第三届研修班和研究班,我们共编写出《探索集》、《论文集》、《温州市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集和课件光盘》、《温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介绍》等等,其中有内部资料,也有正式出版。

专题研讨:由优秀学员在本班内部多次开设专题讲座,并进行个案研讨。

社会辐射:在学校内部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学员们还利用自身优势,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社会展开全面辐射。先后开设了面对社会服务的网络信箱、热线电话、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还在温州各类报纸报刊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

展板评比:作为记录、交流和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工作的一种方式,由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进行评选表彰。2009年我们还编写了一本温州市首届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班纪念册,使“展板”浓缩为可供每人收藏可发行宣传的纪念册。编写的过程也是学员盘点成长经历的过程。

活动展示:由本班学员直接参与筹划省级、全国级活动。如温州中学、瓯海梧田一中和瓯海实验小学承办了2005年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颁奖大会暨心理辅导课观摩活动,瓯海实验小学承办了全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场观摩会。

等级评估:在温州市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等级评估中,学员积极参与,发挥了重要作用。有3位学员所在学校成为浙江省首批一级心理辅导站,多位学员所在学校成为温州市一级心理辅导站。对已取得市一级辅导站学校的学员,邀请他们作为其他学校的心理辅导站评估专家,既锻炼了他们的能力,也把先进经验传递到其他学校。

资源储备:向学员搜集讲座课题,建立温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资源库,把讲座菜单挂在温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上,由学校自主选择,邀请学员前往讲座。这样可以继续发挥研修班中坚力量的引领作用,加速提高温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

研修班给专职心理教师一个温暖的团体,专业的团体,交流的团体,在这里他们的心理、人品和专业都得到茁壮成长。这个集体的浓浓温情和执著精神将永远珍存在学员的心中,激励大家继续前行。

学员们如是说,“在成长道路上,由于班主任带班有方,学员学习努力,走出了一条温州特色的心育教师成长之道。同时,我们怀念过去、展望未来,将更加努力地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中去!”二、专业资源库建设跟进

我们注意从评比中、C证面试中、教研活动中,发现人才、发现成功的心理辅导案例和心理辅导课教案,现已成功建设了评委资源库、讲座资源库、专家资源库和课程资源库。课程建设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我们深知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和重要阵地。但是从中央到地方,还没有完整的课程标准和标准的教材。早在2003年,我们就已明确意识到,心育教材最需要体现心理辅导的专业水平、最需要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最需要具备地方特色。当时就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到2010年,我们已经编写出《走出沼泽地——学生心理个案分析》、《珍爱生命——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珍爱生命——初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珍爱生命——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教案》和《珍爱生命——家长解惑》等具地方特色的教材,开发出了“珍爱生命——心理辅导”地方课程。

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主要如下:(一)充实主题

从2004年开始进行教案评比,前五年的教案评比主题由教师自己根据学生情况辅导需要而定,这样就积累了大量的切合学生实际的教案。从2009年开始,借助心理教案评比和研修班活动之际,明确限定了一些学生需要但被教师所忽视的主题,比如“压力管理、性健康教育、珍爱生命、生涯辅导、耐挫教育、亲子沟通”等等。(二)公平评选

每年一次,每次一等奖10篇,二等奖20篇。由于评选机制的公平公正,所以,推选出来的教案都是货真价实的优秀教案,从2004年开始到2010年,积累七年优秀教案,为课程建设积累了大量的资源。(三)精心编辑

每篇修改4~8次,宁缺毋滥。入编教案小学103篇、初中48篇、高中48篇。初高中分“健康的自我概念、合理的情绪管理、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度的异性交往、明智的生涯规划、科学的学习方法”。小学按年级分。(四)撰写导言

结合每一册教案的具体例子,为读者撰写了如何使用这本书的“导言”,包括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定义、基本辅导理念、辅导课设计要领、各单元辅导目标、操作建议等等。并修订了心理辅导课评价指标和评价量表,使之与温州市教育局教师职称评定量表整合。让广大心理辅导教师有更明确的努力方向。(五)行政支持

政策的支持是一切工作得以顺利实施的保障,我们的所有工作都得到了市教育局、市教研院、市教师教育院以及县(市、区)相关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三、网络平台支撑

利用网站建设推广获奖成果和先进经验,为教师提供了专业发展的平台:(1)通过“温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htpp://www.wzxl.net)”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研修班QQ群”发布信息、推广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2)通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网”提供资源,截至2010年12月16日,网站注册用户达29653人,首页总访问量也突破11806250人次。(3)通过中小学生辅导网心理辅导专区开展心理辅导活动,2009—2010年这两年来,共有60位教师开设中、小学心理健康网络课程150余节,听课学生达5860人次。在“心理健康教育专区”为已经培训的200多位心理辅导教师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对学生开展远程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

金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

金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于2003年,办公室挂靠金华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市教育局局长担任指导中心主任,市教科所所长担任指导中心副主任,办公室设主任一人,专职负责金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在省心指中心指导和市教育局领导下,市心指办积极开展工作,现总结经验如下。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统筹管理

组织制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2006年我市召开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办公室负责人会议,调整各县(市、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小组人员,明确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和职责任务,讨论并通过《金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十一五年发展规划(2006—2010)》、《金华市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导意见及评估方案(草)》、《金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定标准》、《金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面试要求》等规章制度。其后每年定期召开全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会议,布置省市心指办工作任务,交流各县(市、区)工作情况,保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运行。

为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常规教育的融合,我办积极与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协商,不断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参加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基础知识培训可获金华市教师继续教育24个综合学分,磐安等县出台了获得上岗资格证书教师评职评优中一定加分的政策,永康将学校心理辅导室主任设为学校中层,参与学校管理事务。金华市直属学校和开发区学校于2009年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月报制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近一月心理健康工作状况以书面形式上报学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分管领导签署意见后上报市心指办,心指办举行学校汇总后上报市教育局,形成了上下联动的管理体制。

2009年我办编写《金华市中小学健康教育读本》五册,发放到全市中小学,填补了中小学一直没有健康教育读本的空白,省市教育和卫生系统领导对此给予高度评价。

2010年我所承担《金华市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拟定工作。市心指办认真总结我市十一五期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情况,对十二五的工作做了具体规划,重点突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心理辅导室建设和教师心理健康等内容,包括:积极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配备标准和准入条件,实行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提高学科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乡镇中心以上学校建有心理辅导室,县(市、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持证比例不低于15%;积极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将教师职业心态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养培训内容,关心教师生活,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教师精神生活。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水平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核心,做好金华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素质提升工作是市心指办的重点工作。通过多年努力,金华市实现了基础知识培训、C、B、A级上岗资格证书本地一体培训的系统。基础知识培训注重普及加强通识教育,全面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C证面试注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与操作。每次面试随机从面试人员库中选取拥有省A级和B级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主持面试,明确考核要求,规范考核程序,严格把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考核关。考核工作得到省心指办和市教育局肯定,面试工作程序和内容在教师招聘心理素质考核得到运用。

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B级资格培训通常在下半年10月开展。培训邀请李伟健、钟思嘉、钟志农等全国知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采用工作坊的组织形式,带领我市教师在活动中研讨活动课、班级经营和短期咨询等理论技术。培训教师每天参加两场心理游戏活动,听取和研讨小学和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参与演练常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技术,体验放松和冥想训练,在小组合作和交流分享中学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很多教师都反映参加培训仿佛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涤。

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已经成为一项常规工作。截至2011年7月,我市C证教师3500余人,B证教师600余人,A证教师50余人,督导教师10余人,形成了结构良好的教师队伍。三、组织多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近年来我办组织多样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普及推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学校心理辅导室评估工作。我办一贯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和典型树立,积极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室评估工作。努力形成一县一点,全市成面的心理辅导室建设布局。一县一点指每个县(市、区)至少具有一所市优秀心理辅导室,争取具有一所省一级心理辅导站。全市成面指在一县一点的基础上,各个年段的学校都有一所市优秀心理辅导室,至少有一所省一级心理辅导站。通过近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一县一点的格局,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全市成面的工作。见表1。(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选。校园生活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占极大时间比重,作为面向全体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责任也有能力为学生获得校园幸福感和归属感服务。从2006年开始,我市开展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2007年评选收到各县(市、区)学校参评课60余节,小学组以校园生活的恶作剧和物品丢失为主题,职高组以积极人格的满意感和控制感为主题,高中以学习的积极体验为主题,初中以应对同伴要求为主题举行了优质课评比。

每次评比市心指办都组织具有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高级督导资格和A级资格的专家,从目标、设计、过程、效果和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现场打分,最后进行计算机排名。评委认为每次评比历时半年多,立足学校实际和学生生活,反映了我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问题解决和积极心理为主导的特色,在学校中形成了关心学生终身发展的氛围。很多学生表示非常需要这样的课,许多听课教师留下了参赛教师的联系方式,热情地邀请他们以后再给学生和老师上这样的课。(3)学校心理阳光热线服务校园活动。金华市学校心理阳光热线自2006年初开通,至今接听学生家长和教师来电千余次。2007年热线荣获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称号,并应邀作为金华市青少年公共事务服务中心金华市青少年服务热线心理疏导项目支持单位,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疏导、个案面询等服务。至今金华市学校心理阳光热线已形成包括电话、信箱、QQ和QQ研讨群在内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金华市广大学生、家长和老师提供服务。

每年我们都组织热线接听教师、优质课获奖教师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至今已到婺城区塔石小学、磐安县大盘小学、浦江县白马初中、武义县王宅小学、开发区第一民工子弟学校、婺城区民工子弟学校、金东区多湖小学、金东区孝顺小学、兰溪市滨江小学等学校,与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

2011年2月26日,金华一所学校发生校园危机事件。我办组织有关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全体教师进行了哀伤辅导,对一些班主任了教育和辅导,对直接接触的学生开展小团体和个别辅导,受到市教育局和学校的一致好评。四、大力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发展

我办近年来不断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发展的典型经验。经过多年努力,永康形成了良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2009年,永康开展“四百心理教育”活动。内容包括百堂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全市中小学推开,进百个课堂。永康市优秀心理辅导员、优质课获奖者、骨干心理辅导员开示范课,学科教师、班主任开公开课;百个心理健康讲座,走进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宣传教育活动。各级心理专家、心理辅导员主讲;百场心理健康工作坊,服务教师、学生和家长,放飞心灵。开展心理个案研讨工作坊、心理辅导活动课课例研讨工作坊、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学生成长工作坊、家庭教育工作坊。心理专家、骨干心理辅导员主持;百个校园心理剧公演,感动万众心灵。各中小学开展校园心理剧创作与表演,面向全社会。

2010年1月3日,《中国教育报》以《为学生心灵健康成长导航—浙江省永康市创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纪实》,头版头条第三次对永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报道。

日前,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2010年教育部各类立项课题,永康市教育局田中朝局长主持的《区域建构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体系研究》,通过全国教科规划办的评审,获得立项。

今后市心指办一方面将继续深入开展研究,依据科学发展观稳步推进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尝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式和新载体,为素质教育贡献力量。

以专业化推进普及化——湖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验

普及化与专业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对重要命题。在湖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初期,主要是用普及化促进专业化,然后随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逐步推进专业化进程,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生命力。

湖州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早,2001年湖州市教育局成立“湖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同时制订了湖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五年规划(2001—2005),湖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至此起步,开始由教师“个体”的自发行为转变为以政府部门为主导的行政行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由自发、自愿的“教师游击队”开始向专业化发展。目前,湖州市已组建三级(市、县、学校)组织网络和专业支持网络(心海导航),同时实施上岗资格认证制度,即资格准入制度,加强心理辅导站建设,以专业化为核心推进教师队伍建设。一、心理教师“成长工作坊”,打造骨干教师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一支业务过硬的骨干教师队伍对推动这项工作至关重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成长一方面依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实践,另一方面则需要专业督导。自2007年开始,在长兴县开始试点,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工作坊”,实行朋辈督导。

形式一:主题沙龙式。主题沙龙式工作例会,围绕某一主题,成员教师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然后以沙龙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督导评估意见或专题学习。如“生命教育意识专题督导”,围绕问题,课题组教师分享了各自的信息与感悟;如“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理论”学习、研讨等比。

形式二:课程评析式。心理活动课的开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成员教师多次互听活动课,参与活动课的设计,并对每节活动课进行逐一研讨,研讨的内容包括:活动课的困惑、感受与延伸,如何对学生产生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等。

形式三:案例会诊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日常咨询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个案处理起来比较麻烦,需要大家一起讨论对策;还有一些个案具有一定典型性,对大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对于这样的一些个案,主要采用会诊制度,根据需要不定期进行案例会诊。朋辈督导组以个案为中心展开研讨,好比多名医生参与集体会诊,各位教师提出自己的辅导意见,然后汇总大家的意见,提出一种或多种方案。该个案的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进行初步实践。之后,再把实践情况反馈,老师们再通过面谈、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分析与交流。通过这样的会诊不仅优化了个案辅导,而且也提升了辅导老师的辅导技巧。

几年来坚持认真做好二周一期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活动,于单周周五上午进行集中研讨,探究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工作坊成员在QQ群上一起参与讨论,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并带动加强与其他心育老师的网上交流,使队伍不断地稳步壮大。以2009年为例,以小团体形式开展了14个专题系列辅导和典型案例研讨,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集中集体智慧和资源,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稳步地推进。

据此,2009年10月成功承办了浙江省首届中小学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暨研讨活动。本次活动由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办,由湖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长兴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长兴县实验小学共同承办了。来自全省各市、县(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学校心理辅导站站长、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40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为促进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心理成长,解决如何在帮助学生实现心理成长的同时帮助教师实现心理成长,做到助人自助,从而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为主题,开展了热烈的研讨。活动内容涉及中小学教师心理成长学术报告、经验交流、参观学校等三个方面。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朱永祥充分肯定湖州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所作的探索和取得的成果。二、科研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虽然湖州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早,一度发展迅速,但近年来遭遇瓶颈,以上岗证持有状况为例,整体持证比例高于省平均,但A、B证比例明显偏低,区域层面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差距显著。

据此,湖州市教育局朱建平副局长领衔主持了浙江省重点规划课题《区域性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主要研究区域性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行政保障机制,包括组织机构(行政管理、培训网络)和制度建设两部分,以及研训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模式,包括普适培训模式研究和专职教师成长模式研究。

开始尝试通过普适培训,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成为每个教师必备技能,努力构建市县(区)两个层级、研训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模式。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分层次培训,努力提高持证教师的积极性和专业水平。以“心海导航”为载体,对获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A证或者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三级证书的骨干教师通过参加成长工作坊,提升其专业水平。

对已取得B证和C证的教师,加强后续培训。培训内容包含修养、理论、技能技术、实践训练等四大模块,以形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合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结构(包括教师素养知识、教师条件知识、教师行为知识、教师实践知识)。紧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特性和中小学德育实际,适当提高技能性、实践性比重,以训练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心理教育技能和实践能力。适当设计和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选比重,内容设置紧扣时代需求,针对当前面临的难题。如,相应的对特殊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和疏导的内容等。

同时选择了合适的培训方法。第一,参与式方法。主要形式是小组合作,使用的方法通常有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观看录像、角色扮演、模拟、填表、画图、访谈、座谈、观察、辩论、排序、打分、小讲座以及根据培训内容设计的各种游戏、练习和活动,从而很好地激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当然,在这过程中需要立足培训阶段和内容选择相应的参与式方法。第二,自我研修与网络交流相结合。研修内容为指定四大模块,强化“阅读应是一种过程”的学习意识,要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照分期学习要求完成阅读任务,并将自己相应的阅读感悟显性化,结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在论坛上发表,围绕同一主题相互探讨理论如何更好地运用于实践。第三,观摩考察。到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去观摩教学、考察调研、见习和实习,一方面,加强湖州市心理健康等级站建设,评出10个优秀等级站作为参训教师定点见习和实习的基地,聘请该校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为培训班指导教师,学员定期去学习和实习,获得指导教师的指点和帮助。另一方面赴外省市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显著的学校参观考察,以拓展视野,学习先进的经验和方法。如2010年,带领骨干教师参加了南京陶老师工作站。第四,校本培训。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全方位的现场指导和个别交流,称为“导师指导策略”。根据每个参训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通过现场咨询,让参训者旁观学习,进行手把手的点拨;通过事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团体构建,在具体辅导过程中以辅助者的身份参与,协助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大胆而有效地进行团体辅导等。

通过努力,湖州市以专业化为核心推进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的成效日益显现,一整套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行政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形成,研训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模式正逐步完善,这必将推动湖州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一个新台阶。三、深化课程建设,提高专业辅导水平

心理辅导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保证心理辅导课的正常开设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之一。有序开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以评比促发展,通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错开每两年一次优质课评比等方式,提高全市心理辅导活动课实效性,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发展。

而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必须要主动介入到课程中去。课程的核心,一是教育时间,二是教育内容。所以自2008年起,要求学校将心理辅导课正式纳入课程序列,排入日课表,使心理健康教育有了自己的课时。在教育内容方面,倡导学校逐步形成自己特色的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心理辅导活动课校本教材。如德清县以禹越中学为试点,组织心理辅导骨干教师陆续撰编了三个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①活动课程体系——《成长的脚步》,初一、初二、初三共三册。②辅导课程体系——《做最好的自己》、《青春健康》、《明天会更好》等。③家校课程体系——《沟通与合作》家校生联系手册、《给家长的短信》。

安吉县以实验初中为试点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编制了《学生心理情况问卷》,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确定课程开发的方向和重点。了解班主任的管理需要,开发以班为本的校本课程。做好个案,提炼共性,设计校本课程。广开渠道,丰富资源,优化课程模式。在促进试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的同时,推动教师专业成长。

区、县经验

杭州市江干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性工作特色

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 胡优君

杭州市江干区自2001年组建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室以来,以学校心理辅导室的组织建设为依托全面推进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有11所中学、17所小学通过考核和评估,成为了江干区合格的学校心理辅导站,其中8所学校已创建为杭州市的优秀心理辅导站。

按照杭州市学校心理指导中心对合格站和优秀站的要求,每个学校的心理合格站或优秀站必须在每个班级每学期开设3~4节的心理辅导活动课,小学以四年级以上为主。区级、校级层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讨活动,区级级层面的研讨推进活动基本每学期1~2次,分别在天杭实验学校、濮家小学教育集团、茅以升实验学校、夏衍小学、四季青小学、南肖埠小学、原九堡小学、景华小学、春芽实验学校、四季青中学、景芳中学、夏衍中学、采荷中学、采荷实验学校、景华中学、采荷第一小学、采荷第二小学等学校开展江干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观摩活动,指导心理辅导老师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专业成长。每年开展区级优秀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优秀心理辅导活动课、优秀个案辅导的评选活动。2007年,编制了区级心理辅导优秀活动教案集,供全区中小学心理教师开课之用。部分学校也开发了校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如夏衍小学、采荷中学教育集团、四季青小学、景华小学等。同时几年来,我区中小学积极参加杭州市教育局每两年心理辅导优质课的评比,近16堂心理辅导活动课获奖。夏衍小学的庞丽美老师,茅以升实验学校的李雪源老师分别在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讨会上开设题为《性格脸谱》、《情绪万花筒》的观摩展示,得到来自全省与会300多位同行的好评。天杭实验学校的刘顾萍老师、采荷第二小学的单炜玮等老师参加杭州市中小学优秀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观摩展示。

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情况,我区早在2000年就选派学校骨干教师参加浙江省及杭州市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培训,一直以来,分批推荐有志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学习。近年来,在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统一部署下,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培训、考核的若干意见》,认真贯彻浙江省所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认证制度,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发展很快,截至2010年9月,我区已举办八期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并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中小学班主任的培训中。现有近1000余名中小学教师获得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C级上岗资格证书”(含试用证)为我区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师资保障。为进一步提高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提升我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技能,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我区在面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推广培训的基础上,推荐优秀心理辅导教师参加浙江省更高层次的B级、A级上岗培训,目前已获B证教师95名,A证教师5名。同时在杭州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为提升学校心理辅导员的个别心理辅导的专业素养,从2009年开始,推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参加国家咨询师的培训和考核,现有近40位老师参加学习,近10位教师获得国家二级咨询师的证书,为学校有困惑的青少年提供个别的心理援助有了保障。这种分“两条腿走路”,分层分批式的梯队培训模式大大增强了我区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工作重点(一)完善组织网络的建设,科学、规范地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我区在2000年4月建立区指导室时,建站的学校仅有市属下放的4所中学(采荷中学、原秋涛中学、原三里亭中学、机场路中学)。建立区指导室之后,我区教育局加大力度,做好建站的普及工作,到2002年底,中学全部建立心理辅导合格站。现在全区已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区、校二级网络,所有的学校都已建立了学校心理辅导站,并涌现了一批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单位。在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指导下,我们严格按照《学校心理辅导合格站的评估标准》对学校的心理辅导站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到目前为止,我区已通过心理辅导合格站验收的学校23所,其中获杭州市优秀心理辅导站的学校7所。(二)我区教育局出台多项政策,全面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为了保证此项工作的有效开展,自2000年起,区教育局就把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区德育工作计划中。每学期德育工作的开学及结束总结,心理健康教育都成为区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并在2003年我区教育局专门出台了《江干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江干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文件(江教〔2003〕196号)。文件除了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工作外,更重要的是进一步落实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保障措施。规定了专兼职辅导员的工作量及相关待遇,如可参加区教坛新秀的评比,学习课时按有关规定计入教师继续教育课时等。并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督导和考核要求中,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组纳入到区优秀教研组的评比,心理健康的优秀成果也纳入到区教学专题论文的评比,保证了心理老师参加初、中级职称评审的论文关。心理辅导站站长享受学校教研组长的待遇或计一定的课时等,当然各个学校发展不平衡。所有这些举措都有助于激发中小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热情和重视。(三)多途径实施教师培训,建设一支多层面、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教师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力量。教师心理健康既是良好师德的心理基础,更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基于以上思考,我区开展各层面、多形式的教师心理健康培训。

2000年至今,区教师进修学校先后对幼儿教师、试用期新教师、教导主任、英语骨干教师、语文教师口语交际班的学员、全区中小学工会主席及分管德育校长、中小学校医、卫生老师、保育员等教师群体进行心理保健方面的培训,尤其近几年来,我区教育局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纳入到一年一期的区骨干班主任培训中,六期骨干班主任班有三期学员参加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级上岗资格证的培训。今年全省开展中小学班主任的全员培训,我区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作为班主任必修的课程,分两个途径实施:校本班主任培训和区骨干班主任培训,其中在《关于江干区全员班主任培训》文件中规定:参加骨干班主任培训的教师都参加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级上岗资格证的考核,实践经验表明,这是符合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和自身成长需要的,同时也极大地充实了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根据《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我区中小学教师通过省市区的专业培训,目前已获得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证上岗资格证书1000人,其中已申请并获得B证上岗资格证的教师94人,获A证上岗证书的教师8人。因此在全区中小幼中形成了一支敬业、勤业、乐业、精业的心理辅导骨干教师队伍。在此基础上,我区还组织辅导员积极参加各种高层次的培训。如8位教师参加浙江大学心理系课程研究生班的学习,其中1名教师获浙江大学心理系教育心理学硕士学位,7名教师完成学业,获得结业证书;多名教师参加国家咨询师的培训学习;还有多名教师参加浙大心理学系、杭教大等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向本科学习。我区积极组织心理骨干教师参加各种专业委员会的专题培训,如浙江省心理学会、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会青少年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以及省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的督导培训等。以上学习在经费上区教育局都给予大力支持。这些通过专业培训的教师为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开创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研训活动,增进辅导教师业务素养的不断提高

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室组织学校定期开展班级心理辅导观摩活动。为了使教研活动有效、持续地开展,我们组建区心理健康教育督导小组,各中小学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小组(组员由获得浙江省C级上岗证书以上的心理辅导员组成,现在平均每校近20人),由学校心理辅导站站长任教研组长,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机制。学校在开展各具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的基础上,申报区级教研活动。区级研讨活动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实施和班级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的辅导。在个别学生的特殊问题的辅导方面,我们也成立了校、区两级管理模式,学生的一般问题、普遍问题由学校心理辅导站接待,问题较为严重的可转介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室,区心理辅导室建立预约机制,主要接待教师、家长以及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涉及仅用教育无法解决的学生问题,由区心理辅导室转介相关的专业机构,尽早地帮助一些孩子得到科学地干预。辅导案例也成为我们研训的一个重要内容。到目前为止,采荷中学、天杭实验学校(原三里亭中学)、四季青中学、景芳中学、采荷实验学校、彭埠第一小学、九堡中心小学、濮家小学教育集团、春芽实验学校、景华小学、四季青小学、南肖埠小学、滨江第一小学、茅以升实验学校、艮山路小学、采荷第一小学以及今天在夏衍中学都相继开展区级研讨活动。为了提高观摩研讨活动的实效性,每次观摩活动后,都组织心理辅导老师进行小组讨论,以教研活动的形式开展说课、评课活动或提出个人辅导方案、专家督导引领,并要求心理辅导员做好书面作业,同时也作为辅导员平时学习的业务档案。这样在提高辅导老师的业务水平方面,效果非常显著。

同时,随着学校校本培训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我区中小学全员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区师训部开展学校特色活动的展示评比,以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切入口,展示校本培训工作有效性的学校得到了教师和培训部门的高度认可。如景华小学展示班级心理辅导的观摩活动以及班主任对需要心理帮助学生的视频案例分析讨论,拓宽了教师们解决学生成长问题的视野,增强了教师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工作中,成效是显著的。如彭埠第一小学与绿色学校的创设相整合;四季青小学与学校小班化教育的活动、大队部的活动相整合;江干职高开展师生的情绪调控的讲座以及学生异性交往的辅导;彭埠第二小学开展家庭教育中的情绪管理等等,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学校开展德育研讨会的一个亮点。如彭埠第一小学的首届德育研讨会,九堡中学、九堡中心小学联合举办了九堡镇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工作融为一体,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正朝着这个良好的势头发展。

区级、校本研训活动的全面开展,辅导员的专业素养得到了迅速提升。从不会上心理辅导活动课到校本教研课的展示,再到申请区级教研课的观摩,辅导员在一次一次磨炼中磨出了智慧、磨出了活力和能力。每两年的浙江省优秀设计方案的评比,杭州市优秀录像课或说课评比活动,我们的老师获奖等第和数量都是名列前茅的。茅以升实验学校的李雪源老师在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会和学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展示的一堂心理辅导观摩课获得全省200多名同行的好评。庞丽美老师在2010年11月份浙江省优秀心理辅导活动课观摩中代表杭州市展示,在1000多位同行中亮出了风采,庞红卫老师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是浙江省所有观摩课中的一个很出彩的闪光点。天杭实验学校的刘顾萍老师在2010年12月初代表杭州市送课下乡,到滨江区中小学展示,得到杭州市教科所专家们的好评。同时我们一大批的心理辅导员在业务上脱颖而出,辅导后撰写的多篇案例被收编在由孙义农老师主编的《消融的冻土带》以及《初中生心理辅导》书籍中,多位心理辅导员参加由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编写工作,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我区心理辅导员的专业水平。(五)接待省内外同行的交流,提升了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名度

在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年会以及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的研讨会中,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作了经验介绍。同时我区的四季青中学、彭埠第一小学接待滨江区中小学同行的参观学习;南肖埠小学接待余杭区教师进修学校心理辅导培训班学员们,俞胤老师展示了心理辅导活动课,得到了他们的认可;原九堡中学、九堡中心小学代表浙江省接待了黑龙江省各市区心理健康教育的负责人和专家代表,马国丽老师、胡美健老师开设了观摩课,原九堡中学潘国伟校长、原九堡中心小学石红艳书记作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经验交流;2010年11月初,四季青小学代表江干区接待了萧山区小学心理辅导站站长近30人,张颉老师展示了心理辅导活动课,他们充满温馨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室以及张颉老师充满亲切、关怀、民主、平等地辅导风格给同行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谭燕萍校长、戚卫丽副校长作了经验介绍,得到了同行们的高度评价。这也体现了我区几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的积累,加强省内外同行的交流学习,即促进了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也有力地提升了我区的知名度。(六)务实求真的课题研究,加速心理辅导员的个人成长

为了深入地探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问题,及时总结、交流、推广工作经验,我们在工作中重视营造科研氛围,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研究,前面提过,从2005年起,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每年参加江干区中小学教学专题论文的评选,为教师们的评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在省市区都有立项课题,尤其是每年的区级课题,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多项课题在杭州市教科研规划课题中立项。今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中,我区有8篇教科研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篇、二等奖3篇、三等奖4篇,每两年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年会的论文评比,我区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在“荣誉汇编”中都有所体现。

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几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老师课堂辅导的实践经验,2010年10月份开展全区中小学“团体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设计评优活动”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论文、个案)的评比”以及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宣传录像的评比。中小学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设计共收145篇,评出优秀辅导方案设计一等奖10篇、二等奖19篇、三等奖26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含个案辅导)共收85篇,评出一等奖8篇;二等奖12篇;三等奖20篇。这两本“汇编”收集的就是这次评优活动中的优秀设计、优秀成果。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宣传录像的评比,参评学校23个,10所学校获奖。

通过区评比活动以及参加省、市的评比,目的是为老师们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教科研水平的舞台,为老师们提供一个亮相的机会,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提升教师们的专业素养。

本土化发展,让“心育”扎根于富春大地

富阳市教研室 苏立军

德育与心育,不管是属于两条平行线还是两条交叉线,我们暂且不论,单就富阳教育发展的现实境遇来说,心育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如沐春风般的清新空气,也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注入了新鲜催化剂。“心育”正扎根于富春大地,成为教育发展的本土化后劲之一。十年磨一剑,区域推进初具雏形

2001年11月10日,富阳中学报告厅。

由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委员会和《人民教育》编辑部联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暨征文颁奖大会正在举行。

在此后的三天里,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林崇德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教授,《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傅国亮同志,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处处长李玉先同志,中央教科所科研处处长华国栋教授,以及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和杭州市教育局等部门的领导、专家出席了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或学术报告。美国健康心理学会主席Scott Poland博士专程到会作了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代表共400余人在会议期间作了交流,并实地考察了富阳市城区11所中小学、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场,富阳市城区各高中、职高、初中、小学的班主任老师还为代表们开出了26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26节,是面对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和领导,是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教师。为什么富阳能够开设出从小学到高中的26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就在这次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富阳市教育局的课题《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征文大奖赛”全国特等奖。

26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全国特等奖,一次展示,一项荣誉,其背后是“十年磨一剑”的艰辛。

1992年,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杭州市教科所的统一规划和指导下,富阳市一些中学初涉了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的探索,这标志着富阳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启动。1994年春,富阳市教育局以富阳镇二中(现富春中学)为实验基地,向浙江省申报立项课题,开展了《初中生心理辅导目标体系的研究》的实验试点工作。经过三年的艰苦实践,该课题研究成果被评为浙江省1997年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8年,该课题实验报告又在第四届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学术研讨会上获得一等奖。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研究基础,富阳市教育局又从1998年底开始,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合作,参加了国家“九五”教育科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建构与培养》的研究,负责实施该项目的子课题《区域性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区域推进,何其艰难!难在需要更多的科研力量,更难在需要行政力度。而在富阳,这两者都得到了顺利实现,在课题研究的两年多时间里,富阳市采取教育行政与教育科研“双管齐下”的办法,在“区域性推进”的研究方面作了初步尝试,建立了“区域性推进”的具体做法:

一是从1999年9月开始,在全市高中(含职高)、初中、城镇小学及乡镇中心小学、辅导小学(当时不含村办小学)全面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列入现行活动课程中统一安排课时,每学期8—9节,一般可采取隔周一节班会课、隔周一节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办法加以解决。

二是在全市各类干部培训班上,将心理健康教育有关内容列入培训计划,以提高学校领导抓好“心育”的自觉性;在市教育局机关刊物《富阳教育》上,宣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建立“心海扬帆”心理辅导网站(www.xhyf.com),交流“心育”信息和经验,提供“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典型设计”;在教育局下达的工作计划、学期总结及其他重要文件中,列出专题对“心育”工作加以部署或总结;在每年一次的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教育局主要领导都亲自布置学校“心育”工作。通过以上各种途径,加强学校“心育”工作的宣传力度,以保证有关“心育”的科研设计和行政措施能落实到位。

三是在课题研究每一个阶段的中后期,市教育局领导都要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一起分析研究课题进展情况,并督促各基层单位进行检查反馈,及时回收阶段研究成果,以求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下一步巩固成果的对策。

四是在2000年9月,富阳市教育局成立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2000年11月,市教育局发文要求全市中小学按“普通站”、“合格站”、“优秀站”三个层次建立学校心理辅导站,并出台了《富阳市学校心理辅导站工作条例》,以指导基层学校的建站工作。

该课题成果于2001年获杭州市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奖,2002年获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三届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

前有课题成果的大力推广,后有心育理念的迅速跟进以及行政的推动,“十年磨一剑”,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稳步扎实地发展!常规实施,从城镇走向乡村

2003年3月15日,富阳市富春二小。

杭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面试试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

面试考核由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持,杭州市所辖13个区、县、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人及富阳市部分已获得省颁上岗资格证书的骨干教师担任主试。自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以来,这是第一次增加了面试这一环节。前来应考的富阳市123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事先已经接受了为期一年的专业理论培训。在面试过程中,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同志都表现了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人格特质,已经达到了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标准;加上2002年已经获得浙江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书的37名同志,富阳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已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格局。到目前为止,已有13人取得了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A证,有107人取得B证,有127人取得C证。另外,还有富阳市电大富阳学院、富春三中、富阳市城镇职高、富阳市职高、富阳市实验中学已经完成了C证的全员培训。目前,又有近40位老师参加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这为富阳市中小学常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已经真正实现了从城镇走向乡村。

无疑,在富阳,说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富阳中学是龙头老大,他们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以后,把打造一支优秀的班主任队伍作为抓手,曾于1999年到2000年,所有班主任都接受了心理发展与教育发展硕士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他们有一个基本理念:德育要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进行,没有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就没有正常和正确的道德行为与社会生活,可以说,没有健康正常的心理活动,也就不能很好地接受德育。因此,他们的操作模式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主要从事个别辅导,而班主任担任的就是团体辅导。班主任通过开课,也提高了自身的理论修养,改善了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他们对学生的智力水平、情感变化、自信心、动机因素、人格塑造、耐挫折力的培养等因素产生了兴趣,能从这些非智力因素来衡量学生的发展潜能,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品学兼优、全面发展的学生。通过开设心理辅导课,班主任与学生及家长建立起了更为和谐的关系。在一项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调查中,更可以说明这一点,被学生认为班主任工作方式合理的占91%,被学生认为班主任工作民主、客观、公正的占95%。

富春三中,一所新办的学校,处于富阳市城郊结合部,由三所农村初中合并而成,2004年正式招生。开学伊始,富春三中的领导首先想到要建一个全市最好的心理辅导中心,他们的理念是:“要让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深入学校领导班子的心灵、深入教师的心灵、贯穿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巨大作用。”为此,在学校领导班子统一思想的基础上,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以一年时间完成了其他学校要多年走完的路程,投入了数十万元资金,建立了据说是浙江省初中段目前设施设备最完好的辅导中心。中心配有心理测试室、心理放松室、个别辅导室,还有200多座的、单独使用的团体辅导专用教室。温馨的布置、美妙的音乐、亲切的交谈会让你产生不忍离去的感觉。同时,他们又采用多种措施和渠道开展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教师和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去进行工作和学习,特别是开展了《“农村初中班主任实施个别心理辅导”的实践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进一步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主任缪群老师也显得底气十足,“我们想建成浙江省初中段最好的心理辅导中心”,缪群老师如是说,他们也正朝着这个目标奋进。

场口镇东图辅导小学,地处富阳桐庐交界,学校规模不大,办学经费也十分紧缺,但心理健康教育在这里却搞得有声有色,在2006年11月份的杭州市心理辅导优秀站考核中,使考核组的评委们大为感动。因为,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从领导管理、班主任培训、活动和课题研究、团体辅导、个案辅导、学科融合、档案管理、考核机制各方面块块到位,营造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校长柴鲁鸣说:“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很重要,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益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我自己也是得益者。以前,我的工作作风较严厉,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也远些。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后,通过学习心理辅导书籍和工作反思,我觉得对教师的管理同样需要思考和分析教师的心理,采取人性化的管理。实践以后,确实感到与教师的心理距离拉近了。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我的工作作风。”教师们也说,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才体会到教师心理健康、心理调节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学生心理健康首先是教师心理健康。”是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意义事实上不限于开课或活动的目的,它已经直接促进了有良好心理的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的形成。这比对学生的教育更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先培训,后上岗”,富阳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步入常规化实施的轨道,从城镇到乡村,专兼职教师队伍正在不断壮大,每所高中学校已有1~3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每所初中已有2名及以上专兼职教师,每所小学都有1名及以上兼职教师。危机预警,构建三级预警网络

2007年6月12日,富阳市富春三中。

二十四个人,三个小组,正聚集在二楼楼梯口。还五十多位围观者,脸上带着兴奋与新奇。

他们在做什么?游戏吗?

只见每个小组的人,有的蒙上了眼睛,有的绑起了一条腿,据说,还有的是双腿残疾的,有的是聋哑的,有的是双手残疾的。

此时,有个小组的一位男士抱起了一位女士,快步地从二楼出发,走向三楼,走上四楼。随后,又有单腿扶着扶手在艰难地向上移动,蒙上眼罩的在同伴的搀扶下小心地一步步地向上挪动着……

原来这是一个游戏活动,但不是纯粹的游戏,而是“班级心理委员”现场观摩培训活动。“班级心理委员”不是富阳首创,但在富阳又赋予了特殊的意义。2005年富阳市教育局颁发了富教〔2005〕201号文件《关于建立中小学“学生危机事件”上报制度的通知》,指出:近年来,青春期心理健康问题、校园暴力、校内外严重违法犯罪以及“抑郁症”、“癔症”、“自杀倾向”等严重的精神疾病引起的“学生危机事件”和“校园恶性事件”,给这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令人痛心的损失,同时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那么,如何有效预防和发现学生中的危机事件呢?

富阳市教育局为此做出了专门的规定:学校要建立面向在校学生的学校危机事件三级预警机制。一级:针对不同年龄的常规学生,开展实用心理健康教育和能力训练。建立健全学校心理辅导机制,完善心理辅导室建设,加强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发展性心理辅导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心理,建立科学有效的自我心理认识体系和自助体系。二级:针对重点人群和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精神(心理)卫生行为干预。建立师生互助和班级同伴互助的心理互助体系,及时发现和化解一般人群中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测试、危机调查等手段掌握危机学生和潜在危机事件的第一手资料,建立危机档案,对危机人群实行不间断的跟踪辅导。三级:针对精神(或心理)异常学生,加强跟踪和管理,将其情况及时告知家长(监护人),要求并协助家长(监护人)做好转介和治疗。

此举又得到了富阳市政府的关注与支持,2008年,在富阳市政府的牵头下,成立了富阳市学生精神(心理)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并与富阳市精神卫生协会建立了合作关系。2009年,富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颁布了富政办〔2009〕24号文件《关于印发<富阳市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工作要求:(1)建立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社会广泛参与的青少年精神(心理)卫生工作体制和保障体系,降低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发病率、复发率和致残率,提高就医率和就学率,减轻精神疾病造成的家庭负担,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稳定。(2)高度重视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的预防与干预,使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得到及时的发现和妥善的处理。组织力量针对我市青少年厌学、早恋、网络成瘾、自杀等问题进行多学科研究,逐步建立危机干预网络和危机救助体系,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3)搞好青少年重点精神疾病的医疗和康复工作,提高学龄青少年就学率。卫生、教育、文广新、公安、民政、残联、红十字会、关工委、工青妇等相关部门及各乡镇(街道)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综合对策,切实扩大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获得医疗和康复服务的覆盖面。要采取积极措施使更多的患者得到基本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等重点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适当的医疗和康复措施;对社会上“三无”人员和农村贫困的青少年精神病患者,通过政府、社会、家庭等多种渠道,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医疗救助,彻底杜绝歧视、虐待青少年精神疾病患者等思想与行为,使这些患者早日得到医治,并早日返回校园,享受良好的教育,从而降低其危害家庭、社会的风险。

从学校向社会、家庭延伸,学生心理危机预警网络正在不断扩大和完善,为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了一个立体的保护网。

宁波市海曙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

宁波市海曙区教育局教科室徐晓红

作为海曙区品牌教育之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海曙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呈现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局面。目前,在区心育指导中心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基层教师的积极配合下,海曙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紧密围绕《海曙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通过贯彻“服务、提升、创新”的理念与方针,加强宏观管理力度,扎实推进全区学校、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不断加强全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良好成绩。

一、通过制度引领,建设一批优质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设施

2005年印发的《海曙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兼职人员。”为此,海曙区各学校从2005年开始就逐步建立的心理辅导室,并每校配备有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C证以上的教师2名以上为辅导教师,目前,区内各学校已经全部建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专兼职心育教师。此外,2009年印发的《海曙区中小学校园自杀事件预防与心理干预实施意见》中规定,海曙区各中学要成立校园自杀危及干预应急小组。从随后对各校的走访中,我们了解,各中学都已建立校园自杀危及干预应急小组,并配备专门人员,将心理危及干预预防体系的构建作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的重要内容。二、通过政策激励,培养一批优秀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

2010年是海曙区心理健康教育历史上最值得书写的一年,为推进“市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顺利实施,推动海曙区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海曙区出台三项新政,并严格落实。第一,在教师培训方面,利用暑期举办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省级资格证书培训班,力争在3~5年内对全体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第二,在教师评优方面,拟出台相关政策规定区级优秀班主任必须具有省级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第三,在教师职评方面,在申报中级职称时允许心理健康教育类论文作为参评论文,允许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申报心理健康教育中级职称。

海曙区教育局还将学校(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入德育的年度考核指标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宏观推进力度,为学校的德育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和保障系统。为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心育工作,从2006年开始,区心育指导中心每两年评选一次区级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优秀心理辅导员,目前,已评选出二届,有11所学校荣获先进集体称号,12名教师荣获先进个人称号,5人荣获优秀心理辅导员称号。三、通过新秀评比,拓展心育教师评价体系

海曙区心育指导中心始终致力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坛新秀评比纳入到区教坛新秀的评比体系,2010年,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在多单位联合推动和落实下,11月,首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坛新秀的评比工作在广济中心小学拉开了帷幕,来自全区6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经历了论文盲评、荣誉审定、专业笔试、课堂教学等四个环节严格考核后。最终,心育指导中心成员、广济中心小学的周蓉老师凭借出色的发挥获得一等奖。2011年中学首届心理健康教育“教坛新秀”比赛也如期举行,一群心理健康教育精英将从中脱颖而出。四、通过专门培训,培植一支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每年区心育指导中心都要举行不同主题的大型培训活动,如2005年组织“应对考试焦虑”培训、2006年组织“青春期心理健康”培训、2007年组织“宁波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成果推广会”、2008年组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2009年组织“宁波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成果推广会”。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拓宽了教师们的视野,提高他们应对心理危机时的干预能力和心育辅导水平。此外,我们对参加教育心理咨询热线的值班教师每年至少培训2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省心育教师资格证培训和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

2007年5月24日,在区实验学校举行宁波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成果推广会。区实验学校干海琳执教的《I am I, I am better——谈谈初中生的自知》、段塘学校魏和斌执教的《笑在青春年少,妙在岁月迢遥——谈谈初中生的异性交往》以及广济中心小学周蓉执教的《情绪初体验》等三节活动优质课在会上进行了全区推广,活动受到与会教师的热烈欢迎。

2008年7月10日,组织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专题培训班,邀请宁波大学徐钟庚副教授和区实验学校的翁德仁副校长两位亲自参与四川青川灾后心理危机援助的专家主讲。计划60人的规模培训班,济济一堂增加到近80余人。两位专家从灾后心理危机技术为突破口,不仅强调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性,而且详细阐述了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过程及注意事项。目前,海曙区已经组建了14人的一支专业心理危机干预骨干队伍,并成为宁波市的专业心理教育梯队有力组成部分。

2009年4月22日,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区实验学校举行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成果推广会,爱菊艺校俞英执教的《我是小富翁》和区实验学校钱珺执教的《让心情“亮”起来》等两节心育活动优质课进行推广,来自杭州市江干区的约30位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和区内各学校、幼儿园的近六十位心育教师共同观摩了本次活动。当年7月9日,海曙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还接待安徽省芜湖市教育局一行30余人考察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情况,在社区学院报告厅内,区教科室、十五中学、孝闻街小学和市级机关第一幼儿园的负责心育教师介绍了海曙区推进心育工作的具体经验,受到好评。

在2010年8月18—22日,由宁波市教科所主办、海曙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和海曙区师训中心承办的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证海曙培训班在花园宾馆进行培训。有403名中小学和幼儿园老师参加了本次培训活动。

目前,全区已有15位教师获得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10位教师获得省心育教师A级证书,25位教师获得B级证书,约700余位教师获得C级证书。五、通过活动开展,推出一批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

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层面两个方面。每年,海曙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开展多项活动,以心育优质课为载体,提高广大教师的心育辅导水平和学生自身应对不良心理状况的技能。

一是借助组织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专业培训活动,提高海曙区教师心育水平。2010年5月,海曙区开展“送心理辅导到学校”系列活动。活动的主办单位是海曙区内的学校,主要形式是菜单式,通过心理健康讲座和心理辅导活动课等形式,邀请省心育特级教师钟志农、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原献学、李兴贵中学吴浙洺、市实验学校钱珺等省、市知名心理学专家和区内优秀心育骨干教师为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克服考试焦虑”、“青春期心理辅导”、“自信情绪心理辅导”等一系列针对性强,辅导效果好的讲座和课程。到六月底,海曙区所有中学都已经成功举办了本次活动。

二是利用市、区心理健康教育优质活动课研讨活动的机会,进行有效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2007年4月18日,在十五中学实验校区举行海曙区第一届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评选。李兴贵中学吴浙洺执教的《爱有几分能说清》、东恩中学孔淑君执教的《Time is up to you》等二节活动课获二等奖。在随后举行的宁波市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比赛中,海曙区取得骄人成绩,吴浙洺获得特等奖。

2007年10月12日和26日,分别在闻裕顺南苑幼儿园、启文幼儿园和海曙中心小学举行区幼儿园第四届和小学第五届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评比活动,经过激烈角逐,第一幼儿园李江美执教的《眼里的宝贝》和机关第二幼儿园郭琦执教的《幸福快车》等二节优质活动获幼儿园组一等奖;爱菊艺术学校俞英执教的《我是小富翁》和广济中心小学江静执教的《富日子的诠释》等二节优质课获得小学组一等奖经过包装推荐,在11月27—28日举行的宁波市小学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比赛中,俞英和李江美双双获得小学组和幼儿组唯一的特等奖。至此,连同初中组获奖的心育优质课,海曙区继2006年后又再一次蝉联全市心育优质课比赛的唯一特等奖,并且获奖质量和数量位居全市11个区县市之首。

2008年10月9日和17日,分别在市实验小学和竹福园幼儿园成功组织了主题为“情系汶川”的区小学第六届、幼儿园第五届心理健康教育优质活动课评比活动,达敏学校姚俊执教的《感恩爱心》和范桂馥小学丁继英执教的《走出悲伤》获得小学组特等奖和一等奖。机关二幼康艳芬执教的《坚持就有希望》获得幼儿园特等奖。经过包装和推荐,选送的《走出悲伤》一课获得市小学第六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二等奖、《坚持就有希望》一课获得市幼儿园第三届心理健康教育优质活动一等奖。

2009年3月20日,海曙区初中第二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优质课比赛在李兴贵中学举行。翠柏中学邱智华执教的《我的未来不是梦》获得一等奖,并获得随后举行市第八届初中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2009年10月27日,海曙区第七届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质活动课和海曙区第六届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优质活动比赛分别在孝闻街小学和启文幼儿园举行。新芝幼儿园钱海英执教的《我还是喜欢你》获得幼儿园组特等奖、孝闻街小学朱晴晴执教的《包容他人,快乐自己》获得小学组特等奖。

从2006—2010年,海曙区共40余人次在宁波市获奖,其中在2006年和2007年连续包揽初中、小学和幼儿园两年唯一的特等奖,创造了宁波市历次比赛以来的最好成绩。精心打造的《情绪初体验》、《我是小富翁》、《眼里的宝贝》等优质课不仅在区内进行了推广,而且还和来自杭州的心育同行进行了交流。六、通过规范制度,彰显一条教育心理咨询热线社会效益

从2003年9月开通的海曙区教育心理咨询热线(87321890),通过与各学校、媒体等紧密合作,具有较高社会知名度,目前已经成为海曙区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品牌。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持浙江省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的老师对有需要的学生、家长进行单独的免费的心理辅导,获得了社会的赞誉,服务面辐射到江苏、天津、湖南、黑龙江、河南和福建等地。2008年度公布《海曙区教育心理咨询热线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热线值班教师的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使心理咨询热线彰显出巨大的社会效益。

根据统计,每年除接听约200人次的电话咨询外,还有约20个左右的预约面谈咨询和信件咨询等。并在《现代金报》、《东南商报》、《宁波晚报》、《都市快报》等平面媒体刊登案例,范围涉及幼儿园、中小学阶段易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受到读者的欢迎。指导中心成员多次参加市教育局、市妇联、社科联组织的义工活动,宣传教育心理咨询热线。如在2009年10月11日,指导中心成员参加了省市社科活动周活动,作为教育心理咨询专家设摊现场咨询活动,并分发了教育心理咨询热线的资料。

为提高电话咨询服务水平,区心育指导中心每年学期末都会分别召开教育心理热线电话接听人员会议,总结半年度教育心理热线工作情况,并布置下半年度的工作。如2010年6月,邀请宁波市心理卫生协会副主席马宁祥教授为参加教育心理热线值班教师开展讲座,提高他们的咨询技巧。2010年12月,邀请宁波市医学会、医学信息研究所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朱碧蕾进行现场答疑型讲座,通过互动提问和答疑,受到与会教师的热烈欢迎。七、通过教育科研,产生一批优秀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在青春期理论成果研究方面,海曙区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列,展现出强大的实力。2004年9月,由宁波出版社出版浙江省第一部性教育套书《少年心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读本》、《解读少年心事——青少年性健康教育参考用书》,2005年1月7日,《文汇报》中“浙江视窗”栏目以大幅标题的两个版面登载了《令人生畏的浙江人——2004年浙江十大盘点》,其中《少年心事》、《解读少年心事》教育丛书榜上有名。《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等众多媒体报道出版情况。2005年《少年心事》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列为适合青少年阅读百种推荐书目之一。与此相配套的课题成果,段塘学校申报的省级课题《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又被评为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此外,李兴贵中学开展的《初中生青春期心理问题及偏差行为辅导策略的研究》获得市优秀教科研成果三等奖。

2008年11月2日,由徐德荣、徐晓红、邵静芬等主编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互动40课》由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反映了海曙区心理健康教育成果和经验。

目前,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2009年度东恩中学市卫生局和教育局启动的宁波市心理健康促进工程项目十所试点学校之一,学校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三大目标,为探索心理健康促进工程的“宁波模式”贡献一份力量。其他学校比如李兴贵中学的青春期健康教育项目等也在深入、扎实开展。

打造团队 服务师生健康成长——长兴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总结

长兴县教育研究中心 施秋奕一、“成长工作坊”:打造骨干教师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要在全县做好这项工作,需要有一支业务过硬的骨干教师队伍来引领带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成长一方面依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实践,另一方面则需要专业督导。我县已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含取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16人,他们工作热情高、敬业精神好,然而他们在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上是各自为战。自2007年3月23日起,我们成立长兴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工作坊”,实行朋辈督导,时间定为双周周五上午。

形式一:主题沙龙式。主题沙龙式工作例会,围绕某一主题,成员教师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然后以沙龙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督导评估意见或专题学习。如“生命教育意识专题督导”,围绕问题,课题组教师分享了各自的信息与感悟;如“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理论”学习、研讨。

形式二:课程评析式。心理活动课的开设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成员教师多次互听活动课,参与活动课的设计,并对每节活动课进行逐一研讨,研讨的内容包括:活动课的困惑、感受与延伸,如何对学生产生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等。

形式三:案例会诊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日常咨询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个案处理起来比较麻烦,需要大家一起讨论对策;还有一些个案具有一定典型性,对大家有很好的启发意义,对于这样的一些个案,主要采用会诊制度,根据需要不定期进行案例会诊。朋辈督导组以个案为中心展开研讨,好比多名医生参与集体会诊,各位教师提出自己的辅导意见,然后汇总大家的意见,提出一种或多种方案。该个案的教师根据大家的意见,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进行初步实践。之后,再把实践情况反馈,老师们再通过面谈、网络、电话等方式进行分析与交流。通过这样的会诊不仅优化了个案辅导,而且也提升了辅导老师的辅导技巧。二、“送辅导到学校”:服务师生健康成长

1.为学生疏解烦恼。其一,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员成立辅导团,针对学生现状确定主题内容,以讲座、活动课、现场咨询等形式,“送辅导到学校、进课堂”,为学生提供辅导与服务,提升生命质量,培养健全人格。其二,科学实施考前心理辅导。每年高(中)考,考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运用,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测试,讲师团成员送心理辅导到学校,针对学生临考前常见的心理问题,结合生动的个案,详细分析应对策略,缓解学生在考前可能出现的紧张、焦虑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干预措施,鼓励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心态、科学的复习迎考。

2.为教师缓解压力。一方面,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调查了解、个别访谈,为降低师源性心理健康因素的影响,协助教师进修学院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培训,从生理层面、心理层面、支持层面进行认知调整、情绪调适、行为调控,缓解心理压力,做育人育己、优秀幸福的教师。另一方面,创办《园丁心苑》小报。长兴教育网开辟“心理健康”栏目,其中《园丁心苑》小报分四个版块:一版,主要介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动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二版,“亲子乐”;三版,“师生缘”;四版,“休闲吧”。从2009年3月20日创刊,每月两期,至今共44期。

3.为班主任成长提速。2009—2010年第一学期,“做学生喜欢的班主任——班主任成长工作坊”在长兴职教中心首次开设,每周一次(2~3小时),每次一个专题,共六个专题(处理情绪、引导行为、惩罚与自律、解决问题、表扬与批评、重塑形象)。工作坊的参与对象是学校骨干班主任和长兴县心理健康专兼职教师。考虑到与心理健康教师相比,班主任拥有更多的实践经验和感受,需要面对更多的教育情境,但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较为欠缺,我们将参与班主任成长工作坊的成员进行了角色细分,具体分为参与者、专业者和促成者。在班主任成长工作坊中,参与者是“班主任”,参加活动并希望从中获得专业提升;专业者是“心理健康教师”,结合讨论主题有针对性地提供专业意见;促成者是“本期工作坊主持人”,主持并推动工作坊进行。为所有参与者提供开放、自由的交流环境,使他们在讨论中充分挖掘自身资源,在思想碰撞中较大限度地启迪个人思维,对于个人成长和团队建设而言都是极为有益的。

上虞市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

上虞市育人培训学校 李梦阳

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总结出“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好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突出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基本经验,形成了“科研引路,行政搭桥,园区示范,区域推进”园区特色,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纵横联动、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形成具有各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机制,区域渗透、全面推进。区域性整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见成效。为上虞市全面推进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模本,取得了经验。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虞市以“学校试点探索,园区实验攻关,全市区域推进”为基本思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一、抓住根本,加强师资培训

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抓好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我们的目标是:努力建设一支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根本。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必须掌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为此,上虞市十分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采取行政与科研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形式,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和水平。

一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办法,抓骨干教师培训。不定期派送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去外地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目前,全市共有2000名学校领导和教师参加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中心和心理学会组织的“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区域推进研讨会”、“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等研讨活动及论坛,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请大学和教科院心理学专家教授分别对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政教团队干部、班主任等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和辅导报告,使骨干教师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理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巧和方法。

二是通过继续教育等形式,抓教师全员培训。利用节假日和暑期继续教育,不定期请省内外心理学专家给全体中小学教师作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不断更新全体教师的育人观念,提高教师在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学校领导、政教团队干部、全体班主任的专题培训和全体教师的全员培训。培训采取专题培训和专业辅导相结合,全市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园区示范和区域观摩相结合,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作为中小学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要求,6000多名教师参加了第一轮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培训,2580名教师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2470名教师已参加《人际关系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辅导》两门课程的自学考试。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培训,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的提高,从而使农村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可行性和广泛性。

三是通过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抓专业教师培训。上虞市教体局在浙江省教育厅和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关心支持下,于2001年3月以来先后举办了七期“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培训班”,培训期间邀请了省内外心理学专家、教授及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委员担任主讲教师,培训班分基础理论、专业技能、专业背景三大领域七个专题,总课时为120学时,通过基本理论知识的书面考试、活动课设计与个案剖析、课堂研讨和论文交流等三方面考核,2580名教师取得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合格证书》。充分发挥已获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教师的骨干作用。到目前为止,经教师申请、学校、上虞市指导中心同意,绍兴市指导中心审核、省指导中心试格认证,李梦阳、章惠珍等8位教师获首批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A级)证书,108位教师获得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B级)证书,927位教师获得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资格(C级)证书,初步形成了一支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

目前,全市已初步建立了一支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团队专职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各校普遍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和开展心理辅导作为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口,做到有师资、有教材、有活动,从过去单一的专题性讲座变为系统性的课程教育、学科渗透与专题讲座相结合,逐步做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二、探索模式,提高教育实效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关键在于加强组织领导、创设活动载体、提高教育实效。近几年来,我们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深化改革,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和指导,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成立了“上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中小学都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专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省重点中学、重点职高(中心)、省示范中小学和有条件的直属学校及乡镇(街道)中小学,都普遍建立符合标准的“心理辅导室。”为加强对学校心理辅导室的指导和示范,“指导中心”建立若干个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培训中心和资料库,分别设在上虞中学、实验中学、百官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和上虞中学学区教办,指导高中、初中、小学的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和资料信息工作,也作为“指导中心”的调研监控和科研实验基地。为营造学校、家庭、社会良好的心理氛围和环境,全面开展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上虞市中小学“心理热线”于2006年1月1日向全市开通。为分发挥网络的宣传和指导作用,上虞教育信息网于2006年1月起设立“心理健康”栏目,“心理健康”栏目建立活动通知、政策搜索、专题讲座、活动课教案、成果推广、教师培训六个版块,栏目的制作由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负责,有关资料经指导中心办公室审核后送上虞教育信息网站发布。2006年7月26—28日,在全国中小学特色教育主题网站评比活动中,上虞教育信息网的“上虞心育网”荣获全国中小学特色教育主题网站展评一等奖。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协调和指导,成立了“上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各中小学都建立了在校长领导下,以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和专职团队干部为主体,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营造学校、家庭、社会良好的心理氛围和环境,全面开展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上虞市中小学“心理热线”于2006年1月1日向全市开通。上虞市中小学“心理热线”由国家级咨询师担任指导,全市章惠珍等12位心理辅导老师作为“心理热线”志愿者参与。积极组织心理志愿者利用“阳光健心”心理咨询室提供免费咨询服务,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家长等各类求助者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

加强研究,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模式。各学校在全面了解、研究学生心理现状的基础上,对以活动课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开发性研究。针对学校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实际,我们在各位专家和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组织35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编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用书《心理发展》,通过大量的观摩与研讨,确定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与目标,师生共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过程的设计,内容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解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方法,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结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全市先后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观摩、活动课优秀教案评选、优秀论文评比和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征集等活动。全市各中小学都普遍做到有师资、有教材、有活动、有实效,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开展优秀教科研成果评选、优秀活动课教案和优秀案例等“三优”评比活动,发掘学校每项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目的有意识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全过程之中。浙江省教科院和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联合举办的浙江省第九届“百课万人”(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教学观摩活动在杭州成功举行,上虞市百官小学李可萍老师开设的活动课《做了错事后》在现场作了展示。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心理辅导课观摩活动在嘉兴桐乡市隆重举行,实验中学高亚梅老师心理活动课《青春路上,让我们同行》在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心理辅导课观摩活动中展示,受到省内外有关领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创设载体,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2002年11月2—4日,市教体局成功承办全国首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在全国研讨会上,上虞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和园区特色受到教育部、中国教育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和中央教科所的领导及专家的充分肯定。上虞市教体局被评为先进集体,上虞中学等四所中小学被评为先进学校,上虞中学、百官小学等11所学校获先进集体奖。全国第三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上虞中学学区教办被评为先进集体,春晖中学、实验中学等10所中小学获先进学校,并于2005年2月26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2006年7月14日,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召开的全国第四届“健康杯”优秀成果颁奖会上,上虞市教育体育局荣获全国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集体,李培明荣获“十佳”校长,李梦阳荣获“十佳”组织者,上虞中学荣获“十佳”学校,高亚梅荣获“十佳”教师,春晖中学、上虞中学、实验中学、百官小学、梁湖镇小、上虞市职教中心等学校荣获全国第四届“健康杯”优秀成果评选先进学校。2008年1月23—25日,在青岛召开的全国第五届“健康杯”优秀成果颁奖会上,上虞市教育体育局荣获全国第二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集体,春晖中学荣获“十佳”学校,闾剑宝、孙卫国荣获“十佳”校长,陈艳荣获“十佳”教师。春晖中学、上虞中学、实验中学、百官小学、实验小学、职教中心等10所学校荣获全国第五届“健康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展示先进学校。

上虞市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分别在《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发表,尤其在《浙江日报》“今日关注”栏目中《化解成长中的烦恼》为题整版刊载了我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经验。由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指导,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报、中央教科所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评活动中,上虞市参评的浙江省规划课题实验成果“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荣获全国集体一等奖。中国教育报头版头条以《“心灵的港湾”消释成长的烦恼——看浙江省上虞市如何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题作了翔实报道。

2005年1月19日,上虞市教体局在实验中学成功召开了《让我们手拉手——上虞市首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年会》,会议通过了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章程,选举产生上虞市首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会,会上,实验中学、百官小学、上虞中学和春晖中学代表分别介绍了各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市教体局公布了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获奖名单,观摩了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参观了实验中学心理辅导室。

2006年3月30日,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首届二次年会在城东小学举行。上虞市教育体育局章兆钧副局长作了《整体规划,提高实效,深入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2005年的全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2006年心理健康教育构建一个体系(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突破(师资培训和个别教育)两大难点;做好(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素养、建好二级心理咨询室、加强网上交流平台建设、全面开展青春健康教育、组织开展优秀评选活动)六项工作。公布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活动课方案获奖名单。四位教师分别开出了《让生活充满阳光》、《倾听花开的声音》、《快乐伴我行》、《学会合作》四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2007年4月6日,配合市教体局召开2007年学校德育工作会议暨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首届三次年会。会议筹备期间组织开展了优秀论文和优秀个别心理辅导案例征集评比。年会上,上虞市教体局副局长兼上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主任章兆钧作工作报告;公布了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和优秀心理辅导案例获奖名单;实验中学张玉兰等7位老师在“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主题论坛上分别作主题发言;国家级咨询师侯玉淘作《学校“心理咨询”操作技能》专题讲座。

2008年3月25日,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首届四次会议在城北实验中学召开,上虞市教体局副局长兼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章兆钧作重要报告,全市各校分管校长、心理辅导室负责人、专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参加了会议。根据通知精神,会前市指导中心办公室共收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193篇,学校心理健康教学案例126篇。经专家组评定,《科学管理,从“心”出发》等97篇论文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拼尽一生的追求》等62篇案例获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教学案例一、二、三等奖。2007年3月18日,上虞市教体局下发虞教体普字[2008]13号《关于公布上虞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和优秀教学案例获奖名单的通知》,并在年会上公布表彰。

根据绍兴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关于开展“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优秀教学案例征集暨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上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下发了虞心指办(2006)2号《关于征集“青少年青春健康教育”优秀教学案例的通知》。根据各校选送,上虞市共推荐15个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初中、小学各5个案例)送绍兴市评比,根据绍兴市体育局通知,上虞市章惠珍、高亚梅、陆雪梅等14位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分别获绍兴市一、二、三等奖。

根据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2006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优”评比通知》精神,上虞市共有20项优秀科研成果(包括论文与研究报告)、优秀辅导课设计方案、优秀个别辅导方案入围参评。根据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浙心指办(2007)1号文件《关于公布2006年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优”成果评比获奖名单的通知》,上虞市《青春路上,让我们同行》、《给自己一片广阔的天空》、《高中音乐教学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与思索》等9项优秀成果获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优”成果评比一、二、三等奖。

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园区经验。上虞日报第一版以《构筑孩子“心灵的港湾”》为题整版介绍上虞市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况,引起广大市民和教师、家长的高度关注。撰写的文章《学校试点探索、园区实验攻关、全市区域推进》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分别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和《上虞课改》发表。

2007年2月12日,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实验成果《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荣获2006年度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奖。由省教育厅组织的2006年度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中,经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审委员会评审,分别评出科研论文类一、二、三等奖和优秀成果推广奖,其中评出优秀成果推广奖共3项,上虞《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获省基础教育优秀科研成果推广奖。

根据浙江省指导中心《关于开展中小学心理辅导站等级评估的通知》精神,上虞市教体局组织力量,分别对申报浙江省心理辅导等级站的春晖中学、上虞中学、实验中学、崧厦镇中、实验小学、百官小学等15所中小学初审,并提出了迎省评估的整改意见。2007年11月29日至30日,浙江省心理辅导站等级评估组一行五人分别对春晖中学和上虞中学进行心理辅导站等级评估,根据《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等级站评估指标》的有关要求和评估组意见,同意认定上虞春晖中学、上虞中学为浙江省中小学心理辅导一级站。2008年12月2—3日,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指导中心4位专家组成的评估组,分别对上虞市职教中心、上虞市职业中专、实验小学等进行省心理辅导站等级评估,评估组同意上虞市职教中心评为浙江省心理辅导站一级站,同意上虞市职业中专、实验小学评为浙江省心理辅导站二级站。2008年12月10日,在浙江省优秀心理辅导站和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表彰会上,我市春晖中学、上虞中学、职教中心被授予“浙江省心理辅导一级站”,职业中专和实验小学被授予“浙江省心理辅导二级站”。2010年,实验中学、百官小学再次被授予“浙江省心理辅导一级站”,梁湖镇小、鹤琴小学被授予“浙江省心理辅导二级站”。目前,上虞市共有5所中小学被评为“浙江省心理辅导一级站”,4所中小学被评为“浙江省心理辅导二级站”。三、园区示范,实现区域推进

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经过几年来的实践探索,总结出园区的基本经验。形成了园区特色,为上虞市全面推进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模本,取得了经验。

典型示范,以点带面。我市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来,一批园区实验学校和试点学校充分发挥示范实验学校典型引路的作用,探索最优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学生健全人格的意识和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大大增强。目前,园区已编印《心园》期刊、课题研究方案集、总结报告集、优秀论文集和优秀教案集等编写的资料累计达120多万字。园区总结论文分别在全国、省、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和教科研培训会上交流和介绍,撰写的文章分别在全国和省级报刊上发表。由上虞市35位心理健康教师参与编写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用书《心理发展》(小学版1—6年级)12册教材和教参已由开明出版社出版发行。园区省级课题总结题报告“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获省级课题优秀成果市级评比一等奖和浙江省第四届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园区实验成果获浙江省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会优秀成果一等奖、浙江省学校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中国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一等奖。2005年9月28—30日,浙江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在湖州市召开,章兆钧副局长代表市教体局在会上介绍上虞市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

2006年上虞市教体局建立了“阳光健心”市级心理咨询室,上虞市“阳光健心”心理咨询室主要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家长等各类求助者提供心理咨询和帮助。主要设置心理热线、健心沙龙、心理志愿者团队。“阳光健心”心理咨询室坚持平等、尊重、保密、助人的原则;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困扰,克服成长障碍,发展个体潜能,达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之目的。上虞“阳光健心”心理咨询热线正式开通以来,总计接听热线求助电话120余例,其中90%的咨询效果自我评价良好,求助者的反馈良好,总计做面询70余次,每次面询时间为90分钟。通过热线电话和心理咨询,不仅帮助当事人更好地摆脱抑郁情绪的困扰,而且帮助其重新对自我进行了认知和评价,恢复自尊和自信,重建其人格结构,最终取得圆满结果。通过心理热线志愿者和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培养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骨干教师。

加强合作,纵横联动。园区和各实验学校在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基础上,确定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充分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层次性。由于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各学段、各年级之间都特别注意衔接,小学、初中、高中加强纵向联合。同时各学段的学校之间也注重横向联合,加强协作研究,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并实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抓好宣传教育、举办专题讲座、开展观摩活动、开设“热线”电话和“知心”信箱、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等环节,形成了充分体现各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能够积极借助现代教育网络,做深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课堂、途径“三优化”文章,率先开发“心育网”,成功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网上论坛,开展论坛最佳奖评选,取得了显著成效。各校开辟的“心灵桥”广播,“心灵的驿站”专栏,“心苑”专刊,“快乐星星索”电视节目和“心育”网站等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和支持。发挥网络的宣传和指导作用,上虞市教体局推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页,及时传送政策信息和教育资料,加强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加强了校际和教师间的交流合作,逐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受到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和支持。根据网络发展,上虞市教体局又改版为“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网”。

总结经验,探索实践。上虞市心理健康教育园区经过几年来的实验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营造一种氛围,把握两条主线,做好三个落实,加强四个渗透,突出五个结合,抓好六个环节”的基本经验。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运作;建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模式,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质量;积累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经验,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转变了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了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和能力;锤炼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知名度。总结出“科研引路,行政搭桥,园区示范,区域推进”的园区特色,在教科研部门和各位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科研先导、专家引路;根据教育部、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上虞市教育局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完善实验园区工作和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文件和通知,行政决策、园区搭桥;确定上虞中学、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10所中小学为园区实验学校,教科研部门和园区给予重点指导,定期举办师资培训班、举行专题报告会和心理健康教育观摩活动,园区指导、典型示范;学校之间加强合作交流、纵横联动、资源共享、相互促进,形成具有各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园区,构建全方位的、立体的、开放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作机制,区域渗透、全面推进。

几年来,上虞市以“学校试点探索,园区实验攻关,全市区域推进”为基本思路,通过实验园区积极探索和实验学校大胆实践,取得了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经验,区域性整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研究已见成效。

心理健康教育是永康市一大教育品牌

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

永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不仅成为永康市教育的品牌,而且已成为浙江教育的特色品牌,走在全国前列。2005年12月24日《中国教育报》以《心理辅导: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为题做了专门报道。2009年9月23日,《中国教育报》以《永康市:奠基心育团队》为题作为“庆共和国六十华诞·浙江区域教育特色品牌展示”再做专题报道。另外,《浙江日报》、《教育信息报》、《金华日报》、《马鞍山日报》、《永康日报》等媒体及金华人民广播电台、永康电视台、永康人民广播电台都有过许多的报道。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成功经验在省级、全国性会议上多次作专门介绍。

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以下五大亮点。一、构建了辅导行政体系

辅导行政的构建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开展的保障。教育局先后出台了23个指导性文件,把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引向深入。永教教〔2004〕44号《永康市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学校心理辅导室主任是学校中层领导”,这为学校心理辅导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全省不仅是一个创新,在全国也走在了前列。目前,此项经验已在全国推行。二、培养了一支心育团队

自2002年“永康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以来,即致力于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培养与心理健康知识及技能的普及工作。举办了6期心理健康教师上岗资格证书培训,有1500余名教师通过了省“人际关系心理学”与“心理咨询与辅导”两门学科的考试。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在师德教育、新课程培训、班主任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名师名校长培训、全员培训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现在,全市所有中小学教师都已至少接受了一轮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持有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书的教师有850余名,超全体专任教师人数的20%,全省领先。心理健康辅导教师与学生比为1:100左右,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

从2005年开始,永康市还开展了两年一届的优秀心理辅导员评选活动,至今共评选出16名优秀辅导员,并列入名师培养选拔对象。大司小学卢笑影老师被评为“浙江省第一届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工作者”。

2007年5月开始,永康市与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合作举办“永康市心理辅导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开展“工作坊”式培训。现在该高研班有学员60余名,已经活动了75次,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研讨活动、个案辅导研讨活动和送训下乡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辅导理论水平与辅导技能。高研班学员还应邀担任温州市苍南县心理辅导活动课优质课的评委。卢笑影等在全省性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上上心理辅导观摩课,还应邀到台州市的玉环县上心理辅导示范课。永康市让心理健康走入社区,为永康市老年大学心理学班学员上心理课,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永康市希望通过为期3年的培训,能让各位学员会上心理辅导课、会评课、会做个案、会做讲座、会搞科研,培养一支辐射永康中小学教育的心理辅导教师骨干队伍。

永康市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在省内小有名气,而且已经向其他省市辐射。作为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负责人和带头人的徐中收老师在全国会议上已经做了10余场学术报告,并且担任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的副理事长,成为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年第3期的封面人物。三、创建了特色心理辅导室

自2004年开始,永康市开展了三级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活动,各中小学先后开设了心理辅导室。经过评估,已有31所学校的心理辅导室上了等级,一些辅导室已颇具特色。大司巷小学的心理辅导室——“爱心园”不仅是金华市优秀心理辅导室,还是浙江省首批一级优秀心理辅导站。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周红五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评估组经过评估,一致认为永康市大司巷小学心理辅导室属永康市、金华市最优秀的心理辅导室,在浙江省也是走在前沿的。该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五个特点比较突出,第一: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第二,学校宣传教育途径多种多样;第三,心理活动课程已上轨道,心理辅导达到了较高水平;第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丰富多彩,成效显著;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科研引领的。这次评估,让我们专家组看到了一个全省一流的心理辅导室,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了大司巷小学的一个突出的亮点。”台湾政治大学的钟思嘉教授说:“台湾的心理辅导在亚洲是最好的,但台湾比大司巷小学‘爱心园’好的辅导室不超过10%。”永康三中心理辅导室秉持“美丽从心开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积极营造浓厚的心理健康氛围,探索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在个别辅导方面成效突出,心理辅导教师方月平个别辅导学生达1000多名。目前,机关幼儿园、永康中学、职业技术学校等学校心理辅导室发展趋势良好。四、培育了以心育为特色的科研群体

永康市现已构建了一个立体交叉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群,从幼儿园到高中,从普通中学到职业学校,从研究学生到研究教师,在省、(地)市及本市立项的研究课题有50余项。许多课题已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其中的6项课题荣获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有《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与《小学生社会行为的辅导和矫治策略的实验研究》;二等奖的有《永康市全面推进学校心理辅导室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与《中小学生上网成形、网络成瘾及其教育对策的实验研究》;三等奖的有《小学生发展性辅导的实验研究》与《小学生情绪教育活动课程的实验研究》。出版了《心灵阳光—心理健康自助读物》、《心灵对话—青少年心理咨询个案录》、《学校发展性辅导》、《青少年成长中的心理效应》等专著以及校本教材《心理健康与人生规划》,80余篇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在省级及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人民小学、民主小学和大司巷小学等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特色学校,成果显著。反映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的纪实性专著《心灵漫步——区域性中小学心理辅导探索》,2009年10月份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五、创设了校园心理剧等教育载体

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育于活动中、寓教育于课堂。永康三中、永康一中、永康二中、解放小学、大司小学等学校以创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健康促进学校”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了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水平。人民小学的小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民主小学的亲子教育活动、高镇小学唱响绿色童谣、职业技术学校的心理辅导巡回课及校本开发、永康一中的“校园绿色网吧”等都是永康市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成果。

校园心理剧由心理剧发展而来,是以心理辅导理论为基础,在校园环境下由心理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启发学生通过自编、自导、自演来解决自我心理问题的心理辅导方法。校园心理剧作为一种以生活为模型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戏剧化形式将学生在生活、学习、交往中所遇到的冲突、困惑与烦恼等情况以角色、角色互换、内心独白等方式编成剧进行表演,促使学生在表演中发现问题并明确症结所在,找到解决方法。在这一活动中,无论是参演者还是观看者都受到启发与教育。2008年10月,大司小学举办“心理健康,快乐相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以心理剧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并且拍成VCD,学生深受教育。在安徽马鞍山市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会第二届年会”及“浙江省校园心理剧研讨会”上进行了介绍并且做了展示,受到了专家及与会代表的充分肯定。城东初中、职业技术学校、综合高中等学校也开展了校园心理剧表演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因势利导在全市开展了校园心理剧的剧本创作活动,征集到103个师生自创的剧本,评选出一批优秀剧本,现在修改再创作中,准备在适当的时候组织一次全市校园心理剧表演活动,让这朵教育奇葩在永康市校园开得更加鲜艳。

适应时代要求,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舟山市普陀区心理健康教育经验

舟山市普陀区教育局

社会和时代的急剧变革,使当今的中小学生面临着一种过于复杂、多样化、快节奏和变化不定的成长环境。他们在家庭内外、学校内外、课堂内外常常看到、听到、接触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互矛盾、互相冲突的东西,令他们目不暇接而不知所措,心中充满着太多的困惑与冲突;又在充满竞争和升学、考试的压力下,承受着更大的学习压力和心理负担。在孩子、家长、学校、社会都缺乏充足的估计和准备的情况下,孩子们一下子被扔进了现代生活的海洋中。这对于正处于急速发育而又十分脆弱的心理断乳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超越其承受能力的强大冲击。于是出现了孩子生活的“物质空间”不断扩大而“心理空间”却不断缩小的不正常现象,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等不良心理在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

普陀地处我省东部沿海,世界著名渔港沈家门、“海天佛国”普陀山、“海上雁荡”朱家尖在普陀境内三足鼎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年客流量逾400万,流动人口众多、社会环境复杂。因此,我们认为对中小学生恰当而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青春期的性生理、性心理、人格培养等方面的教育,显得极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关系到青少年心理的发育成长和精神世界的充实完善,同时还将长期影响人的心理行为。于是,我们于1996年起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于1997年被立为省普教规划课题。1999年获省政府基础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获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奖。现在,我们将这几年走过的历程及主要工作与大家交流。一、工作历程

普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1996开展以来,经过了“试点探索——推广普及——提高深化”三个阶段。

1.试点探索阶段。1996年我们根据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和国家教委有关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组织校长进行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讨论,逐步明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并把此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确定以点带面,稳步推进的策略,首先在沈家门第一初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试点工作。沈家门第一初中在区教委的支持下,与省教育学院联合进行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题项目研究,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努力,实验进展显著,各项指标要求基本达到,初步形成了适合于中小学“自导、互导、辅导”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操作模式。沈家门第一初中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在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较弱、生源不尽人意的情况下,依靠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沈家门第一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许多学校的学生家长领着孩子到沈家门第一初中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更多的学生和家长通过热线电话和信箱接受心理辅导。

2.推广普及阶段。1997年区教委总结了沈家门第一初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认为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全区大面积推广的条件已成熟,并向省教委、省基础教育处作了详细的汇报。省教委领导在听取汇报后,对普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工作已取得的成果表示肯定,并提出了普陀区区域推进的具体实施意见。根据上级领导的意见和我区实际,区教委制订了《普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从目标、内容、任务、方法、课程设置、考核评估等几个方面作了具体规定,确定了本阶段工作策略:学校主体与行政干预相结合;课题研究与创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相结合;全面培训教师与突出骨干培养相结合。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此全面展开。

3.提高深化阶段。1998年在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取得阶段性进展时,为进一步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夯实基础,创建特色”的前提下,实行四个转变:一是辅导对象从面向个别问题学生转向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辅导教师从只有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的个别参与到全体教师的全员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三是辅导内容从单一解决现实心理问题的基础性心理辅导转向以解决发展性和预防性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四是辅导途径从单一的学校心理辅导转向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全方位、多角度的心理健康教育。本阶段的工作策略是:构建区、片、校三级辅导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有序化和网络化,提高了工作实效。二、教育内容

我们对学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辅导和发展性辅导,具体包括:学习心理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增强自学能力,从而纠正不良学习心理与行为习惯;人际交往教育,使之学会交往、乐于合作、关心他人,增强人际协调能力,减少人际冲突,促进人际和谐;适应性教育,使之积极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及社会中各种应激事件;耐挫折教育,使之学会应付挫折刺激,避免心理失常,增强意志,提高心理承受力;青春期教育,使之正确认识自己生理与心理发展的变化,正确处理异性交往,正确对待恋爱,增强性道德意识;人格塑造教育,使之学会修身养性,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从而矫正不良的心理品质,促进个性全面发展;公平竞争教育,使之勇于竞争、善于竞争,增强竞争能力;情感调适教育,使之学会科学的心理调适,增强自我调控能力,从而避免心理失衡,培养积极情感;科学认知教育,使之学会辩证思考,提高认识鉴别能力;休闲生活及消费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休闲观、消费观,指导他们正确利用休闲时间,选择休闲内容,学会自主消费。(我们编有各年级具体内容的《普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大纲》)三、运行机制

1.建立组织网络,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障。为保证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1997年6月区教育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担负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由教育局分管领导为主任、由教育行政科、教科室、实验点学校负责人等组成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指导中心负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行政、业务工作。1998年4月,成立了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旨在加强对这项工作的学术研究。教育局各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教育行政科从行政上保证这一工作的开展;人事监察科在教师配备方面给予支持;教科室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力度;教研室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培训。教育局要求各学校都要有一名校级领导分管这项工作并规定9班以上规模的初中和12班以上规模的小学必须配备一名以上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或兼职教师,12班以上规模的学校要设立心理辅导室。由于组织机构分工明确、工作人员到位、行政措施落实,使这项工作在我区能比较扎实地开展起来。

2.制定考评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定向导航。为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生心理辅导工作,教委规定:对心理辅导教师在待遇上给予适当倾斜,教师参加心理辅导时间计入工作量,按工具性学科等同发放结构工资、课时工资,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色的教师由教委给予奖励表彰,并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情况作为教师任职考核、晋升、调入城镇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年度工作考核范围,作为对学校、校长工作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委组织的开学工作检查时,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专项检查,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对学校进行抽查和逐项考核。在教委〔2000〕68号文件《关于推进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学校因师生心理问题而引发严重事件(事故),要追究学校校长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由于检查、考核、评估三个环节紧紧相扣,教师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和发挥。

3.抓好师资培训,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教师。我们把师资培训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口来抓,并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确立以全面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为目标,以面向渔农村、全员培训、全面扶持与重点培养、突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为指导思想,以外出培训、当地培训、教研、自学进修为基本形式,以“教、学、做合一”为方法的培训模式,逐步建立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1996年以来,先后邀请了北师大的林崇德教授等十余位专家教授来普陀为教师培训,参加培训的教师达1500多人次。到目前为止,我区参加中科院心理研究所面授培训的教师达13人;参加心理测量班培训的教师23人;区教师进修学校先后举办了4期心理辅导教师培训班,受训人员近百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还对全区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轮训,人均受训32课时;许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作为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之一。区进修学校协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还利用休息日为学校开设《普通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中小学生心理咨询与诊断》等课程的辅导讲座;教育局2000年颁发文件,要求教职工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合格证书的自考。

2001年以后,在完成对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轮训的基础上,指导中心采用“参与实践—研讨—再实践提高”的培训模式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同时每年至少组织两次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或论文、个案和课例评选。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培训途径,基本解决了心理辅导教师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业务水平。现在,我区已有4位教师获得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正式上岗证书,35位教师获得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试用)证书。第二期参加市指导中心组织的培训教师又有20名,并有40多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自学考试成绩合格。四、主要途径

1.学科课程渗透。课堂教学是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外部环境。当前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于教师教学过程中不规范的教育行为,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教师的教育行为有着很大的关系。把心理辅导渗透于课堂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的、给学生有充分安全感的心理氛围;其次要组织好能自然、贴切地与现行教材内容有机相融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再次要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和年龄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心理建构的目的。普陀二中作为学科渗透的试点校,组织人员对教师进行培训,多次召开研讨会,制订了《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意见》,组织教师挖掘现有教材中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确定渗透面、渗透线和渗透点,认真研究教法和学法。同时该校还把心理健康教育同师德建设、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结合起来,建立了学生学力发展、课堂教学的新的评价体系。通过教学改革,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扎扎实实开展。沈家门一小的“思维品质训练”实验、沈家门小学的“主体学习,辩证指导”实验、鲁家峙中学的“成功教育实验”等都十分重视学科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2.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小学的心理辅导课有多种模式,可以是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也可以是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从实效性来看,应以活动课为主。为此教委对中小学心理辅导课时作了规定,使各校的心理辅导课时间得到了保证。许多学校以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如东港小学、沈家门一小、沈小、普二中、沈一初等校通过学生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讨论分析、头脑风暴、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系列化的活动中领悟心理奥秘,提高心理素质;普陀中学、沈职中、沈中、普三中等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心理互导、自导活动,通过心理辅导流动站和教师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高中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自己去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相互辩论、讨论,矫正不良心理,同时通过开设专题讲座,如青春期心理卫生系列、考前辅导讲座等,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有的教师还把具有相近心理问题的学生归为一组,开展分组心理辅导;许多中学按《普陀区初中生心理辅导读本》开设了课程;普陀二中与省海洋研究所挂钩,在省海洋研究所的CC岛实验基地开辟了学生海洋科技实验基地,每学期组织创新班及其他班的部分学生到该岛尝试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也是一种心理素质训练的有效方式。

3.注重个别辅导。指导中心开通了“中小学生心理咨询热线电话(3010319)”和“319知心姐姐”信箱,负责解答中小学生的来电来信。我区40%的学校在校内设有知心信箱或热线电话。60%以上乡镇中心及初中学校建立了“快乐小屋”、“悄悄话小屋”、“心灵超市”等心理咨询室,成为中小学生心灵的港湾与栖息地。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从1997年起,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接受学生电话信件咨询2635人次,面询478人次。(各学校自己咨询的还不在统计之列)

4.多途径创设和谐心理环境。学校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红领巾广播、心理健康教育专栏等多种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外,还根据本校实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周(月)活动。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从学校整体工作的部署出发,确定如生命教育、新生适应性教育、亲子关系辅导等主题,用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开展讲座、上课、研究性活动、文艺演出等形式各异的教育活动。要求教师建立个案,作个案研究,并写出研究报告。积极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平台,螺门小学、沈一小、沈一初等学校在班级中建立“心灵平台”,通过心灵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情绪及心理动向,达到师生的心灵互动。五、加强教育科研,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活力“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教育科研先行”,这是我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为此,我们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每年一次的年会和每学期一次的观摩研讨活动。几年来,普陀二中、沈一初、东港小学、沈一小、沈小等校教师已在省、市各级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十八节,均获得好评。教科室组织编写了《普陀区初中生心理辅导读本》(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和《让心灵之旅充满阳光》,指导中心创办了《普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通讯》。1997年以来我区每年都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在省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今,全区集体与个人有48项研究成果和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课题组的《普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实践》获省人民政府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普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应用研究》获省基教科研成果推广一等奖。1998年8月,浙江省中小学学校心理辅导研究会成立大会在我区召开。2000年11月,市教委在普二中召开课题成果推广会,将该课题成果在市内中小学推广。2001年5月,浙江省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在我区召开,与会领导和代表对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六、用好社区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渠道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我们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几年来初步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体系,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内外环境。如双塘中学、台门中心等校邀请当地司法机关定期给学生讲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成因、典型案例;沈家门二小、沈四小、勾山中心等针对学区内单亲家庭学生比率高的特点,请家长、居委会共同配合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较好效果;普陀二中针对现在学生承受挫折能力较弱的特点,在蚂蚁乡政府支持下,让学生定期下海岛体验渔家生活,培养意志和毅力;沈家门职业中学在社区的配合下,由社区居委会负责对学生进行择业心理、职业道德心理教育;沈家门中学和科委合作研究综合高中学生心理素质,得到了科委的支持,解决了部分研究经费;台门中心、勾山中心、螺门中学等校的所在政府部门为学校专门拨出土地,建立学生劳动实践基地,使心理健康教育知行统一;许多学校通过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等多种渠道,进行家教心理辅导;台门中心、勾山中心、沈三小、朱家尖中心、普三中、沈一小、沈二小等学校纷纷办起了《家长报》、《求真报》、《海艺》、《绿娃》等校报,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动员家长在报上互相交流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区教委在当地人武部、驻军、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在桃花岛建立少年军校,让学生经过少年军校的生活体验,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磨炼意志,提高承受挫折能力,学会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我们的工作还得到区委、区政府的重视,区委宣传部长陈海克同志担任了心理健康教育学会的顾问,直接指导参与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还利用《舟山晚报》、《舟山少年》等新闻媒介开辟心理健康教育专栏扩大教育阵地,使之成为学生开启心灵、走向成功的桥梁。普陀团区委还邀请了《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卢奇来普陀为千余名学生家长作辅导报告,受到热烈欢迎。普陀中学等部分学校与普陀人民医院精神科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我们还利用计算机局域网的优势,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页,扩大辐射面,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面大幅度提高,个体辅导量增加,提高整体功能效率。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体会到: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七、实践效果

1.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众所周知,课业负担包括学业负担(主要是作业量和作业时间)、心理负担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表现在:①通过学习心理的教育,尤其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了学生认知和作业策略水平,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部分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分为生活性、程序性和方法性学习习惯)问卷调查中显示,80%以上的学生方法性学习习惯良好,这为减轻学业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保障;②学生的心理负担在减轻。调查表明,学习兴趣与课业负担呈明显的相关性:学生对某学科的兴趣越高,自我报告对该学科的负担越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缓解学生内在的心理紧张、焦虑,如1997年我们对初一新生进行的考试焦虑测试有40.8%的学生有重度焦虑,2000年对初一新生的测试则只有4.8%的学生表现过度紧张。在去年实施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调查中,有86.2%的小学生和41.9%的初中生自我报告课业负担一般或较轻。

2.降低和解决了学生的心理问题,降低了学生的违法犯罪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我们于1997年课题全面普及前及2000年上半年,我们先后两次对沈职中、沈中、沈一初、沈一小、台门中心等十余所学校千余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SCL—90自评量表》进行测试,统计结果表明,我区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检出率在下降。中学生中比较明显的有焦虑的由实验前占被调查人数(下同)的17.8%下降到现在的4.8%,胆怯与自卑的由23.6%下降到12.4%,神经衰弱的由15.7%下降到8.5%,抑郁倾向的由17.2%下降到2.3%,性敏感的由19.6%下降到5.5%,强迫倾向的由19.6%下降到4.8%,敌意倾向的由20.2%下降到0,人际关系敏感的由18.8%下降到10.6%;小学生中,学习不安的由39.7%下降到12.8%,对人不安的由25.2%下降到10.4%,孤独倾向的由10.6%下降到2.2%,自责倾向的由23.3%下降到13.2%,神经不安的由15.5%下降到10.5%。

通过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从1997年起,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接受学生电话信件咨询2635人次;面询478人次,其中咨询问题分类来看:学习问题36.8%;人际关系27.8%;早恋2.4%;家庭问题28%;情绪焦虑和抑郁12%。心理健康教育办公室接受学生行为矫正的有60多人次。我们还同浙江省心理精神治疗中心挂钩,为确有严重精神心理疾病的学生家长提供医疗信息,使这些学生得到了及时的治疗。一学生因生活学习受挫三次自杀未成,后来在知心姐姐的帮助下,调整了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认识了热爱生命的意义,抛弃了自杀的念头,在学习和生活中有了显著的进步,最终考上了普通高中;邻县一学生应学业负担过重,考试成绩不理想,想寻短见,在我区“知心姐姐”的心理援助下,阻止了这件恶性事件的发生。有行为问题的学生通过心理咨询,有63%的学生不良行为有了显著改善,9%的学生已得到彻底的矫正。现在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知心姐姐信箱已成为学生排忧解难的好朋友,成为家长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好顾问,学生和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满意率达78.3%。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我区近年来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率在不断下降,1998年、1999年均为0。

3.规范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转变了教师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实验前,部分教师“师道尊严”的思想观念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现象屡有发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学生个性,损害学生人格,造成新的心理问题的现象更为常见。调查表明,因教师不良教育行为而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占68%。我们在推广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中,通过各种方式对教师进行教育民主化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思想认识;制订各种规章制度规范教师中的教育行为;把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规范作为教师晋升、任职考核、进城考核、职称评定的一项必备条件。通过心理咨询,及时从学生处了解到教师的行为问题,用说服教育和行政干预相结合的办法,规范了这些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全区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民主意识普遍增强,违规教育现象明显减少。有关任课教师还通过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和信箱所反馈的信息、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使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在萌芽状态就得到解决。遵循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已成为我区教师理性追求和自觉行为。

4.提高了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确实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场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的革命。许多教师把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到的情境体验、角色扮演、头脑风暴等活动性、开放式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许多实验学校、实验班的学科教学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撰写了许多有一定水平的论文。近四年来,我们已有《幼儿良好情绪的重新建构》、《普高生、职高生学习心理比较研究》、《论中学生的性培养》、《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程设计和课堂组织》等3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同时,我们已经积累了300余个典型的个案,指导中心正会同有关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无疑会对提高教师的行动研究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5.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的形成。现代化的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促使学校创特的一条途径。为此,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过程中,我们要求各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建自己的特色。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学校主要特色普二中、沈一初、沈小、沈一小、沈四小等学科教育中渗透;沈小、平阳小学等班集体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沈二小、双塘小学、勾山中心、台门小学等推进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虾峙中心、沈五小等心理健康教育与团队建设、“校中校”建设相结合;沈家门中学、台门中学、朱家尖中学等成功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东港小学、平阳小学、普陀二中等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课程研究;普二中、勾山中心、台门小学、桃花中学等建立心理素质训练基地;普二中、平阳小学等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

6.推动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社区教育委员会等组织,积极向家长、社区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意义、内容、方法和途径,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和自身的心理素质。调查表明,42.4%的学生认为父母的教育态度、方法有明显的改进,56.8%的学生认为自己生活在民主型的家庭中,专制、放任、溺爱型的家庭在不断减少。访谈中有许多家长认为以前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不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他认识到“家长制”、溺爱、娇纵、过度消费等的危害性,纷纷表示要转变教育态度和方法,尊重孩子,配合学校培养孩子独立的人格等。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缩小了代沟,也改善了夫妻之间的关系,许多曾经生活在家庭气氛不和的学生认为父母关系变得融洽了,使孩子得到了家庭的温暖,有效地降低了青少年的违法犯罪率。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将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密切支持下,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促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做出贡献。

让“健康第一”成为区域教育新发展的“第一理念”——温岭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10年回眸

温岭市教育局 包育彬

温岭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其激情与努力,吸纳着他人的经验,创造着自己的风格,无论是科研水平还是区域推进,制度创新,都已经走在了浙江的前列,特别是教育职能部门与政府合作,共筑青少年心理干预防线,“在全省属独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温岭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撰写的一张亮丽名片,令人瞩目。一、回顾

1.呐喊中启航。面对上海、杭州等城市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90年代中后期,温岭的有识之士开始大声疾呼,“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是温岭基础教育面向未来的迫切任务。20世纪末,温岭达成了共识: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的客观要求,更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必然。为此,教育行政部门选派了第一位受训者,到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接受专业培训,并授命于他负责规划全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恰在此时,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中小学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闯”是温岭人人格特征的一个代表性汉字。2000年1月13日,时任温岭市教育委员会负责人在温岭市第六届教坛新秀表彰会上发表“教育科研要为‘减负增效’作出贡献”的讲话,“今后要考虑教育科研的导向,所有有意义的教育科研活动,都要形成这么一个价值取向,即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干”是温岭人人格特征的另一个代表性汉字。2000年1月24日,温岭市区域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一次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的结果是成立“区域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总课题秘书处,确定16所学校为研究基地,以“研究带动工作展开的策略”区域推进。4月7日,市教委召开第二次工作会议,时任教委领导作主旨讲话,会议确定重点突破五大研究方向:区域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团体教育的模式,个别辅导活动课的常规结构,学科渗透,教师行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4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主任、博导、教育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郑日昌教授来温岭指导,专题培训300余名教师。4月13日,温岭教育局教科室组团赴宁波江东区教科室、李惠利小学学习取经,获赠他们编写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丛书一套;4月24日—29日,组团赴上海市教科院、南洋中学、闸北第一小学和市第二中学考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经验。5月25日,经市教委同意,教科室在敬业中学召开第三次工作会议,与会代表首先观摩了敬业中学开设的“我与青春对话”的心理教育活动研究课,然后回顾了第二次工作会议后各实验学校在团体发展性教育与个体辅导活动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教训,部署了下一学年的工作计划。截至2001年的11月20日,温岭在长屿中学、方城小学、箬横中学、泽国中学召开4个现场会,交流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的设计理念、活动流程和评价方式。在此同进,温岭教科室组织参加了浙江省首届青年学术论坛心理健康与素质教育分论坛,温岭代表在大会上的发言“教师身心健康与学生健康发展”获省教育厅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三等奖,北京《教育现代化》、东北师大《现代中小学教育》、上海《思想·理论·教育》、《台州教育》、《温岭日报》等媒体相继作了温岭区域稳健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报道。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著作《教师的故事》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温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温岭有7所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2002年12月13日,市教育局召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泽国中学、新河中学、市第二中学、箬横中学、市职业技术学校、市第三中学、太平小学在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2.沉默中积淀。随着温岭教委人事的变更,域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入阶段性的沉默。然而,2005年,由于一宗学生突发自杀个案的出现,箬横镇政府分管教育的领导深感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希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温岭人人格特征中的“创”字发挥了作用。温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单位紧紧抓住这一“节点”,在镇政府的牵头组织下,《青少年心理干预系统构建》被立项为市科技计划,获资助金2万元,当即,镇政府决定派出4名高中和初中适合做心理教育的教师赴浙江师范大学,参加浙江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高级研修班学习;同时,箬横中学与浙师大心理所合作,启动科研项目“同伴心理辅导”,开辟除了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之外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三条道路。当年,分管教育副镇长带队赴“浙江省德育精品研讨会”,“乡镇政府组团参加学校德育工作研讨会,这在浙江的教育史上是独家”,省教科院方展画院长在会见代表团时如是评价。

温岭学校在沉默中不言放弃,以新河中学、大溪中学、泽国中学、松门中学、长屿中学、淋川中学、方城小学、太平小学为代表的研究实践工作也从未停顿下来,有些学校还先后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编辑出版了研究文集、导报、校刊,尤其是大溪中学的个别辅导、松门中学的综合导师制、长屿中学的青春期教育、新河镇中学的心理活动辅导课,在域内的沉默中积淀着力量;市教育科研机构也在默默地积累经验,各项研究工作在静悄悄中进行着,他们先后在域内的9所学校,导入积极心理学理论,配合学校特色创建。

3.欢呼中前进。2008年3月,温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活动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温岭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终于成立了。

温岭人人格特征中的“勇为人先,争创一流”的意识又一次得到了迸发,点点火花,结出个个成果。市“心指中心”成立后立即起草并由市教育局印发了两个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常规》,完善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全市98%的学校建立了“心指中心”,设立了常规工作单位;启动了《温岭市教与学相互适应调研》项目,走访16所初中、高中,发放问卷800份,形成教与学相互适应的调研报告1份在《台州日报》发表;启动了《温岭市实施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心理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项目,形成调研报告1份,获浙江省2008年度心理健康教育“三优”成果评比二等奖。2009年2月24日,台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铁雄在市政协三届五次全会上,就台州市政协委员、温岭市心指办主任包育彬的发言《积极稳健推进台州市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建议》上批示:“包育彬委员的发言很重要,事关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大问题。现在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人的心理压力也在加大,特别是青少年正处长身体、长知识的时候,心理健康对他们一生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务必要引起重视。请市教育局认真研究,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为此,温岭组织了三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800余名班主任和兼职心理教育教师获得了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C证上岗证书,持证率挤入全省县市区前列;组织申报教育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样本县(市)项目,2009年3月11日被确认为全国50个样本县(市)之一,(浙江6所,台州唯一),并成功承办了浙江省项目学校第一次工作会议,温岭7所学校被确认为第一批实验试点单位;组织2所学校箬横中学和泽国第四中学建设省一级心理辅导站,评估后于11月和12月获得确认,为台州唯一的第一、第二两家省一级心理辅导站;2009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举办科普活动,与省社联、省心指中心联办“阳光学生,健康教师”心理健康促进周;指导编印《心灵家园》报,编辑出版《心灵之窗》青春期健康读本和《心智型德育案例》,指导编著并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综合导师制的实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活动,表彰首届16位优质课辅导老师;启动心理健康教育“三优”成果培育工程,在全市征集优秀研究成果、优秀活动设计方案和优秀辅导案例近100项,组织申报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综合导师制》获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学生同伴辅导的实践研究》获省2008年度基础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在2010年10月15日成功举办了全国中小学“同伴辅导”学术研讨会,中国心理学会会长林崇德教授亲自作了《心理和谐是社会发展的保证》的专题报告。

2010年3月,为了配合温岭教育行政部门开展的师德建设年和教育服务年“两年”活动,温岭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制定并由市局印发《温岭市教育局关于教师行为改进的八项指导意见》,提出教师行为改进的具体意见,要求教师从积极心理学着手,改变心智模式,做到行为不伤害人,帮助不断遭遇问题的教师把问题解决得更好。《教师行为改进的八项指导意见》成了温岭师德自我修炼的“镜子”。同月,在台州市三届六次全会的发言材料上,市委书记陈铁雄在包育彬委员的发言《夯实“健康第一”文化核心推进台州“健康发展”的建议》上再次批示,指示有关部门落实促进台州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具体措施。二、经验

1.温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理念,即“健康第一”,让每一个人都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康第一”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要求把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在教育过程中从“两端”的特别关怀着手,致力于“弱势学生群体”和“精英学生群体”的差异发展,促进每个学生的成功发展。温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文化要求学校从维护教师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角度,关注教师的优先发展权。只有教师的身心健康得到了保障,才能避免“师源性”的学生心理问题。温岭心理健康教育既关注学生健康心态的养成,又强调教师行为改进。

2.温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即借机发展,让每一所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温岭要求学校把握好、利用好市教育行政部门新一轮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的机遇,借机致力于学校“健康第一”教育文化的建设,推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改善教与学的物理环境和精神环境,发挥学校教育功能中的导向、陶冶、心理构建、规范约束、群体凝聚、愉悦宣泄、辐射等作用,为学生健康成长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温岭涌现出了9所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改造学校、做强学校的先进典型。

3.温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明确的重点,即常抓预防,及时干预,萌芽状态消灭新问题。温岭要求学校密切关注校园心理健康的常规教育和心理危机的及时干预,做到苦练内功,积极应对,敝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渠道,学会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从预防到干预的完整的“工作链”,不断完善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同伴互助的心理教育体系。所以,温岭有了“成功预警并挽救一名跳河学生”的个案,温岭也有了“节点期”心理教育的政府资助计划。三、问题

温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10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依然有三个,急需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问题,学校心理辅导站的建设问题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和教材的问题。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专项预算,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都不太愿意掏这笔钱。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瓶颈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为此,温岭心指中心申报了“学校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及技术应用”的市科技计划课题,获得5万元的科技资助经费,旨在以此研究为突破点,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基——台州市椒江区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总结

椒江区教育局心理咨询站 胡美飞

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椒江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无疑会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特别是在生活适应上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从相对闭锁到开放后,有的人难以对喧嚣与躁动泰然处之,心理扭曲,表现出攀比心理、放纵心理和报复心理;也有人因现代文明带来的种种不适与抵触而产生焦虑、不安、偏激等许多不良情绪。对于学校里的学生而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群体心态的亚健康,都会透过成人与教师折射到学校,加上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对于学业的高期望,导致学生的不良心理患带率普遍上升:有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忧郁状态;有斤斤计较心胸狭窄刻薄偏激的反社会心理;有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自私心理;有外化为打击、中伤来发泄内心的不平的嫉妒心理等等等等、形形色色。

正因为区域经济特点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联系,椒江区各级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都十分重视并高度关注,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最近的三年中得到迅猛的发展,特别是2010年,椒江区委办实施“心灵关怀计划”以后,社会大环境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这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能顺利地从学校向家庭向社区街道辐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育人必须先育心,落实以育心为本的理念,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建构心灵沟通的平台,创设优良的心育环境,形成心灵契合的氛围,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转化为行动,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中;通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推广和开展,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培育良好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以此达到个体身心和谐,家庭关系和谐,学校教育环境和谐,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所以,椒江区教育心理咨询站的出现,是偶然,更是必然。

2007年,浙江省心理指导中心曾做过统计,从全省心理健康教育上岗资格证的持证情况看,台州市排名末位,台州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还是零星的学校行为,没有形成全局的、区域推进的格局,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一直在孤军奋战,因为有些学校的领导觉得“这个事情可做可不做,做了,看不到可以量化的成效;不做,似乎也不一定会出什么事。”

椒江在全市迈出了第一步,率先成立了教育心理咨询站,开始了区域性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从2007年下半年椒江区教育心理咨询站建立,至今已过去了三年,我们始终脚踏实地,认真、务实、高效是我们的工作准则;立足实践,服务实践,重视实用,追求实效是我们的服务宗旨。健全机制、创新模式,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是我们的工作目标。

健全机制是指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切实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和我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发展、规模发展、提升发展,使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呈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科学化的趋势。

创新模式是指从学校教育教学的层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质的提升与变化,产生某种有价值的推进手段,形成适合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新模式。一、过程

椒江区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历时三年,经历了筹备启动—组建团队—培训骨干—全面推进—规范发展这样五个阶段:

第一,筹备启动,雷厉风行大张旗鼓广宣传;建站设点,点面结合专业专职独一帜。

朱道鸿局长上任伊始,首先就组织了一场“生命重要还是金钱重要?”“一条生命到底值多少钱?”的价值观讨论,全局上下统一认识——“生命无价!”“身心健康无价!”

在这一理念的统率下,教育局决定在全区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其在原基础上持续深入地快速发展。从此,区域性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

2007年暑假,教育局专门拨出10万元经费,选拔10位心理老师,去北京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强化培训班学习。这一大手笔的举措,令举办方(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为之折服,因为当时受训的其他学员中,有许多是自费的。

9月下旬,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首批A级证教师、国家二级咨询师、WMECC国际高级催眠师胡美飞老师被调到教育局,受命组建台州市首家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椒江区教育心理咨询站”。当时教育局领导非常重视,财政全额拨款,有困难优先解决,仅十天,温馨漂亮的咨询室建成;仅一个月内,建起了自己的网站,开通了几十项网上服务功能和热线电话(0576—88316600),个体咨询也开始接待。同年12月,为使心理咨询站家喻户晓,在少年宫广场举行了规模盛大的“启动仪式暨现场心理咨询活动”,台州市教育局领导、椒江区委区政府四套班子领导、中小学正副校长、政教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学生代表等300多人与会,现场心理咨询求助者众多,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椒江区教育心理咨询站(以下统称为“咨询站”)兼具业务管理与专业咨询和指导的多重职能:业务管理上,负责在全区推广心理健康教育,担当引领者、组织者、指导者和管理者;而作为一个专业机构,则是从一个点的角度为各校的咨询室建设作示范,为成长中的心理老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和咨询督导服务,同时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可以转介的一个上级机构,免费接待师生和家长的个体咨询,随时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援助。建站以来,咨询站接待的个案已经超过600批次(这还没将电话咨询计算在内),团体危机干预4次,个体危机干预15次。由此有力地见证心理咨询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例如:有一次,我们值班教师接到一个电话,说“老师啊,我想自杀!”油头滑脑地说完这句话电话就断了。值班老师向我汇报后,我觉察到事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觉得这是一个危机事件,如果不处理,有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我马上照来电回拨过去,但是,电话里传来手机已经关机的提示。这可把我们急坏了。怎么办?我马上打电话到移动公司,要求查找这个电话的主人,但他们说我们没有权利查。我只好打电话向金观副局长汇报,金局立马与公安局联系,请他们出面,最后查到这个号码的主人是一个四五十岁的妇女,下陈街道的。我们估计她应该是孩子的母亲,于是再与街道取得联系,请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查实,结果当派出所与街道人员到她家时,妈妈还不清楚出了什么事。后来了解到她有一个女儿在读中学,电话确实是她孩子打的。当时因某些事情想不开,突然出现想自杀的念头,就打了我们咨询站的求助热线。后来,我们专门派心理老师登门为这孩子做辅导,使她及时地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而平时我们接待的个案,大多是学校做不了的疑难个案,比如学校恐惧症、厌学、网瘾、自虐自残、人际交往障碍(特别是亲了关系不良、青春期逆反、异性交往障碍)、青春期各种性心理问题(如性取向障碍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涉及方方面面。如有个小学一年级的女孩,一想到要去上学就说肚子痛,被父亲强行送到校门口时,往往痛得脸都青了,冷汗直流,而送到医院检查,却说没病。后来学校将她转介到我们咨询站,我知道,这是严重的学校恐惧症,已经出现了强烈的躯体症状。后来,经过我六次系统的治疗后,症状彻底消失。回访反馈说她每天阳光灿烂的,与同学关系好起来了,有了几个好朋友,而学习成绩更是突飞猛进,每次考试竟然都考满分,把教师和家长乐得不行。

诸如此类的个案是太多太多了,不胜枚举。现在我们的咨询站是名声在外,求助者不仅局限于椒江本地的师生和家长,更有其他县市的求助者通过各种渠道找到我们要求帮助。所以我们经常是加班加点,每个周末,人家是休息的时间,我们却是咨询最忙的时候。因为考虑到学生平时学习时间不容易出来,我们特地安排在周末值班为他们做咨询。长年累月,我几乎没有什么休息的时间。所以,局领导考虑到工作的实际需要,在编制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在2010年下半年又给咨询站增添了一个人手。但即使有两个人,还经常是忙不过来。所以很累的时候,我们就自我调适,告诉自己这是在做功德在积德行善,因为我们知道,治疗一个孩子,等于是在拯救一个家庭。看到孩子从困境中解脱,听到家长们由衷的感谢,我们看到了自己辛苦劳动的价值,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

当然,心理咨询站不仅仅是做心理咨询这一项工作,更多的时间精力则要放在对全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引领和管理上。因为椒江80多所中小学,100多所幼儿园,近10万名学生,单靠一个咨询站是远远不够的。以咨询站为中心,向各中小学延伸,每个学校成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立心理咨询室,形成一张心理健康辅导网,才是最终目的。事实上,经过三年的努力,椒江区的心理健康辅导立体网络已经基本形成。

第二,组建团队,软硬结合政策先行有保障;健全机构,专兼结合保证长效稳发展。

费钱费力建立咨询站,本意就是要把心理健康工作做真做实,杜绝摆花架。而真正要把工作局面打开,首先要有相关的政策保障,要有相应的硬件配置。为此,区教育局颁发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心理老师队伍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经费投入等方方面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设置了相应的标准,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对学校工作的整体考核中。于是,各学校纷纷行动起来。至今,已有37所街道中心校以上中小学和部分民办学校成立了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立了心理咨询室。随意走进其中任何一个心理咨询室,都会发现,这是学校里最温馨最漂亮最吸引学生驻留的角落。

硬件建设到位后,接下来就解决专业人手缺乏的问题。教育局要求街道中心校以上各中小学每所学校必须要有一位以上专职心理老师。考虑到政策编制的限制,教育局决定从现任教师中选拔心理老师,再通过培训上岗。为此特制定《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课时量规定的指导性意见》,将个体咨询值班、团体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大课等工作全部折合成一定的课时数,免除老师们的后顾之忧。然后在广泛宣传发动、老师自愿报名、学校考量推荐的基础上,最后确定了汪颖等24位教师改为第一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加上各校原有的14位专业教师,目前我区共有专职心理教师38人,街道中心校以上各中小学均拥有了一位及以上专职的心理老师。另外,我们还要求学校根据在校学生数1000:1的比例再配置兼职心理老师。这样专兼职结合,既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量,又保证此项工作的长效发展,不至于因为兼职精力不到位而中途夭折。

第三,培训骨干,不惜血本外培内训讲实效;培养新手,不遗余力督导研磨促成长。

把学科教师改为心理教师,是很简单的,只要发个文件就行。可是要让门外汉变成专家,却是一个十分费力的过程。为了弥补不足,只有想方设法让老师充电,迅速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实操能力。于是,咨询站设计组织了一次又一次的专业培训。我们组建了由30名专职心理教师组成的“椒江区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教育局拨款几十万,把他们送到杭州,委托浙江教育学院师训部代培,定身打造培训课程,遍邀省内外专家讲课。几十天的强化培训,使他们迅速地从原来的角色中跳出来,成长为真正的符合专业要求的心理老师。这批老师通过认真的学习和考核,全部取得了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B级上岗资格证书,成为台州市第一批B级证获得者。

像这样大手笔的专业培训,在省内是绝无仅有的。而我们只要有比较好的学习培训机会,都会组织专兼职心理教师参加。如我们曾组织20多位教师赴舟山参加了浙江省校园心理剧的研讨活动;10位教师赴湖州参加“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的理论学习,10所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主任赴温州考察学习“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的实践操作;5位专业教师赴北京参加全国心理测量专业培训,10位专职教师赴温州学习“学生学习障碍的高效临床干预技术”等等。

除了外出培训,咨询站每年都会邀请多位专家来区内给老师们培训、讲座,如:全区心理老师及各校德育线领导200多人参加“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接听技术培训”;60多位专兼职心理老师参加的学校心理咨询专项技能-“房树人投射测验在心理咨询中的有效应用”培训等;而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证的培训活动则每年都会组织,而且参与的人数是成倍激增,目前区域内持证率已从原来的基本空白,到2010年,已经拥有C证277人,B证36人,A证4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8人,国家三级咨询师5人,另有1166位班主任已经报名申请C证培训和认证。此等规模和推广力度在全市亦属首屈一指。

在骨干教师们初步学习掌握了相关心理咨询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咨询站又担任了咨询督导角色,发挥了实习基地的作用,在每个周末的咨询值班时间都安排两位新加盟的老师来见习、实习,通过观摩咨询全过程及咨询前后的具体讨论指导,使他们更快地了解和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老师们也可以带着他们的个案或疑难问题到咨询站来,一起讨论研究。

咨询站牵头组织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大组(分高中组初中组和小学组),要求各大组每学期都定期不定期的组织全区专兼职心理老师进行心理辅导课和个案的研讨。开放务实的研讨,心理味特别浓郁,每一次磨课都是一次成长,每一次研讨都受益良多,促使一大批教师获得飞速成长。2010年台州市心理健康“三优”(即优秀课题或论文、优秀心理辅导课方案、优秀心理辅导个案)成果评比和校园心理剧专项评比中,我区获奖者众多,有一等奖4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9人。台州市推荐上送省级评比的43个名额中,我区就占了13个。

第四,深入推进,全面开课预防治疗双并重;课题引领,规模科研理论实践相得益彰。

软硬件建设到位的情况下,我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进入了全面推进的阶段。2010年开始,教育局要求街道中心校以上各中小学全面开设心理辅导课,统一配发心理辅导课教材,由财政统一买单。心理辅导课由专兼职心理老师执教,进行深入广泛的发展性和预防性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和心理咨询的常识,重视心理健康理念的培育,注重求助意识的培养;要求学校心理咨询室必须正常运行,定期开放,开放时间也要告知每一位学生;要求将省、市、区、校四级心理干预的热线电话公布在校园醒目处,让每一个学生面临心理危机时都能及时得到援助;所有学校每年都要进行一轮生命教育,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系列活动,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拒绝自杀。2010年,椒江区实施“心灵关怀”行动以后,各校的生命教育呈现更加喜人的局面,收到了预期效果。通过活动,创建了和谐、愉快的校园文化环境,使珍爱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培养了广大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为了在较短时间内明显提升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我们决定以课题研究来引领和促进,咨询站申请了一个浙江省规划课题——《区域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以此课题为总课题,成立课题群,实行规模科研,以期整体提高。于是,我们费尽心血,建立了由34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子课题组成的市级课题群,如此大规模的课题群在台州市也是首屈一指的。而咨询站担负着该课题群的所有指导工作,帮助学校边研究边实践。目前,课题的研究已经告一段落,所有子课题均已顺利结题,咨询站总课题也已通过了浙江省专家组的论证鉴定,获得了高度评价。通过该课题群的力推,课题负责人和研究参与者们,从心理健康教育的门外汉变成了内行人,从兴趣不大转变成热衷者。这些课题中有许多是校长亲自挂帅进行研究的,研究过程中,不少学校还立足本校实际,灵活变通,创造出许多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造就了一批活学活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手。

该课题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有:优秀子课题结题报告集、优秀论文集、优秀个案辅导集、优秀心理辅导课教案集、校园危机处理制度集,心理健康教育讲师团培训大纲、中小学心理辅导站等级评估制度、中小学学生心理安全监测网络系统等。同时还达成了两大目标:(一)创新模式,打造了椒江区“六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即,①普及型的心理辅导活动课,②细致型的个案辅导,③深入型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