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病良方1500首(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7 23:57:27

点击下载

作者:黄岩杰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儿科病良方1500首

儿科病良方1500首试读:

前言

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无数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总结、提炼和发展了难以计数的儿科方药,对于儿童保健和提高人口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许许多多名方、验方分散在各种医学文献中,查阅起来非常困难。

为给从事中医儿科教学、医疗、科研人员提供较为系统和全面的儿科方药,促进中医儿科学的创新和发展,我们组织河南中医学院、新乡市第一卫校、周口地区人民医院、南阳市宛城区第一人民医院的有关同志编写了这本《儿科病良方1500首》。

本书根据儿科常见疾病按系统分章,每章又按病分节。首先对每种疾病的定义、症状、在祖国医学中所属的范畴、病因、病机、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简述,然后列举临床有效验方,从组成、功能、适应症、用法、疗效、说明、方源等方面进行论述。本书注意选择病历较多、疗效确切、简便实用的资料,所编内容力求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

本书由黄岩杰、张丽霞任主编。各章的作者是:第一、二章,张丽霞;第三章,杜国华、冯辉;第四章,黄岩杰、冯辉;第五、九、十四章,张东淑;第六章,王世君;第七、十三章,程艳婷;第八章及部分穴位贴敷方,曹大明;第十章,刘建锋;第十一章,琚玮;第十二章,尚静文。朱珍、赵振营负责了文献资料的检索和整理工作。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近二十年来的多种医学刊物。由于时间仓促,加之我们的经验不足,本书的缺点和错误肯定不少,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们提出批评意见。本书主编1998年5月10日第一章新生儿疾病第一节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增高而引起皮肤、粘膜、巩膜发黄的临床现象。既可是生理现象,也可是多种疾病的重要症状。生理性黄疸在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到高峰,7~10天消退,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消退,甚或继续加深,或消退后复现者,均为病理性黄疸,可伴有厌食、呕吐、不哭、疲倦、肝脾肿大、大便发白、水肿等症状。

生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延迟喂养、呕吐、缺氧、寒冷、胎粪排出较晚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先天性胆道闭锁、婴儿肝炎综合征、败血症等可造成病理性黄疸。黄疸严重尚可引起核黄疸。

本病属于中医胎黄、胎疸范畴,是由于孕母体内湿热或寒湿之邪传于胎儿,或胎儿生后感受寒湿或湿热,阻滞中焦,肝失疏泄,胆汁外溢而发黄。邪郁日久,气滞血瘀,又可致瘀积发黄。治疗上以化湿解毒为基本治则,兼热者,宜清热化湿,解毒退黄;兼寒者,宜健脾温中,化湿退黄;兼有瘀血积滞者,宜化瘀消积,行气化湿。总之,在治疗中始终贯穿“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酌加通利小便的药物,加速毒物的排除。处方1:关氏阴黄汤

组成:茵陈15g,桂枝9g,茯苓15g,生芪30g,党参30g,干姜9g,泽兰10g,苍白术15g,泽泻10g,香附子10g,当归15g,炮附子10g,车前子10g(包),赤白芍各10g。

功能:化湿、清热、凉血、解毒、通下、酸敛。

适应症:慢性肝炎,肝硬化早期。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方源: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141(关幼波经验方)处方2:关氏阳黄汤

组成:茵陈15g,藿香10g,杏仁9g,橘红9g,赤芍15g,泽兰9g,草豆蔻12g,草河车10g,川黄连6g,酒黄芩6g,六一散(包)10g,车前草12g。

功能: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清宫开窍。

适应症:急性黄疸型肝炎初起。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方源: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141(关幼波经验方)处方3:茵陈茅根汤

组成:茵陈6~10g,白茅根10~15g,茯苓5~6g,车前草5~6g。

功能:清热利湿。

适应症:湿热型新生儿黄疸。

用法:每日1剂,煎成30~40mL,分3~4次服,持续用药7~8天。

疗效:治14例,全部有效。

方源:殷杰,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7)∶423处方4:茵陈蒿汤

组成:茵陈蒿5~10g,山栀子3~5g,大黄1~3g。

功能:利湿退黄。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

用法:每剂煎50mL,分5次口服,服20天。

疗效:治疗46例,痊愈39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65%。

方源:朱红赤.中医杂志 1997;38∶455处方5:茵陈四苓合剂

组成:茵陈、金钱草、郁金、茯苓、白术、白芍、党参、丹参、焦山楂、平地木各9g,青皮、陈皮各3g。

功能:清利肝胆退黄。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肝炎综合征)。

用法:每次5mL,1天3次。

疗效:2个月内SGPT转正常67.52%,6个月内SGPT转正常85.47%。

说明:本方有较好的利胆、退黄、降酶、改善肝功能的作用。

方源:汤锡华.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7;(3)∶27~28处方6:茵陈丹参汤

组成:茵陈、丹参各15g,车前子6g,甘草3g。

功能:清热利湿,化瘀退黄。

适应症:新生儿迁延性黄疸。

用法:每日1剂,水煎药汁80~100mL,分3~5次口服。

加减:便秘加大黄1.5g;体虚加人参或党参、大枣;呕吐加鲜生姜;不食加鸡内金。

疗效:治疗54例,痊愈48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4.4%。平均治疗12日。

方源:张淑兰.陕西中医 1993;14(12)∶539处方7:速效退黄汤

组成:茵陈、丹参、赤芍、麦芽各15g,板蓝根、茯苓、白术各10g,柴胡、黄芩、陈皮、甘草各6g,大枣6枚。

功能:疏肝利胆退黄。

适应症:小儿黄疸。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疗效:治疗300例,痊愈284例,显效16例,总有效率100%。

方源:曹书和.陕西中医 1995;16(12)∶540处方8:婴肝汤

组成:绵茵陈7g,鲜虎杖15g,败酱草10g,炒山楂7g,广郁金10g。

功能:清利湿热,利胆退黄。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

用法:每日1剂,频服。

加减:纳呆者加鸡内金7g,炒二芽各10g;腹胀者加炒二丑7g,或火麻仁10g等;拒奶者可输少量高渗葡萄糖、能量合剂、生理量电解质及维生素类,不用或逐渐停用激素。

疗效:治疗14例,痊愈8例,好转2例,并发其他病2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71.4%。

方源:彭兆麟.湖北中医杂志 1989;(4)∶19~20处方9:婴儿利胆方

组成:茵陈12g,金钱草12g,郁金12g,赤芍12g,当归9g,生山楂9g,虎杖6g,生大黄3g(后下)。

功能:清热利胆,活血化瘀。

适应症:湿热黄疸型婴儿肝炎综合征(包括新生儿肝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方源:卢祥之.中国名医名方,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1∶473(时毓民经验方)处方10:消胎黄汤

组成:牡丹皮、茵陈、生地、金银花、车前子、蝉蜕、甘草。

功能:清热利湿退黄。

适应症:湿热郁积型黄疸。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呕恶吐乳加鲜生姜;不食加鸡内金;发热加柴胡、荆芥;烦躁哭闹不休加竹叶、灯心;便秘加生大黄;日久体虚加人参。

疗效:治疗64例,痊愈46例,显效6例,无效4例。中途停诊8例,总有效率86.1%。

方源:李朝阳.陕西中医 1989;10(10)∶446~447处方11:精制大黄片

组成:乙醇提取的较纯的大黄。

功能:清利肝胆。

适应症:新生儿黄疸(肝炎综合征)。

用法:每片为0.25g(相当于生药1g)。每次服用半片,1日3~4次,最大用量每日3次。

疗效:治疗26例,痊愈21例,好转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

方源:时毓民,等.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0;(6)∶19第二节新生儿溶血症

新生儿溶血症通常是指母婴血型不合(ABO或Rh等)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临床以黄疸、贫血、水肿及肝脾肿大为特征。

在祖国医学中属“胎黄”、“胎疸”范畴。母体内蕴湿热,熏蒸胎儿,郁阻肝胆,新生儿出生后疏泄不及,溢于肌肤而致本病。在治疗上以清肝胆、利湿热为主,酌加通利二便的药物以助湿热秽浊之邪排出。处方1:茵栀车前汤

组成:茵陈10g,栀子4g,车前草6g。

功能:清热利湿,利胆退黄。

适应症:新生儿溶血症及新生儿败血症所致高胆红素血症。

用法:每日1剂,浓煎,频喂,至黄疸完全消退为止。

加减:热重者加黄芩3g,黄连2g;体实便秘者加大黄3g;浮肿者加泽泻4g,茯苓6g。

疗效:治疗新生儿溶血症11例,此11例均有母婴ABO血型不合,其中3例还同时合并有Rh血型不合。治疗后平均3.3日开始退黄,7.5日黄疸完全消退。

方源: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 1989:442(虞佩兰经验方)第三节新生儿硬肿症

新生儿硬肿症是新生儿期特有的一种严重疾病,以周身或局部发凉,皮肤或皮下脂肪变硬,并兼有水肿为特征。多于出生后2~3天发病,多发于寒冷地区或季节。

本病的临床表现为:早期哺乳差,哭声低,反应低下,病情加重后体温低于35℃或更低。硬肿为对称性,依次为双下肢、臀、面颊、两上肢、背、腹、胸部等,严重时肢体僵硬,不能活动。

本病的发生,内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气血未充,元阳不振,多见于早产儿和小于胎龄儿,异常分娩,有感染、窒息、后天失养者;外因为感受外邪,以受寒为主。

本病属于中医“胎寒”、“寒厥”、“五硬”等范畴,多由先天禀赋不足,阳气虚衰,寒邪乘袭,伤及脾肾之阳,寒凝血滞,阳气不能温煦肌肤,营于四末,而致肌肤硬肿,亦有感受温热之邪,血热互结,气滞血瘀而致。治疗上以补益元气,温阳祛寒,活血化瘀,调其阴阳,和其气血为治疗总则。对于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治以温肾健脾,活血化瘀。若硬肿软化,可益气养阴健脾;若合并感染邪毒,则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处方1:丁香肉桂膏

组成:肉桂12g,丁香6g,川草乌、乳香、没药、干姜各15g,红花、当归各30g。

功能:温阳通经,活血化瘀。

适应症:寒冷型新生儿硬肿。

用法:共为末,同羊毛脂及凡士林搅拌成50%软膏。每日1次,外用纱布包裹敷在硬肿部位。

疗效:治疗67例,治愈33例。

方源:郭玉章,等.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3(7)∶177☆处方2:孙氏硬肿膏

组成:肉桂16g,丁香24g,乳香、没药、川乌、草乌各20g,红花、当归、川芎、透骨草各120g。

功能:温经通络,益气温阳。

适应症:新生儿硬肿。

用法:将上药放入麻油1500g中加热至沸,炸枯,3层纱布过滤去渣。再将熔化过滤的蜂蜡90g置药油中搅拌。冷却装瓶。用无菌纱布蘸本品,按面颊→前额→胸部→肩胛部→背部→双上肢→臀部→会阴部→双下肢顺序,边涂抹边按揉30分钟。轻、中度日2次,重度3~4次。

疗效:治疗100例,痊愈100例。

方源:孙向红.中国农村医学 1994;22(1)∶44☆处方3:复方丹参注射液

组成:降香、丹参。

功能:活血化瘀。

适应症:新生儿硬肿症。

用法:静滴,日1次,7日为1疗程。

疗效:治疗46例,治愈36例,好转8例,无效0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95.7%。

方源:谢健.中国中医急症杂志 1997;6(1)∶43处方4:温通活血膏

组成:附子、肉桂、苏合香、当归、水蛭、血竭、丹参、三七。

功能:温阳活血破瘀。

适应症:新生儿硬肿症。

用法:涂患处及双侧肾俞、百会、命门穴,无菌纱布覆盖,日1次。

疗效:治疗80例,痊愈76例,死亡4例。

方源:张立兰,等.山东中医杂志 1997;16(6)∶252~ 253处方5:温经活血膏

组成:川乌、草乌各7.5g,肉桂6g,桂枝、生姜、丁香各10g,当归、红花、川芎、赤芍各15g。

功能:温阳祛寒,行气活血,通经化瘀。

适应症:寒冷型新生儿硬肿。

用法:研细过筛,用凡士林500g,调膏,加温(勿烫伤)外敷硬肿区,1~2日换药1次,换药时注意保暖。

疗效:治疗57例,痊愈52例。

方源:康文昭.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4;14(4)∶246~247处方6:姚氏硬肿膏☆

组成:肉桂、白芷各6g,丁香9g,川乌、草乌、乳香、没药各7.5g,红花、当归、川芎、赤芍、透骨草各15g,金银花20g。

功能:温阳通经,化瘀软坚。

适应症:新生儿硬肿症。

用法:研细粉,过筛,加羊毛脂100g,凡士林900g,加热,调膏外涂3~5mm,并按摩阿是穴15分钟,手法要轻;阴囊水肿禁用手法,纱布包扎。日2次。

疗效:治疗226例,治愈208例,死亡18例。

方源:姚翠英.辽宁中医杂志 1997;24(1)∶29~30第四节新生儿脐炎

新生儿脐炎主要发生在出生后,断脐残端受到感染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改变。以脐部红赤、肿胀、渗出、糜烂、出血为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期特有的疾病。

本病多与出生断脐不慎,脐端护理失宜,污染邪秽有关。由于小儿形体娇嫩,脏气未充,对外邪的抵御力较弱,因此脐带易为邪秽污染而伤。若邪郁化热、生湿,则湿热之邪渍浸肌肤,进而营卫失和,气滞血瘀,使脐部发生红、肿、热、痛等症;若湿热化为毒火,则邪毒酿而成疮,致脐部溃烂化腐;若邪伤经损络,可引起血液外溢。治疗上内服药以清热解毒利湿为主,外用药物局部收敛固涩。处方1:云南白药

组成:云南白药。

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适应症:脐炎。

用法:首先用生理盐水或新洁尔灭清除局部分泌物,然后于患处撒上云南白药1g,再用消毒纱布覆盖后用绷带包扎,隔日1次。

方源:杨国文.中医杂志 1983;(4)∶77处方2:冰硼散

组成:硼砂15g,元明粉15g,冰片0.5g,朱砂0.6g。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适应症:新生儿脐炎。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敷1g,再用消毒纱布覆盖,绷带包扎,隔天换1次。

疗效:治疗15例,均取得满意疗效,一般用2次即愈。

方源: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下卷).文汇出版社1989∶449~450处方3:贯珠散

组成:贯众30g,醋制穿山甲12g,珍珠末6g,焙制去蛹蚕茧6只,冰片3g,樟脑10g。

功能:消肿解毒。

适应症:婴幼儿脐炎。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取适量撒患处,覆盖消毒纱布固定,日1~2次。

疗效:治疗121例,治愈105例,显效11例,有效5例。

方源:何维柱.新中医 1997;29(1)∶21处方4:脐炎粉

组成:黄连20g,枯矾30g,朱砂10g,冰片2g。

功能:清热解毒、收敛。

适应症:新生儿脐炎。

用法:上药分别研成极细末,后加入氧化锌,炉甘石各10g,将各药混合过细筛。同时取2%甲紫溶液适量调此药粉少许,每天2~3次,涂于患处。

疗效:治疗12例,总有效率83.3%。一般为2~3天见效,5 ~7天痊愈。

方源: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下卷).文汇出版社1989∶450处方5:黄龙乌贼散

组成:煅龙骨2份,川黄连2份,乌贼骨1份。

功能:收湿敛疮。

适应症:新生儿脐炎。

用法: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用双氧水清洗脐部,用药棉试干,将本品均匀铺撒疮面,用干净柔软之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

疗效:治疗数例,疗效甚好。

方源:王宏臣.中医杂志 1984;(8)40第五节新生儿破伤风

新生儿破伤风是初生儿因断脐处理不善,接触不洁之物,为风冷水湿秽毒之邪所侵而发生的疾病。

临床表现为:唇青口摄、牙关紧闭、苦笑面容,甚或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为特征。多于出生后4~7天内发病。

本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因新生儿断脐时使用的用品不洁,或断脐后脐部护理不当,为风冷水湿秽毒之邪所侵而致。

在中医中称本病为“脐风”、“四六风”、“七日风”等名称。外来之邪侵入脐中,经络脉隧受阻,营卫壅滞,气血不运,经脉为邪毒所闭,致成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痉厥证候。治疗上以解肌祛风,解毒熄风,养阴益气为主。☆处方1:于氏方

组成:僵蚕10个(炒黄),蝉蜕10个(炒黄),蜈蚣1条(炒黄),朱砂1.5g,牛黄0.15g。

功能:驱风通络,熄风镇痉,清热解毒。

适应症:新生儿脐风。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次用量1/4,乳汁送服。

疗效:治疗23例,均获痊愈。多为服药1次即可,一般服药后1~2小时,肠鸣音活跃,排气,即为药已奏效,抽搐逐渐停止,全身症状消除,最长不超过12小时即可痊愈。

方源: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下卷).文汇出版社1989∶451~452(于茂文祖传方)处方2:白附子散

组成:白附子10g。

功能:驱风止痉。

适应症:小儿脐风。

用法:研成细末,用鸡蛋调匀,敷手掌心,外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

方源:贺菊乔,等.小儿疾病外治法.三环出版社 1991∶ 82处方3:立圣散

组成:蜈蚣、蝎梢、白僵蚕、瞿麦。

功能:解痉除风。

用法:少量药末调成糊状,敷于脐周,每日1次。

方源:江育仁,等.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科技出版社1995∶218处方4:生地田螺肉

组成:生地、生葱、萝卜子、田螺肉等份。

功能:宣通经络,驱风止痉。

适应症:小儿脐风。

用法:共捣烂,敷于脐周约一手指厚。并包好患儿,约二小时后去药,每日敷2~3次。

方源:贺菊乔,等.小儿疾病外治法.三环出版社 1991∶81~82处方5:脐风汤

组成:生天南星、钩藤各9g,防风、蝉蜕、僵蚕、天麻各6g全蝎3g。

功能:疏风解痉。

适应症:小儿脐风。

用法:加水共煎3次,取药液100mL,加黄酒约2mL,不拘时喂服。用药2小时后,若患儿五心(眉、胸、背、手、足)处得微汗者效佳。反之,应加速服药。

疗效:治疗6例,痊愈6例。

方源:周志忠.四川中医 1989;(7)∶19处方6:新破汤

组成:全蝎1.5g,僵蚕6g,蝉衣6g,胆南星6g,葛根6g,田基黄6g,银花6g,防风6g,钩藤6g,鲜红骨蓖麻根15~20g。

功能:清热止痉。

适应症:重症新生儿破伤风。

用法:水煎至80~100mL,每次5mL,2小时1次,鼻饲。

疗效:治疗31例,痊愈19例,死亡10例,恶化2例。

方源:陈展中,等.湖南中医杂志 1991;7(2)∶15~16处方7:蝉蜕止痉散

组成:蝉蜕50g,僵蚕5个,全蝎10个,蜈蚣1条。

功能:驱风通络,熄风镇痉。

适应症:新生儿破伤风。

用法:水煎2次,药液混合浓缩至150mL,上、下午各1次,用鼻饲法给药。

疗效:治疗7例,均获痊愈。一般用药3剂抽筋次数即明显减少,5~6剂即可痊愈,无不良反应。

方源: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下卷).文汇出版社1989∶451~452(张居运经验方)第二章营养性疾病第一节小儿厌食症

厌食症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厌恶进食的病症。多见于1~6岁的小儿,是儿科的常见病。又名“恶食”、“食欲不振”。

小儿厌食症的症状可表现为:食少,择食,体倦乏力,便溏腹胀,面黄肌瘦,唇淡,脉细无力,睡时露睛,出汗或口干多饮,皮肤干燥。

本病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凡能影响消化系统功能的疾病或使消化功能调节失衡的因素均可导致厌食。可有以下几种原因:①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②全身器质性疾病,如结核、胶原病等。③微量元素缺乏。④药物影响,如红霉素等。⑤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⑥外界环境影响,如气温太高,湿度太大。⑦不良饮食习惯和小儿情绪变化。

在祖国医学中属“脾虚纳呆”范畴,病机在于脾胃纳运功能失职,本病病位在胃,久则在脾,病程迁延者多有体弱肌瘦等脾虚征象。治疗上宜食治与药治兼施,开胃健脾为治疗总则。处方1:三甲散

组成:炙鳖甲、炙龟板、炙穿山甲、鸡内金、炒槟榔各30g,砂仁12g,番泻叶3g。

功能:消食导滞,开胃健脾。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食滞型。

用法:共研细粉,1岁每服1g,日3次,开水冲服。

方源:马荫笃.中医杂志 1986;27(6)∶9☆处方2:马氏厌食方

组成:明党参9g,乌梅肉5g,生甘草3g,白茯苓6g,炒白术6g,怀山药9g,橘皮5g。

功能:平补气阴,调和胃气。

适应症:厌食属胃阴不足,脾气虚弱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脾气虚弱突出者,明党参易党参,甚则加黄芪、苍术甘温运脾;苔白腻者,少佐砂仁或蔻仁粉,芳香和胃醒脾,酌加炒谷芽、麦芽、神曲助脾运滞;若见烦躁不安,口渴喜饮,大便偏干,舌质偏红,苔薄少或花剥多系胃阴不足,加川石斛、麦冬、生谷麦芽清养胃阴,助运化。

方源:马莲湘.中医杂志 1986;27(6)∶7☆处方3:开胃疏肝健脾汤

组成:醋柴胡、炙甘草各3~5g,太子参12~15g,佛手花、绿梅花各4~6g,炒白术5~7g,炒鸡内金7~9g,生麦芽7~10g。

功能:疏肝理气,健脾和胃。

适应症:小儿断奶后厌食症。

用法:每日1剂,煎汤少量多次喂服。3剂为1疗程。

加减:口干喜饮者加石斛4~6g,麦冬5~7g;恶心呕吐者加生姜1~2片,藿香3~5g;腹胀便稀加厚朴花4~6g,山药7~9g;寐差烦躁者加合欢花、蝉蜕各4~6g。

疗效:治疗54例,服3~6剂治愈者38例,服7~9剂治愈者13例。

方源:陈泽仁.新中医 1998;30(1)∶46~47处方4:开胃进食口服液

组成:白芍10g,青皮3g,丁香3g,乌梅6g。

功能:疏肝理气,健脾开胃。

适应症:肝气犯胃型厌食。

用法:上药经煮提净化,装入10mL安瓿中。每次10mL,每日2次;10岁以上10mL,周岁以内5mL,日3次,均口服。28日为1疗程。

疗效:治疗113例,痊愈81例,显效27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

方源:徐荣谦,等.中国农村医学 1994;22(2)∶39~41处方5:开胃健脾方

组成:太子参、苡仁、炒三仙各15g,茯苓、白术、扁豆各12g,隔山橇、泥鳅串各30g,砂仁(打碎后下)、白蔻仁(打破后下)、炙甘草各5g,鸡内金6g。

功能:健脾益气,消食导滞。

适应症:由脾虚夹滞所致的厌食纳少。

用法:上药以500mL开水浸泡10分钟后,文火煎开25分钟后取汁100mL。1岁内每次服20mL,6岁以上30mL,每日3次,温服。

加减:湿邪偏盛,舌苔白腻者,以苍术易白术,加藿香、草蔻芳化湿浊;大便燥结,去扁豆、苡仁,加枳实、槟榔消积导滞;若兼脾阴不足,津液亏乏者,可以南北沙参易太子参,并可酌情加入麦冬、玉竹、生地、白芍等酸甘化阴、滋脾润燥之药物;脾虚积滞夹热者可酌情加入黄连、栀子、胡黄连、连翘等清热药。

方源:文仲渝.四川中医 1995;(10)∶41处方6:五二醒胃汤

组成:太子参、南沙参各15g,苍术、白术各6~9g,法半夏、陈皮、云苓各6g,焦山楂、神曲各12g,砂仁3~5g,熟薏苡仁10~15g。

功能:益气养阴,化湿导滞。

适应症:气阴两虚型厌食。

用法:加水300mL,煎至100mL。每次20~30mL,每日3次口服,用2周。

疗效:治疗61例,显效46例,有效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

方源:周炜.山西中医 1996;12(1)∶19~20处方7:厌食祛瘀汤

组成:赤芍6g,桃仁6g,连翘6g,川芎3g,甘草3g,红花3g,川军2g,山楂8g。

功能:平肝清热,祛瘀活血,疏气消运。

适应症:血瘀气滞,肝旺脾弱。

用法:此为3~6岁剂量,婴儿酌减,学龄儿童稍增,每日1剂,煎2次。混合成100mL,分3次饭前1小时服用,婴儿浓缩成60mL,分4次服用。

加减:腹胀加大腹皮、枳壳;低热加柴胡;舌剥唇干加花粉、石斛;大便不硬去川军用制川军1g,葛根6g。

疗效:治疗1000例,痊愈632例,显效257例,有效99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98.8%。

方源:刘传珍.江苏中医 1990;(4)∶37~38处方8:厌食散

组成:党参、白术、山药、云苓、莲子、扁豆、鳖甲、龟甲、炮山甲、炒鸡内金、陈皮、麦芽、神曲各30g,炒山楂、炒莱菔子、枳实各20g,青皮、使君子仁各15g,槟榔12g,三棱、莪术各10g,雷丸、二丑、榧子各6g。

功能:健脾益气,消积开胃。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经漂洗、烘干,粉碎过140目筛。1~2岁每日用12g,3~12岁每增1岁增2g,12岁以上每日30g。分2~3次温开水送服,或伴入饭内加面粉烙饼食用。2周为1疗程。

疗效:治疗205例,痊愈147例,显效31例,有效13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3.17%。

方源:张秀华,等.河南中医 1992;12(1)∶41处方9:乐膳散

组成:生苍术15g,生山楂10g,生麦芽10g,五谷虫15g,橘白10g。

功能:运脾开胃。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瓶贮塞紧,置干燥处。1岁每服2g,2~6岁每服3~5g,加糖少许,开水调服。1日3次,10天为1疗程,可连续2个疗程。

加减:若肝旺脾虚者加生白芍15g;脾肺气虚者加黄芪10g。

疗效:治疗35例,服药1周,食欲渐振,食量明显增加23例;服药10天后,食欲增强,食量增加12例,经治后全部有效。

方源:孙浩.江苏中医 1996;17(6)∶19处方10:运脾健儿方

组成:太子参12g,茯苓、苡仁各15g,苍术8g,砂仁、白术、山药、黄精、扁豆各10g,炙甘草6g。

功能:补脾健运。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日1剂,分3次服。10天为1疗程。

加减:手足心热,夜寐欠安,口干,舌红少苔者,去苍术,加地骨皮8g,生地、玉竹各10g;易感冒者加黄芪20g,防风10g;大便干结加郁李仁10g。

疗效:治疗56例,痊愈38例,显效16例,无效2例。

方源:张守凤.湖北中医杂志 1994;(6)∶33处方11:异功散加味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山药各25g,炒苡仁、山楂各20g,鸡内金、炒莱菔子、陈皮各15g,冰片2g。

功能:健脾消积,调气和血。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共研为细末,密封保存。按年龄大小,每次用4~8g,以香油适量调湿为度。洗净脐部,将药敷上,再用伤湿止痛膏一张覆盖药物并固定。24小时换药1次。同时坚持定时进餐。10天为1疗程。

疗效:治疗38例,痊愈2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2.1%。

方源:江伯祥,等.中医杂志 1997;38(增刊)∶534处方12:皂荚散

组成:皂荚适量,糖适量。

功能:醒脾开胃,升清降浊,缓中健运。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将干燥厚皮切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煅存性,剥开荚口,以内无生心为度,研细末,瓷瓶装备用,每次服1g,1日2次,用糖拌匀吞服。

疗效:治疗110例,总有效率为94.5%。

方源:汪贻魁.湖北中医杂志 1987;(1)∶25处方13:张氏增食散

组成:苍术1000g,炒鸡内金1000g,鸡矢藤1000g,皂角炭1000g。

功能:运脾,健脾,养胃,消食。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过80目筛。2周岁以内者每次1g,2周岁以上者每次2g,每日3次,可与适量白糖配伍,7日为1疗程。

疗效:治疗196例,痊愈184例,无效12例。

方源:张胜天,等.中医杂志 1997;38(增刊)∶584~585处方14:金子丸

组成:鸡内金、莱菔子各等份。

功能:去积消食。

适应症:肠胃有积滞的厌食症。

用法:上药炒,分别研末,然后混合重研,过100目筛。水泛丸如莱菔子大,晒干,收贮备用。1岁以内每次0.5~1g,1~3岁每次1.5~3g,4~6岁每次2~4g,7~10岁每次3~5g。10岁以上酌加。每日3次,温开水送下。

方源:江育仁.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901(汤承祖经验方)处方15:枳术丸加味

组成:枳实10g,白术15g,荷叶10g,焦楂10g,半夏曲6g,胡连6g,姜黄6g,砂仁6g,内金10g,炙甘草4g。

功能:消积开胃。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疗效:治疗38例,服5剂后食欲大增者28例,服7剂后食欲改善明显者8例,服10剂后食欲改善者2例。

方源:田满荣,等.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8;7(2)∶219处方16:养阴运脾汤

组成:北沙参7.5g,麦冬7.5g,石斛15g,花粉15g,黄精10g,乌梅10g,山药10g,生麦芽10g,玉竹5g,炙甘草5g。

功能:滋阴养胃,健脾益气。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日1剂,水煎2次,取汁150mL,分3次温服,用2~3周。

疗效:治疗154例,痊愈83例,显效52例,好转9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4%。

方源:尚丽娟,等.中医药信息 1996;(5)∶38处方17:活血助消饮

组成:桃仁、生山楂、鸡内金、大枣、麦芽、神曲、黄芪、当归、党参。

功能:活血通滞,消食和胃,益气健脾。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按年龄大小,每味药3~8g,日1剂,水煎服。

加减:感冒发热加柴胡、连翘;内热盛加黄芩;虚寒者加炮姜、肉桂;积热者加胡黄连。

疗效:治疗200例,治愈178例,有效2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9%。

方源:王国慧,等.国医论坛 1993;8(5)∶32处方18:桂枝汤加味

组成:桂枝3g,白芍6g,生姜3片,红枣3枚,炙甘草3g。

功能:调和营卫,促醒胃气。

适应症:腠虚汗多,纳呆厌食。

用法:每剂煎一汁,约小半碗,分2次温服。

加减:如舌红花剥,阴液不足者,加养胃生津之品,玉竹、百合、石斛、麦冬、生扁豆、生地等斟酌选入;鼻衄者加白茅根、藕节;便秘加生首乌以润之,切忌泻剂;寝汗淋漓者,加麻黄根、糯稻根以止汗。舌淡阳虚,加附子。

方源:中国中医药报 1990年4月13日第三版(董延瑶经验方)处方19:疳积散

组成:红参9g,当归9g,胡黄连9g,茯苓9g,芜荑15g,使君子仁12g,川芎6g,青皮6g,广皮9g,夜明砂6g,木香6g,五灵脂6g,干蟾皮9g,红花6g,鸡内金6g,朱砂3g。

功能:消食导滞,理气健脾。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次服0.6~0.9g,每日2次。轻证服药数次,重证服药2~3周,多能见效。

方源:杨梦兰.中医杂志 1986;27(6)∶6~7处方20:江氏调脾合剂☆

组成:苍术、焦山楂各10g,陈皮4g,鸡内金3g。

功能:燥湿健脾,理气助运,开胃消食。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上药制成合剂30mL。1~6岁每次10mL,每日3次。

方源:江育仁,等.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901处方21:复方八仙散

组成:怀山药100g,芡实100g,薏米80g,茯苓80g,鸡内金50g,扁豆100g,莲子肉100g,粉葛根60g,榧子肉40g,陈皮30g。

功能:运脾健脾,开胃和胃。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以上共研细末,过筛,调米糊服用,每次适量,每天2~4次,15天为1疗程。

疗效:治疗112例,痊愈90例,好转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6%。

方源:赵伟强.北京中医 1994;(5)∶33处方22:药米健脾粉

组成:怀山药250g,苡仁250g,芡实200g,大米(中稻米)500g。

功能:健脾助运。

适应症:脾虚失运型厌食。

用法:分次下锅,用微火炒成淡黄色,混合研细过筛,每日早晚1汤匙冲服。20日为1疗程。

加减:便溏加扁豆250g;积滞腹胀加鸡内金100g;口渴多饮加天花粉60g,白芍60g。

疗效:治疗50例,治愈45例,有效4例,无效1例。

方源:邓德源.湖北中医杂志 1986;(2)∶54处方23:消积散

组成: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各4.5g,鸡内金1.5g,枳壳3g。

功能:消食导滞。

适应症:小儿厌食之实证。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每日1剂,包煎,加水500mL,煎取100mL,分3次服。病情严重者,用量可加倍。

加减:兼有便秘者,可配用硝金散外敷以消积通便:皮硝15g,鸡内金、冰片各1.5g,共研末,每次9g,用纱布袋包,睡前贴脐处。

方源:沈学敏.浙江中医杂志 1987;22(9)∶402 (浙江名老中医舒鸿年验方)处方24:消食散

组成:厚朴10g,茯苓10g,陈皮6g,广木香6g,槟榔10g,建曲6g,谷芽10g,麦芽10g,石斛10g,灯心3只。

功能:消食导滞,行气消积,安神清心热。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方源:张介安.中医杂志 1986;27(6)∶8处方25:加味三甲散

组成:制鳖甲、制龟板、鸡内金、炒大贝母各15g,大砂仁6g,番泻叶1.5g。

功能:滋阴消食,泻下清热。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脾胃阴虚,阳邪亢盛型)。

用法:共为细末,掺匀,收贮备用,6个月以内每次0.3~0.45g,1岁以内每次0.6~0.9g,2岁以内每次1.5g,3岁以内每次1.8g,4~6岁每次2.4g,7~9岁每次3g,10~12岁每次4.5g,每日3次。

方源:江育仁,等.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900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协定方)处方26:消积厌食散

组成:穿山甲9g,鸡内金9g,大白9g,莱菔子6g,焦三仙各15g,茯苓15g,白芷15g,藿香9g,砂仁6g,酒大黄3g,枳壳6g,陈皮6g,木香6g,香附9g。

功能:消积导滞。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上药研末,每次用6g,以上等陈醋适量,调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上,先用6cm×6cm蜡纸覆盖,再用8cm×8cm胶布粘贴覆盖,48小时后揭去。连敷3次为1疗程。一般用2~3疗程。

疗效:治疗485例,痊愈295例,有效176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97.12%。

方源:李巧玲,等.河南中医药学刊 1995;10(5)∶39处方27:消积开胃散

组成:山楂、鸡内金、太子参、独脚金、谷芽、麦芽各100g,白术、山药、五谷虫、象牙丝各80g,砂仁、枳实各40g。

功能:消积健脾,开胃进食。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上药烘干研末,过100目筛,高压灭菌后用软塑料袋分装,每小包5g。2~5岁每次服1包,1日2次;6~8岁每次服2包,每日2次;9~12岁,每次2包,每日3次。连用1个月。

疗效:治疗166例,显效72例,好转7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89.1%

方源:严奕明.新中医1998;30(2)∶50处方28:消化散

组成:炒神曲10g,炒麦芽10g,焦山楂10g,炒莱菔子6g,炒鸡内金5g。

功能:消食和胃,散瘀化积,理气化痰,健脾补中。

适应症:小儿食滞的厌食症。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加淀粉1~3g,用白开水调成稠糊状,临睡前敷于患儿脐上,再用绷带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为1疗程,不愈者,间隔1周,再行第2疗程。

加减:兼乳食停滞加陈皮6g,酒川军5g;兼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苡仁各10g;兼先天不足加人参3g(或党参6g),干姜5g,炙甘草6g;兼脾胃虚弱加党参、山药各10g,白术6g;兼恶心呕吐加半夏、藿香、枳壳各6g;兼大便稀溏加苍术10g,诃子6g。

疗效:治疗122例,痊愈65例,显效34例,有效2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4%。

方源:姜梅英,等.中医杂志 1986;(2)∶31处方29:健脾消食饼

组成:山药50g,莲子50g,茯苓50g,太子参30g,苡仁50g,扁豆50g,鸡内金30g,谷麦芽各30g,芝麻50g,面粉500g,白糖适量。

功能:健脾助运,消食导滞。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将薏苡仁、扁豆、山药、莲子、茯苓、谷麦芽用麦麸炒黄,鸡内金用沙炒燥,上药研磨成粉状。太子参晒干后研粉,再加入芝麻、面粉和成面团,制成数十枚薄饼(每饼约30g),用铁锅烙成黄、香、脆的药饼。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每次1枚。

方源:金全瑛,等.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8;21(1)∶30处方30:健脾消食散

组成:党参、白术、陈皮、郁金、砂仁、鸡内金、槟榔各9g,牵牛子、大黄各6g,朱砂1g。

功能:健脾益胃,消食化积。

适应症:脾虚夹积型厌食。

用法:将上药共研极细面,分装成每包重10g,以备用。2岁以下,每次1/4包,2岁~4岁每次1/3包,4岁以上每次1/2包。日服2次,10天为1疗程。

疗效:治疗240例,治愈194例,显效4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7.5%。

方源:薄丽亚,等.国医论坛 1997;12(4)∶32处方31:健脾饮

组成:木瓜6~9g,乌梅6~9g,云苓6~9g,山药12~15g,扁豆9~12g,苡仁9~12g,麦芽9~12g,鲜荷叶(后下)20g,甘草3~6g。

功能:甘淡实脾,醒脾开胃。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水煎分3次温服,每日1剂,10剂为1疗程。

加减:积滞加焦山楂、神曲;脾胃虚弱加党参、白术;脾虚湿阻加藿香、砂仁;阴虚胃热加沙参、丹皮;肝脾不调加柴胡、白芍;虫毒扰脾加槟榔、白芍。

疗效:治疗86例,痊愈58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2例。

方源:赵斌.陕西中医 1990;(8)∶349处方32:健脾汤

组成:白术10g,生谷芽10g,生麦芽10g,焦山楂10g,神曲9g,枳实6g,陈皮6g。

功能:健脾和胃助运。

适应症:脾失健运型厌食。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服10剂为1个疗程。

疗效:治疗160例,显效98例,有效52例,无效10例。

方源:朱君华.湖南中医杂志 1988;(3)∶46处方33:健脾柔肝汤

组成:银柴胡、白芍、陈皮、木香、北沙参、茯苓、白术、炒麦芽、神曲、焦山楂、胡黄连、甘草。

功能:健脾柔肝,开胃消食。

适应症:肝旺脾虚,运化不足型厌食症。

用法:药量视患儿年龄而定,日1剂,水煎分3次服,1个月为1疗程。

疗效:治疗96例,痊愈69例,有效2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3.7%。

方源:赵鹏.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6;19(2)∶27~29☆处方34:健脾开胃汤

组成:苏条参9g,苍术、枳壳、佛手、神曲各6~9g,白豆蔻3~9g,焦山楂、肉蔻各3~6g。

功能:健脾和中,开胃助运。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日1剂,水煎3次,分5次服,1月为1疗程。

加减:胃阴不足加五味子、乌梅、麦冬、牡蛎;脾胃气虚苏条参易党参,苍术易白术,可去焦山楂、神曲,加黄芪、茯苓、炮姜、木香、陈皮;肾虚加益智仁、补骨脂;肝旺脾弱加炒柴胡、香附、钩藤、白芍。

疗效:治疗60例,痊愈36例,好转2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3%。

方源:陈辉.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1994;17(3)∶18~21处方35:健脾养肝汤

组成:党参、山药各15g,白术、白芍、莲子、焦三仙各10g;法夏、陈皮、豆蔻、槟榔各6g;竹茹、荷顶、甘草各4g,龙胆草3g。

功能:健脾益气,疏肝养肝。

适应症:肝气犯胃型厌食症。

用法:浓煎,每次20~50mL不等,一日3次,饭前服用,20天为1疗程。

疗效:治疗30例,治愈8例,显效10例,好转9例,无效3例。

方源:李荫昆.云南中医药杂志 1997;18(4)∶17处方36:健脾消食散

组成:党参9g,白术9g,陈皮9g,郁金9g,砂仁9g,鸡内金9g,槟榔9g,牵牛子6g,大黄6g,朱砂1g。

功能:健脾益气,消食导滞。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研极细末,每包10g。<2岁、2~4岁、>4岁分别用1/4、1/3、1/2包,日2次口服,10日为1疗程。

疗效:治疗240例,治愈194例,显效6例,总有效率97.5%。

方源:薄丽亚,等.国医论坛 1997;12(4)∶32处方37:健脾消食汤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陈皮、木香、槟榔、半夏、连翘各5~10g,炒麦芽、神曲、炒山楂片、鸡内金各10~15g,莪术3~5g。

功能:健脾益气,和胃消食,杀虫祛积。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用量依患儿年龄大小增减。3次煎取药液共500~600mL,混合后分早、中、晚3次温服,隔日1剂。

疗效:治疗50例,全部治愈。

方源:胡子水,等.山东中医杂志 1996;15(11)∶523处方38:健脾开胃散

组成:饭锅巴、面锅巴各150g,怀山药15g,莲子、苡仁各9g,砂仁6g,甘草3g。

功能:健脾醒胃,消食导滞。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每日1剂,5日为1个疗程。

疗效:治疗100例,治愈85例,显效12例,无效3例。

方源:梁远立.浙江中医杂志 1992;27(12)∶542处方39:婴儿素

组成:白扁豆、山药、白术、广木香、鸡内金、川贝母、人工牛黄、碳酸氢钠。

功能:健脾,消食,止泻。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将6味药碾细末,过罗。再将牛黄掺入研细,收贮备用。1周岁内每次0.25g,1~3岁每次0.5g,4~7岁每次1g,8 ~12岁每次1.5g,13~14岁每次2g,14岁以上每次3g。每日2次,温开水冲服。

方源:江育仁,等.实用中医儿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1995∶900 (苗丕显经验方)处方40:滋阴运脾肥儿方

组成:太子参、麦冬、南沙参、土炒白术、炒山楂、炒麦芽、黄连、木香、甘草、大枣、粳米、山药、葛根、夜明砂。

功能:滋阴润脾,和胃消食。

适应症:脾阴不足型厌食症。

用法:每天1剂,1.5~2个月为1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同时嘱其饮食有节,少食肥甘及生冷食物。

加减:腹痛者加炒白芍;有肠寄生虫者加槟榔、使君子;阴虚者加乌梅、玉竹等酸甘化阴;低热者加地骨皮、银柴胡;出汗者加牡蛎散;便秘加全瓜蒌;舌苔光剥或舌中光红有裂纹者加石斛等。

疗效:治疗352例,痊愈251例,显效56例,有效4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8.48%。

方源:吕孚,等.中国中医药科技 1997;4(1)∶61处方41:理脾化湿汤

组成:炒米仁、川朴花、茯苓、炒淡芩、炒枳壳、神曲、大腹皮。

功能:疏理气机,理脾化湿运滞。

适应症:脾虚夹湿型厌食症。

用法:先将诸药用水(约500mL)浸泡15~20分,用文火煎至一半量,每日分2次服,疗程为2周。

加减:伴有微热者加青蒿;腹胀且痛者加制香附、陈皮;大便溏泄不化者加炒白术;舌苔厚腻者加楂炭、鸡内金。

疗效:治疗50例,显效3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6%。

方源:詹乃俊.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94;18(2)∶23处方42:湿积散

组成:独脚金、芦荟各5份,使君子、金钱草、山楂、谷芽、麦芽、白术各20份,白豆蔻3份,乌贼骨15份,竹叶、罗仙子各10份。

功能:消积除疳,运脾开胃。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2岁以下1/3~1/2小包/次,3~4岁1小包/次,4岁以上2包/次。日均服2次。亦可与瘦肉拌炖汁服。10天为1疗程。

加减:脾胃积滞型单用湿积散;脾胃气虚以黄芪、茯苓各10 ~15g煎水冲服;脾胃阴虚型以太子参、石斛、麦冬、红枣各10 ~15g,煎水冲服。

疗效:治疗174例,显效88例,有效61例,无效25例。

方源:邓耀斌.新中医 1995;(12)∶48处方43:淮曲散

组成:怀山药200g,酒糟曲150g,茯苓100g,丁香20g。

功能:温中健脾,益胃启食。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将上药碾成极细末,过筛,装瓶备用。每日3次,每次15g,于饭后用温开水或可加小量糖调服。

疗效:治疗115例,有效率达95%。

方源:杨德明.湖南中医杂志 1988;(3)∶41处方44:温中健脾开胃汤

组成:制附子、炒枳壳、炒苍术、陈皮、炙甘草各3g,肉桂1g,淡干姜1.5g,炒白术、茯苓、炙鸡内金各6g,焦三仙10g。

功能:温中开胃,健脾益气。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制附子先煎,肉桂后下。日1剂,水煎取液150mL,分3次饭后温服。

加减:恶心、呕吐加姜半夏;泄泻加砂仁;腹胀较甚者加炒莱菔子。

疗效:治疗45例,治愈34例,显效9例,无效2例。

方源:杜志昌.中国农村医学 1995;23(9)∶54处方45:增食饴

组成:贯众250g,藿香250g,前胡120g,荷叶150g,山药300g(取100g研末备用),太子参300g,白萝卜1000g(绞汁备用)。

功能:健脾消食。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上药文火煎,取两汁,浓缩至1500mL,加入白萝卜汁及白糖250g,继文火浓缩至滴水成珠,掺入山药粉,停火待冷,拌上适量香料,制成饴糖块状,每块5g,含生药10g,每次1块,1日食2~3次,年长儿1次可食3块,7天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

疗效:治疗63例,显效39例,有效17例,无效7例。

方源:张竹溪.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6;(6)∶17处方46:增食饮

组成:山药10g,焦山楂5g,鸡内金5g,扁豆5g,甘草4g。

功能:健脾消食。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加减:脾失健运加陈皮、半夏、白术、麦芽;胃阴不足加乌梅、沙参、麦冬、白芍各5g;脾胃气虚加党参8g,砂仁5g,白术6g;脾虚湿阻加党参、云苓、焦曲各8g,陈皮6g;肝脾不调加柴胡、香附各8g,郁金、白芍各6g;虫毒扰脾加使君子1g,槟榔5g,乌梅8g。

疗效:治疗152例,痊愈133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1例。

方源:赵建宗.陕西中医 1989;(10)∶467☆处方47:黎氏厌食方

组成:人参(暑天用西洋参)4g(另煎,如无人参亦可倍用党参代之),麦冬8g,五味子4g,白术4g,白芍8g,龙骨10g,独脚金6g,鸡内金4g。

功能:健脾胃,益气阴,消积滞。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加减:脾胃阳虚加益智仁;热象明显加少量黄连;便秘者酌加胖大海。

方源:黎炳南.中医杂志 1986;27(6)∶7☆处万48:菖蒲苍术汤

组成:佛手、山楂、麦芽、白芍、石斛各10g,龙胆草5g,九香虫10g,石菖蒲5g,苍术、枳壳各10g。

功能:疏肝理气,养阴开胃。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源:夏光欣.吉林中医药 1992;(7)∶3(王烈教授经验方)处方49:醒脾健胃汤

组成:党参12g,茯苓、白术、扁豆、苡仁各10g,法半夏6g,砂仁、白蔻、陈皮、炙甘草各3g。

功能:健脾开胃。

适应症:小儿厌食症。

用法:水煎服。10剂为1疗程。

加减:若食滞者加焦三仙;腹胀者加炒莱菔子、鸡内金;气虚者加炙黄芪。

疗效:治疗162例,治愈132例,好转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6.9%。

方源:彭岳衡,等.陕西中医 1994;15(12)∶551第二节小儿缺锌症

小儿缺锌症是一种常见病。凡小儿发锌低于110.7ppm,食欲减退.有嗜食异物表现,体重较正常儿童少20%以上,身高低于正常儿童,生长发育迟缓者,可列为小儿缺锌症。

本病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味觉异常,复发性口腔溃疡,或有异食癖,皮炎,脱发。重者生长停滞,身材矮小,性发育推迟,易并发感染性疾病,外伤伤口愈合缓慢,暗适应能力减低等。

小儿处于迅速生长发育阶段,容易造成锌缺乏,特别是牛乳喂养的婴儿更容易缺锌;另外小儿的偏食性强,膳食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本病在祖国医学中,据其临床表现,分属于厌食、疳证、五迟等病范畴。饮食偏嗜、疾病伤正,轻者脾气虚弱,运化失健,重者脾肾两亏。在治疗上宜健脾益胃,补肾养血安神为主。处方1:大定风珠冲剂

组成:白芍、生地、麦冬、炙甘草各18g,阿胶9g,生龟板、生牡蛎、鳖甲各12g,麻仁、五味子各6g,鸡子黄2枚。

功能:滋阴熄风。

适应症:小儿难治性锌缺乏症。

用法:制为冲剂,每袋12g。1岁以下1/4袋,1~2岁1/3~1/2袋,3~7岁1/2袋,8岁以上1袋,每日3次口服。10日为1疗程,用3个疗程,必要时也可延长。

疗效:治疗35例,有效10例,好转2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0%。

方源:唐堪春.国医论坛 1995;10(2)∶20处方2:中药补锌糖浆

组成:太子参30g,白术24g,茯苓24g,陈皮16g,熟地20g,制首乌30g,甘草10g。

功能:健脾助运。

适应症:小儿缺锌症。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熬煎成糖浆,每瓶100mL,每毫升含生药1.5g。1岁以内每次3mL;1~2岁每次4mL;2~3岁每次5mL;3~4岁每次6mL;4~5岁每次7mL;5~6岁每次8mL;7岁以上每次10mL。每天早晚各服1次,饭后2小时服,疗程2个月。

疗效:治疗100例,有效81例,好转19例。

方源:陈厚忠.湖南中医杂志 1991;(3)∶8~9处方3:参芪散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黄芪、黄精、白扁豆、炒山楂、麦芽。

功能:补气健脾。

适应症:小儿缺锌症。

用法:上药漂洗,烘干、粉碎、过筛后备用。1~3岁1日15g,7岁1日25g,7岁以上1日30g,水煎服,日3次。治疗2周为1.疗程。

疗效:治疗48例,痊愈26例,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3.75%。

方源:黄雪梅,等.河南中医 1990;10(2)∶14处方4:参苓白术散

组成:党参、茯苓、山药、白扁豆、白术、莲子、薏苡仁、大枣各10g,陈皮6g,砂仁1.5g,桔梗3g。

功能:健脾益胃。

适应症:小儿缺锌症。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7岁剂量酌减。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补锌药及食品。30日为1疗程。

加减:食欲不振加麦芽;舌苔厚加山楂;反复感冒加生黄芪、紫苏叶;心烦加灯心草;舌红去党参,加太子参。

疗效:治疗29例,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9%。

方源:周沛然.广西中医药杂志 1994;17(4)∶16处方5:健脾导滞汤

组成:西洋参10g,杭白芍10g,焦白术10g,谷芽10g,麦芽10g,山楂炭12g,苍术5g,陈皮5g,连翘5g,甘草5g。

功能:健脾导滞。

适应症:小儿缺锌症。

用法:水煎,日服1剂,分2次服(1岁以下者可分4次服)。

加减:厌食、偏食较甚者加炒扁豆、怀山药各7g,砂仁3g;腹胀腹泻者加藿香、神曲各7g,莱菔子10g;异食癖者加香附子5g,使君子、槟榔各10g。

疗效:锌转正常者最短7天,最长78天。

方源:罗健,等.湖南中医杂志 1988;(1)∶16~17处方6:清肝理脾汤

组成:太子参、象牙丝、白芍、鸡内金、葫芦茶各9g,白术6g,云茯苓、麦芽各12g,谷芽15g,甘草5g。

功能:补脾助运,疏肝导滞。

适应症:小儿缺锌综合征。

用法:日1剂,水煎服,15日为1疗程,1疗程后2日1剂。食含锌之食物。

加减:心肝火旺或肝郁乘脾,去太子参、白术,加草决明12g,麦冬9g,独脚金6g。

疗效:治疗56例,经3个月治疗,头发锌恢复正常值43例,低于正常值13例。

方源:何广贤.新中医 1993;25(11)∶11~12处方7:醒脾冲剂

组成:白术、黄精、麦芽、龙骨、莪术。

功能:补脾益气,开胃行气消积,镇静安神。

适应症:小儿缺锌综合征。

用法:上药精制加工,温开水冲服,2个月为1疗程,停用一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