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野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7-28 05:22:03

点击下载

作者:曾珍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我与野菜

我与野菜试读:

自序

野草,吃的人多了,就成了野菜。

野菜,吃的人少了,就成了野草。

好多野草都可以当菜吃,我打小就知道。

我爸是个野菜迷,每到春、夏季节,他就驱使我和表哥、表弟漫山遍野给他挖野菜。然后做成各种菜肴,威逼利诱我们吃。我是不爱的。小时候,所有野菜我都不喜欢,不理会对身体有益的劝告,坚决不吃,还摆一脸和“敌人”抗争的死硬表情。

长大后看《蜡笔小新》,看到小新把讨厌的青椒包在嘴里不嚼,趁美伢不注意时朝窗外吐出去时,忍不住哈哈大笑。估计所有的小朋友都做过类似的事,对象是各种各样自己不爱的食物。

长大后,我偏偏又迷恋上野菜的清苦味儿,觉得自己小时候,完全就是一俗娃,只爱甜的,越甜越好。

野菜的味道,细细品,清苦中是有浓香的。韧性十足的枝干虽然在城市烟火下变得绵软,但内心里还是真性情,一嚼,便知不是普通青菜。那纤维的挺拔感哪里是大棚菜能及?

长大后,走在石头森林里,会突然怀念被爸爸驱使挖野菜的日子——

阳光照耀,在野草过膝的山地,三个孩子肆无忌惮地走着、笑着、说着。那算不算完美的逃离呢?逃离陈旧的房间、逃离灰尘跳舞的街道、逃离满是脏手印的课本,逃离邻居那一天到晚的狗叫……

我们用小布袋提着面包和汽水,袖子和裤管里装满了风,走很远的路来到熟悉的山岭。我们把石块扔进被蝉声伪装成交响乐团的树林,用野花把自己摆弄成一个完全没有搭配感的大花篮,我们愉悦不已,笑到肚子痛。这新鲜的感觉,像一把阳光利剑,把整天生活在晕头练习本、重复动画片和焦躁奥数题里慢慢凝固的我们刺透、融化……我突然觉得心情大好,觉得什么都爱……

那些长在大自然的野菜——滑溜的野苋菜、清香的马兰头、清凉的

薄荷

叶、鲜脆的苣荬菜……它们靠阳光和雨水成长,它们的纯洁和干净并不比深海的贝类和游鱼差。通过它们,我们和大自然无限接近。

最关键的是,我由此学会了此生第一道“麻瓜魔法”——不管走到哪里,我面前的寻常草地都会迅速变幻,那些拖着泥土,挂着露珠的野菜,纷纷现身出来,像海面上的鱼群一样迅速聚拢,匍匐在我脚下。

我喜欢我生活的城市有漫长的夏天。我幸运地有一个认识各种野菜的爸爸。漫长的夏天给了我更多接触野菜的机会,而我爸爸教会了我“麻瓜魔法”。

另外,我还感谢赵素云老师,是她以专业素养和严谨的态度把关审读,才让这本需要大量植物知识的书避免成为笑话。薄荷薄荷原产于地中海沿岸,由于生命力强,现已分布世界各地。

每年夏天,我都会收到一罐干燥的薄荷叶。

那是妈妈细心晒制的夏季凉品,给她长时间坐在电脑前的女儿提神醒脑。

盛夏时节,我喜欢光着腿在空调不停歇的房间里泡薄荷茶喝。

不记得是看了哪篇关于水质的调查报告后,我开始只喝农夫山泉。在印满小猫的瓷杯里放进几片干薄荷叶,倒进烧沸的水,姿态僵硬的叶片慢慢舒展,打着旋儿坠到杯底。茎和叶是薄荷的主要食用部位。

我爱从开水滚烫的状态开始喝。一小口一小口,抿在嘴里。先是灼人的热,再是轻微的凉。这凉,并非舌头的温度降低,而是薄荷中的某种成分刺激到了神经末梢的冷觉感受器。薄荷别名:仁丹草、蕃荷菜、夜息花。植物特征:薄荷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100 cm。全株具有浓烈的清凉香味。根状茎细长,有节,节上着生须根。叶绿色或赤红色,对生,椭圆形或柳叶形,叶面有核桃纹,叶缘有锯齿,每一叶腋都可抽生侧枝。轮伞花序,花小细密,唇形,花冠淡红或淡紫色。种子甚小,黄色。花期6—10月,果期9—11月。植物分布:生于海拔3500 m以下的溪沟旁、路边及山野湿地。分布于全国各地。气味:用手揉碎,有强烈的香气和清凉感。功能:退热、祛风、止痒、祛邪毒、解疲乏,清洁口气。

通常都是从清淡的薄荷水开始喝,然后不断加入柠檬切片、红茶包、糖块……喝完这些,一个下午也就过去了,工作效率出奇高,一点困倦也没有。

每次有朋友来我家,总会大惊小怪,这薄荷是哪里采的?

有人认为它与鹅掌楸一般罕见稀少,有人则以为它产自热带岛国……呵呵,这些生活在水泥森林的可怜孩子们,殊不知薄荷乃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野草。

待看清楚它鲜活的草本模样后,朋友们纷纷惊呼:见过的,见过的。其实它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在马路边的荒草丛中,在池塘边的瓦砾缝里,在我们触手可及的周围……只是君不认伊而已。

薄荷的生命力极强,完全不用担心土质的恶劣,文具盒大小的土壤,只要够湿润它也能长得蓬蓬勃勃。你走出家门,往积水处一寻,就可以觅见成丛成堆的薄荷。

我爸把它利用得非常好,我家附近的薄荷都被他收集回来,泡茶泡酒。有时候熬肉排,扔一把洗去尘土的鲜薄荷叶子进去,马上就成了一锅勾魂摄魄汤。

其实在中国人的菜肴里,不多见薄荷的。生活用品倒是离不开它。香皂、牙膏、洗涤剂、口香糖,薄荷的味道是绝对主力。

古书里多有薄荷的记载,除了《本草纲目》和《千金·食治》里有提到它当菜的价值外——“薄荷长期做菜生吃或熟食,能祛邪毒,除劳气,解困乏,使人口气香洁。还可治痰多及各种伤风”,其他古书基本只谈它入药的作用——《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疽、疥、癫诸疮……”薄荷叶上有细细的茸毛,摸起来像小猫的背脊。小药方:1.治蜂叮肿胀,薄荷鲜叶贴患处。2.治水入耳作痛,薄荷汁滴入。3.治痰多及伤风,榨汁服用。

相对于中国的传统,薄荷在外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要高得多。

所谓爷爷不疼姥姥疼,总有人会喜欢。

在北非一些国家,薄荷是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那里的人喜欢把薄荷叶捣碎,放进所有不相冲的食物里,尤其是烤羊肉,会涂上厚厚一层薄荷酱。

他们多吃肉食,而薄荷有利于祛火和帮助消化。

在亚洲菜系里,薄荷的露脸率也不低,有朋友在越南的河内吃过薄荷叶和鲜肉裹在一起炸成的丸子,泰国餐厅里也常见薄荷,要不就拌在沙拉里,或加在海鲜中,食物顿时充满单纯而纠结的香。薄荷是世界三大香料之一,号称“亚洲之香”,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等领域。烹饪方法推荐:薄荷手撕鸡淡盐水浸泡薄荷叶,切碎,取一小部分跟盐焗鸡料和花生油混合,涂满鸡身内外,隔水蒸熟。待鸡放凉后顺着鸡身的结构,撕成鸡丝。然后烧热锅,炒蒜茸和姜茸,再加入蒸鸡时的原汁,用慢火煮稠,最后拌入花生仁和剩下的碎薄荷叶,然后把调料混入到手撕鸡肉里即可。薄荷鲫鱼汤活鲫鱼剖洗干净,加葱白、生姜和鲜薄荷叶一起煮,熟后即可放调味品和油盐,汤异常鲜美。

可惜我们的饮食生活里,似乎越来越少天然的气味,而被各种人工调味品包围。

那些奇怪的“香草”“樱桃”“黑加仑”味道,让我们的味蕾窒息。它们存在的理由是价格低廉、味道恒定、不易腐坏。我不敢说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有什么不好,大多数人欣然生活于其中,讨论着环境和食物的侵害,并豪气地说:没什么大不了,难道不活了?

是的,一边受害一边活着。注意:薄荷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食用。(liǎo)水蓼水蓼有随泽而生的习性。同为蓼科植物的火炭母与水蓼相似,但细细看,花和叶还是大有不同。

初秋的野地里有动物粪便的味道。树木的根须和溪流融汇在一起,被晨间的光线裹紧,从缝隙间升腾出秋刀鱼形般锋利狭长的雾气。

水蓼伏在溪边,夹生于树叶的斑驳影子下。在秋之前的两个季节里,它只是一丛丛疏朗的漂亮叶子,只要谷穗一般的花骨朵儿长出来,立马就璀璨夺目了。

7月下旬至10月,这漫长的几十天都是水蓼的盛花期。那顶端垂下来的粉色“穗团儿”,细看,是由无数朵米粒尖大小的花苞攒集而成,这些小花苞里都藏有一个小闹钟,“叮叮叮”早上8点起床,“啷啷啷”晚上7点关窗,随日出而开,日落而闭。

林间风动,“穗团儿”摇摆,能煞倒所有俗气的大朵朵花。

按说这般模样的植株,轻易就让人心生警惕。都说彩色的蘑菇多有毒,艳丽的女人靠不住。美成这样的野草,大抵也碰不得吧。

可时珍老先生的《本草纲目》里说:“古人种蓼为蔬,收子入药。故《礼记》烹鸡豚鱼鳖,皆实蓼于其腹中,而和羹脍,亦须切蓼也。后世饮食不用,人亦不复栽,惟造酒者用其汁耳。”哇,在古代,它竟是人为栽种的蔬菜,果实是药材,烹饪地上跑河里游的活物时,又成了塞进它们肚子里的香料,之后还成了酿酒的引子。水蓼的花在古代诗词中一向有“离愁”的意境。李煜在《秋莺》中写道:“莫更留连如归去,露华凄冷蓼花愁。”水蓼别名:虞蓼、水红花、红蓼子草、辣蓼、痛骨消。植物特征:水蓼为蓼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喜湿耐淹。茎直立或下部伏地,高60~90 cm,分枝稀疏,茎呈淡红色或红紫色,节部膨大,质坚而脆。叶互生,有短柄,披针形,基部楔形,先端渐尖,托叶稍薄膜质,有睫毛。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苞片呈漏斗状,花梗细弱下垂,花蕾米粒状。瘦果卵形,扁平,表面有小点,黑色无光,包在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植物分布:全国各地。气味:辛辣。采食的最佳时段:4—6月。功能:祛风利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杀虫止痒。蓼科火炭母的叶子肥厚宽大。火炭母的明显特征是主脉两侧有紫黑色斑块。

只是那第一位将水蓼放进口里试吃的古人如果活在当代,肯定会被他的三姑六婆们呵斥为:天棒!

诸位看客请别误会。她们说的“天棒”绝不是指神仙用的某种兵器,这个词在重庆话语体系里有特殊喻义,形容举动草率、做事荒唐的人。

水蓼有喜水又喜光的特点,生命力极强。萌发后的幼芽可以在水完全淹没的状态下正常生长,一般是每年的3月中下旬至4月上中旬开始发芽,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为疯长期,每天可长高1~3 cm。

如果碰巧生长在水源和光源充足的稻田里,那就变成优势种群了,可怜的水稻们算是遇上了鸠占鹊巢的黑帮势力,如果没有更大的老大出来铲除它们,这欠收的事实就成定局了。因此,它成了农夫眼里最不能容忍的野草。拔出来,是要扔个十万八千里的。

孰不知,它却可以成为我们的盘中餐。

草,吃的人多了,就成了菜。

菜,吃的人少了,就成了草。

水蓼在现在是名副其实的野草。只有少量喜欢野外生活的人才知道它可以成菜。春、夏季节,采集它的嫩芽,在沸水里汆熟了吃,也可以切碎了裹在鱼肚、鸡腹中当香料,这尤其好,能彻底去肉的腥味,交融出奇异的香。小药方:1.治蛇咬伤,用水蓼茎、叶捣敷。2.治脚气肿痛成疮,用水蓼汁搽洗。水蓼早在春秋时期就被人们广泛认知。

放心,这漂亮的野草是没有毒性的,还可消肿、祛寒。

不过蓼科是一个大科,要采摘水蓼可要看准了来,我就曾经把蓼科的火炭木当成了水蓼,它的叶片又糙又涩,味道可不好。

水蓼的味道有些辛辣,这也正是它的独特气质,不是每个人都受得了。它还有一个桀骜的秉性,跟凤仙花类似,那就是卓越的染色功能。如果花瓣的汁水沾染在衣料和皮肤上,即使洗五遍十遍,也休想洗掉。素净的白裙摆上,用手使劲捋过一串蓼花,它就跟定你了,裙裾摇啊摇,蓼花飘啊飘……烹饪方法推荐:水蓼鸭肝汤春天采摘嫩叶,用开水烫好,再用凉水浸泡并换几次水。与新鲜鸭肝一起煮,汤鲜味美,具有解毒,祛风利湿的作用。水蓼鲜鱼汤煮鱼时,把洗净的水蓼放进剖开的鱼肚里,这样煮出来的鱼不会有腥味,鱼肉也鲜得多,香气扑鼻,味道实在是好。蓼科火炭母,蓼科的特征就是有膜质托叶鞘。(xiàn)马齿苋《本草纲目》里记载:其叶比并如马齿,而性情滑似苋,故名。

马齿苋是大家都熟悉的野菜,因为全国各地的餐桌上都能见到它嘛。酸酸的、滑溜溜,做成凉拌菜,好开胃。

小时候念小学。哈哈,怎么这一句让我觉得背上一滴大汗。

夏季一日,班主任宋老师到班上通知所有同学中午回家把饭盒带上,下午上体育课时学校要给每个人发药汤喝。宋老师噼里啪啦对我们说了一大堆夏天到了容易滋生细菌,别在校门口吃东西,吃东西要洗手,洗手要洗干净,不注意卫生要拉痢疾,拉痢疾要赶紧进医院,不进医院就有生命危险的话。

把下面几十个小脑袋听得好紧张。

于是下午的体育课成了奇怪器皿展览大会。我同桌拿了个腰果形的铁皮盒子来,貌似牙医装工具的盘子。

学校升旗的小坝子成了临时的药汤派送中心。站得下五个人的大桶放在中间,小同学们排着队去领汤。舀汤的老师手里挥舞着一只庞大的瓢,一面重复着上午宋老师说过的那些话,一面不忘对每一个领到汤的小朋友说:要喝完哟。

我抱着我的海盅盅,领到了大半盅药汤。咕嘟灌了一口,还好不算苦,只是有点酸。“可是……可是这个海盅盅比我肚皮还大,真的要喝完吗?”我小声问舀汤的老师。她不耐烦地对我说,“不喝完告诉你们班主任扣你纪律分。”马齿苋与芦荟、仙人掌同为肉质草本植物。

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挺着肚皮,坚持着把那些褐色的药汤全都灌了下去。灌完后我才发现,所有的小朋友都没喝完自己的药汤,他们有的趁老师不注意倒在了下水道里,有的合上盖子假装喝完了。只有我……我只好安慰自己,我一定是最不容易生病的那个。马齿苋耐高温,有“晒不死”之别名。

结果晚上回家就倒了。吐啊吐,吐了好多水出来,被胀坏的胃大发雷霆。

这个让我郁闷的药汤,就是马齿苋熬成的。

可怜我这个没心没肺的孩子长大后,居然还爱上了马齿苋的滋味。当然不是指它熬成的水哟,那个东西谁端我面前我跟谁不共戴天。

马齿苋起源于印度。后在世界各地传播,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地区。小药方:2.治蜈蚣咬伤,马齿苋搓汁涂患处。1.治小儿白秃,马齿苋煎膏,和猪油涂之。3.治痢疾,马齿苋一把,扁豆花3~12克,水煎加红糖,一日分2次服。

估计许多人吃了它许多年,也仅仅只叫得出名儿,知道是野菜,谈起它的特点、生长情况、营养价值,就没了底气。

它是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贴着地面匍匐生长,茎呈淡红色,叶片圆润多汁。

看它的样子,以为娇嫩得很,其实生命力极强。田间地头、山野河沟,不管什么土壤什么水质,它都能很好地存活,而且超级耐干旱。

2006年夏天,重庆遭遇漫长的大旱,田地龟裂,死了不少植物,我到野外去拍照片,看见一大丛马齿苋附着在风一吹就干得掉渣的小土块儿上,根须全部暴露在烈日下,依旧长得水灵灵,怪不得有童谣唱:马齿苋,命似铁,翻转屁股晒六月。马齿苋别名:长寿菜、瓜子菜、五行草。植物特征:马齿苋为马齿苋科一年生肉质草本植物。匍匐生长,茎叶肉质,无毛,茎呈红色,叶片长圆形或卵形。叶腋生腋芽2个,基部腋芽大,愈向上部的腋芽愈细小。花小,无柄,集中在顶端数叶的中心,簇生。种子细小,扁圆,黑色,表面有细点,发芽力能保持3~4年之久,如将种子贮存于干燥低温处可保存40年。植物分布:全国各地。气味:味酸。采食的最佳时段:夏秋两季。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疾。

马齿苋在人类生存史上,可不是个小角色。

和平年代,它是可口的菜肴。在兵荒马乱、缺食无药的战争年代,它便成了救命的草——是止痢消炎、解毒疗疮的良药。哎呀,说到治痢疾,我又条件反射地想呕,都是那年那一瓢汤给害的。

杜甫在《园官送菜》一诗里写到过马齿苋和苦苣两种野菜:“苦苣刺如针,马齿叶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没在中园……乃知苦苣辈,倾夺蕙草根,又如马齿苋,气拥葵荏昏。”

当时杜甫在官府任职,享受官方分配的蔬菜,而《园官送菜》满篇愤懑情绪,指责分配来的蔬菜里有马齿苋和苦苣这样档次低微的野菜,通过这件小事怒斥官员里小人当道。

我觉得在这件事上,杜甫少了点豁达。当时就连唐朝宫廷里有时也吃马齿苋,算是体察民情的一种方式,《唐语林》卷一里就有记载:“德宗初即位,深尚礼法……召朝士食马齿羹,不设盐酪。”

现代医学家还罗列出马齿苋的诸多优点,说它适宜于肠胃感染、皮肤干燥、缺乏维生素A、角膜软化、眼干燥和夜盲症患者食用。另外,被马蜂、虫蚁叮咬后,把马齿苋捣烂敷在伤口上,消炎效果也不错。烹饪方法推荐:马齿苋田螺粥田螺用水泡20 cm,洗净,放入沸水中,用文火煮至田螺肉变色捞出,挑出螺肉,用刀剁碎备用。待米粥熟透时,倒入马齿苋,煮1 cm,拌入田螺肉,点入盐、味精,搅匀即可食用。凉拌马齿苋马齿苋清水洗净,入沸水锅里焯透后,用清水漂洗2~4遍,用刀切成段放入盘中,加蒜泥、辣椒、麻油、酱油、味精,用筷子顺着拌匀即成。腐竹拌马齿苋马齿苋洗净,切成小段。用水泡过的腐竹切成段。马齿苋、腐竹分别用沸水焯一下,沥水,装盘,加入精盐、酱油、生姜末、蒜茸、麻油、味精,拌均即成。鲜嫩微酸,健胃清肠。

近年来美国农业部的一个研究所又发现马齿苋的茎叶中含有一种对人体极为有利的营养成分——SL3脂肪酸。这种脂肪酸是形成细胞膜,尤其是脑细胞和眼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之前的研究认为这种脂肪酸只储存在脂性海鱼,如沙丁鱼、鲭鱼、秋刀鱼的体内。

这真是个令人欣喜的发现。杜甫如果知道这些,还会不会认为马齿苋是档次低微的野菜呢?注意:马齿苋忌与甲鱼同食。紫苏大凡见到紫苏的人,都会感到惊讶,这般漂亮的植物也可以吃?

紫苏跟水蓼一样,在古时是作为寻常蔬菜出售的。

宋代地方志《赤诚志》里记载:台州常见上市的蔬菜有苏等。(古台州是今浙江省临海市。苏便是紫苏)

可见紫苏在古代,地位跟如今的芹菜、莴笋一般。

紫苏在我眼里,是一种神奇的植物。

犹记得童年时期读过的某本古典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丈夫外出帮人写状纸挣银子,需几日一个来回。小娘子用紫苏叶子包裹生鲜的鱼和肉,递与夫君,嘱:几日不坏,加热便可食之。

读此大惊。紫苏竟有如此作用?这个名字,便烙在了记忆里。紫苏别名:赤苏、红苏、黑苏、红紫苏、皱紫苏。植物特征: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0.3~2 m,茎四梭形,紫色或紫绿色,多分枝,在茎节处毛较密,全株芳香。叶对生,宽卵形或椭圆形,有长柄,叶边缘的小锯齿,两面有稀毛,叶背有油点,全株带紫色。夏、秋之间,开淡紫色的唇形小花,顶生或腋生,轮伞花序2花,组成假总状花序。结小坚果,果实4枚包在花萼内,成熟后名“苏子”,是一味中药。植物分布:长江以南各省均有分布,常见于屋舍边或路旁。气味:芳香。采食的最佳时段:春夏两季。功能:有解表散寒、行气和胃的功能,主治风寒感冒、咳嗽、胸腹胀满、恶心呕吐等症。

而紫苏似乎与鱼肉颇有缘。

大学时读枚乘的《七发》赋,作者暗讽上流社会的腐化生活,句句精妙,其中为“生病的楚太子”设计的那桌精美宴席,让吃回锅肉、冬瓜汤等朴素饮食长大的我看得云里雾里,那些菜都是些什么呀?写到这里我再翻了次《七发》,用当代汉语翻译出来也觉得头大。

狗羹盖石花菜。

芍药酱浇烂熊掌。

豹胎汤。

烤兽脊肉薄片。

鲜鲤脍缀紫苏。

前面的都太生猛,只有看到“鲜鲤之脍,秋黄之苏”时,才稍稍觉得亲切。鲤鱼,溯溪可寻。紫苏,草叶也。

后请教古汉语老师,他说汉代便有生剖鱼片的食法。《汉书·东方朔传》里记载,生肉为脍。曹操手下一名大将陈登便嗜食“鱼脍”。

关于“脍“字,说两句题外话。

孔子曾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句话被后人反复引用,他们说,“看,孔子对饮食要求多高,还教导他的弟子们,粮、米不嫌舂得细,鱼、肉不嫌切得细”。基于这样的解释,许多人以为孔子是挑剔的美食家。紫苏薄荷汤治疗感冒,此为流传千年的宫廷秘方。

闲聊也就罢了。某次,在一谱摆得最足、以引领时尚自居的顶级大刊美食版上,也看到这般“严肃”的注解,偶为这个杂志狂汗了一把。作为媒体同行,我想说的是,如果你在态度上要高人一筹,那么水准上也要一样。紫苏,以其叶背呈紫色而得其名,“苏行舒畅,行气和血,故谓之苏”。(此句摘自《本草纲目》)

关于这句话的正解,钱穆老先生说得审慎贴切:“厌,餍足义。不厌,不饱食也……不因食脍之精细而饱食也。”这样的解释才符合孔子倡导简朴生活的人生观嘛。

而《七发》里写的“秋黄之苏”,不是形容紫苏的颜色,而是采摘的季节。成熟的紫苏叶夹在生鱼片里起到增香去腥的作用。寻常的鱼用了不寻常的做法。从此,鲜鲤脍缀紫苏这个名字,便又烙在了记忆里。紫苏在我眼里,更觉神奇。小药方:1.解鱼蟹毒,配生姜煎水服。2.治疣,鲜紫苏叶擦患处,每日1次,每次10分钟。3.治乳腺炎,紫苏煎汤频服,同时捣烂敷于乳房。

后来在其他书里不断看到关于它的记载,发现真是一种优秀的草。

日本伊藤武在《风味调料趣谈》中提到紫苏,说对感冒、咳嗽、口腔炎、食欲不振、疲劳、痢疾、精神不安等病症均有疗效。对生的叶片很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

元代《饮食须知》说食蟹中毒,可服紫苏汁。

清代的《调鼎集》说,剖鱼入水,取以洗擦,不但解腥,其味尤美。《本草纲目》说得尤其详尽:“下气,除寒中,其子尤良。除寒热,治一切冷气。补中益气,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止脚气,通大小肠。通心经,益脾胃,煮饮尤胜,与橘皮相宜。解肌发表,散风寒,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以叶生食作羹,杀一切鱼肉毒。”

近年来人们还发现,紫苏籽可以提取食用油,这种油少含芥酸物质,有助于人体消化和吸收,且能降低胆固醇及阻止血栓形成,适合高血压、胆固醇患者食用。烹饪方法推荐:鲜紫苏焖鸭乳鸭洗净,剁成小块,加入生抽拌匀,在五成热油里滑一下捞出。油烧至七成热,下姜片、葱段、红烧酱、乳鸭块,炒香,加入上汤、蚝油、盐、白糖、胡椒粉调味,放紫苏叶,中火略焖3分钟至熟。用马蹄粉勾薄芡,上煲。鲜紫苏和鸭子的搭配不常见,味道特别香浓。紫苏炒田螺田螺买回家须用清水养一天,让它们把泥吐干净了,吃起来才更美味。烧热油,把蒜茸倒入锅中,爆香。加入田螺、辣椒不停地炒,中途浇入滚水,到半熟时放进紫苏叶、沙茶酱、豆豉,用精盐调味,炒至熟透。放点麻油和匀上桌。

后来乱翻书,又看到元代李廷飞在他所著的《三元延寿书》里称,紫苏叶不可同鲤鱼食,生毒疮。吓我一跳。这两种东西到底可不可以同食,不敢试。不过李廷飞一向言语陡峭,他还说白果食满千个者死。

紫苏到底长什么样?去年一次攀山途中,偶遇一农妇蹲在小道旁采摘草叶。那叶片似花瓣形状,边缘有均匀的小缺口,绿色的叶片上微微渲染着紫红色,由叶脉延展至中间,很是特别。询其作用,答曰洗净晾干后放到泡菜坛里,盐水不会生“白花”,坛子里其他的菜蔬也会有异香。

摘下一片搓揉,放在笔尖细闻,有一种香中有辣、辣中带甜的怪味。什么草叶这般好?细细询问,终和那包裹生鲜几日而不腐的神奇植物对上了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